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阿帕奇直升机游戏(【游戏历史上的今天】5月8日:沙漠风暴 Advance发售)

导读 阿帕奇直升机游戏文章列表:1、【游戏历史上的今天】5月8日:沙漠风暴 Advance发售2、更高、更快、更远: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未来3、游戏内外太克了,红警2军事单位原型考究苏军机

阿帕奇直升机游戏文章列表:

阿帕奇直升机游戏(【游戏历史上的今天】5月8日:沙漠风暴 Advance发售)

【游戏历史上的今天】5月8日:沙漠风暴 Advance发售

来indienova官网,挖掘独立游戏的更多乐趣

【游戏历史上的今天】5月8日:《沙漠风暴 Advance》发售

对游戏命名有了解的朋友会知道,《沙漠风暴 Advance》中的“Advance”就像《超级马力欧64》中的“64”一样,代表着作品的平台,而“Advance”一般用于GBA(Game Boy Advance)平台上系列作品的分支命名中。事实上,《沙漠风暴(Desert Strike)》由EA于1992年开发,最初发售的平台是世嘉的Genesis(Mega Drive),后来也登陆了SFC、PC、PS等其他平台。游戏题材以海湾战争为背景,玩家需要驾驶一架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前往战场完成各个任务。游戏一经推出便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这也是后来其登陆各个平台的原因,GBA上的《沙漠风暴Advance》于2002年5月8日发售,也是顺应了当时的市场形势。

游戏的制作人Mike Posehn之前没有开发游戏的任何经验,由于受到一款老游戏 Choplifter 的影响,他在进入EA后便着手开发一款有关直升机的作品。但不同于以往常见的横/纵版飞行射击游戏,《沙漠风暴》采用了一种俯视视角,玩家可以驾驶着阿帕奇在非线性关卡的大地图中自由探索,寻找目标并完成任务。从体验上来说可能比有设计感的线性关卡要稍微枯燥一些,但这种枯燥恰恰体现出了一种“真实”。

MD版画面

玩家在游戏中面临的敌人时中东的独裁者Kilbaba,他在波斯湾附近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基地,除了武装设施众多以外,其中还有核弹研究所。美国决定派出一架武装战斗机前去秘密完成一些任务,其中包括拯救人质和战俘,破坏指定建筑及设施,或者抓到敌人中的关键角色,这就是玩家主要需要面对的一些事情。为了完成任务,玩家从海上平台出发后便需要自行探索场景,而且要非常小心。因为敌方基地中无论是士兵还是炮台都有很强的防空能力,稍不留神这架阿帕奇也能被轻松击坠,所以探查地形并选择合理的路线执行任务便是游戏的主要玩法了。当然,作为武装直升机,玩家驾驶的这架阿帕奇也能装备各种武器,比如机枪、海蛇怪-70 航空火箭弹以及 AGM-114 地狱火反坦克导弹等等。不过威力越大的武器可携带的弹药就越少,所以装备选择上还是要以“合理”为第一要义。

GBA版画面

游戏画面在世嘉MD时代算是不错的,2D的像素绘制做出了3D的感觉这与阿帕奇各个角度的阴影细节有关。游戏全程基本没有音乐,你能听到的只有嘈杂的螺旋桨声以及交火的声音。这个上面提到的从枯燥中产生的“真实”相得益彰。虽然不能说体验多好,但如果你是一个军事迷的话,应该能接受这种直白的设计。

游戏发售后媒体评价相当高(平均9分以上),玩家群体也比较买账,这使得《沙漠风暴》成为了当时EA旗下最畅销的作品。看到这样的局势,EA马上开展了《沙漠风暴》的续作计划,在Desert Strike之后依次发售了Jungle Strike, Urban Strike, Soviet Strike,和 Nuclear Strike 几款作品。游戏的整体玩法和风格没有变化,只是更换了场景和内容。并且从Soviet Strike开始,随着平台的变化和硬件性能的提升,作品也变为了真3D建模游戏。除了这些续作以外,向其他平台移植也是EA计划的一部分。《沙漠风暴》登陆的平台多达11个,其中甚至包括了Game Boy,虽然画面缩水相当严重,但玩法还是保持一致的。因为GBA机能还可以,所以《沙漠风暴Advance》对原版的还原比较到位,甚至螺旋桨的声音更加逼真了。对战争游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这个老式经典体验一下,说不定很合你胃口呢。

Game Boy 版画面

1997年 N64 上发售的 Nuclear Strike,画面已不能同日而语了

更多历史上今日发售的游戏!

若您想查看其它日期的推荐游戏,请点击下方的阅读原文哦!

若我们的游戏信息有误,欢迎您提出建议和意见,帮助我们做得更好,谢谢!

我们的GameDB游戏库支持会员自行添加&修正游戏信息,快来为你喜欢的游戏做第一个信息贡献者吧!

←关注indienova 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更高、更快、更远: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未来

文/丁尹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AH-64阿帕奇(下文简称阿帕帕),一直都是世界顶级武装直升机的带盐人,也是美国陆航立体作战能力的中流砥柱之一,另一个中流砥柱当然就是UH-60黑鹰(下文简称黑鹰鹰)。当然,黑鹰鹰不是我今天讨论的重点,只是客串一下而已。

虽然阿帕帕同志功勋赫赫,威名卓著,但很多读者同志们经常会提出这样的灵魂质问:阿帕帕参与的几乎所有作战行动,都可以说是“以大欺小”,就这样的所谓“战绩”,能支撑它作为世界武装直升机巅峰王者的地位吗?

这我也不知道,毕竟实打实的性能评测还是得从美丽坚果那里缴获几架来看看才清楚是不是。我只能说,从性能指标的数据上来看,阿帕帕确实是如今世界攻击直升机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但是,近些年,阿帕帕的日子并不好过。

老年阿帕帕的烦恼

两个方面来说:

①是近年来地面防空系统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几乎所有的军用直升机来说,这都是一个利空的消息。常规直升机本来就飞得不快,再加上头上顶着个高速旋转的大旋翼,这简直是现代化防空系统的活靶子,攻击直升机自此要多憋屈就有多憋屈,阿帕帕也不知道跟美丽坚果的五角大楼哭诉过多少次,求着他们想办法。

②就是近年来无人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前军用无人机大多是固定翼的,定点介入侦察能力比较弱,但是现在无人机构型百花齐放,尺寸大小更是从纳米级到可选有人驾驶级尽皆有之,不仅抢了侦察直升机、隐身直升机的生意,在其低成本打击能力被发掘出来之后,还大有要抢攻击直升机生意的势头。

从这两个方面来说,阿帕帕现在的日子还是比较苦的,打又打不过地面防空系统,做生意的成本吧又未必赶得上廉价的无人机,真真是一言难尽了。相比之下,黑鹰鹰要好很多,毕竟尽管现阶段无人机是具备了一定的察打能力,但要说运输、医疗等通用军事用途而言,在可预见的未来内,还是难以取代直升机的。

那么宝刀快要老的阿帕帕到底该怎么办?

美国陆军现在一直在大谈陆军航空装备现代化的计划,他们到底会走到哪一步现在还不好说,之前一直说脱胎于该计划的“未来垂直升力计划”将会产出一种新构型的武装攻击直升机来取代阿帕帕的地位,以及一种新构型的通用直升机来取代黑鹰鹰的地位,但是后来折腾了半天,阿帕帕换代计划似乎无疾而终了,唯独取代黑鹰鹰的计划——“未来远程突击飞行器”计划——仍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着。

本着“美丽坚一张嘴,种花家迈开腿”的原则,也许又会出现美国陆军只做了PPT计划,但是咱们却把它实锤了这种情况咱们却把PPT做成了3D动画这种情况。

好了,言归正传,不管美国陆军怎么打算的,从他们现在的经费安排来看,阿帕帕大概率还是不能退休的,至少还得在岗十几二十年,那么,这个十几二十年它到底要怎么度过,才能延缓被时代发展所淘汰的命运呢?

下面请看CCXV-7套乡村致富栏目:如果大规模养殖更高品质的阿帕帕

其实阿帕帕现阶段的发展有点类似于体育精神,稍微改一下就是:“更高、更快、更远”。

前面两个其实我以往的文章里面也谈得比较多了,所谓更高就是面向两个方面:高原性能和高温性能。

美丽坚果一直都比较在意这两方面的性能,他们大概希望把坚果种满高原荒漠,所以对各种军用直升机这两方面的性能要求都比较直接,无论是阿帕帕的下一个版本还是黑鹰鹰的下一个版本,甚至是支奴干的更新、种马王的设计指标中,都不可避免能看到对于“更高”这个指标的要求,所以这肯定是阿帕帕的更新换代发展指标之一的,当然咱们自家本身的地形特点就决定咱们对于“更高”的要求比美丽坚果还要突出,不过这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再就是更快。更快就是字面意思——必须要飞得更快——这不仅是美国陆军对于阿帕帕的要求,也是他们对所有的下一代旋翼飞行器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共轴刚性旋翼复合式直升机倾转旋翼飞行器在美军的未来计划中已经有取代常规直升机地位趋势的原因。

在阿帕帕的速度提升方面,其实波音公司一直都在做尝试,风洞试验做了很多,模型样机也做出来过,不过其所有的想法和思路其实美国都已经在上世纪就尝试过了,所以说波音的这些所谓“复合式阿帕帕”的思路并没有取得美国陆军的青睐。

阿帕帕:亟需打得更远

▲(游戏画面,仅供参考)

今天的重点就是说一说“更远”这回事,这也是美国陆航现阶段对于攻击直升机方面关注的重点:他们想要寻找一种新的远程空对地导弹系统来装备阿帕帕,从而使得阿帕帕能够具备远距离攻击目标的能力,这样阿帕帕就能够规避敌方的防空系统的袭击。

另外,在这种战术部署中,无人机将会被用作先锋侦察部队,美军将会通过隐蔽性好的无人机来发现、锁定和追踪敌方目标,从而引导阿帕帕执行远距离打击任务,如此协同配合之下,不仅确保了阿帕帕的安全和打击能力,也最大化了无人机的效能,解决了两者任务重叠部分,确实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现代化战术思路。

美国陆军把这种新型导弹称为“远程精确弹药”(LRPM;Long-Range Precision Munition),据称,美陆现在正在申请相应的经费,争取在明年进行竞标厂家的原型导弹试射竞赛,最后,美国军方将在2023年确定下一种(也可能会是多种)前景比较好的导弹,并力争在2028年前完成所有的研发和生产工作,使其能够装备到攻击直升机上。

就目前而言,美国陆军航空器所配备的绝大部分导弹都只能对视线内的目标进行打击,比如阿帕帕标配的AGM-114地狱火(喜欢叫海尔法的别来争啦,名字而已)导弹,射程为4.3英里。

俄罗斯的“道尔导弹防空系统”,射程9.3英里,新型的铠甲S-1导弹防空系统射程达12.4英里,都在地狱火的射程之外,这也就是说,如果阿帕帕要想和毛熊作战,必须冒死突入防空系统打击范围内,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游戏画面,仅供参考)

不管你阿帕帕装甲多么精良、机动性多么出色,都不可能说正面硬刚现代化防空导弹的,所以最好的防守就是在敌人的射程之外摧毁敌人。

为此,美国陆军曾经试射过以色列制造的长钉导弹,这种导弹配备有头部摄像头和数据通信链路,能够自己定位和打击目标,其射程可达20英里左右,美国陆军在试射中,击中了19.9英里外的目标。

所以,一旦阿帕帕配备了更远的导弹,他将能够在安全地点悬停隐蔽,同时释放出更小、更安静、甚至可以是一次性的无人机进入敌方防守戒备森严之处进行侦察,并将其防空系统位置反馈给阿帕帕,这样阿帕帕就能够使用远距离导弹摧毁这些防空系统。

而一旦敌方防空系统被摧毁,那么低空之内,还有谁堪称阿帕帕的对手?

▲(游戏画面,仅供参考)

于是我得出了今天的结论:这样的好东西,咱们也要有呗。

游戏内外太克了,红警2军事单位原型考究苏军机舰篇

在讲完苏联、盟军的步兵与战车单位后,接下来我们该介绍一下红警2里苏联的飞机和舰船了,之所以将两个放在一起,是由于游戏里两个兵种单位数量都比较少。

不过这并不是西木的本意,事实上,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西木在红警2里为苏联阵营设计了几十款战车与空军单位,其中一部分被用在了红警3里,还有一部分到现在也只剩下概念图了,具体什么原因未知,网友如果感兴趣的话,云游姬会单出一篇或几篇文章来专门讲述那些红警2的废案,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西木为苏联设计的“机舰”吧。

基洛夫空艇

基洛夫空艇,苏联空中单位里王牌中的王牌,算是红警2的“封面怪”了吧。无论是PVP还是PVE,相信玩家都遇到过空艇抄家的情况。游戏里基洛夫空艇售价2000,携带大量用于空投的威力恐怖的炸弹(升级后为特斯拉炸弹),移动缓慢但是皮糙肉厚,看着一队基洛夫空艇从自己的防空阵地缓慢飘过,绝对是一种心理上的折磨。

基洛夫空艇在现实中的原型是德国的齐柏林飞艇。1900年,德国的齐柏林伯爵制造了第一艘硬式飞艇,齐柏林飞艇因此得名。

该飞艇使用结构完整的龙骨保持气囊的外形、活塞式发动机作动力,对比同时期的飞机,飞行性能更好,装载量巨大,一战时,德国就将其用在军事领域,在那个各国都没有多少防空手段的时代,德国用可以携带几百公斤炸药的齐柏林飞艇,对英国、比利时、法国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轰炸行动。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英国方面也研制出了可以有效打击齐柏林飞艇的高爆弹和燃烧弹,齐柏林飞艇的实战效果越来越差,随着德国飞艇部队指挥官彼得·施特拉塞的战死,齐柏林空袭就此结束,之后又发生了造成36人死亡的兴登堡号空难,导致飞艇无论在民用还是军用领域的使用频率都大幅减少。

虽然红警2里飞艇是苏联的武器,但是其实历史上真正仿制使用过飞艇的是德国和美国,可能是西木为了衬托苏联傻大黑粗的风格所以将这种笨重的武器给了苏联?

顺带一提,基洛夫空艇上的鲨鱼嘴应该是美军二战时期喜欢在飞机上画的图案,而“基洛夫”则是苏联的一种核动力战列巡洋舰。

武装直升机

苏联在《尤里的复仇》里新增的军事单位,售价1400,携带机枪与160mm加农炮(游戏里表现更像是榴弹炮),不仅可以在空中攻击地面单位,还能直接部署化身“苏联巨炮”,对超远距离的敌人进行打击(法国巨炮攻击范围15,部署后的武装直升机攻击范围12)。

游戏中的武装直升机是根据现实中的苏联/俄罗斯直升机进行的设计,它的驾驶舱和机体灵感来自米-28武装直升机,两边的机枪架则来自于米-24p,整体造型又与一型单座双发共轴双三桨旋翼多用途武装直升机相似,而它所使用的160mm加农炮,虽然品种有些不同,但是原型很可能是苏联部队曾经装备过的M-43型160mm重迫击炮(中国曾经以此仿制出了56式160mm迫击炮)。

有趣的是,米-28直升机由于结构布局与作战特点与阿帕奇直升机较为相似,因此被西方戏称为“阿帕奇斯基”。

米格战斗机

苏联轰炸机,《尤里的复仇》里苏联新增单位,不过并不是可单独购买的武器,而是以英雄单位鲍里斯的支援单位登场,武器是Maverick 3激光制导炸弹,可以对建筑单位造成巨大的伤害。

从造型上来看,游戏里的米格战斗机原型应该是苏联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米格-29,该战机于1977年首飞,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之后以此为原型的改装型多达几十种,包括米格-29UB、米格-29M等,直到现在俄罗斯还时不时向各国出口米格-29战斗机赚外快。

不过根据游戏的背景设定,在二战中苏联被盟军打败,盟军对苏联的军事力量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比如对苏联喷气燃料的供应进行封锁,导致他们的米格战斗机只能在仓库里吃灰,如果不是尤里叛变,盟军和苏联暂时结盟,解除了喷气燃料供应封锁,米格连充当鲍里斯支援单位的机会都没有……

侦察机

苏联侦察机,《尤里的复仇》中苏联新增单位,由于心灵感应器等装置在尤里叛逃后无法使用,因此他们只好使用侦察机来进行战场侦察工作。

游戏里苏联侦察机不需要单独购买,只要建造好雷达就能定时刷新,侦察机没有任何武器,除了侦察外也没啥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血量较低,从敌人防空阵地上空飞过的时候,很容易被击坠。

从造型上看,苏联侦察机有点像是没有被正式投入生产的雅克-44预警机,与苏联的伊尔-轰炸机和DB-3轰炸机也有几分相似,后两款轰炸机同样有可用于战场侦察的改装款。

由于雅克-44预警机外形和设计与美国E-2预警机十分相似,E-2预警机被称为鹰眼,雅克-44也被戏称为“鹰眼斯基”,与“阿帕奇斯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栖运兵船

两栖运兵船是红警2里苏联、盟军、尤里国三方共有的单位,售价900,需要船坞才能建造,每个两栖运兵船有12格空间,大多数步兵单位占一格,恐怖无人机和狂兽人占两格,普通战车占3格,天启、战斗要塞这样的重型坦克占4格,如果玩家使用的是苏联阵营的话,可以将步兵放入防空履带车里,再将防空履带车放进运输艇中来节省空间。

从造型上来看,游戏里的两栖运兵船有点像美军的LCAC气垫登陆艇,作用同样是用于运送登陆兵以及武器装备,不同的是现实中的登陆艇没有那么大的装载量,也无法像游戏里那样在各种地面上如履平地般地行进。

虽然三方势力的两栖运兵船功能和价格都一样,但是盟军的却更脆一些,远不如苏联和尤里的耐揍。

台风级攻击潜艇

苏联的反舰潜艇,售价1000,携带有鱼雷发射器,可对敌人船只进行水下打击,在不攻击的时候敌人根本无法发现它的存在。

现实中苏联确实有台风级潜艇,不过“台风”级是战略导弹核潜艇而不是攻击潜艇,从造型上看游戏中的台风级攻击潜艇更像是苏联的阿库拉(俄语“鲨鱼”)级核动力攻击型潜艇。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北约管苏联的“鲨鱼”941型战略核潜艇叫“台风级”,管苏联的“狗鱼”971型攻击核潜艇又叫“鲨鱼”,而971型攻击核潜艇在功能和外观上又与游戏中的台风级潜艇相似,西木可能是在这里玩了个梗。

海蠍

苏联的防空舰,售价600,携带有高射炮,不仅可以打飞机,还能攻击地面单位。

从游戏概念图和设定上,海蠍相当于把防空炮直接安在了船上,但是原本防空炮命中率就不高,放到船上命中率就更低了,云游姬并没有找到该船较为明确的现实原型,如果非要说的话,同时具备防空与高速移动能力的上世纪舰船,海蠍的设计者或许参考了苏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设计的布拉风级导弹艇,不过该舰配备的防空设备是防空导弹系统,并不是什么高射炮,外形上也差异较大。

巨型乌贼

苏联反舰单位,售价1000,可以使用强而有力的触手摧毁海面上行驶的船只,其最出名的就是一口气把杰克船长给吞到肚子里了以及成为了克苏鲁在人类面前形象来源(大雾)。

历史上苏联虽然确实使用过“枪乌贼”来给他们的导弹核潜艇命名,但是并没有尤里这样的心灵控制者,因此无法像游戏里那样控制乌贼给他们卖命。

不过这种体型巨大的乌贼是真实存在的生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王乌贼。虽然叫乌贼,但是生物学上应该归属大王鱿科,总长可达13米,最大体重可达275千克,造型与游戏里的巨型乌贼也很相似,但是体型要比游戏里小得多。

无畏级战舰

苏联售价2000美元的无畏级战舰,携带有双火箭发射器,可以发射V3火箭,对远距离的目标造成巨大伤害。

历史上的确有叫“无畏”的舰船,不过这是一战时英国的战列舰,而根据游戏设定,无畏级战舰更像是苏联海军使用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然而,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主打的是反舰和反潜,而不是远程打击陆上目标,相关维基百科中提到过苏联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尝试设计过具有陆地攻击能力的1080弹道导弹巡洋舰,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进一步的详细资料,而且从网上流传的图片来看,和游戏中的无畏级战舰造型也是相差甚远。

考虑到V3火箭本身就是西木为苏联虚构的武器,无畏级战舰本身相较于对现实的借鉴,设计人员自己脑补和想象成分还是偏多一些。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全部内容了,下期云游姬将介绍红警2中盟军阵营的飞机和舰艇,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一下云游姬的账号,如果你有什么想看的其它游戏相关的内容,也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云游姬会根据情况来决定之后的题材,敬请期待。

美国研究揭秘美国网事

揭秘美国“网事”

作者:谭主

来源:玉渊谭天

微信平台编辑:周悦

最近谭主注意到两件事,一个是美国驻华大使馆和领事馆,在其官网上推出的2021年度“公共外交小额赠款计划”。

这一计划为每个申请人提供单笔最高3万美元的奖金,用于举办宣介美国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及价值观的活动。

就在这个计划公布几天后,美国的《新闻周刊》曝出了一桩大秘密:美国国防部在过去10年中,打造了一支世界上最大的秘密部队,大约60000多人。

这些人被抹去原有身份,用着假护照,戴着“人皮面具”,拿着伪装过的通信装置,在美国境内及全球各地从事各种隐秘行动。并且,有130家私营公司、数十个秘密政府部门,共同参与了这个项目。

这两个消息放在一起,让谭主想到之前看过的,1945年美国战略情报局的一份报告,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国际上施加压力的方式有两种和平和好战。报告中这样解释:“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平方式,在战争爆发前瓦解敌人的意志,用宣传的武器瓦解敌方的立场。”

这种“和平”的方式有很多,最新的一种,是运用互联网将加工过的信息投送给特定人群,并诱使他们采取一些行动来推动“民主运动”。

隐藏身份、影响和操纵社交媒体的这些人,被美国国防部称为“网络战士”。

所谓的“民主运动”最早触网,可以追溯到1998年。

那年,一名叫做德吉诺维奇的塞尔维亚青年,牵头成立了一个名为“抵抗”的学生组织。这个组织最一开始发起的活动,都是为了争取学校与学生的权益,参与者大多也都是大学生,他们上街发发传单,在墙壁上涂鸦上“抵抗”的标志。当年12月18日,“抵抗”组织了一次游行活动,有大概50多人参加。

当天,什么事都没发生。但第二天,德吉诺维奇突然宣布,有“抵抗”成员被警察逮捕,遭到了殴打和虐待。在德吉诺维奇给出的版本中,一名叫做波波维奇的“抵抗”成员,被一群警察当街逮捕,但没有人告诉他被逮捕的原因。

当波波维奇被带到警察局时,警察殴打了他。其中编号101559的警察打得最狠,101559还威胁波波维奇,自己现在最想去的地方是伊拉克,因为这样就可以把子弹射进波波维奇的脑袋。

随后,波波维奇又被转移到另一个警局,在那里,他又遭到了第二次殴打,那些警察还多次让他脱衣服来羞辱他。

这已经不属于简单的暴力执法,而是严重的践踏人权了。德吉诺维奇开始呼吁大家,发动更多的人走上街头,推翻当局的统治。出了这样的事情,义愤填膺的大学生们听从了德吉诺维奇的建议,开始公开地反对当时的领导人米洛舍维奇。

这个时候,“抵抗”组织的负责人德吉诺维奇在干嘛呢?他去了格鲁吉亚,和一个名为“克拉玛”的组织进行了深度的交流与合作。

一年多后,2000年,南斯拉夫进行选举,反对派指责米洛舍维奇在大选中舞弊。随后,南斯拉夫爆发了抗议游行。而在“抵抗”组织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街头,加入了反对米洛舍维奇的行列。一个月后,反对派控制了首都,米洛舍维奇下台。

“抵抗”组织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在德吉诺维奇的推动下,“抵抗”开始向着政党化迈进,但这,并不是最初加入“抵抗”那帮人的初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而后,一则消息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纽约时报》在一篇名为《谁真正打倒了米洛舍维奇》的报道中披露,“抵抗”,一直在拿美国人的钱。

美国国际开发署、国家民主基金会,都曾为“抵抗”提供过百万计的资金支持。而就在大选前夕,美国陆军退役上校罗伯特·赫尔维还对“抵抗”组织的核心人员进行了培训。说白了,美国人借着这群年轻人的手,推翻了他们的国家。愤怒而失望的年轻人们纷纷脱离“抵抗”组织。

2003年,“抵抗”合并入其他政党,德吉诺维奇也离开了“抵抗”,继续他的新“事业”。他再次同格鲁吉亚的“克拉玛”取得联系,几个月后,格鲁吉亚上演了塞尔维亚的那一幕,就连理由,都一模一样——选举舞弊。

两次的成功,让德吉诺维奇觉得自己就是搞民主运动的“天选之子”,年末,他成立了非暴力行动与战略应用中心。这个中心,专门用来培训那些“民主运动”的领导者。

这一次,德吉诺维奇特有“骨气”,他公开宣布,非暴力行动与战略应用中心的资金,一半来自于自己,一半来自于私人捐助,并表示,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政府捐赠。

这个组织编写了一整套教材,教人们如何发动“非暴力抗争”。从制定目标到具体实施,甚至是如何克服面对警察时的恐惧,这些,手册中都有详细的描述。

而这个机构最丧心病狂的点在于,它毫无掩饰地提到了未成年人的作用——发动未成年人参与,政府很难镇压。

当所有的行动都被规范化,那它的破坏力,就会变得更大。随着这些教材的不断传播,非暴力行动与战略应用中心在各种“民主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不少国家的反对派领袖,都在这所学校里接受过系统性训练。

同时,德吉诺维奇将非暴力行动培训中心的战术加以娱乐化的包装,依靠着互联网,迅速向年轻人发展。非暴力行动培训中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2010年,一次轰动一时的“民主运动”触网行动再次让德吉诺维奇和他的非暴力行动培训中心走进人们的视野。

一波由互联网社交平台发起的反政府运动,如同潮水般席卷了整个阿拉伯世界,有6个国家的政权被推翻。如今依然深陷战乱的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家,都在这场名为“阿拉伯之春”的反政府运动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这些国家的抗议活动中,非暴力行动与战略应用中心的身影时常出现。德吉诺维奇和他的非暴力行动培训中心,迎来了影响力的顶峰。

这自然少不了“贵人”相助。

3年后,一个人的出现,再一次掀开德吉诺维奇的伪装。这个人,叫做朱利安·阿桑奇——2013年,维基解密公布的一份邮件显示,美国中央情报局,一直在给非暴力行动与战略应用中心打钱。

顺着这个线索,再去回看“阿拉伯之春”,谭主理出了第二条时间线。

2010年1月7日晚,美国国务院举行了一场内部晚宴,被邀请的,都是美国互联网行业的大牛,推特创始人、谷歌首席执行官、微软首席战略官、思科首席营销官等等。第二天,宴会上的一名叫做杰森·利伯曼的人,在《赫芬顿邮报》更新了一篇文章,将晚宴上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人们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向全球各个国家,尤其是那些对美国不是那么言听计从的国家的民众推送信息,帮助他们了解世界的“真相”,以及推动后续的“变革”。

晚宴结束两周后,时任美国国务卿发表“互联网自由”演说,宣称“互联网自由”成为继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免于贫困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后,美国的“第五大自由”。而她,也正是那天晚宴的组织者。

“互联网自由”的提出是2010年的1月,“阿拉伯之春”的爆发时间是2010年的12月。

就在“互联网自由”演说前两个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宣布,美国要推出“公民社会2.0倡议”。这一倡议旨在帮助全球独立机构使用数字技术。借着这个名头,美国给中东和北非,拨了500万美元,来增强当地公民社会组织和新媒体互联成网的能力。

有了这个由头,美国国际事务民主协会又推出了“中东、北非博主网络”倡议,宣布要对活跃在这些国家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进行扶持和帮助。这个协会,是民主党智库美国国家民主研究所下属的机构,拿的是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钱,办的是“促进发展中国家民主进程”的事。

这只是“东风”,为使“万事俱备”而进行的铺垫,还在更早之前。

2008年,美国国务院在摩洛哥组织了一场会议,这场会上的很多人,都在两年后大放异彩——埃及抗议运动的多位领导人,以及后来当上利比亚总理的阿里·扎伊丹,都在这场会上。

而从2007年开始,“自由之家”等在和平演变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美国非政府组织,开始和非暴力行动与战略应用中心接触。他们一同举办过多场活动,“阿拉伯之春”中,在社交媒体上表现活跃的博主大都参加了这些活动,并接受了针对性的培训。

除却理念上的灌输,美国还为反对派提供了硬件上的支持——各种微型照相机、便捷式无线电发送器等设备,通过各种非政府组织,以各种援助的形式,流入到这些国家。

准备程序到了这一步,还没有结束。大规模抗议半年前,脸书出现了众多反对派的页面,其中一个名为“我们都是赛义德”的页面创始人,是时任谷歌中东和北非方向的市场部主管瓦伊尔·高尼姆——美国的互联网公司,也在其中出了不少力。

当抗议发生后,美国的互联网公司、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受过美国训练的“民主人士”各司其职,在第一时间将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不间断地灌输给当地民众。据法国24小时电视台报道,那些号召民众示威的帖子,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美国人在美国撰写并发布的。

看上去,民众们是自发进行抗议,但实际上,这背后都是美国的算计。美国的“互联网自由”战略,通过互联网传递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同时,又通过社交媒体,构建一个被精心设计过的“真相”,从而诱导对方民众做出有利于美国的决定。

这些,美国轻车熟路。

就连美国媒体也深谙其中的套路,在报道中毫不避讳地使用《脸书、推特和油管,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这样的标题。

不同时代,美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它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向外界传递一个理念——世界要进入一个新的启蒙时代,而这个时代,叫做“美国世纪”。

还记得开头说的美国大使馆的“公共外交小额赠款计划”吗?这种方法,早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就开始用了。当时,美国战略情报局执行了一项秘密的文化宣传计划。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组成这支队伍的不单单有情报人员,还有政治家、各大公司的高层以及常春藤联盟各大学的校友。

而计划的目的,用美国前官员的话说,是以和平的方式,在全世界形成一个为美国效忠的贵族阶层。

美国金融巨头的儿子、前总统的儿子、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子,甚至是丘吉尔的表兄弟,都在为战略情报局服务。作家海明威晚年一直被美国情报部门监视,但人们不知道的是,他的儿子,同样就职于战略情报局。

当时,中央情报局有一个叫做“文化自由代表大会”的下属机构。这个机构负责为艺术家们提供各种露脸的机会,它的旗下,甚至还有一家纪录片公司。也就是说,只要你愿意成为美式价值观的“代言人”,美国能在最短时间内,把你包装成为“大师”。

然后,中情局会利用你的影响力,配合着“白手套”,一起煽动民众,最终促成政权的解体或者更迭。这样一整套的流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和平演变”。它很管用,但还是有些“缺陷”——它只能影响一小部分精英群体。为了提高渗透效率,美国在原有的手段之上,又提出了个新概念:网络外交。

美国前国务卿夏洛特·比尔斯是这样解释的,“让人们看到美国的一个小镇,听到《独立宣言》的朗读声。而这些,也是美国要利用互联网实现的——创造美国的叙事,输出美国的叙事,让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在全球变得‘切实可行’。”

这些,美国早有规划。谭主曾看过一份名为《互联网战略评估》的文件。这份报告,由美国国防部负责“低烈度冲突和隐秘行动”战略评估顾问查尔斯·斯威特完成。他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一个词,叫做“互联网的进攻型运用”。

那是1995年。那年,微软公司发布了Windows 95,大洋彼岸的中国,才刚刚开始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查尔斯就意识到,相较于军事行动而言,互联网更有价值。

大家应该都看过《第一滴血》,在这份报告出来之前,美国想要完成上述操作,需要空降一个“兰博”式的人物,他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武力值,还需要精通心理学,才能在敌后团结一批人,拉起一支反对派武装。

但在这份报告出来之后,美国就只需要按下“发送键”。无论是从成本、覆盖范围还是效率来看,相较于之前的方式,利用互联网的“和平演变”,都是美国“民主事业”的巨大升级。

这份“事业”最初顺风顺水,直到一个人的出现,阿桑奇。他是一名天才黑客,2006年,他创办网站“维基解密”。4年后,这个网站曝光一大批关于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视频。视频中,美军像打游戏般,随意射杀普通民众。

在多次请求开火遭拒后,美军士兵甚至“撒娇”式地请求上级,“拜托,让我们射击吧”,在得到允许后,士兵操纵起阿帕奇直升机的30mm机炮,对伊拉克平民进行扫射。

2011年,阿桑奇又在维基解密上公布了13.4万份美国国务院的机密电报。这些电报,大多都是美国驻各国的外交官发给国务院的情报。这些情报,将美国在各国干的“好事”,一股脑地抖落出来。

2013年,一名叫做斯诺登的前美国中央情报局职员接棒阿桑奇,在“维基解密”上公布了美国一项名为“棱镜”的绝密级计划。

这一计划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共同发起,他们可以随意进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的中心服务器,从中挖取数据,获取情报。换句话说,只要你是这几家公司的用户,那么包括你的电子邮件、通话记录、搜索记录等各种个人隐私,都会被美国政府掌握。

美国在互联网上宣传自由、民主、人权,但利用互联网侵犯自由、民主、人权的,还是美国自己。说到底,美国一直将互联网视为一个为美国霸权服务的工具。

阿桑奇和斯诺登的出现,意味着“互联网自由”已经开始反噬,但另一个人的做法表明,美国某些人不仅不在意这种反噬,甚至,还要利用这种反噬。

这个人,叫做史蒂夫·班农。班农从一个政治素人,变成“站在总统身后的男人”,靠的是一家公司——剑桥分析公司。

2014年,剑桥分析开发出一款名为“这是你的数字化生活”的软件,这款软件是针对脸书用户设计的第三方软件,下载使用这一软件的脸书用户,都需要授权同意该软件访问自己和好友的脸书资料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剑桥分析可以推测出用户的性格特点,分析其政治态度。也正是靠着这些数据,剑桥分析可以将相关的政治信息发送给目标用户——和美国当初对别国民众做的,如出一辙。

剑桥分析甚至会诱导一些有钱人故意给敌对的候选人送钱,或是对其使用“美人计”,设套故意让其上钩,然后将其举动录下来,再传播到互联网上。一场选举,变成了互泼脏水、尔虞我诈的勾当。美国民众看到的、听到的,都变得不可信。

互联网的特质,决定了符号化、碎片化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坏消息能够快速传播,从而引发社会动荡。

于是,美国民众的世界中出现了两个美国——推特上的美国,是民主灯塔,是人权卫士,而现实中的美国呢?

当美国民众发现了这种割裂感,美国政客会做什么呢?他们只会在社交媒体上,在互联网上,更加歇斯底里。所以,在美国疫情爆发时,美国政客不忙着去抗疫,却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抹黑别国。

一个人的认知,确实会受到互联网信息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但这种改变,是有限度的,尤其是当美国在互联网上鼓吹描绘的美好愿景和现实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就像是泡沫,再好看,终究是要破的。

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曾经在1989年断言,自由民主制是人类社会演化的最终形态。2016年,他又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美国政治的衰败或复兴:2016年大选的意义》。

福山在文章中提到,美国政治最大的问题是美国精英群体对普通民众惨淡的现实无动于衷,而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无法为这些人服务。这种偏差,在社交媒体的助力下,变得越来越显著。

有问题,但解决不了。当美国谎言被不断地戳破,美国政客能利用互联网做的,也只有一点:利用互联网去制造各种各样的热点话题,分散或者是尝试转移美国民众的注意力。

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美国政客将在互联网上投入更多精力,针对别国的渗透与煽动,也会越来越歇斯底里。美国的“网络战士”,也会愈发疯狂。

对于美国政客而言,互联网,确实是一个好工具。但他们却忘了一点,任何的技术、手段,都应该为所有人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服务。

是所有人,而非几个人。

数字经济智库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为了更好的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交流、实践交流。来自中国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成立了数字经济智库,为数字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担任名誉院长,知名青年学者黄日涵、储殷等领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是数字经济智库旗下的专门平台。

米-28早期杰作,并列双旋翼布局,原来红警中的武直也有实物原型

“红警”想当年也是一款相当热门的游戏,玩过的人都知道里面充斥着各种新锐武器,完全是现实和梦幻相结合。比如光凌坦克、飞行兵等,虽然看起来相当神奇,但在现实都能找到原型,今天要讲到的这款主角是米-28武装直升机(早期方案),和红警中的“双刃”几乎一个模子印出来。看起来是不是很硬朗,相当符合苏联时代的暴力美学,采用极为罕见的并列双旋翼布局,妥妥空中坦克没二话。

“双刃”武装直升机

在正式开讲前,得把米-24拉出来秀一下,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1973年入役是苏联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执行己方部队开辟前进通道,清除敌方防空火力和各种障碍,以及承担护航攻击等任务,飞机还带了一个运员舱可以搭载8-10名士兵,装甲厚实又被称之为“飞行坦克”。

米-24采用双发单旋翼、串列双座布局,除了运兵舱外整体属于常规做法,只不过除了执行武装攻击任务还要带人显得个头比较大。性价比高生产数量多,70年代装备后曾大量出口世界各国,在各地实战中抢尽风头也为经典款堪比AH-1“眼镜蛇”。

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

70年代,当AH-1“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在越战中大量使用后,由于表现不尽如人意,美军开始要求研制性能更强能全天候作战的新一代武直。1976年,美国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在竞标中获胜,成为美军第二代专用武装直升机。紧接着收到风声的苏联大为紧张,开始筹备自家下代产品——米-28武装直升机,性能上要求能够和美国最新的AH-64“阿帕奇”相媲美。

米里设计局用了6年时间,打造出新一代米-28原型机,1982年该机实现首飞。看起来顺风顺水,1987年甚至短暂投入使用,但紧接着军方以性能不过关等理由将它下架。苏联解体后该机研制一度陷入困境,直到2008年才最终实现向俄罗斯交付生产型,一路下来至少耗费了30年时间。米-28北约代号“浩劫”,采用前后串列双座舱,在总体布局和任务定位方面都和AH-64“阿帕奇”接近,因此被西方国家戏称为“阿帕奇斯基”。

米-28“浩劫”武装直升机

米-28“浩劫”武装直升机

和之前上代产品“雌鹿”不同,米格-28属于专用武装直升机(比如反坦克及反直升机),因此定位上不需要配套运兵舱。甩掉运兵舱后米-28动力更足,机动性能也更佳,这样就带来更好的战场生存能力,以及得到扩展提升的武器系统。从空中坦克化身制空直升机,攻击目标从携带突击队员机降掩护等,改为直接火力压制夺取制空权。

在正式定型之前,米里设计局还制作了多款不同风格的全尺寸模型,其中编号01的模型与众不同。采用横向双旋翼气动布局(并列),旋翼(直径10.3米)并排安装在机翼两侧发动机舱上方,前脸延续米-24的串列双座独立座舱。后机身则采用了十字形尾翼,在后方还安装了一台推进螺旋桨,这种风格就是现代高速直升机辅助推力设计,设计上相对保守可以视为去掉运兵舱瘦身版的米-24。

米-28各种全尺寸模型(主角右侧)

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

米-28这款早期型号,设计战斗全重11.5吨,配套两台TV3-117F涡轴发动机,单台最大功率2800轴马力(1491千瓦)。由于设计了尾部螺旋桨,在辅助动力推进下可以达到380-420公里/小时的速度(也有说是550-600公里/小时),动力很可观火力也相当强劲。可以携带32枚反坦克导弹,或者16枚导弹加4个火箭发射巢,另外还配套了双30毫米机炮,其他武器弹药根据任务性质切换。

个头看起来很大,如果把两个旋翼取消到是有点像苏-25这类攻击机,除了造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它的速度。就算取中间值,米-28这款机型时速也可以达到400-500公里,已经可以和目前还在测试中的西科斯基SB-1高速直升机相媲美,但两者时间差距至少30年。米-28双旋翼方案最终落选,原因是双旋翼在一侧发生故障时难以配平,而且抗损性能比较差战场生存能力较弱。

米-28早期双旋翼方案

SB-1直升机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