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教学漫画免费观看全集漫(如何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有滋有味?先从解决这8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始……)
秘密教学漫画免费观看全集漫文章列表:
- 1、如何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有滋有味?先从解决这8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始……
- 2、不用运动 无需节食?!躺着就能瘦的减肥糖果你信吗?
- 3、契合与超越——王佐良先生的学术人生
- 4、花朵与漩涡:跨越时空,说出艾米莉·狄金森隐秘的心声
- 5、刷粉已是公开秘密 影响力难辨真假 流量泡沫侵袭数字经济蓝海
如何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有滋有味?先从解决这8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始……
为什么有的人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有滋有味?他们乐享其中的秘密是什么?难道他们没有遇到困难吗?非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们只是更勤于思考、更善于寻找对策、更乐于做好准备。2021年,中国教师报班主任周刊聚焦班主任工作的8大热点难点问题,寻根探源,发现问题背后的故事,努力为班主任拨云见日,期待更多班主任可以享受工作带来的喜悦。
问题一:一年级孩子不遵守规则怎么办?
一年级是孩子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面对一群毫无规则意识可言的“小豆包”,班主任尤其是新入职的班主任,简直头都大了。为什么一年级学生总告状?为什么一年级学生不会整理?为什么一年级学生爱“撒谎”?为什么一年级学生总安静不下来?如何让他们知道并遵守各种场景下的规则?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东延路实验学校班主任沈丽新认为,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能通过抽象的、空洞的说教完成,教师要秉持温和坚定的态度,创设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习得。
班主任不要指望对一年级学生的教导会有多大效果。面对一条条必须遵守的规则、纪律,六七岁的孩子领会多少?规则不是一天就能“训”会的,而是在一点一滴中“教”会的。怎么教?不是让学生端端正正坐着听老师说教,而是让他们在动起来时逐渐习得。沈丽新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让一年级学生闲着没事做。只有在学生有事可做的时候,教师才能在具体的场景下“教”他们习得各种具体规则。比如早读读什么,晨会讲什么,午休时间做什么……当学生有事可做,并在各种具体场景中体验过边界在哪里,知道违反规则必须承担后果之后,规则就慢慢建立起来了,纷乱的一年级教室也就慢慢安静下来了。
问题二:考试焦虑怎么办?
不论“小升初”还是中高考,学生都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不自信等负面情绪,如何有效缓解种种压力、激发学习内动力?一线班主任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在减压路上各有“绝活”。
对于“小升初”的焦虑,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员江振岚认为,“小升初”问题是诸多复杂因素互相交织形成的,应全盘考虑分析。班主任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谈心、参与主题活动、担任班级岗位等多种方式温暖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给予相关困惑解决的指导。另一方面,班主任也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孩子从精神上解脱。
相比于“小升初”,中高考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更大,但是压力也可以变成动力,班主任如何有效缓解学生的种种压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内动力?
云南省昆明市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对学生讲了这样一番话——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卡斯写过一本非常有影响力的书《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这里的“游戏”泛指人类的一切活动。“有限游戏”以决胜负为边界,一旦胜负决出,游戏结束。“无限游戏”的目的是延续游戏,没有明确的开始与结束,参与者各得其所,无输赢,有发展。“寻找边界”就是无限游戏的边界。比如学习、比如婚姻……在寻找边界中品尝酸甜苦辣。高考是人生这场“无限游戏”中的“有限游戏”,只意味着某个学习阶段的结束。高考之后,另一种更有趣、更多元、更个性、更自我的“游戏”马上开始。这场人生“游戏”是否精彩,与有没有考上大学无关,与你的努力有关,与生活对你的回报有关。高考是场“有限游戏”,人生才是“无限游戏”。因此,在人生的大格局下看高考,所有焦虑都不值得。
甘肃省古浪县第五中学班主任丁国满、江苏省扬州市文津中学班主任吴志强给出了具体而实用的方法:丁国满告诉学生,考前紧张、恐惧、焦虑都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但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到一道题的时候,专注与投入就会将其驱赶得无影无踪。当然,专注与投入的威力来自于平时扎实的功底。所以,从现在起,抛弃一切杂念,稳扎稳打。临近中考,吴志强在班里挂上了倒计时牌,倒计时牌由谁挂、怎么挂?倒计时牌挂好后,如何使其驱动力长久“保鲜”,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吴志强赋予倒计时牌满满的仪式感。每天的倒计时牌交接仪式成了学生期盼的盛典。换掉的是数字,换上的是自信与力量。
问题三:孩子玩手机游戏上瘾怎么办?
不少学生疯玩网络游戏,无论家长、教师如何提醒、批评都挡不住这股风。学生沉迷游戏已然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教育命题。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显得尤为重要。而交往需要话题、需要共识,如今的学生生活场所单一,生活内容单一,所以游戏成为不可多得、可供探讨的话题。他们不仅交流游戏,也通过游戏找寻和建立人际关系。
上海市中国中学班主任蒋凌雪认为,班主任面对这个问题不应只看表象,而应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随着时代进步,游戏呈现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玩家在游戏中获得考验,打败游戏中的“敌人”,战胜其他玩家,从中获得征服感与成就感,这是学生在枯燥的试题中无法体会的。
浙江省温州外国语学校教师胡继东说,如果孩子在现实中的成就感比较少,往往会到虚拟世界中寻找。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施展才能的机会,组织单词速记、知识抢答、手工制作、绝活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拥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从而获得游戏无法替代的成就感。当玩游戏不再是班级的主流,“热议”“附和”的人少了,游戏也就“没意思”了。
再者,面对玩手机游戏上瘾的孩子,家长的责任在哪里?面对媒体上常常出现的孩子花钱充值游戏等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正是家庭教育的窄化与单一,导致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亲子沟通不畅、没有建立理性的消费观,缺乏规则意识。怎么改变?家庭教育要拓展家长角色意识,变监督者为陪伴者、帮助者、合作者。
江西省安远县九龙小学教师杜春蕾这样写道:“花一点时间了解孩子正在玩的手机游戏。当你能够跟孩子说‘你这个游戏最近在比赛啊!某某队打得不错’这种话的时候,沟通才真正开始。这是取悦孩子吗?还真不是!早在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就已经批准将‘电子竞技’列为正式体育竞赛项目。作为家长,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痴迷玩手机游戏其实与痴迷打乒乓球一样,没有必要妖魔化。既然乒乓球可以聊,手机游戏当然也可以聊;既然你可以让孩子教你打乒乓球,当然也可以向孩子请教手机游戏怎么玩。”这种接纳的态度为后续的问题解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家长的角色意识应该是家庭教育行为有效的前提。很多时候,家长都是监督者,极具权威性。但许多案例告诉我们,孩子不仅不信你的权威,而且还会作出挑战权威的事来,甚至事发后关闭沟通渠道,使得家长无计可施。“家长具备了多种角色意识就会转变观念,精心设计教育内容。作为陪伴者,会关心孩子的情绪;作为帮助者,会理解孩子的困惑;作为合作者,会体谅孩子的难处。同时,家长要有丰富家庭生活的意识,诸如陪孩子骑行、跑步、阅读,与孩子交流观点和看法,获得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上海市中国中学班主任蒋凌雪如是说。
问题四:学生易因小事起冲突怎么办?
许多学生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起冲突,他们不知道怎么与同学交往,不懂得交往的边界在哪里。可见,交往这一课还需要补上。如果说“教育即生活”,那么学生的交往能力无疑是教育命题。交往能力不是说服劝解可以达成的,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与人“打交道”慢慢习得。
上海市中国中学班主任蒋凌雪说,学生个性迥异,班主任要通过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良性交往观念与原则。交往,就是与他人建立关系。他人于自己而言是重要的存在,影响“我”的感情和思想,甚至可以说是“我”的欢乐或痛苦的来源,由此“让他人舒服”是重要的交往原则,宽容、友善、大度是重要的交往观念,也是“我”与他人“共在”关系的基础,如此学生才会收获稳定而持久的人际关系,获得生活的乐趣和幸福。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班主任刘静认为,对于这类矛盾的处理不能止于就事论事,背后很可能有情感矛盾、学习矛盾或其他类型的矛盾。如果教师不关注冲突背后的复杂原因,不根据原因采取处理策略,只将工作做到现象阶段,那么类似冲突还将继续上演,因此班主任要联合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家长力量合理解决同伴冲突,建立和谐的班级文化和人际氛围。
班级是学生重要的交往空间,也是学生重要的精神生活空间。班主任要积极打造班级公共话语平台,组织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使学生能感受彼此行为隐含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促使学生逐渐拥有接纳“异己之见”的气度,甚至在直接接触中感受行为背后的思想差异,正视同伴差异,学会接纳与包容,创生出以公正公平为核心的班级文化,为学生社会化发展提供滋养。
问题五:学生恶性竞争怎么办?
竞争关系在校园生活中是不可回避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不良竞争的环境中成长,学生道德水平难以发展,难以感受友爱、善良等美德,更谈不上拥有感恩、诚信、公正等道德品质。“双减”政策的实施极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此,教育者更应有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在组织学校活动尤其是选拔性竞赛活动时,我们需要考量的不仅是评价结果,还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将活动设计得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真正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与社会化发展。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班主任刘静认为,班主任应基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标准帮助孩子找到竞争的平衡状态,具体措施有集体干预与个体干预两种,对于具体案例可以先采取个体干预,然后从个体案例中凝练出集体干预的普遍性策略,比如角色扮演、即兴讨论、榜样示范等,教给孩子懂得什么是竞争,如何正确地对待竞争,怎样辩证地看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为什么在竞争中会产生嫉妒、自卑等情感,让孩子在竞争情境下习得人际适应的交往技能。比如怎样有效与同学进行交往,怎样摆脱嫉妒与自卑心理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实践、迁移习得人际交往的策略技能。
问题六:学生“早恋”怎么办?
长期以来,班主任对爱情话题避讳颇多,大多认为学生谈恋爱不务正业,还会影响班级风气。看到学生的亲密行为,就主观认定其“有伤风化”。其实,学生喜欢异性,情感上难以控制,不等于不道德,一味进行道德判断,怎么能获得学生的认可?上海市中国中学班主任蒋凌雪奉行“尊重情感,指导行为”原则,在处理学生青春期情感问题上不一味说教或灌输,避免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情绪冲动下的非理性行为。另外,班主任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能力。诸如班级生活中,男生多承担一些体力以及较难完成的工作,女生多承担一些细致的工作,学生之间彼此承担,看到彼此的付出与奉献。同时,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家校活动的设计让孩子与家长互动,在家庭成员间感受爱人的美好。感受爱、拥有爱,才是学生未来不断前进的动力,他们才会在未来拥有最真挚的爱情、亲情与友情。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班主任刘静认为,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的社交进入多元化层次,他们需要在交往中,尤其是在异性交往中确立自己的身份,感受自我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正是这个过程使他们能够建立自我价值认同,更能体会这种自我认同带来的价值需求。交往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完成。班主任要通过整合资源、设计活动给学生提供与异性交往、相处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同伴相处以及师生互动中习得交往能力。
问题七:面对家长的指责,年轻班主任怎么办?
不少家长对年轻班主任有看法,认为他们不能帮助自己解决孩子的“疑难杂症”,有些还找到学校要求更换班主任。年轻班主任对此深感恐惧与困惑,家长不信服自己怎么办?
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实验学校班主任钟乐江认为,一是充分发挥“家校联系手册”的作用。以此与家长互通信息,互相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和表现。二是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到校当一天“执行班主任或学生”,切身体验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从而体验教师工作的辛苦,懂得孩子学习的不易。三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以平等的方式与家长真诚交流,解开家长的心结。通过这些方式,增强家校了解,化解分歧,形成共识,达成教育的默契。
山东省寿光市世纪教育集团班主任魏玉杰说,当自己冥思苦想找不到症结所在的时候,请阅读教育家、名师的著作。当问题一个又一个向我们袭来,感到彷徨迷茫的时候,静下心来读一读著名班主任的书,既能抚慰我们的心灵,开拓我们的视野,也能解决我们的问题,会对我们的教育生涯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
上海市中国中学班主任蒋凌雪在分析案例时指出,班主任判断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偏颇,家长抱怨班主任不作为,双方各执一词,看似合理,却已然说明家庭教育指导应该溯源一些根本问题:家庭教育指导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在哪里?家庭教育指导中,班主任的教育对象究竟是谁?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的角色定位、职责定位到底是什么?一句话,家庭教育指导,班主任何为?班主任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在家校共育中要凭借专业自信促进亲子关系、家校关系的建立与改善。家庭教育还需要教育部门提供更具专业的指导,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各种公益讲座向家长提供帮助,促进教育合力的真正形成。
问题八:班主任带班缺乏“破茧力”怎么办?
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及教育实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质量。班主任如何才能担起这份责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家成认为,这涉及班主任成长过程中的“破茧力”问题。什么是“茧”,“茧”不是他人强加给班主任的枷锁,而是班主任自己在工作、成长过程中的形成物。它伴随班主任的整个职业生涯,影响班主任对自身工作发展的想法、看法及做法。例如,班主任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等待学校安排工作的态度,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对班级属性的定位等,都产生、形成于班主任的工作过程中如影随形地影响着班主任的工作状态与工作方式。这些“茧”真实存在,但班主任很可能意识不到,或者没有主动发现、感悟、体验它。不管是工作了20年的老班主任还是刚上岗的新班主任,教育教学过程中都会产生很多想法,都会基于这些想法加以实践,这是好事。但这些想法在实践过程中如果衍生出消极因素,就可能变成班主任再发展的“茧”, 需要突破它。比如极端、抱怨、气馁等情绪。
“茧”之所以成为“茧”,是不被察觉、无意识的结果。一是因为不够自知。绝大部分班主任看不清班级是培育学生社会化的天然公共场域,由此导致班主任角色定位的偏离,总是在管控思想下打转转。我们应充分认识班主任角色的特殊性和班级建设的内涵,看到并发展自身制度的优势,扬长避短,这是班主任的必修课。
班主任的成就感、意义感和价值感,在于怎样对待学生,怎样全身心地理解、支持、帮助学生,助力每个学生的成长。所以,每位班主任在自我的教育生涯中都难免会作茧自缚,但更需要破茧成蝶、翩跹起舞,感悟生命拔节的美好。
作者 | 中国教师报记者 高影/综合整理
来源 |中国教师报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不用运动 无需节食?!躺着就能瘦的减肥糖果你信吗?
“不用运动,无需节食,轻松达到理想体重。”这是去年夏天,几位直播带货的主播售卖一款所谓减肥糖果的广告。
他们声称,减肥糖果纯天然,无副作用,不用辛苦运动,躺着就能瘦。这看上去颇为神奇的产品不仅吸引了一些网民,同时也引起了上海警方的注意,从而揭开了它惊人的秘密。
网售宣传语诱人 神奇糖果藏惊人秘密
这些五颜六色的片剂就是网络主播售卖的所谓的减肥产品。不过,和一般网络直播购物不同的是,购买这些产品的顾客在直播间联系客服后,客服会通过添加微信的方式来进行售卖。听上去很有煽动性的宣传语吸引了不少人购买。
有人服用后出现不良反应
那么,这些诱人的所谓减肥糖果是不是像带货主播描述的那样有效又无害呢?2020年8月,一名网络消费者向上海浦东警方报案,说自己在服用了主播推荐的减肥糖果后出现了不良反应。
民警初步调查后,发现了类似包装的产品、相近的宣传广告在一些人的朋友圈中也出现过。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大队民警 黄帅帅:发现就是在上海本地的朋友圈里面,有一个人在卖减肥糖果,据说效果非常好。一个月能瘦个十几斤,或者每天能瘦几斤。
检测发现减肥糖果含违禁药物 副作用严重
这些所谓糖果减肥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为了确认其中的成分,警方对报案人提供的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减肥糖果中含有国家禁止在药物中添加的成分西布曲明。
西布曲明曾经是作为减肥药使用,但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中又发现它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大队副大队长 王昌卓:西布曲明对人体的危害很大的,在2010年10月30日,国家药监局已经明令禁止西布曲明所有的生产和销售,已销售的全部召回,它对人体的副作用主要是会对心脏有过多的负荷,会造成心血管疾病,更有甚者会造成人体死亡。
谎称不适现象是瘦身信号 趁机再搭售产品
这些含有西布曲明的减肥糖果服用过后会让人产生饱腹感,没有食欲。不过随之而来的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副作用。但卖家为了迷惑消费者,往往会把像便秘这样的副作用描述成是瘦身的信号,甚至借机搭售其他产品。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民警 吴俊元:他们在销售这些产品的时候有意识搭售一些治疗便秘或者通肠胃的药给你,这实际上对人体又一种第二次伤害。
报案人告诉民警,他们在服用这些减肥糖果的过程中,会出现胸闷、气短、多汗、呕吐等症状,睡眠也会受到影响。
不过,卖家每天在朋友圈里刷屏的用户越来越瘦的反馈往往会不断刺激这些心存怀疑的消费者,即便身体出现了不适,还是坚持服用。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民警 胡玉斌:吃这个药瘦得很明显,因为平时也不怎么动,(使用者)他也知道有危害,但是他可能因为年纪轻二十四五的样子,觉得偶尔吃一点起到了效果,不吃了可能也就影响不是很大。
从卖家入手展开调查 掌握销售猫腻
服药后产生的种种副作用,在卖家口中都变成了,“这是正常现象”、“问题不大”、“没关系的”,以此来搪塞用户。明明身体已经发出了警告的信号,但因为听信了卖家的谎言,很多人还是选择了继续服用这些减肥食品。警方从这些卖家入手,展开调查,很快掌握了他们在销售中的一些猫腻。
在民警看来,与卖家接触的第一步往往是非常有难度的,他们并不是什么客户都接,而是有选择地对新客户进行销售。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民警 吴俊元:他们(卖家)会有意识地去避开一些人群,他们会要求购买者给他打开微信朋友圈,向他展示微信朋友圈的内容,他发觉有的比如从事司法行业或者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向他购买,要么不卖,要么向你出售的产品里不含有这些违禁成分的。
警方根据线索,找到了一个名叫赵某的犯罪嫌疑人,她每月所售卖的减肥糖果的销量很大。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大队民警 黄帅帅:我们就是根据对她的一些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她销量非常惊人,我们发现她在两年之内换了两辆豪车,这些钱主要的来源就是她卖这个产品。
手下代理大多为医美同行 形成销售“圈子”
办案民警发现,很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减肥食品广告的销售人员都是赵某的代理。由此可见赵某的销售网络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随着侦查的不断深入,警方发现赵某是从事医美行业的。在她手下的销售代理,大多数都是她的同行。而要接近她,民警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入这个圈子。
在调查中,办案民警发现,在赵某手下的代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大多数因为同在医美圈而相识,再成为顾客,随后逐步转型为代理。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民警 吴俊元:其实很多嫌疑人本身他们是由消费者转为嫌疑人的,他们最早抱着一种保持身材、爱美的心态去购买这些减肥产品,服用下来发觉有了效果,向周围一些人进行推广,有可能最早仅仅是带货这种性质,但后来发觉其中商机。
产品成本低为卖高价 教唆下级代理做包装
在有了一定的客户基础之后,这些代理就开始扩大销售,从零散进货改为向上级批发,再发展自己的代理。赵某发展到如今的销售规模,手下已经有六七级代理。这些减肥产品的成本很低,但为了可以卖出高价,这些卖家在产品的外包装上下足了功夫。
代理们还会对自己的下级代理进行教学,告诉他们如何对产品进行包装,最终形成所谓自己的品牌。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大队民警 黄帅帅:他们的上家就会教他们,你们可以去定制自己的包装,然后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需求要什么货,就是什么心形的,Hello Kitty形的什么颜色,然后再装在你这个包装里面,产生你自己独立的品牌。
给产品披上各种外衣 编造多种名目兜售
这些含有西布曲明的减肥食品被换上各式各样的“外衣”销售出去。定制的减肥食品,再配上代理们自己设计好的,各国语言的外包装,编出海外代购等各种名目,以提高价格。有些产品甚至还专门制作了防伪码,在扫描外包装后还会显示商品信息。
根据办案民警的调查显示,赵某在进货时,每粒减肥糖果的成本是一块五。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民警 吴俊元:越到下级加价就越大,一般将产品10粒或者20粒包装一盒,售价达到699元、799元,或者说便宜一点也要499元、599元这样的价格。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民警 胡玉斌:到她(赵某)六级代理卖出去的时候,这个售价已经到1380元了,就是这个当中产生了巨大的滚雪球的效应,我也觉得蛮吃惊的。
随着侦查的不断深入,警方发现,赵某只销售减肥食品,并不自己生产。那么她出售的减肥食品究竟来自哪里呢?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民警 吴俊元:我们对赵某进行侦查,发觉赵某本身只是一个销售商,并不生产这些带有西布曲明的减肥产品,而是有其他的货源,我们对此做了追踪。发现了位于四川德阳的曾某,位于云南的曹某,以及位于山东巨鹿的高某,这三条她的供货链。
为掩人耳目 刻意在异地租用生产车间
曾某、曹某和高某,他们都是这些含有违禁成分减肥食品的生产商。他们明知西布曲明是被国家禁止使用的,所以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他们十分谨慎,为避人耳目,也费了不少心机。这三人当中,曾某的产量是最高的。
上海警方前往四川,发现涉嫌生产所谓减肥糖果的曾某行事十分小心,为了隐蔽身份,他租用的生产车间和仓库位于四川成都,距离曾某在四川德阳的住所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民警 吴俊元:其实是在一个皮革城租借小仓库,真实的门派号码7栋,但是会把一些快递,包括平时叫外卖都叫8栋,再自己跑过去,刻意隐藏生产窝点。
一段时间后,办案民警还发现,除了这个生产窝点,曾某还租用了别的地点用于生产。不久后,他们从一个寄给曾某的包裹中发现了端倪。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大队民警 黄帅帅:里面有差不多十袋减肥糖果,就是做好的那种,粉色的新型压片糖果,一袋里面差不多有1000粒,十袋就有10000粒。
民警确定,这些减肥产品并不是来自曾某在四川成都的生产点,它们的出现就证明曾某一定还有另外的生产窝点,那么这个地点又在哪里呢?
在跟踪追查过程中,办案人员发现,曾某的父亲突然有一天拎着两大袋物品,走进了在曾某居住的小区内的一栋违章建筑,并放在了一层的门后。这处不起眼的建筑物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警方展开了收网行动后,犯罪嫌疑人曾某的第二个生产窝点终于被揭开。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大队民警 黄帅帅:本来我们以为是在他小区,类似违章建筑一样的地方,它是上下两层建筑,后面我们收网的时候进去一看,发现只有这些减肥产品的纸包装,我们怀疑是不是找错地方了,其实他在二楼还有一间独立的制作减肥胶囊的仓库。
在这个窝点内,警方发现了大量用来制作胶囊的原材料,以及几万粒已经制作完成的减肥胶囊。在另一处生产窝点,民警又搜查到了大量还没来得及发货的片状减肥糖果。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大队民警 黄帅帅:里面用蛇皮袋装了,差不多有七八袋吧,目测有十几万粒肯定是已经做好了,加工完了,还有包括搅拌好的西布曲明原料,还有未开封的西布曲明原料都有。
生产环境恶劣 原材料直接扔在地上
这些被灰尘笼罩的机器,就是曾某用来生产日常售卖的减肥食品所用的,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就随意地摆放在地上,而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减肥食品,经过一系列包装,最后会直接进入用户的口中。
犯罪嫌疑人曾某交代,制作胶囊和压片糖果的方法都十分简易,将原材料混合后,用机器简单加工,每天可以生产出上万粒所谓的减肥糖果。曾某主要做的是批发生意,下级代理每次订购的数量至少都在几千粒,多的甚至能达到上万粒。
山东的高某一开始就是作为销售商,从曾某手中进货。在销售过程中高某觉得自己发现了商机,也发现了这些减肥食品的制作门槛不是很高,于是高某开始自行生产“减肥胶囊”。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大队民警 黄帅帅:去抓捕的时候,这个高某她也是在制作的,进门的时候她不配合,不开门,然后我们叫个锁匠开了半小时,她在马桶里面,这些原料和减肥产品足足冲了半小时之后,家里还有几千几万粒的货还没冲完。
警方发现,犯罪嫌疑人曾某、高某尽管自己就是生产商,但她们还会从云南的曹某那里进货,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民警 吴俊元:因为她(曹某)自己会做试验,根据不同的配比,既要副作用小一些,又要效果好,她做过很多实验,她生产的胶囊在业内称为皇冠。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大队民警 黄帅帅:她会把从一开始制作的所有的失败的经历,都写在一本像武林秘籍一样的笔记本上,然后她会总结每一次的经验,曹某的货是最纯的,因为她的配比非常精准,在总结无数次失败的经验之后,所有的东西都写在这本书上,你拿了这本书,就可以自己去制作。
凭自我感觉调整配方 有稳定客户群
曹某根据自己服用的感觉,调整配方,拿出了自己的所谓减肥产品——一种名为“皇冠”的胶囊。有些长期服用减肥食品的顾客会指定购买。但尽管如此,民警发现,这样的所谓“优质”的减肥胶囊,对身体的伤害同样很大。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民警 吴俊元:有些老的,他们称为“老药罐子”,就是长期服用这个,“老药罐子”会说我只要皇冠,这样的话他们比如说曾某或者其他销售商在销售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去问曹某进一些她的所谓的皇冠的那些胶囊。
销售人员把老用户称作“老药罐子”
“老药罐子”是减肥产品销售人员对于长期服用减肥食品的用户的称呼,这些人因为长期服用,尽管不一定清楚这些减肥食品的成分到底是什么,但从他们的服药后反应,也可以看出这些所谓绿色、健康的减肥食品对身体的影响十分明显。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民警 吴俊元:他们因为长期服用这些含有西布曲明的减肥产品,导致自己睡眠质量下降,失眠、胸闷、心慌,对自己身体产生危害,最大的是比如说有时候白天会显得有气无力,没有精神,因为刻意地减少了食品的摄入,导致人体体质下降、抵抗力下降,产生生病之类的不良反应。
尽管这些产品生产商不同,外包装不同,但实际上都是成分相似的产品。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大队民警 黄帅帅:成分主要就是纯的西布曲明,再勾兑香精、荷叶粉、包括枸杞粉,然后色素。
犯罪嫌疑人会在配料表上写下荷叶粉、木薯或者中药的成分,有些产品外包装标上外国文字,有些甚至没有配料表,更没有生产批号等信息。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民警 吴俊元:现在看来这种产品都是三无产品,无产地、无批号,甚至没有品名,就是一个纸盒,空瓶子包装一下。
每天刷屏反馈图 用来诱导迷惑卖家
这些所谓的减肥产品包装精美,以各种名称在多类软件上大肆售卖。每天刷屏的反馈图,以及卖家所说的“纯天然”、“无副作用”、“轻松减肥不反弹”等话语,迷惑了很多人购买了这些成分不明的减肥食品。但这些都只是卖家的一种销售手段而已。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民警 吴俊元:因为现在很多宣传会打着纯天然、纯中药、无副作用,但实际上使用下来对人体有各种各样的伤害,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即使你购买了,我们也希望你能够及时停止服用,在爱美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健康。
捣毁生产和销售窝点 涉案金额超五千万元
经过数月的侦查,上海浦东警方先后抓获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减肥类保健食品的嫌疑人88人。捣毁生产窝点3处、销售窝点70余处,生产原料约34公斤,涉案金额达5000万余元。目前,主要犯罪嫌疑人曾某、曹某等人已经被上海铁路检察院批准逮捕,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当中。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契合与超越——王佐良先生的学术人生
【大家】
作者:崔筱张生珍(崔筱系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后、张生珍系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
王佐良先生有句口头禅“瞄瞄”,对感兴趣的一切新内容,他都喜欢“拿过来瞄瞄”。他对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广泛涉猎,开阔的学术视野,都与这“瞄瞄”有些关系。
“瞄瞄”之后呢?他开始了对“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西学与中学”“翻译与创作”等诸多领域的探索,于差异中求契合,于融通中求突破。
学人小传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英语语言文学专家、翻译家、教育家、作家。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任西南联大助教,1947年考取英国牛津大学茂登学院,1949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曾任北京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主编。出版《彭斯诗选》《英国诗文选译集》《英国散文的流变》《英国文学论文集》《论契合》《翻译:思考与试笔》《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英国诗史》《英国文学史》等专著和译著。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由作者提供
1992年,王佐良(中)与李赋宁(左一)、裘克安(左二)、周珏良(右二)、胡文仲在北外。图片由作者提供
一
王佐良是浙江上虞人,童年就随父亲移居武汉。在他就读的武昌文华中学,除国文课之外,各门课程均以英语授课为主,还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英文原著和资料。这样的学习环境,不仅夯实了王佐良的英文基础,也激发了他对西方文学的浓厚兴趣。
1935年,王佐良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与李赋宁、许国璋、周珏良并称为外文系“四大才子”,他们后来皆成为著名学者。大一时,王佐良获得了全校英文演讲比赛一等奖,还以笔名“竹衍”在《中学生》上发表散文《旅途》《一二·九运动记》等,抒发对山河沦陷的忧伤和对学子们爱国情怀的赞叹。
1937年,王佐良随校南迁,经广州和香港,入境越南,再由滇越铁路来到昆明的西南联大。一路辗转,王佐良体味到了国家蒙难的苦楚,更坚定了求学报国的信念。西南联大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师生时常还要躲避日军空袭,但这丝毫没影响王佐良的求知热忱,他与好友许国璋组织“湖畔绅士”英语演讲会,他由衷感慨:“尽管四面八方在引诱,真正的大师还是在教室里。”
王佐良不喜欢枯坐书斋做学问,更喜欢将目光投向火热的生活。1939年,留校任教的他与同事丁则良创建“人文科学学会”,定期举行学术讲座和讨论会,为师生们提供碰撞思想、交流学术的开放空间,得到了吴宓、季镇淮、曾昭抡、潘光旦、孙毓棠、王瑶、闻家驷、闻一多、朱自清等的热情支持。王佐良还与众多热血青年学人一道纵论国事,指点江山,撰写了大量时评文章,思索中国未来的前进方向。
在西南联大,英国现代主义诗人、诗歌批评家燕卜荪(WilliamEmpson)开设的“英国现代诗歌”课程,不仅介绍现代主义诗歌,还运用现代主义诗学理论分析评论欧美现代主义诗歌。同时,朱自清、冯至、卞之琳等文学名家,也在这一文化圣地极力倡导现代主义诗歌艺术。自幼就喜爱诗歌的王佐良,浸淫于这样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氛围浓郁的大学校园,极大影响了他后来的学术走向。
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王佐良撰写的论文《诗人与批评家艾里奥特》分章节刊登于《大公报》和《益世报》,开创了国内研究英国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旧译艾里奥特)的先河。1946年,他发表长文《今日中国文学之趋向》,从新文化运动说起,纵横捭阖,清晰勾勒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脉络,阐释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间的深层联系与互动,颇具学术穿透力。
王佐良在庚款公费留英选拔考试中取得第一名,于1947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茂登学院,师从英国文艺复兴研究专家威尔逊教授,主攻17世纪英国文学。留学期间,他在与好友的通信中,就经常流露强烈的家国情怀。四十多年后,追忆往事,他仍动情地说,“从留学一开始,就觉得回国是天经地义的”。1949年9月,牛津大学的学业结束,他毅然放弃留学法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立刻起身回国,入职北京外国语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
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各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纷纷登陆中国,置身“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与交锋之中,王佐良在他动笔于40年代、成书于80年代的英文论文集《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DegreesofAffinity:StudiesinComparativeLiterature)中,提出内涵丰富的契合理论。在该书的序言中,他开宗明义:“书中所有文章都围绕一个中心:作家之间,文学之间的契合。”接着,他这样阐释:
“当外国文学的输入解决了本土文学的迫切需求时,本土文学就会应时而动,发生巨变,并同时与外国文学产生契合;而这时的契合就不仅是文学间,也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和其他方面。倘若一种古老的文学与一种新兴的文学相遇一处,前者有着悠久而弹性十足的古典传统,后者又拥有富有创意的美学或激进的意识形态,契合与碰撞就会更加精彩。这即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遇。”
显然,王佐良选取“契合”一词别有心意,它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融合”,也不是某种意义上的“相通”,而是在差异和碰撞中实现契合,并由此获得突破或超越。
他通过细致剖析严复、鲁迅、戴望舒、卞之琳、穆旦等人的翻译成果,从翻译目的的确立到翻译对象的选择,从翻译理念的形成到翻译风格的追求,进行了对比性观照,并结合自身的文学创作与翻译实践,悉心体悟,敏锐洞悉中西文学间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契合关系,有浅层的,有深层的;契合的类型多样,彼此遥相呼应,有时又变动不居……在中西文学的契合中,不仅有发生较晚的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文学的主动吸收与有意模仿,还有中国传统文学因子对西方文学的“纠偏”性改造。在此背后,则是中西文化之间复杂的契合与碰撞。
有着浓郁诗人情怀的王佐良,在对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诗歌进行批评时,就已跳出了一般研究中习惯性追溯其异域养分吸收的逻辑,选择重点观照诗人如何在汲取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经验的同时,充分接受本民族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滋养,并在契合与碰撞的过程中,努力尝试超越性创造。在他看来,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虽深受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却依然保持了鲜明的民族色彩。
如此冷静而深邃的审视与思考,似乎也符合他温良和善的性格。即便长时间蜗居于清华大学的照澜园,空间狭小,被书山包围着,连一张大一点儿的书桌也放不下,但他仍怡然自得,每有新见,便立刻欣然落笔。每日骑自行车上下班,匆匆穿行于校园内外,他那笑容可掬的面庞,许多老清华人和老北外人至今犹记。于平凡中见优卓,于包容中见超越,他的为人、为事、为学竟也如此自然地“契合”。
学者乐黛云在阐述王佐良对中国早期比较文学发展的贡献时,十分赞赏他的“契合论”,认为他“对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对于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比较文学视域,重新汇通和诠释中西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
作为20世纪著名的翻译家,王佐良一生倾注心血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便是翻译理论建构与翻译实践。他是国内最早将翻译研究纳入文化研究范畴的学者之一,率先提出“翻译研究应是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研究”,视翻译为贯穿着种种文化表现的写作实践。
1943年,年轻的王佐良就在《论翻译》一文中指出,中西文化、文学语境、言说方式等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同语言间的完美转换是困难的,但“人性相通”,又为翻译带来了希望。真正优秀的翻译者,可以从各种差异之中发现彼此的契合点,找到彼此相通之处,于艰难之中开辟出新路,让一种语言“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大放异彩”。
他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和《翻译与文化繁荣》两篇文章中,也将翻译和文化紧密联系起来。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译者必须谙熟两种文化,“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深入越好”。
对于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王佐良始终坚持“翻译贵在忠实原作”,更贵在“变通神似”,必须结合文本作者独特的创作语境和中国读者所处的特殊文化语境,实现西方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跨文化转换。他翻译的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的散文作品,文字简约精致,文白相间,清新自然,足以媲美原文,甚至多有超拔。我们熟知的培根名篇《谈读书》,就是出自王佐良的译笔,文中的几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更是脍炙人口。
有着丰富的现代诗歌阅读与创作经验的王佐良特别强调,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必须关注诗人身处的文化语境,必须从诗人的视角、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的言说方式,去悉心体悟诗歌文本,在“文化互鉴”中,进行诗情、诗意、诗境的契合与超越。其中,诗人译诗十分重要,可以“用诗人的情感和语言实现诗意的跨文化转换”,达到神形俱通的“以诗译诗”。
在王佐良看来,“译者要掌握一切可能掌握的材料,深入了解原诗(这一点做到极为不易),又要在自己的译文上有创新和探索的勇气,不仅在用词方面,还有句子的排列组合,声韵的选择和调配等等方面,甚至全文的风格,都可以进行试验”。如此,译者和原作者可以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契合,于译者而言,得到的是一种创造上的满足;于读者而言,得到的则是一种新奇的美感体验。
基于文化契合、文学契合理论,王佐良秉持“创造性的努力”的译诗原则,将彭斯(RobertBurns)、拜伦(GeorgeByron)、雪莱(PercyShelley)、蒲柏(AlexanderPope)、司各特(WalterScott)、詹姆斯·赖特(JamesWright)等诸多欧美诗人的优秀作品源源不断地译介到国内,为中国现代诗歌创作和批评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诗学资源。他高度精练而富有张力的诗歌语言与“深度意象”的结合,“引入了一种新的资源和语言活力,令当代中国很多诗人受益”(王家新语)。难怪著名诗人卞之琳赞叹,王佐良真正达到了“译诗艺术的成年”。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代表作《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意象丰富、境界宏阔、意蕴深远,王佐良的译本充分体现了整体性的文化审视:聚焦“西风”这一中心意象,围绕“西风”与“种子”“乱云”等意象群之间的诗意关联,看到西方更倾向于将雪莱诗中热切呼唤的革命视为内心的革命或想象力的革命,而在当时的中国,这首诗正好契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渴望。于是,他的意象翻译在保留源语文化的同时,又机智地调整了原意象的语法结构,从而精妙地呈现出原诗的意境、神韵和质地,以鲜明的“对照互鉴”的文化意识,优雅地进行了民族文化心理的诗意阐释和文本的跨文化转换。
王佐良在翻译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ARed,RedRose”)时,不仅深入诗人的创作语境,还谙熟苏格兰民歌的特点。他在译文中用悠扬的民歌调子与原诗对应,多用能体现民歌自然、明白如话的叠词,如“红红的”“甜甜的”,使译诗语言清新、流畅,无雕饰之感。另外,他对原诗中的苏格兰方言也进行了“忠实”与“变通”间的平衡性处理,再现了原诗中的日常情景和别具风味的地方情调。如此优卓的翻译,无疑会令读者感受到契合于中西文化间的“异域文学”与“本土文学”的双重魅力。
他晚年翻译的美国诗人罗伯特·洛厄尔的《渔网》(“Fishnet”)堪称“诗人译诗”的典范:“任何明净的东西使我们惊讶得目眩,/你的静默的远航和明亮的捕捞。/海豚放开了,去提一闪而过的鱼……/说得太少,后来又太多。/诗人们青春死去,但韵律护住了他们的躯体;/原型的嗓子喝得走了调;/老演员念不出朋友们的作品,只大声念着他自己,/天才低哼着,直到礼堂死寂。/这一行必须终结。/然而我的心高扬,我知道我欢快地过了一生,/把一张上了焦油的渔网织了又拆。/等鱼吃完了,网就会挂在墙上,/像块字迹模糊的铜牌,钉在无未来的未来之上。”尽管王佐良也感叹这首诗“很不好懂”,但他以一位诗人特有的敏感,体察到了原诗中隐秘的线索,窥见了渔网在放与收之间,在捕捉的希望与失望之间,诗人与世界有形、无形的多重联系,是时间的,是责任的,是矛盾的,是音乐的……王佐良正是以炉火纯青的语言,传递出原诗深邃的意境与巨大的张力,推动读者抵达与诗人对话的场域和高度。
王佐良毕生用心于诗,不仅向中国广大读者源源不断地译介了大量英文诗歌,还对中国新诗展开深入研究,为中国现代诗歌批评贡献了不少出色的学术文本。作为穆旦诗歌创作的见证人,1946年,王佐良曾在英国杂志《生活与文学》(LifeandLetters)上发表文章《一个中国诗人》(“AChinesePoet”),翔实地介绍穆旦的创作历程与其诗歌的独特风格,传神地描摹穆旦诗歌给读者“最深的印象”。王佐良前瞻性地指出,穆旦早期诗歌创作虽有明显的“非中国化”倾向,但那正是诗人将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诗歌传统高度融合,所呈现出的富有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的中国现代诗特质,是“中国经验”的陌生化表达,更具深刻的先锋性。该文率先将穆旦推向世界文学舞台,被视为穆旦研究的起点和经典之作。1983年,王佐良又发表新论《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一个回顾》,进一步分析穆旦现代主义诗歌中不可忽视的“中国品质”,中肯地评价了穆旦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突出贡献,这些闪烁着诗学光辉的论断充分展示了他宏阔的文化视野。
除了现代诗歌,王佐良还积极将中国其他新文学经典作品译成英文,向西方世界推介。1958年,外文出版社出版了他与巴恩斯(A.C.Barnes)合译的曹禺经典话剧《雷雨》。凭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王佐良精准把握住原作深邃的思想和匠心独具的艺术风格,用细腻的语气、灵活的句式,自如地呈现出“语用等效”的翻译效果,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在短时间内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四
王佐良的英国文学史研究,向来为学界内外津津乐道。20世纪80年代,王佐良与周珏良主持编写英国文学史。在撰写之初,王佐良便提出应以“中国视角”,编写一部“有中国特色的英国文学史”的构想,不仅要尊重史实,对文学流派、体裁兴衰及作家作品进行细致梳理,更需将英国文学史置于世界文学史的视域中进行考察,观照英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关联,复现文学发展脉络背后的思想渊源,以此来探究英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学史之间隐秘的“契合”,建构中国学人视野中的英国文学史框架。
“中国人写外国文学史,总得有点中国特色。”这是王佐良给自己和后来的中国学者树立的学术理想。这种自信的史学追求,源于他对中国文学史与英国文学史的深入理解和睿智把握。他通过纵横对比,将中国文学史与英国文学史进行别有意味的“打通”。譬如,王国维、鲁迅等人借助文学体裁变迁梳理文学演化的路径,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文学史流变,这也是中国文学史家已取得的宝贵经验。在编写英国文学史时,应好好借鉴有中国特色的写作范式,突显中国学者的美学思想,阐明经过中国文学传统熏陶及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观点”,并充分关注中国读者的文学诉求和审美习惯,注重史书语言的“中国格调”,进行富有开创意味的“中国式言说”。
“要把文学同整个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变化联系起来谈,避免把文学孤立起来、成为幽室之兰。”他不愿培育只能供少数人把玩的“幽室之兰”,不辞辛苦地涉足政论文、科普文、口述历史等文学研究者很少闯入的非“纯文学”领域,别开生面,为广大读者描绘出英国文学的“全景图”,并予以提纲挈领的中肯评介。他激动地感叹:“英国文学,带着它的优点和缺点,它的光荣感和忧患感,它现在的成就和困惑,它对将来的希望,正在进入本世纪的最后十年,已经听得见21世纪的召唤了。”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一位中国学者与英国文学史的欢喜遇见与倾心交谈,以及对其未来的热切拥抱。
这种遇见、打探、评介性的英国文学史写作,鲜明地体现出王佐良一以贯之的学术理念。他不满足于对英国文学进行全景式呈现,还进一步突显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深入思考英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积极影响。在这一著史思想的导引下,他与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33位研究者通力合作,历时22年,推出五卷本《英国文学史》。此书不仅有“史”的梳理,更有“论”的探掘,充分展现中国学者用“他山之石”以“攻玉”的开拓性追求,开启了外国文学史编写“中国学派”的先河。
《英国文学史》的编写,建构起王佐良高屋建瓴的西方文学史观。他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则准确把握住了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启发人们思考中西诗歌间的内部关联,“给正在彷徨其途的中国新诗的探索带来新的启示”。他娓娓道来而不失优美的文笔,博得了著名现代诗人、学者郑敏的啧啧赞叹:“在书中他一直是在和他的读者对话,就像在讲坛上与学生面对面的讨论一样。也正因为作者打破了撰史者常用的拉大主客距离的文体,这本书很少将理论作为抽象的概念条款来处理,而是将睿智融于叙述中,形成一种不断地引导读者进入佳境的特殊史学风格。”
不囿于旧说和新论,王佐良以曼妙的笔触,在外国文学史编写中鲜明地呈示出“中国模式”和“中国立场”。
五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开设过多门课程,每门课都讲得很精彩。学者胡文仲曾撰文追忆:“他当时还不到40岁,风华正茂,上课时只凭手上几张卡片和他那惊人的记忆,就把英国文学的脉络交代得清清楚楚,他的引文都经过精选,句句动人,而他讲的英文犹如一篇篇漂亮的散文,引人入胜。他把我们这些年轻人引入文学殿堂,使我们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语教材奇缺,英语学习资料匮缺,他便四处搜寻,精挑细选,与周珏良、李赋宁等人共同编写了《英美文学活页文选》系列丛书,系统介绍英美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成为众多读者了解英美文学的重要窗口。后经整理形成的《英国文学名篇选注》,也被公认为“国内出版的最佳英美文学选读读本”。
作为“中西文学交流成就显著的先驱者之一”,1983年,王佐良极力促成第一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他关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回顾的会议发言,赢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赞赏。1987年,王佐良率团赴美国参加第二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研讨会。他结合中国悠久的文学史编著和文学研究传统,围绕文学史书写的一些重要问题,展开了“颇具建设性”的学术对话,自信地阐述了他具有创见性的文学史建构思想。
王佐良创办、主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两本杂志,始终秉持“中国人治学”的理念,鼓励中国学者在外语教育、外文翻译、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西贯通,务实创新。如今,这两本杂志已成为外语教学和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期刊。
晚年,王佐良在一首题为《雨中》的诗中写道:
我站在大学的楼前看着雨点,
感到凉爽,而不是辛酸,
忘了寒霜悄悄爬上了自己的鬓边,
也无心站在路口再旁观,
打开伞我踏进了人流,
在伞下一边走路一边顾盼,
我似乎应该感到老之将至,
但又似乎还有一个约会在面前,
何止是一个人一生的梦,
还有一个民族一百年的焦虑和心愿!
这位终身投入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始终饱含着对国家民族深沉的情感。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5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花朵与漩涡:跨越时空,说出艾米莉·狄金森隐秘的心声
数年前,与友人桃洲网上交流,我们一致认为文德勒非常重要,感叹出版社没有眼光,对这种中国诗歌文化建设迫切需要、经济效益也应可观的书竟不引进。没想到近来文德勒的书陆续出版,尤其是广西人民出版社的“文德勒诗歌课”引人注目。该系列已出《打破风格》《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和《我们隐秘的法则:叶芝与抒情形式》三种,尚有《乔治·赫伯特的诗歌艺术》《约翰·济慈的颂歌》《叶芝的幻象与后期戏剧》《展开翅膀:史蒂文斯的长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艺术》待出,可以说文德勒诗歌评论的精华尽在其中。
《花朵与漩涡》,作者:(美)海伦·文德勒,译者:王柏华 等,版本: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1年5月
“细读”精神
已出的三种书,我最看重《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因为《打破风格》属于专题研究,涉及三位诗人,而《我们隐秘的法则:叶芝与抒情形式》更接近学术著作。《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的形式极其别致:它集中于一位诗人,首先是一部作品选,同时是一部评论集,但是一部以作品为主的评论集。从狄金森的1800首诗中选出150首,并为每首选入的作品写评论。这些评论针对性强,富于启发,灵活多变,接近随笔,这样的评论有点像中国古代作品的评点体。在我的印象里,金圣叹评点的《西厢记》,尤其是每曲戏后面的评,与此非常接近。本书的原名是Dickinson selected poems and commentaries,即狄金森诗选与评论。译者将commentaries译成“细读”,的确符合事实,一则文德勒的评论普遍注重细读,二则书中对狄金森的评论具有细读的精神,非常注重词语分析。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评点体作品,还是文德勒对狄金森诗歌的逐首细读都体现了对作品的郑重态度,一般来说,只有经典作品才能享受这种待遇。狄金森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一般把她和惠特曼相提并论。事实上,狄金森之所以值得细读,除了她的经典作家地位以外,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个封闭的人,因此,精确的细读成了打开狄金森诗歌和心灵的金钥匙。而这把钥匙需要掌握在一个像文德勒这样特别熟悉并真正理解狄金森的人手里。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二十五岁起弃绝社交,闭门不出,埋头写诗三十年,留下诗稿一千七百余首,对后世影响极大。
为批评经典作品提供示范
关于狄金森,有两个基本事实比较重要:一个从25岁起就拒绝社交、终生未婚的女子,一个生前只发表7首诗的诗人。这两点都体现了她的封闭性,但也可以说是独立性。狄金森的封闭和独立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具体地说,独立是前提,封闭是基于独立的选择。不能说狄金森的封闭与男权社会无关,但她并非一个女权主义者。尽管她的选择非常决绝,但其意义不在反抗,而是自我成全。就此而言,独立与封闭构成了理解狄金森诗歌的起点,它确定了狄金森诗歌的两种基本语调:反讽与赞美。对世俗社会,男人社会,尤其是宗教社会的反讽,以及对自然物的赞美。在不同的时刻,反讽会变调成批判,赞美会变调成幽默。
与惠特曼大气磅礴的自由体诗相比,狄金森显然属于一个轻型诗人,基本上是短诗。同为美国诗歌史的荣耀之选,惠特曼明显属于阳刚型,而狄金森其实属于惠特曼的另一极:偏中性的阴柔。就作品的透明度而言,惠特曼的诗风明朗,而狄金森的诗歌属于偏神秘型,所谓“富于暗示而非直抒胸臆的诗人”。我想文德勒不编惠特曼诗选与评论,而以狄金森为评论对象,除了同为女性天然亲近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狄金森的封闭与神秘为她预留了更丰富的空间。
译者王柏华认为《花朵与漩涡》“最适合作为教材使用”,这自然是从教学的层面来说的。由于此书兼具诗选与评论的双重性,它的理想读者当然既包含诗人也包含评论家,不过我以为它对评论家的意义更大些。也就是说,它为批评经典作家作品提供了示范:如何选,怎样评。首先,从狄金森众多诗歌中选出主题不同、风格各异的作品,“从第一人称的到高度抽象的,从抒发极度的喜悦到描写情感的麻木状态,从喜剧风格的趣闻录到惨痛的劫后余生”。
其次,文德勒的评论注重精湛的词语分析,必要时涉及不同诗歌版本的比较,给我启发最大的是结合英语原文进行的韵律分析。比如文德勒谈到狄金森诗歌韵脚词中的嵌套结构:“‘air’(天空)藏在‘despair’(绝望)中,系动词‘are’藏在‘scar’(伤痕)中。”在评论《亚伯拉罕必须杀他》时,文德勒指出该诗“用看门狗隐喻上帝,从而让诗歌以一个潜藏的双关做结——把‘God’(上帝)倒过来拼,就是‘dog’(狗)”。这些精彩的分析表明诗歌确实是使语言充分燃烧的艺术,狄金森也因此被文德勒誉为“一位富于直观性和力量感的革命性的诗歌语言大师”。同时,文德勒打破了新批评细读法只限于文本内的封闭研究原则,充分发掘了狄金森的微型接受史,之所以说是微型接受史,是因为文德勒梳理的是某首诗,甚至是诗中的某个句子或意象源于某个诗歌前辈的影响,并分析狄金森在接受前辈影响的基础上做了哪些变化与创新。这种微型接受史的梳理和分析显示了文德勒惊人的博学以及她对诗歌的敏锐辨识力。
全知方能深评
文德勒认为狄金森的诗体结构比较单一:“她的大部分诗作都采用了一个基本单一的结构,即一种‘稚气’的四行一节的赞美诗体:四音步,三音步,四音步,三音步,第2行和第4行以读音相近的词押尾韵。这个基本的诗体结构有一些变体(如3-3-4-3),但狄金森很少用五音步或连续用四音步写诗。”但文德勒又提醒读者,狄金森常常在这种稳定的诗体中追求韵律与句法的灵活多变。她以一首诗为例,分析该诗如何在“诗歌”与“花束”(poesy/posy)中实现了双关,从而将诗中写花的诗句改写成了写诗的诗句:
裹住花蕾-抵御毛虫-
获取它的雨露权-
调控高温-避开风-
躲过偷偷摸摸的蜜蜂-
裹住诗句-抵御俗语-
获取它的歌唱权-
调控节奏-避开粗俗-
躲过潜伏的错误-
这就开掘了此诗的深意,使它成为“一个寓言式的诗歌创作指南”。这当然是文德勒的发挥,却很有启发性。文德勒把狄金森的诗区分成“一阶诗歌”和“二阶‘代数’”,后者指那些用象征性的对应物表达感情的诗歌。大体上,一阶诗歌属于写实性诗歌,二阶“代数”则属于象征性诗歌,文德勒在这里把开花与写诗对应起来,以开花触及写诗,这样的诗就是二阶“代数”。
狄金森拒绝了人类社会,却向自然界敞开自己。写到自然界时,她往往选择那些娇小的事物,遣词精准,对应于她偏中性的女性气质;写到社会时,她时常流露出反讽、批判的语气,这时她是有力的,呈现出一种偏男性的中性立场。狄金森最有力的诗歌显然是宗教诗。正如文德勒概括的:“狄金森所有诉诸基督教意象和语言的诗歌,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基督教的重写——以智性的方式,或渎神的方式,或调侃的方式……”本书选入的第一首诗《奉蜜蜂》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该诗只有三行:
奉蜜蜂-
与蝴蝶-
与微风之名-阿门!
这显然是对《圣经》中“奉圣父、圣子、圣灵之名”的戏仿。它暗示的是以自然代宗教,或奉自然为宗教的立场。为了揭示狄金森选择意象的深意,文德勒提醒读者:蜜蜂(Bee)、蝴蝶(Butterfly)、微风(Breeze)押头韵,构成了春天自然界的三位一体。并且这三个名词同时具有真实与象征的双重意义:“蜜蜂(表示‘存在’)、蝴蝶(表示‘灵魂’,也就是复活的灵魂)、微风(表示‘精神’)”。可以说,这样的细读对于理解该诗是有机的标配,如果去掉它们,读者从中读到的只是皮毛,而这正体现了文德勒细读的重要意义。
文德勒对中国当代评论家的启发很多,我以为最根本的一点是,真正深入的契合式评论应该基于对评论对象的无限热爱和无比熟悉。“这个词在她的诗歌定稿中只出现过这一次”,“在狄金森的诗作中,这种结构只用过这一次”,对评论对象熟悉到这种程度,写出来的评论自然可以信任。正如文德勒指出的,全能是狄金森诗歌的主题之一,相应地,评论需要对评论对象的全知,全知方能深评,像文德勒这样,跨越时空道出另一个人隐秘的心声,如同敞开自己。
撰文|程一身
编辑|张进
校对|薛京宁
刷粉已是公开秘密 影响力难辨真假 流量泡沫侵袭数字经济蓝海
记者 陈青冰 吴燕霞 赵宇飞 重庆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赵乃育 绘
数字经济时代,粉丝带来流量,流量产生价值。当人们惊叹于诸多大V、网红庞大的粉丝量时,也许不会想到,其中很多粉丝是买来的。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调查发现,“粉丝买卖”已形成一条涵盖工具开发者、账号商人和代理商的黑色产业链条。尽管互联网平台的监管打击从未间断,但“刷粉”技术不断升级,“假粉丝”伪装得更为逼真,平台防不胜防。
如今,购买粉丝已成为网络空间“公开的秘密”,“劣币驱逐良币”的畸形氛围已经形成。无论是明星、商家,或是企事业单位,哪里有流量存在,哪里就有“粉丝买卖”。这不仅属于欺诈行为,用户可能因此落入网络诈骗、情色陷阱等圈套,也造成数据失真,侵蚀数字经济基础。
从“僵尸粉”到“达人粉”
“刷粉”技术越来越高
只要在多个社交平台上输入“买粉”等关键词,就能发现很多账号都发布了相关信息。但这些信息大多是一段乱序,或是一段没有逻辑的描述,只在内容中夹杂“刷粉”“刷赞”等关键词。
但记者同时发现,这些信息通常会配一张图片,图片中包含许多“黑话”,如“小耗”(小号)“芬诗”(粉丝)“砖伐”(转发)等,指代粉丝买卖的各项业务。图片中间则留有粉丝买卖代理商的联系方式或下单网址。
记者添加一位代理商微信后,对方立即发来一份微博业务的报价单:普通粉35元2000个,高级粉35元1000个,顶级粉80元1000个……
此外,代理商还“贴心”地提供各类套餐服务,达人冲量热销套餐、商家推广必刷套餐、网红推广人气套餐、旗舰必火套餐……业务涵盖增加粉丝数量、点赞、转发、评论等。
“不止微博,各大自媒体平台都有相应的业务,越新的平台粉丝价格越高,同时粉丝的价格高低,也由粉丝类型来决定。”一名代理商介绍,以微博为例,微博粉丝分为“僵尸粉”,有博文、有头像的“真人粉”,微博认证的“达人粉”三个类型。其中,“达人粉”的价格比僵尸粉高出两倍多。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买卖粉丝的质量,不少代理商还透露,他们和社交平台内部有合作,实力有保证。其中一位代理商表示,他们技术在同行领先,可以做到让真人用户强制关注他人。另外,还有代理商表示,提供售后服务,粉丝掉多少可以补多少。
记者发现,除了直接“刷粉”,有的代理商还能提供更高级的业务,比如直接售卖“刷粉软件”、引流出售平台账号,以及带徒教学等。在一位代理商的报价单中显示,花费398元即可下载“刷粉”软件,花费1288元则可以获得“一对一”指导微博引流。
刷粉已成“公开的秘密”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在“粉丝买卖”的黑色产业链上,工具开发者、账号商人和各级代理商生产、售卖粉丝,互联网平台用户购买粉丝伪装流量,广告商家则根据粉丝数量判断用户的商业价值来投放广告。
“粉丝买卖”业务的上游是工具开发者和账号商。他们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在各大网络平台注册账号,生产假粉丝。一位账号商告诉记者: “一种是用手机号直接注册的账号,另一种是用其他平台的账号在目标平台转换登录,最后一种则是盗号、扫号、养号等方式获得的账号。这些账号通常用于刷量和引流变现。”
代理商是“粉丝买卖”业务的下游。为了广撒网寻求客户,账号商通常会招募数量众多的代理商售卖粉丝。这些代理商通过在网络上张贴“小广告”的方式,在各大社交平台中“见缝插针”,发布带有相关关键词的内容,留下联系方式或下单网址,吸引客户下单购买。
谁在购买粉丝?记者调查发现,购买粉丝已成为网络空间“公开的秘密”,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从明星微博的关注量,到商家的商业价值认定,再到企事业单位的评优投票,凡是有流量存在的地方,就有粉丝买卖行为的存在。
在荔枝音频直播平台做主播的小柯(化名)就坦言,自己曾经买过粉丝。“粉丝多不仅直播收到的礼物多,而且经纪公司为了留住粉丝多的大主播,在利益分成上也会有所妥协,愿意分更多的钱给主播。”小柯说,主播的粉丝多少直接关系着个人收入。
在新浪微博做美妆博主的桃桃(化名)透露,广告品牌方在衡量博主商业价值时,首先参考的就是粉丝量。如果粉丝量不达标,品牌方根本不会考虑投放广告。
桃桃认为,粉丝量更像是一张“入场券”,但是真正决定博主商业价值的还是其生产的内容质量和“活粉”的购买力。
对于广告投放者而言,买卖粉丝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数据失真。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负责推广工作的乔伊(化名)进入广告行业已经四年,她亲眼见证了网红粉丝量的持续攀升,也见证了粉丝的“贬值”。
“几年前,一个网红如果能有200万粉丝,报价能达到十几万元。但是近几年,买粉丝成了业内心知肚明的操作,只有粉丝数量这个数据,已经不能完全证明网红的影响力。”乔伊说,由于粉丝参与度等指标会因为虚假粉丝的出现而失真,商家无法评估内容的实际效果。
“粉丝买卖”陷阱重重
亟须加强综合整治
如果说,“粉丝买卖”上游的操作者们是隐蔽在角落中,为下游的买卖提供技术便利,那游走在下游的账号商和代理商则直接与用户对接,为用户设置了一个个的流量陷阱。
账号商通过大量注册账号,既可以为顾客刷量,也能引流变现。记者发现,目前很多账号商注册账号后,通过刷粉丝、点赞、评论等方式,让账号逐渐壮大,吸引相关粉丝,最后将粉丝引流到微信等社交软件,赚取引流费。
被引流后,用户不仅会遇见销售假货等常见的网络诈骗,还可能会落入情色陷阱。记者发现,有的犯罪分子会用色情照片或视频吸引用户,或通过技术手段将账号的同城距离设置为0.1km,最后以添加联系方式需要“门槛费”为由头,对被吸引的用户收取费用。
对于这些借助“流量”欺诈用户的行为,长期关注数字经济领域的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高艳东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刷量的核心是数据造假,其逻辑是“作假者获利更高”,刷量并不创造任何社会价值,反而会使经营者不关心产品创新而热衷于虚假刷量,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
“从微观上讲,刷粉的本质就是欺诈行为,消费者因为虚高的播放量而付费观看,广告商因虚假点击量而支付更高广告费,这是欺诈消费者、广告商的钱财。”高艳东说,从宏观层面看,刷量会危及数字经济的基础。数字经济的基础是真实的数据,刷量等数据造假行为则会污染公共数据,进而误导公共决策,酿成数字经济危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各大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运营商都加大了打击虚假粉丝的力度,但是他们只能采取技术手段删除“僵尸粉”,却对“活粉”无可奈何。
多名专家表示,对于流量黑色产业的打击和治理,平台应强化技术防范体系,以技术手段防治虚假交易、虚假点击等刷量行为。相关法律应当加大对刷量行为的处罚力度,打击网络数据造假行为。同时,政府也可通过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把参与数据造假的“刷手”列入失信黑名单,让其在网络空间寸步难行;把默许刷量的平台列入不诚信企业名单,加大数据造假者的社会成本。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