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两开花什么梗(一个角色吃一生,陆树铭一走,世间再无关二爷)
文体两开花什么梗文章列表:
一个角色吃一生,陆树铭一走,世间再无关二爷
又一个沉痛的消息,2022年11月1日,陆树铭老先生去世,享年66岁。
消息发布的时候,许多人半信半疑,直到官媒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大家才感叹:世间再无关二爷。
陆树铭是中国“一个角色吃一辈子”的典型代表,他在94年版《三国演义》中扮演的关羽关云长深入人心,30年来经久不衰,从未有人超越。
即便是今天的影视剧,也有不少关羽的形象,是参考陆树铭的最初版本。
其实,最初谁也没想到,陆树铭会走上表演艺术这条路,就连他父亲也没预测到,儿子能塑造这么经典的一个角色。
今天,番茄君不妨带大家看一看,陆树铭的生平以及他与《三国演义》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渊源故事。
01
1956年,陆树铭生于山东青岛。
10年后,陆树铭的父亲将整个家迁到了陕西渭南,所以身为青岛人的陆树铭,却在陕西长大。
陆树铭身体很好,小学毕业后运动天赋开始显露出来,上了初中,凭借对篮球运动的能力,陆树铭很快成了校男篮主力。
不止篮球,小陆树铭那时候已经是“文体两开花”,当时学校宣传队缺人,在音乐老师的推荐下,陆树铭又“兼职”宣传队员,并接触到了京剧。
在爱好的选择上,陆树铭和父亲却背道而驰。
陆爸觉得儿子有身高有身体,有运动天赋,当一个篮球运动员是再好不过的出路。可陆树铭却对戏曲和表演情有独钟。
14岁那年,陕西戏剧团在渭南招生,可陆父听说后,却极力制止。不仅不让他参加考试,还严令他不许再接触任何与戏剧有关的表演和练习。
可爱好已经在陆树铭心里生根发芽,纵使他身长八尺,却偏偏喜好梨园。
这时候,上天给陆树铭打开了一扇大门。
陆树铭家有个邻居的小女孩,要去报考西安话剧院,她母亲正好有事,于是想让陆树铭陪女儿过去。
陆父不应允,在邻居阿姨的央求下,陆树铭才勉强以“陪考”的身份来到话剧院。
看着考生熙熙攘攘,陆树铭内心激动,但没有报名的他,没办法参加考试。
剧院外焦急的陆树铭,被一位工作人员看在眼里,他走上前问陆树铭:想不想试试?
这位工作人员,在之后陆树铭扮演关公的整件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就是我们熟知的小品演员郭达。
郭达见陆树铭身高体宽,在人群中很是显眼,断定他有表演的天赋,说不定会是个好苗子,于是给了陆树铭参加考试的机会。
纠结了许久的陆树铭,终于决定“先斩后奏”,参加了考试并一举通过。
回到家的陆树铭,又兴奋又担忧。他知道在父亲那里,绝对不会同意自己去西安话剧院工作的。
之后好几天,陆树铭战战兢兢,不敢向父亲说这件事,但纸包不住火,陆父很快知道了他的小心思。
看着儿子一举中第,又是个“铁饭碗”,陆父第一次觉得,儿子可能真有这方面的天赋,于是同意将陆树铭的档案调往西安,至此,陆树铭真正开始与表演结缘。
02
进入西安话剧团,陆树铭并没有像大家预料的那样一鸣惊人。
他每天重复练功,练声,形体表演,吊嗓子……生活按部就班,还收获了爱情。但爱情美满的陆树铭,事业并无起色。
从1984年到1988年,进入话剧团五六年,陆树铭演过《湘西剿匪记》,演过《苍凉青春》,甚至演了《古今大战秦俑情》里的秦始皇,但始终没有火起来。最低谷的时候,他甚至在剧组的贸易公司做了三年业务员。
1990年,他终于等来了自己能吃一辈子的那个角色。
这一年,《三国》剧组已经选了整整一年的演员,为了找到合适的人选,央视剧组跑了几十个剧团,终于挑出了78位候选人。
随后,三位副导演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才找到了六个核心角色——刘备、张飞、诸葛亮、曹操等。
但这么多演员中,唯独有一人的扮演者一直空缺,那就是关羽关二爷。
为了找关羽的扮演者,剧组要求所有的剧院可以自由报送符合条件的演员,但看完资料,导演几乎没有满意的。
关羽不好找,挑到的演员不是身高太矮,就是不会骑马,不是没有武术功底,就是没有气场,一个个都被否定掉了。
前前后后面试了30多个演员,没有一个是符合导演心中关羽形象的演员,而导演又是个倔脾气,自始至终一直表示,《三国》最后国民度和代表性的关公如果选不定,整部剧也不会开拍。
这个剧组的人都在愁云惨淡,也急坏了摄影李耀宗。
1991年,李耀宗去央视办事,碰到了郭达,并提起了这件事。郭达听了剧组对关云长的选角要求后,一瞬间想到了自己提携过的陆树铭。
陆树铭身高1米86,人高马大,有京剧基础,会武功,会骑马,气质长相均不错。本着试一试的态度,《三国》导演组派了选角导演,专门前往西安面试。
但导演组来的时候,陆树铭却刚好因事外出,三天后回到剧院,他才知道《三国》导演组来找过自己。
导演没见到陆树铭,但依旧抱有期望,他给陆树铭留了张字条,告知他面试的时间地点等信息。
见到字条的陆树铭,疯了似的往旅馆跑,因为过去了三天,他怕导演组已经回了北京。可偏偏这天狂风大作,暴雨如注,陆树铭顾不得许多,径直淋着大雨骑车到了导演下榻的旅馆。
见到陆树铭,导演有些不高兴,毕竟一个新人,他们等了三天才见到人。但面试完后,对陆树铭印象却很好。
与剧组导演沟通后,陆树铭也因此得到了去北京试戏的机会。
到北京的试戏需要上妆,换完一身绿袍,化上丹凤眼,贴上长髯,陆树铭对着镜子一看,好家伙,这还是原来的自己吗?
镜子里这个人,正符合《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关羽的描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一看自己的扮相,陆树铭有了自信,虽然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但他上场时一个箭步就冲了进去,然后道一身:“关某,姗姗来迟!”
这一声断喝,把现场的评委和导演都震住了,回过神来的他们,内心已经有了人选。
至此,《三国》七大主演全部到位,电视剧也顺利开拍。
不过,选角才是开始,真正拍摄的时候,陆树铭还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
进组不到十天,陆树铭就得知自己的父亲与世长辞。
父亲支持陆树铭的事业一生,都没看到儿子爆红,陆树铭请假回家奔丧,心中万千感慨无处诉说。
回到北京后,陆树铭就像变了个人,整个人失去了关羽的那种气场,变得十分萎靡。
父亲的去世对陆树铭打击很大,导致他失掉了关羽的神态和霸气。精益求精的导演立马暂停拍摄,并找了机会,与陆树铭进行了一番促膝长谈。
字里行间,只有七个字:行就干,不行就走。
从那之后,陆树铭开始更加深入得理解和学习关羽这个角色,他用关羽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日常生活,并强迫自己坚持“忠义”二字。关羽是人狠话不多的代表,被誉为“武圣”,所以陆树铭平时也很少说话,表情也多为冷淡的严肃,不苟言笑。
《三国》中有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拍三国的时候,陆树铭也经历了类似的事情。
《三国》中的人物,骑马都是真骑,陆树铭人高马大,体重也较重,一次骑马戏,马儿过河的时候踩到了河底的鹅卵石,脚下打滑,陆树铭就被摔了下来。
到医院,医生看到陆树铭的脚已经红肿流脓,不得不用一根很长的针刺进肉里放脓放血。
陆树铭哪里经受过这样的痛苦,疼得嗷嗷大叫,没想到医生却发话了:“关二爷能刮骨疗毒,你挨一针就哇哇大叫?不许叫!”
因为拍摄周期紧任务重,陆树铭几乎没怎么休息,就投入到了拍摄中,他每天用关羽精神要求自己,间歇的时间最长只有五分钟,也正是这样的坚持,让他塑造了历史上最为经典的关公形象。
为了扮得更像,陆树铭每天都要起个大早化妆,因为关羽不像其他角色,不仅有长髯鬓发,还有重枣般的面色和丹凤眼。
画脸倒是可以接受,但丹凤眼实在不好整,陆树铭每天拍摄都是用胶带提起眼角粘在脑后,时间久了脸皮总被磨破,拍完《三国》,他眼角的皮肤甚至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94版《三国》播出后,陆树铭大火,尤其在民间,老百姓几乎把他和关公划上了等号。
大家叫他做“活关公”,之后的游戏、网剧和电影中关公的形象,都是以陆树铭版的关羽为模板打造的。
民间对陆树铭的形象崇拜更甚,不少老百姓把陆树铭当成关羽画成了贴画摆在中堂,也有不少雕塑、塑像甚至供在家里的关公像,都是以陆树铭为蓝本制作的。
但对陆树铭来说,《三国》虽然给他带来了名,却没有为他带来多少利,尤其是经济利益。
所有对他形象的使用,陆树铭没有收到任何费用,他自己也赚钱不多,因为关羽的形象太过经典,严重收窄了陆树铭的戏路,除了关羽,许多剧组都不会主动找他扮演其他角色。
关羽之后,陆树铭出名的角色,也就是《大话西游》中的牛魔王和《汉武大帝》中的李广了。
也正因如此,陆树铭的晚年,多了一重小小的争议。
03
网络时代的到来,也冲击着陆树铭。
随着声名日盛,陆树铭也开始在网络上和直播中称自己是“中国关公第一人”,以关羽形象走穴、赚钱、接通告、商演的视频也被广泛流传。
有人质疑说陆树铭晚节不保,有点飘了,但陆树铭不听其他人的闲话,我行我素。
其实,陆树铭讨生活不容易,这也是他进入“后关公时代”的日常。
要知道《三国演义》拍摄的时候,陆树铭这几个主演的工资,一集只有250块,有时候剧组连盒饭都管不够。
有次拍戏,陆树铭,孙彦军(刘备)和李靖飞(张飞)实在饿得不行,跑到庄稼地偷玉米,结果被老乡发现。
后来还是饰演曹操的鲍国安,去找老乡领的人,剧组当时的状态如此,也就别说他们赚什么钱了。
被关公困住,陆树铭接不到其他角色,没戏拍,妻子又全职在家,为了养家糊口,他只能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到处走穴,这也是一个只有陆树铭这样的老艺术家才有的现实悲哀。
同在《三国》剧组演戏,有些角色却开始声名鹊起,影视剧拿到手软,比如饰演诸葛亮的唐国强,饰演吕布的张光北等等。
而刘关张三人的扮演者,生涯都比较惨淡。
其实陆树铭情况还算好的,饰演张飞的李靖飞就更难了。他接不到戏,后面又得了重病,经济困难,度日拮据。
虽然演完《三国》,陆树铭与李靖飞交集不多,但听闻兄弟有难,陆树铭依旧热心帮助,尤其亲眼见到“三弟”的窘境后,2019年4月,陆树铭当即就决定为李靖飞筹款,他豁出老脸拉着张飞扮起了老《三国》的样子,走穴为他赚医药费。
这一切,不也正是陆树铭一直坚守的,只有关公才有的“义”!
放在今天这个时代,大家扪心自问,你会为一个30年前的同事,慷慨解囊,无偿筹款治病吗?
啃老本是真,“捞金”或许也是真,拍网大《青龙偃月刀》更是事实,但做这一切,陆树铭都是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条件下进行的,无可厚非。
事实上,正因为陆树铭的走穴和宣传,一种类似于“红学”的关公文化正在慢慢兴起。
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陆树铭的陆家班,就是以宣传关公文化,忠义思想为己任的,在这方面,陆树铭功不可没。
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在网络时代中,陆树铭可能为找寻新方向短暂迷失过,但这并不是他人生的全部注解。
身为关公的扮演者,他以关二爷的精神要求自己,并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事,去宣传,成为关公的形象代言人,并帮助关公文化发扬光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如今,陆树铭离世,世间再无关二爷。
以后,每当我们看到老版《三国演义》中他怒目圆睁,舞动青龙偃月刀的场景,那个过五关斩六将的武圣,依旧只有陆树铭一人。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淼淼)
甘比艳压黎姿的聚会,早就不带李嘉欣玩了
文丨安小鹿 图丨来源于网络
“大中华区名利场”最大的一场聚会,应该就是前段时间在中国香港举行的“K11 之夜”。
堪称一年一度“富贵迷人眼”的大party,轻松秒杀一切韩剧里的“财阀聚会”。
没错,就是上周红黑榜里,甘比第一次在颜值上和黎姿不相上下的那场聚会。
从古至今,任何地方都不缺这种大聚会,大家看似都是一个圈里的好友,拿着同一张邀请函入门。
但其实在这种聚会里,大家扮演的角色、起到的作用,都是完全不同的,很现实也很精彩。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这种聚会上大家的角色分别是什么?
比如合照里大众意义上最有名气的刘嘉玲,属于这个圈里负责宣传名气的“明星”。
本次活动,她一共在微博上前前后后发了五条po文。
声情并茂地把这场聚会流量推向顶端。
坐在她旁边的,是嘉玲姐的老友、本次聚会的艺术指导张叔平。
同样在娱乐圈和名媛圈都鼎鼎有名的造型师,他的功能是确保聚会现场一切审美形象的“面子工程”,属于偏服务型的参与者。
站在他俩身后的那一排的周凯旋,反而背景实力都更胜一筹。
头顶“李嘉诚红颜知己”title,自己也是优秀女企业家。
周凯旋虽然本人没有刘嘉玲名气大,但很显然在这种聚会中,她的个人咖位毋庸置疑。
所以说到底,即便拥有入场席位的人财力名气都不会太小,但其实这种聚会本质就是最赤裸裸的“名利场论资排辈”缩影。
首先,就是以刘嘉玲为首的“营销宣传明星组”。
在名流圈子里,虽然明星无论从财富到权力都略逊一筹,但他们拥有最直观可见的名气。
一场活动上,如果没有这些有名的面孔参加,那么基本就等同于“关上门吃饭”,逼格够了却难以达到宣传的目的。
而且不管多有钱的人,大家都还是会以认识大众世界里最有名气的那波明星为荣。和明星之间的私人关系,更是彰显个人实力的佐证。
体育圈代表有香港滑板运动员Chunchai、奥运击剑选手崔浩妍。
一场活动,文体两开花,比一些大牌时尚活动还要星光熠熠。
随便来几个压得住台面的明星,当晚穿什么、和谁合影了,都会成为隔天头版头条的新鲜宣传物料,营销成本这不是说省就省了吗?
同款可见“赌王长孙之父”何猷君和超模奚梦瑶,那场在自家的“尚嘉购物商场”举办的求婚仪式。
说到赌王家族,当天同样闪亮登场的,还有他们四房家族的小女儿何超欣。
一起同时走红毯的,是大刘老婆甘比以及她女儿刘秀桦。
她们所代表的,就是名流聚会圈的第二类人:长袖善舞的阔太和名媛们。
他们之间又细分了不同的人群,一个是本身就来自老钱家族,不需要肩负任何串换资源、寻找机会的“天生名媛”们。
比如巨富林百欣的孙女林恬儿和林心儿。
这一对姐妹是我们贵妇故事中经常出现的身影,也是香江各大名媛聚会的“ball场皇后”。
还有利丰集团主席冯国纶的儿媳冯余慕庄,前两周我们刚写过她和梵克雅宝一起办的庄园趴。
当天一身红裙加全套宝格丽配饰的冯余慕庄,妥妥的端庄大儿媳模样。
当晚合照坐在她旁边穿黑色礼服裙的,是大名鼎鼎的前“三星太子妃”林世玲。
林世玲是三星太子李在镕的前妻,自己也是韩国食品“大象集团”总裁林昌郁的女儿,是标准的豪门千金。
第一次被大众熟知,是嫁给了三星太子爷的婚礼上:
而她最近一次被全世界看到,是陪着现任男友李政宰去艾美奖参加晚宴。
李政宰就是大热韩剧《鱿鱼游戏》的男主角,两任爱人都是名人,林世玲在韩国名气不比一般明星差。
其余现身的名媛,也基本都头顶闪闪发光的身份标签。
比如创立“上海滩”品牌的邓永锵女儿邓爱嘉、东亚银行李家的小女儿李家彤等。
还有一些,是想要通过各场名流聚会或积攒人脉、或帮助夫家置换资源的各位豪门太太们。
最有名的是黎姿,这种聚会从来不会少了她的身影,因为除了是明星,她还是上市医美公司创始人。
毕竟当天一同参加的身影里,许多都是她医美公司的VIP。
比如前段时间刚一起在她的美容沙龙聚会的甘比。
这种名媛贵妇排排坐的大派对,简直就是天然的“高端拓客局”。
所以对黎姿来说,即便当天状态欠佳,也是一定不能错过的。
和阔太们相比,富豪家族的二代们,当晚也是现场不可忽视的“年轻力量”。
刘銮雄和甘比的女儿刘秀桦,这次应该是第一次正式现身名利场。一起出现的何超欣这两年倒是经常出现在名流圈,神色看起来更加游刃有余。
和娱乐圈关系更加紧密的,还有邱淑贞的女儿沈月。
在星二代里,算是外形颜值比较突出的一个。
还有上山诗钠的女儿Hilary Fan,当晚身穿芭比粉Valentino礼服裙,很是高调。
她还有个更出名的标签是“张智霖侄女”,虽然目前没有沈月出名,但也是香江二代里,每次盘点都不得不提的人物。
总结来看,贵妇名媛这一环的人员最为“声势浩大”。
无论是“出身名媛”还是“嫁入豪门”,他们都是聚会上不可缺少的交际人物。
能否持续参与这种聚会,也是当前身份的体现。
比如去年还在受邀名单内,但今年就没有出现的许晋亨李嘉欣夫妇,就被港媒毒舌猜测“已被富豪圈排挤”。
李兆基的儿媳徐子淇,今年也没有参加。
看了下她的个人ins,也是许久没更新了,不知道发生了啥。
第三种参与聚会人物,是张叔平、俞峥这种“做富豪圈生意”的角色。
张叔平主业是造型师,还是顶级大师级别的那种。
无论明星还是名媛都乐于找他为自己做整体造型规划,这种大型活动也一样,需要这种场内审美指导。
俞铮的身份更加传奇一点,她是香港首位公开性取向的媒体管理层。
从2010年开始陪着何超琼参加了众多聚会,用自己的媒体关系,帮助何超琼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个人财力并不突出,有的还没明星们有钱。
但是善于在各场聚会和富商日常生活中,提供能力价值和情绪价值。
上面Hilary的妈妈上山诗钠,也是这一领域的翘楚。
自己是明星出身,但很快将职业规划改为高端保险经纪。
利用自己在明星和豪门中的友谊打开第一笔资源,之后身价水涨船高。
他们在帮富豪们做事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增加自己的业内名气,顺便填充自己的腰包。
或许有朝一日,也可以用这些资源人脉和积累的资金,建立属于自己的“赚钱渠道”。
最后就是整个聚会里,身家背景最过硬的“幕后大佬”们。
比如这场活动的发起人:郑志刚夫妇。
郑志刚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郑家的第三代继承人,也是全球华人十大富豪郑裕彤的长孙。
他们家现在可不只有周大福集团,旗下还有新世界、瑰丽酒店等产业,家族资产约250亿美元。
郑志刚毕业于哈佛大学,如今已经接手家族事业。
现在全国一线城市经常出现的K11品牌,就是他一手打造的,少见的将艺术和商业结合得很不错的购物体。
这次的活动,主要就是为了宣传这个艺术商场事业,并一起聊聊下一年大家的投资发展。
郑志刚妻子余雅颎毕业于哥大,还曾是高盛证券和债务的执行董事。
如今在家族中担任周大福教育集团副董事,当天陪着他一起高调登上红毯。
餐饮大亨周英华的第三任太太Eva Chun Chow,和郑志刚夫妇一直交好,当晚也现身了。
据说林世玲这次现身“K11之夜”,就是她一手给郑志刚牵线介绍的人脉。
名流圈的每一场聚会,总会串联起许多意想不到的人脉组合。
比如带着“红杉资本”第一次强势入局聚会的前“时尚大刊女魔头”张宇。
之前在上海的卡地亚活动上,张宇就有和郑志刚同台现身过,私下交情应该有所建立。
这场聚会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场不同行业内顶级精英间的交流平台,无论以后有没有具体生意上的往来,在场的所有人认识一下都是百利无一害的。
大家一起愉快合影聚会,虽然来参加聚会的目的都各不相同,但说到底都是互相依偎形成的一个圈,抑或是一个闭环。
站在顶端的大佬拥有金钱和权力,但也要依靠明星做宣传;阔太名媛们需要这样的聚会来交换人脉;明星还有业界新人们,又要来这里完成自己的名利场名气背书。
名利场永远五光十色。对于参与的每一个人来说,这种大型名流活动,都代表了无限的机会,和对自己行业地位的认可。
富商搭台、名人唱戏。大家各有各的目的和心思,都在一场场的大聚会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互相博弈又互相依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可爱的君子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世间,凡事都讲个缘字。与自然万物间,其实也离不开一个缘。就说君子兰吧,从无意相知,到迁移相随,那还真算是有缘呢。
大约有20年了吧,我从山西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江淮大地。起初,办公是在省委机关大楼楼顶搭建的两间房子里,我看到桌上就摆着这盆君子兰。
两年多奔波劳累,终于如愿以偿地迎来单位乔迁和挂牌双喜临门。原来办公的地方成了我晚间伏案的地方。看着空落落的房间,猛地发现,那盆放在会议桌上的君子兰被挪到了茶几上,成了在此陪伴我的唯一有生命气息的宝贝。我捧起这盆君子兰,仔细端详起来。它仍不愧为高贵之物,在紫红色的陶土盆里,一身凛然地矗立在肥沃的花土中间,虽然几年了也没看到君子兰的花影,但就那一片片油绿色的叶片,就足够让人顿生喜爱之情。那叶如剑,肥硕厚实,相对而生,根根叶脉有序排列,更陡增了叶剑的坚韧。人说此物如谦谦君子,恐怕不是说花,而单指如剑之身姿而言了。
乔迁挂牌后,我更为忙碌。然而再忙,晚上都会去看看君子兰,摸摸土干不干,看看叶子营养够不够。然后坐下来,静静地或看书或写作。
这君子兰就那么几片对开如剑的叶子,却让人看出许多的情调、无限深邃的遐思,以至于不敢慢待它。盛夏大雨常常骤然而降,我会陪着君子兰去淋淋雨,那雨水带着大自然的灵气,肯定要比自来水的浇灌强上十倍;隆冬季节,满天飞雪成就了孩子们美丽的童话世界,我会捧上大大的雪团,一点点围在君子兰的盆土上,让它汲取孩童的梦想;我还把出访时带回的异国土壤撮一点点深深地埋进君子兰的根部,那异国他乡深厚的文化定会融入君子兰的灵魂。
几年里,说不清多少个夜晚,我与君子兰相对无语,却又气息相通。我只想让它活得好好的,使这空落落的搭建之房依然活力满满。意想不到的惊喜竟然来得那么突然,那天晚上,我来到这久已无外人光顾的过往办公处。打开房灯,我习惯性地向靠北窗的君子兰望去,不曾想看到了一抹朦朦胧胧的红光。我定眼一看,君子兰竟冒出了肥硕的花骨朵,君子兰开花了!
这是怎样一种花啊!在如剑的叶片托举下,一杆嫩绿色的花柱擎天而起,顶头簇拥着一大团盛开的红色花朵,那种红中透着浅黄,红为主色调,红得沁人心扉,浅浅的黄又更衬托出红的丰润。每朵花由六瓣围成,花心里矗立着6根顶端带着黄色帽帽的花蕊。花型是喇叭状,红在上端浓郁,往下渐次呈黄绿色,与花杆之色融为一体,加上墨绿色剑叶的烘托,恰似绿色帝国中富丽堂皇的桂冠。
还真没看到过如此干净纯正令人惊艳的花儿。干净的剑叶,纯正的红艳,干干净净就是美,纯纯正正就是贵,美且贵正是君子兰的高雅潜质。有如此高贵的品性,有那么无私的奉献,君子兰,怎能不让人心生怜爱,又怎能忍心舍弃呢!
退休后,为赶写一个连载,我在离家挺远的一处书房里,过上了每天早出晚归的生活。三四年间,和我相伴的,除了那满满几架书籍,就是这盆不离不弃的君子兰了。
来到新的安居地,君子兰得到了更充足的明媚阳光。我把它放在靠窗的书画案上,伴着墨香,它又狠狠地灿烂了一把,接着就勇猛发杈,长出一支又一支叶芽,很快形成了蒜瓣形状的大家族。它们抱成一团,茁壮地生长着,根部隆起,把盆土都撑了出来。我想到该分盆了。
君子兰分盆第二年,其中两盆就开出了更加绚丽的花簇。今年二月底,因为急性阑尾炎手术,我经历了牵肠绞肚的病痛,去年开花的那两盆,竟然在我出院那天冒出了两点红晕。那些天,灿烂而又纯净的君子兰,以它特有的馈赠,给了我抗争疾病最熨贴的心灵抚慰。
有诗云:“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君子兰,叫我怎能不爱你!
菊 跳脱秋生腕底香
作者:吴川淮(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这是曹雪芹写的一首《咏菊》的诗,借菊抒怀,表达了自己的孤傲不俗之气。
菊花图扇(中国画)恽寿平
咏菊和画菊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绘画的永恒主题。托物明志,借菊写心,菊花在他们的笔下,是一丛丛的生灵,也是文人自我精神的写照。
《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四十八》对菊花的名称就有十种:“一名治藓,一名日精,一名节花,一名傅公,一名周盈,一名延年,一名更生,一名阴成,一名朱嬴,一名帝女花。”在古人的文献里最早的“菊”字的写法并不同,而是“蘜”“鞠”。《礼记·月令》说:“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尔雅·释草》:“蘜,治蘠也。”晋郭璞注:“今之秋华菊。”《初学记·卷二七》引晋周处《风土记》曰:“日精、治蘠,皆菊之花茎别名也。”宋陆佃《埤雅》云:“菊,本作蘜,从鞠。蘜,穷也。”其言中秋之后,各类花卉已开尽,而菊花是一年四季所开的最后之花。
历代文人所看重的是菊的“凌霜之志”,而自古迄今文人在绘画中所要表现的就是菊花的这种意态与精神。对于菊花所赋予的精神意蕴也是不同的,儒家所崇尚的君子之德,道家所推崇的隐逸之风,普通人所追求的健康长寿,都是借菊花之态而抒自我之追求。菊花一旦画在纸面上,就有了不同的意趣,它已经不是普通的花卉,而是君子之花、隐逸之花、长寿之花。
菊香(中国画)乔宜男
最早赋予菊花精神者,古代有三个重要的人物:屈原、陶渊明、钟会。屈原借菊花寄托理想,体现菊花纯洁与高古。《楚辞》:“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体现自己洁身自好、不随流俗的品德节操。陶渊明对于菊花,有一种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与屈原共同的是把菊花比作为一种“君子”,与自己的精神相契,在《和郭主簿》诗中赞美菊:“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历代所画陶渊明,都离不开菊花相伴。同时,陶渊明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也是以菊相伴,种菊、赏菊、咏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与人同,人以菊在,高洁淡泊、孤傲隐逸。三国的钟会,在罗贯中笔下是一个武将,但他其实是一个文人,他的《菊花赋》对菊花所赋予的精神描述应该最为全面:“故夫菊有五美焉: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五美”之中,除了对君子隐逸养生提及之外,更增加了“准天极也,纯黄不杂”的王者之气。而到了周敦颐《爱莲说》之所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则仅仅只说了菊花精神的一个方面,菊花与莲花,同为古人审美情境中的“君子之花”。
菊竹立幅(中国画)方薰
正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菊花很早就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之气,画菊也成为一种传统,延续了千年以上。唐宋时期,黄荃、赵昌、徐熙、滕昌佑、朱绍宗等名家也都是画菊高手,但都以工笔见胜,《宣和画谱》记载,黄筌《寒菊蜀禽图》,画得十分精美。宋末元初的郑思肖,以善画兰花著称,其父号“菊山”,郑思肖自号“菊山后人”,承其父志。他画兰亦画菊,曾有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成为古代咏菊中的名篇。元代赵彝斋、李昭、柯九思、王若木、苏明远、盛雪蓬、朱樗仙诸逸士也是画菊高手。元代之后,文人画家多以写意取代唐宋所沿袭的工笔,另开新局,明代画菊是以吴门画派的陈淳和王榖祥为代表,陈淳《菊石图》和王榖祥《翠竹黄花图》都以菊为题材。徐渭,以大写意画菊擅长,干湿浓淡,出神入化,既把菊花的冷峻突傲,独立自善的情态表现生动,又把菊花自身的和野逸之气表现得透彻淋漓。清初恽寿平以“色晕水染”之法画菊花,兼工带写,打破多年传统,自然而神态微妙。清季以来石涛、朱耷、任伯年、奚冈、恽寿平、郑板桥、赵之谦、蒲华、虚谷、高凤翰、徐玟、邹一桂,以及“扬州八怪”的罗聘、李方膺、李鱓、边寿民、金农等在画菊的一项上都各擅胜场,皆占一格,其后,吴昌硕金石笔法,齐白石温润蕴藉,潘天寿空间构图,李苦禅浓笔带染,林风眠中西融合,娄师白恬淡雅致。此外,还有陈师曾、张大千、王一亭、诸乐三、吴茀之、冯超然、符铁年、汪慎生、陈之佛等近代名家,都各得其法。当代花鸟画创作也是突飞猛进,沉浸传统而出新意,新气象新意象迭出,如吴悦石、张立辰、郭石夫、乔宜男等。
墨花九段图(局部)(中国画)徐渭
对菊花画法的总结,传统中最为全面的是《芥子园画谱》,集当时名画家沈心友、王概、王蓍、王臬之经验,但以现代眼光来看,他们总结的甚为精彩,但在表现上并没有达到当代花鸟画的表现的程度与境界。菊花作为草本花卉,有标准菊、盆栽菊、悬崖菊、金钱菊等,颜色有白、绿、黄、红、紫等,其形态有球形,有盘形,花头有平顶长瓣花、高顶攒瓣花,有含蕊、将放、初放、全放、残放等几个花期。花瓣有尖瓣、团瓣、折瓣、细瓣、卷瓣,形态有正面、侧面、背面、上仰、下俯等。画家画菊,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要在有力、有神、有笔、有墨中表现其神态。书法的中锋用笔,画面的透视关系,都是表现菊花精神意蕴的关键,寄性情于有无虚实之间,将不同时段、不同形态的菊花赋予一种生命蓬勃的意境之中。唐代张彦远论吴道子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也。”明代高濂说:“士林中能作隶家画品,全在用神气生动为法,不求物趣,以得天趣为高。”清代恽寿平说:“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倘能于笔墨不到处观古人用心,庶几拟议神明,进乎技已。”这些古人对于绘画笔墨的论述,依然是画菊包括一切花鸟画之准则与经验。古人认为,一个艺术家要具备才、胆、识、力,但对于事物的认识上,要具备理、事、情三方面的把握权衡,“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叶燮《原诗》)。对于画菊之道来说,也有其独到的道理。
王原祁艺菊图像卷(中国画)禹之鼎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诗)。古人在众多的花卉中选择了梅、兰、竹、菊四种作为“花之君子”,而菊花又以其特殊的形态,成为文人诗歌绘画中吟咏和描述的对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菊花是花,但它更给予了人们的情怀寄托,文学家与画家要去共同构筑一幅精神的图画。
《红楼梦》中薛宝钗这个文学人物也作了一首《画菊》诗:“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这本身也是曹雪芹的诗,说薛宝钗诗后戏笔画菊,乃乘一时之逸兴不经意所作,“泼墨”“攒花”都是画菊画法的经典词汇。
中国人对菊花的欣赏,也有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诗人对菊花的激情咏怀,文人对菊花的静默描述,画家对菊花的生动描绘,都呈现了中国人对美的深深追求。美感是人的心理能量与文化因素互为因果的关系,兴之所至,物我两忘,心我化一,情铸其间,审美在长时间延宕,在空间中缓冲,审美成为了不含欲望或者较少欲望的一种快感的过程,在静默的观赏之中体味着“此在”的丰盈与虚淡,这就是东方审美特有的心态,也是由古及今以菊花为主题所带来的不同的文化现象的归结。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2日0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在文字之前,人们如何回忆过去?
科幻小说家特德·姜写过一部小说《双面真相》,说的是西方探险队深入一个原始部落,发现此地的人们因为不使用文字而缺乏“历史”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记忆依赖口口相传。由于难以长期保留历史,部落里的时间是循环行进的。这则小说似乎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前文字时代记忆方式的“缺陷”,但这些记忆方式其实也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
澳大利亚学者琳恩·凯利在一次对澳洲原住民祖先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了这种优势。凯利发现,尽管没有文字这种可靠的记忆工具,原住民却能牢记巨量的动物信息,诸如辨识特征、行为、栖息地、习性等,他们还能很快地联想到与动物相关的大量地景的信息。凯利认为,这其中的关键正是当地人发明的一种叫“歌之路”的独特记忆模式:这是一种有关风景的叙事诗,原住民们将足迹所及之处的地形、景色与道路小径,吟咏成歌,让每一处意义重大的地方为人所知。在此,记忆具有了“空间性”,通过身体的操演和口语的吟诵,即便不依赖文字,这些记忆也能以一种有机的方式铭刻在他们心中。
凯利认为,当地原住民使用这些“歌之路”的方式,和古希腊的演说家有很多相似之处。演说家们同样是将记忆转化为一种空间,通过想象自己穿行于建筑和街道之间来记忆事物。这种传统甚至在现代记忆比赛冠军所用的“位置记忆法”里,依然能找到痕迹。从某种意义上,记忆不一定意味着记录在史书上的文字,而其实是一座“宫殿”。在《记忆宫殿:在文字之前,回忆如何被塑造》中,凯利介绍了自己受到原住民的启发所作的记忆实践,并试图阐释这种记忆方式的意义。
以下内容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记忆宫殿:在文字之前,回忆如何被塑造》,有删改,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
《记忆宫殿:在文字之前,回忆如何被塑造》, [澳]琳恩·凯利著,张馨方/唐岱兰译,中国工人出版社·万川文化,2022年4月。
一个人到底能记得住多少事情?我现在相信了,一个记忆力正常但也会丢三落四的平凡人,只要使用专家们——原住民长老的记忆方法,照样潜力无限。记忆,是原住民保留所有文化信息的唯一方法。
我尝试模仿原住民的记忆系统,做了不下20种试验。我将不同的技术拆解重组、融汇互补,合并创造出一种几乎什么都能记忆的不可思议的妙方。我的思维越来越倚仗图像与情感,而不是文字了。这感觉非常奇特又精彩,笔墨几乎无法形容。当然,我不会因此就不努力尝试。
在想象中,我可以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而实际上,我其实只是在家里、后院与邻近社区散步。我将每个国家和所有时间都转译成符号密码,嵌置在这些空间里,每次走过我的任何一条歌之路,我都会往里面多增加一点细节。
我越放任自己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得到的乐趣就越多,而知识也就越容易牢记。接下来我所要说的记忆方法,几乎对任何主题都适用。
作为记忆空间的地景
我相信用来创造歌之路的位置记忆法,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提升记忆力的方式,而正因如此,所有无文字文化早已经使用这个方法。从原住民的地景歌谣、古希腊罗马演说家的“记忆宫殿”,到现代所有记忆冠军用来帮助记忆的“旅程”,基本上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他们在(记忆)空间里,设定了一连串真实的地点,然后将“旅程”中经过的每一个点与信息作联结。等到下次再走这旅程时(无论是在现实还是想象中),只要经过那些点,就会很容易回想起相关的信息。
记忆冠军们在自己的宫殿里四处疾走,一边放入或抽取纸牌, 一边继续奔向下一个地点。原住民在朝圣时偶尔会走吟唱古道, 同时在经过周密冗长的讨论后,他们为每一处神圣地点添加纪事。在记忆旅程漫步时,通常有狗儿与我同行,在植入新信息的同时, 我也会检视早已存在的信息,我衡量着那些以往从未见过的信息联结与形态,然后再度在我想象的“旅程”里散步。
这记忆的旅程时常派得上用场,例如每次在我看电视新闻,或与来自他国的人碰面时,用的是我的“国家之旅”。我已将这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各与我熟悉的某个地点联结,这数量会随着充满活力的世界政局的变化而变动,因为这个方法非常具有弹性,要作任何变更都很容易。我从自己写作的工作室开始,然后在花园里到处晃,接着进到屋里。照着一本作者不详的古希腊教科书的建议,我把每个房间和花园各处划分成10个区。那本书的书名是《致赫伦尼之雄辩术》(Rhetorica ad Herennium),曾为希腊与罗马学校所采用,中世纪再度被发现,颇受时人推崇,甚至一直被沿用到文艺复兴时期。
在这些区之间,每到第5个地点我又以各种方式作标记(这也是希腊人的建议),在屋子里是用窗户,花园内则是以一些我能坐的东西,总之每两处标记之间一定有4个地点,这样可以确保不会遗漏任何东西。
前120个国家刚好可以放进我的花园与屋子里,其他的就摆在我每天前往面包店的路上,可能是某间屋子或商店,某条道路或某棵树。依照人口多寡来排列,中国的位置就摆在我写作的书桌后面,小小的皮特凯恩群岛(Pitcairn Islands)就放在我经过的最后一栋房子里,那里总是飘着新鲜面包的香气,好像在吸引人过去吃它。每到第5个地点,我就会加上一些助记符号,给出人口大约数量的提示,以便让我估算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
电影《记忆碎片》剧照。
大部分国家我不清楚其地理位置,因此我开始替它们编写歌谣。首先是非洲国家,我用电影《相逢圣路易》(Meet me in St. Louis)的歌曲曲调,依照地理位置来吟唱国名,走过大陆内陆各地,然后再回头经过群岛。我不知道那个旋律为什么会在这时候浮现,但它就是这样出现了。歌谣一旦写成,就不可能在不破坏节奏的情况下添加其他新细节,所以我只能将更进一步的信息,加到代表那个国家的地点,我家或花园、房屋或店铺里。在我脑子里有一幅非洲地图,另一幅是加勒比海地区图,再后来是亚洲、太平洋……每个地区都有一首歌谣。这些地图帮助我记住歌谣,而歌谣又能帮我回想起地图,它们共同起着作用,我已分不清谁才是主导。就像澳洲原住民的绘画经常以他们的地景为主题,那图像会令人回忆起歌谣,而歌谣同时也使人记起地景和代表地景的图像。
因为太过热衷于编写新的歌谣,我忽略了知新之外必须温故,以致旧歌谣逐渐散失。于是为了让自己养成定期背诵歌谣的习惯,我效法原住民文化,开始进行周期性仪式:在淋浴时吟唱“国家之旅”,一个晚上唱一到两次;在每周一次替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遛狗时,我就唱收录在卢卡莎上的“鸟族之歌”。即使我的歌声会伤害别人的耳朵,但这几次的效果很好。我字字分明地高声唱着“我的知识”。
我在遛狗时穿越“时间”,购物或淋浴唱歌时跨越“空间”。每天,我要么回想已经嵌入的知识,要么添加一些新的东西,一点儿也不用着急,不必额外多花时间去研究,一切就这么自然地与我的日常生活相融合。如同我笔下所描述的口述文化,世俗与神圣并不是分割的两个领域,现世与神话、功利与情感,全都融为一个复杂的整体,而我非常乐在其中。
作为记忆空间的空景
所有文化,无论口述或读写,都会观看群星的结构图形,然后所有的文化都会根据这图形创造神话人物。就像西方社会熟悉的那些星群名称——猎户座、白羊座与天蝎座等,原住民也会替恒星、行星、星座,以及它们之间的暗黑空间命名,他们会记下太阳运行与月相变化的模式。对所有人类来说,天文学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西方文化将相关信息储存在书本里,而原住民文化则是蕴藏在神话中。
原住民文化使用空景的方式,就和地景记忆空间一样。而星宿就是嵌置在神话里的记忆空间。相对于地景的静止不动,他们借着故事主角在空间里的来去,表现空景这种记忆空间的移动方式。动态的记忆空间,为模仿原住民记忆法增加了一个维度。空景显然可以当作日历使用,但我还是想试试别的讲述故事的办法。目前我是把物理学的故事——包括其历史和物理学这门科学本身——转译置入星座里。
《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德]阿莱达·阿斯曼著,潘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
对于记忆这门艺术来说,生动的故事是关键,而当我创造了故事之后,我的那些物理学家们,不再只是安静地进行研究发现:牛顿的苹果从不曾砸得如此生动,尼古拉·特斯拉和托马斯·爱迪生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如此激烈。在我的想象中,物理学变得非常生动逼真。然后不出所料,我发现这许多天体完美结合,形成了一个记忆空间。随着转译嵌入的知识日渐增加,地景与空景也就变得越来越丰富,成为我一生皆可用作学习的架构。
作为记忆空间的纸牌
当代记忆冠军之所以能记住随机洗牌后的纸牌顺序,是因为他们赋予每张纸牌一个角色,然后编写故事,将这些角色与纸牌顺序相联结。我对纸牌顺序没什么兴趣,不过我发现这个方法在某些方面模仿了原住民文化的神话人物。通常原住民都是以雕像或各种媒介的艺术形式来呈现这些人物。借由极端不同的各种故事情节,他们加入这些万神殿里的角色来帮忙加深记忆。我对普韦布洛的克奇那深深着了迷,甚至开始收集当代艺术家的克奇那创作,他们已经影响了我当下的生活,我想如果不是可携带的媒介物最能符合需求,我应该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万神殿。
我选了两副不同的纸牌来象征先人,一副是一般的纸牌,一副是塔罗牌,总共130张牌,可以代表130位先人。我挑选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依照时间先后,依序替每个人分派一张纸牌:先用一般纸牌,从古希腊作家荷马开始,到英国独裁者奥利弗·克伦威尔;接着再用塔罗牌,从法国哲学家布莱茲·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到最后一张牌,是Linux作业系统之父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
借由将传说人物与纸牌的图案数字相联结,然后我再通过传说故事来记住这些“人物纸牌”。于是当我带着狗去“时光穿越”旅途上溜达时,我的那些先人们就会在历史的正确时间点上,自己主动和物件相联结。借由纸牌与“时光穿越”之旅,我将他们按照顺序排列了起来。有时候是散步帮助我理出顺序,有时候则是在我信步绕过街角时,纸牌告诉我接下来会碰到谁。这两个系统彼此紧密配合。
既然每张牌都有了相对应的人物,于是我便开始为每位历史人物添加越来越多的细节,如出生地及家族成员、成就与奋斗、同僚和功勋等。有时说的是荒诞不经又夸张的奇幻故事,有时则直接反映现实,先人的所作所为成为纸牌里生动故事的一部分。
为了记住如此多种类型的多重信息,原住民运用了非常多的装置设备。我想试试自己的系统能否也做到这样,因此我决定在那副中世纪塔罗牌里,全都只转译收录另一种类型的信息。现在我改用塔罗牌来代表世界上78处重要的考古遗址,我以牌里的不同花色与大小“阿尔克纳”(arcana,意思是“奥秘”,大阿尔克纳简称“大牌”,指塔罗牌中倾向精神性、抽象性的22张主牌,“小牌”则指倾向具体事件或状况的另外56张牌),来代表各个区域,然后将各地理区域里的遗址按时间顺序排列。这个方法非常有效。我在跟别人聊天时,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屏幕,显示着我所需要的画面,只要一想到某个遗址,纸牌便会即时提供给我相关信息。
电影《记忆碎片》剧照。
我原本就预计自己会把同副纸牌里的先人和不相干的遗址搞混,因此一开始曾试图作区分,但是后来放弃了,因为我的先人们想要参与考古学。“宝剑四”的牌上印有一个男人在岛上的图像,我设定这个男人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我的想象里,这纸牌同时也代表拉斯科洞窟(the Cave of Lascaux),因为弗洛伊德现正根据石器时代艺术家的精彩画作替他们进行心理分析。我所创造的这些故事不仅非常好记,对我来说还很有趣,我绝不会把拉斯科洞窟的画像和阿尔塔米拉洞窟(Altamira)搞混,因为也只有在拉斯科洞窟才会有弗洛伊德担任我的向导。
作为记忆空间的小型设备
被无文字文化用作记忆辅助工具的,不仅仅有天空和地景这类大型空间,还有先人画像,前一章提过的那些可携式记忆设备,也可当作小型记忆空间。我对待我这现代版记忆空间的方式,就跟地景、空景非常相似。除此之外,我还会运用触觉,去感受每一个圆珠、刻痕或打结的绳线,多增添一些其他的感觉,让当中联结的故事更容易被牢记。
目前我正利用许多木制刻件,来探索无文字文化如此广泛使用记忆板的原因。这话不是在暗示我已能掌握古代手工艺里所蕴含的奥义和精神,我不过是在体验这些工具的非凡效能,以及使用它们时我的心智运作方式,那和通过文字书写去学习是非常不一样的。现在我已渐渐相信,这套学习的方法组合在当代教育中是无价之宝。
我最喜欢的是一块卢巴族卢卡莎式的记忆板,这是一片15厘米长的木头,上面装点着带孔圆珠和贝壳。这卢卡莎的作用就像本地(维多利亚州)鸟类的野外指南。最初一看到这项任务,我发现要记住82科408种鸟类,包括它们的类别、分布地区和其他特征时,我都惊呆了。而后慢慢地,那表面看似随意排列的圆珠,在我想象中变得有次序和有结构,我不再需要带着实体的卢卡莎,因为我已对它了如指掌。
我发现要记住82科的鸟类学名非常困难,于是也像有些无文字文化那样,开始使用双关语。以“Sandpiper”(鹬科)为例,它的正式学名为“Scolopacidae”,“Sandpiper”这个词听起来像是在沙滩派对上表演的乐团,所以这就成了我的一个故事主题,而“Scolopacidae”,发音很像“S-go-low-pass-idae”,于是我想象自己正为了参加一场派对,舞动着身体要通过凌波舞的横杆,如果身体压得不够低,就没办法过关。对于规模较为庞大的几个科,我还会添加少许的地景“旅程”。将记忆技巧交杂混合,似乎就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
尽管不是刻意而为,但我编纂的故事常常带有几分道德教化的意味。我发现自己故事里的形象,虽然有着鸟类的名字,但却非常人性化,不像飞禽,这现象一直持续到我熟悉野外鸟类之后。后来这些形象逐渐变得“半人半鸟”,就像许多原住民故事里常见的人物状态一样。沼泽矶鹬(marsh)最显著的特色就在它那双异常细长的腿,于是也就有了“玛夏”(Marsha)这漂亮的长腿女孩出现。因此当我站在沙滩上时,就会知道要去寻找腿非常细长的涉水禽,以此来辨认物种。而随着我添加的细节越来越多,诸如品种鉴定、栖息地与习性等,这些故事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鹬科中有一种体形很小的成员——三趾滨鹬(sanderling)。这种体形娇小的鸟多半是在滨水地区觅食,它们会来回追逐浪潮起落,去捡拾湿地上的昆虫。然后在某天的地景旅程里,我走到分配给三趾滨鹬的那个地点时,也跟着手舞足蹈模仿起它们的动作(至少在想象中这么做了),而这段三趾滨鹬的舞蹈,让我更容易记住它们的习性。往后每次经过这个地点,我都会跳上几下。
自从学会这些拉丁科名后,我就很爱诵念,鸸鹋科(Dromaiidae)、鸭科(Anatidae)、冢雉科(Megapodiidae)、雉科(Phasianidae)与䴙䴘科(Podicipedidae)……我开始吟唱我的卢卡莎,有些歌谣中还加入鸟啼声。我的歌谣除了节奏之外,谈不上旋律优美,但是现在对我来说,这些几乎没什么音乐性的短句就像音乐。当我唱到任一科时,就能“看见”这一科的鸟类身影,不再需要讲出它们的名字。因为它们不是文字,而是人物,有了这些活泼生动的影像,就足以唤起情感上的回应。
电影《记忆碎片》剧照。
我尝试凭空描摹出卢卡莎的样子,而在这么做的同时,我也观看了所有鸟儿和故事。在这张“草图”上,我潦草添加了几笔,加上羽翼的形状及鸟喙,还有我现在凭借卢卡莎想象的那些特征,然后很快我就了解到,为什么原住民制作沙画或在地上绘图,排列树叶或在树皮上刻画,结果最后反而丢弃了那些作品。因为无论在心智还是在情感上,这个描摹的过程既强大又具有成效,真正可以让这知识难以被人遗忘。
我开始为了与角色互动的乐趣而把玩故事,不再只是为了记忆知识。例如,太平洋鸥与黑背鸥极为相像,二者都是大型海鸥,这种鸥类的显著特征就在于鸟喙前端的那点红色:黑背鸥的红色在嘴尖下方,太平洋鸥则是在“鼻头”。我的海鸥故事讲的是太平洋鸥,叙述时口齿还要含混不清,就好像我喝醉酒,这醉酒正说明了太平洋鸥为什么有个红鼻子,而黑背鸥则是个健康的恶魔。这“兄弟俩”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吵得不可开交。构思他们的对话,带给了我许多乐趣。在我的想象中,他们是男人,而在海滩上,他们是鸟。这两个品种我可绝不会搞混。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不同的方法竟能如此自然地联合发挥作用,创造出了更好的记忆辅助效果,协助我牢记我的鸟类野外指南。我的卢卡莎、适合较大型鸟科的地景空间、歌谣、传说与动作,所有方法相互结合成一个极为有效的整体,大大超越了每个工具的总和。随着时间推移,我的故事神话色彩日益浓厚,但我在这方面所需要的信息也总是随时可得。我喜欢在做园艺时或睡前构思故事,有时候它们还会进到我的梦里,这些都是自然发生的,并非刻意安排。我的故事很自然地越来越能让我联想起那许多我曾读过的原住民传说。
各式各样的记忆空间
毛利人有种族谱棍——旺嘎帕帕(the rākau whakapapa),我拿木头也仿着雕刻了一个。在太平洋文化中,族谱对建构知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若能对此有所理解,便有利于探索知名的复活节岛巨石像建造的原因。另外,我也选择了熟记欧洲皇室与中国王朝,借此探究不同的谱系结构。
在我的几块小型雕刻记忆板中,有一块是我根据资料中的澳洲朱林加的尺寸与刻痕而设计,用来将维多利亚灌木林中的本土植物转译收录起来。我还雕了一个小型的加缀饰木制板,这是刻意设计来代表一部内容不断扩增的歌谣集,同时也帮助我定期温习。该板大致上是依据美洲温尼贝戈族印第安人的歌谣板而做出来的。
我正在将世界艺术史转录到我个人的印加奇普里,放进那些绳结、色彩、缠绕、编辫与绳线当中。对于我想收录的信息,这项设计居然可以如此轻易便符合需求,这点让我感到惊讶。若说这项工具对于印加帝国的兴盛曾产生极大助力,我并不意外。
电影《复活节岛上失落的众神》剧照。
我也根据美洲印第安人的冬季清册,制作了一个皮革刻绘画卷,它为我的“时光穿越”之旅提供了强大支援,自1900年以来每一年都无遗漏。另外,因纽特与太平洋岛民等许多文化,都会利用翻花绳游戏来说故事,我目前也正以自制的绳圈来讲述伊索寓言。雕刻彩绘的木杆和木柱广为世界各地所采用,于是我便在工作室外的阳台上雕造一根木杆,将维多利亚州139种哺乳类动物,以及它们晦涩拗口的学名,全部依照特征和习性等分类顺序,一一转译成密码收录起来。我还将希腊万神殿和罗马众神,转译收录在6个刻成心形的木块上,每个木块各有独特的纹理。
我用来“想象”的那些方式,当中有部分是模仿波弗蒂角文化使用黏土球的方法。至于非洲约鲁巴族的16片玛瑙贝“占卜”法,我则是拿来转译收录自己花园里的植物——分装饰、食用与野草3种。在第一次抛掷贝壳时,从16种植物中选出一种,第二次抛掷时,为每种植物匹配16种属性,包括物种历史、耕种时间、开花(收成)期、播种、种植条件、病虫害以及各种变数等。
这所有实验使我相信,这些记忆设备具有不可思议的效用。在使用所有工具时,信息都会与记忆空间内的某个特定地点相联结,知识被转译收录在生动的故事里,而故事又通过想象的联结,牢牢固定在那个地点上。
我最意义非凡的一项实验是根据自己对澳洲原住民歌唱小径的认识,尽可能模仿去创造了一首歌之路。在我家附近灌木丛中的“散步小径”上,我为沿路许多“神圣地点”都取了名字,我发现在吟唱这些名称时,自己竟然能以一种从来不曾预料到的方式,去“想象”这趟旅程的每一步。我从中得到了更深入的灌木知识,那是数年来在公园中散步时从未曾有过的知识深度。借由前面所描述过的几种记忆工具,我将当中的一些歌谣与故事融会贯通,尤其是有关鸟类、哺乳类与植物等信息,每首歌谣在我的歌之路上,都有特有的衔接定点。同时我试着像许多游居文明(mobile culture)一样,依据植物的季节性开花、候鸟到来的时间,以及许多其他特征,尽可能去创造一个可以与世间所有事情相契合的历法。
我这各式各样的记忆空间大杂烩,越使用就越是轻松顺手,在创作歌谣、故事与舞蹈时都轻而易举。我的知识系统已然整合成为一个信息集合体,任何时候只要有需要,都可以毫不困难从中挑出我要的东西。如今它已变得如此错综复杂,连我自己都无法解释在我心里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一个如此活泼、生动而又可靠的体验认知的方式,与我之前所使用的一切是如此不同。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原住民文化几乎不可能解释清楚他们的知识系统,因为那就算没有几千年,至少也有数百年的经验累积。若不是实际使用这些记忆方法,我想我大概永远都无法理解。只希望能有读者和我一样,拥有完全相同的体会。
原文作者/[澳]琳恩·凯利
摘编/刘亚光
编辑/青青子
导语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