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党龄生成图片(党徽闪烁映先锋)
我的党龄生成图片文章列表:
党徽闪烁映先锋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战斗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一声令下,山东济宁市委市政府迅速部署落实。市委组织部号召发出后,一个个胸前佩戴着闪亮党徽的共产党员,争先恐后,组成一支支党员先锋队。一时间,在济宁大地上“红色引擎动起来,红色堤坝筑起来,红色队伍火起来,红色关怀暖起来”。遍布城乡每一个疫情抗击站、点的“党员先锋队”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冲锋陷阵在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最前沿。
“到岗就要奉献,不能讲价钱”
“全体队员同志们,这里就是阵地。一定要谨记,细心再细心,认真再认真,千万不能松懈,不能因我们的一个小疏忽,让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
这些天来,这句看似平淡但却充满责任感的话语,成了济宁市直机关党员先锋队第16分队队长吴天珍每天都要叮咛队员的“暖心话”。此时此刻,挂在他胸前的党徽格外耀眼。作为一名有着36年党龄的老党员,吴天珍从大年三十那一天开始就主动放弃了春节假期,到所在单位值班,负责接收传达落实疫情防控通知精神、制发各种文件,常常忙到深夜。
在接到成立市直机关社区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的通知后,吴天珍第一个报名参加:“因为在疫情防控战役中每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我要发挥一名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月2日,吴天珍分配到市直机关党员先锋队第一组第16分队,并担任队长,负责济宁城区仙营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虽然已经59岁了,但吴天珍仍然每天奋战十几个小时,不惧寒冷,不怕危险,冲锋在社区卡口防疫的第一线。一到社区,吴天珍就发现防控物资有缺口,个人掏钱为社区捐献了30升消毒酒精,为16名网格员购买了棉衣,为先锋队队员筹集了340个口罩。
仙营社区常住人口达1万人以上,人流量大,工作压力很大,吴天珍和队员们没有丝毫懈怠。2月15日济宁普降大雪,他和队员们仍然站在雪地里值守,尽职尽责地做好检测出入人员体温,严防死守万无一失。24小时轮流值班,从未缺岗。
当得知单位成立党员先锋队时,李朋便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于是,我走进了这支光荣的队伍”,他不无自豪地说。
之后李朋被分配到仙营社区领秀庄园小区卡点值守。这里有一家大型超市,15排居民楼,1排商务楼,居住人口约4500人,社区作为此次抗击疫情的一线,工作复杂且任务艰巨。李朋来到社区后当好疫情防控“宣传员、巡察员、信息员、监督员、卫生员”,主动协助社区设置卡口,做好党的政策宣讲、人员劝导工作。由于表现突出,他所在的卡点被任城区城市管理局、仙营街道评为先锋值守岗。
考虑到社区缺少消毒物质,李朋还自费购买了100斤酒精、100斤84消毒液和10箱方便面和战友一块送到了社区。
“到岗就要奉献,不能讲价钱”李朋说。
派驻太白湖新区许庄街道荷韵花园社区的市直机关党员先锋队第94分队。面对荷韵花园社区居住人口多、人员复杂、居民出入管理工作量大的实情。先锋队队员积极与社区工作人员对接,启用手机软件录入身份信息,实现了出入快速登记。通过采取手机APP登记出入网,减少登记的时间,通过设置警示线、一米线有序排队,减少大家出入的时间,减少人员聚集。创新方式便民利民,受到交口称赞。
在城区防控阻击一线,1426名济宁市直机关党员,组建起的109支党员先锋队,白天黑夜战斗在社区阵地第一线。他们协助社区做好宣传教育、劝导聚集、出入管控、走访摸排、消毒消杀等重点任务。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让群众消除了恐慌心理,提高了群众配合防护、居家防控、战胜疫情的信心。
“哪里最需要,就到哪里去”
“防控目标要向社区、农村,向重点部位倾斜。”在疫情阻击战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又及时向全国发出了防控、阻击的指导性命令。
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险哪里就有“党员先锋队”。一声令下,党旗插上村口、交通路口、车站进出口等防控阻击重点站点。
在济宁高速公路检查点召开临时党支部战时动员会议上,临时党支部书记薛波,带头宣誓:“全体党员民警要带着同志们干、干给同志看,时刻冲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团结带领参战人员,坚决打赢疫情阻击战。”他们日夜奋战在站点,履职尽责,没有出现任何疏漏。
兖州公安分局党委把支部建在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成立8个疫情防控检查点临时党支部,选派65名党员第一时间奔赴火车站、治安卡口、高速路口等疫情防控重点区域点,24小时值班,从不脱岗。
区检验检测中心党员先锋队联合区市场监管局进驻大型商超和农贸市场快检室,开展农残检测技术指导服务,加强检验检测,严格市场监管,区镇两级疫情应对处置工作指挥部坚守在抗击疫情阻击战的第一线,深入细致、抓早抓小、加班加点,连续奋战,守卫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兖州区委组织部发出《在疫情防控一线开展“五个一”行动的倡议书》,在区指挥部成立临时党委和10个临时党支部,在公安、卫健部门防控工作关键岗位成立8个临时党支部,在村(社区)疫情防控监测点划分疫情防控党小组,筑牢坚强的“红色堡垒”;在440个村(社区)组建1000余支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树起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建立“党员先锋岗”1000余个,5000余名党员干部佩戴党徽、亮明身份、坚守在抗击疫情,科学施策,有效工作。
太白湖新区组织28支农村党员志愿服务队,挨家挨户做好人员登记和宣传发动等工作。济宁高新区后岗村成立“24小时”待命的抗击疫情党员先锋队,20多名党员义务上岗。微山县高楼乡组织党员成立16支“湖上巡逻队”,利用流动宣讲船向湖上渔民宣传防疫常识,为鱼湖民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群众生产生活……
如今,在济宁市,无论城市社区、还是农村村(居)、湖区滩区,成为党员先锋队一员,战斗在党员先锋岗上与病魔斗争,已经成为全市共产党员的鲜明追求。
“战疫就是战场,决不能当逃兵”
“疫情当前,决不能有半点犹豫和逃避。战疫就是上战场决不能当逃兵。”党员先锋队队员,嘉祥县李河沟村党员宰令银斩钉截铁地说。
李河沟村地处嘉祥县城乡结合部,横跨迎凤路东西、纵跨曾子大道南北,是该县县城东部门户,居民居住交叉分散,疫情防控工作难度很大。面对复杂的新冠疫情防控形势,有的人畏首畏尾、为难发愁。
大年初一,宰令银在防疫一线挺身而出、主动请缨,绘制了村里的地理草图,统计出全村所有十个进出通道,并带领村民将八个路口全部封闭管理,只保留了老村中心街和新村村西两个出入口,第一时间为全村人筑起防疫的铜墙铁壁;疫情防控以来,宰令银每天都在村里的防控点值班,和党员先锋队员们24小时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宰令银还和村两委党员、干部一起,深入一家一户细致开展武汉及湖北和县外返乡人员的排查,苦口婆心劝导返乡居民做好居家隔离。党徽闪闪,让每一户村民看到了希望,心中升起了战疫必胜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大考验面前,更能考察识别干部。对表现突出的,要给予表扬表彰、大胆使用;对作风飘浮、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的,要严肃问责。
近日,党员先锋队成员宰令银被街道党工委火线提拔,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关键时刻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
嘉祥县县委组织部在组织好抗疫党员先锋队工作的同时,专门出台支持支援基层一线和关心关爱党员干部的举措,其中一项便是注重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把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一线的表现情况作为领导班子调配、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村(社区)组织换届调配的重要依据。
宰令银是一名老党员、老村委,在党员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和影响力。在他的带领下,全村20余名党员和志愿者义务在防控点站岗值班,尽职尽责,毫无怨言。由于宰令银火线担当、冲锋在前,李河沟村疫情防控取得很好效果。村民们表示,多亏了宰令银跑前跑后操心、劳力。
“关键时刻,宰令银同志冲锋在前,挺身而出,在疫情防控一线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担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实打实的基层干部。”嘉祥街道党工委书记韩丙海说。
与宰令银一样,嘉祥县纸坊镇西刘村党员、党员先锋队成员刘自可,“战疫”以来,一直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己任,积极主动做好疫情管控、全村卡点值守和全村区域内不间断巡查,确保了全村群众安全,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党员群众的信任,近日也被任命为该村党支部书记。
嘉祥县第一时间吹响党员干部“集结号”,全县3万余名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号召,以实际行动践初心、担使命,让党旗在防控疫情一线高高飘扬,近万名共产党员加入到党员先锋队中来,拉起一张严密的疫情红色防控网。这场战“疫”也成为了磨砺全县党员干部斗争能力、考察党员干部综合表现的“演兵场”。目前,宰令银、刘自可等29名农村优秀党员已从此次“大考”中脱颖而出,4名同志获提拔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5名同志担任村党支部委员。
疫情阻击当尖兵,危难时刻显身手。(中共济宁市委组织部 供稿)
英雄的选择——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初心本色
来源:新华网
24岁,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冲锋在前,在战火洗礼中成长为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
31岁,在小家与国家之间,他选择服从大局,到偏远异乡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半个多世纪,无论顺境逆境,他选择淡然处之,将英雄过往尘封在沧桑的记忆。
95岁高龄,在新中国即将迎来70华诞之时,他又一次挺直脊梁,向祖国和人民致以崇高军礼。
他,就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有着71年党龄的老兵张富清。
在他心中,没有什么,比为国牺牲更光荣;没有谁,比逝去的战友更值得尊敬。党旗下的誓言,就是此生不渝的初心
95岁的离休干部张富清,又一次当上了“突击队员”。这一次,是前所未有的任务——接受众多媒体记者的采访。
不久前,在国家开展的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中,张富清深藏多年的赫赫战功引发关注。
2018年12月3日,张富清的儿子张健全来到来凤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询问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的具体要求。
回到家中,张健全问:“爸,国家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需要如实上报个人信息,你什么时间参的军、有没有立过功、立的什么功,都要讲清楚。”
沉吟片刻,张富清说:“你去里屋,把我的那个皮箱拿来。”
这只古铜色的皮箱,张富清带在身边已有60多年。锁头早就坏了,一直用尼龙绳绑着。依着父亲的要求,张健全小心翼翼地开箱,把存在里面的一个布包送到了县人社局。
打开一看,在场的人都震惊了:
一本立功证书,记录着张富清在解放战争时立下的战功: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获“战斗英雄”称号。
一份由彭德怀、甘泗淇、张德生联名签署的报功书,讲述张富清“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
一枚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奖章,镌刻着“人民功臣”四个大字……
“哪里知道他立过大功哦。”老伴儿孙玉兰只见到他满身的伤疤:“右身腋下,被燃烧弹灼烧,黑乎乎一大片;脑壳上面,陷下去一道缝,一口牙齿被枪弹震松……”
张富清一年四季几乎都戴着帽子,不是因为怕冷,而是因为头部创伤留下后遗症,变天就痛。
左手拇指关节下,一块骨头不同寻常地外凸。原因是负伤后包扎潦草、骨头变形,回不去了。
多次出生入死,张富清在最惨烈的永丰战役中幸运地活了下来。
“永丰战役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我军进城消灭了敌人。”
这是张富清的立功证书上对永丰战役的记载。1948年11月,发生在陕西蒲城的这场拼杀,是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
“天亮之前,不拿下碉堡,大部队总攻就会受阻,解放全中国就会受到影响。”入夜时分,上级指挥员的动员,让张富清下定了决心。
张富清所在的连是突击连。他主动请缨,带领另外两名战士组成突击小组,背上炸药包和手榴弹,凌晨摸向敌军碉堡。
一路匍匐,张富清率先攀上城墙,又第一个向着碉堡附近的空地跳下。四米多高的城墙,三四十公斤的负重,张富清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跳下去成功就成功了,不成功就牺牲了,牺牲也是光荣的,是为党为人民牺牲的。
落地还没站稳,敌人围上来了,他端起冲锋枪一阵扫射,一下子打倒七八个。突然,他感觉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手一摸,满脸是血。
顾不上细想,他冲向碉堡,用刺刀在下面刨了个坑,把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一个侧滚的同时,拉掉了手榴弹的拉环……
那一夜,张富清接连炸掉两座碉堡,他的一块头皮被子弹掀起。另外两名突击队员下落不明,突击连“一夜换了八个连长”……
真实的回忆太过惨烈,老人从不看关于战争的影视剧。偶尔提及,他只零碎说起:“多数时候没得鞋穿,把帽子翻过来盛着干粮吃”“打仗不分昼夜,睡觉都没有时间”“泪水血水在身上结块,虱子大把地往下掉”……
很多人问:为什么要当突击队员?
张富清淡淡一笑:“我入党时宣过誓,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
轻描淡写的一句,却有惊心动魄的力量。
入伍后仅4个月,张富清因接连执行突击任务作战勇猛,获得全连各党小组一致推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一个小小的长工,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啊!”时隔多年,张富清的感念发自肺腑,眼角泪湿。
出生在陕西汉中一个贫农家庭,张富清很小就饱尝艰辛。父亲和大哥过早去世,母亲拉扯着兄弟姊妹4个孩子,家中仅有张富清的二哥是壮劳力。为了减轻家中负担,张富清十五六岁就当了长工。
谁料,国民党将二哥抓了壮丁,张富清用自己换回二哥,被关在乡联保处近两年,饱受欺凌。后被编入国民党部队,身体瘦弱的他被指派做饭、喂马、洗衣、打扫等杂役,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皮带抽打。
这样的生活苦不堪言,直到有一天,西北野战军把国民党部队“包了饺子”,张富清随着四散的人群遇到了人民解放军。
“我早已受够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我在老家时就听地下工作者讲,共产党领导的是穷苦老百姓的军队。”张富清没有选择回家,而是主动要求加入了人民解放军。
信仰的种子,从此埋进了他的心中。
在团结友爱的集体中,一个曾经任人欺凌的青年第一次强烈感受到平等的对待和温暖的情谊。
历经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张富清彻底脱胎换骨,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的信念在他的心中愈发清晰。
“从立功记录看,老英雄九死一生,为什么不想让人知道?”负责来凤县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的聂海波对张富清的战功钦佩不已,更对老人多年来的“低调”十分不解。
“我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几多(多少)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摆自己啊,我有什么功劳啊,我有什么资格拿出来,在人民面前摆啊……”面对追问,这位饱经世事的老人哽咽了。
每一次,他提起战友就情难自已,任老伴儿帮他抹去涌出的泪水:“他们一个一个倒下去了……常常想起他们,忘不了啊……”
亲如父兄,却阴阳永隔。在张富清心中,这种伤痛绵延了太久。那是战友对战友的思念,更是英雄对英雄的缅怀。
他把这份情寄托在那些军功章上。每到清明时节,张富清都要把箱子里面的布包取出,一个人打开、捧着,端详半天。家里人都不知道,他珍藏的宝贝是个啥。
“我没有向任何人说过,党给我那么多荣誉,这辈子已经很满足了。”如今,面对媒体的请求,老人才舍得把那些军功章拿出来。
多年来,他只是小心翼翼地,把1954年“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颁发的一个搪瓷缸,摆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这只补了又补、不能再用的缸子上,一面是天安门、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
总会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怕死?
“有了坚定的信念,就不怕死……我情愿牺牲,为全国的劳苦人民、为建立新中国牺牲,光荣,死也值得。”
任凭岁月磨蚀,朴实纯粹的初心,滚烫依旧。
她哪里想到,离家千里去寻他,一走就是大半生。在来凤这片毫无亲缘的穷乡僻壤,印刻下一个好干部为民奉献的情怀
1954年冬,陕西汉中洋县马畅镇双庙村,19岁的妇女干部孙玉兰接到部队来信:张富清同志即将从军委在湖北武昌举办的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毕业,分配工作,等她前去完婚。
同村的孙玉兰此前只在张富清回乡探亲时见过他一次。满腔热血的女共青团员,对这位大她11岁的解放军战士一见钟情。
少小离家,张富清多年在外征战。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张富清随王震率领的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先头部队深入新疆腹地,一边继续剿灭土匪特务,一边修筑营房、屯垦开荒。
1953年初,全军抽调优秀指战员抗美援朝,张富清又一次主动请缨,从新疆向北京开拔。
待到整装待发,朝鲜战场传来准备签订停战协议的消息。张富清又被部队送进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
相隔两地,他求知若渴,她盼他归来。张富清同孙玉兰简单的书信往来,让两颗同样追求进步的心靠得更近。
“我看中他思想纯洁,为人正派。”部队来信后,孙玉兰向身为农会主席的父亲袒露心声。
临近农历新年,孙玉兰掏出攒了多年的压岁钱,扯了新布做了袄,背上几个馍就上路了。
搭上货车,翻过秦岭,再坐火车。从未出过远门的她晕得呕了一路,呕出了血,见到心上人的时候,腿肿了,手肿了,脸也肿了。
彼时,一个崭新的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需要大量建设人才。组织上对连职军官张富清说:湖北省恩施地区条件艰苦,急需干部支援。
拿出地图一看,那是湖北西部边陲,张富清有过一时犹豫。他心里惦记着部队,又想离家近些,可是,面对组织的召唤,他好像又回到军令如山的战场。
“国家把我培养出来,我这样想着自己的事情,对得起党和人民吗?”“那么多战友牺牲了,要是他们活着,一定会好好建设我们的新中国。”
张富清做了选择:“作为党锻炼培养的一名干部,我应该坚决听党的话,不能和党讲价钱,党叫我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哪里艰苦,我就应该到哪里去。”
孙玉兰原以为,两人在武汉逛一阵子,就要回陕西老家。谁知他说:组织上让我去恩施,你同我去吧。
这一去,便是一辈子。
从武昌乘汽车,上轮船,到了巴东,再坐货车……一路颠簸,到恩施报到后,张富清又一次响应号召,再连续坐车,到了更加偏远的来凤。
这是恩施最落后的山区。当一对风尘仆仆的新人打开宿舍房门,发现屋里竟连床板都没有。
所有家当就是两人手头的几件行李——军校时用过的一只皮箱、一床铺盖,半路上买的一个脸盆,还有那只人民代表团慰问的搪瓷缸。
孙玉兰有些发懵,张富清却说:“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啊!在战场上死都没有怕,我还能叫苦磨怕了?”
张富清不怕苦,可他受不得老百姓吃苦。来凤的很多干部都回忆说,无论在什么岗位,他总是往最贫困的地方跑得最多,为困难群众想得最多。
三胡区的粮食生产严重短缺。张富清到了三胡,每个月都在社员家蹲个20来天,“先把最贫困的人家生产搞起来,再把全队带起来”。
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士气很快上去了,三胡区当年就转亏为盈,顺利完成了为国家供粮、为百姓存粮的任务。
到卯洞公社任职,张富清又一头扎进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的高洞。这是公社最偏远的管理区,几十里地,山连着山,把村民与外界完全隔绝。
张富清暗想:“这是必须攻克的堡垒,要一边领导社员生产,一边发动群众修路,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吃饭和运输公粮的问题。”
为了修进入高洞的路,张富清四处奔走、申请报批、借钱筹款、规划勘测……
约5公里长的路,有至少3公里在悬崖上,只能炸开打通。张富清不仅要筹措资金、协调物资,还要组织人手,发动群众。
有的社员“思路不大通”,认为修路耽误了生产。张富清就住到社员家的柴房,铺点干草席地而睡,帮着社员干农活、做家务。
农闲时节,早上5点,张富清就爬起来,一边忙活一边交心。吃过早饭,他就举个喇叭喊开了:“8点以前集合完毕,修路出力也记工分。”
上午11点和下午5点半,一天两次,开山放炮,大家都要避险,回家吃饭。一来一回,要费不少时间。有时赶不及,张富清就往嘴里塞几个粑粑,灌几口山泉水。
“他跑上跑下,五十多岁的人了,身体并不好,工作却特别认真。”曾和张富清在卯洞公社共事的百福司镇原党委书记董香彩回忆。
一年到头,不到腊月二十八,孙玉兰很少能见到丈夫的身影。有的时候,惦记他没得吃、没得衣服,她就让孩子们放了学给他送去。
一次,大儿子张建国背了两件衣服、一罐辣椒上山了。十来岁的孩子走到天黑还没赶到,只得投宿在社员家中。第二天,等到天黑,父子俩才打个照面。
老张是真忙啊!社员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个从上面派来的干部,是真心为我们想啊!”
从抵制到触动,从被动到主动,群众在张富清带领下肩挑背扛,终于用两年左右时间,修通了第一条能走马车、拖拉机的土路。
后来,张富清要调走的消息传开了。临走的那天,孙玉兰一早醒来,发现屋子外面站了好多人。原来,社员们赶了好远的路,自发来送他了。
“他们守在门口,往我们手里塞米粑粑,帮我们把行李搬上车,一直到车子开了,都没有散。”回想当年的情景,孙玉兰笑得很自豪。
将心比心,张富清把老百姓对党和国家的期望,都化作默默洒下的汗水。
以心换心,群众把对他的信赖与认可都包进了一只只粑粑,修进了一条条路。
如今,原卯洞公社所辖的二三十个村,已全部脱贫出列。当年张富清主持修建的道路,已拓宽硬化,变成康庄大道;高洞几乎家家户户通了水泥路。
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从转业到离休,数十年如一日,张富清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在来凤这片毫无关联的穷乡僻壤,留下了一个人民公仆任劳任怨的足迹。
曾任卯洞公社党委副书记的田洪立记得,张富清家的餐桌上常常只有青菜、萝卜、油茶汤,比大多数社员的伙食都差。
可是,这个拥有“人民功臣”称号的转业军人却毫不在意。
他心里只装着一个念头:“党教育培养我这么多年,我能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党群关系密切了,再苦也知足了。”
张富清完全有条件为自己的家庭谋取便利,可是他没有。始终恪守“党和人民的要求”,标注他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循着喧闹的城中街道,来到一座5层小楼,顺着台阶上2楼,就是张富清老两口的家。
走进客厅,一张磨损破皮的沙发、一个缺了角的茶几和几个不成套的柜子拼凑在一起。进了厨房,几只小碗盛着咸菜、米粥和馒头,十分素淡。
这套潮湿老旧的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张富清在建设银行工作时单位分配的。有人说这里条件不好,他只是淡淡一笑:“吃的住的已经很好了,没得什么要求了。”
比起过去,老两口总是特别知足。
在卯洞公社时,他们住在一座年久失修的庙里,一大一小两间,20多平方米,三张床挤了两个大人、4个小孩。一家人除了几个木头做的盒子和几床棉被外,什么家当也没有。
“他家的窗户很小、又高,屋里不通风,光线暗淡。他那时候分管机关,完全有条件给自己安排好一点。”董香彩回忆:“张富清的大女儿患有脑膜炎,因当年未能及时救治留下后遗症,这么多年来看病花钱,他从来不找组织特殊照顾。”
“不能给组织添麻烦。”这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
上世纪60年代,国家正是困难时期,全面精简人员。担任三胡区副区长的张富清动员妻子从供销社“下岗”。
孙玉兰不服气:“我又没差款,又没违规,凭什么要我下来?”
“你不下来我怎么搞工作?”一向温和的张富清脸一板:“这是国家政策,首先要从我自己脑壳开刀,你先下来,我才可以动员别个。”
孙玉兰下岗后,只能去缝纫社帮工,一件小衣服赚个几分钱。手艺熟练了,就开始做便衣,一件衣服几角钱,上面要盘好几个布扣。
回家做完功课,孩子们都要帮妈妈盘布扣。到了后来,两个儿子穿针引线的功夫都毫不含糊。
有人替孙玉兰不平:他让你下来,你就下来,不和他吵?
“这个事情不是吵架的事情,他给你讲,这是政策问题,他把道理说明白,就不吵。”
那些年,张富清每月的工资,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除了患病的大女儿,其他三个孩子下了学就去拣煤块、拾柴火、背石头、打辣椒。
“衣服总是补了又补,脚上的解放鞋被脚趾顶破,就用草裹住捆在脚面上。”小儿子张健全记忆犹新。
相濡以沫,她理解他。可是,孩子有过“想不通”。
大儿子张建国高中毕业,听说恩施城里有招工指标,很想去。张富清管着这项工作,不但对儿子封锁信息,还要求他响应国家号召,下放到卯洞公社的万亩林场。
荒山野岭,连间房子都没有,两年的时光,张建国咬牙挺着,不和父亲叫苦。
小儿子张健全记得,小时候,父亲长年下乡,母亲身体不好、常常晕倒,几个孩子不知所措,只能守在床边哭……
张富清四个子女,患病的大女儿至今未婚,与老两口相依为命;小女儿是卫生院普通职工;两个儿子从基层教师干起,一步步成长为县里的干部。
子女们没有一个在父亲曾经的单位上班,也没有一个依靠父亲的关系找过工作。孙子辈现在大多在做临时工,一个孙媳妇刚刚入职距县城几十公里的农村学校。
“父亲有言在先,他只供我们读书,其他都只能靠自己的本事,他没有力量给我们找工作,更不会给我们想办法。”张健全说。
有人劝张富清“灵活点儿”,他正色道:“我是国家干部,我要把我的位置站正。如果我给我的家属行方便,这不就是以权谋私吗?这是对党不廉洁,对人民不廉洁,我坚决不能做!”
一辈子,“党和人民的要求”就是他的准则,“符合的就做,不符合的就坚决不做”。
分管机关,他没有给家庭改善过住宿条件;分管财贸,他没有为孩子多搞一点营养伙食;分管街道,他没有把一个矛盾问题随意上交……
有一次,分管粮油的张富清把“上面”得罪了。
某机关的同志来买米,提出要精米不要粗米。想到群众吃的都是粗米,又见对方盛气凌人,张富清看不惯,没几句就和对方红了脸。
来人跑去告状,一个副县长来了,批评张富清“太固执”。张富清很较真儿,回答说:“干部和群众应该一视同仁,如果我给谁搞了特殊,就违反了党的政策。”
战场上雷厉风行,工作中铁面无私。张富清把一腔热情投入建设来凤的工作中,却把一个永远的遗憾藏在自己心底。
1960年初夏,不到20天时间,张富清的老家接连发来两次电报:第一次,是母亲病危,要他回家;第二次,是母亲过世,要他回去处理后事。
工作繁忙、路途遥远,考虑再三,他没有回去。
“为什么没有回去呢?那时国家处于非常时期,人民生活困难,工作忙得实在脱不开身,只能向着家乡的方向,泪流满面,跪拜母亲……”时隔多年,张富清在病中,专门在日记里写下当年的心境:“自古忠孝难两全,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怎能因为家事离开不能脱身的工作?”
这就是张富清的选择:战争岁月,他为国家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又为国家割舍亲情。
2012年,张富清左腿突发感染,高位截肢。手术醒来后,他神色未改,只自嘲一句:“战争年代腿都没掉,没想到和平时期掉了。”
张富清担心“子女来照顾自己,就不能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术后一周,他就开始扶床下地。医护人员不忍:牵动伤口的剧痛,他这么大岁数怎么承受?
令人惊叹!术后不到一年,88岁的张富清装上假肢,重新站了起来。
没有人见过他难过。只有老伴儿孙玉兰知道,多少次他在练习中跌倒,默默流泪,然后又撑起身体,悄悄擦去残肢蹭在墙边的血迹……
张富清的一生,从没有一刻躺在功劳簿上。面对这样一位不忘初心、不改本色的英雄,我们除了致敬,更应懂得他的选择
2019年3月的一天,张富清家中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他所在老部队、新疆军区某团从媒体上了解到张富清的事迹后,特意指派两名官兵前来探望。
“门口的绿军装一闪,他就激动得挣扎起来,双手拼命撑着扶手,浑身都在使劲,最后,硬生生用一条腿站了起来!”回忆那天的情形,张健全的眼眶湿润了。
年轻的战士朗读起全团官兵为老英雄写的慰问信。他念一句,老伴儿就凑着张富清的耳朵“翻译”一句。当战士念到“三五九旅”“王震将军”这两个词时,张富清无需“翻译”竟听清了,先是兴奋地拍手,后又激动地落泪。
为了迎接战友,张富清特意将军功纪念章别在胸前。
望着父亲精神抖擞的样子,张健全偷偷抹去眼角的泪水。他知道,这一生,如果说父亲有什么个人心愿,那就是再穿一次军装,回到他热爱的集体中去。
多少年了,这是第一次,他高调地亮出赫赫战功。也是第一次,他能够面对战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我们的新中国就要庆祝成立70年了,盼着我们的祖国早日统一,更加繁荣昌盛,希望部队官兵坚决听党的话,在习近平主席的强军思想引领下,苦练杀敌本领,保卫和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临别,张富清又一次坚强站起,挺直脊背,向老部队战友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我看到老前辈眼里亮晶晶的。”新疆军区某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陈辑舟回忆说,老人的眼中,有久别重逢的喜悦,更有郑重交付的嘱托。
回到部队,他们把老英雄的故事讲给战友们听,全团官兵热血沸腾。
“作为一名战士,我要像老前辈那样,苦练杀敌本领,争当优秀士兵。”战士李泽信说。
“作为新时代的官兵,我们要发扬老前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干部胡妥说。
“英雄事迹彪青史,传承尚需后来人。”团政治委员王英涛说:“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一定要传承好老前辈的优良传统,把胜战的使命扛在肩头,猛打敢担当,猛冲不畏惧,猛追夺胜利,高标准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
张富清的事迹传开后,老人一次次拒绝媒体采访,更不许儿女对外宣扬。后来,有人说,“您把您的故事说出来,对社会起到的教育作用,比当年炸碉堡的作用还大”,老人的态度“突然有了180度的转弯”。
“有几次采访正赶上父亲截肢后的断腿疼痛发作,他没有表露一点,连休息一下都不提,其实早已疼得一身透汗。”张健全说。
从深藏功名到高调配合,张富清的选择始终遵从初心。
他的心很大,满满写着党和国家;他的心又很小,几乎装不下自己。
他去做白内障手术,医生建议:“老爷子,既然能全额报销,那就用7000元的晶体,效果好一些。”可张富清听说同病房的群众用的晶体只有3000元,坚持换成了一样的。
他把自己的降压药锁在抽屉里,强调“专药专用”,不许同样患有高血压的家人碰这些“福利”。
他的衣服袖口烂了,还在穿,实在穿不得了,他做成拖把;残肢萎缩,用旧了的假肢不匹配,他塞上皮子垫了又垫,生生把早已愈合的伤口磨出了血……
赫赫功名被媒体报道后,考虑到张富清生活不便,单位上想把他的房子改善一下,他说不用;想安排人帮忙照料,他依旧执拗,只有一句:“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我已经离休了,不能再为国家贡献什么,能够节约一点是一点。”很多不通常情的做法,在张富清看来,都有着理所应当的理由。
“他完全可以提要求,向组织讲条件。他完全可以躺在功名簿上,安逸闲适地度过余生。”来凤县委巡察办主任邱克权听说张富清的事迹后,利用工作之余查阅大量资料,自愿承担起挖掘梳理张富清事迹的工作。
从好奇到感佩,邱克权感到,越是走进老英雄平淡的生活,越能感受到一名共产党员强烈的炽热。“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他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平凡中的伟大。”
张富清床边的写字台上,一本2016年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格外引人注意。因为时常翻阅,封皮四周已经泛白。
第110页的一段文字旁,做着标记——
“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什么是坚定信仰?什么是初心本色?张富清用一生给出了答案。
新中国走过70年风风雨雨,张富清的岗位、身份一再改变,始终不变的,是他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
采访中,张富清多次强调:“在战场上也好,在和平建设时期也好,我就是完成了党交给我的任务,这都是我应该尽的职责,说不着有什么功。”
“泪流满面,这是何等境界”“赤子之心,感人肺腑”“这才是真正的党员”……老英雄的事迹,朴实无华,却直抵人心。媒体争相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反响。
网民“周杰伦奶茶店”说:“六十多年了,不是因为一次偶然,这位老英雄依旧会把曾经的荣誉埋藏在心里。他只把自己当成一个幸运儿,那个活下来替所有牺牲的战友领取那份荣誉的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穿上军装卫国,脱下军装建设国家。所谓英雄者,大概如是吧。”
莫道无名,人心是名。
不断有相关机构向老人提出收藏他军功证书的请求。
“我现在还舍不得、离不开,但是我想将来,还是会捐赠给国家,因为这些本来就属于国家。”老人袒露自己的“私心”。
精神富足、生活清淡、追求纯粹——
他的名字“富清”,正是他一生的写照。(记者:唐卫彬、黄明、吴晶、张汨汨、谭元斌)
我的抗疫日记是我们共同的抗疫纪实
“我”是谁?“我”不是我,是抗疫前线每一个战士,是我们共同经历的一切。“默默坚守”“咬紧牙关”“守望相助”“坚持到底”……成了这一特殊时期,用得最多的中心词汇。一句句关怀的话语,一声声肯定的答复,给“我”温暖,让“我”感动,给“我”力量,也连成了“我”的抗疫轨迹。
一场疫情突如袭来,曾经繁华而热闹的南昌安静了下来。但是安静之中,蓄藏着一份坚定和温暖!“隔离衣裹丹心热,化冰破阵疫遁走”。我和我的战友们逆行出征,守护着城市的健康和平安。若说我们这群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不如说是最美的朝霞和晚霞,总是在最早的时间出发,最晚的时间结束。在这段难忘的时光里,我和我的战友们相濡以沫、互帮互助,吃过各种苦,尝过最有滋味的饭菜,睡过最舒服的硬板床,坐过“最豪华”的跑车,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真想把我们每个人的相貌都画下来,做成表情包,送给最美的“大白们”。
——吴精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我永生难忘的一段经历,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应该冲锋在前,以疫为战,在国家大义面前,个人的事情再大,都不能退缩,必须坚持到最后。”记得刚去的那天,根本就顾不上休息,穿上防护服后就开始工作,防护服里全部湿透,满脸汗水。夜晚天气突然骤变,狂风暴雨,好不容易干了的衣服又被淋湿。可是大家却顾不上这么多,即使感冒了,也要咬牙坚持住。凌晨四五点结束,早上七点又开始接着工作,白天一个点采样,晚上去另外一个点采样,一刻不停连轴转。没有任何人喊累,也没有任何人退缩,因为大家都有一股力量在支撑着,那就是“我们是一名医务工作者”。
——刘洋
这首军歌是我考入南昌大学医学院,大一军训的时候教官教我们六班唱的。学医的第12个年头我早已成为了一名医生,在这场新冠疫情面前,我终于也成为了一名战士,同千千万万默默无名的民众一起,攻打这场无硝烟的“战争”。请祖国和亲人放心,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我将和南昌人民一道,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战斗,直到完全胜利!
——陈彬祺
“你这次还是注意自我防护,带好东西,家里不用你记挂,这次是你继‘援鄂’,‘援饶’之后第三次出征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同时好好工作。”这是我的父亲,一名有着二十余年党龄的老党员对我的嘱托,我懂里面包含着的“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怜女情怀。因为有过两次出征的经验,在出任务时,我总会更多地来关注其他队友。防护服帽子过大了,立即要来透明胶带,把帽子调整后粘贴牢固,保证防护服的密闭性及安全性;现场布置不顺畅了,立即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协助通道布置,让居民核酸检测流程更为科学化及人性化......我希望,我的经验,能让我的战友们更安全,能让我们的工作更有序。
——万慧敏
尽管每天的工作很辛苦,累到不想多说一句话,但是只要想到晚上就能和女儿打开视频聊天,就浑身又充满了力量。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知道,义无反顾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是我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使命。所以,当女儿在视频中哭着要妈妈的时候,我会认真的和女儿说,妈妈留在家里只能照顾你一个孩子,但是妈妈出来工作,是为了能照顾到更多的孩子。我们不能做一个自私的人,要做一个可以帮助他人的人。妈妈希望,通过妈妈和其他叔叔阿姨不懈的努力,可以尽快的回家照顾你,陪你长大!
——汪珊
用光影复刻红色足迹如皋举办党报记录的党史专题展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在演唱者满腹深情的歌声中,4月2日,如皋举行“党报记录的党史”专题展启动仪式。现场,如皋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峰与74年党龄的老党员房本立一同为专题展揭牌。
走进史料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60余块宣传展板,均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诞生之前的党报原文内容,涵盖了建党以来部分重大历史事件,土地政策、文化建设、卫生防疫等重点工作安排以及如皋地区军民在党领导下的抗争情况,回顾了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组织建设、发展状况,以及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史实记载。 “新华日报、晋察冀日报、解放日报,如今看这些红色党报,依旧能感受到先辈们的一腔热血与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前来观展的如皋市吴窑镇宣传干事李志鹏说,学习党报党史能为基层工作指明方向,明白群众事无小事,办法总比困难多,坚定了只要愿意做,就一定能做成的干事信心,年轻一辈正需要这种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本次“党报记录的党史”专题展展出的党报,是从馆藏的5600余份报纸原件和缩微胶卷中有针对性地甄选出的首批报纸,进行数字化扫描并用电影修复技术修复了1000余份,尽量使内容清晰化。如皋市各镇(区、街道)、各部门单位将结合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活动,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党报记录的党史”专题展览,通过专题导学、情境教学、研讨互学等方式,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我们将进一步挖掘馆藏红色档案资源,不断创新出新方式方法,为如皋党史学习教育贡献力量。”江苏省档案馆如皋电影史料馆馆长刘建介绍,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该馆还将举办红色电影海报展、红色电影专题展播、“党史上的今天”系列短视频剪辑展播、百部红色电影进校园等特色活动,引导全市人民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赓续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俞圣彤 通讯员 邵亚丽 朱登峰
今天是您的生日,恭城检察官有话对您说~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95周年的光辉岁月。作为党领导下的检察机关,我们正按照党中央绘制的依法治国宏伟蓝图,守护着法律的公平与社会的正义。值党的生日之际,小编撷取了恭检君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小伙伴们不同年代与党的故事,听听他们对党的认识,感受他们对党的忠诚,以飨微友。顺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生日快乐!
1、唐仁杰,50后检察官——一个即将退休党员的心里话
我是1975年10月入的党,1976年我参军入伍,在部队度过了11年的军营生涯,1987年10月进入到恭城县检察院工作至今。不管是在部队还是在检察院工作,我都努力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从严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似乎晃眼间,还有半年时间就要退休了,作为一个党龄有近41年的老党员,在此,我祝愿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壮大,祝愿我们的检察事业蒸蒸日上!——唐仁杰,控申科检察员,197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张仕忠,60后检察官——无悔的选择
今年是党的95周岁生日,恰逢我入党20年。20多年前,我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后被批准加入了党组织。回首20年来,自己从一个毛头小伙长成了中年大叔,我也用自己的执着与坚韧守护着法律公平与正义,党组织见证了我的成长。时光荏苒,唯一不变是对党、对检察事业的热爱之情。无悔青春、无悔检察、无悔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亲爱的党,祝您生日快乐!——张仕忠,副检察长,199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3、陈路,70后检察官——因为有党
因为有党,嘉兴南湖的游船,变得非同寻常,自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航向;
因为有党,八一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自此将革命进行到底成了我党的浩浩力量;
因为有党,井冈山湘江边铁索桥大渡河,这些普通的名字赋予了荡气回肠;
因为有党,统一战线八年浴血,终将日寇驱回东洋;
因为有党,延边人民突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万众一心开荒种粮;
因为有党,中国人民凝心聚力掀翻三座大山,欣喜地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迎风飘扬;
因为有党,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我们以辉煌战果向一切来犯之敌昭示:谁敢侵犯我们就叫他灭亡;
因为有党,拔乱反正力挽狂澜,我们迎来了富民强国的改革开放;
因为有党,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结束了旷日持久的背井离乡;
因为有党,十八大后检察利剑应势出鞘,打虎拍蝇换来政风清朗;
因为有党,回首来路我们心生豪迈,展望未来前程步步辉煌;
因为我们有党!——陈路,检察长,200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4、唐吉英,70后检察官——三代人的梦想
记得90多岁高龄的奶奶生前曾多次跟我说,“现在的太平日子好,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出生于1919年的奶奶,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没有国家主权的日子,过的是兵荒马乱、食不果腹的生活,可想而知对于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多么的珍惜!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也是曾为军人的父亲年轻时的梦想,虽然这个梦想至今还只是一个梦想,有幸的是作为女儿的我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也算是帮他实现了这个愿望。在共产党95岁生日之际,我想说:只有跟党走,我们的梦想才能实现!共产党,我们中国之梦的领路人,祝您永远年轻!——唐吉英,政工科长,200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5、唐王存,80后检察官——我的那点感触:或以梦为马
九十五年前,偌大的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国家的危亡使得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第一次大规模的走上街头,尽管被许多人无视,中国未来的主人翁仍以低低的怒吼宣告了自己的存在和苏醒。
再回首已近百年身——
准时绽放的霓虹提示人们,这是个生动而发展的时代,作为一个检察人,面对这个“各个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面对家人,你的贡献是什么!每天早上,当新的案卷、法律关系和所有生活的琐碎敲响你的房门时,你是否想过,你不能再懒下去了,不能再单纯下去了!
你怎样,你的祖国就怎样。方兴未艾的改革中没有人是局外人,不想成为某些知识精英的注脚,那就看看脚下的大地,担当起历史和民族的责任,尽管没有多少人会在意其中的付出,但她依然是种责任!——唐王存,办公室负责人,200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6、何咨毅,80后检察官——仰望党旗
仰望党旗,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
伴随着新世纪的旋律,
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的喜庆日子正向我们迎面走来。
九十五年的风云变幻,
九十五年的光辉历程,
九十五年的歌声嘹亮。
还记得,虔诚地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那一天;
还记得,高举右手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天;
这些日子注定铭刻心头让我终身难忘。
身为一名检察官,
一名平凡而普通的战士,
受党洗礼教育,
练就铿锵玫瑰的勇敢与坚韧,
用两袖清风一双慧眼,
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追寻公平正义的方向。
我愿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检察事业,
为党旗续写新的篇章!——何咨毅,案管办负责人,200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7、唐炜,90后检察官——珍惜今天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因为有了共产党,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尽管党在我们心中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对革命先辈的尊重,向他们看齐,以他们为标高,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人生的标高。——唐炜,技术科干警,201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8、林欢,90后检察官——信仰的力量
康德曾经说过:“世间唯有两样东西使我深深地震撼,一是头顶上浩瀚的星空,二是人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我认为,入党是束缚下的自由,是我们内心另外一套值得深深景仰的法则。它时刻警醒我们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在工作、生活中要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尽己所能为党的事业增添力量。
作为一名“九零后”,我的党龄已经有六年了,但是,每当听到那激情昂扬的入党誓词时,总忍不住心情澎湃! 在党的95周岁生日来临之际,我想对党说:我为自己的生命能够烙上党的红色印记而自豪,愿党永远年轻鲜红! ——林欢,政工科干警,201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一天你拉着我的手,让我跟你走,
我怀着那赤诚的向往,走在你身后,
跟你涉过冰冷的河流,患难同经受,
跟你走过坎坷的小路,从春走到秋,
跟你饱尝过风霜雨雪,跟你共同饮过胜利美酒,
千山万水我也不回头,千山万水,啊我也不回头。
征途上你拉着我的手,一心跟你走,
我迈着那坚定的脚步,走在你身后,
为你捧出火红的青春,一路去追求,
为你抛洒滚烫的热血,奉献我所有,
跟着你走过难忘岁月,幸福的热望总在总在心头,
千里万里我也不回头,千里万里,啊我也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