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富甲天下3修改器(曾经的中国经济中心,如今的风雅之城,到底有什么魅力?)

导读 富甲天下3修改器文章列表:1、曾经的中国经济中心,如今的风雅之城,到底有什么魅力?2、大富翁10真的已经尽力了,谈谈大富翁系列的现状3、新节俭主义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江苏古籍

富甲天下3修改器文章列表:

富甲天下3修改器(曾经的中国经济中心,如今的风雅之城,到底有什么魅力?)

曾经的中国经济中心,如今的风雅之城,到底有什么魅力?

苏州,内敛中的文脉肌理

作为外乡人,如果你走在苏州的平江路上,一定会被这里“小桥流水”的独特风貌吸引,傍河而走的千年古道,临河而建的素白房屋,狭窄的河道中偶尔有摇橹船驶过。然而你或许很难想象,这样一条静谧的临河街,在200年前就像如今北京的大望路,上海的淮海路一样,是神州大地上最繁华的街道,且没有之一。

看起来略显素雅的平江路,可以说是历史上苏州城繁华景象的缩影。从宋代开始,苏州城就已经富甲一方,是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又有“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传颂,而平江路作为当时苏州城的主干道之一,也已经行人如织,商贸繁荣,这是一条繁华了800年的古巷,踏上今日的平江路,仿佛也能跟随古迹,见证这条古巷曾经的繁华。

在明清两代,平江路是门阀世代生活的“富人区”。在清代中晚期,苏州两大望族“贵潘”和“富潘”分居于平江路两侧。而他们的宅邸无一不花费重金打造,相传共有六进的礼耕堂,由“富潘”第九代人潘麟兆于乾隆四年耗资30万白银,历经12年才完全建成,名门望族将这里视为理想地段,平江路的地位和繁华程度就自不必说了。

平江路也是文化名流和知识分子们热衷的栖息之所。在明清时期,曾有申时行、潘世恩、吴廷琛、洪钧,4位状元生活在平江路一带。其中洪钧的宅邸就位于悬桥巷中,这条全长不到400米的小巷十分不起眼,却出了不少高门大户,清代著名目录学家黄丕烈,清末名医钱伯煊都曾居住于此,说这里是旧时苏州的文化中心也不为过。而放眼整个苏州,清代共出了26名状元,占全国1/5,苏州籍两院院士120名,占全国1/1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

建筑大师贝聿铭,也是出生自平江路的名人

历史上平江路的经济地位同样不可忽视,平江路与仓街毗邻,明清时期的苏州也是重要的粮食仓储中心,而这里也承担着漕粮中心和起运地的角色。据统计在16世纪,苏州府漕粮达70万石,占全国总量的20%

这条盛极一时的平江路,更是反映苏州城市发展的缩影。它以不断释放的活力,在时代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又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将这座中国人理想城市的历史样貌完整地保存着。我国最早的城市测绘图,就是宋代苏州的《平江图》,在这份地图上,不少城门、塔寺、街巷都能在今日的苏州城中找到对应,而地图中的平江路也已经依稀可辨了。

平江路附近

清代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或称《姑苏繁华图》,用12米的长卷描摹了极盛时期的苏州样貌,其中高门大院、商旅纵横、穿行如织,将彼时苏州极致的繁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清·徐扬《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局部

时至今日,平江路的古巷景观却似乎未曾改变,不远处园区CBD的摩天大楼早已拔地而起。在古色古香的小街与现代化大都市的对比下,今夕何夕,似乎有一种坐看风云变幻的淡泊与从容。在这背后,是苏州人为延续发展城市文脉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古今苏州交辉

2002年开始,苏州市政府实施平江路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当时,全国很多地方都为了城市发展早已拆除城墙和老房子,而在苏州城中,自宋代就传承至今的平江路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主持项目的阮仪三教授,坚持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为古巷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拆除违章建筑、为古巷铺设石板路,在修缮老房屋的过程中,更是从材料、结构到样式,都保持老房子的原貌。在一番修缮过后,这条一千米多长的古巷恢复了宋代的风貌,然而年轻人喜爱的店铺在这里仍然沿街设立,只不过它们外表从不张扬,看起来与普通民居别无二致。复兴苏州旧时风貌,更能引来年轻人的喜爱,带来了新兴产业的繁盛,平江路不仅成了游人争相打卡的旅游胜地,更是带动了附近街巷的经济发展。

平江路附近

这一保护项目也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委会对该区保护规划的评价是:“该项目是城市复兴的一个范例,在历史风貌保护、社会结构维护、实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证明了历史街区是可以走向永继发展的。”

平江路,仿佛是苏州这座城市的放大镜,它从不张扬,却在依循自己的城市品格和文化脉络蓬勃生长着,也至今都保存着中国人理想城市的样貌。

蓬勃生长的理想城市

追溯苏州城发展的历史,它从一开始,就是人们构建的理想城市。

苏州城最开始叫做“平江城”,谓之“水势至此渐平”。太湖浩瀚似海,坐落在太湖旁的苏州,本来是一片有江河之害的地域,只有地势较高的地方才允许人类聚居。“塘浦圩田”的水利系统出现,才让太湖流域的人们找到了理水的方法,当水势渐平,历史上的苏州也从泽国,变成富贵水乡。苏州,与其说是天生的富饶之城,不如说是人们依靠智慧,不断构建出的理想城市。

富甲天下的苏州城,自然地成为了当时江南的中心,紧接着就是资源和财富的聚集,和精英阶层的涌入。人文层面的发展,也让苏州从鱼米之乡变成“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的理想城市,而真正让苏州城市得以蓬勃发展的,还是它独特的文脉。

宋代 《平江图》

这里历代文人辈出,也是中国古代科举史上功名最盛的城市。在明代所著的《姑苏志》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宋仁宗景祐元年,范仲淹回到家乡苏州任知州,当他选好一块地,准备卜筑安家时,风水先生大为恭维,称赞这块地将让范家世代出公卿。范仲淹听后,便决定将这块地用来建造苏州学府,期望苏州人都能受益于文教。自此,“庙学合一”的苏州府学,为苏州城带来了一条绵延至今的文脉。

思想和物质的富足,让苏州成为文人辈出的宝地,在清代学者中,苏州府大约占十分之一,位列全国第一。文脉也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发展活力,苏州的文人在功成于世之后,仍然记得反哺家乡。为苏州兴水利、办学校的范仲淹自不必说,这一风尚在近现代同样延续着,贝聿铭为苏州留下苏州博物馆,阮仪三教授用尽所学,为家乡保护古城奔走。

阮仪三 中国历史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古城卫士

而今天,让这座理想城市的脉络再现活力蓬勃发展,是时代交给今日苏州人的“接力棒”。旧时苏州的繁盛,多少得益于鱼米之乡的天赋,而在产业转型升级的今日,苏州的蓬勃发展少不了政府的规划与引领。

平江路实景

自2002年《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颁发开始,苏州就一直着力于保护苏州的旧时风貌,而在今日,苏州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有了更深一步的探索。2018年,苏州市政府在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主办了第一届苏州国际设计周,旨在 “向世界展示新苏州、为城市打造新经济、为产业注入新活力、为公众开启新视野”,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苏州传统文化摇身一变,成为了激活创意经济的引擎。

这更加说明,这一代苏州人,有更加宏伟的画卷要去书写,而姑苏区作为苏州历史最为悠久、人文积淀最为深厚的中心城区,自然要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去年年底,姑苏区召开的区委二届十二次全体会议中,姑苏区确立以开放创新打造名城“硬核”,而正如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所说,姑苏的“硬核”,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核”、也是真正令人向往的“核”。

苏州古城鸟瞰图

于是扩大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创新,一项项举措正在加快落实,这些根植于苏州独特优势,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的规划,不久之后,也会让苏州涌现更多的“打卡胜地”和“创意硅谷”。对于苏州来说,城市复兴也是件“硬核”的事。

手握“接力棒”的今日苏州人,比前人更加珍视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得益于苏州市政府为城市发展制定的规划,今日的苏州也更懂得如何让独特的城市品格,推动城市发展。

向上是人文,向下是生活

绵延至今的文化脉络和城市品格,也是推动苏州发展的动力。

今年,苏州将进入“夜经济发展2.0时代”,姑苏区将打造“姑苏八点半”全国知名夜经济品牌,作为“姑苏八点半”着重发力的街区,平江路即将成为整个苏州市夜经济的重要部分。

而相门城墙下的仁恒仓街商业广场,南邻干将路,对望百年苏大,或将为姑苏城带来新鲜的商业活力,更是为这座从2500年历史中走来的城市,带来崭新的面貌。

仓街商业广场鸟瞰效果图

仁恒仓街商业广场,总规划面积大约14万方,吸引着众多国际一线奢侈品牌的密切关注。部分首进中国的品牌不仅看中了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质,也被姑苏古城这片代表了神秘东方文化的圣地深深吸引。

仓街商业广场建筑效果图

与仁恒仓街商业广场一河之隔的就是仁恒耦前别墅。项目位于最浪漫的苏州园林——耦园的南侧,东邻相门城墙,向西步行五分钟到达平江路。耦前别墅,基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和传统的苏式生活,再现苏州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从苏式园林生活中汲取最根本的养分,设计师将院子比喻成“海洋里的岛屿”,散落的漂浮在住宅的周边。走在这样的空间里,三步并作两步,就可以看见家里的院子,与自然相拥,永远有看不完的景致。

仁恒耦前别墅院落实景图

仁恒耦前别墅&仁恒仓街商业广场鸟瞰效果图

走出自家庭院,站在相门城墙上俯瞰姑苏古城,远处天高云淡、夕阳晚照、凉风习习。在仁恒耦前和仁恒仓街商业的映衬下,平江路华灯初上,唯其看到这种景象,才敢相信曹雪芹笔下的“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指的就是今日这座未改繁华的姑苏城。苏州的城市中心,仍将以从宋代繁华至今的平江路历史街区为核心,这里比上海的新天地、成都的太古里更多了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正是这份历史脉络,滋养了千百年来苏州城市的发展。

仁恒耦前别墅院落实景图

面前的是国际都市的繁华,背后是延续千年的人文历史。未来的平江路历史街区或将成为真正的苏州城市中心。“一条平江路,半部姑苏史”,中国有无数商业街,却只有一条平江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会像旧时苏州居住在这里的文人志士一样,掌握着这片江南沃土的发展脉动,影响着苏州经济跳动,让今日的苏州蓬勃生长。

当代的国际高端生活方式,能做到既隐匿于古城,又彰显于姑苏。繁华与静谧、时尚与人文、国际与传统。在快的时代,享受慢。在新的时代,享受年代。这样的苏州,谁不爱。

(图片来自仁恒)

策划:三联.CREATIVE

监制:李雨旋

微信编辑:禾禾

作者:王以多

设计排版:大可-Darco、禾禾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富翁10真的已经尽力了,谈谈大富翁系列的现状

《大富翁10》近日已经上架了steam,评级已经是多半差评了。我也直接给出我的观点,游戏完成度确实很低整体游戏性远不如四代,不过其价格也确实不高。相信之后官方完善服务器再调整一下数值游戏就能值回票价。但仅仅也就是及格而已,由于地图过于狭小加上股票和道具的获取都更加容易,游戏不可能有太强的策略性。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很套路化的游戏,就算是和朋友开黑也只能算是打发时间谈不上多好玩。

大人,时代变了

或许我这样的评价有些重,或许应该给这样的老ip一点情面。可是市场就是最残酷的,再牛逼的ip多吃几次一样会凉凉。没有人比大宇更清楚这个道理,毕竟仙剑这个老本也是自己一步一步吃到山穷水尽的。

《大富翁4》的经典不需要我多说,尽管对这种游戏来说策略性可能不那么重要,玩家可能更喜欢那些随机的要素。但《大富翁4》确实在策略和随机性上做到了微妙的平衡。只要你精打细算那么大概率都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而其中的随机性更多的是丰富游戏本身的玩法,给玩家不一样的体验。甚至游戏中还有好几个不同类型的内置游戏。而美术方面,4代的仙剑地图以及地图中相匹配的各种建筑物都让儿时的我感到惊艳。而10代那地图就和配音一样平平无奇,看不出策划有一点努力的痕迹。

诚然对于今天的大宇来讲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在轩辕剑、仙剑等多个ip都失利情况下确实再难有足够精力支持大富翁的开发。就连和网易联手圈钱的《大富翁9》也被市场教育的明明白白。《大富翁10》或许从立项开始就没有被寄予厚望,它不是大宇认为的可以力挽狂澜的《轩辕剑汉之云》也不是那个可以一雪前耻的《仙剑5前传》。它只是一个已经过时的棋牌游戏而已。或许除了情怀之外这样的游戏就没有太多的商业价值了,就算改编成网游也是各种水土不服。

或许这种类型的游戏已经太老了。

手游才是唯一的出路嘛?

玩法没落

回合制这种游戏模式历史相当悠久了,各种经典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但其本身就是在机能限制下的某种妥协而已,所谓的回合制游戏更像是即时游戏的某种魔改版。比如《博德之门》其内核还是基于dnd规则的回合游戏,只是在操作表现上其使用的是即时回合。这一点是区别于《辐射2》这种带行动点的回合游戏。而《辐射4》的v模式以及《魔法门》的双模式则是对于回合制的某种继承。

现在的回合制更多的是偏向于策略,像是《陷阵之志》、《幽浮》、《this is police》等作品都极为考验玩家的计算力。因为只有古老的回合制才会彻底解放玩家的大脑,让玩家可以苦思冥想寻求最巧妙的解法。这种体验类似于变幻无穷的围棋,把计算作为最核心的玩法。这正是回合制这种类型最独特的优势。

陷阵之志值得一玩

可是大富翁并不是一个策略游戏,更不是一个靠复杂计算和思考带给玩家快感的游戏。它脱胎于著名的强手棋,是一款可以闭着眼睛瞎玩的休闲游戏。赢不赢并不重要,玩家只是想要玩得高兴。

可这本身并不是回合制的强项,玩家完全可以去玩《胡闹厨房》、《人类一败涂地》、《马尼奥赛车》。这些游戏完全可以满足玩家的需求,而且它有着更为直接的反馈,更酷炫的画面,更沙雕的操作以及各种让人捧腹的随机性事件。

而大富翁能给我们什么呢?

情怀何价?

《大富翁》其实还有一个亲戚,也就是《富甲天下》系列。老实说我个人还蛮喜欢这种带武将打仗的玩法,可是该系列也在出了五代之后就已经没了下文。大富翁确实定义了这个类型的玩法,也几乎成为了这种玩法的唯一幸存者。此处插一句嘴,其实Journey of Greed很好玩,它借鉴了部分大富翁玩法也加入了更多的博弈要素。这才是我心目中的聚会游戏,大家也可以尝试一下。

不错的游戏

而在大富翁玩法之上做修改和创新的后来者几乎已经全部折戟沉沙了,但这是因为大富翁玩法非常好吗?并不是的,只是因为他是市场的先行者光靠情怀就立于不败之地。要知道《古剑奇谭》用了三部才达到仙剑的高度,而且还是在仙剑质量下滑的情况下。情怀虽然看不见,但是情怀真的很值钱。

还记得我第一次玩《大富翁4》还是在小学的时候。那个时候每周5晚上家长都会给几块零用钱。而我自然是拉着小伙伴前往电脑房,其也只是简单在两间居民房里放了几台电脑而已。什么红警、星际、暗黑对于小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难了,而《大富翁4》则显然简单多了。而且它还可以支持多人游戏,于是就会出现一个电脑前凑着三四个孩子的情况。

当时也没人在乎输赢,只想早点把对方送进医院或者监狱。由于这个游戏也没太多的技术,大家也是玩玩闹闹的,所以很快一个晚上就过去了。这种体验是其他任何游戏都不能带给我的,我可以为这样的情怀买单,但那些00后甚至10后的孩子们还会吗?

你能说服玩王者荣耀的小朋友来玩上一局《大富翁10》吗?先不说一大部分时间你都不能操控(我脸黑到一半游戏时间都在医院渡过),轮到你操控的时候能控制的除了道具之外又有什么呢?而当你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你会发现物价高到爆炸只需要几个回合你就身无分文了。

我也是这个感受

就算这些你都不在乎,但是看看现在的游戏哪一个不是在短时间就给予玩家快感的。你又如何说服新玩家忍受漫长的游戏时间去玩一个看脸的游戏。真有这个需求不如打几局麻将或者自走棋。

说的很中肯

实际上这款游戏真的很一般,但并没有特别差。因为它的核心玩法就摆在哪里并没有多大革新。所以没有评价中那么不堪,只是肯去买这个游戏的大部分都是情怀党。这种玩法的游戏放在十几年前是情怀,可放在现在就是无聊。所以不是“国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各位也请消消气吧,就算是完整复刻的《大富翁4》来了又如何?它能把童年的体验再给你吗?

太熟悉的画面,甚至连那语音都想起了

它不能,但你自己能!

所谓的情怀不都是玩家自己给的嘛,所以对于《大富翁10》我是比较包容的。希望它能做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吧。也希望各位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回忆,哪怕只有一点点。

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新节俭主义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江苏古籍里的文化自信| 人文周刊荐读

新华日报·人文周刊(第243期)

【记录】

【文脉】

【记录】

新节俭主义,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物质丰足的今天,“节俭”二字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生活富裕了,为什么还要节俭?很多人提出了疑问,但更多说出了内心的答案——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物质再丰富,也不能丢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它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文明,更是一种品质。

节俭不是抠门,是物尽其用,是自律中蕴含的一种严肃的生活态度。

全国每个人少用一双一次性木筷,意味着成千上万亩森林免遭砍伐厄运。没有节俭精神,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从举手之劳做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我们的地球家园才会永远美丽富饶……

从这些回答中,我们看到了物质富裕年代“节俭”的时代价值。今天,节俭已渐渐成为一种风潮,融入到人们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勤俭节约既是老传统,又成为新风尚。新节俭主义,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的新节俭生活

晚上九点前不去超市,衣服只网购,电影票用积分兑换,请客吃饭用优惠券……这两年,“晒俭”渐渐成为吴昕跟闺蜜分享的一项重要内容。

吴昕是南京一家互联网企业的软件工程师,刚毕业时,她是个花钱大手大脚的女孩,每天一杯星巴克,定期打卡网红店,即使住出租屋,烤箱、扫地机器人、戴森吹风机……一个都不能少。尽管月薪过万,常常捉襟见肘。前年底,妈妈突发心梗,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出院后,吴昕想给妈妈打点钱,但几张银行卡的余额,加起来还不到四位数。这让她有深深的挫败和无力感,也开始反思:当初买买买的生活方式,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从那以后,吴昕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从过去流行什么买什么,到如今下单前总是先问一下自己:我真的需要吗?一年下来攒的钱竟然超过5万。吴昕给妈妈买了颈椎按摩器,又给爸爸转了2000元,听到转账成功的“叮咚”声,她感到从未有过的自豪。“如果总以拥有什么来衡量自己,就会陷入‘更多更好,永远不够’的死循环。摒弃无谓的铺张浪费,对每一件拥有的事物加以善用,从中获得愉悦,这才是生活的精髓。”吴昕开始以平和的心态梳理生活,一步步明澈内心的诉求。

近些年,像吴昕这样从“尚攀”到“尚俭”的年轻人不在少数。除了消费观念的转变外,环保意识的加强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节俭不光为了省钱,更是用环保的理念去生活。”去年研究生毕业的汪明竹,自从上了大学后,她的不少教材和书籍都购自二手平台,除了市面上的二手网站,她和学长学姐的学生群、宿管群里等都有交易。“不仅是因为价格便宜,一些书上还有之前用过的同学画好的重点,更重要的是环保!有个广告语不是这样说的嘛,在你买下一本二手书的同时,赋予了一本书新的生命,也为地球减轻一份重量。”

洗脸水用来冲厕所、单车骑行代替汽车出行、去超市自带环保袋……家住在南京雨花台区平治东苑的孙艳荣在节俭的生活方式中还找到了“妙手回春”、“变废为宝”的新乐趣。“衬衫改九分袖子,如果九分袖的手肘磨破了就剪成短袖,看烦了就裁成马甲。你瞧,我家这几个房间桌上的收纳盒都是我用废弃的包装盒自制的,裁裁剪剪,再重新组合一下,心情好的时候用水彩笔再画上几笔装饰一下 ,一天的心情都美美的!”前几天,她从饭局上带回酒瓶,插上亲手栽培的绿植,“化腐朽为神奇”,别有一番情趣。

“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吴亦明认为,在不同时代,勤俭节约被赋予了不同内涵,在物质匮乏年代,过过苦日子的老一辈人,养成了节俭的习惯。然而,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那些“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无法满足现代人正常的物质需求。

“新节俭主义”,区别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节俭,它强调量入为出、“把钱用在刀刃上”。在理性消费的同时享受生活,是一种反璞归真,更成熟,更健康的消费理念。比如,他们会用省下的钱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来提升自己;或者用于旅行游学、开阔视野等。比起单纯的存钱,新节俭主义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人清醒地朝着认定的方向努力。

节俭是传统更是责任

“我们家不允许剩饭,这是传承的家风。”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关服务中心后勤保障科科长崔连凤出自农村,往上三代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知道一颗米要成为一粒饭,是多么不容易。在她看来,无论何时,勤俭节约的美德都不能丢。

在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食堂,中午11点半,食堂的工作人员已经将16种小份菜准备齐全。米饭、菜品分为半碗和满碗,供餐模式改革后提供的“小份餐”很受欢迎。孙竹瑄是当天“厉行节约”监督员,他介绍特色菜品的同时,提醒大家勤拿少取,并不时把菜品向中间归拢,避免浪费,收盘时,如果发现剩菜提醒大家打包带走。

为了杜绝浪费,食堂根据就餐人数采购蔬菜,中午的剩饭晚上加工成炒饭,择剩的芹菜叶子做蛋花汤,以前丢弃的西兰花菜梗变废为宝,做成炒菜或沙拉。“之前每天餐余垃圾有四桶,现在已经减了一半。”

监督了一个月,崔连凤明显发现大家观念在转变,“以前,点菜少会被说成寒酸,现在大家都光盘,点多了剩下来,反而会觉得不好意思。”

眼下,勤俭节约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比如徐州市鼓楼区丰财街道办公室里设了“备用箱”和“再生箱”,只用过一面的纸张都放在备用箱中,其他人可以再利用那纸的背面,两面都用过的纸则放入再生箱中回收。平日里,参加非正式性会议,自带水杯,办公区域实现LED照明。

节俭操办红白喜事,也呈现风清气正的喜人社会景象。

面子问题,曾困扰过徐州马庄村村民厉慧卿,“农村人看重婚丧,前些年,大家在红白事上互相攀比,如果规格低了,或者份子钱少了,会被人说闲话。”

扭曲变味的人情负担让农村家庭苦不堪言,有些村民不惜债台高筑,也要摆排场,马庄村党委副书记王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能让这股铺张浪费和攀比之风蔓延。”

2019年,她动员有威望的老党员成立“红白理事会”,请教了研究民俗的专家,探索出一套既有仪式感,又能减轻村民负担的仪式,两年前,村里利用空置地,盖了真旺大食堂,给村民免费操办红白喜事。“不安排豪华车队,不摆豪华排场,不请低俗乐队,白事每桌不超过300元,红事每桌不超过500元,随礼不超过500元......”这些办事标准也清晰地写进了马庄村的“村规民约”。

前不久,村民厉慧卿的公公去世,大家在村里的“真旺大食堂”为他送行,公公生前是个本分的老矿工,临终前特地叮嘱家人,“丧事一定要简办”。“大食堂能放20多桌,场地、音响都免费,价格比酒店便宜了一半,既有脸面,还经济实惠,亲戚朋友都夸‘办得漂亮’。”王侠说,已经有20多户村民在这里办红白事,“凡是简办红白事的家庭,奖励10个积分,纳入家庭年度档案,年底这些都是评选精神文明户的依据。”

政府的倡导让节俭不仅成为一种风尚,更在日积月累中成为内化于心的一种习惯。

而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节俭的生活方式缘于他们身上的一份责任,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8岁的杨洋在南京一家国企当会计,今年3月份,她和相恋6年的男友攒够了首付,在临近长江的地方,拥有了一个小家。房贷每月9000多元、车贷1500元、加上保险费、物业费,当这些花费一一摆上桌面时,小两口决定奉行“新节俭主义”。

厉行了半年多的精打细算,他们发现,开支降低了,但生活品质并没有变。新衣服少了,杨洋把以前的经典款翻出来,重新搭配一下,别有一番味道。下馆子少了,两人在家变着花样学做菜,听着葱姜蒜椒在油锅里劈啪作响,杨洋有种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到了周末,小夫妻喜欢从绿博园沿着江岸骑行,江风吹拂,既健身又浪漫。今年夏天,杨洋还考了网约车驾驶员证,每次出门,发个顺路消息,搭个人,“一个人走是走,两个人走也是走,赚了钱,也节约了资源,何乐而不为。”

最近,两人还商定,设个育儿账户,每月从工资里拿出4000元,购买稳健的债券,这样下去,三年内生宝宝的目标,也变得切实可行。

节俭,是另一场丰收

有人说世界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节约用水已成为一个全球性课题。

据分析,一个家庭只要注意改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节水意识,就能节水70%左右。比如在水龙头下放一个容器;不用抽水马桶冲烟头和碎细废物;洗脸水用后可以洗脚,然后冲厕所;家中应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它完全可以保证冲厕所需要的水量;淘米水、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去油又节水;养鱼的水浇花,能促进花木生长;衣服集中一起洗,洗菜时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等等。

“节俭不只是个人行为,也应该是一种社会行为。”吴亦明认为,“新节俭主义”是新时代对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更符合新时期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他说,要把目光放远些,树立“大社会”意识,任何资源都不是用之不竭的,“钱是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奉行新节俭主义,是善待我们人类的未来,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把这种美德传下去,是每个人的责任。”

如何让勤俭节约,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点点滴滴,全社会都在行动。面对“新节俭主义”,商家转变理念,纷纷推出了小份菜、半份菜、一人食套餐;低碳出行、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截至2021年底,哈啰用户累计骑行427.7亿公里,累计减少碳排放近200万吨;江苏省教育厅最近出台的《江苏省中小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实施方案》,将勤俭节约纳入中小学德育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

而在90后中学老师邓典看来,节俭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节约”,更是精神层面的“丰收”。最近他留意到一则新闻,说的是当年希望工程中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一直过着节俭的日子,2018年,苏明娟拿出3万元积蓄,成立了助学基金,截至今年9月,这笔基金筹集了大约490万元,参与建设了5所希望小学。“如果一个人自小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在精神层面也会不断强健,从而炼就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成为一个敢于直面任何困难、迎接任何挑战的人。她感受过光,便努力也要成为那道光。大概这就是所谓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吧!”

又是一年秋收季,稻谷金黄,长势饱满,伴随着阵阵农机轰鸣,一排排稻谷连秆带穗被卷入收割机中。

崔连凤总想起,小时候,跟随妈妈去帮外公家收割的情景。当时她年龄还小,母亲让她去田地里拾麦穗、捡谷穗,告诉她,当天捡拾多少,晚饭就吃多少量。那时候,崔连凤饭量大,任凭她再怎么努力,都没法捡拾到晚饭所需要的分量。

真实体检过“粒粒皆辛苦”,崔连凤对自然、对丰收有了更深的敬畏。每年的丰收季,她会把孩子带回老家,让孩子看到广袤沃野背后农人的艰辛。

“如果说丰收给人安全感,节俭则是守护这种来之不易的安全感。”崔连凤觉得,“节俭本身就是另一场丰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文脉】

江南佳丽地、江山代有才人出……

江苏古籍里的“文化自信”

文字与典籍,镌刻了着中国之精神、民族之灵魂,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更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建立文化强国的动力与源泉。

江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16年启动实施的“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以“书目”“文献”“精华”“方志”“史料”“研究”六编,更是将古籍的研究与整理推向高潮,计划至2025年,编辑出版《江苏文库》3000 册。那么,在古籍中我们如何去了解江苏文化的发展历史,乃至它在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更多的文化自信?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思想繁荣,众多哲人绽放璀璨光芒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那么你知道与孔子齐名的南方人是谁?“南派夫子”又是指谁?

南京大学教授周群告诉记者:“季札是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与孔子齐名,同时也是孔子仰慕的君子,被称为‘南季北孔’。”

据周群介绍,吴国第十九位国君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馀祭、馀昧(一说夷末或夷昧)、季札。寿梦觉得第四个儿子季札最有德行,可是按照制度,他应当传位给老大诸樊。季札的三个哥哥也觉得季札最有能力,争相拥戴,可是季札坚决不同意,诸樊最终继位。季札因受封于延陵(在今常州、江阴地区)一带,又被称为“延陵季子”。

季札于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8年)出使鲁国,这年孔子才3岁。鲁国的贵族为他演奏周乐,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引众人赞叹。

季札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以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季札对于孔子文艺观具有直接的启示之功。孔子是儒家文艺观的杰出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说,季札观乐所体现出的诗乐观念、审美标准以及观世功能,都对于儒家文艺思想具有骅骝开道的作用。就此而言,季札的文艺观又有‘启圣’之功。季札践行心诺、挂剑墓树的兴举,是古代诚信守义的典范,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诚’与‘信’的内涵。”周群说。

孔子有个学生叫言偃,字子游,是常熟人,虞山脚下有他的封土墓,被誉为“南方夫子”。

《说江苏》记载:“在《论语》中记载孔门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门学科中八个成绩最好的弟子,言子是文学科中的优秀代表,《礼记•礼运》中记载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传授给他的。两千多年后,中国人根据这样的思想建立了现代民主共和国家,这句话也被镌刻在南京中山陵的牌坊上。”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其实朱熹理学与江苏也有关系。

据《说江苏》记载,北宋新儒学的代表性思想流派是理学,或道学,对宋以后的中国文化影响至为深远,由所谓的“五子”,即周敦颐、邵雍、张载以及程颢、程颐兄弟不断努力而形成。福建人杨时是“二程”的学生,就是成语“程门立雪”的主人公,学成告别时,程颐站在书院门口目送他远去,意味深长地说:“吾道南矣!”这是理学正宗传到南方的象征。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杨时来到无锡,在东门附近见一处风景与早年游历的庐山东林寺仿佛,于是便建造了一所东林书院,将理学传授给无锡人喻樗和福建南平人罗从彦等。罗从彦的学生李侗是个隐士,将学问传给了朱熹。朱熹采辑宋代理学家的观点,撰写了《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后人并称为《四书》。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说:“如今,当你走进东林书院,会看到正门前的石牌坊上题有‘闽洛中枢’四个字,所以,江苏地区是中国理学传播的中枢站,孕育了南宋理学。”

明清之际,江苏大地上更是出现了各种学派,可谓百花齐放。

“泰州学派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成为晚明显学。”据周群介绍,王艮,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是泰州学派的创立者。他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世代为灶户(烧盐的苦力),十九岁时随父王守庵经商至山东,在山东拜谒孔庙时,受到很大启发,认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于是日诵《孝经》《论语》《大学》。38岁时远赴江西游于王阳明之门,下拜执弟子礼。王艮经常与师争论,坚持自己的观点。

他的学生大多为下层群众,计有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487人。“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以平民儒学为特征,使自汉代儒学正统化成为士人利禄工具之后,重新恢复了儒学面向民众的一面。王艮提出的乐学说,百姓日用即道,以身为本的‘淮南格物’论都体现了泰州学派的平民儒学宗旨。从而形成了儒学史上的‘一大变’,泰州学派继承了王阳明挺立主体精神的传统,赋予了儒学的近代化因子。”周群说。

明清之际的三位大儒是江苏的顾炎武、浙江的黄宗羲、湖南的王夫之,其中顾炎武对清代学术转变的影响最大,他强调学以经世,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治学注重实证,带动了北方的学者而与浙西之学者应和,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

乾嘉学派,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故得名,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一般说来以惠栋(今苏州人)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影响最大。扬州学派也是乾嘉汉学的重要分支,将乾嘉汉学推向巅峰,并在历史转折时期开启了近代学术之先河。此后清代的经学内部又分出常州今文学派,为晚清政治变革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

文学昌盛,四大名著都与江苏有关

千百年来,江苏人民依靠智慧和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2019年10月31日,南京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学之都”。

“‘四大名著’都与江苏有关,首先他们的作者几乎都是江苏人,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于南京;《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淮安);《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生于江苏兴化。《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据说是施耐庵的徒弟,参与了《水浒传》的撰写。”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告诉记者。

据苗怀明介绍,四大名著中也多次提到江苏地名。《红楼梦》第一回故事基本发生在苏州,把阊门称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第二回基本在扬州。此后,出现了石头城、六朝遗迹等一系列南京地标。最后一回中贾政在南方料理丧葬的事后回京,在经过毗陵驿时与贾宝玉匆匆见了一面,毗陵一般指今天的常州。

《西游记》中 “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一回中两次提到唐僧的父亲陈光蕊是海州人,在第十四回中唐僧也自称是海州人。

《三国演义》中描绘了一系列镇江、南京城内景致,包括甘露寺、“天下第一江山”、“恨石”、“驻马坡”等。最后一个呈现的城市是南京,其事迹是西晋灭吴,三家归晋,全书因此告终。

《水浒传》中提及镇江的金山、焦山、北固山,把金山叫做“寺里山”,称焦山为“山里寺”等。

今天江苏十三个设区市在四大名著中被提及的有南京、镇江、扬州、苏州、连云港、淮安、徐州、常州、无锡等九个,其中绝大部分城市至少被两部著作提及,充分显示了江苏城市的形象传播力。

为什么四大名著都会和江苏有关呢?苗怀明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江苏历史悠久,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江苏是融四面八方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地方,南北兼收,多民族融合,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二是经济发达。任何时候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学创作也不例外,古代能够有能力、有时间、有条件写出如此优秀文学作品的人,应该都是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就决定了这些大文学家们,需要生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江苏无疑是适合他们创作的地方。同时,贯通南北交通的大运河也为创作这些鸿篇巨制提供了养分和素材。

除四大名著外,古代江苏籍的文人和文学著作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赫兆丰娓娓道来——

西汉时,枚乘(今淮阴人)写下了大赋《七发》,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后来沿袭《七发》体式而写的作品很多,在赋史上,“七体”成为一种专体。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撰成《四声切韵》,沈约、谢朓、王融等人将四声、病犯的理论应用于诗歌创作,创立了中国古代格律诗的雏形“永明体”,中国的诗歌从此不再完全作为音乐的附庸,找到自己的韵律,为唐诗的繁荣打下重要基础。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组织编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后世也称之为《昭明文选》,唐宋有“《文选》熟,秀才足”、“《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此书影响深广,是中国文学的经典。

南朝的史学成就很高。“二十四史”中有五部是南朝人的作品。大史学家范晔撰写了《后汉书》;沈约是南朝大文学家,奉诏于永明年间编写了《宋书》;萧子显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他在梁代修撰的《南齐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由前朝帝王子孙修撰的正史。撰写《梁书》《陈书》的姚察、姚思廉父子,也是由南朝入隋唐的著名史家。

南朝梁代京口(今镇江)人刘勰在建康城外钟山脚下的定林寺为僧佑编纂佛经十多年,用骈文创作了中国第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

唐代几乎所有的大诗人都来过江苏。王昌龄做过江宁丞,被誉为“诗家夫子王江宁”。李白对金陵的名胜和人情十分眷恋,也喜欢烟花三月的扬州。杜甫在金陵瓦官寺里看过顾恺之画的佛像。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都做过苏州刺史。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在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王安石先后在南京生活了20年左右,死后葬于钟山(今紫金山半山园)。王安石的诗含蓄深沉、雅丽工巧,被称为“王荆公体”。高邮人秦观为词坛大家,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范成大是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

元代倪瓒是江苏无锡人,位列元四家,对董其昌、石涛等名家均有重要影响。

王世贞是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明朝文坛领袖;唐寅,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冯梦龙,明朝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文学家,出版家,著有《三言》《东周列国志》《山歌》《挂枝儿》等。《牡丹亭》作者汤显祖,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金圣叹,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中国白话文学研究的开拓者,林语堂誉之为“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孔尚任为创作《桃花扇》,游览了扬州梅花岭、史可法衣冠冢、南京明孝陵、燕子矶、栖霞山白云庵等地。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皆是一绝。《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定居秦淮河畔,又称“秦淮寓客”,在南京完成了这部巨著。

其他如东晋医学家葛洪、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南朝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出于生建康),医学家陶弘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今江阴人)……都是今江苏地区人,或在今江苏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描绘江苏的文学作品中留下大量经典诗句,如南朝谢朓作的《入朝曲》云:“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这样的诗句至今读来,还是宛然在目、真切入耳,富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南京大学教授胡阿祥表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成为‘文人看南京’的‘南京城市名片’,成为高铁驶入南京时的欢迎语。这张名片与这句欢迎语,既透着一股烟水江南的自豪、一种龙盘虎踞的霸气,也表达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人‘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的文化自信与人生追求。”

世代书香,方志、藏书都位全国前列

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的记录。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据统计,1949年前纂修的历代方志逾万种,占古籍文献总数的1/10。成书于东汉时期记录吴越地区历史文化的《越绝书》,是现存最早的方志,被誉为‘地方志鼻祖’。”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告诉记者:“江苏素有‘方志之乡’的美誉,编修地方志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苏地域共编纂各种志书约1200种,流传到现在的也有近千种,占全国的1/10左右。”

左健伟还告诉记者:“明代在南京完成的《永乐大典》、清代在扬州完成的《全唐诗》,都在江苏编纂完成的集中国古代典籍文献于大成的类书。”据了解,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南京登基,从永乐元年(1412)到十八年迁都北京,明朝在南京编纂了一系列大型的文化典籍。他命朝学士解缙等人在永乐年间编成了三亿七千万字、二万二千多卷的《文献大成》,后改名《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较《大英百科全书》早三百多年。

清代的扬州是漕运和盐运的枢纽,富甲天下,康熙四十四年(1705),《红楼梦》作者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寅奉旨在扬州开设《全唐诗》诗局,仅用一年多时间就编纂刊刻了《全唐诗》计九百卷。

江苏藏书事业历史悠久,许多文人学士都有藏书的习惯。《南唐书》记载:“江南藏书之盛,为天下冠。”江苏历史上有多个闻名天下的藏书楼。

据苏州地方志办公室的专家陈其弟介绍,铁琴铜剑楼,坐落于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区中心。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与山东聊城的海源阁、归安(今浙江湖州)陆氏的皕宋楼、钱塘江丁氏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铁琴铜剑楼由常熟瞿绍基所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都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瞿氏第二代、绍基之子瞿镛,对鼎彝古印兼收并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铁琴铜剑楼以藏书质量高、数量多而著称于世。藏书历经五世传承,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十字:“读书、藏书、刻书、护书、献书”。新中国成立后,瞿氏后代将家藏的众多珍本、善本及文物捐给国家,为中国文化研究和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博约楼位于苏州可园内。清雍正六至九年(1728—1731)尹继善任江苏巡抚期间,在此筑园,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取名“乐园”。乾隆年间某大吏误以为是行乐之乐,说是“行乐不可训也”,于是易名“可园”。道光七年(1827年),江苏布政使梁章钜重加修葺,划归正谊书院。咸丰、同治年间,可园受到兵火破坏。光绪十四年(1888年),布政使黄彭年重修,成立“学古堂”,建“博约楼”,寓意广求学问,恪守礼法,藏书顶峰时达八万多卷。1963年正式被列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津逮楼位于南京甘熙故居内,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是一座仿宁波天一阁建造的藏书楼,以“津逮”命名。“津逮”语出《水经注•河水》“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意为“求知的入门之路”。津逮楼是清末南京最大的私人藏书楼,甘氏父子曾遍访吴越,收集书籍10万余卷藏于此楼。

“私人藏书楼,保存了大量典籍,也加快了典籍的传播,造就了图书事业的繁荣。藏书楼也为江苏教育的兴盛创造了条件,培育了江苏人的儒雅书卷气质,促进了江苏学术研究的兴旺发达和深入发展,为中国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活力。”陈其弟说。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过去;但重温历史,是为了让我们增强历史自信,并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清代常州人赵翼创作的组诗《论诗》中的一首。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与引领的主张。他认为诗歌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也应求新、求变、求突破。诗歌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诗风、诗作和诗人。”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院长葛金华说。

葛金华表示,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从文学史的长河中,诗人赵翼看到了每一代人的责任、担当与追求。一个“领”字,道出了诗人心中的豪迈之气,既有不让古人、一争高下,事事当争第一流的志气,更有他这一代诗人的自信与风采。“不薄今人爱古人”,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做一个时代的自信者,一个时代的开拓者,一个时代的引领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江山代有才人出:长三角的城市接力

地上天堂

唐末的诗人韦庄在《菩萨蛮》里写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论及江南美景,世人往往会联想到元人奥敦周卿在《蟾宫曲·咏西湖》里所写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八个字。可以说,这句广泛流传的成语至今令杭州散发着持久的魅力。

但杭州这座城市并非一开始就具备“地上天堂”的美姿。秦始皇统一六国,天下设为郡县。今天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属于会稽郡,而会稽郡治在苏州。到了东汉,会稽南部仍名会稽郡,治所在绍兴;而北部则分立为吴郡,治所仍在苏州。吴郡所辖的钱唐县便是今日杭州的前身,在吴、会以钱塘江为界分治之后,钱唐县紧靠两郡分界,不过是个处于边缘地带的蕞尔小县。

夏圭《钱塘秋潮图》

究其原因是,因为直至南北朝时期,囿于生产力的局限,钱塘江下游南北两岸的开发还集中在中山丘陵与平原相接地带,以及海拔相对较高的平原地带。至于杭嘉湖平原则处于杭州湾与太湖之间,地势四周高而中间低,呈浅碟状地形,外有海水入侵,内有湖水漫溢,注入“碟”中之水不易排出而形成沼泽区,开发难度大,大面积的土地因此长期处于未开发状态。

改变这一情况的大约有两点,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逐渐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通过在杭州湾北岸修筑海塘抵御海潮的侵袭、在平原内部太湖沿岸修筑湖堤以阻止湖水的上岸漫溢,在平原区内部兴修塘浦以利排水,促进了杭嘉湖平原低洼区的开发;另一方面,公元589年,隋灭陈之后置余杭郡(唐代改为“杭州”),随后以钱塘县为郡治所在;比政治地位提升更重要的是,大业六年(610)十二月,隋炀帝下令“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而江南(运)河的终点,恰在钱唐县。

自从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通以后,如唐代的杜佑所说,“自是天下利于转输”。杭州这块曾经处于吴郡和会稽郡“边地”的土地也因此一跃而“咽喉吴越,势雄江海”,确立起了它在钱塘江下游地区“水牵卉服,陆控山夷”的交通枢纽地位,在整个钱塘江下游地区取得了核心的地位。杭州的人口也因此迅速增加。公元609年,余杭郡的户口不过1.5万,到了不久之后的唐贞观年间(627-650),已经猛增一倍,达到3万户,再过一个世纪,到天宝年间(742-756),又翻了一倍还多,达到8.6万户。到了唐代后期,杭州已是“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的兴旺景象。元和八年(813)中央政府任命卢元辅为杭州刺史的制文中也出现了“江南列郡,余杭为大”的赞誉。

进入宋代以后,杭州开始获得“东南第一州”的美誉。嘉裕四年(1059)欧阳修作《有美堂记》时,杭州城已是“四方之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到了南宋时期,朝廷建都杭州(称为“行在”),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宋高宗赵构做了太上皇以后,有一次游西湖时碰到一个卖鱼羹的宋五嫂,原是东京(河南开封)人,太上皇见她年老,特地宣她上船,赏给金、银钱和绢,命她经常送羹进宫。赵构有一次还告诉宰相史浩,在行在做小买卖的“皆京师旧人”。也正是因为开封旧人大批移居杭州,杭州的语言也起了变化,至今的杭州话还带有“方言岛”的味道。

到南宋孝宗时,杭州有26万户、55万余口。南宋末年时,杭州连同临安府属县共39万户,124万余口,这在古代,是个非同小可的数字。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著名游记里说杭州是当时“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并称赞“行在(即杭州)之大,举世无匹。一个人可以在那里寻到这么多的乐子,简直恍若步入天堂”。这也是杭州城在古代历史上的巅峰。

14世纪杭州西湖

苏扬兴衰

经过元朝相对短暂的统治后,明代的杭州在江南失去了独领风骚的地位。朱元璋定鼎金陵,南京在历史上首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并因此臻于极致。可惜随着明成祖迁都北京,大批官员、军人和工匠随之北迁。降为留都的南京政治地位降格,人口也急剧减少,一时就衰落下去了。

反而苏州继续着发展的势头。苏州城居大运河之上,向来是南北水运商道的枢纽,比位于大运河尾闾的杭州交通更便捷,另外苏州还可以通过运河,以及浏河、福山塘等通道,成为长江这条东西向水运商路的重要转口集散之地。因此明代中叶,苏州城已经出现了超越前代的繁盛景象。生活在苏州的王锜就说,“吴中素号繁华”,“以至于今,愈益繁盛”。晚明苏州出产的器物、衣饰等日用品以及书画技法更是受到了世人的追捧。浙江人王士性就感叹,“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

到了清代前期,苏州已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康熙时人沈寓就说:“东南财赋,姑苏最重;东南水利,姑苏最要;东南人士,姑苏最盛。”苏州一府,区区9万余顷土地,仅占全国土地的1%强。而每年交纳的税粮却多达250万石,占全国税粮将近10%。当时天下有“四聚”(京师、佛山、汉口、苏州)之说,而“四聚”之中,清人又一致认为市肆繁华以苏州为最。人称“吴闾至枫桥,列市二十里”。经济繁荣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与集聚,康熙年间,已经出现了“除是京师吴下有”的说法。时人盛称“吴城烟火,奚啻百万”。尽管“百万”之说仍是个笼统之数,但既然有人敢于把苏州与人口达百万的京城相提并论,说明苏州人口即使不及北京,相去也不会太远,应是当时的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这方面的另一个证据是,清代的苏州不光成为江苏省的两个省会之一(另一个是南京),还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三个附郭县(吴、元和、长洲)的城市——即便帝都北京,也只设有大兴、宛平两个附郭县而已。

在清代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苏州齐名的还有扬州。清代的扬州虽然位于长江之北,却通常被认为是一座江南城市。时云“扬州富甲天下。”清代康熙帝与乾隆帝几次南巡下江南,便都是以扬州为主要驻跸之地。与苏州一样,扬州的繁华也与大运河有关。扬州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居于南北交通枢纽位置,加上明清两淮盐业中心设在此地,便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广东、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山西等省商人纷纷在此建立会馆。其中,浙江商人主要经营绸布,湖南商人经销湘绣为多,湖北商人以经营木材为主,江西商人主要经营瓷器,广东商人经销南糖,安徽商人经营盐业,而山西商人则以开办钱庄为多。“四方豪商大贾,鳞集廩至,侨寄户居者不下数十万”,遂为“东南一大都会”。

然而,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扬州因大运河而兴,也随大运河而衰。清代中期嘉庆、道光年间,大运河已屡屡断航,几乎到了废止的地步。同治十一年(1872 )漕运改海运,江浙沿海所产之盐也不必经扬州北上。轮船海运取代大运河的河运之后,作为贸易中转的扬州的地理优势地位已然不再。到了宣统二年(1910),北起天津、南至浦口的津浦铁路竣工后,扬州被彻底摒弃在中国南北交通要道之外,便因此一蹶不振了。与此同时,铁路的兴起与运河运输功能的丧失,也使苏州、杭州的商业地位不断下降。原先发达的苏州米市到清代后期迅速衰退,曾经十分兴盛的粮食专业批发市镇枫桥至民国初年已成“寒桥”,变得十分萧条了。

此落彼兴

不过,苏州、扬州、扬州等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趋于衰落,却不意味着长江三角洲的衰落——同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了。

坊间常说,上海原本是个小渔村云云。这自然是个误解。至元二十九年(1292)是上海建县之始,在此之前,上海就已成为“华亭东北一巨镇”了。在清代嘉庆年间的县志中,上海县被文人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而到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已经拥有60余万人口,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施坚雅教授的研究,当时的上海是全国第13大城市,与天津、南昌相垺。从地理上看,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焦点,又是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具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并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各地客商的到来,其中以闽、粤、浙、鲁等地为主,“每日满载东北、闽粤各地土货而来,易取上海所有百货而去”。

当然,对于鸦片战争之前上海县的发展,倒也不能评价过高。无论如何,它只是一个松江府辖下的三等县城。嘉庆年间的上海县志,承认“方言同是吴音而视府城稍重”,同时期的松江府府志则说,“府城视上海为轻,视苏州为重。”总而言之,此时的上海,不过是大苏州光环下的小上海罢了。

1908年,俯瞰杭州。

到了鸦片战争之后,上海作为第一批条约口岸开埠通商,原本广州一口对外通商的局面被打破,长江流域的货物沿江而下,集散于上海;浙江的丝、茶也大都销往上海转运出口而不再运至广州。于是广州逐渐失去了在全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首要地位。从输往英国的出口货值来看,1844年广州出口的货值是上海的7.7倍,而到了1852年则上海出口的货值反而是广州的1.7倍。正如马克思在1858年所说,“五口通商和占领香港仅仅产生了一个结果:贸易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但若仅此而已的话,充其量上海不过是个贸易口岸。上海开埠十年后,城区人口仍然只有55万,不能望苏州之项背。便是一个例子。近代上海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一个人口达数百万的大都市,要归功于移民的涌入,所谓“街头巷尾皆吴语,数祖列宗半外乡”便是指此而言。造成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就是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长达十年的战争,使人烟一向稠密的江南地区变得荒凉不堪,很多城镇在战火中变为废墟,庐舍化为灰烬。比如杭州城就从一个近百万人口大城市跌落到只剩下20 余万。

唯独上海在租界的庇护下成为例外。大量的官员、商人、地主、士人、手工业者以及下层劳动者从战争波及的苏、杭、扬等城市向上海聚集。1860年上海租界人口激增至30万,1862年又增至50万,一度还曾达到70余万。这些移民的大规模涌入为上海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和需求市场,而这正是近代城市发展必需的要素。当太平天国战争硝烟散去之后,上海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而原先的中心城市如苏州却反而降为上海的从属城市了。到1949年,上海城市人口已超过500万人,成为无可争议的全国及长江三角洲的第一大城市了。

时光又过去了70多年。如今,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全国大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在超大城市上海之外,杭州、南京已跻身特大城市的行列,甚至昆山、慈溪、义乌这样的县级市也跨过了大城市的门槛。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为生产者的人,是区域开发的重要劳动力资源;而作为消费者的人,又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财富供其消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往往是衡量一个特定区域开发能力和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人口的不断聚集,历时上千年的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接力”,仍然是个进行时。

河南省的1市、14县,属于北宋的京城地区,有你的家乡吗?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封府,狭义的讲是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明朝、清朝时期对河南省开封市的称呼。当然,从广义上的角度来看,开封府除了指今天河南省的开封市,也包括开封市周边的地区。特别是在北宋这一历史阶段,开封府作为北宋的都城,包括了今天河南省的1个市和14个县,范围要远远超过今天的开封市。那么,这河南省的1市、14县,属于北宋的京城地区,有你的家乡吗?

后唐降开封府为汴州。后晋建立后,升汴州为开封府,建为东京。后汉、后周、北宋因之。宋朝是开封历史上最为辉煌耀眼的时期,经济繁荣,富甲天下,人口过百万,风景旖旎,城郭气势恢弘,不仅是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就北宋时期的开封府,除了包含今天的河南省地级开封市,还包括了14个县。在这14个县中,一方面为河南省开封市下辖的尉氏、咸平(通许)、雍丘(杞县)等,两个省直管县长垣、东明(兰考北,在北宋时期这一区域叫东明)。另一方面,则是开封市周边地级市下辖的县,包括新乡市下辖的封丘、阳武(原阳)、延津,周口市下辖的扶沟、太康,河南省省会郑州市下辖的中牟县,古都许昌市下辖的鄢陵县,古都商丘市下辖的考城(民权县)、襄邑(睢县)。

公元1153年,金国占据中原地区后,改开封府为“南京”,成为金国陪都。公元1214年,金国迁都南京开封府。在明朝这一历史阶段,再加上开封府是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的治所,开封成为中原第一都会,开封城也仅次于北京和南京,是国际大都市。不过,在明朝末年这一历史阶段,开封府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公元1642年,明军(一说起义军)为解围决黄河,水灌开封城,城中建筑大部分被毁坏、淤没,开封府的人口也因此锐减。

最后,清朝建立后,于公元1662年重修了开封城池,并将河南省治、开封府治均设置在开封。清朝时期,河南省下设9个府4个直隶州。9府分别为:开封、河南、怀庆、卫辉、彰德、归德、汝宁、南阳,陈州等九府,4直隶州分别为汝州、许州、光州、陕州。清朝灭亡后,开封府改设豫东道。祥符县改名为开封县,开封为河南省省会、豫东道治所。1954年10月,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如今,作为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开封市总面积达6247平方公,总人口约为455万人。

文/情怀历史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