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资讯 >

龙游石窟之谜:1992年龙游石窟发现大量超现代科技的设备

导读 龙游石窟的位置在浙江省龙游县,是1992年3月份的时候由当地几个农民发现的,这是一个在地底沉睡了上千年、举世罕见的浩大地下建筑群,因为其施工难度、施工水准在当代都无法达到,

龙游石窟的位置在浙江省龙游县,是1992年3月份的时候由当地几个农民发现的,这是一个在地底沉睡了上千年、举世罕见的浩大地下建筑群,因为其施工难度、施工水准在当代都无法达到,它究竟凿于何时、何人开凿、用什么方法开凿,有什么用途?众多疑问吸引着、困惑着世人。所以,自龙门石窟在1992年被发现之后,世界各地的各种专家都前往去实地考察,就连CCTV探索发现栏目也曾召集各路学者,对石窟进行了历史文化全方位的破析,但从1992年发现到至今已经过去20多年了,最终都是没有一个可以说服的科学定论,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下面探秘志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着龙游石窟的发现过程和其中谜团吧。

1992年发现龙游石窟的经过

龙游石窟之谜:1992年龙游石窟发现大量超现代科技的设备

网友提供的龙游石窟的照片

凤凰山其实只是个丘陵,海拔69米,一直荒无人烟。20世纪50年代,山下村民为避洪水迁至山上。村民很快发现,山间有众多水潭,均深不见底,故这些水潭均被称为“无底塘”。水潭成了村民长年用水的水源;潭中有鱼,常可为村民佐餐。一次,一村民在水潭中捕得一条37斤重的鱼,此事引发了村民吴阿奶等人的兴趣,何不将潭中水抽干捕鱼!

龙游石窟之谜:1992年龙游石窟发现大量超现代科技的设备

1992年6月9日,吴阿奶等四位村民选中了水面面积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抽水机开始日夜作业,水在下降,一道石壁渐渐显露。然而越往下水面越往里倾斜,第四天,水面上露出一行台阶!水泵加至四台,第九天,两截巨大的鱼脊状石柱显露!17天后,水落洞出,一座气势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现在他们眼前。此时谁也没有注意到,17天劳作竟连鱼腥味都未闻到——鱼一条也不见了。

龙游石窟之谜:1992年龙游石窟发现大量超现代科技的设备

几个农民一鼓作气,共抽干了7个石窟(其中2个灌水回填),个个石窟紧挨着,排列工整,每个石窟均有石阶通向洞底,石窟内的石柱根据洞的大小1到4根不等,其布局符合力学原理;洞与洞之间的间隔,有些仅50厘米;令人惊异的是,这7个石窟的布局竟呈北斗七星的形状。

龙游石窟之谜:1992年龙游石窟发现大量超现代科技的设备

在1号洞的石壁上,农民发现了一幅神秘的图画: 石壁上刻有马、鸟、鱼;而在另外的石洞里多处发现数米长的闪电状刻纹。在这7个石窟周边1公里范围内,类似的石窟共有24个,而沿衢江北岸还分布着更多的石窟。显然,这是一个庞大的石窟群。然而,在7个洞内除发现一尊无头石像外,并未发现一件文物,只找到四只乌龟。

龙游石窟未解之谜

1、龙游石窟群的开凿用人多少?用时多长?凿于何时?

龙游石窟之谜:1992年龙游石窟发现大量超现代科技的设备

龙游石窟历史久远,可以与万里长城争伯仲根据多数专家的初步推论,龙游石窟可能建于汉代,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历史杰作长城差不多始建于同一时期。众所周知,长城,历史悠久,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与龙游石窟相比,其是地上建筑,用砖土夯堆而成。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绵延万里,气势恢宏,其规模之大可称举世无双。修建长城的时间堪称是上下两千年,动用的劳动力数量十分可观。据历史文献记载,秦代修建长城,除动用三十至五十万军队外,还征用民夫四五十万人,多时达到一百五十多万人。这样雄伟的工程,成为在月球上唯一可以看见的两大人工建筑之一。

龙游石窟是规模仅次于兵马俑的人工地下建筑群。龙游石窟是人工地下建筑群,石窟数量达到30个以上。如此规模的地下建筑,仅次于我国古代最大的地下建筑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位于中国西安临潼,是地下夯土建筑结构,建筑数量多达50座以上。其中已开发的第1号坑面积12460平方米,2号坑面积6000平方米,3号坑面积约520平方米。这个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陵兵马俑,至今尚未统计出它的用工时间与用人数量。据史料估计,它耗时近40年之久,80余万人参与工程建设。

龙游石窟之谜:1992年龙游石窟发现大量超现代科技的设备

龙游石窟与金字塔同是古代石制建筑。龙游石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地下建筑群,是由一凿一斧人工开石而成的古代石制建筑。寻觅这样久远的古代石制建筑,只有古埃及金字塔。坐落于埃及的石制金字塔,是古代七大奇迹之一,是40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为自己建造的陵墓。在三座巨大的金字塔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它是一座几乎实心的巨石体,由大约200万块巨石堆砌而成,高度相当于现在的四十层楼。关于它的建造时间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所以网络上关于龙游石窟骗局这种说法层出不穷,普遍认同的说法是,建成一座金字塔的工程,可能要花费三十多年的时间。

经过计算,龙游石窟中已开发的部分体量是18万立方米。与世界各地这许多古代巨型建筑相比较,其工程之巨,让我们很难计算其建造时间的长短,投入的人工多少。如果只说龙游石窟规模如何之宏大,而并无确指,实在难以使人信服。这里先列举一些数字,以使我们在脑海中初步建立龙游石窟的空间概念。龙游石窟群均是建造在小小洞口下面的地下洞穴。

龙游石窟之谜:1992年龙游石窟发现大量超现代科技的设备

已开发的5个石窟中,2个大的,面积一共约4000余平方米;3个小的,面积一共近2000平方米;石窟高约30米。计算出5个石窟需开挖废石约18万立方米。凤凰山已经发现石窟24座,面积是5个石窟的4.8倍,推测总共须开挖废石约86万立方米。据专家推测,矩型入口按4×5米计,可容3-4个挖凿面,挖深几米后可再增加。出口只有一处,开凿出的废石必经由此出口搬运而出。初搬时距离近,10米以下距离加长坡度加陡,劳动强度增大,劳动力也同比增加。几千精壮劳力轮换施工,一锤锤、一凿凿挖下86万立方米石块,又一筐筐、一担担日日夜夜从窟底搬抬,绝非几年时间。尤其是开在石窟顶部的狭小洞口使人员进出和物品搬运极为困难,加大了施工难度,也为工程量的推算又增添了许多困难。

贾钢(上海同济大学岩土工程系教授,专门从事地下结构力学和施工组织学的研究)教授认为:龙游石窟规模巨大,因此工程难度很大。要开挖这样的石窟,需要考虑很多因素。首先,石窟的入口很小,大概只有20几平方米,而且没有其他入口。开挖的时候,先从地上开一个20多平方米的入口,然后从入口向下面挖,挖出一定深度之后再向里挖。这样一会儿向下挖,一会儿向里挖,由外向里逐渐推进。这种施工方法,很像明清时代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一种窑的建造,那种窑叫做地坑窑。现在看来,龙游石窟是完全由人工开凿而成的。这样大型的工程,就算拿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开挖的话,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工程,何况在没有现代机械与爆破技术的古代呢?这样浩大的地下工程,就算是在现代也是很少见的.

2、工程浩大而土石不见踪迹

开采如此巨型石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已经被开发的七个洞窟平均面积约1000平方米,高度20米,一个洞就要排出土方将近2万平方米,以50个洞计算,则共排土方100万平方米,如果是筑成一米高、一米宽的围墙可达1000公里之长。从石窟所处地理位置的地质分析来看,开采出来的石料属于质地较软的红砂岩,很难用作建材。这么多石料被运往何方了呢?

在凤凰山周围没有发现这些土石被处置的痕迹,即使是在方圆百里附近的杭州或兰溪,也找不到安置这些石料的实证。处理如此之多的石料,在没有机械工具的缘故时代,只能依靠肩抗手提,需要大批的人力投入,若以一人一天可排土方0.3立方米,则需要200万个工作日才能完成。有人作过统计,若每天投入1000人不分刮风下雨,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耗费六年的时间,凤凰山当时应布满工人生活住宅。但现在人们看到的除岩石之外,只有薄土一层,没有其他任何遗迹可寻,也从未发现有古代墙基柱础的痕迹。近百万立方米的石料不见踪影,难道是集体飞到杭州成为飞来峰?

3、为何石窟侧面留有陡坡

龙游石窟之谜:1992年龙游石窟发现大量超现代科技的设备

在石窟西侧有一个预留的坡道。坡道呈凹曲状,平斜相间,自石窟洞口向下,约按36度向下伸展,直至洞底。然而细看台阶的阶差竟达到半米,斜面甚陡。这个坡道是窟底通向洞口的唯一通道,它的用途为何?很自然地,人们会想到这是出入石窟的路径,供行走或搬运石块之用。古代诸如长城、金字塔这样用巨大石块堆积而成的建筑,人们在把石料搬运到高处的时候,总是采用同一种方法。即先用土堆成一个斜坡,将石料沿斜坡推倒高处后,再将斜坡挖掉。那么龙游石窟中预留这样的斜坡,难道也是用于搬运石块的吗?

孙钧(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和教学,1962年参与创建了《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学科)教授在这里就坡道的用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洞口放在高处,放在小山坡的顶上,可以防止水淹,这是完全科学的。这样从洞口下来就要有个搭步,通过搭步可以顺利地出入石窟。石窟的这个搭步看起来非常陡、非常高。现在我们在顶上注入水泥,用砖砌起来,这样才能自如的行走,而以前没有这个。当时人怎么上下,石料怎么运出,这些经过现在全没有搞清楚,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现代的工人们尝试着在坡道上搬运与龙游石窟地下材料相同的石块。尽管他们选择了陡坡中最缓的部分,可仍然十分吃力。窟底留有一块古人遗留下来的不完整的石料,可就是这块不完整的石料重量也已经超过240公斤。古人是如何将这些重达千斤的巨大石料搬运出去的呢?

更大的疑问出现在坡道的最上端:陡坡最上层的台阶距洞口高达4米,在这里根本无法行走或搬运石料了。这么大的阶差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呢?在尚未搞明古人为何建造高阶差坡道的原因时,在5号洞又发现了古人在坡道上铺垫石块形成的台阶。为什么坡道不一次造成?难道古人的计算出现了失误?究竟那种阶差尺寸适合古人?坡道究竟是做什么用的?

4、岩壁石刻含义不明

龙游石窟之谜:1992年龙游石窟发现大量超现代科技的设备

在一号石窟的岩壁上有鱼、鸟、马三种动物的石雕图案,成不规则排列,是七个石窟中仅有的工艺痕迹。虽然都是未完工的雏形,但其刻画的线条及造型极为古拙,似乎出自远古时代的工匠之手。

有专家分析,岩画上的鸟为长颈类动物,从它的嘴巴及眼睛来分析,像是生活在侏罗纪时代的始祖鸟,正在引颈高歌或觅食;马雕刻得很清晰,似乎是野马,正在奔跑,马头高昂,马尾扬起,四蹄腾空;鱼只有一个头部,宽阔得嘴巴比一般鱼类大得多,眼睛长在头顶上,如同古代传说中得鳖鱼,正在张嘴觅食,水中浪花依稀可见。三种动物皆属远古时代之动物,说明石窟开凿的年代距今十分遥远。想象丰富一点,可以把这三种动物,看作海陆空的象征。但具体是何时何人为何所刻,不得而知。

二号洞窟的岩画位于南部石壁,面积较大,几乎占了整个石壁的二分之一。乍看好像是石壁上的天然裂缝,仔细观察则可以发现是人工有意为之,刻痕达5厘米之深,是用锋利的工具斧凿而成。图案由横竖不一的闪电型线条组成,还有点近似于契形文字。这些抽象的岩画在国内外属于首次发现,表现手法也颇为奇特。这些粗犷的石刻线条究竟象征着什么?是原始图腾还是要待解的密码?

5、石窟是随意开凿的?还是事前有所规划?

龙游石窟之谜:1992年龙游石窟发现大量超现代科技的设备

继吴阿奶等人开发了1号洞窟之后,当地游陆续开发了与之相邻的六个洞窟。经过进一步勘察,在石岩背村方圆1公里的地下,类似的洞窟竟有24个之多。更令人惊奇的事,沿衢江北岸狭长的江岸地带,上至小南海镇中埠、定埠、团石汪,下至兰塘乡凤基坤、胡镇镇曹垄等地,都分布有类似的石窟。这些石窟与石岩背村的石窟连成一片,形成规模庞大的石窟群。神秘的北斗七星目前已开发出的七个石窟,均位于龙游石窟群的中心位置。研究人员在测绘这七个石窟的平面图时,惊奇地发现,它们竟是按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的。不知是古人已经掌握了天文知识,还是石窟与我们尚不能知的宇宙深处有什么奇妙的关联。在开凿前就有所规划,还是实属巧合?

从已经开发的5个洞窟中发现,每个洞的行制几乎相同。而且从石窟的布局来看,这些石窟彼此间隔的距离很近,可谓是左右相邻,上下相依。从后来开凿的洞口可以看到,1号洞和2号洞仅一墙之隔。通过实地考察,清除了6号洞下的淤泥,发现6号洞和2号洞上下间隔距离仅为50公分。由此可以推测,龙游石窟的开凿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认真的总体规划,既由统一的指挥,统一的组织,并且在一个连续的时期内完成的工程。否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打破现存格局,破坏石窟彼此相对独立的情况。

龙游石窟之谜:1992年龙游石窟发现大量超现代科技的设备

杨鸿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工作,此后创立了《建筑考古学》学科)介绍说:这些洞窟在地下互相看不到,但方向一致,距离很近,彼此是平行的。两个石洞凿好之后,中间就形成一堵墙,等于墙柱。这些墙都很薄,很平行,整个墙壁如果有一点歪就会打穿,所以施工的测量仪器很先进,很准确,开凿技术很高明。开凿这么大的石窟,要由浅入深,由洞口近到洞口远,所以事先是要有一定的想法的。比如洞开凿成什么样子的,空间多大,这个洞和开凿的另一个洞的关系,两个洞之间距离多远,两个洞之间形成的平行的隔墙多宽、多厚。这些都是经过设计的,不是随便开凿的。

孙钧教授解释说:这些洞靠得如此之近,但从来没有打通过。这样从中间把一片岩石隔出来,从岩石力学,从地下结构来看,实际上是一个承重的结构,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承重墙。石窟基本上是圆的拱顶,所以要靠地下的岩柱、岩壁来支撑,否则就会塌下来。

龙游石窟之谜:1992年龙游石窟发现大量超现代科技的设备

说到石窟的事前规划,贾钢教授还谈到:偌大的石窟群,如果没有良好统一的规划,没有良好的施工组织,那是不可想象的。试想,一开始洞口只有20多平方米,它能容纳的人员相当少,只有深到里面时人员才能增加。人员增加后,人要在里面挖掘,千百吨的石料要运出来。搞这么大的工程,这么多的人,这么大量的石料,要是组织不好,没有良好的计划,没有统一的指挥,是很困难的。所以经过鉴定,要有序地进行这么大规模的行动,一定会有统一的指挥,统一的组织,而且要实行一个计划。否则,这么多人,这么多工具,这么多材料进出,一定会出乱子。我们现在建一个工程,施工的时候要有组织建设,这些都是由设计师,或者施工人员先行预定的方案。那么这样看起来,古代施工也是有一定的方案的。

据历史考证,在我国春秋时期,施工时就已经有了有比较系统的组织计划。春秋左传里面记载,当时筑城的时候,人员分工明细。那时有指挥官,相当于我们现在现场的施工经理;有具体的施工组织的基层官员,叫做“封人”;有管工程量的,有管钱财的,有管工具的,有管工作量大小的,还有管后勤的。那时都有这样一套完整的人员组织,所以从历史上看,龙游石窟的建造也应该这样组织化。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体现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6、矩形水池半凿半砌

龙游石窟之谜:1992年龙游石窟发现大量超现代科技的设备

人们对石窟群的认识,也是随着对石窟开发的过程逐渐深入的。经过观察对比发现,已开发的5个石窟,在底部靠近中心的位置均有一个面积约20平方米的矩形水池,深度平均5米左右。而且两侧是开凿而成的,留有原始的开凿痕迹,而另两侧则是砌石而成,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水池呢?还故意建造成半凿半砌的,用意何在?现在还不得而知。

7、龙游石窟的开凿使用了什么工具?如何实现?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我们想开凿一条隧道,必须经过地质考察,绘制图纸等步骤,还要使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定位仪器,以及利用现代化的施工工具及爆破手段,其过程也是十分复杂和艰巨的。那么,在距今遥远的古代,人们没有现代化的测量工具,他们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完成即使是现在也十分复杂的垂直定位和地下定位呢?

什么工具造就了开凿精密的石窟?应用现代的测量工具和手段对石窟洞内墙尺寸进行测量,发现龙游石窟形制规整,整体建筑误差极小。从石窟的形制上看,基本上实现了原有的规划设计。此外对石窟的地下布局进行重新测量发现,石窟地下定位十分精确。几个洞窟相隔的墙壁都很薄,这些墙墙壁成等厚,平行延展几十米,最近处不足1米,如果有一点失误都会打穿。这当中最为突出的是,1号洞与2号洞的隔墙,厚度仅50公分。凤凰山24个石窟,可谓是左右相邻而不通,上下相依而不连。

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高级工程师)教授认为,当初开凿石窟的时候,肯定不可能像我们现在这样有精美的仪器和精密的测绘。但从开凿的经验上说,古人还是有所考虑的。比如说十多米到二十多米的高度,周围几十米的宽度,如果一不小心,洞顶就会塌下来。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所以古人根据需要,在一些关键的位置,留下石柱。但是当时通过何种手段计算,确定预留石柱的位置,却是不得而知。

孙钧教授说:“那时候后肯定没有精确测量仪器,那它怎么定位呢?它要不打穿,而且还要保持一定的间隔,何况岩壁比较薄而且相当平。如果在地面上施工,那是看得见的。但是在地下,却什么也看不见。那个时候没有经纬仪,没有水平仪,更没有现在的GPS,当时使用什么测量工具,是如何操作的,这些都是谜。而且如果用人工一凿一凿的凿下去,那需要多长时间呢?就单说运输的困难,光线的困难,肯定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说不定就是一二十年。”

对于石窟不是随意开凿,而是有事前的规划和使用了测量技术这种说法,贾钢教授也表示赞同。从目前开发的几个石窟看,洞与洞之间靠得很近,而且隔墙差不多使等厚的,如果没有一种很好的测量技术,没有一定的方向、定位,要做到这样的精细,是非常困难的,洞与洞之间就会有被凿穿的可能。但是在没有各种精密仪器的情况下,开凿工作把握得如此精确,确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8、洞口狭小而采光、通风无碍

龙游石窟的洞口大多只有二十多平方米,洞顶状似天穹,到达洞底有数千甚至上万平方米,整体呈“倒斗型”。由此造成石窟内光线暗淡。站在洞底,只能见几缕阳光斑驳而下,昏昏然如置身地窖。在烈日当空的中午,四号窟切断电源后,洞内顿时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虽然尚不能断定石窟确切是在什么年代开凿的,石窟的开凿年代也未见诸史书,但开凿之时,必定还没有电力资源可供使用。在今日人类开凿隧道、地铁等地下工程,没有灯光的照明,人类几乎不可能在地下找准前进的方向。石窟的施工难度和危险性都是极大的,即使在有电力照明的今天,利用纯人工开凿,都是难以想象的。工程质量的要求如此之高,那么工作的照明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难道先人们就是在黑暗中创造了“世界第九大奇迹”吗?难道是今人对黑暗的感觉逐渐退化了?

石窟在地下密不透风,洞与洞又互不相通,空气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在洞中容纳大量劳动力,劳动者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明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在洞底沉积,不仅劳动者将因缺氧而丧失劳动能力,明火也会因为缺氧而熄灭。所以基本不太可能用明火照明。而且在石窟的四壁及洞顶均未留下任何火烧的痕迹,窟中也没有留下灰烬的痕迹。如何采光、通风,成了龙游石窟一大谜团。

视频:龙游石窟之无法破解的千年之谜

关于龙游石窟用途猜想

1、采石说

论者认为开凿龙游石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石。但异议来了:“若要采石,为何不露天开采,而要进行地下开采?”再说从顶部开小口,然后竖式向下开采,增加了无端的麻烦和难度。为什么不把口开大一些?为什么要采用工艺技术要比平洞开挖法和底挖法复杂得多而难度极大的顶挖法呢?

凤凰山24个石窟,左右相邻而不相通,上下相依而不相连,在地下达到如此相对独立又十分近似,绝非偶然。于是,采石说又派生出采石非惟一目的说。论者认为,开凿龙游石窟主要目的是为了采石,但获得的空间另有他用,而这在龙游石窟骗局中曾详细提到过。

2、穴居说

论者认为,龙游石窟是古人为穴居所需而开凿。论者以史料为依据。因为韩愈的《徐偃王庙碑记》及有关徐偃王的记载中,凡提到徐人便都涉及“凿石为室,以祠偃王”的事。诚然,龙游为徐偃王后裔居住之地,金、衢等市县徐为大姓,但他们的先人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代价凿石室群居呢?南方远不如北方干燥,地下生活方便吗?何况他们的财力够吗?

3、宫殿说

论者认为它应该是绝对权威者出于某种特殊需要而不惜工本所为,可以说非王者莫属,因而推断它很可能是姑蔑国的宫殿。然而作为宫殿,是王室成员久居之地,为什么宫中没有半点王家遗物?既是王宫,理应对如此宽敞的殿堂作适当的分隔,也应有内在的建筑,而石窟中空空如也,全无遮挡和内部建筑的痕迹,只有一个水池能说明什么?还有石窟上下台阶距离很大,运输、进出都有一定的难度,难道王者不考虑水火、地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灾害吗?

4、陵寝说

论者认为龙游石窟或许是古代吴越帝王或其他诸侯生前建造的陵墓。因为根据石窟顶部呈穹形来推测,很符合汉代以前一些地下王陵的特征。但不可解释的是,既是王陵,理应有陵寝、棺椁及陪葬物,诸如金器、银器、铜器、陶器、瓷器、玉器及珠宝、纺织品或者它们的碎片,但石窟内却空空如也。

5、仓库说

这是浙江大学的褚良才博士提出来的。论者认为,从地理角度看,龙游石窟地处衢江、灵山江、塔石溪三水交汇处,在过去以水运为主要交通手段的时代,这儿是交通要津,因而商贾云集、运输繁忙,在江边开凿众多地下石窟用于贮存物资,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仓库说不能解释的是,古代龙游经济再发达,也不需要这么多地下仓库来贮存货物。洞厅这么高大,贮存的利用率极低,与常理实情相悖。

6、巨石文化说

从广义上说是对的,如埃及的金字塔、蒂瓦纳科神庙的太阳门、英国伦敦的巨石阵、非洲的石雕王宫等,龙游石窟自然也属巨石文化。不过龙游石窟的巨石文化不是在地面上用巨石堆砌而成的,而是藏于地下、从巨石中开凿出来的,与金字塔、太阳门、巨石阵、石雕王宫不同。

7、外星人造说

龙游石窟是外星人所为,并写了一本书,名为《中国发现外星人疑迹──龙游谜窟》,多方论证龙游石窟为名副其实的巨石文化。但这仅仅是大胆的想象而已,是不现实的。龙游石窟理应是地球上人类创造的奇迹。

8、道家福地说

这也不符合历史事实,道教产生于东汉,而龙游石窟凿成于东汉前,与历史不符。再说道家福地应选在名山大川、高远幽深之处,如道教圣地湖北的武当山。何况自汉迄今,龙游一直为县治所在地,人烟稠密。

9、伏龙治水说

论者认为,古时衢江常泛滥成灾,致使两岸民不聊生,开凿这些石窟是为了“给龙王爷安个窝,让他不再兴风作浪”,为害生灵。但要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石窟与治水无关。

10、藏兵说

也就是战备基地说比上述各说更有说服力,并有一定的史料和文献佐证。藏兵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会长杨鸿勋先生提出来的,这是受到费孝通先生“是权力组织下有计划劳动的结晶”启发,是对他本人《鸷鸟之击也,必匿其形》一文中越国藏军说的具体发挥。然而藏兵说不能解释的是,复国名曰“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实际上准备了22年,到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才灭掉吴国。22年中又要秘密备战藏兵、又要开石窟,显然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开凿石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为,要把这么长的大好时光用于挖洞,又用这么长的时间进行练兵,岂不荒废、消耗本来已经弱小的国力吗?所以杨先生自己也说,这仅仅是根据建筑形制和开凿痕迹等遗构情况及手头的部分文献材料所作的初步推测,在没有找到更为可靠的证据之前,是不能作为定论的。

龙游石窟留给人们古朴辉煌的同时更多的深不可测的神秘,它可以与埃及金字塔遥相呼应,可以与UFO之谜相提并论,值得广大有识之士去考证探索,去解开这个就在我们身边的世界之谜。但是,探秘志小编认为,龙游石窟是世界上浩大的工程,也是我们的旅游资源,我们有时候没必要一味地去挖掘后面的东西,有些东西挖掘出来并不是好事。也许一切顺其自然会更好!也许有人会去挖掘,但是估计这个千古之谜和世界之谜是无人揭晓答案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