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奇异游戏 >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陶渊明为何不为五斗米折腰,这首诗说出了原因)

导读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列表:1、陶渊明为何不为五斗米折腰,这首诗说出了原因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虽贫,但心境之高,难有人望其项背3、唐伯虎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列表: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谁(陶渊明为何不为五斗米折腰,这首诗说出了原因)

陶渊明为何不为五斗米折腰,这首诗说出了原因

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人,就有可能知道《归去来辞》,就知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在彭泽刚当上县令,只当了八十多天,就辞职不干了。

因为上面来了督邮,他来巡视督查。督邮是郡太守底下的一个小官吏,有点狐假虎威,装腔作势。如果不好好接待,他回去打个小报告,陶渊明还吃不了兜着走。

如果穿戴好官服,束好绶带,点头哈腰地逢迎,再加上酒食相陪。督邮回去给太守汇报,美言几句,说不准就有擢升的机会。所以工作做得怎么样,督邮一张嘴很重要。

但是陶渊明看不惯,他就不愿意去俯首帖耳地逢迎。当时的县令俸禄是每月五斗米,他说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官不当了,于是包好官服和大印,并同辞职信一起交给了督邮带给太守。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此时心情很轻松,因为古语说得有,无官一身轻。确实是这样,他写的《归去来辞》就记载了他解印归田回老家的心情,“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多么惬意,他终于遂了多年的心愿了。

他回到老家喝酒赋诗抚琴,那琴没有琴弦,就是表达个心情。他扛着锄头下地除草种豆子,他还在房屋旁边用树木扎了一个篱笆,种了一些蔬菜和菊花,闲暇时还提着篮子到东篱采菊。

他是最早写那么多酒诗的人。兴趣来了就喝酒,他把醉醺醺时的感想和认识记录下来,就形成了这组《饮酒》诗。这组诗是随感录,一共二十首。我们今天就来欣赏其中的第五首。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的开头两句是说,把房屋建造在人多的地方,但是又感觉不到那种车水马龙嘈杂喧嚣的声音。“结庐”就是建造住宅,就是居住。“人境”就是尘世、人世间。

三四句接着一问一答,给出了答案。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那是因为心里平静了,无欲无求,脱离了世俗的束缚,再也不去关心那些名利荣辱,所以人就好像居住在偏僻的地方一样。“尔”是如此、这样。

五六两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说自己没有了官场的压力,去掉了伪装,自由自在地生活,回归到了人的本性。提着篮子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抬起头来,眼光无意间与南山相遇。“悠然”指闲适淡泊无拘束的样子。

七八两句接着第六句写南山傍晚时分的景色,山间云雾缭绕,外出活动的飞鸟都结伴回来。它们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只有这片山林才是最后的归宿。“相与还”就是结伴而归,一起回到山林里去。

最后“此中有真意”两句,是说大自然这样美好的景象,它也蕴含着我们人生的意趣和真正意义。这种真意就是脱离尘俗、归隐田园,过悠闲自在的生活,但是当要去分辨清楚时,还真的用语言不好表达。

陶渊明为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要辞官回家呢?诗中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每一句又都是答案。开头的“车马喧”指什么?它就是指的名利场,指当时的社会现象,官场险恶,人心叵测。

诗中的“东篱”“南山”又是指的什么,实际上就是脱离了肮脏世俗的理想之境,就像桃花源一样,是诗人所要寻找、所要归隐的山水田园。诗人就像那些“相与还”的飞鸟一样,这里也是他最后的归宿。

总之诗人之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你争我夺、互相倾轧,他要回归到自食其力、悠闲淡泊的山水田园生活上来,过一种安静的日子,在平淡的大自然里终老。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里面说,“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它和这首诗里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都是表达的同一个意思。那就是诗人迷途知返,辞官归隐已决,对世俗不再留恋。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虽贫,但心境之高,难有人望其项背

千丈树,顾名思义,它的身材可以羡煞时尚苗条的都市女孩,它不仅高挑,健康,而且从不弯曲,它的皮光滑,很少起皱,即使是它的一根小枝条,也是直直的,像美女纤长的手指。

千丈树的叶子光洁鲜绿,像一张微微呈鹅蛋形的脸,它们铺在树顶,微风拂来,轻微的摆动,又极像欢腾的蝴蝶,在原地展翅露姿。

千丈树像个孤傲婵娟的美丽仙子,在树林里孑立不群。也许应了那句“红颜薄命”,大凡遇到大风,它的枝干在承受不了折腾之下,就会折断,所以每遇暴雨狂风,树林道上总会看见一些断枝,或挂在树上,或躺在地上,见者无不心疼,这样的仙子树竟被摧残。

由此也看出,千丈树易脆,不韧,像一个没有耐心的小姑娘,容易小气的哭鼻子。这样的树和苦楝树一样,不被人看好,做家具不行,做房梁更是要不得,只能用于柴火,催熟米饭。但是人们不因它的无用而摒弃它,反而在一旁的院子边栽种。

祖父曾说过,千丈树不是用来做木材的,它的用处在矗立,在宁脆不弯,宁折不低,这样的树看着就是精神,因为它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苟延残喘。

宁脆不弯,是一种怎样的气节!岳飞面对秦桧的迫害凛然挺立,谭嗣同等革命义士从容就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何等豪迈,不屈。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在项羽身上得到彻底印证,他自刎于江边,一代枭雄因此走完一生,他的战败不是失败,反而让人敬服,“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他死也要死得英雄,决不能乞怜苟活。

古来中国的士大夫都表现出一种伟岸的形象,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这便是大丈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虽贫,但心境之高,难有人望其项背。不食嗟来之食,不仅是自身人格的展现,亦是精神的站立。

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骆宾王,为讨伐武则天写了《讨武瞾檄》,踌躇满志又神采飞扬,连武则天本人看了檄文都赞口不绝,欲收为己用,但骆宾王没有接受。

方孝孺不肯屈从当权派,终因触怒皇权,遭到灭族之灾,若没有一种精神支撑,他完全可以以献媚奉承而活得很好,厚禄无忧,但他选择了义,选择了站立的姿态。

还是李白潇洒羁狂,可以叫高力士为其脱靴,可以叫杨国忠为其磨墨,而且还一副怡然自得,酒仙的精神一展无余。这样一种境界,真正是有千丈树的直立,更有千丈树的“神”。

唐伯虎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后面还有两句,更霸气

提起江南的才子,很多人都会想起很多影视剧中塑造的“江南四大才子”的形象。他们嬉笑怒骂,狂傲至极,身在花丛,“优哉游哉”。但事实上,文坛其实并没有“江南四大才子”的说法,只有“吴中四才子”。

吴中四才子,分别是: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他们也都过得并不逍遥,都不过是一些不得志的文人而已。而4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唐寅。

“江南四大才子”影视剧形象

一:一个让人心疼的才子

爱好书画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唐寅的字画多以“晋昌唐寅”落款,这是因为唐家的先祖是前凉陵江将军唐辉。出身名门的唐伯虎,小时候家境是不错的,可是24岁时,做生意的父亲病逝,便家道中落了。此后,母亲、妻儿相继离世,这让他备受打击。好在,他身边还有祝枝山等一群好友支持。

28岁时,唐伯虎应乡试,中了应天府乡试第一。此时的他眼看就要登上人生巅峰了,却因为在会试中,被科场舞弊案牵连,入了狱。唐伯虎到底有没有作弊,至今文史专家还在研究,多数人相信他是被陷害的,因为以他的才华是不需要这样做的。

唐伯虎影视剧形象

因为这场舞弊案,唐伯虎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了。后来哪怕再有机会,他都不愿意再出仕为官。他在街头卖字画为生,风光时一画值千金,富人们争着抢着要买他的画;落魄时,画作无人问津。生活的酸甜苦辣,他尝遍了。在一个新年,他甚至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暮天寒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唐伯虎影视剧形象

二:写出了“我笑他人看不穿”

以卖字画为生,在明代不是一个有出息的文人该有的生活,所以唐伯虎受到了很大的质疑。但他不在乎,住进了心中的“桃花源”。他花钱置了块地,给自己盖了个桃花坞小圃。在这里,他写下了不少诗作,其中就包括了咱们印象最深的“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第一次看到这两句诗时,就觉得它写得很洒脱,很张扬。但后来才知道,其实在这两句诗后,唐伯虎还写两句,它们才是精华。让我们来看看全诗:

此诗写于公元1505年,距离科场舞弊案已经过去了6年,这段时间唐伯虎过得还算是滋润的,毕竟后面他还曾穷到没地方住。

在这首七言古诗中,我们读到了唐伯虎的洒脱。此时他真的看开了,功名利禄于他而言,似乎没有了价值。诗的前几句,一开篇就用了6个“桃花”,就像顺口溜一样,一气呵成。自己就是那桃花庵中的桃花仙,摘了桃花来换酒钱。

接下来的中间部分,诗人写了自己的平生之志。只愿醉心于山水桃花间,不愿在达官显贵们面前阿谀奉承。颇有意思的是,在诗中他还提到了自己这个穷人和富人志趣的不同,富人要的是车水马龙,而自己要的是酒杯花枝。

唐伯虎影视剧形象

最后4句,是全诗最妙的部分。别人笑我,我笑他人,两个对比中,写出的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也写出了古代万千隐士的心声,这也正是它能深入人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是诗写到这儿就落笔,则显然没有交代清楚我为何笑他人。所以最后14个字,才是全诗的精华部分,也更加霸气。

“不见五陵豪杰墓”中的“五陵”指的是豪门贵族,称他们是豪杰,其实颇有种讥讽的意味。“无花无酒锄作田”指的是当年那些豪杰也曾风光一时,可是现在却连墓冢之地,都无花也无酒,被人当成了耕地。这就是这些豪杰看不破的地方,一生所求,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

唐伯虎影视剧形象

三:看破功名利禄不等于“丧”

近几年很流行一个字,叫“丧”,而提到唐伯虎,很多人便经常用这个字来形容他,但事实上,这是不准确的。唐伯虎的看破功名利禄,并不等于丧,因为他有自己的平生之志。晚年时期,唐伯虎曾写过一首这样的诗作,用5个“不”字,写出了平生志向:

《言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唐伯虎影视剧形象

他图的是一个“闲”字而已,而为了这个闲字,他提到的5个不,就是他的原则和底线。这让我们想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做一名隐士也得有自己的节操,这与“丧”文化是完全不同的。

明代文坛出了很多牛人,唐伯虎的诗写得不是最好的,但他却是很特别的存在。孟浩然、陶渊明等人的洒脱令人羡慕,但唐伯虎的洒脱,却总是让人有些心疼。如果没有那场舞弊案,或许他不会是这样的人生。不过话说回来,朝中不缺一个他这样的臣子,但书画界、文坛都不能少了这样一位大才子。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心中或许会稍感安慰。

他身为名将之后,却不等不靠不托人,甘愿清贫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两晋南北朝人物志-(六十三)陶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陶潜的名声,在中国基本可以算作人尽皆知,其名头完全压过了他那位位高权重的曾祖父——大将军陶侃。只是陶侃没能够将自己的官爵遗留给子孙,陶家也没能成为王谢那样的顶级豪族,在陶潜去世以后就日渐衰落,到了陶潜这一代,已经要为了五斗米而折腰了。

不过,陶潜本意是不愿意做官的,实在是因为家里太穷(这也得拜他那位身居高位却清廉到极点的曾祖父陶大将军所赐),没有办法维持生计才被迫做官。

靠着陶侃的声望以及自己的清誉,陶潜的起点也还不算太低,至少是个官而不是吏——他先后担任了州祭酒、主簿,又给刘裕、刘敬宣(刘牢之长子)做过参军,可他还是穷的叮当响。原因很简单,不是这些职务油水不够,而是他们陶家世代就没有贪污的基因。

只是陶潜也得过日子,清廉不能解决生计问题,搞得他对亲戚朋友大倒苦水:“我也想去些俸禄高的地方挣些钱,好养活我一家老小啊!”上司听到这位名将之后这么惨,也发了一回慈悲,让陶潜去彭泽当了县令。

县令官虽不大,但好歹是个实缺,直接牧民,油水不少。但是这位陶县令上任以后,还是只拿自己那五斗米的薪俸,再没问官府私家要过钱。他唯一做的有些“腐败”的,就是要在分给自己的一百亩田里种高粱,打算用来酿酒,在妻子的坚决反对下才改成一半高粱一半水稻。

可惜的是,无论是高粱还是水稻,陶潜都没吃上,因为他碰上了一个督邮。

说到督邮,很多人都会想起那个因为对刘备无礼而被张飞怒鞭的督邮。实际上,打督邮的是刘备,原因也不是因为无礼(是因为朝廷要裁撤刘备的县尉)。而陶渊明碰到的这位督邮,倒可能是罗贯中小说的原型。

督邮来县以前,县衙里所有官吏都要迎接,陶潜也不例外。当属吏要他沐浴更衣的时候,他愤然说出了那句名垂千古的话: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领导也骂了,官也辞了,陶渊明离开了工作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回家继续当隐士去了。临别前,他写下了那首折磨了很多高考生的《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在这首辞里,陶渊明把官场生活嫌弃了一番,又对弃官归田的生活作了一轮美好的畅想。只可惜,当他对生活灿烂的笑的时候,生活却给了他一张苦瓜脸。

官丢了,五斗米的俸禄也没了,一百亩的官田也得还回去。陶家吃不上粳米,也别想高粱酒了。可陶潜还有老婆和五个儿子(智商都不是特别高)要养活,偏偏他还嗜酒如命,也许儿子有点痴呆和这个也有关系。最贫困的时候,陶潜在面见太守的时候连鞋子都没得穿。

不过还好,陶潜还有他的诗名和祖上留下来的清望,以及一整副名士派头。因此,无论是每一任郡守还是附近驻军的参军,都愿意和他交往。陶潜倒也随性,不管你是穷还是富,只要和我喝酒,咱们就是好朋友。别人送给他两万钱,他转手就送到酒店去了。这份酒鬼习气,倒也洒脱的可爱。

在一杯又一杯、一罐又一罐的酒的滋润下,陶渊明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苦痛,创造出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作,大多都是在田园躬耕时所作,因此被统称为“田园派”,成为了六朝诗歌之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陶渊明不仅会喝酒、会写诗,在醉眼朦胧之中,他其实比谁都清楚世道和人心。在刘裕帐下担任过参军的他,本可以靠着这一份资历去最终夺取皇位的刘裕那里混一碗饭吃,但是他没有,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祖上是晋朝的元勋,自己始终都是晋臣。

早在晋安帝义熙年间,陶渊明就数次拒绝了朝廷的征辟;到了刘宋代晋以后,陶渊明更是以一种别样的方式来进行抗争——此前他的作品,总要题写皇帝年号加以记录;刘宋建立后,他就仅仅记录下干支,而再不书写年号了(日后朝鲜沿用崇祯年号也许就有这个影子)。

豁达而洒脱的陶渊明,就在耕田、喝酒、写诗、抚无弦琴(他不会弹,就弄了一张不上弦的琴来做样子)的日子中,于清醒时的痛苦和醉醺时的快乐中日复一日。刘义隆登基后,再次征辟他入朝为官,可当他还没来得及拒绝的时候,他就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三岁。按现代医学观点,应该是死于酒精性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陶渊明一死,中国最后一位真隐士也就告别人间了。而在他去世不久以后,另一位与他齐名的大诗人也随他而去。只不过不巧的是,这位诗人,却是死于非命。那么,他是谁呢?

咱们下回再说。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人物评价:

李白《九日登山》: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苏轼: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鲁迅《题未定草(七)》: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朱光潜《诗论》: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

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轶事典故:

出身寒素

陈寅恪认为:“江左名人如陶侃及渊明亦出于溪族。”郭沫若说:“陶侃本是东晋当时的少数民族溪族。” 溪人是半汉化的越人。从陶渊明的自叙中,可以看出其对自己的寒素之士的身份是十分明确的。陶渊明在当时虽然以隐逸得高尚之名,但实际所处的社会阶层却在士庶之间。

葛巾漉酒

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无弦之琴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量革履

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手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颜公付酒钱

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

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