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奇异游戏 >

三国之猛将雄兵(水浒漫谈卢明专栏 | 从三个女头领看梁山将的英风豪气)

导读 三国之猛将雄兵文章列表:1、水浒漫谈卢明专栏 | 从三个女头领看梁山将的英风豪气2、萨沙谈水浒人物的现代职务之宋江:小小的县委秘书3、彭德怀在朝鲜发火无人敢劝,洪学智一看

三国之猛将雄兵文章列表:

三国之猛将雄兵(水浒漫谈卢明专栏 | 从三个女头领看梁山将的英风豪气)

水浒漫谈卢明专栏 | 从三个女头领看梁山将的英风豪气

文/卢明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有人说,《水浒传》与《红楼梦》相比,用于女人的笔墨很少很少,尤其是对三位女头领的描写,更是远不及对那些男头领的描写精彩。这话说得是,相对来讲,《水浒传》在这方面下得笔墨确实不算大。即便是这样,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身上,看到梁山好汉的英风豪气。

她们首先是女儿身,有女人的风韵。《水浒》对孙二娘的描写有这样的话:“门前窗槛边坐着一个妇人,露出绿纱衫来,头上黄烘烘地插着一头钗环,鬓边插着些野花......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写顾大嫂:“插一头异样钗环,露两个时兴川镯”。写扈三娘:“蝉鬓金钗双压,凤鞋宝镫任踏。连环衬红纱,乡带柳腰端挎......天然美貌海棠花”。

她们又是特别的女人,特别就特别在不象一般女人那样娇羞柔弱、潜心于针织女红,而是喜欢使枪弄刀,她们带着一般女子所不曾有的风风火火、泼泼辣辣的性格。孙二娘:“眉横杀气,眼露凶光”,她一边说着粗话,一边“先脱去了绿纱衫儿,解下了红绢裙子,赤膊着便来把武松轻轻提将起来。”顾大嫂:“生来不会针线,弄棒枪当女工”,“有时怒起,提井栏便打老公;忽地心焦,拿石碓敲翻庄客腿”,“三二十人近他不得,夫孙新这等本事也输与他”。扈三娘:“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将猛将生拿”,“一骑青鬃马上,抡两口日月双刀。”,“轻舒猿臂,将王矮虎提离雕鞍,活捉去了。”她捉了王英,接着与欧鹏大战,仍然越战越勇。也只有林冲这样的武艺最高的人,才能胜过她。

天生的女人味,豪侠的英雄气,在三个人身上,是共通的。另一方面,三个人出身和生活经历不同,性格、行为也有差异。

孙二娘,出身于剪径的强盗家庭,自幼受其父的影响一定很深。所以,与菜园子张青一起在十字坡开黑店,杀人夺财,做人肉包子,在她那里干得都那样心安理得。我觉得,水浒传对她的描写,说得上精彩的,还在她的语言上。由于她生来就在粗俗的环境中,所以,虽为女人,却满口粗话,这正符合她的身份。也正是由于开店,结识了武松、鲁智深等人,为后来去二龙山并最终走上梁上提供了便利。如果说梁山自晁盖时代开始便转向替天行道的正路的话,那,孙二娘、张青这样的人,便是在起义队伍中得到改造和提高,才成为真正的将领的。

顾大嫂也是开酒店的,“家里又杀牛开赌”,但未有杀人劫财的记录。只是为了救表弟解珍解宝,才不得不杀人后投奔梁山。她的老公孙新是军官子孙,她的大伯哥孙立,还是本州的提辖官,有这样的家庭背景,自然比种菜园子的张青要讲究些。但,顾大嫂也是一个十分泼辣且粗鲁的人,也只是这样,才显出她的英雄本色。为了救解珍解宝,孙新提出劫牢,她急不可耐,提出“今夜便去”。邹渊提出劫牢后投奔梁山,顾大嫂更是态度坚决:“最好!有一个不去的,我便乱戳死他!”她这样说,也真的这样干。当孙立说道:“我是登州的军官,怎地敢做这等事?”时,顾大嫂急了:“既是伯伯不肯,我今日便和伯伯并个你死我活!”身边便挈出两把刀来。

有人说,在《水浒传》描写的女人中,扈三娘最有品位,这话一点也不假。与孙二娘、顾大嫂相比,扈三娘出身于大户人家,从小受诗书礼仪的熏陶自然多得多。这样一个高大俊美的姑娘,又练得一身好武艺,其武艺之高,不止远远高于她的丈夫王矮虎,而且高过其他许多梁山的头领。她在一百零八将中的排名远远高于顾大嫂和孙二娘。她那跨马挥刀的身姿,会倾倒许多英雄。想来,扈三娘的言谈举止、心计和人品,都会在顾大嫂和孙二娘之上。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塑造过一些令人起敬的女英雄的形象,比如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等等。《水浒传》中这三位女英雄的成功塑造,丰富了中国古代女英雄的画廊,是件很可喜的事情。这些女英雄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中国,不只男性有英风浩气,女性也有英风浩气,女性达到了英雄的标准,会比男英雄更让人信服和喜爱。

在梁山队伍中,女性绝不限于这三位,在那些被称为喽啰的人中,还应当有不太少的女人。尤其是在后勤等方面的职事中,应当有女人存在。只是《水浒传》把笔墨都用在对将领的描写上了,而将领中的女性,仅就这么三位。这三位,只所以能成为将领,自有她们的功勋,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而我们需要想到的,是她们只是梁山众多姐妹中的代表,她们以及那些与他们一起随梁山队伍征战的女士们,与男人共同支撑着梁山的事业。

作者:卢明,男,1960年生人,笔名黄河入海。郓城县委退休干部,郓城县作家协会主席,县诗词学会会长。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菏泽学院水浒文化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郓城县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在《光明日报》《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多种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散文100余篇、小说20余篇、诗词诗歌1000余首,其中《菏泽赋》在《光明日报》发表。著有《正话水浒》《水浒印象》《好汉文化探究》《郓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书籍六部,主编《郓城文学作品选》《郓城文韵》《水浒别传》《水浒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泽电视台主讲水浒文化十三期。

壹点号心梦文学

萨沙谈水浒人物的现代职务之宋江:小小的县委秘书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水浒》中宋江反叛之前,是什么职务?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委秘书!这个职务决定了他一辈子没有办法出头,看来做土匪几乎是唯一的办法了!所以,宋江反叛并非偶然,甚至可以说是必然。听萨沙说一说吧!

宋朝的文官制度分为18个级别,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宋朝分为官和吏,都属于今天公务员系统。但吏属于基层公务员,没有级别,没什么实权,只是享受少量的公务员待遇而已。官才属于高级公务员,有真正的行政级别,属于国家官僚的一份子。

我们的主角宋江入伙以后,几次被人羞辱为小吏。

比如:

宋江亲在阵前门旗下,喝道:『量你这个寡将,怎当我手下雄兵十万,猛将千员;汝但早来就降,可以免汝一死!』董平大怒, 回道:『文面小吏,该死狂徒,怎敢乱言!』说罢,手举双枪,直奔宋江。

如果说别人是骂他,捡着难听的说,宋江自己也是这么自称的。

次日, 引宋江于武英殿朝见天子,龙颜欣悦,赐酒已罢。宋江叩头称谢,端简启奏:臣乃鄙猥小吏,误犯刑典,流递江州。

是宋江谦虚嘛?

不是,他真的就是一个小吏。

入伙前,宋江是山东郓城县押司。

什么是押司?就是文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秘书。

换句话说,宋江担任的是山东郓城县押司,也就是今天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委秘书。

乍一看,似乎很大!今天县委秘书可不小呢,大红人啊!当年是很小的!

宋代的县和今天的县不同!今天一个县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上百万人。南宋鼎盛时期,人口不过1个亿,是今天的十几分之一。宋代一个县多则几万人,普遍不过是1万人左右,偏远地区更是几千人。知县也就是县长的职务,尚且不算什么了不起,县委秘书就更不算什么。

更况且,北宋一个县有8个押司,分别处理诉讼,收税和普通行政文件的编写。勾引宋江二奶阎婆惜的张文远,就是其中一个押司。宋江只是8个押司其中之一,自然更差劲了。

宋江的职务和诉讼收税无关,不过帮助县长整理日常文件,一个普通秘书而已。

宋江具体工作:处理日常一些琐碎事情的文件和寻常的公文。比较重要的文件,宋江就要交给县长亲自批示,然后再处理。

书中写道:观察何涛道:“相烦押司便行此事。”宋江道:“不妨,这事容易。瓮中捉,手到拿来。只是一件!这实封文须是观察自己当厅投下,本官看了,便可施行发落,差人去捉。小吏如何敢私下擅开?这件公事非是小可,不当轻泄于人。”何涛道:“押司高见极明,相烦引进。”

看看,宋押司只能处理普通文件,哪有什么权力!

那么,押司是不是有实权的官员呢?

肯定不是!

上面说到,北宋的制度分为官和吏两种,官员享有实权,多是通过科举或者皇帝提拔上来的,是社会的精英高层人物。

而吏,基本都是本地招募的。也就是,你去报名,如果条件大概符合,就可以做押司,甚至不需要考试。换句话说,这种就是编制外的公务员!

北宋毕竟不是今天,当年文化教育水平不高,绝大部分农民不识字。像鲁智深这样的优秀军官,也不认字,能够做吏的人不多。一般识字的都考科举去了,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吏。做吏的人,一般都是科举考试无望,只能靠着自己的教育水平混口饭吃,自然是社会的底层了。

押司类似于今天基层编外的公务员,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处理各种实际事情,很辛苦,但没权。

自然,他们是老百姓和官员之间的过渡,也可以利用中间人的地位受点贿,不过大头还是要被官员拿去。

理论上,吏熬很多年,是有机会转为官的。实际上,绝大部分吏都是一辈子在底层跑腿!

宋江应该就是瞄准这个可能转为官,才去做吏。

为什么呢?做吏多为混口饭,或者捞点好处。就像宋江二奶阎婆惜说的那样:“可知哩!常言道∶ “公人见钱,如蚊子见血”。他使人送金子与你,你岂有推了转去的?这话却似放屁!“做公人的,那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 你待瞒谁?”

宋江是小地主家庭,颇有些钱,那就是想要往上爬了!!

北宋文官大部分为科举考试,剩下的多是贵族或者巨额行贿跑官而来。宋江科举不行,区区一个小地主又没有行贿的门路,想要进入仕途只能做小吏了。

自然,小吏毕竟属于官府的人,和老百姓还是有些不同。

诸如在穿戴上,他们可以穿长衫,和秀才一样可以结一根长长的儒绦衣带,脚蹬靴子;而普通百姓只能穿短衫,蹬高帮鞋。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那么,很清楚了,宋江的职务是山东郓城县县委秘书,属于基层公务员。

按照今天来说,他的级别应该是副科长。

书里面说,宋江在郓城县混了多年,家里又有不少钱,却才混到一个副科长,说明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现在大家知道,宋江为什么要反叛了吧?

自然,杀了阎婆惜,又被黄文炳陷害,宋江才不得不上梁山。

就算没有这些事情,宋江苦熬这么多年,花了不少钱,才当了一个副科级秘书,恐怕混到死也就一个县城小官而已。以宋江的个性,自然是不可能的,迟早会搞出事来!

难怪书中写道: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栏畅饮,不觉沈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利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

-------------------宋江是个很有野心的人。正常来说,他是小地主家庭,一辈子丰衣足食,根本没必要去做这种小小的县委秘书。实际上,宋江是有政治上的抱负,试图走上仕途。只是他机遇不好,出身低微,官僚阶层高攀不了,只能通过结交江湖的流氓亡命徒,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政治筹码!

有意思的是,书里面还有另外一种秘书,倒是颇有些权力,就是害了杨志的老都管。

这个老都管姓谢,是梁中书派来押运生辰纲的,后来因看不惯杨志的作风,处处和杨志对着干。

都管也是秘书,但因是梁中书的秘书,比宋江要厉害的多。梁中书是大名府知府,按照现在就属于大市市长或者直辖市市长,省部级官员,正三品。

老都管在他身边做秘书,又做了一辈子,自然也水涨船高,比宋江高几倍了。

所以这个老都管敢这样对杨志说: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公时,门下军官见了无数,都向着我喏喏连声。不是我口浅,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直得地逞能! 休说我是相公家都管,便是村庄一个老的,你也要听我劝一劝!只顾把他们打,是何道理!”

不过话又说回来,宋江一个副科长却有这种本事,也挺了不起!

比今天国家机关的副科长,牛叉多了!

彭德怀在朝鲜发火无人敢劝,洪学智一看陈赓坐门口,顿时有了主意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立国之战。经此战后,很多人对以上12个字,都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直到今天,“彭德怀”这3个字仍然是美国军史学家们绕不开的人物。

然而,当年的烽火之下,又有谁知道,作为司令员的彭德怀内心承受了怎样的压力?而当这种压力体现出来时,往往就是一次次的阵前“发火”。至于发火的原因,笔者举两个例子:

第一次发火,冲着38军的梁兴初。

因为判断出现问题,38军没能及时切断美军的退路,致使“围歼敌人于清川江以北”的计划没有完美达成。事后,彭德怀当众批评梁兴初是“鼠将”,并表示:你延误战机,按律当斩!骂你算是客气了!

经此一骂,38军将士们知耻而后勇,立下大功,彭德怀亲自给了他们“万岁军”之名。多年后,已是海南军区司令员的梁兴初,听说彭老总要到海南来视察,竟悄悄地跟儿子唠叨:“他现在不会骂我了!”

第二次发火,是在北京。

1951年2月,彭德怀于阵前临时决定飞回北京,走进了毛主席的住处。主席了解他的性格,风趣地说:“只有你彭老总,才会在人家睡觉的时候闯进来提意见!”

随后,彭德怀在会上,摆出了前线种种物质上的困难,希望大家能想想办法。但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部分同志表示目前国内也很困难。对此,彭德怀猛地站起身,发火道:

“这也困难,那也困难……这些都是年轻可爱的娃娃呀,难道国内就不能克服困难吗?”

众人都不敢再说话。最后,周总理站出来力挺彭德怀,并承诺:“困难,我来解决”。

以上两怒,一在前线,二在后方,老帅掌握全局的能力,可见一斑。

而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是他的另一怒。这一怒也在前线,而且当时除了陈赓之外,竟无人能劝得住他。

一切,要从志愿军180师开始说起。

一:180师的失利,彭德怀发火

笔者在与老兵们交流时,他们总是意味深长地跟我念叨着这样一句话:世上哪有什么真正的常胜将军、常胜之师,有的只不过是一群输了还会再爬起来的人。

180师,在解放战场上,是一支英雄的部队。

其前身,是1947年在朱德总司令的推动下,合编而成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4旅。两年后,全军统一番号,归入第18兵团60军建制,始称180师。此后,180师随军进军西北、西南作战,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当国内绝大多数部队都在各地休整、驻扎时,180师的将士们仍在川西剿匪。12月份,中央一纸命令,180师千里赶赴河北整训,次年2月随60军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序列,入朝参战。

此时,担任60军军长的是韦杰,担任180师师长的是郑其贵。两位,都是身经百战的猛将。

一入朝,180师就赶上了第五次战役。在此后的回撤过程中,180师虽然迟滞了敌人的进攻,但也完全陷于三面受敌、背水作战的态势。最后的结果是:1万多名将士仅4000多人突围,3000多人受伤牺牲或失踪,还有3000多人被俘虏。这是我军在抗美援朝中,损失最大的1个师。

一万雄兵,仅剩4000。

得知180师遇险,身在北京的毛主席心急如焚,凌晨一点多,他仍在给前线发电报、打电话,并反复问一句话:“180师,情况如何?甚以为念!”

如今,关于180师的失利,仍有大量军史学者们在研究。很多军迷对此不解,他们说:“咱们打了那么多大胜仗,你们为何要反复研究一场失利!”对此,笔者的理解是这样的:

研究它,不是为了讨论责任在谁,而是因为:在任何时候,中国人民子弟兵都是一支有勇气面对失败的部队。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咱们必须找出来,以后不再犯。

研究它,是为了告诉现在的年轻人:美国人不是傻子(正如抗日战场上的日本人,也绝非某些神剧演得那么蠢),志愿军也并非如有神助,他们也会有暂时的失败,不同与世界上绝大多数部队的是,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再站起来。

唯有明白了以上两点,才是对180师牺牲将士们,最大的敬重。

180师的失利,无疑刺痛了彭德怀。平日里,彭老总什么都能忍,唯一不能忍的就是折了兵。

随后,他在志愿军司令部所在的地空寺洞,开了一场大会。志司通知:志愿军所有军长、政委,都必须参加会议,一个都不能少。

阵前把领导层都集合起来开会,一旦被敌军发现,无疑是致命的,但彭德怀认为:这个会必须开。为了安全起见,司令部的同志们特意用粗木搭了一个掩蔽棚子,并在上面盖上了土,搭上了树枝。这样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敌机从空中发现不了。

接到命令后,各兵团、各军军政主官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冒险赶来。但组织干部们数了又数,却发现少了一个人: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当时指挥60军的正是他)。王近山是刘邓大军麾下的猛将,号称“王疯子”,他为何没来?原因无非两个字:不敢!

王近山虽然没敢来,但三兵团的政治部主任带着下属们来了,彭德怀也亲自到洞口相迎。一见到他们,彭德怀便问:“近山同志怎么没来?”政治部刘主任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他说没打好,不敢来见你……”

果然如大伙儿所料,彭德怀在会上发火了,他直接点名60军军长韦杰,说了一些颇严厉的话,比如他质问:

“你这个韦杰,军长怎么当的?命令部队撤退时,你们就是照转电报,为什么不安排好?”

大伙儿都了解彭德怀的脾气,会场上一时鸦雀无声。坐在一边的韦杰,是很了解彭德怀的脾气的,他明白:此时说什么话都没用,只能是火上浇油。于是,他便低着头,不敢开腔。但他没想到,他这样的表情更让彭德怀气不打一处来。

一场会议,就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中,进行着。

二:陈赓有办法

会这样开下去,韦杰万一承受不了,该怎么办?此时,会场上最着急的当属副司令员洪学智将军。

在我们的开国将军里,洪学智是非常有魅力的一位。

下属回忆他时,曾这样形容:“洪将军说话,常以右手抹下巴,俗言俚语,风趣幽默,尤喜用歇后语。”他在阵前用过的经典歇后语有:连鬓胡子吃糖稀——理不清辨不明、盲人骑瞎马——还能走出好道道儿来、戴着草帽亲嘴―——差得远……

自入朝鲜战场,洪学智主要负责后勤工作,与彭德怀之间的战友情也成了佳话。

比如,刚入朝之初,志愿军司令部驻扎在大榆洞。为了保护司令部的安全,洪学智调了一队工兵挖防空洞。彭德怀认为所有的力量都应该用在前线,不应该用于保护他个人。于是,他把工兵们都给撤了。最后,洪学智表示:“老总,是中央让我管的,中央有命令啊!”后来,敌机果然来轰炸,幸亏有了防空洞,志司才安全地保了下来。

由此看来,洪学智的话,在多数情况下彭德怀是能听得进去的。但这一次,面对180师的失利以及彭德怀的发火,洪学智却无计可施,急得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正在这时候,洪学智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原来是陈赓到了。顿时,洪学智便有了主意。他走到坐在门口的陈赓面前,对他说:“你去说说吧!”

陈赓一下子明白了洪学智的意思,这是想让他来“灭火”。于是,他走进木棚,竟淡定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老总,该吃饭了,肚子都咕咕叫了……”

参会的将军们都没想到,陈赓站起来发言会说这句话。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彭老总听完这话,居然就真的不再批人了,而是看了看表,说了句:“好,吃饭!”

一场雷霆之怒,就这样暂时平息了下来。事后,很多将士们都说:“说实话,在这种场合,也就只有陈赓敢这么做。”

当然,这件事还没有结束,因为还有一个人陈赓必须去见一见:吓得不敢来开会的王近山。对军史稍有了解的朋友,应该会很清楚,王近山此人有几大特点:

其一,打仗猛,敢打别人不敢打的仗,敢打上级来不及下命令的仗,当年毛主席也叫他一声“王疯子”;

其二,王近山没上过军校,是从一线成长起来的,能让他服气的将军不多,老师长刘伯承算一个,老旅长陈赓算一个。

在志司开完会后,陈赓便打算去“会一会”王近山。结果,一见面,陈赓就发现王近山正埋头写字。他悄悄走近,问王近山:“大热天的,关门给谁写情书呢?”王近山被人打断,正想发火,扭头一看是老旅长来了,马上收起脾气,说道:“陈司令员,都这个时候了,你还拿我开玩笑!”

原来,王近山正在写检讨,准备等彭德怀气消一点后,拿去给他看。陈赓见他这难受的样子,也就不再取笑他,静下心来安慰他。

王近山也确实是听陈赓的,他告诉老旅长:“我实在没脸去见彭老总,你是旁观者,我的指挥上到底是个什么问题?”

陈赓也就不再藏着掖着,他告诉王近山:

“我们都是吃刘邓饭的,过去打定陶,你是尖兵,千里跃进大别山,你是开路先锋。这次朝鲜回撤失利,主要是指挥不当,你太麻痹了,太轻敌了,这次彭老总已经替你承担了责任,你要深刻地想一想……”

陈赓的一席话,说得王近山感慨不已。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积极反思,向彭老总做检讨,并曾赶回北京向毛主席检讨。

而关于这件事,事后毛主席的话也算是一锤定音了,他表示:

“180师受挫,彭德怀在电报中已经向我和军委做了检讨,承担了责任……这次180师受损的原因很多,是上上下下的许多错觉,和各种因素合在一块所造成!”

三:陈赓为何总能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

180师的事能迅速解决好,没影响士气,也没影响将帅之间的情份,陈赓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彭德怀反复要求毛主席“一定要把陈赓给我派过来”的原因。

早在建国前,彭德怀和陈赓之间,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陈赓和彭德怀都是湖南湘潭人,不同的是他们的性格:陈赓幽默风趣,爱开玩笑;彭德怀则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两人相处时,还曾有过陈赓“四骗”彭德怀的趣事。

比如,1939年,彭德怀要到陈赓所在的386旅驻地来考察。事先,陈赓就了解到,彭老总因长期在一线,神经太紧张,吃不好、睡不好,身体情况非常不好。于是,他便对部下说:这次务必要让他吃点好的,补一补。

但大伙却很为难,因为他们深知彭德怀的脾气,他是绝不会浪费钱在吃上面的。在这种情况下,陈赓不得不连哄带骗了。第一盘菜,上来的是一盘清蒸鱼,陈赓解释:“这是战士们在河里捞的,没花钱!”第二盘菜,是一盘肉丸子,陈赓解释:“这是鱼肉做的丸子!”

第三盘菜,是一盘鸡,彭德怀立马意识到不对,发火:“这鸡难道也是鱼做的?我差点中了你的圈套!”陈赓于是解释,这是在河边抓到的野鸡,经常在河边吃死鱼、死虾。虽然这最后一道菜没吃,但好歹这一次彭德怀总算是补了补,陈赓心里也踏实多了。像这样的事,在陈赓身上还发生过很多,每一次他都能“曲线”解决很多问题。

事实上,在陈赓到达朝鲜之前,彭德怀已经觉察到志愿军内部存在着一些小问题。

入朝后,虽然我们取得了前几次战役的胜利,特别是长津湖一战,更是让志愿军扬名世界。然而,我军战士们也深刻地意识:美军不是日本人,也不是蒋军,而是一支从装备到战术打法,都很不错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紧张的气氛一直在军中蔓延着。很多战士们,连睡觉时都常常惊醒。

这些情况出现后,彭德怀便第一时间急电国内:“火速派陈赓来!”在彭德怀看来,唯有陈赓有办法能化解。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接到彭德怀的请求,国内总参经办人却不得不回电:“彭司令员,换一个人行不行?陈司令员还在越南!”彭德怀听完后,斩钉截铁地表示:“不行,必须陈赓来,没有商量的余地!”

当时总参也是真没办法。自建国后,个人综合能力极强的陈赓,就是我军中最忙碌的将军。1950年年初,越共主席胡志明秘密入京,请求毛主席派人援越抗法。当时,中央点名让陈赓赴越。在越南时,陈赓的表现大家也都看在眼里,甚至有越南将军很羡慕地问:“像陈赓这样的将领,中国有几位?”

不过,庆幸的是,到彭德怀要求陈赓必须来时,他已经在从越南赶回来的途中了。回到北京向毛主席汇报后,他来不及多休息,便匆匆进入朝鲜。此后,因为他的几次入朝,一些变化“悄悄”地发生着:

首先,是彭德怀脸上的笑容多了。

异国他乡作战,全世界都关注着,彭德怀承受的压力、精神的高度紧张,都是难以想象的。但战士们发现,自陈赓来了后,彭老总脸上的笑容明显就多了。他会“缠着”彭老总跟他下下棋,放松一下;记者们来了,他会劝着、哄着他配合拍照片。总之,只要有陈赓在司令部,一切都好办。

其次,是战士们也变得不那么紧张了。

除了能缓和各种矛盾,陈赓还是一名有勇有谋的战将。他积极推动地下坑道的挖建,可谓帮上了大忙。到朝鲜停战为止,志愿军构筑大小坑道总长1290余公里,战壕和交通壕共长6240公里,被称为“战争史上的奇迹”。一位美军指挥官曾表示:“中国不是在打仗,而是在修地下长城!”有了这样的地下长城,前线战士们的信心得到了很大提升,战斗力也大增。

这所有的变化,对志愿军来说,无疑是极有利的。事实上,从180师后来的表现,就能看出这一点。

180师突围出来的4000多名指战员,上上下下都憋着一口气。1953年3月份,180师作为第一梯队接替东线防线,参加夏季反击战役。全师歼敌数量达到3000多人,扩大占领面积23平方公里,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战役后,好几个兄弟部队都拍来电报,表示祝贺!

尾声:

抗美援朝,至今已是70多年,翻开这历史的一页,我们看到的是一批个性鲜明的新中国将军及可爱的士兵。他们中,有人不苟言笑,有人淡定从容,有人幽默有趣,有人脾气直率……而当这些人带着同一个使命出发,我们看到的是一支扬名世界的中国军队。

川军的悲壮一战:两万人抗争四个昼夜,从此天下皆知"无川不成军"

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董必武

没有硝烟弥漫的和平年代,或许难以想象昔日先辈战场奋斗的场景。用鲜血和斗志保卫国家的将士从来都是一个国家绝无仅有的宝贵财富和当之无愧的英雄。如今的祥和美好,都是昔日这些无名英雄用身躯筑起的牢固根基。

山河破碎的国度里,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支看似不起眼甚至遭人嫌弃的地方部队。

他们没有雄兵猛将,优良器械;仅仅是依靠对国家的忠诚和勇敢与鲜血打响了战争史上最为悲壮的一战。他们以个人的意志向时代展现了不可磨灭的军魂,也将他们的番号永远刻在了时代的一角。

历经磨难,遭人嫌恶

这支部队就是民国时期无人不知的"川军"。旁人即便不懂历史,也对川军和他们曾经的事迹赞不绝口。他们是保卫祖国的军队中至关重要的一支部队。可鲜有人知的是,昔日的川军也曾有过悲壮的一战,才最后被人铭记。

川军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彼时晚清政府尚在训练四川军人组成新军扩充战力,这便是日后川军的前身。民国创立以来,四川成为却成为了各路军阀和社会势力必争的军事要地。川军在此期间也饱受混乱局面的影响,故此才被外界指责为"最差的军队"。

这样的评价并非恶意中伤,事实上早期川军的面貌着实令人堪忧。除了人手一杆烟枪的奇怪装备,他们并没有统一的着装,破烂的衣衫和老旧的枪械在队伍中似乎比比皆是。

历史的沉淀很多时候会造成社会对某些事物抱有固定的印象,就是因为这些无法改变的固有印象,川军逐渐被其他部队嫌弃并且敬而远之。可川军对此并没有过多在意,反而想方设法改变当下装备落后的状况。

于是他们在全国混战期间,伺机劫掠了阎锡山所在山西部队的军火库。这也导致了外界频繁的耻笑,阎锡山还对川军破口大骂。一时间川军成为了国内的众矢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在四处流转,无人愿意收留。

临危受命,驰援徐州

1938年,国内抗战局势突然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地战斗频发,国土沦陷也迫在眉睫。敌军不断逼近我军的军事战略要地,即便是快马加鞭的回防在一时间也是于事无补。

南京被占领的消息刚刚传开,敌军就在短短数日之内反扑到了徐州这一军事重镇。所有军队都意识到失去徐州将有如何惨痛的代价。可现实的情况却是身在第五战区徐州的部分兵力已然是捉襟见肘,眼看将要被敌军消耗殆尽。

国家兴亡危难之际能够站在历史前沿的往往都是视死如归的英雄。此时仅有一支部队临危受命赶到了战争前线。这便是原本在旁人看来孱弱不堪的川军部队。大敌当前,川军部队的将士们却没有任何畏惧,相反对他们而言,这将是一次绝佳的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

他们想要用实际行动为自己正名。眼下原本驻守山东的韩复渠在开战前一退再退,导致敌军奔驰而下,直指台儿庄。川军部队122师不得不硬着头皮在台儿庄北面的滕县驻守,抵抗敌军的千军万马。

英雄无问西东

战斗前夜,作为川军122师师长的王铭章已然怀有了视死如归的决心。他身后的部队依然是没有优良武器装备和战斗素质的地方部队,与敌军形成了天壤之别。

以死报国的行动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因此,在第二天出征前夕,面对身旁的战士们,他只留下了"保国卫民而牺牲,是我们军人的天职"这样的嘱咐。

能够决定战争胜负的,或许不仅是双方实力的差距,为国捐躯的顽强意志很多时候能够让奇迹就此诞生。就是在滕县这样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地方,爆发了足以被载入战争历史的惨烈战斗。川军凭借地形优势早早在此布下防御工事。敌军如期而至,一触即发的战斗也随之打响。

原本敌军以为能够轻易通过的关隘此刻间却化为了固若金汤的城池。事实上此地并非易守难攻的重镇,只是因为眼前的川军用血肉之躯和破旧的武器筑起了高墙。

敌军不断加重火力,意外的是面对如此凶猛的攻势,这支本该是全国最不起眼的部队将士却无一退缩。不断加大的伤亡也没有更改他们的以身赴死的决心。整整四个昼夜的抗争后,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书写了近代战争历史的传奇。

区区两万余人面对差距悬殊的敌人,毫无退却相反却给予了对方惨痛的打击。理应受到历史和国家铭记的,必然是为国家无畏献身的英雄,而无关个人身份和地位。

此战过后,川军的气节声明令举国震惊,无人不知川军。除此之外,他们也为战争局势的变化做出了绝无仅有的贡献。滕县一役,拖延了敌军大量的时间,同时徐州也在精锐部队驻守之后转危为安。

李宗仁也回忆川军,表示台儿庄大捷的前提就是川军在滕县的苦守。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川军将士用生命书写了历史。那些身披死字旗的士兵用最惨痛的代价和牺牲换回了国家的安宁和斗争的胜利。

经此之后,川军再不是逢人嫌弃的部队,相反他们是抗战期间数一数二的功臣,从此天下皆知"无川不成军"。

英雄之名,断不是寥寥数语能够尽数诠释。真正能够背负国民英雄之辈,必然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用鲜血和身躯书写历史的每一个平凡身影。时过境迁,慷慨赴死为国捐躯之辈早已同往日山河远去,可此番气节必将举世铭记。

这一仗,粟裕一战成名,毛主席对秘书说: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

一、引言: 孙武问道,真战危殆

《孙子兵法》里有个著名提问:“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如果敌军众多且阵势齐整(精锐之旅、非乌合之众)向我方进攻,弱势我方该如何应对呢? 答:“先夺其所爱,则听矣”。意即:我方要先夺取敌人要害,这样敌人就会被迫听任我方摆布。

孙子兵法整书仅六千字,文笔简练,很多意犹未尽之处、让人感觉不过瘾。真实战场无论冷兵器还是热兵器时代,将士数量、装备、后勤等占明显优势敌方“齐整”攻来、弱势我方该如何应对才能化险为夷甚至反败为胜,这里头的指挥、外交斡旋、后勤统筹等等均难度极高,一举一动攸关生死,丝毫含糊不得。

这里有个好案例:1940年由陈毅外交斡旋、粟裕谋划预案和具体指挥、叶王陶诸将奋力搏击的黄桥决战给了我们非常好的答案。

二、战前态势:群狼环伺,何以退敌

1940年秋季,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日寇及依附其上的汉奸走狗在江浙皖数省相当猖獗。9月,我党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确定了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战略任务。陈毅、粟裕奉命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数千人渡江北上挺进苏北,当陈粟部进军黄桥、姜堰等地后,长期盘踞苏北的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苏鲁战区司令韩德勤消极抗日、与日寇互不侵犯;但却历来铁杆反共、自恃兵多粮足、装备精良、地头熟稔,很快纠集3万之众分3至5路向驻黄桥新四军陈粟部扑来,妄图歼灭我部主力独霸苏北。

其进攻兵力配置如图:韩部主力89军军部辖第33、117两师计1.2万人,为进攻黄桥之中路主力,指挥官为李守维;翁达旅,虽仅3千人但装备精良,号称梅兰芳部队。翁旅也是韩部嫡系,妄想趁89军先攻得利时侧击抢功; 必须指出,两部1.5万顽敌中的普通士兵大多反内战。左路军保安旅,计5个保安团、约2千人,装备次,与黄桥镇隔河相望,起策应作用。韩德勤以省主席身份“命令”(因各自为战、不带强制性)右路两军:税警总团陈泰运部(约4千人)、苏鲁皖边游击军李明杨、李长江部(8千人)从右翼配合;这三部敌军虽不直属韩德勤管辖,但均虎视眈眈,其中二李部颇具实力,如我陈粟部寡不敌众、甚至只要战况焦灼僵持,二李部及陈泰运部均可能偷袭捡漏。

此外,西南泰兴一带的日伪军一部,站一旁“坐山观虎斗”,也可能参与搅浑得利。

我方情况:黄桥只是一个位于江边不远的小镇子,战略位置重要。但地处平原,无险可守,也没纵深周旋,可谓易攻难守。我新四军陈粟部渡江后满打满算才七千人,实际战斗人员不到六千,武器装备很一般,枪支少,不少战士甚至只能配备梭镖红缨枪。重火力缺失,如3纵陶勇部仅山炮2门,炮弹数发。所幸我部渡江后连克黄桥、姜堰、海安、营溪,数战连胜士气正旺,黄桥附近民众全力支持我部抗日除奸,所谓得民心。叶飞、王必成、陶勇指挥1、2、3纵队各部,1个纵队仅一两千兵马而已,和八年后叶王陶各领数万十几万雄兵纵横东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可同日而语。

我部有两个外援,西北方向八路军黄克诚部正星夜驰援,但顽韩来势汹汹、黄部距离甚远、决战时段没能及时赶到、故而只能起战略牵制作用;此外,新四军江南某营可能渡江支援,似乎有所帮助,但最后还是没及时赶到战场。我部还有一个不可忽视弱点:当时我部通讯力薄弱,战端一启则三个纵队须各自为战、独战求存。

战前态势总结:1940年秋黄桥决战前,敌以五倍兵力“众整而将来”、我方对阵形势极其严峻。我方不能输、输了就会被赶出江北、撤回江南甚至可能全军覆灭;甚至也不能小胜或打成僵局,这样可能引得陈泰运部、二李部、保安旅甚至外围日寇伪军,群起蜂抢,局势终至不堪收拾。我部必须奋力搏击、务求必胜、全胜、速胜!

六千人对阵三万之敌,群狼环伺,何以退敌?!

据史载,当时连我部主将陈毅都做了最坏打算,吩咐手下把自己曾在南方三年艰苦游击时都舍不得撂下的一挑诗文担子埋在镇外山丘上。当时的新四军领导、地处皖北的项英也多次电报问询、上上下下均对陈粟部能否在韩部大军压境下生存下去忧心忡忡。

后来结局如何大家都知道,战果不可思议地一边倒的黄桥战役是未来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指挥下扬名之战,其精密筹算宛如神助、可谓一战成名。更准确说法,应该同时褒扬陈毅元帅、叶王陶诸将、众多战士搏命、还有黄桥老乡们和他们那著名的烧饼,那真是一场绝无仅有的由诗人、猎人、教师、铁匠、农夫等诸多将士共同谱就的精彩华章。

三、战前筹算:多算胜、少算不胜、精算大胜

《孙子兵法》开章《计篇》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大意即:战役战斗之“战前庙算”极端重要,在未开战时就应该深入筹算。最终胜利者是因为比对方考虑得更周全更切实,而失败一方则相反,考虑得不周全、考虑得少。

战前苏北敌我局势分析:韩德勤虽名义上贵为蒋所任江苏省主席、但实控兵力仅李守维、翁达两部合计一万五千余人枪,实控范围狭小,仅苏北数县。二李部和陈泰运部名义上为其所辖、但实际上财税军事相对独立,且因担心被韩部吃掉而首鼠两端、在韩部和日寇间玩平衡(次年,二李部被汪伪策反、成了可耻的汉奸部队)。而我新四军陈粟部自挺进苏北以来已连克黄桥、姜堰、营溪、海安等多地,我军也以韦岗处女战教训了日寇支队、从而在广大民众心目树立了坚决抗日且能打胜仗之光辉形象。

大战前,我陈粟部审时度势,着力争取二李部、陈泰运部至少在决战时段 “坐山观虎斗”。39年秋至40年春,陈毅同志以非凡胆识与智慧三进泰州,与地方派系部队就联合抗日谈判成功,结成反韩统一战线,为决战顽韩创造有利军事态势。后来事实证明,不计一城一池得失、主动让出经济税赋收入极高的姜堰地区(当时有“金姜堰”说法)给二李、争取二李部和陈泰运部保持相对中立,是新四军军事成败外在保证之关键。在决战中二李部及陈泰运部、本地保安旅团三势力合计约1.5万之众,装备和我陈粟部相当,三势力构成顽韩之左右两翼、但一直保持中立,使顽韩部在军事上陷入孤立,大大削弱了其联合进攻力量,从而使新四军能够集中有限兵力全力打击顽韩嫡系部队,创造了战争奇迹。

但是兵凶战危,西北方向,二李部距离我最近,顺黄桥河而下十几华里即可侧击我软肋。如二李蠢动、陈泰运部也可能偷鸡摸狗。粟裕经过慎密思考,把2纵王必成部放在黄桥西北顾高庄一带驻防,警戒二李部及陈部、将最有实力的1纵叶飞部置于黄桥近郊严徐庄作为伏击拳头使用,主要对付正北方向可能来袭的顽韩嫡系翁达旅。主帅陈毅暨苏北指挥部设于严徐庄统揽全局。

可以说,无论我军如何努力造势,当面敌情局势依然相当严峻,韩德勤本人当时自信满满,向蒋介石和顾祝同夸下海口,此战将毕其功于一役,让新四军下长江喂鱼。

当时年仅33岁却早已身经百战的粟裕总是喜欢站在地图前、一看就是半天。身旁参谋们都知道,粟裕沉默不语,往往就是要打大仗了。后来名满天下的粟裕大将身材不高,沉默寡言,除了看地图、吹口琴、喜食狗肉外没有过多癖好。他不是黄埔军校或有名讲武堂科班出身,而是跟随毛主席、朱德元帅在战争实践中真刀真枪边打边悟、一步步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共和国第一大将。其学历仅师范学校毕业、本行是教师;再往前溯源,粟自述从小在长工阿坨引导下喜好扛猎抢狩猎,性格构成因素应加上猎人一项。

战前部署时,陈毅首先发言:此战是背水一战。打得好,苏北局面改观;打不好,我们就真的要被顽韩赶到长江河里去喂鱼了。

粟裕接着指出:这次和以往不同,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都要求我军以少胜多。看敌人部署,此战顽韩自持其绝对优势兵力、“众整而将来”、光是主攻黄桥之李守维部就足足九千人枪、超过我全部六千有生力量三分之一有余,还要加上左翼突击的翁旅三千生力军,翁旅装备精良为顽韩全军之冠。周边还有二李部、陈泰运部、保安旅团部虎视眈眈。有的同志主张乘顽韩攻黄桥,我主力脱敌北上、游击海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还有同志主张打阵地战,既然兵力有限、那么我们就应该最大限度集中自己有限兵力全力守黄桥、在黄桥附近与敌决战,最起码能依托工事、耗敌待变,同时抽出一部东进,开辟南通如皋信根据地,打到敌人薄弱地域去。

但敌将李守维是参加过江西围剿的老蒋,这两种办法他也能想得到。第一方案看似避实击虚、出敌意料。但缺点一,我们放弃好不容易夺得的立足之地、好不容易在苏北打出的威名,未战先撤,无疑会助长顽韩日寇嚣张气焰,对我军站稳苏北脚跟长期发展战略极其不利;还影响军民士气,群众会认为新四军是打游击的,没实力,跟着我们抗日没前途。缺点二,以主力袭击海安是兵团运动战,如采取游击办法、把后方挑起是非常危险且不负责任的。缺点三,据侦察,海安敌方工事坚强。我们长途奔袭、顿兵坚城下,如不能迅速拿下,则黄桥孤城少兵同样难以坚守,很可能造成顾此失彼、两地均失。

第二方案东进如皋,短期内必定攻城略地战果不小。但缺点一是东边几个保安旅本来就不是顽韩嫡系,营溪战斗后他们已答应和我们结成统一战线,如我进攻他们则等于背弃了盟友、把他们推向顽韩一方,无形中削弱了抗日统一战线、助长顽韩势力;缺点二是我部满打满算仅有顽韩进攻嫡系五成兵力,现在顽韩全力攻击黄桥、我们如主力分兵、长途奔袭则黄桥很难守得住,且顽韩断然不会因非嫡系保安旅受攻击缘故而分兵去救。当其下决心丢掉东边、集力攻黄桥,攻下后再趁势东进,那我们就难受了,搞不好两地均失。综合以上分析,同志们提出的北向打游击也好、固守黄桥加上东进抢地盘也好,都不是好办法。

说一千道一万,一句话,黄桥要守,要守得住。守住黄桥的同时,要下决心打一个大歼灭战!粟裕停顿片刻,恍如石破天惊般提出一个冒险却力求全胜的预案:一部以黄桥为轴心进行攻势防御;主力隐蔽黄桥附近、在极短时间内挥师背击、各个击破。会堂里台下诸将屏住呼吸,值此危机时刻,众将为粟裕同志这独辟蹊径、极度冒险方案所震撼。

粟裕接着说出理由,其一:以黄桥为轴心攻势防御、军事上主动权仍然操控在我,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不要小看的轴心向左向右自由转动、用兵自如;且我们力主抗日而坚守黄桥是完全的自卫,政治充分有力,民众同情赞助,因而得民心、稳军心、士气高昂;顽韩大部士兵对他们上司主动挑起内战相当不满、不满就会厌战、会懈怠、士气低落;这一高一低就拉开了士气差距。

其二,我们全力坚守黄桥,民众有力支援,事实上这几天来每天几千群众帮我们赶修工事,群众踊跃参加抬伤兵、送烧饼、犒劳猪肉,对我军帮助很大。

其三,黄桥距离顽韩发兵据点相当远,需要两天行程才能到达。我们可利用这两天宝贵时间沿途适当部署疑兵、伏兵、奇兵来伏击、骚扰、迟滞敌人,削弱敌军兵力。

其四,在陈军长有力斡旋下,我们主动让出姜堰、分化二李部,我们还将继续让出加力、古溪、分界,让顽韩各层指挥官心生骄傲和疏忽,这就给了我们随时突然进攻和突击的机会。同时沿途我们广泛的政治宣传也会影响其士卒士气,兵法有云,攻敌之心,以老其师,就是这个意思。

其五,再往后多想几步:敌人是劳师远征,我们突击胜利后,追击起来就更易收效,敌人一路败走的都是我们有群众基础的地区,更显势单力薄,所以只要他们被打败,我们可以在几天追赶中狠狠地连续打击,可能的话将来攻之敌彻底消灭。

粟裕同志全盘分析高瞻远瞩充满智慧,众人折服,纷纷鼓掌。沉闷已久会场气氛终于活跃起来,人们看到了胜利曙光!

粟裕接着讲:但是,1、以我部现有有限火器确实不利于采取坚守防御战,我们弹药很少,没有补充,所以非万不得已,不能采取这样的防御战。我们必须节约弹药,集中人力火力于主要防御方向。2、敌人开始进攻时分几个纵队前进、区隔十几里二十几里,但一到黄桥间隔距离就缩小到只隔几里路了,敌人向心集中、兵力火力更易形成优势,我方须在很危险状况下就地坚持以寡敌众,非常不利。但危中有机啊同志们,既然他们靠拢了,我们可以用“铁钳”把他钳住、使他动弹不得。加上我们这里河流众多、敌主力不易展开、转向和后退等各种战术动作更不易;只要我们坚决守住黄桥,等到我们突然反击时,地形其实可以说对我们是有利的。

听到这里,台下的2纵主将王必成会心微笑。无它,铁匠出身的王老虎太明白围炉打铁、快准狠了,粟裕同志的打铁描述看似前后矛盾不可思议、但假使运用得当的话其实是非常厉害。这神似能奏奇效的“铁匠”打法——“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弓弩、节如发机”。

最后,粟裕向众将公布了我军总任务:决心依托黄桥阵地、歼灭顽韩于黄桥阵地之前,并乘胜追击收复海安、东台,与八路军南下黄克诚部会师。为实现总任务,各部任务:以3纵守黄桥;2纵、1纵为突击主力部署于黄桥西侧、西北侧之顾高庄、严徐庄、横港桥一带持重待机,待顽韩主力攻黄桥“敌疲师老”之际趁机攻击顽韩部侧后;以特务营为预备队集结高桥一带择机补充兵力及追击残敌。

粟裕讲完作战部署,三个纵队司令员叶飞、王必成、陶勇相继表态,誓死保卫黄桥,坚决打好这一仗!散会后,部队和黄桥周围党政军民立即行动起来。陈毅和粟裕也分了工,陈毅在严徐庄掌控全局,粟裕坐镇黄桥前线对敌。

据史载,当陈粟把作战方案电报皖北新四军总部时,项英阅后大惊、认为这方案实在太过冒险、搞不好要亏掉全部老本。但军情紧急,敌已大举压阵,时间上已来不及再做调整了。

四、后退决斗、火中取栗、险象环生

10月3日,顽韩主力李守维部九千人枪由海安、曲塘间向南攻击行进。2纵某营及1纵某营各约两百人主动在顽韩必经之营溪等地段节节抵抗,在夜色掩护下不断要击尾击,迫使顽韩过早展开攻击态势、并分兵守卫沿途已克村镇。同时,因为我军故意造成逐次抵抗、节节败退、实力不济态势,使得敌将李守维等心生傲气、认为新四军不堪一击,遂不等翁达部、二李部实质配合就加速行进,冒然分兵二路,其中一部约两三千人枪和大量粮草弹药留置营溪等地作为第二梯队,而以主力六七千人枪轻装直驱、放心大胆直攻黄桥。2纵1纵小部队这些招数既是游击常用战术,也是“逗猎物”、“诱猎物”等狩猎设陷惯用打法。其实在猎人眼里,猎物无论大小,每次狩猎无论猎户方人数多寡,必定主动出猎、攻守合一、无所谓前方后方进攻防御,进退转进皆可因猎物而变化。

4日上午9时,顽韩第89军主力第33师六千人枪迫近黄桥,3纵前哨部队最先与其接火。值此危急时刻,粟裕仍然持重待机,主力1纵及2纵仍屯兵郊区按兵不动,而以3纵陶勇部彻底集中几乎全部力量:一千六百人于东北门,其余几个门只放一个班十数人、甚至伙夫担子等担任警戒。这样,顽敌虽众但骄傲轻敌加上沿路分兵,再加上黄桥附近河网密布,地形上不易展开兵力,敌人能一次展开攻击队伍下降到最多三千人。我守城部队虽武器装备简陋、但依托完备工事,以一敌二或以一敌三,至少能迟滞敌人、消耗敌人,略有胜算。

上午11时,顽敌以3个团兵力初次猛攻。敌一部经损坏城墙突入,农夫出身、经历过红四方面军及西路军多场恶战锤炼的猛将陶勇甩开膀子、操起一挺机枪迎难顶上,硬是把已突入之劲敌顶了出去。鏖战中,北门危机,眼看要失守,粟裕临机应变、举臂高呼:同志们,江南增援部队到了!赶走敌人、我们赢了!守备我军士气大振、奋力反击、挫败了敌人凶悍无比的第1次总攻。至下午1时,敌我双方对峙于黄桥工事外围100米地域,顽韩李守维部第1次总攻受挫后撤至距离黄桥2、3里地段休整补充,准备第2次总攻。此时,敌位于营溪的第2梯队仍然没有参与战斗、从古溪出发的翁达旅故意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企图等我3纵与第89军主力拼得筋疲力尽时再冲上前来、争抢现成果实。

下午3时,得悉敌古溪之翁达旅已出动向黄桥以北攻击;同时敌李守维部之营溪第2梯队也出发向黄桥以东推进。粟裕估计敌人在黄桥以北以东展开3路向心攻击黄桥:翁达独立第6旅是1路,经高桥向黄桥以北进攻;李守维89军分成如上2路攻击黄桥以东。粟裕当机立断,命令3纵仍然坚守黄桥,尤其是要打破敌人黄昏前后可能的第2次总攻,为求先发制人,3纵司令陶勇应以3分之1兵力、约600人先敌出击、以求击破敌人总攻部署; 命令1纵、2纵于下午4时开始由原地开拔、务必于今晚12时对黄桥以北之敌实施总攻。如古溪之翁达旅由高桥向黄桥直驱的话,则第1、2纵队应先击破之,再迅速南下配合3纵夹击黄桥以东顽韩主力33师。

黄昏前,顽韩33师再次准备集中3个团近3千人向黄桥猛攻。3纵陶勇料敌机先,按照粟裕预案以1团600人先敌出击,果然出乎骄敌预料之外,打破了敌人总攻计划并俘获了部分人、枪。至此,保卫黄桥的危险期已过。预计顽韩3次总攻最快要明日也即10月5日晨,我军有了一整个晚上的决战时间,这就够了!

五、一字长蛇阵、拦腰截尾、勇者胜

由古溪向南攻击黄桥以北的翁达独立第6旅在韩德勤部队战斗序列中是战斗力最强之一,号称“梅兰芳”式部队(指行头漂亮,装备精良)。全旅3000人,清一色中正式七九步枪,每个连配崭新捷克式机枪9挺,军官大都是军校生。沿途设伏的是我1纵仅2000余人枪,主将叶飞系福建归国华侨,长期鏖战闽浙苏鲁一带,是我新四军不可多得的智将、猛将。我1纵实际战斗人数少于翁达旅、装备更是远远不如,但叶飞绝不盲目蛮干,他要部队利用“青纱帐”隐蔽接敌,对行进中骄横轻敌、毫无防备心理的翁旅实施突袭,把它截成几段,发挥我军近战优势,速战速决。

4日下午,黄桥决战北战场打响。粟裕登上黄桥北门土城制高点,举起望远镜,只见东北面5里大路上,老百姓推着车子,挑着担子,往西南方向跑。他判断,后面就是敌人,粟裕立马精算:翁达部队在这样土路上行进,只能是一路纵队,成一字长蛇阵,每个人之间间隔至少要1米,1旅3千人队伍就要有7到8华里长。从高桥到黄桥是15华里,先头部队离黄桥5华里时,后尾一定过了高桥。也就是说,此时敌翁达部已经全部进入了我军设伏地区。

一声令下,1纵伏击主力突然跃出、全线出击,翁达旅瞬间被截成4段,首尾不能相顾。经过近身鏖战,该旅大部被歼灭,翁达旅长羞愧自杀。但其残余17团数百人向古溪方向逃逸,后在张家庄、八尺沟一带顽抗,紧紧咬住我1纵,使1纵着急于围歼该敌,不能迅速南下参与夹击顽韩主力89军。

六、掏心猛拳、战神们的不眠之夜

黄桥东面,敌89军第33师正在集结、准备次日5号拂晓发动第3次总攻。89军第2梯队已从营溪行军至西官庄、刘家堡一带,有配合敌33师进攻之意图。

身处黄桥镇的粟裕在通讯力薄弱、无法联络上2纵之时,就现有能联系上的部队临机决策:1、令3纵于4日夜12时以两团900人兵力先敌出击、以打乱敌拂晓总攻。2、令1纵将围困张家庄之顽独立第六旅残部交由预备队特务营负责解决,该纵主力立即全部南下、向刘家堡野屋基之李守维部侧后攻击。3、抓紧联系2纵,必要时以枪声为令,哪里枪响、哪里就是战场。

后来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粟裕同志多次展示他如上之独有指挥特色:部队不断因敌情变化而转移阵地、连续作战、连战连捷。

10月5日凌晨3时,黄桥以东西官庄一带枪声密集,估计我2纵已包抄敌后了,但暂未取得联系。粟裕急令3纵已出击两团迅速向西官庄方向向心攻击,顽敌89军拂晓总攻计划已经失败,其大部被迟滞包围在黄桥东北野屋基、大焦庄、小二房庄一带。

上午8时,1、2、3纵均占据黄桥东北有利位置。得密报,顽韩增援8团3千人已行至黄桥东北不远地方。我军本拟于今日黄昏总攻,但敌援将至、时不我待。粟裕决心提前总攻。3纵先行出击,引起敌人回击,造成浓密枪声,以此作为我1、2纵联络信号。三个纵队借着夜色掩护、全力向心攻击,前一天还气势汹汹的顽韩89军33师全线动摇、终至崩盘、大部被歼,主将李守维败逃时不慎落水淹死。残部败逃野屋基一带企图靠拢117师,1纵及时赶到、与敌激战,全歼之。至晚9时,顽韩李守维部主力33师整个已被我解决。黄桥决战主要战斗基本结束。

七、好的战略态势是后续胜利的保证

6日晨,粟裕下达追击命令。令各部不顾疲劳,不重缴获,而在于乘胜追击占领海安为要。

此时缴获顽敌33师报告,得悉其昨夜请求韩德勤从海安派遣117师701团经分界增援黄桥,故而判断敌701团尚在营溪附近,但战势逆转,估计该团已无战意,可能会往海安退却。2纵不顾疲劳、迅速追击,在营溪附近追上该团,全歼之。据俘虏供认海安尚有顽韩七八个团,但粟裕判断这情报不准确,因为经过我部这两天连续打击,估计海安最多两团。但此时,我部经过三天不间歇攻击,部队已极度疲劳,行动略微迟缓。6日黄昏抵达海安时,残敌约2个团,均已闻风先逃了。

海安拿下后,敌117师残部、独立第6旅残部、33师残部向富安、安丰、梁垛集中,且东台尚有顽韩指保安第8旅防守。我部休息一天后迅速攻占了残敌仓促落脚的富安、安丰、梁垛、东台。现在,我部已攻占了黄桥周边几乎全部战略要点,进可攻退可守了,至此,可以说,我军已经取得黄桥战役全胜!

八、战后总结:延安贺电、主席远瞻“汉高祖之关中”

黄桥决战是1940年我新四军渡江北上占据苏北脚跟之奠基之战,从此新四军在苏北、苏中、淮河南北甚至山东南部逐步站稳脚跟。日寇45年投降后,华中新四军部和山东八路军部合并成为华东野战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野。最终鏖战淮海、决战决胜、基本消灭了江浙沪鲁豫蒋匪主力。黄桥决战后,毛主席非常高兴,贺电道:我们要把苏中苏北根据地打造成“汉高祖之关中”。

黄桥决战,首功当推粟裕指挥得力,从战役角度看,以6千余装备较次的国军眼里所谓“游击部队”、一战而干净彻底地全歼韩德勤部1万5千主力,同时震慑了1万5千余旁观看戏的各路杂牌。战果之大,出乎所有各方意料之外。也就是说,我军以一打三,仍然在两三天时间全歼顽敌主力,同时攻占周边全部战略基点,为下一步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基础。另外,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装备,收获颇丰。战后,毛主席对身边秘书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粟裕同志了不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人。

从今人角度看,这是一场由诗人、教师、猎户、铁匠、农夫共击强敌的生死较量! 战前外交斡旋,颇富诗人浪漫气质的陈毅同志发挥其统战才华,短时间内获得了各路杂牌军最起码站一旁看戏的认同,这点为我们决战争取了时间,意义非常重大。决战来临时大胆作战预案、骨子里洋溢勇狠敢当猎人气质的粟裕同志力排众议,敌大兵压阵,我不退不逃不急不徐,而是攻守合一,诱敌扰敌疲敌、示弱于敌。在具体作战部署上,又相当于一个精明能干的数学老师,精算敌翁达旅出击距离、人数及我攻击发起时间。而叶王陶诸将,或华侨或农夫或铁匠出身,更是在黄桥决战短短两三天时间里,指挥得力、临机应变、实时转战;智勇双全、决战决胜。

本文作者:慰亭先生,“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任何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读者欢迎转发。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