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什么时候出分(2022年第二次高中学考合格考成绩7日起可查)
高考什么时候出分文章列表:
- 1、2022年第二次高中学考合格考成绩7日起可查
- 2、山东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
- 3、高考800多分!人大毕业后流浪街头,家人:他扔掉手机全国溜达
- 4、河南14岁女孩高考677分,没有上过小学初中,一切成就都来自母亲
- 5、多地教育部门发布消息,将对高考做进一步调整,家长看完坐不住了
2022年第二次高中学考合格考成绩7日起可查
新京报讯(记者刘洋)“合格!接下来孩子可以继续用心学习高考选的学科了。”11月7日10时,2022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正式发布。当日上午,孩子在东城区读高中的胡女士在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了成绩后笑着说道,她表示查询过程简单方便。
在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网站的首页可以看到查询页面的链接,考生或家长点击进入后,输入姓名、报名号或证件号及验证码,即可查询当次考试成绩。
成绩查询页面。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网站截图
此次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个学科。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卷面成绩60分(含)以上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当次考试不合格,可参加以后学期同科目合格性考试。
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达到合格水平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此前发布的“相关部分问题解答”,参加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层次招生、参加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专科(高职)层次招生的考生均需要有北京市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
其中,参加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的考生的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并要求在等级性考试科目报考时取得对应科目合格性考试合格成绩。
参加专科(高职)统一招生录取的考生,采用“统考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招生模式,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组成。招生高校根据各专业培养需求从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中选定2门,所选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考生成绩需达到合格。
此外,社会考生可于2022年11月14日10:00至11月18日12:00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https://www.bjeea.cn/)进行“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网上报考”,注册(如已注册可直接登录),然后登录阅读考试须知,选择报考科目,完成网上报考。首次报考时须按注册区考试中心规定的时间和方式办理报考信息确认手续。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
山东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在焦急地等待成绩,想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快来和于老师了解下山东成人高考出成绩的时间吧!
2022年山东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
山东成绩查询时间
这几年山东省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都是在11月底12月初左右,所以大家先耐心等待一下成绩。
2020年山东省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是12月4日,录取查询是在12月23日开始的。2021年山东省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是2021年12月2日开始的,录取时间是12月22日出来的。所以预计今年山东省成绩查询也是在12月初,录取结果在12月中下旬出来。虽然今年考试举行得比之前晚几天,但是相信考试院会尽快地公布成绩。
成人高考如果没有被录取,别担心,提升学历不只有一种方式,过省控线了还可以补录别的院校,有更多学历问题都可以关注,评论,私信于老师了解更多哦。于老师为你的学历保驾护航。
高考800多分!人大毕业后流浪街头,家人:他扔掉手机全国溜达
2021年12月,山东枣庄滕州市的某街头,寒风凛冽,光秃秃的树木孤寂地耸立在道路两旁。街上行人大都匆匆而过,没有人乐意在这样的天气多驻足流连。
就在这天上午,一位满脸胡须、头发凌乱,身着破衣烂衫的流浪汉吸引了赵先生的目光。
赵先生觉得这位流浪汉跟其他人不同,也没看出有何精神异常,于是主动上前与其攀谈起来。
这位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睡过桥洞的男子,自称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而且出口成章。
他跟赵先生说:“我之所以选择流浪,是为了过新的生活。我有我的信仰,我认为成功不是靠金钱来衡量的。”
他还说:“我没有疾病,也没有灾难,现在平安、健康,我觉得有一定成功;如果有一天我没有饭吃,我觉得我失败了。”
听到这些话,赵先生感觉此人头脑清晰、谈吐不俗。于是征得对方同意后,他把这个视频发给了朋友。
没想到,这位朋友又把这个视频发到了自己的高中班级群。结果,群里的一位高中老师认出了这个视频中的人。
原来,他就是当年河南省汝南县的高考文科状元常学福。
要知道,高考状元可是人中龙凤。作为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常学福为何会衣衫褴褛、流浪街头?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出生贫寒,考上名校
那天赵先生的朋友把这个视频上传后不久,被河南汝南高中的学生看到了,于是大家纷纷讨论视频中这个既有个性又有趣儿的流浪汉。
突然有一个学生提问,觉得视频中的这个人,很像是他们学校门口处张贴的一个学霸。大家都不能确定真假,于是去找老师辨认。
这个老师看到了常学福的照片,也感觉非常眼熟。虽然时间久远,但是老师对高考状元还是印象比较深刻。
经过认真比对照片,老师确定这个人就是河南汝南县97届的高考文科状元常学福。而且其当年的高考分数超过800分,是当年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天才少年”。
原来,常学福是河南汝南中学94届的学生。他出生在农村,在家里排行老二,一家四口就靠着一亩三分地生活。
要知道,在家境贫寒的农村,一个人能够读到高中就不错了,能够上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何况是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名校。
虽然家里很穷,常学福的父亲却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他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可以通过上学改变命运,所以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们上学。
爱看书不爱说话的常学福,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许,不仅从小勤奋好学,而且非常聪明。他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汝南中学。
当时因为他们家里困难,学校还对其学费进行了部分减免。
那些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几乎霸占了所有考试的第一名。即使偶尔考了个第二,老师们也认为他是因为没休息好,发挥失误而已。
1997年的高考,可谓“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据说当时全国只有20%左右的学生能够考入大学。河南作为高考大省,竞争更加激烈。
那时候还没有复读这个说法,如果学生考不上大学,就只有回家务农。
不过,考试可难不倒常学福,因为他就是老师眼中的“学霸”、“天才少年”,更是“别人家孩子”的典范。
他是为高考结束后犯难,因为他不知道该报考哪所大学。
跟大多数成绩优异的学生一样,常学福的首选志愿也是北大、清华。可是,1997年的河南高考以标准分计算,所以在成绩没有出来之前,常学福的心里也没有谱,不敢贸然填报这两所名校。
于是,经过班主任和家人的共同商议,常学福将中国人民大学当成了第一志愿。
等到高考成绩出来那一天,常学福和家人是既开心,又有点遗憾。
因为满分900分,他考了800多分,成了当年汝南县人人羡慕的高考状元。这个成绩上北大、清华也绰绰有余。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也是“985”的著名高校,常学福和家人还是感到很开心。尤其是他的父母,更是感觉光宗耀祖,“老常家终于有大学生了!”
那一年,他成了河南汝南县的“明星”,他的励志故事成了是许多家庭教育孩子的最好范本。他的名字也被写上了横幅,被政府部门到处宣传。
据说当地政府为了庆祝小县城出了一个“状元郎”,还在常家大门口大肆庆贺,又是舞龙又是耍狮,热闹的场面简直堪比过年。
甚至村干部还自掏腰包,给常学福包了一个大红包,感谢他为小县城“长脸”,祝福他前程似锦。
那时候的常学福可谓风光无限,让同龄的莘莘学子们艳羡不已。
后来常学福的大学生活如何?他毕业后去了哪里?
自主创业,急流勇退
天资聪颖和勤奋的常学福,在大学里也是如鱼得水,学文科的他在大学里选修了哲学。
平日里,他除了完成学业,就是喜欢看书,而且特别喜欢文史类的书。那种《四书五经》等一般人很少涉猎、很难看懂的书籍,他却看得津津有味,而且他喜欢边看书边思考。
也许,正是这些充满了哲理的书籍,影响了他的人生,也为他后来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常学福于2000年大学毕业,当时正好赶上了国家不包分配的头一年。于是常学福不得不选择自主就业。
他先是去山东威海工作了一段时间。因为工作能力较强,以及名校光环的加持,他的升职加薪一路非常顺利。可是,他更喜欢北京的人文气息,于是又回到了北京。
他在北京工作了挺长一段时间,有了一些积蓄后,准备背包去全国游历一番。
可是这个想法很快就被搁浅了,因为有个同学想去上海发展,希望他也一起去。他欣然同意,于是两人来到了上海共同打拼。
在上海工作的时日,是常学福开启和体验快节奏、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时光,也是他后来离开和摆脱这种生活节奏的原因。
他工作勤奋、头脑灵活,深得领导赏识,多次对他提拔加薪。可是,常学福却非常不喜欢这样的工作方式,尤其不喜欢这里的“酒桌文化”。
在这里,工作节奏比在北京快多了。而且高强度的工作,让喜欢看书的常学福,没有时间看书,更别提思考人生了。
他喜欢的书籍被搁置,他热爱的生活方式无法实现,工作内容经常是陪人喝酒聊天,根本不是他想要的,也毫无乐趣可言。
许多个日夜,“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人生终极问题都在困扰着他。
不想随波逐流的常学福,终于明白自己要什么。于是,他主动辞掉了工作,重新创立了一个新公司。
他的公司主要销售计算机硬件,并提供有关的咨询及服务。当时正值新科技新技术蓬勃发展之际,常学福抓住商机,挣到了不少钱。
那段时间,他工作顺风顺水,精神上也获得了想要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期间他还买了房子,遇到了心仪的女人。两人恋爱结婚后,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不仅如此,常学福还经常把自己赚来的钱寄给家人,改善了家人的生活。他还积极做公益,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说自己曾经受过他人的帮助,要懂得感恩。
在外人眼里,一个出生农村的外来户,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经济繁华的上海立了足,并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真可谓人生赢家。
每次常学福带着妻子女儿回到家乡,都惹来乡里乡亲的一片艳羡和赞扬声。他是父母的骄傲,也是小县城的骄傲。
可是,当大家都以为,常学福的人生一直会这般风风光光,跟妻子女儿一直这样幸福下去时,他却跟妻子离婚了,后来还回到家乡卖起了水果。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
离开上海,回到家乡
人们常说婚姻有“七年之痒”,可是有些人的婚姻还没熬到七年,就“痒”了。常学福的婚姻就是如此。
也许是忙于工作疏于对家庭的照顾,也许是再也感受不到婚姻的美好,常学福和妻子的婚姻只维系了四年,两人就分道扬镳了,女儿也判给了妻子。
没有了家庭的常学福,工作也没有了动力。于是他把公司卖了,把资产都留给了妻子和女儿,只身回到了汝南老家。
回到家乡的常学福,并没有住在家里,而是搭了一个简易的水果摊,平时靠卖水果为生。
他发现,小县城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但是工作和生活节奏很慢,正是他想要的。而且他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看喜欢的书籍,可以从容地思考自己的人生。
看到常学福如今“落魄”的模样,路过他水果摊的人们都一边摇头、一边指指点点,大家都对他的行为感到诧异和不理解。
人们不禁感慨:昔日的“状元郎”,如今的“卖水果郎”,人生际遇可谓天壤之别。
不过,常学福并不理会乡亲们的言语和看法,因为他们根本走不进他的内心世界,他也不需要任何人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他每天除了卖水果,就是沉默地埋头看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常学福的哥哥也早已成家,在当地的小学教书,他曾劝过弟弟,过一种更体面的生活,可是常学福都摇摇头。
作为村里知名的文化人,常学福也会主动帮村民们解决一些电脑方面的问题。村里的干部也想聘请爱看书的他,做一些文字工作,可是都被他拒绝了,他说不愿意被束缚,喜欢自由自在。
虽然常学福对前妻并没有多少留恋,但是对女儿非常不舍、非常想念。
有一次,他准备给前妻打电话,想了解女儿的近况。可是打了半天都打不通,他猜测前妻可能是换号了,或者把他拉黑了。
常学福从离婚后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女儿。他曾经拜托家人跟他一起寻找,可始终没有找到,自此他失去了唯一的牵挂。
没有了牵挂的常学福,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在村头卖水果的日子。
那期间,父母害怕常学福想不开,经常送饭给他,他很感激。原本他被父母引以为傲,现在却成了父母最担心的人。
不过,他内心很清楚,谁也不能真正理解他,谁也不能给他想要的生活。
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准备拆了水果摊去流浪。
当父母和哥哥听到他的决定后,都非常担心,他们害怕他的精神出了问题。如果呆在家里,家人还可以照顾他;如果去外面流浪,怕他受外人的欺负。
可是,常学福去意已决。他对哥哥说:“我和大家的想法不一样,行为方式也不一样。即使留下来,可能你也接受不了我,我也容纳不了你。”听到这话,哥哥知道,再怎么劝说,也没有意义了。
常学福去了哪里流浪?他的近况如何呢?
天马行空,浪迹天涯
跟家人表明自己的态度以后,常学福就拆掉居住了七八年的水果摊,拿起一个背包就离开了家乡。为了不被打扰,他甚至扔掉了手机。
他在全国到处流浪,也很少跟家人联系。如果他想家了,就用公共电话或者借路人的手机,给家人报个平安。
也许大家会好奇,没有工作的常学福是如何养活自己的,难道是靠沿街乞讨吗?毕竟到处流浪也要吃饭呀!
其实,常学福在流浪期间,并没有靠乞讨度日,也没有捡垃圾,而是通过做一些散工来赚点饭钱,维持生计。
据他哥哥告诉采访记者,除了东北还没去,常学福几年来已经游历了全国的许多城市。
他见过大都市的喧嚣和闪烁的霓虹灯,见过草原的静谧和皎洁的月光,也见过大海的宽广和波澜壮阔。这些经历让他更加享受流浪的乐趣,也感受到了灵魂的自由。
不过,常学福在每个城市只会做短暂停留,尔后就会踏上新的旅途。因为他喜欢在不同的城市驻足,喜欢看不同城市的风土人情。
这期间,常学福也偶尔回过家。但他只在家里住几天,跟家人聊聊旅途见闻,然后就会继续背包流浪。
在他还没有“出名”前,他流浪的事也只有当地人知道,直到在2021年12月被赵先生拍下视频后,于是他就成了网络“名人”。
这个“名人”流浪汉跟其他流浪汉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他流浪汉如果被人关注,眼神是卑微的。而常学福却坦然地面对人们好奇的目光,微笑着回应大家的问题和镜头。
一些路人和拍摄者,好奇这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为何如此淡定和从容,于是主动跟他搭讪和聊天。
没想到,他不仅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对答如流,还可以跟大家侃侃而谈当今的时事,甚至唐诗宋词和《四书五经》里的经典语句,都可以信手拈来、倒背如流。
当人们知道了他曾经是高考状元,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材生,都对他肃然起敬。不过,大家对他选择如今的流浪生涯,又感到非常不理解。
记得王尔德说过:绝大多数的人只是活着,没有别的。也许常学福并不属于那个“绝大多数”。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是想体验不同的人生,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活法。
或许,到处流浪,才能实现他追寻美好精神世界的梦想。
对于常学福选择的流浪人生,可能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也无法认同。因为他的想法和做法,早已超越了凡夫俗子。
对这样的选择,最好的方式就是,尊重和不打扰。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
-END-
作者:伊 人
编辑:丹尼尔李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12岁上中科大,打破哈佛300年惯例,尹希:回国就要带回更多人才
日本最狠黑帮老大野村悟,68岁做下身手术失败,派人刺杀女护士
河南14岁女孩高考677分,没有上过小学初中,一切成就都来自母亲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2年,14岁的李佳乐凭借677的高分,成为了河南的高考状元。
当李佳乐的这一成绩出来后,无数人都想知道这样的天才少女,究竟是怎样被培养出来的,毕竟其他14岁的孩子,现在都只能上初中。
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身为高考状元的李佳乐,从小到大几乎没有进入学校,接受过正规教育,如今她所获得的所有成就,都来自于母亲秦春芳的教导。
更甚至,李佳乐考出了如此高的成绩,最终却拒绝了清华北大,选择了远赴香港求学。
秦春芳究竟是如何教育出这样的天才少女?李佳乐又为什么会选择去香港求学?
生于贫困家庭的天才
1997年,李佳乐出生在河南省郏县的一个普通家庭,母亲在生下李佳乐之前,也生下了一个儿子。
一家四口的生活虽然热闹,但是落在李父身上的经济压力也增加了不少。其实最初母亲秦春芳也在一个工厂上班,但是到了1994年的时候,工厂的经济变得不景气,所以秦春芳也被迫下岗,至今还在家里待业。
当初秦春芳发现自己又怀上了孩子后,本来是想着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不想生下这个孩子。于是想尽了各种办法打掉这个孩子,可最终没有丝毫用处。
几番折腾过后,秦春芳和丈夫一商量,既然这个孩子怎么都打不掉,那就说明老天有意让她降临在这个世上,那就顺其自然生下来吧。至于家里的经济状况,以后终归是有办法的。
就这样,李佳乐最终平安的降临到了这个世界。
生下了二胎后,秦春芳把生活的重心,也放在了照顾李佳乐上。而李佳乐从一出生开始,似乎就明白了母亲的不易,几乎没有想其它婴孩一样,整日哭闹不停。
而秦春芳看着十分乖巧的李佳乐,心里很是欢喜,庆幸自己当初还是把她生了下来。
就这样,李佳乐在母亲的悉心照顾下,一天天的长大了。等她到了两三岁的时候,秦春芳也开始教李佳乐认字。
让秦春芳没有想到的是,李佳乐比起同龄人,似乎聪明了不少。每次她教给李佳乐的知识,很快就能学会。甚至没过多久,李佳乐就已经能够熟练的背诵《三字经》和一些基础的古诗词了。
而李佳乐自己对于书本,也有着极大的兴趣。每天除去帮着秦春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外,她从不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整日在外疯玩,反而会自己坐在小板凳上,拿着一本书,安静的看上好半天。
当李佳乐碰到书的时候,就好像整个人找到了归属一般,自动开始屏蔽世界,把整个思绪都沉浸在了书本中。有很多次,秦春芳在一旁叫着李佳乐的名字,让她帮忙做些事情的时候,发现怎么都得不到回应。
于是瞬间秦春芳就有些生气,走到李佳乐身边一看,发现她正抱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这一下,秦春芳是生气也不是,高兴也不是。
不过,秦春芳看着自己的女儿,在书本上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其实打心底里还是赶到欣慰的。毕竟在李佳乐这样的年纪,大多数的同龄人都喜欢调皮捣蛋,让父母没少头疼。
而李佳乐的乖巧,也让秦春芳成为了无数邻居羡慕的对象。
不过,最让秦春芳感到高兴的是,她自己也清楚的知道,家里的生活条件并不好,如果以后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大的希望都只能放在孩子身上。而对于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最好的出路就是读书。
既然李佳乐在学习上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又有如此高的天分,秦春芳也相信,李佳乐以后一定能够有一番成就。
只是随后的现实,却让秦春芳不得不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被迫远离学校的天才
她年仅14岁,就成为了高考状元,竟然还是在家自学成才!
李佳乐从会认字开始,就对读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也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母亲秦春芳每次教授给李佳乐的知识,她总是很快就能学会。甚至在李佳乐很小的时候,就能够熟练背诵《三字经》等经典书籍了。
等李佳乐到了5岁的时候,她就开始央求着自己的母亲,想要进入学校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于是秦春芳就带着李佳乐去哥哥所在的小学,进行了一个入学测试。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年仅5岁的李佳乐,经过测试后,居然被学校破格允许和哥哥一起读二年级。
而李佳乐的“神童”之路,也终于拉开了序幕。
只是李佳乐上学后没多久,秦春芳一家就开始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原因也是十分简单,现在的一家四口,几乎都只能靠着父亲当教师的微薄收入来维持正常生活。哥哥已经在学校读了两年书了,学费也成为了家里一笔不小的负担。而此时的李佳乐也要进入学校,两份学费对于李家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
但是两个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舍弃哪一个对另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为此秦春芳和丈夫也是纠结了好几个晚上,没有睡觉。
最终,夫妻二人还是决定让李佳乐留在家中,不过秦春芳也没有打算就此浪费掉李佳乐的学习天赋,她也下定决心,自己在家的重心,也干脆全部放在教育李佳乐身上。
等过了这段时间,家里的状况出现好转的时候,再想办法把李佳乐送回学校。
就这样,李佳乐进入校园没多久后,就又回到了家里。
但是从小就懂事的李佳乐,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被留在了家里,就对父母和哥哥产生怨言。相反李佳乐看着心怀愧疚的父母时,还会主动出言安慰。她说,自己即使在家,也能够学到知识,让父母放心,不用觉得亏欠自己。
而哥哥一开始其实也不同意把妹妹留在家里,他觉得自己在学习上的天赋远远比不上妹妹,父母不应该把这个资源浪费在自己身上。但是李佳乐却主动劝说哥哥,表示她也可以看哥哥的书本,来学习知识,让哥哥不要多想,安心的在学校上课。
听着李佳乐的话,哥哥的心里也是更加喜欢这个妹妹了,于是每天放学后,他都会主动告诉李佳乐自己新学了什么知识。为了让妹妹能够从自己这里学到知识,哥哥也变得比以前更认真学习了。
而白天李佳乐和母亲在家的时候,秦春芳也没有放任李佳乐不管,相反她还按照李佳乐的实际状况,严格的制定了适合李佳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充分的保证了李佳乐每天都能拥有8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虽然秦春芳的学历也不算高,但是对于小学知识的教授,她还是完全能够胜任。即使秦春芳没有十足的教授经验,可家里还有一个现成的老师能够请教。
就这样,李佳乐和哥哥在父母的轮番教导下,快速的成长着。可是让秦春芳远远没有想到的是,李佳乐在学习上的天赋远远超出了她和丈夫的想象。
原本其他孩子3年才能学完的知识,李佳乐用了两年时间就已经能完全掌握了。
看着李佳乐如此出众的学习天赋,秦春芳也意识到,自己的那点知识其实不能够再继续教授李佳乐多久。为了李佳乐以后能够更好的发展,他们还是应该把李佳乐送回学校。
刚好,这个时候丈夫的工资也有所上涨,一家人咬咬牙,还是能够出起李佳乐的学费。
就这样,李佳乐在离开了学校两年后,又重新返回了校园,只是这一刻,李佳乐已经比哥哥还高了两个年级。
可当李佳乐进入初中的时候,又出现了变故。
天才没有局限
14岁的她以677分成为高考状元,却拒绝了清华北大,选择远赴香港求学。
李佳乐只用了2年时间,就学完了同龄人3年才能学会的知识。这个时候,母亲秦春兰也意识到了李佳乐的不同,为了让李佳乐能够从精神和心理层面都能更好的发展,她还是决定让李佳乐回到学校读书。
到了2007年,10岁的李佳乐已经比大自己2岁的哥哥先一步进入到了初中生活。
而李佳乐跳级去到初中后,并没有出现因为年龄太小而不能适应初中教育的情况,反而李佳乐每次都能额外的提出一些问题,让老师都不得不翻阅资料才能解答。
李佳乐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让老师都觉得自己“教不了”的学生。
秦春兰在发现这一情况后,也意识到李佳乐的情况似乎还是更适合在家里自学。于是李佳乐再一次的离开了校园,回到了家里在秦春兰的指导下,以适合她的方法,进行学习。
就这样,李佳乐在家里又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自己学完了别人两年才能掌握完全的初中知识,马上就要迈入高中课程了。
而这个时候,秦春兰也认识到,现在她已经没有能力再继续指导李佳乐的学习了,所以接下来的重任就落到了在郏县一中教高中物理的父亲身上。
李佳乐也因为自身突出的学习能力,被郏县一中录取,父亲也成为了李佳乐的班主任。
进入高中后,李佳乐也发现了自己对于高中知识的理解,比起之前要困难不少。但是李佳乐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就被打击到了信心,怀疑起自身的能力。
相反,对于李佳乐来说,她觉得这些不容易被理解的知识对她而言,就像是游戏闯关挑战一样。李佳乐每天都沉浸在对新知识的研究中,每当她成功的攻克完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她的内心会觉得无比满足。
之后的李佳乐也会更加充满干劲,投身到下一个需要她攻克的难题中。
而郏县一中也清楚的知道李佳乐的特殊,考虑到她的年纪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各科老师也是根据李佳乐的实际情况,专门制定了一套教学计划。
而这套教学计划,也会实时的根据李佳乐的学习情况进行调节。在如此的特殊教学下,李佳乐的成绩也一直保持着旁人难以超越的高度。
在接下来要面对的高考中,李佳乐也提前决定好了自己的目标,受到父亲的影响,她想要去到清华读数学或物理学专业,以后想要成为一个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
不过李佳乐自己也清楚的知道,每年的高考都是一场艰难的战争,她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时刻督促着自己保持着高水平的成绩。
于是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李佳乐也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自律,每天严格的按照教学计划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甚至到了晚上,李佳乐也会自觉的再多出一两个小时,来查漏补缺。
就这样,时间到了2012年,还没满15岁的李佳乐就已经踏进了高考的考场。历经两天的考试后,李佳乐也是带着充满自信的笑容回到了家里,等候着成绩揭晓的那一天。
等到了高考成绩出来后,李佳乐最终以677的高分,成为了河南平顶山市的高考状元!
这个成绩出来后,李佳乐也知道自己三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清华北大都向李佳乐表示欢迎她的到来,可是一个电话的到来,让李佳乐又陷入到了纠结的境地。
按照李佳乐原本的想法,她肯定的想要去到清华读数学或者物理系,但是香港中文大学也打了电话过来表示,只要李佳乐能够去到香港中文大学读书,他们可以免除李佳乐四年的所有学费。
而香港中文大学也是一所出名的学校,还能拥有走线国际的机会。
最终,经过了一家人的商量后,李佳乐还是去往了香港中文大学,不过李佳乐并不是为了以后能够在国外发展。只是对于目前的李家来说,能够免除学费上大学,实在是雪中送炭的选择。
而李佳乐进入了香港中文大学后,也时刻没有忘记自己原本的理想,她也想通过自己努力,能够进入中科院或者中国物理研究所工作。
对于真正的天才来说,即使面对选择的时候总是充满了变数,但是无论走向如何,最终的结果也一定会因为自身的努力,得到实现。
多地教育部门发布消息,将对高考做进一步调整,家长看完坐不住了
教育改革,已然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国家各个教育部门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高考,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入学考试,备受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学生们经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就是希望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
对每个学生而言,高考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能考上一所资质较高的大学,毕业后更容易获得成功。
近些年国家教育部对各省高考都做出调整,当然,具体落实到不同的省市,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做到因地制宜,更加贴合当地的教育现状。
多地教育部门发布消息,将对高考做进一步调整
高考,对每个学生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大多数学生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心仪的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我国这些年一直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盛行的时代,学生们不得不为了分数而努力,甚至分数早已成了老师或家长判断一个学生好或坏的标准。
学生和家长非常重视高考,以至于那些在高考中发挥失常的学生,多数都会选择复读,还有的学生十分依赖高考复读,就想等着考出满意的成绩为止。
随着复读生的增多,直接影响到应届生的升学率,打破当下教育平衡体系,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出现,多地教育部门发布消息,将对高考做进一步调整。
这些教育部门依照当地的高考相关规定,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新的调整,对复读生的招收提高要求,虽不强制学生一定不能复读,但是会降低复读生的接收比例。
相信任何一位学生都不想复读,如果真的在高考中发挥失常,不想复读都不得不复读,这也并非学生或家长单方面能控制的,家长看完坐不住了,生怕自家孩子因此受限。
对待高考需慎重,复读不是唯一的选择
其实,学生之所以在高考中“有所保留”,很多都是基于惰性心理,想着即便是考不好还能复读,学生一旦觉得有了退路,就很难再全身心地努力学习。
而高考作为我国最具权威的考试之一,备受国家和社会各界认识的关注,对学生来说也是实现心中理想的“桥梁”,希望学生们对待高考时都能慎重一些。
每年都有考生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最终只能无奈选择复读,认为重新参加一次高考,就能改变当下的处境,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
殊不知复读并不是高考唯一的选择,而复读对学生来说也不全是正面影响,首先,复读是对学生身心的双重挑战,复读的一年中学生需要承受的压力非常大。
这种压力和焦虑是做应届生时的好几倍,别看比应届生多学一年,这一年也可能成为拖累,复读生很难做到洒脱,畏首畏尾地复习,反而会限制住学生的思维。
除此之外,在报考时很多高校或专业,会设限不允许复读生报考,所以复读远比想象中要难得多。再者,复读生势必要比应届生晚毕业一年。
受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驱使,晚毕业一年说不定会错失很多不错的工作机会,特别是入编制等重要岗位。对大学生是有年龄限制的,就等同于这些复读生直接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复读生如何做,对高考更有益处
如果一定要选择复读,复读生最应该做的就是调节心态,一定要将自己的心态调节好,才更有利于未来一年的学习,即便所处的学习环境很压抑,也能得到有效地调节。
大多数在高考中发挥失常的学生,都是因为心态不好,在高考中过于紧张,以至于没办法做到冷静思考,导致在高考中心静不下来,也就没办法认真答题。
每年高考还有个别考生,因为紧张涂错答题卡、没写姓名等情况出现,这些都会对高考有非常严重的影响,为了不让复读的时间白费,考生的心态非常重要。
其次就是复读生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很多人在高考没能考出优异的成绩,就是因为对基础知识掌握得并不牢固,所以才会因小失大,即便再怎么努力,也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结语:
不是不让高中生们复读,而是希望每个选择复读的学生,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毕竟耽误一年的时间,也未必能有第一年高考的分数高。
今日话题:你认为对高考复读设限合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