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五大名窑(为什么宋瓷和明瓷不一样?)
为什么宋瓷和明瓷不一样?
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顶峰,官窑与五大名窑各竞风流,主流以朴素淡雅,创造出了绚烂多彩的瓷器品种和文化。可惜随着百余年的战乱,昔日辉煌毁于一旦。
自明代,百废待兴,早期故有明大粗一说。民间再无如宋时的名窑出现,往后虽然一样的雍容大气,可是缺少了民间的灵动飘逸。色彩日渐浓重,缺少了宋瓷的朴素淡雅。明代是在前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宋代的瓷器发展特别好,后来大量的仿宋,明宣德就命令景德镇仿制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和汝窑瓷器,存世的有大明宣德年制的仿宋汝窑盘,后来的成化皇帝也再次仿宋,品类更为丰富。到了明代中晚期,市场的需要,大量民窑也仿宋,官民争市。
具体的区别还是很多的,今天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1、从器物的造型上区别
宋代造型多简朴,以仿青铜器造型为主,并多小件,但在器物的边角、口沿、底足很讲究修饰。如汝、官、哥、定、钧的器物都修整得很规范。
(宋代哥窑八方碗)
(宋代汝窑盘)
明代永乐的器型古朴秀美,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特别是压手杯、盘、碗等都制作得比较精细。 宣德器物的造型丰富,制作精致、成化器型小巧轻盈、制工精良、使仿者望尘莫及。弘治、正德器型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的器形,厚重古朴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但制作比较粗糙。康熙年代就特别流行仿以仿明永乐、宣德、成化器物较多。
(明代的碗)
2、从底足上看出差别
宋代器物底足制作精细规整,有裹足支烧,通体施釉,也有不施釉的,只刷一层护胎釉水。官窑器露胎处呈现深灰或灰褐色,俗称"铁足"。支钉横断面为灰褐色。汝器支钉横断面为粉白色。
(紫口铁足)
明代永乐、宣德大盘为砂底,质地细腻光滑温润,呈现火石红。永乐盘砂底一般色白而细,砂底上有小块铁色斑,细腻光滑,抚摸时有糯米粉之润滑感。 宣德器底部为白胎色而有火石红,有一层浅红色的涂抹料,均无旋痕。凡带旋痕的多为清仿产品。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璧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平底实足、高圈足等。
(明永乐盘沙底)
3、从瓷釉上看出差别,五彩,斗彩以及各色彩釉逐渐发展和流行起来。
瓷釉是瓷器的外表,不同朝代各个窑口烧制瓷器的釉色、硬度、密度、润度、厚薄、有无气泡和橘皮纹等是不同的。观察古瓷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和气泡大小疏密等特征。如旧瓷有"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又称"蛤蜊光"。
(瓷器左侧有明显哈喇光)
永乐白釉器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和闪黄色,釉厚处则闪浅淡的豆青色,并且琢器的表里釉多均匀一致。因此需要进一步观察釉中所含气泡的大小疏密。如官、哥窑釉泡之密似攒珠,汝窑釉泡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棕眼"等。这些都是不易仿制的特征,可作为划分时代的线索。
4、瓷器纹饰
宋代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令人爱不释手。
(北宋 磁州窑黑剔花缠枝花纹矮梅瓶)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执壶带温碗)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明代瓷器纹饰)
5、瓷器款识
宋窑款识大多与官窑有关,越窑是以刻花的纪年为主,比如“元丰三年”,有的以一个字为主,比如“供”,“官”,定窑也有“官”,还有以宫廷建筑落款的“风华”,“慈福”等,汝窑也是,有的还以姓氏落款,比如“蔡”,“甲”“乙“”丙“”丁”这样的,均窑落款少,以数字落款的,磁州窑就会以谁家造的落款谁,比如“张家记”,“李家造”。
明代瓷器款识一般以书写,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明代瓷器)弘治、正德器型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的器形,厚重古朴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但制作比较粗糙。 清朝康、雍、乾三代是中国瓷器的高峰期。康熙的器物造型敦厚,拙而见秀。以仿明永乐、宣德、成化器物较多。 雍正器型以线条精美闻名于世。
宋代器物底足制作精细规整,有裹足支烧,通体施釉,也有不施釉的,只刷一层护胎釉水。官窑器露胎处呈现深灰或灰褐色,俗称"铁足"。支钉横断面为灰褐色。汝器支钉横断面为粉白色。
宋瓷和明瓷不一样是因为两个朝代工艺不同。
宋代的制瓷有怎样的成就?
宋代制瓷工艺达到新高峰
经过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和五代时期的分裂局面,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政权,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以后宋辽金之间的长期战争给社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总的说来社会经济仍然波浪式地向前发展。1127年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江南,使得南方经济也曾繁荣一时。这些都有利于制瓷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宋代制瓷工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宋代的瓷窑体系和现在所发现的作坊、窑址数量都超过唐朝,其规律是逐渐向交通要道和商业中心城市靠近,一种有代表性的瓷窑产品在社会上赢得声誉以后,小作坊就在附近星罗棋布地建立起来,形成一个地域广阔的瓷窑体系,如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临汝窑、龙泉窑、德化窑、同安窑、景德镇的湖田窑等都是这样。这些瓷窑为了保持他们的传统市场,进而夺取新的市场,在生产上竞争得十分激烈。宋瓷工艺的发明、革新冲破了唐代“南青北白”的局面,驰名中外的名瓷系统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其艺术风格很快为其他地区所模仿。
宋代皇家办的瓷窑即官窑也取得很大成就,从此以后,各朝也都建有自己的官窑作坊。
宋朝采煤技术发达,优质煤用在烧窑上,升温高,保温时间长,促使瓷器的胎料、釉料、彩料充分进行化学反应,这就给瓷器工艺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宋朝海路交通得到开拓,沿海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对于制瓷工艺的改进和提高以及制瓷手工业的兴旺发达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十世纪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工艺、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科学和艺术的成就对瓷器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
古代瓷器哈巴碗价值?
古代瓷器哈巴碗价值约50000元每个
宋代瓷器能保留下来,本身就是奇迹了,“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有宋瓷一片”,何况还是名窑产的一只碗,前提是真品,可拍卖出几百万的价格,甚至几千万也有可能。这种大件,最好是通过拍卖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