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星的年龄蚂蚁庄园(有的地方有给老人过米寿的风俗那寿星的年龄是几岁 7.5蚂蚁庄园今日最新答案)
寿星的年龄蚂蚁庄园文章列表:
- 1、有的地方有给老人过米寿的风俗那寿星的年龄是几岁 7.5蚂蚁庄园今日最新答案
- 2、张玉红:自强奋斗玉花红
- 3、这些年写过的莆田节日习俗
- 4、报告文学‖山东的手造密码
- 5、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有何玄妙?800年前菩提祖师早有精彩点评
有的地方有给老人过米寿的风俗那寿星的年龄是几岁 7.5蚂蚁庄园今日最新答案
2021年7月5日,支付宝的蚂蚁庄园小课堂的问题是关于年龄的,问题是“有的地方有给老人过米寿的风俗,那寿星的年龄是几岁?”这个问题考的比较冷门,很多朋友都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一下蚂蚁庄园最新答案。
有的地方有给老人过米寿的风俗那寿星的年龄是几岁 7.5蚂蚁庄园最新答案
今天问题:有的地方有给老人过米寿的风俗,那寿星的年龄是几岁?
A、88岁
B、80岁
正确答案:88岁
米寿是我国传统的寿称之一: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此外在我国传统的寿称中,常见的还有“而立”、“花甲”、“不惑”、“古稀”、“耄耋”、“期颐”、“喜寿”、“白寿”、“茶寿”“卒寿”、“还历寿”等。
来源:站长之家
张玉红:自强奋斗玉花红
人民网-安徽频道
花红柳绿,环境优雅,老人的房间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这就是安徽省望江县首屈一指的民办养老院。“我想让这里的寿星们能居住在一个真正的乐园,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养老院院长、外来媳妇张玉红道出了自己的心愿。
离开南京,望江创业。二十多年前,出生于江苏南京的张玉红在当地创业开饭店事业红红火火。2002年,丈夫的祖母因家人照顾不周,意外故去,感到农村老人得有人照料。恰在这时,望江民政局到南京招商引资,她说服丈夫于2003年离开繁华的大城市,带着家里的全部积蓄来到安徽望江,白手起家,创办老年公寓。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寿星乐园热热闹闹地办了起来,由于“外来媳妇”执着孝心事业,如今走过了 18 年。
一次,她在望江街头,看到几位老人衣衫不整、愁眉苦脸,正谈论着有钱找不到地方养老, 她低下头笑着说:“去老年公寓吧,我们侍候你们”。养老院许多老人都记得这句话,大伙住进来,便舍不得走。
入住的老人逐步增多,面对失能的老人遗留在衣被上的大小便,张玉红从不嫌脏, 从不说累,总是认真搓洗晾晒,让老人时刻穿着干爽的衣服,盖上干净的被子。心怀孝心,关爱老人。张玉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成为张玉红的常态。
“不仅要照料日常生活,还要陪他们聊天、谈心。”张玉红分享十多年的“敬老秘诀”,“老人就像小孩,需要更多的耐心”。张玉红因此也获得高级护理员。她经常组织护工学习,交流经验,指导他们做好老人的护理工作,并根据护理人数、护理好坏确定薪酬。寿星乐园年逾 84岁的张奶奶说:“在寿星乐园吃住都有人照顾,过生日有蛋糕和长寿面,这里就是我的家”。在老人心中张玉红是院长也是自己的亲人。
为使老人晚年幸福,前些年春秋季,她都会亲自驾车带着他们去望江周边旅游景点。
过度的劳累,超负荷的工作。2014年张玉红被查出患上乳腺癌,先后做了 2次手术,慢长的化疗使其身体消瘦,但病魔斩不断她对老人的牵挂,生病期间,凭着多年的经验,安排护理员,把老人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服服贴贴。
她的真诚与关怀,让寿星乐园里一些性格比较孤僻的老人都很感动,养老院里常常见到:老人拉着“女儿”聊家常,闹了矛盾找“女儿”来评理,有好事第一时间跟“女儿”分享……
张玉红一个南京媳妇,短时间在望江成为名人,完全是靠奋斗出彩的,组织信任她,老人爱戴她,社会点赞她,她身上有不少“闪亮光环”—望江县三届政协委员、 “孝老爱亲标兵”、“安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安徽三八红旗手”、“安庆好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
面对众多荣誉,张玉红不骄不躁。“ 不仅要继续办好寿星乐园、孝老爱亲,还要开创新事业,养殖鸡、鸭、鹅、豚,服务于百姓餐桌。”张玉红直言心声。2019年春季,根据望江气候条件好,农业优势明显的特点, 经过调查咨询,选择杨湾镇洪湖村蚂蚁埂为发展地,利用朋友关系租用林地和少量流转地上百亩,7月注册望江县鲜畦农业公司。顾请诚实肯干的农工照料看护,安排约10亩种植玉米做饲料,当年分批购进土鸡苗和鸭鹅苗1.8万只,采取饲料喂养和林地散养、河渠放养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喂任何添加剂、激素、生长素、增肥素等。通过精心管理、科学防疫,土鸡、鸭、鹅、豚及蛋品农家原汁原味,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汪少华)
这些年写过的莆田节日习俗
莆田传统节日习俗小汇
吴开荣
家乡民谣里的端午习俗
少年不知愁滋味,最喜冬至与端午:冬至吃汤圆,寒假将来临;端午吃粽子,暑假快来到。在家乡,端午节庆祝活动要更丰富更隆重些,初一到初五,天天有精彩。民谣云:初一糕,初二桃,初三螺,初四艾,初五扒龙船。民谣生动地浓缩了家乡过端午的习俗,押韵俚语,朗朗上口,俚语的流传就是千年端午习俗的传承。
万千点心,为何初一要“吃糕”?原来,“糕”与“高”谐音,“高”有美好向上飞黄腾达之义。人往高处走,民以食糕为祝愿,期盼自己步步高升,做个高人,年年高寿。“糕”与端午节的“粽”连一起又有“高中”的寓意,对于准备赶考的学子来说又是一个的美好祝愿。因此在“初一糕”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
万千水果,为何初二要“吃桃”?桃子粉面,有“桃腮”之谓,颇有养生功效,故有“寿桃”美誉,代表长寿,是健康幸福的象征,王母娘娘“蟠桃盛会”各路神仙大驾光临,热闹非凡。民间认为“桃”亦有避邪驱鬼功能,“桃,鬼所畏也”;“桃者,邪所恶”;“桃,所以逃凶也”。古人把门神画在桃木板上挂在门两旁避邪,是为“桃符”。桃子的外形似心形,《诗经》里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男欢女爱描写,“桃”是心的表白,爱的传递。总之,“初二桃”是福寿、避邪、爱情的期许,老百姓朴素的愿望被融进了普通的桃子里。
万千水产品,为何初三要“吃螺”?五月的螺,最为鲜美。炒熟的麦螺颜色层次分明,外形小巧,螺口白色圆润,较易吸吮,吃起来肉质嫩滑,略带筋道,丝丝鲜香,回味无穷,越吃越上瘾,是夏季一道很好的下酒菜。螺便宜,有滋有味,物美价廉,“骗骗嘴”,这是贫穷先民心酸无奈之选,但也是勤俭节约的体现。当然“初三吃螺”寓意着人们的生活苦尽甘来,日子越来越好。尽管现在富了,吃得起龙虾了,“吃螺”的习俗亘古不变。
万千植物,为何初四要“挂艾”。艾草是田间地头常见的一种植物,四季常青,气味芬香,而这种特殊性的香味能起到很好的消毒杀菌作用。五月暑气升腾,又湿又热,容易生病。每到端午,人们会将艾草插在门楣上或插在门框两旁,起到驱虫、避瘟和防病的功能。其实,我们的民族从来就有防疫意识,微苦的艾草幽香,不仅送来平安与健康,也传递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热情与期盼。
万千运动,为何初五要“扒龙船”。夏季酷热,玩水戏水正当时,“扒龙船”与“泼水节”都是与水亲近的最佳境界。家乡历来有龙舟竞渡的传统,各宫庙组织的龙舟队各具特色。吼一声,锣鼓喧天;划一浆,欢呼雷动;彩旗飘飘彩球腾空,万人空巷喜庆热烈。划龙舟“激情与速度齐飞,夏水共汗液一色”,拼的是体力耐力团队精神,彰显健康与团结,“力争上游不言弃,乘风破浪逆行舟”。
家乡端午民谣“初始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曲中人已是中年大叔,端午过多了,自然就能涂鸦了。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我在风雨后,时光的背影如此悠悠,往日的岁月又上心头。惟愿端午安康,度夏如春。
家乡的味道:七月七,吃糖豆
古人很有趣,每个奇数月都会挑出与月份相同的日子来设置一个节日,赋予不同的节日内涵,后来就成了传统节日。正月正,大年初一拜年;三月三,野外踏青郊游;五月五,端午赛龙舟;七月七,牛郎织女乞巧节;九月九,重阳登高望远。十一月份,古代没节日,不过,现代人弥补了,有个著名的“双十一”。古人是懂得阴阳的,日月成双,双阴成阳,那是吉祥的。
七月七,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也是“乞巧节”,是古代女子向织女默念赐教女工的节日,还是“情人节”,古代的单身女子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期冀觅得佳婿。但在莆仙乡下,这一天是原汁原味的“七月七”,仍然保留着古色古香的炒糖豆民俗,沿袭着东晋“衣冠南渡”时的习俗。
七月初七,家家户户炒糖豆,唯独今年家中有丧事的除外。亲戚们就要将炒好的糖豆送到哀家,以示哀悼慰问,联系到数字,“七月七”颇有点“做双七”的味道。记得小时候大人叫我去送,心中有点惴惴的,哪里懂得“送糖豆”传播的是中国的孝道,颇有“慎终追远”的意思。
七月七这天,母亲要早早将黄豆淘洗、浸泡,黄豆膨胀到恰到好处后,才能入锅炒。中午照例要吃一顿炒面,洗净铁锅后,准备炒糖豆了。当时大都用的是柴火灶,炒前要刮净鼎底的草木灰,大鼎反扣,用锄头尖用力刮掉黑色的“烟火层”,摩擦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刺耳的聒噪声在村庄此起彼伏,这乡音至今还在耳边回荡。
刮净鼎底的铁鼎易受热且均匀,黄豆入锅,挥铲爆炒,“豆在釜中泣”,哪里管得那么多。随后加入花生,花生易熟,切记在黄豆三分熟时放入,此时柴火正旺,自家种纯天然的黄豆、花生熬不住,发出“噼噼啪啪”的喊痛声,也终于释放出缕缕诱人的清香。放入爆米花,放入白糖、麦芽糖,两糖融化后,把黄豆、花生、爆米花裹挟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冷却后自然凝结,盛盘出锅,色香味俱全的炒糖豆隆重登场了。大快朵颐的同时,也不忘来一句:“吃炒豆,活老老”。
七月七这天,孩子们最关注的是炒糖豆这一环节。那时的小孩都会用信封装炒豆,没信封的会用纸张折叠一个粗糙的纸袋子。“出门见伙伴”,互相炫耀自家的炒豆,与伙伴们分享,看看谁家的炒豆最好吃。有时,糖豆掉落地上,会迎来一队队蚂蚁,竟然又玩起了蚂蚁,又是一种乐趣。
如今,“炒糖豆”渐渐式微,有些家庭不炒了,因为孩子们的零食丰富多彩,对“炒糖豆”激情不再。有些家庭直接从街上买炒好的糖豆,体验一下节日的味道。为迎合顾客口味,商家对炒豆做了创新改良。他们的糖豆保留了花生,用亮眼的红豆替代黄豆,掺入各色小米,用糖浆铸形,模具定形,做成方方正正、整整齐齐的新式糖豆。金黄的、米白的、紫粉的……又香又脆,甜而不腻,酷似新疆“切糕”的外形引来不少人驻足。
七月七,炒糖豆。这是莆田独特的节日文化,甜甜的家乡味道齿颊留香,浓浓的儿时情趣恍如昨日,泛起一阵阵乡愁在心头。
莆田“交冬”食俗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时间一般都在11月份的7日到8日之间。立,建始也,从这一天开始,预示着冬季的开始。立冬之后,天气渐渐转冷,万物都进入了休养生息的阶段,很多动物冬眠,在野外销声匿迹,北方植物落叶,河水结冰。
民间有“立冬日补冬”的食俗。古人认为立冬后气温转寒冷,人体会散失较多的热量,要补充身体营养,应多吃些温热补益的食物,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地御寒作用,以便顺利度过漫漫寒冬。我国南北方立冬食俗不一样,北方典型食俗是吃饺子,而南方大都以肉类为补,如福建各地的立冬食俗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纷纷登场:福州吃鱼丸,厦门吃姜母鸭,宁德吃海鲜,泉州吃牛肉,漳州炖鸽子汤,龙岩喝鸡汤,三明煲老鸭汤。“立冬补冬”的食俗,没有繁琐的拜冬祭祖习俗,纯粹是人们自我犒劳打牙祭的节日,是通过热量高的食物增强体内阳气的节日,也是“吃货”们大快朵颐的节日。
立冬,在莆田又叫“交冬”,时序交替,由秋入冬。在莆阳大地,“交冬”吃羊肉俨然成为了一道雷打不动的过冬食俗。羊肉鲜美,富含蛋白质,能提供人体较多的热量,是御寒佳品,成了北方高寒地区群众的最爱,莆田立冬吃羊肉御寒与游牧民族一样直接、豪爽。当然,羊肉价格不菲,在困难年代并非家家户户都吃得起。
我小时候几乎没过上“吃羊肉”的“交冬”。后来经济好转,能吃上“交冬里的羊肉”但父母交代,三天之内不得吃萝卜、大白菜等蔬菜,他们认为蔬菜会稀释冲淡羊肉的补冬效果。现在有时在宴会吃上“羊肉炖白萝卜”这道菜,常常会想起父母的交代,不禁哑然失笑。
“交冬”炖煮羊肉是莆阳大地的食俗,羊肉入锅,大块老姜同入,炖煮慢熬几小时即可,若再加上特产蛏干、乌贼干,简直是人间至味。锅中翻滚的羊肉,溢出的浓香,飘出的热气,吊人胃口。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在热气腾腾的餐桌旁,品美味,道亲情,羊肉穿肠过,亲情心中留。滚烫的羊肉汤,酌上几杯白酒,浑身燥热,寒气遁形,为来春生机勃发做足准备,不知窗外寒夜之凛冽。干焖羊肉则是莆田仙游的传统名肴。干焖羊肉用的必须是仙游当地高山原野上放牧的上好的当地山羊为原料。与其他煮法的羊肉不同点在于干焖羊肉皮肉更完好、晶莹透亮、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软而不韧、无腥不膻、脆嫩香醇。 入嘴虽不烫口,但羊肉滋阴壮阳的本性犹存,来上几口老酒,旋即脸通红,汗冒出,寒祛除。不过,这并非主食,炖煮羊肉汤才是莆田“过交冬”的招牌菜。
“交冬补冬,补嘴空”确实如此,借立冬名义,咱莆田人吃上一顿羊肉汤,这与平素的羊肉是不一样的,它融入了一些期许,一缕慰藉,蕴含着人们平安度冬的愿望,希冀着一家老少的暖意与安康。
莆 田 冬 至
行走在山间石径,夹杂在青松翠柏中的枫树红得似火,片片枫叶流丹溢朱,在秋阳里灿烂夺目,格外抢眼。我不禁随口而出:“枫叶昂(红),圆子盘(端)”。这是家乡俚语,意思是说:枫叶红了,汤圆要端上了。在老家,冬至节是要吃汤圆的,汤圆端上了,吃上了,意味着冬至节就快到了。冬至节到了,春节还远吗?
记得村后有一株枫树,亭亭如盖,叶子在不经意间由青到黄,由黄到红。一日放学经过树下,两位晒太阳的老人闲聊感叹道:“枫叶昂(红),圆子盘(端),冬至节马上就到了”。老人的这个物候知识是经验的积累,老人大概是感叹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一年,年关难过啊。少年不知愁滋味,过节食物的诱惑,年节的盼望,寒假的向往,让我记住了这句方言押韵的俚语。儿时的枫树早已不在,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钢筋树林,但乡愁还有……
在莆田,冬至是一个仅次于春节的节日,历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暝”是冬至节前一夜,犹如春节前一夜之“除夕夜”,又如圣诞节前一夜之“平安夜”。家乡的“冬至暝”是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搓丸子(汤圆)”的,这是过节雷打不动的习俗。“冬至暝”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不管小孩子们多么盼望吃圆子,天总是迟迟不亮,因此莆田方言有“爱吃圆子天不亮”的俗语。
圆子制作倒是简单,但寓意不可小觑。浸泡的糯米碾成粉,加水并加一点油揉成面团,搓成条绳,掐一小截,搓成丸状,一截一丸,放入圆竹匾内,丸丸雪白剔透,环环整齐摆列,甚是好看。老少齐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粒粒圆润,幸福团圆。除普通汤圆外,当家女人会捏出金元宝象征财源广进,小孩捏出小狗寓意看家护宅保平安,通过一些特殊形状的“汤圆”来祈福。
冬至一早,汤圆下入沸水,俄而浮起,遂捞起装碗,再洒上花生碎末白糖,坎糯甜香的圆子吊人口胃。但煮好的汤圆先是用来祭祖的,祈祷祖先保佑家族团圆、美满、兴旺。吃汤圆也有讲究,人们常用红糖和生姜熬制汤水,寒冷的冬至早,吃上热腾腾的美食,一家人喜乐融融,满屋暖暖,不知外面之天寒地冻,只觉年味渐行渐近……吃完汤圆,一家人就要出发扫墓祭祖了,在灵魂上与祖先“团圆”了,在“团圆”里缅怀先人。
今又冬至,再也不是儿时口腹之欲的渴盼,也没有一家人“搓圆子”的温馨,想吃的话超市里满柜皆是。望着红遍的枫树,感叹“逝者如斯夫”,冬至节一过,新年元旦紧跟而来,农历春节接踵而至,年复一年,绿了芭蕉,红了枫叶,白了双鬓。时光易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红色的枫叶随风飘舞,像彩蝶翩翩,这是冬日里的一抹亮色。年终岁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撸起袖子,收获春天。
年暝岁尾,莆田尾牙习俗又来了
牛年还剩下一点牛尾巴,虎年虎视眈眈即将登场。似箭如梭,白驹过隙,又到腊月十六,莆仙人一年一度独特的“尾牙”祭拜习俗来了。
“牙”的本义是军中帐前的大旗,大军在出征之前,照例要祭拜大旗,确保旗开得胜、一路平安,称之为“禡牙”。这个典礼后来被商号援用,于每年过完年后第一次开市时,同样来个祭典,希望财源广进,生意兴旺。
在莆仙,每逢农历初二、十六都要“做牙”,一年雷打不动做二十二“牙”,“二十二牙仍在,波心荡”。因为正月初二、十六正逢春节、元宵,祭拜活动较多,这两次做牙免了。二月初二的“头牙”与腊月十六的“尾牙”是乡人格外重视的牙,普通人家必须做,商家除了做,更会邀请伙计员工参加“头牙宴”和“尾牙宴”,是谓“打牙祭”。本邑流传着这样一俗语:头牙吃剥死,尾牙吃欢喜。意思是,头牙吃完后,要干一整年的累活了,尾牙吃完后就回家过年了,两种心绪确实不同。
《莆仙风俗竹枝词》有记“初二十六月月祭,头牙尾牙倍不同,为谢后土恩泽厚,年丰贡足香火红”。“后土”即是“土地神”,“做牙”祭拜的对象就是“福德正神土地公”。这一天,莆仙本地的妇女们都会准备各式供品去供奉土地公。一般多见的是用猪肉、白粿、油豆腐和水果、糕饼、米酒等,并点上香烛,燃送金纸、贡银,祈求土地保佑。商家更为隆重,在大门口或私家土地庙摆上牲礼,焚香祭拜,鞭炮齐鸣,口中念念有词,答谢土地神,期冀来年更赚钱更平安。
“做牙”的习俗与一位良商有关。在明代,多数的商人唯利是图、一味赚钱,而有个叫陈米牙的米商,他经营方式与众不同。他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信奉“得财有道”的道理,他卖给百姓的米不收一分利钱,仅用小指头上的长指甲在已售大米中,留下一指甲的米作为营利。他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一下子,在当地传开来,大家都知晓了他的做法。此后,来找他买米的人络绎不绝,陈米牙这种“用指甲装米”的营利方式,为他今后做米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举动在当地传为佳话,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善举与诚信,举行祭祀陈米牙仪式,简称为“做牙”。
“做牙”的目的很简单,一求生意兴隆、发家致富;二求在外工作的亲人身体健康,孩子能够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三求子女能够有好姻缘,能够幸福一辈子;四求“六畜兴旺”(猪、羊、鸡、鸭、猫、狗等)。隔三差五拜正神,时时刻刻祈保佑,虔心所至,神仙难挡。做一次牙,就打一次牙祭,小孩子是很喜欢这种仪式,顺便饱饱口福。
尾牙其实是春节的前奏,这天起,在外的莆仙人陆续回乡,年味渐浓,扫尘、备年货,到腊月二十五又是一个小高潮,除夕夜达到过年高潮。尾牙来了,莆田独特的仪式感将在家家户户如期开演,忙碌一年的人们不管是否赚到钱,心中的信仰不弃,心中的期望不减。
仙游人初三“做十”习俗
在仙游,正月初三大家都很忙,或忙于准备酒宴招待客人,或忙于登门祝寿应酬酒席,大街小巷、乡路阡陌车来车往、人来人往,一派喜庆祥和气氛。原来,初三是仙游人约定俗成的节日——做十。虚龄年满五十岁以上的男女,过年“逢十”都要祝寿。故祝寿在仙游的方言中,又被称为“做十”,初三做十已成为仙游人的一个年俗。在我老家郊尾,更为细致,虚龄逢九如49、59、69、79等也要在此天祝寿,俗称“做假十”,明年逢十就是“做正十”。不过,“假十”与“正十”的隆重程度是有所差别的。
《礼记》云: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子。莆田民间做十,是沿袭古代风俗的。正月初三,做十的寿翁在子孙们的操办下,要大摆宴席,现场喜庆程度仅次于婚礼,宴席丰盛程度不亚于婚庆。内外亲戚们会早早拿着12结索面、2双鸡蛋、1对红蜡烛、1串鞭炮用四方红布包裹,然后手提送往做十人家。做十人家因为长寿喜庆,吃热闹,吃欢喜,一般只收两结索面,一双鸡蛋,余下都返还。不仅返还,而且会以香烟一包、桔子两个、饼干糖果等若干作为回礼,以示吉利。亲戚们还要留下吃寿宴,寿宴不少于12道菜,面食海鲜肉类很丰盛,面寿桃甜花生汤必不可少。备办寿宴的时间并不拘泥于正月初三,从大年初三到整个正月期间,均可见一些人家选择吉日置办寿宴,但90%会选择初三正日来举行。
父母做十,嫁出的女儿需挑“一担盘”回家,一根扁担,双头各系一条红布袋,10大礼盘要叠装在大红布袋里,每袋5盘。盘内分别盛着猪脚、寿面、红团、寿龟,寿桃,还有花生、桂圆、莲子、红菇、豆腐皮、黄花菜,以及衣服帽、鞋袜等物品。出嫁女儿在给父母做十的寿礼中,一定要有一对带腿猪脚。仙游人若生女儿,都会说生女儿有猪脚吃。出嫁女儿送猪脚,表示父母有福气。收礼时,衣帽、红包全收,食物,尤其猪脚不能全收,要留部分给女儿带回家,意在长年来往。女儿越多,氛围越热闹。“五女拜寿”在仙游就是五担盘,红彤彤,艳灿灿,绝豆热。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为祝寿日,这个风俗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倭寇之乱时,仙游人为避乱离家,正月初二回家掩埋受害的亲人,初三为幸存的老者祝贺,后演变为俗定的祝寿日,这可能是全国独有的祝寿方式。做十者与祝寿者均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沾亲带故就得参与。由于同一天七大姑八大姨逢十做寿者甚多,祝寿者往往全家出动还忙不过来,只能分派做十人家,人手确实不够,只能奉上索面、鸡蛋,说“添福添寿”之类的话,随后赶往别人家。
“乡邦耄宿启高筵,处处庭院聚八仙。座有晚香徵寿算,银髯对酌舞翩跹。”天命之年、耳顺之年、古稀之年、耄耋之年、期颐之年……逢十之年,寿星有福气,这福气来自平时积累的善心善行,这高寿得益于子孙的孝心孝行。通过做十,希望寿星更高寿,晚年更幸福,期盼十年之后再相聚;通过做十,弘扬感恩与孝道,凝聚亲情与友情;通过做十,年味更浓厚,民俗文化代代传。
今夕是七夕
今夕是何夕?今夕是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还未凉,草木尚有绿,星空正闪烁,这就是俗称的七夕节,亦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是古代闺中女子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撩得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有意无意地在葡萄架下逗留逡巡。
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七夕夜晚年轻女孩聚在一起比赛穿针,如果能顺利穿针引线就是“得巧”了。乞巧在古代很盛行,这里面并非仅是“乞求心灵手巧”的需要,“乞巧”的潜意识里其实是“乞爱”,是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渴望——“穿针引线”本身就是男女姻缘的隐喻。所以,七夕节约定俗成定为中国的情人节是有依据的。
七夕新风俗是成为了情人节,已没有古时“乞巧”的影子,只留有牛郎织女“天上人间”相会的痕迹。距离不是问题,现在高铁、飞机朝发夕至,纵是天涯海角,想碰面就碰面,想相会就相会,想 偎依就偎依。
织女绝对是“白富美”“天鹅肉”,但她宁愿坐在自行车上笑,也不愿坐在宝马车里哭,“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原来说的就是织女。牛郎不过是放牛汉子,终究会踩上狗屎运,能够抱得美人归就是人生赢家。传说牛郎趁仙女们洗澡,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小仙女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于是跟小仙女织女制造了邂逅,后来他们很谈得来,明白了各自的难处,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似乎说的是牛郎。
文人爱浪漫,七夕最浪漫,古诗词里对牛郎织女的描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古乐府《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诗人仰望天穹,写出了牛郎织女离别之苦,相思之痛。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凉”乃心凉、心悲,失意宫女借“牵牛星对着织女星”暗喻夜不能寐,期冀临幸,但终究银河相隔,抒发内心悲苦。白居易《长恨歌》里马嵬坡兵变,杨贵妃赐死,唐玄宗回宫后,面对着华清宫里种种令人刻骨铭心的场景,佳人已逝,感触颇多。玄宗想到了曾经七月七日这天,在“长生殿”许下的誓言: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李商隐《马嵬》对唐玄宗这事提出了质疑: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唐玄宗与杨贵妃当时在宫中嘲笑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哪里比得上他俩天天华清池里浴鸳鸯。李商隐也嘲笑李隆基,贵为天子却保护不了自己的女人,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词人一反传统哀怨,赋予牛郎织女爱情的爽朗肯定。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最后两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给予为了事业不能呆在一起的两地分居的恋人和夫妻莫大的抚慰。
又是一个七夕,又是一个情人节或爱人节。情感泛滥多事之秋,浪漫盈怀碰杯时刻,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清明三主题:祭祀、农耕与踏青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4月5日前后。此时,春风和畅,春雨微润,春意盎然,天气为之清朗,四野因之明净,故曰“清明”。宋书《岁时广记》有言:清明者,谓物生清静明洁。《岁时百问》一书亦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的确,清明至,草长莺飞,花红柳绿,微雨荡尘埃,乾坤显清明。
把清明过成一个节,妇孺皆知的习俗就是扫墓祭祖,慎终追远,“路上行人欲断魂”。其实,清明节还有两大主题,一是春耕春种,播下希望,“布谷飞飞劝早耕”;二是春游踏青,亲近自然,“水面初平云脚低”。
清明上坟扫墓,习俗由来已久。《孟子》记载一个“齐人之福”的故事,实乃“齐人之耻”: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齐人常到东郊野外坟墓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 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古代对“孝”极为重视,遇丁忧(父母去世)官员需停职守制,返家墓侧造庐居丧三年。扫墓,顾名思义就是清扫墓周杂物,清理墓遭杂草,培上新土。之后摆上贡品,烧上纸钱,祭祀先祖,尚飨。慎终追远,是谓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血亲关系,在“扫”中有思,在“祭”里有念,感恩先祖。有人说,当全世界最后一个人忘记你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死亡。谁的祖先不希望被亲人惦记着?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地气苏醒,正是春播春忙时刻。民谚有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陆游赋闲在家,对春耕有动人描绘:“屋角时闻黄犊鸣,相逢但可说春耕”“归去若为消暮境,一蓑烟雨学春耕”。清明节气,勿误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贾谊在《论积贮疏》里提出春耕乃是“天下之大命”,《汉书·食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上感谊言,始开藉田,躬耕以劝百姓”。汉文帝亲自耕种,百姓围观,以后“皇帝扶犁亲耕”成为礼制,各地太守、县丞竞相效仿。清明时节雨纷纷,披蓑戴笠,人挥锄牛犁地,田间一派繁忙。
清明节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此时大地回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万物生长,一切都像新的一样。经历漫长的一段寒冬,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踏青郊游,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探寻感受纯的信息。曾皙就很羡慕惬意的春游:“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连老师孔子也赞赏曾皙的情趣。踏青游春更是文人雅士的最爱,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写道: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修禊事”是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会稽山,骚人墨客游山玩水,玩水玩出了极致,那就是“曲水流觞”,“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清明节的踏青一般在郊外原野、城中公园,亲子游的味道浓一些,孩子追逐奔跑,放放风筝,快乐的笑声在春光里回荡。这与重阳登高情趣大不同。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落日寄哀思。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白白红红相间开,三三五五踏青来。清明的三大习俗,你能否在三天假期里完成?
青团,清明粿
青团与红团都是祭祀品,青团在清明节摆放上供,红团在春节献上祭祖。青属冷色调,符合清明节“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感伤;红属暖色调,符合春节“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喜庆。红团红彤彤,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大量做;青团青悠悠,清明时只少数人家做,做的量也不多,够吃就行。
清明时节气温缓升,雨水充沛,草木萌发,抽枝发芽,这时的金枝玉叶最为鲜嫩柔软,香气宜人。艾草在田间地头肆意生长,嫩得一掐就断,绿得油油亮亮。采用清明前的艾草,将艾叶焯过水捣碎,加入糯米粉中混合揉均匀,做成呈碧绿色的面胚,摘成每个大约重75克的面团,搓成长条,逐个按扁,包入豆沙馅等馅料,捏拢收口,搓成圆球,即成青团生坯。笼内铺上湿布,放入青团生坯,上锅蒸约15-20分钟至熟,再在青团上涂些芝麻油即成。
刚出炉的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蒸熟以后绿绿的松软的皮儿,咬一口,豆沙馅心甜而不腻,带有清淡艾草香气,香糯可口。这是一道家乡美食,只因为对颜色有偏见,青团不招人喜欢,但在清明前后还是会用它来祭祀先人,缅怀先祖。
寒食节是古代的第一大祭日,一般在清明节前两天。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就是禁烟火,大家都只吃冷饭,所以叫寒食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烧死在山西绵山的介子推,后来这个节日又增加了祭祀这个重要内容,从汉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间的第一大祭日。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挨得太近,渐渐地,两个节日合二为一,寒食节之精髓“祭祀”被融入清明节中,而且冷食的青团也与清明节绑定了,所以,青团又叫为“清明粿”。
其实,我在前天才第一次吃青团,真是活久见,很诧异竟有如此的食品,形状与年年吃的红团相似,颜色却大相径庭,惹人不舒服,就像有人读了本文心有戚戚焉。正是有这种认为青团不吉利心理,“清明粿”才成为小众食品,但是它有食俗文化和祭祀文化在里头。
清明逢疫情,谨以此文祭奠先人,尚飨。
报告文学‖山东的手造密码
由“手艺”至“手造”,无论是火中取“悦”、刻雕求“魅”,还是指尖之“舞”,都是汲取祖辈的营养,在诸多现代元素的影响下“舒枝展叶”,生发出最美的模样——
□ 杨润勤
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岱青海蓝间岁月奔流,“山东手艺”在这片人文沃土上扑棱棱飞翔……千百年匠心传承,晶莹沉积,多得让人震撼,精得让人瞠目。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省级名录1073项,市级名录4121项,县级名录12758项。由“手艺”到“手造”,是一个破茧化蝶的升华,2022年3月,山东推出了“山东手造·优选100”,让人感受手艺魅力的同时,也打开了山东的“手造密码”。
指尖之“舞”
面对当下新冠疫情,66岁的烟台剪纸传承人衣培娟拿起剪刀,剪出《战疫必胜》《吉祥平安》的作品。她剪出的“心声”众望所归,人心所向。
剪纸是山东人的心音。“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剪的老鼠会打洞;能剪鸡,能剪鹅,剪出鲤鱼戏天河。”这首山东歌谣生动表述了山东剪纸“一把剪刀剪出精彩人生,一双巧手剪尽世间芬芳”的独特技艺。
我曾面对面观看中国艺术剪纸协会会长卢雪的剪纸表演,只见她静心屏气,手指灵活地操作着剪刀,一剪一剪,剪刀发出的声音不是“咔嚓咔嚓”,而是像春风拂动杨柳的“咝咝”声,在这种美妙的声音里,可爱的动物“活”了,美丽的花儿“开”了。她说,她是泰安人,小的时候,见妈妈用五彩丝线,刺绣出好多好看的绣花鞋、手帕、虎头帽等。刺绣需要花样子,那些葡萄藤、牡丹、芍药、小狗、小猫等刺绣的花样,正是她幼时最喜爱的剪纸图案。她的启蒙老师是母亲,母亲的剪纸是从姥姥那里学的,姥姥师承太姥姥……这根传承线牵连百年千载。
卢雪的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纤细、修长,只是拇指根部被剪刀把环磨出了一层茧子。这层“茧花”也是许许多多剪纸人特有的美丽印迹。
山东剪纸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样子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日轮月转,山东剪纸的风格各异,胶东窗花精致细腻,鲁北窗花粗犷豪放,苍山的门笺绚丽华美,莒县的门笺图案古朴,鲁西南的刺绣花样线条流畅,荣成的纸斗花纹形象洗练。一幅幅剪纸画面活灵活现,线条若断若连,细如蚂蚁爪子的毛刺更是让人叫绝。这“绝活”生生不息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谱’”。说这话的是德州剪纸艺人张建志。他的剪纸是五六岁时跟老奶奶学的,已剪了30年,尽管他的手指有些粗大,但十分灵活,一张纸在他手里变化无穷,人物肖像、花鸟鱼虫、风景名胜等图案活灵活现。他的“不泥古”首先体现在染色上,在人们看来,剪纸就是红色,他做成了黑色、蓝色、黄色等。还尝试用酒调和颜色,使色彩浸润而不渗透。并用套色创作了《百子图》《仕女图》等作品。
其实,山东各地众多的剪纸达人,他们在传承中融入了现代的气息,添加实用的元素,诞生了异彩纷呈的作品。不变的是他们手上的功夫,指尖牵动着他们的灵魂,在“师古不泥古”中发扬光大,与现代人的审美眼光相生相融。
宁阳王氏剪纸的第五代传人王利刀剪结合,刻刀的利用给剪纸艺术增添了无穷的生命力和想象力,也给王氏剪纸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剪纸作品涉及花鸟虫鱼、珍禽异兽、十二生肖、人物肖像等。他还将蜂蜡、草木灰、面粉等多种原料按特定比例融在一起,做成了软硬适中的蜡板,制作工艺步骤包括磨制刻刀,制作蜡板、图样、烫纸、订样、刻制、粘贴、装裱等。别出心裁的剪纸作品,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同是手上功夫的山东面塑林林总总。在菏泽穆李村看面塑表演,表演者手指一捏、一揉、一搓,手里的小刻刀点、切、刻、划,一个手持金箍棒的“悟空”便跃然手上,看得人眼花缭乱。表演者灵活的手指像是在舞蹈,如燕子翻身,又如蜻蜓点水。舞之蹈之,指尖上又“挑”出了雍容华贵的牡丹、笑容可掬的寿星、惟妙惟肖的海宝。菏泽人管面塑叫“捏面人”,已有千年历史,以白面和糯米面为原料,染成黑、白、蓝、绿、红、黄、紫等多种颜色,由塑动物、瓜果发展到塑人物。“天下面塑出穆李”,穆李村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山东乃至全国。
济南面塑传承人梁长乐是一个90后的小伙,多年痴迷面塑,他的人物作品个个面部神态各异,肌肉线条清晰,肤色逼真。最叫好的作品是他在一个核桃壳里塑了“十八罗汉斗悟空”,作品在上海卖出了6000元的价格。除了作品逼真外,他的面塑摔不碎。原因是,他在面塑材料里加入了胶基,研制出了“柔韧性好、可塑性强、不开裂不褪色”的面塑材料。
兼具面塑功底和彩绘艺术的是济南“兔子王”。说到济南“兔子王”,济南文史专家张继平讲了一个故事,过去济南有一位绣女,她精心为中意的男子绣了一块梅花丝娟手帕,但绣女觉得梅花缺“神”。苦思冥想,多次重绣仍不满意。一天夜里绣至五更,已有倦意,不小心绣针刺破食指,一滴血滴在手帕上。绣女懊恼,手帕弃地。翌日,绣女见弃地的手帕上数朵梅花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原来那一滴血滴在了梅花花蕊上,产生了奇特的视觉效果。这歪打正着的一“点”创意,让手帕上的梅花“活”了。
济南的“兔子王”找到了“那一滴血”。“兔子王”是中秋节期间祭拜用的泥玩具,象征平安、健康和吉祥。过去,济南“兔子王”色彩单一,底座下伸出一根长线绳,每每拉动线绳时,它的手臂和刀枪就一上一下地活动,并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51岁的杨峰,是“兔子王”的非遗传承人,他“创新不离宗”,把济南特有的元素融入“兔子王”中,“兔子王”披上了济南的泉水景观、泉字的脸谱以及72泉系列咏泉诗文、篆书的泉名印章等。还做了“兔子王”文化衫、拼图、徽章、笔记本等一系列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衍生品。“兔子王”一下子进入年轻人的视野,成了“摇钱树”。
说到“摇钱树”,让我们走到临沂乡村听一首童谣吧:“跟着妈妈下南山,采得柳枝编筐篮,编了筐篮好换钱,不愁吃来不愁穿……”眼下,许多临沂人的指尖舞金蹈银,一根根棉根、棉柴、柳根、桑根、葡萄枝、茶树枝等都可以成为独具特色的工艺品。目前,产品种类达6000多种,销往荷兰、法国、意大利等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还有烟台草编,传递着手工、淳朴与回忆,在人们的指尖集聚起旺盛的生命力,代代延续。一把麦草或玉米皮在上挑下掐间变幻成了草帽、草艺包、草扇、草瓶等。
指尖上的舞蹈从地上“舞”到了天上。作为集扎、糊、绘、放“四艺”于一体的潍坊风筝,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73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效东是潍坊风筝的代表人物,他扎绘风筝近60年,将杨家埠年画、民间泥塑、布老虎玩具的装饰美和传统吉祥故事有机结合,让风筝富有文化内涵,更加生动盎然,更加灵性而飞扬。
从2000米长的“龙头蜈蚣”,到“巨型航母”“灭霸”“超人”,再到与游戏产品《王者荣耀》联动,借助游戏载体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潍坊风筝在让人感到“诡异”的同时,也让人震撼于其“敢上九天揽月”的豪迈气概。
潍坊人说,“给我一根绳,可以把全世界牵上天。”个中滋味,耐人咂摸。
刻雕求“魅”
季春时节,来到嘉祥武氏祠,这里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其文物保护的价值与“三孔”“故宫”等地位相当。其中,一块汉画像石展现出水战、车战、骑战、步战的战争画卷,画面中不仅男儿血战沙场,而且女子也踊跃参战。观此像石,仿佛石头开口说了话,让人听到2000多年前战场上的厮杀声。
嘉祥的石头会“说话”,得益于代代能工巧匠们智慧与手的默契。今天在嘉祥石雕的群落里,人物雕像、石麒麟、石狮、石碑等应有尽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雕在选材、构图、立意方面已与现代人的生活离得很近。比如,麒麟有美好吉祥的寓意,也是增加家庭文化气息的摆件。制作上要相石布局、图案设计、打坯戳坯、放洞镂雕、精刻修光、配垫装垫,将传承中的技艺与当下人们的审美意趣融入创意,一凿一刻,雕刻出活蹦乱跳的石麒麟。
“把石雕和玉雕结合起来,运用玉雕手法和抛光技艺,增加石雕作品的科技含量,比原先的石雕价值翻了数倍,石头雕刻也焕发了青春。”说这话的是国家非遗嘉祥石雕传承人杜运伟,他大胆尝试,把玉雕、石雕工艺完美结合,将嘉祥石雕升级为“嘉祥墨玉”,让石雕作品由粗犷转向细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实现了石雕作品更大的附加值,为玉石家族增添了“新成员”,培植了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不光石雕,聊城的葫芦也会“说话”。看聊城路庄村手艺人的葫芦雕刻,有花鸟、虫鱼、走兽、人物、山水等。特别是通过人物雕刻让人能“听”到过去的故事,有桃园里的关、刘、张,花前月下的贾、林会,梁山上的一百单八将等。
葫芦雕刻也要承嬗离合,工艺葫芦在传统雕刻和片花的基础上,又创新了烙花、砑花、绘花、拼接、范制、勒扎、打结等近百个品种。同时,采取勒、扎等技术,塑造出吉祥如意的图案形状,葫芦立刻身价倍增;不仅生产观赏葫芦、玩赏葫芦,还开发出了乐器葫芦、酒具葫芦、药具葫芦,提高葫芦的商品附加值。除了客商慕名而来,家家还开通网上业务,请来主播直播带货。300户人家的路庄村,每年的葫芦进账过亿元,葫芦成了名副其实的“宝葫芦”。
有“说”就有“唱”,莱芜的锡雕会“唱歌”。它的“歌声”是制作锡雕工艺品时的美妙声音。叮叮当当、滴滴咚咚,清响如泉水滴落,悦耳动听。“明眼人”通过声音的力度和节奏,就能判断出锡匠的技艺水平甚至资历。
过去,莱芜锡雕“唱”得最响的时候在清乾隆时期。锡,是仅次于金银铜的第四种贵重金属,具有亮如镜、色如银的外形特征和抗碱无毒防腐蚀的功能,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贮茶不变色,插花花长久”的特质,因此被达官显贵青睐。史料记载,乾隆女儿出嫁至曲阜时,就专门派人到莱芜定制锡雕制品当作嫁妆,现在孔府所藏的部分锡制品即为乾隆女儿出嫁时定制。可想而知,当时的锡雕工艺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峰期。莱芜锡雕传承人王圣良的前辈们就是在那个时候取了“真经”并传承下来。
在滴滴咚咚的声音里,王圣良道出了锡雕的“十二道密码”:设计、熔料、制板、下料、裁剪、打坯、塑形、焊接、锉削、旋光、雕刻、精抛;再经过錾、塑、雕、镶嵌、刨制,利用大小不同的凹台敲打、錾刻制作各种装饰及花纹。看他的锡雕作品,从饮具、灯烛具、薰具、文具、化妆盒、浮雕摆件、花瓶到花、鸟、鱼、虫、龙、凤、吉祥物、人物等琳琅满目,呈现出锡雕特有的魅力。手艺还是那个手艺,不同的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注脚。
其实,山东雕刻的奇技淫巧与百姓生活连筋带骨。
生活中木雕无处不在,比如桌子、凳子、梳妆台等的雕饰花板,还有各式各样的摆件。汶上的郭氏木雕已传承了600余年,其制作工艺独特、做工精细、古朴典雅。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绘图、雕刻、砂光、上光等7个环节;雕的过程分为线雕、透雕、圆雕、浮雕等多种雕刻技法;有的线条流畅,疏密得当;有的粗细相融,层次分明;有的正反雕刻,构思巧妙。
除了木雕,还有贝雕。青岛贝雕是以江、河、湖、海中的各种贝壳为原料,借用贝壳的天然色彩、纹理和形体等固有的特点,因材施艺,经过设计、选料、破形、粗磨、精雕、组合等工艺制作而成。在技法上,雕、贴、喷、画并用,汲取传统的国画章法,借鉴牙、玉、石雕等多种技法,雕出规格繁多、花色多样、雅俗共赏的半立体或接近立体式的贝雕画。
泰山皮影戏首先是“雕”出来的,“皮雕”最为关键——在制作上精选纯驴皮,人物造型大多采用写实手法,用刀拙朴,每个皮影需千刀刻成。在用色上对比强烈,多用红、绿、黄、紫等民间传统颜色。其后,一块白布、一个棚子、一盏灯就可开戏。一台戏两个人,一人伴奏、一人操纵影人表演。表演时,“脑中想着词,口中唱着曲,手里舞着人,脚下踩着槌”,把全身都调动起来,一个人身兼数职。台下叫好声一片,台上表演者手、脚、口并用,一台戏下来,往往表演者汗流浃背,但乐在其中。泰山皮影戏已唱了400多年,时下,尽管娱乐方式众多,但许多泰安人独爱“这一口”,再者,皮影戏也成了许多年轻人寄托乡愁的一个载体。
火中取“悦”
指尖的艺术——土与火融合,力与美凝结,浴火重生中的黑陶扎上了翅膀,飞翔4000多年,一直飞到现代人的审美目光里。
黑陶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以“器壁极薄、漆黑光亮、器型规整、少饰纹缕”而著称。20世纪80年代初,被誉为“泥人仇”和“战士雕塑家”的仇志海开始挖掘、研究、烧制消失4000年之久的黑陶,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破解黑陶制作之谜,使磨光蛋壳黑陶重放异彩。此后,济南、德州、日照、临沂、潍坊等地相继开始研发生产。
2003年秋天,我曾在齐河采访中国现代黑陶艺术专家刘浩。当时,他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黑陶罐,像抱着一个熟睡的孩子。他说,一代代的“陶人”在创新中续写着古人的梦想,到他这里,将黑陶的注浆成型式改为拉坯式,而后雕刻、烘干,采用碳黑渗透烧制,形成罐、壶、杯、尊、爵等多个品种。眼下,他的儿子刘旋子子承父业,成为省级非遗齐河黑陶制作技艺传承人。
刘旋子正在为蛋壳陶雕纹,凝神聚目,如绣花一般雕得细腻入微。他说,最能体现古今拉坯制陶水平的是蛋壳陶杯,它最薄的口沿部位只有0.2到0.3毫米,像鸡蛋皮一样薄,制作的工艺难度也就在它的薄上。快轮制陶的过程中,蛋壳陶主要通过拉坯塑形来呈现,如果稍有不稳,作品很难成型。特别是镂空和雕刻,更要不断琢磨新技法、新点子。
琢磨新点子的还有聊城市茌平区陶元黑陶的张玉春。她使用的原材料必须是沉积了多年的黄河泥,每件作品的每一道工序都要亲手操作,炼泥、拉坯、雕刻、抛光、阴干……最后再经过两天两夜的烈火焚烧,一件黑陶作品才得以成型。为了适应现代人的“胃口”,她把金属颜料氧化,给黑陶还穿上“彩衣”,一幅幅花鸟画跃然黑陶之上,更添浪漫气息,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推崇。
日照是“黑陶窝”,这里艺人们的工艺技法已由简单雕刻发展到镂空、挑点等,产品类型有仿古、移植、复制、工艺、观赏、实用等上千个品种。眼下,日照从事黑陶产业的企业达百余家,年产值过亿元。日照建起了各类黑陶博物馆、研究院;街边的黑陶商店里,各式黑陶花瓶、黑陶香薰、黑陶摆件陈列其间,仿佛一个个别样的艺术殿堂。
土与火成陶,石与火成瓷。脉石英、砂岩、石英岩、石英砂等,经过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而后装进匣钵里,在1300℃左右的窑内煅烧,形成色彩斑斓的瓷器。
提到瓷器,自然而然联想到淄博。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辈烧制出了瓷器,直到今天这把“火”从未熄灭,技艺的升级,也从未停止。古老的制瓷技艺与现代科技、新材质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造型古朴、装饰新颖,色彩绚丽的独特风格。瓷器重在釉,在釉色的研究方面,淄博瓷器不仅恢复了早已失传的“雨点釉”“茶叶米釉”和“云霞釉”,还创造了新的“红金晶釉”“鸡血红釉”“金星釉”和几十种黑釉系窑变花釉。
火中的窑变,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人赏心悦目。瓷器的最高境界是一个“悦”字,莹润的釉、优美的线条,明朗的气韵,典雅含蓄的美学意境,让人的心灵得到愉悦。在我国古代,王室贵胄们为显示家族的荣耀而不惜千金拥有奢侈瓷器。时下,诸多“悦”人的瓷器占据了我们的衣、食、住、行。也可以说,不管是实用还是欣赏,瓷器都提升了我们生活的品质。淄博华光国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有一种国宴瓷,精致的纹饰、淡雅温馨的配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山东兆霞陶瓷科技有限公司用陶瓷制作出手机扩音器,成为市面上的“爆款”……山东瓷器“悦”人无数。
同样浴火重生的琉璃,在巧匠们的手中也被摆弄得流云漓彩,晶莹剔透,如诗如画。博山,清代的时候就是全国琉璃生产中心。眼下,博山生动逼真的琉璃艺术品让人目不暇接,既有雅致古朴的传统造型,也有绚丽时尚的现代风格,例如开口石榴、翡翠白菜、葫芦与蟋蟀等。开口石榴在制作上运用琉璃棒加热后快速巧拉塑形而成,石榴籽是用两根琉璃棒调色,然后加热,拿剪刀一个个剪出来的,石榴皮是吹工制成的,叶子也是通过琉璃棒加热后塑形而成。
琉璃的极品色为“鸡油黄”,比“娇黄”略深,近似鸡油的黄色。“鸡油黄”始于明初,明清两代只有皇家才能使用,之后制作工艺失传。幸运的是,从事琉璃艺术制作30余年的淄博康乾琉璃艺术品制造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孙云毅,通过研究和不断尝试,让这种名贵瓷器“复活”。然而,“复活”后的“鸡油黄”,曾有炸裂现象。孙云毅考虑改进退温炉和调整退温时间,但问题依旧。他苦思冥想,最终从原料上再度改进,对20多种原料进行测试,最终发现是一种进口原料出了问题,略加调整后,终于攻克了原材料不稳定这个难关。随之,成品率及产品色泽比古瓷更加出色的“鸡油黄”问世。他的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收藏。
琉璃还“牵”出了一门鬼斧神工的内画艺术。
73岁的鲁派内画传承人张广庆正在他的工作室里作画,一支弯曲的钩笔,在瓶口如豆粒、大小如掌心的小瓶子中“轻描淡写”。他能在方寸之间绘出《百虎图》《一百单八将》,写上《岳阳楼记》。放大镜下的百虎虎须精细到纤毫可辨,人物形态各异,文字清晰娟秀。他说,内画讲究“釉”“融”“贵”“满”“妙”,“釉”是釉彩附着内壁不溶于水,易于收藏和使用;“融”是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身,融传统工艺技法、中国画、油画等艺术手法于一体,风格独特;“贵”是色料以天然矿石等为主,自身名贵,种类繁多;“满”是画面构图饱满,场面宏大、刻画细微;“妙”是作者“寓情于景”,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体悟与现代的审美情趣相结合,抒发于作品当中,赋予作品深沉浑厚、隽永含蓄的神韵意境。
父析子荷,张广庆的儿子张路华不仅学得了父亲的“绝艺”,还寻找新的载体去创新融合,终于研制出了“炫彩琉璃内画瓶”,此瓶高一米,色彩绚丽。从掌心袖珍玩物到摆件艺术品,炫彩琉璃内画瓶的出现,打破了以鼻烟壶为内画载体小而精的风格,成为人们家中装点氛围的艺术摆件。换言之,这就如同人们观看风光片,荧屏上的小画面,怎比得上影院宽大的银幕所带来的艺术享受。
试想,家中亲朋相聚,沏一杯茶,品茗中欣赏炫彩琉璃内画瓶里的风俗人情、山水美景,优哉游哉,岂不是一件悦事。
………
无论是火中取“悦”、刻雕求“魅”,还是指尖之“舞”,都是“山东手造”在时空中的杰作。由“手艺”至“手造”,汲取祖辈的营养,在诸多现代元素的影响下“舒枝展叶”,生发出最美的模样,结出文化产业的金果银果,成为山东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和经济富矿。
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有何玄妙?800年前菩提祖师早有精彩点评
西天取经计划耗时整整14年,取经人青丝成白发,徒步丈量了整整十万八千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现如今我们也喜好兜风,更有甚者经年累月放松身心,把徒步旅行搞成了网红事业。要跟唐僧师徒比,那还是嫩了点,相去甚远,难以相提并论。
作为西天取经计划的幕后总策划人,开出空头支票的大老板,如来佛祖自然花费了不少心血,对该工程有个缜密的逻辑判断,和能够把这张工程图纸、宏伟蓝图变成现实的详尽安排。14年,108000里,九九八十一难,这就是基本的参数体现。
金蝉子十世转生的唐长老带着悟空、八戒、老沙组团,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西天拜佛求经;而从如来佛祖的视角看,实际则是佛祖本尊打了一场太极拳,耍了一套周伯通的左右手互搏。佛祖要佛法东渡,要考验唐僧师徒的成色,这是两条并行不悖的计划。如此,所谓的八十一难就成了其中的重要一环,各路妖精你方唱罢我方休,轮番登场。要问妖精哪里来的,西方极乐问佛祖。他老人家门清。妖精是左手,取经人是右手,绝非虚言。
唐僧师徒就如同四头被蒙了双眼的骡子一样,只顾围着取经计划这个碾盘转;各路神仙冷眼旁观一场精彩纷呈的耍猴戏。台上人入戏深,台下吃瓜群众不明就里跟着起哄,神仙大佬们高高在上,高纬度把玩一群蚂蚁啃蚂蚱腿。
其实穿越黑洞与维度空间,在时空逆转中早就看穿这一切的另一个高人,这个人就是西游世界中的神秘大佬菩提祖师。如果你精读吴承恩《西游记》原著,通篇熟读,细细品味,你就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如来佛祖精心布局的所谓西天取经计划,在启动的800年前就被菩提祖师看了个通透,而且,他还对此有所精彩点评,精准评价。长公子扶小苏今天和你一起分享这个秘密——如来佛祖祭出的九九八十一难不过是菩提祖师眼皮子底下的一个小小的把戏。
高屋建瓴:三乘妙法化猢狲
美猴王为成长生不老仙,远渡重洋,驾驭一只独木舟,从东胜神洲抵达西牛贺洲,拜师菩提祖师。漂洋过海来看你,诚心所致,金石为开。菩提祖师喜极而泣,猢狲,是你是你就是你,顽石是你,灵通宝玉是你,石猴是你,仙胎是你,你就是我老人家期许已久的唯一得意门生。
菩提祖师接连放了几个大招,从内到外包装孙悟空。玲珑心,敏锐地思辨头脑要有;属性加点更要全面。物防,法防要厚实。
第一招,待人接物的基本功。不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是没有价值的。开启我们智慧之路的第一条,就是读书,知礼义廉耻,懂人情世故。因此,猴哥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练基本功,跟着40位师兄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封神中的姜子牙也是如此,看来不是元始天尊不疼爱姜尚这个小老头,实在是天意难违,他跟仙道无缘,不能怪老师有意藏私,不倾囊相授。
第二招,妙演三乘佛法。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狼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西游记》
孙悟空在洞中整整坐了三年冷板凳,菩提祖师终于给他摆出了第一道大餐,正餐。
菩提祖师为何会成为西游世界中的第一神秘大佬?因为这个人太有意思了,他一人涉足儒释道三家,而且融会贯通,登峰造极,从任何一方面看,他都足以堪称一代宗师。
三年之后,菩提祖师登台说法,讲了这么一段内容。说道,讲禅,儒释道杂糅,浑然一体,精微妙道,妙不可言。然而从吴承恩的描述来看,菩提祖师所授悟空的这段课程,关键要点还在于“三乘佛法”这四个字眼中。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提纲挈领。三乘佛法是大纲,是菩提祖师所讲的重中之重,核心内容。
孙悟空受益匪浅。他是什么反应呢?抓耳挠腮,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喜不自胜。菩提祖师对猴哥的此番动作作何评价呢?既识妙音。菩提祖师说悟空不枉费老师的一片苦心,猴哥领略到了其中奥妙,猴哥识得“妙音”了。“妙音”二字指向的是谁呢?文殊菩萨。传说观音菩萨称号“妙善”,文殊菩萨号称“妙音”。小说作者吴承恩把观音菩萨设定为西游中的“七佛之师”,实际上,真正的七佛之师则是文殊菩萨。“妙音”又有“妙音如来”的意思。
菩提祖师这段话说明什么呢?悟空已经深谙三乘妙法之道。原来美猴王比他的另外一个师父,比取经路上的唐长老更早领悟了三乘佛法,颠覆了我们的一般认知。这个时间节点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西游记》
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如来神掌压在五行山下。如来佛祖回头到灵山给大雷音寺的同事们炫耀了一番,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如来召集西天神佛开孟兰盆会,才对众人说了这么一番话。他有三藏真经,他要选派合适人选搞个西天取经计划。
诸菩萨闻言,合掌皈依,向佛前问曰:“如来有哪三藏真经7”——《西游记》
菩萨们纷纷上前问如来有哪三藏真经。这就说明,按吴承恩的设定,佛菩萨们都还不知道三藏真经的存在,换言之,三藏真经是如来在这个时间段悟到的,成书出版的。
孙悟空学艺归来,他被九幽地府黑白无常勾走的时间节点,是悟空342岁的时候。弼马温做了一段,齐天大圣干了6个月,略计200年;加上如来回到灵山又间隔了一段时间,再有吴承恩两汉之间王莽篡汉历史上的误差,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500年,然后走上取经路为时间轴,实际上,菩提祖师演化三乘妙法要比如来佛祖著书立说,完成三乘佛法,敲定西天取经计划,要早了至少800年。
原来悟空比如来更早学到三乘妙法的精要,原来如来佛祖所领悟并出版的三藏真经都是菩提祖师早800年就讲得通透的东西。也难怪,如来佛祖的前身就是封神中的多宝道人,菩提祖师前身就是碧游宫教尊通天教主,学生和老师之间,差的就是这点。迟与早,先与后。
如来要唐僧师徒西天拜佛求经,所要取的三乘佛法,菩提祖师早800年就指点给孙悟空了,而且猴哥过关了,得到了老师的首肯与认可。菩提祖师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深谋远虑,比西天如来还是要高一个档次。
这就算完了吗?并不是。菩提祖师对取经计划,对所谓的九九八十一难,对各路妖精的神通展示有更加详尽的解释与点评。
术门之道
菩提祖师演完三乘妙道,接着叫悟空选课。悟空你喜欢哪门课程呀?师父我精通儒释道,文史哲,数理化,啥都不是事儿。你选文科还是理科?也是就有了菩提祖师与悟空之间的几段精彩对话。仔细品味,颇有一番意趣。原来菩提祖师早就对号入座,对所谓的九九八十一难,对妖精的路数了如指掌,进行了一番精彩、精准的点评。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西游记》
菩提祖师有360门课程,孙猴子脑袋大了,不知所措,还请师父给讲解讲解。报考志愿,请师父给块敲门砖。菩提祖师咪咪一笑,祭出了一个大招。
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西游记》
菩提祖师这句话指向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袁守城
观音菩萨假袁守城之手,恩威并施,逼迫唐王李世民就范,把唐僧送往了西天拜佛求经之路。菩萨有智慧,大手笔,袁守城配合得相当到位。观音菩萨抛出了一条金色的鲤鱼,袁守城借此算死了泾河龙王。唐王游地府,甘愿以送唐僧去西天求取三藏真经作为代价,来换取他的延年益寿,江山永固。
袁守城做的是什么事情呢?“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他能掐会算,知道泾河里什么地方鱼多,什么时候下雨,下多少。
乌鸡国青毛狮子精
文殊菩萨有心度乌鸡国王为金身罗汉,不成想,这个国王是个叶公好龙之人,他对西天佛祖的崇拜与向往完全是一种假模假式。文殊菩萨好心做了驴肝肺,被困水中整整三天。由此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精奉如来佛祖法旨下界作妖,把乌鸡国王推进井水中3年,不见天日。所谓一报还一报,诚非虚言。
青毛狮子精先是扮做一个道人,做了乌鸡国的国师,而后又取而代之,堂而皇之地做了乌鸡国国王。他会求雨,他把整个乌鸡国治理得有条不紊,风调雨顺,真真儿的一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车迟国三仙
同样地,车迟国出现了三位大仙,做了车迟国国师,即是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这三位妖精的本领也算不错,猜枚斗胜,都是真功夫,未卜先知;上刀山下油锅,换头术,如假包换。他们也可以求雨,请到雷部正神和四海龙王。三位大仙拜的是三清道祖,跟太上老君学的五雷法。
然而,菩提祖师是怎么评价的呢?不能长生。他们的所作所为在菩提祖师眼里不过是些雕虫小技,皮毛而已。是不能够成为仙与佛与神圣的,不能成为长生不老仙的,说白了,就是不能成就真正的仙道正果的。
菩提祖师的指向是谁呢?意有所指,正是他们背后的高人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三清道祖太上老君。你们那点功夫,也不见得就比我老人家高明哪里去,怎么个意思。
流字之术:壁里安柱
术字完了,就是流字派的内容了。
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陰陽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西游记》
春秋纷争乱悠悠,战国称雄抢破头。所谓“流”字,指向的就是分化出来的各种山头,流派,名流。儒释道,阴阳家、墨家、医家等等。
菩提祖师这段话的落脚点在后半段,看经,念佛,朝真降圣。什么意思呢?他们通过念诵经书的方式,希望达到“朝真降圣”的目的,拜佛求经干得不就是这样的事情吗?空读书,读死书,痴迷过度,舍本逐末,着相了,一味惦记着目的与手段,忘记了来路与初心,反而适得其反,画虎类猫,迷失了自己,找不到方向。
金池长老
作为西牛贺洲地界上唯一的观音禅院的老主持,老先生,金池长老可谓是白活了270岁。观音禅院汗牛充栋,经书无算,袈裟满屋。金池长老分分钟能拿出成百上千件崭新的袈裟。然而,他还惦记别人的袈裟,唐僧的锦襕袈裟。
佛衣只是一种表象,经书只是一种传递信号的工具,金池长老如此这般,又怎么能成佛成圣呢! 贪心过度,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
黄眉大王
小雷音寺假如来佛祖黄眉大王,他原本是东来佛祖身边的敲罄童子,下界作妖,自称黄眉老佛,扮做如来佛祖欺骗取经人。他靠的是什么呢?两件宝贝,一个金铙,一个人种袋。所谓性命双修,只有宝贝加持,一味靠器物来逞强,耍豪横,还真以为自己是个佛祖了?
乌鸡国王与寇员外
乌鸡国王也敬僧斋僧,也吃斋念佛,寇员外寇洪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誓言斋僧10000名,万僧不阻。可是临了,当文殊菩萨和地藏王请他们的时候,他们却不愿意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你拿本经书,穿件袈裟,抱个佛宝,你就能成佛成圣了?想什么呢!不忘初心,赤子之心。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菩提祖师这段话确实够狠的,他直接点破了如来所谓西天取经的目的,光靠几卷经书,三藏真经,恐怕是不够灵光的。
静子之术:窑头土坯
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西游记》
菩提祖师这句话就更有意思了,辟谷,打坐,睡功,立功,戒语吃斋。靠这样的手段来达到参悟真理,悟道正果,也是行不通的。
唐僧
唐僧号称东土大唐得道高僧,据他在车迟国求雨一节中的亲口所言,他可以参禅打坐三年纹丝不动,坚如磐石。如此这般就可以成佛成圣吗?想当然耳。实际上你也看到了,我们十世转生的金蝉子在虎力大仙三兄弟面前就是个笑话。
至于戒语吃斋,见仁见智。少说话,吃素,怎么个意思。如实说,尽管唐长老言出必行,遵守这种清规戒律,可玉帝招待客人用的就有龙肝凤髓,你又怎么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中,济公也是金身罗汉。一味强调外在的某种形式,并不见得实际效果会有多好。
菩提祖师放达不羁,开始教训其如来的二弟子金蝉子来了,指向了他的昔日爱徒多宝道人,此时的西天佛祖。
动字之术:水中捞月
此是有为有作,采陰补陽,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侞之类。——《西游记》
以上内容恕不累述。菩提祖师这话指向的是谁呢?
猪八戒
四圣试禅心一节,猪八戒扬言,他会所谓的熬战之法。八戒“熬”死了福陵山云栈洞的卵二姐,吓得高太公和高翠兰要赶走他。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采阴补阳”之术吧。
这条路行不行得通呢?乌巢禅师给出了答案,八戒你这样做是不行的,来我这儿,我给你指点条明路,找补找补。所以你看,他不听乌巢禅师的,就得接受四圣的考验,彻底断了这个念想。
白鹿精
南极仙翁老寿星的坐骑白鹿精比丘国作妖,他先是献给国王一个角色美女白面狐狸,随后又献计,拿比丘国1111个童子的心肝做药引,用以给比丘国王治病,同时保他长生不老。用白鹿精的话说就是,他从东海蓬莱仙山求到了灵丹妙药,他也会炼制不老药,只是缺药引。
他这样的做法真的行得通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换成唐僧的心肝也不灵光。
若云采陰补陽,诚为谬语,服饵长寿,实乃虚词。——《西游记》
所以你看,我们的唐长老也有可爱的时候,他金蝉子附体了,说出了这样一句话。采阴补阳,服饵长寿,都是痴心妄想。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菩提祖师的观点。
寿星也不得不心内叹服,我们也要内外兼修呀,我们也是很辛苦的。没有慈悲心,就是真给你个灵丹妙药,恐怕你也服不住,内火攻心,引火烧身,不是好玩的。
综上,菩提祖师对孙悟空讲的这几段话信息量巨大。他比如来佛祖早800年就深谙三乘佛法的妙道,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的所谓九九八十一难,各种妖精小丑的表演,都被他预先逐一做了精彩点评。术与流,静与动,暗中褒贬了施展手段的妖精,也对取经计划的幕后大佬们有所抑扬。
你还记得悟空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吗?“几卷经书价值几何?”悟空早已悟透,菩提祖师早就点化透彻孙猴子了,不要着了相,成不成仙与佛与神圣,根本不在那几卷经书,而在拳拳赤子心。所以猴哥和神仙大佬们总有这样一句口头禅:“乐享天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与自身是一体不可分的,天道与人道与每个个体的最初的原始形态是有一致性的。人性在于理顺,发扬,而不在于抑制。
乌巢禅师说,不如你们都来跟我学道吧,灵机菩萨说,你是来找我修道的吗?东来佛祖说,东边也有佛法,有经书。执念于表象的一条路,没什么意思,神仙们的终极追求是一致的,经书只是个载体,真要彻悟,门里门外当无异同。
最后你也看到了,如来佛祖摆在取经人面前的是两个选择,两本经书。一本是无字真经,一本是有字经书。无字真经是不是真经呢?燃灯古佛说了,真经是真经,怕你们看不懂。如来佛祖也对观音菩萨说了,东土大唐无福消受无字真经。玄中玄,玄在什么地方?所谓的修炼的真经,它是不能够一言以蔽之,不能完全通过书籍这样的载体来说通透的,讲彻底。这似乎就归结到了老子所说的那句话上,道可道,非常道。
最终,菩提祖师的看法,和太上老君,和如来佛祖总体是一致的。尘埃落定,和光同尘。孙悟空是通过取经路才成佛成圣的吗?800年前的他就已经是了,他需要的是返璞归真,坚守初心,而不是其他。
——五月是北方收获的季节。童年那满满一手麦穗,当是今夜心中永远惦念的麦香味,和你曾经灿烂,永不泯灭的稚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