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融360被下架(靠融360等平台导流,鹏元继续无牌经营个人征信业务?)

导读 融360被下架文章列表:1、靠融360等平台导流,鹏元继续无牌经营个人征信业务?2、半年内全部下架,微信、支付宝不能卖理财产品了3、2020年7月好下款秒批的口子汇总4、银行理财收益

融360被下架文章列表:

融360被下架(靠融360等平台导流,鹏元继续无牌经营个人征信业务?)

靠融360等平台导流,鹏元继续无牌经营个人征信业务?

还有一个多月,央行发布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征信新规”)就要正式实施,其中对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主体资质、形式等作出了明确规范。而南都“数字金融生态合规研究”课题组近期测评发现,包括融360、省呗、还呗、小赢卡贷、宜人贷借款、众安小贷等在内的多个互金App,在显著位置上,以“贷前必查”的宣传语销售一款第三方提供的“个人风险报告”。经南都记者调查,该报告的提供主体均为一家叫做“天下信用”的平台,而该平台所隶属的鹏元征信,至今未获得个人征信业务牌照。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鹏元征信用“天下信用”品牌向个人消费者售卖“个人风险报告”的行为存在违规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活动的嫌疑,而为其导流的互金App也涉嫌为该行为提供便利和帮助,并变相推高了用户的融资成本。

鹏元征信“无证驾驶”?

还有一个多月,“征信新规”就要正式实施了,其中规定,提供个人征信业务范畴的服务均需持牌,且不得向个人信息主体收费。

南都“数字金融生态合规研究”课题组在测评中发现,在大量主营业务为网络贷款的互金App上,都能购买到一种叫做“个人风险报告”的服务,包括融360、省呗、还呗、小赢卡贷、宜人贷借款、众安小贷等App。课题组查阅这些平台售卖报告的页面发现,报告的提供方均为鹏元征信旗下的“天下信用”平台,上述互金App为其提供导流服务,以“贷前必查”“查信用”等宣传语吸引用户购买报告。

“天下信用”App披露,其提供的“个人风险报告”将收集并展示图中的众多个人信息内容。

那么,这些所谓的“个人风险报告”,是否属于“征信新规”所指的“个人征信业务”范围?是否存在合规风险?

“个人风险报告显然属于信用调查范畴,是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保存,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个人征信业务的实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这样告诉南都记者。根据“征信新规”规定,“征信业务”是指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动。“信用信息”是指为金融等活动提供服务,用于识别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基本信息、借贷信息、其他相关信息,以及基于前述信息形成的分析评价信息。

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也分析称,“征信新规”中提及,“利用个人信用信息对个人作出的画像、评价等业务”同样属于征信业务,因此,尽管“天下信用”在报告中声称“本报告内容以第三方平台数据为依据,不是 《个人信用报告》,也不同于其他机构出具的有关用户各种报告”,但符合“利用个人信用信息对个人作出的画像、评价等”此类特征,鹏元征信向个人消费者提供“个人风险报告”的行为仍属于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范畴。

同时,新规规定,从事个人征信业务需依法取得央行下发的个人征信机构牌照。而据南都记者查阅,目前具有央行颁发的个人征信业务牌照的机构只有百行征信和朴道征信两家,因此,多位受访专家和业内人士均指出,鹏元征信此举无异于“无证驾驶”。

向信息主体收费涉嫌违规

根据“省呗”App的报告售卖页面的宣传,这份“个人风险报告”是借款用户的“贷前必查”项目,甚至指明“发现你有X项存在风险”。而“融360”App则表明,若不查阅报告,将错过“影响放款审核”“扫除借款障碍”的检测信息。根据页面显示,用户单次查阅“个人风险报告”的价格为29.9元。

“还呗”引流的“贷前必查”页面显示,“用户潜在风险高于54%用户”等信息旨在诱导借款人购买“个人风险报告”。

南都记者跟随指引,购买一份所谓的“个人风险报告”后发现,该报告内容包括了天下指数、消费通过率、消费需求度、司法执行、裁判文书、财富信息、职场信息以及消费行为等,涉及年收入水平评估、房产、股权投资、交通出行方式、婚育状况、工作单位等内容。

这些内容与购买前所看到的导流宣传语内容完全不符。南都记者查阅黑猫投诉平台发现,有不少投诉称“天下信用”存在欺诈并诱导用户购买报告的行为。南都记者随后联系了“天下信用”的客服,该客服承认导流界面内容与实际个人风险报告内容无关。不过,该客服认为并不存在欺诈,但表示可以就此个例“向上级特殊申请退款”。

一位了解鹏元征信业务模式的知情人士透露,这样的一份报告主要以第三方平台数据为依据,比如司法执行、裁判文书披露等。“他们累计的都是比较基础的数据来源,一份居然卖这么贵!”该人士表示不可置信。实际上,“征信新规”要求,不得以“向信息主体收费”的形式采集信用信息。

对此,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这种商业模式涉嫌在没有取得个人征信牌照的基础上,就联合企业为C端用户提供征信服务,并变相收取费用。为何鹏元征信在新规出台后,仍在继续收集、查阅个人信用信息并生成、兜售个人风险报告?王蓬博分析称,可能由于“征信新规”到明年1月1日才正式实施,而且存在18个月的整改期,鹏元征信正好利用了这个“缓冲期”。

课题组试图通过客服电话、业内人士等渠道联系鹏元征信方面了解具体情况,但截至发稿,暂未有反馈。

曾因“无牌经营”领征信业最大罚单

2021年1月,鹏元征信就曾因“无牌经营”个人征信业务,收获征信业内史上最大罚单。央行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鹏元征信因存在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活动;企业征信机构任命高级管理人员未及时备案两宗违法行为,被央行没收违法所得1917.5499万元,并处罚款62万元。彼时,多位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央行此次开具罚单,意味着包括征信业务在内的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须得到央行批准。

收到处罚通知后,鹏元征信曾在其公众号上发布公告回应称,“本次处罚是由于其在2019年对机构客户提供的个人报告中,少量报告含有个人贷款信息。并称公司已于2019年底完全停止对外提供含有个人贷款信息的报告,完成了央行要求的全部整改内容,现有业务和产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可以继续为用户提供服务。”

而事实或并非如此,据知情人士透露,鹏元征信曾在该项处罚之前,以“为消费者提供征信服务的名义”融资。另据南都记者观察,从2021年1月至今,各类互金App上对鹏元征信该项业务的导流几乎从未间断,只是近一年来,陆续有少量头部平台下架了该项业务。而在鹏元征信自己的“天下信用”App更是一直在售卖。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9月30日,鹏元征信赶在央行出台“征信新规”的前一日变更了部分工商信息。据天眼查数据显示,鹏元征信的部分一般经营项目由“企业及个人征信及评估、数据库服务、计算机软件开发及销售,与征信有关的金融服务(以上不含限制项目)”变更为“企业征信、数据库服务、计算机软件开发及销售”,删除了原有的“个人征信及评估”字样。

根据“天眼查”显示,鹏元征信在9月30日删除了一般经营项目中的“个人征信及评估”字样。

省呗、还呗等搭售“个人风险报告”或变相推高融资成本

截至2020年10月9日,“天下信用”的注册用户已达到5000万,这或许也离不开各类互金App的“精准导流”。根据南都记者体验,在多个App的“天下信用”导流界面都存在诱导性的宣传语。

比如,当在“还呗”App的销售页面输入已进行个人信息认证的注册手机号后,页面底部采用带有警告意味的深红色,配上“注意!潜在风险数量高于54%用户”“80%用户已解锁(报告),平均有6项风险”等宣传语,同时风险数量故意采用马赛克图标遮蔽。而在“省呗”App的主页面,会有弹窗提示:“您有一份信用风险报告待领取”。其中以“逾期黑名单2项异常”“网贷黑名单3项异常”“行为风险监测-风险等级高”的字样诱导借款人购买该报告。

“省呗”App页面不时会有图中的弹窗,其中的信息会让用户误认为自身存在多种征信风险。

苏筱芮指出,上述互金App涉嫌为非法个人征信活动提供便利和帮助,其提供导流服务的对象并非有个人征信业务资质的征信机构。她认为,页面展示的前述宣传语,或涉嫌诱导金融消费者购买所谓的“个人风险报告”,且由于某些互金App在借款人申请贷款之后弹窗推荐购买该“报告”,很容易被引导,该项成本并不算在原先的借贷本息内,因此有变相推高用户的融资成本之嫌。一位征信业研究专家告诉南都记者,“天下信用正是抓住消费者的需求,以评估通过率为噱头,诱导消费者填写个人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有媒体曾报道称,合作的互金平台为天下信用导流,会按售卖的份数量级获得不同额度的提成返佣。“如果(报告)仅仅供用户个人参考,为什么要引导用户查证?”王蓬博向南都记者表示,用户为了能够顺利贷款,会倾向于购买该服务,“而互金平台和鹏元征信都能够有相应的分润,这才是互金平台为‘天下信用’导流的最重要原因。”

采写:南都记者 熊润淼 陈卓睿

半年内全部下架,微信、支付宝不能卖理财产品了

◎ 文 法治日报 《法人》全媒体记者 曹萌

5月27日,银保监会发布《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6月27日起施行。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郑忱阳对《法人》记者表示,此前,理财产品管理沿用商业银行理财、代销等监管规则,在参与主体、产品转型、投资者利益等方面均不能满足全面性和适用性要求。而理财市场的发展需要配套新的制度体系,《办法》可以满足完善理财公司制度规则体系的需要。

扩充适用机构范围

外方控股合资理财公司被纳入

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办法》在理财产品销售机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理财产品销售管理、销售人员管理、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均对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它将有助于规范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业务活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理财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比2020年12月15日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将适用机构范围从“理财子公司”扩充至“理财公司”,名称从《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更名为《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

郑忱阳对此解释,在机构适用范围方面,理财产品销售新规明确规定,理财公司包括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和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其他从事理财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这意味着外方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也被纳入适用机构范围,这一变化适应了当前市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也是更名的原因。

截至目前,已有4家合资理财公司获批筹建或开业,分别是中银理财与东方汇理资管筹建的汇华理财、建信理财与贝莱德金融管理公司筹建的贝莱德建信理财、交银理财与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筹建的施罗德交银理财,以及刚刚获批的工银理财与高盛资产管理合资设立的理财公司。其中,前两家合资理财公司已经开业。

郑忱阳对记者表示,中外合资理财公司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国内理财子公司可以借鉴外资机构在公司治理、产品服务、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外资机构能够借力国内理财子公司的渠道、客户、资金优势,拓展在华业务。双方可以合作互利,达到共赢目的。

互联网平台未“入围”

微信、支付宝无代销资格

目前,很多理财子公司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如生活中经常会使用的微信和支付宝。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年底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只有银行,也就是能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可以销售理财产品,互联网平台没有资格,《办法》也再次确定了这一点。虽然目前某些活期理财产品仍可以通过个别互联网平台购买,但《办法》设置了6个月过渡期,这将加快互联网平台下架理财产品。

为此,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表示,互联网平台未能“入围”,主要考虑到理财公司刚刚起步、市场辨识度不高以及投资者教育还需加强等情况。因此,《办法》没有进一步扩大代销机构范围,这有助于维持理财产品销售制度连续性和平稳性,以及投资者更好地辨别。

银保监会也对此表示,将根据银行理财产品的转型发展情况,适时将理财产品销售机构范围扩展至其他金融机构和专业机构。后续待市场成熟、机制健全、权责清晰后,二者有互利合作的可能性。

当前,理财公司产品通过多家银行同时代销的现象较为普遍,例如招商银行除代销招银理财产品外,还可代销兴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等理财公司产品。对此,对于风险等级较高的理财产品,《办法》还指出,除非与非机构投资者当面书面约定,评级为四级以上理财产品销售,应当在营业网点进行。

防止变相宣传预期收益率

业绩比较基准出新规

《办法》第二十五条,就理财产品销售机构及其销售人员从事理财产品销售业务活动提出18项禁止性规定。其中,新增第三项要求,即不得使用未说明选择原因、测算依据或计算方法的业绩比较基准,单独或突出使用绝对数值、区间数值展示业绩比较基准。

这就意味着,理财公司针对理财产品不能再给出单独数值或区间数值的业绩比较基准,如5%或3.6-4.2%等,因为这有可能会误导投资者,让其以为这就是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在《办法》实施后,业绩比较基准要标注出具体的测算依据。如工银理财“鑫鼎利90天持盈固收增强开放式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将展示为,中债高信用等级中期票据全价(1-3年)指数(代码:CBA03423) 1.6%。

郑忱阳对此认为,通过这种形式展现业绩比较基准,主要是为了保证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同时也暗含了业绩比较基准的披露要素,即有依据、有计算方法、不承诺收益。

董希淼对此认为,这并非禁止展示业绩比较基准,而是为了防止销售机构和相关人员变相宣传预期收益率,有助于推进打破刚性兑付预期。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18.28万亿元,占比超过73%,较去年提高近24个百分点,同业理财及嵌套投资规模持续压降。

END

|编审:白 馗 |统筹:王 茜

|责编:王 茜 |版式:张 波

2020年7月好下款秒批的口子汇总

首先跟大家说一下此篇文章是针对那些大数据相对比较花,征信近期查询多的老哥总结的,贷款产品年化利率接近36%了,征信良好,大数据良好的老哥想要申请贷款可以看我另一篇文章,里面推荐的产品年化利率比较便宜,额度也会高一些。不知道自己大数据怎么样的可以找我教你查询,命中网贷中、低风险关注名单及是大数据花了。

第一个当属最近新出的一个贷款产品:海胜分期

申请入口:融360

根据群里粉丝下款记录可以得出结论:基本下款金额都是5000块,但是只能分3期还款,利息差不多接近年化30%,申请资料简单,下款的粉丝基本也是大数据很花的(大家在一个群里每天都探讨口子,申请口子能不花吗)老哥申请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产品会显示人数已满,毕竟新口子,放水期间通过率高,很多人都去申请了,但是大家不用担心,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方法:大家在填信息第一个选项有 快速申请 一直点下去就可以申请了,如果还不行,里面还有个 及风分期 跟海胜分期是同一家的,一样的方法去申请就好了。部分粉丝也跟着申请了融360里面的 及贷、惠域u卡、信用钱包,都有下款案例,大家可以去试试

第二个呢,还是推荐一个火了很久的平台:桔子分期(现已改名 桔多多)

产品利息低,大数据花了的人通过率也特别高,出额度部分可以直接借款,部分只能商城买东西,他们商城东西的价格也很便宜,根据粉丝的反映,东西是正品,大家可以放心购买(本来应该先推荐大家申请这个的,因为利息低,通过率也高,想着上面那个新产品就先写出来了)

第三个要说的产品是:宜人小贷

老哥们下载宜人贷app直接申请就可以,前天之前下款的人也很多,昨天到今天群里还没看到谁下款,现在都在讨论新出来的海胜分期,这个反而安静起来了,下款率也挺高,但是会查征信,征信有逾期的老哥就没必要去试了

第四个呢也是通过率非常高的产品:畅行花

也是最近很火的下款产品,基本群里每天都有看到下款的粉丝,跟桔子分期有的一拼,就是利息比桔子贵,年化接近36%大家自己去下载申请就可以了

第五个产品大数据花了的也很好下款:恒易贷

连续好多个月一直下款率很高的口子了,恒昌公司的贷款产品,几年的老口子了就不多解释了

第六个产品通过率也高:喜鹊快贷

唯一不好的就是到账比较慢,根据群里粉丝的反映,最近这几天申请的都是差不多三四天才到账,但是额度基本都不低,大家可以自己掂量着申请

接下来就统一说下最近下款率也很不错的口子吧:及贷(苹果商店搜:ppmoney),你我贷,小赢卡贷这几天也有放水迹象,之前申请了没通过的粉丝这几天也有下款的,分期乐,中原消费金融。大家都可以去试试

大家可以关注gzh 左罗网贷课堂 里面有实时更新的全方面金融知识

银行理财收益持续走低,年内发行数量接近腰斩

受市场流动性和净值化转型等因素影响,我国银行理财正面临窘境。Wind数据显示,按销售起始日期计算,截至记者发稿时,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累计发行数量40488只,相较于去年同期的76887只,同比降幅高达47.3%。其中,8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1845只,创近10年单月发行量新低。

“今年理财市场一片惨淡。尤其是8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持续走低。”一位国有银行市场人士表示。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认为,近期流动性略有收紧,央行加大投放力度,MLF和LPR利率均与前期持平,市场利率变动不大。在流动性整体宽松、理财产品持续转型的背景下,银行理财收益率预计会继续小幅走低。

东方金诚报告认为,从资产端来看,随着银行净值化转型的持续推进,新发理财产品将以配置固收类产品为主,较难配置高收益的非标资产。同时,考虑到银行存在一定揽储压力,短期内理财收益率下行速度或将放慢,大概率维持现有水平或呈小幅下行。长期来看,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和净值化转型的推进,银行理财收益率仍将进一步下降。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近期有银行开启了未到期“老”理财产品的强退模式。过去银行发行的都是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处于刚性兑付时期,预期的收益率最终基本都能拿到。如今若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将资金赎回再去买新产品,考虑到当前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要远低于之前的收益率,将可能导致预期收益落空,甚至会造成损失;对于银行来说,除了要短期内偿付大量本金,提前赎回也会对自身的形象造成一定损害,甚至面临部分客户的永久性流失。从长远来看,虽然产品的“强退”和其背后理财净值转型给双方都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但是这一变化也伴随着新的机遇,为我国资管市场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深入推进,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银行理财大概率会全面净值化,未来理财产品净值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波动将成为常态。

投资者懵了!银行理财也频现破净

一直被誉为“稳健理财险代名词”的银行理财产品,近期也频频出现“跌破1元面值”情况,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出现大面积的“破净”背后主要是因为股票市场表现欠佳,从而导致净值型理财产品“破净”现象不断。不少投资人士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改革之后,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将进入常态,投资者应该理性看待,而2022年固收类产品也具备较好投资价值。

银行理财产品频现“破净”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浮亏,尤其是近一个月,净值型理财产品“破净”现象不断。在受访人士看来,股债市场的双双调整和理财产品净值估值方法的调整是导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不佳的重要因素。

Wind数据统计,截至3月18日,剔除近6个月无净值的产品后,理财市场存续产品28754只。其中,单位净值低于1的达2198只,占比为7.64%,较年初再度提高,涉及机构既包括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股分行理财子公司、城商行理财子公司、合资理财子公司等各类银行金融机构。同时,单位净值等于1的有2366只。

另有数据显示,部分投资资者购买的R2/R3级理财产品也出现浮亏。根据普益标准统计的数据,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5日,共计3435只理财产品出现了单位净值小于1的情况,其中风险等级为R2/R3级的理财产品3282只,分别占今年以来披露过单位净值的理财产品的8.52%、8.14%。

普益标准研究员董翠华对此解释道,R2/R3级理财产品主要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或混合类产品,投资的主要是固定收益类资产,并可能持有部分权益类资产,在近期债券市场收益率下降的情况下,势必会引起资产投向以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的理财产品的收益下跌,同时,若同时持有股票等权益类资产,受股市行情下跌的影响,产品收益的下跌会更加明显。

针对“银行理财产品还会亏钱”的现象,一些公募基金固收投资人士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富荣基金经理唐奥分析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是金融市场端的大幅震荡。今年以来,在内外各种因素叠加下,权益市场持续回调,大批权重股股价创阶段新低,导致投向权益市场的理财产品收益表现欠佳;同期债券市场波动也较大,两方因素叠加导致部分理财产品出现浮亏现象。

唐奥进一步分析称,市场波动较大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市场预计美联储加息在即,全球货币政策可能转向紧缩,流动性趋于紧张,美国股债市场持续动荡,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一定冲击。其二,俄乌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加剧全球通胀担忧,市场避险情绪上升。其三,国内旧有经济向上动能减弱,国内经济仍处于向新经济转型的阶段。

“另一方面,理财产品净值下跌主要受到净值估值方法调整的影响。过去银行理财产品对债券大多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现在则大多采用市值法。前者将收益摊余到每天,净值波动较小,而转变为市值法后,产品净值收益则与底层资产的市场表现直接挂钩,波动更为明显,易引发‘破净’现象。”他说道。

蜂巢基金基金投资部总监、蜂巢恒利债券基金经理李海涛结合银行理财产品底层资产与权益市场环境因素分析道,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净值型产品发行数量较大,而受债券收益率持续下行影响,纯债券品种收益率已经难满足客户要求,叠加近3年股票和转债市场表现较好,不少产品逐步布局“固收 ”产品。

在李海涛看来,这些主打“固收 ”策略的产品不同程度配置权益或者转债资产,今年以来权益市场表现欠佳,从而导致净值型理财产品“破净”现象不断。破净后的赎回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股债表现都差强人意,赎回行为和市场下跌进入恶性循环。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直言,“理财产品净值下跌大多是因为配置了权益类资产,而近期股市震荡影响了部分理财产品的净值走势。”

“破净”是近两年出现的新现象

从历史角度看,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浮亏的情况比较鲜见。近两年,越来越多的理财子公司开业并发行新产品,积极加码权益类投资,产品净值阶段性下跌的现象随之增多。

据蜂巢基金基金投资部总监李海涛博士介绍,历史上理财收益浮亏只局部发生过比较少,主要是过去资金池和成本法等操作具有一定的收益保障功能,风险反而在于流动性上面,通过权益类产品进行收益率增强的迫切性不强,因此在遇到权益市场大幅波动的时候,不会出现极端情况。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状况主要取决于产品底层资产的收益表现,”谈及当前银行理财产品浮亏现象增加的原因,富荣基金基金经理唐奥指出,此前银行理财产品多数投向债券市场,债券市场波动相对较小,因此之前银行理财产品浮亏情况不多。

唐奥回顾道,上一次银行理财产品浮亏主要出现在2020年7月左右,当时货币政策逐步常态化,随之债券市场出现大幅回调,因此导致于2020年发行并于7月仍存续的510只净值型理财产品中的228只净值低于1元。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此前银行理财产品浮亏现象比较少见,主要源于其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偏低。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也表示,传统银行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无法直接投资权益类资产,且过去银行理财处于刚性兑付阶段,很少发生产品亏损的情况。近两年,越来越多的理财子公司开业并发行新产品,积极加码权益类投资,产品净值阶段性下跌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2020年年中也发生过多款固收类产品短期浮亏的现象,彼时债券价格的大幅波动也有可能引起理财产品净值下跌。”刘银平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固收和固收 产品出现净值回撤,专业人士普遍认为这些产品仍是投资者追求稳健收益的良好工具。

正如普益标准研究员王杰所言,风险与收益是相匹配的,投资者应客观理性看待短期浮亏,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进入“真净值”时代,理财产品在短期内出现较大净值波动属于正常现象,长期来看,以债券类资产为主要配置资产的固收类产品仍然相对安全和稳健。

“理财公司投资团队应保持乐观和谨慎,”谈及面对目前市场环境,理财公司应该采取的措施,王杰认为,“理财公司投资团队应保持乐观和谨慎,一方面,主动与投资者充分沟通,化解负面情绪,避免非理性赎回的发生。”

另一方面,在王杰看来,他们应该加强市场分析研判,避免投研人员的频繁变动,利用长期主义应对不确定性。通过久期管理、波段操作、提高债券票息水平等方式稳定固收类资产的投资收益,根据市场形势及时调整权益类资产仓位,严格控制净值回撤,防范信用风险、政策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做好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净值化时代产品波动会成为常态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改革之后,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将进入常态,业内人士预测因为理财产品受众特殊的风险偏好,应该大多数理财产品净值表现仍会偏稳健,波动较低。

“理财产品以后也会类似公募产品一样,根据投资标的不同,收益波动呈现不同表现。” 李海涛直言,不过考虑到理财产品受众风险承受力弱,大多数理财产品将以类货基或短债形式存在,且能参与的策略较多,能形成较好的稳健效果,整体波动率依然较低,相应收益也会偏低。但对于一些投资股票和转债等增强型产品,收益率波动将是未来常态。

富荣基金经理唐奥也表示,导致理财产品收益出现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产品投资的资产价格受市场震荡影响出现波动,进而影响理财产品收益情况;二是资管新规实施后,理财产品中债券的估值方法由摊余成本法变为市值法,产品净值表现与底层资产直接挂钩,导致波动表现更为直观。

“因此,在打破刚兑、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过程中,理财产品收益因股票、债券市场震荡而发生波动是必然的,未来将会成为常态。”唐奥提醒,短期账面的浮亏并不意味着产品最终会出现负收益,因此投资者还应全面理性看待这一现象。

此外,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也表示,相对来说,混合类、中高风险、配置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收益波动可能会成为常态,但不同产品的净值波动幅度差异会比较大,要看产品具体的投资策略;固收类、中低风险、未配置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整体净值波动偏小,收益相对稳定。

2022年固收类资产具备投资价值

对于偏稳健的固收类产品,不少投资人士认为,2022年固收类资产具备投资价值。

李海涛表示,从市场角度看,考虑到目前美国处于加息周期,国内经济也处于宽信用周期,短期内利率面临一定的上行压力,建议配置一些偏短久期的信用债基。

红土创新基金基金经理杨一也表示,固收资产作为提供稳定回报、流动性良好的资产,是基金的重要投资方向。在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汇率稳定的背景下,中国的固收资产在世界范围比较,都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吸引力。

“开年以来,国际宏观形势复杂,俄乌地区冲突爆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各国央行陆续收紧货币政策,均给各类资产价格造成了较大冲击。”杨一表示,我国经济保持稳中向好势头,稳增长保民生政策陆续出台,国内宏观经济和流动性状况稳定,建议投资者以长期视角看待资产的短期价格波动,采用定投的方式投资同自己风险偏好相匹配的产品。

唐奥认为,展望后市,随着信托以及银行理财逐渐打破刚兑,投资者对风险较小、波动较小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收益目标的产品需求比较迫切。目前一些产品能承托这部分需求,公募中的纯债产品相对来说风险较低、回撤较少同时可以随时申赎,并且能提供相对稳定的收益,对于部分低风险偏好的机构及个人投资者来说,具有较高的配置价值。

而普益标准研究员陈雪花表示,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之后,产品收益会随市场行情变化存在着一些波动。从长期来看,理财产品投资收益较为稳健,因此投资者应客观看待短期内的净值波动,要坚持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

“2022年开年以来,因国际环境和突发事件带来的冲击,导致国内外权益市场波动加大,债券市场收益率也在低位震荡后上行了近20bp。”陈雪花表示,当前在国际环境不明朗的大环境下,股债市场均有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权益类产品和固收类产品净值均有下降的可能性,因此即使过去收益相对稳健的固收 产品也有净值破1的可能性,如果投资者能够客观看待短期波动,那固收 仍不失为一种合适的投资,如果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极低,那么货币类产品才是最佳选择。总而言之,投资者应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产品、做好风险管控,购买适合自身经济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

此外,前海联合基金也表示, 固定收益类资产在国内的资产类别中依然占据了最大的份额,从配置角度出发,始终是资产配置的主要类别之一。虽然固收类资产由于市场的波动,也会出现净值回撤等问题,但回撤幅度一般不会很大,且大多会在中短期内得以修复,从长期看,回撤反而可能是配置的好时点。

本文源自中国基金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