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奇异游戏 >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古代人物(五柳先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导读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古代人物文章列表:1、五柳先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虽贫,但心境之高,难有人望其项背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为什么归隐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古代人物文章列表: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古代人物(五柳先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五柳先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五柳先生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晋朝廷的大官,祖父也当过太守。可是,他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官场上的习气,而把主要精力用在读书上。

陶渊明

年轻的时候,陶渊明在自己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荫下读书,读到高兴的地方,连饭也忘了吃。遇到使人忧愁的事,他就借酒浇愁。家里穷,没 钱买酒,也不要紧,自有好友相送。于是,只管痛痛快快地喝,喝醉了,睡一觉,醒来,散散步,围着院子转圈儿。他的院子是什么样的啊?残墙断壁,处处长满了 野草,绿油油的一片,草地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微风习习,掀起了他那破旧的衣衫。肚子饿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锅,锅里面也是空的。虽然庄院残破,并 且经常挨饿,可他的心情是极其愉快的。

五柳先生

陶渊明博览群书,什么诸子百家,什么诗词歌赋,他尽情浏览,百读不厌。所以,他的思想十分开阔,见解也高明,周围人者都很佩服他。

陶渊明还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就是他自己。在文章中,他把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写得自由自在。后来人们也都称他“五柳先生”。

乐在田园

陶渊明热爱劳动,热爱乡村。他在南山脚下开垦了十几亩土地,在柴桑村里盖了几间草房,房后栽杨柳,堂前种桃李。小狗在巷子里汪汪叫,大公鸡在桑树上喔喔啼,炊烟袅袅,生活惬意。

陶渊明一天到晚陶醉在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中。他和农民们一样,每天早出晚归,在田间劳动,心甘情愿地过着艰苦而愉快的生活。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也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但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破落,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沉醉于读书作诗。

陶渊明

为了生存,陶渊明也去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官回家了。后来,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41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80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大火烧毁,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史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文人乃至所有中国人的楷模。

特别说明:本文来自中国历史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第一时间来处理。谢谢。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虽贫,但心境之高,难有人望其项背

千丈树,顾名思义,它的身材可以羡煞时尚苗条的都市女孩,它不仅高挑,健康,而且从不弯曲,它的皮光滑,很少起皱,即使是它的一根小枝条,也是直直的,像美女纤长的手指。

千丈树的叶子光洁鲜绿,像一张微微呈鹅蛋形的脸,它们铺在树顶,微风拂来,轻微的摆动,又极像欢腾的蝴蝶,在原地展翅露姿。

千丈树像个孤傲婵娟的美丽仙子,在树林里孑立不群。也许应了那句“红颜薄命”,大凡遇到大风,它的枝干在承受不了折腾之下,就会折断,所以每遇暴雨狂风,树林道上总会看见一些断枝,或挂在树上,或躺在地上,见者无不心疼,这样的仙子树竟被摧残。

由此也看出,千丈树易脆,不韧,像一个没有耐心的小姑娘,容易小气的哭鼻子。这样的树和苦楝树一样,不被人看好,做家具不行,做房梁更是要不得,只能用于柴火,催熟米饭。但是人们不因它的无用而摒弃它,反而在一旁的院子边栽种。

祖父曾说过,千丈树不是用来做木材的,它的用处在矗立,在宁脆不弯,宁折不低,这样的树看着就是精神,因为它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苟延残喘。

宁脆不弯,是一种怎样的气节!岳飞面对秦桧的迫害凛然挺立,谭嗣同等革命义士从容就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何等豪迈,不屈。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在项羽身上得到彻底印证,他自刎于江边,一代枭雄因此走完一生,他的战败不是失败,反而让人敬服,“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他死也要死得英雄,决不能乞怜苟活。

古来中国的士大夫都表现出一种伟岸的形象,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这便是大丈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虽贫,但心境之高,难有人望其项背。不食嗟来之食,不仅是自身人格的展现,亦是精神的站立。

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骆宾王,为讨伐武则天写了《讨武瞾檄》,踌躇满志又神采飞扬,连武则天本人看了檄文都赞口不绝,欲收为己用,但骆宾王没有接受。

方孝孺不肯屈从当权派,终因触怒皇权,遭到灭族之灾,若没有一种精神支撑,他完全可以以献媚奉承而活得很好,厚禄无忧,但他选择了义,选择了站立的姿态。

还是李白潇洒羁狂,可以叫高力士为其脱靴,可以叫杨国忠为其磨墨,而且还一副怡然自得,酒仙的精神一展无余。这样一种境界,真正是有千丈树的直立,更有千丈树的“神”。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为什么归隐田园?他实现财务自由了吗?

题记

晋朝人特别喜欢归隐,或许是"竹林七贤"带了个坏头;隐居会稽东山的谢安,直到谢氏家族在东晋朝廷的人尽数逝去,他才决定东山再起;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职,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活的陶渊明。

那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怎么回事?他选择归隐田园是因为已经财务自由了吗?别急,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陶渊明像

陶渊明曾有“济世救民”的雄心壮志

陶渊明又叫陶潜,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他祖上世代为官,妥妥的管N代:曾祖父陶侃,在东晋前期立过大功,曾掌管过8个州的军事,就是那个每天搬运100块砖以锻炼意志的人。

不过到了陶渊明的时候,家境已经衰落了。自号“五柳先生”的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如实记录当时的境况:自己家徒四壁,粗布衣服破烂补丁,饭篓水瓢经常是空的……

陶渊明小的时候喜欢读书,有“济世救民”的志向,又很仰慕曾祖父陶侃,也想干一番事业。

陶渊明到了29岁后,才在别人的推荐下,陆陆续续做了“参军”之类的小官,第一个职务是“江州祭酒”:

当时,因为家庭贫穷,亲人年迈,陶渊明不得不出来做官,做了江州祭酒,然而,因为不堪忍受为官的条条框框,没多久就辞职了。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陶渊明传》

他出任州祭酒、镇军、建威参军都是因为发生经济危机;后来当彭泽县令,也是想为归隐三径小园筹集资金。

陶渊明秉性耿直,看不惯官场逢迎拍马那一套,断断续续在仕途中辗转了13年之后,决心弃官隐居。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那是陶渊明做彭泽县(今江西湖口)令的时候。他上任之后,叫人把衙门的公田全都种上做酒用的高粱。他说:“我只要常常有酒喝就满足了。”

陶渊明的妻子觉得这样做可不行,吃饭的米总得要有啊,就坚决主张种粳米稻(大米)。

争执来,争执去,陶渊明让了步:200亩公田,用150亩种高粱,50亩种粳米稻。

陶渊明原想等收成一次再作打算,不料刚过80多天,郡里派督邮来视察。

混迹县衙多年的一个小吏,凭着经验,深知这事马虎不得,就劝陶渊明好好准备一番,必须穿正装、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岂能为了五斗米俸禄,低三下气向那号人献殷勤?”

他当即脱下官服、交出官印,走出衙门,回老家去了。

陶渊明如此风骨,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上一层楼,面对权贵,不仅不开心,直接拜拜不玩了!

陶渊明辞职后归隐田园

陶渊明回家以后,下田干起了农活儿,起先只是趁着高兴劲儿干一点。到后来,经济上的贫困逼得他非把这作为基本谋生手段不可,干得就比较辛苦了。他经常清早下地,直到天黑才扛着锄头踏着夜露回来。

陶渊明同农民的关系很好,对那些达官贵人却是另一副样子。在他55岁那年,他住的那个郡的刺史王弘想结识他,派人来请他到官府里叙谈。陶渊明理都不理他,让他碰了一鼻子灰。后来,王弘想了一个办法,叫陶渊明的一个老熟人在他常走的路上准备好酒菜,等陶渊明经过时把他拦下来喝酒。陶渊明一见酒,果然停了下来。当他们两人喝得兴致正浓的时候,王弘摇摇摆摆地过来了,假装是偶然碰到的,也来加入一起喝酒。这样总算认识了,也没惹陶渊明生气。

几年后,东晋的一代名将檀道济到江州做刺史。他上任不久,就亲自登门拜访陶渊明,劝说陶渊明出去做官,并要送给他酒食都被陶渊明回绝了。

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本来“五音不全”,每次喝酒高兴的时候,就抚弄他那把既没有绘饰、又没有琴弦的素琴,寄托自己的心境;

对熟人,不论你身份贵贱,来的都是客,只要家中有酒就热情招待,不过,都是陶渊明先醉,这时候,陶渊明就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觉,您可以走了!”

当时在那一带隐居的还有刘遗民、周续之两人。他们同陶渊明合称“浔阳三隐”。事实上,这两个人和陶渊明一点也不一样,他们很有钱,同当官的人交往密切。这些人只不过想借“隐居”来找个终南捷径罢了。

结语

陶渊明在13年间,断断续续地过了几年官宦生活,不论是在任江州祭酒时期,还是在任参军时期,以及后来彭泽县令时期,陶渊明过得并不开心:

陶渊明的进进出出,彰显内心矛盾:崇尚自然或许是陶渊明的初心,自幼热爱自然景物“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可见一斑;然而,曾祖父曾高居宰相,这对他来说是个标杆,又有济世救民的心结。

为了生存,不得已多次出仕;然而,官宦生活对其心灵的巨大折磨和个性的束缚,又多次隐居。

在离任彭泽县令后,过起了桃源生活,陶渊明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绝不会自降身份为后一个朝代(南朝宋)朝做官,自从宋高祖(刘裕)帝业兴盛以来,他就不再出来当官。

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陶渊明传》

不过,自从离任彭泽县令后,陶渊明归隐,是真归隐,不搞形式主义,拒绝檀道济等人的邀请,甚至拒绝捐赠,享受着靠劳动获得食物的快乐。

仕隐两得的王维,原来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一生写了大量意境优美的田园诗,加上他笃信佛教,许多山水田园诗又富有禅意。在后世读者的心目中,王维是一个与世无争,恬然自安,孤傲清高的人。但是如果仔细捋一捋王维一生的行为事迹,却不难发现,王维其实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王维自幼聪慧,9岁就能写诗,17岁写了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他的书法、绘画水平都很高,音乐造诣尤高,不到20岁就已经名满长安,成为当时的网红。

王维作为文艺青年,经常出入豪门,结交的都是一些亲王、公主之类的权贵人物。有这些人的提携关照,加上自己确实有才,王维年纪轻轻就步入了仕途。

王维的一生虽然小有坎坷,但总体来说没有经过大风大浪,过着衣食无忧,悠闲自在的生活,当官隐居两不误。这其中有个人命运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与他对人生精致的谋划有关。

王维的仕途出师不利,20来岁考中进士,成为朝廷的一名乐官,不久却因为伶人舞黄狮子事件被贬官。但王维善于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以退为进。在做了几年地方小官以后,弃官到嵩山隐居。

王维选择嵩山,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弟弟王缙在登封做地方官,便于照应;一方面是因为唐玄宗当时住在东都洛阳。在嵩山隐居和在终南山隐居一样,也是一条做官的“终南捷径”。王维隐居的目的,就是要制造名声,引起唐玄宗的注意。他一面隐居,一面又给张九龄投书请求引荐。不久便如愿以偿,被张九龄推举为右拾遗。

张九龄对王维有知遇之恩,王维也崇拜张九龄,支持他的政治主张,写了一些赞颂张九龄的诗。后来,奸臣李林甫为相,把张九龄排挤出朝廷。王维虽然厌恶李林甫的为人和权术,但他不敢公开得罪李林甫,反而违心地写诗奉承李林甫,赞美他“上宰无为化,明时太古同”。

不仅如此,王维作为谏官,对皇帝的一些荒唐做法,更不敢加以劝阻,反而写诗逢迎赞颂。

王维的为官处世,是有一定原则的,那就是顺应潮流,不让自己受委屈。这一点从他对陶渊明的嘲讽中就可见一斑。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乡,躬耕陇亩,穷愁潦倒,一度乞食度日。王维嘲笑他“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

在李林甫当权的十七年间,许多正直的官员都受到李林甫的贬谪打击,而王维却从从八品一路升至从五品。

李林甫和杨国忠倒行逆施,朝政日趋黑暗腐败,王维不愿同流合污,却没有勇气挂冠而去,更舍不得那份俸禄。于是在终南山购置别墅,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对自己的这种行为,王维用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来进行辩解。他说,“苟身心分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他的这种态度,实际上就是电影《少林寺》中说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王维虽然和陶渊明一样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但他不用劳动,吃穿不愁,既没有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作之苦,也没有陶渊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的困窘尴尬。

他用做官的俸禄为归隐田园积累物质条件,又通过归隐田园,远离是非、调节心态来更好地做官,在古代文人当中,还没有哪一个能活得像他这样精致。

王维利己主义的最精致表现,是在安史之乱中。长安陷落以后,王维来不及跟随唐玄宗逃亡,被叛军俘获。他不愿为安禄山做事,喝药装病,但还是被押到洛阳,被迫做了伪朝廷的给事中。

以王维的聪慧,当然知道安禄山的政权长不了;以他的官场经验,当然也知道做伪官该当何罪。他一方面出于对皇帝的怀念,一方面也是出于自保,在他的好朋友裴迪来看望他时,口述了那首用来表白心迹的七言绝句: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首诗很快流传出去,一直传到皇帝的耳朵里。王维之所以口述而不是写下来,大概是怕落到叛军手里,被叛军抓住把柄。其用心不可不谓精细。

后来长安收复,皇帝对在伪朝廷中任职的官员一一问罪,王维因为有他的兄弟求情,加上有这首诗表白心迹,最终得到宽恕,只是被降了职,但不久又马上升到更高的职位。

为了表达对皇帝的感恩之情,王维写了一篇谢表,为自己没有“死君之难”进行忏悔和辩解,又树立了一副忠臣良相的形象。

如果把王维在安史之乱期间的表现和杜甫做一下比较的话,他的利己主义就更明显了。

长安陷落后,杜甫抛下他的家人去投奔唐肃宗,半路上被叛军抓住押回长安。过了半年,杜甫偷空又跑了出来,一直跑到肃宗的行在凤翔。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写下了大量反映战争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篇,表达了对叛军的愤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而在王维的所有诗歌中,除了上面那一首,再也没有一首反映安史之乱的。

不过公允地说,王维虽然善于利己,却并不害人,他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骂名,反而因为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留下了一个千古景仰的清名。

这,不能不说是精致到极致了。

作者:郭天民 ,银行职员,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小小说近百篇。

杜甫一首有趣的自嘲诗,以一只花鸭自比,这样的诗圣令人服气

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似乎问得十分愚蠢。那还用说,当然是近乎圣的那一类人。他悲天悯人,写了《三吏三别》;他安贫乐天,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儿女,是一个有情怀而又顾家的好男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样的杜甫可爱、质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杜甫豪情万丈。正是因为这样近乎圣的品性,让后世给了他一个“诗圣”的美称。

但是,杜甫毕竟不是神,他也有人该有的性格,而他最大的弱点就是永远改不了自己“不平则鸣”的习惯。不过或许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世人心中那个有血有肉的诗圣。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十分可爱的《花鸭》,是杜甫在被贬后写的一首自嘲诗,这是诗圣平生最有趣的一首诗,在诗中他以一只花鸭自比,看似句句写鸭却句句写自己,这样诗圣让人服气。

《花鸭》

唐代:杜甫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这是一首十分可爱的咏鸭诗。全诗大意:鸭群中,有一只花鸭,十分显眼。这只花鸭身上一点泥都没有,十分洁身自好。它总是在台阶前缓缓散步,意态闲适,悠闲悠哉。这只鸭的羽毛最为与众不同,黑白色的羽毛分外鲜明。难道它不觉得别的鸭子都在嫉妒它吗?花鸭啊花鸭,你还是低调点吧,千万不要惹的大家都投来嫉妒的眼神。主人因为你的特殊,多给你稻米,那么你就不要每次都第一个嘎嘎鸣叫了。要是烦了主人,你就吃不成稻子了!

却原来,鸭群里也有羡慕、嫉妒、恨!全诗第一句,点名“花鸭”不被泥土所污,洁身自好。“阶前每缓行”显示出花鸭的可爱一面和高洁一面。然而这个“花鸭”却为自己埋下了祸患的伏笔,缘由是“黑白太分明”。其实那些黑白分明之人,不也是常常遭受挫折吗?反而是同流合污者,十分快意!

第三句是规劝,“休牵众眼惊”,不要惹别人嫉妒了。最后一句反映出杜甫其实也有过犹豫和徘徊,那就是到底要不要“先鸣”。当然,他劝花鸭不要先鸣是因为稻粱,不过杜甫自己却不是一个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落得个平生不得志!

透过文字,不难发现这首诗实则是杜甫的自嘲、自劝之诗。他就像那只引人嫉妒的花鸭,当年任左拾遗,一个需要为不平而鸣的谏官,在任时他敢于直言进谏,敢于先鸣!正因为“先鸣”,他丢了官。此后,杜甫流离陇蜀,却品性不改,仍然借助诗文,发出不少振聋发聩的不平之鸣。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