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奇异资讯 >

清室后裔解千古之谜:雍正确是篡位

导读 导语:古代历史上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皇位的事件数不胜数,在清朝就有这么一位继位的皇子胤禛,他的继位一直是清朝历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众说纷坛无从辨别真假,可是早前就有清室

导语:古代历史上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皇位的事件数不胜数,在清朝就有这么一位继位的皇子胤禛,他的继位一直是清朝历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众说纷坛无从辨别真假,可是早前就有清室后裔明确指出雍正继位的确是篡位,那么这一说法是否属实,接下来就由探秘志小小编为大家揭秘吧!

清室后裔确认雍正实属篡位

古代历史上有关于雍正继皇位的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不解之惑~~一种观点认为,康熙钦定雍正,雍正合法继承了皇位。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后,雍正精心策划了篡位阴谋,篡夺了皇位。早前有一名叫做金恒源的上海学者在史林杂志上明确指出:根据对有关史料的重新解读,发现两份满文《康熙遗诏》中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所谓“八人同受面谕”是雍正后来的伪作;现存“遗诏”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伪造。

清室后裔解千古之谜:雍正确是篡位

此前的合法继位派学者认为,康熙临终前召见了八位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皇子和大臣隆科多,下达了传位给皇四子胤的遗命,这些史事应该是真实的。康熙病危时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亲自祭祀,这就有了特殊意味。康熙在召见几个皇子时,下旨让雍正从天坛赶到康熙寝宫,显然是要把皇位交给他。另外,在皇子们还在世时,雍正不可能编造康熙召见皇子们的事,否则他们一定会把真相揭露出来,可至今没有发现这方面的档案材料。

那么,康熙临终前是否接见了八位大臣,并真的颁布了一份遗诏吗?两份满文《康熙遗诏》中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曾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满文《康熙遗诏》进行考证,王钟翰证实,原件是残缺的。在这份满文的《康熙遗诏》原件中,并没有“皇四子……继位”的内容。也没有“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这最重要的一句话。

清室后裔解千古之谜:雍正确是篡位

金恒源认为,如果确实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当天上午当众宣布“四阿哥继位”一事,以胤的一贯为人和即位合法性斗争的惨烈程度,胤断无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后再作宣布。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八人同受面谕”一说完全是雍正、张廷玉等人编造的伪证。这个被现在的电视剧搞糊涂了。

前几年,台湾学界宣布又发现了一份康熙亲笔遗诏,诏书中明确记载着“传位于皇四子”的内容。台湾中科院史语所精通满文的清史专家李学智,对原件进行了考证。据李学智的判断,目前所见的所谓《康熙遗诏》,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后,由胤伪造的。李学智指出,在伪造遗诏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着隆科多“票拟”(即起草)遗诏的事实。

清室后裔解千古之谜:雍正确是篡位

“八人同受面谕”是确有其事,还是雍正事后编造的?

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学者认为,康熙去世前曾对八位大臣面谕,皇位由皇四子继承。那么这里的“八人同受面谕”是确有其事,还是雍正事后编造的?

清室后裔解千古之谜:雍正确是篡位

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据史料记载,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九点左右“宾天”的,而在临终这一天的凌晨一至三点间“急召”胤。而胤到达畅春园之前的上午七点左右,康熙已将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宫,宣布了“皇四子人品贵重……著继皇帝位”的决定。但这些都是雍正在当了皇帝七年之后,才突然举出的证据。金恒源认为,如果确实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当天上午当众宣布“四阿哥继位”一事,以胤的一贯为人和即位合法性斗争的惨烈程度,胤断无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后再作宣布。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八人同受面谕”一说完全是雍正、张廷玉等人编造的伪证。

雍正与隆科多等多人密谋勾结

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竟一日“三次派遣护卫、太监等”进驻康熙所在的畅春园,此后每日不断派遣护卫进驻该园。在康熙已经正式宣布“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的情况下,胤仍可以每日派人进驻畅春园。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隆科多任九门提督,专门卫戍京师。这里面若无隆科多的支持,绝无成功的可能。

清室后裔解千古之谜:雍正确是篡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圣祖实录》中,对胤每日“三次派遣护卫”进驻畅春园,用的是“候请圣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实录》时,却将“候请圣安”改为“恭请圣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隆科多等人的阴谋伎俩。

胤、隆科多联手控制住畅春园,显然只是阴谋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后,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继位的既成事实,完成篡位。

金恒源指出,清史专家王钟翰早有雍正伪造《康熙遗诏》的说法。所谓《康熙遗诏》,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书”(起草)的作品。据李学智介绍,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保存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满文《上谕档册》共75件。其中有一件内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诸阿哥等奏:恭阅尚书隆科多撰书《遗诏》。奉旨:是。著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

清室后裔解千古之谜:雍正确是篡位

可见,康熙去世时,胤、隆科多并没有能拿出遗诏来,是隆科多抢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继承大统,即皇帝位”的“遗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独自起草了《遗诏》,十六日宫内宣读的《遗诏》虽然是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但底本却出自隆科多之手。

清室后裔解千古之谜:雍正确是篡位

康熙大殓太过匆忙,疑点多多

金恒源指出,胤、隆科多匆匆举行康熙大殓的做法,也充满了阴谋气味。康熙去世于十一月十三日晚上七至九时,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就下令举行大殓,而且把大殓的时间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时)。当时京城气候已经寒冷,尸体装殓存放不存在问题。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礼非同小可,新主必要与皇子、重臣会同礼部仔细研究方案,选定吉日隆重举行。胤为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机把皇子、大臣马上召进宫来。一旦进宫,在隆科多严密监控下,只能俯首就范。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康熙去世当晚,三、八、九、十等众阿哥都已及时知道并在场参加了有关的重要活动。

雍正八王之乱历史真相

所谓“八王议政”,即满族最嫡系的皇亲贵胄一起商议军国大事,包括推举皇位(汗位)的继承人。“议政王大臣”之名正式出现于崇德元年(1636)以后,但满族上层贵族与议国政的制度,却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之初即已形成。当时满族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际,尚存有浓厚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的习俗,后金的军国大事,都由诸贝勒等人共议裁决,诸贝勒大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等宗室贵族。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亦命四大和硕贝勒按月分值,国中一切机务,俱令值月贝勒掌握。天命七年,努尔哈赤又谕令八旗旗主贝勒共议国政。至天聪年间(1627年~1636年),除宗室贵族中被封为贝勒者充当议政的成员外,八旗固山额真也兼充议政,这种由宗室贵族及八旗中的五大臣。

清室后裔解千古之谜:雍正确是篡位

雍正的皇位是在众皇子争夺战中的得到的,就算名正言顺,康熙下昭所选,但之前一定也是机关算尽的努力争夺过,不是名争,就是暗夺,所以他的皇位是受到很多皇子嫉妒和不满的,这和别人不同的是那些都是他的亲兄弟,而且都身居要位,在身份和职位上,并不差他太多,所以当他一登基称弟后,那些兄弟和兄弟的同党们不服气。

后来以八皇子为首的一群人,就想找个办法架空皇权,最后再弹劾他,以让他要取而代之。这就需要一个对策,一种方法,。就想到了满清在入关之前与明朝做战时的办法。当时为了对付明朝的努力,,满清联合了整个女真部族的人和蒙古族的人,联合起来共同与明朝做战。但因为是多民族联系做战就要有一个好的管理办法,显然一人当家很难服众,最后选出由八个努力强的族选出八位王,再推举一个总代表人物,共同商议朝事与战事,所有决定都是由八位王爷共同拟定的。有点像现在英国一样,国会说了算,皇室的权力是有限的。

清室后裔解千古之谜:雍正确是篡位

但当清朝入驻北京,掌握军权后,八王议政就取消了,完全采用了汉族传统的封建管理制度。由皇帝一人说了算,强调了皇权。但到了雍正时,那些反对他的人又想到了这个办法,想用八王议政的方法将雍正的皇权架空,然后再慢慢的将其取代。但这事后来泄漏了,没有成功,参与此事的人也因此都受到了惩罚与牵连。

清室后裔解千古之谜:雍正确是篡位

“八王议政”制度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创并予以实施的,而正式命名则是在崇德元年(1636年)以后了,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象征着贵族政治权力的“八王议政”制度必然与皇权产生矛盾。顺治与康熙时期,由内阁处理政务,而雍正时又设立军机处,作为赞襄皇帝决策的机构,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八王议政”虽然继续存在,但所议之政,已只限于军务、皇帝出巡、旗务、少数民族事务及重大刑审案件等具体事务,无关乎军国大事。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帝取消了议政王大臣职名,自此“八王议政”制度也随之结束。

爱新觉罗·胤禛

爱新觉罗·胤禛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

清室后裔解千古之谜:雍正确是篡位

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清室后裔解千古之谜:雍正确是篡位

爱新觉罗·胤禛生平经历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寅时,胤禛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生母为德妃乌雅氏。由于其生母乌雅氏出身低微,不能给胤禛带来皇子中的特殊地位,此外,清初时后宫也不允许生母抚育自己的儿子,因此胤禛满月后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孝懿仁皇后是一等公佟国维之女,孝康章皇后的侄女,孝懿仁皇后没有生过皇子,只有一个公主还早年殇逝,故而养育德嫔之子,年幼的胤禛因其尊贵,很可能有意巴结她。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胤禛六岁进尚书房,胤禛跟从张英学习四书五经,向徐元梦学习满文。与胤禛关系最密切的是顾八代,胤禛说他“品行端方,学术醇正。”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胤禛,受父皇和师傅的严格管束,从事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也在这个时期,作《春日读书》、《夏日读书》等诗歌。稍长,便跟随康熙帝四出巡幸,并奉命办理一些政事。十六岁那年,他陪同其三兄胤祉往祭曲阜孔庙。

清室后裔解千古之谜:雍正确是篡位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九岁的胤禛随从康熙帝征讨噶尔丹,掌管正红旗大营,此役胤禛没有参加,然而他很关心这次战斗,作《狼居胥山大阅》、《功成回銮恭颂二首,赞扬乃父用兵的功业。又往遵化暂安奉殿祭祀孝庄文皇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一岁的胤禛受封为贝勒。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十三岁的胤禛侍从康熙帝视察永定河工地,检验工程质量。二十五岁,随同父皇巡幸五台山,次年侍从南巡江浙,对治理黄河、淮河工程进行验收。

经营争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罢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胤禛支持复立胤礽,同时与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关系。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太子。同年封胤禛为和硕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雍正帝在储位斗争中的胜利,有其必然性,这就是:第一,他的才能和务实精神会取得一些人的支持,他的属人戴铎曾向大学士李光地称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为。”事实上,在争夺皇储的斗争中,雍正帝提出整顿积习的振作有为的政治方针,与八皇子胤禩的仁义方针相对立,以争取人心。第二,他善于耍两面派手法,从而欺骗了对手和康熙帝,使政敌不以他为意,没有集中力量对付他,从而轻巧地取得成功。第三,他有一个集团,在关键时刻用上了力,如通过隆科多稳定京中局势,通过年羹尧控制胤禵和稳定西北地区。

清室后裔解千古之谜:雍正确是篡位

巩固帝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胤禛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7] 即位后,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过政敌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败,所以双方的斗争在雍正帝继位后延续下来,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将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晋封胤禩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将胤禟发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常因皇位继承权产生争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为政举措

政治:强化密折制度、设立军机处、用人制度、密建皇储、整饬吏治、废除贱籍

军事:雍正帝继续执行清朝的扩张政策。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万人进攻西宁反清,雍正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

经济:整顿财政、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实行铜禁、重农轻商

文化:文化专制、理学思想

民族:改土归流、统治西藏、“正统”思想

外交:海禁政策、对俄政策

清室后裔解千古之谜:雍正确是篡位

结语:关于清室后裔明确指出雍正确是篡位这一事件还存在很多疑点,毕竟历史距今时隔久远,不能完全根据史书典籍要从多方面考证研究。雍正帝在位期间一直勤于政事,对大清朝的贡献可谓是很多的,历代也有很多尚有地位的人都高度评价过他~~~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