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仿制的大元帅怎么买(精品推荐—哥窑碗,飞龙币)

导读 仿制的大元帅怎么买文章列表:1、精品推荐—哥窑碗,飞龙币2、盘点120年来11个鼠年发生的大事,有的记忆犹新,有的已被遗忘3、300位著名抗日英烈中,最让人动容的是他,彪悍人生,惊天动

仿制的大元帅怎么买文章列表:

仿制的大元帅怎么买(精品推荐—哥窑碗,飞龙币)

精品推荐—哥窑碗,飞龙币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惊喜之后,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

哥窑鱼籽纹碗

底部打有火漆印,证明为国外回流宝藏,”火漆印"标志是中国文物出境的专用章,文物可否出境的标志是文物上是否有"火漆印"。火漆印是用松脂和石蜡加颜料制成的物质,稍加热就融化,并有黏性,用来封瓶口、信件等。

鱼籽纹瓷器开片碎如鱼籽且有冰裂效果的一种,其纹路细密宛如鱼籽而得名,是瓷器中极珍贵稀有的一种。鱼籽纹.青瓷在宋高宗时期作为贡瓷,元朝民间称之“百圾碎”,为哥窑代表性釉色。

直径8.5厘米

高4厘米

底径2.9厘米

哥窑作为五大名窑之一,在电视剧正阳门下突出哥窑的地位,更是超越了汝窑器,是各大拍卖公司压轴重器,只有宋代哥窑,不远千里,斥巨资也要拿到手,因为目前的哥窑器是比大熊猫还稀有了,是瓷器收藏中的至宝,可谓是千金易得,一宝难求。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复辟帝制,废除共和政体,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废除民国纪年,改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历史的倒退,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虽然袁世凯称帝仅83天,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短暂,但是在此期间却铸造了飞龙纪念币,这枚钱币也因此成为了这一特殊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蕴意极其深刻!由于王朝的短暂,当年铸造的飞龙纪念币数量并不多,时至今日,更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尤其是品相好的更为稀缺,因此很受收藏爱好者青睐,价值十分高昂。

袁世凯戎装飞龙币

袁世凯戎装飞龙币。此枚银币为袁世凯高缨像中华帝国洪宪纪元飞龙银币,银币为库平七钱二分银币的规格,成色高,含银量为90%。正面为袁世凯九分脸正面及胸像,面部稍左侧,袁世凯身着大元帅服,头戴鹭羽冠,胸前佩戴大勋章。背面中央为飞龙,上面镌“中华帝国”,下面镌“洪宪纪元”,制作精美。该币纪念币是近代民国时期著名官铸机制人物纪念银币。也是中国近代机制银币中的精品。

上图袁世凯戎装的直径与库平七钱二分直径一样,是同一种规格,袁世凯正面戎装像,头戴鹭羽冠,胸前佩戴大勋章,着大帅服,双眼皮,眼神目视前方,炯炯有神,此银币线条精美,轮廓清晰,表现压力足够,从以上表现,为真品袁世凯飞龙币,开门见老,建议好好收藏,传世。

直径39毫,米厚4毫米,重量71.2克,边齿规整,压力十足,为开门真品。

银币压力:由于清朝自民国使用英国进口造币机器,压力高达五十吨,这个技术直到民国结束也未被超越,所以国内仿制银币多为图案模糊不清,内齿相连,并齿,所以很多专业的钱币收藏者,一看钱币说是压力不足,就变相的说是仿品,真品银币,图案清晰,无论是边齿,还是内次,都十分规整,且不会出现相连,并齿的情况,内齿长短一致,整齐划一,不会出现长短不一的情况,边齿也不会有斜齿,或者齿痕极浅的情况,因为仿币是用一种小型的设备,围着银币边缘,滚上一圈,我们称之为滚齿,很多阴阳齿等特殊齿轮是后滚出来的,在钱币边缘形成一圈滚痕,所以我们看钱币首要的就是看它的压力是否足够,线条是否清晰,没有瑕疵,多余的痕迹。

袁世凯飞龙纪念币镜面版底精铸,铸工精湛,是近代民国时期著名机制人物纪念币,也是中国近代机制币中的经典之作,在钱币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收藏价值不凡。其不但记录了当时期惊天动地的伟大历史,还见证了袁世凯复辟称帝的过程,为人们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藏品形制匀整,材质珍贵,内容丰富,色泽均一,其貌可人,锈色古旧,线条流畅,文字秀气,纹路细腻,凹凸有致,纹饰清晰,浮雕感强烈,其状态是当今钱币收藏的普遍审美取向,品相堪称完美,殊为难得,具有相当不错的保值和升值功能。

英文翻译:Ge Kiln is one of the five famous kilns in song Dynast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eramics. Ge kiln tire more purple black, iron black, also have tan. Glaze is opaque glaze, glaze surface a layer of crisp light, glaze color to fried rice yellow, gray green, glaze size grain piece combination.

As one of the five famous kilns, the understanding of Ge kiln has gradually become clear with the continuous discovery of literature and the enrichment of archaeological data.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contemporaneous literature, and the subsequent literature is often fragmentary, some are contradictory, still can not uncover layers of veil, to present its true face. Associated with elder brother kiln although decades of archaeological data, and also on the basis of these data to solve some pending issues, but after a surprise, suddenly look back,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se materials and the conclusion which often cannot corresponding with documentary, some even opposite. As a result, the goyao issue remains shrouded in mystery.

Geyao fish roe bowl

There is a seal on the bottom to prove that it is a foreign backflow treasure. "seal" is a special seal for the exit of Chinese cultural relics. The mark of whether cultural relics can exit is whether there is a "seal" on the cultural relics. The seal is made of resin and paraffin wax and pigment. It melts when heated a little and has viscosity. It is used to seal bottles and letters.

Fish seed grain porcelain pieces broken like fish seeds and a kind of ice cracking effect, its fine lines like fish seeds and named, is a very rare porcelain. Celadon was used as tribute porcelain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Gaozong of Song Dynasty. In the Yuan Dynasty, it was called "hundred pieces of trash" and was the representative glaze color of Ge kiln.

Diameter 8.5 cm

4 cm high

Bottom diameter 2.9 cm

Elder brother kiln as one of five ancient jun in the TV series under the qianmen outstanding elder brother kiln status, but also beyond your kiln, jack axis is the auction company, only the elder brother of the song dynasty kiln, miles, denounce is gigantic endowment also want to take it, because the brother kiln is much more than a giant panda is a rare, is the treasure in porcelain collection, be a daughter is easy, the treasure is hard to find.

On December 12, 1915, Yuan Shikai announced that he would accept the throne, restore the monarchy, abolish the republican regime, change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Chinese Empire, abolish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lendar year, change the five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D 1916) for the first year of Hongxian, known as the "Hongxian monarchy". Yuan Shikai's restoration of the monarchy was a historical setback and an important event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lthough Yuan Shikai declared himself emperor for only 83 days, in Chinese history, extremely short, but in this period but the casting of dragon commemorative coins, this coin has therefore become an important witness of this special historical event, the implications are extremely profound! Due to the short period of the dynasty, the number of flying dragon commemorative coins cast in that year is not much. Today, it is even more rare and precious, especially the good appearance is more scarce, so it is very favored by collectors, and the value is very high.

Yuan Shikai military flying dragon coins

Yuan Shikai military flying dragon coins. This silver coin is yuan Shikai's dragon silver coin of the Chinese emperor Hongxian era. The silver coin is the standard of two silver coins of seven coins in Koping. The fineness is high and the silver content is 90%. The front side is the front and bust of Yuan Shikai's nine-point face, slightly to the left of the face. Yuan Shikai is dressed in a grand marshal's uniform, wearing a heron crest and a large medal on his chest. The center of the back is the flying dragon, with "Chinese Empire" on it and "Hongxian Era" on the bottom, which is beautifully made. The coin is a famous official casting mechanism during the modern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also the best of China's modern mechanism silver coins.

Uniform diameter and library flat above yuan shikai seven binary diameter, money is the same specifications, yuan shikai positively uniform like, head Dai Lu feather, wearing big medal, the prince, double-fold eyelid, eye visual ahead, the sparkle, the silver line is exquisite, clear outline, enough pressure, from the above performance, USES to yuan shikai fly Long Bi, open the door to me, I suggest you keep it for generations to come.

It has a diameter of 39mm, a thickness of 4mm, and a weight of 71.2g.

Silver coin pressure: Since the qing dynasty republic of China, use the imported version machine, pressure up to 50 tons, the technology until the en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so not be transcended, so domestic imitation silver to design more blurred, internal tooth is linked together, and teeth, so a lot of professional coin collectors, a look at the coin, pressure is not enough, is a disguised form of replicas, genuine silver COINS, the pattern is clear, both side of tooth, Or within time, very neat, and there will not be connected, and teeth, the tooth length is consistent, uniform, there will be no length is differ, there will be no edge of helical, or teeth marks very shallow, because imitation coin is made of a small device, around silver edge, roll in a circle, we call the roll teeth, Yin and Yang are a lot of teeth after special gear is rolled out, A circle of rolling marks is formed on the edge of the coin, so the first thing we look at the coin is to see whether the pressure is enough, whether the lines are clear, without defects and redundant traces.

Yuan Shikai Feilong commemorative coin mirror plate bottom investment casting, exquisite casting, is the famous mechanism of the modern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is also a classic in China's modern mechanism of coin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oins, collection value is extraordinary. It not only recorded the great history of the earth-shaking period, but also witnessed the process of Yuan Shikai's restoration, providing rare material information for people to study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ction shape even, precious materials, rich in content, colour and lustre is uniform, it looks lovely, rusty old, smooth lines, delicate, grain is exquisite, concave and convex have send, grain clarity, FuDiaoGan intense, its status is common in today's money collection aesthetic orientation, quality perfect, very rare, have a fairly good value and function of appreciation.

盘点120年来11个鼠年发生的大事,有的记忆犹新,有的已被遗忘

今年不幸发生了新冠病毒疫情,许多人开始迷信起来,网上不断出现一些奇怪的言论,比如今年的不吉利跟一个数字有关,就是“13”。在西方“13”这个数字不吉利,比如买房子不买第13层,住宾馆不住13号等等,从而也把这次疫情跟“13”拉扯上。比如2020年是鼠年,“鼠”字是13划;“武汉”二字合起来也是13划。继而又把NBA球星科比坠机身亡联系起来,说“科比”二字也是13划;“坠机”二字也是13划;而跟科比一同去世的女儿也是13岁……

更有甚者,说今年是鼠年,鼠年在历史上都是灾难年,不吉利,果真如此吗?今天笔者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近120年来,也就是从20世纪开始,所有的鼠年发生的历史大事件,看看鼠年是不是不吉利。今天笔者就盘点一下120年来11个鼠年发生的大事,有的记忆犹新,有的已被忘却。

第1个鼠年:1900年

1900年是20世纪第一年,即光绪二十六年。这一年的中国是多灾多难的。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的支持下,义和团在北京,天津等地四处攻击洋人及洋教堂,比如围攻北京西什库大教堂等。八国联军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清廷下令同八国联军以及西班牙,比利时、和荷兰等十一国宣战。但仅两个月后,京城即失陷,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狼狈西逃,最终被迫于第二年与各国签订《辛丑条约》。

那年7月,沙俄悍然出动10多万侵略军大举侵入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共造成5000多名中国人死亡;之后沙俄又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两者并称为“庚子俄难”。

在世界方面,1900年1月,印度发生饥荒,有数百万人濒临死亡。

那年6月29日,瑞典政府正式批准设置诺贝尔基金会。从此,诺贝尔奖正式辉煌地走上历史舞台,堪称是1900年的幸事。

第2个鼠年:1912年

1912年,首先是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终于结束;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开始同世界接轨,逐渐步入现代文明社会;那年5月1日,因辛亥革命而停顿的清华学堂,重新开学,后改称清华学校;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这些都是好事。

那年也有灾难。7月,浙江省南部降特大暴雨,瓯江支流、小溪等沿溪村落水深丈余,沙湾村附近村水深数米,外舍全村淹没,鹤溪冲没田亩许多,溺死牲畜无数,六都张山淹死30余人。这场水灾被称为“壬子年大水”。

世界方面: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大陆漂移学说,人类对地球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但那年的4月14日晚,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沉没,造成1517人葬身鱼腹。

第3个鼠年:1924年

1924年中国的军政界仍然比较混乱,北京政府总统曹锟发布众议院议员改选令;孙中山在广州大元帅府主持授勋典礼。在这一年内还爆发了江浙战争,这场战争是直系军阀与反直系军阀势力之间的一次重大较量,也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导火索,之后中国的军阀混战升级,中国陷入内战的战火。

正面的有: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就;蔡元培赴英交涉退还庚子赔款,给中国教育进一步带来希望;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之后末代皇帝溥仪被彻底逐出宫。还有一件事,杭州雷峰塔因年久失修倒塌,鲁迅先生等为之“欢呼”,因为此事象征着旧的传统文化礼教的覆灭。

世界方面:人类首次通过无线电波将一张图片传送过大西洋,为世界信息化时代的实现完成一次飞跃;那年列宁逝世;奥地利作家卡夫卡逝世。

第4个鼠年:1936年

1936年1月23日,中央红军陕甘支队与陕北红军,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开始准备渡黄河东征;接着,东北抗日联军成立,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分任三路军总司令;那年红军的25000里长征胜利结束。

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史称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中国全面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这一年10月19日“民族魂”鲁迅先生去世。

世界方面: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以《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陕北,他让世界知道了中国红军的事迹;11月美国总统选举,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再次被选,这个对当时的世界局势很重要。

第5个鼠年:1948年

建国前的最后一年,注定不平凡。1948年发生了著名的三大战役: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12月5日平津战役开始。

另一方面,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创刊;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开始发行人民币,这两件事都很重要,预示着中国人民要登上历史舞台。

世界方面: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成立;5月以色列国成立,8月大韩民国成立;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

另一方面,日本特级战犯东条英机被处绞刑;日本特务川岛芳子被国民政府判以“汉奸罪”,执行死刑。

第6个鼠年:1960年

首先,那年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后一年。

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迈出了中国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这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世界方面:在这一年非洲一共有17国宣布独立,因而本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5月21日,智利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延续一个多月,造成14万人死亡,方圆6百公里变成废墟。

第7个鼠年:1972年

这年仍有灾难。1972年,6月16日至6月18日,香港连日大雨,三日总降雨量达652.3毫米,因持续暴雨导致九龙观塘翠屏道,及香港岛半山区先后发生的山泥倾泻及大厦倒塌惨剧,共造成148人死亡。

这年1月7日,中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试验成功。

世界方面: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它标志着中美两国在对抗了20多年之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9月,中日两国也宣布了中日邦交正常化。9月5日,著名的慕尼黑惨案发生,在慕尼黑奥运会上,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恐怖分子杀害。

第8个鼠年:1984年

1984年也很不寻常,4月2日,中国云南边防部队发起了收复老山、者阴山作战。4月至5月,中国军队先后攻占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至此,全部收复老山地区被越军侵占的我国领土;12月1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字,香港回归进入日程。

世界方面:2月7日,美国两名宇航员成功实行太空行走;7月28日,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开幕。本届奥运会被视为是奥运会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中国重返奥运会,7月29日,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为中国夺得第一块奥运金牌。

当然也有严重灾难。12月3日,印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博帕尔毒气泄漏惨案,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有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第9个鼠年:1996年

这年仍是幸运和不幸并存。1996年,2月3日,在云南省丽江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丽江,大理,迪庆,怒江四个地区的9个县51个乡镇受到严重破坏,伤亡17366人,其中死亡309人,重伤4070人;11月,香港九龙弥敦道嘉利大厦发生五级大火,造成40死81伤。

11 月,第一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秘书长曾邦哲筹备和召开会议,倡导系统论方法的生物学、遗传学和转基因研究,包括转基因禽类输卵管生物反应器,细胞分子层面的生物系统研究等概念,首次正式在国际上提出。

那一年,我国的电视、广播事业有所突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文艺频道(CCTV-8)正式开播;CCTV-3正式成为“戏曲·音乐频道”;西安音乐广播台(xi’an Miusic radiao)正式开播;3月16日,《实话实说》在CCTV-1绚丽登场;3月31日,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

世界方面:7月5日,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7月24日,天文学家测算宇宙年龄应为110亿岁。这两件事标志着世界生物学和天文学的进展。

7月17日,美国环球航空800号班机在纽约外海爆炸,230人罹难;11月,沙特阿拉伯航空班机与哈萨克航空班机在新德里空中相撞,349人罹难;同月,埃塞俄比亚航空961号班机遭劫机,在科摩罗群岛附近水上迫降失败,机上175人中,125人遇难。

第10个鼠年:2008年

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还是国际语言年、国际地球年、国际卫生年等。这一年注定要载入史册,不仅是中国,也是人类历史上灾难深重的一年。

先说灾难。08年1月2日,乌鲁木齐市德汇国际广场发生特大火灾,造成5亿元人民币损失;1月3日,香港屯门菠萝山发生长达46小时的山火,山火造成350公顷的山林被焚毁。

从1月9日开始,以华中、华南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为主的19个省,开始遭遇史上罕见的持续大规模雪灾,受灾人口超过1亿,造成129人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78亿亩,成灾8764万亩,绝收2536万亩;倒塌房屋48.5万间;森林受损面积近2.79亿亩,3万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雪灾中冻死或冻伤。此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人民币。

1月29日,澳门发生当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天线讯号中断事件;4月28日,北京开往青岛的T195次旅客列车,运行至山东胶济铁路周村至王村间脱线,与烟台至徐州的5034次客车相撞,造成72人死亡,416人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4月28日,安徽省阜阳市有3321名儿童感染EV71病毒,导致22人抢救无效死亡。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一时间,神州大地日月无光,天地同悲。

9月8日,山西襄汾发生尾矿库溃坝事件,造成277人死亡,33人受伤,4人失踪;9月13日,国内发生大型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安全事故,造成患儿6244例,4例死亡;9月14日,由四川巴中市开往浙江宁波的一辆客车,在四川南江县陈家山坠崖,车上51人全部遇难;9月20日,深圳龙岗区舞王俱乐部发生特大火灾,造成44人死亡……

这年的灾难简直太多了太惨重了。但是,8月8日,我国还是举办了震惊世界的北京奥运会,中国共夺得51块奥运金牌,荣登金牌榜榜首,为奥运历史之最;还有,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两件事为那年的中国人带来了些许安慰。

世界方面灾难依然是主旋律,这里只说几件影响较大的事件——

9月14日,俄罗斯国际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型客机,在乌拉尔山脉中部彼尔姆市附近坠毁,机上88人全部遇难;1月23日,波兰空军的一架飞机失事,机上20人全部遇难;2月6日,美国南部遭龙卷风袭击,58人死亡。

2月17日,塔利班在坎大哈制造自杀性爆炸事件,造成80人死亡;2月21日,委内瑞拉圣芭芭拉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在安第斯山区的荒漠地带坠毁,机上43名乘客和3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4月15日,刚果一家私营航空公司的客机,在东部城市戈马市机场附近坠毁并引发火灾,导致50多人死亡;5月3日,旋风“纳尔吉斯”袭击缅甸,造成13万人伤亡;5月13日,印度城市斋普尔发生系列爆炸事件,造成63人死亡,216人受伤。

5月15日,尼日利亚一处油管爆炸,造成100人死亡;6月22日,台风“风神”席卷菲律宾,商船“公主之星”号受其影响在海中沉没,共造成数百人死亡或失踪;8月20日,西班牙航空公司,一架麦道80型客机从马德里机场起飞时冲出跑道并起火,造成154人死亡、18人受伤。

8月24日,一架波音707型客机,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马纳斯国际机场附近坠毁,导致65人死亡、22人受伤;11月26日,印度西部港口城市孟买发生连环爆炸事件,造成188人遇难,313人受伤;12月11日,伊拉克北部城市基尔库克发生一起自杀式爆炸事件,已造成55人死亡、120人受伤……

不管天灾还是人祸,2008年都是史上罕见!

从以上进入20世纪后的10个鼠年的大事件可以看出,似乎鼠年就是灾难多。但这也不能说就是鼠年不吉利。

首先,鼠年只是中国的说法。鼠为十二生肖之首,与十二地支相配,故称子鼠。我国民间有敬奉子神的习俗,“鼠”向来是以子神的面目出现,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它扮演着辟邪、纳吉、引魂的角色。如果按中国传统的看法,鼠还是吉利的象征,象征多子、多福、多寿等,岂有不吉利可言?

况且,在鼠年,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灾难,而外国,尤其是西方各国,根本就没有属相,没有鼠年的概念。

还有,即便在中国,鼠年还是发生过不少好事的。比如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满清王朝的灭亡;1924年雷峰塔的倒掉;1936年的西安事变;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1960年,我国的火箭发射成功,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成功;1972年氢弹的发射成功;1984年老山前线的胜利,中国重归奥运会并取得优秀成绩;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等。这些都是吉利的象征。

所以,那些认为鼠年不吉利的说法都是迷信,其理论基础都是不堪一击的,看完近120年来的10个鼠年的历史,你就明白了。我们还是应该从容而自信地度过——

第11个鼠年:2020年

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是21世纪20年代的第一年。我们的战“疫”一定会胜利!这一年也注定要载入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300位著名抗日英烈中,最让人动容的是他,彪悍人生,惊天动地

引言

2003年10月24日,86岁的抗战老人邱奕殿,在中山舰福州籍将士纪念碑落成仪式上,轻轻抚摸着中山舰的舵轮模型,久久不愿松手,此刻的他,老泪纵横,思绪万千。

一幕幕惨烈的战斗惨像、一个个亲密的战友身影,又一次清晰浮现在邱奕殿脑海里;岁数大了,好多事情逐渐遗忘,但这些人和事,他是永远不会忘记,特别给了他新生和活路的舰长,更让他时时刻刻都无比牵挂和怀念。

自那以后的50几年余生里,他一直在悔恨、内疚,当初,作为勤务兵的他,要是坚持呆在舰船上,也许亲爱的舰长就不会死……

接下来的是一个豪情、悲壮、缠绵的传奇故事

01 罕见之名门望族

1895年的一天,福州豪门朱紫坊的萨家,又一名男孩呱呱坠地,啼声仅三下,却异常脆亮,似乎在宣告着一个不寻常人物来到了人世间。

萨家上下为新生儿的降临高兴不已,添丁对他们家族来说是最紧要的事了。

要知道他们萨家是元朝时,从山西雁门迁入福州的,故称雁门萨氏,可能是蒙古族,也可能是回族的;前后历经500多年,虽各代族人有所建树,但一直以来,都苦于人丁稀疏、旺不起来;历代通族总人口不过千人,这在人口众多的福州城,从数量上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好在他们质量很好。

在福州生意有成的萨兰芬(字:子安,1843-1890),1872年出重资,置地、购宅、建房;历经多年,盖起了赫赫有名的萨家大院(如今的国保建筑朱子坊22号)。

前后五进,通宽21.5米,纵深97米,占地面积达2080平方米;亭台楼阁,假山流水,是豪宅中的豪宅。

萨家大院坐南朝北,有不忘先祖来自遥远的北方之意;更绝的是大院前临安泰河,后靠于山,前宽后窄,形似簸箕,实为一处聚财、添丁、旺家之风水宝地。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萨子安的努力下,发财自不在话下,厉害的是仅在世47年的他,有十一个儿子、十八个孙子、十个孙女,要不是他英年早逝,子女还将更多;他的这些子孙后辈们个个都是人杰,“或宣劳于国事,或领乎舟师,或执掌兵符,或心殷教育”。

还有,萨子安的堂兄弟里还出了个大名人,即我国近代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1859—1952)。萨家通过和陈、林、沈等当地望族联姻,很快就成了清末民国时期福州的八大名门望族之一,如今其后代散落福州、北京、昆明、台湾、美国等地。

萨氏家族以如此少的宗族人口,在人才荟萃的福州,竟能名列8大名门之一,这在全国范围内当属罕见,有可能仅此一例。

至于雁门萨氏的具体源脉及之所以能称得上名门,将在后续文章中分期讲述,欢迎阅览。

本文重点讲的是前头说的那个刚出生的男孩,及其背后的精彩故事。

02 年少有志

按照萨家既定的辈份排序,这男孩为“本”或“师”字辈,加之男孩一生下来就五官清秀,甚是可爱,长辈为其取名萨师俊,也叫萨本俊,饱含望子成龙、俊俏伟杰之意。

福州雁门萨氏家风淳厚和睦,崇文尚武,萨师俊和众多家族子弟一样,早早就入读私塾、新式学堂;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是,萨师俊极其聪明、懂事,性格也倔强得很,他尤喜听家族先人及古代英烈故事。

很小的时候,萨师俊就从族中老人处,听到了萨氏先人萨琅的不贪财的故事。

一则是: 萨琅一日行废圃中,得金珠首饰一囊,不敢私藏,寻访失主数日,得知是邻居被抄家时,其女主急掷宝囊到相好的邻居家,没想到情急之中,扔错了方位,误落萨琅家的废圃中,琅悉归之。

又一则:马某家被火,卖地于琅,掘得白金一坛,遂还之,马愿分半以谢,萨琅坚决不要,说:君方被灾,何忍受此。

萨家每日早餐,一般都是人手一份拌面或白稀饭,配些如肉松、酱瓜、咸鱼等小菜;一般的人都是一口饭一口菜,而小萨师俊就不同,他是先吃完肉松或好的小菜,而后再干吃白稀饭,并言之曰:先好后次再平常,这叫做占先机,徐打算。而他的堂哥萨孟武(法学家)则反着来,先白稀饭,再肉松。

一位亲戚看见他们两人的吃法,即对人说,依武的吃法是渐入佳境,依俊的吃法,恐怕后运有问题。没想到,后来竟此语成箴!

稍长后,萨师俊知道先祖曾是元朝时的武将,那可威风了,意气风发,策马弯弓,驰骋疆场,建功立业;萨师俊非常羡慕、敬佩他们,也苦练骑射,几番落马摔得体无完肤,却不停练,并鼓励自己说:“既习矣,习必有成!”

对萨师俊成长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他叔公萨镇冰,是他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萨镇冰非常喜欢这些子侄孙等后辈们,在家时,一有空就给他们讲自己的所闻所见,及亲身经历的海军作战故事,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本领,以便光宗耀祖,保家卫国。

最让小字辈们百听不厌的是日岛守卫战故事。

1895年1月,山东威海卫之战打响,叔公萨镇冰奉命驻守日岛。恶劣的生活环境,加上劳累过度,萨镇冰病倒了;夫人陈氏闻讯从福州远道赶来探视,叔公下令撤开扶梯,不准夫人登舰。左右将士极力相劝,叔公断然答道:“此地非同寻常,此时非同寻常,怎能允其登舰?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

夫人见了,只得垂泪而归。月底,日岛保卫战爆发,时值隆冬,大雪纷飞。日军以18艘舰艇分四批轮番进攻,并从已被日军占领的威海卫南北炮台以猛烈的炮火狂轰日岛,在十分险恶的情况下,叔公始终沉着指挥反击,英勇抵抗了11天,最后在接到提督丁汝昌的命令下才撤回刘公岛。

萨镇冰

萨师俊每次都听得如痴如醉,对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有了似懂非懂的解,从军报效祖国的想法慢慢生根发芽。决定长大后要像叔公那样做人做事。

03 从军

中学快毕业时,萨师俊对哥哥萨师同、弟弟萨本炘说:“强国莫急于海防。忠勇莫大于卫国,我兄弟宜习海军,亦我族武德之传统也。”

在他的带动下,三兄弟分别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烟台海军学校、福州海军学校,以实际行动去实现儿时的杀敌报国的梦想。

1913年,18岁的萨师俊,从烟台海校第八届毕业后,即入海军练习舰队实习,出生名门世家的他,吃得了苦,又爱学习钻研,颇受上司赏识。

从通济号练习舰三副舰长起,萨师俊历任建安、江贞两舰舰副,公胜、青天、顺胜、威胜等舰艇舰(艇)长,海军闽厦警备司令部副官处长、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部参谋等职。

在部队里,萨师俊以身作则,治军严明,他常说:“服役海军,必勤奋忠勇,力争上游。”他写下条幅“明生死、知荣辱、负责任、守纪律”作为座右铭,并与所部官兵共勉。

同时,萨师俊很关照部下,士兵有疾,必致慰问,遇急有难必辄解囊相济,因此,深得军心,部下都非常敬重、拥戴他。

萨师俊海军知识丰富,驾驶技术精湛,领军表现出色,特别是在任顺胜号炮艇艇长时,他率该炮艇由上海驶往福建,开中国历史上内河炮艇航海之先例。

1932年7月,萨师俊调任楚泰号炮舰舰长,升二等海军中校,被视作当时海军少壮派的领袖人物,不少同事皆称他有古代名将之风,将来必可获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之殊勋。

萨师俊则说:“吾唯勉尽责任而已,任之所在,生死以之,吾何敢望纳尔逊之勋猷,但愿效纳尔逊之殉职耳!”

04 海军偶像纳尔逊

纳尔逊何许人也,这里给大概介绍下。

纳尔逊是世界各国海军的偶像,人们常说:假如你是一名海军将士,却不了解纳尔逊,那你就不配为一名海军将士;假如你是一名海军将士,并且熟知纳尔逊的生平事迹,那么你心中的偶像一定是纳尔逊,从不会改变。

纳尔逊

纳尔逊(1758 -1805),英国皇家海军著名将领及军事家,堪称海上“战争狂人”, 虽然体弱多病还经常晕船,但他每次作战,总喜欢冲锋在前,狂飙突进;他的名言是:只有把敌舰打沉或俘虏,才算真正完成了海军的使命。

在其35年的海军生涯中,身经大小海战百余次,著名而经典的有:1798年尼罗河口海战击败法国舰队,1801 年哥本哈根战役击败丹麦舰队,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战役击溃法国及西班牙组成的联合舰队,

纳尔逊在军事上敢于破除旧教条、传统的战略战术原则,善于在战斗中发挥独创和主动精神;不过,也付出了代价,在战争中先后损失了一只右眼、半条右臂(手肘以下),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阵亡,享年47岁。

远有偶像纳尔逊,近有叔公萨镇冰,从军以来,萨师俊都是以他两人作为楷模和榜样,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不敢有丝毫懈怠放松,以至于自己家里之事都难顾及得上,不是他这个俊男猛士不多情,只因一心一意为报国。

05 青楼女子

萨师俊的结发妻子蒋振坤,两人虽聚少离多,但感情很好,可惜的是发妻于1922年21岁即病逝。萨师俊内疚得很,觉得是自己疏于照顾,才导致爱妻早逝。

接下来的4年内,家人一直劝他续弦,张罗着介绍新人,可萨师俊以身许国,无意再娶,一直推却众人好意;直到1926年的一天,他那颗冰冷的情爱之心才再次萌动。

那天,萨师俊受海军同事之邀吃“花酒”,席间,为了活跃气氛,同事叫了位年轻貌美的小姐来陪侍、唱曲;她名叫林碧珠,自小就被卖入青楼,模样俊俏,聪明伶俐。老鸨对她进行了重点培养,想把她作为青楼招牌、摇钱树。

长大后的林碧珠,举止文静,言行高雅,吹拉弹唱、棋琴书画样样皆通;虽身处青楼,但也关心时事,为国家多难、民生多艰而忧愁、不平。

她坚持卖艺不卖身,受到老鸨及同行的排挤、打压,日子过得困苦而压抑。

这次,在陪“花酒”过程中,看到畅谈天下事的海军俊杰们,慷慨激昂,英姿勃发,特别是那位领头的年青人,更是气质出众、谈吐不凡,有一股天然的吸引力。

见过众多客人的林碧珠,觉得这班青年才俊不简单,同是年轻人,他们在为国出力、卖命,而自己却在青楼度日,不由得自愧起来;出于羡慕、佩服,她暗中多看他几眼。

单身许久,荷尔蒙满格,又喝了点小酒,观察力敏锐的萨师俊,接收到了信号,他感觉这姑娘清新不俗,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甚是惹人怜爱,便邀其入座,一起畅谈。

萨师俊为其不凡的气质和谈吐所吸引,两人互生好感;后来多有接触,情愫暗生,再后,一发不可收拾。

林碧珠不幸的身世,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操,以及萨、林两人的痴情,让萨师俊的海军同仁们侧目、同情,热心的他们觉得英雄虽不患无妻,但姻缘来了,可不能错过,这是大好事一桩,决定合力促成二人婚事。

萨家是福州的名门望族,林碧珠出身卑微,又有青楼经历,若被萨家人知道,绝不会让林碧珠进门。

不过,这难不倒这帮海军朋友们,他们想到了两全的办法,分三个步骤进行。一先赎身,二再抬高林碧珠的身份,三是洞房好事成

萨师俊的好友们纷纷暗中全力集资,凑足了不菲的赎身费;然后请海军宿将陈兆锵出面,收林碧珠收为干女儿,以抬高她的身份。

出过洋、留过学、乐于提携后辈的陈兆铿思想开明,他和萨镇冰等人曾并肩战斗过,也很赏识敢作敢为、有担当的萨师俊,一口应允要促成此事。

陈兆铿让林碧珠出嫁前在他家住下,时近大半年,待萨师俊抽空回福州时,就把林碧珠嫁进萨家大门,有情人终成眷属,一时在海军界传为美谈。

婚后,萨、林两人聚少离多,但却更加情浓意深,林碧珠特别支持丈夫的军人职业,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赢得了萨家上下一致认可;后来,由于未生育,萨师同将自己儿子过继给他们。

又过了几年,又有一位少年郎也进了萨家大门,他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位老人:邱奕殿。

邱奕殿生于1917年,16岁时,家中独苗的他,到福州田珰嘉宾洋菜馆当学徒;一次,正逢萨师俊弟弟萨本炘在菜馆宴会,手脚麻利、举止得体的邱奕殿被他看中,带进萨家大院做杂务,开始了他不一样的人生。

故事还在继续,接下来会更精彩

06 名舰舰长

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在闽发动福建事变,萨师俊接令率楚泰舰入闽弹压。事变失败后,本着不打内战的原则,萨镇冰出面,让陈绍宽关照,萨师俊率领海军,帮助19路军安全从乌龙江撤退。

1935年初,年轻有为的萨师俊,被任命为中山舰第13任舰长。中山舰不大,排水量仅780吨,但它确是一艘大名鼎鼎的战舰,有着光荣的历史,并且和萨师俊渊源颇深。

萨师俊

25年前的1910年8月,萨师俊的叔祖父、鼎鼎大名的晚清海军宿将萨镇冰亲赴日本,以近80万两白银,向三菱船厂订购了这艘钢木结构、后来被命名为“永丰舰”的炮舰。

该舰长62.1米,宽8.9米,配有前后主炮各一门,边炮4门,左右舷边炮2门。

清帝逊位后,永丰舰由袁世凯政府的海军部接收,编入海军第一舰队。1915年,永丰舰毅然倒袁,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护国运动。两年后,又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发动的护法运动。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叛乱,孙中山脱险来到永丰舰,指挥革命军平叛,在舰上度过生死难忘的55个日夜。

孙中山去世后,广州国民政府为了纪念他,于1925年4月将永丰舰改命名为“中山舰”。

1926年3月,又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中山舰事件”,成为大革命时期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正因为近代有这么多大事发生在中山舰上,因此,中山舰在当时海军所有舰船当中,有着超然的地位,它的历任舰长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

萨师俊接任舰长,光荣的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担当;他常用孙中山先生反帝爱国的革命精神教育全舰官兵,用列强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欲图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来激发部属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感。

“文官不贪钱,武官不惜死”是萨家的家风,在海军世家的熏陶下,邱奕殿也有了参加海军、报效祖国的想法。

萨师俊也颇看好头脑灵活、吃苦耐劳、体质优秀的邱奕殿;在荣任中山舰舰长不久,即介绍邱奕殿去平海、宁海两舰当练兵。

1937年初,萨师俊又派邱奕殿去应瑞舰学习掌炮知识。临行还特意交代:“好好学,回来当炮长,到时候就可以狠狠地打强盗!”

萨师俊非常注意自己的气节,常说海军军官五成是军人,五成是外交官,他从来没有不穿军装就离开大官厅到甲板上散步。

1936年,萨师俊率舰驻防南京期间,在舰上“大官厅”接见日本某炮舰派来的使者。当他得知对方仅是勤务职位时,马上沉下脸来,指斥日方有意侮辱,不再理会。对方只好灰溜溜的退走;事后,日本人不得不由舰长亲自前来赔礼道歉。

07 抗战打鬼子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萨师俊率中山舰奔驰于宁沪间,参与封锁长江,以阻日舰溯江西犯;在江阴的自沉船封江作业中,民国海军一共自沉老旧军舰与商轮43艘,合计吨位63800余吨。

接着,惨烈的江阴海战、淞沪会战相继爆发。

经此下来,民国海军所剩舰艇寥寥无几,有七八艘舰艇被安排在长江中游执行布雷任务,以打破日军的长江跃进战略。

中山舰副舰长张天宏也被调去布雷,舰上还有官兵被抽调上岸去防守要塞;上百人的大舰减缩了一半人员,显得孤单寥落。

丈夫在前线杀敌,在福州林碧珠也没闲着,捐款捐物支持前线,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在她的号召下,福州有不少百姓陆续加入保家卫国的行列中。

在此期间,义子萨支源从沪江大学肄业,国难当头之际,他也一心要从军抗日;适逢国民政府招考航空员,便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军。

萨师俊知道后,大为称赞。有人问他为何不让义子暂避战火,他慨然说:“我不能以私情误国事,倘此时人人存贪生怕死之心,抗战前途,安有胜利之望!”

身边好友感慨道:“萨师俊其忠勇之气概,固足为家庭表率,尤可为军人模范也!”

历时3个月的淞沪战役失败后,国民政府许多机关被迫由南京迁往武汉,萨师俊率中山舰担负掩护转移和运输任务。

随后,南京失陷,30万日军兵指武汉,又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国民政府不得不又迁往重庆。

1938年2月,在岳阳重建以陈绍宽为总司令的海军总司令部,将残存的海军舰艇进行改编,建立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中山舰与江元、江贞等8艘军舰编入第一舰队,奉命参加“武汉保卫战”,萨师俊率领第一舰队往返于武汉、岳阳之间,一边护运军政要员、战略物资,转移广大军民,一边执行长江巡防任务。

自江阴会战后,多数海军舰艇上的主炮都卸到岸上的要塞和炮台上,用于防守;现在,传奇战舰中山舰也接到了命令,撤下三门欧立肯机大炮,用以补给武汉外围炮台。

官兵们知道,撤掉这三门炮,就等于打掉了中山舰的三颗门牙,他们眼含热泪,恳请萨师俊不要下令撒炮。

身为舰长,萨师俊何尝不知道这些,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得顾全大局,何况撤掉大炮也是为了抗战打日本。

卸下主炮的行动,同样发生在邱奕殿服役的应瑞舰,不过时间更早些,1937年10月23日,应瑞舰在安徽采石矶附近江面卸炮时,被日军飞机炸沉,死十五员,伤四十员。幸运的是,邱奕殿水性很好,才得以死里逃生。经过一番周折,他转到中山舰继续服役,给恩人萨师俊当勤务兵;两人相见,份外亲切,又可以一起打击敌人了。

08 参加大会战

1938年6月,武汉保卫战开始了,日机出动30余架战机侵犯岳阳,企图一举摧毁驻扎岳阳的海军舰队,以免其驰援武汉。

中山舰在萨师俊指挥下,和兄弟舰艇奋起迎击,击退敌机,除民生、江贞两舰略有受伤外,余皆无恙。

晚间聚会,萨师俊相告同僚:“国难至此,军人当以身许国。”还说自己已立遗嘱,可随时献身。众人听了,无不为之感动,纷纷表示要共赴国难,以身舍国,立志要做中国海军的硬骨头。

萨师俊给爱人林碧珠的信中写道:“我既已励志军伍,决不苟安谋财。我在这光荣的中山舰上当舰长,是终身的荣幸。眼下日寇企图亡我中华,我要与之血战到底!”

10月初,上级为了保护萨师俊,有意让他转任鄱阳湖警备司令,但萨师俊力辞不就。

时任海军中校、制雷和造船专家、福州老乡曾国晟,曾当面问萨师俊为何力辞,萨师俊告诉好友说:“有人说我每次战事都在岸上供差,若就了这警备司令,岂不又在岸上了吗?我常常觉得以前参加的战事都是内战,在岸上、船上都是一码事。这次是全民族的对日抗战,我能到岸上去躲避吗?只要让我上岸,再大的官儿我也不就,免得有人议论我怕死取巧。”

在武汉保卫战关键之时,萨师俊奉命前往洪湖—武汉金口间的江段执行巡防任务,同行的有楚同、楚谦、勇胜、湖隼等舰。

这一带是日军飞机封锁的重点区域,许多船只在这里被炸沉。萨师俊二话不说,立即起锚奔赴主战区。

网络剧照

途中,萨师俊从望远镜里看到两岸逃难的人群像潮水般汹涌而行,处处都有房屋、汽车、江船被炸、燃烧,萨师俊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恨不得立即上前杀敌。

不过,萨师俊最忧虑的还是舰上火力配备不足,枪炮老化严重,恐到时不能多灭些鬼子。

萨师俊让勤务兵邱奕殿,告诉新任副舰长吕叔奋,赶紧带人好好检查一下火炮及所有武器,要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萨师俊关心舰上火炮不是没有原因的。自从主炮被拆了3门上岸,中山舰上只剩下舰首一门20厘米高射炮,舰尾一门经改装的20厘米高射炮,前驾驶台两侧改装的37毫米机关炮二座(只能打60度以下仰角),另有两挺捷克式机关枪。这些为数不多的枪炮,如果不能正常开炮射击,后果不堪设想。

新上任的副舰长吕叔奋只有20多岁,接舰长通知后,马上带枪炮长魏振基等人,对舰上火炮全部仔细检查了一遍。

萨师俊接到火炮无虞的报告后,点点头,回到舱室,伏案书写航行日志:“中山舰奉命自岳阳启锚,赴武汉附近金口执行巡防任务。

09 金口血战

24日晨8时许,海军部的急电萨师俊,指示中山舰速赴金口待命,伺机攻击日军,全力配合保卫大武汉。

金口古镇,属武汉外围郊区,因发源于鄂南的金水在这里注入长江,故名金口。这里紧扼江汉平原“大粮仓”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9时许,中山舰驶入金口江面停泊,萨师俊召集舰上全体官兵在甲板集合,进行战斗前的总动员。眨眼功夫,除了轮机班2名值班外,全部48名官兵到齐,威武列队,听候点名、训话。

萨师俊望着这些刚毅、坚定甚至还有些稚嫩的面孔,心里有些微澜。

这些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子弟兵,他再熟悉不过了。他们大多是福建籍的,经常受到舰长训勉:我们福建人,历来都是中国海军的硬骨头,面对日本仔,绝不能软下去!要为家乡、为国家英勇战斗。

萨师俊一个个叫着名字:陈鸣铮、林鸿炳、康健乐、张奇骏、陈智海、魏振基、林逸资……

这里附带一笔,林逸资在上年的6月30日,请假回福州闽侯老家与陈细妹完婚;闻听七七事变爆发,二话不说立即挥泪告别父母娇妻,回舰效命,萨师俊对其行大加赞赏。当时,26岁的林逸资与妻子陈细妹结婚仅一个多月;林逸资阵亡后,陈为其守寡60多年,去世后,陈细妹与林逸资的遗像合葬于福州三山陵园。

转回正题

舰上有包括陈鸣铮在内的8位少尉军官,他们都是小年轻人,刚从光荣的福州马尾海军学校毕业,便被紧急分配到严重缺员的中山舰。他们个个都想不辱使命、建功立业,为海军摇篮马尾争光。

训话没多久后,远处的天空便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敌机来了,中山舰全体官兵迅速各就各位,严阵以待。

10多分钟后,一架涂着膏药徽的飞机,穿出厚厚的云层,呼啸着向金口江面扑来,在中山舰上空盘旋;这是日军的一架侦察机,它敢单机低空独来独往,可见当时武汉战区的空域已完全被破防。

炮口随着敌机移动,高射机枪也不停地对准敌机方向,只待它进入射程,就立即开火。

敌机抵近侦查,萨师俊果断下令炮击,侦查机怕了,随即升入云端循跑。日军侦察机向大本营报告了中山舰的坐标位置。

萨师俊凭着多年的作战经验,预料敌军为攻占武汉,防我海军支援,将先行攻击中山舰等附近舰船,敌机的侦察就是个预警信号,一场恶战就要发生了。

萨师俊命令官兵们抓紧时间再次对武器弹药、轮机状况进行检查。全舰官兵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见习航海官魏行健再次检查仪表、器具;枪炮长魏振基带领水兵们检查武器、弹药;轮机军士长黄孝春检查轮机舱、锅炉舱、煤舱;炊事员陈宝通也没歇着,还在为战时准备应急食品……

各炮位除原有堆积之沙包外,临时又将各人铺盖包束成方块,加强各炮门防御。

萨师俊让陈宝通提前做好午餐,大家抓紧吃个饱饭,陈宝通把舰上的肉一股脑全用掉,不再考虑下一餐。

12点多,9架日机分作两个小分队,飞抵金口上空。中山舰拉响警报,萨师俊的令旗也在舰上升起,但敌机只在高空盘旋了数分钟,就一溜烟地飞走了。

敌人在耍什么花样呢?萨师俊很明白,中山舰完全被盯上了,这批飞机应该是在寻找其他船舰,很快就会回来。他命令全舰官兵时刻保持警惕,丝毫不得松懈。

萨师俊巡视全舰,看着这群斗志昂扬的部下,心存感激。在甲板的一旁,他的眼光定在了正在擦拭步枪的邱奕殿身上,若有所思。邱奕殿是邱家独苗,年仅21岁。

片刻后,萨舰长喊邱奕殿过来,说:“酒和牛奶全没了,你立即去买!”。

邱奕殿:“情况危急,我不去!”

萨师俊火了,吼道:这是命令,你要违抗吗?

邱奕殿只好揣着萨师俊给的4块银元,乘小般上岸,想速去速回。

萨师俊支走勤务兵邱奕殿后,即下令起锚,以便军舰灵活机动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时间是下午3点左右。

邱奕殿上岸后,天空就传来阵阵的飞机轰鸣声,他知道真正的战斗来了,无论如何,他也不敢再走开,干着急的他只好在岸边焦急地盯着江中的心爱战舰和战友们。

凄厉的警报声再次响起,3时零6分,舰上电讯官张嵩龄向海军总司令部发出紧急电报,报告中山舰与敌遭遇。海军总司令部电令中山舰驶往武汉。

日本海军第十五航空队的6架水上轻型轰炸机,编队穿云而出,飞临中山舰上空,随即变为一字鱼贯式,呈轰炸队形向中山舰发起俯冲攻击。

萨师俊大手一挥,一声怒吼:打。

舰首、舰尾和左右两舷的五尊火炮一齐向敌机怒射出满含仇恨的炮弹,在灰暗的天空炸出闪闪弹花;两挺高射机枪也喷出火蛇。

江面上炮声隆隆,巨大的水柱腾空而起,浪花、火光四溅,伴随着冲天浓烟,中山舰在水中摇晃起伏。

在中山舰交织的严密火网中,一架日机中弹,在空中晃动了几下,随即斜着机身仓惶爬高逃去;为了躲避中山舰的炮击,日机不再低飞俯冲,而是轮番在较高空域对中山舰水平飞行,投弹轰炸。

“避开敌机,迂回推进!”“左满舵!”“右满舵!”随着萨师俊的命令,中山舰开足马力,一边向敌机反击,一边在江中蛇行前进,躲过了敌机的一颗又一颗炸弹。

中山舰毕竟是服役了25年的老舰,舰上武装配备性能老旧,主炮和副炮拆卸后,火力更是大为削弱,而且又是在狭窄的江面上毫无掩护地与群聚攻击的日机展开海空战,力量对比悬殊,左支右绌,艰难对付。

全舰官兵,为了杀敌报国,为了维护“中山舰”的英名,无所畏惧地奋勇抵抗,虽未能重创敌机,也使敌机无法接近。

剧照

战斗进入白炽化,关键时刻,舰首高射主炮因发弹过热,炮管卡壳,突成哑炮。萨师俊高喊“赶快抢修”,顺手操起身旁的高射机枪对空射击,“哒哒哒……”

然而,时隔不久,驾驶台左右两舷机关炮也先后发生故障,交织火网出现空隙,虽经紧急抢修,但最终均无法正常操作。还有,舰尾的高射炮又因桅杆和驾驶台的阻挡,无法向舰首上空的日机射击,火力网出现了致命漏洞。

狡猾的敌机见高空水平轰炸难以有效对位,乃趁中山舰舰首火炮哑了之机,改变战术,骤然从舰首前方火网空隙处,轮环急速俯冲,低空投掷炸弹,兼用机枪扫射。

10 情况更加危急!

一颗航空炸弹在舰尾左舷水面爆炸,激起的水柱两丈高,舵机受损,转动不灵,无线电房也同时受损。

又一颗炸弹落于右舷水中爆炸,前锅炉舱右舷水线下的船壳被震裂,炉舱、机舱均有损坏,江水从裂缝迸射进来,几位年青水兵奋力用身体塞漏。

日机看到中山舰受创,转动不灵,更是无所顾忌地来回俯冲,疯狂投弹扫射。

紧接着,一颗炸弹落入左舷水中爆炸,后锅炉舱水线下的船壳破裂严重,江水迅猛灌入船舱,根本无法堵漏;3分钟后,舱内水深漫过4尺。

轮机兵依然坚守岗位,拼命向炉膛加煤,希望能给舰船多提供哪怕是几分钟长的动力;锅炉中的燃煤很快就被水淹熄,无奈的轮机兵只好退出前舱,前去帮助搬运炮弹。

200磅、300磅的舰空炸弹,接连倾泻而下,其中一颗命中舰首,直接穿透驾驶台后起爆,海图室、甲板、前望台、舵房被炸起火,弹药箱爆炸,顿时舰上火光冲天,血腥味弥漫,8名炮手牺牲,多人受伤。

军舰失去动力,操纵几乎失控,舰体左倾严重,堆在舰上当掩体的沙包四处斜落。

整座军舰笼罩在滚滚黑烟中,形势变得益发险恶。

萨师俊早将生死置之度外,镇守指挥台的他,虽眉头紧锁,但仍坚毅冷静,沉着应变;航海、枪炮、轮机、帆缆等各部门人员坚守岗位,文职人员也无人畏缩,都抱着有我无敌的决死之心,继续顽强地开炮射击。

突然,一颗炸弹落在指挥台附近,萨师俊倒在了血泊中,他右腿被炸飞,左腿遭巨创,左臂亦受重伤,遍体血肉模糊,不忍直视。

萨师俊强忍剧痛,从血泊中猛地蹲坐起,靠在瞭望台残破的栏杆上,殷红的鲜血咕咕外冒,满地都是。

副舰长吕叔奋抢至萨师俊身边,上前护理。

萨师俊从牙缝里崩命令,让吕叔奋别管他,快去指挥打敌机,同时要设法将舰搁浅,以防沉没,光荣战舰不能毁在他们手上。

吕叔奋马上跑开,和枪炮长魏振基会同剩余官兵,一面奋勇反击,一面组织力量尽量堵塞破损舰体,扑灭舱室火灾,救护受伤人员,并设法将舰驶向搁浅处。

官兵们得知舰长受重伤,拼死抵抗的意志更加强烈;浓烟烈焰、声声爆炸,救火堵漏奋勇争先,开炮杀敌舍我其谁,手提机枪和步枪都用上,对空狂射。

场面之壮烈,可谓惊天泣地吓跑鬼神。

日机也知道中山舰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因此,不击沉它肯定不会停止疯狂攻击。

它们像发狂的黄蜂,紧叮住中山舰不放,随后,中山舰又接连中弹,人员伤亡惨重,舰上指挥系统损毁,舰体颠簸不已,倾斜加剧,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 

吕叔奋见事态危急,一边命人迅速补位,一边急令航海官魏行健放下一号和三号舢叛,先送舰长和伤员离舰。

当魏行健和见习官将萨师俊扶起时,萨师俊以微弱的声音说:“我这里痛,不要摸我,你们先将受伤官兵救上舢舨先走。”

几位受伤官兵登上救生舢舨后,魏行健又要将萨师俊扶上舢舨,神志仍十分清楚的萨师俊,怒目以对:“此舰乃国父广州蒙难座舰,是委员长奠定北伐的基础,我身为舰长,弃舰就是偷生。这是我成仁取义的时候了,你们切不可陷长官于不义。”

尚在船上的几位受伤官兵,见状也不愿离去,表示誓与中山舰共存亡。

萨师俊却劝勉他们尽速离去,说:“没有死难,不足见大汉民族之忠义;没有生还者,亦何以杀倭寇争胜利?你们应该为国家报仇,为中山舰报仇,为我报仇,不必一起同死。”

受伤官兵不愿舍下舰长,再三请其离舰,副舰长吕叔奋眼含热泪,跪在地上请求萨师俊上岸。萨师俊断然表示:“诸人尽可离舰就医,惟我身任舰长,职资所在,应与舰共存亡,万难离此一步!”

见舰长执意不肯离舰,一向听命的部属们,这次没有遵令,强行将无法行动的萨师俊抬上小舢舨。

萨师俊上舢舨后仍大声呼喊:“我不去,我要与中山舰及诸同志共存亡……”

满身血污的萨师俊,坐在三号舢舨上犹大呼杀敌不止,他军官服上的金袖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敌机见舢舨上有高级将官,于是,特意瞄准他扫射投弹,萨师俊连中数弹;随之,两只救助伤员的舢舨很快被日机击毁,沉没金口江中,10多位乘员的鲜血染红那片江面,舢舨上官兵除一等信号兵李麒伤重延至27日死亡外,其余全数当场壮烈牺牲。

在舰上指挥的副舰长吕叔奋,看到萨舰长和两舢舨官兵殉国的惨状,泪流满面,他强忍悲痛,指挥已是熊熊燃烧着的中山舰,边战边努力靠岸。

时舰身倾斜40余度,动力已全部失去,顺水漂流至大金山前;代理舰长吕叔奋一边指挥作战,一边指令舰上士兵搜集木料及浮质物。

日机又在“中山”舰上空来回扫射4次,最后弹尽离去。

眼看即将沉没,吕叔奋不得不下令全体官兵弃船,魏振基、陈鸣铮、张奇骏、林鸿炳、康健乐、刘洛源等18人一同跳入江中,或泅水或抱着漂浮物挣扎游上岸,或靠着附近渔船的捞救生还。

下午4时30分,倾斜的“中山”舰突然舰首稍举,“中山”两个鎏金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发光,似乎是慷慨就义前,和世人作最后诀别。

随着轰然一声巨响,水柱冲天,一代名舰终因负伤过重,沉没于金口龙床矶的长江水底。

中山舰在萨镇冰手上订造,在他的侄孙萨师俊手上沉没;中山舰由日本制造,又毁于日军的炮火。这一悲剧性的始末,留给后人的启迪无比厚重。

关于中山舰被炸实况,昭和十三年11月日军《汉口攻略作战第十五航空队战斗概报》如是“记录”:

“海军轰炸机六架(龟大尉)攻击中山型炮舰。14:45出发、17:00归来。冒着猛烈的机枪射击,果断地进行了轰炸。在金口镇附近击沉了中山型舰左舰尾弦直接命中炸弹一发,舰桥靠右直接命中一发(引起火灾)。用机枪击灭了企图乘坐救生艇二艘逃离的数十名水兵。由于击中左后部,开始进水,舰身旋转,又被击中舰桥右边,发生火灾。敌机枪射手虽然遭受至近弹爆炸引起的水柱的冲击,仍然勇猛反击。”

不过,他们不敢讲的是,根据国际公约规定:当敌方舰艇战沉,人员落水时需捞救,不得射杀。但日机不顾国际公约,竟然灭绝人性地穷追不舍,向满载伤员的舢舨扫射。

11 呜呼

站在岸上观战的邱奕殿,在一个多小时里,眼睁睁地看着战友们激战、受伤、死去,战舰沉没,他哭天抢地,撕心裂肺。

吕叔奋和幸存的官兵们,虽疲惫至极,他们没有休息,全体生还者集结在江滩上,面对滔滔江水向“中山”舰和壮烈牺牲者致哀。

25日,枪炮员陈夔益率“平海”、“中山”舰的汽艇寻找尸体,在当地渔民协助下,先后找到12具,萨师俊等13位官兵的遗体终未寻获。

派正电官何承恩购买棺木12具,在木签上标明姓名,将英雄们草草葬于金口凤凰山南麓邮电后的小山上。

爱舰没了,萨舰长牺牲了,而且连遗体也没找着,邱奕殿跪地嚎啕大哭:萨舰长让我远离死地,自己却勇赴国难!

沉痛祭悼萨师俊和英烈们的亡灵后,吕叔奋率中山舰幸存人员,挥泪告别金口,满含悲愤奔赴抗日战场,继续杀敌。

邱奕殿则迅速动身,穿行在中日大战的硝烟炮火中,不顾一切地赶往福州,给萨家报丧。

1938年11月1日,《申报》刊发题为《华军舰长萨师俊阵亡》的短讯,出于战时保密的考量,

对军舰及与日军交战地作了模糊处理。事后,日军大肆宣传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于此役阵亡。

在历时1小时15分的惨烈战斗中,中山舰发射炮弹200余枚、高射机枪子弹1000余发,自舰长萨师俊以下阵亡官兵25人、轻重伤23人,尤其要交代下,阵亡者中,包括舰长萨师俊在内的20名官兵,都是福州籍人,这是抗日战争中伤亡官兵最多的一艘军舰。

10月24日这天,金口至城陵矶之间,第一舰队的楚同、楚谦、勇胜、湖隼舰亦与敌机遭遇。在激战中,楚同负伤于嘉鱼附近,其他各舰得以脱围。

中山舰沉没次日,日军占领汉口;27日,武昌、汉阳沦陷,历时5个多月的武汉会战结束。规模空前的武汉大会战,中国军队付出了惨重牺牲,同时也给日军以巨大杀伤,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此后,中国的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一直在家提心吊胆,时刻祈求佛祖保佑的林碧珠,几天后,得知丈夫壮烈殉国消息时,正在打水,她一下子就晕倒在水井旁,痛不欲生;她决心“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几寻短见,要追随丈夫而去,幸都被萨家人救活。

萨师俊牺牲后,自萨镇冰时代流传下来的爱国精神,在萨氏家族中引起极大的反响。兄弟子侄们莫不同仇敌忾,纷纷以各种方式精忠报国。

随后,萨师俊被国民政府追赠为上校军衔,他是抗战时期中国海军在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

1939年,萨师俊英雄事迹被收入当时海军总司令部编写的《海军抗战事迹》一书。有人撰文赞扬道:“观其平日大志之坚,及临阵死事之烈,诚可惊天地而泣鬼神。倘吾辈军人,皆能效君成仁取义之志,为民族复仇雪耻之谋,不特本军光荣历史,足耀于世界,而吾国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之大业,于焉赖之。”

萨师俊以身殉国的悲壮事迹,很快传遍祖国大地,更加激励了正在前线作战的抗日将士,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在萨家的庇护下,林碧珠平静地在福州生活了7年; 1945年抗战胜利了,林碧珠突然接到上头通知,她可以赴上海接收萨师俊的遗物。林碧珠坐船前往上海,不知冥冥之中是否有所安排,林碧珠乘坐的轮船,在闽江口误触鱼雷而沉没;深情真爱的萨、林两人都分别死在了船上,命归江海,在天国相聚,永不分离。

197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30周年时,台湾为了纪念抗战牺牲的将领,特地发行纪念邮票一套6枚,中山舰舰长萨师俊名列其中。

12 打捞提案

中山舰在其26年的服役期间,历经了护国运动、护法战争、广州蒙难、中山舰事件、武汉保卫战五大事件。这几起事件均与中国革命前途和民族命运有着重大关联。尤其是广州蒙难和武汉金口抗日喋血,中山舰无愧于一代名舰、英雄之舰等光荣称号,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抗击侵略、英勇献身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中山舰虽然沉没多年,但其代表的众多历史故事,和抗战中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并未被国人遗忘。

1982—985年间,武昌县开展文物普查。

在金口召开座谈会时,与会的有2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当他们谈起日军当年在当地的暴行,不由自主地提到中山舰在金口水域与日军机群激战的情景,其中几位老人还是目击者和救助者。

该县文物部门将这一重要线索向省、市文物部门作了汇报。

1985年,参加武昌起义纪念活动的一批专家与各界人士动议打捞中山舰。

1986年,湖北省向国家提出打捞中山舰的报告,初步获国家文物局同意,并着手搜集资料,联系打捞事宜;由于经费没落实,无甚进展。

扮演过宋庆龄的演员肖惠芳、曾护送孙中山登上永丰舰的熊炳坤的儿子熊辉等人,对此心急如梦,每年都做在《关于打捞中山舰》提案,累计有十几份之多。

1988年5月,海军部队深潜所首次进行水下探摸,初步掌握了中山舰沉没方位,并出水1发炮弹和变压器等物。

那年,江苏也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表示愿意自筹经费打捞中山舰,运回南京陈列,理由是南京是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所在地,且中山先生长眠金陵,若一并陈列具有特别意义。

不知何故,中山舰打捞一事又一拖再拖。

1993年,广东闻讯而来,加入竞捞行列,提出中山舰26年服役生涯中有21年是在广东,“中山先生广州蒙难”、“中山舰事件”等均发生在广东,中山舰应当“回娘家”。如果将中山舰打捞回广东,将与大元帅府、大总统府、黄埔军校等构成一幅完整的广东国民革命的历史画卷。

同年,福建方也表示出浓厚兴趣,毕竟萨师俊为主的伤亡人员大多是福建人。

面对来自江苏、广东 、福建的竞争压力,湖北方再也不能、不敢拖拉下去。

经过上头再三权衡后,湖北的打捞申请最终胜出,得到国家文物局的认可。主要理由有5方面:第一、武汉是辛亥首义之区,金口系武汉郊区;二、大革命后期国民政府曾设在武汉;三、“中山舰事件”中的海军局局长李之龙是湖北人;四、中山舰是在武汉保卫战中遇难的;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湖北省有责任“保护本行政区的文物”。

1994年3月,湖北省请海司派出一支25人的潜水队再次进行水底探摸。潜水员在舰尾左舷摸到了铜牌上凸起的“中山”二字,打捞信心大增。是整体打捞?还是运用分段切割法进行打捞?如果分段切割势必对舰身造成破坏,而整体打捞,难度又相当之大。

1995年1月,湖北省成立打捞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由船舶、打捞、文物保护等专家参加的“中山舰整体打捞方案可行性专家论证会”;

经过多番讨论研究,最终,长航集团的下属单位重庆打捞队,编制的打捞方案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具体方案为先清除舰内泥沙,修补破洞,在中山舰两侧固定驳船,放下皮囊塞入船舱,通过高压气体填充增加浮力。 最后从底部穿缆整体起吊。

得感谢这个方案,使得中山舰上的六千多件珍贵文物能完整保留下来。

1995年6月底,为慎重起见,湖北省文化厅组织专家专程赴重庆,听取打捞公司的报告。“中山舰整体打捞方案”先后经过湖北省和国家文物局6次会议商讨、修正。

1995年11月24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湖北省的打捞报告。

1996年,湖北省成立“中山舰基金会”,向社会募集打捞经费,累计筹集超过4000万元。

1996年7月18日,湖北省文物厅与重庆长江救助打捞公司正式签订《中山舰整体打捞承包合同》。

由于长江金口段,水流湍急,流速达4米每秒,江水浑浊,水深达30米;虽有前两次的初步探摸,但要正式打捞,需有中山舰的精确位置,更何况时间长了,中山舰是否又被水流冲到别处。

几位潜水员轮番潜入水底进行摸排, 直到1996年12月24日下午4点,队长陈方勇在中山舰尾内摸到了“中山”的字样。

随着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比对,和现场无数次潜水探测,水里中山舰的详细情况逐步摸清,位于船尾的是船长室,从船尾到船头依次是船长会客室、值班室、厨房、 食器房、锅炉房、值班室、军士室、绞盘室、军用品 储藏室。舰首有一间专门的驾驶室,驾驶室上是一个嘹望台,船的两侧过道上悬挂着4艘救生艇。

重庆中山舰救助打捞工程公司报告称:“中山舰舰首甲板有3平方米的破洞,指挥台已经被炸平,舰中左舷甲板有4平方米的炸裂变形,右舷有5平方米的内凹变形,舰尾顶部有2平方米的破 洞……”

13 文物出水

1997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中山舰打捞工程正式启动。

打捞分两阶段。

第一阶段 排沙清障。共清理出舰中淤积泥沙1500多吨,超过了军舰自重两倍。

第二阶段 穿缆兜吊。采用20 根碗口粗的钢缆穿过中山舰底部,用36台卷扬机牵住钢缆两头,江底下编织成了一个大网兜。打捞船队一边提升沉舰,一边向江岸靠拢。

经过近100个的日夜奋战,打捞公司总计潜水作业逾578人次,时长超过1100小时;1997年 1月20 日,中山舰主楼的栏杆最先被缓缓抬出江面。

28日上午,沉睡江底59年中山舰被整体打捞出水。现场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上万的围观者为这一刻欢呼庆贺。

2月19日,中山舰被就近拖到湖北船厂,开始对它进行修复。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进行修复。

整个舰身被重新油漆成红白相间的两种颜色。在船的右侧甲板上保留着一个巨大的弹洞,让人们能够目睹当时战争留下的遗迹。被修复的中山舰基本恢复了1925年前后的整体面貌。不过,她只具有悬浮能力.不具备自航能力。

1999年6月,中山舰由湖北省交武汉市;12月,位于武昌白沙洲的湖北造船厂内成立中山舰博物馆,拟对外展出;2001年12月,中山舰修复工程竣工并通过省政府验收。

中山舰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可移动性文物。中山舰被整体打捞出水面时,随之出水的各种文物达3400余件,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在中国近现代文物发掘(发现)史上极为罕见。出水文物主要分为舰载设施、武器装备、生活用品及铭牌标志四大类,其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经专家鉴定,仅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就有51件 (套)。武汉市当时所有馆藏“一级文物”,若包括中山舰的这批出水文物在内,才有150余件,中山舰文物的分量和价值可想而知。

中山舰出水。开创了中国河内考古发掘第一例,为中国水下考古和打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打捞修复中山舰的最终目,是在保护这一国宝的同时进行陈列公展,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而究竟陈列何处,也费了一番周折。

14 博物馆

最初,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山舰落户武昌首义城长江边,作为“首义文化区”的一部分对游客开放。

当初在打捞中山舰时,湖北省筹集到各方面的资金有4500多万,但后来中山舰移交到武汉市时,经费花得只剩下1500万左右,其中光修复中山舰就花了1600万元。由于舰体庞大,中山舰不能从岸上运,但也不能下水航行,如何把中山舰从湖北船厂拖出来,令人头疼!

由于资金等原因,中山舰落户首义的计划搁置。

问题没解决之前,只好将修复后的中山舰暂时搁在船厂展出,,由于交通不便,每天到湖北船厂参观中山舰的游客很少。

还有,承修中山舰的湖北船厂当初承诺,无偿提供厂内船台作为展出基地。然而该厂后来被一家企业托管后,新的企业开始按平方收取船台占用费,并且还追溯过去的200多万元占用费,文化局为此与企业争执不休。

2005年6月,武汉市府明确将中山舰陈列于金口金鸡湖,将在江夏区金口镇建设规划面积为3.3平方公里的中山舰旅游区。

2008年5月15日,中山舰在南华船舶公司再次下水,借助浮船坞和拖船,前往22公里外的金口临时码头。16日,中山舰在金口登陆。经过765米的陆路迁移,26日,中山舰正式落户武汉市金口镇中山舰风景区为其量身打造的中山舰博物馆,此刻,离其出水已整整过去了10年,愧对啊!

2011年9月26日,中山舰旅游区正式对外开放。

近年来,中山舰博物馆每年接待参观者达60余万人次。人们在这里感动于名舰的喋血壮歌,感悟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永恒。

中山舰文物也经常到各地做展览,足迹从全国各地到海外,所到之处,备受欢迎,特别是福州、广州、南京三地,盛况空前。

历史虽已远去,但它并不沉默。借着这些舰船和物品,依旧向今天的人们讲述着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想见当年在这舰船上,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欢笑的面孔。在青春飞扬的年纪,经历战火、创痛,与敌人勇敢抗争,一条条生命就此消逝……

15 幸存者

舰船、物品、印记都成了文物,用它独特的方式存留世间,那么,更有价值的,应该是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他们后来又过得怎样呢?

这里,零星搜集到了本文出现的主要人物的部分资料,一一列出,致敬他们!

萨师同

萨师俊哥哥,南京海军学校毕业,曾任“江京”、“江利”等舰轮机长、马尾要港司令部轮机课课长、海军第一舰队轮机长。

萨本炘

萨师俊弟弟,是他把邱奕殿带入萨家大院;后来长期从事造船工业,曾出任海军马尾造船所上校工务长、广西柳州西江造船厂总工程师、台湾机械造船公司总工程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出任了武昌造船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产品设计院总工程师等职,亲自主持设计制造中国第一艘绞吸式挖泥船“洞庭”号。于1966年在上海因病去世。

萨支源

萨师俊儿子,福州海军学校毕业,是1949年香港“两航”起义功臣之一,后来定居云南,大义之人。

枪炮长魏振基

居住福州,他用了半生的时间回忆,写下了十多万字的金口血战回忆日记,还通过各种渠道写信邀请当年的海军同僚回国观光,并为采访中山舰幸存者的媒体牵线搭桥。

1995年11月,魏振基中风住院,不能说话,见前来采访的湖北记者带来了打捞中山舰的方案,病床上的他流下激动的眼泪。

当打捞进入探摸阶段时,由于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潜水员因对中山舰结构不熟悉,工作进展十分缓慢而艰难,甚至连舱门都难以摸到。打捞指挥部派人到福州向魏振基求助。

躺在病床上的魏振基忍着病痛,凭脑海中的记忆,手绘出4张示意图,整个中山舰上甲板、中甲板、下甲板及指挥台结构和布置,甚至连每个舰门,每门枪炮所处的位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打捞人员如获至宝,潜水员就在这4张示意图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探摸任务,为中山舰最后出水扫清了障碍。

遗憾的是,魏振基未能等到亲眼目睹中山舰出水的那一刻。1996年,他抱憾而去。

枪炮兵张昌金,2000年去世。

轮机兵程祥,1999年去世。

炊事兵陈宝通,2003年4月逝世。

勤务兵邱奕殿

回到家乡的邱奕殿,过着平凡而简单的生活,但他无法忘记死难的战友和屡建奇功的中山舰。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历史,他奔走呼号,希望立个纪念碑。邱奕殿说:“落后必然挨打,我们绝对不能忘记日本鬼子的滔天罪行,绝对不能忘记国恨家仇啊!”

2002年初,在萨师俊故居(萨家大院)爱国教育据地的挂牌仪式上,邱奕殿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并兴奋地说,要将这个消息告诉中山舰的幸存者。

2003年10月24日,在中山舰蒙难65周年暨抗日战争胜利58周年之时,中山舰福州籍抗日将士之墓在福州三山陵园落成。邱奕殿跪对墓碑,长哭不已,久久不能起立。

老人抚摩着纪念碑前仿制的中山舰船舵,激动地说:“65年的梦,这一刻终于圆了!”

一个多月后,大陆最后一位中山舰幸存者邱奕殿,在睡梦中安祥去世,享年86岁。安葬于福州三山陵园,他是第九位长眠于此的英烈。其中4名是当时阵亡的烈士,另外5位是过世的幸存者。

轮机兵张奇骏

2006年6月4日上午,侨居美国、90岁高龄的张奇骏先生,回国探亲时,专程到汉,登上了“生死与共的中山舰”。 

随后,张老为中山舰博物馆留言:“我今年已届90岁,能看到70多年前服役的中山舰,实在兴奋不已,有此打捞成就实在使人敬佩,这都是打捞维护人员出心出力的表现,值得称赞。此舰改为博物馆后,能使后来的人永远记得日军侵略我们的历史。至今我仍能记得一句标语‘父告子,子嘱孙,代代勿忘此恨’。”

见习官陈鸣铮

“中山舰”蒙难时,陈鸣铮是个见习官,刚从马尾海校毕业就直接服役中山舰;直到战斗最后时刻,他方才遵命弃舰跳江,被当地渔民救起; 陈鸣铮事后回忆说:“我们是被渔船救起的。当时天冷,他们(渔家)用筷子撬开我们的牙齿,给我们喂温开水,这样我们才能说话。”

陈鸣铮获救后,重新投入抗日战场。到台湾后,陈鸣铮一直在海军服役,退役时为台中港务局局长,海军少将军衔。他曾两次通过子女从台北和上海两地,向武汉中山舰博物馆捐赠文物143件(套),有海军少将军服、中山舰缆绳发射器、中山舰标牌、中山舰铜管、抗战纪念徽章及回忆录等。

2013年10月26日,中山舰最后一名幸存老兵陈鸣铮,与世长辞。

2014年9月1日,国家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位著名抗日英烈中,萨师俊赫然在目。

天地长存英雄气,千秋犹闻其凛然。为国舍弃儿女情,纵死犹闻侠骨香。

——本文结束,谢谢阅览——

三山国王,到底是何方神圣?

【导读】近期,“三山国王”这一民间信仰引发舆论关注。随着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复兴,人们发现,民间信仰有着自己独特的的内在逻辑,往往都有复杂的历史成因。本文作者以三山国王和双忠公为对象,探讨了与潮州民间神信仰有关的正统性、地方化和文化创制问题。从秦朝开始,潮州地区就与整个岭南地区一起,归属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图”。但是,王朝教化与地域社会之间的契合,却经历了长期复杂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宋元之际和明末清初的变化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山国王和双忠公是在潮州乡村庙宇中最经常见到的两个神祗。这两个神明信仰的形成及其象征意义的转换,与潮州地区数百年来王朝教化与地域社会复杂互动的契合过程有着密切关系。文章原载《史学月刊》,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以飨读者。

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

——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

本文将要讨论的地域在广东省的最东部,隋朝以来该地区一直被称为“潮州”。以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注:是年将韩江上游地区原来分属潮州府和惠州府的五个州县分割出来,设置了嘉应州。以后直至清末的近200年间,潮州府的地域范围基本稳定。)以后“潮州府”的辖区而言,包括了韩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计有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宁、丰顺(乾隆三年[1737]设县)九县。从秦朝开始,这一地区就与整个岭南地区一起,归属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图”,但是,王朝教化与地域社会之间的契合,却经历了长期复杂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宋元之际和明末清初的变化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详见下文的讨论)。

本文将要讨论的三山国王和双忠公是在潮州乡村庙宇中最经常见到的两个神祗,如下文所述,这两个神明信仰的形成及其象征意义的转换,与潮州地区数百年来王朝教化与地域社会复杂互动的契合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山国王:来历故事的流播及其意义转换

三山国王信仰主要存在于广东省东部讲福佬话和客家话的人群之中。其地域范围包括整个韩江流域和韩江三角洲以西的沿海丘陵地区,以清代中后期的行政区域而言,大致包括潮州府、嘉应州的全部和惠州府的海丰、陆丰二县,而以潮州府的祭祀最为普遍。福建汀州府和广东惠东、东莞、新安(包括香港)等县也有零星的三山国王庙。在潮州乡村地区,三山国王一般被当作社神(民间称为“地头爷”),基本上是一社一庙和一村一庙(叫“地头宫”或“王爷宫”)。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成书的《韩江闻见录》卷一中,这样描述三山国王在潮州地区被祭祀的情形:

“三山国王,潮福神也。城市乡村,莫不祀之。有如古者之立社,春日赛神行傩礼。酢饮酣嬉,助以管弦戏剧,有太平乐丰年象焉。”

有关三山国王信仰的流布情形,作者已另有讨论。本文关心的主要是一个地方性的民间神祗,在其信仰长期流布的过程中,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来历故事的创造,去“获得”其“正统性”的证明的。

所谓“三山”,指潮州府揭阳县霖田都河婆墟(今揭西县河婆镇)西面的三座高山,名曰明山,巾山和独山。三山国王祖庙位于巾山山麓,额“明贶庙”(注:古汉语中,贶意为恩赐。“明贶”是对他人恩赐、赠与的尊称。)。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已不可考。1994年德国汉学家傅吾康教授等曾到实地考察,根据他的看法,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当与中原王朝进入本地之前古越人的山神崇拜有关。

目前确知的最早有关潮州三山神庙的记载,见于《宋公要辑稿》卷一二三六中之“三神山神词”条:“三神山神祠在潮州,徽宗宣和七年八月赐庙额明贶。”宋朝开发和统治南方时经常使用的策略就是,大量册封南方土著的庙宇和神明,使之成为本地居民顺从朝廷“德化”与“教化”的象征,最著名的就是对福建湄州林姓巫女(即后代的“天后”和“妈祖”)的册封。潮州地区的许多居民也是在这一时期较大量地成为“编户齐民”的,宋徽宗为三神山神祠赐额,与当时朝廷在南方地区普遍的统治策略是一致的。

有意思的是,三神山神祠在北宋已经得到朝廷赐额这一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事件,以后数百年间竟然完全没有被人提起。原因可能是宣和七年(1125)距北宋灭亡仅有一年,接踵而来的战乱淹没了人们的记忆。后人重新知道此事依据的是《宋会要》的记载,宋代专设“会要所”修撰《会要》,但从未刊行过。现存《宋会要辑稿》是清嘉庆时徐松从《永乐大典》各韵目中辑录而成的。结果,《宋会要》中的这条记载,长期未为人所知。

《宋会要》中所用的是“三神山”一词,尚未见有“三山国王”的说法。现存文献中最早使用“三山国王”一词,并把三山国王传说系统化的是元代任翰林国史院编修的江西庐陵人刘希孟。至顺三年(1332),他应潮州路总管王元恭之邀,写了《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记》。该庙记明初被载入《永乐大典》。从庙记中知道,当时三山国王庙宇在广东东部地区已经相当普遍地存在,所谓“潮之三邑、梅惠二州,在在有祠,远近人士,岁时走集,莫敢遑宁”。这个庙记根据民间传说,讲述了一个三山国王“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的故事,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文化意涵。关于这些意涵在潮州地域社会历史环境下的象征意义,笔者已另有讨论。就本研究的目的而言,我们要注意的是庙记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对一个在地方上受到广泛崇拜的神明的态度。

在刘希孟笔下,三山国王的“正统性”主要来自于韩愈的祭祀和宋代皇帝的册封。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莅土治民”将近八个月,这一事件后来被赋予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从宋代开始,韩愈在潮州地区已被塑造成为一个在边远蛮荒地区教化作育百姓的先驱和中原士大夫正统文化的象征,按照苏东坡的说法: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由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韩文公影响所及,山河易名。韩江、韩山、韩木、韩祠,以及其它一系列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都被当地士大夫当作教化已开,渐成“海滨邹鲁”的文化证据。刘希孟在《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记》中写道:

“唐元和十四年,昌黎刺潮,淫雨害稼,众祷于神而响答。爰命属官以少牢致祭,祝以文曰:淫雨既霁,蚕谷以成。织妇耕男,忻忻珩珩。爰神之庇庥于人,敢不明受其赐。则神有大造于民也,尚矣。”

这样一来,《韩昌黎集》中《潮州祭神文》五首之一的“祭界石神文”也就被呈献到三山国王座下,这一联系命三山国王的正统性有了文化上的依据。以后潮州地区的士大夫们在修方志、记笔记提到三山国王时,往往自觉地强调这是韩文公祭祀过的神明。连《永乐大典》也在韩愈《祭界石神文》题下加注:“或言即三山国王。”

从庙记的内容可以看出,刘希孟已经不知道宋徽宗为三神山神祠赐额之事。在他笔下,三山国王信仰在政治上的“正统性”,主要来自宋太祖开宝四年平定南汉刘鋹,和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亲征太原灭北汉刘继元时的两次“显灵”:

“宋太祖开基,刘鋹拒命,王师南讨。潮守侍监王某赴于神。天果雷电以风,刘鋹兵败北,南海以太(平)。逮太宗征太原,次城下,忽睹金甲神人,挥戈驰马突陈(阵),师遂大捷。刘继元以降。凯旋之夕,有旗见于城上云中曰:潮州三山神。乃敕封明山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感(威)弘应丰国王。赐庙额曰明贶。敕本部增广庙宇,岁时合祭。明道中,复加封广灵二字。则神有大功于国亦尚矣。”

尽管这些“灵验”故事在《宋史》等正史中找不到丝毫证据,也未见有宋太宗或宋仁宗封禅“三山”的正式记载,但对于王元恭、刘希孟等外来的官员来说,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助政明肃宁国王”和“惠威弘应丰国王”这些封号找到一个“合理”的出处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它们的行为伦理中,地方性神明只有受过皇朝的封赠才合乎正统。

面对在地域社会有着广泛信仰基础的本地神明,赋予其合乎朝廷典章制度和士大夫价值观念的正统性,对外来的地方官来说,有减少与地方势力冲突、安定社会和减轻当地士大夫内心矛盾的双重作用。考虑到韩愈在当地是向边远地区传播中原正统文化的象征,而宋太祖平刘鋹和宋太宗征太原又都是中原正统政权对地方性割据势力的战争,那么,同样来自中原,代表元朝政权统治潮州边海之地的王元恭,接受和强调以这两个传说为基础的关于三山国王的解释,其良苦用心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王元恭后入祀名宦祠,据称其主要政绩为“修学校,新韩庙,课试诸生,亲与讲解而饬励之。有古督守风”。其实,历代有作为的潮州地方官都在推行这种可称为“士大夫化”的政策。

刘希孟的庙记以后就成了被官员和士绅普遍接受的“规范性解释”,明清时期多次重修《潮州府志》和《揭阳县志》,大多收录或节录该庙记。而《广东通志》和潮、嘉、惠三府州的各个县志,以及一些笔记小说,在提到各地的三山国王庙时,也完全根据刘希孟的解释。

除了刘希孟的《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记》外,在清代潮州和台湾的方志中,还收录有另一个《三山明贶庙记》,其作者是明代潮州知名的士大夫盛端明。盛端明原籍饶平县,嘉靖时官至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颇负才名,晚由他途进,士论耻之”,曾二度隐退返乡,长期乡居,参与地方的文化创制,包括参与《潮州府志》、《揭阳县志》的编修,修筑韩江堤围,兴办学校,编纂《程斋丛稿》一书,等等。其“卒年八十一,赠太子太保,谥荣简”。

盛端明的《三山明贶庙记》全文收录于光绪《潮阳县志》卷二一和乾隆《重修台湾县志》卷六。作者曾比较过刘希孟和盛端明两个庙记的异同,发现后者基本上是前者简写本,故事的内容与结构基本相同。除若干处明显因为笔误而导致内容出入者,盛端明庙记有三处与刘希孟庙记明显不同。首先,盛作在讲到宋太宗册封三山国王时,增加了“太宗悟,乃命韩指挥舍人,捧诏来潮霖田”一句。这明显是采纳了民间传说的说法,因为河婆一带至今仍流传韩指挥舍人和木坑公王奉宋朝皇帝之旨,诣庙赐封,然后留下不走的故事。其次,盛端明庙记有几句简短的“序”,说明写庙记的动机:

“三山国王庙,潮属所在皆祀之,因神牌上未明何代封号,为纪一篇,以补阙略。”

其结尾处又有“谨书之,俾乡人岁时拜于祠下者有所考证焉”的字句。再次,盛端明删去了刘希孟庙记最后一段长达400多字的纯粹谈论神明捍灾御患、护国庇民的“义理”的文字。有意思的是,清代雍正以后潮州方志收录刘希孟庙记时,也大都删节了这段文字,从而使故事的重点更加侧重于与皇帝册封有关的内容。

关于盛端明庙记社会历史意义的理解,必须考虑到明代潮州的社会背景和盛端明的身份地位。明王朝对民间神祗崇拜的态度与宋代截然不同,对没有列入王朝祀典的“淫祠”采取了相当严厉的打击措施。就潮州而言,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嘉靖初年广东提学副使魏校毁淫祠、立社学的行动。魏校“大毁寺观淫祠,或改公署及书院,余尽建社学”,结果,“自洪武中归并丛林为豪氓所匿者,悉毁无遗。僧尼亦多还俗,巫觋不复祠鬼,男子皆编为渡夫”。按照他颁布的《檄郡县立社学文》,“不载于祠典,不关于风教,及原无敕额者”的庙宇,都在“尽数拆除”之列。

可以说,潮州绝大多数的乡村庙宇,都属于这个范围,此举自然对地方社会原有的秩序和关系造成很大冲击。但毁淫祠又是在兴教化、正民俗的理由之下进行的,从当时的记载看,潮州乡绅对此事的反应相当微妙。“潮属所在皆祀之”的三山国王庙宇在明代从未列入官方祀典的范围,而且“神牌上未明何代封号”,无疑有“淫祠”之嫌。以盛端明在当地作为著名乡绅的身份,在魏校“毁淫祠”的举动之后,写出《三山明贶庙记》,强调整个故事中与宋朝皇帝册封有关的内容,甚至连民间配祀的韩指挥舍人也赋予皇帝使者的身份,“俾乡人岁时拜于祠下者有所考证焉”,其良苦用心与元代身为外来官员的王元恭和刘希孟是很不相同的。

如果说,王元恭和刘希孟面对的是本地居民,撰写《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记》是通过与韩愈祭祀和宋代皇帝册封有关的故事的传播,使三山国王信仰成为顺从朝廷“德化”与“教化”的象征的话,那么,身为著名乡绅的盛端明,在这个问题上要面对的,恐怕主要是朝廷的法度,他在《三山明贶庙记》讲述宋朝皇帝册封故事的目的,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说明三山国王庙不是“原无敕额者”,从而不是“淫祠”。

当时的潮州士大夫都在努力彰示这个从中原看来仍属沿海偏僻之区的地方教化已开,王道渐行。曾被“督学魏庄渠(校)请延督学”、与盛端明同县的著名乡绅陈理,为饶平县大埕乡撰写《重建明贶三山国王庙记》,其重点也在强调本地“海滨邹鲁”的传统和三山国王“御灾捍患”的恩德:

“夫古者帝王受命,颢穹为神人主。既设官分职,择天下贤能,以惠绥吾民,俾各有宁宇;而又望秩百神,崇明祀以佐人所不及。洪惟吾朝,懋建皇极,钦福赐明。故吾乡风俗淳美,敦彝伦,服儒书,登科入仕接踵,亦可谓海滨之邹鲁矣。尚冀三山之神,益阐厥灵,御灾捍患,降福储祥。俾时和丰,人物康阜,阖境熙熙焉,长享太平之福。则此庙之修建,与天地山川相为悠久矣。”

这里以“崇明祀”与“择贤能”并列,作为帝王受命于天的两大职责,回避了三山国王并非官方认可神明的窘境。而三山国王“御灾捍患,降福储祥”的功能,被描述为本地成为“海滨之邹鲁”的保证或前提。而“海滨邹鲁”四字,几百年来一直是潮州士大夫自我标榜的最常用术语和孜孜追求的文化目标。

实际上,明清两朝从未正式承认三山国王的“合法性”,直至清朝末年,还有外来的官员写到:“广州祀金花夫人,潮祀三山国王,皆不经之祀。”但是,从明代嘉靖到清代雍正期间多次“毁淫祠”的行动中,对遍布粤东城乡的三山国王庙并未触动。例如雍正五年(1727)署潮阳知县的一代理学名儒蓝鼎元,尽管在当地雷厉风行地毁淫祠,正风化,但并未对三山国王庙进行打击,其著作《鹿洲公案》甚至还记载了一段借重三山国王庙破案的经历。

不过,这种内在的“紧张关系”似乎主要存在于地方官员和士绅阶层心中,士大夫们关心的“义理”或“教化”离日夜为生计操劳的普通百姓的生活实在太远,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地头爷“显”(灵)还是不“显”,神明来历的正统性只是功利性的神明“灵验”故事的一部分。所以,民间流传的关于三山国王来历的故事,与上述士大夫们的记载和解释有很大的差别。

潮州民间流传最广的故事,是与南宋末年昺帝南逃的故事相联系的:

“宋帝昺被张弘范追至河婆一带,巾、明、独三位山神保驾,宋帝昺诏封三位山神为国王,保宋抗元故事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的意义与刘希孟的记载有很大差别。宋室南逃路过潮州,给潮州人留下了数不清的与之有关的传说,“宋帝昺故事”成为潮州民俗文化中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现象。潮州歌册《宋帝昺走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民间传说中把原属太祖、太宗的故事移植到昺帝头上,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在于,刘希孟笔下三山国王扶助的是中原正统王朝征讨并战胜地方割据势力的战争,而在民间的救驾故事里,代表中原正统王朝的皇帝被异族(因而也是非正统的)军队追得丢盔弃甲,最后要靠边海偏僻之地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神保护才苟延残喘,整个故事的文化意含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也许一般百姓讲述这个故事时,并非有意识要宣扬某种藐视王朝的思想,事实上,民间亦以三山神得到皇帝(即使是落难的末代皇帝)封赠为荣。然而,就是这种在无意识中表达出来的理念,才更真实地反映了一般百姓对神明“正统性”的理解与官员和士绅确有很大不同。

河婆霖田的三山国王祖庙于1958年被拆毁,1984年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三山国王“信众”的捐助下,本地人成立了修复霖田祖庙理事会,重建了祖庙。新建庙宇正殿三山国王塑像右侧墙壁写上了《三山国王历史》,其有关神明来历的主要内容:

“三位国王乃昔日忠义护国安民三勇士:一姓连,号曰清化,即大国王;二姓赵,名助政,即二国王;其三姓乔,名惠威,即三国王。前后曾救过隋开国君主杨坚及隋朝末年恭帝侗二位圣驾,被封为开国驾前大将军及大元帅。”

根据笔者看到的材料,类似的故事最早是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流传的。据作者在当地访问所得,1984年三山国王祖庙重修时,理事会的主事者也不知道有刘希孟或盛端明庙记存在,就根据台湾捐助者赠送的《台湾神仙传》的内容,编写了这份《三山国王历史》。有意思的是,现在当地百姓已经普遍知道并相信这个来历故事。

有关神明来历的口述传说林林总总,不断变异,但核心都在证明他们有功于国家而得到皇帝的封赠,强调的是神明扶持正统王朝,从而使自己也有了正统性。在民间的观念中,国家的承认(尽管可能是虚拟的)仍然是神明来历“正统性”的唯一来源。事实上,近代以前中国人从“夏夷”观念出发而产生的关于“国家”的理念,不仅仅是一种对主权和疆域界定的理解,更重要的还是对政治和文化正统性的标榜。皇帝册封这类富于象征意义的文化行为,在乡民的观念中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强调神明来历正统性与皇帝册封的关系,也表达了民间社会关于皇权与神权的基本理念。对日夜为生计操劳的百姓来说,皇权(几乎也等于抽象意义上的国家)既是一种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神圣力量,又充满了遥远的不可触摸的神秘感,民间社会关于历代皇帝的口述传说也和关于神明的故事一样丰富而多变,而且这两类传说常常是混在一起的。

在某种意义上,皇帝只是一种比他们日常祭拜的神明更威严、更有力量的神,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有更远的距离。他们可以向神明诉求,甚至可借助掷茭、问签、扶乩等等办法与神明“对话”,而对皇帝他们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如果不能说他们有时可能把神明当成皇帝的话,那么至少可以认为,神明常常被当作他们与心灵上抽象的“国家”沟通的桥梁。

许多三山国王庙里都高悬着“护国庇民”的匾额,除表达某种功利性的期待之外,也流露出希望神明在“国”与“民”之间保持平衡,使二者均能获益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这本来也是他们对“父母官”的期待,而地方官员也应是他们与朝廷沟通的桥梁。这里的“国”和“民”都是没有特指对象的抽象理念,从隋文帝到宋昺帝都可以是这种与“正统性”相联系的“国家”理念的外化或象征。不管现实的政治环境如何,这种理想化的“国家”的“原型”,一直存在于中国老百姓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双忠公:祀典神祗的地方化

  

关于三山国王历来故事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一个在本地社会有着广泛信仰基础的地方性神祗,随着南方边远地区的逐步“开化”,在其信仰长期流布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其来历故事创造及其象征意义的转换,去平衡其长期存在的与“正统性”有关的内在的“紧张”的。我们将要讨论的“双忠公”信仰在潮州的流播,其社会历史过程与三山国王信仰的情形几乎正好反转过来。

在潮州地区,双忠公也是乡村社会中信仰最为普遍的神祗之一。清代雍正年间署潮阳知县的蓝鼎元,就记载了双忠公“香火遍棉阳,穷乡僻壤皆有庙”的情形。就本文的兴趣而言,我们将考察这个从唐代起已被列入官方祀典的、来自中原的神明,在南方一个“开化中”的地域逐步“地方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的历史文化意义以及其反映的地方社会变动的若干侧面。

潮州人所谓之“双忠公”,指的是唐代“安史之乱”时,两位以“忠义”著名的将领张巡与许远。至德二年(757),叛将安庆绪派部将尹子奇率军围攻中原与江淮之间的战略重镇睢阳(今河南商丘),以打开前往财赋重地江淮地区的通道。时任河南节度副使的张巡与睢阳太守许远一起,率兵死守睢阳达十月之久,是为著名的“睢阳之战”。睢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由于兵粮断绝、援军不至,睢阳守军以城内百姓为食:“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遗民止四百而已。”

最后,睢阳终于被叛军攻破,张巡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被害,许远被执送洛阳,亦以不屈死。以后,历代史家都高度评价睢阳之战的战咯意义。安史之乱平定后,率军收复睢阳的中书侍郎兼河南节度使张镐请求旌表张巡、许远。经过一番争论,肃宗下诏在睢阳立庙祭祀张、许二人。“皆立庙睢阳,岁时致祭……睢阳至今祠享,号‘双庙’云。”是为“双忠公”崇拜之始。以后从宋代到清代,张巡、许远崇拜一直得到朝廷的提倡。

传说中潮州地区双忠公信仰的开始,直接与睢阳“双庙”有关。最早有关这个传说的记载,见于元代皇庆元年(1312)吉安路龙州书院山长、潮阳人刘应雄所撰之《潮阳县东山张许庙记》(又题《灵威庙记》):

“宋熙宁间,郡遣军校钟英部领方物贡于朝。道(经)归德,谒庙乞灵。夜梦神语:‘以神像十二、铜辊一,闭后殿匮中赐汝。保汝俾奉归以祀而邑之东山。’明,发趋京,事讫允济回,具修脯胖答神贶毕,记梦中语,取所与者,星驰而返,置诸岳祠,钟旋踵而立化。邑人骇异,时见玄旌树于岳麓。邻寺僧徒夜见光怪,白有司,请移寺以宅神。由是公私有祷,其应如响,事闻于上,赐庙额曰‘灵威’,二神册尊王爵,钟亦封嘉佑侯。”

这个故事有明显的神话色彩。其中一个有趣的内容,就是灵威庙对佛寺的取代。宋代的潮州乡村,基本上是一个以佛寺为中心的社会。据《潮阳县志》所载,宋代该县至少有灵山寺、石塔寺、报德堂、三峰寺、莲花峰寺、资福寺、普恩院、莲花院、长生院、罗汉院、胜恩院、灵泉院等佛寺。元代编修的《三阳志》,所载从福建至广州驿路,经过潮州路段的驿铺大多为庵驿,其做法为“守以僧,给以田,环以民居”,据称当时“潮惠之间,庵驿相望”。《三阳志》记载的庵驿共40处。这种情形从元初起逐步改变,各个佛寺、庵驿,也开始逐步拆毁,到明代隆庆林大春修县志时,共有23个佛教的“废寺”、“废庵”、“废院”、“废阁”和“废堂”被记录下来。伴随这个过程的,是整个潮州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变。

如果考虑到这些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前述灵威庙故事所提到的佛寺被双忠公取代的过程,也许更可能发生于元初,而不是宋代。事实上,林大春撰写《潮阳县志》之“县事纪”时,就把灵威庙的建立系于元代皇庆元年,而不是传说中的宋代熙宁年间。根据林大春的理解,宋代潮阳的双忠公神像实际上是寄祀于佛寺之中,并未具备庙宇的规制。就是按照刘应雄的《灵威庙记》,传说中宋代的灵威庙后来也“中罹兵毁,庙祀浸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元代至大元年(1308)起,当地士绅开始与地方官合作,正式修建祭祀双忠公的庙宇。

按照许应雄《灵威庙记》的记载,当时参与其事的地方官是潮阳县尹袁天汉。修建祭祀双忠公庙宇与朝廷有关祀典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皇元统一,首褒忠义,名纪祀典者五人,二公与联事南公居其三。信夫大忠大义,越古越今,虽万世犹一日也。”

所谓“联事南公”指南霁云,为张巡部将,“睢阳之战”中从孤城冒险突围请援,后殉难。既然张巡、许远名列王朝祀典,地方官出面为其修建庙宇,应在情理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潮州本地的豪族也在灵威庙的修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据许应雄记载,当时为袁天汉谋画建庙并实际主其事的是“前进士”赵嗣助。据称:“赵为潮著姓,率众易从。”赵嗣助于垂垂老矣之际,毕五年之功,自始至终参与庙宇建设,不但“倡义捐赀”建庙,而且“置田以供祀事”,可谓尽心尽力。赵嗣助另一为后人称道的事迹是南宋末年帮助文天祥作战:“文天祥起兵南讨兴、懿,移驻潮阳。嗣助为具刍糗,劳天祥军。因与计画斩兴以殉,乡人义之。”所谓“兴、懿”,指宋末降元的潮州地方豪强刘兴与陈懿兄弟(民间所谓“陈五虎”)等。

我们知道,宋末直至整个元代的潮州,基本上是一个豪强控制的社会,文天祥在潮州地区的“抗元”活动,实际上的作战对象主要不是元兵,而是地方豪强。赵氏作为潮州“著姓”,帮助文天祥与其他豪强作战,并参与设计杀死刘兴,事件背后包含了地域控制权分配的因素。利用其“率众易从”的有利地位,协助地方官建立一个“名纪祀典者”的庙宇,除了可能表达赵嗣助对文天祥的某种特殊的情怀外,无疑也是有利于赵氏家族在地域社会中地位的提高的。

到了元朝末年,潮州路总管王翰就直接把文天祥与潮阳东山灵威庙联系了起来。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他甫到任就派人到潮阳双忠祠致祭,并将文天祥一首有关张巡、许远庙宇的《沁园春》易名为“谒张许庙祠”,在灵威庙前镌石立碑。文天祥此词最早收录于元凤林书院本《精选名儒草堂诗余》,原题为“至元间留燕山作”。当时的各种史料中并无他曾参谒东山双忠庙的记载(其时该庙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从其他诗作知道,文天祥到过睢阳的“双庙”,他被元朝关押于燕山期间作《沁园春》,心中感念之“幽沉”古庙,很可能是睢阳的双庙。明人刘剡编《资治通鉴节要续编》卷二七,就录该词题为“题双庙沁园春,留燕山作”。

无论如何,并无直接的证据表明该首《沁园春》是为潮阳东山的灵威庙而作,更无证据说明该词作于用兵潮阳期间。王翰不但将《沁园春》刻于潮阳东山灵威庙前,而且还特意写了《刻文丞相〈谒张许庙词〉跋》,说明在灵威庙立碑镌刻该词的理由:

“丞相文山公题此词,盖在景炎时也……道经潮阳,因谒张许二公之庙。而此词实愤奸雄之误国,欲效二公之死以全节也。”

这一义理重于考据、推断大于事实的解释,对后来的记载有很大的影响。如《永乐大典》“潮”字部收录该词,就定其题为“题潮阳张许二公庙”。明、清两代潮州有关的府志、县志收录该词时,也都采用类似的题目。文天祥词碑的建立,使潮阳东山的张巡、许远庙宇,与一个曾经在本地区建立功业的著名的士大夫有了直接的关系,这一解释后来一直为地方官员与乡绅所接受和利用。

元代在本地形成的有关潮州双忠公信仰的另一个极有影响的解释,是刘应雄在撰写《潮阳县东山张许庙记》时,所阐述的张巡、许远崇拜与韩愈的关系。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张、许二家后代就睢阳城失守的责任和许远的气节问题争论不休,朝中也对此意见不一。元和(806)时,韩愈出面,为张巡、许远说了“公道话”,事载《新唐书》中。刘应雄写庙记时,特别强调双忠公“肆今崇祀,隶韩公过化之乡,意皆精灵之合,以韩公为知己,故翩然被发而下大荒”,把张巡、许远托梦的传说赋予新的意义,说明双忠来潮崇祀,是由于同气相求,以韩文公为知己,自愿来到韩愈化过之乡保佑地方。

这是一个极富于意义的解释。韩文公信仰在潮州地区的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已如前文所述。既然双忠崇拜与韩愈有那么深远的历史渊源,那么,在韩文公教化过的边远之地,祭祀来自中原的得到王朝册封的神明,也就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刘应雄此举的聪明之处在于,在赋予潮州的双忠公信仰“正统性”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个非常“地方化”的解释。

元代本地豪族参与双忠庙宇的修建,双忠公信仰与韩愈、文天祥这两位在本地有卓著事功的“神圣人物”关系的初步建立,可视为潮州双忠公信仰“地方化”趋势的开端。这一趋势在明代得以继续发展。

明代地方官员一直将东山灵威庙列为祀典庙宇。除潮阳县的官员外,因公私事务路过潮阳的各级官员,也常常到灵威庙祭祀。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有明一代地方官主持的重修灵威庙的工程共有五次,其中最重要的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署知县郑良壁主持的重建。

此次重建在庙宇毁于战乱之后进行,林大春等本地士绅也积极参与其事,“一时士民争先趋赴、施钱助费者,不可胜计”,仅用三月新庙落成。这次重修最后奠定了东山灵威庙的基本格局,庙宇及其周遭东山的环境,已经被营造得相当契合士大夫的情趣。“殿额上书文丞相《沁园春》词”,“门之外有词碣二,其额曰‘双忠庙’。不书灵威者,从时称,称民志也”。灵威庙又被正式称为“双忠庙”,亦始于此次重修。清代以后潮州各地普遍兴建祭祀张巡、许远的庙宇,也大多称“双忠庙”。

明代潮阳双忠公崇拜最重要的发展,是在灵威庙两侧修建祭祀韩愈和文天祥的庙宇,“二祠岁祀并如双庙之仪”,从而在东山形成了具有明显士大夫文化色彩的祭祀中心。元代出现的有关双忠公与韩、文二人关系的解释,被明代潮州地方官员和士绅全盘接受,并得到发挥。

祭祀文天祥的大忠庙出现较早,在弘治九年(1496)已经建立。主事者为知县姜森和分巡佥事王相,而向他们提出在灵威庙旁建设此庙的,是本地士绅萧龙。按照林大春的解释:“曰大忠,关世教也。”嘉靖四十五年大忠庙重修,曾任广西佥事的海阳人章熙作《重建大忠庙记》,其中详细论述了大忠庙与双忠庙的关系:

“大忠祠者何?祀宋丞相信国文公也。祀公于潮阳东山者何?以公当宋末,间关海上,经潮阳谒东山张、许庙,感慨作沁园春词以见志。忠义激发,至今凛凛有生气。故祠亦在双忠庙之左也。”

大忠庙建立以后,就与灵威庙一起,并称为“三忠”。

韩祠的建立在隆庆元年(1567)。潮州最著名的韩祠无疑是宋代已建于州治的韩文公祠,历代均列入国家祀典,明代宣德十年(1435)四月,也有“命潮州府祀唐韩愈”的诏令。潮阳韩祠建立的理由,却直接与双忠庙有关。首倡者为当时刚刚就任潮阳知县的黄一龙。在黄一龙建韩祠之前二年,林大春已在《重建灵威庙碑》中,记录“双忠”来潮与韩文公关系的新的“证据”。这次记载的内容与元代刘应雄的说法并无二致,所不同者,林大春指传说直接来自睢阳,而且是他本人亲耳听到的。

至此,在多年有心无意的经营之后,潮阳东山双忠、大忠、韩祠三庙交相辉映,出现了一个在地域社会中有较大影响的祭祀中心。每年春、秋二祭之时,大小官员、本地士绅络绎于道,三庙祀典相同,均“献奠如帝仪”,可谓一时之盛。更为重要的是,东山诸庙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与士大夫的品味情趣格外契合,潮阳东山逐渐成为当时潮州士大夫心目中的文化“圣地”之一。历次编修《潮州府志》和《潮阳县志》,都收录许多关于潮阳东山及其庙宇的酬唱诗赋。官员、士绅也不时在东山雅集,如嘉靖四十四年“东山新庙告成,候(署潮阳知县郑良壁——引者注)因乐与乡士大夫登览而赋之”,其唱咏部分仍见于《潮阳县志》。

潮阳东山祭祀中心的出现,与明代中叶潮州士大夫集团形成的历史过程是相一致的。十六世纪潮州经历过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其内容之一,就是出现了薛侃、翁万达、林大春、林大钦、唐伯元、林熙春等一批有地位的本地士大夫,士大夫的政治权威和文化影响力较之前代大大增强。清代道光年间潮州教授冯奉初认为“有明一代,潮州人才之盛,足以凌跨中州,为山川增色”,因而编辑《潮州耆旧集》,所录明代潮州二十家文集,有十四家为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之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潮阳士大夫营造东山的文化氛围,具有更深刻的地缘政治的涵义。

尽管元代的庙记已经有了“公私有祷,其应如响”的说法,但就目前可见的文献,直至明代中叶,潮州地区尚未出现“双忠公”在本地“显灵”的记载。所有提到张巡、许远的文章、诗赋,讲的都是睢阳之战的英烈,托梦钟英的灵异,以及历朝皇帝的封典,至于“双忠”与本地社会的关系,则主要借助与韩愈和文天祥有关的故事来表达。潮州士绅一直引以为荣的就是,韩、文这二位在传统中国的历史解释中具有深远影响的、“知名度”很高的士大夫,都在潮州建立过功业。这种关于“双忠”信仰的解释,到嘉靖年间有了重大改变。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我们见到“双忠公”在本地“显灵”,为百姓捍灾御患的灵验故事开始被编制出来。

最早记录“双忠公”在本地“显灵”故事的是嘉靖四十四年林大春的《重建灵威庙碑》,其中三个灵验故事讲的都是张巡、许远“显圣”协助乡民平定盗乱、捍卫城池的内容,反映了明中叶以后潮州地方的实际情形。天顺以后直至明末,潮州一直深受“山贼”、“海盗”与“倭寇”之苦,所谓“潮州地方逖悬岭外,山海盗贼匪茹……群丑日招月盛,居民十死一生”。潮州各地城池、村寨一再被攻破,破城以后生灵涂炭,典籍、文物付诸一炬。而明朝的军队却是兵疲将弱,不堪一击,善于扰民而怯于御寇。保乡卫土的责任,基本上是由地方官员、本地士绅以及由他们组织起来的“乡兵”来承担的。

在这种情形之下,以义勇忠烈、捍城御寇著名的“双忠公”,很自然地成为官员、乡绅用于动员百姓的信仰资源。有意思的是,林大春在讲述嘉靖年间双忠公协助潮阳县民固守县城的传说时,很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灵验故事“见证人”的地位。前引睢阳故老讲述“双忠”来潮缘由时,林大春已经充当了一次“见证人”的角色。这样的做法一再出现,考虑到当时动荡险恶的社会环境,其良苦用心已尽在不言之中了。

如果从传说中的宋代熙宁年间算起,到明嘉靖时,双忠公信仰在潮州已经存在了近500年。此时距元朝皇庆元年赵嗣助等兴建的灵威庙落成,也已有250年。灵威庙始终是潮州地区祭祀双忠公的唯一庙宇。就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盗围城五旬,“士民请祷于东山双忠之神者,动经数里而遥,又会中外戒严,往返不便,乃相率奉其遗像”,在潮阳县城内建立了“双忠行祠”,“有司朔望谒如城隍礼”。“双忠行祠”的建立,使东山灵威庙之外,出现了另一个以张巡、许远为主祀神的庙宇。

“双忠公”在本地“显灵”故事的创造和东山灵威庙之外的“双忠行祠”的出现,是双忠公信仰“地方化”和“民间化”过程中极富于象征意义的发展。在地方社会处于紧急状态、朝廷军队无力救助、保乡卫士的责任完全由地方官员和本地士绅承担的情势下,本地士绅创造了双忠公保佑地方平安的传说,在被围困的县城里建立神明的“行祠”并在此举行仪式,直接的目的当在于提高守城民众和乡兵的士气,安定民心。林大春等乡绅自然也明白,对百姓来说,神明的“灵验”故事要比士大夫的“义理”更有动员能力。

潮州地区动乱的势态持续了很长时间,直至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收复台湾、结束“迁海”并开放海禁之后,地方社会才逐渐平复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双忠公捍灾御患、保土安民的传说继续流播,潮州各地也都纷纷建立起双忠庙。首先是原来因局势是否紧张而设废不定的潮阳县城“双忠行祠”,终于顺治七年(1650)正式落成,紧接着在顺治十一年(1654),潮阳、惠来、饶平等地城乡又有几间新的“双忠庙”落成。康熙、雍正年间,有关海阳、揭阳、普宁等县多间“双忠庙”落成的记载也出现了。

地方安定之后,双忠公信仰逐渐成为民间日常宗教生活的一部分。而更多庙宇的建立不再为府志和县志的编修者所关注,而被视为乡村生活的日常活动。作者近年在潮州各地的调查发现,清末潮州各地乡村的所谓“地头神”(社庙),已经有很大部分主祀张巡和许远。随着“双忠公”信仰的普及,与本地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的新的灵验传说又不断被创造出来,例如雍正十年就任海阳知县的龚崧林就写下一个传说,在这个传说中,“双忠公”不再以“战神”的面目出现,而被塑造为江河水利的守护神。因为雍正年间正值太平盛世,对于海阳百姓来说,最关切的就是水利问题。

清代以后,宗族组织在潮州地方社会的影响力日渐加强,因此,也可以见到不少宗族组织利用双忠公信仰谋求发展,或祠堂与双忠公庙宇互相结合的情况,许多乡村庙宇祭祀组织的背后,都有宗族在起支配作用。最有意思的是潮阳赵氏的例子。如前所述,元代赵氏已经是本地“著姓”,其先祖赵嗣助兴建东山灵威庙的故事,使赵氏族人得以一直把这种关系作为一种重要文化资源,显示其优越地位。林大春编修《潮阳县志》时,也注明若干有关灵威庙的记述依据的是《赵氏族谱》。

顺治十一年任潮阳知县的睢阳人唐征麟,上任伊始造访赵氏祖祠,著有《赵氏祖祠世祀双忠序》,该文依据赵氏家人之自述,写下了元代潮阳县尹崔思诚以赵嗣助配祀张、许,把来自睢阳的神物铜辊“俾赵子孙世世守之”的故事。这样的说法未见于以前的记载。这个序文后来被载入县志,成为赵氏宗族与灵威庙特殊关系的重要证据之一。

在地域社会中,对铜辊的拥有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权力,因为清代以后民间认为铜辊具有“神力”,可以预知休咎,“邑人事无大小取决”。至迟到光绪年间(1875-1908),赵氏祖庙已经成为赵家私立的双忠公祠。直至民国年间,这根铜辊还是保留于祠内。而东山的灵威庙,则用木头做了一根仿制的“铜辊”,也用于预测休咎,同样求者甚众。可以见到,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双忠公信仰在潮州地区已经相当普遍,其与本地日常生活的联系,也较以前要深入许多。

百姓基于“灵验故事”而产生的对“双忠”的精神依赖,与朝廷和官绅对双忠公信仰“正统性”的信念相得益彰。清王朝对张巡、许远给与了空前的推崇。顺治八年礼部奏准“例祀历代帝王”时,张巡、许远已经名列配祀北京历代帝王庙的41位历朝名臣之中。从雍正到咸丰年间,朝廷多次加封张巡和许远的敕号,并在全国各地增加了许多列入王朝祀典的祭祀张巡或许远的庙宇。咸丰七年(1857)潮阳的灵威庙正式被皇帝列为王朝的祀典庙宇,朝廷同时为张巡和许远加封敕号。

有意思的是,这次加封的依据,正是民间流传的捍城庇民的“灵验故事”:

“咸丰甲寅土匪潜入西门,兵弁泣祷于庙,贼因不敢战而逃。及至北坛红桥之捷,元旌隐现,贼益大创。则其英灵呵护,以致裒盛典于熙朝也,不亦宜乎!”

从某种角度说,像“双忠公”这样的祀典神在民间得到广泛的信仰,是最合乎外来的地方官的心愿的。正因为如此,署潮阳知县蓝鼎元在雷厉风行推行“毁淫祠”的同时,出面为“双忠行祠”筹措长远的香灯之费,其《文光双忠祠祀田记》写道:“余惟潮俗多淫祠,自昌黎公建邦启土而外,独双忠、大忠为正。大忠祀宋丞相文山先生,双忠祀唐睢阳张、许二公,皆可使百世下闻风起懦,维千秋纲常于不坠者也。”

  

▍樟林的故事:“有份”与“无份”的感觉

  

如前所述,对于民间庙宇是否“淫祠”或民间信仰的神明是否具有“正统性”之类问题的“紧张感”,常常只存在于地方官和士绅之中。对于手足胼胝、日夜劳作的普通乡民来说,他们与庙宇或神明的关系,基本上不是由此类“义理”所能决定的。围绕着村庙的活动,往往深刻地反映了地方文化资源和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与存在实态。

在日常的与宗教或仪式有关的活动中,对乡民们的态度和行为影响最直接的,除了上文提到的那些带有强烈象征意味的一系列“灵验传说”外,常常还有与地域社会和社区生活内部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关的那种“有份”或“无份”的感觉。下文试图通过对广东东部一个名为“樟林”的村落的神庙系统的讨论,描述历史上潮州一般百姓关于乡村庙宇和民间神信仰社会心理内容的另一个侧面。

樟林位于广东东部韩江三角洲北部边缘。韩江最北面的支流为北溪,由北溪经宋代人工开凿的运河山尾溪,进入韩江干流,直达潮州府城的水路,是传统时期韩江中上游地区最便捷的入海船运通道。而樟林就正好就是位于北溪入海口的所谓“河海交汇之墟”,具有成为重要贸易口岸的地理条件。清代樟林归澄海县管辖,是该县北部最重要的政治、军事和市场中心,也是粤东最重要的近海航船贸易港口。

1990年以来,作者一直在樟林进行乡村社会史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我们发现,至迟到清代嘉庆年间,樟林已经存在着一个由火帝庙——各社社庙——各地头土地庙等构成的庙宇等级系统。

乾隆年间(1736-1795)建立的火帝庙位于社区中央的商业街区“八街”,归所谓“八街商人”管理,在本地的传说中是一个由知县倡议建立的庙宇,具有全乡主庙的地位。与此同时,全乡分为东、西、南、北、塘西和仙垄四社,南社社庙是山海雄镇庙,祭祀三山国王,它在历史上曾经是东、西、南、北四社主庙的地位,在社区内部一直保持着某种特殊的地位。东社社庙为三山国王庙(东社宫),西社社庙为北帝庙(以后因为与火帝庙“相冲”,社众另建有奉祀土地爷的感天大帝庙为社庙),北社社庙则为“七圣妇人”庙,塘西社社庙和仙垄社社庙也都奉祀三山国王,当地人分别称之为“塘西宫”和“仙垄宫”。社庙之下再分24座土地庙(福德祠),其祭祀范围叫“地头”,是次于社的地域信仰单位。在这个系统之外,关帝庙、文昌庙、风伯庙和新围天后宫等具有明显官方色彩,其建立和运作包含有较多“外来”因素的庙宇也同时存在着,各有其意义和功能。

我们的研究发现,这样一种庙宇系统,以及庙宇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且这种变化至今仍在继续。与其说我们在某一“共时态”中见到的乡村庙宇相互关系,反映的是特定地域支配关系的“空间结构”,还不如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互动的、长期的历史过程的“结晶”和“缩影”。“信仰空间”实际上“全息”地反映了多重迭合的动态社会心理的“时间历程”。

“信仰”不仅是一种仪式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理的认同,在樟林主要表现为乡民们的一种“有份”和“无份”的感觉。

“份”是一种相当微妙的情感,一个塘西人对你讲塘西宫他“有份”时,与讲山海雄镇庙他也“有份”时的感觉,是有很大差别的;对于山海雄镇庙来说,南社人讲的“有份”和与塘西人讲的“有份”意义也很不相同。每年二月初一至十五日樟林火帝巡游是一个重要的活动,从周围各县赶来参加仪式的人,尽管他们不是樟林人,但跋涉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前来凑热闹,心里难免还是以为这个活动他(她)是“有份”参与的,但这种感觉自然与樟林本地人参加仪式的“有份”感觉相去甚远。“份”的感觉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火帝庙出现前后,西社北帝庙的地位截然不同,既然习俗和现实的力量都不允许西社人都“有份”的北帝庙继续作为社庙,他们就选择了另外找一个可以巡游的神明作为大家都“有份”的社庙。

而在此之后,我们却听到其他社的人说,这个日渐破败的庙宇原来整个樟林都是“有份”的。山海雄镇庙地位的不断变化,也是一个有意义的例证。“份”是交叉的、多重迭合的,一个乡民心目中可以有对于许多庙宇的层次不同的多种“有份”或“无份”的感觉,而对于同一个庙宇或同一个仪式,董事司理者、参与表演者、一般乡民和看热闹的外乡人的“有份”的感觉也很不一样。把这些“有份”和“无份”的复杂关系,放置到像樟林这样一个社区的动态的神庙系统之中去,其实际的存在形态,其实是难以用“祭祀圈”或“信仰圈”之类的简洁的分析性概念来把握的。对“信仰空间”的历时性的过程和场景的重建与“再现”,常常更有助于对实际社会关系的精妙之处的感悟与理解。

用分析性概念把握“有份”、“无份”之类的感觉的困难,并不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有份”和“无份”的界限是软弱的和可有可无的。实际上,正是这些微妙的难以言明的感觉,在更加深刻的层面上决定了现实社会生活的形式与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清末民初樟林“官方庙宇”的命运来说明。

先看看新围天后宫的结局。建立于乾隆末年港口最繁荣时期的新围天后宫,是当时广东全省最大的天后宫。在新围天后宫东西两庑有乾隆五十六年所立的22块建庙捐款碑,从碑记的内容可以看出,捐款者包括了粤东、闽南沿海数县的官员和士绅,也包括了来自韩江上游的嘉应州和大埔县的信众,而最主要的捐献者则是樟林港的“商船户”、“众槽船舵公”的商号。每年天后诞时,前来拜祭的包括了闽粤交界地方数县的信众,可谓盛极一时。

不过,在田野调查中作者的一个深刻印象是,由于新围天后宫的祭祀范围远远不只限于樟林一乡,这个后来被外来的访问者视为樟林古港最重要标志物的天后宫,与社区内部的社会生活似乎并未有密切的联系。在樟林还是一个贸易口岸的时候,许多外来的客商、船户、舵公等在此居住,他们的信仰和财力足以支持一个大规模庙宇的运作,天后宫与社区内部的关系亲疏并不直接对庙宇的命运产生影响。但是,一旦港口衰落和社区性质发生变化,情况就不同了。

咸丰以后海上贸易的性质发生了重大改变,汕头开埠和机器轮船的使用,导致了樟林港传统贸易方式的衰落,港口衰落以后,由于庙宇的主要支持者离开,新围天后宫日渐破败。经过1918年的八级大地震和1922年的“八二风灾”,天后宫的大门和正殿倒塌,仅余两庑和殿后的“梳妆楼”。1949年以后,其地成为民居。近年在此居住,自称来自莆田的林姓人家,重新为天后设立小神龛拜祭,但香火极为稀落。而且,根据调查时得到的印象,这些自称妈祖后人的林姓人家在此居住,其目的与其说是要延续妈祖的香火,还不如说是为了等待这个已经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时有重建呼声的庙宇修复时,得到一笔搬迁的补偿费。

与本地人态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围天后宫在潮汕移居海外的华侨中仍有很大影响,泰国、香港等地潮州同乡会组织出版的多种刊物,都以较大篇幅介绍新围天后宫,每年有不少华侨到其遗址参观,并捐款筹建以天后宫为中心的樟林古港公园。地方上的文人和文博单位,也对其表现出很大热情,除将该庙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还多次要求政府出面组织修复工作。不过,迄今为止,恢复新围天后宫的工作并无实际进展。

其他几个“官方庙宇”的结局,也与新围天后宫相仿。文昌庙是由县官和本地士绅合作建立的,是澄海县北部苏湾都士夫文人的庙宇,其日常祭祀、产业管理,以及与田土相关的诉讼,都由“庙内文武绅衿”(即所谓“司事”)负责。不过,100多年间不断发生庙宇、产业被营兵和外人强占之事,说明这个具有鲜明的士大夫色彩的庙宇,在地方社会中缺乏广泛而有力量的信仰基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考试后,文昌庙当年就改建为进行新式教育的养正学堂,民国初年养正学堂改名为切正小学。1916年又在庙址改办翠英高等学校,1931年成为区立第二高等学校。现在此地为樟林中学的一部分。

风伯庙建立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主其事者为澄海知县尹佩绅。嘉庆十年樟林发生了惊动朝廷的林泮、林五私通海盗案,两名主犯被处决后,其家产全部没官变卖。嘉庆二十四年,尹佩绅捐俸二百两,倡导“镇市中商民”合力捐资共六百八十两,购买林泮没官住宅“大夫第”一座共三十间,改建为风伯庙,亲自“虔具牲醴以致祭于风伯之神”,并在庙前树立《樟林镇鼎建风伯神庙碑记》。

据他的说法,在樟林鼎建风伯庙是因为其在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以后他又再次在风伯庙立碑(即《拨充风伯庙祭祀香灯示》),详细开列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七年历次捐置和拨归风伯庙的田产所在、面积和租银,并规定了风伯庙每年祭祀的方式。宣统元年,塘西社乡绅在此地建立广智高等小学,似乎在此之前风伯庙的祭祀已经没有“正常地”进行。1931年改称为区立第一高等小学,1939年因县城为日本军队占领,澄海县立中学迁来风伯庙上课。1943年底,日军攻陷樟林,次年春又在风伯庙设樟东日语学校和伪三中。光复后,1946年在此地建立了苏北初级中学,直至90年代初,风伯庙旧址仍为苏北中学所在地。

关帝庙清朝军队绿营官兵祭祀的庙宇,也是乡绅与官员们议事的地方之一。宣统元年出版之《澄海乡土地理教科书》中,樟林城寨内仍有关帝庙。辛亥革命后,关帝庙和右营守备、樟林母汛营房都成为民居,50年代在关帝庙旧址建立了樟林诊所。

可见,清末民初的重大社会变动,使这些带有明显“官方色彩”的庙宇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近20年由火帝庙——各社社庙——各地头土地庙等构成的这个庙宇系统得以重建和恢复活动,连建在路边的极不起眼的猴爷、臼妈之类等蕞尔小庙都有人出面重建,但从来没有人提出过重建关帝庙、文昌庙和风伯庙的建议。

这些有明显“官方色彩”的庙宇,从一开始就具有“外来”的性质。不管关帝、文昌帝君、风伯神和天后都是列入王朝祀典的神明,也不管地方官员和客商船户在这些庙宇的建筑、祭祀仪式和庙产管理上花费多大的心血,这些庙宇并未完成“本地化”和“民间化”的过程,庙宇与社区内部的日常生活始终有较大的距离,当地百姓事实上很少对这些比火帝庙和社庙更有“正统性”的庙宇产生“有份”的感觉。结果,官员和客商一旦离开,庙宇的衰落就不可避免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帝庙的命运。

火帝庙直至40年代末仍然保持其作为全乡主庙的地位,香火很盛。我们在田野调查中访问过的老人,都可以绘声绘色地描述三四十年代火帝巡游的盛况。50年代初,民间宗教活动被全面禁止,大跃进时火帝庙也因扩建马路被拆除。更大的变化是,由于1957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八街商人已不复作为一个有影响的社会阶层而存在。在行政区划上,原“八街”(即民国时代的“樟林镇”)已并入西社之中,成为今日的河美管理区。实际上,原来支持火帝庙的主要社会力量,已经不复存在。

然而,火帝庙已经有100多年的作为樟林主庙的历史传统,樟林全乡人都认为自己“有份”。结果80年代政治环境稍微宽松,火帝庙就马上在原址附近的马路中央得以重建,一年一度的坐厂游神活动又恢复了,并继续成为在社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为了游火帝事,近10多年来地方政府与当地百姓屡有矛盾发生,但屡禁不止,游神规模越来越大。

不同的是,重建的火帝庙已不再是商人的庙宇,火帝巡游的费用也转由原“六社”地域内有钱有势者承担,火帝、夫人、太子和杨天德牌位“坐厂”的地点也由这种势力所控制,不再局限于“八街”的范围。例如1992年火帝巡游时,原来无权设“场”的塘西社因有几个致富者出了大钱,竟然设了三个“厂”,而原来“八街”范围内,仅在中山路(原来的长发街)一地,由一帮有势力的人设了一“厂”。实际上,近年来“恢复”了的火帝巡游,已经由原来的“八街”商人控制社区的活动,变性为农业社区中暴发势力显示其政治、经济力量的仪式性行为。而他们之所以选择火帝巡游作为“合法地”表达力量的场合,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个场合全乡都“有份”。

传统的政治力量消退以后“官方庙宇”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国家”的观念在乡民的信仰意识中无关紧要。实际上华南乡村社庙的出现,正是明王朝在乡村地方推行里甲制度,在里甲中建立“社祭”制度变化的结果。李书吉特别在其编修的《澄海县志》卷一六中提到社庙与里社之祭的关系:

“里社庙,邑无虑数百。盖废里社而祀于庙者也。社神居中,左五土,右保生,并设总督周公有德、巡抚王公来任(以其有展复功,民怀其德)。岁时合社会饮,水旱疠灾必祷,各乡皆同。”

明初国家推行的社祭制度后来就变成一种文化传统,尽管露天的“社坛”变成有盖的社庙,但以“社”作为乡村的基本单位,围绕着“社”的祭祀中心“岁时合社会饮,水旱疠灾必祷”,制度上的承袭还是十分清楚的。社庙实际上还兼具明初里甲“厉坛”的部分功能。樟林于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创乡,万历二十五年(1597)即开始分“社”,这时的“社”当然与明初划定的里甲的地域范围不相吻合,但“分社立庙”这一行为背后,仍然可以看到国家制度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传统的“正统性”的深刻影响。各个社庙中都祭祀所谓“总督、巡抚”(即康熙年间上疏请求朝廷“复界”的周有德、王来任),火帝庙中摆放着传说中倡建庙宇的澄海知县杨天德的牌位,杨天德牌位在每年火帝爷“坐厂”和巡游的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七圣夫人庙中悬挂着明代崇祯五年至八年(1632-1635)任澄海知县的叶日藩题赠送的“扶阳锡祉”牌匾,这些都在申说着“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和文化“正统”的存在。

在乡村社会生活中,“功利”层面地方官府与基层社会的关系,与乡民们在文化价值层面上关于“国家”的理念,是分离的。不管现实的政治环境如何,也不管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他们对“国家”的理解千差万别,这种理想化的“国家”的“原形”,对于日夜为生计操劳的百姓来说,仍然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

  

▍简短的结语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字记载传统,官方记录和民间文献同样丰富,“多元一体”的极其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要了解百姓宗教生活的特质及其文化含意,仅依赖从宗教经典和正史记载作出的类型化的概括,或者只是从短暂的实地访问而试图得出有解释力的结论,都是远远不够的。就是潮州这样一个从中原王朝看起来相当偏僻的地域,我们仍有可能相当“实证地”追寻其民间神信仰的历史根源及其意义转换,并力图从历史上当地人的解释来理解这种信仰的文化含意。如果我们不是那么拘泥于“什么是社会”之类的概念之争,那么,潮州民间神信仰的例子,也许仍然可以为“宗教明显是社会性的”的理论作一个注脚。

在这里,重温涂尔干的另一段话仍然是有意义的:

“没有必要去追问究竟是谁把宗教历史学和民族学当成了对抗宗教的武器。但无论如何,社会学家都不能持有这样的观点。事实上,社会学的基本前提就是:人类制度是绝不可能建立在谬误和谎言的基础之上的;否则,社会学就不可能存在下去。如果社会学不以事物的本性为本,那么它就会在各种事实面前遇到无法克服的阻碍。”

作为社会历史学者,作者相信在探求中国人宗教生活“本性”的过程中,历史性的分析自有其独特的解释能力和理解能力。

张作霖苦心经营的东三省有多强?可悲最后送给了鬼子

就小编对东北张大帅的片面了解而言,若是将张作霖放在古代,想必是与曹操一般的乱世枭雄。不过与曹操这个富家子弟不同的是,张作霖出身于贫苦家庭,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政治才能都是完全不逊色于曹操的。

东北地区建立了最早一批工业,其中军事工业以及重工业占了相当比例。张氏父子在东北建立的工业,侧重于重工业与采掘工业,当时东北地区的铁路、矿山、钢铁工业,也是全国最发达的。

张作霖根据自建自营方针,制定了庞大的铁路修建计划,张作霖不顾日本的反对,成立了东三省交通委员会,开始筑建东北铁路网,经过近十年努力,打破了东北铁路长期由外国控制的局面。

张大帅在东北时期,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除了开矿、修铁路,还建立了电站、开设了银行、兴办了学校,张大帅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使东北的经济在中国已举足轻重。

张作霖改革了东北的陆军军事力量,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陆军!从东三省兵工厂和奉天迫击炮厂可以发现东北军的基层火力配属已经十分完善了,这也代表了东北当时拥有全国相对发达的重工业和兵工业。东三省兵工厂每年可生产大炮150门,炮弹20万发,步枪6万支,枪弹18000万粒,轻重机枪1000挺以上,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兵工厂!张学良所支持的汽车研究中心研究出了中国第一辆货车汽车!是中国第一辆自己研制的汽车!张学良命名“民生”牌汽车!东北陆军在军事装备、作战理念、人员素质来说,都是当时中国最完美的配备!

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唯一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1922年,张作霖从英法等国购买了大量的军备,包括36辆“雷诺”FT-17型坦克。150mm迫击炮,步兵支援性武器。 同时装备了大量的80毫米迫击炮,其威力也一点不比75毫米野战炮差,其性能远远高于75毫米野战炮.1924年仿制奥21倍口径100毫米轻型榴弹炮,1925年仿制日轻便榴弹炮,同年又仿制了日38式150毫米榴弹炮。

对于张作霖,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具有军事眼光的将军。他与在中原作战两次,均遭遇失败被迫退回东北,这让他清楚的意识到了东北军队的弱点:武器装备的落后和军事人才的匮乏!随后,他就开始大力发展东北讲武堂事业,为东北军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也十分关注一战期间的欧洲作战经验,引进了飞机、坦克、舰船!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陆海空大元帅!可叹,张作霖苦心经营的庞大军事帝国在他死后便灰飞烟灭。

然后,张学良曾评论自己的父亲:有雄才,无大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