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电影网站(媲美吾栖之肤的5部大尺度电影,你一定都看过吧?点赞收藏)
重口味电影网站文章列表:
- 1、媲美吾栖之肤的5部大尺度电影,你一定都看过吧?点赞收藏
- 2、舒淇三级电影有哪些 舒淇过往大尺度电影曝光引网友热议
- 3、30年前,巩俐大尺度出演,这个侄婶畸恋的故事太超前了
- 4、尺度还是老剧大,5部大尺度国产剧,都是真实案件改编,发人深省
- 5、你们都在催的大尺度剧,我一个通宵刷完
媲美吾栖之肤的5部大尺度电影,你一定都看过吧?点赞收藏
说起《吾栖之肤》大家能想起谁?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的阴沉,还是想起埃琳娜·安纳亚的精湛演技,这部电影在豆瓣被十二万网友打出了7.6的高分,可以说是一部顶级的悬疑惊悚电影。
那问题来了,还有什么电影可以和这部经典电影媲美吗?今天我一次给大家推荐5部同类型的电影,喜欢的点赞收藏。
1、《水果硬糖》
同样是一男一女,可是这部《水果硬糖》的主动权到了女孩的手里,一个变态大叔,遭受到了强有力的报复。
自认为自己掌控一切的大叔,把女孩骗到家里,想要实施下一步的行动,可是女孩先下手为强,把大叔给迷晕了,这一下可就有意思了。电影两位主演的演技都很在线,威尔森在这部电影中出演变态大叔,最后被女孩折磨得生不如死,也真的是倒霉透顶了。
2、《狗镇》
豆瓣评分8.4,这绝对是妮可基德曼颜值巅峰时期的经典作品,很多人感觉这部电影过于残忍,可是剧中透露的人性,在很多时候都让人想起那一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什么是道德标准,不同时期给出的标准也不一样,记得有一个实验,说一位行为艺术家到街头接受别人对她的侮辱,最后险些丧命。当大家都在做卑鄙的事情时,那些行为端庄的人反而被当作是异类,这样的社会和时代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最后的结局让人觉得大快人心,恶人终究会得到恶报。
3、《龙纹身的女孩》
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侦探类电影,豆瓣评分高达8.1,算是一部高智商类的犯罪电影了。只要有侦探参与的大片,悬疑故事肯定非常精彩。
40年前的谋杀案侦探该如何入手呢?电影剧情环环相扣,很多精彩动作戏让人大呼过瘾。而丹尼尔克雷格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除了007,他演别的影视作品也是绰绰有余。
有时间的时候,这部电影一定不要错过。
4、《老男孩》
有时候推荐这类电影,韩国片不能错过,特别是有几个韩国大叔,那演技真的是杠杠滴。比如《老男孩》的主演崔岷植,号称韩国周润发,那可是顶级的男星。
老男孩讲述的也是复仇的不是,复仇对象就是崔岷植主演的吴大修,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还以为吴大修是被人虐待,然后他开始各种复仇。其实看到最后,他竟然是别人复仇的对象,搞到最后他都在别人设计好的圈套里没出来,最终悲剧收场。
5、《原罪》
不得不说,把这部电影放在这里有点牵强,虽然女主安吉丽娜朱莉也是一位优秀的女演员,而且是女神级的存在,但是这部《原罪》的整体评分还有剧情方面都不如前面几部优秀,这部也不是朱莉最顶级的作品。
可是作为一部悬疑电影,而且同样是安东尼奥班德拉斯主演的电影,推荐一下这部电影还不错,有时间的时候大家也可以看一下,最后的结局“偷梁换柱”的方法让我想起《七剑下天山》中的一个故事设定。
好了,大家喜欢的话可以看看这几部电影,都是不错的悬疑惊悚类作品。
感谢阅读。
舒淇三级电影有哪些 舒淇过往大尺度电影曝光引网友热议
舒淇被大家称为东方美女,舒淇是一个非常棒的演员拿下的各种奖就更不用说了,但是这些成就都是舒淇靠着自己的努力赢来的。舒淇曾经因为年轻而被大家称为艳星,舒淇三级片就是艳星的由来,还有就舒淇年轻任性拍了很多大尺度写真堪称人体写真,这些都为她的情感和事业带了不可磨灭的伤害。也许这就代价吧,舒淇三片有哪些?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盘点。
舒淇的原名叫林立慧,1976年生于台湾地区的百姓家庭,爸爸从事普通的文职工作,妈妈主要是操持家务,家里还有个弟弟,父亲的微薄收益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原名林立慧的舒淇16岁开始从事模特和广告女郎工作,不久便拍了一些大胆裸露的写真集,旋即成为台湾最为开放和最走红的写真脱星。
1996年,性感美女舒淇被文隽挖掘赴香港发展,首部港片为王晶监制的《玉蒲团之玉女心经》,奠定艳星地位。1997年,尔冬升执导的《色情男女》找舒淇扮演与自己经历相似的III级脱星,由于感同身受,加之演出真实自然,舒淇最终夺得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人两个奖项,成为香港电影史上唯一的三级女星获此殊荣!当时喜获殊荣的舒淇悲喜交加地说“我很想成为张曼玉那样的演员,不希望演过三级片而被大众称作性感尤物!”
尽管舒淇也拿过金马影后,但是她的性感和美丽似乎总是盖了她在演技上的风头。《无间道》导演刘伟强曾经说过,“舒淇做‘花瓶’,没什么不好啊。”能从“花瓶”当到一线女星,并且还能让男人和女人都觉得养眼的,目前华语影坛里的女星里,可能唯有舒淇可以做到。
来源:发星网
30年前,巩俐大尺度出演,这个侄婶畸恋的故事太超前了
如今的张艺谋,虽然已在商业类型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回首翻看他早年的几部作品,无一不是在艺术上精雕细琢,在思想上发人深省的经典佳作。
其中,1990年上映的《菊豆》,以上世纪20年代中国山区某村落的家族往事,道出了当时女性的悲惨处境,以及传统宗法制度的灭绝人性。对于不少在童年和少年时期观看此片的观众来说,《菊豆》更有惊悚恐怖的浓厚意味。
为何张艺谋当年会拍摄这样一部诡异难测的电影呢?
一、男人都指望不上
《菊豆》第一幕,是在外贩布的天青回到山村。
张艺谋用了两个固定远景镜头交代环境:一个是天青身旁矗立着的崇山峻岭,一个是他面前鳞次栉比的青砖黛瓦。
这两个画面奠定了整部电影的戏剧环境:山村封闭,邻里密集。
紧接着,在一段叙事镜头过后,我们才知道,天青从小没了父母,是同宗的邻居杨金山将他从小养大,而他也成为了这家大染布坊几乎唯一的雇佣。
年届四十的天青还没有成亲生子,可叔叔杨金山却已有过两任妻子,不过由于杨金山喜怒无常的暴虐根性,这两位妻子都被折磨而死。
菊豆,则是杨金山买来的第三任妻子。
菊豆将会步杨金山前两任妻子的后尘吗?她的第一次出场便昭示着不同,让人五味杂陈。
在她被丈夫鞭打折磨一晚后,形容枯槁地来到水房边打算清洗,而天青恰在此时从马圈的墙缝里偷看到菊豆清洗的过程。
菊豆年轻的胴体,对于正处壮年却从未有过女人的天青来说,有着极强的性诱惑,这是第一层;但这般曼妙的腰肢和滑嫩的肩膀上,却遭受过叔叔杨金山的摧残,加上前天晚上的悲鸣之声,更显惨烈,这是第二层。
尤其在天青见到菊豆那娇美面容之后,更是魂不守舍,日日想偷窥这位名义上的婶婶清洗身体。
菊豆在身体上的日日折磨,和天青在性欲层面的不断积压,在前者发现天青偷窥自己洗澡后才出现转机。
虽然菊豆一开始对这一不伦举动表示诧异和羞赧,然而在她深知如果继续下去,势必会被杨金山这个变态且家暴的老头折磨而死时,她将生存的唯一机会,投向了天青。
身处封闭村落,被传统伦理束缚的女人主动勾引侄儿,这绝非易事。张艺谋在菊豆做出决定之前,铺垫了三层理由。
第一,天青人到中年,尚未娶妻,性欲旺盛而难以发泄,这从他偷窥婶子洗澡便能看出。
第二,杨金山虽然是天青名义上的叔叔,从小抚养他长大,但杨金山从未真正关心过天青,且对其吝啬无比。
第三,菊豆自己的悲惨现状。
菊豆在缕清了这三层关系之后,自然选择铤而走险,成功引诱了天青,两人在染坊边云雨一番。
日子一长,菊豆便怀上了天青的血肉,而这一消息让喜当爹的杨金山以为自己有了子嗣。可在血肉诞下后,杨金山才从菊豆和天青的房事声音中得知真相,中风瘫痪。
此后,这个乱伦之家随着岁月的推进,发生了一系列诡异憋屈的事。
天青和菊豆没有将杨金山谋杀,逍遥自在,反而好生伺候这位瘫子,让他目睹着一场场鱼水之欢。
两人的孩子天白,人到三岁尚不会说话,开口的第一句话却是喊杨金山爹。
当杨金山用天白这颗棋子,折磨天青和菊豆时,自己却掉入染池中,溺水身亡。
三口之家从此过上了优哉游哉的日子吗?恰恰相反,金山死后,宗族里的老人们强迫天青离开杨家大宅,只能在做工时进入。导致天青和菊豆只能私下偷情。
天白长大之后,戾气尤重,他不愿承认天青是自己父亲,在目睹了天青和菊豆在地窖偷情,他将天青仿照杨金山的下场,活活溺死。
目睹这一惨状后,菊豆最终将杨家染坊一把火烧毁,她憎恶这所有的一切。
其实,回首来看,菊豆这辈子指望上了谁?丈夫杨金山折磨自己;情人天青唯唯诺诺,不肯远走高飞;儿子杨天白憎恨自己,亲手弑父。
男人,一个都靠不上。
二、畸形的家族,惊悚的宗法
或许很多人,在小时候看这部电影时,被巩俐那凹凸有致的身材所吸引,这也是为什么翻开豆瓣短评,大量网友对这些充满情色暗示的画面难以忘却。
然而《菊豆》这部电影留给我最大的印象,倒不是巩皇年轻时的诱人胴体,而是杨家这个充满畸形家族带来的后怕。
杨金山可谓是这个畸形环境中最典型的代表。他明明自己的性能力有问题,难以生育诞子,却接二连三地娶年轻女孩为妻。
这一举动有两个作用:
一个是身为男人的尊严,需要女性配偶充脸面,这是显示给外人看的;
一个是内心变态的倾泻口,得有一个鲜活的女人成为他的对象,即使不能有正常的房事,也要以鞭子作为性欲的变相方式。
正由于杨金山的这种畸形心理,导致了杨天青的懦弱无能。面对叔叔这一系列变态举动,他或是可以远走高飞,或是可以殊死抵抗。
但他都没有,而是得过且过地蹉跎岁月,只敢每日偷窥娇艳婶子洗澡,或是怒火中烧时,用板斧砍下楼梯而已。
菊豆同样在这种畸形心理的影响下,耽误一生。
在杨金山瘫痪之后,她明明可以带着孩子离开是非之地,或者将这个从不把自己当人看待的丈夫杀死,可她选择的,是最荒诞诛心的举动。
她和天青好生伺候着金山,喂他吃饭,替他洗澡。只为在自己和天青欢愉时,被他看到,满足这股报复之心。
所以,这三人结出的果子——天白,自然是最畸形的存在。
三岁前不会说一句话,开口的第一句竟然是朝着对他满是杀心的伪父喊爹。
从来不会笑,第一次笑时,却是看着金山在染池里扑水挣扎。
即使知道天青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却还是痛下杀手,将其溺水而死。
天白真的是一个天性邪恶,毫无怜悯和共情力的孩子吗?
不然,这一切的畸形,还是来源于这个被大山环绕、邻里四伏的宗族。
从族内的老人为天白取名字,到天白生日时,族内长者对子嗣绵延的祝福,再到金山死后,长者对天青和菊豆的隔离。无不体现了这股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尤其是菊豆和天青挡七七四十九次棺材的桥段,充满了黑色荒诞感。两个此生被杨金山如此折磨摧残的人,两个今生对他恨之入骨毫无敬意的人,竟然得披麻戴孝,把自己撞得脸颊破皮,狼狈至极。
这是畸形的封建社会,杀人不见血的最淋漓的证明。而这所有的一切,竟然有一个可笑的目的:子嗣。
为了延续肉体层面的子嗣,却毫不经意地摧残子嗣们的精神层面,这终究是一场悲哀的禁锢悼亡曲。
三、张艺谋的首次国际合作
不少人在看过《菊豆》之后,应该会对片中那栋充满罪孽怨怼的染坊产生恐惧,尤其是影片海报中,惨淡的黑白照片中,杨家几口人麻木呆滞的眼神,让人心里发毛。
经常看日本恐怖片的影迷们,应该不会对此陌生,清水崇的《咒怨》便拥有这种凶宅调调。
的确,张艺谋在拍完处女作《红高粱》,拿到金熊大奖之后,迫切希望得到国际上的人员和资金的合作。这便是日本德间书店的入资和支持。
看过《风之谷》、《龙猫》和《魔女宅急便》,喜爱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影迷应该很熟悉这个名字。
所以,在德间康快给予张艺谋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之后,他不但用上了期待已久的新胶片,而且还使用了国内几乎不曾见过的潘纳维申摄像机——这也是为什么《菊豆》整部电影在色彩上会给人如此冲击的原因。
而在故事和编剧层面,《菊豆》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一部对西方弗洛伊德心理学进行本土化移植的新历史派小说。
因此,《菊豆》中的两段弑父情节,其实都在映照着“俄狄浦斯情结”。
三十年一晃过去,《菊豆》中描述的看似猎奇的古中国故事,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其实依然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为什么我们如今过年回家,依旧会被家长和七大姑八大姨劝婚劝生?为什么中年男人家暴妻子的新闻还是不绝于耳?这些当下的新闻时事,或许能在一百年前的这个故事中看到幽暗的端倪。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花无宴)
尺度还是老剧大,5部大尺度国产剧,都是真实案件改编,发人深省
很多影视剧作品都会从现实中取材。
这其中,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刑侦罪案类剧集,又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相较来说,即便是同类题材,老剧的尺度和真实感,又比近年出品的强了很多。
比如,曾改编过“劳荣枝案”的《红蜘蛛》。
《红蜘蛛》是系列剧,前后拍过7部之多。但让观众印象最深的,还是于2000年首播的第一部。该剧又名“十个女囚的临终告白”,在20集的体量内讲述了10个女性犯罪案例,而且全部由真实案件改编。
劳荣枝案,即剧中的“米兰之梦”。
除了取材,《红蜘蛛》还将真实贯彻到了更多拍摄细节。如城市名、车牌号、电话号码,导演还甚至选用了真警察、真罪犯出镜。
而在尺度方面,该剧也是一点都不委婉。
女性角色很多着装都很清凉,还有不少火辣辣的暧昧场面。对于犯罪细节的展示,也足够直白激烈,以致于给很多看过该剧的观众,留下了严重的童年阴影,晚上睡觉时都觉得床边有人。
也正是因为情节和镜头过于纪实,《红蜘蛛》曾在部分地区被叫停禁播,或者只能出现在深夜场。
用某位网友的话说,就是“真实到不敢相信我们曾经拍过这样的剧”。
像《红蜘蛛》这样由真实案件改编的大尺度老剧,还有不少。
《命案十三宗》
同样于2000年首播的《命案十三宗》,口碑之好犹在《红蜘蛛》之上。
21集,13个案件,叙事快、节奏稳,对人物的刻画尤其出色。导演没有脸谱化去呈现剧中角色,而是充分挖掘了前因后果。
剧中的罪犯,每一个都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们或是在隐忍中爆发,或是因为贪婪而堕入深渊,或是陷入情感泥淖……在成为罪犯之前,只是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甚至是旁人眼中的弱者。
而在这些案件背后,则是那个年代的真实社会现状。企业倒闭、三角债、感情出轨,以及农村乡镇的愚昧落后,如重男轻女、家暴问题等等。
这种充斥全剧的真实社会背景、人物塑造,加上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取景,共同营造出强烈的代入感,像身边人、周遭事,看得人脊背发凉。
《重案六组》
多达4部,总长136集的《重案六组》,是很多人重复观看的经典剧作。
剧中案件,基本都有原型参考,而且展现尺度够大。比如开篇不久,季洁和大曾遇到的“八女被杀案”。
八个女孩在集体宿舍被杀,现场之血腥恐怖,连干了二十多年刑警的大曾都没见过,吓得白羚转头扑进季洁怀中。
现实中,该案发生在1999年的北京石景山某小区。
虽然不乏大尺度场面,但《重案六组》真正的尺度,却体现在对世态和人性的呈现,即网友所说的“黑暗又真实”。
八女被杀案中,邻居明明在案发时听到了动静,甚至看到了嫌疑人的模样,却因为恐惧和担心邻里关系,而对季洁他们撒了谎。
六组在破案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要面对来自“上面”的压力,某些时候还得应对潜规则。而罪犯的作案动机,则或是让人瞠目结舌,或是惹人唏嘘感叹。
想要独占丈夫情感的妻子,纵火烧死了两岁的女儿;一心为女儿复仇的刑警老孟,因为手刃仇人而入狱;为了维护丈夫的声誉和自己的面子,教授妻子不惜顶下杀人罪名;被父母的控制欲逼到发疯的儿子,崩溃之中持刀弑亲……
不过,《重案六组》也并不尽是压抑沉闷,而是适当添加轻松元素来调剂气氛,让观众不至于为剧情窒息。
《插翅难逃》
“世纪悍匪”张子强的故事,很多导演都拍过。
于2002年首播,由赵燕国彰主演的《插翅难逃》,是同题材作品中的一部佳作。剧集以倒叙手法,诠释了张世豪曲折而罪恶的一生。
少年叛逆,加上原生家庭的问题,张世豪很早就对帮派生活心生向往。在经历了初恋被骗、发财梦破碎后,曾经那个看到血还会慌乱的年轻人,开始向着黑暗坠落,最终成为犯案累累的亡命悍匪。
剧集对于张世豪的犯罪过程,展现得非常详尽细致。很多场面、台词的尺度,也都有点“虎狼”味道。
而赵燕国彰看似浮夸,带着癫狂感的演绎,放在这样的整体氛围中非但不违和,反而成了全剧最大的亮点,让人忽略了低成本的粗糙拙劣感。
他的很多台词,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征服》
以刘华强为反派主角的《征服》,豆瓣评分高达9.1。
这部由高群书执导的警匪剧,堪称是同类剧中的天花板。而剧中的高光和大尺度,都集中在孙红雷饰演的刘华强身上。
导演在呈现这个人物的时候,借由不同视觉,给足了他成长的弧线和展示自我的空间。而孙红雷又用自己的表演,赋予了角色血肉和灵魂。在很多观众看来,他塑造的这个“黑老大”形象,在同类题材领域中无人可以超越。
虽然说刘华强不是好人,他心狠手辣、张狂霸道,即便对于曾经的手下,也能举起手中的枪。但是同时,他又讲义气、有血性,不滥杀无辜。
这样个性鲜明的反派,是真的让人印象深刻。
因此,即便已经过去近20年,刘华强剧中的名场面仍历历在目。“这瓜保熟吗”、“给你机会你不中用”、“不气盛叫年轻人吗”等台词,依旧被很多网友拿去玩梗儿。
除了反派角色经典,《征服》的台词不少都透着黑色幽默,充满嘲讽调侃的意味。
都说“真诚才是必杀技”。
以上提到的这5部剧之所以能成同题材经典,便是主创们在制作拍摄时,不止停留在真实案件改编,而是竭尽全力去体现、传递真实感。
单这一点,近年的剧就很难做到。剧情悬浮失真,自然也就成了被观众诟病最多的地方。
你们都在催的大尺度剧,我一个通宵刷完
这个月7号,“章莹颖案”有了进展。
从来没有一个案件,这么强烈地占据着我们的关注——
自从17年前章莹颖被报道失踪以来,担忧、祈祷、伤心就像一场精疲力尽的马拉松,案情隔三差五吐露新的线索,每次都是一轮热搜。
每当你以为这是最坏的消息时。
总还有更坏的。
这一次,尸体下落被公布:
凶手克里斯坦森杀害莹颖后,将她的遗体肢解,分装在3个垃圾袋内。
尸体经过垃圾处理,预计被压缩后的遗骸,体积小于一部手机。
这也意味着,找回尸体的可能性几乎为0……
这起备受关注的案件,此前以凶手被判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告终。
与受害者家属的悲痛欲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在陪审团宣布声明后,克里斯坦森低下头,面无表情……
从章莹颖失踪到现在,已经过去两年时间。
显然,此案中的凶手,毫无悔过之心。
这让Sir想到日剧《金牌女王》中的一句台词:
会那么轻易地剥夺他人尊严的人,他心琴的弦早就一根不剩了,一根不剩!
愤慨的同时,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却是——
犯罪心理的神秘面纱,从未完全被揭开。
过去,社会解释变态罪犯总是笼统地归为“人性泯灭”“天生邪恶”“恶魔附身”。
虽然不能说有错。
但这终归只是道德谴责,不是科学的解释,无法理解、侦查、预测犯罪。
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个狂人。
他把变态杀人狂当成研究对象,探寻罪恶之心的秘密。
发明了一项沿用至今的刑侦技术——
侧写。
指根据罪犯的行为方式推断出他的心理状态,从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活环境、职业、成长背景等。
他的故事,两年前被搬上荧幕。
是当年Sir心目中的年度最佳美剧。
现在,第二季杀了回来——
《心灵猎人 第二季》
Mindhunter Season 2
整部剧由大卫·芬奇定调,并亲自执导了这一季的前三集。
一个世界上最会拍变态的导演。
《七宗罪》《十二宫》《龙纹身的女孩》。
那种入木三分的刻画。
让人忍不住想说——
导演好懂,该不会也是个死变态吧?
丑话说在前头,对于传统的侦探剧迷来说,《心灵猎人》也许无法满足期待。
首先,主角不办案,他们主要任务是搞研究,顺带给警察提供咨询;
第二,变态量级重,但不会还原他们作案的过程,只有在监狱里接受采访的份;
第三,剧中没有能够形成推理链条的伏笔,真凶揭晓也不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那《心灵猎人》还有什么看头呢?
Sir只能这么形容——
像在你的心里长出一个黑洞。
打开一集,就忍不住一直看下去,难以自拔。
准备好了吗?
播放——
片头依然是熟悉的冷色调滤镜,记录一台录音设备从调试到待机的全过程。
其间,穿插着尸体的快闪特写。
(前方高能警告!)
什么感觉呢?
暴力、血腥的犯罪过程是一次性的,它只存在凶手大脑中,或者零散地残留在犯罪现场。
真相,对于寻找真相的人来说,是以碎片的形式存在的。
这些碎片。
在看似冗长和漫不经心的谈话中涌现。
残忍得让你猝不及防。
变态与常人
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的美国。
主角霍顿(乔纳森·格罗夫 饰)和比尔(霍特·麦克卡兰尼 饰)加入了FBI一个新成立的部门,“行为科学部”。
他们的工作是与罪犯面谈,通过整理他们的行为,洞悉他们的精神状态。
进而建立起一套,描述嫌犯特征、缩小搜查范围、预测犯罪行动的机制。
简单说就是,掌握犯罪者的心理指纹。
他们要研究的,不光是一个人为什么杀人,而是——
一个人是如何成了变态,做出比谋杀更耸人听闻之事。
想解开他们行为背后的动因,先尬聊。
两人面试了形形色色的变态杀人狂。
比如,第一季中的艾德·坎伯。
他个头高大,有教养,智商高,种种优点都很招人好感。
可当霍顿试图介绍自己时,被对方一句话打断:
你吃三明治吗?
和他对谈,霍顿总不自觉被牵着鼻子走,完全丧失主动权。
这是一个绝对的操控者。
他觉得,杀人是他的使命。
于是他砍了6个十几岁女学生的头,并奸尸;锤杀了自己的母亲,并砍下头部,通过她的嘴进行猥亵行为……
第二季,将对谈聚焦于美国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
查尔斯·曼森。
他是美国著名公社“曼森家族”的领导者。
成功说服一群出身良好家庭的青少年,离家出走,通过给他们毒品,控制他们,并教唆他们杀人。
1969年的8月9日,他的信徒们闯入莎朗·塔特(罗曼·波兰斯基的亡妻)家,残忍地将五名无辜者虐杀。
身中16刀,被残忍开膛的莎朗,当时已怀有8个月的身孕……
曼森本人虽矮小,却有强大的领袖气质。
与两位调查员初次见面,挺胸抬头走到桌边,坐在椅背上,一甩头发,居高临下地俯视两人。
坐牢?
做皇帝吧。
与霍顿和比尔访谈结束时,主动拿过关于自己的传记,在扉页写下赠言:
每晚你睡觉的时候
我都在毁灭世界
被审问?
人家这简直是粉丝签售会。
曼森无疑是自负的,但又不仅仅自负。
他还做了一件怪事,要走霍顿的墨镜,到处吹嘘自己偷了FBI的墨镜,宁愿被关禁闭,也要让自己看起来很牛掰。
这是一个有两面性的矛盾者。
这些杀人狂看似不同,却存在一个惊人的共性:
他们身上都有绝对的控制欲,并没有悔过之心。
没有恐惧感。
曼森找到容易被操纵的年轻人,做自己的信徒,然后释放他们的罪恶。
他甚至没有亲手杀人,只是去除了杀人者动手时的恐惧。
一位少年犯这样定义曼森所做的事:
精神变态者,将暴力视作艺术。
如果说,第一季总结了一个问题:
“我们不再知道人们为什么杀人。”
那么,到了第二季,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答。
但他们开始逐渐摸索到,正常与变态的边界。
调查者与受访者
身为侧写项目的参与者,两位主角各有缺点,却是完美拍档。
霍顿性格冒进,依赖直觉,向变态的敏感地带驰突。
比尔为人沉稳,善于沟通,能熟练应付必要交际。
这两个人打起配合来,就像刑侦界小S和蔡康永,一个敢挖猛料,一个稳住大局。
总让你想把心里话吐露出来。
但。
渗透是相互的。
他们走进变态的心里,变态也不动声色地入侵了他们——
沿着他们本身的裂缝。
霍普倔强偏执,是个工作狂,在感情和生活上,却都谈不上自信。
第一季的后半段,霍顿受坎伯的影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具体表现为引诱罪犯开口,把自己也变成一个粗鲁的变态。
久而久之,他在调查中变得独断专行,在生活中也愈发蛮横自大。
在第一季的最后一集,坎伯的一个拥抱,让他当场呼吸困难,恐惧症发作。
瞬间被打回原形。
他的恐惧,不光来自被捕猎、生命受到威胁的动物本能。
更来自被杀人犯拥抱的自己。
到了第二季,重头戏在比尔。
比尔是个没有裂缝的人。
他为霍顿偶尔的放飞兜底,为负担起家庭责任辛苦奔波。
可他的性格,也逐渐被这份工作,被变态杀手侵蚀。
当他在工作和家庭中疲于奔命,逐渐无力应对,一向好脾气的他,也爆发惊人的愤怒。
最可怕的是,这种侵蚀还蔓延到他的家庭。
还记得上一季吗?
比尔的儿子布莱恩,整季都没有对父亲说一句话。
更瘆人的是,他曾翻比尔的柜子,把杀人案照片私自藏起来。
到了这季,布莱恩直接卷入一起谋杀案。
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他亲眼看着,自己的朋友们杀死2岁大的幼儿,并让他们把尸体绑上十字架。
注意这个毛骨悚然的细节。
一说。
因为布莱恩相信,尸体绑在十字架上,就会让人复活。
又一说。
把尸体榜上十字架这一手法,与比尔研究的BTK案件的罪案现场,完全一致。
看着布莱恩的眼睛,告诉Sir。
你相信哪一种说法?
调查者与受访者之间的边界正是——控制。
当两者间的平衡被打破,霍顿与比尔的故事,也被改写了。
少数与多数
第二集讲述了当年轰动全美的一起案件。
亚特兰大儿童连环杀人案。
被害者有固定特征,死者年龄均在7到14岁之间,都是黑人。除了两人,其它都是男性。
绝大多数死于勒杀。
死者,有的喉咙里被塞了别人的内裤,有的临死前被仔细洗过脚。
虽未被性侵,可这些都指向罪犯有特殊性癖。
一个恋童癖,在当时已经足够挑战公众认知。
更麻烦的是,此案还事关“政治正确”。
起初,案件没引起足够重视。
霍顿初次来访亚特兰大时, 一个警方线人就觉得当地每年儿童谋杀案频发,黑人儿童失踪没啥大不了:
他们(失踪的黑人孩子)并不突出
可随着失踪死亡人数达到29人,黑人与白人之间,天然的不信任发酵了。
种族问题,成为侦破案情的第一道门槛。
霍顿做过一个实验,身为白人的他开车在市里晃荡,可就算给钱,黑人小孩都不上他的车,除非司机是黑人。
于是他推断,凶手是一名年龄25-30岁的黑人男性。
这推断,在当时的环境下,就像掉进沸油锅的一滴水。
炸了。
这个南方城市,政治政局背景同样十分复杂。
真实历史上,亚特兰大是首个选出了黑人市长的南方大城市。
这位非洲裔市长想建世界上最大的机场,但白人作为主要纳税人,搬到了郊区,无异于无声的对抗。
市长特助透露,市长经过长久的努力,终于让少数族裔经营的公司,涉入市政承包业务。
凶手的“颜色”,势必会打破现有的微妙平衡。
一个黑人连环杀人狂,会让上位者的努力毁于一旦。
政客想把这消息压下来,其它各方呢?
选择掩耳盗铃,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执念,逐步畸变成了偏见。
打破少数与多数平衡的,正是偏见。
黑人警员根本不相信霍顿那套心理学,只相信社会现实,即:
这可是南方
这里只有白人在杀黑人
受害者家属(黑人),认为凶手是不断骚扰社区的3K党(白人)。
民众不相信逻辑,他们在黑人教堂,质疑自己选出来的黑人市长,把他从台上轰下去。
市长不得不做出让步,让警方去查3K党。
一场连环谋杀案,竟演变成依据选民幻想来引导调查的风波。
凶手到底是谁?
当所有证据都指向了同一个人,他身上每一处都符合侧写:性格狂妄,被提审后不找律师,热衷接受媒体采访,是个超级自恋狂。
他是否接受法律的制裁?
其实不用Sir剧透,大家只要在网上搜“亚特兰大儿童连环杀人案”,就能看到真实世界中此案的结局。
在29宗杀人案中,凶手仅因其中的2宗案件被起诉。
而直到2019年,剩余27宗案件,无一被起诉……
而这远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种族芥蒂,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让Sir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动作:
“亚童”案中,当警方误抓一名白人嫌犯,为试探他的脾性,一黑人探员给他的咖啡加糖时,有意将包装袋掉入杯中,再用手捞起。
白人接过了咖啡,却一口没碰……
如果说《心灵猎人》第一季,是站在悬崖上凝视深渊。那么第二季则更像,站在深渊中直视黑暗。
少了点心理的神秘,多了些现实的讽刺。
霍顿竭尽所能,做了自己专业内最大程度的努力,可却无法凭一己之力,决定案件的结果。
注意看,最后一集结尾,片尾曲响起,歌词相当契合这最后一幕的场景。
I feel guilt.
在看到这个结果之前,霍顿干净的袖口粘上了番茄酱。
暗红色,也是血的颜色。
这一幕让Sir想起了第一季第一集中,有一个镜头就是,霍顿经过一晚谈判失败,回家清洗袖口的血迹。
在这一刻,一切仿佛回到了最初。
当他们以为,自己越来越知晓人们为什么杀人,导演仅用一个镜头,就推翻了一切。
这让我们,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那个问题:
当你付出善意,黑暗回报的是什么?
《心灵猎人》有两个让人难以忘却的细节。
都关于“投喂”。
第一季。
温蒂每天回家都会开罐头喂猫,一只黑暗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流浪猫。
一天,她去检查罐头。
没看到猫,只见爬满了蚂蚁。
这一季。
是比尔带儿子去吃冰激凌。
他打破压抑的气氛,说起童年和父亲去钓鱼的故事,钓到一条好大的鱼啊。
但儿子只对一个问题感到好奇:
那鱼死了吗?
关于犯罪,如果你想要的是一个答案。
那么找《心灵猎人》就找错了。
它只给了你一个洞。
奇怪的。
是你一直下坠,却怎么也触不到尽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