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隋唐英雄传(隋唐英雄传12:安定梁氏梁睿平定益州,助杨坚代周立隋)
西魏有个大官,名叫梁御。
「其先安定人也。后因官北边,遂家于武川,改姓为纥豆陵氏。」
史书总是会在这个开头,你半点也不想留意的地方,埋下最重磅的火药。
安定梁氏,其实是东汉最伟大的家族之一:大将军梁冀的家族。
梁冀是个流氓,他从精神层面上,摧毁了过度虚伪的东汉。引爆了党锢之祸,也催生了许许多多我们所熟知的军阀,比如董卓,比如曹操。
拯救王朝,同时把王朝往深渊推的大臣,梁冀可说是东汉第一人。
而纥豆陵这个「鲜卑姓」更经典了。
按汉化鲜卑人的说法,纥豆陵是比梁冀更早的东汉大将军,窦宪的后代。窦宪在汉人中国史上的地位,远大于梁冀,可比卫青霍去病。
他当年联合了还是弱势部族的鲜卑,击破匈奴,就此改变了草原霸权。
汉人中国史就是常常这样头去撞到,跟你说匈奴灭亡了,从此这里都是鲜卑人。
嗯?听起来没毛病?
毛病在于,人类不会因为政权变更而改变血统。其实就是国籍跟着改变而已。
新的鲜卑帝国,我喜欢叫他们帝国虽然他们没有皇帝。里面的成员就仍然是匈奴统治时代那样的兼容并蓄。除了纯种鲜卑成了天龙人会在各地担任领袖,此外还有窦宪的族人。
当时是以东汉朝……想成外交官好了,的身份在鲜卑帝国居住。
但后来窦氏卷入党锢之祸,这些住鲜卑国的小窦子们就赶快放弃自己的汉官身份,混入草原之中。
据说,纥豆陵就是小窦子们用的「化名」。
鲜卑人进入中原争霸,建立北魏朝时,一起加入的纥豆陵氏,到底是梁家大将军之后,还是窦家大将军之后?
老实说是「不重要」。
重要的只是,纥豆陵分为两支,有这样的认知就足够了。
东汉中期到北魏建立,那也过了两百多年。跟着北魏太祖一起打天下的纥豆陵梁氏祖先,也留下了一个「俟力提」的胡名。
我个人最讨厌有一派会因此写这种胡人的全名是「纥豆陵俟力提」的方式。
单纯说鲜卑人,要到北魏孝文帝汉化之后,才会实际使用中国人的姓名组合。比方普六如坚是姓普六如名坚。
但原本你说他们会不会把族名冠在本名前面?这种事情是各部族自己的习俗,没留记录谁也不会知道的。
记录写俟力提,就叫他俟力提可以了,不用自己脑补。
俟力提他们家算是不好不坏,不高不低,就这样一路混到了北魏末年。
而当时文武双全的梁御,则在尔朱荣入京后,加入了西征军。
西征军有两大头领,一个是尔朱天光,另一个是贺拔岳。北周太祖宇文泰,就是跟着贺拔岳发家的。因为贺拔岳被刺杀,宇文泰接管了大部队嘛。
身为西征诸将之一,梁御自然是在当时的混乱中,选择买进宇文泰,才会留名于世。
怎么混乱?
西征军的意向大概可以分五种……还只是大概而已。
一,跟随刺杀贺拔岳的将军。二,跟随宇文泰。三,回归尔朱天光。四,回归朝廷。五,就地自立。
梁御其实是尔朱天光的手下,却懂「会演是英雄」的选择了宇文泰。
这堪比麋竺投资刘备,玄德公自是感恩再三。
不过,东西魏战争开打之后没多久,梁御就过世了。真正要说的,是梁御的儿子:梁睿。
宇文泰感念梁御的付出,决定代为扶养年幼的梁睿,让他跟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学本领。
梁睿日渐长大,该还给他的官爵,那也是不减反增。
宇文泰可不是瞎的,梁睿跟自己的儿子情同手足,又不像曹丕跟曹操收养的拖油瓶一样整天吵架。他知道,来日梁睿只怕是比儿子的亲兄弟还可靠。
这是魏晋南北朝,北方人跟南方人很不一样的价值观。
事实上,从五胡乱华开始,就有很多「胡人大官」会收养汉人子弟。
你要说是纯朴的草原民族天性我也不反对啦,人的天性有虐杀也有怜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也不算奇迹。
不过呢,就利益面来说,其实就是要接收汉人家族财产的意思。后来宇文泰甚至把这件事政策化。
看事的角度百百种,宇文泰在这件事上肯定是从利益切入的。
宇文泰死后,在姪儿宇文护的主持下,儿子登基为周闵帝。从后续可知,宇文护跟闵帝陀罗尼并不合拍。
这时候,梁睿就被拜为前线将军,派去跟北齐作战。
陀罗尼被废,统万突继位。
即使宇文护还政统万突,军事大权仍掌握在他手中。一直到统万突的弟弟,祢罗突宇文邕上任。
宇文邕一开始表现得非常顺从,慢慢以政逼军。
在诛杀宇文护的十五个月前,梁睿终于得以回京。
当然,没有任何记录显示,宇文邕是要把这个干哥哥找回来,对抗堂叔的。
总之,夺权行动成功,梁睿也成为了北周的军政要臣,一步步成为六公的中坚份子。
嗯,大概就是《鬼灭之刃》,下弦第一的那个意思。核心要角后段班第一名。
那我们稍微倒带一下。
梁睿出镇时,守在洛阳西北面。跟他协防黄河的北周大将,就是杨坚的父亲,杨忠。
三年两帝,两人合作无间。
杨忠在宇文邕登基时先被召回,梁睿则是多蹲了十年。
跟小弟弟宇文邕合作,梁睿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但小弟弟的儿子,周宣帝呢?
周宣帝上任之后做了很多六公调动,动来动去就是动不到梁睿。一直到他要发动南征时,梁睿才终于升上了柱国,领益州总管。
其实时间很短,毕竟宣帝在位不足三年。
重点是,尚未成行,周宣帝就驾崩了。
杨坚矫诏掌权,这边宣布梁睿应该继续上任。结果原本的益州总管,王谦认为杨坚根本是意图叛乱,不愿意服从命令,就地造反。
梁睿的接任行,马上卡死。
杨坚收到报告,派出五将率二十万兵,去接应梁睿,要求他指挥平乱。
这不应该解读成:杨坚信任梁睿。要说:杨坚「希望」梁睿能够站在他这边。不然直接要梁睿回来,二十万兵去跟益州打就好。
梁睿不只镇过前线,也保过后方,威名显赫。能够得到梁睿的帮助,对于非独孤系统的将军,会有很大影响力。
独孤系统,指的是当年跟宇文泰齐肩的西魏柱国独孤信。
独孤信的军派势力,说能扛起北周半片天都不为过。
宇文邕等北周皇帝所不明白的,就是「权臣」宇文护费尽心力,想要取代独孤信的军派地位。
结果宇文护却死在政治斗争中。
当然我们不会知道,宇文护如果成功消去独孤信派系影响力,北周会如何。我们只知道,宇文护失败了,而北周也终于被独孤系统中的杨家取代。
梁睿,作为《隋书》列传排名第二的人物,原因就在这边了。
属于宇文系统,却不是宗室。
当时杨坚的三大亲信,后来的第一军师高熲,其实建议的带兵人选,是同样属于宇文系统非宗室的于义。
但刘昉赶忙来劝:「于义虽是善战,但梁睿声名更着。以于义为元帅,只怕旁生枝节。」
杨坚恍然大悟,才更换了诏令。
得了兵力,将领跟诏命的梁睿,先点张威出阵。
五大将中,有三人都是一等一的贵族,其中于义跟达悉长儒也算久经战阵,唯独张威就是个庇父荫的富二代。
但梁睿看得出来,张威也想干一番大事业。
由张威进行第一波突击,那是士气可用。若是不幸惨败,两贵反正本来就看不起张威,但另外两人更会打起十二万分精神应付接下来的战役。
还好,张威幸不辱命,打穿敌方防线,擒得数千人。
北周大军继续推进。
叛军的势力非常强大,整个汉中地区都在他们手中。
梁睿正军以对,从祁山道进入。
祁山道南龙门关,有十万大军阵守。
军营排开,连营三十里。
十万才三十里?夷陵之战不是蜀军八百里连营吗?
那个是小说的夸饰法,事实上吴国的军议上曾说:「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
原本吴军已经推入三峡,陆逊要求他们撤退不要跟刘备打,故诸将有此议。
夷陵到巫县,差不多就是六百里的路……八百里连营的意思,其实可以说是从白帝城到夷陵都是蜀军,战线很长。
龙门这里单点防守山道出口,三十里足矣。
是吧?
正军以对,就是梁睿的奇兵布局。他让大军跟敌方对峙,派出勇士们编成一个又一个小队,趁夜翻山越岭而出。
开战当日,叛军只闻四面八方皆有敌军,慌乱调度之下,正面防守就松懈了。
北周朝廷军努力奋战,终于成功突破龙门。
这是蜀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自古破蜀,走山道破汉中是最常用的战术。蠢才会选择祁山道突破,更不要说这里驻守了十万大军啊。
梁睿一边敲锣打鼓,一边派人放消息出去。
原本还得突破剑阁关?守将听说龙门关都挡不住,就决定投降了。
穿过剑阁,大家就准备一马平川的正面硬干了。
敌军选择要地驻守,而梁睿还是拿出老套:天马流星拳。大军兵分九路,六路围攻敌军主力,三路分别袭击外围。
援不至,任你险要金城汤池,又能守得多久?
要知道,死守到底或者能出奇策反攻的将军,在史书上那是没有一百也有八十的。
问题在于,就是因为他们「非常人」,才能立传留名。中国史上将军如繁星点点,成千上万。听到消息就溃败的,才是主流。
梁睿安排妥当,中午开打,太阳还没下山就破敌了。
直面成都,在无险阻。
敌首王谦亲自出城迎战,梁睿一边安排对阵,一边派出间谍去说服守城将领。等王谦觉得差不多该鸣金收兵的时候,城门已经不为他而开了。
用兵如神的梁睿,非常快速的顺利平乱。
梁睿威震西陲,如果接续反杨坚,那就是二分天下。但他没有,他选择了支持杨坚的辅政,却没能把北周的国祚延长下去。
《隋书》留下的记录,显示梁睿是「心怀天下」之人。
身在蜀地的梁睿,提出了平南蛮的军略。
为什么要平南蛮呢?有孟获再世吗?
因为南蛮有奇树异兽。魏晋南北朝三百年来,主要透过吐谷浑参加了丝路贸易。原本他们是进贡中国很多,但慢慢就发现,给中国你其实换不了什么东西。
给胡商,你什么都可以换到。
资本主义就这样侵蚀了纯朴的南蛮人,让他们决定脱离中国大社会主义的怀抱,仅仅维持着基本关系,每年送个十匹马意思意思就好。
梁睿说,这样不对这样不好。
心怀天下就是赞。
那梁睿也怕杨坚认为,自己是要请求更多士兵来聚集造反的力量。特别强调,我这边人手很够,你不用派援军。
主要的问题是路途虽不远,但十分险阻,用后勤补给跟不上。必须就地征调兵粮。
梁睿需要政府命令,跟南蛮地的汉人或熟蛮城池征调。那他也说,你一边对他们下命令,我们大军一边开过去,很快风声传递,南蛮人才会害怕我天朝威风。
说真的,杨坚觉得满有道理。但他也觉得,你都说蜀地人手够,一旦我下令,你在那边拿着鸡毛当令箭,要反我不是更容易?
这件事终于是压下不发,但后来杨坚还是派了另一个大将,采取梁睿的方式平定南蛮。
更何况,梁睿以为四方大乱已平,该是富国强兵的时候。杨坚那边还忙着在准备篡位咧。
于是,杨坚联络了一个跟着入蜀的亲信,去说服梁睿。
是吧,不可能不在梁睿身边安插人手的啦。司马昭派锺会邓艾伐蜀,也是要有个监军啊。
梁睿不是那种好我知道了然后不表态闷声发大财的人,他直接就表态支持杨坚。
解决了这个心头大患,杨坚开心啊。
但也开心没多久我跟你说。
北周之所以被杨坚所篡,很大原因是他们最后对于是不是该统一天下起了争执。杨坚属于不急于一时的「维持现状派」,但梁睿虽非激进,仍旧是统一派。
他这时支持杨坚,竟是以退为进,随即上书「平陈之策」。
杨坚则是拿出「初临天下,政道未洽,恐先穷武事,未为尽善」的说法搪塞。
但他也半威吓的给了梁睿承诺:「淮海未灭,必兴师旅,若命永袭,终当相屈。想以身许国,无足致辞也。」
意思是陈朝只要不愿意放弃皇位,我们总有一天要交战。到时你想去为国捐躯,我也不会拦着你。
好吧,梁睿放弃攻打陈朝。但身为军派大老,他想休息,其他人还由不得他呢。
人在蜀地的梁睿,不断收到亲友们的来信,说突厥日渐强大,朝廷无计可施。梁睿也只好再次上书,自请讨伐突厥,还准备了攻略本,图文并茂的详述人马粮食调度与战法。
杨坚很是感叹,但仍不敢用。
几年下来,梁睿终于明白,自己是被流放了。他不再自请远征,改而申请回朝。
杨坚很快就允许了。
回到长安大兴的梁睿,称病不出。偶有上朝,也是由杨坚派遣武装士兵护送。是尊重,还是软禁?大家就自行判断了。
后来,有很多人来告梁睿,说他在西蜀时收了很多贿赂。
意思是梁睿呈报回京的战功,多有不尽不实。
杨坚大怒,立刻下令查办,果然当时领功者有很多都俯首认罪。梁睿听到风声,连忙上书,自请接受调查下狱。
不过杨坚不办他。
官方说法是,梁睿当时必须表现得自己很贪财,才不会让皇帝怀疑他想要造反。这个史有明证,是秦朝王翦的故事了。
杨坚就这样不给梁睿打仗,也不对梁睿下手,反倒将他带在身边,巡狩天下。
开皇十五年,即公元595年。
前一年底的巡狩车驾去到洛阳时,六十五岁的梁睿过世了。也正式昭示着,北周宇文系统不再有反对杨坚的力量。
李穆与梁睿,分别代表着隋朝继承自北周的两大军派力量。最终都被杨坚弄得服服贴贴,更放上第一功臣的位置尊重。
或许,我们也可以看做,这是杨坚之所以能缔造「开皇之治」的原因……
之一。
但俗话说得好:「有法必有破,无招胜有招。」
当杨坚走上的,不是真天子的「把一切都做好」,来让所有人信服的道路。那么,早晚会有人用他的方法,颠覆他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