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蛙族使节团的遗书(在米兰贵族的花园里,看看达·芬奇当年种过的葡萄)
水蛙族使节团的遗书文章列表:
- 1、在米兰贵族的花园里,看看达·芬奇当年种过的葡萄
- 2、打造庄严精神殿堂 彰显红色展馆力量
- 3、淞沪抗战死守四行仓库的壮士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 4、毛主席逝世后安排葬礼,汪东兴要请假,华国锋:可以请假不能离开
- 5、他最早提出中国睡狮已醒,让沙皇把吞到腹中的领土吐出来
在米兰贵族的花园里,看看达·芬奇当年种过的葡萄
每一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米兰,盼望着在圣母恩宠(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看一看《最后的晚餐》,一睹达·芬奇的奇才,大家争相在网上抢预约,又在指定时间集合,按照规定人数在规定时间内参观,还要听话不能拍照。事实上,就在距离这幅名画的几步之遥,伟大的艺术家留下了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宝藏——位于阿特拉尼之家(Casa degli Atellani)花园内的莱奥纳多葡萄园(La Vigna di Leonardo)。
在达·芬奇逝世500周年的纪念之年里,更多人选择来到这优雅的私人住宅,欣赏米兰文艺复兴的风貌的同时,看看达·芬奇当年呵护着的葡萄园。
阿特拉尼之家的花园 参观门票10欧 本文图均为 朱喆 摄
5个世纪前的往事
1482年春夏之际,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扎尔向达·芬奇发出诚挚的邀请,身为一名受过教育的人文主义者、雄心勃勃的赞助人,卢多维科公爵希望召集能人志士,让米兰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
在达·芬奇到米兰之前,他曾写给公爵一封“求职信”,用诚恳、清晰的语言和逻辑向公爵介绍了自己的才能,这封信被收录在《大西洋古抄本》(Codice Atlantico),如今安静地存放在米兰安波罗修图书馆。来到米兰后,他为公爵效力20余年,1495年,卢多维科委托达·芬奇在圣母恩宠的食堂中绘制《最后的晚餐》,3年后,旷世杰作诞生,卢多维科就把离教堂仅几步之遥的约一公顷左右的葡萄园送给画家,以表达对天才的感激。这片区域也藏着卢多维科公爵自己对米兰这座城市的美梦。他希望自己斯福尔扎的家族成员能安葬于圣母恩宠,而附近则整修成一片住宅区,好让他最信任的人的都安居于此。1490年,来自意大利南部贵族阿特拉尼家族成为了圣母恩宠旁的马根塔大道上两栋房子的拥有者,他们多为外交使节和朝廷宠臣,服务于公爵和整个斯福尔扎家族,他们家族一直住在那里直到17世纪,这栋居所是当时米兰社会生活的中心,见证了整个斯福尔扎时代。
穿过历史的想象
由于紧密的地理位置,葡萄园和这栋优雅的建筑让后人想象着历史场景:很可能,达·芬奇当年在画《最后的晚餐时》,每天日落时离开圣母恩宠,穿过曾经的广场和马路,沿着阿特拉尼家族的房子,最后检查他的他葡萄园;也有可能,根据16世纪小说家爱马提欧·班德多的作品里的描绘,卢多维科·斯福扎尔的昔日情人,即达·芬奇在1489至1490年间所绘的《抱银鼠的女子》的主人公,16岁的奇利亚·加莱扎尼是阿特拉尼之家的常客,达·芬奇在此作画,并直接从这栋居所穿到自己的葡萄园……无论如何,如今开放的阿特拉尼之家,给了后人走进历史、艺术和天才昔日生活景象的可能。
打通的两个院子和入口处保留的15世纪的旧门
进到门内的第一个厅,瞬时就会被天顶描绘着古希腊神话的星座图所吸引。绘制天文图像作为装饰,是从中古时期就开始使用的艺术手法,最初被用在宗教建筑里,13世纪末起,陆续开始在出现在一般民用住宅的装饰中。据史料介绍,阿特拉尼之家的前厅——“星座厅”早在1544年就有所记载。除了天花板、墙面,连马赛克地板上都标注了星相和星座。
“星座厅”的天花和地板
整个“星座厅”光线昏暗,但不妨碍人们观赏细节。据导览介绍,这里被誉为20世纪米兰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皮耶罗·波尔塔卢皮(Piero Portaluppi)仿古艺术的杰作。1919年,他的岳父,工程师兼参议员Ettore Conti成为了宅子的新主人,要求女婿来完成整体改造任务。才华横溢的波尔塔卢皮将两栋房子合并成一栋,拆掉了墙壁创造了如今的入口,在“星座厅”里把真假古董混合出了和谐的美感,对历史文物感兴趣的游客而言,来这里会是一次“鉴宝”的机会。
作为斯福尔扎家族的宠臣,阿特拉尼家族把自己的忠诚之心都表现在了一楼的中厅——“肖像厅”。门墙上布满了细腻入微的阿拉伯花草纹样装饰画,还有14个圆形人像图,想要辨识他们的身份,就要解读人像旁的文字。只要借助馆方提供的多媒体语音导览器,这桩难事就会变成生动的历史人物介绍,非常棒的是,可以听到中文版的讲解。
免费的多媒体语音导览器
画像里的人是斯福尔扎家族中各位重要人物及其配偶,而绘制他们的则是曾经和达·芬奇一起工作过的意大利画家伯纳迪诺·卢伊尼以及他的四个孩子。有意思的是,阿特拉尼之家里的这些人像并非原迹,1902年,真品被米兰政府购下,至今收藏在斯福扎尔城堡里,但花草纹样装饰画是16世纪的真迹,仍能让人欣赏画家细腻的笔触。
“肖像厅”
“肖像厅”的左右两侧分别是大台阶厅和书房,留存着这栋房子在4个世纪内历任屋主生活的痕迹。波尔塔卢皮在改造时建了一个大台阶,将以前屋主的家徽嵌在了栏杆上,一楼的装饰典雅端庄,墙面的装饰画展现了屋主虔诚的信仰,二楼是“游人止步”区,事实上,除了宴会厅,其他数个房间都在二战时被炸弹摧毁,一楼展示的小圆桌或许是给参观者的一种补偿,让人想象昔日贵族的欢聚时光。
大台阶厅
如今呈现的书房是Ettore Conti使用时的模样。正中悬挂着的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二世和丹麦公主克里斯蒂娜结婚时的联盟徽章,保留着原始屋主对昔日公爵家的赤胆忠心。绒面沙发和精致的北意大利式的家具,还有边桌上的中国陶瓷灯具,16世纪的绘画,则展现出这位意大利电气工业巨头的非凡品味。
Ettore Conti的书房
沿着“肖像厅”外部走廊向下,就是大片写意的绿色,花园提供了观赏这栋建筑的最佳视角和无数惊喜的细节。
花园里的雕塑
颇有主仁翁姿态,在园里睡觉的猫
穿过花径,一片生机盎然的葡萄藤映入眼帘。这就是被达·芬奇写入遗嘱,必须好好交代的葡萄园了。依照馆方的特别提醒,游客不能踩入这片神圣之地,也不得用手触摸。
达·芬奇的葡萄园
葡萄园整体成长方状,占地约一公顷,达·芬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对这片土地难以割舍。1519年,他在遗嘱里说明要把它分为相同大小的两份,一半留给一直服侍他到临终的仆人维兰尼斯,另一半留给他的得意门徒沙莱。后来,仆人把土地捐给了修道院,沙莱则在地上盖了间小房子,1524年他在一次决斗中受伤,不幸离世。这片葡萄园也一直被荒废,这段天才的日常生活也一直被遗忘。直到4个世纪后,1920年,历史学专家、建筑师卢卡·贝尔塔米(Luca Beltrami)根据所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史料记载,判断出原来葡萄园的确切位置,就在阿特拉尼之家的花园尽头,分析并拍下了当时仍存在的葡萄园,然而同时期,波尔塔卢皮正计划对房子进行整修,20世纪20年代还发生过一场火灾,毁了这片葡萄园。之后就是大战的摧残,1943年8月,阿特拉尼之家受到了同盟国的炸弹袭击,葡萄园区满是爆炸碎片。再后来到了2005年,在波尔塔卢皮基金会和房子目前的拥有人的支持下,米兰大学农艺学教授阿蒂略·西恩扎(Attilio Scienza)教授、遗传学家沙丽娜·伊玛秋(Serena Imazio)和酿酒学家卢卡·马罗尼(Luca Maroni)等专家开始展开一系列调查研究,在区块里找到了葡萄藤的沟渠,通过对葡萄藤根茎基因分析对比,确定了达芬奇当时种下的是坎蒂亚玛尔维萨品种的葡萄。十年后,按照达·芬奇的排列和栽种方式,人们重新种下了同品种的葡萄,
也正是2015年5月的米兰世博会上,葡萄园向公众开放,开始了它焕然新生的命运。
店内提供气泡和非气泡款葡萄酒,均为5欧一杯
对达·芬奇粉丝而言,如果听了这段多舛的往事,站在葡萄园里想象天才的过往还不够满足的话,那么纪念品店角落的餐厅里,喝一杯由葡萄园里酿造的美酒应该能从感官上收获幸福。
从餐厅可以看到圣母恩宠
品赏佳酿的同时,抬头望去,道明会教士索拉尼用清砖建造的外墙在玻璃的映衬下仍散发着荣光,心里会萌生感动,可能是神圣的感召,更可能因为这是自己和天才最近距离的相会。
打造庄严精神殿堂 彰显红色展馆力量
今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迎来开馆开展一周年。2021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来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并带领党员领导同志重温入党誓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办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展览馆建设,亲自批准总体方案,2018年4月专门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史展览馆建设要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相吻合,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和其中蕴含的伟大奋斗精神,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顽强奋斗的伟大历程;强调要着眼于教育年轻人,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又专门听取了工程建设和展览情况工作汇报,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主题主线,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条红线,展示中国共产党如何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强调要把党史展览馆建设成为一个神圣殿堂,成为共产党员受教育受洗礼的精神家园,成为引导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教育基地,成为党史研究和宣传的权威阵地。2021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中宣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工作方案》。会议强调,要通过有代表性、说服力的展览元素,体现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党的守正创新、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做好党史展览馆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党史展览馆建设,用心用情用功办好百年党史展览,热心悉心真心接待服务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群众参观,以实际行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擘画的总体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红色的力量鲜明鲜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也是党史展览馆的主基调和主色调。无论是风格样式、结构外观,还是功能设置、内涵底蕴,都注重运用红色元素,反映红色足迹,体现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在党史展览馆广场,大型党旗雕塑《旗帜》气势如虹,展现“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展馆东西两面28根廊柱,象征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南北两面各6根廊柱,体现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勇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昂扬风貌。展馆序厅迎面是一幅宽40米、高15米、共600平方米的大型红色漆画《长城颂》,这幅由100块漆板拼接而成的巨幅漆画气势磅礴地展现中国共产党是时代先锋、民族脊梁。红色大理石地面与红色漆画相映成辉,大理石材采用四川雅安的“红军红”,寓意不忘来时的路,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红色文物贯穿展览始终,从第一面党旗、军旗,到开国大典毛主席升起的国旗、习近平总书记授予部队的军旗,从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将士血书,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脱贫攻坚责任状,一抹抹红色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红色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广大党员干部在参观中深刻感受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表示一定要守牢红色江山,赓续红色血脉,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信仰的力量坚定崇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党史展览馆,“信仰”一词是有形有感、可触可知的。广场坐落的《信仰》主题雕塑,生动再现71位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共产党员庄严宣誓的场景,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继往开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宏伟目标坚毅前行的豪迈气概。党史主题展览中,展出马克思珍贵手稿,反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展出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译本,反映“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展出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文章,反映他们追求真理、确立信仰的艰辛探索。展示血战湘江、爬雪山过草地,雷锋日记、焦裕禄藤椅,展示黄文秀、黄大年、李保国等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充分反映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践行信仰、前仆后继,为崇高理想信念奋斗终身。干部群众在参观展览时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指引和支撑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力量。一致表示要点亮信仰之灯、发出信念之光,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矢志不渝为实现崇高理想信念不懈奋斗。
——思想的力量厚重深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旗帜引领方向、思想汇聚力量。党史展览馆展出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经历、使用过的物品,多语种版本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各方面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中国、引领时代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突出展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广大干部群众一致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的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蕴含着高超的政治智慧、真挚的为民情怀、厚重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崇高人格风范和人格魅力。大家一致表示,必须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更加坚定地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人民的力量牢固强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史展览馆全面展现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的历史、表达对党的感情提供了重要场所。展览展示井冈山时期红军分给农民李尚发的食盐陶罐,成为我们党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见证。长征路上3名女红军的“半条被子”、老农民在土墙上书写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淮海战役中人民的“支前小车”、九八抗洪相关实物、抗疫斗争中的请战书,生动地证明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通过展示粮票、布票退出历史舞台,冰箱、彩电、洗衣机走入寻常百姓家,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农业税全面取消,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真实记录党领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伟大历程,创造光耀千秋的不朽功绩。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深切感受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不懈奋斗史就是为民造福史,我们党不愧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不分开也不可能割裂。一致表示要深入学习党的历史,不断深化对党的感情,不断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
——精神的力量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精神是无形的财富,展馆是有形的精神。党史展览馆既见人见物、更见思想见精神。面对李大钊同志就义时的绞刑架,面对方志敏同志满怀赤诚的《可爱的中国》手稿,面对赵一曼同志在牺牲前给儿子“用实行教育你”的遗书,面对毛泽东同志生前一直珍藏在身边的毛岸英烈士的遗物,人们看到了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展览中重点展示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涉及到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团体共有8000多个。重点展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重点展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干部群众在参观时深切感受到,我们党的革命史、奋斗史,是一部淬炼升华、感天动地的精神锻造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就是凭着这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一致表示要学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精神之光滋养自己、激励自己,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力量。
——奋进的力量澎湃激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这对全党全国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好、贯彻好、发展好,更好续写发展新篇章,意义十分重大。党史展览馆既回顾历史、致敬历史,又面向时代、面向未来。展览突出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祝融号火星车模型、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C919大飞机、山东舰航母战斗群模型、武—10模型、歼—20模型、“神威 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等实物和模型,反映新时代“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重大成就。突出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党和国家事业面临更多风险挑战,我们党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历史主动,揽全局、应变局、开新局,经受严峻考验、顶住巨大挑战,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大家在学习参观时深切感到,党带领人民的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史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一致表示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更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伟大业绩。
——创新的力量鲜活生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展陈风格要简洁朴实、庄重典雅、大气耐看,用新技术创造新体验,确保展览效果。博物馆展览馆展的是历史,但方法手段一定要创新,创新汇聚能量、创新才有力量。党史展览馆把握“守正”和“创新”的关系,运用雕塑画作,注重情景设计,用好三维空间,打造互动项目,做到既简洁朴实、庄重大方、大气耐看,同时立足新时代,运用新技术,创造新体验,实现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展览把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通过空间浓缩时间,设置“百年跨越”五个大屏幕,通过选取百年中的五个重要时间节点,在光影变幻中展现沧海桑田的历史进程。把呈现与再现结合起来,充分选取人们耳熟能详的照片图片、文物实物、音视频资料等,让观众唤起集体记忆,引发情感共鸣,收获温暖与感动。把体验与体悟结合起来,分别制作《长征》和《飞越中国》两个大型互动体验项目,通过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在充分调动视听感官中引人深思,满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观展需求。很多观众表示,“4D 6面”全景影院立体直观还原长征场景,让大家真切感受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时的战火纷飞,体会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艰苦卓绝。“飞越中国”项目让人们在驾驶舱中飞越革命圣地,俯瞰大美中国,飞临中国车、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等重大工程,通过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能够深切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感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青春的力量风华正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越来越多的人到新落成的党史展览馆学习参观、体会感悟,感受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汲取奋发奋进的青春力量。党史展览馆成为学习传承党的光辉历史的重要载体,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殿堂,成为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重要平台。开馆开展以来,我们克服新冠疫情影响,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共接待团组5000余个,接待社会公众100余万人次,持续形成参观热潮。会同有关方面以专场参观和组织参观的方式,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老同志代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先进典型代表、全国少数民族代表、在京各国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代表等各界人士参观。广泛组织在京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员工、高校师生、驻京部队官兵等参观学习。会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防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组织学员分期分批开展现场教学。百年党史展览在党员干部、各界代表和外宾中引起强烈反响。国防大学学员一致称赞在党史展览馆开展的现场教学,每期学员都在教学评估中为到党史展览馆现场教学打出最高分,评为年度“优质大课”。大中小学老师表示,通过“党史展览 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把红色资源融入教学实践,把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谈到,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彩绝伦的展览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对我们认识世界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红色殿堂熠熠生辉,伟大征程感召激励。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打造新时代中央级国家级大馆、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发挥展览展示、党史研究和宣传教育的综合功能,为强化使命担当、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光荣传统、创造美好未来作出我们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淞沪抗战死守四行仓库的壮士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1
1937年10月27日,凌晨2点。
上海闸北区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
那是一座六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因为是当时上海四所银行设立的联合营业所的仓库,所以被上海人叫做“四行仓库“。
此时的仓库里,脚步声声,人声鼎沸。
“一楼所有门窗,用沙包和粮食全部堵死!“
“二楼以上窗口,堵死一半!到时候可以扔手榴弹!”
“电源全部切断!别让鬼子利用电线放火!”
一道道命令被传达下去,一队队士兵在仓库内来回穿梭。
“报告长官!一切准备就绪!”士兵向一位长官报告。
“清点人数!把每个人的名字都记下来!”长官命令。
之所以下这道命令,是因为长官准备等全体殉国后,这份名册能传递出去,让国家有待烈士家属。
然后,长官命令全体集合。
“这个仓库,就是我们最后的阵地!”长官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声说,“也可能,就是我们的坟墓。”
长官顿了一下。
“但是,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和敌人拼到底!听清楚没有?!”长官吼道。
“听清楚了!”所有士兵大声回应,呼声在整个仓库间激荡。
在之后的四天,这支残缺不全的部队,将被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知晓:
国军第88师262旅524团。
团长的名字,叫谢晋元。
2
谢晋元,广东省蕉岭县人,1905年出生。
考进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的谢晋元,原本是一个地道的读书人。但是在那个年代,他发现,空谈理论或上街游行和喊口号,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要改变这个国家,必须自己投入到第一线去。
1925年,谢晋元以广东大学毕业生的身份,考入了黄埔军校四期,投笔从戎。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谢晋元提前毕业,从一名排长做起,一路冲锋陷阵,到了1936年,谢晋元做到了国军第88师262旅的旅部中校参谋。
那一年,中日之间火药的气味,已经四处弥漫。谢晋元的部队,从四川万县调防江苏无锡。谢晋元立刻做了一件事——把住在上海龙华镇的妻子凌维诚和儿子送回广东原籍。
在与妻子告别时,谢晋元说:
“我不是好儿子,也不是好丈夫,奉养年老父母,抚育年幼子女的重担,要你承担了。这场和日本的战争,会非常激烈,我们肯定会有很大的牺牲,也会有局部的失利,但我们国家一定会胜利!到时候,我亲自来接你们母子回上海!”
1937年8月11日深夜,262旅524团奉命从无锡出发开赴上海。
两天后,惨烈的“淞沪会战”爆发。
燃烧的上海市政府大楼
当时日本人喊出的口号是:“三天占领上海,三个月灭亡全中国”。为此,日本一共在上海投入了14个半的最精锐师团,并出动了一半以上的帝国海军。
而蒋介石也投入了自己的血本。这场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爆发的残酷会战,前后有80万最精锐的国军对阵30万最精锐的日军,从8月打到11月。但打到10月底的时候,国军其实已经顶不住了。(可参阅之前推送:《为什么那时候中国打不过日本?》)
10月25日,中国军队在上海的大场防线被突破,全军撤退。
这个时候,第88师师长孙元良(台湾影星秦汉的父亲)接到了蒋介石的命令:
全师留下,死守上海!
第88师是蒋介石的嫡系王牌师,全德械装备,“淞沪会战”一开始就顶到了最前线——蒋介石也希望籍此让全国各地的军阀看到,中央军誓死抗日的决心。
但这个命令被孙元良断然拒绝:这纯粹是白送死!死得没有任何意义!
于是讨价还价:留下一个团?
孙元良还是不同意。
最终,决定留下一个营。
当时有很多人都不理解蒋介石这一举动:所有部队都撤退了,为什么还要留一支孤军?
而蒋介石的目的,是希望留下这支坚守的部队,让全世界看到,在上海,中国军队仍在抵抗日本人,他一直希望获得国际的关注,以及随后的干预。
而这支注定成为“炮灰”的部队,就是524团一营。谢晋元其实是当时的副团长,团长韩宪元牺牲,他代理团长。
10月27日凌晨,谢晋元率524团一营进驻四行仓库。当时全营其实只有400人左右,为了迷惑日军,谎称“八百人”,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八百壮士守四行”。
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3
10月27日,清晨。
大摇大摆来到苏州河边的日军,被四行仓库里突然射出的子弹打蒙了:
中国军队不是全撤了吗?怎么还有部队在这里?!
整整一个上午,日军没敢行动。
在摸清了情况之后,当天下午,日军对四行仓库完成了包围,开始大规模进攻。
一时之间,枪林弹雨,弹片横飞。
远眺炮火连天的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独特的地理位置,给谢晋元的孤军创造了一个有利条件——仓库三面被日军包围,但南面却与英租界相连。
当时的日军,还不敢动租界。
所以,尽管枪声激烈,但日军不敢动用飞机轰炸,也不敢炮轰。在基本相同的武器条件下,誓死如归的中国军人又居高临下占据了守势,日本人的头就一下子大了起来。
而两岸的上海市民却沸腾了。
“还有一支中国军队没撤!他们还在打鬼子!”
这个消息,在上海市民中迅速传播。到了27号下午,苏州河岸边,居然聚集了上万名上海市民。
虽然不远处就是弹片横飞的战场,但隔着苏州河围观的上海市民却没有躲开的意思。他们看到谢晋元的士兵干掉日本士兵或炸毁日本战车,就一起拍手欢呼,齐声叫好。看到日本军队想偷袭,就齐声喊叫提醒国军士兵,还用大黑板写字和画图向仓库里的国军士兵预告。
知道仓库里留守的国军可能会缺少食品和药物,上海市民自发组织起来,捐赠食品和药品,第一天就通过租界送进去2万张大饼和各种水果,药品(当时上海的流氓大亨杜月笙也出力颇多,参阅《一个流氓大亨的正面和反面》)
在上海市民里面,有一个15岁的女孩,叫杨惠敏。
当时她看到,四行仓库的三面都飘扬着日本的太阳旗,而南面飘的是英国的米字旗。作为当时战地服务队童子军的杨惠敏,就希望能为谢晋元和他的壮士们做些什么。
杨惠敏
27日夜,杨惠敏冒着生命危险,爬过当时上海的西藏路,通过四行仓库与英租界相接的烟杂店,送进去一样东西。
10月28日清晨,东方慢慢露出鱼肚白,一大早就来围观的上海市民,发现四行仓库楼顶,居然升起了一面国旗。
那一面国旗,由两根竹竿接在一起当旗杆,在一片日本太阳旗和英国米字旗中间,迎风飘扬,分外显眼。
20个左右的中国军人,在楼顶,面向国旗,肃穆地敬军礼。
对岸的上海市民顿时沸腾了,很多人脱帽致礼,而更多的人瞬间就流下了热泪。
人群忽然爆发出了齐声的呼喊:
“打倒日本!”
“我们必胜!”
“中华民族万岁!”
4
战斗越来越惨烈。
第二天,10月28日,日军对四行仓库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谢晋元自己都拿起枪站到窗口开始狙击日军。
但日本人想出了一个法子:他们找了一块厚的钢板,由10几个日本突击队士兵托举在头顶挡住子弹,向四行仓库的底楼突进——他们准备用随身携带的炸药包,炸开四行仓库底楼的墙体,打出一个突破口。
关键时刻,敢死队员陈树生站了出来。他在自己身上绑满手榴弹,拉了导火索,就直接从窗口跳了下去,与那个突击队的10几个日本士兵同归于尽。谢晋元当时就在窗口,泪流满面。
陈树生是四川人,之前他已在一件白汗衫上,给远在家乡的母亲写下了血书:
“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像这样的遗书,四行仓库里一共有298封。
一开始,524团一营还在仓库外设有阻击阵地,后来全部退进仓库。
10月29日,谢晋元给师长孙元良发了一封信:
“誓不轻易撤退,亦决不做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前,全营官兵必向倭寇取偿相当代价。”“决不负师座,不负国家!”
10月30日,孤军坚守四行仓库四天之久的谢晋元将士,已经把日本人惹得恼羞成怒——他们终于调集了37毫米口径的平射炮开始猛轰四行仓库,然后开始四处纵火焚烧,甚至完全不顾国际公法,开始向仓库内发射毒瓦斯弹。
淞沪会战中戴着防毒面具的日本部队,证明他们确实使用毒气。
日军扬言:将不顾一切后果,采取极端手段,对付中国守军!
无论是实际攻势还是口头威胁,都没有对四行仓库内的守军发生任何作用。直到10月30晚,四行仓库岿然不动。
但有些人毕竟还是被吓到了。
10月30日晚,谢晋元非常意外地接到了撤退的命令。
5
对于命令谢晋元撤退的原因,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有一种说法是,各国使节向中国政府提出照会,要求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撤回谢晋元的孤军。
另一种说法是,由于日军被激怒,各种火力和攻击手段明显升级,租界怕自己被“殃及池鱼”,坚持要撤出谢晋元的部队。
从谢晋元后来的遭遇看,后一种说法更可信。
10月30日晚,再三表示“全营将士已准备与仓库共存亡”的谢晋元,在安排好阻击掩护后,含泪将自己的部队撤进了英租界。
四行仓库坚守四天,消灭日军200余人,摧毁日军坦克两辆,而谢晋元的部队,牺牲9人,伤28人,300多人的部队,安全撤进英租界。
但一进英租界,谢晋元的部队就被缴械了。
按照原先的约定,是谢晋元的部队通过租界,然后与沪西的国军汇合,继续投入到抗日战场中去的。
但日本人给租界发出了威胁:如果你们敢让谢晋元的部队离开,我们就立刻进入租界,搜捕追击!
最终,租界迫于中国民众压力,没有把谢晋元的部队引渡给日本人,但也不敢放走他们,而是将他们放在租界内一块15亩大的地方,软禁起来。
这一禁,就是四年。
在那期间,谢晋元和他的部队遭受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他率领一营全体将士,每天准时出操,训练,自办饭食,还自己举办唱歌会,运动会。
在那期间,上海也沦陷了。但上海市民每天都会来到这片“孤军”的营地,给他们带好吃的,告诉他们外面的新闻和战事进展。多的时候,每天有数千人,少的时候,也有数百人。有的上海市民,来了,就远远地朝谢晋元他们鞠一个躬,就转身离去。
谢晋元和他的部下
在那期间,有无数的日本浪人和特务,试图闯入营地暗杀谢晋元,但都没得逞。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后,以陆军司令的高官诱降谢晋元,被谢晋元痛斥拒绝。
诱降不成,汪伪的特务只能使出下作的手段了。
1941年4月24日晨5时,谢晋元在照例带兵出早操时,被汪伪收买的四个谢晋元的士兵,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匕首和铁镐等凶器,猛刺谢晋元的胸部和太阳穴。谢晋元重伤后不久就逝世了,年仅37岁。
消息传来,举国悲愤,上海市30万市民自发吊唁,几条马路都被堵塞。蒋介石追封谢晋元为少将。
但坏消息并没有结束。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正式对欧美列强宣战。一直试图明哲保身的上海租界,被日军全面接管,而租界营地里的谢晋元孤军,被全部拘禁,然后被发配倒各地去做劳工和苦役,更有36个人,被发配倒了遥远的新几内亚。
曾经威震敌胆的谢晋元四百壮士,最终落得了这样一个结局。
毛主席逝世后安排葬礼,汪东兴要请假,华国锋:可以请假不能离开
今天是毛主席逝世46周年的纪念日,1976年6月份,毛主席的病情加重。中央决定对毛主席的丧事提前做准备,而汪东兴作为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参与了丧事的预先准备工作。
但当毛主席逝世之后,要安排毛主席的丧事准备时,汪东兴却报告华国锋:我不能参加要请假。那么,汪东兴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在这一天请假呢?
汪东兴深受毛主席赏识
汪东兴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清湖乡贫苦农民家庭,1932年入党,有着丰富的革命经验,也是对党忠诚的基层领导骨干。
汪东兴除了有着一定经验和政治素质之外,还有着一定的军事素质,而这也是毛主席挑选汪东兴到中央机关担任重要职务的主要原因。
汪东兴
1947年,汪东兴被调到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时,国民党部队已经向延安发起了进攻。毛主席正准备带领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转战陕北,而在撤离延安的过程中,汪东兴表现出了他不俗的军事素养和他的细心认真。
撤离的时候,汪东兴考虑到人员的安排询问毛主席和周副主席打算怎么走?
当叶子龙告诉他他们准备坐车走的时候,汪东兴已经想到了安全安排两人行程的办法,他说到如果现在要坐汽车走的话,就要先派人去机场联系,那里现在正在挖壕沟,所以要提前通知他们留出一条汽车通道。
而这件事是当时很多人都没有考虑到的,唯独汪东兴考虑到,还做了细致的安排。
周总理
除此之外,中央撤离之前,周恩来想到汪东兴是一位细致的人,于是便派他带人去检查中央机关的坚壁清野工作,销毁文件。
汪东兴也有着相当强的军事素养,在中央苏区的时候就曾带兵打仗,后来也有过正式的培训,来到延安的时候已经是一名非常成熟的指挥员了。而他不俗的能力也给身边人带去了不少安全感。
1949年2月,汪东兴护送傅作义从西柏坡回北平,当他们开车来到河边时,发现不远处有一群大雁,傅作义便让汪东兴露一手。
没想到距离300米,汪东兴竟然打中了大雁,就连这个身经百战的老军人都称赞:“打得好,打得好,可以打90分。”
如此看来,汪东兴具备的能力是足以保护毛主席的。
毛主席
而之后在转战陕北期间,汪东兴的表现也让毛主席对他赞不绝口,他的忠心耿耿和认真负责也深受毛主席认可。
相比蒋介石,毛主席自保的方式略显独特。
在胡宗南几十万大军围攻之际,毛主席率领一支小部队游刃有余来回穿梭,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因此在中央机关撤离延安的时候,毛主席便交给了汪东兴两项重要的任务。
第一个任务就是让汪东兴阻击敌人,1947年6月,在中共中央准备撤离王家湾的时候,毛主席一定要看到敌人才走,任弼时也要毛主席马上走,就在这时,周恩来提出一个建议,找一个人来替毛主席看着敌人。
毛主席听后立即选择了汪东兴,还给了他一个加强排,看到敌人才能走,还要打他们一下。
毛主席
毛主席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离开了,汪东兴不负众望,在雨夜进行了阻击,比敌人预定清剿王家湾的计划推迟了12个小时,也为中央机关撤离王家湾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事后,毛主席大力称赞:“你们打得非常好!”
第二个任务是让汪东兴尾追敌人给他一个连的兵力,再打一次,扰乱敌人让他们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
汪东兴率领一个连不仅消灭了大量的敌人还帮助群众收麦子,也让群众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当汪东兴回来之后,毛主席对他颇为赏识,特意提到:“你这次出去执行任务,还做了一件大好事,任务完成得很好。”这次执行任务还带回来一个密码本,对我们截获敌军的无线电破译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
通过这两项任务,毛主席看到了汪东兴的优点,从那之后也对他更加信任,不仅要让负责整个中共中央机关的警卫工作,还让他负责自己的安全问题,甚至还让他替自己接送重要的客人,传达重要意见。
有汪东兴在身边,毛主席也对他更加依赖,因此,他身边的大部分事务也都是由汪东兴来完成的。
毛主席对汪东兴的依赖
新中国成立之后,也一直都是汪东兴负责警卫工作,被任命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厅警卫处处长等职务。尽管汪东兴身兼多职,但也承担着中南海中共中央机关警卫任务,负责毛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由此可见,毛主席对汪东兴的信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毛主席第一次访问苏联,也亲自选定汪东兴负责警卫工作。
毛主席访苏
为确保毛主席的安全,汪东兴负责毛主席的专列组织和身边保卫工作。对于沿途的警卫工作,毛主席也要他和聂荣臻、滕代远、李克农、罗瑞卿等同志商量着办。
而汪东兴也对毛主席的出访安排考虑得十分周到,正是因为汪东兴的细心负责,在他的领导下,中南海从未出现过一次重大安全事故,而他所负责的中央党政军机关警卫工作也没有出现过一次重大漏洞。
当然,对于汪东兴,毛主席是完全依赖的。
所以他也曾这样评价汪东兴:
“他是一直要跟我走的,别人我用起来不放心,东兴在我的身边,我习惯了,人还是旧得好一点,他的长处是心细,缺点是理论水平差、不喜欢动脑子。但是,不要小看了厚重少文,汉朝的周勃可是立了大功的。”
毛主席
这些年来,毛主席外出视察,警卫工作也都是由汪东兴负责的。
毛主席在1963年考察黄河,1965年重上井冈山,1966年在武汉游长江时,汪东兴也始终跟随在左右,从未发生任何纰漏。
在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发现身边的一些工作人员,在他外出期间违法乱纪,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为此,毛主席特地将汪东兴调回了北京,主持开展毛主席办公室小整风。
在他的领导下,毛主席办公室的全体人员不仅坦诚地交代了自己的问题,还提高了认识。对于多吃多拿的情况,一律照价退钱。
毛主席得知后,决定从自己的生活费中补上办公室人员多拿多吃的钱。汪东兴此举,效果显著,从那之后,毛主席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再未发生过这种事情。
汪东兴和毛主席
在特殊情况下,毛主席还专门派汪东兴和某些重要人物之间进行联系,毛主席的处理意见也都是交给汪东兴办理,对他,毛主席是完全地放心。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经常派汪东兴代表自己看望关照那些老干部。这些年来,毛主席对汪东兴是百分之百的信任,有些行程安排没有人知道,但汪东兴是绝对知道的。
而毛主席的安全警卫工作,也都是由汪东兴亲自安排,也从不准人过问,可以说,毛主席是把自己的人身安全,全部寄托给了汪东兴。
当然,自从到毛主席身边工作之后,汪东兴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有增无减。所以每当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汪东兴都是坚决按照毛主席的意见办的。
毛主席
当然,他对毛主席的崇敬并不是盲目崇拜,在回忆录中,他也曾说明了崇敬毛主席的缘由。
毛主席是中国历史上和世界史上罕见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主席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转折关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智慧,都贡献给了中国革命。
所以当汪东兴退休后,西方某些出版机构出高价请他撰写回忆录,被汪东兴坚决拒绝。他表示他的回忆录,宁愿没有版税也要交给由中央书记处主管单位领导的出版社。
而他这样做不仅仅是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也是于对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因此他也这样说道:“以后我要有脸见他毛主席老人家。”
既然汪东兴对毛主席如此尊敬,那么,为何毛主席逝世之后,汪东兴却要请假不参加葬礼呢?
毛主席逝世,汪东兴却请假
1976年9月9日,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逝世了,生前,他没有留下任何遗书,也并未向任何人交代过遗言,也没有交代自己身后事。
陈长江
这天晚上,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开会一直从深夜开到了黎明。陈长江等警卫人员时不时从里面送一些开水,也能听到里面断断续续讨论的话题。
此次会议主要讨论的是毛主席身后事的安排,遗体的处理,发丧的形式、规模,是否邀请或者允许外国代表团前来吊唁等事宜。
但会上争论的主要就是一件事,毛主席的遗体到底要不要火化,但最后还是没有讨论出任何结果。
最终,华国锋和叶剑英商议后决定分两步走,首先做遗体的保护,然后再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进行研究,或火化保存都是可以的。
而当前的第一要务就是对遗体实施防腐处理,否则连发丧期都难以维持下去,就这样,中央立即决定迅速布置各项工作,分头抓紧落实。
汪东兴从会议室出来之后,立即给卫生部打电话,找专家来研究下一步的工作。当天,华国锋、叶剑英等人组成了毛泽东主席治丧委员会来料理毛泽东的治丧事宜。
9月9日下午六点中央广播电视台播出了《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毛泽东主席治丧委员会名单》《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告》。
下午3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循环播放当天下午4点有重要广播的通知,下午4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准时广播了《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沉痛地宣告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的消息!
与此同时,世界各大通讯社迅速播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逝世”的消息。
当全国8亿人民得知毛主席逝世后,陷入深深的悲痛中无法自拔,一些国家和政府的首脑,以及政党领导人接连发来唁电表示了沉痛的哀悼。
毛主席和身边的工作人员
这天,汪东兴找到中央警卫员团长张耀祠和警卫队长陈长江,郑重其事地说道:
“毛主席在世时,他的警卫工作一直是你们一中队负责的,现在根据政治局的决定,毛主席遗体的警卫任务仍然由你们一中队担任。”
接着,还特别强调:“你们要和毛主席在世时一样,要严肃认真地做好这项工作,这也是非常光荣的……”
很快,陈长江挑选了20多人,明确告知大家要配合做好毛主席的遗体安放工作。9月10日下午,红都服装厂的师傅们测量好毛主席遗体的尺寸之后赶制出了两套中山装,中央领导同志一致审定穿浅灰色那套。
理发师周福明也为毛主席整理好了头发,病理科技师马燕龙也为毛主席化妆整容。
周福明
9月11日夜里,毛主席的遗体运出中南海,陈长江组织8个人用担架把毛主席的遗体抬起来放在平板车上,车子送上了大型灵车。
而担任毛主席遗体转移工作的车队的编排几乎和毛主席生前外出时一样,前车为6个人,后车也是6个人,与往日不同的是,中间的驻车不是轿车,而是一辆灵车。后卫车之后,是华国锋等护送毛主席遗体的中央领导人。
将毛主席的遗体运送到人民大会堂大厅中央,遗体上盖上了党旗,四周摆放着鲜花翠柏。
在这之后的一周之内,各界群众代表和党政机关干部,以及各国的驻华使节等30多万人相继到大会堂进行吊唁,在这7天吊唁的过程中,汪东兴如同守卫生前的毛主席一样守卫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内。
毛主席
而中央警卫员也在汪东兴的带领下,每天工作长达十三四小时以上,从未出现任何差池,也为毛主席站好了最后一班岗。
为了在吊唁期间,保护好毛主席的遗体,他们还在会上制定了一些利于保护遗体的严格规定,比如室内温度、照明用的灯光、照相摄影等都不能超过要求的限度,为此陈长江等人全天24小时轮流值班守卫。
其实在最初,保护遗体只是为了追悼,所以医务人员只对遗体做了一般性处理,在遗体里面注射了一些防止腐烂的东西。但就在吊唁期间,华国锋等中央领导人决定对毛主席进行永久的遗体保护,建立毛主席纪念堂。
9月16日下午3时,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讨论在天安门举行追悼大会的有关事项。
毛主席追悼会
会议前夕,汪东兴告诉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局长周启才要他替自己报告华国锋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今天下午的政治局会议,我不能去参加,我要在这里保护毛主席的遗体,要替我向国峰同志请假。
第二,悼词文稿我看过三遍,认为基本可用,有一条补充意见,就是在悼词文稿的适当地方加上毛主席讲的重要指示。
下午当华国锋到达会场的时候,周启才将汪东兴的意见传达给了他,并说明了请假的理由。
华国锋当然赞同汪东兴的做法和意见,他郑重地说道:“保护好毛主席的遗体,任务十分重大,也十分艰巨,东兴同志不能离开,可以请假。他提出的加上毛主席的重要指示,我也很赞同。”
当毛主席追悼会结束之后,10月4日,华国锋在汪东兴的陪同下,接见了毛主席生前的警卫、医护、秘书、司机等工作人员,对大家为毛主席服务而表示感谢。
汪东兴晚年
晚年时,汪东兴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依旧。汪东兴的女儿王小燕表示,这么多年,父亲仍旧把毛主席的生辰、忌辰当做重要的日子来过,每年毛主席逝世的日子也都会去纪念堂献花。
就算年事已高,也从未耽误过一次,每到五周年、十周年纪念的时候,也会发表一些纪念文章表达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
他最早提出中国睡狮已醒,让沙皇把吞到腹中的领土吐出来
晚清七十年的历史给人的记忆几乎都是灰色沉闷的,这七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乏善可陈,鲜有亮点,太多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带给国人的伤痛难以回首。但也正是在这种如铅色沉重之中,在晚清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出现过一抹亮色,赢得了一些尊严。也就是这位外交家从心底呐喊出:中国睡狮已醒。
这位外交家就是“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曾国藩被推崇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出身名门的曾纪泽正是在父亲的引导下,可谓深得其父的真传。他牢记父亲的立德、立功、立言的教诲,做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并在此基础上向着人生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奋进。
曾纪泽(1839 一1890 ) ,字劫刚,曾国藩长子,中国清末外交官。通经史,工诗文,精算术,又受洋务思潮影响,30岁起刻苦学习英文,潜心研究外交和国际政治,以“学贯中西”见称于时。1878 年8月,出任驻英法公使,在中西对峙的国难当头之际,曾纪泽通过自身敏锐的观察和收复伊犁的谈判,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同时,他也从国外的角度反观中国,最早发出了“中国睡狮已醒”惊世骇俗的言论。
慈禧十分重视曾纪泽
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时,慈禧太后非常重视,在曾纪泽出使之前,于光绪三、四年(1877、1878年),两次召见了他,亲自询问了他的行程以及外国的外交体制等等一些具体的问题。在史海中留下了慈禧太后与曾纪泽的对答:
“办洋务甚不容易。闻福建又有焚毁教堂房屋之案,将来必又淘气。”
“办洋务,难处在外国人不讲理,中国人不明事势。中国臣民当恨洋人,不消说了,但须徐图自强,乃能有济,断非毁一教堂,杀一洋人,便算报仇雪耻。现在中国人多不明此理,所以有云南马嘉理一事,致太后、皇上宵旰勤劳。”
“可不是么。我们此仇何能一日忘记,但是要慢慢自强起来。你方才的话说得明白,断非杀一人、烧一屋就算报了仇的。”
“是。”
“这些人明白这理的少。你替国家办这等事,将来这些人必有骂你的时候,你却要任劳任怨。”
“臣从前读书,到‘事君能致其身’一语,以为人臣忠则尽命,是到了极处了。近观近来时势,见得中外交涉事件,有时须看得性命尚在第二层,竟须拚得将声名看得不要紧,方能替国家保全大局。即如前天津一案,臣的父亲先臣曾国藩,在保定动身,正是卧病之时,即写了遗嘱,吩咐家里人,安排将性命不要了。及至到了天津,又见事务重大,非一死所能了事,于是委曲求全,以保和局。其时京城士大夫骂者颇多,臣父亲引咎自责,寄朋友信,常写‘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八字,正是拚却名声,以顾大局。其实当时事势,舍曾国藩之所办,更无办法。”
“曾国藩真是公忠体国之人。”
曾纪泽曾与慈禧的对话中不但为其复曾国藩赢得了最高执政者的正当公允评价,同时也恰当地表达了曾氏家教对自己的影响。慈禧还询问了曾纪泽对洋务的看法和外语水平。
“你在外多年,懂洋务否?”
“臣父亲在两江总督任内时,兼署南洋通商大臣,在直隶总督任内时,虽未兼北洋通商大臣,却于末了儿办过天津教堂一案。臣随侍父亲在任,闻见一二,不能全知。”
“你能通洋人语言文字?”
“臣在籍翻阅外国字典,略能通知一点。臣所写的,洋人可以懂了;洋人所写的,臣还不能全懂。”
“是知道英国的?”
“只知道英国的。至于法国、德国等处语言,未曾学习。美国系与英国一样的。”
在第二次的召见中,曾纪泽又强调了当时英语为国际商务用语,而法语为欧洲外交官方语言。曾纪泽在回答慈禧时,还强调了翻译一职和办洋务的区别,提出朝廷在挑选洋务官员时不必把外语水平作为一条标准。“若遣使必通洋文洋语,则日后择才更难。且通洋文、洋语、洋学,与办洋务系截然两事。办洋务以熟于条约、熟于公事为要,不必侵占翻译之职。”
从曾纪泽和慈禧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求真务实、敢讲真话的曾纪泽。
初到欧洲,曾纪泽以诗明志。诗曰:“九万扶摇吹海水,三千世界启天关;从知混沌犹馀言,始信昆仑别有山。”曾纪泽对英国人的傲慢之举予以严厉的反击,彰显了一个泱泱大国义正辞严凛然不可欺的一面,赢得西方外交界的尊重和朝野的好评。
慈禧太后欣喜的赞叹道:“看不出,曾纪泽还真有些胆量!”
让沙皇把吞到腹中的领土再吐出来
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趁清朝西北边疆动乱之机,以“代为收复”为名,出兵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光绪四年(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沙俄拒不归还伊犁。清政府派崇厚为使臣赴俄谈判索回失地。昏庸无能的崇厚在沙俄的利诱威胁下,于光绪五年(1879年)十二月二日擅自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儿亚条约》。根据该约,中国虽然收回了伊犁这座孤城,却丧失了大片土地,除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里斯河流域大片富饶的领土外,还要赔款500万卢布。
消息传来,朝野震惊,举国哗然。迫于压力,清廷不予批准承认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将崇厚革职查办,并令左宗棠做好战争准备,以防不测。沙俄恼羞成怒,派大军屯集边境,并调集军舰游弋远东。此期间,由于沙俄国内出现了一些变故,俄方同意了清廷的重新谈判的要求。
光绪六年(1880年)二月,清廷派驻英公使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钦差大臣,修订崇厚先前所立的条约。曾纪泽知道自己面临要打交道的是一个异常贪婪蛮横的国家。但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他没有其他的选择,只有义无反顾知难而进,曾纪泽决心“障川流而挽既逝之波,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
曾纪泽认为伊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放弃伊犁等于放弃整个新疆。于是,他提出以金钱换土地,即使多赔点钱也要收回土地,钱是可以再生的,土地失去则不能再回。这一外交策略在当时可谓卓有见识。
光绪六年六月,曾纪泽抵达彼得堡,开始长达半年的艰难谈判。与曾纪泽谈判的是俄国代表是外交大臣格尔斯和驻中国公使布策,这两人十分霸道蛮横强硬,坚持不改崇厚先前所立的条约。
他们对曾纪泽说:“两国全权大臣已经签订好了条约,没有什么可以修改的了。”
曾纪泽语气坚定地回答:“因为中国的使臣崇厚失职,违背了朝廷的旨意,所以这个条约理应酌情进行修改。”
格尔斯和布策又说:“崇厚是头等全权大臣,你是二等出使大臣,又无全权,怎么能够修改崇厚与我们签订的条约呢?”
曾纪泽针锋相对:“我既然是驻俄公使,就有权同你们谈判修改条约的事。”
格尔斯和布策被顶得无话可说,只好同意与曾纪泽谈判。曾纪泽把需要修改的地方一条条列出。格尔斯看后暴跳如雷:“这不是把前面所订的条约全部推翻了吗?俄国沙皇已经向清朝廷提出最后警告,假如不批准以前签订的条约,我们就只能用大炮来发言了。”
曾纪泽毫不退缩地回答:“如果两国间不幸发生战争,中国用兵向俄国索还土地,那就什么地方都可以索取,决不只限于一个伊犁。”
几天后,格尔斯和布策又蛮横地向曾纪泽提出:“我们守卫伊犁的军费总共为1200万元,中国必须予以赔偿。”
曾纪泽冷笑道:“双方还没有打仗,哪里跑出来的军费?”
格尔斯和布策说:“如果你们不答应,俄国只好开战了。”
曾纪泽不卑不亢,针锋相对:“中国不愿有打仗之事。倘不幸有此事,中国百姓未必不愿与俄一战。一旦打起仗来,谁胜谁败还不一定呢。中国人坚忍耐劳,纵使一战未必取胜,然中国地方最大,虽数十年亦能支持,想贵国不能无损。大清如果获胜了,那俄国也必须赔偿我们军费。”
其时,俄国内有国事不宁,外有左宗棠有作战准备,沙俄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再加上曾纪泽恪守“替国家保全大局”的信条,以其非凡的毅力和坚韧,始终如一不为利诱,不折不挠,不屈淫威,“逐日争辩,细意推敲”,始终表现出“不肯苟且迁就之意”,极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双方正式会谈辩论有记录可寻为51次,反复争辩达数十万言。终于迫使俄国政府修改条约,除了将伊犁归还中国外,又还了伊犁南面的一大片领土。曾纪泽不辱使命,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英雄式的外交大臣。
光绪七年(1881年)二月二十四日午后,双方重订《中俄伊犁条约》,此次签订的条约全称为《中俄改订条约》,用中、俄、法三国文字缮就定稿,中文约本有数页是曾纪泽亲手书写。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一)沙俄归还其强占的中国伊犁地区,但为安置“入俄籍而弃田地之民”,霍尔果斯河以西和伊犁河南北两岸的中国大片领土交由俄方管理。约2万多平方公里的伊犁等9城。(二)规定“伊犁居民,或愿仍居原处为中国民,或愿迁居俄国入籍者,均听其便”。(三)中国赔款900万卢布(约合509万两白银),用以“代收,代守伊犁所需兵费”及“补恤”俄商、俄民等。(四)俄商在中国新疆各城贸易,暂不纳税;在中国蒙古地区贸易,照旧免税。(五)准俄国在肃州(指肃州所属的嘉峪关,在今甘肃嘉峪关市)和吐鲁番增设领事。
《中俄改订条约》与俄国与崇厚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相比,除赔款增加了四百万卢布外,在界务和商务方面,中国都争回了很大一部分主权。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条约是从沙俄已经到手的利益中挽回的,是虎腹取食,曾纪泽实现了“挽狂澜于既倒,探虎口而索食”。这一次谈判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成功谈判,外交胜利。
签字之后,沙俄代表格尔斯握着曾纪泽的手说:“我办外国事件四十二年,所见人才甚多,今与贵爵共事,始知中国非无人才!”称他为“世界罕见的使才”。
光绪七年三月二十六日,清政府钦差大臣、全权代表、中国驻俄公使曾纪泽与俄国外交大臣格尔斯重新签订的《中俄改订条约》正式对外发布。
此条约一公布,世界舆论顿时一片哗然。
英国驻俄国公使德佛椤当日向英国外交部电告此事时称:“奇迹!中国的曾纪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了出来!”
法国驻俄公使商西由衷赞叹:“无论从哪方面看,中国的曾纪泽创造的都是一个奇迹!”法国籍军官日意格的评价则是:“我没有看错,曾纪泽确是我接触到的所有外交官当中最优秀的一个!”
英、法、美等国的各大权威报纸均载文评论说:“中国的天才外交官曾纪泽创造了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迹,他迫使大俄帝国把已经吞进口里的土地又吐了出来。这是俄国立国以来不曾有过的事情。”
晚清学者俞樾用了十六个字评价了曾纪泽的这次外交功绩:“公踵其后,十易八九,折冲樽俎,夺肉虎口。”
伊犁谈判的成功,提高了清王朝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一改中国近代以来“奴才外交”的懦弱形象。
中国先睡后醒论
法国对越南垂涎已久,光绪九年(1883年),法军由海、陆两路挑起战争,威逼清廷就范,中法战争爆发。曾纪泽又与法国展开外交斗争。曾纪泽主张“坚持不让”,“一战不胜,则谋再战;再战不胜,则谋屡战”。认为中国应取“刚严”之态,整军备战,以战求和。法国见曾纪泽不好对付,向清政府提出撤换曾纪泽为议和条件。迫于法方压力,清廷免除了曾纪泽驻法使节之职,由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将中国在越南的一切权益彻底放弃。曾纪泽闻讯,极为悲愤,斥责李鸿章“闻法不索军费,遂将全越让之”,完全是目光短浅之举。
曾纪泽卸驻法大臣职后仍为驻英、俄大臣。光绪十年(1884)三月,他几经周折与英国议定《洋烟税厘并征条约》,为清政府争回每年增加烟税白银200多万两。
曾纪泽在出使英俄期间,他感知到清王朝顺应世界潮流的变局已经到来,清王朝这头睡狮正在醒来,“中国真醒大醒”,“无复有睡之意矣”。他用英文作《中国先睡后醒论》,发表于伦敦《亚洲季刊》上。文章义正辞严地驳斥了列强对中国的鄙视,指出外来侵略足以“唤醒中国于安乐好梦之中”,中国“全备稳固可翘足以待”。曾纪泽对民族振兴国家强盛满怀信心。
光绪十二年(1886 年),曾纪泽奉旨回国,虽先后在海军衙门、总理衙门、兵部等部门任职,但并无实权,无所作为。他曾作诗自叹:“年来益觉名心淡,好梦时时在故乡。”在日益腐朽的清王朝晚期,曾纪泽的政治主张始终无法实现,这是他抱憾终身的痛楚。
光绪十六年(1890年2月23 日),突患中风的曾纪泽卒于任,时年51岁。朝廷循例抚恤,加太子少保,谥惠敏。正当国家多难之秋,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一代外交巨子溘然长逝,令人扼腕叹息。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曾纪泽的辞世是中国外交界的重大损失。
没有了曾纪泽的晚清王朝,外交从此进入了“磕头时代”。 (王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