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mod刘备传(三国游戏发展史:中国缺位,日厂凶猛)
曹操传mod刘备传文章列表:
- 1、三国游戏发展史:中国缺位,日厂凶猛
- 2、三国志9进击的蚩尤:被蛮夷包围的华夏群雄,谁最有希望翻盘呢
- 3、同样演曹操,陈建斌、鲍国安、于和伟放在一起,差距一目了然
- 4、曹操为何如此能淘宝,看看麾下五子良将都是怎么来的?
- 5、孙权熬死曹操刘备曹丕之后,又忍了3年才敢称帝,他到底怕什么?
三国游戏发展史:中国缺位,日厂凶猛
2021年10月29日,广州。中国国际漫画节动漫游戏展上的关羽动漫模型。(图/ 陈骥旻/ 中新社)
三国成为现代文化的流行元素,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三国演义》的普及推广。
故事本身的精彩性与传奇性,让“三国”在中国从古至今都算是“热门IP”,不论庙堂史籍、庶民百姓还是文人墨客,都在代代传颂那段群雄相争、英杰辈出的历史。
既“热门”又“精彩”,“三国”在理论上很适合作为电子游戏的选材对象:家喻户晓、受人喜爱,意味着玩家接纳这个题材没有任何门槛;势力众多且各有兴衰,人物饱满且文武兼备,则意味着各种游戏类型都能与“三国”进行结合。
但现实却是,“中国做不好三国游戏”成了困扰玩家20多年的老问题。
以游戏市场中占主导的手游为例,在App Store用关键词搜索,可以找到71款明确标明“三国”的运营中的游戏。但和数量产生明显对比的是它们的口碑。事实上,放眼今天的国产三国题材游戏,的确还看不到一款质量和影响力能让三国游戏爱好者们真正满足的优秀作品。
日本游戏爱三国:一场文化逆输出
“能实现梦想的盒子!”1979年,光荣株式会社的社长襟川阳一向妻子描述了他在杂志上看到的“个人计算机”,生日当天,他收到妻子花光积蓄购买的礼物——价值40万日元的夏普MZ-80C,游戏史就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动。
光荣本是一家濒临破产的染料公司,大踏步转向软件领域后,“历史迷”襟川阳一牵头开发出亚洲首款策略模拟游戏《川中岛合战》,随后日本战国历史题材游戏《信长之野望》让公司在游戏界站稳脚跟。
再后来,光荣的选题视线瞄向了在日本同样耳熟能详的“三国”。
16世纪末,《三国演义》就被译介到了日本,几种改编作品让它在近代经久不衰。
“国民作家”吉川英治在20世纪中叶创作的日语小说《三国志》是日本后世三国文化的底本;1971年,横山光辉开始连载漫画版《三国志》;1982—1984年,NHK播放《三国志》木偶剧,又在全日本范围内掀起了一阵“三国热”。
1985年,世界上第一款三国题材的电子游戏《三国志》应运而生,它凭借流行题材和过硬品质广受好评,并夺得杂志LOGIN评选的BHS大奖(读者票选年度最佳软件)第一名。
游戏玩法基本是《信长之野望》的翻版,玩家可以扮演三国时期的君主,通过内政、外交和军事手段不断扩大势力,最终一统天下。
尽管口碑不错,但初代《三国志》30万套的销量不算亮眼,原因主要是当时个人电脑及电脑软件的售价相当高昂,一台NEC PC-8801定价228000日元,一份《三国志》游戏要卖14800日元,相较之下,任天堂的FC游戏机售价才14000日元。
因此,在家用机游戏和街机游戏更加普及的情况下,抢占先机并不能“问鼎中原”。
1988年,南梦宫也开始制作FC游戏机,即“红白机”版的三国策略游戏,系列第二代《三国志2:霸王的大陆》在游戏性上更加成熟,这款游戏曾进入中国市场,是不少玩家在“红白机”上的策略游戏启蒙。
卡普空在1989年推出过漫改作品《吞食天地》,其系列第二代《吞食天地2:赤壁之战》曾经是国内街机厅的必装游戏,狂转摇杆“吃包子”、上马后能使用长兵器等设计,都成为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但光荣依然在三国题材领域执着地耕耘,90年代初期,光荣接连发售了3部《三国志》,每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1994年还推出了战棋类游戏《三国志英杰传》,该作去掉《三国志》系列中的内政成分,更专注于战争玩法,同时还加入了RPG元素,玩家可以操作君主在各城市间走动,和NPC对话、发掘人才、购物等。
新系列在1998年推出了最后一款作品《三国志曹操传》,由它探索的战棋模式则成为《三国志6》《三国志7》等续作的主要玩法。
日本销量并不好的《三国志曹操传》在中国收获了大量拥趸,爱好者们为它制作出众多MOD,有基于原作加强的《刘备传》《吕布传》,还有沿用系统、自创剧本的《精忠报国岳飞传》《杨家将传奇》《瓦岗寨异闻录》等。
90年代后期,生长并繁荣于街机的2D“清版过关”类动作游戏渐渐衰落,家用机的画面表现力则在不断提升。
“PlayStation 2硬件性能很强大,或许能够做出将战场原样再现出来的动作游戏。”光荣的制作人铃木亮浩曾回忆道。2000年,初代《真·三国无双》以“首发护航”的地位随PS2发售。
而《真·三国无双2》成为了光荣创立后,首款销量超过100万份的作品。
至此,手握历史模拟类和无双动作类两大类型,游戏平台从电脑延伸到家用机,光荣成为了三国类游戏市场里“浪花淘尽英雄”后依然挺立在舞台上的那家公司。
在国内页游、网游野蛮生长的时期,大批游戏广告中的人物立绘、动作音效都原样照搬于《三国志》和《真·三国无双》,尤以关羽、曹操、赵云等著名角色最为常见。
这种现象近年已随着市场开放和版权规范逐渐消失,但依然是属于中国玩家的特殊记忆。
2021年7月30日,上海。游戏《真·三国无双》在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上展出。(图/IC)
星星之火,燎原前熄灭
而中文世界里,最早尝试三国题材的是台湾地区的游戏商们。
1991年,智冠科技发售首款中文三国游戏《三国演义》,销量有17万份,但这款游戏其实是光荣《三国志2》的仿制版。
台湾地区的其他厂商陆续开发过《三国志武将争霸》(1993)、《富甲天下三国篇》(1994),尝试过格斗、益智等类型,但由于公司经营不善、品质粗糙等问题,这批游戏纷纷在市场上折戟。
直到90年代末,三国游戏才涌现出几部“爆款”。
1998年,奥汀科技发售的《三国群英传》,在进入大陆市场后,曾在大江南北的网吧里风靡一时。
这款游戏的游玩部分由内政系统和对战系统组成,内政系统同样借鉴自《三国志》,对战系统则和1996年的日本游戏《龙之力量》相似,两军会分居屏幕两侧,随玩家下达指令,各兵种可以面对面冲锋、厮杀。
同期的《三国志6》还在用头像、数字、音效来传递战场信息,《三国群英传》则是即时战斗制,有着卷轴式的实景战场和分辨率640×480的高清画面,这让它更受中国玩家青睐,繁体中文玩起来也更具亲切感。
鈊象电子于1999年推出的《三国战纪》,在街机时代落幕的大背景下,依然得到了大批玩家的喜爱。
初代《三国战纪》在剧情上另辟蹊径,选取了“截江救阿斗”作为故事开篇,不再是常规的“黄巾”或“赤壁”。因为鈊象电子是做格斗游戏起家,在动作设计、打击手感上有所积累,游戏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独特必杀技,玩家稍加练习就可以打出华丽的连击
。比起日厂卡普空的《吞食天地》,《三国战纪》的人物形象也更贴近中国传统故事,可操作角色不仅有符合小说描述的蜀汉五虎将,还有国人熟知的诸葛亮、貂蝉等。
2000年,国内第一款多人网络游戏《万王之王》上线,在一个月时间内达成了万人同时在线。
智冠科技也嗅到了网络游戏带来的新风向,紧跟《万王之王》上线了《网络三国》,并进军大陆市场。这是第一款三国题材的网络游戏,游戏本身平平无奇,流行度也远不如同期的《传奇》《大话西游》,但它的确和其他游戏一起,启动了国内的“网游元年”。
“网游元年”后,大陆才诞生能被玩家铭记的三国游戏。
但这一年,国家已颁布《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的意见》,即“游戏机禁令”。
而盗版的长期猖獗又进一步挤压了单机游戏的生存空间。
在单机游戏日渐式微的大环境下,目标软件在2001年发售的《傲世三国》成为了第一款在E3(电子娱乐展览会)上展出的国产游戏,也是当时极少数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发售的游戏。
在玩家们的追忆中,目标软件常被冠以“中国的暴雪”之称,其2002年的作品《秦殇》在2022年重新登陆Steam时,介绍页面引用了诸多媒体的褒奖——“曾有那么一瞬,国产游戏迈向世界之巅”“曾惊艳世界,比肩《暗黑破坏神》”。这些作品更像对逝去时代的挽歌,《傲世三国》在发布资料片《三分天下》后戛然而止,开发商改做网游,不再有重量级产品,名声逐渐隐没。
2002年还有一部颇为经典的《三国赵云传》,是当时比较罕见的国产ARPG游戏,游戏以赵云为主视角,故事从他年少学艺讲起,结束于虚构的“大破五行阵”。
在玩法层面,《三国赵云传》的技能系统、装备系统都比较成熟,玩家可以感受单枪匹马纵横疆场的紧张刺激。
其开发方珠海第三波工作室的骨干基本是西山居前员工,曾参与过《剑侠情缘2》《地雷战》等游戏制作。游戏开发到中段时,团队经历了一次集体出走,导致最后的成品并不完整,一些攻略书中的彩蛋在游戏里没有体现,反而让它在玩家心中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做完《三国赵云传》后,初始团队各奔东西,这也导致了其续作因质量问题无人问津。
三国游戏进入青铜时代?
往前追溯20年,国内似乎没有广受认可的三国游戏了。
一些网络游戏短暂火过一阵,比如2008年的页游《热血三国》、2009年的MOBA游戏《梦三国》等,但在同类中都不具备代表性。
曾经的IP也推出过一些线上版本,如《三国群英传OL》《真·三国无双OL》等,但品质和原版游戏有很大差距。
单看口碑,仍能被人们记得的恐怕只有玩家自制的《魔兽争霸》RPG地图《真·三国无双》;如果看传播度,游卡网络2008年上线的《三国杀》在几年时间内达成了1亿个注册用户。但他们的性质都和一般意义上的电子游戏有所不同。
直到2019年,英国公司Creative Assembly制作的3A级即时战略游戏《全面战争:三国》再次牵动了中国玩家的神经。
在做三国前,“全面战争”已经是一个成熟IP,推出过10部主系列作品和若干外传作品,游戏设计师在谈到为什么选择三国作为历史背景时表示,三国“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规模庞大的战争和生动的人物角色,和‘全战’的玩法非常契合”。
显然,三国作为大型游戏选材对象的潜力,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
《全面战争:三国》推出后,国内玩家高涨的购买热情也回应了游戏品质,上架首日,Creative Assembly透露游戏中的中国玩家数量可能超过了三分之二,“这创造了‘全战系列’的历史,也刷新了我们对于欧美游戏产品玩家比例的认知”。
仅仅一周时间,《全面战争:三国》的销量就突破了100万份。
尽管国内缺乏亮眼作品,但随着移动游戏市场的高速扩张,三国题材游戏的数量并不少,按照数据平台DataEye-ADX的统计,2020年全年,三国游戏品类的广告投放量就占整个买量大盘的7.13%。
但另一方面,玩法创新却相当匮乏,仅策略经营类游戏的投放规模就占所有三国游戏的75%。
“三国”的确是一个可以被循环利用的大IP,然而,相似题材的过度开发却也造成了玩家的审美疲劳。
如今再提“三国游戏”,已经不会让人联想到20多年前,在古旧的街机、家用机上化身英雄人物投入虚拟战场的惊喜,而是会让人本能地怀疑,它是否又是一个只为搜刮钱包的快消品。
即便是光荣的《三国志》和《真·三国无双》也都各自陷入瓶颈,《真·三国无双8》的玩法改革大受抨击,成为系列里评价最差的一代。
不过,这些更像是长线系列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仅在三国题材上,国内游戏还没有爆发出能够突破海外多年来“题材垄断”的能量。
1995年,有玩家写信给国内首份游戏杂志《电子游戏软件》,悲愤地控诉道:“究竟哪一天我们能在贵刊上见到中国人自己制作的游戏!”
快30年过去,已有大批国产游戏成功出海,至2021年创造出超过300亿美元的海外市场。
但如果要再次见到一款“中国人自己制作的”、享誉世界的三国游戏,或许还需要继续等待。
三国志9进击的蚩尤:被蛮夷包围的华夏群雄,谁最有希望翻盘呢
发生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涿鹿之战,是以黄帝领衔的华夏联盟胜利,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战败而决定了炎黄子孙的发展命运。自古成王败寇,输掉了战争的蚩尤和九黎部落被后世冠以了“兽族”、“魔族”、“蛮夷”等蔑称,在仙侠类和战争类题材的游戏中更是永远磨灭不掉的标签。三国志9逐鹿九州MOD的“危机四伏”章节,给了蚩尤一次声势浩大的卷土重来,光看地图就让玩家们不禁沸腾。
整个华夏大陆基本都是蚩尤势力的灰色版图,泛出彩色的只有黄帝、刘邦、曹操、刘备、孙策、刘裕、李世民、赵匡胤和朱元璋。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正统中原汉族政权的代表,就连与西戎关联紧密的秦朝都被拒之门外,这波血统控得有点严。从布局来看,曹操、黄帝、朱元璋、孙策是比较容易活下来的,因为四家在地理上紧密地抱团取暖。李世民、刘邦、刘备三家需要凑一凑身位,刘裕则要向孙策靠拢,他们的生存难度适中。最让人绝望的就是赵匡胤,形单影只被丢到了最北边,前期根本不可能指望同胞的救援,因为同胞们也是鸭梨山大。在进行详情展示之前,请先容许我一笔带过曹操、刘备和孙策,他们完全没有人员变化,其他势力则都有各自的看点。
蚩尤(开局城市:38座,在职武将:414人)
首先自然是蚩尤阵营的顶配阵容,包含了所有的外族,有五代十国那样的割据小国,也不乏元朝、清朝这样的大一统帝国。从铁木真到努尔哈赤,从楚霸王都孙吴子,蚩尤军团的战力是任何中原帝王都不敢上前单挑的。在武力值方面,蚩尤以120点的分数制霸了整个三国志9逐鹿九州MOD,项羽、吕布、李存孝、冉闵在他面前都是弟弟。而且他们的内政生产也不差,商鞅、管仲、王猛来管家,别想着在头脑上能占他们的便宜。
李世民(开局城市:长安,在职武将:45人)
综合国力排在第二位,华夏联盟的头号强国是李世民的大唐。他的麾下集结了初唐、武周、中后唐三个阶段的名将贤相。军事方面可以倚仗李靖、苏定方、薛仁贵、李光弼、郭子仪等人,智囊团队则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狄仁杰、武则天、张九龄甚至李隆基可用。反正一开始就在长安,一鼓作气发动闪电战拿下洛阳,靠着两座超级大都市稳稳做带头大哥。
刘邦(开局城市:汉中,在职武将:43人)
刘邦的总体阵容并不比李世民差,韩信、卫青、刘秀这些来自两汉的豪杰撑起了他的脊梁。汉中是历史上的刘邦迈向帝业的起点,然而游戏里他面对的蚩尤大军实在太强,跟李世民抢资源就太蠢了。建议玩家还是往巴蜀收缩,先打下成都让王业偏安了再说。
赵匡胤(开局城市:北平,在职武将:44人)
和楼上两家一样,赵匡胤的大宋也是集合了北宋和南宋的武装集团。军事层面基本被岳飞、韩世忠、吴阶、孟珙等南宋名将占据主导,好在内政领域都是王安石、范仲淹、赵普、寇凖说了算,敢不听话就扣工资!当然他们根本没工夫内斗,北方全是蚩尤的地盘,稍有不慎就被团灭了,根本等不到任何援军。
朱元璋(开局城市:江夏,在职武将:34人)
明太祖朱元璋是几位中原大帝里最幸福的,除了徐达、常遇春、傅友德、刘伯温、李善长等自己的嫡系班底,还有戚继光、张居正、李定国等后世英才。东面、北面和南面的防守压力都被曹操、黄帝和孙策分担,他们只要守好江夏西面的水域就万事大吉。大明诸将的水性分分钟秒杀东吴,否则鄱阳湖水战和东南抗倭战争都白打了。
黄帝(开局城市:汝南,在职武将:24人)
蚩尤的死对头黄帝,手下的人是来自上古时期和夏商周的角色,都多多少少带有些神话色彩。单从个人能力来说,黄帝并不输给蚩尤,奈何游戏的剧本设定偏向后者。双拳难敌四手,选择黄帝进行游戏的朋友还是要放下身段,跟周围邻居搞好关系,否则肯定比他们更早领盒饭。
刘裕(开局城市:桂阳,在职武将:19人)
人才库最凋敝的势力就是刘裕的南朝,宋、齐、梁、陈绑一块,实力也就略微强于刘备和孙策,比曹操都显得吃力。陈庆之和韦睿最多只能扛住长沙拓跋焘和斛律光的第一波攻击,打退宇文泰和高欢的第二波根本没戏,还是赶紧往北跑路,最起码搬家到柴桑和孙策接壤才有个伴儿。三国志9逐鹿九州MOD完全由蚩尤主导的章节就介绍到这里,你们认为哪个势力最有希望杀出一条血路呢?
同样演曹操,陈建斌、鲍国安、于和伟放在一起,差距一目了然
《三国演义》至今依旧盛行,承载着无数人对三国那段历史的憧憬。
不少三国剧也是许多观众童年的历史启蒙,尤其是1994版本的《三国演义》。
人们除了被剧中你来我往的博弈所吸引,更为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角色着迷,如号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
影视化《三国演义》的版本有很多,但是刻画曹操比较深刻的还属94版《三国演义》和10版《三国》、以及《司马懿之军事联盟》的三个版本。
陈建斌的曹操被评价为演自己,而于和伟和鲍国安的曹操在世人眼中各有千秋。
下面我们就把三个版本中的曹操放在一起看,孰好孰坏,一目了然。
陈建斌
新三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光是筹备就三两年,曹操扮演者也是有代表作《乔家大院》的陈建斌。
可最后呈现出的曹操毁誉参半,看过的人大多是一声叹息。
其实一开始,新三国的初期是留有充分准备时间的,陈建斌最初也不是钦定的曹操,选角也经过了一番波折。
陈建斌一眼就相中了曹操,可没想到总导演并不同意,只说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请他出演。
可他推了不少戏,怎么可能忘掉初心,命中注定演曹操的硬汉如何去演孙刘?
换了新导演终于如愿让他演曹操了,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没多久导演又换了人。
这把陈建斌折腾得够呛,新导演没换角,只是陈建斌需要等待更久的前期时间,这一等就是两三年。
在等待中,陈建斌又推掉了一个心仪已久的大角色,从来不喝酒的他都郁闷得喝起了闷酒。
好歹有曹操这个角色撑着,陈建斌就盼着枭雄一角杀出重围,可等来的不是一战成神,而是网友的若干个唾沫星子。
虽然剧本和台词也有责任,但落到陈建斌的演技上,新版曹操的失败也是实至名归。
横槊赋诗那一段,陈建斌的表现着实有些另类。
我们知道说话迟缓略微停顿,会让整个人看上去要沉稳一些。
可是坏就坏在陈建斌的停顿颇为僵硬,将四字短歌一刀切成“二言律诗”。
“呦呦鹿鸣”变成“呦呦”、“鹿鸣”,“山,不在高”断成“山不,在高”。
“呦呦”和“悠悠”二字陈建斌念得极具特点,不禁网友感叹“一听就是大佐级别”。
总之,陈建斌的嗓音可能受到他刻意拿捏的影响,让人出戏得不是一星半点。
低沉的音调加上奇怪的停顿,此时曹操看起来并不像一个运筹帷幄的豪杰,像是一个刚学会中文的外国人,在磕磕绊绊、面无表情地背诵古文。
在表现力上面,陈建斌版的曹操一直在用力过猛与心不在焉的状态间游离。
在表现曹操不羁的时候,为了凸显霸气,陈建斌就大吼大叫的发号施令。
如果真的能靠分贝音量来表达自己的豪迈雄厚的话,那在战场上不就凭嗓门大小来决胜负吗?
那曹操何以是曹操,而不是张飞呢?
在表现曹操胆识过人,深谋远虑,陈建斌又表现得过于矜持。
比如他在杀吕伯奢一家表现得冷静过头,完全看不出他对于自己失手后的触动。
倒是有种杀人犯扮猪吃老虎、做了坏事一脸无辜的既视感。
陈建斌笑得像憨厚的山间草莽做好事不留名,而非慷慨霸气的曹操。
反而更像是一个反应迟钝、表情稍显面瘫的壮汉,似乎内心并没有什么波澜。
在败走华容道曹操的三次笑声,本是对将士的鼓舞,可却没想到他的“嘿嘿嘿”,竟让人联想到费玉清老师。
陈建斌笑得像憨厚的山间草莽做好事不留名,而非慷慨霸气的曹操。
陈建斌在其他戏中也有不错的表现,可他的曹操却在某些时刻让观众觉得脚趾抓地和割裂。
新三国的失败,台词和剧本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新三国的编剧明显是在原著基础上创新,夹带了很多新的私货。
可就是这些私货让三国看起来有一些滑稽。
随地大小便的确可以体现一个人不拘小节,甚至说有些市井流氓之气。
但这一桥段放在曹操身上,不太合适吧。
新三国里,曹操一边如厕一边与将士谈笑风生,完事儿之后还大呼:“这泡尿撒得痛快!”
曹操好歹是礼仪之邦的丞相,怎么能与市井之徒相论?
这是曹操,又不是刘邦。
还有一些天雷滚滚的台词,曹操站在赵子龙的下属旁动情地说:“我爱死他了”;
曹操在百官面前,畅快淋漓地说“差点没把我笑死!”,
得了吧,快把观众笑死了。
还有强用成语,青梅煮酒时,曹操镇定自若地对刘备说“所以我才能跟你相敬如宾……”
知道的还是拍三国,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穿越同人剧呢!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一众跑偏、不伦不类的台词衬托下,陈建斌的曹操也显得情有可原,勉强到达及格线了。
鲍国安
有新三国就有旧三国,老三国群英荟萃相当精彩,其中鲍国安的曹操就堪称一绝。
在拍摄期间,他只有一次不露正脸时,用了替身;整个剧组也只有他全程原声。
也就是从台词的功底上,就能够看出他与陈建斌的差距。
同样是横槊赋诗这一段,鲍国安的台词悦耳连贯。
既有古人的抑扬顿挫,又能展露曹操的壮志凌云。
鲍国安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不像扮演者,他仿佛就是曹操本身。
他的大志将成的得意与睥睨天下的气场都非常具有感染力,让人愿意沉醉在他的宏图伟业中。
94版的曹操将《短歌行》用歌的形式唱出来。
他拿着槊细细端详的样子,浑身上下都弥漫着一种一统天下的霸气。
鲍国安的曹操像是真正的即兴创作,与新版的三国相比,果然验证了一句话: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败走华容道时,鲍国安的三场笑容都具有层次感,
能够明显地觉察出他的情感是有过渡的,而不是突兀的。
仿佛看客就是他麾下的将士,让人真切地意识到枭雄在逆境中的不屈与胆大乐观。
在错杀蔡瑁、张允时,短短的一两分钟内,曹操的大起大落的心情,鲍国安对其心理变化也把握得非常准确。
他不像陈建斌那样或木讷或夸张,而是将曹操的醒悟、懊悔,演在了眼神中。
一系列富有张力的表演,让观众也带入曹操的场景中,与他感同身受,悔不当初。
鲍国安的表演让人们坚信,眼前这个人就是因为错杀大将的一代奸雄。
青梅煮酒中,当刘备提到他认为的豪杰时,鲍国安版的曹操轻蔑一笑,
那一笑正是他作为曹操身处高位,对他人的不屑与轻蔑、骨子里的不羁与自傲。
而把刘备吓掉筷子的眼神,也犀利得让人拍案叫绝。
而在最初,曹操一角也差点与鲍国安擦肩而过。
鲍国安的同事是三国的副导演,向总导演推荐了他。
总导演上门与鲍国安交谈,谈了半个小时后,总导演就拍板,鲍国安就是要找的曹操。
可是等到这一消息传出,不少人都对他产生了质疑。
在正式确定演曹操之前,鲍国安的演绎生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辉煌,他出名的仅有《大唐名将》的魏征和《水浒传》中的宋江。
鲍国安整个人看上去也和善可亲,看上去没有曹操那种多疑凌厉。
幸好总导演对鲍国安适合曹操深信不疑,不然可能就见不到如此经典的形象了。
光是选角,并不能说明什么。
真正让鲍国安成为曹操,更在于他对曹操本人细致入微的了解。
身为中央戏曲学院的教授,他从学术方面早已分析研究过曹操。
但谨慎如他,还是在街上广做调查。
调查了几百人之后,他发现曹操在人们心中千人千面,莫衷一是。
为了把握曹操的核心,他几乎全身心都沉浸在对曹操的钻研上。
多日里与学者们对曹操的探讨,才让他窥见了曹操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与细枝末节。
越了解,他越觉得《三国演义》中有将曹操污名化的倾向。
也正因如此,他在饰演中就尽量还原曹操的复杂性,让世人发现曹操并不是非黑即白,反而有血有肉、生动真实。
越是了解,鲍国安与曹操越为融合。
鲍国安将演曹操这一事情做到了极致,最后几乎都达到了人戏合一的境界。
后来主持人采访鲍国安时,鲍国安一副曹操的扮相,眼神里还透着曹操的狠。
有人就说,这压迫感,感觉主持人再多说两句,就要被拉出去斩了。
还有网友戏言“孤采访中好杀人”。
没办法,鲍国安的曹操太深入人心了。
而台下,鲍国珍也为了演戏的时候能立即投入状态,时刻保持着生人勿近的气势。
以至于一直入戏太深,平时吃饭别的演员不敢跟他坐一桌,生怕说了什么话惹得他不高兴。
鲍国珍忙的时候就背台词,闲下来的时候他就待在剧组看史实。
4年时间里,他都泡在了剧组不曾离开。
本以为可以用心琢磨剧本,可没想到麻烦也接踵而至。
四人间的宿舍,鲍国安的室友经过了多次轮换,很多时候阵营都不是同一类。
每次新室友来都会问他,您爱人呢?您孩子读哪里呀?
室友的热情也降低了他背台词的效率,不得以他就只有跑到走廊上背台词。
在剧里面是征战四方的曹操,在生活里却是被逼的在走廊上背词的46岁中年男人。
也正是因为这种勤奋,让他的演技更上一层楼。
不过鲍国安成也曹操,败也曹操。
红学家李希凡曾断言:“《三国》之后,鲍国安演不了其他角色!”
结果一语成谶,在《三国演义》火遍全国后,3年来鲍国安都困于曹操角色的枷锁中,难有片约。
最后他靠着《鸦片战争》的林则徐一角,才走出无戏可拍的困境。
于和伟
还有一位曹操扮演者,他的篇幅不长,在整个剧中甚至不是主角,却大放异彩让人记忆犹新,他就是于和伟。
如果说鲍国安的表演更贴近于真实的场景,像电视剧;
那么于和伟版的曹操就像一部史诗级的大片。
也是横槊赋诗这一桥段,高台上是于和伟版的曹操拿槊挥舞,高台下是乌泱泱、排列整齐的大军。
改编后的《短歌行》,通过于和伟口中唱出,竟然意外得动听。
由于场景、时间的不同,他不像鲍国安的兴奋,而是英雄迟暮,大限将至的悲凉。
在唱完整首歌后,他就体力不支瘫倒在地,只留槊也随之倒下的残影。
于和伟这一版的曹操也被易中天评价为演的最好、最贴近于史实的曹操。
易中天说的贴近史实,就是突出了曹操的霸气,能够统领济济英才的豪迈。
而于和伟在处理掷棋子试司马懿、“鹰视狼顾”的场景,也让人不寒而栗。
他原本微笑着的脸上几度阴晴变幻,仅仅通过微表情的处理,片刻之内就展现了曹操对司马懿的杀机顿现又逐渐消退的转变。
几番眼神、肢体动作都切换的流畅自然。
在于和伟的演绎下,他的曹操是荡气回肠的豪杰,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霸主。
在这一版几乎是弱化了曹操奸诈和狡猾的一面,放大了他天威难测、雄厚壮阔的一面。
如曹操这个角色一样,于和伟本人也是属于大器晚成型。
前30年一直不温不火,到了而立之年,才通过自己稳定的发挥,被人们熟知。
于和伟与三国有着不解之缘,早在1999年,他的第一部历史剧就是《曹操》,
2001年又客串鲁肃,这时候的于和伟还是一个妥妥的奶油小生。
而在2010年新三国拍摄时,他又出演了与陈建斌演对手戏的刘备,
如今完成从刘备到曹操的跨越,也是如鱼得水。
与三国命运般地多次隔空对话,让他的曹操在司马懿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虽然美中不足的是他没有演出曹操的复杂性,但是瑕不掩瑜,他的曹操另辟蹊径,也成就了他自己。
如今距离拍摄最近的《司马懿之军事联盟》,都已过去五年之久。
就像于和伟所说,人的演技会通过年龄来增长。
因为增长的不仅仅是他的演技,还有他对世界的理解、对感情的认知。
如今陈建斌也通过《甄嬛传》等剧实现了名气的飞升,
相信再让现在的陈建斌来演曹操,他绝对要比当年要发挥得更好。
而于和伟也通过曹操的精彩表演打开了戏路,获得白玉兰最佳男配,
曹操这一役也算是打响了名号,接二连三收到了同类人物的邀请。
像《悬崖之上》周乙这种亦正亦邪的角色,他也表现得游刃有余。
鲍国安老师则在三国演完之后,撰写了回忆录般的论文。
他写道,在如今一切结束了,他将作别那位熟悉又陌生的丞相,回归平民的位置上,还真有些不自在。
有人说鲍国安一个角色吃到老,其实不然。
曾把将一代奸雄演绎得出神入化、入木三分,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盖世英雄,足够熠熠生辉了。
看完分析后,你们最喜欢谁演的曹操呢?
曹操为何如此能淘宝,看看麾下五子良将都是怎么来的?
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且争议性较大,可是,曹操是一个特别有能力的人,特别是军事能力,这点争议较少。就连在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其传颂名作《后出师表中都曾以:“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 实事求是地肯定了曹操的才华与能力。虽然鲁肃等人曾将曹操比作项羽,但是他们毕竟有着很大的不同,项羽力能扛鼎,冲锋陷阵作大将的事,他能一人包揽。然而项羽是孤独的,他不善合人之力。反观曹操,无论是领兵征讨,还是冲锋陷阵都有忠诚能干的大将身先士卒。
官渡之战握有明显账面优势的袁绍为何如此一败涂地?这点的论述已经汗牛充栋。这里我们看一个细节,在许攸的建议之下,曹操出奇兵袭击袁军乌巢粮草大营时候,突然间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那就是袁绍麾下的张颌与高览,在这个关头,投奔了曹操。
高览是谁?史料所载不多,但是张颌却是大名鼎鼎,为什么?这是一个让刘备和诸葛亮两大英雄都感到颇为棘手的一个人。在刘备北伐夺取汉中之战中,曹魏主帅夏侯渊战死,可刘备却依然不敢轻易进兵,这是为何呢?收拾残兵代理主帅的就是张颌,他率部安全撤离,后屯兵陈仓,刘备都感到忌惮。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本来出其不意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大片的战果已经唾手可得,可这时在官渡大战时投奔曹操的张颌杀了过来。在街亭一战大败蜀汉一方的马谡,让诸葛亮策划的第一次北伐成果,瞬间毁于一旦。
“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三国志·魏略》
这样的杰出人才,得不到重用也就罢了,竟然还被袁绍阵营给逼反了。乌巢大营被劫持,袁绍紧急议事,张颌的意思是曹军勇猛,乌巢守将淳于琼肯定挡不住,必须即刻援助。还有一线生机。而袁绍宠信的谋士郭图却建议此刻攻打曹操的大营。张颌反驳,核心论点依然是曹军战斗力强悍,且有准备仓促间其大营是难以攻下来的。结果袁绍没听,依然派遣张颌颌高览去劫营,结果如张颌所料,大营攻不下,乌巢没救着。而惹出这番是非的郭图,竟然诬陷张颌等人,说张颌一个劲儿强调曹军战斗力强悍,诋毁我军,现在还幸灾乐祸。这下可好,张颌和高览彻底慌了,要拿他们当替罪羊啊。于是,他们立即向曹洪投降,曹操听说后,对张颌说:“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并将张郃拜为偏将军,封为都亭侯。
一个降将,张颌在曹操的麾下,凭借曹操的赏识,自己的努力,一路征南讨北,竟然一步步高升至右将军,车骑将军,为魏国五子良将之一。曹操的唯才是举真不是一句空话。
张颌如此,另外一位张姓将领,同样的境遇竟然比他还要耀眼,那就是魏国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辽神出身山西雁门马邑,自幼就弓马娴熟,可在最初阶段,却一直声名不彰,没错,他出身低微,起初跟的是并州刺史丁原,后来吕布杀丁原归顺董卓,他始终跟着并州集团,后来在三姓家奴吕布的麾下。可是,在吕布的麾下,他却没有什么辉煌的战绩,让曹操印象深刻的竟然是在濮阳一站,差点要了他的命。
唐代的韩愈在他的名篇《马说》中强调:“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以说,张辽就是这样一匹千里马,而曹操则是他的伯乐,接纳他,赏识他,给他挥斥方道的机会。曹操的不拘一格将人才,终于在张辽的身上,结出了累累硕果。曹操北征乌丸一战,张辽就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目睹张辽的神勇和将略之后,曹操首次破天荒地将麾下诸将受张辽节制,而张辽也不负众望,镇定自若,张辽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驱逐辽东大将柳毅。一战而定乾坤。赤壁之战,张辽没有在赤壁前线,却被委以重任,镇守淮南重镇合肥,我们更看到。赤壁之战后,孙十万几次图谋淮南,可惜他遇上的是辽神,仅凭7000人,张辽杀的孙权十万大军狼狈而逃,甚至还差点活捉孙权。后面孙吴几次进攻合肥,在辽神之手,就从来占不到任何便宜,孙权也许不怕曹操不怕刘备关羽,但对于辽神,全吴之地,就没人不忌惮,哪怕是他晚年已经疾病缠身,吴将吕范来犯,也被辽神打的找不着北。
张辽,与张颌一样,降将出身,出身微寒,之前没人赏识和重用他们,他们也没建立大的功业,可到辽曹操的麾下,却都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五子良将中,同样经历的还有被曹操誉为“吾之周亚夫”的名将徐晃。众多周知,武圣关羽一个性格极为孤傲的人,很多人他看不上眼,颜良文丑在他的眼里是“插标卖首”的,可在曹营的短暂岁月里,他却对张辽和徐晃二人,极为欣赏,能得关公欣赏的人差得到哪里去吗?徐晃早年先后跟随杨奉等人征战,可惜一直寂寂无名,可一次护送汉献帝东归洛阳,却引起了曹操的注意,盛情邀请其加盟,共创大业,铁血男子徐晃被感动了,一生郁郁不得志,此刻竟然有人欣赏,于是,他爆发了,在徐州之战、官渡之战、攻打冀州、白狼山之战、南郡之战、渭南之战 、凉州之战、汉中之战等重大战役,他皆表现出色。
更为重要的是,他是罕见的在正面战场上厮杀,胜国了关羽的人。于禁所督七军皆被关羽吞灭后,众人皆惊。徐晃接受了援救的重任,在樊城之战中,徐晃率军击退关羽,又紧随关羽展开追杀,并趁机连破关羽十重围堑,彻底解除了樊城之围。
没有曹操,周亚夫一样的徐晃能如此耀眼吗?没有徐晃,曹魏还几个能正面硬扛已经“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的关二爷?
“拔于禁、乐进于行伍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馀拔出细微,登而牧守者,不可胜数。”(《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更令人惊奇的是,曹操的核心支柱是曹氏和夏侯氏。可这些外姓之人,个个出身微寒,却也能建功立业,让人不得不佩服曹操的用人之道。在人才的选拔之上,曹操在《短歌行》中所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一直在努力地践行着,哪怕你出身再低,非士族出身,可只要有才华,有能力,有志向,有追求,敢拼搏。别人不欣赏不理解你,我欣赏和理解你,会为你建功立业提供机会和舞台,跟着我,好好干,荣华富贵会有的,千秋功业可以能建立的,梦想也是能实现的。
有一句话说得好,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曹操何以能纵横天下,关键就在于,他给了那些寒门志士,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公平的机会,一个奋斗的舞台。古语有云,士为知己者死。只要这些,就足以让这些人,拿出十二分的精神和意志,去建功立业,回报这份知遇之恩。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萧玉南
孙权熬死曹操刘备曹丕之后,又忍了3年才敢称帝,他到底怕什么?
相比于曹操和刘备来言,孙权一贯被称为三国第一有福之人。基业是老爸孙坚和哥哥孙策,替他打下来的。因而让孙权不必如曹操和刘备一样,既九死一生的创业,又胆战心惊的守业,让他轻松就跻身于三国三大雄主行列。
甚至孙权还能以此为资本,鄙视一把相当于同龄人的曹丕——孙权比曹丕大五岁。不过这却让孙权,狂秀优越的同时,又吃了个哑巴亏,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咋理解?
站在孙权角度,这妥妥是鄙视,或者说是别有用心的“长辈夸赞”。站在曹操角度,却又是正常无比,咋了?事实不是如此吗!而最难受的就是曹丕,莫非我真就比不过你孙权吗?
这其实就是孙权最大的尴尬。虽是三国三大雄主之一,却是三人中最遭调侃和轻视的那位。哪怕孙权在赤壁和夷陵都赢过,但功劳却是周瑜和陆逊的。至于孙权自己,对不起:生子当如孙仲谋,合肥十万送人头。
这又该咋解释?也是事实吧!因此孙权哪怕再不高兴,也只能捏着鼻子表示:的确没法跟曹操和刘备比较。
曹操一生可归结于“霸气”两字,手握汉献帝,横扫三国诸雄,一个横槊赋诗,就足以藐视天下了。
刘备一生可归结于“豪气”两字,哪怕输得啥都没有了,刘备却依旧奋勇前行,连最终的白帝城托孤,都那么坚决彻底。因此刘备那么弱小的身板,却成为了曹操一生的对手,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至于孙权,虽贴着“福气”的标签,但实则在这福气的背后,却是孙家三代人的悲苦,哪怕孙权也被这种悲苦给困扰一生。且为此还遭到过各种鄙视。这就是为啥孙权熬死曹操、刘备、曹丕之后,又忍了三年,才敢称帝的根本原因,
孙权真的是,在害怕一些东西!那么有福气的孙权,到底有啥悲苦,他又在怕些什么东西?
其一:怕名不正言不顺
曹丕之所以推倒汉献帝,登基称帝开国曹魏,虽是必然,老爸曹操给他做好了一切,同时却又是得不如此。曹操啥也不说就在那一站,别管你是诸曹夏侯,还是门阀士族,都要老老实实的。曹操的霸气,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
但曹丕有曹操这霸气和威望吗?没有!他若想坐稳就必须称帝!若不称帝,就给予不了手下人更大的好处或利益,换取他们的支持。况且所谓的汉朝,已经名存实亡了,曹丕称帝在曹魏内部,已经是大势所趋。
刘备称帝,人家是皇家承认的汉室后裔,如今汉朝又没了,前有刘秀为榜样,刘备自然也就能名正言顺地登基。而不必担心名不正言不顺这个问题。并且还以此为武器,对曹魏口诛笔伐。
那么孙权呢?他凭啥登基?你总该拿出理由来吧。所以孙权在登基明誓中就表示:天降丧乱,皇纲失叙,逆臣乘衅,劫夺国柄,始于董卓,终于曹操,穷凶极恶,以覆四海至令九州幅裂,普天无统,民神痛怨,靡所戾止。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出自《三国志》)
反正孙权登基时,绝口不提“汉祚”,用“天位”笼统代替,几乎全篇火力全开扫射曹魏。其实潜台词就是:皇位的脸蛋,曹丕他能摸得,我孙权就摸不得?
同时为了让自己登基称帝,再漂亮一些,在孙权的出生记载中,又出现了“老妈梦吞日月,生出孙策和孙权”这种事。我们对比曹操和刘备,一个大胆承认,我老曹就是宦官曹腾之后(曹腾收养子曹嵩,生出曹操)。
一个在家门口弄出一颗大槐树,刘备领着一群小屁孩做游戏,然后有人表示:此家必出贵子。
看看曹操、刘备和孙权出生和儿时的记载,谁最心虚,已经一目了然了。曹操还是那么霸气,显得很坦诚,底气十足,一看就是奔着改朝换代去的。
刘备很中规中矩,因为他本身就是汉室宗亲,只不过到他这一代时已彻底衰败了,故而点到为此即可。
唯有孙权,从老爸和老妈开始,到哥哥孙策(老妈梦中吞月生孙策),再到自己(老妈梦中吞日生孙权),搞得这叫一个云山雾罩——没办法,不如此不足以名正言顺。
同时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孙权在称帝之前,吴国地界内的怪事一个跟着一个:什么有人看见红色乌鸦(太阳)飞过,又有人望见凤凰飞舞,还有人“哐当”一下子,竟然挖出了玉鼎……这都是为了让孙权登基称帝,显得理直气壮一点罢了。
其二:怕江东豪强不服气
曹操是怎么开基曹魏的?跟门阀士族既合作优待又防范打压。这点在荀彧(曹魏门阀士族的带头大哥)身上,体现得最清楚。前期两人合作,曹魏势力横扫天下,后期曹操为称帝作准备,想要称王,荀彧立马反对,最终被曹操用空食盒给送走了。
刘备是怎么定鼎西川的?跟曹操一样,也是既合作又打压。被法正逼着娶寡居的嫂夫人吴氏,以此跟西川豪强联姻。却又重用荆州派系和拉拢东洲派系(先法正,后李严),联手压制西川豪强势力,如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是荆州派系的大哥,李严则属于东洲派系。
孙策是怎么霸取江东的?听听孙策的绰号,小霸王。你也就懂了,就一个字:杀!
孙策围攻庐江,遭遇江东豪强的带头大哥庐江太守陆康。导致了最终,吴郡陆氏宗族百余人,折损过半,而陆康也病逝了。那么这位陆康是谁?不必管他是谁,只需知道,他是陆逊的叔祖父就行了。
在江东有四大豪强,分别是顾、陆、朱、张!陆逊(陆康)就是这四大豪强的带头大哥。孙策由此一下子得罪了他们。
随后,孙策席卷江东,依旧是杀个没完没了:吴郡高氏、会稽周氏、盛氏等等,全遭到了孙策的血洗。为何郭嘉那么肯定断言:孙策必死于匹夫之手?瞅瞅,孙策在霸取江东时,做得这些事就明白了。
所以孙策被许贡门客干掉了,临死前才明白过来,告诫孙权“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但问题是仇恨一旦形成,绝非说化解就化解,需要长时间的怀柔和各种手段齐出才行!孙权统治江东时,绝大部分精力,就用在这上面了!
江东四大都督中,周瑜、鲁肃、吕蒙,这都是“江东外人”,启用陆逊,则标志着孙权跟江东豪强势力,取得了阶段性互信罢了!至于文臣中,则是诸葛瑾(江东外人)最受宠信,以至于最终托孤,便是给了他儿子。现在明白孙权宝宝心里有多苦了吧。
所以孙权想称帝,就必须把孙策霸取江东时的那些债,都还得差不多才行。否则若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必会如赤壁之战时一样,几乎都大喊投降,那时可就没有周郎和鲁肃这种绝世英才辅佐了,孙权他还当个啥皇上!
为何在孙权称帝之后,只追封老爸孙坚是皇上,哥哥孙策却降级成了“王”,一则是他有私心,二则就是孙策在江东拉的仇恨太多,搁谁身上,都必须要淡化处理。
因此孙权虽年纪轻轻就当主公,却直到熬死曹操刘备曹丕后,又忍了三年,才敢最后一个称帝,不是他不想,而是只有解决了上面的那两个问题之后,他才敢称“孙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