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圣诞糖果棒厄运小姐(打了一辈子仗,没有遇到过这么厉害的部队)

导读 圣诞糖果棒厄运小姐文章列表:1、打了一辈子仗,没有遇到过这么厉害的部队2、朱德元帅曾留学的哥廷根大学3、美国人拍疯狂的石头,就会这么拍4、百万彩神足彩屡中比分赚翻天 神人

圣诞糖果棒厄运小姐文章列表:

圣诞糖果棒厄运小姐(打了一辈子仗,没有遇到过这么厉害的部队)

打了一辈子仗,没有遇到过这么厉害的部队

来源:人民日报

70年前的那个沉沉黑夜,当李宏垠与战友跨过鸭绿江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誓死保卫新生的共和国。

“虽然知道美国武器厉害,但并不害怕,我们是为国而战,敢于舍得性命。美国兵大老远跑来打一场不义之战,自然不会拼命。再说,我们年轻,不信邪!”

入朝作战前,李宏垠拍了一张照片。那一年,他22岁,是志愿军第39军117师作战科科长。

李宏垠入朝作战前照片和现在照片。

这是一支青春战阵。李宏垠所在师师长张竭诚33岁,39军另外两个师的师长王良太和汪洋分别为33岁和30岁。

率先入朝的志愿军4个军的军长:第38军军长梁兴初和第39军军长吴信泉均为38岁,第40军军长温玉成和第42军军长吴瑞林为35岁。

战将当年多年轻:美国老兵惊叹,打了一辈子仗,没遇到过这么厉害的部队

美国人显然未把年轻的中国军队放在眼里。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首战两水洞,打响出国作战第一战,不到两个小时歼灭南朝鲜军1个营和1个炮兵中队。

听到前方遭遇中国军队,美骑兵第一师第八团团长帕尔莫不以为然:“中国人吗?他们也会打仗?”

帕尔莫没有想到,6天之后,同样的厄运就落在了骑一师头上。骑一师,第一批入侵朝鲜的美军主力,美国的“开国元勋师”,成为机械化部队后仍然保留着“骑一师”的名头。云山之战,骑一师损兵1800多人,帕尔莫的第八团第三营被志愿军全歼。

中国人民志愿军向云山开进。图片来源:人民网

第一次出国作战就与美军老牌劲旅交手,李宏垠至今对当年的战斗场景记忆犹新,“美军就是火力猛,别的也没什么了不起。都是些老兵油子,一看打不赢就跑!”

从两水洞到云山城,11天的第一次战役,志愿军歼敌1.5万。

尽管年轻的中国军队首次亮相异国战场,就让世界大吃一惊,却似乎没有影响到“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自信。

此时的“联合国军”,仅是地面部队就达22万之众。美军投入朝鲜战场的作战飞机有1100多架,还有虎视眈眈盯着朝鲜半岛的3个航母战斗群。

倚仗强大的实力,麦克阿瑟以东西两大集团“钳型攻势”向北推进,企图赶在鸭绿江冰封之前抢占朝鲜全境。东西两线的指挥官:一个是担任过麦克阿瑟参谋长的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一个是绰号“斗牛犬”的美军二战名将、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

11月24日,“联合国军”先头部队刚刚突进到鸭绿江畔的惠山小镇,麦克阿瑟的“巴丹号”座机就飞到他们头顶助威来了。此前一天,是美国的“感恩节”,由16国组成的所谓“联合国军”享受到了一顿美国火鸡大餐。

麦克阿瑟面对众多记者夸下海口:“我已经向小伙子们的家人打了包票,圣诞节让他们回家过节!”他还狂妄宣称:鸭绿江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障碍,中国人也并不是一支“不可辱的力量”。

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有着狂妄的资本。1919年6月,人民军队诞生前8年,39岁的麦克阿瑟已是西点军校校长。两个月前几乎置朝鲜人民军于死地的仁川登陆,更是把这位美国五星上将推上了军事生涯的巅峰。

然而,麦克阿瑟轻视了所面对的对手,忽视了这是一支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向敌人屈服的军队,忽视了这是一支从诞生之日起就一路披荆斩棘、在严酷环境中逆势成长壮大的军队,虽然没有飞机、缺少大炮,但从不缺少以弱胜强的战争经历。毛泽东为志愿军选配的指挥班子,都与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一样,是从长征路上拼杀出来的赫赫战将。

11月25日黄昏,志愿军的西线反攻在漫天飞雪中开始。那是战争史上少有的一次内外双重迂回作战。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面对的是年长他两轮的美军“进攻专家”沃克。两支战功卓著的部队——第38军和第40军承担穿插突击重任。前者,是在平津战役中参与39小时攻克天津城的“攻坚劲旅”;后者,是跟随韩先楚从东北征战到海南岛的“旋风部队”。

这是战将与战将的较量,也是王牌对王牌的比拼。仅仅一天一夜,“联合国军”东西两“钳”之间就被志愿军撕开了一道口子。沃克没有料到,飞机坦克编织的立体火力网都无法阻挡中国军队排山倒海般的攻势,当他意识到已经陷入重重包围之时,赶紧命令突围撤退。

第38军113师创造战史上的奇迹:用双腿跑过了敌人的汽车轮子——14小时,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袭72.5公里,先敌5分钟挡住了退路。

正是这5分钟,赢得了胜利的先机。

空前激烈的争夺战在山谷间展开。成群成群溃退下来的“联合国军”蜂拥而来,争取最后一线活路。雨一样的炮弹和航空炸弹密集爆炸,阵地上的岩石化成了粉末,志愿军始终坚守在阵地上……撤退和接应的两支“联合国军”,相隔不到1公里,最终也只能相望而未能汇合到一起。

狭路相逢,勇者无敌。如果说,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没有料到志愿军如此勇猛无畏,美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则没有料到志愿军如此坚韧不拔。

天寒地冻,50年不遇的严冬伴着暴风雪横扫朝鲜北部盖马高原的长津湖,夜间最低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战斗打响的时候,宋时伦率领的志愿军9兵团,已经在茫茫雪野中设伏6天6夜。这支从华东急赴朝鲜战场的部队中,不少人还穿着单衣,而他们的对手则是美军中装备最精良、保障最充足的第七师和陆战一师。

被志愿军缴获的北极熊团团旗。

长津湖之战,美第七师31团被全歼,上校团长麦克莱恩受伤被俘后身亡。这是一支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攻入俄国西伯利亚被授予“北极熊团”称号的美军精锐,“北极熊旗”成了志愿军的战利品。

虽然陆战一师最后在美国舰队强大的海空火力支援下,侥幸从长津湖地区撤退,这支号称美军“王牌之中的王牌”却付出了总减员11731人的惨重代价。战后多年,美陆战一师作战处处长鲍泽仍对仓惶逃离长津湖的那一幕心有余悸,“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个陆战队员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在死鹰岭,穿着鸭绒防寒装的美军见到了令他们震惊的一幕:129个已经冻成“冰雕”的年轻志愿军保持着战斗姿势,年轻的士兵与手中的武器冻在了一起,129杆枪都朝着同一个方向……

“鏖战长津湖”场景复原。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曲俊燕/摄

长津湖之战时的志愿军第27军79师235团一营副教导员迟浩田,43年后成为了中国国防部部长。1996年12月,迟浩田上将率团访美,接待他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查尔斯·克鲁拉克上将对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军人肃然起敬。原来,他的父亲维克托·克鲁拉克就是当时的陆战一师副师长。父亲告诉他:“打了一辈子仗,没有遇到过这么厉害的部队。”

是役结束,正值西方圣诞节的前一天,美国著名摄影记者大卫·邓肯问一个美国兵,假如我是上帝,你想要得到什么?士兵低头沉思了一会,艰难地说出一句话:“明天。”

很多美国兵再也看不到明天了,其中就包括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这位二战时期扬威欧洲战场的美军将领,败退途中因车祸身亡,死在了“圣诞”即将到来的时候。麦克阿瑟吹嘘的“圣诞节攻势”彻底化为泡影。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歼敌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余人,一举扭转战局。“联合国军”一气败退300公里。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惊叹:“败绩,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美军参谋长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评论说:“麦克阿瑟那神话般的尊严被损害了。赤色中国人愚弄了这位一贯正确的军事天才,麦克阿瑟现有的能力和力量根本斗不过在朝鲜的中国指挥官彭德怀。”

那一年,麦克阿瑟70岁,沃克61岁,阿尔蒙德58岁;彭德怀52岁,宋时伦40岁,韩先楚37岁。

巅峰对决:筋骨与钢铁的较量,血性与实力的比拼

1950年12月6日,李宏垠所在的志愿军第39军,攻克了平壤。没过多久,55岁的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在寒风中飞抵汉城,接替在第二次战役中阵亡的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同时被委以“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官重任。

此时此刻,五角大楼选派这样一位曾经在美军驻天津第十五步兵团当过副连长的“中国通”到朝鲜,无疑是想挽救战场颓势。

李奇微没有麦克阿瑟那样名声显赫,但战争经历同样不凡:1943年7月,李奇微指挥第八十二空降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实施美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夜间空降作战;诺曼底登陆后,直接升任美第十八空降军军长,以眼光独特、胆大心细而著称。

李奇微

果然,这位脖子上总是挂着两颗瓜式手雷的美军将领,成了志愿军最难缠的对手。

第三次战役,中朝军队乘势前进,占领汉城,兵锋直至“三七线”。不过,李奇微也发现了“短板”,那就是,志愿军发起的每场战役几乎多是5-7天左右的“礼拜攻势”,他由此断定志愿军的后勤补给极限为一个星期。他命令:轰炸机不分昼夜倾巢出动,不仅要摧毁中国军队的补给线,还要用燃烧弹、照明弹把黑夜变成白昼,最大限度地抵消志愿军的近战、夜战优势。

1951年1月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攻入汉城独立门。 图片来源:人民画报

杜鲁门政府自然也不甘心强大的美国败在新中国面前。1951年1月6日,杜鲁门签署增拨200亿美元作为国防费用的法案:1951年度美国军费预算猛增到450亿美元,暴涨80%——世界第一强国的战争机器以惊人的速度转动:从美国本土和其他战区抽调的大批二战老兵迅速补充到朝鲜战场,各种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调往前线。

1951年1月25日,第三次战役结束不到两周,李奇微号称“霹雳作战”的大反攻就开始了。这一天,距离中国的春节还有11天。也许,“联合国军”企图以这样一种春节攻势,来为它的“圣诞节”完败雪耻。

这是志愿军最艰难的时刻:从1950年10月25日打响第一次战役,首批入朝作战部队已连续鏖战整整3个月,远离后方,伤病严重,补给困难……这时的“联合国军”进攻兵力达23万,而中朝军队的一线防御兵力仅有21万。美军一个师就拥有各类火炮959门,志愿军火力最强的第39军,火炮数量也不到200门。

双方的交战,演化成钢铁与筋骨的较量、实力与血性的比拼。美军士兵所依赖的,是世界第一强国令人生畏的科技与工业制造能力;中国士兵所依靠的,则是敢于胜利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东反西顶:邓华、韩先楚,分别指挥东西两线战役兵团防守阻击

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在西线68公里的战线上重点防御,硬是让美军第一、第九军两支机械化“王牌”部队14昼夜只前进了18公里;而徒步作战的志愿军此前攻击同一段路程,不过半天时间。

优秀的军事家都有一双穿越硝烟的锐利眼睛。几乎在李奇微发现志愿军“短板”的同时,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和指挥东线作战的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李奇微排兵布阵上的疏漏,在美军和南朝鲜军翼侧暴露之际,抓住战机,打了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这,就是第四次战役中的东线关键一战,横城反击战,敌我伤亡之比为3.72∶1。

这一战,涌现出一对“双子星座”。33岁的邓岳指挥第40军118师大胆穿插、断敌后路,毙伤南朝鲜军656名,俘敌2178人。毛泽东称赞邓岳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34岁的张竭诚率领的39军117师创造了朝鲜战场上一个师在一次战斗中歼敌最多的纪录:激战1小时,歼敌3350人,俘敌2500人,其中俘虏美军800人……后来,两人又分别出任解放军两支“王牌部队”第38军和第39军军长。

横城之战发生在那一年的大年初六。李宏垠回忆:“志愿军缴获火炮139门,汽车550辆,足足可以装备两个炮兵团和一个汽车团。战后才发现,出国后的第一个春节就在这样的隆隆炮声中度过了!”

第四次战役持续到当年的4月21日。在付出每天伤亡900人才推进1.3公里的代价后,“联合国军”被迫在“三八线”附近停了下来。李奇微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要不是我们拥有强大的火力,经常得到近距离空中支援,并且牢牢地控制着海域,中国人可能已经把我们压垮了。”

一周之后,邓华迎来他41岁生日。一年前的同一个季节,这位39岁就担任兵团司令员的年轻战将,正与小他3岁的韩先楚一起,指挥解放军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渡海登陆作战:海南岛之战。

青春的战鹰:我们敢于空中拼刺刀,美国人敢吗?

战场,是战将的考场,是英雄的舞台。与强敌对决,淬火了一代战将,也催生了人民军队的一代空战英雄。

当王海和他的战友飞向朝鲜战场的时候,年轻的人民空军还未满两岁——新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在喷气式战机上的飞行时间不到20小时,他们的对手则大都是有着上千飞行小时的空中“老油条”。

1951年11月18日下午,60多架F-84轰炸机向清川江大桥扑来——那里是朝鲜北方的铁路枢纽,王海带领6架战机勇敢迎敌。战果是击落敌机5架,而自身无一损失。

一升空,就奔着胜利;一亮相,就是强者。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上将不无吃惊地说:“中国几乎在一夜间已成为世界空军强国。”

荣立集体一等功的王海大队。 图片来源:中国空军

那一个月,王海刚满26岁。由他率领的“王海大队”,先后与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

戴维斯,是美空军第四航空联队少校中队长,二战时的美国“空中英雄”,朝鲜战场上“美军战绩最高的王牌飞行员”。就是这个美国人眼中“百战不倦的戴维斯”,却死在了中国空军的战机之下——创造这一战绩的是25岁的志愿军飞行员张积慧和他的僚机战友单志玉。

空军一级战斗英雄:张积慧。 图片来源:CCTV国家记忆

戴维斯之死,震动美国朝野。25名战俘的妻子聚集在美国国会大厦前请愿:还我丈夫!

然而,正当共和党国会领袖指责民主党发动的朝鲜战争是“历史上最没有希望的冲突”的时候——1953年4月9日,又一则令美国人沮丧的消息出现在了老牌大报《纽约时报》的版面上:“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在朝鲜失踪。

“费席尔被俘后,提出要见一见把他打下来的中国飞行员。得知我只有19岁、飞行时间还不到他的二十分之一,费席尔很吃惊。”67年后的今天,志愿军英雄韩德彩还记得当时的情景。老人说:“美国人的飞机确实先进,飞行员作战经验丰富,但有两点不能跟我们比。我们敢于空中拼刺刀,他们不敢;他们是不义之战,国内反战。我们是正义之战,全国支持,这个他们更不能跟我们比!”

图为豫剧演员常香玉和她领导的“香玉剧社”向志愿军捐赠的“常香玉号”战斗机。

抗美援朝,全国人民的捐款折合战斗机3710架。一个民族的爱国热情空前奔涌,一支军队为祖国、为正义、为和平而战的血性空前迸发。

血性,是胜利的刀锋。靠着敢于空中拼刺刀的血性,年轻的中国空军打出了一片英雄的天空。鸭绿江至清川江之间面积约16800平方公里的空域,被美军飞行员称为“米格走廊”。美国远东空军轰炸机司令部专门下令:一切没有护航的飞机,不得进入“米格走廊”。

著名战斗英雄王海驾驶过的米格-15歼击机。图片来源:空军新闻

2020年8月2日,95岁的王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个建军节后,告别毕生为之奋斗的飞行事业,魂归云天。他那架曾经驰骋朝鲜战场的米格-15战机,如今就停放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上面的9颗星,是王海击落击伤的敌机数量。

与王海一样年轻的空战英雄,在当年的抗美援朝战场上留下了这样一串“星星”——赵宝桐:击落击伤美机9架;刘玉堤:击落击伤敌机8架;孙生禄:击落击伤敌机7架;张积慧:击落击伤敌机5架,首次击落敌机……

钢少气多:上甘岭战役的沙盘,进入了美国西点军校的课堂

敢战,善战,胜战。浴血朝鲜战场,年轻的中国空军淬火成钢,久历战火的中国陆军越战越强。

1952年,美国又一个大选之年。此时的美军已经在朝鲜战场用尽了除原子弹之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却没有占到半点便宜。

新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官克拉克,迫切需要一场军事上的“胜利”,缓解美国国内的强烈不满。共和党总统竞选人艾森豪威尔的西点军校同学成了受命主导新的攻势的指挥员——他,就是此时的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官范佛里特。

朝鲜战场上被时代周刊报道的范佛里特。

范佛里特将他的行动命名为“摊牌行动”。不过,听上去仿佛规模巨大的作战行动,目标却仅仅是夺取志愿军占领的两座海拔500多米高的山包——上甘岭。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从惊天动地的炮击开始。范弗里特集中了300余门大口径火炮、27辆坦克和40余架飞机,他认为,以这样的火力,5天就能占领上甘岭。好莱坞女星珍妮·罗素的名字,被美军用来命名上甘岭597.9高地,以表明势在必得之决心。

范佛里特之所以闻名美军,不仅是因为他在诺曼底登陆时率先攻上犹他滩头,一天获得3枚“十字英勇勋章”,还因为他在朝鲜战场上狂用炮火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专用名词——“范佛里特弹药量”。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联合国军”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和5000余枚炸弹,伤亡2.5万人,损失了274架飞机。尽管表面阵地几易其手,山上的土石被炸成了两米多厚的粉末,但在43天后,上甘岭依然牢牢掌握在志愿军手中。珍妮·罗素自然也没有想到,她那天使般的微笑,未能给美军带来好运——上甘岭成了美军的“伤心岭”。

志愿军庆祝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的沙盘,后来进入了西点军校的课堂。据说,活了整整100岁的范弗里特,直到晚年还在不停地反思:这一仗美军究竟输在哪里?

显然,精于计算的范弗里特计算清楚了上甘岭的兵力火力,却没能计算出志愿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适应战争的能力,更没有计算出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军队在连续20多年征程中,锻造出来的必胜信念。

上甘岭之战时,60岁的范佛里特的对手是36岁的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血战上甘岭,第15军27个连队中有16个连3次打光重建。秦基伟誓言铮铮:“为了祖国,为了全局胜利,15军打光了也在所不惜!”

一座山峰的崛起,挺立的是一代英雄的脊梁。1953年6月16日,得胜回国的秦基伟走进中南海。一见面,毛泽东就夸赞上甘岭战役是个奇迹,他笑着说:“它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骨头,比美利坚合众国的钢铁还要硬!”

志愿军战士坚守在上甘岭阵地上。 图片来源:人民画报

钢少气多。这,就是血战上甘岭的志愿军将士的气概,就是千千万万优秀中华儿女的气概,就是已经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气概。

上甘岭战役最激烈的日子里,24岁的军旅作家陆柱国,在前线阵地的炮弹箱上记录志愿军将士的壮举。天上战机轰呜,耳边炮火咆哮,眼前是一个个勇敢无畏的可爱形象,战士与祖国,祖国与战士,一遍遍重叠闪回……9个不眠之夜之后,陆柱国捧出了一叠浸着泪水、带着浓烈硝烟味儿的稿纸。这,便是后来被搬上银幕的名著《上甘岭》。

他们不再是同一批中国人了:一条鸭绿江,见证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和一支不一样的军队

大雪纷飞。长津湖之战结束,战友们从冻死在阵地上的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当这张冻得几乎不能被展平的纸条送到志愿军总部,彭德怀泣不成声,哽咽着说:“一线部队的艰苦,甚至超过了长征时期,他们为谁牺牲?他们为谁流血?他们还都是年轻可爱的娃娃呀!”

哪怕是死,也要高傲地耸立在阵地上;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朝着冲锋的方向。

保罗·弗里曼,美第八集团军二师23团团长,抗战时期曾任美国驻华助理武官,对国民党军队的作风和战斗力印象很差。时隔几年,当弗里曼与志愿军交手,他的部队被志愿军打垮,团部也被攻占。记者问弗里曼有何感受,他回答:他们不再是同一批中国人了!

人,不再是那批人了;新中国也不再是任人欺凌的旧中国了。

1894年7月25日,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三个月后的10月25日,日军越过鸭绿江,清军守将不战而逃,日军不费一枪一弹侵占了当时还叫“安东”的丹东。56年后的同一天,志愿军发起第一次战役,勇敢地与世界最强大的对手较量。

一条鸭绿江,见证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和一支不一样的军队。

在这个崭新的国度,领袖与人民同甘共苦。在这支英雄的军队,统帅与士兵生死与共。

1950年10月,当“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距前线1000多公里的东京“第一大厦”乐观地等待他个人盲目确定的美军得胜班师时间时,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正乘着一辆苏制吉普车,奔驰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领先于大部队到达前线的彭德怀,把原定的阵地防御战调整为在运动战中寻机歼敌,打了一场“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遭遇战”——第一次战役。

第二次战役,面对志愿军的包围,美第二师师长劳伦斯·凯泽少将抛弃了他的士兵,神秘“消失”了。那一战,美第二师损兵4000多人,直接失去战斗力。美国随军记者罗伊·埃德加·阿普尔曼记载:“1950年11月28日的时候凯泽还很健康,但是到了11月30日他突然得了重感冒。”结果,当了9个月师长的凯泽被撤职。同样是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第20军58师参谋长胡乾秀危急关头冲锋在前,血洒长津湖……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浴血朝鲜战场,4位军级干部牺牲在前线,他们是:38岁的第67军军长李湘,33岁的第39军副军长吴国璋,44岁的第50军副军长蔡正国,37岁的第23军参谋长饶惠谭——他们与其他197649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优秀中华儿女一起,血染战旗。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托兰这样写道:“一支装备如此落后、基本靠人力机动的部队,居然敢围歼全部机械化装备并有绝对制空权的美军。中国的统帅和将领敢于想象并策划这个气魄十足的‘坎尼’,是源于此前无数次艰苦作战积累的自信,以及对麾下身经百战将士们的绝对信任。”

坎尼,古罗马城市,因北非古国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在坎尼会战中战胜强大的罗马,“坎尼”后来成为完胜的代名词。

抗美援朝,这扬眉吐气的一战,打出了一个国家的安宁,打出了一支军队的自信。

毛泽东会见蒙哥马利。 图片来源:人民画报

1960年5月,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来华访问。这位二战名将此行的目的之一,是想亲眼看看在朝鲜战场上完胜英国王牌部队的中国军队。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上将,陪同蒙哥马利走进了天津郊区的一座兵营。

1953年盛夏时节,39岁的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杨勇指挥抗美援朝最后一役:金城之战。杨勇的对手,是新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官——年长他12岁、曾任西点军校校长的泰勒。金城之战,志愿军半个月歼敌5.3万余人,彻底将对手逼到了谈判桌上。金城战役结束之日,便是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订之日。

蒙哥马利观看完500名中国士兵的刺杀之后,端起一支步枪瞄准射击,钢板靶应声倒下。然后,他把枪递给了杨勇,杨勇举枪就射,9发子弹发发命中。

结束中国内地的访问,蒙哥马利在香港举行的记者会上,留下了这样一段名言:“我要告诫我的同行,不要和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这要成为军事家的一条禁忌。”

毛泽东闻言,一语双关地说:“杨勇上将,上将扬勇!”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抗美援朝战场,如同一座淬火成钢的熔炉,锻造了铁一样的意志、铁一样的精神、铁一样的部队。

美军远东空军参谋长艾尔金曾说,在朝鲜的美军司令官眼里,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保障不至中断是一个“谜”,如果有机会,他们战后最想见的一个人,就是志愿军的后勤部长。

1986年10月,时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率团访美——大洋彼岸的同行,见到了这位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

美国人问:将军是哪个军校毕业的?洪学智笑着回答:“我是美军空军大学毕业的。坦率地说,我搞后勤是你们给逼出来的,是美国空军在朝鲜战场教会了我如何组织现代战争中的后勤保障。”

硝烟过后,相逢一笑。只有不变的信心和精神深藏心底。这样的信心,足以赢得对手的尊重。

1951年4月11日,刚刚过了71岁生日的麦克阿瑟被杜鲁门撤职,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第二年3月,执意介入朝鲜战争的杜鲁门也因威信扫地,不得不宣布放弃总统角逐。1962年,中国西部边境燃起烽烟。麦克阿瑟发出忠告: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一定有病!

接替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李奇微后来出任北约最高司令。他评价说,中国军队是他见过最坚强的敌人。“他们也是最值得尊重的敌人。他们从不向医疗车队开火,也从未进攻过任何医疗站”。

1953年7月27日,克拉克代表“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他哀叹:我们的失败,在于我们没有打败对方,甚至让对方更强大。后来他又说,“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

正义必胜。这是“换了人间”的青春之战,这是用胜利奠基和平的立国之战。正义的旗帜在北纬38度线升起——中国,由此真正赢得了和平发展的机遇和愿景。

2005年,朝鲜战争55周年时,当年促成尼克松访华的基辛格又一次来到中国。这一次,老人提出参观一个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连队,有人向他推荐了“杨根思连”——抗美援朝,志愿军涌现出两位特级战斗英雄:一位是奋不顾身堵住敌人机枪眼的黄继光,另一位就是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从此,人民军队序列里又多了一个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连队。

走进杨根思生前所在的连队,基辛格写下了这样一段留言:“愿中美两国永远不兵戎相见。”

6年之后的2011年5月,88岁的基辛格出版了他的新著《论中国》,书中写道:朝鲜战争“战场上的胜利,使中国在经过几十年的软弱挨打之后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

岁月如梭。70年前的青春华彩,如今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共同记忆——一代优秀中华儿女用生命和热血汇成的抗美援朝精神,早已化作了一个民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不竭动力。

92岁的李宏垠还记得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天,是重阳节;还记得彭德怀在胜利时说过的那段不朽名言: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图片来源:朝中社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0年10月22日 第01版)作者:贾永,原题《 英雄儿女驱虎豹——致敬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青春方阵》,部分配图由人民画报社提供

朱德元帅曾留学的哥廷根大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如今的哥廷根大学。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新华社记者单宇琦摄

如今的哥廷根大学。

哥廷根大学礼堂。 徐美德摄

如今的哥廷根大学图书馆。

哥廷根普朗克街3号朱德故居外景。

哥廷根普朗克街3号朱德故居,墙上挂着一块精致的大理石纪念牌匾,上面用德语镌刻着“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等字样。

哥廷根大学位于德国下萨克森州南部,是德国著名的大学城之一。上世纪20年代,为了寻找新的救国道路,朱德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在那里留下了革命足迹。

探寻革命足迹

1922年10月,朱德抵达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德国。他先在柏林落脚,在这里结识了先期抵达欧洲、当时正在柏林进行革命活动的周恩来,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3年5月4日,朱德抵达哥廷根,开始求学生活,初到时住在文德·朗特路88号,后迁至普朗克街3号。

如今,在当时朱德居住过的地方,即普朗克街3号,可以看到一座红砖砌成的德国老式楼房,墙上嵌有一块精致的大理石纪念牌匾,上面用德语镌刻着“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等字样。

1986年,朱德100周年诞辰之际,哥廷根市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时任市长亲自为纪念牌匾揭幕。

朱德在哥廷根大学求学的故事,对一代代就读于该校的中国学子来说,十分熟悉。学校图书馆内至今仍保留着朱德的注册簿,在哥廷根市档案馆,也有一张当时朱德进行居民登记的登记卡。

据档案记载,朱德在课业之外组织、参与了不少社会活动。根据相关档案,曾记载哥廷根中国学生会向警方提出游行并散发传单的申请,传单的题目叫《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介绍了“五卅惨案”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工人阶级悲惨的生活状况,阐述了中国人民反帝反殖民斗争的意义。在德期间,朱德由于参加声援“五卅惨案”后上海罢工等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1925年,因形势变化,他被迫离开德国。

哥廷根档案馆前馆长海尔格·玛丽亚·库恩在《哥廷根的中国客人》一文中指出,朱德在德留学期间更多地致力于与中国同胞进行政治和军事话题的讨论。

有时候,当地人也会把周恩来和朱德搞混。笔者刚到哥廷根的那年冬天,由于找兼职,碰到了林学系的一位教授,答应这位教授在圣诞期间给他扫雪。但是圣诞节过后,哥廷根并没有下雪。和这位教授再次碰面闲聊时,他说起了周恩来当年在哥廷根大学学习的情况,笔者纠正说,应该是朱德。

走进古老大学

在哥廷根大学中国学联的网页上,至今还可以看到朱德留学情况的简介。距朱德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已逾90多年,如今到该校留学的中国学子越来越多。

回望历史,哥廷根大学在2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最为世人熟知的有格林童话的编纂者格林兄弟、诗人海涅、“铁血宰相”俾斯麦等,可谓灿若星辰、名人辈出。

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哥廷根大学有幸避免了老城被轰炸的厄运,与德国很多城市在废墟之后的重建相比,哥廷根的很多古老建筑完好无损。这不仅是建筑学学者的莫大福音,也是莘莘学子的福分。

说到哥廷根大学的成就,在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先后有4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德语区大学名列前茅。该校基本上集中了当时一流的学者,如马克斯·普朗克、高斯、黎曼、大卫·希尔伯特等。今日的理科校区在中央校区的西北方,包括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等。不过老的数学系、物理学系在市政厅的外环,与高斯、韦伯雕像隔街相望。

除了理科被人熟知之外,哥廷根大学在文科方面也卓有建树,除了常规的学院以外,还有诸多被大家认为并不“热门”的系所,它们共同组建了一个“人文学院”,如埃及学、科普特学,以亚述学为代表的古代东方学、印度学、伊朗学等。这些“冷门”系所,将其作为本科第一专业来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导致有时候会出现一堂课就两三个学生的情况。有时候因为这些原因,部分专业在教席教授退休之后,会被大学关闭。

除了朱德之外,1935年至1945年,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和研究10年之久,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在专业学术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历史和现实融汇

由于哥廷根是一个大学城,在整个城市都分布有哥廷根大学的各个系。老图书馆在老市政厅旁边不远,新的大学及下萨克森州立图书馆则在新的校园集中区。从图书馆进去是一个大的广场,先后被神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及中央食堂环绕。隔了一条街的位置,就是德语系、哲学系等系所在地。再隔一条街,是印度学系、土耳其及中亚学系等所在地以及旁边的意大利食堂。

2010年10月,笔者抵达哥廷根大学这座学术圣城,一开始攻读的是印度学与古希腊语学本科学位,学习压力极大,如梵语班上只有我一个外国人。古希腊语拉丁语课上除了笔者,当时还有一位学习哲学的日本学生。不过各位老师会照顾外国学生,如在印度学系上印度学导论课,任课教师会特意把讲稿发给我们进行期末复习。系里的氛围极好,每天早上,福尔那老师都会到每个办公室向大家问早。下午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则经常在系里小厨房一起喝咖啡、吃蛋糕。大学城除了师生,也有很多饱受科学之光眷顾的市民,他们经常与学子一起出入大学课堂、看电影,享受剧院等文化设施。

哥廷根老市政厅前面的广场上有一个著名的“牧鹅女”铜像,广场周围是各种酒吧、饭店、服装店,每到下午,就有很多人在露天喝咖啡、啤酒。到了周六,更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每年的圣诞市场也是游人如织。

在格林兄弟的笔下,“牧鹅女”是一位公主,被女巫做法后,被迫去牧鹅,后来历经各种苦难,终于与王子相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此美好的寓意在,故哥廷根有一个传统,即每年博士论文答辩以后,准博士们可以坐着花车,由亲友敲锣打鼓拉到广场,然后“当事人”献上系里事先准备好的鲜花,在师友的注目及旁边的奏乐声中亲吻“牧鹅女”。笔者有幸在导师的陪同下亲历一次,至今思之,恍如昨日。

(作者系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

美国人拍疯狂的石头,就会这么拍

电影史上,兄弟俩人合拍电影的情况并不少见,卢米埃尔兄弟、塔维亚尼兄弟、科恩兄弟、达内兄弟、奎氏兄弟、前沃卓斯基兄弟、法雷利兄弟……这些著名的兄弟组合,为电影史持续创造了不少经典佳作。

影史上的兄弟导演组合

而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随着以A24为表率的各独立电影公司的崛起,本尼·萨弗迪和乔什·萨弗迪兄弟俩人的导演组合也成功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萨弗迪兄弟

从实验味浓重的长片处女作《去采些迷迭香》,到聚焦毒瘾边缘群体的更实验性的《天知道》,再到为罗伯特·帕丁森赢得赞誉的《好时光》,萨弗迪兄弟在美国独立电影界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主流的关注。

2017《好时光》

赶在新世纪10年代结束的最后一个月,萨弗迪兄弟的新作《原钻》(UncutGems)也终于登陆了北美院线,在圣诞档期面对《星球大战9》《冰雪奇缘》等迪士尼大片的攻势,《原钻》仍旧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甚至打破了《遗传厄运》创造的A24发行电影北美上映前五日的票房记录。

《原钻》

这部由亚当·桑德勒(Adam Sandler)主演,NBA巨星球员凯文·加内特(Kevin Garnett)参演的电影,目前获得了MTC总共47家媒体给出的89的高分,以及烂番茄93%的媒体新鲜度,其口碑更是达到了萨弗迪兄弟作品截至目前的最佳。

但和萨弗迪兄弟过去的作品一样,《原钻》在观众口碑上仍旧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虽然IMDb开局高达8.1(由于先行场次大多是媒体人和影迷,这个分数并不足为奇),烂番茄却只有54%的观众好评率,豆瓣维持在7.4分。

影片《原钻》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未知变数的赌博故事。男主角Howard在纽约钻石交易区经营着一家珠宝店,他或许与大富大贵的企业资本家之间还存在差距,但经商往来累积的人脉却足以维持其理想的物质生活状态。

他的家庭还算和谐圆满,在外还包养着一个年轻貌美又对他言听计从的情人。如果一切都顺利进行下去,Howard将会永远地沉浸在快乐当中。

但Howard破产了,眼下的他负债累累,被上门讨债的人逼得生意都难以正常运转,于是每天都在为躲避追债人和想方设法套钱而焦头烂额。

Howard是一个典型的投机者,一个名副其实的赌徒,即便当前他的处境非常恶劣,他仍旧抱持着赌博的心态,企图靠一颗正从非洲运送过来的罕见原石翻身回本。

某天,负责为Howard的珠宝店招揽生意以获取分成的Demany带领NBA明星球员Kevin Garnett来到店里,他们打算趁机能够从KG身上狠捞一笔。

与此同时,Howard赌命的原石也刚好到店。上手原石的Howard对这块未经雕琢的石头予以了很高的估价,心情激动难耐的他甚至主动将原石拿给KG观赏片刻。

触摸到原石的KG就像着魔了一般,他将手里这块原石反复仔细地观察揣摩,丝毫没有放下的意思。这块来自非洲的灌注了当地人心血的石头,与身为非裔的KG产生了某种奇妙的联结。

KG对这块原石爱不释手,认为它会为自己的球场发挥带来好运。他打算买下这块至少有600克拉的原石,哪怕付高价,但这样的请求却遭到了Howard的拒绝。

Howard心里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他计划将这块原石送到拍卖行进行交易。这样,原石很可能会达到百万级别的成交额,自己也能一举翻身。

Howard耐不过KG的百般请求,最终同意让KG在接下来的一场球赛中保留原石。但作为扣押,他收取了KG手上的凯尔特人戒指,并让KG在社交账号上为自己的店宣传。

KG一行人离开珠宝店后,Howard立即转头去到典当铺,将这枚戒指变现。他相信受原石鼓舞的KG状态非凡,将变现的钱押注到今晚球赛的KG身上定能大赚一笔。当晚,球场上的KG果然发挥超常。

不幸的是,Howard变现得来的钱,在转手人那里被债主Arno的人拦截了下来,发财大计就此泡汤。对此,毫不知情的Howard却沉浸在赌博赢钱的喜悦当中。

而当Howard想要回原石时,KG却似乎没有任何完璧归赵的意思,任凭他如何联系都要不回来。拍卖行在此时打来电话催促Howard提交原石,他的赌博拍卖大计眼看即将化为乌有。

心急如焚的Howard在夜店找到中间联系人Demany,却再度碰壁。心情烦闷又绝望的他还发现自己的情人Julia与歌手The Weekend在夜店卫生间不轨。

此外,Howard还在参加女儿的学校节目演出时,被讨债人胖揍一顿,并将其一丝不挂地塞进自己车的后备箱。妻子早已对这个不称职的丈夫失望透顶,女儿也是爱答不理的冷淡态度。

赌命的原石要不回来,家庭关系正在破裂,追债人一再步步紧逼,还被包养的情人背叛。一时之间,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都找上了Howard。但他仍旧想要再赌一把……

在影片中,所有状况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或好或坏的转机,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接踵而至,使得观众们的预设和期待通通失效。Howard这个赌徒押下去的赌注,表面上是那块罕见的原石,实际上却是他的身家性命。为了赌赢这块石头,他已经达到了不惜一切代价的癫狂执迷的境界。

而回归到现实世界,在瞬息万变的全球资本市场上,像Howard这样的投机主义者更比比皆是,一夜暴富和一夜破产的情况司空见惯。投机永远是没有定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

影片《原钻》延续了萨弗迪兄弟 罗纳德·布隆斯坦的导演和编剧配置。这是罗纳德·布隆斯坦与萨弗迪兄弟合作的第四部电影长片,但剧本初稿实际上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完成。直到《天知道》为萨弗迪兄弟打出名气,《好时光》冲进戛纳主竞赛之后,《原钻》才得以拍成长片。

相较于《天知道》和《好时光》带临场感的拍摄,《原钻》显得更加成熟细致,并强化了角色被喋喋不休的环境包围、人物不停游走的躁郁状态,场景和格局也比以往更大,而且影片中的情节编排依旧井然有序,并不会使观众在叙事中迷失。

新作《原钻》与萨弗迪兄弟此前几部作品的区别也很突出。首先,题材上不再着眼于社会边缘化人群生态,也不再采用底层视角。其次,影片主题上的深度也更高一筹,《原钻》显然是部野心勃勃的电影,它不仅聚焦在Howard身为赌徒与整个世界的矛盾上,同时还延伸到对周边角色的讨论。

在选角上,萨弗迪兄弟始终坚持亚当·桑德勒出演主角Howard,无论是犹太人身份,还是桑德勒的体态特征,都非常符合该角色的形象。但最初几次邀请都被桑德勒拒绝了,对于一贯出演喜剧片的桑德勒而言,当时名气尚不足以引起业界重视的萨弗迪兄弟并不能吸引桑德勒。

而在《原钻》的项目被搁置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罗伯特·帕丁森捷足先登,主动邀约萨弗迪兄弟拍摄了电影《好时光》。这部作品虽然没有获得票房上的成功,却让帕丁森转型独立电影的表演和态度获得了外界的肯定。

萨弗迪兄弟和罗伯特·帕丁森

或许是因为萨弗迪在业内的声望提高,或许是看到帕丁森的成功转型,也或许是出于其他的考量,桑德勒最终接下了《原钻》。在早前发布的预告片中,这位国民度极高的美国喜剧演员的转型,已然得到了互联网上的热烈呼应。

电影《原钻》上映后,不仅成为了独立片商A24发行的票房走势最好的电影,截至目前已经拿下了超过2000万的北美票房;同时,桑德勒还凭借此片斩获了北美颁奖季的多个表演奖及提名,是新一届奥斯卡影帝不容小觑的竞争者。

亚当·桑德勒在《原钻》中的演出能否一洗自己多个金酸莓傍身的不堪前史;Howard这个人物能否成为像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赌徒电影《江湖浪子》中的Eddie Felson一样的经典银幕形象;只有耐心等待时间来验证。

作为新锐独立电影制作与发行公司,A24向前发展的趋势在近几年越来越突显。撇开《月光男孩》《伯德小姐》《遗传厄运》《皮囊之下》等片不谈,仅仅从今年来看,便有《别告诉她》《仲夏夜惊魂》《灯塔》《纪念品》《原钻》《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等佳作诞出。

《灯塔》

《纪念品》

在超英电影和其他IP改编电影大行其道的当下,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的格局早已发生变化。而其他电影公司在迪士尼无形的垄断下,或损失惨重,或难以生存,原创性越来越差。

而A24代表的独立电影力量,却在迪士尼时代的夹缝中得以逆流而上,不断输出富有创造力的新电影人。从肖恩·贝克到萨弗迪兄弟,从罗伯特·艾格斯到阿里·艾斯特,A24似乎已经成为北美电影艺术的一片生育福地。

即便“电影已死“的论调贯穿了整个新世纪的电影史,但以A24为集合的美国独立电影的崛起已经足以反驳这个论调本身。萨弗迪兄弟的电影创作之路还很长,但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结束前能够交出《原钻》这份答卷,的确让人又多了份信心。

百万彩神足彩屡中比分赚翻天 神人揭圣诞英超投注神技

2017年12月26日,昨天圣诞节竞彩没有开比赛,这也给了彩民一个很好的总结机会,近来的通过红彩投注竞彩的彩民都收益颇丰,无论是人工智能澳彩五星指数的23连红,还是网易红彩国内明星专家以及国外操盘手的扎堆爆发,都是彩民盈利的重要保证。

红彩专家,FIFA金球奖中国地区唯一评委、体坛周报主编骆明前天比赛准确命中高赔,不仅如此,神奇的骆明还命中比分。近来的骆明在足彩上红的发烫,连中3个串子,近19中16,带着彩民赚到手软。

命中比分可是骆明的拿手好戏,正式因为凭借着如此精准的波胆能力,骆明的推荐极具盈利价值,也被彩民戏称为百万彩神,这当然是有典故的。在上届欧洲杯的直播节目中,骆明接连命中波胆,一战封神,这也得益于他常年的积累。《体坛周报》副总编辑吴翰这样凭借骆明:“要是有人把骆明欧洲杯开赛(上届)4场比分预测全中串到一起,都可以在北京四环内买房了。”,仅仅4场的波胆奖金就过百万,骆明迅速成为竞彩大神。

另一名红彩专家、盈利高手亨利赖同样手感火热,连中串子后盈利非常不错,亨利赖是红彩著名的赚钱小能手,跟投的彩民盈利都不错,亨利赖也为红彩粉丝带来了圣诞节英超投注小诀窍,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时间12月26日,今天还是欧美的圣诞节,各国联赛都已停赛,只有勤劳的英格兰人还在踢英超。圣诞节对比赛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是球员的备战情况可能不如平常,另外就是观众对比赛的关注度会比平常高很多,于是圣诞节期间的球赛就值得研究,我们可以从往绩来看一下规律。从04/05赛季开始的近13个赛季来看,除了07-08赛季的阿森纳、08/09赛季以及13/14的利物浦,其余9支球队在圣诞节居于首位的球队最终成为赛季冠军。

这个赛季,英超赛程进行了接近一半,曼城仍然未尝败绩,他们以16胜1平的战绩位列英超榜首,打进52粒进球仅失11球,攻防两端均是发挥最出色的球队。17轮过后曼城已甩开第二名的曼联多达11分,只要不犯错误,本赛季的英超冠军奖杯将会回到他们手中。

必捧!圣诞盘王——热刺

热刺很少圣诞时段出冷。2013/14赛季,热刺圣诞期间的三轮联赛,打平西布朗,大胜斯托克城3-0,客胜曼联2-1。2014/15赛季,热刺继续是2胜1平保持不败,客胜莱切斯特城2-1,主场0-0打平曼联,主场5-3大胜切尔西,盘路全赢。2015-16赛季,热刺先是3-0大胜诺维奇,随后做客2-1击败沃特福德,最后打平埃弗顿,盘路保持不输。上个赛季的圣诞快车,热刺三场比赛全部赢球赢盘。今年,热刺将会对阵南安普顿,斯旺西和西汉姆,对手实力都不强,热刺三场都可以继续追。

在3比0客场横扫伯恩利的英超联赛中,凯恩取得个人今年第七个帽子戏法,有望成为欧洲足坛2017年最佳射手。凯恩今年已在各项比赛中,为俱乐部与英格兰国家队队取得53个进球,只比巴塞罗那的阿根廷明星射手梅西少一个。英格兰前锋凯恩目前与拜仁慕尼黑的波兰前锋莱万多夫斯基、皇家马德里的葡萄牙射手罗纳尔多,以及巴黎圣日耳曼的乌拉圭前锋卡瓦尼,并列第二。与其他对手不同的是,凯恩今年还有一场比赛,还有机会追上梅西。凯恩为记录为球队,相信也会在圣诞拼尽全力。

垫底球队降级机会高

自2007年以来,在圣诞节联赛垫底的球队中的6支最终难逃降级厄运,分别是维拉(2015/16),西汉姆(2010/11),维冈(2012/13),朴茨茅斯(2009/10),西布朗(2008/09)和德比郡(2007/08)还有赫尔城(2016/17)。降级率超过50%。

目前垫底的是斯旺西,今年夏天失去了西古德森和略伦特两位前场大家之后,本赛季斯旺西的得分能力大打折扣。前19轮,斯旺西全队总共只打入了11粒进球,这样的数据在个人射手榜上甚至都只能排在第五位。斯旺西球员把握射门机会的能力实在是太差,他们在本赛季至今为止英超联赛中的射门转化率仅为6%。如此糟糕的表现,斯旺西基本锁定一个降级的名额。

红彩专家近来扎堆爆发,前中甲教练陈亦明,凭借着自己无与伦比的技战术水平,分析比赛十分稳健,连中两个串子,近5场比赛全中。国内知名专家正义小淘气连中串子,近5场比赛全中,吸金吸到手软。专家亚盘实战命中4串1,近5场全中.中国足坛第一名记马德兴3连红,国足跟队记者宋承良近4场全红。想要了解更多足彩盈利方案吗,快来网易红彩看看吧。

一起熬过了纳粹集中营的磨难,这对同性爱人却终究敌不过世俗……

1944年年底,

驻扎意大利的美国第92黑人步兵师军营警铃大作,

原来,营区门口的哨兵发现了两个可疑的身影,是一黑一白两个中年男子,他们都穿着破烂的衣服,眼窝深陷,头发蓬乱,一副饱受摧残的样子…

随后营区的军官仔细盘问了他们,基本搞清楚了情况,

黑人男子名叫Reed Peggram,美国人,

白人男子名叫Gerdh Hauftman,丹麦人,

两人表示他们是巴黎索邦大学的同学,不久前从德军在意大利的集中营里逃出来的,之后,两人讲述了在集中营的种种悲惨遭遇….

随后,美国媒体以类似下面的标题,大篇幅报道了这件事:

“两名学者从德军集中营逃了出来”,

“在丹麦学习的波士顿学生从纳粹魔掌逃出”,

“黑人学者惊险逃离意大利纳粹集中营”…..

这个新闻,被采访的媒体描绘成了一名美国黑人高材生,和丹麦校友一起被德军抓进纳粹集中营,最终历经劫难,逃出生天的冒险故事….

然而,时隔多年之前有媒体人在故纸堆里找到了蛛丝马迹,这些信息碎片被拼凑起来,最终发现了这个故事背后的真相:

原来,这个逃离纳粹魔爪的故事背后,藏着一份感人的禁忌之恋,

它跨越了种族,国籍,性别的隔阂,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向世人再次诠释了爱的力量….

一切,让我们从100年前的美国波士顿说起。

1914年,一位名叫Reed Peggram的黑人小男孩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名城波士顿,除了久负盛名的历史,波士顿最出名的莫过于闻名于世的名校哈佛大学了。

Peggram的父亲是一名速记老师,Peggram打小就听到父亲念叨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尽管受到肤色的种种限制,Peggram依然立志要凭借读书学习出人头地,

从入学开始,Peggram就保持着学霸模式,一直到高中进入波士顿拉丁文学学校,Peggram那张唯一的黑人面孔永远是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那时候的Peggram选修了初级德语,初级法语,高级拉丁语,他预备申请家乡的名校哈佛大学,成为一名语言学家。

他信心满满,自己成绩方面数一数二,他甚至有信心申请到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s,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奖学金之一,得奖者被称为“罗德学者”(Rhodes Scholars),

然而,现实还是给了他残酷的一击,

1934年,当他申请哈佛大学的罗德奖学金时,因为肤色和罗德奖学金擦肩而过,但他仍然进入了哈佛大学,就读英国文学专业,

这一时期,Peggram亲身体会到了黑人求学的不易,在各种场合,他都能感受到各种隐性的歧视和人们对他智商的质疑….

而除了肤色问题,Peggram的另一个秘密也让他倍感压抑,。

从少年时期,他就发现自己对女孩没什么兴趣,却对男孩子颇有好感,经过反复挣扎和自我拷问,他最终清楚地认定自己是一个gay,只会喜欢男人。

大学的环境相对自由开放,他仍然不敢对人透露半分他的性取向。

1935年,Peggram遇见了同样毕业于波士顿拉丁文学学校的同级校友,他对这名风度翩翩的男生一见倾心,

而这名校友的眼神告诉他,自己也是“同一类人”。

他们一起听古典音乐,一起在校园的小道上散步,却始终没有更进一步….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黑一白两个男人之间的暧昧,终究还是被发现了。

种族 同性恋的禁忌话题,在哈佛校园里很快流言四起,校友退缩了,在Peggram写了很多封信都石沉大海之后,这段感情无疾而终。

之后的几年,Peggram无比伤痛,但他仍然努力求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完研究生之后,又再次返回哈佛读博….

然而,那段刻骨铭心的初恋依然折磨着他,

不用说那个年代了,

哪怕放在现在,能遇到一个相爱的人是多么的不易啊。

但是爱有多美好,就有多伤人,

爱而不得的Peggram想远离波士顿这个伤心之地。

1938年,Peggram申请去了法国名校,居里夫人的母校巴黎索邦大学读博,索邦大学很快给予了他奖学奖供他继续研读,Peggram随即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旅程…

也就是在这一年,Peggram遇到了那个改变了他一生的人….

在索邦大学举办的一场艺术展上,Peggram欣赏完一幅画,正准备转身离开,

一个白人男子微笑着对他说:“我注意到你喜欢这幅画,深感非常荣幸….”

原来,这名男子正是这幅画的作者,索邦大学美术系的丹麦学生Gerdh Hauptmann,

两人就这样相识了,他们从艺术聊到文化,再从文化聊到语言,

像很多跨国爱情故事的开头一样,Peggram请求Hauptmann教他丹麦语,作为交换,他教Hauptmann英文…

两人开始有了更多见面接触的机会,两人就这样心照不宣地走到了一起,

终于有一天,Peggram向Hauptmann表白了,告诉他自己一直喜欢他,没想到的是,Hauptmann也告诉Peggram,从第一眼看到他开始,自己就沦陷了….

就这样,一个美国黑人语言学家,一个丹麦白人画家,在充满自由气息的巴黎索邦大学相恋了,

他们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年,每天在一起研究文学和艺术,通过Hauptmann,Peggram接触到了更多丹麦文学诗词和小说,

他和Hauptmann一起把19世纪的丹麦诗词翻译成英文,由Hauptmann配上了精美的插画。

然而,当时的欧洲战争阴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Peggram一连收到了好几封家信催他回国,美国在欧洲的各大政府机构也发出正式声明,通知美国公民尽快回国躲避可能到来的战火。

此时的Peggram不愿离开自己深爱的人,他在给家人的回信中写到:

“我有研究项目必须和搭档Hauptmann一起完成,离开了他我没法独自完成…”

随着纳粹德国接连入侵欧洲多国,战火开始在迅速蔓延,很快烧向了Hauptmann的祖国丹麦,

1940年4月9日,在德国入侵丹麦之前,Peggram和Hauptmann离开了哥本哈根,准备转道意大利佛罗伦萨回法国取行李…

两人的厄运降临了,此时的意大利已经是轴心国所在区,Hauptmann身为轴心国的敌对国,随时面临着被纳粹及其盟国逮捕的危险,

Peggram和Hauptmann开始了逃亡之旅,两人东躲西藏,靠在欧洲的同学和友人掩护和接济度日,Peggram已经和家人失去了联系,他和Hauptmann过着几乎乞讨的生活,

然而,即便这样,他们也没有想过要离开对方。

有美国驻欧洲的慈善机构给Peggram寄来了一张去纽约的船票,然而Peggram坚决不肯丢下Hauptmann,他把这张船票默默地丢到了垃圾桶…

1940年9月,Peggram的另一位哈佛音乐家校友自杀,他在死前的遗嘱里把遗产分别留给了在欧洲的几个校友,其中就包括了Peggram。11000美元(大致相当于今天的16万美元),有人辗转找到了Peggram,告诉他可以认领这笔同学留下来的遗产,然而有一个条件,他必须回国….

独自回国领取遗产就意味着要离开Hauptmann,Peggram再次坚拒了同胞的好意,他宁可跟着Hauptmann忍饥挨饿,也绝不抛弃他!

然而,不久之后,两人还是被逮捕了,毕竟,在佛罗伦萨街头,一黑一白两个男人待在一起实在太显眼了…

他们被纳粹抓住审问:

“一个北日耳曼人血统的人(丹麦人)怎么可以和黑人交朋友?!”

经过几天的审讯,纳粹最终表示,Peggram身为一个美国黑人,可以离开德占区,Hauptmann身为被纳粹征服国家(丹麦)的人,必须加入德国军队。

Peggram再一次坚决表示,无论面临什么的境况,他也绝不和Hauptmann分开!

Hauptmann也表示,自己誓死要和Peggram在一起,绝不加入德军!

就这样,Peggram放弃了最后一次离开Hauptmann,也是最后一次奔向自由的机会…

纳粹军官最终决定,既然一个不愿意充军,一个不愿逃命,那就成全你们。

几天之后,Peggram和Hauptmann一起被送上了开往佛罗伦萨附近集中营的车,等待他们的,是生死未卜的命运…..

在集中营,Peggram和Hauptmann亲眼见识了纳粹灭绝人性的屠杀,尽管他们不是犹太人,但如果让纳粹知道他俩是同性恋,也必死无疑….

在集中营里,Peggram和Hauptmann过着比奴隶更惨的日子,Peggram后来回忆到:

“我不知道每天都是怎么醒过来的,感觉自己只剩下活着,如同行尸走肉活在地狱里….大部分时候,我都没有吃的,有时候一天只有一碗汤….”

然而,即便这样,Peggram和Hauptmann依然无比开心,

对他们来说,在最深的绝望里,面前站着最爱的人,就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他们苦中作乐,一会儿哼着德彪西的音乐,一会儿讨论着丹麦的诗歌….

时间一长,集中营的纳粹看守发现了一些不妥:

“这两人成天待在一起,会不会有什么特殊关系…”

纳粹想挖出他们的秘密,有一次,他们故意抓了Peggram的小辫子,饿了他两天之后,突然严厉审问到:

“说,你跟那个丹麦人是不是恋人!!”

对于这种场合,Peggram和Hauptmann就早有心理准备,

他们甩出大学研究的名头:

“我们都是索邦大学艺术系的,有共同的学术领域很正常,何况我俩正在共同研究一个丹麦诗歌的翻译项目!在完成项目之前,我俩不能分开!”

之后,Peggram对纳粹说了一大堆他翻译的丹麦诗歌,还让纳粹拿来纸笔,当即写出了几十页他翻译的诗歌和论文摘要,而这些诗歌Hauptmann也能倒背如流……

纳粹军官被这一波学术大招整懵了,对着几十页他们看不懂的诗歌和论文,很快放弃了对Peggram的继续盘问….

但是纳粹军官却没有放下心中的疑问。

为了抓到两人同性恋的实锤,纳粹还时不时把两人单独关押到荒无人烟的野外小屋去,饿上好几天,黑灯瞎火的,偶尔来个突击检查,看看他俩有没有“越轨”的行为….

然而,Peggram和Hauptmann始终煎熬着保持了适当的距离,没有让纳粹抓住把柄。

而这几年,集中营的纳粹军官对Peggram的态度也有了明显变化,这一切都和美国参战有关…

自从美国参战之后,Peggram就由集中营的“添头”升级为了正式的俘虏,纳粹军官对他说:

“美国人现在是我们的敌人,你再也走不了了!”

然而,Peggram和Hauptmann早已接受了当下的命运,

“每天醒来,我们都会想,这或许是我们活着的最后一天…”

也因此,两人都格外珍惜每一天见面的时光,

在活着的每一天,都在用尽一切努力,珍惜着每一秒,把真诚的情意通过目光传递给对方….

就这样,一对隐秘的同性恋人,在纳粹的眼皮底下,不离不弃地坚守着他们的爱情,用尽每一秒来珍惜和守护对方,

他们靠着最爱的人的支持,熬过了集中营一年又一年地狱般的日子….

1944年1月,战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同盟国进入反攻阶段,欧洲大陆上,盟军的飞机已经开始四处轰炸了….

Peggram和Hauptmann被迫从一个集中营转移到下一个集中营。

纳粹德国节节败退,很多集中营做好了撤离的准备,

一些地方传出风声,集中营的集中“清除行动”就要开始了….

Peggram和Hauptmann所在集中营的战俘也在一批又一批被屠杀掉,

Peggram和Hauptmann每天都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对方,等待接受最后的命运…

就在Peggram和Hauptmann等待最终的厄运降临之前,

意大利起义游击队袭击了集中营,放走了大批战俘,Peggram和Hauptmann跟随游击队出逃,躲进了当地老百姓家中,

之后,他们马不停蹄连续徒步好几天穿越了国境线,

最终在1944年12月30日时抵达了美军的第92黑人步兵师军营….

这对历经苦难的恋人终于获救,他们像孩子一样欢呼雀跃,不断地重复:

“这是我们最好的圣诞礼物!”

然而,在获救之后的对外采访中,他们依然不敢公开恋人关系,依然宣称大家只是“朋友和学术拍档”….

然而,Peggram和Hauptmann两人都没有想到的是,

这对纳粹集中营都没能分开的恋人,却因为新闻媒体的曝光而不得不分开了…

媒体连篇累牍报道这对逃离集中营的“黑白双雄”,很快让两人被放到了公众的关注目光下,

Peggram曾经私下写信对朋友说:

“我不关心能不能回美国,我只关心能不能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让我俩继续待在一起,看看书,写写诗什么的….”

然而,事与愿违,在两人被第92黑人步兵师解救之后,

他们便被强制分开审查了,1945年8月,Peggram被送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没想到的是,他和Hauptmann这一次分开,竟然终生没能再见面。

Peggram回到美国老家波士顿之后,很快因为集中营造成的创伤后遗症住进了医院,这一住就是4年之久,这些年,他的精神状况每况愈下,一读诗歌就头疼,

好几次,他想提笔给Hauptmann写封信重新取得联系,却最终放弃,在他看来,这段注定不可能有结果的禁忌之爱,还是不要重启为好。

1982年,Peggram带着他不为人知的爱情离开了人世…

而地球另一端的Hauptmann,也对Peggram念念不忘,他在二战刚结束时也给Peggram写过好几封信,却都因为没有回应而作罢…

他同样,这段为世俗所不容的感情,只能留在特殊的年代(战争年代),最终相忘于江湖,也是对大家最好的结局。

20多年之后的1971年,他在一本新的诗集中吐露了自己内心的秘密:这首题目名为Ante的诗,被很多史学家认为是写给Peggram的:

我曾记得——

我们在一起畅聊,

你说,或许一年,两年,

我们会有计划,是否下一站驻足纽约,巴黎,或者中国的某个地方….

彼时,我们都未可知——

尽管那年,我们都曾怀疑过——

那些树上的苹果会不会成熟,

或许是第二年,

或许永远…..

Ref: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ed_Edwin_Peggram

http://narrative.ly/the-gay-black-american-who-stared-down-nazis-in-the-name-of-love/

…………………………

事儿君有品,

专为大家准备英国的各种值得推荐的好产品~

英国直邮,包邮包税~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