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再打我一次出处(故事:打孩子的妈妈)
妈妈再打我一次出处文章列表:
- 1、故事:打孩子的妈妈
- 2、闭环管理下的上海医院:护士长忙到43小时不睡觉,却在一瞬间眼泪摒不牢
- 3、为什么有些父母不给孩子接种疫苗?
- 4、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故事的来源与演变
- 5、记者实地探访,全员核酸背后,你看不到的一幕……
故事:打孩子的妈妈
打孩子的妈妈
文 / 往事随风
每天早上,我总见到那位二三十岁的女人,带着她八九岁的女儿,在小区外的马路上锻炼。那女孩双腿看上去很是无力,每迈一步都在地上画一个半圆。这几天气温骤降,那女孩围着一个大围巾,想是感觉太累,不愿再走。她母亲站在空荡荡的马路上,大声训斥:“你要是不走,以后你就再也不会走了!快点!”那女孩还是不愿意走,她母亲在她后背上狠狠打了几拳,说:“你不走是不是?你不走我走了,看谁管你!”女孩眼里噙着泪水,艰难地向前迈去。
这不知道是多少次孩子被打,我已经习以为常。最初我看到那位母亲抡起的拳头,恨不得把她痛打一顿。身为母亲,又接受过高等教育,我信奉温和式说教式的教育,对这种暴力野蛮的教育方式甚为不齿。但是,后来我发现,那个起初连一步都不能迈动的四五岁的女孩子,在风雨无阻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可以走上几里地。她的母亲,每日背着一个大书包,寸步不离地跟在身边。我从开始见到她们到今天,至少也有三四年时间。那位母亲,似乎只有那两件衣服,她的脸,似乎从未洗干净过,蒙着一层灰。
有一次,女孩的父亲也跟着,裤腿上贴着白色的泥灰,鞋上也是,在这条一里多长的马路上,他们一家三口走了很多来回。
我有时候想,如果我是那个女人,我会不会比她有时候对孩子的态度更恶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日重复这种机械式地生活,只为了孩子有一个相对来说健康的身体。生活里没有休假,不能生病,更重要的是,需要经常到医院给孩子进行康复,那笔巨大的医疗开支,是压在心头更大的石头。我能忍受得了吗?我是不是还经常能耐下心来给孩子进行说教?我有没有崩溃的时候……
想到这些,我对那位妈妈,便多了几分理解和敬意。
ㅡ END ㅡ
作者简介:往事随风。明白生活不易,岁月飞驰,希望用文字留住时光,保存一份美好记忆。
关注头条号“等你FM”,更多精彩每天等你来。
本文为“等你FM”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闭环管理下的上海医院:护士长忙到43小时不睡觉,却在一瞬间眼泪摒不牢
1月27日,仁济医院的医护人员乘坐大巴回隔离酒店的等候区,有人算着,离结束封闭管理还有7天,队伍中有人插话,“应该这么算,我们已经过了7天,这样听起来舒服多了”。
与家人视频时,她瞬间“破防”
1月21日,仁济医院(西院区)实施闭环管理,经过初期的繁忙,内部运行总体平稳,骨关节外科护士长金珠苑也能睡上5、6个小时。
屏风后就是清洁区,休息的地方,但这一步很难跨。
金珠苑回想,1月20日是她加班,晚上8点下班回家,先生说当天是大寒又是腊八,喝碗腊八粥。
21日零点刚过,准备洗洗睡下,群里科护士长说马上到医院集合,但没有说什么原因,可能前一天听到肿瘤医院的消息,金珠苑有种不好的预感,拿了些替换衣服就出门了。
20分钟左右到了医院,院门前的道路已经封闭,有人告诉她们“只进不出”。
金珠苑没犹豫就准备进去,对方再次强调,金珠苑加快了语速:“你放我进去,我就算现在不进去,我总要进去的,里面只有一个夜班护士,不可能让她一个人上班,还有很多病人”。
所有的人召回,住宿是很大问题,必须在院隔离。
还算幸运,骨关节外科当天有多名病人出院,剩了7张空床。
17个医护人员,用上了加床和沙发还不够,大家还找来瑜伽垫熬过一夜,43小时后金珠苑才合眼。
3个小时后醒来,她还在想怎么优化病房,考虑排班,人员统计排摸,要让自己镇定下来,因为她乱,护士们会更急。
金珠苑走路像风,师傅送她”小跳“的美名。
下午3点啃面包的“小跳”。
晚上7点半,护士们在交班。
早饭是下午3点吃的,她说,大家都以为他们会想得很多,事实是忙到脑子已经宕机,太累了。
慢慢地,手头的事都已落实,金珠苑对病区管理有自己的想法,除了严格按照防疫要求,“与平常一样,让患者感觉不是被‘关’在里面”。
患者李英收到仁济医院送来的福袋,她说:“里面装的东西家家都有,但是这份感谢信让我感觉,我也是这场抗疫中的参与者”。
视频中,关节外科主任医师林瑞新在查房,给“进步”的患者以鼓励。
饭吃了一半,侄媳妇视频连线,王青巨捏着筷子到走廊上听,侄媳妇让她戴好口罩、勤洗手,照顾好自己。侄媳妇以前在上海打工和王青巨住在一起,有感情。
患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压腿有妙招。
既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又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如果有一名患者情绪不稳定,就会“传染”给周边的人,所以要及时做心理安抚。
可是,金珠苑却哭了。
不仅仅是担心患者的情绪,伤心还因为家人。闭环管理4天,金珠苑还没和女儿联系过,她说:“终于体会到同事去年在武汉时说,她愿意每天打电话,但不愿视频,我当时的想法不是视频更好么……”
视频那头,大女儿说着说着就躲到桌子底下对着手机里的金珠苑哭,太想太想你了,你什么时候回来?“这可能是我崩不住的点”,金珠苑赶紧安慰几句,关了视频。
擦干眼泪,护士们看看彼此,像哭过的样子吗?
金珠苑说,“离14天结束闭环管理还有大半时间,我只有一个信念‘不能崩’”,当得知第四次核酸检测全员阴性时,第一时间就把好消息告诉大家,我们离出去又近了一步。
看看窗外,盼着解禁那一天。
同样正在闭环管理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也在发生着暖心故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5病区心语角多了一张“寄语卡”。小小的卡片上写着密密麻麻的文字。
“她们不仅照顾着病人,同时也关爱着我们家属的起居。人心都是肉长的,她们也有家庭,也有家人,孩子需要照顾,但是她们还是毅然决定冲到抗疫第一线,这是超越了亲情……”
原来这是一位患者家属刘先生今早在病区内写好后给到护士的一封表扬信。
哪怕一块小小帘摆
也尽可能满足病家需求
“相比肿瘤疾病本身,特别是闭环管理之后患者和家属心理关爱尤其重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5病区护士长黄喆给科室护士反复提醒。患者或者家属心理的细微变化,25病区15位护士经过这几天“历练”已经学会自己的判断。
25病区刘晓霞护士在巡查病房的时候发现,有一位陪护家属刘先生欲到其他病房洗澡,当即被劝阻,为此,他有些小情绪。发现这一情况后,护士坐在她的身旁轻轻地问,“您怎么不开心呢?怎么会想去其他病房洗澡呢,我们不是有自己的卫生间吗?
经过一番“心”与“心”的交流,原来刘先生对于浴室中的浴帘有些许“不满”,他希望能够将浴帘的帘摆延伸至池底,以免脚踝下的水溅到自己当即,床位护士便答应当天满足刘先生的需求“改造”这块浴帘。
不一会,护士刘晓霞和曹珊珊拿来订书机和一块新的浴帘现场做起了手工活。一位护士裁剪下所需拼接的一块帘摆,然后另一位护士蹲下身体,用订书机将两块浴帘布进行一段一段的耦合,大约过了10分钟,两位护士根据患者需求,将这块浴帘完成了“改造”。
全程没有说话的刘先生此刻非常感动,“没想到自己的需求,第一时间得到了回应,更可贵的是患者的细微情绪波动,医护都能第一时间感知,并在有限的条件下,尽最大能力加以满足。”
当天刘先生在封闭环境之后洗上了澡,并找到护士说:“这些天我也看到了你们的辛苦和不容易,你们一边维持正常的医疗工作,还要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疏导,我也学过一些心理学知识,如果需要有什么我可以做的,我可以出力哦。”
护士们轮流冷冻矿泉水
只为病家缓解症状
刘先生同屋有一位患者,该患者经多次放化疗之后,出现严重放疗反应,喉咙中有着明显的“灼烧感”,持续发烧并且情绪波动较大,多次表示难以坚持继续治疗。
病区护士长黄喆和护士们多次来到患者身边,为缓解她喉咙的“灼烧感”,轮流将矿泉水放在冰箱里冷冻,再主动端到小患者身边。此外,病区护士纷纷将自己的酸奶省下来,放到冰箱里冷冻后,最大程度给到她缓解其身体不适感。
对于她焦躁、悲观的心理状态,黄喆用自己的患病经历给予鼓励“身体的不适肯定会让你感到不舒服,我生病时,也是非常难受,特别能够理解您现在的心情和体会,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不适感就放弃了,你看,我们有这么多人陪着你,为你加油,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在一起努力。我们相约今年春天去看顾村公园樱花。”
在黄喆护士长和护士们的陪伴疏导下,紧锁的双眉渐渐地舒展开来,情绪也渐渐稳定了,答应配合治疗。
作为学过心理学知识的刘先生一边陪着自己的母亲,一边帮着医护人员关心着这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通过和她的聊天,缓解着她焦虑的心情,给她带去乐观和满满的正能量。这份同理和共情让这个病区有了护患携手的加持有了更多温暖和力量。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蒋迪雯、顾泳
来源: 上观新闻
为什么有些父母不给孩子接种疫苗?
原文作者丨[美]萨拉·戈尔曼
杰克·戈尔曼
摘编丨安也
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医疗保健类观点公然违背科学依据,却能得到至少相当一部分的支持,尽管这部分主要的支持者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富裕人群。
·疫苗有害。
·放在住宅里的枪支能保护居住者免遭武装入侵者的侵害。
·包含转基因生物的食品对人类健康有害。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不是艾滋病的病因。
·核电站比火力发电厂更危险。
·抗生素对治疗病毒感染有效。
·未经巴氏法消毒的牛奶是安全的,而且含有优质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会被巴氏法消毒的过程破坏。
·电休克疗法(ECT)会造成脑损伤,而且没有疗效。
为什么有理性、有头脑也有善意的人会相信这些观点?
当一件事情关乎健康,人们往往会坚称:科学是错的,因为没有充足证据作证,因为不明的危险无处不在。
有很多思维过程能令我们表现出人性、拥有同理心、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且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可以帮助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存活下来,但这些思维过程都有可能在运用科学家所说的“科学推理”时使我们误入歧途。为什么?
对不少初学者而言,科学推理很难掌握,因为它让人失去了信心十足地作出肯定陈述的能力。科学推理的过程是:建立将来可能被推翻的假说,在证实因果关系之前需要提出大量要求,且涉及的是人群而不是个人。换句话说,从科学角度出发,我们永远不能给出百分之百肯定的结论,只能非常接近绝对肯定。这一点与我们人类的惯有思维背道而驰。
不仅如此,科学是通过反复否定和证伪取得进展的,而我们天生就不想轻易转变自己的观念。其结果就是,多个纯粹的健康问题和常见的心理问题结合在一起,会令我们更容易在思考科学和医学问题时犯错,作出对自身健康没有好处的决定。
本文出处:《认知陷阱 : 无论如何都想告诉你的科学真相》,[美]萨拉·戈尔曼、[美]杰克·戈尔曼著,高微茗译,见识城邦丨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12月版。
这些糟糕的决定往往包括采取冒险行为,例如拒绝接种疫苗、食用不健康食品、吸烟、不按照医生建议的饮食和运动方式生活,以及进行不安全性行为。我们认为,这些冒险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复杂的心理因素,而这些心理因素的生物学基础是已知的。
我们认为,在多种情况下,前述心理动机都是适应性的(意思是,这类动机在进化中留存至今是为了保障我们的安全和健康),但应用这类心理动机的方式却往往没有很好的适应性。我们还认为,如果缺乏对不理智的健康决策背后的心理和生理基础的正确认知,我们这个社会就不能设计出一种策略来缓解这个问题。
核心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由于信息缺乏,尽管这的确可能是原因之一。哪怕我们知晓并理解全部相关事实,不理智行为仍然可能出现。考虑到我们现在对人脑功能的认知,严格来说,甚至可能不该将对科学结论的否定贴上“不理智”的标签。更确切地说,这种否定基本上就是我们的心智活动的产物。这就意味着,简单的教育不足以转变人们对科学结论的否定态度。
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剧照。
自然,对反科学人士有多么“愚蠢”发表愤怒的长篇大论也不能体现这样的态度。举例来说,《大西洋月刊》近期刊登的一篇文章讨论了洛杉矶市的许多富裕家长拒绝让孩子接种疫苗的问题,文章总结道:“这些人用大笔钱雇用了愿意放纵他们这种不理智信念的非正统儿科医生。但有钱并不能允许他们将整个城市的儿童无缘无故地置于19世纪的恐怖疾病的威胁之下。”这个例子中的文章之所以没有作用,是因为它试图靠羞辱人们改变他们的信念和行为,而这在解决健康和医学理念问题时基本无效。
正如加拿大科学家尚塔尔·普利奥和朱莉·戈德布特在一篇讨论公众科学教育的精彩文章中指出的,当科学家们思考如何与非科学界人士交流时,一般会采取“知识不足”模式,也就是认为非科学界人士只是不了解相关事实。对此,这两位作者的主张却是:有证据表明,非科学界人士其实能够理解“研究的复杂性以及与许多科技成果并存的不确定性”。普利奥和戈德布特呼吁广大科学家学习社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即大众确实有能力理解科学概念。
任意一种信念体系一旦形成,就会出现确认偏误
每个人都会在环境中寻找固定模式。一旦我们找到了,而这些模式似乎又能解释很多事情,我们就会越来越相信它们很有必要。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动的古人并不愚蠢,他们也没有完全被人类必须是地球中心的宗教教条支配。
事实上,只要你抬头看看天空,一眼望去似乎就是这么回事。经过数年的观察与计算,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设计出一套复杂的数学体系来解释群星如何绕着地球转动。这种解释方法并不简单,而是一位极有才智的人运用手头所能找到的一切工具创造出来的。当然,它碰巧是错的。可是一旦这种解释被正式写下来,又被传授给其他天文学家,就成了很难放弃的定论。更有一些天文学家,当有可能挑战“地心说”模式的新发现出现时,倾向于想尽办法将新发现融入“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信念中去。也就是说,他们看到的是他们相信的东西。
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海报。
最终,托勒密模式全靠另一批天才——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以及望远镜这样的新发明,才最终被推翻。
任意一种类似的信念体系一旦形成,就会得益于被称为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的心理现象。保罗·斯洛维克完全捕捉到了确认偏误的精髓:
如果相信极端立场会随着更多信息的提供、有教育作用的项目而起变化,那我们肯定会因此感到欣慰。不幸的是,心理学研究证实,人们的信念改变得很慢,而且在面对相反证据时异常顽固(Nisbett & Ross, 1980)。最初的印象一旦形成,就会构建起后续证据的解读方式。如果新证据与某人的既有信念一致,就会显得又可靠又有用,而不一致的证据则会被当作不可靠、错误或者不具代表性的信息而忽略掉。
这话听上去是不是很耳熟?我们大概都能想到生活中几个符合这种情况的事例:我们没有按照事物原本的样子,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看待它们。比如说,杰克多年来始终坚信,如果需要治疗一种名为惊恐障碍的焦虑症,抗抑郁药物要比认知行为疗法(CBT)更有效。这是因为他的教授就是这样主张的,而相信老师的主张是一名听话的学生应尽的义务之一。当部分新发表的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也有作用时,杰克便努力在实验方法中寻找瑕疵,或者照自己的意思去解释这些研究,只为说服自己相信这些新发现不足以动摇药物治疗更有效这个信念。最终,他向一名认知行为疗法专家戴维·巴洛——该专家现在在波士顿大学工作——提出挑战,希望做一项研究,对两种治疗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出乎他的意料,认知行为疗法比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幸好,杰克认同了研究结果,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但在那之前,他一直在努力证实自己原有的信念是对的。在科学研究中,这种事随时都在发生,同时也是每个领域都会出现的非常激烈的科学辩论及冲突背后的原因。事实上,神经科学家应用复杂的脑部成像技术,已能够呈现出当既有观念受到挑战时,大脑不同部分或用偏见或用开放式思维做出回应的方式。对我们这些一贯支持科学证据的人的挑战则是支持后一种做法。而进行这方面努力的我们却过于频繁地遭到反科学派卡里斯玛型领袖的对抗。
假设因果关系会在我们思考更复杂的系统和问题时令我们犯错
不确定性会令很多人感到不舒服,甚至害怕。想要知道事物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是很自然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往往会发展成试图明确是什么导致了什么。再次强调,这种倾向几乎可以肯定是在进化中保留下来的一种具有保护作用的特征——当你闻到洞穴中有烟味时,就会认为有火才会有烟,于是逃出洞穴;你不会首先去考虑其他可能性,否则就有可能逃不出来了。
我们不自觉地给每天观察到的事情赋予某种因果意义。如果你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又看到你的狗从房间里跑出来,就会立刻得出结论:你的狗把桌面上的玻璃杯弄掉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把玻璃杯弄掉了,吓得狗跑了出来。这就是流行病学家所说的因果倒置。但是大多数时候,这个推论都是不成立的。如果我们对因果关系没有特定偏好的话,就会再次陷入各种各样的无用思绪中无法自拔,失去行动力。
纪录片《粒子狂热》(2013)剧照。
然而,假设因果关系的习惯会在我们思考更复杂的系统和问题时令我们犯错。这不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蛋和鸡的问题是没有科学意义的哲学和语言学谜题。我们知道鸡是从蛋里孵化出来的,成年的鸡又会下蛋,所以不存在鸡或者蛋哪个先出现这种问题。从进化论的角度更确切地说,是更原始的生命形态出现在这两者之前。
与此不同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因果关系”是科学方法允许我们得出某事物是另一事物的原因这个结论的特定路径。如果你回顾一下我们列出的反科学观点的例子,就能看出其中有很多是争辩的结果,而不是因果关系的产物。例如,毫无疑问,HIV就是艾滋病的病因,我们可以同样肯定疫苗不是自闭症的病因。不过,仍然有些个人和团体在为这些存在明确因果关联的科学事实展开争辩。
如果某人有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自然很想为此找到一个原因,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孩子患自闭症的病因是无法确定的,这无疑是令双亲心碎的原因之一。不少病童的父母一开始会责怪自己。妈妈也许会怪自己不该在怀孕时吃那么多油炸食品。爸爸也许会怪自己遗传给孩子不好的基因,或者当父亲的时候年纪太大。罪恶感继续发展,又增添了一份烦恼:这个孩子一辈子都要为了适应环境而痛苦挣扎。
这类愁苦的家长很容易抓住一个现成的因果关系不放,尤其是在它能令他们将怒火转移到别人身上而不必怨恨自己的时候。一旦类似于疫苗导致自闭症这样的说法流传开来,并得到鼓吹此类说法的群体的大力支持,科学家就很难通过引用全部相关研究的数据来证明此结论是错误的,进而使人们抛弃这种观点了。所以,渴望得到或迫切需要找到因果关系的倾向往往会导致我们得出从科学角度上看是错误甚至有害的结论。
害怕复杂问题:心智会自然受到清晰简单解释的吸引
埃博拉的什么特性使得它在几个西非国家,如利比里亚、几内亚和塞拉利昂等地大肆传播,而在美国却只能构成极小的威胁呢?而为什么流感病毒是对美国人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过去30年里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呢?答案要从这两种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中寻找。
埃博拉病毒和HIV、流感病毒一样,是一种进入人类细胞后就会转化为DNA(脱氧核糖核酸)的RNA(核糖核酸)病毒,这就使它得以嵌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进行自我复制,随后继续感染更多宿主细胞。埃博拉病毒的主要宿主是果蝠。最重要的是,它的传播方式是接触被感染个体的体液;埃博拉不像流感或水痘那样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人只要吸入了近处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小范围内的空气,就可能感染流感。
流感病毒可以在相距6英尺之遥的两人之间传播。埃博拉病毒则无法以这种方式传播。一个人除非接触到某个埃博拉感染者的血液、尿液、粪便或呕吐物,否则是无法被感染的。因此,感染流感的概率比感染埃博拉的概率大得多。感染埃博拉的风险最大的人是医务工作者和照料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是2~21天,而直到表现出症状之前,感染者都没有传染性。这一点也与流感不同,流感的感染者在出现症状前一天就能传播流感了。因此,我们清楚感染埃博拉的人何时具有传染性,而对感染流感的人则不能确定。
纪录片《粒子狂热》(2013)剧照。
上面这些我说得明白吗?这些是事实。你现在明白RNA病毒和DNA病毒之间的区别了吗?明白病毒感染细胞和进行复制的机制,甚至具体的复制产物是什么了吗?通过体液感染和通过空气传播感染的区别完全清楚了吗?我们所说的潜伏期你理解了吗?如果你不懂,也不必感到惊讶。这些术语相当于医生和大多数科学家的第二天性,但其他受过教育的人可能很少想到它们。正如大多数医生不理解成本会计包含什么内容,大多数会计也不是病毒学专家一样。
换句话说,埃博拉是什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两个问题的细节是很复杂的。尽管我们早已处在万维网所带来的全新的信息时代,但我们的大脑仍然不是为迎接技术性强的复杂描述而设计出来的。你可能读上一段的时候读得很快,只记住了几个诸如此类的词:HIV、蝙蝠、感染、传播和有症状。因此,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读完这一段之后就很可能走开了,还带着错误的认识:“埃博拉具有传染性,你有可能在火车上被坐在身旁的另一个人感染。”
人们向不科学的概念屈服有着另一个原因——我们所有人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都会感到不舒服。并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学会那些知识,而是我们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做这件事。当复杂问题涉及科学和数学知识时可能尤其如此,因为很多人认为——这种想法往往是不对的——他们至多只能理解最最基础的科学和数学知识。
正如我们在讨论人脑功能的某些方面时所阐明的,我们的心智会自然受到清晰简单的解释的吸引,尤其是在此类解释还被带有感情色彩的修辞修饰过之后。我们其实很害怕复杂问题。我们的本能是伸出双手快速拥抱某个问题一小会儿,而不是被它“迷住”或是与它纠缠不清。正如我们在整本书中不断指出的,这种对复杂性的逃避与反科学行为的其他原因类似的地方是,在很多情况下,它们都是适应环境的、有正面作用的态度。我们如果坚持搞懂生活中每一件事的技术细节,就会寸步难行。
电影《模仿游戏》剧照。(2014)
一个人几乎不需要对汽车引擎的工作原理有什么认识,也能坐进车里把它开走;也不需要充分理解大调与小调的关系、弦乐器的和声,就能欣赏音乐的美妙;更不必写下光合作用和植物氧交换过程的完整化学步骤,就能栽种一个花园的植物。除此以外,当我们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不要多想细节问题往往是最好的选择。处理紧急情况最好的办法是采取行动,而不是深思熟虑。
但是在为健康问题做决定的时候,不能处理科学细节的特质就会让我们更容易接受精心包装过的错误言论和口号。科学家、医生和公共卫生专家对这种情况往往帮助不大,因为他们经常拒绝把问题解释得清晰有趣。科学家们似乎总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不是拿出只有他们才能理解的过于复杂的解释,就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拿出过于简单、包含的有用信息少得可怜的解释。而且当真相十分复杂的时候,专家也容易坚持过于简单的不正确观念。
科学家需要更加努力地找到与非科学界人士沟通科学事实的最佳方式。这一点必须从改变儿童科学教育的方式开始——应该从单纯的死记硬背变为理解科学如何实际发挥作用。通过专注于科学方法,我们可以开始教育人们如何接受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质疑,以及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
本文选自《认知陷阱 : 无论如何都想告诉你的科学真相》,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丨[美]萨拉·戈尔曼 杰克·戈尔曼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宫照华
校对丨赵琳
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故事的来源与演变
林屋公子
“赵氏孤儿”的传说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古今中外文学家非常喜欢的一个题材。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就有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法国文豪伏尔泰也受其启发创作了诗剧《中国孤儿》;2010年还有陈凯歌导演,葛优、王学圻等主演的同名电影。在不同的作品里,“赵氏孤儿”的故事有略微区别,但梗概基本都是一致的,而这个故事大纲,则可以追根溯源到《史记·赵世家》中。
《赵氏孤儿》剧照
自相矛盾的太史公
根据《赵世家》的说法,晋国执政赵盾与国君晋灵公发生矛盾,晋灵公多次想杀赵盾未果,反而被赵盾族人赵穿所杀,也就是有名的“赵盾弑其君”公案。之后赵盾立晋灵公叔父晋成公为君,晋成公又传子晋景公。此时,赵盾去世。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赵盾之子赵朔率领晋国下军救援郑国,与楚庄王在黄河边上进行了战争(即邲之战);战后赵朔娶了晋成公姐姐为夫人。也就是同年,晋国司寇屠岸贾想诛灭赵氏。
当初赵盾还做过一个梦,梦见晋国赵氏始祖叔带抱着自己的腰痛哭,之后又大笑着拍手叫好。赵盾对此进行过占卜,结果是龟甲上的裂纹中断,但后来又恢复了。赵氏的史援认为这个梦是凶兆,赵盾的过错会应验到他儿子身上,到了他孙子那一代时,赵氏家族则更加衰落。果然,此时屠岸贾正是想清算当年谋杀灵公的人,他对各位将领提出:“赵盾虽然不知情,但却是叛党的首领,既然他弑君了,他的子孙怎么还能在朝为官?所以请诛杀他们!”
只有大夫韩厥表示反对,他认为:“灵公遇害时赵盾并不在场,先君不是认为他无罪吗?现在大家要诛杀他的后人,那是违背先君的意愿作乱;而且还不请示国君,这不是目中无主吗?”屠岸贾不听,于是韩厥通知赵朔快跑。但赵朔却不愿意,他对韩厥说:“您一定不会让赵氏的香火断绝,那么我死了也没有遗憾了!”韩厥答应他的要求,谎称有病不出门。屠岸贾果然不经请示,就私自率领将领在下宫袭击赵氏,杀死了赵朔和他三位伯父赵同、赵括、赵婴齐。
赵盾的父亲赵衰在晋国时就生下了赵同、赵括、赵婴齐三兄弟,之后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到翟国,翟国攻打廧咎如得到一对姐妹,赵衰娶了姐姐生下赵盾,重耳则娶了妹妹。赵同三兄弟与赵氏族人均死于下宫之变,只有赵朔夫人赵庄姬身怀六甲,因为躲到侄子景公宫中才免祸。
此外,赵朔还一个朋友程婴和一个门客公孙杵臼,他们也没有死于这场动乱。后来有一天他们见面了。公孙杵臼问程婴:“您怎么不为赵氏而死?”程婴说:“赵朔妻子有身孕,如果是男孩我就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去死吧!”公孙杵臼没有说话,但他确信程婴是自己的同道,而不去做以卵击石的牺牲。不久之后,庄姬生下一个男孩,这事让屠岸贾知道了,于是就去宫中搜查。庄姬把婴儿藏在裤子里,婴儿未出声而躲过了搜查。程婴也听说此事,于是找来公孙杵臼商量。公孙杵臼提出牺牲自己,请程婴来接受更难的任务。
于是两人在外面找了个婴儿,给他穿上好看的衣服藏在深山。然后程婴就从山中出来找到将军们,说自己知道赵氏孤儿与公孙杵臼在一起,要求以千金报酬来告知他们的藏身地。于是大家一起找到公孙杵臼。公孙杵臼大骂程婴小人,当初与自己一起藏匿赵氏孤儿,现在即使不能抚养,又怎么忍心出卖呢?然后他抱着婴儿大哭:“苍天啊!孩子有什么罪呢?请你们放过他,杀了我就行吧!”将军们怎会答应?于是把公孙杵臼和婴儿都杀了。
又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占卜的结果是大业的子孙作祟。大业是嬴姓始祖,秦国与晋国赵氏都是其后代。景公问韩厥怎么回事,韩厥当年受赵朔之托,也知道赵氏孤儿的情况。于是他说:“大业的子孙在晋国断绝香火的不是赵氏吗?嬴姓当年辅佐商、周天子,到叔带时离开周王朝到晋国辅佐文侯,得以立赵氏,直到成公时都没有断绝香火。而君上您却灭亡了他们家族,晋国人都感到悲哀,所以占卜时就显示出来了吧。希望您好好考虑!”
景公感叹道:“那赵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见到机会到了,赶紧将实情告诉景公。于是景公决定恢复赵氏孤儿的贵族身份,程婴就带着一直藏匿的赵氏孤儿赵武进宫了。当时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病情,景公叫赵武出来与他们见面。将军们非常尴尬,纷纷推脱说:“这都是屠岸贾假传君命!如果不是君上您有病,我们也会主动请立赵武的。现在您的命令不正是我们的心愿吗?”程婴、赵武就率领将军们攻灭了屠岸贾,景公也把赵氏封地还给了赵武。
又过了五年,赵武年满二十岁行冠礼。程婴见到赵武已经成年,于是说:“当初下宫之变时,大家都能死难,我并非不能去死,只是想将扶立赵氏;现在您已经继承祖业,我也该到地下向赵氏和公孙杵臼报告了吧!”赵武叩头痛哭,认为自己宁愿受苦也要报答程婴一直到死,请求程婴不要轻生。但程婴却铁了心,他说:“杵臼认为我能完成大事,这才先我而去;如果我不回去复命,他会认为我没完成任务!”于是自刎而死。之后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
《史记·韩世家》则与《赵世家》说法类似,只是内容相对简略;而《晋世家》却说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晋国杀死了赵同、赵括兄弟,并且灭亡他们的家族。韩厥说:“怎么能忘记赵衰、赵盾当年的功劳,使他们断绝香火呢?”于是晋君就让赵氏庶子赵武继承赵氏,并且封给他城池。《十二诸侯年表》也与《晋世家》一致。可见,《晋世家》相对于《赵世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下宫之变的发生时间,此说应当另有所本。
《元曲选》中《赵氏孤儿》插图
偷情、内讧、阴谋引发的灭门血案
《晋世家》《十二诸侯年表》说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晋国杀死赵同、赵括兄弟,这种说法应该可以上溯到《左传》,这也是对“下宫之变”最早的记载。那么,《左传》对赵氏孤儿记载如何呢?
春秋晋国实行军政合一的“三军六卿制”,国家军队被分为三个军,由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六人统领,他们同时又是国家卿士(相当于宰相),其中以中军将为首席执政。公元前601年,此时晋国的中军将是郤缺,他提拔了赵盾之子赵朔为下军佐。那么赵盾可能在此年去世或者退休,而晋成公要到明年才去世,然后晋景公即位。而在赵盾在去世前,已把公族大夫让给三弟赵括,即让赵括作为赵氏的宗主。
与《赵世家》不同的是,赵衰先娶廧咎如女子生赵盾,而在重耳回国即位为晋文公后,才娶晋文公女儿赵姬,生下赵同、赵括、赵婴齐三兄弟,所以这三人都是赵盾的异母弟。此时赵盾已经去世,而此三人都还健在。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中,赵朔担任下军将,赵括、赵婴齐担任中军大夫,赵同担任下军大夫,作为卿士的辅佐。尽管从政府职务来看三兄弟都不如赵朔,但此时赵氏宗主仍然是赵括。
但在八年以后的晋齐鞍之战中,则没有了赵朔的下落。下军将换成了当年的赵朔副手栾书,而下军佐却没有记录,那么赵朔在此之前已去世或因病退休,这里也与《赵世家》不同。一年后,晋景公为了表彰鞍之战的战功,将军队编制扩充到六军十二卿,其中提拔赵括为新中军佐、赵穿之子赵旃做新下军佐,此时下军佐仍然没有记录。考虑到赵朔离职后应由赵氏来顶替,这位没有记录的下军佐应该就是赵盾二弟赵同,此时赵氏以赵同最为年富力强。
因为赵朔的离职,儿子赵武年幼,所以不管是此时赵氏的宗主,还是赵氏在晋国军政界的第一人,都与赵盾这支没有了关系。但此时发生了一则桃色新闻,原来在公元前587年,赵朔的遗孀庄姬耐不住寂寞,居然与丈夫的小叔赵婴齐勾搭上了,此时赵朔当已病逝。次年,赵同、赵括得知此事,觉得弟弟败坏门风,下令将其放逐齐国。赵婴齐其人虽然作风不检点,但智谋却要强过两位兄长,他请求兄长原谅他,并提醒说如果他不在,栾书将会作乱。
栾书在鞍之战中尚且还是下军将,但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居然成为了一把手中军将,可见此人甚有手段。赵婴齐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赵氏家族在赵盾时就如日中天,早已遭到其他家族的忌恨。赵朔、赵婴齐尚能协调各方面关系,但赵同、赵括却是脑子一根筋的人,毫不掩盖自己的权力欲。之前六卿里还只有赵氏一席,现在扩张到十二卿,却一下被赵同、赵括、赵旃占据了三席,自然更加引起其他家族的仇恨。这些《赵世家》也没有记录。
公元前583年,失去了丈夫和情人的赵庄姬率先发难,向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谋反,并找到栾书与另一家族郤氏作证。于是晋景公派兵讨伐赵氏,杀赵同、赵括。赵朔于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离职,极有可能是英年早逝。而下文公元前542年时,赵武年龄尚不到五十,所以赵武出生年份应该在公元前591年—公元前589年之间,在下宫之变时大约八岁,还跟随母亲住在晋景公宫中。赵姬也不太可能是晋景公姑母,更可能是晋景公的姐姐。
赵同、赵括被杀后,晋景公想把赵氏土田赐给祁奚,祁奚推辞了。同时韩厥出来为赵氏说话,他说:“赵衰的功勋,赵盾的忠诚,居然没有后代来继承,那么有功劳的人多害怕啊?三代都能保持几百年之久,难道没出过邪恶的君王吗?这都是靠祖先的贤明啊!”晋景公觉得有道理,于是又立赵武为赵氏宗主,并归还了土田。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83年的下宫之变后,此时年幼的赵武已经成为赵氏宗主,这又与《赵世家》不同。
以上就是《左传》中的“赵氏孤儿”故事,相对于《赵世家》内容就平实得多。起因就是一位寡妇与小叔私通,小叔被两位兄长赶跑,寡妇寂寞难耐,遂诬告另两位叔叔谋反。栾、郤等家族早就看不惯此二人,趁此机会将他们一窝端,但并未波及到整个赵氏家族,不但幼年的赵武毫无惊险,甚至赵旃都没受到牵连。而赵旃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杀害晋灵公的赵穿。成公、景公父子即位本身就来源于赵盾、赵穿之功,自然不会清算二人后代。
至于屠岸贾其人,即使存在,也不会有太大作用。如前所述,晋国实行的是“三军六卿制”,国家权力牢牢掌握在六卿之手,虽然有掌管刑罚的司寇,但并非重要官职,《左传》甚至没有记载过何人任过此职。《国语·晋语》记录了晋文公父亲晋献公去世时,大臣里克派一个叫屠岸夷的大夫去翟国迎接重耳即位。屠岸氏在先秦文献就此一见,而屠岸贾的记录也只存在于《赵世家》《韩世家》中。下宫之变时真正掌权的是中军将栾书。
既然赵武继嗣在下宫之变后接踵而至,所以程婴与公孙杵臼更无活动空间了,此两人当系虚构人物。从春秋中期社会形态来看,公孙杵臼、程婴这种性质的门客、友人,在当时也不会存在。因为当时的社会主体还是宗族(文献称“氏”或“族”),如果公孙杵臼和程婴是春秋人,应该都有自己所在的宗族,而不会个人依附于赵氏。之后两人又躲在深山,这在生产力落后、需要家族共耕的春秋时期,个体家庭或个人都是难以独立生存的。
至于韩厥,他才是赵氏得以复兴的首要功臣。他是当时晋国韩氏的宗主,在鞍之战后,又出任十二卿之一的新中军将,但其起步很早。据《晋语》,韩厥步入政坛出任掌握军法的司马,正是来源于公元前615年时赵盾的举荐,所以在三十二年后,他仍然能够投桃报李,出面扶持赵武,为赵盾的后代保留了贵族爵禄。景公本身也没有必要废除赵氏封地,相反留下来制衡其他卿族也不错。后来韩、赵两氏互相扶持,直到三家分晋。
综上,从记录春秋历史最翔实的史书《左传》看,《赵世家》《韩世家》的讹误特别明显。实际上,前人就往往以《左传》纠正《史记》之误。如唐人孔颖达就说“马迁妄说,不可从也”,清人梁玉绳、赵翼、马骕及今人杨伯峻等都支持这个观点,这应该算是比较主流而科学的观点。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如清人高士奇说“千古疑案,自当两存之”,明人王樵甚至认为屠岸贾杀赵朔与庄姬杀赵同、赵括并非同一事件,但这些都不太具有说服力。
程婴像
“赵氏孤儿”的N张面孔
当然,《左传》也未必完全可信。比如叙述晋灵公与赵盾的矛盾冲突中,赵盾屡次劝谏灵公改正错误,灵公竟派遣刺客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在上朝前很早就抵达赵盾家,见到赵盾已穿好衣冠坐着打盹了。鉏麑感慨自己刺杀贤臣不忠,放弃使命又不信,干脆自杀了。鉏麑死前的想法史官怎会知道呢?童书业先生就指出:“这件事《左传》的记载很偏袒赵氏,实在是很不可信的。”故《左传》就一定程度偏离了史实,而《赵世家》则显得更不合逻辑。
那么,太史公为什么会要记录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呢?其实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在《史记》中并不罕见,而太史公作《史记》的一个态度就是“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将不同的资料收录于不同的篇章中,以待读者自己判断。实际上,以太史公的才智并非不能觉察到赵氏孤儿故事的虚构性,但其却对故事中的许诺、报恩、忍辱、复仇等内容主题大为感动与赞赏,所以才将其录入《赵世家》,但作为晋国史主线,仍以《晋世家》为主。
其实单从《赵世家》的文本内部也可以发现其传奇性,即它先后用了先后四个梦境来贯穿全篇。第一个梦就是赵盾梦叔带的事,之后赵氏中衰并复兴;第二个梦是春秋后期赵鞅梦见自己到上帝那游玩,之后赵氏灭范、中行氏,奠定分晋基础;第三个梦是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梦见一位嬴姓少女鼓琴,之后赵国废嫡立幼,开始衰落;第四个梦是战国后期赵孝成王梦见金玉堆积如山,之后赵国丧师于长平之战,此后一蹶不振。
这四个明显带有预言色彩的梦,当然并非历史实录,而是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时赵地人有意识的民间创作。近人李景星《史记评议》中有过非常精彩的点评:“尤其妙者,在以四梦为点缀,使前后骨节通灵。……以天造地设之事,为埋针伏线之笔,而演出神出鬼没之文,那不令人拍案叫绝。”可见,记录整个赵氏孤儿的传说,不但不是太史公的败笔,反而是巧夺天工的神来之笔。《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名副其实。
既然《赵世家》这部分内容取材于赵地民间传说,那么故事当然会有意识地掩饰赵国先人的负面消息。春秋晋国人尚且把这次事件称作“孟姬之谗”,认为赵庄姬正是引起这件事的罪魁祸首,但在《赵世家》中,赵庄姬却成了一个可怜的寡母。为了缝合赵武于公元前583年被立嗣的历史记载,又把下宫之变时间提前到了公元前597年,也就是《左传》中赵朔最后一次登场的年份,而设计将赵朔、赵婴齐两人也死于了这场政变。
其实,在《国语·周语》中倒是有个与赵氏孤儿类似的故事,国人暴动时周厉王出奔彘地,太子静躲在召公虎家。愤怒的国人要求召公交出太子,召公说:“过去我多次劝谏大王,大王不听以致罹受此难。现在假如太子被杀,大王会认为是我在泄愤。侍奉国君遇到危险不埋怨,有怨气不应该发怒,何况自己侍奉的是天子?”于是他拿出自己的儿子顶替,等太子静长大后召公虎扶立他即位,也就是周宣王。
还有一件是《公羊传》记录的故事,说的是春秋初年鲁孝公年幼时,邾国国君邾颜公的女儿是鲁国国君夫人,算起来是鲁孝公的母亲或祖母。邾颜公仗着女儿把持后宫,居然奸淫了鲁国九位公主,之后索性派坏人想杀掉孝公。孝公一位臧氏奶妈听说有坏人来,于是就把自己儿子留在寝宫替代,而抱着孝公找到鲁国大夫鲍广父和梁买子,并最终通过周宣王除去了邾颜公,鲁孝公得以复位。
值得注意的是,《国语》的召公虎和《公羊传》臧氏母交出的都是自己的儿子,而在《赵世家》中,程婴与公孙杵臼找来的却是别人的儿子。《公羊传》是儒家经典《春秋三传》之一,《国语》的儒家观念较重,也被称为《春秋外传》。这表明,程婴、公孙杵臼的报恩观念虽然不受正统儒家的认可,但却可能更符合战国秦汉的下层民众思想。那么赵氏孤儿这个故事虽然并非是真实的春秋历史,却是反映战国秦汉社会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比太史公稍晚的大儒刘向,编写了《新序》《说苑》两部历史文献,也记叙了赵氏孤儿的故事。《新序·节士》中赵氏孤儿的记录与《赵世家》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后面还加上了刘向的评论,刘向认为程婴和公孙杵臼都是笃守信义的忠诚之士,但程婴没必要为向死者报告而自杀。而《说苑·复恩》虽然故事脉络与《赵世家》也基本一致,但叙述的主角却变成了韩厥,其中为韩厥加入了不少言论,最后刘向评价韩厥可谓是不忘恩。
太史公记录赵氏孤儿故事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正是为后世提供优秀的文学素材。刘向已经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初步演绎,但真正把这个故事传播到家喻户晓的,还要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在这个时间诞生并发扬并不是偶然,因为它的主题正适应蒙元统治下的汉人心理。它的内容相对于《赵世家》又有较大改变,甚至有些完全背离史实,但却又通过设计煽情场面、增强伦理冲突、塑造道德典范,变成了一幕善恶有报、赏罚分明的精彩故事。
参考文献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郭必恒:《〈史记〉民俗学探索与发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童书业著、童教英校订:《春秋史》(校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王利锁:《刘向对赵氏孤儿故事的两种叙述》[N],《中国艺术报》,2013年4月10日。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刘威
记者实地探访,全员核酸背后,你看不到的一幕……
防范疫情最有力的手段
就是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您可能已经记不清
自己一共参与了多少次核酸检测
然而每次全员核酸检测的背后
他们都是披星戴月
在为我们努力
凌晨5点
大家都还在睡梦中
但他们早已起床洗漱完毕
为一天的全员核酸检测做准备
记者实地探访
跟随郑州市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一起
体验他们的工作
凌晨5:14分
医护人员就已经集结好坐上了大巴车
开始点名
然而此次的任务
是非常艰巨的
领队交代
“这次要采的人员
都是密接、次密接、和一部分外地返乡人员
大部分人会采鼻拭子
大家一定做好三级防护”
5:20分
已经全部集合到街道办事处
接下来开始分组、分配任务
天还没亮
为了看的更清楚
工作人员打开手机上的手电筒
高高举起
9个社区、5个村所
现场79名医护人员
在20分钟内
任务分配完毕
开始出发
在全员核酸开始前
医护人员先入户
给居家隔离人员做核酸检测
有的人还没起
敲门都需要大半天
但为了和疫情赛跑
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歇
看到小朋友
医护人员下意识的跪下采集
一个小时 完成20户采集
从楼栋里出来
发现天都亮了
社区工作人员说“每天都是4点半起床,5点半接医生,6点半准时上门做居家隔离核酸采集,最后开始全员核酸,也是每天两头见星星,别看现在是冬天这么冷,但每天都大汗淋漓的感觉,每天都出汗”。
记者说“就穿了这么一会儿防护服,就感觉很闷,有些喘不过来气儿,然而医护人员每天要穿那么长时间的防护服,着实非常辛苦”
脱下防护服
脸上、胳膊上都是勒痕
中午时间
一位护士的母亲来给女儿送饭了
做了她爱吃的米饭
临走时还不忘叮嘱“带个男朋友回家”
小莉也替“大白”征个婚
“大白”不仅会采集核酸
还有才艺哦!
疫情面前
毫不退缩、坚守岗位
把自己的危险置之度外、忘我工作
他们就像寒冷冬季里的一枝梅花
傲霜斗雪
“白衣天使”们
请一定保护好自己!
本文为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 河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