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奇异游戏 >

雄壮远足牦牛缰绳(最野性的牦牛,凭啥能叫高原之舟?)

导读 雄壮远足牦牛缰绳文章列表:1、最野性的牦牛,凭啥能叫高原之舟?2、集齐十二生肖 魔兽生肖坐骑盘点3、魔兽世界:牛头人的本命坐骑,美服评为最丑模型4、高原巡边人的爱国情怀5、高

雄壮远足牦牛缰绳文章列表:

雄壮远足牦牛缰绳(最野性的牦牛,凭啥能叫高原之舟?)

最野性的牦牛,凭啥能叫高原之舟?

体形犹如大云朵

腾飞凌驾行空间

鼻孔嘴中喷黑雾

舌头摆动如电击

牦牛,藏语为གཡག——因其发音为“雅克”,英语据藏语发音将牦牛的单词定为YAK。最早汉地人称牦牛为雅牛,后因形造出了“氂”字,该字本读“雅”,汉语中“氂”字有多音,又读为“毛”,人们以牦牛全身长有长毛而形似,最后牦牛这个称谓就流传至今。

牦牛的驯养历史,大概始于距今3500至4500年前,被驯养后的牦牛成为青藏高原居民最重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雪域人民的“高原之舟”。象雄文化是前吐蕃时期的西藏本土早期文化,在西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并在青藏高原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早在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中,就有这样的传说:当世界第一缕阳光照耀到冈仁波齐时,便有了第一头牦牛。冈仁波齐是早期苯教、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四大宗教共同的神山,也是人们常说的须弥山,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人们传说冈仁波齐的山褶,就是牦牛的背脊。

四川甘孜英吉岭寺中的牦牛壁画

这个传说充满了对于早期世界的想象,充满了对牦牛出现的好奇。藏族有句谚语:“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一个动物种群与一个人类族群,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实在是非常罕见,具有典型的人类学意义。

在象雄文化和艺术中,牦牛是一个独特的题材。在西藏阿里的象雄遗址处就曾发现牦牛驮鞍的残片。2000多年来,牦牛驮着牧人的家,四处游牧,甚至在古代战争中,牦牛还成为勇士们的坐骑。如今人们在攀登珠峰,也是先由牦牛把登山物资驮运到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

红骡世间胜母/四川德格措冲寺

“象藏艺术中的牦牛”展览策展人范久辉从2013年,就开始搜集本次展出的近200幅牦牛形象展品。为了拍摄壁画,他曾远赴尼泊尔徒步两个多月,展品从古拙的岩画到精美的托甲,从寺庙的壁画唐卡到民间的绘画装饰,象雄艺术中的牦牛被赋予丰富的内涵。

在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看来,藏族人民对牦牛的记忆,可以追溯到象雄文化时期,从壁画唐卡到家庭用品,都展示出对牦牛的艺术记忆,展现出牦牛在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生存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也将为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灵感。

羌塘牦牛像/卡布

牦牛对于藏族人民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十世班禅大师额尔德尼曾深情地讲述了牦牛与藏民族的关系:“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人民。”牦牛与藏族人民相生相伴、生生不息,深刻影响着藏族人民的性格。

羌塘里的野牦牛/卡布

“如果没有牦牛,人类的脚步就不可能涉足这么深远的区域。”西藏题材摄影师卡布(陈虎长)的新书《西藏,西藏》刚刚出版,他在书中用了大量篇幅,讲述自己和牦牛的故事。“动物当然是人类的朋友,但一种动物与一个人类族群具有如此亲密无间的相互依存和不可分离的关系,实属罕见。”

卡布称自己最大的乐趣,是立于安静处细细观察。“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去记录并观察野牦牛的影像以及生活习性。那是一段在观察中等待,在等待中观察的日子。我相信,多年以后,我再见到牦牛,仍然会想起在羌塘深处,在那些荒凉的山坡之上,我和野牦牛初次相遇时的情景。”

林芝的牦牛/蔡红


野牛是在距今约1200万年以前,由(古羚羊)中分离出来的。野牛是现代野牦牛的祖先。据古生物学家研究,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升高,动物生存环境的不断寒冷,野牦牛在外表上披毛不断加长,绒毛不断加厚。最终,它成为了青藏高原上,现存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

根据农业历史学家们的考证,牦牛与人类进化民族形成关系密切,他们推测牦牛驯养时间与古羌民族形成的时间一致。依照《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在传说中的五帝时代,距今约为1万年至4000年左右,古羌人驯化了牦牛这一学说,目前仅见于史料记载(大于四万五千年前的牦牛头骨化石)。

壁画里的牦牛/范久辉

人类踏足于青藏高原最早的年代,在2018年被刷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凌领衔的科研团队,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布的《关于西藏尼阿底地区的古人类活动遗迹调查报告》,披露了西藏尼阿底旧石器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从而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前到4万年前。

这是在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纪录。尼阿底旧石器遗址的位置,在西藏最大的湖色林错与错鄂之间,一条名为琼俄藏布的河旁边。这一重大发现,令古羌人是藏族人的祖先一说显得缺乏科学证据,正是4万年前就生活在更高海拨处的藏族人,驯化了牦牛。

壁画里的牦牛/范久辉

2015年12月22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的牦牛驯化成果——该研究通过获取野生和家养牦牛的群体基因组数据,发现牦牛驯化始于7300年前。

驯化野牦牛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人们用了好几千年,将野牦牛一代代地进行人工优化,最终遗留下来的变成可以畜养的家牦牛。巧合的是,牦牛驯化及其驯化种群的大规模增长,与通过人类群体遗传学数据推算的青藏高原史前人群两次大规模增长时间相吻合。

壁画里的牦牛/范久辉

美国学者乔治·B. 夏勒说:“人类对野牦牛的看法混合了想象和现实。野牦牛象征着广阔无垠的羌塘,成为这一地区的象征符号。”羌塘是对西藏藏北草原的统称。之前,整个羌塘都是野生动物们的天堂。实际上,这一大片区域正逐渐被人类所占领,被季节游牧的牧民和他们的家畜所占据。

现在最大数量的野牦牛种群在羌塘。据《生物多样性》2018研究报告《羌塘、可可西里无人区野牦牛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西藏野牦牛的种群在12106-22436头之间,全国野牦牛数在27220-47138头之间。

有一种奇特的混身披着金黄色毛发的野牦牛,生活在羌塘西部,当地人称其为“仲康巴”(金丝野牦牛)。2016年,卡布率领了一个约30人的剧组去拍摄它们,完成了纪录片《阿里·金丝野牦牛》,据多次在金丝野牦牛群的活动区域的跟踪调查,其种群数量已经不足100头。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已将野牦牛列为严禁贸易物种附录。2016年起,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截止到2018年,羌塘、可可西里和阿尔金山保护区,均建起了大量的保护站。此前在这些区域中的牧民们,正从放牧者转变为保护者。

吴雨初与牦牛的情缘,始于1977年——在那曲地区嘉黎县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将他和所有人困入绝境,是牦牛们拼死冲过被暴雪掩埋的垭口,带来了生命的奇迹。从此,他的心留在了西藏,留在了牦牛身旁——他真的在一片荒滩上建起了西藏牦牛博物馆。

“藏族驯养了牦牛,牦牛养育了藏族。”吴雨初把西藏牦牛博物馆建馆理念定为:“憨厚、忠勇、悲悯、尽命”的牦牛品性。“数千年来,牦牛与藏族人民相伴相随,尽其所有。”他对牦牛的重要性作了精彩提炼——“衣食住行运烧耕,政教商战娱医文”——这14个字深刻地影响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

吴雨初在西藏牦牛博物馆里,专门请牧民垒砌了一个牛粪墙——可能在全世界的博物馆也没有把牛粪作为展品的。“牛粪作为牦牛产区历史上最重要的燃料,曾经温暖了世代牧人的生活,这不就是历史生活的物证吗?”这也是亚格博心中,西藏牦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黑帐篷边和高原人唇齿相依了近万年的牦牛,因为它们对高寒、低温、缺氧环境的极端耐受能力,承载起了高原人的生活与文明。人们一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从它们的身上获取奶制品,这一过程包括从酥油提取到奶饼、奶渣的制作,这种劳作中无不充满仪式感和传承。

林芝的牦牛/蔡红

“这些身着长毛披风的武士,是这个星球上海拔最高处那片原野的象征。它们,就是羌塘的图腾。”卡布希望可以借助影像记录的方式让更多人获取个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那片一眼望去荒凉的羌塘大地中,野性之美,就在呼吸之间。”

集齐十二生肖 魔兽生肖坐骑盘点

对于所有的《魔兽世界》玩家来说,坐骑绝对是日常冒险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魔兽世界》中也有数量众多的坐骑可供玩家收集。作为一款由西方人设计的游戏,魔兽里的大多数坐骑都是以西方文化中的形象为蓝本的,但是最近三年的暴雪打折季则为中国玩家提供了收集“十二生肖”主题坐骑的机会。

魔法公鸡曾经是《魔兽世界》中昂贵坐骑的代表,来源于TCG卡牌收集,以人民币购买售价过万且常年有价无市。不过在第一年的暴雪打折季中,魔法公鸡被作为购买半年卡的礼物赠送,普通玩家终于有机会轻松将这坐骑加入自己的收藏了。

戌禅是狗年暴雪打折季的礼物,其造型在游戏中唯一,可以看做专门为暴雪打折季设计的狗年纪念坐骑。这只坐骑同样是伴随购买半年卡赠送,其细节丰富,叫声可人,而且在飞行时还会飘洒金光,可以说是非常值得收藏的坐骑了。

鸿运亥客是今年暴雪打折季赠送的坐骑,为了迎合农历猪年的主题,它被设计成一只可爱的石像小猪,背上有象征招财进宝的存钱口,飞行时还会有非常灿烂的黄金羽翼。整只坐骑的风格都非常喜庆,相当适合在农历新年使用。只要在1月31日-3月3日期间购买半年卡,就可以免费获得这只可爱的坐骑。别忘了在2月7日前,购买半年卡还能享受50元的优惠哦。

要说魔兽里最符合鼠形象的,应该就是来自达拉然下水道成就的骑乘巨鼠了,虽然看上去凶凶的,但实际上透着一股萌感。

魔兽里有不少跟牛有关的坐骑,不过其中裂蹄牛那类别与中国人观念中的牛差距不小。好在在MOP版本中加入的牦牛坐骑还是很有东方特色的,感兴趣的玩家不妨到昆莱山收藏一只。

魔兽中有关虎的坐骑往往很稀有,比如每年暴雪打折季大家都会搏一搏的幽灵虎,以及已经绝版的ZG老虎。不过要说符合中国人概念的老虎,这里还要推荐一下非常威猛的影踪派猛虎。

《魔兽世界》中暂时还没有可以使用的兔子坐骑,有些令人遗憾。不过在《争霸艾泽拉斯》的前期宣传中,官方曾经展示过真实兔子坐骑,也许在将来,大家有机会在游戏中见到吧。

龙也是魔兽中坐骑种类的大户,从地上的迅猛龙,到空中的各式守护巨龙。而其中最适合中国玩家的,自然是威严又有好兆头的“玉蕾”了。

魔兽中目前最跟蛇有关的坐骑来自谜语人的灵蛇(以及同造型不同配色的其他版本),不过从外观来看,它跟吉祥的春节似乎不太搭……

马是魔兽中最常见的坐骑种类了,从术士的虚空战马到圣骑士的金辉战马,它都可以很好地承担。

无论是矮人的山羊,德拉诺的塔布羊,还是MOP的骑乘山羊都非常可爱,作为日常的伙伴非常合适。

传统意义上的猴子坐骑在魔兽中可能不太好找,但是假如你喜欢凶悍猿猴的话……作战雪人会是不错的选择。

魔兽世界:牛头人的本命坐骑,美服评为最丑模型

《魔兽世界》新的生肖坐骑,名字依然拗口,叫做“祥韵,天佑金犊”,简称“金牛”!期待了一年的生肖坐骑,不管外观如何,就冲着兰德鲁的盒子,那极其稀有的幽灵虎坐骑,这金牛坐骑也是必拿的坐骑之一。这也预示着每年一只的生肖坐骑,会是惯例,虎年的坐骑和集齐12生肖的坐骑,就大有盼头!这次的生肖坐骑国服没有什么新机制,但美服倒是开始向国服看齐,中国风是游戏的亮点啊,就如曾经的熊猫人。

牛年坐骑外观很“土豪金”,喜庆!

截至到目前的几个生肖坐骑,除了鸡年使用的是卡牌坐骑,后续的生肖均是拥有较为独特外观和极具中国风的模型。像狗年、猪年和鼠年的坐骑,不但有很强烈的春节喜庆元素,还带有可爱的属性,特别是鼠年的“吱吱”,国服玩家喜爱这小老鼠坐骑,美服玩家同样心水这只小小的老鼠坐骑,也因为鼠年的坐骑获取方式不同,让美服玩家灌了几大口的“醋”!

牛年的坐骑其实有着不少的“惊喜”,玩家之前推测可能会使用潘达利亚的牦牛外观,可实际上线的模型,是水牛外观!一身金灿灿的豪气感,很符合春节的喜庆氛围,但模型更像猪年的魔古石头外观,独特的模型集合浇筑感很强的外观,也让这牛年坐骑缺乏了点生命感,特别是眼睛的表现。论可爱比不上猪年和鼠年,只是显得更为霸气一点,毕竟这是土豪金的调子!

外观成为吐槽点,但不妨碍玩家去拿到坐骑

暴雪在牛年的生肖坐骑,也走的是“全球同步”的方式,不再有区别对待的情况,鼠年的坐骑可是被美服玩家喷得有点惨。所以,这次的生肖坐骑不管是国服和美服,都是半年卡附带,美服无需单独去拿“金牛”坐骑,而国服适逢春节,只是多了个“兰德鲁的盒子”,毕竟幽灵虎才是玩家最大的盼头,万一拿到幽灵虎坐骑,那就是欧皇的象征,反正美服玩家也不对幽灵虎有太大的怨念。

只是,“金牛”坐骑的获取方式虽然同步,但美服的另一个吐槽点,就是外观显得太过生硬,模型确实独特,独特起来又显得在游戏里面格格不入。颜色和模型都有吐槽点,不少的美服玩家更是直言这是“最丑”的坐骑之一,无法跟鼠年、狗年和猪年的坐骑相提并论,就这金灿灿的外观,恐怕有些国服玩家都不大喜欢,因为低调是国服玩家的风格。外观不论如何,这次全服同步的获取方式,这半年卡的坐骑也让美服玩家按捺不住,结果就是“丑,但不影响去拿到这坐骑”!

总之,牛年的坐骑是牛头人的“本命”坐骑,如果是牛头人玩家,相信不会错过这绝佳的金牛的坐骑!对比之前的几个生肖坐骑,牛年的略有失望吧,就看以后虎年的坐骑会不会直接拿出幽灵虎来给玩家了,那对国服玩家可就是喜大普奔的事了!

高原巡边人的爱国情怀

在海拔四千米的地方,车子吃力地奔跑着。氧气不足平原的一半,车里的人即使一动不动,也觉得胸闷气短。三月的帕米尔高原,依然躺在洁白里,慕士塔格峰大半被云雾遮蔽,一小截露尖的冰峰,大口大口呼吸着阳光。一只鹰,矫健地飞翔,蓝天被它锋利的羽翅一剪为二。离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已不足百里,我们接近了雄鹰的家乡。

拉齐尼·巴依卡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拉齐尼”这个名字是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给起的,寓意孙子像“猎隼”那般勇猛而敏锐。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说,拉齐尼从小就身手敏捷,又乐于助人,我们一直严格地磨砺他。拉齐尼自己也非常骄傲,因为他拥有一个“雄鹰”的名字。

2021年1月4日,在新疆的冬季里,只是普通的一天。雪花飘落,气温降至零下九摄氏度。喀什大学的校园里,寒风凛冽,行人稀少。尚未建好的新泉湖,结了一层薄冰,几只麻雀在湖边的枯枝间跳跃,天地间一派静谧。

突然,急促的呼救声从湖面传来:“快来人啊!快救救我儿子!”循声望去,湖中间出现了一个冰窟窿,有人正在水里挣扎,一位妇女跪在冰面上哭喊。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和室友木沙江·奴尔敦正好路过湖边。听到呼救声,拉齐尼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冲上冰面。他一把拉过惊慌失措的妇女,让她离冰窟窿远一点。孩子的右手和头顶还露在水面上,羽绒服已被水浸透。拉齐尼伸出手去拉小孩,抓住孩子的小手使劲往上拽。但是湿透的羽绒服太重了,薄冰承受不起,“咔嚓”一声垮塌了。拉齐尼和刚拉起半个身位的孩子,一起跌进冰湖中。

整个过程,不过短短几十秒。

人落水了,拉齐尼的双手仍紧紧抓着孩子的两臂。他冲着木沙江·奴尔敦大喊:“快救孩子!”

木沙江赶紧脱下大衣,让孩子的母亲解下围巾,系在一起,往水里送。拉齐尼一手托着孩子,一手抓住围巾。木沙江刚一用力拉,脚下的冰面顿时开裂,他也掉入冰水中。

后来,木沙江说:“落水的那一刻,整个人一下子就冻僵了,真不知道拉齐尼是靠什么坚持那么久的。”回想起那天深入骨髓的寒冷,他仍有些颤栗。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拉齐尼的体力接近了极限。沉浮间也不知呛了多少口水,但他的手始终没有松开,孩子始终被他举在水面上。

孩子的母亲发现拉齐尼快撑不住了,她绕到冰窟窿右侧,试图伸手去拉,“咔嚓”一声,冰层再次破裂,她也掉进水中。一时间,四个人都在水里挣扎。

路过的人见此情景,立刻拨打报警电话。在校园内巡逻的警车迅速赶到。喀什大学派出所辅警王启鹏第一个冲上来,跪在冰面上,把离他最近的木沙江慢慢拉了上来。随后而至的喀什大学餐厅管理员王新永,趴在冰面上,匍匐前行,慢慢接近了拉齐尼。看到伸向自己的手,拉齐尼用最后的力气把孩子托出水面,发出微弱的声音:“先救孩子!”

王新永把孩子拽上岸,交给来援助的王启鹏,再回头时,拉齐尼已经沉入了湖中……

在三米深的湖底,拉齐尼的双手依然是托举的样子。灰褐色的旧棉袄上,沾满了泥,只有胸前的党徽,鲜红夺目。

拉齐尼的家中,保存着一张爷爷头戴黑毡帽与解放军亲切交谈的照片。

他的爷爷凯力迪别克是新中国的第一代护边员。上世纪50年代初,得知解放军要去吾甫浪沟巡逻,凯力迪别克主动请缨当向导,并把自家的四头牦牛都贡献出来。他对连长说,解放军给我们看病、送药,还帮助盖房子、送草料,一分钱都不要,就是一家人啊。你们有困难了,我能不出力吗?

吾甫浪沟是中巴边境的重要通道。全长一百六十多公里,巡逻一趟,要翻越八座海拔五千米以上的山岭,还要八十多次蹚过寒冷刺骨的冰河,那里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

巡逻队行进至第十天,在热斯卡木山谷,凯力迪别克拦住大家。他趴在地上,听见隐隐的轰鸣声。他让战士们赶紧躲到山沟的另一侧。声响越来越大,不到一刻钟,雪崩飞驰而下,瞬间就填平了刚才的沟底。真是好险啊!凯力迪别克的丰富经验,挽救了整支队伍。

凯力迪别克还曾用牦牛驮着界碑走了五天五夜,将界碑竖在祖国的边境上。吾甫浪沟的十八块界碑,都是他领着战士一块一块立起来的。护边,成为他最重要的工作;一干,就是二十一年。

上世纪60年代初,凯力迪别克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村子里最早的七名党员之一。常年在高海拔下工作,六十多岁的凯力迪别克得了肺气肿、心脏病等多种疾病。力不从心的他准备把护边的担子交给儿子。

1972年9月,凯力迪别克带着二十一岁的儿子巴依卡走进了吾甫浪沟。他告诉儿子每一条河流的深浅、渡河时牦牛的排序和驮物的重量、刮风时躲避飞石的办法、遇到悬崖如何绕过,尤其是如何修复破损的界碑。站在界碑上“中国”两字前面,他郑重地告诉儿子:我们的界碑,一毫米也不能挪动。

路越走越险,有些地方只能拽着牦牛的尾巴才能翻过。疲惫的巴依卡问父亲,这一趟下来,能给多少钱?凯力迪别克恼怒地训斥他:那些孩子比你还小,从祖国各地来这里当兵,保卫我们的边境,帮我们过上好日子,你怎么能要钱呢?

巴依卡记住了巡边的路,也记住了父亲的话。

1973年,巴依卡开始独自给战士当向导。牵着几十头牦牛,他开启了第二代护边员的生活。

走到特拉里克达坂时,海拔已超过五千米,只有一条不足半米宽的山路,这唯一的通道,也被冰雪覆盖。右侧是高耸的峭壁,左侧是垂直的悬崖。有经验的老牛,慢慢地蹭过。一头年轻的花牛,走得太急,蹄下一滑,坠入山谷,瞬间就被湍急的河水卷走了。巴依卡蹲在地上大哭起来,第一趟,就损失了一头牛,这是他喂养了五年才长大的啊!几个解放军战士也陪着落泪。哭够了,继续走。更远的路,还在前面。

这一趟来回,走了三个月。见到父亲时,巴依卡哭诉,你这是把儿子往火坑里推呀!不干了!太苦了!太危险了!凯力迪别克擦去儿子脸上的泪珠,说:“战士们累不累?他们离开家乡来到这里,就是为了保卫咱们的国家。我们祖祖辈辈就住在这里,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不保卫,谁来保卫?死一头牦牛没关系,还会再养出来的。只要战士们没事,就是最大的胜利。你的任务,完成得很好!”望着父亲信任而坚毅的目光,巴依卡羞愧地低下了头。

1978年秋天,巡边队伍走到迪卡里克时,天忽然下起大雨。窄窄的谷底,不时有飞石滚落。一块落石砸中了巴依卡身边战士的大腿,顿时鲜血直流。巴依卡正准备从牦牛上下来,后脑勺也被落石猛然一击,晕倒在牛背上。

当他醒来时,头上已经缠上了绷带,正躺在营长的怀里。幸亏石块不大,伤得不是很严重。巡逻任务不能耽搁,巴依卡主动提出,还是由他把受伤的战士送回连队,因为他熟悉路,一天就能返回。营长抚摸着他受伤的头,犹豫了片刻,同意了。

十几个小时之后,完成任务的巴依卡一身疲惫地赶回了沟里。

1983年那次巡逻,也异常凶险。巡逻队伍到了肖尔布拉克,必须涉过一条汹涌的河流。巴依卡率先渡河。待到连队军医下河时,一不小心,牦牛侧翻在河里,军医和牛都被湍急的水流冲走。幸亏一块巨石挡住了牦牛,牛缰绳又缠住了军医的手,这才没被洪水冲出太远。巴依卡赶紧骑着牦牛蹚过去,从牛背上拼命拽出了医生,拖上岸时人已昏厥。掐人中,按腹部,头朝下控水。半个多小时的抢救,军医才慢慢醒过来。自此,他跟巴依卡成了生死兄弟。

1986年入冬前,凯力迪别克的心脏病愈发严重,恰逢部队又该巡边。巴依卡想陪着父亲去治病,找别人当向导。父亲却说,还有人比你更熟悉吾甫浪沟吗?战士们的安全比天大!你放心去吧,我没事的。

巴依卡知道肩上担子的分量,含着泪,辞别父亲。等他两个多月后回来时,父亲已离世十多天了。巴依卡长跪在墓前,泣不成声。母亲流着泪说,你阿爸临终前,让我告诉你,巡边护边的事业,要代代传下去。

超负荷运转,高海拔工作,1998年“八一”前,巴依卡病倒了。住院期间,县上和部队的领导去医院探望他,询问他有什么要求。巴依卡嗫嚅半天,欲言又止。领导以为是医药费的事,说放心,一定会全部报销的!谁知巴依卡却从怀里掏出一页纸,说:“我是想加入中国共产党。”

翌年“七一”,满头白发的巴依卡,在鲜红的党旗前庄严宣誓。

拉齐尼还不会走路时,爷爷就骑着马驮他到部队去了。凯力迪别克冲着战士们自豪地说,我们家族巡边护边,又有接班人了。拉齐尼上小学时,经常在暑假期间缠着父亲带他一起去巡逻。部队成了拉齐尼最喜欢的地方,军装成为他最向往的服装。

2001年11月,拉齐尼如愿以偿当了兵。他身材瘦小,刚到部队时,很多器材举不动。牙一咬,他的犟脾气发作了。午休,练习;晚上,练习;双休日,也在练习;三个月后,全部达标。达标还不行,绑沙袋,加大强度,继续练。半年后,成为全团十公里越野赛第一名。全团第一名也还不行,继续增加强度。一年后,全疆武警总队大比武,拉齐尼获得十公里越野赛第二名,荣立三等功。

后来,因为实在不放心父亲每况愈下的身体,拉齐尼恋恋不舍地脱下了军装,回到了家乡。

2004年,巴依卡最后一次巡逻吾甫浪沟,带上了二十四岁的拉齐尼。一路上,巴依卡拿着亲手绘制的“巡逻地图”,像当年自己的父亲教他一样,给儿子讲解每条沟的情况:险段、坡度、冰河温度、宿营点、防卫野兽的方法……接过地图,看着父亲佝偻的身躯、沧桑的面孔,拉齐尼泪流满面。巴依卡攥紧儿子的手,眼睛也湿了:“我把最宝贵的东西交给你了,这个棒你要接好。”从此以后,这张父亲的地图上,开始印上拉齐尼的足迹。

2005年7月1日,是拉齐尼特别高兴的一天。因为表现突出,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家族中第三名党员。拉齐尼说,自己找到了一条光明的路,已经宣了誓,一定会按照誓言去做。

有一次,巡逻时,疲惫至极的十九岁上等兵王伟楠从牦牛背上摔了下来,掉进雪洞里。积雪不断塌陷,他跟着往下滑,七八米外,就是断崖。拉齐尼赶紧让战士们靠后,自己慢慢爬近洞边,脱下大衣甩给王伟楠,双手紧抓大衣的两头。“抓住我的脚,用力拉!”拉齐尼冲着身后的战士们大喊。最终,王伟楠被拖了上来。零下二十摄氏度,衣衫单薄的拉齐尼冻了一个多小时。天黑到了连队,拉齐尼就发起高烧。

2013年冬天,巡逻队伍走到铁干里克附近,突遭暴风雪,只得在山谷过夜,战士们冷得直打哆嗦。拉齐尼用父亲教他的御寒办法,把十几头牦牛围成一堵墙,靠着牦牛的身体,既挡风雪又能取暖。第二天,老路已被大雪掩埋,拉齐尼只身前往悬崖峭壁探路。突然,一块飞石坠落,砸中他的额头,鲜血直流。战士们几次劝他返回,他都强忍疼痛,坚持把队伍安全带出了险境。

2019年7月,汽车行至阿勒达坂,没路了,只能骑牦牛巡逻。下午,队伍行走在一米多宽的石壁路上,看到脚下几十米深的悬崖,新入伍的战士邰禹阳心里发慌,双手紧攥牛鞍。牦牛身子一晃,邰禹阳从牛背上栽了下来,右脚却卡在镫子里。牦牛受了惊,拖着战士疯跑起来。拉齐尼冲了过去,不顾被牛撞下悬崖的危险,一把抱住牛头,死死顶住。牦牛拖着他跑了十几米才停下来,邰禹阳的头部和背部受了轻伤,拉齐尼的脚也被牦牛踩伤了,但他不顾大家的劝说,一瘸一拐走了一周,直到完成巡逻任务。

在拉齐尼当向导巡边的十六年里,没有一位解放军战士出现意外。

我们走进巴依卡老人的家,先被一屋子的红色震住了。这是一间专门摆放证书的荣誉室。右边一半展示着老人的荣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最美拥军人物”“爱国拥军模范”“自治区劳动模范”等三十余个。左边一半记录着儿子的辉煌:2021年3月颁发的“时代楷模”牌匾和证书被摆在醒目的位置,“全国劳动模范”“爱国拥军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双拥年度人物”“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数一数,二十多项荣誉。

墙上还挂着六张父子不同时期的巡逻照片,即使隔着相框,依然能感受到凛冽的寒风。而满屋子鲜红的证书,更像是这个家族用七十年风雨写就的誓言。

顶着风雪,车子终于到了海拔四千五百六十米的八连草场护边执勤点,这是拉齐尼生前工作的地方,现在已更名为“拉齐尼·巴依卡护边执勤点”。在一群面孔黝黑的护边员里,皮肤白皙的达热亚·夏木比很引人注目。这位刚满二十岁的塔吉克族姑娘,流着泪告诉我们,此前她在长沙工作,看到自己崇拜的拉齐尼叔叔为救落水孩童牺牲的消息,她哭了整整一天,之后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她要追随拉齐尼的脚步,成为一名护边员。

“这里又寂寞又艰苦,工资也只有两千多元,你不后悔吗?”我问她。

“不后悔。这里是我的家乡,我要像拉齐尼叔叔那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护边员。我还想成为一名党员。无论多艰难,都不害怕、不放弃。”

屋子里的十几位护边员,一谈到他们的队长拉齐尼,都眼眶发红。他们争着说:最累、最难的活,队长总是第一个上。有队员请假或身体不适,总是队长顶上去。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队长开会多了,但只要一回来,第一时间就会赶到执勤点。队友们说,大家累了,队长就弹都塔尔,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他从不批评人,只用行动来教育大家,没有人不信服他。在队长的影响下,三位队员成了党员,九位队员写了入党申请书。

拉齐尼房间里的被褥叠放得整整齐齐。队员们说,这是队长在部队养成的习惯,特别重视内务,他的房间总是一尘不染。队友们没有放松这个标准,好像他们的队长,只是出去开会了。

站在执勤点的院子里,能看见高耸入云的喀喇昆仑山,能看见雄鹰在天空盘旋。那只“猎隼”,似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

人民日报 熊红久

高原巡边人的爱国情怀

图为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风景。 影像中国

在海拔四千米的地方,车子吃力地奔跑着。氧气不足平原的一半,车里的人即使一动不动,也觉得胸闷气短。三月的帕米尔高原,依然躺在洁白里,慕士塔格峰大半被云雾遮蔽,一小截露尖的冰峰,大口大口呼吸着阳光。一只鹰,矫健地飞翔,蓝天被它锋利的羽翅一剪为二。离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已不足百里,我们接近了雄鹰的家乡。

拉齐尼·巴依卡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拉齐尼”这个名字是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给起的,寓意孙子像“猎隼”那般勇猛而敏锐。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说,拉齐尼从小就身手敏捷,又乐于助人,我们一直严格地磨砺他。拉齐尼自己也非常骄傲,因为他拥有一个“雄鹰”的名字。

2021年1月4日,在新疆的冬季里,只是普通的一天。雪花飘落,气温降至零下九摄氏度。喀什大学的校园里,寒风凛冽,行人稀少。尚未建好的新泉湖,结了一层薄冰,几只麻雀在湖边的枯枝间跳跃,天地间一派静谧。

突然,急促的呼救声从湖面传来:“快来人啊!快救救我儿子!”循声望去,湖中间出现了一个冰窟窿,有人正在水里挣扎,一位妇女跪在冰面上哭喊。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巴依卡和室友木沙江·奴尔敦正好路过湖边。听到呼救声,拉齐尼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冲上冰面。他一把拉过惊慌失措的妇女,让她离冰窟窿远一点。孩子的右手和头顶还露在水面上,羽绒服已被水浸透。拉齐尼伸出手去拉小孩,抓住孩子的小手使劲往上拽。但是湿透的羽绒服太重了,薄冰承受不起,“咔嚓”一声垮塌了。拉齐尼和刚拉起半个身位的孩子,一起跌进冰湖中。

整个过程,不过短短几十秒。

人落水了,拉齐尼的双手仍紧紧抓着孩子的两臂。他冲着木沙江·奴尔敦大喊:“快救孩子!”

木沙江赶紧脱下大衣,让孩子的母亲解下围巾,系在一起,往水里送。拉齐尼一手托着孩子,一手抓住围巾。木沙江刚一用力拉,脚下的冰面顿时开裂,他也掉入冰水中。

后来,木沙江说:“落水的那一刻,整个人一下子就冻僵了,真不知道拉齐尼是靠什么坚持那么久的。”回想起那天深入骨髓的寒冷,他仍有些颤栗。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拉齐尼的体力接近了极限。沉浮间也不知呛了多少口水,但他的手始终没有松开,孩子始终被他举在水面上。

孩子的母亲发现拉齐尼快撑不住了,她绕到冰窟窿右侧,试图伸手去拉,“咔嚓”一声,冰层再次破裂,她也掉进水中。一时间,四个人都在水里挣扎。

路过的人见此情景,立刻拨打报警电话。在校园内巡逻的警车迅速赶到。喀什大学派出所辅警王启鹏第一个冲上来,跪在冰面上,把离他最近的木沙江慢慢拉了上来。随后而至的喀什大学餐厅管理员王新永,趴在冰面上,匍匐前行,慢慢接近了拉齐尼。看到伸向自己的手,拉齐尼用最后的力气把孩子托出水面,发出微弱的声音:“先救孩子!”

王新永把孩子拽上岸,交给来援助的王启鹏,再回头时,拉齐尼已经沉入了湖中……

在三米深的湖底,拉齐尼的双手依然是托举的样子。灰褐色的旧棉袄上,沾满了泥,只有胸前的党徽,鲜红夺目。

拉齐尼的家中,保存着一张爷爷头戴黑毡帽与解放军亲切交谈的照片。

他的爷爷凯力迪别克是新中国的第一代护边员。上世纪50年代初,得知解放军要去吾甫浪沟巡逻,凯力迪别克主动请缨当向导,并把自家的四头牦牛都贡献出来。他对连长说,解放军给我们看病、送药,还帮助盖房子、送草料,一分钱都不要,就是一家人啊。你们有困难了,我能不出力吗?

吾甫浪沟是中巴边境的重要通道。全长一百六十多公里,巡逻一趟,要翻越八座海拔五千米以上的山岭,还要八十多次蹚过寒冷刺骨的冰河,那里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

巡逻队行进至第十天,在热斯卡木山谷,凯力迪别克拦住大家。他趴在地上,听见隐隐的轰鸣声。他让战士们赶紧躲到山沟的另一侧。声响越来越大,不到一刻钟,雪崩飞驰而下,瞬间就填平了刚才的沟底。真是好险啊!凯力迪别克的丰富经验,挽救了整支队伍。

凯力迪别克还曾用牦牛驮着界碑走了五天五夜,将界碑竖在祖国的边境上。吾甫浪沟的十八块界碑,都是他领着战士一块一块立起来的。护边,成为他最重要的工作;一干,就是二十一年。

上世纪60年代初,凯力迪别克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村子里最早的七名党员之一。常年在高海拔下工作,六十多岁的凯力迪别克得了肺气肿、心脏病等多种疾病。力不从心的他准备把护边的担子交给儿子。

1972年9月,凯力迪别克带着二十一岁的儿子巴依卡走进了吾甫浪沟。他告诉儿子每一条河流的深浅、渡河时牦牛的排序和驮物的重量、刮风时躲避飞石的办法、遇到悬崖如何绕过,尤其是如何修复破损的界碑。站在界碑上“中国”两字前面,他郑重地告诉儿子:我们的界碑,一毫米也不能挪动。

路越走越险,有些地方只能拽着牦牛的尾巴才能翻过。疲惫的巴依卡问父亲,这一趟下来,能给多少钱?凯力迪别克恼怒地训斥他:那些孩子比你还小,从祖国各地来这里当兵,保卫我们的边境,帮我们过上好日子,你怎么能要钱呢?

巴依卡记住了巡边的路,也记住了父亲的话。

1973年,巴依卡开始独自给战士当向导。牵着几十头牦牛,他开启了第二代护边员的生活。

走到特拉里克达坂时,海拔已超过五千米,只有一条不足半米宽的山路,这唯一的通道,也被冰雪覆盖。右侧是高耸的峭壁,左侧是垂直的悬崖。有经验的老牛,慢慢地蹭过。一头年轻的花牛,走得太急,蹄下一滑,坠入山谷,瞬间就被湍急的河水卷走了。巴依卡蹲在地上大哭起来,第一趟,就损失了一头牛,这是他喂养了五年才长大的啊!几个解放军战士也陪着落泪。哭够了,继续走。更远的路,还在前面。

这一趟来回,走了三个月。见到父亲时,巴依卡哭诉,你这是把儿子往火坑里推呀!不干了!太苦了!太危险了!凯力迪别克擦去儿子脸上的泪珠,说:“战士们累不累?他们离开家乡来到这里,就是为了保卫咱们的国家。我们祖祖辈辈就住在这里,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不保卫,谁来保卫?死一头牦牛没关系,还会再养出来的。只要战士们没事,就是最大的胜利。你的任务,完成得很好!”望着父亲信任而坚毅的目光,巴依卡羞愧地低下了头。

1978年秋天,巡边队伍走到迪卡里克时,天忽然下起大雨。窄窄的谷底,不时有飞石滚落。一块落石砸中了巴依卡身边战士的大腿,顿时鲜血直流。巴依卡正准备从牦牛上下来,后脑勺也被落石猛然一击,晕倒在牛背上。

当他醒来时,头上已经缠上了绷带,正躺在营长的怀里。幸亏石块不大,伤得不是很严重。巡逻任务不能耽搁,巴依卡主动提出,还是由他把受伤的战士送回连队,因为他熟悉路,一天就能返回。营长抚摸着他受伤的头,犹豫了片刻,同意了。

十几个小时之后,完成任务的巴依卡一身疲惫地赶回了沟里。

1983年那次巡逻,也异常凶险。巡逻队伍到了肖尔布拉克,必须涉过一条汹涌的河流。巴依卡率先渡河。待到连队军医下河时,一不小心,牦牛侧翻在河里,军医和牛都被湍急的水流冲走。幸亏一块巨石挡住了牦牛,牛缰绳又缠住了军医的手,这才没被洪水冲出太远。巴依卡赶紧骑着牦牛蹚过去,从牛背上拼命拽出了医生,拖上岸时人已昏厥。掐人中,按腹部,头朝下控水。半个多小时的抢救,军医才慢慢醒过来。自此,他跟巴依卡成了生死兄弟。

1986年入冬前,凯力迪别克的心脏病愈发严重,恰逢部队又该巡边。巴依卡想陪着父亲去治病,找别人当向导。父亲却说,还有人比你更熟悉吾甫浪沟吗?战士们的安全比天大!你放心去吧,我没事的。

巴依卡知道肩上担子的分量,含着泪,辞别父亲。等他两个多月后回来时,父亲已离世十多天了。巴依卡长跪在墓前,泣不成声。母亲流着泪说,你阿爸临终前,让我告诉你,巡边护边的事业,要代代传下去。

超负荷运转,高海拔工作,1998年“八一”前,巴依卡病倒了。住院期间,县上和部队的领导去医院探望他,询问他有什么要求。巴依卡嗫嚅半天,欲言又止。领导以为是医药费的事,说放心,一定会全部报销的!谁知巴依卡却从怀里掏出一页纸,说:“我是想加入中国共产党。”

翌年“七一”,满头白发的巴依卡,在鲜红的党旗前庄严宣誓。

拉齐尼还不会走路时,爷爷就骑着马驮他到部队去了。凯力迪别克冲着战士们自豪地说,我们家族巡边护边,又有接班人了。拉齐尼上小学时,经常在暑假期间缠着父亲带他一起去巡逻。部队成了拉齐尼最喜欢的地方,军装成为他最向往的服装。

2001年11月,拉齐尼如愿以偿当了兵。他身材瘦小,刚到部队时,很多器材举不动。牙一咬,他的犟脾气发作了。午休,练习;晚上,练习;双休日,也在练习;三个月后,全部达标。达标还不行,绑沙袋,加大强度,继续练。半年后,成为全团十公里越野赛第一名。全团第一名也还不行,继续增加强度。一年后,全疆武警总队大比武,拉齐尼获得十公里越野赛第二名,荣立三等功。

后来,因为实在不放心父亲每况愈下的身体,拉齐尼恋恋不舍地脱下了军装,回到了家乡。

2004年,巴依卡最后一次巡逻吾甫浪沟,带上了二十四岁的拉齐尼。一路上,巴依卡拿着亲手绘制的“巡逻地图”,像当年自己的父亲教他一样,给儿子讲解每条沟的情况:险段、坡度、冰河温度、宿营点、防卫野兽的方法……接过地图,看着父亲佝偻的身躯、沧桑的面孔,拉齐尼泪流满面。巴依卡攥紧儿子的手,眼睛也湿了:“我把最宝贵的东西交给你了,这个棒你要接好。”从此以后,这张父亲的地图上,开始印上拉齐尼的足迹。

2005年7月1日,是拉齐尼特别高兴的一天。因为表现突出,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家族中第三名党员。拉齐尼说,自己找到了一条光明的路,已经宣了誓,一定会按照誓言去做。

有一次,巡逻时,疲惫至极的十九岁上等兵王伟楠从牦牛背上摔了下来,掉进雪洞里。积雪不断塌陷,他跟着往下滑,七八米外,就是断崖。拉齐尼赶紧让战士们靠后,自己慢慢爬近洞边,脱下大衣甩给王伟楠,双手紧抓大衣的两头。“抓住我的脚,用力拉!”拉齐尼冲着身后的战士们大喊。最终,王伟楠被拖了上来。零下二十摄氏度,衣衫单薄的拉齐尼冻了一个多小时。天黑到了连队,拉齐尼就发起高烧。

2013年冬天,巡逻队伍走到铁干里克附近,突遭暴风雪,只得在山谷过夜,战士们冷得直打哆嗦。拉齐尼用父亲教他的御寒办法,把十几头牦牛围成一堵墙,靠着牦牛的身体,既挡风雪又能取暖。第二天,老路已被大雪掩埋,拉齐尼只身前往悬崖峭壁探路。突然,一块飞石坠落,砸中他的额头,鲜血直流。战士们几次劝他返回,他都强忍疼痛,坚持把队伍安全带出了险境。

2019年7月,汽车行至阿勒达坂,没路了,只能骑牦牛巡逻。下午,队伍行走在一米多宽的石壁路上,看到脚下几十米深的悬崖,新入伍的战士邰禹阳心里发慌,双手紧攥牛鞍。牦牛身子一晃,邰禹阳从牛背上栽了下来,右脚却卡在镫子里。牦牛受了惊,拖着战士疯跑起来。拉齐尼冲了过去,不顾被牛撞下悬崖的危险,一把抱住牛头,死死顶住。牦牛拖着他跑了十几米才停下来,邰禹阳的头部和背部受了轻伤,拉齐尼的脚也被牦牛踩伤了,但他不顾大家的劝说,一瘸一拐走了一周,直到完成巡逻任务。

在拉齐尼当向导巡边的十六年里,没有一位解放军战士出现意外。

我们走进巴依卡老人的家,先被一屋子的红色震住了。这是一间专门摆放证书的荣誉室。右边一半展示着老人的荣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最美拥军人物”“爱国拥军模范”“自治区劳动模范”等三十余个。左边一半记录着儿子的辉煌:2021年3月颁发的“时代楷模”牌匾和证书被摆在醒目的位置,“全国劳动模范”“爱国拥军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双拥年度人物”“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数一数,二十多项荣誉。

墙上还挂着六张父子不同时期的巡逻照片,即使隔着相框,依然能感受到凛冽的寒风。而满屋子鲜红的证书,更像是这个家族用七十年风雨写就的誓言。

顶着风雪,车子终于到了海拔四千五百六十米的八连草场护边执勤点,这是拉齐尼生前工作的地方,现在已更名为“拉齐尼·巴依卡护边执勤点”。在一群面孔黝黑的护边员里,皮肤白皙的达热亚·夏木比很引人注目。这位刚满二十岁的塔吉克族姑娘,流着泪告诉我们,此前她在长沙工作,看到自己崇拜的拉齐尼叔叔为救落水孩童牺牲的消息,她哭了整整一天,之后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她要追随拉齐尼的脚步,成为一名护边员。

“这里又寂寞又艰苦,工资也只有两千多元,你不后悔吗?”我问她。

“不后悔。这里是我的家乡,我要像拉齐尼叔叔那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护边员。我还想成为一名党员。无论多艰难,都不害怕、不放弃。”

屋子里的十几位护边员,一谈到他们的队长拉齐尼,都眼眶发红。他们争着说:最累、最难的活,队长总是第一个上。有队员请假或身体不适,总是队长顶上去。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队长开会多了,但只要一回来,第一时间就会赶到执勤点。队友们说,大家累了,队长就弹都塔尔,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他从不批评人,只用行动来教育大家,没有人不信服他。在队长的影响下,三位队员成了党员,九位队员写了入党申请书。

拉齐尼房间里的被褥叠放得整整齐齐。队员们说,这是队长在部队养成的习惯,特别重视内务,他的房间总是一尘不染。队友们没有放松这个标准,好像他们的队长,只是出去开会了。

站在执勤点的院子里,能看见高耸入云的喀喇昆仑山,能看见雄鹰在天空盘旋。那只“猎隼”,似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

编辑: 宝厷

来源: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