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湖北指的是哪个湖(江南、江淮、江汉,天气预报里的这些地区划分到底指哪里)
湖南湖北指的是哪个湖文章列表:
- 1、江南、江淮、江汉,天气预报里的这些地区划分到底指哪里
- 2、江西为何包括在江浙一带?江浙的含义及与江南、江西的关系和渊源
- 3、鄱阳湖、洞庭湖,缩水近70%
- 4、比杭州西湖大3倍,被誉为中国城市第一湖,陶渊明生活于此!
- 5、朱世俊丨湖南有多美?我在芙蓉国里迷恋光影
江南、江淮、江汉,天气预报里的这些地区划分到底指哪里
我们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特别是全国的天气预报,常常会听到一些特殊的地名指代词,比如江南、江淮、长江中下游地区等等。虽然这些词语在平时使用程度很高,但是仔细区分起来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特别是那些处于交界处的地区,不少地方的划分至今都还存有争议。
首先介绍一下我国最最基础的地区划分,那就是中国七大地理分区,分别是华东、华南、华中、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地区。具体来说:
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福建省、台湾省
华南地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对于上述划分,由于内蒙古自治区面积广大,有时候也把内蒙古拆开来,把西部和东部分别并入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需要注意的是,山东省属于华东地区,而河南则是属于华中地区,这两个省份明明都位于华北平原之上,却都不属于华北地区,也是非常有趣了。
而对于我国的东部地区,由于这里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较多,再加上地势平坦,河流湖泊星罗棋布,其中最大的三条水系就是黄河、淮河和长江,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也把这些河流作为地区划分地依据。巧合的是,如果把南岭——武夷山脉也当作划分依据,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差不多正好可以自南向北分为五等分,分别是华北地区、黄淮地区、江淮地区、江南地区以及华南地区。
这样的划分以天然的河流与山脉为界,打破了认为规定的省份的界线,更加自然且合理。具体来说:
黄淮地区主要指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之间的所有地区,主要范围是河南中部、安徽的中北部,包括商丘、驻马店、周口、漯河、许昌、平顶山、亳州、宿州、淮南、蚌埠、阜阳、六安等地市。
江淮地区主要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之间的所有地区,有时候也特指今江苏、安徽的中部地区。
江南地区主要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之间的所有地区,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而在长江中游地段,还有一块长江与汉水交织形成的区域——江汉地区。江汉地区广义上大致为江汉平原一带,狭义通常指湖北省江汉平原中部的3个直管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
至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现在主要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东部地区只包括安徽南部、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北部一带,范围较为狭窄。
在看完上面的具体划分后,今后再看天气预报,是不是就十分清楚了呢?我们以今年的梅雨为例,国家气候中心判定今年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在5月29号入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安徽南部、江苏南部、上海等地已经入梅,但是江苏、安徽的中北部都没有入梅,这些地方的干旱少雨的局面短期内还是难以改善。
关注我,带您了解更多的气象资讯和地理知识!
江西为何包括在江浙一带?江浙的含义及与江南、江西的关系和渊源
前段时间,江西和江苏的苏北地区因为农村谁更漂亮的问题炒得沸沸扬扬,双方各执一词。很多苏北地区的朋友也想不到江西居然也和江浙沪扯上了关系,而且江西网友宣称江浙沪本就包括江西。
这让苏北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毕竟苏北在江苏,江浙沪指江苏、浙江、上海似乎是个常识问题。然而,往往有时候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并不那么“理所当然”。
“江浙”本意
我们知道,“江浙沪”因包邮区而声名大噪,是三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在过去,我们把它叫作“江浙一带”。
上海在1927年之前属于江苏,因其迅速崛起而不再是一省能够左右的超级都市,在公元1927年,即民国十六年开始直辖(之前其实就已是事实上的独立城市),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乃至于今,上海都是直辖市。所以才有了“沪”单独列在江浙之后的说法。
那么“江浙一带”到底是指哪一带?“浙”很好理解,目前全国只有一个省带“浙”字,但是“江”却是众说纷纭。不单是由于带“江”的南方省份就有两个,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江浙”一词诞生时,“江”的具体含义,其实是指“长江以南”,即“江南”。
“江浙”是一对词,长江、钱塘江是“江浙”的本意。这是自然地理本源。还有一个更为重要和决定性的本源——行政实体。
钱塘江
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还是一个行政区划。而一开始,它的行政区划就是跟着地理分布来定的。
江南即江东,与古“江西”相对
最早的“江西”并不是如今的江西,而是今天安徽的江北沿江一带。
最早的古“江西”
长江自江西九江陡然北转,往金陵(南京)一段的长江为西南—东北走向,大江以东的地区则称为“江东”,又叫“江左”。
从衣冠南渡的魏晋南北朝开始,以金陵为首的江东地区得到深度开发,开始崛起,逐渐演变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中国文明重心从北方开始向南转移,“江东”取代原来的古江南(湖南、湖北一带),成为狭义上真正的“江南”,即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江南。
“江南”成为繁华富庶、文化昌隆的代名词,建康(金陵,今南京)率先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城市,与当时的古罗马城并称为“东西方古典文明两大中心”。
自九江至南京一段的大江以东
区划时代:江南、江西沿革,“江浙”概念诞生
隋唐时期,“江南”正式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准行政区概念。唐代设“江南道”,为地方一级监察区。
这个“江南道”还含有很浓重的“古江南”成分,几乎包括今天除岭南以外的所有长江以南地区(今浙江、江西、湖南及江苏、安徽、湖北之大江以南、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之地),治所在越州(绍兴)大都督府。
其实,这个时候虽然南方被唐朝压制,但毕竟已经崛起,唐朝就觉得这个江南道太大了,有威胁,于是拆成了东、西两部分。
即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
江南东道包括今天的浙江、福建、苏南五市(宁镇苏锡常)等地区;
江南西道则包含原江南道剩下的部分,即今皖南、江西、湖南、湖北长江以南等地区。
江南东道还被再细分成了镇海军节度使、浙江东道都团练观察使、福建都团练观察使三部分。而镇海军节度使辖区恰好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江南八府”之地,即江宁(南京)、镇江、苏州、松江(上海)、常州(今常州和无锡)、杭州、嘉兴、湖州八府。
此时“江西”的雏形——江南西道的核心就在今天江西一带。
唐末五代,南唐国占据原江南东道的润州上元县(今南京),改江宁府,作为国都,辖境包括原江南东道的润州、常州两府和原江南西道的大片区域,即今皖南、江西和湖南湖北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江北地区;
吴越国占据杭州作为都城,辖境含苏、松二府加今整个浙江。
南唐国几乎成为后来宋代江南路的雏形,而吴越国则是两浙路的雏形。
宋代“江南路”范围比唐代的“江南道”缩小,整体西移,即浙江一带不再属于江南路的范畴。
宋代的江南路以南唐国辖境为基础,又分为东、西两路。
江南东路以建康(今南京)为首府,辖今江苏的南京、镇江、常州等地,安徽的长江以南地区和江西的东北部地区;
江南西路以洪州(大致为今南昌一带)为首府,主要就是今天的江西。
在宋代,江西是中原人士南下移民开发的重点地区。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宋代的江西曾是中国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也正是在宋代,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
宋代的江南西路
元代,始设行省,中国“省制”诞生。元朝将江南东路和两浙路合并为“江浙行省”,以南宋行在杭州为首府,这是“江浙”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即使后来“江浙行省”消失,“江浙”一词还是被广泛使用。
即“江浙”的意思就是“江南”和“两浙”,虽然只包含江南东路,但是和江南西路的江西也是有渊源的。
江浙行省(绿色)、江西行省(红色)
江西行省在元代正式诞生,大致地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这是“江西”首次作为行政区划名存在,它实际上就是由之前的江南西道/路简化而来。
元末,起兵于淮西凤阳的朱元璋率军占领江浙行省的集庆路(今南京),并以此为基地纵横天下,扫灭长江中游的陈友谅和割据江浙行省平江路(今苏州)的张士诚,建立大明王朝。
南直隶
明初以原江浙行省的北部一带(今江苏、安徽长江以南地区)和河南江北行省的南部一带(今江苏、安徽长江以北)合称“直隶”,后称“南直隶”,以应天府(南京)为核心,该地区各府、州直隶于中央六部。
后大致以长江为界,以南设应天巡抚,以北设凤阳巡抚,分区管辖。应天巡抚辖境还包括了浙江省的杭、嘉、湖三府,即涵盖江南八府全境。
凤阳巡抚与应天巡抚
清初,“南直隶”被改为“江南省”,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最不江南的江南行政区划,其大部分土地均在江北。
因其首府所在地南京位于江南,故而全省因之。顺治年间,分江南为左、右两个布政使管辖区。
清康熙年间,将原属左布政使的扬州、淮安、徐州两府一州之地划归右布政使管辖区,和左布政使管辖区正式分省。
右布政使管辖区以江宁(南京)、苏州二府首字取名“江苏”,左布政使管辖区以安庆、徽州(黄山)二府首字取名“安徽”。江苏、安徽诞生。
但“江苏”、“安徽”这两个名字在清代几乎不怎么用,一般称“江南右…”和“江南左……”。所以它们名义上分省,形成了现代江苏、安徽两省的雏形,但在满清官方那里,还是总体以“江南省”称之,“江苏”、“安徽”只在细化区分的少数情况下使用。
所以,驻江宁(南京)的两江总督才叫“两江总督”,统管江南、江西两省事务,又可以说这是统管江苏、安徽、江西的三省总督。
而这个“两江”的范围,大致与过去的南唐国辖境吻合,正好又是南京的“势力范围”。
两江总督辖境
所以,如果我们在清代说“江浙”一带,指的便是“两江”和“浙江”,或者“江南”和“浙江”,而不可能是“江苏”和“浙江”。
清末民国时期,“江苏”、“安徽”成为这两地官方唯一名称,使用频率才渐渐高起来。而只有“江苏”一词带“江”,它便逐渐取代“江南”或“两江”,成为“江浙一带”中“江”的具体而独占的含义。
在清末、民国时期学者、文人、革命家的各种表述里,“江浙”一词逐渐成为江苏、浙江的专属,并随着报刊、书刊的流行而广泛传播。
由于连安徽都被排除在“江浙”之外,中间还隔着安徽的江西便更不可能让人想到其和“江浙”的关联了。
到了现当代,安徽、江西与江苏、浙江之间的经济差距比较明显,更加深了这种认知的“合理性”。本质上,这种差距就是沿海开放先行和内陆后进的差距。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南昌
结语
总之,从唐代的江南道开始,江西便与今江苏、浙江、安徽等行政地域连在一起,五代十国和宋代先后属于以南京为首的南唐国、江南路,元代开始单独成立行省,与江浙行省分治,清代仍在“两江”的范畴之内。它自始至终都有一种浓重的“江南气息”。
这也是江西明明很靠南,也明明很中部,却属于华东地区的原因。华东的区域中心是南京,龙头老大是近代以后迅速崛起为亚洲第一的大上海。
所以,江西属于“江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历史渊源的。但世人皆知,我们都应该把目光放在未来,期待江西越来越好,再续辉煌。
喜欢本文的小伙伴,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哦。
鄱阳湖、洞庭湖,缩水近70%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气象卫星监测显示,7月以来鄱阳湖水体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中8月21日水体面积约为1010平方公里,与近10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减小约67%,为近10年最小值。而和7月10日水体面积相比较减少了约69%。
此前在8月4日的时候,水利部就监测到江西鄱阳湖水位低于枯水位,创下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纪录。从这两天拍摄的图片中可以看出,鄱阳湖大面积湖床露出,干涸龟裂的湖底清晰可见。
8月21日,江西九江,原本处于鄱阳湖中的千年石岛“落星墩”完全露出,周围的大面积湖床变成“草原”。(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洞庭湖水体面积,7月以来也呈减少趋势。风云气象卫星监测显示,8月21日水体面积约为546平方公里,与近10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减小约62%,为近10年最小值。与7月1日水体面积相比较减少约67%。
为何缩水如此严重?
为何今年鄱阳湖“缩水”这么严重,竟会提前100天进入枯水期?江西水利部门的专家认为,持续高温少雨是主要原因,出湖水量是入湖水量的2.6倍,造成“入不敷出”。
另外,持续高温使湖水蒸发量也明显大于降水量。“目前,长江、鄱阳湖水位仍在持续下降,主要是受近期高温少雨的影响。特别是7月份以来,全省降雨量与往年同期相比偏少了近5成,加上五河来水减少,导致7月中旬后,鄱阳湖每天都以10多厘米速度下降。
8月21日,江西九江鄱阳湖二桥附近水域,大面积湖床露出。(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鄱阳湖水体面积大幅缩减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针对鄱阳湖水体面积大幅缩减的情况,都有哪些原因?对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解决民众用水问题?
江西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工作人员 杨筱筱:
6月下旬以来江西降雨量较同期偏少五成,鄱阳湖水位下降直接影响沿线居民饮用水。沿线及环湖地区农作物灌溉引水不足,通航能力降低,对湖区生态造成不利影响,水利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缓解旱情影响。
8月21日,江西九江,原本处于鄱阳湖中的千年石岛“落星墩”完全露出,周围的大面积湖床变成“草原”。(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六月以来干旱灾害致湖北逾657万人受灾
据湖北省应急管理厅22日通报,截至当日15时,6月以来的干旱灾害造成湖北17个市(州、直管市、林区)85个县(市、区)657.95万人受灾,饮水困难需救助40.2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73.14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68.3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8.22亿元(人民币)。
据气象预测,8月25日前后,长江中下游部分区域或迎降雨,长江流域旱情可能有所缓解。
8月21日,江西九江鄱阳湖二桥附近水域,大面积湖床露出。(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湖南官方:旱情形势依然严峻,但总体可控
湖南省水利厅22日发布汛旱情专报称,综合分析研判,未来一周,湖南湘中以南局地旱情有所缓解,其他地区旱情可能进一步发展,但发展势头趋缓,旱情形势依然严峻,总体仍然可控。
目前,湖南各市县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采取“蓄、引、提、调”等各项措施,尽可能增加抗旱水源,保障用水需求。
如何破解枯水常态化趋势?
近些年来,鄱阳湖的水是“来得快、退得凶、降得低”,低水位造成的不是一两年的临时性影响,已经呈现常态化趋势。
8月21日,江西九江,原本处于鄱阳湖中的千年石岛“落星墩”完全露出。(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戴年华认为,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和延长,正导致沉水植物面积和生物量减少,湿地洲滩植被退化,使原有湿生植物群落向偏中生的群落类型演替,对螺蚌、鱼类、越冬候鸟和江豚等造成不利影响。专家认为,或许可考虑用生态工程性措施加强对鄱阳湖的水位调节,应对干旱低枯水位常态化影响,保障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戴年华建议,国家、省、市、县多方联动,针对气候变化问题、鄱阳湖生态问题、水生生物与湿地候鸟等问题、保护地建设问题、生态补偿问题、湖岸线整治与生态景观打造问题,采取组织专家团队调研,开展现场踏查,找准问题根源,着力标本兼治,针对性地实施科研、监测和生态保护、建设、修复、治理工程,增加保护经费投入,以推进鄱阳湖生态安澜、长治久安。
比杭州西湖大3倍,被誉为中国城市第一湖,陶渊明生活于此!
提到陶渊明,我想大家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吧。陶渊明,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记》让人们认识了他,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他内心的向往。有人说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归隐田园是迫于无奈,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入仕做官是根本的目标,陶渊明也选择了做官这条路,但几次入仕的失败,使他不得不选择归隐田园的逃避方式。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也是出身官宦世家,年少有志报国,却因种种矛盾,宏愿无法实现,眼睁睁看着奸臣当道而无能为力。也许文人都是不适合这个尔虞我诈的官场的,“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他们太耿直,耿直的甚至可以算是倔强;一身傲骨可以说是高风亮节,但它并不适于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它是——官场,这个注定成为不见硝烟的战场的地方,太诡秘,太可怕,这里没有人去注意这种“高风亮节”的。
也许从他入这个官场,他的性情、这个朝局、这个时代就注定了他的结果,能够隐居田园对他来说或许是一种很好的解脱,一种客观意义上的新生。虽然说,陶渊明提到的世外桃源,它的具体位置一直都是近些年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然而,除了与陶渊明有关的世外桃源以外,我国还有一些景点,也与陶渊明有关。其中,在湖南,有这么一个湖泊。它比杭州西湖大3倍,被誉为“中国城市第一湖”,陶渊明生活于此!
今天,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柳叶大道的柳叶湖,看一看这里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风景吧。柳叶湖是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的简称,这里属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湖南省山、水、城三位一体的生态型城市旅游休闲度假区。柳叶湖是五万年前形成的一个天然湖泊,属于西洞庭湖的一部分。不仅如此,而且,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被誉为“中国城市第一湖”。
相比杭州西湖而言,位于湖南常德的柳叶湖,确实是少了一些人气和知名度。但是,这里的风景却一点也不比杭州西湖差。柳叶湖水域面积21.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1.8平方公里,比水域面积6.38平方公里的杭州西湖大了三倍多。可能很多游客都会产生疑问和好奇,为什么这个湖泊会被称之为柳叶湖呢?其实,这个主要是因为湖的形状像柳叶而得名。并且,白鹤山、花山、太阳山环绕湖北部。
其中,白鹤山很早以前就是白鹤栖息的之地,每年5月-9月,成千上万只白鹤与白鹭在蓝天碧水间翩翩起舞,为柳叶湖增加了奇丽的色彩。柳叶湖山环水绕,流霞飞烟,景色宜人,碧水与长天一色,青山和古城相映。柳叶湖边的太阳山,层峦叠嶂,松竹青翠,清溪蜿蜒,泉水潺潺。柳叶湖西南的花山,山虽不高,却十分秀丽,每逢春天,满山杜鹃花,姹紫嫣红,一片鲜亮世界。刘海砍樵的美丽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除此之外,陶渊明生活于此!常德,古称武陵。柳叶湖风光秀丽,山水宜人,自古便有诸多农家以渔为业。根据陶渊明《桃花源记》记载“武陵人捕鱼为业”,后引出千古流传的“桃花源”,足以见得渔业是常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工作和生活在湖南常德以及周边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说,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嘈杂。想要趁着周末或者其它空闲时间,外出游玩,遛娃拍照打卡,欣赏和感受一下与湖南常德有关的那些美好。
还是说,对于这个比杭州西湖大3倍,被誉为“中国城市第一湖”,陶渊明生活于此的地方情有独钟。位于湖南常德的柳叶湖,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并且值得去逛逛的地方。如果大家对这个地方感兴趣的话,可以先收藏一下。等以后有时间了,再出发。带着她(他),或者亲朋好友一起,好好的拥抱和感受一下,湖南常德柳叶湖所带给大家的这些不一样的视觉盛宴和感动吧。
朱世俊丨湖南有多美?我在芙蓉国里迷恋光影
在首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为迎接大会在张家界市隆重举办,作为一名湖湘摄影人,我精选了自己拍摄的湖南人文风光题材作品汇编成《湖南有多美》特辑,直观展示湖南的文旅特色,助力大会成功举办。
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湘潭韶山。图/朱世俊
百舸争流—长沙市橘子洲头。图/朱世俊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图/朱世俊
赏梅—长沙市橘子洲头。图/朱世俊
湖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这里自古喜植芙蓉,五代时,就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说,因而湖南有“芙蓉国”之美称。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穿流全境,湖南简称为“湘”。湖南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三面环山,中间是丘陵和盆地,北部是平原和湖泊,有点像不规则的马蹄形,大致为“七山一水二分田”。
人间仙境—张家界市武陵园景区。图/朱世俊
矮塞大桥雄姿—湘西州吉首市。图/朱世俊
风水宝地—湘西州凤凰县。图/朱世俊
夜明珠—湘西州凤凰古城。图/朱世俊
据记载,1723年清雍正年间,正式建制湖南省。湖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镶嵌在中华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古谣谚·湖广谚》中说:”湖广熟,天下足。“ 意为湖南、湖北两省盛产稻米,两湖丰收,则天下粮足。清嘉庆年间,长沙市岳麓书院大门一对名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寓意楚国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特别是毛主席诗作:“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充分体现了他对湖湘的赞美与思念。
星城小故宫—长沙市西湖楼。图/朱世俊
天心阁古城楼—长沙市。图/朱世俊
密云古寺—长沙市宁乡市。图/朱世俊
如今,湖南全省上下正矢志接续奋斗,正在快速释放她的实力与潜能,步履坚实地踏上了新征程,跑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加速度。新时代经济腾飞;新时代“山乡巨变”;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产业变旺了,一个集陆远、高速、水运、空运立体交通网四通八达,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处处充满新机,充满活力,湖南发展的成就令人惊叹。
金网银网一网天下—长沙市浏阳市苏故景区。图/朱世俊
人间瑶池—长沙市浏阳市苏故景区。图/朱世俊
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湖南湘江新区。图/朱世俊
流光溢彩—湘江两岸。图/朱世俊
八百里洞庭碧波荡漾,三千座奇峰犹如仙境。一幅崭新的锦绣潇湘图正徐徐展开,为实现全省“三高四新”战略 ,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步行街—长沙市黄兴路。图/朱世俊
品味—长沙市黄兴路。图/朱世俊
小吃—长沙市黄兴路步行街。图/朱世俊
【作者简介】
朱世俊,网名“眼镜大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仼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湖南记者站站长、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湖南工作站站长,第三、第四届中国摄影函授学院湖南分院副院长兼教务主任,省高级摄影师考评师,湖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新闻摄影学会理事,湖南省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