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美丽新世界漫画svip漫画(美丽新世界 5)

导读 美丽新世界漫画svip漫画文章列表:1、美丽新世界 52、美丽新世界解读3、美丽新世界:滥交、唆麻、快乐、稳定,这样的新世界,敢来吗4、明显骗人的培训,为什么能让学员甘愿接受精神

美丽新世界漫画svip漫画文章列表:

美丽新世界漫画svip漫画(美丽新世界 5)

美丽新世界 5

第五章 少女楚楚

楚楚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

养她长大的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丑奶奶,村子里所有人都这么叫,因为丑奶奶的确不好看。

小时候她总是扬着可爱的小脸儿问奶奶:“奶奶,我是从哪里来的呀?”

奶奶这时候无论在干什么,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捧着她的小脸蛋儿说:“楚楚是奶奶从村外雪地里捡到的宝贝!”

然后,楚楚就会叮叮当当地笑个不停,这个时候天总是特别的蓝。

漆黑的小屋里,从窗户投进一点火红的光,

因为外面有房子着了火,

那光照在地板上,照在奶奶的尸体上,

有好多温热的液体从眼睛里涌出来,

楚楚擦了擦,慢慢从床底爬了出来,扑到奶奶还有余温的身体上,轻轻的依偎了很久。

直到天空渐渐出现了光亮,

楚楚站起身,撬起破烂衣柜旁的一块地板,下面是一个暗格,

取出一枚黄金胸牌,上面雕刻着一只白骨森森的手,它向上伸出,仿佛要抓住什么,

牌子透着古怪,让人心生寒意。

可楚楚却觉得很温暖,这是奶奶留给自己的,

她捧着牌子放到胸口处,忽然牌子散发出了耀眼的白光将女孩儿团团围住,

紧接着楚楚不见了......

飞机坠毁之地,

和狼群的激战如火如荼,

“嗯。”周君闷哼了一声,

双全难敌四手,为了杀掉狼王,他前后左右全是巨狼锋利的牙齿,

一个不留神,手背就被划出了道血痕!

血的腥气更激发了狼群的兽性!

不能再拖了!

周君忽然身体一跃而起,踩着巨狼的身躯,扑向狼王!

群狼之王,狼群中最凶猛的存在,

却万万没有料到,这个人类居然能做出如此惊人之举!

不知道该说是狼王的疏忽大意,还是周君的运气太好,

他得手了!

小小的短刀准确的扎进了狼王的右眼,觉得还不够,

瞬间拔出,又刺进了喉咙!!!

狼王连声音都没有发出,就倒下了,四肢抖动了几下,死了!!!!

周围好像时间静止了一样,忽然静悄悄的,只剩下火燃烧的声音。

有几只狼拱了拱狼王,有几只嗅了嗅,最后呜呜咽咽的向着黑暗里散去了。

回身看向周围几个人,多多少少都挂了彩,尤其是桃白白背部一道很长的血痕,竟然哼都没哼。

“那只是狼王?”伍克脖子和手臂都受了伤,还好,伤口不深。

周君点了点头“这些狼的血是红的。”

的确,那狼王尸体周围一片血红。

难道是存在什么变异?绿血是异化了的动物?

这是个什么鬼地方?

几个人似乎都已经筋疲力尽了,

玛瑞娜在群狼散去以后,似乎精神崩溃了,躲在最里面的角落里,抽抽噎噎的啜泣着,旁边当然少不了边日平,只是这次美女没有拒绝追求者的殷勤。

叶琳带着桃白白在一边处理着伤口,两个人脸上都有某种相似的坚强。

周君和伍克表情严肃的处理狼的尸体,这件事是当前最重要的!

野外,最见不得血腥气,因为它就像最好的诱饵一样,会将周围饥饿凶狠的野兽通通吸引过来,所以必须尽快将尸体掩埋起来。

可是,这是新鲜的肉!是这天寒地冻的野外难得的食物!

虽然飞机餐还有剩余,可是顶多也只能维持两天,

众人期待的救援一直没有出现,一旦两天后仍旧没有救援飞机到来......

周君用小刀把狼肉一块一块切下来,装进存放食物的塑料箱,

伍克从飞机残骸里找了根金属棍挖了个坑,将不能食用的剩余部分扔进坑里埋好。

做完这一切,

天已经蒙蒙亮,

其他几个人都已沉沉睡去,

火堆旁只有周君坐在那里,看着跳跃的火苗:

救援飞机大概率是不会来了,

这恐怕不是最可怕的,

可怕的是,这里到底是哪?为什么会有绿色血液的生物,

那只双头蛇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所有人都失忆了?

这里难道是某个国家生化实验基地?大家被抓来做实验了?

还是说,

这里已经不是他熟悉的那个世界了??!!!!

桃白白裹着毯子侧躺着,她没有睡,也许是因为背部的伤口还隐隐作痛,也许......

瀑布般的长发披散开来,遮住了她白皙的脸颊,也遮住了眼睛,

所以她可以大胆的看着火堆旁那个男人的侧脸,

周君......

这个男人虽然刚来不久,可不知为什么,总能牢牢吸引自己的视线,

桃白白不肯承认自己这么轻易的,就对一个都没说过话的人产生了好感,她更倾向于是好奇,

对!是好奇!

这个女孩儿如果现在有一面镜子,就会发现自己脸红了。

当日楚楚把胸牌捧住后,发出了奇异的白光,

光线太强,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她什么都看不见,

但耳边却能听见呼呼的风声,风带着恶狠狠的寒冷冻的手指头钻心的疼!

就在楚楚觉得自己要被冻死的时候,眼前忽然一暗,

周围一点儿动静也没有。

握紧了手里的胸牌,就好像奶奶还在身旁,她忽然觉得不害怕了。

眼睛慢慢适应了昏暗的环境,

楚楚发现自己在一个幽深的泥土甬道里,

甬道狭窄而曲折,看不到尽头,

两侧墙壁上每隔七八米,都挂着圆形的“灯”,散发着暖暖的黄光,

只是这“灯”偶尔还会动上一动,有些奇怪,

走近了一看,楚楚暗暗吃了一惊:

这竟然是一种会发光的飞虫,发光的是它的肚子,看的再仔细些,连肚子里血管的脉络都清清楚楚!

这里是哪?

不管怎样,想来都是奶奶希望自己去到的地方。

想到这里,楚楚带着坚定的表情,往甬道深处走去了。

飞机坠毁处,人心惶惶。

算起日子来,已经足足五天了,

大家心心念念的救援还没有来。

因为有雪,可以用铁罐子煮雪,烧开了可以饮用,所以水不是问题,

然而食物却已经见底,就连那天杀掉狼王得来的狼肉,也早被烤熟分吃掉了。

叶琳刚去看了放食物的塑料箱子,居然就只剩下了一个豆子罐头!!

美丽新世界解读

这期给你介绍的小说是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这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它的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了科幻圈。

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自己的书《娱乐至死》的前言里写道: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热爱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赫胥黎的预言到底是什么?要讨论这一点,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美丽新世界》的作者,阿道司·赫胥黎。

赫胥黎出身于英国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世家,他的祖父是著名生物学家,还是达尔文的支持者,写过一本著名的书《天演论》。他有一个兄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创始人之一,另外一个兄弟获得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他的这些亲人取得的成就上,你就能看出,赫胥黎从小生活在科学环境里,对生物学、神经科学的前沿理解,是当时的普通作家比不了的。

在写《美丽新世界》之前,赫胥黎写的都是更现实主义的社会讽刺小说。当他把科技前沿进步和社会矛盾结合在一起,开始探讨两者可能出现的交互关系的时候,这篇《美丽新世界》就诞生了。

《美丽新世界》属于反乌托邦小说。所谓反乌托邦,可以理解为“乌托邦”的反面。乌托邦这个词的意思,指的是“不存在的好地方”。本来乌托邦这个词寄托的是人们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但是到了二十世纪,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剧变,知识分子开始探讨社会和科技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于是诞生了反乌托邦小说。这篇《美丽新世界》就是这一类小说的代表作。

顾名思义,反乌托邦就是“不存在的坏地方”,你可以理解成通过虚构一个可怕的世界,来提醒人们关注现实中的问题。如果说乌托邦是寄托了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幻想,那反乌托邦则是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担忧,因为作者觉得“还不存在的坏地方”将来非常有可能到来,所以必须要警示大家,让大家一起来避免这样的世界。

下面我就分三部分来解读这位顶级科学世家出身的作家的恐怖预言。

第一部分

下面就先给你介绍一下“美丽新世界的可怕未来”。

反乌托邦小说既然是用可怕的未来来警醒世人,那最重要的自然就有这个关于未来的设定了。这篇小说的设定即使今天看来,也是相当惊悚,甚至到了奇葩的程度。小说的基础设定是这样的:

到公元26世纪左右,科技发展已经让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高度流水线化的超级精细分工社会。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抛弃了自然生育,后代则是通过人工授精、体外培养的方式来繁殖。胎儿的整个发育过程根本不在母体进行,而是体外试管授精之后在培养瓶中开始发育。通过“繁育中心”这种工厂化机构,培养瓶以流水线的方式提供营养、氧气、激素的供给。胚胎从小瓶子换到大瓶子里,最后婴儿就像产品出厂一样出生。

通过这样的流水线方式,新生儿在出生前就像工业产品分级一样划分为五种“种姓”,从高级到低级分别叫做:阿尔法(α)、贝塔(β)、伽玛(γ)、德尔塔(δ)、厄普西隆(ε)。

这个种姓制度很像印度,但比印度的种姓制度还要可怕得多。印度种姓制度下,至少大家先天还是一样的人类,但在“美丽新世界”,五种种姓出生前就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胚胎繁育中心在胚胎发育早期就筛选过胚胎健康程度,然后在发育过程中还根据不同种姓提供不同的营养供给。低种姓不光营养少,连氧气供应都限制,就是为了让低种姓婴儿出生的时候智力就很低下。

印度种姓制度是社会限制高种姓从事好职业,低种姓从事差职业,美丽新世界是在天生的智力和体力上,限制了低种姓根本不可能从事高级职业。

这只是开始,既然婴儿都不是从母体出生的,当然也不会接受家庭教育,儿童都通过社会教育中心进行集体教育。通过类似条件反射、睡眠洗脑的方式,保证不同种姓的人只会喜欢社会规定让他们喜欢的东西。比如最低种姓厄普西隆(ε),专门让他们一摸到鲜花就电击,让他们形成想到大自然植物就恶心恐惧的反射,这样避免他们在野外娱乐浪费时间和社会资源。

总之,通过胚胎繁育控制、儿童洗脑教育的多重手段,美丽新世界里面所有人在成年的时候都会变成社会一个完美的螺丝钉。不管高种姓还是低种姓,各个阶层的人都非常适合,也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社会流水线中,大家都各就其位,整个社会因此非常稳定。

不仅如此,美丽新世界里面的社会还给所有人提供了大家满意的娱乐。每个人都可以吸食一种叫做“唆麻”的精神药品,让你产生幻觉而快乐。同时,社会上电影、音乐、运动各种娱乐非常齐全,因为社会规划稳定,物质丰富,战争、饥饿、疾病基本都被消除了。可以说,所有人都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甚至整个小说里面没见过一个人加班。

这是小说非常不同寻常的一点。在其他反乌托邦小说里,普通人民生活很痛苦,都憋着想要推翻这个社会。但是《美丽新世界》里面,几乎所有人觉得自己过得非常幸福美满,别说推翻这个社会,连离开现代社会去外面旅游一天,整个人都不好了。可以说,美丽新世界里面,几乎解决了人的一切需求,没有矛盾。

当然,如果没有矛盾,小说就没有故事了。怎么办呢?作者只能从“美丽新世界”的外面引入矛盾进来。小说里面,一个最高种姓阿尔法(α)的学者, 名叫伯纳,他和自己一位贝塔(β)种姓的性伴侣,出去旅行。——注意,是性伴侣,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了婚姻,也没有独占式的爱情,只有为了玩乐而临时结成的性伴侣。

他们去哪儿旅行呢,去“野蛮人保留区”。说是“野蛮人保留区”,其实就是类似我们当前的文明社会。保留区的人像我们现在的人一样生活、结婚、自然生育、家庭教育,在美丽新世界的人看来,就是原始的野蛮人了。

这两个高种姓的“新世界人”在这个保留区意外发现了一位本来不属于保留区的女人,叫做琳达。琳达本来也是“新世界人”,是贝塔(β)种姓,但是在二十多年前在保留区旅行的时候,意外和其他人走失,就被困在了保留区,一困就是二十多年。本来“新世界人”是抛弃了自然生育的,但是琳达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儿子叫做“约翰”。

这个约翰不是和“野蛮人”生出来的,约翰的父亲是当年琳达来保留区旅行时候的性伴侣,是阿尔法种姓。本来在新世界不允许自然生育,琳达本来应该堕胎,但是“保留区”没有堕胎中心,琳达连家回不去,更别说堕胎,约翰就生了下来。

在这里,作者创造了“约翰”这个非常珍贵和独特的样本。他的基因来源是文明的“新世界”高种姓,但从小在“野蛮”的“旧世界”长大,接受的是旧世界的文化观念。伯纳见到约翰之后,马上就明白这个“野蛮人”的珍贵之处,这是一个天然的研究对象。所以他打报告,把约翰和他母亲琳达都带回了新世界。

母亲琳达重返新世界当然很高兴了,生活品质重新恢复,关键是又有了唆麻这种迷幻剂可以服用。但是约翰来到新世界以后,却发现哪里都不顺眼,哪里都不对头,哪里都觉得无法接受。这种冲突在约翰爱上了一个新世界的女人之后发展到无法调和,约翰觉得对方滥交式的情感关系非常肮脏,对方觉得约翰独占式的欲望野蛮又恐怖。

在约翰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的时候,他的母亲琳达又因为过量服用唆麻死亡了。因为几十年没有享用过唆麻,琳达对迷幻剂产生过度迷恋,服药过量。在双重打击下,约翰认定这个“新世界”走上了歧途,他试图去拯救新世界这些“迷途的人”,劝大家起来拒绝迷幻剂,拒绝滥交,改变这个“不道德不合理”的世界,但没有任何人接受他的拯救和劝导。

最后约翰逃到了一个角落,过着苦行僧的生活。这种生活反过来成了新世界人眼中的景点,大家结伴来围观这个奇葩的野蛮人,来围观他拒绝接受文明洗礼的可笑生活,看稀奇。

最后,约翰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下,无法忍受这个世界的道德观和自己人性的冲突,自缢身亡。但是这个悲剧登上了“新世界”的所有娱乐新闻媒体,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一句谈资。

小说的背景设定和故事就是这样,你对这个反乌托邦的新世界大概心里有数了,那我们就先简单探讨一下,这个世界到底可怕在哪里?

从最基本的层面来思考,“美丽新世界”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种姓这种东西通过生物工程化固定起来,然后再通过条件反射教育、洗脑教育、睡眠教育进一步固化,完完全全把一个人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适合流水线”的工业产品。

这样,新世界一来就定下基本原则:人人生而不平等。

这个生而不平等和印度种姓、以及美国的黑奴制度的不平等完全不一样。印度的种姓制度和美国的黑奴制度,是社会后天限定的不平等,人们在生理上是平等的,所以被压迫的人们是有突破这种不平等的能力的。但是美丽新世界直接就是釜底抽薪,从物质基础上断绝了平等的可能,低种姓根本失去追求平等的基础。

对《美丽新世界》的认知很容易就停留在这里,很多人认为作者就是想警示大家随着科技的发展,统治者会运用科技固化自己的高级地位。认为作者是站在“人人生而平等”的立场,批判高种姓对普罗大众的压迫。这样想,那恐怕就把这本书想浅了。

实际在小说中,作者反复强调这么一个观点:所有种姓在这个世界中都相互需要,所有阶级不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而是社会分工专精不同。所有人都是社会这个巨大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最低等级的厄普西隆(ε)固然做的是最简单最重复的工作,却不一定是最累的工作;最高等级的阿尔法(α)做的是高级的脑力劳动,但也承担更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

各个种姓的职位不同,但并没有赋予高级种姓压迫低级种姓的特权。在整个美丽新世界中,包括“总统”在内,都没有一个真正压迫下层人民的特权阶级,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整个新世界又称得上是相当平等的。

这才是这个小说里蕴含的真正可怕之处,这里面一切不是为了少数人的特权,不是为了让统治者更好地压榨下层人民,为了统治者的野心欲望服务。从不平等的出生开始,到后面那些不平等的洗脑教育,都是为了给这个高度分工的高效工业化社会创造出最合适的螺丝钉,保证社会高效运转。

也就是说,效率压倒一切。不光压倒低种姓,一样也压倒高种姓。在美丽新世界的这个“现代社会”看来,聪明、优雅、强壮的高种姓跟低种姓没有区别,只是机器的一个零件,只不过高种姓这种零件数量少、造价高而已。高种姓和低种姓一样是生产线出品,一样是接受洗脑教育,都是螺丝钉。

如果说别的反乌托邦是警示大家,不要让一些人压迫另一些人。那么《美丽新世界》说的是:哪里有什么人,他们只不过是造价不一样的零件而已。

第二部分

到这里,我们基本讲清了这本书设想的可怕未来。下面我们探讨一下更深入的问题,为什么这个可怕的未来叫做“美丽新世界”,难道只是为了反讽么?

这一节的名字叫做“美丽新世界的幸福人生”,小说里面,这个社会中人人都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我们来探究一下究竟为什么新世界的人认为自己很幸福,而那个“野蛮人约翰”和我们觉得那不仅不是幸福,还很可怕?

小说里面,作者通过不同种姓视角的描写,表达了各个种姓的人对新世界生活的满意。上至阿尔法,下至厄普西隆,大家都认为自己的生活极为幸福,对现在的生活极为满足,包括最底层的厄普西隆也认为生为厄普西隆是最幸福的,让他们变成阿尔法他们也不愿意。颇有“乞丐的吃穿,给个皇帝当也不换”的劲头。

听起来似乎很不合理,但我们只需要稍微分析一下幸福的本质,你就会明白作者的构想无比巧妙。新世界中不管哪个种姓,他们从事的工作是自己最擅长的,从胚胎到接受教育,都在为这个工作做准备,人们长大以后都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物质生活也极大富足,因为高效的社会分工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来满足大家的各种物质欲望。

同时人们的欲望在早期教育中就被管理了起来,比如厄普西隆种姓接触自然的成本很高,所以就条件反射洗脑,让他们不喜欢野外。无法满足的欲望就不会产生,产生的欲望都会满足。不管是生理欲望,还是心理欲望,几乎全部都通过发达的社会生产得到了满足。如果有少量难以满足的欲望,还有“唆麻”这种精制的致幻剂能给人带来幸福的感觉,而且没有副作用,任何人随时都能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精神旅行”。

如果用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来分析,我们就能更好理解这种幸福。这个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从低到高的层次,认为人的心理是从低到高追求五个层次的实现,而幸福就是这种需求的实现。那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五个层次。

第一层级是生理需求,就是最基本的活下去。有吃有喝有穿,有地方睡觉。很多反乌托邦小说的设定里,底层人民就是这一层都不满足,活都活不下去,当然要反抗。但是美丽新世界里面的最底层人民完全满足这个需求。

第二层级是安全需求,要觉得人生安全有保证,生活稳定,不会有痛苦疾病。人民生活有安全感。同样美丽新世界也完全满足,整个社会的构建就是为了稳定和繁荣,这个繁荣是所有人享用的,不是只给高种姓。

第三层级是社交需求。在小说设定里,教育中心就会教育大家要多和人交往接触,甚至不推荐独自一个人的娱乐。社会生活中专门安排了社交时间,和社交性质的娱乐活动,保证整个社会人们“相互需要”。不加班,又专门提供了各种门类的社交娱乐,大家的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异常和谐。

第四层级是尊重需求,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在新世界里面,不光低种姓从小就尊重高种姓的能力和智力,高种姓也从小不断被提醒“即使厄普西隆也是有价值的,每个人都需要别人”。正是这种“所有人都是社会大机器中的不可缺少的螺丝钉”的认知,让所有人都获得尊重。

第五层需求,已经是最高层的需求了,叫自我实现。不是让别人赞赏自己,而是我自己觉得实现了我的梦想。马斯洛认为有这种需求的,已经是很顶级的了,只有少数人才有机会走到这一层。那在美丽新世界中实现了么?在很大程度上也实现了,只是实现方式不太一样。

怎么实现的呢?通过前期教育降低人们的自我期待。换句话说,让梦想比较现实,让人们只期待自己基本能实现的事情。比如贝塔种姓只是技术人员,就只梦想做好手上的技术活,不梦想开创什么学术新领域。“开创新领域”的梦想在阿尔法种姓教育中被鼓励,但是在贝塔种姓的教育中,开创新领域就跟负面的条件反射联系在一起。通过“限制梦想”的前期手段,来保证后期人们的梦想都是离自己能力范围不远的东西,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梦想,感到满足。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1954年提出,如果不是这个理论比《美丽新世界》出版晚了二十年,简直让人怀疑这小说是不是照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创作出来的。

我们可以自己对照需求金字塔五个层次看一下,我们自己能满足到哪个层次?所以可以不客气地说,美丽新世界的生活看上去比我们现在要幸福得多。“美丽”和“新世界”,这两个词,好像还真不是一句反讽。

这就尴尬了,这到底是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还是虚构了可怕的世界呢?分析到这里,我们就绕不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看上去完美幸福的世界,我们却觉得异常可怕?我们本能地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幸福,为什么呢?

第三部分

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三点:为什么这样的幸福生活令我们恐惧?

其实,赫胥黎自己在小说里就已经通过野蛮人约翰的视角,提出了这个问题。野蛮人约翰对着新世界的人拼命地呼喊:“你们这个世界不对,你们这个世界道德败坏,你们这个世界男女滥交,吸毒,人们沉迷于廉价的幸福,没有真正的追求,是邪恶的世界!”但是大家却把他当作奇葩疯子来围观。

赫胥黎借约翰之口直接唾弃这个世界,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也这样总结:“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大家都认为这样是不对的。为什么呢?

很简单,因为这个世界为了效率,彻底剥离了我们这个时代普遍认可的人性。小说中不断提到,新世界是一个分工精细的巨型流水机器,所有人都是机器中一颗很小的螺丝钉。这样的分工给社会带来了极强的效率,但是完全抹杀了其中个人的个性存在。这个提法在如今我们看来,可能不是什么新东西。但是在1932年成书的时候可不是这样。

小说里面信仰一个叫“福帝”的精神导师,福帝是谁呢?小说里明确说,就是流水线的发明者,美国汽车大亨,亨利·福特。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赫胥黎在布鲁内尔-蒙德化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美丽新世界》序言里提到,这段经历是他创作的来源。我们可以认为流水线的高效给了作者一个震撼,而流水线操作的“反人性”又给了他第二次震撼。整个小说的思考,都是致力于解决这么一个问题:用什么样的办法能让大家愿意接受“反人性”的流水线操作,把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流水线机器,让整个世界变得像福特汽车生产线一样高效?

对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来说,流水线早就是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了,那么对我们来说,流水线工作反人类么?

毫无疑问,反人类。亨利·福特大规模推广的流水线基于这么一个基本思想,“让一个工作单元只专注处理一个简单重复的片段工作。”简单重复的工作不仅能降低工人的培养周期,还能极大提高生产效率。于是工人的工作就被限定在了永无休止的重复劳动上,而且这个工作本身和整个产品是割裂开的,自己的工作只是产品中微不足道的螺丝钉。

流水线的需求是格式化,每个人都完全一样,可替代,工业品化。但是我们人类的天性并不适合流水线,亿万年的进化要求我们需要在工作生活中寻找“意义”。我们相信人不光是为了实现“工作”而存在的螺丝钉,每个人有自己的欲望和想法,不应该日复一日地去做一模一样的事情。我们需要在工作中感到自己做到了什么事情,自己有成就感,自己不可替代。所谓的人性,很大程度上正是每个人追求自己的独立精神。

这才是美丽新世界的幸福和我们冲突的根本。美丽新世界以工业品的方式繁殖和养育人类,让人类成为工业社会的组件,为了达到完美零件的标准,必须要满足人们的幸福需求。这个社会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相反,满足人们需求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为流水线社会服务。 “让人类感到幸福”变成了“人”这种零件的出厂标准,新世界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在繁育工厂和教育工厂粗暴地“格式化”了人类。

我们以为世界应该是这样的:社会是客体,人是主体,社会为人自身的追求服务,发达的社会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从而让人们感到幸福。社会越发达,就会有越多人的梦想得到满足。而美丽新世界告诉我们,人是客体,社会是主体,人为社会服务,把人变得越统一,越一样,去掉千奇百怪的梦想,用廉价统一的幸福感一起填充,社会运转越高效,世界越强大。

这才是美丽新世界让我们胆寒的根本矛盾,人应该是人类社会的主体,还是零件?

毫无疑问,本书作者阿道司·赫胥黎,《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都是持第一种观点的,人才是主体,社会应该为人服务。

这正是尼尔·波兹曼和阿道司·赫胥黎真正恐惧美丽新世界的地方,害怕有一天这个世界会用廉价的幸福让我们变成社会的零件,而不是社会的主人。《娱乐至死》序言中提到的,“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就是这个意思。

美丽新世界:滥交、唆麻、快乐、稳定,这样的新世界,敢来吗

出版于一九三二年的《美丽新世界》是奥尔德斯•赫胥黎最杰出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反乌托邦文学经典之一,与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

这是一个我们百年来正在为之努力的世界。富足、稳定,没有病痛、衰老、伤心,唯一的感情只有快乐而已。欢迎来到美丽的新世界!

公元2532年,这里的世界没有了胎生,全是人工繁殖,每个人在试管中被批量生产,在受精卵时命运已经确定。在培养过程中,通过人工进行种族划分,分为α,β,γ,δ,ε五个大种姓。α在这个种姓金字塔顶端,从事高级工作,而低种姓的人只负责简单的体力劳动。但每个人都满足于他们的生活,安于自己的地位,因为在幼儿时期,他们就被一遍又一遍的睡眠教育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已经根深蒂固。

科技高度发达,欲望最大限度的被满足。 在这里,鼓励人们消费,工作轻松简单,下班后可以进行各种无目的的娱乐,自由观看“感官电影”,男人和女人自由享有彼此的肉体,没有固定的关系,如果有了不开心的事,就去吃片唆麻,度个唆麻假期,便可忘却一切不愉快。

社会极其稳定,人生何其美妙。

故事:伯纳是一个在培育过程中被不小心注入了酒精的阿尔法加,是个聪明的上等人。但他身材矮小饱受歧视,极其自卑。处于自己的目的他带着美丽的列宁娜来到保留地,把被遗落到保留地的文明人琳达和她亲生的孩子野蛮人约翰带回来,琳达终因吸唆麻过量致死,列宁娜虽和约翰苦苦互相相爱,却因为背景差异无法相互理解,约翰因适应不了文明社会自缢而亡。

伯纳由于身材矮小,没有像其他阿尔法那样能够吸引异性,在心里产生深深的自卑,而这份与众不同间接造就了他的意识觉醒,他意识到要做自己,要可以和别人不一样地思考,可这份所谓的独立意识并非真正的觉醒,只是源于自卑,背后是深深的无奈。

美丽又受欢迎的列宁娜带着猎奇的心理主动示好伯纳,两人来到保留地,遇到被抛弃的文明人琳达和她的儿子约翰。带他们回到文明地后,伯纳变成了大红人,与之前受冷落的他截然不同,心理上也发生极大变化,有了关注和尊敬,伯纳建立起自信甚至自负,原先的觉醒消失了,自信后的伯纳终于变成了跟别人一样的人,文明地强大的催眠和精神作用使他终究还是那个被制约着的优秀的阿尔法加。

列宁娜说不上意识觉醒,但也是与众不同的,她和别人不太一样,自己却没有深刻的见解。新世界正常的秩序是没有感情地滥交,而她几个月来只和一个男人交往,经朋友提醒后,他就去找了谁都不多看一眼的伯纳,她的骨子里有一些反叛,她对保留地本能地好奇,在那里,她爱上了约翰,而两个人的爱意被两个世界的观念差异硬生生阻隔,她永远不理解约翰柏拉图式的爱。可以说,列宁娜内心里是存在人性的本能的,但环境造就的她不知道在自己心底的是什么,不晓得那里有桎梏,也就从未想过去冲破。

沦落到保留地的琳达原本是一个和列宁娜一样的贝塔女人,有着精致的容貌和曼妙的身材,过着新世界人都认为的快乐生活。被迫留在保留地生下孩子,也被拒绝在“文明”世界之外。她的骨子里是个不折不扣的文明人,唯一的乐趣是性爱和唆麻,而这两项在保留地是被不耻的,她在保留地生不如死,但她已变成野蛮人的样子,随着年龄增长开始衰老、肥胖,重返新世界,她又显得格格不入,最终在过量的唆麻药物作用下死亡。琳达是可悲的,她被洗脑和催眠,她已习惯这个新世界。

约翰是十足的野蛮人,有信仰,喜爱莎翁,不理解母亲的感情方式及对唆麻的依赖,却也对母亲嘴里的美妙的新世界心生好奇,最终他们来到新世界。他深深爱上列宁娜,却不能接受文明人仅仅对肉体欢愉的向往,他去医院看望奄奄一息的母亲,愤慨于统治者杀死了所有孩子的感情。他试着与这新世界的规则作斗争,只能被看做小丑。

最后约翰逃到了一个角落,过着苦行僧的生活。这种生活反过来成了新世界人眼中的景点,大家结伴来围观这个奇葩的野蛮人,来围观他拒绝接受文明洗礼的可笑生活。有思考能力的人不适合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作为野蛮人,简直认为新世界的秩序不可理喻,

爸爸妈妈再也不会成为你的负累,因为这两个词已经成为羞耻的词让人说不出口;

你想快活,毒品简直是必需品,工作了就可以得到;

成为你的软肋的爱人,你不再担心为她伤心,因为结婚是被抵制的,所谓滥交才是正确方式;

不再需要为了容颜和身材流一滴汗和泪,因为没有衰老,死去时也定格在年轻时最美的模样……

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吧。稳定和谐的社会。内心对无需责任,没有负累,对无尽的快乐的渴望。

但哪里不对。

没有了文学、音乐、大自然,那些不花钱的自然乐趣。

没有了伤悲、遗憾,一切过于轻松和快乐。

也没有了思考。

全书的高潮是新世界的主席大人和野蛮人之间的对话。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

“实际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难的权利。”

“那好,”野蛮人挑战地说,“我现在就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你还没说要求衰老和丑陋的权利;要求患上癌症的权利;要求食物匮乏的权利;讨人厌烦的权利;要求总是战战兢兢害怕明天会发生的事的权利。要求害伤寒的权利;要求受到种种难以描述的痛苦折磨的权利。”

良久的沉默。

“这一切我都要求。”野蛮人终于说道。

我们不需要千篇一律的幸福,我们需要的是人生的体验感。

需要拼死证明自己的魄力,需要逆境中改变命运的勇气,即便一切注定却还要坚持的信念。需要为亲人的离去而哭泣,为朋友的伤心而悲哀,为孩子的挫败而心疼。

快乐不是此生最高追求,被生活痛吻又报之以歌后的平静才是。

明显骗人的培训,为什么能让学员甘愿接受精神控制?控制术,其实没有那么玄乎

前不久(8月16日),年仅32岁的投资人魏萌意外去世。据多家媒体报道,魏萌倒下时正在参加一家叫里程LEGACY飞跃力的工作坊学习课程。一时间,有关类似的企业训练方式涉及“精神PUA”的讨论开始发酵。8月19日,北京市通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媒体,已组织对涉事公司进行调查。魏萌的去世是否与课程有关,其死因的真相目前仍在调查之中。不过从许多人的发声中我们也能看到,打着“企业训练”的旗号对学员进行精神控制,并非一个罕见的现象。例如前媒体人、编剧李亚玲就在微博上发布了万字长文,描述了她多年前卧底某培训课程的经历。

当精神控制受害者被报道拥有高学历、高收入时,人们可能更困惑了,最终转向指责受害者的欲望。比如在关于魏萌意外去世的报道中,浏览有关评论,不难看到类似的话——“重点是太多人想拥有捷径,注重个人修养才能避免被骗”“说明职场精英都精神空虚,要克制心中的欲望”。与其关注受害者为何不完美,不如将注意力转移到“精神控制术”的违法行为上。

这些控制术似乎有某种奇怪的魔力,能让学员放弃理性、放弃思考,转而接受一切不可思议的操控。实际上,控制术没有什么玄乎的,不过是使用了诸如身体控制、权力依附等策略,而这确实直抵现代人某些难解的生存困境。

《煤气灯下》(Gaslight 1944)剧照。

精神控制不仅出现在以“企业训练”“教练技术课程”为名义的集体训练中,同样也出现在我们的日常交往如职场、亲密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本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联结。然而,当我们出于爱(亲密关系)、寻找答案(培训课程)或职业(职场)的需求去信任某一个人,其实对方也就掌握了控制的可能性,这需要我们发展自己的判断能力,了解精神控制的所谓手段。

撰文 | 刘亚光

01

高压的身体规训

《隐形人》(The Invisible Man2020)中亲密关系的精神控制。“他要求我全部听他的。一开始是衣着,然后是回家的时间,最后是我的思想。”图为该剧剧照。

从这几年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类似的描写,比如原本性格开朗的学员参加过某课程后,会在课程中突然嚎啕大哭,甚至会出现一些异样的反应。比如前媒体人李亚玲回忆,与她一同参加课程的许多学员都在课程结束后对生活产生了怀疑,甚至有学员去寻了短见,撞火车自杀身亡。

这种个体观念的彻底改变,会让人联想到“洗脑”(brainwashing)这个词。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在《洗脑术:思想控制的荒唐史》一书中曾经追溯了形形色色的“洗脑术”发展的历史。从巴甫洛夫的狗,到克格勃的审讯模式,我们能从种种彻底颠覆和改造人的精神、思想的技术中看出某些共同点——例如,对身体控制的强调和对潜意识的调动。

《洗脑术:思想控制的荒唐史》,[英] 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 著,张孝铎 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12月。

斯垂特菲尔德引述许多研究指出,与我们的一些刻板印象不同,对人的精神进行操控常常并非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或是利用哈利·波特中所谓的“吐真剂”之类的神秘药物,而是借由高压的身体规训达成。这点从许多媒体的采访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类似在封闭式的空间中“互骂”、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是许多课程的常规环节。《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更是提到,一个训练营的学员需要结成对子相互“声嘶力竭”地询问对方“你要什么?”而回答者则需要边回答边振臂,并将双臂往前摇。而负责训练的教练则表示,在这个过程里,人的“潜意识会浮现,学员会痛哭流涕”。斯垂特菲尔德也曾在书中提到,潜意识的力量往往能“绕过人类的理性防线”,对人的思想观念改变起到直接的作用。这也许能解释为何无论学历收入,人们无一例外难以抵抗此类训练的强大力量。

从本质上,这种“精神控制”的核心也是形成一种牢固的“权力”关系,借以全面影响学员的身心。美国学者格林菲尔德在今年出版中译本的《权力》一书中刚好提到,在形成权力关系的过程里,“身体”也是其中关键的部分。“在文明世界形成权力关系,肢体语言极为重要”。通过高声讲话、手势、强行打断等策略,人们可以有效地“弄权”,构造出能够给人施加影响的权力关系。

《终极面试》(Exam2009)宣传照。

02

迫使学员服从“导师”权力,

产生依附关系

成功地构建权力关系,往往能够实现学员对“导师”以及这个团队的依附关系。而创造依附也是各类精神控制的关键。李亚玲就在博文中写道,自己参加过的一个课程中有一个类似“荒岛求生”的游戏,遭遇生死困境的小组成员需要决定谁上一艘救生船,而船上的座位远少于组员人数。如果放弃挑选某个成员,则需要去到那个人面前说一句“我不关心你!”学员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极其强烈的被抛弃感,并因此渴望寻求依靠。而在强调亲缘关系的中国,“被亲缘网络抛弃”更是几乎所有人心中的软肋。据《界面新闻》等媒体的报道,一些类似的课程让学员“互以家人相称”,更是强化了这种对“被抛弃”的恐惧和寻求归属的渴望。

精神控制术构建类似的权力关系,往往也需要通过对人内心焦虑和脆弱面的利用,让人形成强烈的依附心理。学者凯瑟琳·泰勒就在《洗脑心理学》中以广告为类比形容各类“洗脑术”的特点,广告商很多时候做的正是挖掘和刺激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使得人们将产品和某种基础欲望绑定。从某种程度上,此类课程也在有意识地捕捉“精英人士”群体内在情绪中的焦虑和脆弱面。

《洗脑心理学》,[英]凯瑟琳·泰勒 著,杨炳钧、王汐 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

比如,媒体报道里提到的一些课程会让学员进行自我评分,有学员打出8分后,“导师”介入,经过一番“训导”,学员的自我评分会陡降到3-4分。类似的“羞辱”课程常常声称是为了让学员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重新定位自身。学者Brotherton曾在研究“阴谋论思维”的专著中指出,容易相信等看似毫无逻辑的“阴谋论”的人们,其实可能拥有比常人更复杂的思考习惯,他们不满足于单一的解释世界的模式,同时相比于一般人有更强烈的对“解释”的渴求。对于高智商、高学历的人群来说,对解释生存意义的焦虑或许来得更为强烈,也可能反而更容易在这类课程中遭受冲击。

《三联生活周刊》采访到的反传销专家易铁还曾提到,在这类训练课程里,“领导力”是一个高频出现的词汇。除此之外,“超越”等词汇也频繁出现在类似课程中——而它们可能都直指学员们的某些共性的生存困境。令人痛心的是,对特定群体焦虑的捕捉原本应该用于构建积极抵抗焦虑的策略,但它们如今却用于许多摧残自信、激化焦虑的活动。一些受访的心理学者也表示,很多类似的课程的导师并不真正懂得心理学,在“打破”学员的自我认同后,缺乏一个科学的“重塑”过程。

03

“精神控制”与现代人的焦虑

这次企业训练中潜藏的“精神PUA”引发的热议,可以算是人类对“洗脑技术”恐惧史最新的篇章。人类对身而为人最为高贵的标识——对“理性”的执着坚守,使得我们对一切有可能侵犯自主性的事物或做法都抱以高度的警惕与怀疑。《1984》《美丽新世界》等经典作品,也充当了承载这种怀疑的载体。值得警惕的当然不只是这类集体性质的“PUA”。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精神控制”的形式堪称五花八门。亲密关系中的“爹味发言”,频见报端的职场酒文化恶习,都是可能与我们朝夕相伴的“精神控制”。

《煤气灯效应》,[美]罗宾·斯特恩 著, 刘彦译,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6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精神控制”非常符合美国心理学者罗宾·斯特恩论述的“煤气灯效应”。斯特恩借这个词汇形容一种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隐秘操纵”:操纵者利用被操纵者的依赖,不断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并强化被操纵者的自我怀疑,让其认定自身拥有诸多不足。唯一修正的方法,是获得操纵者的认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被操纵者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不相信、辩解和压抑。被操纵者会从抵抗这种自我否定的倾向,逐步走向深深的自我怀疑——这种利用焦虑,构建依赖,并强化权力的模式,与前述的许多课程中的训练内容如出一辙。在斯特恩看来,“煤气灯效应”的大面积产生,恰与现代社会中人们由于人际关系原子化而导致的不安全感紧密相关。人们迫切地希望得到来自他人的稳固认同,以寻求归属感,以至于忽略了对这种依赖中隐藏的操控的识别。

《煤气灯下》(Gaslight 1944)剧照。

如斯特恩在自序中所讲述,“煤气灯效应”伴随着这本书的出版成为了一个被媒体高频使用的热词。不仅在美国,这本书的中译本推出后,围绕这一词汇的讨论也屡屡进入我们的视野。与这个词汇常常相伴出现的是另一个热词“PUA”。这一词汇本是“Pick-up artist”(搭讪艺术家)一词的缩写,原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用于形容为了发展恋情而去学习的一些亲密关系互动技巧。在这个词跨文化传播入中国后,它逐渐演变成用于形容亲密关系里的一种“控制术”,尤其是在北大女生包丽令人心痛的遭遇等案例后,公众基本上也将这个词与许多恶性的精神控制行为等同。

书评人维舟曾在本刊组织的年度活动中指出,“PUA”在中国作为流行语的走红,在某种意义上表征了一种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重视“关系”网络、拥有较强集体意识的人们开始意识到,许多善意的“劝诫”、“引导”、“要求”,可能是某种变相的对个体施加的控制。亲密关系和职场中许多看似“自愿”的行为,也绝非真正“自愿”。斯特恩同样在《煤气灯效应》中提到,对个体意志的坚守、对个体权利的强调,将成为人们摆脱各类隐性精神控制的重要基础。

《在无爱之森呐喊:深入密林》(2020)剧照。

然而,这其中其实就隐藏着对待精神控制受害者时,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难题。如前所述,各类“精神控制”现象在当代的流行,恰恰反应出原子化的现代人所面临的归属感焦虑。人们固然需要树立足够强大的个体意识,但又无比渴望寻找依托。对于深陷于任何一种“煤气灯”中的个体,“强调自主性”甚至更多时候并非可行的方法,而是一种负担。正如斯特恩自己在书中所写,试图从这种操纵关系中摆脱出来的个体常常会经历一些复杂的感受,本就惯于自我否定的他们会想到,既然自己是一个“强大而独立的个体”,又为何会经历如此糟糕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斯特恩给出的建议——“做一个坚强的、自给自足、高效而头脑清醒的人”,越强调个体拥有的摆脱控制的“能力”,则实质上也是越强调他们摆脱控制的“责任”,这反而成为摆脱控制失败时受害者们自我嫌恶的来源。

这也是为什么在面对精神控制受害者时,“完美受害者”的苛求显得极为不合时宜。尤其是在人们普遍更加重视集体归属的语境下,呼吁人们学会“靠自己”摆脱可能遭遇的各类隐秘“精神控制”——从以“企业训练”“教练技术课程”为名义的集体训练,到职场、亲密关系中的“精神控制”——更是会遇到这些复杂的悖论。面对这类现象,或许除了我们加强自我的理性建设,更需要的也是转移视点,将其从个体问题转移到社会支持的问题上,从法律、企业文化等各个角度,制约“精神控制”发生的可能。

撰文|刘亚光

编辑|西西;走走

校对|刘军

从金晓宇到金翻译!他在逆境中找到自己闪光的价值

身患双相情感障碍,只有一只眼睛看得见,却用10年时间翻译了16部作品,超过了600万字,他就是来自浙江杭州50岁的金晓宇。

尽管经历着不幸和艰难,但金晓宇一直牢牢抓着他世界里这根唯一导引光亮的绳索,专注于翻译工作。他始终坚信“纸寿千年”,他相信文字可以有无限延续的传承。他是父亲眼中的“天才翻译家”,也是读者眼中的“美丽心灵”。《24小时》遇见你,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译者金晓宇的故事。

在痛苦中心存光亮 相信文字可以无限传承

这里是浙江杭州一个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小区,金晓宇的家就在这里,屋里的摆钟提示着正在行走的时间,也仿佛记录下他和父亲还有已经离开的母亲共同度过的日子。金晓宇1972年出生在天津,6岁那年因为被同伴玩具枪里射出的针伤及左眼,从此只能用右眼看世界,从此他和父母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

金晓宇:小时候不懂,到北京看病还很开心的,病房里面非常开心,慢慢地,到了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好像有一种抑郁的倾向。

原本开朗爱笑的晓宇,逐渐发现了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他的笑容变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爱开口讲话。1984年,父母带着他从天津搬到了浙江。换了新环境,晓宇的状况似乎在好转,还顺利考上了当地有名的杭州高级中学。然而,黑暗还是突然降临在高三时的某一天,他突然告知父母,不想继续上学了。

金晓宇的父亲 金性勇:他就告诉我,爸爸妈妈我不上学了,我说不上学怎么办呢,你给我找个工作做吧,我感觉到这孩子的事情不能强迫他,你要想做什么事情,要叫孩子做什么事情不太可能,我只能是任其自然地发展了。

父母小心翼翼地帮他找了书店销售员的工作,因为和别人起冲突,晓宇没干多久就被辞退了,后来他又到气扇厂做工人,又因为类似的情况离职。在此之后,虽然金晓宇考上了大学,但没过多久,父母的喜悦又被他跟别人动手打架,进而住进了医院的情况击碎。晓宇被确诊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被躁狂和抑郁占据着情绪,发作时无法自控。

金晓宇的父亲 金性勇:他进去精神病医院的时候很苦,那个时候还用电疗的,电刺激,我在旁边看,可坚强,很伤心,哇哇叫,爸爸我不看病,我要回家了,我吃不消了。

因为不忍心看到儿子治疗的痛苦,晓宇的父母决定,把儿子接回家照顾。从那时起,家里的冰箱、洗衣机、桌子、书架……都被病情发作时的晓宇砸遍了。尽管内心近乎崩溃和绝望,但父母却一次又一次承受着儿子歇斯底里,守着他、安抚着他,躁狂过后,他们默默收拾起一地破碎,维护起这个家。晓宇30岁那年,父亲决定提前退休回家照顾儿子。

金晓宇:我爸爸反正就是,他就是我上次用皮带上吊,皮带断了以后,他就决定在家养我了,养我一下就养了二十多年。

在痛苦的黑暗中,金晓宇的眼中却存有一丝光亮,他始终热爱着读书,音乐、围棋、古文、英语,凡是他想看的书,父亲都会为他买来。沉浸在书和文字中的金晓宇安静而专注,这倒是让父母感到欣慰。

金晓宇的父亲 金性勇:他跟我讲的是,浙江图书馆所有的英文的原版书我都看过,他说,爸爸你不相信,你可以到图书馆去查,我借一本书,上边有个卡片要签字的,你翻出来这个卡片,都有我金晓宇的名字。

潜心翻译十年 译出600万字作品

父母没有想到,外语逐渐成了金晓宇精神世界的支柱,也为这个家带来了最大的快乐。日复一日,金晓宇竟然读完了浙江图书馆近乎所有的英文原版书,还自学考取浙江大学英语专业的函授文凭。他像个孩子一样告诉爸爸,他想看英文原声电影。

1993年,每月退休金只有三千多元的父母,拿出1万2千元积蓄,为儿子添置了一台电脑,这台电脑,也从此成了金晓宇最珍爱的东西,即便是病情发作,控制不住情绪时,他都没有去伤害过他的电脑。而这台电脑,也让他更直观地打开了外语翻译的另一扇窗。

金晓宇的父亲 金性勇:首先带中文字幕的,看完了以后,把中文字幕叫我用一个纸条挡住它,挡住它来听,听了反复听,听不懂再看看,听懂以后不需要再看字幕了,他感觉这部电影过去了。印象最深刻的,他看《相扑》,那个时候《相扑》天天放,天天放,他嘎嘎笑,他也笑,我也笑。

这台电脑为金晓宇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不但精进了英语,还自学了日语和德语。

金晓宇:有一天我跟我爸说,要是这辈子能翻译一本书,这辈子也值了,后来我妈妈可能听见了以后,可能就比较听到心里,帮我注意这种机会。

2010年,金晓宇的母亲在参加了母校南京大学的一场同学会之后,为儿子带来了一个他期盼已久的宝贵机会。

金晓宇的父亲 金性勇:晓宇母亲的同学说,我们南京大学出版社找几本英文书叫他挑挑,看喜欢哪一本就翻译哪一本,第一本是《船热》短篇小说,八篇,他的意思是你从里面挑一篇好了,他原来意思,你翻译一篇或者两篇,其他的靠资深翻译的人带一带放在里边,不管好坏都能带过去的,结果晓宇全部翻译完了,翻译完了以后,他们看到以后很满意,他告诉我,我们马上出版。

这次翻译工作的成功,让金晓宇的才能和潜力被彻底激发,翻译邀约不断,十多年来,他翻译了包括英语、日语、德语在内的17本外文书,共计六百多万字,涉及文学、电影、音乐、哲学等多个领域,每一项工作都得到了出版社和读者的肯定。金晓宇的专注和认真,让他翻译的作品达到无错字、无错译,对于每一个术语和概念,他都要查阅《大英百科全书》后做精准注释。

金晓宇:有一句话叫做“纸寿千年”,就像修长城一样,修长城的人的名字不一定刻在砖上是不是。

父母守护 儿子反哺 有爱有家有希望

600多万字的翻译作品,这是他十年以来的整个世界,在不同文字和语言转换的世界里,他不用去在乎别人的目光,可以任由思考尽情舒展,发挥出知识储备中最深层的潜力,而在这样的世界里,他找到了自己独具一格的价值。

翻译工作是金晓宇的生机,更是他们这个家庭的生机。对他始终不离不弃的父母,用最乐观、最善于理解他的方式,帮助他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们继续来看,金晓宇是如何勇敢迈开脚步往前走的。

如果把精神疾病比作一头失控的怪兽,金晓宇长期被这头怪兽所纠缠和折磨,那么翻译工作就像是苦难深渊中的一束光,将他带向希望和新生。而父母的坚强乐观和陪伴,给予了他最大的力量。

金晓宇的父亲 金性勇:你要接受这个现实,你不接受现实,你痛苦孩子跟着痛苦,你放开心思,你快乐了,身边的孩子也会快乐,他跟妈妈讲,妈妈我谢谢你,如果说没有你,我今天不可能走这一条道路。

金晓宇:我佩服母亲她个子不高,勇气很厉害,她属老虎的,她身体好的时候,她要怎么样,千方百计就要怎么样,她确实是什么也不怕,胆子比较大,敢说话,比如说“小车不倒只管推”。

“小车不倒只管推”,这句朴实而有力的话,金晓宇始终记得。母亲告诉他做事要坚持,只要还有一丝力气,就要努力做到底。然而,金晓宇没想到,坚强的母亲也会病倒。三年前,母亲被确诊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从逐渐失去记忆到卧床不能自理,过去一直被父母照顾着的金晓宇,自此开始精心陪护着母亲。

杭州市拱墅区湖墅派出所双荡弄社区民警 张健:晓宇在不犯病的情况,家里承担的任务很多,因为父母岁数大,一些正常家庭用度都是他来做的,他母亲当年生病,但凡去医院,都是他推着轮椅送去的,陪着他爸爸一块儿去。

金晓宇:照顾我妈妈这三年,其实我都在跟我爸爸学怎么照顾人,比如说这两三年,他切菜切得很细,我妈妈没有牙,喂饭,早上中午晚上一口一口喂,一喂可能就要一个多小时,又给她洗澡,洗脸,洗脚。

家里那台珍贵的电脑和这个母亲常用的缝纫机,是金晓宇这些年来即便疾病发作精神失控时也从没去砸碰过的物品,他始终记得,生病前的母亲总会用缝纫机亲手为他缝补衣裳。然而,去年10月,病重的母亲还是离开了他们。

金晓宇的父亲 金性勇:我出院之前都不敢告诉他,打的不敢告诉他,怕他跑掉了,我也拉不动他,到了家里,进了家门,我告诉他,妈妈走了,他抱着我哭了,两个人痛哭一场。

母亲的离世,让原本因为翻译工作而坚强起来的金晓宇再次深受打击。父亲想尽办法希望能重新鼓励起儿子的斗志。前不久,老人拨通了当地报社的电话,把儿子的经历告诉了对方。2022年1月17日,一篇关于金晓宇父子的报道在网络上被转发,持续引发关注。

金晓宇的父亲 金性勇:我这么大年纪,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我能做的是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我能够为儿子做一些事情,我做好了我心里踏实了,大家理解我儿子的情况,现在我的想法已经实现了,我儿子交到很多比较好的朋友,能够关心他,即使我走了,我也放心了。

温暖不缺席 脚踏实地 努力生活

连日来媒体的报道也给金晓宇和父亲带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心,不少人自发找到他们慰问,这样的善意让金晓宇父子很感动,但他们婉拒了更多的帮助。他们说,眼前最急迫的问题已经有了解决的希望。

杭州市拱墅区湖墅街道双荡弄社区也找到了金晓宇父子,将要协调红十字会的医学专家帮金晓宇诊治病情,当地的残疾人托管中心也表示愿意向他们提供帮助。

杭州市拱墅区湖墅街道双荡弄社区党委书记 黄丽娜:这个我觉得对晓宇是最好的,让他重见光明不是最好吗,对不对,我们去试一下。

金晓宇父亲:能够把眼角膜撕得开,能够把人工晶体装进去,能装进去他就能看得见。这是对他最大帮助。

前不久,杭州市残疾人托管中心表示,可以让金晓宇入住,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了。

金晓宇的父亲 金性勇:真的,我们家变化很大。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想到过的,特别我儿子能够走到今天,走出他的困境,我更感觉到幸福了,儿子将来可以到残疾人托管中心去,托管中心是国家办的,一个月吃喝,包括看病,一千元全包了。

知足者常乐,是父亲经常对儿子说的话,脚踏实地,乐观努力地去生活。如今,金晓宇正专注于翻译他的第18本书,德国学者本雅明的著作《拱廊计划》,同时他还开始了学习西班牙语,希望以后能翻译出更多优秀作品。

金晓宇:第18本书的话,要完成的话,至少两三年的时间,到时候爸爸88岁的话,我希望他就是能陪伴我。

在逆境中找到自己闪闪发光的价值

金老先生告诉记者,儿子金晓宇已经被推荐加入了浙江省翻译协会,协会已经给晓宇送去了理事聘书和会员证。让老人感到高兴的是,他相信晓宇加入翻译协会后,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多跟朋友交流和沟通,这也是一份鼓励、一份荣誉。

这不是快过春节了,金老先生还说,他们父子俩这些天也要休息休息,准备过春节。节后晓宇再继续翻译工作。而刚刚片子中提到的,金晓宇翻译的新作《本雅明书信集》预计下月将会出版。

在采访中有两个小细节:晓宇说妈妈说过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小车不倒只管推”;晓宇的爸爸经常对他说的话是“知足者常乐”。这两句话在一起,说的是:面对生活,要用努力去改变可以改变的、要有勇气去接受不能改变的。爸爸妈妈给了晓宇深沉的爱,也给了他生活的智慧。

从金晓宇到“金翻译”,这逆袭般的命运改变离不开金晓宇父母对他半生的照顾和陪伴,不离不弃,付出全部的爱和支持,用书和文字,为儿子孕育出了一片最适合他的人生土壤。再加上更多人的帮助,晓宇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也许,我们每个人本就是一块与众不同的拼图;而在这个时代,每一块拼图,最终都会找到属于他的位置。

现在,有了社区、红十字会、残疾人托管中心的帮助,晓宇的未来更有保障,也相信,他会用更多的作品,回报大家对他的喜爱和关注。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