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中的菽是指(中国成语中的植物,涨知识啦)
五谷中的菽是指文章列表:
中国成语中的植物,涨知识啦
1、昙花一现[tán huā yī xiàn]
昙花原产美洲墨西哥以及中美的热带沙漠地带,那里的气候又干又热,但一到晚上就凉快多了。晚上开花,可以避开强烈的日晒,同时有利于夜行的蛾类为其授粉;而缩短开花时间,又可以大大减少水分的损失,有利于它的生存。使它生命得到延续。于是天长日久,昙花在夜间短时间开花的特性就逐渐形成,代代相传至今。真是颜值、智商双高的植物。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原指事物难得出现,后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昙花:即印度梵语“优昙钵花”简称,为仙人掌科多肉类植物,花为白色且芳香,非常美丽。开放时间在晚上20~24点左右,花期很短。
昙花白色的花朵与黑夜产生色差,而且散发出怡人的芳香,有利于吸引夜行昆虫前来为它授粉。
大家也许认为昙花是寿命最短的花吧,其实不是。昙花的开花时间为三、四个小时。而小麦的花只开5-30分钟就谢了,所以小麦花才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花。
小麦花的花期是全世界最短的
2、铁树开花[tiě shù kāi huā]
明·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吴浙间尝有俗谚云,见事难成,则云须铁树开花。” 《五灯会元·焦山师体禅师》:“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
这个成语是比喻事情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在现实中,铁树开花是挺常见的。特别是现在很多地方是暖冬,所以铁树开花并不稀奇。那为什么还用“铁树开花”来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呢?
其实,这是我们对这个成语误解了。铁树是指用铁做的树,既然是铁做的,那就是假树。假树当然不可能开花,所以古人的用法完全正确啊。
铁树雄花(小孢子叶球)
铁树雌花(大孢子叶球)
铁树又名苏铁、凤尾松、凤尾蕉、避火蕉,为苏铁科苏铁属裸子植物。铁树的花是雌雄同体。我们看到的“花”其实也并不是真正的花,雌花没有“子宫”,直接结出种子,种子也裸露在外。
为什么叫苏铁?这跟苏东坡有关。他一生坎坷,先后遭遇三次谪贬,一次比一次偏僻,先后被贬到黄州(今湖北)、惠州(今广州)、儋州(今海南)。苏东坡很豁达,他被贬得越来越远,仍会去寻找当地的乐趣。当年他在岭南看到铁树,看到树干上布满叶痕,很是喜欢。后来他回京了就把铁树种子带回了中原,所以后人就把这种树叫苏铁,表示对他的尊重。
3、华而不实[huá ér bù shí]
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左丘明《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另见《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
《尔雅》相当于古代的一本词典,对各种各样的花都有解释。《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意思是:能开花的树木叫做华,能开花的草本植物叫做荣。不开花直接结果实的,叫做秀,只开花而不结果实的,叫做英。
这个分类看得出古人的细致,目前我们都不分了。但是古代人观察事物还是片面的,因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不开花就结果的植物。哪怕是无花果,其实也是开花的。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植物会只开花不结果呢?有三种现象:
a)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的叫单性花,雌雄蕊都有的叫双性花。单性花中的雄花是光开花不结果的。比如,银杏、水稻、小麦、桑树,禾本科、葫芦科的,都是单性花。
黄瓜雄花
b)特殊的一类花如中国水仙,虽然是双性花,但因为是三倍体,花没有繁殖能力,所以是不会结果的。
三倍体指的是二倍体的植物染色体增加一组染色体。三倍体是遗传学名词,指的是含有三组染色体的细胞或生物。三倍体生物因难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故常不育。
所谓减数分裂即是染色体减半,所以单倍体和三倍体这些染色体组数为奇数者无法进行与有性繁殖有关的减数分裂。
中国水仙
c)雌蕊瓣化或退化的花,也是不结果的。如重瓣荷花。重瓣花常常是雄蕊瓣化。雌蕊瓣化的花不可能结果。琼花,是不孕花,花型大,漂亮,招引蜂蝶来传粉,自己没有结果功能。这也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花。
重瓣荷花
琼花
4、牛溲马勃[niú sōu mǎ bó]
这个成语是华而不实的反义词,意思是看上去不怎么地,但是用处却不少。初看成语好像有两种动物,“牛”和“马”,其实错了。成语中的“牛溲”是植物,“马勃”是真菌。宋·黄毚(chán)《谢两浙陈运使许荐启》:“竹头木屑;马勃牛溲;咸豫兼收;未尝轻弃。”
溲的意思是小便,牛溲是车前草,人们发现它有利尿的功能,马勃是一种可以食用、也可入药的真菌,马勃的孢子成熟后,如果受到外力碰撞,孢子就像烟雾一样弹开。
古代人认为这两种草虽然都不起眼,但如果懂得利用它们性能,它们就有大用处。所以牛溲马勃这个成语,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
车前草,又名平车前、车茶草、蛤蟆叶。车前草科车前草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马勃,俗称牛屎菇、马蹄包、药包子、马屁泡。马勃科真菌。
5、藕断丝连[ǒu duàn sī lián]
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唐·孟郊《去妇》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
藕是莲(荷花)的地下茎,深埋在泥泞的池塘中。藕中导管的内壁上有一层叫次生壁的组织,形成了环形和螺旋形的花纹,有维护导管的作用。其中,螺旋形花纹的木质纤维素,具有一定的弹性。藕被折断或咬断时,螺旋导管会像弹簧一样被拉长而不断,一般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不光藕是这样,莲花的叶柄、茎,都有这种纤维素。
藕断丝连,是在保护导管。
6、逃之夭夭[táo zhī yāo yāo]
原为“桃之夭夭”。夭夭:茂盛的样子。原形容桃花茂盛艳丽,比喻事物的繁荣兴盛。《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表示“逃跑”义的最早用法出现在明代,《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妹子想起哥哥这样赌法,贴他不富,连我也穷,不如自寻去路,为此跟着一个相识孤老,一溜烟也是逃之夭夭。”
后人用谐音将“桃”改成“逃”,作为“逃跑”的诙谐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7、椿萱并茂[chūn xuān bìng mào]
椿:香椿树,楝科落叶乔木。《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椿有两种,香椿和臭椿。古人说椿,指的就是香椿。以前臭椿另有名字,请留意下一个成语。
香椿树
萱:即萱草,百合科萱草属宿根草本,古人认为萱草可使人忘忧,所以萱草又叫忘忧草。《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xuān)草,言树之背。”其中“谖”即“萱”;“树”是动词,意为种植;“背”为背阴的北堂。
椿萱:喻父母,古称父为“椿庭”,母为“萱堂”。“椿萱并茂”比喻父母都健康,这是一个褒义词。
萱草,也叫忘忧草
8、樗栎庸材[chū lì yōng cái]
“樗栎”泛指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
樗:臭椿树,苦木科落叶乔木。
栎:栎树(橡树、柞树),壳斗科落叶乔木。
樗栎,不成材的树。前者是臭椿树。后者是栎树。比喻平庸之人。樗栎庸材,最早出自庄子的著作。惠子对庄子说,家里有一棵大树,叫做椿树,匠人都不把它当作良材,惠子也认为此树大而无用。庄子就说,你既然认为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到广袤的原野上,让它为大众遮荫,让它发挥其作用呢?简单说,庄子的意见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要看原文的在这里。《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shēng)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wǎng gǔ)。今夫斄(lí)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樗栎庸材,除了用来比喻无用之才,也可用来自谦。《三国演义》第36回中,徐庶由于母亲被曹操扣押,迫于无奈必须要离开刘备,投奔曹操。刘备要挽留徐庶,大力赞扬他,当时徐庶的回答就自称是樗栎庸材。
上面的小故事,要看原文的在这里。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曰:“天下高贤,无有出先生右者。”庶曰:“某樗栎庸材,何敢当此重誉。”
那臭椿跟香椿主要区别什么呢?
a)香椿可食用嫩芽。臭椿不仅不能食用,而且有毒。所以必须分清两者。
看叶片:香椿是偶数羽状复叶,通常没有顶叶。臭椿是奇数羽状复叶,顶上有一片小叶。
比较一下香椿和臭椿的叶子
b)看叶痕:叶片脱落后原先长有叶柄的地方的痕迹就是叶痕。
香椿的叶痕是扁圆形或近菱形,叶痕周围有5个维管束,也就是5个小点;臭椿的叶痕是盾形,周围有9个维管束,即9个小点。
香椿的叶痕:扁圆形,有5个点
臭椿的叶痕:盾形,有9个点
c)看果实:香椿蒴果;臭椿翅果。
摘下叶片揉搓之后闻。香椿有清香,臭椿有刺激性的气味。
香椿的果实,线条好漂亮
臭椿的果实,真的有左右两边的翅膀呢
香椿木材质地上佳,可用于建筑、家具、造船,耐水湿,被誉为“中国桃花心木”;根皮、果实均可入药。
尽管有椿栎庸才之说,臭椿也并非一无是处。臭椿木材轻韧有弹性,易加工,耐腐朽,可用于建筑、家具、农具、造纸;根皮、树皮、果实也均可入药。它还是很好的环保植物,可以用于重污染地区的绿化。感觉臭椿的功用更强大啊。
9、明日黄花[míng rì huáng huā]
黄花:菊花(在《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纪·月令篇》中都有 “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之记载,其中“鞠”通“菊”,“华”即“花”)。
黄花,就是菊花
“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凋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这个成语也与苏东坡有关。他曾写过一首诗,《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意思是:(朋友啊),既然已经来了就不要着急回去,还是趁这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因为,如果等到“明日”,重阳已过,菊花凋零,那么不但连人觉得无趣,恐怕连蝴蝶看了也会犯愁的。
这句诗里很巧妙地运用了“将来时”。但是,现在许多人不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仅凭想当然地以为“明日”尚未到,既然是讲过期的事情,便杜撰出“昨日黄花”这个根本不存在的成语。
10、荆棘载途 [jīng jí zài tú]
这是月季的枝条,上面有皮刺。很多人误以为这就是荆棘的样子,其实是不对的。荆棘其实是两种植物,跟月季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带刺的月季
荆,是马鞭草科植物,又叫黄荆,枝条长得很直,能做荆条。荆条,就是用来打人的,是鞭子。成语故事负荆请罪中,廉颇背着的就是荆条。荆,是没有刺的。
这是荆,也叫黄荆或牡荆,马鞭草科灌木。
棘,是鼠李科的灌木,也叫酸枣树。繁体字中“棘”是两个刺部,左右排列。枣也是两个刺部,上下排列。酸枣和(甜)枣树都是有刺的。荆棘中,带刺的只有棘,没有荆。
这是棘,酸枣树,鼠李科多刺灌木。
载:充满;途:道路。荆棘满道,比喻处境艰难,前进路上困难重重,障碍极多。
清·周茂兰《追和采芝歌》:“山有芝也,亦可采也。荆棘载途,何可扫也?”
注意:“载”读zài,不读zǎi。
11、南柯一梦[nán kē yī mèng]
南柯,就是一棵大槐树朝南的一根树枝。
南柯一梦用来形容人生如梦,一场空欢喜。
柯:树枝。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宋·黄庭坚《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四首》诗之三:“香从灵坚陇上发;味自白石源中生。为公唤觉荆州梦;可待南柯一梦成。”
典故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写淳于棼(fén)醉后梦入大槐安国,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享尽荣华富贵,醒后发觉原是一梦,一切全属虚幻。
写的是隋唐期间,有一个人叫淳于棼,他过生日,中午宴请宾客,喝得大醉,就在槐树下面睡着了,梦见有两个穿着白色上衣的使者,把他请进了大槐安国。他被招了驸马,还做了南柯太守。20年之中,淳于棼享尽荣华富贵。后来敌国侵犯,淳于棼带兵出征,兵败被罢官。妻子病逝,他觉得也应该告老还乡了。还是由两位穿紫衣的使者送他回家。等他回到家,就猛然惊醒了。
这时淳于棼才发现,自己还是在原来的院子里,仆人在打扫,宾客朋友们在洗脚,一切如常。淳于棼告诉旁人他的梦境,别人觉得很奇怪。大家就在院子里找,然后在大槐树朝南的枝条下面发现了一个蚂蚁洞,蚂蚁们进进出出,原来这就是梦境中的大槐安国。
后人因此用“南柯一梦”借喻世间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空梦。
槐树,国槐
槐树,国槐。槐,又名国槐,豆科槐属落叶乔木。树型高大,羽状复叶。花为淡黄色,可烹调食用,也可作中药或染料。槐也是华北五大乡土树种(杨、柳、榆、槐、椿)之一。
这里的椿树指的是臭椿,不是“椿萱并茂”中的香椿。臭椿在古代不叫椿,臭椿主要生长在北方,香椿生长在我国中部。
五大乡土树种的生长性、适应性和抗异性都很好,适合平原生长,所以是华北地区的主要树种。它们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比如槐树,可入药,做染料。
槐树的花蕾俗称“槐米”,是一种中药。
洋槐树的花
唐代开始,科举考试关乎读书士子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能借此阶梯而上,博得三公之位,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因此,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试的年头称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的月份称槐黄。槐象征着三公之位(原指司马、司空、司徒,后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举仕有望,且“槐”、“魁”相近,企盼子孙后代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入仕。因此很多人都在自己院中种有槐树。
槐树本身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吸引很多昆虫来栖息。所以树下有蚂蚁窝,也就是大槐安国,不足为奇。
目前,我们通常见到的槐树有两种。一种是本土产的国槐,还有一种叫洋槐,也叫刺槐。原产于北美,19世纪末引进中国。
另外,国槐开花黄白色,荚果念珠状。洋槐的花乳白色,果实扁平状。
除此之外,园林中有龙爪槐,是国槐的变种,是园艺种。
12、南橘北枳 [nán jú běi zhǐ]
橘:芸香科柑橘属常绿乔木,果实扁圆形,称“橘子”,多汁,味酸甜可食。
橘
枳:也叫枸橘,芸香科枳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球形,味苦酸。
枳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南橘北枳”意为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其实这两种树同科不同属,其实是不会随意变身的。
为什么南橘会变成北枳?
根据成语的原作《晏子春秋》记载,这是晏子的原话,橘树由于水土不服,因此就变成了枳树。
故事是说,齐国的晏子出使到了楚国。楚国国君想戏弄晏子,故意让人扮成小偷,被人抓住。楚国国君故意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小偷说我从齐国来。国军说,难道你们齐国尽出小偷吗?晏子回答,我们齐国人在齐国都是良民,为什么来到楚国就变成小偷了呢?这一定是水土不服,就好像橘树一到淮北,就变成了枳树了。
其实,橘树绝不会无端变为枳树。要变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早在战国时期的果农就已掌握了果树嫁接技术——橘树以枳树为砧木嫁接,一旦过了淮河北岸,接穗(橘)不耐严寒而死去,于是根砧又重新萌发出枳的原苗来。而某些不谙农事的文人见之,自以为枳树乃橘树所变,便有“橘逾淮而为枳”之说。一直到今天,这项嫁接技术还在使用中。
晏子春秋是战国时的作品,晏子是战国时期的人。所以可以推测,果树嫁接技术在当时已经被运用了。
13、叶落知秋 [yè luò zhī qiū]
亦作“一叶知秋”。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出自《续灯传录》:“弦动别曲,叶落知秋。”这里指的是梧桐树。
在古人眼里,梧桐(梧桐科落叶乔木,与悬铃木科“法国梧桐”有别)是百树之王,地位很高。梧桐物候期比较高,秋天往往刚过中秋,叶片就发黄、脱落。传说中它通明神谕,呼应宇宙,知时知令,正如《花镜》中所说:“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桐不华,岁必大寒。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
梧桐
我们现代人爱把悬铃木当作梧桐树,这是不正确的。
悬铃木叶片类似梧桐树,但是悬铃木树与梧桐树相去甚远。这两种树不同科。
悬铃木,是悬铃木科落叶乔木。上海的悬铃木最早由法国人引进,多半用作法租界的行道树。上海人称为法国梧桐。这与本土产的梧桐(青桐)混淆。
梧桐的蓇葖果
悬铃木是头状花序,每每在春季成熟,果实到处乱飞,形成飞毛。
梧桐的种子可以炒着吃。
14、兰艾同焚 [lán ài tóng fén]
兰:香草总称,并非兰科的中国兰花,通常指菊科的佩兰和唇形科的泽兰。
佩兰(菊科)
泽兰(唇形科)
艾:指臭草,未必是菊科的艾草。现在我们说的艾草,是端午期间常用到的时令植物。古代的艾草,指的是杂草,闻起来有臭味的草,并不特指哪一类草。
此艾非彼艾,如今的“艾”也是一种香草。
这个成语的意思世把香草跟臭草一起烧掉。比喻不分好坏,一同消灭,有点同归于尽的意思。出自《晋书·孔坦传》:“兰艾同焚,贤愚所叹。”作者是房玄龄。
15、食玉炊桂 [shí yù chuī guì]
桂:牡桂,樟科常绿乔木,并非今日之木犀科桂花。
牡桂,樟科常绿乔木
成语的意思是食品贵如玉,燃料贵如桂木。比喻物价昂贵。它出自《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16、不辨菽麦[bù biàn shū mài]
菽:豆类的总称(《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小民采之”)。
菽:豆类的总称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公元前573年,晋国,晋厉公被杀死后,大臣们要推选新的国君。大臣们愿意侍奉14岁的周子。周子有一个哥哥,本应立为国君,但是贵族们说,周子的哥哥是个白痴,什么都不分怎么能当国君呢。其实这也是贵族们言过其实,他们的目的是让年幼的周子做国君,这样便于他们控制。
五谷不分是近义词。五谷有两种说法。一说五谷:稻、黍、稷、麦、菽。另一种说法:麻、黍、稷、麦、菽。后者是认为稻子原先产在南方,而中国文明产生在北方,所以把稻子换成麻。
稻
稷
黍
麦
但是第一种说法更可靠。因为稻子在1万年前就已经在南方种植,距今8000年前,推广到黄河流域。所以稻子的栽培在北方至少也有8000年的历史。而同样作为五谷的麦,8000年前的时候还在古巴比伦国家,麦子传到我国是距今3550年-3950年间。麦子在我国,尤其是黄河流域栽培的历史不过4000年,既然麦都可以作为五谷之一,那么稻子就更有资格了。
五谷中,还有黍,这是小米,也有说是黄米。稷,又说是黄米,也有的说是高粱。
玉米,引进到国内,只有距今500~600年的历史。原产地墨西哥。玉米引进国内后,适应性很强,产量很高,地位不在五谷之下。因此浙江宁波一带,把玉米当作第六谷。玉米粉,就叫作六谷粉。
不辨菽麦和五谷不分,这是两个近义词,但仍有所区分。五谷不分,应该是一种常态。五谷中只有菽是豆科,其他都是禾本科。禾本科是一个大坑,长得都很像,很少有人分得很清楚。五谷不分的人比较常见。而菽和麦一个是豆科一个是禾本科,分不清楚的世少数。相比五谷不分,不辨菽麦比喻这个人白痴的程度更深。
17、不稂不莠[bù láng bù yǒu]
稂:狼尾草,莠:狗尾草。
稂:狼尾草
莠:狗尾草
这是两种混在禾本科中的野草。稂、莠:都是混在禾苗中的野草。原指耕作精细,没什么杂草。后指既不像稂,也不像莠,比喻人不成材,没有出息。
18、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zhòng guā dé guā,zhòng dòu dé dòu]
意思是种什么,收什么。原为佛教语,比喻因果报应关系。后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反义词:钻火得冰,种豆得麦。
这说明任何生物具有遗传性,能将生物体的一些本质特征代代相传,这是因为在所有生物体内都存在着稳定的“基因”。就像生物的有性繁殖一样,结合了父体和母体的基因。
19、独木不成林[dú mù bù chéng lín]
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语出汉·崔骃(yīn)《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崔骃应该没有到过我国南方,说到独木不成林,我们就会想起南方的特别的树——榕树,榕树就是以独木成林著称的。
榕树为桑科榕属常绿乔木,原产于热带亚洲。榕树指榕属树木的总称。榕树以树形奇特,枝叶繁茂,树冠巨大而著称。枝条上生长的气生根,向下伸入土壤形成新的树干称之为“支柱根”。这些支柱跟用于支撑庞大的树冠,扩大吸水的面积。
榕树独木成林
榕树高达30米,可向四面无限伸展。其支柱根和枝干交织在一起,形似稠密的丛林,因此被称之为“独木成林”。
除了独木成林,榕树还有许多奇特的现象,如绞杀现象。树包石。
榕树绞杀现象
树包石
甚至有些地方出现树包塔。这是因为小鸟吃过榕树的果实,之后飞到塔顶排泄。种子发芽后,气生根把塔包起来。
除了榕树,热带还有一类红树,也有独木成林的现象。红树是一个大类,下面有一百多种树,它们生长在海边,成为独木成林的湿地版。
红树独木成林
在亚热带还有一种特殊现象是独“草”成林——竹林。有不少书籍认为竹子的维管束的结构和草本植物相同,所以属于草本植物,但其实竹子有木质茎,它仍属于木本植物。竹子靠地下根状茎,也就是竹鞭,在地下蔓延,萌发竹笋。我们看到整片竹林,有可能只是一棵竹子。竹子是一次性开花植物,竹子开花后,一大片竹林会死掉。
独“草”成林——竹林
为什么竹子一开花,整片竹子都会枯死呢?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有可能整个山头的竹子就那么一棵,它一开花,整片就死了。
稻 黍 稷 麦 菽 粟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源自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
20200409-中国的粮仓
作者:姜桃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2020年的新冠疫情的全球扩散让各国纷纷中断了贸易往来,引发了国际粮食贸易的波折。人们将目光再次聚焦到粮食这一最原始的需求中。
即使是在工业国,粮食也是最基础物资
(类似重要的还有石油-工业粮食)
(图片来自:deposit / 图虫创意)▼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形态和人口上限。今天的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19%的人口,创造了人类史的奇迹。而在这背后,则是一代代中国人千百年精耕细作的积累,和不断进步的农业知识。
大河流域的文明
中国的农业源头最早可追溯到一万年前。那时黄河流域开始种植粟,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已经开始了驯服野生稻的步伐。气候和环境的差异,让中国原始农业诞生之初就存在旱作和水田的南北差异。
古代世界,对植物和动物的驯化是最基础的科技
世界上早期文明往往都有自己单独驯化的农作物
中国代表性的驯化作物就是一南一北的稻和粟▼
粟即小米,发源于我国华北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原地区的主要食物来源。但粟米无论是产量还是热量都是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难以支撑更加细化的社会分工,绝大多数人口的时间与精力都被限制在田地里,像发动战争、兴建大型工程这样需要大量热量摄取支撑的活动在当时极为艰难。
北方人一般将小米称为粟,广东人往往称玉米为粟
(图片来自:PENG TIANLI/shutterstock)▼
从距今3000年前开始,中国农业先后迎来了三个革命性的事件:
首先是营养成分更高、口感更好的小麦、高粱等作物传入中国,并在此后的一千年时间里逐渐取代了粟成为中国核心区域的主粮,并通过最朴素的育种技术填饱了更多人的肚子。
小麦加工为今天面食的流程要比加工小米复杂很多
此过程持续了上千年,才有我们今天熟悉的馒头包子
(图片来自:Elena Ermakova/shutterstock)▼
其次是金属在农业当中的应用,因为铜的贵重性,青铜时代的农具还是以木头和石料作为主要材料。但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自然界中常见的铁被大量开采并铸造成器物,铁制农具出现。虽然铁器质量还不高,但对付土壤和作物已经足够,带来了一场农具技术革命。
青铜过于昂贵(铜很贵、青铜更贵)
作为农具很不实际,即使是我们常见的贵族饮食用具
也主要是礼仪性的“装置”,大部分属礼器
(图片来自:秋影随风 / 图虫创意)▼
最后,铁器又触发了中国农业史的一次技术跃升:畜力取代了人力。
人力耕地的做法是用耒、锹等工具将土一块一块依次掘起来,在这过程中人需要不断后退,耗费相当大的体力产出却很低。铁犁的出现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只需引导牛拖着犁向前行走,畜力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畜力和水力是农业时代提高效率的主要办法
而到清末人口爆炸人力贬值时
甚至出现畜力水力减少的开倒车状况
(图片来自:雾都大瑞 / 图虫创意)▼
这样的变革在战国时代完成。小麦-铁制农具-牛耕的模式,重塑了中国农业的面貌。从黄河中下游兴起的华夏先民,在越来越多的河谷地带进行开垦。从战国后期到秦汉年间,关中、巴蜀、河西地区先后成为中国的“新粮仓”。依托着这些“粮仓”,咸阳、长安和成都也成为闻名遐迩的都会。
如今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黄河流域
是早期最重要的农业中心
之后随着封国的扩张和技术扩散
面积广阔的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也成为重要经济区
(河东、河西是指陕晋之间黄河东西两岸)▼
“粮仓”扩容的背后是农作物结构的升级。当我们讨论稻、黍、稷、麦、菽这传统“五谷”的时候,粗粝的粟米已经不在此列。农作物品种的转变,空间的挪移,也带来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迁。
把荒野改造成粮仓
中国的农谚中有“水牛耕水田,黄牛犁旱地”的说法,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水田稻作也伴随着铁制农具和水牛驯化开启了漫漫长路。
东汉末年以后,中原地区战乱频仍,多次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给传统中原王朝核心区以外的南方地区带来了大开发的机会。原本在北方不受欢迎的稻米,也因为南方随处可得的水田而得到重视,最终变成了南方最重要的主食。
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一方面是农具的改进
对南方易涝的水田进行开发改造并不容易▼
人口的大规模南迁,带动了中国农业重心的南移。唐朝时代,扬州和成都并有“扬一益二”之称,它们身后的江南和巴蜀,都是举足轻重的稻米粮仓。靖康之役,北宋灭亡,宋室的南迁,让中国经济重心彻底转移到南方。这也意味着,长江流域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粮仓”。
南宋虽然疆域辽阔
但人口和农业基地基本在长江沿线
并以一头一尾的江南和四川最为重要▼
然而,北方先民在南方的垦殖并非一帆风顺。粮食生产的核心要素是土地,但原有的耕地掌握在先来者的手中,为了填饱肚子,开拓荒地就成为了新移民最佳的选择。这驱动了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又一次升级。
南宋时期,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先民们尝试在在这一湖泊沼泽遍布的种植农作物,他们使用了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技术创造了独特的耕地——垸田。“垸”就是在湖泊沼泽地带修建的挡水堤圩,农民筑造垸将湖水分隔开,再在较浅一侧将水排出,得到可以种植水稻的耕地。
其实就是不断的围湖造田
原有湖面逐步成为既有的土地,这一进程到清末最盛
而长江中游原有的诸多大湖则越来越小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解决水的问题是水田农业问题的核心,不管是排水还是灌溉都难以直接凭借人力完成,中原河谷平原的沟渠引水技术在南方遇到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水车应运而生。
水车是中国古代提水机械的总称,有龙骨车、桶车等多种形态,其核心运行机理都是通过人脚踏或者牲畜绕圈做功的动力将水提到高处。一直到清末,垸田的排水、梯田的引水都还依靠水车这一传统机械。
如果说人力驱动畜力,是中国的第一次农业革命。那么人畜力驱动水力,就是中国农业的第二次革命。
明清时期,在这种新技术的支撑下,围湖造田发展到了巅峰,大大充实了湖广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人口承载力,“湖广熟天下足”替代了“江南熟天下足”,变成了中华晚期帝国农业留给后人的印象。
清中-清末,江南地区的城市化和手工业越发繁荣
大量土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工业原材料
而粮食生产大量转移到两湖(湖广)地区
这一产业转移可能是运河体系下区域分工的极限了
(底图来自:NASA)▼
长江中下游历来是中国的粮仓,但在晚清以后的农业变革中,却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在南方,人畜力驱动水车的运用一直持续到清末。
19世纪初蒸汽动力抽水机传入中国,但最初并没有动摇水车在中国南方农业的地位。直到1934年全国大旱,当时省政府为了应对旱灾大量调集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抽取长江水灌溉田地,抽水机这一现代农业机械才开始普及。在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推进的最大障碍在于,小块破碎土地的分割,让现代农用机械缺少效率。
江南地区不光人均耕地极其紧张
而且商业繁荣由来已久,土地用途与权利关系复杂
除非相当强势的政府,大规模技术改造是很难实现的
(图片来自网络)▼
但在关外,却是一片完全不同的景象。
清代中国有了两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关键变化:
其一,中原和东北地区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其二,新大陆的发现带来“粮食革命”,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土豆等作物的传入,让中国出现了人口的大爆炸。
相比小麦、水稻,土豆的种植和加工都要容易很多
但人口的爆炸并未带来技术和效率的进步
反而使新技术被更低廉的劳动力排斥,个人更加贫穷
(图片来自Vladimir / shutterstock.com)▼
这意味着,关内的人地矛盾变得更加尖锐。虽然清政府为了保护东北“龙兴之地”,严令禁止汉人到东北开垦,但仍然阻止不了以破产农民为主的关内人口“闯关东”。19世纪下半叶之后,禁令逐渐放松,更多关内居民涌入关东。
关内与关外的人口密度以及人均耕地还是差距挺大
黑龙江(上图)与河南(下图)
(图片来自网络)▼
“闯关东”移民的后代,和后来日本殖民东北留下的技术与器械,在客观上为新中国成立后对东北地区的大开垦提供了条件。建国以后,一代代英雄儿女奔赴东北,终于让昔日的“北大荒”成为“北大仓”。这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三次农业革命,规模化、机械化的大生产,和以袁隆平杂交水稻为代表的育种、抗病虫等农业技术的升级,带来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而且从降水量来看
东三省大部分地区降水条件都比较好
只要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和育种投入
东北平原确实是中国仅剩的潜力巨大的农产品基地▼
粮食也可以数字化
虽然农业已经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现代工业也逐渐开始了对农业的深度渗透。然而,当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时候,农业和新经济的联系好像显得有些疏离。在一些人眼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很难想象究竟能怎么与数字技术结合。
但作为一个应用面及其广泛的技术门类,数字化力量却不会放弃人类已有的任何文明成果。即使是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也少不了信息技术的参与,这也将成为看似发展到瓶颈的农业迈入下一个时代的契机。从机械化到数字化,这可能就是中国农业的第四次革命。
举例来说,近五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从总量上看冠绝全球,但平摊到全部国民头上也仅仅是略高于世界平均,经不起太多浪费,它能为农民带来的收入也还远称不上可观。
春耕正当时
(广西-南宁兴宁区-五塘镇)
(图片来自图虫·创意)▼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路径,就是打通城乡,让消费者和农业生产基地建立更直接的联系。“产地直供”就是要解决这个痛点,而数字化正是“产地直供”的核心突破口。在消费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汇集消费者的订单和需求,而在供给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
座落于内蒙科右中旗的数字农场▼
这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农业技术的范畴,但数字化能在击穿城乡间的空间壁垒基础上,重构农业的生产关系。这足以引发我们对农业升级的新思考:即使在现有的生产能力下,经过数字技术的升级,中国农业也可以得到幅度不小的优化。
过去或许谁也没有想到,农业技术也能接受数字化革命,但它却真的发生了。
中国的农业已经经历了一万年的发展,从北到南,从黄河流域的粟米到珠江三角洲的水稻再到松花江畔的玉米,一次次农业粮仓位置的变迁的背后都是作物品种和耕作方式的升级。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也许中国农业的再一次升级进程中,“数字化”会有很重要的一笔。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中国有粮,国人不慌”。坚实的粮食储备,成熟的数字技术,每一家农户和每一位消费者,也都将成为这一次数字化农业革命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来源:地球知识局
封面图片来自:老山货 / 图虫创意
编辑:星
关注“广东共青团”B站、抖音、微博
今天,六月十五,五谷母诞!你拜了吗?
每年六月十五和农历十月十五,黄历上的五谷母诞,即拜祭神农氏日子,五谷母又称五谷大帝、五谷神。
潮汕”谷”和”角”的发音一样,其实五谷母就是神农大帝,加个母字便是五谷源头的意思,五谷母不拘小节吃农家饭菜保农家人,饭桌在哪里就在哪里拜。汉族民间供奉的“五谷母”像多为神农氏,样子是男的。
传说神农氏是男的,因教人种五谷(古时指“稻、黍、稷、麦、菽”五种粮食作物,后延伸为粮食的代称),被评为五谷爷。
五角母其实叫五谷母,因为"谷"和"角"读音相似,所以被潮汕人俗称为五角母或五谷爷。小时候我十分好奇,不知道五角母是男还是女,到后来听大人说才知道五角母是男的。那为什么有个母字?原来母字有着五谷源头的寓意,仔细看五角母的神像,我们会发现五角母是个袒胸露乳、坐像、围着树叶、两手按膝的男性,旁边有四个小童。五人手里分别拿着稻黍稷麦豆代表着五谷,也有人说五谷母是神农大帝,属于三皇五帝中的一帝。它一年有五个生日:二月十八、四月十五、六月十五、九月十五、十月十五。其中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是五角母的大生日,因为这两个月份正值粮食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都会祭拜。
拜五谷母要五副碗筷,五只椅子,香米桶一定要装满米,五谷母生不用大金,家里有人考上了大学盖房子结婚反正有什么高兴的事就要拜五谷母。《神农护农》
五谷母是潮汕崇奉的农神
是教民种谷治病尝百草的神农氏
《时年八节》
汉族民间旧俗,每年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早晚稻收成后,农民用米筒装满白米,筒口封上红纸,供插香烛用,便算是“五谷母”炉,也有挂“五谷母”像进行祭拜。
五谷母
祭拜品
农民祭祀的供品除三牲或五牲、果蔬外,祭品里还有用米粉和花生做成如谷穗状的“谷穗”,澄海一带还用米粉作馅皮,用糯米饭拌上白糖和白芝麻做馅,做成挑稻草用的扁担状的“尖担粿”。
早前,香案上还要摆上5碗新米饭、5杯茶、5杯酒。焚香礼拜时,用“五谷丰登,米粮充足”的祷祝语来答谢谷神。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祭拜形式越来越简单,但这习俗还仍然保留着。五谷母是最随和的神明,我们家中吃什么便拜什么,但是,五谷母生不可祭拜空心菜。
潮汕有句俗语:十月十,新米饭,胀到目。旧时家家户户都会用大米粉和花生米、赤豆等做成的粟穗粿拜祭五谷母,也是为了庆祝一番自己的劳动成果,以祈来年五谷丰登。
以下是粟穗粿的大致外形
▲ 圆圆一根根的寓意:挑满稻谷用的“竹竿”
▲ 半弯形的寓意:收割用的镰刀
圆饼形的寓意:收获后化作的古钱币
▲ 粟穗粿的外形还会做成扁扁的饭勺状
除了这两个日子,每逢兄弟分家,要在分家那日拜五谷母,表示从此另开炉灶,请五谷母保佑年丰人寿等。碰到家里有欢喜事,即进宅,娶亲,或者是子女考上大学,游神赛会等也都要拜五谷母。
很多人会把潮汕的这些风俗误解为迷信,其实潮人拜“五谷母”就是一种感恩的文化心态。
每年农忙过后,农民闲下来喘了一口气,望着归仓的果实,想到应该向带给他们生活资料的先辈表达敬意和谢意。
在中国的传说中,神农是向人类传播耕种的先圣,于是,潮汕人自然将他奉为神明来祭奉,日子就定在收成劳动果实之后的农历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在这两个日子里,长辈会年青一代讲述了神农等先圣为民造福的故事,教育下一代人长记祖德祖恩,不忘根本。
五谷都是什么
平时我们都顿顿饭吃着粮食,口中说着五谷杂粮,逢年过节要五谷丰登,图个吉利,那五谷都有啥!最早期的五谷是指麻、黍、稷、麦、菽,这是我国黄河流域文化为主宰是的五谷,到两晋时期,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水稻因为产量不断提高及一年多季的优点,在五谷中拥有一席之地。所以,后期的五谷指稻、黍、稷、麦、菽。
麻,是指胡麻,麻籽可以食用,绿豆大小,主要用来榨油,亚麻籽油就是;还可以用它的纤维织布编绳。
黍(亦称"稷"、"糜子") 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煮熟后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又说为高粱。
稷,粟也。――《尔雅·释草》注
麦指的是小麦、大麦、荞麦、燕麦……等麦类
菽是指大豆,我认为是泛指豆类。
如今随着交通速度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交流频繁,农作物的种类也丰富起来,如玉米、花生都是明朝之后引进我国的,不过水稻依然是我们主要的粮食产物。特别是袁隆平教授一系列的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是我国的粮食产量直线上升,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巨大意义。杂交水稻的诞生,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论语中的115个成语典故,附完整解释。
免费领取【高清电子打印版】
请关注后【点赞 转发】
【私信我回复数字777】
按照提示步骤免费领取电子版
A
1. 哀而不伤
【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
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 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 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
【解释】: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
【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耻下问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
【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
【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C
13. 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 成仁取义
【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15. 成人之美
【解释】: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6. 从心所欲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D
17. 大动干戈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8. 待价而沽
【解释】: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出自】:《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9. 箪食瓢饮
【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 当仁不让
【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1. 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自】:《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2. 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E
23. 恶衣恶食
【解释】: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自】:《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 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F
25. 发愤忘食
【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 犯上作乱
【解释】: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7. 肥马轻裘
【解释】: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8. 斐然成章
【解释】: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自】:《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29. 分崩离析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自】:《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0. 父母之邦
【解释】:指祖国。
【出自】:《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G
31. 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32. 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 刀。’”
33. 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34. 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自】:《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6. 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7. 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8. 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H
39. 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0. 患得患失
【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41. 诲人不倦
【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2. 惠而不费
【解释】: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出自】:《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J
43. 见义勇为
【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5. 既往不咎
【解释】: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46. 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7. 尽善尽美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8. 敬而远之
【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自】:《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49. 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K
50. 侃侃訚訚(yín)
【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出自】:语出《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51. 空空如也
【解释】: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自】:《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L
52. 理屈词穷
【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 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53. 乐山乐水
【解释】: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54. 乐以忘忧
【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55. 乐在其中
【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6. 良师益友
【解释】: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M
57. 苗而不秀
【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58. 敏而好学
【解释】: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 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60. 鸣鼓而攻之
【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自】:《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1. 名正言顺
【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N
62. 内省不疚
【解释】: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自】:《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3. 能近取譬
【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自】:《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4. 年富力强
【解释】: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P
65. 匹夫不可夺志
【解释】: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自】:《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6. 披发左衽(rèn)
【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现多指落后不文明的状态。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Q
67. 轻裘肥马
【解释】: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R
6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9. 任重道远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意思是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S
70. 三复斯言
【解释】: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出自】:《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71. 三十而立
【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72. 三月不知肉味
【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出自】:《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3. 杀身成仁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4. 色厉内荏
【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出自】:《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75. 善贾而沽
【解释】: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76. 生荣死哀
【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出自】:《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77.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解释】:旧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出自】:《论语-颜渊》:“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78. 升堂入室
【解释】: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出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79. 手足无措
【解释】: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80. 是可忍,孰不可忍
【解释】: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自】:《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81. 食无求饱
【解释】: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82. 逝者如斯
【解释】: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3. 述而不作
【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自】:《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4. 死而后已
【解释】: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5. 驷不及舌
【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86. 四海之内皆兄弟
【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7.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出自】:《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88. 斯文扫地
【解释】: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出自】:《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清·徐坷《清稗类钞·三十四》:“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作监临,斯文扫地。”
W
89. 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90. 文质彬彬
【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1. 无为而治
【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X
92. 小德出入
【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出自】:《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93. 血气方刚
【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出自】:《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94. 学而优则仕
【解释】: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5. 循序渐进
【解释】: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 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96. 循循善诱
【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Y
97. 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98. 言必有中
【解释】: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自】:《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99. 言不及义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自】:《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00. 言而有信
【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自】:《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01.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102. 一言以蔽之
【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03. 一以贯之
【解释】: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 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04. 以德报怨
【解释】: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05. 以直报怨
【解释】: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出自】:《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06. 因人废言
【解释】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07. 用行舍藏
【解释】: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08. 有教无类
【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109. 欲罢不能
【解释】:欲:想;罢: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10.愚不可及
【解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11.怨天尤人
【解释】: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Z
112. 择善而从
【解释】: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3. 知之为知之
【解释】:为: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4. 众星拱辰
【解释】:比喻众人拥护,围绕着一个他们所敬仰的人。
【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115. 中庸之道
【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