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安全教育平台录入囗登(专家称最终80%-90%的人都会感染?原话是这么说的→)

导读 安全教育平台录入囗登文章列表:1、专家称最终80%-90%的人都会感染?原话是这么说的→2、防疫政策为什么调?会不会使疫情更难控制?国家卫健委回应3、焦点访谈丨共建网络世界 共创

安全教育平台录入囗登文章列表:

安全教育平台录入囗登(专家称最终80%-90%的人都会感染?原话是这么说的→)

专家称最终80%-90%的人都会感染?原话是这么说的→

12月6日下午,应清华大学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在线上作了一场题为《如何理性面对奥密克戎》的专题报告。原文实录来了。

当前疫情发展的形势是怎样的?

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采取了严防死守,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的疫情防控策略。经过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非常艰苦的努力,保障了相对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可以说,我们和疫情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争。

回顾在过去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所面临的历次局部疫情爆发,大多都是由境外独立输入事件引起。但今年下半年以来,疫情不再主要由境外独立输入事件引起,而是境内不同地区之间互相传播。同时,当前的奥密克戎毒株传播能力强、潜伏期和代际间隔短,同时致病力和毒力明显下降,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更高,造成高度的传播隐匿性,给防疫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好在经过三年的准备,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90%以上的三岁以上人口都获得了两针以上的接种,这给后续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最大的安全保障。

长期来看,未来的疫情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目前国际上的基本认识是,在疫苗免疫的基础上,再经历自然感染,可以使人们对病毒的免疫力得到温和的加强,使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大大钝化。随着人群的感染背景的丰富,会形成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的共同构成的杂合免疫,使人群有更强免疫背景,最终使奥密克戎向着周期性、季节性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方向发展,新冠病毒由此建立其生态位,而人类则实现与病毒的适应性共存。

对于这样一个短潜伏期疾病,无论自然感染还是疫苗免疫所诱导的体液免疫都会随时间衰退,而免疫记忆反应的动员速度赶不上病毒在人体建立感染、增值和排毒的速度,加上免疫逃逸,人群难以形成持久的群体免疫。针对早期毒株所生产的疫苗对奥密克戎感染的保护作用相对较小,之后可能需要进一步补打采用不同技术路线开发的含变异病毒的疫苗。不过可以明确的是,疫苗虽然对于阻止感染和阻止轻症的作用有限,但对于预防重症的作用非常可观。

总体而言,这个病毒本身已经变得温和了,这一点是非常可以肯定的。目前数据表明,奥密克戎感染以后,发生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在50%以上。还有接近50%比例的感染者虽有咳嗽、咽痛、头痛、流涕、发烧等症状,但比较轻微。

短期来看,政策调整可能会对疫情产生什么影响?

不论政策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调整,我们多数人都难免遭遇一次感染。当然,第一波大规模疫情冲击的到来时间,与不同地区政策调整的方式、调整前的感染者人数、人口流动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在这过程中,我们亟需做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采取适当的压制高峰的措施,包括减少人员聚集、减少人员流动、减少堂食、减少娱乐活动、鼓励非关键工作岗位居家办公等,减轻疫情高峰对医疗系统的压力。当然压制高峰的代价是使疫情拖得更长,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更大压力。这需要每个城市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权衡。

第二,提前做好医疗系统的有关准备。疫情高峰会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需要提前做好医疗服务的流程、模式转换的准备,使没有接触过新冠重症病例的医务人员尽快熟悉新冠的诊断、治疗的规则和流程,能够快速识别重症和有重症倾向的病人;还要改进医院的管理模式,保护正在住院的其他各类病患,并尽量减少因医护人员感染而造成的人员压力。

第三,要进一步加快疫苗的接种进程,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的接种进程。当前的疫苗对于降低高危老人发生严重疾病风险的效果非常显著,建议还未完成疫苗接种的老人尽快接种疫苗。

如果感染奥密克戎,应当注意什么?

首先,如果大家由于自己感染,导致同寝室或同班同学也被感染,请大家不要有内疚感,也不要自责。感染在未来会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难免的事情。

其次,建议大家保持呼吸道的礼节。一方面戴口罩、保持手卫生都能降低感染风险。另一方面,如果感染,也请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尽量和其他同学、老师保持距离,减少近距离接触。如果不得不其他人接触或前往公共场所,务必要遮掩口鼻、佩戴口罩。

第三,要遵从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制定的疫情防控措施。学校是人际距离较短、疫情容易聚集性爆发的环境,因此,应该会有一些针对学校这类机构的降低传播强度的措施。配合校园疫情防控政策是很有必要的,这既是对大家的保护,也是对校园正常教学、科研活动的保护。

是否需要常备药品或再次接种疫苗?

关于常备药。现有针对流感和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的对症治疗药物可以有所储备。其他旨在保健预防的药品,对年轻人来说大可不必,更没有必要去吃效果并不确定的其他药物。另外,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

关于再次接种疫苗。我国绝大部分民众都完成了三针疫苗接种,当务之急是推进老年人的疫苗补接种。在这之后,相信国家会推出新型疫苗或第二剂加强针。到时候,无论疫情在什么阶段,建议大家都要尽量接种。

如何看待重复感染、“长新冠”和后遗症的问题?

关于重复感染。目前没有定论认为重复感染会提高重症概率。大家不必为此担心,即便是个别患者的症状在重复感染时有加重倾向,这一比例也非常低。不论是第一次感染,还是再感染,发生重症的概率都很低。

关于“长新冠”的问题,现在的确还没有确切的结论。临床数据显示,在德尔塔毒株之前大概有6%-7%的患者报告有超过三个月的“长新冠”症状。不过,这些症状多是诸如乏力、头痛、胸闷等主观性症状;实质性、器质性病变的比例非常低。绝大多数经历普通感染的患者,都会在较短时间内自愈。

另一方面,由于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和毒力已经大大降低,再加上疫苗的广泛接种,它形成的以主观感受为主的所谓“长新冠”发生率也显著降低了。随着时间的延长,“长新冠”发生率会进一步降低,所以大家不用过于担心“长新冠”和后遗症的问题。

病毒未来的变异会不会使毒性增强?

对于病毒来说,一个毒株能代替另一个毒株成为主流毒株,一般会有两项变化:传染能力变强或免疫逃逸能力变强。而毒力和致病力的变化是无法预测的。部分专家认为,毒力变弱可以成为病毒进化选择的一个优势,但目前奥密克戎的毒力已经相当弱,进一步减弱毒力是否可以作为进化优势,我个人觉得不是很好预测。类比流感,不同年份流感的毒性同样会有不同,也会出现毒力增强的情况,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奥密克戎在未来的变化中有毒力增强的可能。目前全世界已经建立了严密的病毒变异监控系统,可以非常及时地评估病毒致病力和毒力等特征的变化。我相信政府公共卫生部门会根据未来的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政策。

疫苗的安全性以及不能打疫苗的人应当怎样应对?

目前全世界超过百亿剂的疫苗接种数据表明,疫苗是很安全的。

对新冠灭活疫苗和蛋白重组疫苗来说,它对除有严重过敏等绝对禁忌症之外的几乎所有人都是安全的。实际操作中,通常还会对正在慢性病的急性发作阶段和处于生命终末期的老人暂缓接种疫苗。此外,对腺病毒载体的活疫苗、流感活病毒为载体鼻喷疫苗来说,免疫功能低下者、正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孕妇等可以不接种,应该选择其他种类疫苗进行接种。除以上特殊情况外,希望大家不要自我设限,接种疫苗一定是第一选择。

针对确实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现阶段也有一些药物正在研发,这些药物的预防感染效果值得期待,但目前尚未上市;另外,未接种疫苗的人群要尽量减少到人员聚集的地方去,做好个人防护,严格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如果家庭成员有感染的,最好适当分开。

关于吸入式的疫苗和喷鼻式的疫苗的下一步安排是怎样的?

目前吸入式和鼻喷式疫苗都已经国家批准紧急上市。但下一步具体的推广接种还需要考虑接种的年龄范围、接种费用支出等相关问题。另外据我所知,新的加强针接种政策可能会推荐异源序贯接种,就是推荐接种与此前自己所接种疫苗不同种类的疫苗加强针,其中含有奥密克戎毒株的疫苗优先。下一步疫苗接种的具体安排,估计也会跟所在地区采购的疫苗种类有关。

转自:清华大学学生处

来源: 北京时间新闻

防疫政策为什么调?会不会使疫情更难控制?国家卫健委回应

今天(11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有关负责同志和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提问。

二十条优化措施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昨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完善,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而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米锋表示,要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要坚持科学精准,立足于防、立足于早,以快制快处置突发疫情,严防疫情外溢扩散和规模性反弹。要全力做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保障,切实满足疫情处置期间群众基本生活和看病就医等民生需求,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要坚决克服简单化、“一刀切”,坚决整治层层加码,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

调整政策会不会使疫情更难控制?国家卫健委回应

发布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请问本次调整和优化防控政策的原因和主要考虑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这里面强调优化和调整并不意味着放松?在现在的情况下,调整和优化会不会带来更大的传播风险?是否会造成疫情更难控制的情况?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雷海潮表示,对于当前疫情防控政策进行不断的优化调整,也是我们过去两年多以来一直坚持的一个工作节奏和风格。不断优化疫情的防控举措,不是放松疫情防控工作,而是强调更加科学精准,强调更加与时俱进,我们要根据病毒的演进变化趋势,还有我们实际防控能力的改善和提升,以及我们积累的临床治疗的经验和认识,来优化和调整我们的疫情防控措施。总的要求就是要落实好“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做到既防住疫情,又尽可能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服务保障的影响。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持续跟进全球疫情态势和病毒变异特征,结合防控举措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评估。有关专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还有,我们通过两年多的防控实践,经历了若干次聚集性疫情的挑战,也积累了很多防控的经验,对于病毒的传播规律和临床治疗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另外,我们在疫苗的研发方面,在药物的研发储备方面,也有了新的技术进步。因此,我们要因时因势来调整优化我们的防控举措,不断提升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可以说,每一次我们对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都是十分审慎的,也是经过专家科学论证的,确保积极稳妥、风险可控。

另外,基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特别是脆弱人群数量比较多,尤其是老年人口在我国占比大,这些都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而且我们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上也是相对不足的,并且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分布也不够均衡。结合我们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等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结果,经过专家的深入研究和论证,提出了二十条优化完善的政策举措,优化之后的举措能够明显缓解各地疫情处置当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和障碍的问题,比如说隔离资源相对比较紧张,隔离房间不足。另外,流调方面压力非常大,流调的人员也相对不足。比如说这次我们取消了对于密接的密接的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集中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的精力和时间,来把风险地区和密接人员的有关调查和风险管控的工作做的更好,能够用更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平衡好我们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样的调整和优化,是基于科学的认识,也是基于循证研究的新的成果,这不是放松,更不是“躺平”,而是要更加精准科学的做好我们的疫情防控和处置工作。

国家疾控局: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可以节约服务保障资源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提到:

①评估显示,密接的密接感染风险很低。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可以节约服务保障资源。

②评估显示,中风险区阳性检出率低,有风险但是不大。但中风险区划定后,导致较多人员被管控,出行和流动受到限制,同时消耗了较多基层工作人力。因此取消中风险区判定。

国家疾控局:密接隔离时间减少2天,可节省30%的隔离资源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表示,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 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 3天居家隔离”,少了的2天可以省出30%的隔离资源。

综合央视新闻 健康中国 澎湃新闻中国青年网

来源: 天津广播

焦点访谈丨共建网络世界 共创数字未来

11月11日,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落下帷幕。大会聚焦数字赋能、共创未来,集中呈现了互联网技术最新成果。习近平主席在给本次峰会的贺信中,深刻阐述了数字化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鲜明表达了中国愿同世界各国携手构建网络空间、走出一条充满希望的全球数字发展道路的真诚愿望。今年乌镇峰会有哪些亮点?展现了哪些前沿“黑科技”?互联网、数字技术又会给实体经济发展赋予怎样的新动能?请您现场体验一下。

千年水乡拥抱现代互联网,再次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11月11日,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完成各项议程,圆满闭幕,今年的大会主题为“共建网络世界共创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发来贺信,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我们主张用网络来达到我们全球的和平与发展,所以强调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际上传达了中国对发展互联网的原则和主张。尽管现在疫情仍然在持续,我们仍然看好网络在应对疫情、促进经济复苏、团结全球力量、带动人类走向新的未来的一种信心和决心。

中国自2014年开始,在浙江乌镇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首次发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如今,世界互联网大会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共享共治和数字经济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2022年7月12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成立。这标志着世界互联网大会转型为国际组织年会,作为国际组织成立后的首届年会,2022年乌镇峰会,吸引了来自120余个国家和地区约2100多位嘉宾,以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与,创历年之最。从峰会到年会,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始终不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我们强调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强调科技创新,强调数字赋能,强调普惠大众。今年是第一届以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的名义来主办,我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会员不断参加,我们更好地服务于全球。

习近平主席在给今年大会发来的贺信中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作为全球网络信息领域发展的“风向标”,乌镇峰会上,一系列互联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尤为受到关注。最新开发的自动驾驶汽车、能续航7天以上的“飞艇无人机”,带上VR设备就能沉浸式体验数字孪生技术打造的无人智慧工厂,“元宇宙”“数字孪生”等科技新词,在今年的乌镇峰会上,都变成了可触摸、可互动、可体验的现实产品。

总台记者夏周:你能想象在虚拟世界当中的另一个你长什么样吗?在今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就有一个智慧化的体验站,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当中完成数字分身的拍摄和创建。

记者在两平方米的空间内按照指定区域站立,140个高清摄像头分布其中,通过阵列式的拍摄扫描技术,瞬间获取了身体局部细节240余张二维图片。二维图像数据的海量抓取,为三维建模创造了基础,借助大数据算法、算力的迭代升级,在5分钟内,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虚拟人就完成了创建。

记者生成的三维数字虚拟人,无论是皮肤色泽、肌肉形态都达到了极高的还原度,它能跳能蹦,能在娱乐、会议等不同的场景间切换,数字虚拟人的应用场景因此大为拓宽。

在今年“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的现场,各大互联网企业同台竞技,纷纷展示了当下最火的元宇宙新应用。此外,“网络安全”同样也是行业关注的热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随着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互动体验区,参观者可以直观了解最常见的勒索病毒的风险。勒索病毒,近年来已经成为困扰全球政府、企业乃至个人的重大网络安全威胁。业界人士预计,在我国,企业以及个人因为勒索病毒所遭受的损失,预计今年一年就将达到1000亿元左右。从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始,这家网络安全企业就承担了大会的网络安保工作,在保障数据安全上,他们通过隐私计算等技术,让数据“可用不可见”“可用不可取”,确保隐私数据、重要数据在应用中不被泄露、避免被盗,也通过防勒索专项产品,保护电脑等终端设备的重要数据和文件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今年的特点是更多面向大数据算法、算力、安全等,还有远程安全管理以及深度防伪的技术。从发展方向上,更多地面向大数据的挖掘、人工智能的分析,以及怎么在应用层面上优化对这种算法的支持。我觉得这也是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经济各个方面的一个代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 ”深入百姓生活。从一体化政务平台到开办企业掌上查掌上办,从远程医疗到智慧教育平台,网信事业的飞速发展正在惠及亿万民众。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举办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传统的互联网企业纷纷转型迈向新赛道,在云技术应用、社会应急、传统文化以及公益方面,都带来了最新实践成果。

一款为特殊人群量身定制的公益产品,它可以用眼睛代替双手来打字,让特殊人群不会因为身体与互联网社会脱节。

借助一台内置眼球追踪技术的眼控仪,让残障用户通过眼球转动和凝视,即可操作电脑完成输入。除了让科技与公益相结合,这家互联网企业还积极依托,在行业内已有的云技术底座与安全能力,以一系列软件服务工具,助力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完成数字化转型。

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晓东:互联网在过去20多年里面有一种模式叫作流量为王,大家要充分获取足够多的流量、足够多的用户。但是现在流量为王的模式其实已经逐渐过去了,互联网行业这几年有很大的变化,大家花了很大的力气来营造生态、投身公益来维护可持续发展。我们知道中国企业中现在活跃的中小企业有4900万家,那么我们如何以龙头企业以它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发挥它作为数字平台企业数据要素优势,然后推动整个经济均衡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强国建设,在网络强国战略指引下,我国网信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启了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新征程。11月7日发布的《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指出,截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9.8%。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74.4%。5G移动电话用户数达4.55亿,建成全球规模最大5G网络,成为5G标准和技术的全球引领者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现在时代发展的新引擎,现在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过渡到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用现代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赋能实体经济,制造业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要建设新型数字产业集群,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都为数字技术的应用指明了方向。

不断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让人们共享技术发展成果;在金融、能源、高端制造、智慧城市、智能汽车等方面,数字技术不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就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地浙江桐乡,“5G智慧工厂”长丝生产车间,一台头上长着激光“触角”的“飘丝机器人”在工位前来回跑动,把生产图像以8K超高清的影像传回后台,快速识别出飘丝,从而完成精准检测,减少损耗。由于互联网大会的溢出效应,目前自动驾驶已经在乌镇开设了108个站点,满足居民日常通勤、游客观光的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样一个强国战略背后,蕴藏着对世界发展潮流的深刻洞悉,也蕴藏着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的不懈追求。这也是继“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度对我国网络事业的美好前景作出擘画。连续九年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充分证明,中国将坚持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同国际社会一道,加强团结协作,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制片人丨李作诗

主编丨刘宁

编辑丨高琦 夏周

摄像丨付鹏 严逸伦

责编丨刘小萍 陈忠元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12月1日陕西新增"68加799",混管阳性怎么办?专家回应

12月1日0-24时,新增报告本土确诊病例68例(均为轻型),其中渭南44例、汉中6例、西安6例(均为无症状转确诊)、延安5例、榆林4例、安康2例(1例为无症状转确诊)、铜川1例;新增报告本土无症状感染者799例,其中西安323例、榆林163例、延安60例、咸阳51例、宝鸡48例、安康47例、渭南36例、商洛28例、汉中24例、铜川14例、杨凌3例、韩城2例。出院19例、解除隔离医学观察435例。

截至12月1日24时,现有在院隔离治疗本土确诊病例614例、隔离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9870例。

本土确诊病例情况:

1-44:渭南市报告,其中21例为集中隔离发现、16例为居家隔离发现、3例为社区筛查发现、2例为非闭环管理重点人员筛查发现、1例为省外输入居家隔离发现、1例为闭环管理重点人员筛查发现。

45-50:汉中市报告,其中3例为省外输入集中隔离发现、1例为居家健康监测发现、1例为密接筛查发现、1例为集中隔离发现。

51-56:西安市报告,均为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

57-61:延安市报告,其中4例为居家隔离发现、1例为集中隔离发现。

62-65:榆林市报告,其中2例为集中隔离发现、1例为居家隔离发现、1例为闭环管理重点人员筛查发现。

66-67:安康市报告,其中1例为居家隔离发现、1例为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

68:铜川市报告,为集中隔离发现。

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情况:

1-323:西安市报告,其中132例为集中隔离发现、47例为省外输入居家隔离发现、41例为居家隔离发现、30例为社区筛查发现、25例为省外输入集中隔离发现、15例为非闭环管理重点人员筛查发现、12例为省外输入落地检发现、7例为居家健康监测发现、7例为主动就诊发现、7例为闭环管理重点人员筛查发现。

324-486:榆林市报告,其中140例为集中隔离发现、22例为居家隔离发现、1例为闭环管理重点人员筛查发现。

487-546:延安市报告,其中34例为居家隔离发现、12例为集中隔离发现、6例为省外输入集中隔离发现、2例为省外输入落地检发现、2例为高风险区筛查发现、1例为非闭环管理重点人员筛查发现、1例为省外输入非闭环管理重点人员筛查发现、1例为省外输入闭环管理重点人员筛查发现、1例为社区筛查发现。

547-597:咸阳市报告,其中24例为集中隔离发现、11例为居家隔离发现、8例为省外输入集中隔离发现、3例为社区筛查发现、2例为省外输入居家隔离发现、2例为省外输入闭环管理重点人员筛查发现、1例为跨区域协查发现。

598-645:宝鸡市报告,其中27例为集中隔离发现、19例为居家隔离发现、2例为省外输入集中隔离发现。

646-692:安康市报告,其中13例为集中隔离发现、13例为居家隔离发现、13例为省外输入集中隔离发现、8例为省外输入居家隔离发现。

693-728:渭南市报告,其中17例为集中隔离发现、15例为居家隔离发现、2例为跨区域协查发现、1例为省外输入非闭环管理重点人员筛查发现、1例为闭环管理重点人员筛查发现。

729-756:商洛市报告,其中18例为集中隔离发现、7例为省外输入集中隔离发现、2例为居家隔离发现、1例为省外输入居家隔离发现。

757-780:汉中市报告,其中9例为省外输入集中隔离发现、8例为集中隔离发现、6例为高风险区筛查发现、1例为省外输入居家隔离发现。

781-794:铜川市报告,其中13例为集中隔离发现、1例为省外输入闭环管理重点人员筛查发现。

795-797:杨凌示范区报告,其中1例为集中隔离发现、1例为高风险区筛查发现、1例为密接筛查发现。

798-799:韩城市报告,均为省外输入集中隔离发现。

以上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均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隔离医学观察,病例详情、活动轨迹和疫情防控工作情况由相关涉疫市(区)发布。

12月1日0-24时,新增报告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例。出院1例、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例。

截至12月1日24时,现有在院隔离治疗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4例,隔离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7例。

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入境后即被闭环管理,无陕西省内自行活动轨迹,核酸检测结果阳性,经市级专家组诊断为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目前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医学观察。

健康提示:当前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倡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对自己健康负责,疫情期间从严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戴口罩、勤洗手、不扎堆、少聚集,若有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就近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及时核酸检测。积极接种新冠疫苗,防感染、防重症。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积极配合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对影响疫情防控秩序、违反疫情防控规定的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公开曝光。

“混管”阳性后,应该怎么办?

当前,各地正在抓实抓细做好疫情防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指出,要根据检测、流调结果做好风险研判,精准判定风险区域。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减少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

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作出权威回应。

问:目前出现不少核酸检测“混阳”的人群,对于他们当中的阴性人员,隔离时间和政策怎么规定?

答:“十混一”核酸检测出现阳性的群体中,如单检复核后,确认该人员为阴性,应及时判定是否属于密切接触者,一般24小时内可作出判断,不是密接的话,立即解除隔离。

问:为了加强防控,把楼门封死行不行?

答:不可行。严禁采用硬质围挡等封堵楼宇通道,不能用“一锁了之”的办法。若基层社区管理者、小区物业管理者存在封堵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消防通道等行为,首先就已经违反了消防法的有关规定。

同时,在医院等重点地区周边实施“一刀切”式硬性隔离、设置路障也不可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车等车辆通行是违法行为。

北京市近日已要求,严禁采用硬质围挡封堵消防通道、单元门、小区门,临时管控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郑州市要求,严禁对安全通道封门上锁,严禁在封控期间设置路障等影响急诊车辆通行,不得在医院周边实施“一刀切”式硬性隔离。广州市要求封控道路的障碍物应能及时移除或开启,保障消防车辆正常通行;封控楼栋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应能及时方便开启,保障人员疏散,不应以烧焊、上锁等方式封闭,时刻保持生命通道畅通。

问:楼里反复出现阳性,封控时间是否不断延长,如何执行?

答:假如楼里反复出现阳性,说明持续存在社区传播风险,这种情况不符合解封条件,的确可能会延长封控时间。但只要符合解封条件,就要及时解封。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在疫情传播风险不明确或存在广泛社区传播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高风险区划定范围。风险区域范围可根据流调研判结果动态调整。

根据方案,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且第5天风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同时,疫情处置过程中,如个别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对居住地、工作地、活动区域造成的传播风险较低,密切接触者已及时管控,经研判无社区传播风险,可不划定风险区。

来源: 西安网V

微信这么方便,电子邮箱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如今,钉钉、企业微信等垂直于办公领域的即时通讯软件和协作软件极大地提高了交流和办公的效率,那电子邮箱作为一个老牌传统的联系方式,会不会被即时通信工具所取代?快来看看天天问的小伙伴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吧。

曾经,电子邮箱让人们可以不限时空地收发信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为办公自动化提供了便利。

如今,钉钉、企业微信等垂直于办公领域的即时通讯工具活跃在各大企业,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再一次提高了人们办公交流的效率。而电子邮箱,这个曾经在信息传递工作中最常用的工具,似乎只作用于有限的工作范围,并且越来越少被人提起。

即时通信工具是否对电子邮箱的存在造成了威胁?电子邮箱最后会不会被即时通讯工具所取代?天天问的小伙伴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一起来看看他们有什么看法吧。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14期:电子邮箱会不会被即时通信工具所取代?

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胡马依风 @OK在儒 @O-O林小胖 @小菜G的产品之路 @Demi @左迁 @热烈的暖阳 @要你命3000 的精彩回答。

一、电子邮箱正在被取代?

作为最常用的办公信息传递工具,电子邮箱给工作带来了一定便利,然而,正因为电子邮件的广泛应用,一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一点问题,都会被人无限放大并且诟病。网上有很多这种关于电子邮箱的吐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和电子邮箱的爱恨情仇吧。

1. 电子邮箱的不便之处

1)容易信息超载

网上对电子邮箱最常见的吐槽就是容易信息超载,有的人可能一天之内就收到上千封邮件,对大量的信息进行阅读、提取和回复,这就要花费很长时间。

曾经有媒体针对电子邮箱的使用进行采访,其中一位被访者就觉得回复电子邮件特别浪费时间。这位被访者是公司高管,每天都会收发大量的工作相关邮件,而由于工作要求,每封邮件都必须要回复,尽管很多邮件只要回复一两个字,但也会占用不少时间,而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

2)邮箱名字难记

还有很多人觉得邮箱的名字非常难记,不好确认发送对象是否正确。你想啊,邮箱名字大多是由字母或数字构成的对吧,这本身很难让人记住,更别说还要加上各式各样的邮箱域名了(QQ邮箱、139邮箱、网易邮箱等等)。

所以说,光是认邮箱名字,就会让人感觉无比费事,而在写邮件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更加深刻了。因为有时候不方便复制粘贴收件人的邮箱名字,就需要自己手动输入,一不小心,就可能输错某个字母或数字。

而且,电子邮箱不像微信,在你发送信息之前可以查看对方的部分信息,以此来确定收件人是否正确。如果不小心输错了邮箱名字,又没发现这个错误,我们就只会奇怪对方为什么不回复自己,但其实对方根本就没有收到邮件,沟通也就此失败。

所以很多人在发邮件之前,都得小心翼翼地检查几遍收件人的邮箱名字,就害怕把邮件发错人了。

3)登录过程麻烦

电子邮箱通常都是在Web端使用的,特别是在收发附件的时候。然而Web端的电子邮箱不像移动端那样可以一直保持登陆状态,每次在Web端使用电子邮箱都需要重新登陆,多少有点麻烦。

而且有些电子邮箱可能是为了安全,设置了多重登录验证,输完密码还要手机验证码或独立密码,虽然知道是为了安全着想,但用户体验就是不好。

(QQ邮箱的独立密码机制)

2. 即时通讯工具的优势

看完了那么多对于电子邮箱的吐槽,我们再来看看即时通讯工具。常见的即时通讯工具有QQ、微信等,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即时性,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几乎没有时差,当然,要除开网络不好的情况。

而电子邮箱的信息传递就不是即时的,信息发送后还得等待对方自行查看邮箱,接收邮件,这里就会造成时间差。

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都在寻找更简单快捷的信息交换方式,即时通讯工具就满足了这种需求。它不像电子邮箱那样,每次发送邮件都要填写收件人地址、主题等附加信息,在即时通讯工具中,只要把对方添加为好友或者建立群聊,就能快速与对方交流,非常便捷。

也正是因为即时通讯工具的这些优势,使其在沟通交流中的效率远胜于电子邮箱,而对于一些重要通知,使用即时通讯工具就能第一时间提醒大家,很好地保证了通知的时效性。而且,对很多人来说,查看QQ、微信里的消息会比查看邮件更加便捷,毕竟这些即时通讯工具通常都是保持登陆状态,会有消息提醒的,而电子邮箱则需要自行登录查看有无信息。

以往电子邮箱的一些功能,如今也在渐渐被即时通讯工具所取代,比如资讯推送,在电子邮箱里会被送到垃圾箱,反而在移动端能收获更大的用户流量;又比如,现在很多平台的注册信息,都可以直接关联即时通讯工具,在手机上进行验证,而不需要额外登录电子邮箱,再去查收验证邮件。

二、电子邮箱不会被取代

虽然在前面的分析中,发现电子邮箱的某些功能在逐渐被即时通讯工具所替代,但是天天问的小伙伴们并不认为电子邮箱会被即时通讯工具完全取代。

1. “正式属性”无可比拟

首先,邮箱可以说是简化的、不说废话的交流软件,它的“正式属性”不是其它软件可以比拟的存在,几乎不存在聊天的属性也让这个交流方式更加的庄重和负责任。

即时通讯讲究的是沟通效率,可能会有大量冗杂的信息沉淀在对话中。在即时通讯工具上表达的内容,无论是用语音还是文字,都不够正式,用户往往会在冗杂的信息中丢失重点。

而电子邮箱在工作中,更多的是用来进行公文式的沟通。所以邮件的内容会更加正式和考究,逻辑性和全面性也会比即时通讯更强,主题更加明确。同时,抄送等机制能够很好的帮助阅读者理清前因后果。

电子邮件作为日常商务交流工具还有个好处,就是你可以就某个业务、某个问题写出一封较长的、详细的邮件给对方。对方也不必立即应答,而是在认真阅读思考,与团队讨论后再回复一封邮件反馈。双方交流时虽然不够快速,但充分细致且容易存档回溯。非常适合重大、复杂问题的沟通。

所以,大多数正式的工作场景都会使用电子邮箱来传递信息。

2. 便于存档留底

上面提到过,电子邮箱方便存档回溯,这是因为它所有的邮件都是保存在云端,而非本地。这样一来,如果想在电子邮箱里找某个主题的资料,那无论是在客户端、手机端又或者网页版,均可轻松完成。

而即时通讯工具就不方便在不同设备同步,查找历史信息也很困难。所以,电子邮箱存档留底的作用,在目前来说是无可替代的。

3. 可跨平台使用

最重要的是,电子邮箱是可以跨平台使用的,不需要限制在同一个邮箱域名里,也不需要先取得对方的同意才能发送信息,只要你知道对方的收件地址,除了得联网,就没有其他的发送限制。

这是即时通讯工具做不到的事情,毕竟即时通讯工具再如何便利,也只能在自家产品上实现,而不能与其他产品进行连接。而且在即时通讯工具中,如果对方不同意你的好友申请,就不能给对方发送消息。

所以,就算即时通讯工具再普遍,电子邮箱的几乎无限制的沟通机制也能让它处于不败之地。

三、电子邮箱转向后台服务

即时办公通信工具已经出来很久了,但直到现在都没有出现取代电子邮箱的现象,这恰恰说明即时通讯工具并不能作为电子邮件的替代品。

电子邮箱的存在,从来就不是为了即时通讯,它可能会消失,但是绝不会是因为即时通讯。

事实上,电子邮箱和即时通讯工具是处在两种不同的场景中的,电子邮箱是偏正式的文本告知,就像写信;而即时通讯工具是相对非正式的实时沟通,如同面对面说话。他们的关系更像是互补而非取代。

所以说,电子邮箱这种信息传递的模式不会被即时通讯工具取代,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电子邮箱的使用形式很有可能会发生改变。

天天问的一位伙伴@要你命3000 对此有所猜想:电子邮箱未来会逐渐弱化前端,转向后台服务。

现在协同办公平台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企业都在倡导信息化的改革。那么,如果协同办公平台和邮箱关联,实现在APP内写邮件,并且代理发送,用户就可以省去在web端登陆邮箱的繁琐流程。这很符合协同办公平台追求的省时高效的原则。像企业微信,就已经实现了邮箱内置的功能。

而从盈利角度看,邮箱的盈利方向主要就是广告、会员增值服务和导流。但是,电子邮箱的广告业务竞争不过资讯类和短视频平台,会员增值服务基本上也没有亮点,导流倒是表现的不错,毕竟能广泛触达用户。

但从整体来看,电子邮箱是很难有盈利模式上的突破了,毕竟局限性就在这了。所以未来与协同办公平台的合作,有可能是一部分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样来看的话,邮箱在前端存在的价值其实不太大,转向后台服务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出路。

关于“电子邮箱会不会被即时通信工具所取代?”,你有什么看法?点击下面的链接,一起来聊聊吧~

参考资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95123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493635817950427&wfr=spider&for=pc

http://mt.sohu.com/20170221/n481276848.shtml

#天天问神回复#

「天天神回复」是天天问的一个新栏目,致力于发现天天问小伙伴的精彩语录。抖机灵,大伙儿也是认真的!如果喜欢,记得点击问题链接,和TA一起互动吧,我们也在这里期待你的发言哟~

@我爱芋儿鸡:顾客点错“不需要餐具”,而我又当真了,顾客给差评了。 我怕了。

@大鱼炖海棠:祖安语。对线开发有奇效,轻则让对方憋出内伤,重则直接变全武行

测试环节遇到问题后,开发会和你一起想解决方案,而不是对你说一句“当初你怎么设计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