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傲视天地通商事件(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篇:埃及第十八王朝—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

导读 傲视天地通商事件文章列表:1、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篇:埃及第十八王朝—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2、可以不知道世界的尽头,但必须知道山东的酒有多牛3、运气到了排山坳二十一星耀

傲视天地通商事件文章列表:

傲视天地通商事件(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篇:埃及第十八王朝—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

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篇:埃及第十八王朝—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

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篇:埃及第十八王朝——古埃及最强盛的王朝,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

古代埃及的最大疆域范围

埃及第十八王朝(the Eighteenth Dynasty of Egypt),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第一个王朝,也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所处的时间大致是前16世纪至前13世纪(约前1575年-约前1308年),大致与商朝的中前期处于同一时代。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列表以在位次序

在古埃及的31个王朝中,第十八王朝是延续时间最长,版图最大,国力最鼎盛的一个朝代。它使埃及从喜克索斯人入侵中的四分五裂中崛起,不但恢复了统一,而且开始了大规模的向外扩展运动,它的势力范围,南达埃塞俄比亚,北到巴勒斯坦、叙利亚,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第一次将西亚北非诸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王朝,还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宗教改革,还诞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女帝王。

【阿赫摩斯统一埃及】

上下埃及统一前的古埃及地图

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一位法老阿赫摩斯(Ahmose I,约前1570-前1546年在位)是埃及第十七王朝最后一位法老卡摩斯的弟弟(一说表弟)。约前1575年,卡摩斯在埃及与外族喜克索斯人的战争中战死,阿赫摩斯继位。在继位最初十年时间里,控制南部上埃及的阿赫摩斯同控制着北部下埃及的喜克索斯人保持和平,但在之后的5年间,阿赫摩斯发动了驱逐喜克索斯人的战争并获胜,重新将埃及全境统一在自己的独一统治之下。

之后阿赫摩斯将反抗侵略的战争扩大为侵略战争,先后攻击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努比亚,使埃及帝国的势力范围延伸到境外,向北到达白布罗斯(Byblos,今黎巴嫩境内),向南到达布衡(Buhen,位于尼罗河第二瀑布附近)。从此,埃及以军事帝国的姿态傲视邻国,古埃及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新王国时期。

【图特摩斯一世】

阿赫摩斯死后由儿子阿蒙霍特普一世(Amenhotep)继位,这位法老没有频繁的发动战争,而是更注重建造神殿。阿蒙霍特普一世死后,由于没有儿子,王位归于当时军事统帅图特摩斯,即图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前1506-前1493年在位)。图特摩斯父母都不是王室亲戚,为保持王室血统,迎娶了阿赫摩斯的女儿做妻子,但也有人认为其实此人是阿赫摩斯自己的妹妹。

图特摩斯一世刚刚登基,南部归属于埃及的努比亚就起兵叛乱,图特摩斯一世亲率军队出击,亲手杀死努比亚王,将其尸体扛回埃及首部底比斯。此后图特摩斯一世又发动了对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努比亚的战争,将埃及疆域扩大南至尼罗河第四瀑布附近的那帕塔(Napata),北至今土耳其边境附近。图特摩斯一世带回来的战利品以及附属国连年的进贡使当时的埃及前所未有的富庶,不过大部分财富都被图特摩斯一世用来建造太阳神阿蒙·拉的神殿了。图特摩斯一世死后被葬在新的陵墓——帝王谷中,之后三个王朝的法老均葬于此地。

尽管图特摩斯一世的统治时间比较短,但是他在外交政策上的成就却相当令人瞩目。他继承了一个组织完善的军队,安抚了努比亚,将埃及的南部边界划定在第三大瀑布地区。他的雄心壮志是征服亚洲,并且使埃及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大国。他抵达了幼发拉底河沿岸,成功的对抗了埃及的持剑敌人米坦尼人。他成为古埃及新王朝时期首位控制了近东这一地区的法老。一般认为,图特摩斯一世是埃及历史上最辉煌的第十八王朝的真正奠基者。

【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

哈特谢普苏特雕像

哈特谢普苏特(约前1479-前1458年在位)是开创古埃及一代盛世的第18王朝女法老、是法老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阿莫斯之间唯一的嫡女,图特摩斯二世的异母姐与妻子,图特摩斯三世的继母。她是阿蒙霍特普一世的外孙女。她从小聪明伶俐,果敢坚强,深谙权术。她常以自己是法老唯一的正统继承人为荣,梦想有朝一日统治强盛的埃及。

公元前1512年,图特摩斯一世去世。他与王妃所生的长子与哈特谢普苏特结婚,继承了王位,是为图特摩斯二世(前1492-前1479年在位)。二世体弱多病,无心治国,继位不久,大权就落到哈特谢普苏特的身上。几年后,二世病死。此时的哈特谢普苏特根基不稳,无法实现其抱负。她安排二世与妃子所生的一个10岁男孩与自己的女儿完婚后继位,是为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约前1504-1450年在位)。自己则以摄政王身份,全权管理国家事务。

图特摩斯三世慢慢长大,心怀雄心不愿再作傀儡。于是,哈特谢普苏特赶在图特摩斯三世成年正式亲政之前,将他流放到偏远地方。至此,哈特谢普苏特成为法老已万事俱备,只欠如何打破女性无法当朝的传统了。于是,她联合僧侣编造身世,称自己是太阳神阿蒙之女:太阳神为了让自己的后代统治埃及,化身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产下一女,如今,这位女子已历经磨难,可以为统治埃及的法老了。她还在神庙的石碑顶部放置许多金盘,反射太阳光芒,以向世人证明她与太阳神的亲密关系。接着,她开始女扮男装,下令所有人用男性代名词称呼她。

哈特谢普苏特统治埃及期间,停止了其父亲图特摩斯一世的征战,开始与邻国通商,特别是据记载的出海联络庞特(Punt)。此时的埃及十分繁华,哈特谢普苏特同样用大量财富建造神殿和陵墓,其中最著名的是底比斯尼罗河西岸的停灵庙(Deir el-Bahri)。但由于停止了战争,埃及对叙利亚巴勒斯坦的控制权减弱了,致使女法老死后叙利亚巴勒斯坦就宣布独立了。

【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是十八王朝的集大成者。通常认为,是图特摩斯使埃及完成了从一个地域性王国向洲际大帝国的质变。图特摩斯三世被认为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之一,被称为“古代世界之拿破仑”。

图特摩斯三世幼年时,埃及的实权被后母哈特谢普苏特掌握着。变故发生在哈特谢普苏特统治的第22年。图特摩斯三世突然重返王位,哈特谢普苏特从此不知去向,同时失踪的还有她的情人森穆特(阿蒙的大祭司)和女儿。埃及史学家都无法解释哈特谢普苏特如何失去了权力,也说不清哈特谢普苏特的死因。

图特摩斯三世掌权后,他进行连续不断的战争,平息了叙利亚巴勒斯坦的叛乱,恢复了哈特谢普苏特时代丧失的对该地区的统治。他在麦吉杜、卡迭石、卡尔赫美什等地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以围攻麦吉杜的战役最为有名)。后来,图特摩斯三世打败了米坦尼国王,夺占米坦尼王国位于幼发拉底河西岸的土地。经过长期的征服,埃及南部的边界被图特摩斯三世扩展至尼罗河第四瀑布。他还使利比亚、亚述、巴比伦、赫梯及克里特岛的统治者们都向他纳贡。由于图特摩斯三世的赫赫武功,一些历史学家称他为古埃及的拿破仑。

同时,图特摩斯三世还对其归属国进行文治,他把各归属国的皇子带到埃及,一方面作为人质,而更重要的是去教育他们永远忠于埃及。这一政策十分成功,使得图特摩斯三世的几位继任者不需要维持庞大的军队就可以维护埃及帝国对领国的控制和影响。为了避免皇后干政的“悲剧”重演,图特摩斯三世执政后期将王位传给了儿子阿蒙霍特普二世,两人共同执政,传位三年后图特摩斯三世逝世。

【阿蒙霍特普三世】

阿蒙霍特普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死后50多年,埃及没有发生重大战争,国力在其曾孙阿蒙霍特普三世期间达到顶峰。阿蒙霍特普三世(约公元前1391-1353年在位)是古埃及历史上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一生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建筑。

阿蒙霍特普三世在约6至12岁间登基,第十八王朝在他统治时达到全盛。任内大力发展对外关系,与巴比伦、米坦尼(在今叙利亚北部)及塞浦路斯等国国王修好,并修建包括西底比斯神庙和卢克索的门农巨像及阿蒙霍特普祈灵殿在内的诸多宏伟建筑。统治末期,埃及对其亚洲领地的控制出现松动迹象。其外交事迹载于阿马尔那文书。

“漠特埃姆维阿”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母亲的名字。考证表明这可能是一个米坦尼公主的埃及名字。在古埃及那个近亲乱伦盛行的王室,阿蒙霍特普三世突破了埃及王室血统。在阿蒙霍特普当上法老的第二年,就同一个并非来自正统王室的平民女子结婚了。这位平民女子叫泰伊,是一个富商的女儿,于公元前1416年因美貌绝伦而被选进宫。

据说阿蒙霍特普三世喜好美色,经常要求埃及的属国向自己进贡美女。

阿蒙霍特普三世死后,其子阿蒙霍特普四世(后改名阿肯那顿,其王后纳芙蒂蒂曾当过法老,现知埃及历史上第二位女法老,也是著名美女)继位。

【阿蒙霍特普四世】

阿赫那顿雕像

阿赫那顿,又称阿蒙霍特普四世,是埃及第十八王朝后期的一位法老,公元前 14 世纪中期在位。

古埃及人对神非常崇拜,第十八王朝的主神为“阿蒙”。阿蒙霍特普的名字即由此而来,意为“阿蒙的仆人”。阿蒙神的祭司在埃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阿蒙霍特普四世即位时,埃及国力正处于鼎盛时期。他之前几位君主的文治武功使得埃及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同时也使得祭司们积累了大量财富,隐隐有与法老分庭抗礼之势。

阿蒙霍特普四世对祭司集团的势力深感不安。他决意打击祭司集团的势力,即位第一年即发动了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太阳神“阿顿”(或译作“阿吞”)神代替阿蒙神,成为新的众神之王。为彻底摆脱阿蒙祭司集团,在其在位的第五年,阿蒙霍特普四世将首都由底比斯迁往以阿顿神命名的新城——埃赫塔顿,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阿赫那顿。

埃及是一个多神的国家,除了阿蒙之外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神,据统计有两千个之多。阿赫那顿在其统治的第九年宣布,阿顿不仅仅是最高的神,而且是唯一的神。由此法老成为人与神交流的唯一中介,彻底排除了阿蒙祭司集团。这件事也很有历史意义,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单神宗教。有人认为,后来的其它单神教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同阿赫那顿的宗教改革有着某种联系。

阿赫那顿专注于宗教,无心留意国外的事务,这使得埃及在国外的影响大大减弱。很多学者认为,全盛的埃及帝国到此结束了。阿赫那顿死后,阿蒙神被重新树立,祭司集团重掌大权,阿赫那顿的宗教改革宣告失败。

在此之后,王位落入政府高官手中,十八王朝最后两位法老均不是王室血统,最后一位法老哈伦海布仍然没有儿子,将法老位传给了当时的大祭司和税务总管帕拉米苏,即第十九王朝第一位法老拉美西斯一世,第十八王朝结束

可以不知道世界的尽头,但必须知道山东的酒有多牛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托黄河的福,使得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大粮仓,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誉。

早期就有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秦汉时期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山东的粮食不断沿黄河西溯,供应关中,延续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山东每年都有数百万石的粟米运至关中。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山东耕地面积有7240余万亩,是北宋时期的2.4倍,居全国第三位。到康熙年间,耕地更是达到9000余万亩。

山东大地,很多以“大”闻名

当一个山东妹子以“你没有我们家葱高”为理由拒绝你时,千万别觉得她在敷衍,因为她说的都是大实话。

山东济南章丘的葱以“高大”出名,凭借2.532米的长度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真的比姚明还要高半头。在郭德纲相声《灶厨》里就有这么一段儿:“山东章丘产的这种大葱,叫大梧桐,有两米多高。”

1861年,烟台成为中国北方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之一。一个叫倪维斯的美国传教士,把最早的大樱桃(甜樱桃)果树引进到烟台。从此,大樱桃在烟台安家,成了山东樱桃大业的起点。

让山东人名扬海内外的另一个就是,酒量大。在网友心目中最能喝的省市排行榜中,山东毫无疑问霸榜。

当一个山东人叫你去喝酒的时候,你最好有心理准备,因为你可能不是去喝酒,而是去“玩命”。

山东人的酒桌更是不要随便坐,不然真的就是走上了“不归路”,因为山东酒桌的规矩贼多,一套又一套,一不小心就上套。“123陪”这几个位置更是不要好奇去尝试,好奇往往害死猫。

孔子曰:无规矩不成方圆,喝酒规矩看山东。

孔子,中国文化先贤,山东代言人之一,他曾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山东人喝酒可是完美的传承了,酒场规矩多的很。

山东人的酒桌往往是这样的。

坐在直冲门的位置叫主陪,坐在主陪正对面的叫副主陪。第一重要的客人坐在主陪右边,第二重要的客人坐在主陪左边。

全桌人倒上一杯酒,不能擅自喝。要主陪先发话或者副主陪先发话。主陪和副主陪要事先商量好,是「六六大顺」还是「七上八下」;是「八八发一发」还是「十全十美」。

济南、德州等地的规矩一般是主陪带三口,副陪带三口。济南莱芜的则流行主陪带四个酒,也就是喝四次,副主陪带三个酒,凑成七,意为七上八下,又谓之七成八不成。

烟台的规矩是321123,主陪、副陪各带六口,也就是各带三杯。主陪带三杯,第一杯三口喝掉,第二杯两口喝掉,第三杯一口喝掉,然后换副陪带三杯,规矩同上。

规矩自然不止于此。

“过电”:这个酒一般不碰杯,山东人叫“碰杯喝了不算”,举杯的时候在桌子上点一下,叫“过电”,酒桌戏称“丐帮开会”,不信你听点桌子的声音。

“门前酒”:是酒席结束的最后一杯酒,每个人要把自己杯中的酒全部喝掉,意思是各位各扫门前雪。

“无鱼不成宴”:山东酒桌鱼是最常见的,端上来后,鱼头要对准主宾。有一种说法叫“头三尾四,脊五肚六”,即鱼的这四部位对着谁,谁便要喝几杯酒。

山东的酒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在孔子时代已经有所体现。

《论语》中说道“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孔子在饮酒中,要等拄杖的老人离开后自己才离开。这和山东酒桌上敬重主宾,一定要主宾喝收尾酒,一脉相承。

孔子在《论语》中对饮酒最重要的论断是:“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不要喝多,不然就很容易出问题。

据说楚宣王朝会各国诸侯,鲁恭公所献美酒味道不浓。鲁公认为,自己是周公之后,给楚王送酒已然有失身份,还被指责“酒薄”,于是不辞而别。

接下来就是楚王一怒,联合出兵讨伐鲁国。引起了楚、鲁、赵、魏诸国的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鲁酒薄而邯郸围”的典故。许愼注《淮南子》云:“楚令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

“一杯薄酒引发的大战”,估计此时鲁酒也只是一个背锅侠,具体什么原因也只有当事人才清楚。

宇宙的中心在曹县,中国白酒的中心在山东

你可以不知道世界的尽头在哪里,但一定知道宇宙的中心在曹县,八十年代中国白酒的中心在山东。

曹县火车站门口,“华夏第一都”映入眼帘

1982年,山东GDP总量超越江苏,并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此后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10余年间,山东的经济也是排名全国前列。

酒是商业繁荣的体现,在此期间山东酒傲视群雄,可以称之为“疯狂的山东酒”。

1994年11月,央视广告中心操办了第一届“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竞标会”。《新闻联播》前后的若干分钟就是万商瞩目的“黄金时段”。

出人意料的是,当时实力并不是太强的山东济宁孔府宴酒,以创纪录的3079万元的高价夺得“标王”。央视黄金时段一句“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的广告,仿佛有点石成金的魔力,来自全国的订单如雪花般飘进鱼台县。这一举更是创下了神话,1995年,孔府宴酒销售收入达到9.18亿元,超过当时的行业龙头五粮液,“标王”变成了当年的“酒王”。

随后,同为山东酒的秦池似乎看到了机会,“不惜一切的”拿下两次“标王”。

1995年11月8日,秦池豪掷6666万元,夺得央视“标王”。而那一年,秦池酒厂所有利税之和,也不过3000万元。

1996年11月8日,在“标王”争夺上已欲罢不能的秦池再度出手竞标。竞标从一开始就如脱缰之马,广东爱多VCD一口气喊出8200万元的高价,超出前一年秦池1000多万元报价。

此时,同样是山东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金贵酒厂也企图一鸣惊人,一声喊出2.0099亿元——中国广告报价自此首度突破2亿元。
接下来山东齐民思酒厂则开出2.1999999999亿元的天价。然而当主持人念到:秦池酒,投标金额3.212118 亿元!的时候,全场轰动。

秦池敢报出如此高价,是因为尝到过“标王”带来的甜头: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实现利税2.2亿元,增长超过5倍。三年后的1999年茅台的销售额才刚刚到达10亿。

吴晓波在《大败局》中重温了秦池的疯狂,当有记者问:秦池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秦池姬长孔的回答足以震惊全场,他说:这是自己的电话号码。

回顾那几年的央视黄金时段广告投标,参与竞争的山东白酒企业有孔府家酒、孔府宴酒、齐民思酒,金贵酒和秦池,彼时,它们都是中国产值前十的白酒企业。

“犹如节日中那道迷失的冲天烟火,在陡然而起的万丈光芒之后,不可避免的是骤然坠地的永恒消失。”自此之后山东酒再也没有“疯起来过”。

“散装”的山东酒,如今怎么也拼不起来

山东的酒,就像一个散装的部件,看似一个整体,实力很强,实则“虚胖”。

根据已公布数据,2021年山东白酒产量113万千升,排名全国第三。整体实力看上去很强,但单兵作战能力太弱。目前销售额10亿以上的仅扳倒井和景芝两家,前10强的实力都比较接近,群雄割据,没有强力的领导,难以形成合力。

山东的酒很“散装”在于每一个市,甚至每一个县都有一个或好几个酒厂。

济南的泉水很鲜活。小学教材《趵突泉》这么写到“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苏教版《泉城》这么描述“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

济南以泉闻名,因此称为泉城。济南的酒也以泉而出名,比如有趵突泉酒、百脉泉酒。

天下第一泉,“平地涌出白玉壶”。

外地人都知道济南,却很少知道济宁,殊不知济宁是“文武双全”。文指的是儒家孔孟等名人、武自然说的是梁山。因为孔子的名声实在是太大,济宁的酒也借其东风。孔府家酒、孔府宴酒无不与孔子相关。

“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以梁山为名的则有梁山义酒,一杯下肚,顿感义薄云天,豪气满怀。

天下孔庙

大洋彼岸巴巴多斯公主蕾哈娜凭借多首脍炙人口的山东金曲,被父老乡亲一致评为“山东唯一指定天后”。

Talk That Talk—“话说聊城”、Where Have You Been—“威海油饼”、Towards The Sun—“直达日照”、Fool In Love—“福临莱芜”、You Da One—“烟台一吻”、Do Ya Thang—“东营小事”,最让人拍案惊奇的则是:We Found Love—“潍坊的爱”。

潍坊的爱之一就是爱酒,爱酒也善酿酒,在潍坊有景芝、云门春、密州春、齐民思酒,还有曾经“疯狂”的秦池酒。

水浒文化城

宇宙中心曹县所在的菏泽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处。东临济宁,有英雄气概;南连徐州、宿州,兼具淮扬韵味;又与河南接壤,受中原文化滋润颇深,不得不说是“宇宙中心”。菏泽主要有花冠酒、水浒酒等,自然也少不了曹州老窖。

人类高质量居住地的山东半岛,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天凉爽,冬天相对北方要暖和,温度、湿度、空气皆为上乘。山东半岛海岸线长,有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这里的人爱吃蛤蜊哈啤酒,但数千年来,白酒一直是传统。山东半岛有琅琊台、浮来春、尧王醇、烟台古酿、威海卫酒等。

相比济南的“平”、青岛的“曲”,临沂则更加立体:也许是巧合,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海拔200-400米的丘陵,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几乎三等分临沂。在这个山东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则有兰陵王酒、沂蒙山酒、蒙山老窖等。

方言筑起“护城河”

山东酒的“散装”另一个因素可能是山东各地也是百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

山东各地方言差异颇大——位于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说的是“海蛎子味儿”的胶辽官话,这语言的行程主要是“闯关东”形成的,当然这片区域方言内部也会有些差异;

鲁西北平原上的济南、聊城、德州、滨州等地属于冀鲁官话区,这里的人更能和河北人聊到一块儿;

菏泽,属于中原官话的“兖菏片”,使用中原官话的人多,相对于来说稍微能懂一些。

不管是讲胶辽官话、还是冀鲁官话亦或是中原官话,在这片酒地上,山东人的性格就在“酒”里。

山东没有像四川、贵州那么多全国名酒,但也不缺名酒,好酒。四川有“六朵金花”,山东有“八大金刚”:景芝、泰山酒、孔府家、扳倒井、趵突泉、琅琊台、古贝春、兰陵酒 。“八大金刚”也担任起传播鲁酒的重任,为鲁酒的辉煌而战。

鲁酒崛起任重而道远。

运气到了排山坳二十一星耀异域樱花树下

(乡村年代传奇小说)

恰好此时邮差又送来了一封从异域富士山寄来的邮封,大家都不用猜那是多际田,哦对了,他早就改名星耀邮寄回来的家书。正好疯传我们头上这片天要变了,至于真假,他这封家书一定会有答案的。于是富临及其兄长就在这五谷茶园刚开业迎客的门口,当着元城所有前来道贺宾客的面,拆开了家书,由富临开始为大家读念家书的内容……

大爸及各位叔伯们,当你们收到这封邮件时,基本已经知道我们头上这片天要变了的消息了吧?其实正因这个原因,我也会很快回来元城了,至于个中原因?其实具体的原因我不知道,但大概的起因我还是知道的,以下就慢慢给大家摆一下吧!

不过在摆正事之前,先提醒你们一下,从收到你们的来信中知道你们信了我的建议,正打算按日式方法打造茶园及九大碗,而我认为其中的重点虽然猪及鸡鸭肉作主料,水芋及红薯粉等作配料成席的想法不错,但其中成功与否的关健是原来的烹饪方法适不适合?如果做出来的综合味道不是佳肴,那就得想办法改进,总之要达到尽可能完美后方得奉献于客人面前。

你们不要以为这就是正事?这个本不可否认,但它在我们整个华夏大民族的利益面前,它还会是正事嘛?由此一比,它连芝麻粒的小事都远远算不上。言归正传,大家一定知道我们华夏国的有个邻居叫日本吧?1853年美国舰队到日本迫使其执政幕府签订《神奈川条约》,后又强迫其签订通商条约。紧接着荷、俄、英、法等国相继效美援例订使执政幕府威权丧失。此时日本国的明冶天皇不得不亲自站出来对整个日本国实施一糸列的全新变革。谁也没想到这个明冶天皇仅用了五年时间,就使日本国傲视世界的东方无国敢小视不说,它还开启了对周边琉球、朝鲜及台湾台的军事侵占,紧接着人家就加入八国联军的队伍,直接开启了对我华夏国的公开挑战。总之这个史称“明冶维新”的变革运动是大大成功的。

而我们华夏国在遭遇八国联军血洗后,也想效仿日本国的“明冶维新”以振华夏国的综合实力和名声,使它国也不敢轻视我们这个东方大的华夏国度,而要这样做,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派足够多的人去我们的近邻日本国取经求学。于是我们大清朝的许多王公贵族家的公子哥和小姐们,以及许多像我这样本就处于社会底层,但有志于有一天出人头地理想的年轻人,都涌向了这个开满樱花,而且事实上也有许多像樱花及樱子同样浪漫女人的国度,去求学日本国的众多新知。

而当我们这一大群人一批又一批地到达遍野樱花这个国度后,客观的讲首先吸引我们这些华夏国人的绝不是日本国的各种新知,而是樱花树下那些风韵各异的日本女人。比如我身边本就有樱子这个女人够赏心悦目了,但我在共同求学的校园里,还是时不时地去打望那众多樱花树下的其它日本籍女同学,这令常伴左右的樱子时常不满。

她告诉我说那些你就别去痴心妄想了,你知道吗?那几个可是我们日本国公认的国花,你可知道现在有多少华夏来的公子哥,想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吗?你可知道在你们这群留日学子中,是有许多大清朝王公贵族的公子哥的,其中直接的王室后裔就不下上百人,就仅大清那个育有38个子女的王爷,其中的三十个现在都在这里,并且都在迫逐这几个日本国最顶尖的樱花。而且同时在追逐这些樱花的华夏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之多。而这千而八百华夏人虽不是大清朝的皇室后裔,但基本都是相当有钱的主,所以你就没必要去硬插一脚讨不到半点好处。

还有我告诉你一个在这里是公开的秘密,那就是那么多人追逐那些樱花说白了就是比拚各自实力的时候。而皇室后裔自认为有先天优势,但那千而八百的华夏人则认为那些皇室公子哥花着整个华夏国人供养出来的钱不应该追逐樱花,而是应该将全部心思花在维新求知上,但那些皇家公子反问凭什么?最起码大家都有公平追逐的权利吧!

可那千二八百人中的许多华夏人始终认为,那些皇室公子花着国人的钱不思进取确实不应该。但皇室公子们对这些人的不予理睬,继续与众人一起竞争追逐那些樱花。于是那千二八百华夏人彻底怒了,纷纷表态信不信我们一起把你那腐朽王朝反了?面对赤裸裸的威胁,那些皇室公子自然是不信的。可结果没想到那千二八百的华夏人真那么做了,毕竟其中有许多在华夏国的地方上就是区域霸主,同样相对来说不是差钱怕事的主,于是很快什么中兴会呀,复兴会呀,光复会呀,以及同盟会呀相继诞生与大清皇室的公子哥及整个大清王朝对着抗衡了。

于是我听樱子的只能老实在日本富士山下的大学堂的求学了,准备多学点五金铸造方面的新近知识,然后回来传承发展我们的五金铸造产业。但这方面的新知在这里也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大学开的五金铸造课程,基本都是铸造各种战争需要的爆炸武器的,没办法也只能选学上万一有用呢?

你还别人我这所学还真要有用了,前些天先后有八个巴蜀地的同乡找到我,他们不知道从哪听说我们家是从事五金铸造的,他们都说他们家不差钱,并且明确告诉我他们分别加入了光复会、复兴会、中兴会及同盟会等等反叛组织,而且其中基本都本是四川哥老会的家族成员,他们都希望我加入他们的组织,然后为他们专门铸造武器提供武器作坚强的后盾。

大爸及叔伯们,如果我加入他们回来铸造武器帮他们,我们家从此是不是就要大发了?

至于一大家子是不是真的借此大发了,下回告诉你!

一座玉门关,半部河西史

玉门关活在了唐人的诗歌里。“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王之涣吟诵下的《凉州词》,那悲壮苍凉的情绪,让人难以拒绝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

  

  这是每一个来到玉门关的人都会吟诵的古诗,尤其是目睹了在风沙中残存的玉门关之后,更会有壮士悲歌之感。所以,当我动笔写玉门关的时候,本想免俗不提王之涣老先生,但这首诗怎么也绕不过去: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前,春风难度。王之涣写下这首《凉州词》时,唐玉门关在何方?如今已经找不到确切的所在。但它无论在哪里,一定都是西风烈烈严冷刁寒,一定都有将军百战折戟沉沙的肃穆。

  

  玉门关是目前敦煌地区最古老的一座城池。它是开拓西域的前沿堡垒,又是丝绸之路通商口岸,负责征税、缉私、保护商旅的安全。从这道大门西去,就踏上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中道,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

  

  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进入中原,玉门关也因此而得名。可见玉门关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一匹又一匹的骆驼从玉门出发,又向玉门归来,驮着沉重的货物,胡天飞雪,大漠沙歌,商人不绝,脚印遍布西域。

  

  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我们从敦煌市驱车约90公里抵达玉门关遗址,这里西距罗布泊东沿约150公里。玉门关并非一个独立的关口要塞,而是一个规模宏大、构筑完整的古代防御体系,以玉门关遗址为中心呈线性分布,长约45公里、宽约0.5公里。在这条线性遗址区域内,有2座城址、20座烽燧和17段长城边墙遗址。这些烽燧或修筑于沙梁土台上,或修筑于风蚀台地上,或修筑于湖滩岸的戈壁滩上,砌筑方式或用沙砾土夹芦苇、胡杨木和红柳枝叠筑而成,或用土坯夹芦苇砌筑而成,其中两座城址即是小方盘城遗址(玉门关)和大方盘城遗址(河仓城)。

  

  1907年4月,英国人斯坦因在小方盘城遗址发现了那枚标明“玉门都尉府”字样的汉简,认定这里就是玉门关所在地。1943年10月,考古学家夏鼐、阎文儒又在这里发掘出写有“酒泉玉门都尉”字样的汉简。此后,史学界认定这里就是汉代玉门关。

  

  这座四方形小城堡,矗立在戈壁滩的沙岗岩上。小方盘城关城虽经两千余年的风雨剥蚀,但墙垣尚存。黄土墙垣的残骸,伤痕累累的墙体,仿佛在诉说着岁月沧桑和历史剥蚀。北墙坡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和邮驿之路。登上观景台,四周虽然空旷,但依然是绿洲的痕迹,远处隐约地能看到古长城残壁蜿蜒,烽燧兀立,偶有几棵胡杨树。近处则是沼泽洼地,生长着芦草和红柳。

  

  千钧一发的重要关口,为什么不设在类似嘉峪关的隘口,而设在一马平川的孤城之地?尤其是从空中俯瞰玉门关,会发现这里几乎是一片平地,作为关隘并不险要。其实,在西汉,出城门的沼泽地或许是护城河,秦长城东西阻拦,马鬃山在北边横亘,南边则沿着敦煌西塞墙一直通向阳关,塞墙和烽燧以外是望而生畏的库姆塔格大沙漠。只是,长城不在了、沼泽干涸了,所以这里才变得平常无奇。

  

  玉门关是丝绸之路上旅人的前行灯塔和沙场将士的心灵归途。他们望见玉门关、阳关,要么行在正途,要么死而足矣。对于无法回到出生之地的远征军来说,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凯旋故里,而铁蹄进入了两关,就回到了故乡,精神的故乡。因而,东汉驻守西域31年的都护班超垂暮之年上书陛下:“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这就是玉门关的力量。

  

  它更大的力量是“锁水”。玉门关的设置,因水而起,锁住水源,就有了“万夫莫开”的自信。在以骆驼、马匹为交通工具的古代,要想穿过大漠就必须择水而行,流淌在长城沿线的疏勒河,成为玉门关的军事防线。

  

  玉门关还是没能避免变成残垣的命运。在这旷野中,它所有的同伴都走了,只剩下它对抗着大漠肆虐的风沙和无边的寂寞。回首黄昏下的玉门关,它与孤单的黄色、低洼的芦草为伴,它的记忆只在那鼎盛的大汉王朝。

  

  王朝已远,烟尘断绝,终被废弃。

  

  这座汉代的玉门关,为何会被后来的王朝遗忘?

  

  汉玉门关外的三陇沙、白龙堆等沙漠、盐碱地带,地形复杂,环境险恶,历来被视为畏途,到隋炀帝设立伊吾郡以后,丝绸之路又开辟了由晋昌到伊吾的新北道,即国道312线,玉门关东迁到了瓜州境内。

  

  玉门关大概是从东汉永平十七年,也就是公元74年,就已经从敦煌西北,向东内迁。这被称为唐玉门关。

  

  唐代玉门关迁移到瓜州具体位置,一直众说纷纭。据记载,玄奘在瓜州晋昌城询问西行路程,“或有报云: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葫芦河,下广上狭,逥(同回)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但是,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玉门关在晋昌城东二十步。

  

  唐玉门关就像大漠上的海市蜃楼,在史书上清晰而又模糊,而实地则已经尘埃落尽,荡然无存了。

  

  据两关,阳关西出无故人

  

  西汉时期,汉武帝征服匈奴、收复河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列四郡,据两关”,四郡就是耳熟能详的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两关即是阳关、玉门关。

  

  玉门关与阳关互成犄角,相互策应,一阴一阳,拱卫中原王朝一方平安,又连通西亚欧州诸国,实为古代中国最主要的海关要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样,诗人王维的《渭城曲》让阳关至今名声大噪。阳关设在敦煌西南一片叫南湖的绿洲上,巨大的湖泊在唐代叫寿昌海,它是疏勒河最西端的一个支流,南湖绿洲曾经是汉代龙勒县、西晋寿昌郡的所在地。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阳关,在县西六里”。龙勒县是收复天马的地方,是进入国境的首站。玄奘从于阗经罗布泊回国,唐太宗接到玄奘的文书后,命令敦煌太守到阳关迎接。元时,马可•波罗入境后也经停阳关。

  

  阳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连绵的沙丘之间,依稀可见断断续续的古代墙基。在阳关旧址曾发现古代铁制生活用具、生产用具。那些房基、陶片、铜器在时时提醒着我们,一个偌大的古代城池就在脚下。

  

  敦煌是中原王朝最西边的一个城,所以,阳关、玉门关是敦煌西边最主要的关口,是长城的组成部分,理应固若金汤。但,阳关关城或毁于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敦煌博物馆原馆长荣恩奇认为:“沙子底下是澄泥,肯定有过洪水,在这个澄泥底下才是农田的痕迹、房子的痕迹、城墙的痕迹等等,这就说明阳关毁灭之前经过了一场洪水。洪水冲刷来了以后,植被破坏了,露天的渠道都完了,人们没办法才迁徙走了,西南方向和其它地方刮的风沙,慢慢侵入了,所以阳关就没了。”

  

  距罗布泊不远的雅丹魔鬼城

  

  金戈争鸣让人心生敬佩,凋零残垣又让人心生怜悯,也许苍凉寂寞也同样可以拨动人的情怀。离开玉门关,我们便出发前往雅丹魔鬼城。

  

  雅丹一词来自于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山丘”,是干旱地区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雅丹魔鬼城坐落在茫茫戈壁中,曾经是水草丰美的河谷。河流干涸之后,在大风的不断侵蚀下,逐渐形成了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坐着游览车,进入雅丹地貌腹地,成百上千的风化石伫立在茫茫戈壁上。如果不是开放为景点,这里定会荒无人烟,只有千奇百状的石头摆着各种让人类去想象的造型。

  

  雅丹魔鬼城也没有摆脱俗套,第一处景点叫“金狮迎宾”,风沙石酷似一头狮子,如草原之王一般傲视着整个雅丹王国。最后一个景点叫“西海舰队”。导游口口相传着这个“故事”:某年某位军方首长来到此地,看到星罗棋布的土丘阵列向着同一个方向,仿佛整装待发的舰队,便说:“中国有东海,南海,北海舰队,就是没有‘西海舰队’,就叫‘西海舰队’吧。”

  

  雅丹地貌之所以被称为魔鬼城,是因为这里地处风口,一年四季狂风不断,最大风力可达10到12级,如箭的气流在怪石山间穿梭回旋,发出尖厉的声音,似魔鬼嚎叫。此外,这里距离罗布泊并不遥远,更为魔鬼城增添了神秘色彩。

  

  也许是因为白天进入雅丹的关系,我们丝毫没有感觉到暗沙飞舞、狮吼狼叫,而是像走进一个千姿百态、扑塑迷离的梦幻世界。大概经过了亿万年的历程,这里的土丘也倍感无聊,于是幻化出各种形态来打发时间。

  

  不知道还要过多少年,这些土丘才会知道自己的结局,就只能跟自己做着一个个魔术般的游戏,让生活变得不那么枯燥乏味。穿梭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想象这些土丘度过漫长岁月的岁月历程,也许跟我们一样背负着困惑、感伤和美好。

  

  一座玉门关,半部河西史。

  

  玉门关经过漫长历史的无数次变迁,其原址已经变得虚幻,而玉门关已经成为历史的符号,永不磨灭。

  

  回首玉门关,阳光下仍是一片苍凉。这是一个遥远得连春风都不愿意眷顾的地方,但有着中国人的怀古情感和西行执念。

  

  一个威名远扬的关城,为什么消失于一片沙海?这座城池的最后一缕炊烟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玉门关,更多的谜团等待着解开。

亚洲腹地黑戈壁 中国最大无人区 探险猎奇好去处

“西出嘉峪关,北上马鬃山,心中有团圣火,燃烧在遥远的边关……” 这是我驻守红石山边防哨所时创作的一首军旅诗。车子在宽阔的高速路上飞驰,祁连山、马鬃山张开双臂迎接我们这群阔别多年的老朋友。在一个叫桥湾的地方,车子像一头雄狮呼啸着撞入雄浑浩瀚的黑戈壁。由于戈壁表面遍布碎石,像是刷了一层黑漆,人们就叫这片地域为“黑戈壁”。戈壁一词源自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方”。《山海经》曰:“黑戈壁”南依昆仑山,东出弱水。

黑戈壁指的是甘肃、内蒙古与新疆之间东起额济纳河,北抵中蒙界山,南临河西走廊西段,西依天山东段大约20万多平方公里广阔的区域,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面积比内地的省份都大,它是中国西北最大的无人定居区,是神秘诱人有待探索的秘境。黑戈壁是亚洲内陆的腹地,马鬃山又是黑戈壁的腹地,黑戈壁一年四季几乎是同一个颜色,马鬃山在黑戈壁的怀抱里,一睡就是亿万年。黑色的石头,黑色的山岗,黑色的砂砾。所有的黑色如同深夜的梦魇一般笼罩内心。那些裸露的岩崖,那些灰暗嶙峋的峰峦,还有狰狞的铁锈页岩,沉默无声,灰暗憔悴,仿佛深藏着绝世的孤独与寂寞。正如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斯文赫定所描写那样:“即便在月球上也难见得有比我们所走过的更为荒凉的地方,很少能见到一个略有生机的荒丘”。这片自古以来就被世人视为畏途困境之地,但不是死生之地,它是草原丝绸北路进出新疆、东去包头、张家口;北上外蒙古、俄罗斯;南达青海、西藏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也相当重要。

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在中蒙边界线上黑戈壁边缘,有一个“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的地名,正是“那林谢别斯廷布拉克”的异译。它被称为“中国最长的地名”,长达十个字之多,同时也是唯一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地名。让人望而生畏,倍感神秘的黑戈壁有一个荒漠甘泉,名字叫“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也叫“谢别斯廷泉”,被大片芦苇掩映,蒙古语又叫“萨拉赫鲁逊”(黄芦岗),这在干旱少雨的黑戈壁十分罕见,就是这眼不起眼的泉水,在国际上知名度极大,中国与蒙古国的边界线就是依据这眼泉划定,它不但成为探险考察史上的重要地点,还是内陆亚洲地缘政治的从不游移的地标。多年来,我有个心愿,就是找寻潜藏在黑戈壁中的历史遗址,追寻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当年进入黑戈壁的路线走一回,这不仅是作为边防军人的我在黑戈壁驻守14年,更大的原因是仰慕斯文赫定的探险精神。

斯文赫定(1865年2月19日——1952年11月26日)瑞典世界著名探险家,他生于瑞典首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那时正值19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整个知识界已向地图中的空白点宣战,这种潮流使斯文赫定对未知世界有一种执著的迷恋。从16岁开始,他就立下从事终身无怨无悔的职业探险,他潜心学习了许多有关探险考古的知识,坚持锻炼身体以抵抗寒冷、炎热和干旱、沙尘暴等极端地理和气候,默默地为前往中亚故着一切准备。1885年,时年20岁的斯文赫定获得了去俄国巴库的机会,工作完成后进行纵贯伊朗的长途旅行,他被广博的亚洲腹地深深吸引,这是他此生中亚旅行的开端。1890年4月,赫定再次踏上远赴中东的征途。作为瑞典王国外交使团的翻译,他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在国王支持下,开始了他在亚洲的第二次探险旅行。

1890年12月,他由俄国进入中国新疆,抵达中亚名城喀什。1891年1月初,斯文赫定离开中国,返回瑞典。1893年10月16日,斯文赫定又一次前往亚洲。1894年2月进入帕米尔高原,并在慕士塔格山脚下住了一段时间,曾试图攀登著名的“冰山之父”。1894年5月1日,再次抵达喀什。1895年2月17日,斯文赫定走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由于经验不足、条件恶劣,经过苦苦挣扎被一支驼队搭救。1899年,斯文赫定前往新疆进行了第二次考察探险。1900年3月28日,斯文•赫定完成了罗布泊西部的探险,准备返程时,他发现用于考察的一把铲子落在了营地。探险队的向导阿尔迪克返回营地寻找时遇到了沙尘暴迷失了方向,返回时候回了一些木雕的残片。斯文•赫定看到这些残片后非常高兴,却因为缺乏饮用水而不得不放弃了进一步考察。1901年1——3月,斯文•赫定再次来到罗布泊,根据向导的指引,发现了一座佛塔、三个殿堂和一大批文物。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后来证实,那座古城遗址,就是历史上记载的楼兰古城。这个发现震惊了西方世界,从此楼兰古城和斯文赫定名扬天下。1907年,斯文赫定第四次来中国,他的主要目标是西藏。他从克什米尔进入西藏西部,途经藏北抵达西藏腹地会见班禅,对西藏部分山川地形绘制了地图。

1927年5月9日,已经61岁的斯文赫定再一次赴西北,不过这回不再是探险,而是科学考察,背后还有政府支持,这与当年他数次从西藏被押解出境直是天壤之别。斯文赫定和徐炳旭率领一支空前规模的现代化科学考察队离开北平,前往中国西北考察,这是有史以来对中国西北的第一次大规模考察。本次考察由中国瑞典双方共同组成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北京大学教务长徐炳昶(旭生)和斯文•赫定分别担任双方团长,团员有中方人员10人,欧洲人员17人(瑞典5人,丹麦1人,德国11人)。考察内容包括地质学、气象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当年的西北科学考察团从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发,沿着北山一路西进,先到谢别斯廷泉,再沿古道前往明水古城,探访“丝路罗宾汉”“魔鬼黑喇嘛”的神秘要塞碉堡山。黑戈壁中的碉堡山是20世纪20年代,蒙古的失位王公“黑喇嘛”在这里占山为王,后来外蒙古派出特工专门前来将其刺杀。目前,蒙古国与苏联的秘密档案已经解密,“黑喇嘛”引起了广泛关注。蒙古国戈壁省的报纸《露珠报》在2000年还发表了专门的文章,探讨他的下落之谜。

碉堡山的西边不远处,就是专门对付黑喇嘛的杨增新要塞,气场更加宏大。通过大石头,沿真古道从星星峡进入新疆。到达哈密,再越过天山前往巴里坤,通过巴里坤湖、色必口,进入木垒。考察北庭故城。1927年开始到1935年结束的这次漫长考察,斯文赫定将八年中的经历、甘苦、成败得失,都忠实的记录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当中。

记录了考察路途中许多有趣和罕见的人文、民俗、地理等景观,以及考察队一路上遭遇和发生的一系列或有趣或悲伤的事件,在斯文赫定的笔记中有关黑喇嘛、红石山、谢别斯廷泉、明水古城、庙儿沟、尕司令马仲英、督军杨增新的记载。给读者栩栩如生描画出了探险考察队的一路所见所闻和所感,呈献给读者许多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逸闻趣事。斯文赫定不但路人皆知,而且为人们所热爱崇敬,与诺贝尔有齐名之誉。他一生醉心于中国西北的探险旅行,可以说是将现代科技和现代文明引入西北荒漠的先驱之一。我们现在知道的楼兰美女,小河墓地,楼兰遗址以及与欧洲人血统相近的白种人曾在新疆生活,两项成绩使赫定名满天下。一个是发现楼兰古城,一个是填补地图上西藏的大片空白。

八十年前,斯文赫定等受政府铁道部门委托,勘测修建一条横贯中国大陆的交通动脉的可行性(即后来的兰新铁路),斯文赫定对勘测考察修建一条横贯中国大陆的交通动脉,沿着河西走廊到达新疆的兰新线也就是在那时有了初步的构想,他还优先考虑由草原丝绸北道经额济纳旗到黑戈壁(马鬃山)走伊吾古道进入新疆的问题,其具体措施,首先是修筑并维护好内地连接新疆的公路干线,进一步铺设通往亚洲腹地的铁路。把着眼点放在加强内地与新疆的联系上,这是自辛亥革命以来具有远见卓识、忧国忧民的中国政治家、学者一再强调的共识。斯文赫定当年就曾关注过黑戈壁,提出途径黑戈壁(马鬃山地区)是从华北到西北最直接、最快捷的一条路线,如今这里的京新高速、铁路已经修通,亘古荒原打破了一万年的沉寂,这里有种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功劳,更有斯文赫定的一份贡献。

走过黑喇嘛碉堡山,马上就到了马鬃山镇,据史料记载,马鬃山地区与蒙古乃至俄罗斯进行民间贸易往来明清时就曾几度繁荣。明末清初,内地的内蒙古以及新疆的商旅,利用庞大的驼队,贩运丝帛、布匹、日用铁器、砖茶、炒米、皮毛、沙金等货物,经桥湾或明水,汇聚到公婆泉打尖休憩,补充草料食物后,由那然色布斯台抵达外蒙古乃至俄罗斯进行贸易。为行商方便,在桥湾、伊哈托里、那然色布斯台沿线建有方便住宿的土房,掘有水井,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条较为固定的通商路线。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政府优先开放与蒙古、新疆、西藏的贸易,允许内地与嘉峪关外的少数民族进行生活日用品贸易。乾隆至同治年间,由于朝庭的支持和保护,内地与外蒙古的贸易更加频繁,马鬃山传统商路的商贾行迹也日渐多了起来。外蒙古独立后,中蒙商人仍不时通过这条商路往来经商。

马鬃山是一个拥有1200余人口,面积达3.8万平方公里的边陲重镇,从地图上看,马鬃山镇的面积是肃北县的一半,你可不能小觑这个小镇,它竟然与江苏省的面积相当。位于黑戈壁腹地的马鬃山没有常年性的地表径流,水的来源全靠地下水。而方圆数百公里,最大的一眼泉就是“公婆泉”,一眼不大的泉水从小镇前山坡上的砂石中喷涌而出,汇集成一股细流溪缓缓地向北流去,泉水周围植被茂盛,芦苇有一人多高,还有红柳、沙枣等灌木。相传一对公公婆婆曾在此放牧骆驼,久而久之,人们也习惯上称马鬃山镇为“公婆泉”。

镇中心耸立着三只北山羊雕像和一块石碑,高耸的台基上方雕有一个威武挺立、头颅高昂、长着长长犄角的公北山羊;右侧是一只母北山羊,身旁偎依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北山羊,山羊雕像为边防小镇增添了边地气息和生活情趣。碑上用汉文和蒙文写着“三羊城”及“和泰荣兴”。碑身下方东西北分别有“东邻内蒙古、西通哈密道、北界蒙古国”之题字。小镇恬静整洁、肃穆祥和,没有人群的喧闹拥挤,没有汽车的嘈杂。到边境线,还有一百多公里的砂石路。过了红石山,再翻过几座山后,前面出现一片开阔地,远远地就能看见一座长城形状的巨大建筑,在黑戈壁的衬托下格外显眼。这是整个黑戈壁上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国门。这里是甘肃省唯一的口岸——中蒙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口岸。

国门坐落在茫茫黑戈壁之上,整个建筑为正方形结构,两端类似摩天大楼高高矗立,顶部宽大雄厚,上端建有仿长城垛口,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鎏金大字。整个建筑敦厚结实,恢弘大气,雄伟壮丽,如同凯旋门一般,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金黄色的光芒,在这荒凉的边地,这座雄伟的建筑不失为一道壮美的风景。打开两扇标志有“中”和“国”的大门,在前面十几米处芦苇丛旁,矗立着一座花岗岩石碑。上面镌刻着鲜亮的国徽和“中国、496”几个大字。这就是中蒙边界“496”号界碑了,跨过界碑下面的黄线就是蒙古国了,边界走向顺着山谷和山脊一路向西蜿蜒而去。站在界碑下,望着身后雄壮的国门和飘扬的五星红旗,一种庄严神圣之感油然而生。

在国门南侧,有一口被加了护栏保护起来的枯井,这就是“谢别斯廷泉”,还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周恩来井”,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了,这个位于中蒙界山南侧的一处荒漠甘泉,曾经是当年草原丝绸北道的重要水源补给站,从东北、内蒙古、京城、河北张家口出发,经内蒙古额济纳到甘肃河西走廊北部就进入了黑戈壁地带,在“谢别斯廷泉”休整补给,然后向西南折向明水沿着伊吾古道就可以抵达巴里坤、伊吾、哈密新疆东天山一带,这条路虽然大多是荒漠戈壁,但是取直线而行,大大缩短了行程,沿途又有水源补给,因而山西、河北、京城、内蒙古以及新疆的商旅、官员、军队大多选择此道进进出出,久而久之成为了丝绸古道进出中原与西域的重要路段。

另据史料记载,从西藏翻越祁连山,跨过河西走廊,从桥湾到黑戈壁马鬃山地区后北上外蒙古乃至俄罗斯进行民间贸易往来由来已久,四川、青海、西藏、甘肃、宁夏的商人、驼队、利用庞大的驼队贩运丝帛、布匹、日用铁器、砖茶等货物,经桥湾北上汇聚到公婆泉(今马鬃山镇)打尖休憩,补充草料食物,然后到达谢别斯廷泉再一次进行补给休整,由此抵达外蒙古乃至俄罗斯进行贸易。这条路也是西藏、青海喇嘛、僧侣传教和学法之路,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政府开放了与蒙古、新疆、西藏的贸易,允许内地与嘉峪关外诸少数民族进行生活日用品贸易。到乾隆至同治年间,由于朝廷的支持和保护,内地与外蒙古的贸易更加频繁,马鬃山传统商路的商贾行迹也日渐多了起来。外蒙古独立后,中蒙商人仍不时通过这条商路往来经商,蒙古人民共和国曾在跃进山以北沿途设置税卡,征收税赋,直至1930年前后才因双方冲突而中断。因为谢别斯廷泉是一处荒漠甘泉,在极度缺水的黑戈壁行走,必须依泉水而行,所以商旅行人都要经过谢别斯廷泉,谢别斯廷泉由此成为了过往商旅的中转站和补给站,东西草原北丝绸之路和南北蒙藏贸易往来都在这里交汇。

1927年至1935年的八年间,中瑞联合科考团的这次大规模考察是第一次以我国为主,所有采集品归中国所有,禁止将文物带到海外的考察活动,此次科考一改清末以来外国探险家、科学家、盗宝人在我国境内畅行无阻随意发掘,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国外的耻辱历史。斯文•赫定探险生涯中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是他率队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时,水尽粮绝,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他一人爬到了和田河边,遇水得救,他用靴子灌水,回去又救活一人;还有一次就是在这个谢别斯廷。斯文•赫定率领中国与瑞典联合西北科学考察团从内蒙古的包头穿越茫茫戈壁荒漠,途经额济纳旗到新疆的哈密。1927年11月13日的一场沙尘暴,几乎将整个驼队淹没。那场风暴一直停留在队员们的记忆中,使人们恐惧的不只是如同一堵墙壁一样从西边压过来的风头,还有一下子就如同置身于冰洞之中的突然来临的酷寒。黑戈壁的下马威,似乎预示了此行的艰难。他们的既定路线是尽可能沿着中蒙之间的无人区域向西前进,从伊吾古道进入新疆哈密。虽然有黑戈壁的艰险,但这条路远离河西走廊军阀的盘查,避开了让人谈之色变的黑喇嘛的散兵游勇的劫掠,所以有人甘愿铤而走险,踏上草原丝绸北线西行进疆。

一路上,斯文•赫定不停地提醒驼队不许靠近北方的山脉而行,因为那时外蒙古已经确立了红色政权。斯文•赫定显然不害怕强盗,当时的强盗还没有配备新式自动步枪,而他的团队是有先进冲锋枪的,并且有名正言顺的持枪准许证和中国政府的西北考察通行证。他也不害怕旅途漫长坎坷,探险家正是为了这个而来的。但他确实不愿意与红色苏联控制的外蒙古纷争。他要求在西行途中一旦出现岔路,必选择左侧的一条,以便远离争议地区,这样他们一直就选择了山前洪积山和戈壁谷地通行,那儿相对来说水与草都比较丰盛。 然而事实往往出乎意料,这次困扰斯文•赫定与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并不是外蒙古的骆驼巡逻队,也不是军阀们的无理阻扰,更不是黑喇嘛的游兵散勇们的打劫。

12月9日,在即将到达谢别斯廷泉附近时,他的胆结石病突然发作,再也无法继续前行,只好由四名团队成员组成一组,轮流抬着他行进。骆驼一匹匹倒下,粮食、饮水也越来越少,为了不拖垮整个队伍,他决定大队由中方考察团团长徐炳昶带领继续前行,他和几位自愿留下的团员在谢别斯廷泉水旁扎营留守,等待大队到达哈密后再来救援。他在其名著《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中关于“谢别斯廷泉”有这样的描述:“一眼清泉汩汩涌出,流向远方;四周芦苇茂密;远处黑色的山脉像屏障一样,护卫着这一方宁静。”我们看到国门西北约20米就是中蒙两国的界桩。泉水在国门正南约30米处,在泉水附近有一丛茂盛的芦苇,不远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红柳。这些景观和斯文•赫定当年描述的一模一样。他们在这眼荒漠甘泉旁苦苦地等待了大约一个月,靠捕获的获羚羊和过往商队接济度日。在困守那谢别斯廷泉的那些日子,斯文•赫定表现出了他一贯坚韧博爱的品质,就在圣诞节那天,随队的母狗“斯那疲”在一捆黑包裹上生了7只小狗。这被斯文•赫定称为他们的第一批圣诞来客。那天斯文•赫定一行在帐篷里铺上桌布,点燃蜡烛,并用猎获的羚羊肉做菜,用谢别斯廷泉水当酒,度过了有生以来黑戈壁的一个特殊有意义的圣诞节,他的留声机还播放出了舒缓美妙的哈里劳德尔的曲子《向着路的尽头》。

在斯文•赫定的描述中,黑戈壁虽然时常风雪弥漫,时常野兽光顾,但是一路上驼铃声声,商旅不绝。在他的记述中,仅在12月份,他就在营地附近遇到了5拨赶着骆驼的商队。其中12月10日,一天就遇到了两支商队,最大的一个商队竟有1200峰骆驼。那一夜,驼铃声整整响彻了一个多小时。想想看,1200峰骆驼,行走在黑戈壁上是何等壮观。斯文•赫定曾被这盛大的场面所震撼,更为那商队的组织工作之完善而赞叹不已,1200峰骆驼的队伍扎营、打尖、休息、出发,一切都有条不紊,准确而迅速。路经此地的这支拥有1200峰骆驼的商队是从归化(今呼和浩特)方向来的,打算到新疆哈密的巴里坤和奇台去。其实这条穿越戈壁之路是当年从北京到新疆最近的一条路线。当年还有一些驼队是到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去的,如今这些地方已经在蒙古国境内,但是在清代,清政府派出的乌里雅苏台将军,就像伊犁将军管辖的新疆伊犁一样,管理着现今蒙古国的土地。

就在粮尽弹绝之际,救兵方才到。斯文•赫定把这个让他永生难忘的地方理所当然地标注在了他们绘制的地图上,并在“谢别斯廷(音译为SEBESTEI)”泉的前面加上“那林(NORIN)”,这是与他一起坚守的瑞典地质学家“那林”的名字,因为这个泉的经纬度是“那林”测定的,按照惯例,斯文•赫定总是把测定泉水经纬度人的名字放在泉名的前面。在斯文•赫定绘制的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地图上,谢别斯廷的正式名字就成了“NORIN---SEBESTEI”。而出现在中文地图中的“布拉格”是蒙语中“水泉”的意思,显然是后来绘图人所加的。因此,如今地图上的“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这个地方,就是当年斯文•赫定困守了一个月的“谢别斯廷泉”。这是西北学者杨镰教授的一个重要发现,可惜这位探寻黑戈壁和古楼兰的学者前些年已经离世,中国地名史应该记上他的一份功劳。

这口井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周恩来井”,1962年中蒙两国划定边界时,关于这一带的边界走向,双方一直争执不下。当时蒙古国提供了一份清代内、外蒙古的一张地图,这张地图是按照清朝当时内蒙古和外蒙古传统习惯线划分的,这张地图可是够厉害的,表明的是漠北和漠南(内蒙古、外蒙古)分界线,它把额济纳旗、黑戈壁等中蒙一线本属于中国的部分领土划在了外蒙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被划在了边缘上。如果要按这个地图分界的话,那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不能正常使用了,而且还会丢失部分领土。在中蒙外交谈判的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提出应该根据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张地图来划界,周恩来总理于是找来了《斯文•赫定1927年——1935年中亚考察地图》,这份地图清楚地标明,当时中国与蒙古国的边界线位于谢别斯廷泉以北。这张1927年由西北科学考察团斯文•赫定绘制的地图是国际上广泛流传和认可的地图,有力地证明了1927年科考,斯文赫定是在中国境内科考,不可能跑到外蒙古科考。这个证据确实有力,随后中蒙两就依据谢别斯廷泉(北纬42’45’227’东经96’58’652’)划出了当时的国界走向,最终这口井也自然而然地划在了中国境内。此后在谢别斯廷泉以北树起“182”号界碑,2002年中蒙边界联建之后,182号界碑成为了“496”号界碑。由于斯文赫定的一次科考,由于周恩来总理的据理力争,谢别斯廷泉终于划在了中国境内,同时也有力地保障了领土的主权,如今,谢别斯廷泉已基本上干涸了,可当年就是这眼泉水,被南来北往的商旅们重视有加,商队途径此处,无不驻足休息打尖,人畜饮水,补充水源,没有这眼泉,就很难走出茫茫黑戈壁。

如今在其不远处芦苇丛中有一池碧绿的泉水,现在这眼荒漠甘泉已经被边防官兵用铁栅栏保护起来。当年在这条商路上行走的商旅,如同今天去新疆贸易的商人一样,感觉是在自己国家行走。伴随着外蒙古的独立,尤其是1962年边界的划定,再后来公路、铁路相继开通,这条丝绸古道黑戈壁地段中古老的道路才逐渐衰落和冷寂了下来。今天这里亘古如斯,漠风呼啸,变化的是我方一侧道路宽直平坦,沿边境一线的巡逻路也修建好了,边防战士们巡逻时,不会在无路的戈壁滩上行车受颠簸之苦,也不再遭遇车陷沙坑、前拖后推之累了。沿边境拉起的铁丝网,有效地防止了人畜越界产生的纠纷。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边防设施建设,也是国力的展示。界碑那头荒凉的小道也许就是商旅们赶着骆驼北上戈壁阿尔泰、巴彦洪戈尔、库伦、乌里雅苏台;西去唐努乌梁海、科布多、阿勒泰、莫斯科的古道。动物骨骸、烧过火的痕迹也许是他们安营扎寨之处,蒙方境内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北边的谷地山峦依然沉默不语。

国门西南方向是斯文•赫定探险队当年驻扎的75号营地,这是一座巨大的红柳枝蔓织成的迷宫。由于经常有人和动物爬进爬出,红柳枝上有鸟巢,红柳包里住着狐狸、獾,里面形成了一条弯弯曲曲的过道。实际上这座巨大的红柳包是一棵红柳滋生出来的,属于“一木成林”。在沙漠、戈壁地带,红柳是最耐旱的植物,生长极其缓慢。一棵红柳要长到四五米高,最少也得几百年。从1927年12月到1928年1月,重病在身的斯文•赫定不得不和几个助手留守在75号营地,就住在红柳包附近安营扎寨,等待救援长达一个多月。当时斯文•赫定抱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要在这里死守到底。斯文•赫定说:我在一个红柳包的附近,扎下了我的营地,就在前面,四顶帐篷占红柳包中心的四个角,他们每天在这等哈密来的信使,向他们报告科学考察团能平安到达哈密,这样就可以把他们救出去了,这个营地就是所谓的75号营地。这位著名的探险家,为保证团队的安全,自我流放在地角天涯,度过了圣诞、元旦等节日。在并不友好的边境,在黑喇嘛阴魂不散的黑戈壁北门,靠打猎维持生命,一直坚守到营救人员归来。

黑戈壁这块土地上有西戎、羌族、乌孙、月氏、匈奴、汉、吐蕃、党项、回纥、蒙古等20多个来草原少数民族驻牧游猎,这些民族后来在与农耕民族无数次的冲突、交会中,大多逐渐融于汉族大家庭,有的则成为中国的某个少数民族。汉代边障依托北山就是现在的合黎山、龙首山合马鬃山,统称为北山,黑戈壁正好位于其腹地,河西走廊南部的祁连山,阻挡了羌族、吐蕃之威胁;北山阻挡了来自北方匈奴的侵扰。迥然不同的地理位置,两种不同姿态的山峦,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河西走廊为汉帝国经略西域提供了大通道,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提供了保障。

1934年,斯文•赫定和贝格曼从黑戈壁西进哈密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座气势恢弘的古城——“明水古城”。按原计划,他们一行当天要穿越黑戈壁,晚上将到达新疆哈密境内的“庙儿沟”。但明水路边一处古城遗址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是一处汉代古城,尽管行色匆匆,贝格曼仍然为气势宏敞的明水古城画了一幅实测图。古城一共有七组建筑遗址,其中五个是烽火台。这是由一组烽火台严密拱卫的城池。贝格曼绘制的《明水遗址实测图》至今为止是此处遗址仅有的公开发表资料。包括斯文•赫定在内,近百年来穿行于此的中外探险队数以千计,竟与距离明水古城仅一望之遥的一个神秘要塞失之交臂。这样大的一个军事管制区,却从不为人所知,静静地潜藏在天山峡谷。随着神秘要塞浮现于世,一段关系到天山绿洲牧场存亡、丝绸古道兴衰的往事,便穿过如流岁月,成为现实生活的新话题。历经两千年沧桑的明水古城,到公元1935年,仍旧巍然屹立在斯文•海定带领的西北科学考察团之后,在他所写的《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一书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这座两千年前大汉皇帝抵御匈奴的西北前哨阵地,现在虽然已变成一座废墟,但在北面一座山顶上还有一座高耸的烽燧,非常清楚地屹立在那高山之巅。整个山谷是一块小型的山间盆地,海拔2130米,用土坯建造的古代工事虽然已经2000多年,但它能傲视着风沙和暴风雪,时间莫能使这里的一切完全消失,在它的周围还有6座烽火台,至今仍很坚固。像大型运动场地一样的军事城堡,虽然已是废墟,但凡是朝南的建筑都很完好,惟有西北一侧已多处风化移平,周围山体多半是裸露的花岗岩石,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明水是黑戈壁与新疆东天山两个地理单元的分界。明水古城地处黑戈壁丘陵地,丝路北线重要关隘,东可走向额齐纳(居延),远到宁夏、归绥和华北各地;西可跨进新疆,沿东天山以南到哈密、吐鲁番,沿山北可走向巴里坤、木垒、北庭以西;北可通过崆哆罗山上蒙古高原到乌里雅苏台;南可经公婆泉、鹰凹峡到河西走廊。明水附近古道四通八达。早在两千年前,这里就是从河西北部由内蒙走进西域的另一条重要通道,有关山、大漠中的汉塞之称。这里东西走向由于地势略高,不少地段属有水草的半荒漠地带,正如古人形容的那样:大漠苍凉,一派枯黄,时有“阵阵狂风不可挡,漫空沙石乱飞扬。穷以大漠连朝暗,多少征人委异乡。”尽管情况如此,但自古以来,这条线路却是游牧民族常常依靠驼马往返迁徙的荒漠古道,又称伊吾古道。由于外蒙古脱离中国,由于兰新线开通,它从古道的要冲变成了一节盲肠。

黑戈壁是见过世面的,它见过盘古开天地的壮举,见过女娲补天的豪迈,见过三皇五帝的功绩,见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文治武功,见过丝绸之路商旅的足迹,见过黑喇嘛、乌斯满的凶残;见过斯坦因、伯希和之流的卑鄙和贪婪,见过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新疆督军杨增新、历史地理学者杨镰的正义和执著……有多少潇洒豪放的汉子和柔情多姿的女子在大漠岩石和戈壁之间。任古老的漠风编织着茂盛的故事,任现代多情的风狂吻着她刚烈的脸颊。

黑戈壁盛产传奇,黑戈壁充满迷幻: 黑喇嘛、碉堡山,红石山、伊哈托里、谢别斯廷泉、国门口岸、明水古城、马鬃山玉矿、杨增新要塞等待你的发现。谈黑戈壁,道黑戈壁。留恋黑戈壁,探索黑戈壁,黑戈壁像块磁石,吸附着许多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悲壮激昂的故事传奇,等待你的光临,期盼你的发现。黑戈壁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只要你来过一次,就会铭记一生。它粗犷豪迈,它神秘诱人,它气场雄浑,它底蕴深厚,吸引无数探险猎奇者一次次光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