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失温症的处理方法不包括(受伤了,到底要冷敷还是热敷?别再搞错了)

导读 失温症的处理方法不包括文章列表:1、受伤了,到底要冷敷还是热敷?别再搞错了2、花非花雾非雾之分手篇3、二战后日本恶魔院长,只为骗取物资,四年间活活饿死上百名儿童4、大意?马拉

失温症的处理方法不包括文章列表:

失温症的处理方法不包括(受伤了,到底要冷敷还是热敷?别再搞错了)

受伤了,到底要冷敷还是热敷?别再搞错了

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

有些小损伤

比如跑步扭伤脚腕

很多人都会选择自行解决

而最常用的办法

就是冷敷和热敷

实际上

很多人搞不清楚两者的区别

在应该热敷时进行了冷敷

该冷敷的时候却进行了热敷

结果导致损伤更加严重

今天我们来聊一下

冷敷与热敷

这些情况应该选择冷敷

冷敷是指用冰袋或冷湿的毛巾敷在受伤部位。主要功效是通过促使局部血管收缩,控制小血管出血,减轻张力较大的疼痛,从而达到消肿、镇痛的效果,还可以减少局部血流,降温退热,防止炎症和化脓的扩散。

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遇到的扭伤和挫伤,应该先选择进行冷敷。

因为扭伤和挫伤会导致小血管破裂,血液渗入周围组织而出现肿胀,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带来疼痛感。这时采用冷敷可使血管收缩,让受损部分管壁得到修补,出血和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和肿胀。

冷敷注意事项

❶ 冷敷适用于早期的软组织损伤,也就是刚发生扭伤的时候。

❷冷敷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冻伤。

将小毛巾在冷水或冰水里浸湿,拧成半干,敷于局部。每隔数分钟更换1次,持续15~20分钟。

注意观察皮肤的变化,至少每10分钟观察1次。如果皮肤出现苍白、青紫或反应麻木,要立刻停止冷敷以防出现冻伤。

如果身体出现寒战,感觉脉搏变快、呼吸困难及面色改变时,警惕出现失温症,也要立刻停止冷敷。

总之,冷敷的主要作用就是止血和消肿。并且在冷敷时,要注意防止冻伤。

这些情况应该选择热敷

热敷是将热的物体,如热水袋或热毛巾,放置于疼痛部分的皮肤上。主要功效是通过让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从而达到消肿、消炎、减轻疼痛、消除疲劳的作用。热敷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自我防病、治疗的最常用疗法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热敷

❶ 最常见的运动损伤,除了在运动损伤应激期不能进行热敷外,通常损伤发生2~3天后,就可以用热敷来缓解症状。

❷ 热敷能缓解眼疲劳、头晕、慢性腰椎疼痛、臀部疼痛等,此外,还能缓解颈椎病早期疼痛,治疗痛经或寒性腹痛。

❸很多人常用的蒸汽眼罩,就是利用热敷来缓解眼部疲劳。甚至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造成的皮肤硬结情况,也可以用热敷来缓解。

热敷注意事项

❶ 切忌使用过热的温度或者直接接触暖水袋,这可能会导致皮肤烫伤。

❷对于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如果需要在肩颈及其周围热敷,应该先咨询医生或者物理治疗师。

❸ 热敷期间,如果发现病情加剧或身体感到不适,要立刻停止热敷。

❹患处有伤口或者是刚愈合的皮肤,感到过分疼痛或肿胀者,以及患有急性炎症、皮肤炎、血栓性静脉炎的人都不宜采用热敷。

冷敷和热敷“术有专攻”

冷敷

❶ 让毛细血管收缩,收缩局部血管。

❷刚发生扭伤时,要用冷敷处理消肿。

热敷

❶ 让毛细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❷损伤2~3天后,要用热敷处理。

总之不管是冷敷还是热敷

在进行中都要时刻关注身体状况

防止冻伤和烫伤

同时提醒大家

这只是辅助治疗措施

当身体出现严重不适

或不能判断是否合并骨折或感染时

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编辑:文茜婷

资料:上海女性

花非花雾非雾之分手篇

人海中谁知道有你有我,我们居然相遇沒有錯过,从此笑过哭过爱过恨过,一路走来纠结折磨,耳边依然飘荡着你的歌,唇上还有你的热情如火,心底经常呐喊你的名字,街灯月色都在骂我。

  骂我的虚伪,假的笑,假的欢乐,不能错过,偏偏错过,失去的实在太多太多,多少回忆从我心中碾过,多少泪珠在闪烁。

  为何错过,恨你恨我,失去的实在太多太多,梦已远,情未了,留下漫漫寂寞,不能错过,偏偏错过。

  我绝对不能再软弱,不能再去碰她的钉子,结束了,就是这样,不能再打电话给她,不能再发短信给她。

  但是,我为什么觉得自己不能呼吸,我在缺氧,我快要死了。

  有一天,齐飞和叶凡又碰到了,他们大吵了一架,叶凡哭着把心里话通通告诉了齐飞,齐飞听后,觉得有点意外,旧病胃痉挛复发,叶凡骑车离开了房间,依次的来到他们约会的每一个地方。

  傍晚时分,叶凡来到落日海湾,在海里大喊大叫大哭,差一点被海水淹死了,这时候,齐飞他们找到了叶凡,把她救了上来。

  齐飞,你陪着叶凡,我和庭伟去弄点吃晚餐,你们一个害了胃痉挛,一个害了失温症,不管怎么样,都要好好地吃一顿晚餐,我们弄好饭菜以后给你们送进来哦。

  我第一次谈恋爱,对处理感情的事情完全没有经验,对不起,你别哭啊,你一哭,我的胃痉挛又要发作了。

  也许你不该爱上我的,我也不该爱上你。胡说,我等了你几个世纪,我写的歌你都忘了吗?

  我到了我们所有去过的地方,还有我们一起拜访浪漫的地方,我一直在拉这首歌,我以为你会给我打电话。

  我不知道啊,我每天自己看着手机,跟自己作战,我也有那该死的什么保护色。

  叶凡和齐飞病第二天就好了,齐远的事情开始解决了,他辞职了,就这样潇潇洒洒的辞职了,实在让人出乎意料。

二战后日本恶魔院长,只为骗取物资,四年间活活饿死上百名儿童

寿产院是日本的一种福利机构,具有独特的时代属性。

该机构多由官方或者个人建立,用来寄养失去监护人的孩子,一般来说,寄养院会收取一定的费用,收费形式不做限制。

考虑到寿产院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日本政府往往会为寿产院提供程度不等的补贴。

因此对于个人建立的寿产院来说,在收费和补贴的双重作用下,一般是可以获得丰厚盈利的。

▲寿产院里的儿童

因为寿产院可以为遭受意外的孩子提供一个庇佑所,所以往往会披上一层神圣的外衣,被视作以奉献为主的伟大机构。

然而,阳光下往往隐藏着罪恶,1948 年 1 月 15 日的东京柳町寿产院恐怖事件,就揭露了院长夫妻恶魔般的可怕行径。

一、意外发现

1948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气温异常寒冷,街上几乎看不到一个行人,两名警察百无聊赖地巡逻,他们打心眼里觉得今夜不会有异常情况发生。

就在二人结束例行巡逻,即将返回警局之际,一个鬼鬼祟祟的男子拉着一辆平板车出现在二人的视野中。

奇怪的是,他虽然行走得十分辛苦,却不去走有路灯的大路,反而捡些幽暗的小路行走。

这种情况多多少少有些不合常理,让警察起了疑心。

于是,二名警察便前去盘问他的身份。

▲40年代的日本警察

面对盘问,拉车男子显得较为慌张,他承认自己是处理尸体的人,车上的箱子装着的都是横死的人,自己接受主家的委托将尸体送去掩埋。

这种情况在战后的日本并不少见,作为战败国,日本本土的处境非常艰难,极度缺乏各种物资,意外死亡和饿死的人也很多。

于是,对尸体进行简单掩埋的埋尸人这一工种应运而生,警察对此也见怪不怪了。

▲二战后的日本本土

不过此时的两位警察,并没有打算轻易放走他,因为板车上拉尸体的箱子,上边画着橘子的图案,里边似乎另有玄机。

因为根据战后日本的资源管制法,任何食品的配给都极度稀缺,无论是大米白面食用油等基础食品,还是砂糖奶粉水果等补充食品,在黑市上都是极具价值的硬通货。

许多人为此铤而走险,通过盗窃、抢劫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食物。

眼前这个所谓的“埋尸人”本身就形迹可疑,再加上车上的箱子是食品包装箱,这无法不引起警察的怀疑。

两个警察基本肯定,箱子中装的必然是被盗窃的食品。

想到这里,其中一名警察立刻拿警棍挑开了箱子,本以为会收缴不少食品,岂料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

诚如埋尸人所说,箱子里边确实是尸体,而且干瘦如枯枝的小手告诉警察,箱子里的尸体都属于小孩子,仔细辨别后发现共有四具。

震惊之余,警察开始怀疑起这四个儿童的死因,于是便询问埋尸人是否有证明儿童合理死亡的证据。

▲寿产院存放儿童尸体的米柜

埋尸人掏出了四张由医院开具的死亡证明,根据证明上的描述,四名儿童均是由于肺炎而去世。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一点,当时日本还存在户籍制度,是会对死亡人口会出具证明用于销户的,只不过由于战后的日本社会极其动荡,才导致了埋尸人为了多赚钱而私下处理尸体,所以这里埋尸人能拿出真实的证明和私下处理尸体并不矛盾。

在看到证明后,出于职业敏感,两名警察还是觉得有问题,于是他们询问孩子是来自哪里的,埋尸人回答说来自于柳町寿产院。

二、希望的天堂

听到这个名字后,两名警察非常震惊,要知道寿产院是养育孩子的场所,没能力养育孩子的穷人视其为希望的天堂,政府对其非常重视。

所以在那里的孩子,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医疗条件,按理说都至少在当时的社会平均水准之上。

可是再看眼前的四具尸体,不光骨瘦如柴,似乎还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儿童肺炎致死率不高),这和警察传统认知中的情况大相径庭。

▲二战后的日本急需要恢复人口

要知道,战后许多穷人无力给予孩子良好的生活环境,个位数的开销就能满足一家人的最低温饱。

即便如此,不少夫妇还是会选择节衣缩食省下至少5000日元,只为将孩子送至寿产院,由寿产院将孩子们抚养成人,给予他们更好的条件。

持续的战争几乎掏空了日本的国力,而战争后期日本为了增加兵源又强行要求国民生育,在经济低迷、粮食歉收的恶劣环境下,普通民众的生活都难以为继。

而国家禁令之下,民众又不能采取避孕措施,这就意味着哪怕父母养不起孩子,也只能一个接一个地生。

▲抚养多个子女的日本妇女

在家长的心中,孩子去了寿产院,可以获得充足的口粮甚至副食,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医疗。

最终获得为国家效力的机会,改写贫苦的人生,这也是为什么父母们会承受斩断亲情的巨大痛苦,不惜耗费巨资也要将孩子送去寿产院的根本原因。

可是眼前孩子的尸体似乎又在向全体日本国民发出严厉的诘问:

我们听说的情况是真相吗?我们梦想中的孩子天堂真的存在吗?

深感事关重大的警察,将四具尸体带回警局,警局最终决定,将孩子的尸体送去当时在日本解剖领域最权威的庆应大学进行尸检。

三、绝望的地狱

当庆应大学的尸检报告传回警局后,可怕的真相令警局上下震惊,随着媒体的介入,柳町寿产院恐怖事件随即也曝光至全日本。

▲警察在柳町寿产院搜查到的物资

在这四具尸体的尸检结果,确实证明三个孩子患有肺炎,不过他们的死亡原因却并不是疾病,而是失温症和营养不良。

四具尸体的胃中几乎完全没有胃溶物,皮下脂肪接近为零,直白地说就是在寒冷的环境中活活饿死的。

随后,警察突袭了柳町寿产院,搜查并发现了大量儿童的尸体被存放在米箱中,死因和之前的四个儿童类似。

据案发后,被逮捕到案的寿产院工作人员交待,他们在院长石川夫妻的命令下,每天只给每个儿童喂食两勺奶粉和三勺糖。

▲柳町寿产院院长石川猛

讽刺的是,警察一度怀疑是寿产院的财政出了问题。

可是在后续的搜查中,他们又在仓库中找到了23公斤大米,6公斤砂糖和超过8公斤的牛奶制品。

从当时社会的人均食品分配量来看,这批食品在当下绝对属于天文数字,完全可以供养整个寿产院里的儿童很长一段时间。

院长石川夫妻被逮捕后,交代了他们的罪行。

原来,当石川夫妻向贫穷的儿童父母一次性收取了5000日元甚至更多的抚养费后,他们非但没有尽到养育义务,反而转手将孩子卖给了某些有需要的人家。

普通的孩子可以卖到300日元,仪容较好的孩子可以卖到500日元以上。

▲日元

至于短期无法出手的孩子,石川夫妻就用极其低分量的食品去喂养他们,因为政府会定期按照儿童数量,向寿产院的孩子提供补助,就是上文提到的大米、砂糖和牛奶制品。

石川夫妻缜密地计算好每个孩子的口粮数量,并确保政府补贴要大大超过孩子食物的摄入量,最后将结余的食品送入黑市售卖,赚取大量财富。

即使有孩子死亡,石川夫妻也不会感到难过,反而十分开心。

因为根据日本的文化传统,政府会为去世的孩子提供两瓶葬礼用酒,在物资短缺的时代,酒的价值要高于粮食数十倍,比如我们会发现许多政权在战时或者战后会发布禁酒令。

每当死亡一个孩子,石川夫妻会自己独享一瓶祭祀酒,将剩下的一瓶酒送去黑市以极高的价格售卖。

这就可以解释,为何他们不提高孩子的存活时间,去换取长期的政府补贴,因为儿童死亡后换取的价值可能更高。

▲政府在转移幸存的儿童

柳町寿产院曾经确实做着抚养儿童的正经生意,所以才会凭借着1920年-1940年的良好口碑,每年接收到大量的寄养儿童。

可是当日本确定战败后,大约是在1944-1948年,石川夫妻便开始改行,利用寄养儿童敛财。

在短短的4年间,就用这样残忍的手法致使103 名儿童因饥寒而死(死亡人数大约在 85 人至 169 人之间,由于尸体无法找到,柳町寿登记信息也为伪造,日本警方推测最有可能的非正常死人数是 103 人)。

这对恶魔夫妻伏法后,曝光的真相震动了整个日本社会。

无数深爱着自己孩子的父母开始重新审视寿产院这种机构,政府也对寿产院进行了更高程度的管控。

可喜可贺的是,反思后的日本政府,调整了强迫国民生育的政策,允许妇女自由选择堕胎,这十分有利于父母亲自抚养子女。

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强大的根基在于儿童,然而儿童本身是柔弱的,当面对心怀不轨的成人时根本无力抵抗。

所以国家应该从法律法规到民众意识,全方位多角度采取保护儿童的措施,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顺利成长。

注:

本文中关于柳町寿产院杀童案的真实内容,参考自日本医学哲学医学倫理网,吉田一史美《第二次大戦前後の日本における乳児の生命保護》。 发表于2013年11月21日

大意?马拉松越野致21人遇难

5月23日,直升机在事发区域搜救失联人员 供图/新华社

救援人员将遇难者遗体搬上直升机 供图/新华社

救援人员商议搜救失联人员细节 供图/新华社

梁晶

5月22日,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景区举行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致使21人遇难,遇难者中不乏曾有多年马拉松经验的跑圈顶尖选手。

23日,记者从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公共安全事件前方应急指挥部获悉,23日12时许,被困人员搜救宣告结束。截至12时,21名参赛遇难人员遗体已经全部转运出遇难现场,应急救援行动结束,伤员救治、善后处置、事件调查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一位参与救援的救援队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由于出发时天气较热,再加上越野跑,选手们所带设备较少,大部分选手都没有带救生毯。事发时气温骤降,身着短袖短裤的选手们没有自保条件。

甘肃省委书记尹弘23日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强调要尽快组成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举一反三、汲取教训,坚决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要妥善做好善后工作,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事件

马拉松遇极端天气21人不幸遇难

5月22日,在黄河石林景区举行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据一位参赛者“流落南方”发文称,比赛开始后不久就开始下雨,10点半左右,雨点开始越来越密集。“流落南方”介绍,出事的位置位于CP(检查点)2和CP3之间,长约8公里,这一段路途非常陡峭,摩托车上不去,因此CP3没有任何补给。而5月22日当天遭遇极端天气,狂风骤雨之下很多选手遇到失温情况。

23日,白银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旭晨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该事件是一起因局部地区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截至23日8时,共搜救接回参赛人员151人,其中8人轻伤,在医院接受救治。20名参赛人员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另有1人正在搜救确认中。23日10时,比赛遇难人数上升至21人。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本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暨乡村振兴健康跑,并非默默无闻的“野鸡赛事”。该赛事已经在黄河石林景区举办了三届比赛,没发生任何事故。据赛事组委会此前发布情况介绍,本次(第四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共分100公里、21公里和5公里3个组别,其中100公里组别分9个检查点,5月22日上午9时从黄河石林景区南山广场开跑,途经南环路、中心街、常生村、景区饮马沟西口等地,终点为豹子沟广场。

参赛条件方面,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赛事要求百公里组参赛者需提供近一年50公里以上完赛成绩证书。

人物

“虽然大腿根和脚踝拉伤,但是活着真好”

据“流落南方”介绍,5月22日比赛那天早上,天气晴好,但在他下摆渡车时,天色转阴并且突然起风,“风力有四五级的样子,体感温度瞬间降低,参加百公里越野赛,开枪前我跑了两公里来热身,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更麻烦的是,跑完这两公里,身上也没有热起来。”

据“流落南方”回忆,22日早9时整比赛开始,风力有增无减,“这个长下坡,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帽子直接被吹飞,又停下来返回捡帽子。”在“流落南方”到CP2之前,开始下雨,过了CP2之后,他感觉到雨更密、风力也很强,导致视线受到严重影响。

“流落南方”感觉到,越往上爬,风越大、雨越大、温度越低,体感温度更低。他全身湿透,因为冷得受不了,他找了一个相对避风之处掏出保温毯裹在身上,但保温毯瞬间被风吹散开。最后,由于感觉到手指没有感觉,舌头也冰凉,“流落南方”决定退赛下山。

“流落南方”撤退到山腰的小木屋里,当时小木屋里选手的人数已经达到接近50人。“后面撤回到小木屋的选手们带回来的消息,都是一路上看到倒下来若干位选手,躺在路边一动不动的、已经口吐白沫的。”

而另一位名为“玲珑心”的选手称,他是快到CP3的位置决定下撤的,“当时已经轻度失温,全身上下打哆嗦,包括牙齿,下撤到小屋子的过程小腿抽筋好几次,大腿不听使唤,摔倒两次,后面遇到上山的小伙伴,扶着我一起下撤才抵达小屋子。万幸!虽然大腿根和脚踝拉伤,但是活着真好!现在一直担心那些还没回来的选手。”

越野跑顶尖选手梁晶不幸离世

据媒体报道,此次事故中有多位国内跑圈顶尖选手不幸遇难,其中就包括国内超马纪录保持者梁晶。5月23日,北青报记者从梁晶一友人处获悉,22日,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有选手失联后,他认识的好几个朋友无法联系上,其中一位是国内越野跑顶尖选手梁晶。

据梁晶友人提供的梁晶的朋友圈信息显示,梁晶最后一条朋友圈发布在5月22日上午8时20分,定位在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这个风有些大,第二次比赛中遇见沙尘暴,第一次是在隔壁大帐篷里面,一些小石头都飞起来了,沙子都吹进来了,然后半夜狂风大作,工作加固根基。”在该朋友圈中,梁晶还发布一个视频,视频中,电视剧版《神话》的一个户外装置被风吹倒,“你看这个风多大。”梁晶在视频中说。

据公开资料显示,梁晶是中国超马纪录保持者,跑友圈里的“梁神”,“梁大将军”是他参加八百流沙400公里超级越野跑的冠军称号。“最快超马”是他保持了国内选手超马纪录的称号。

2018年10月1日,越野赛2018八百流沙极限赛,来自探路者飞越队的90后选手梁晶以85小时46分43秒的成绩摘获冠军大将军。梁晶在某网络平台上自我简介为,“跑步中干饭最快的选手”。

一位遇难者的女儿陆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23日凌晨,住在贵州的母亲接到组委会电话,称其丈夫在比赛中失联,正在搜救过程中。得知消息的陆女士随即在网络上搜寻本次比赛的情况,后在网传的视频中,发现了躺在地上已不省人事的父亲。网传的视频中,陆女士的父亲躺在地上口吐白沫,看上去已经没有了意识。

陆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父亲今年52岁,已有多年跑马拉松的经验,此前也经常到全国多地参加马拉松比赛,“黄河石林越野马拉松是他第一次参加,但是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参加过别的越野马拉松比赛。”陆女士介绍,在参加马拉松之前,父亲也会每天跑步锻炼身体,“他虽然50多岁了,但身体比我还好。”

救援

紧急成立应急指挥部现场搜救

据报道,接到白银市委、市政府报告后,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对救援处置工作作出安排部署,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成立应急指挥部以及现场搜救、医疗救治、善后处置、事故调查、综合协调等工作组,迅速组织力量开展救援。随后,尹弘连夜赶赴省应急指挥中心进行指挥调度,与在事故现场的相关负责同志视频连线,详细询问人员伤亡和救援进展情况,对救援工作进一步提出具体要求。

尹弘强调,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搜救被困人员。要把抢救生命作为重中之重,争分夺秒搜救被困人员,对受伤人员实施紧急救治,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要保持通讯畅通、道路畅通,尽快把相关人员转移到安全区域,周密细致做好身体恢复、心理疏导和生活保障工作。要确保救援人员自身安全,严防因次生事故造成更大损失。要尽快组成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举一反三、汲取教训,坚决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要妥善做好善后工作,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受尹弘委托,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带领相关部门迅速赶赴事发现场,组织开展救援处置,看望慰问受伤人员。任振鹤强调,时间就是生命,搜救刻不容缓。要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分工、精心组织、科学施救,军警民力量统筹调度,空中地上同时救援、拉网式搜索,确保找到所有失联者。救援人员要保证自身安全,坚决防止发生次生事故。要就近就快调集优质医疗资源,不惜一切代价救治受伤人员。要采取一人一专班的方式,安抚伤亡人员家属,做好善后事宜。要严格落实值班值守、信息报送等制度,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信息。要迅速开展事故调查,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细致、客观分析查找事故原因。要汲取沉痛教训,全面排查安全隐患,抓细抓实防范化解工作,全力以赴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选手大多轻装上阵带救生毯的很少

一位现场参与搜救的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是22日下午4时左右接到的消息,5时许就赶到了事发现场开始搜救。由于黄河石林山高坡陡,再加上主要作业时间在夜晚,伸手不见五指,给救援行动增加不少困难。据这位救援队员介绍,搜救过程中他们发现的失联者大部分是单人落单,有两组是两人一组失联,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气温骤降出现失温情况。“我昨天现场感受最低温大约零下2摄氏度左右,选手大都穿着短袖短裤。”

这位救援人员介绍,由于出发时气温较高,再加上是越野跑,选手们大多选择轻装上阵,带救生毯的人也很少。搜救时,救援人员发现大部分选手没有救生毯等取暖设备,少数带着救生毯的包裹方式也不对。“我们猜测可能是事发时条件也不允许裹好,有的遇难者我们发现时只裹了一点毯子。”这位搜救队员介绍,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低于33摄氏度时,人就会出现思维意识受限的情况。

分析

比失温症更大的风险来自大意

冻伤乃至失温,一直是越野赛要面对的风险。而更大的风险其实来自组织者和参赛者的大意心理。

据景泰县融媒体中心发布的景泰县气象局5月21日天气预报,21日夜间到22日白天景泰县大部分地方阴有阵雨,北风4-5级别。

23日,景泰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赛事举办前气象部门已经做了预警和服务工作。

查询黄河石林近三届的赛事强制装备要求,组委会一直要求跑者随身携带包括GPS、200克以上风衣、保温毯等防风保暖装备。但也许是前三届都是风和日丽,跑者今年没有强制要求携带冲锋衣,这让跑者面对极端天气时无所适从。

“流落南方”称,今年的比赛,感觉到组委会组织方面一些细节变化,“比如赛道布标,感觉黄河石林这个比赛槽点变少了,组织工作更细腻了。但偏偏就是今年的比赛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流落南方”称,“5月底,白银已经入夏,基于前几届的经验,冲锋衣并没有被列入强制装备,而是作为建议装备写进了赛事手册。关于这一点,没有人提出异议。”为此,“流落南方”将他的冲锋衣装进了转运包,存放到赛道62公里处的CP6换装点。

据组委会此前公布的“比赛装备”信息,组委会强制参赛者携带9个装备,其中,号码布、计时芯片、电子轨迹、GPS跟踪器由组委会提供,参赛者个人还需携带照明设备、水具、救生毯、口哨、手机。“因未携带装备所造成的后果由参赛者自行承担。”组委会消息称。

据“流落南方”回忆,黄河石林的赛道,最难的部分在CP2到CP3,8公里距离,爬升1000米,且只有爬升没有下降。山是石头与砂土混合的路况,很多段都非常陡。

“在以往的比赛中,这一段都无比艰难,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所以CP3不提供任何补给,这意味着,即便到达山顶,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热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还要坚持到CP4。”

或许组委会过度依靠往年办赛经验,误判了失温的风险。跑者则是轻信了组委会的经验,将注意力集中在防止晒伤,缺乏对低温的抵抗能力。

文/本报记者 张月朦 张夕 褚鹏

统筹/池海波 杜锐

内存

还原越野赛惨剧经过

22日9时,来自全国各地的172名越野跑运动员,踏上了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举办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征途。这段坡陡弯急、险峰林立的赛事,曾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自然生态特色赛事”“中国马拉松铜牌赛事”。

然而,开跑仅3小时,“有几个人已经没有意识,口吐白沫了”“速来救援”“CP2山顶”等消息,便在该赛事工作群中炸了锅。

白银市市长张旭晨介绍,当时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即24公里的CP2附近),突遭灾害天气,短时内局地突降冰雹、冻雨,并伴有大风,气温骤降。

13时30分左右,景泰县中泉镇葫麻水村村支书王钦林接到发生险情附近的常生村村支书通知后,迅速组织村民赶往支援。葫麻水村村民卢有铎等人,在救援途中发现3人冻死。穿着棉衣的村民,还未登顶,便已感觉寒冷,体感温度在零摄氏度左右。

14时左右,已距求救信息发布后2小时,赛事组委会在派遣景区应急队伍抵达CP2山顶后,调取参赛人员GPS点位情况研判,才进行停赛处理。

18时左右,初步统计发现已接回139名参赛运动员,仍有33人失联。

22时左右,10余人已确认遇难。

事故发生后,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启动应急预案。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赶往事发现场,组织开展救援处置。随后,甘肃省委、省政府成立现场指挥部及7个工作组。

23日1时左右,指挥部已确认151人安全,但剩余21名参赛人员伤亡情况仍未明晰。经过2个多小时后,指挥部明确剩余21名参赛者中有16人遇难,5人失联。随后,遇难参赛者增加至20人。

23日9时许,最后一名遇难者遗体被找到。指挥部确认,遇难人数达到21人。

白银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李渊慧表示,此次搜救最困难之处在于被困人员距离比较远,路程中仅有部分路段可通行小汽车,到达补给点后只能采取步行。搜索过程中基本采取步行,该地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夜间十分危险且很多地方没有通信信号,只能采用卫星电话。

文/新华社

科普

什么是失温?

马拉松比赛的最适宜温度大约在10℃至15℃,但身体对外环境温度(冷、热环境)的适应也非常重要,而体温调节又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当产热速率低于散热速率,体内热量越来越少,不足以保持体温,就会出现“失温”现象。户外运动中失温的原因主要有:环境温度过低和穿着太少,使得人体通过体表传导流失的热量太多;身体能量不足,特别是运动进行到后程,因为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没有足够能量供以产热维持体温。温度过低时,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导致人体的化学反应难以进行,进而抑制人体机能,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失温有哪些症状?

轻度失温:患者体温下降到33℃至35℃,同时会产生剧烈的寒战、四肢冰凉、脸色苍白、严重疲劳、语言不清、肌肉不受意识控制、呆滞、记忆力减退、情绪改变或者失去理智、脉搏减缓、幻觉等。

重度失温:患者体温降到32℃以下,并且失去意识,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肌肉不再痉挛、脉搏和呼吸速度放慢、体表血液循环大幅度下降、丧失意识等。

文/央视新闻

令人心酸的婆缪峰山难

山难

婆缪峰共有2次山难,第一次是在2009年,李红学遇难,还有一次是2014年,自由的风遇难。我们分别说说两次山难。

2009年山难

关于这次攀登,没有事故报告,从网上的一些简短的新闻可以勾勒出事件:2009.6.27,李红学和张彧冲顶婆缪峰顶峰,晚上7点,两人攀登至距山顶仅100米的位置。但天公并不作美,婆缪峰顶突然狂风大作,于是两人决定放弃登顶,沿原路下撤。当时他们沿着原来登山者留下的岩钉,紧抓登山绳一步步下滑。两人间距并不远,但山顶上一片漆黑,张彧称看不见对方的行动。张彧回忆,他先于李红学到达5000余米的一个山包间预定位置。突然,他听到头上传来“铛”的一声清脆响声,估计是岩钉从峭壁中脱落。紧接着便听到李红学传出“啊~~”的惊叫,叫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间回荡很久。其后他赶紧呼唤李红学,但寂静的山谷间再也没有回音……

转自晕晕狼的搜救报告,图中红色段为事故发生地段

此外关于这次山难的经过还有的资料就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李红学滑坠后,张彧非常恐惧,他不敢继续下降(因为很多攀登装备在李红学身上),呆在原地,当晚出现了幻觉,听到女人小孩哭的声音,后来又听到父母叫他,生不如死,后来熬到了天亮,鼓起勇气开始下撤(因为自己不下去也是死),发现旁边有稳固的岩钉以及一小段废弃的登山绳,于是用石头砸断登山绳后,借助该绳子缓慢下降,后续的一些危险路段没法使用废弃的绳子做保护,干脆就无保护下降,因为张彧清楚没人能够帮他了。最终回到大本营。

2009年山难搜救

“红学,爸妈来婆缪峰找你,塑料袋里放吃的和打火机,我们有人在山上找你,如果看见人或者听到人声……”。李红学的父母在搜救期间写的,看了很难受,大家登山一定要安全回家,亲人等着我们

此次山难共进行四次大规模搜救行动,除了找到一些遗落的物品外,并没有发现红学的遗体(即便到今天都没发现)。第一次规模最大分三批数十人次进山搜救,以苏拉(国人首登队伍成员之一),李勇为主在婆缪海子附近幸存者老张描述坠落地点展开搜寻(婆缪海子方向),搜寻无果。第二次搜救以徐老幺,袁老二为主,结组交替保护沿李红学攀登线路上搜寻,上到5100米处因线路太过危险,搜寻无果。第三次由徐老幺攀登婆缪海子附近山脊到4800处用望远镜观察婆缪千米绝壁疑似坠落处,搜寻无果。第四次由郑朝辉(自由扶梯2号攀登者之一),徐老幺,葛舒嘉组成搜救小组,日隆管理局派遣多名工作人员做后勤支持,李父到达婆缪大本营上牛棚子监督指挥。

2014年山难

关于此次山难,有比较详尽的事故报告,下面节选攀登成员之一的赵四的事故报告(为方便手机上阅读排版上略作修改),报告转载自盗版岩与酒。

8月14日,阴。一夜休整起床后大家才开始装包,这时才有了相对明确的分工,我负责领攀背所有的塞子,风王大箩筐匀着背三个包,这时候我发现大家并没有往自己的包里装太多食物,或者是心里根本没有做几天的攀登计划和食品计划,简单讨论后决定带10包山之厨米饭和大约20(包/条)能量胶(棒)以及一包果珍土豆泥巧克力威化。(问题2)。

前进速度并不太快,草坡,水槽横切,我们的岩锥基本都用在这里,冲涮形成大岩板槽光滑异常,基本没有地方放塞子。向上横切了三段,到了碎石坡并很快找到了10年前王茁和伍鹏放器材的地方,十年弹指光阴,山河未变人易老。王大说:这是我们的青春和我们的故事。三人哭了笑,笑了哭。继续前进,风在队伍的最后。

下午三点我们到达岩壁下开始攀登,为了效率我穿的是一双平时穿的5.10Galileo。岩石有些破碎,爬了4段翻上山脊海拔4850M,线路最难一段的大约5.9,等三个人跟上来已经快6点。直接在前年的C1营地露营,这是个在山脊上的一个长约两米宽一米多点的不规则的长形凹槽,稍加整理,用塞子把大塑料布固定在四周,顿时营地舒服起来,吃了3包山之厨和一些果珍热可可。四个人用各种姿势睡了,夜里,先是雨后来接着是雪。

8月15日,醒来后雨继续不停,这一整天大家都只能继续窝着,这个时候食品问题出现了,我们开始节省口粮,今天消耗2包山之厨和饮品,大家盘算了下如果明天天气变好采取何种形式,方法一:集体轻装冲顶,方法二:继续把营地推到5100左右在轻装冲顶。考虑了路线长度和四人状态后还是决定采用第二种形式来增加成功率。记得那天风抱怨自己的状态一直还没出来。

8月16日,雨终于停了,顶峰清晰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估摸着15个pitch就可以拿下了,尽管岩壁还是有些湿滑,7点我们已经开始了攀登,但是攀登节奏明显慢了,4段没有特别难点的绳距,却足足花了近5个小时。在到达前年攀登的下降点的时候,王大表示体力跟不上决定就在原地等待。这个临时出现的情况导致我们又做出了一个新的计划:三人轻装突击,无睡袋无Bivy少量能量胶(棒)和几条巧克力威化和一把电锤。我提出带上一套炉子和铝箔地席,但是没有回应,那看似近在咫尺的顶峰让人忘了一切。如果能在第二天冲顶返回这样配置或许没有问题,如果我们带了炉子和食品,如果我们一早就开始轻装登顶,如果没有后来那场雨雪,如果,他妈的我们根本就没有如果。

中午12点半,我们继续开始攀登,线路开始难了,岩壁很整齐,一条狭窄漫长的山脊线路,角度开始变大,能放塞子的地方开始变少,记得有段线路只放了4个塞子,在一处屋檐裂缝下我们选择了从山脊左边也就是婆缪南面横切,脚下是一直延伸到两河口的岩壁,没有手点,脚下有两条缝,脚踩一条稍内陷的小缝,手反提和膝盖等高另一条缝,腾不出手也看不到怎么放塞子,如果掉了就是一个巨大的摆荡,大约横切出5米才有一处相对好的保护站。等风和箩筐过来后,三人估计着难度在5.10D-5.11A。又爬了一段后天快黑了,我们找了一处岩壁根做好保护就在这过夜了,很快雨就下来了。那晚手是湿的,脚也是湿的,完全在考验冲锋衣的质量。三人穿的基本一样,一件冲锋衣,一件羽绒一件软壳和冲锋裤,还好温度还可以接受,只是三人基本没有连续5分钟以上的睡眠。风算了算,我们和王大分开后又爬了8个pitch。

8月17日,雨在天快亮的时候停了,我们没有太早出发,等着晚些气温高些暖和点再出发。八点多,我们塞下了点能量棒和巧克力威化后开始出发,又爬了4段的横切,甚至还晒了会太阳,我们携带的水袋里已经基本空了,在背阴处找了些雪塞了进去。但是越喝越渴。11点的时候顶峰出现在我们面前。风用对讲机告诉王大:顶峰近在咫尺。可能是地震造成的缘故,我们攀登的山脊并没有和顶峰直接连在一起,中间隔着一条30-50米宽的崩塌槽,上部是巨石和沙堆呈台阶状向下分布,再往下就是几乎是80°角度的冲刷沟槽直冲向两河口方向。我们还需要先下降一段再绕到顶峰下才能开始攀爬。我清楚记得我们还说,从这沟里爬上来多快啊,风说:这多脏啊,我还是爬我的山脊。谁也没想到这冲刷沟会是风的宿命。11:30的时候,风开始领攀,风把羽绒服冲锋衣脱下放在岩壁下。他说穿着爬没感觉。这是段漂亮的裂缝,风漂亮的拿下,估计在10A的难度。阳光很好,我跟攀上去后又领攀了2个pitch。

下午两点半,顶峰已经在两个绳距以内了,但天气开始变坏了,先是雪粒接着就是雨。但是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风果断的否掉下撤的提议:哪怕Aid也要干上去。言语中满是兴奋。我清楚记得那天下午的攀登真的很漫长,雨雪中,风几乎是半米一个塞子向上Aid。在最后一个pitch,已经完全是下雪了,风再次拒绝了下撤:这时候撤就白活了!我们挂在岩壁上不断的张望着,终于风大叫:“好了,快上来拍个照。”没有时间了,这时候已经是晚上7:30分,风边收塞子边下降。天开始黑了。雪一直在下,三个人其实都感觉到了危险和不安,甚至是死亡。这些知觉来自天气,体能,环境。三个人开始犯困,行动缓慢。而所有食品只有一包能量胶和一块能量棒了,而且还放在风丢在地上的衣服里。我们必须继续下撤,至少到上午的那个崩塌槽里,山顶太冷太冷。我们互相提醒着不能睡不能睡,一定要撤下去,川歌,小C,果果在等着我们。那天的时间如此的漫长而又飞快, 不记得是卡了一次绳子还是两次,4段垂直下降和一段山脊的大石头上蹦跳着斜坡下降。在最后一个下降点,三个人不停的发抖,几乎是那种控制不住的感觉,我们已经进入了轻度失温状态,我说:这次玩得有点大。风回答什么我不记得了,但是他的神情和语调却已经开始有了变化,当时我以为是失温或者是体力透支造成的,但其实比这严重得多。当3个人都下降到崩塌槽的时候,我看了表,已经是18日凌晨0:30。

疑似自由的风滑坠处,图片来搜救报告

8月18日凌晨。到处都覆盖着雪,和我们猜想的一样,绳子粘着雪冻在半空收不回来,我们也没力气纠缠,下降点不是和起攀地点重合,在夜里,在积雪中SOLO爬上几十米的乱石堆去取风的衣服对于我们已经不太可能,我们在这个三面环抱一面向下的崩塌槽里找了一处2米见方的沙地,把雪踢开弄了一个沙坑躺了进去。因为没有绳子做保护,我们只能尽可能的远离向下的冲刷槽,刚坐下,风突然站起来说要小便,径直飞快的向下窜了几步到了崩塌槽和冲刷槽的交界处倒在地上,再往前半米就会掉下垂直向下的冲刷沟。我和箩筐赶忙冲上去把的风尽可能向后拖了一米多,风就是不愿意再回到高处的那个沙坑,我们也没有力气把他扛回去,只能在原地又清出一个新的沙坑,这时我们发现风的软壳已经湿透,没有选择也没有犹豫,我和箩筐最快速度把风的软壳脱掉并换上箩筐的羽绒服和我的冲锋衣,把风湿透的安全带脱了下来我们不知道雪什么时候停,我和箩筐左右夹着风在沙坑里睡了过去,雪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我们担心的雨也没下来。这一夜,风至少翻了2次身,他说他尿在裤子里了。

天终于亮了。6多点三个人就坐起来,风的情况比预想的要严重,他言语和神色象变了一个人,恍惚迟缓,言语中他甚至无法确认我就是他认识的赵四。我和箩筐让他动动手脚看看,只是慢些似乎都一切正常。地上到处都是雪,我们想等暖和点再出发。八点多,箩筐冒险爬到风的起攀地点拿回了风的衣服,我穿上风的冲锋衣,箩筐穿起了风的羽绒服。衣服里有最后的一点能量棒,三人匀着吃了。我带了一个PETZL的红色塑料滑轮,再加上上升器和塞子,做了两次三分之一系统试着把绳子收下来,风就在原地坐着看着我们,我们也想让他多休息会。毕竟这里的海拔也在5200左右,再加上我们的体能,动动都累的不行。终于,绷紧的绳子嗖的一声弹了下来,我们喜出望外,大叫:好了风,我们可以出发了,起来吧。这时候是8月18日上午十点零2分。风挣扎着用手想把身体撑起来,但一个踉跄,风不仅没站起来反而顺着沙子和雪向下滑到下方一个一米宽2米长的大石上,我和箩筐几乎同时喊了出来:伍鹏别动!但是,风没有任何的停顿,继续挣扎着要起来,但是风永远没有再站起来,他再次向下滑落,就这样,面对着我们背向下,一直向下坠落,一直向下,身体在两侧的岩石上碰撞着向下坠落,我们就这么看着他的脸就这么看着他消失在深处。

我拿起来绳子要下去,箩筐哭着一把抓住我:没了,没了,来不及了,咱们下去也回不来了。理智慢慢回来了,我们知道风真的没了,他最少向下掉了100多米。(我们处在的海拔大约在5200M左右,后来小河和孙斌是在5050M找到的风,从风身上看得出来,风在那一瞬间就走了)。我们掏出相机拍摄了事发地点的环境。尽可能的记录周围有利用价值的景物。我们是哭着离开那个保护了我们又带走了风的崩塌冲涮槽。我们必须向上爬了一段才能回到东南山脊,回头看去,这个地方像极了墓地,而我们就是幸存者。我们用对讲机通知了王大,王大简单的问:是不是出大事了?我说:是,我们现在下撤。返回的路上,耳边满是各种人声,问箩筐也是一样,手机至始至终没有信号。我们互相提醒着现在这种情况一定要小心再小心,我们不能再出任何岔子。13段下降,我们打了4个bolt.晚上7点我们和王大会合了,我已经不记得是如何告诉王大事情的经过,只是依稀记得我们7:30开始继续下降,5段绳距降完已是半夜3:30.还记得,我们是两人同时下降结果在绳子上睡着了,箩筐超过了第四个下降点在绳子上上下不得,迷糊中我把刀递给王大让他割绳子用另一根绳子放箩筐下去,那一夜片段的记忆中尽是疯狂。还好王大至始至终没有失去冷静。

当上午的阳光把我们灼伤我们已经在乱石滩沉睡了5,6个小时。我们摇摇晃晃的继续下撤。中午十二点我们回到了大本营。我们倒头睡去,下午五点,王大决定连夜出山去报信。

2014年山难搜救

搜救路线图,图片来自小河搜救报告

这次山难共有两拨人员前往搜救,8月19日晚上8点半,队友王大传出消息;当夜第一波搜救队进山。8月20日,接回队友赵四和箩筐,搜寻了南壁C1。8月22日,第二波搜寻队伍出发。8月24日,在5050高度找到伍鹏遗体。8月25日,把遗体安葬在4850位置。搜救报告由何川(西部大片路线攀登者之一)撰写,以下登出搜救报告节选,详细内容可以参见盗版岩与酒论坛相关讨论。

8月24日,早起,云层较高,太阳时而露出;机械塞已经运到C1,等不及运到C2,9点左右,我们三人出发。走到积雪坡,积雪坡是一个小型冰川,在积雪坡和岩壁根之间保护着爬了一段到达沟槽的正下方。沟槽里有流水,岩壁全是湿的,第一段有局部难点,Aid通过,第二段稍难,第三段最难,湿呼呼的烟囱,保护也不是太好,第四段不难,到此下半段就爬完,幸运得很,几次落石都没造成伤害。这里是一个肩部,孙斌通过对讲喊我仔细观察,走进沟槽上下看了,都没有发现什么痕迹。下方是光滑的冲水沟,停住的可能性比较小,上方也是冲水沟,但台阶及褶皱较多,比较好爬,决定继续向上寻找。

目测从这里到雪坡也就两个绳距,雪坡末端是一个拐弯,在这一带停下来的可能比较大,拐弯后下方有一个带仰角的台阶,通过可能会有麻烦。在保护站等孙斌和阿甘,各种假设在脑海中盘旋:伍鹏会不会缩在某个角落里等我们?见到我们会有多开心?会不会发现停在雪坡的高处?会不会什么都看不到?开爬就停止想象,沟槽里水流不断,好在很简单,速度很快,翻上几个台阶之后,看到流雪的痕迹,心中一紧,告诉孙斌,可能近了;再上了一个台阶,一抬头就看见了伍鹏,他静静的蜷着,趴在雪里,一动不动,黄色冲锋衣,黑色的裤子。兄弟,我们来晚了,这就接你回家。这时天空飘起了雪花,我掏出手机,在接近的过程中拍了照片,仔细的看了看,手部和脚踝的皮肤有些泛白,头埋在雪里看不见,攀岩鞋和安全带都在。这里是一个缓坡,在仰角台阶下,沟槽拐弯后迅速收窄,堆积了不少积雪。雪越下越大,等我爬到上方时,伍鹏身上已经有大量雪花。孙斌和阿甘上来后,山上的雪化作流水倾泻而下,流过保护站,越来越大。我替柔柔念着她要对伍鹏说的心里话,哽咽着难以出声,生离死别,天各一方,心痛不已!

疑似自由的风遗体发现位置,图片来自小河搜救报告

阿甘摄影拍照,孙斌和我处理遗体,用露营袋包住遗体,放到桶包里。他俩用一根绳子往下放桶包,我用另一根绳子下降,把自己连在桶包上,防止桶包被撞击以及帮助通过台阶等卡点。从遗体的伤痕判断:“伍鹏死于致命撞击”,此后减速停了下来。我们带了电钻,打了挂片做保护站,可以安心下降。电话与山下的阿飞沟通,确定柔柔希望把伍鹏留在山上,把伍鹏带离沟槽,安葬在C2平台就是此行的目标。入土为安,也避免飞禽、流水、落石的侵扰。与大本营沟通,要求明天上来2人带着挖掘工具增援。五段降到雪坡底,从下午2点半发现伍鹏开始下大雪,到6点半把他安放在雪坡底部,雪停了。浑身湿透,三人挤在单人帐里烤衣物,孙斌烤了一会儿钻睡袋捂去了,我俩熬到夜里12点,相继睡下。

山难分析

继续说说婆缪峰的山难,山难分析是我们能从山难得到的最有用的东西。李红学和伍鹏都是国内登山的一把好手,发生事故是因为好几样致命因素同时发生导致的。下面将搜集到的资料分享如下:

2009年山难

关于李红学的山难事故,能找到的资料很少,在8264的新闻和贴子里针对这件事情的相关记录就是他们两个人只有一盏头灯,而我听苏拉说,当时甚至连一盏头灯都没有,唯一的照明设备仅仅是DV上的灯。在这样的照明条件下,不难想象那枚导致李红学坠落的岩钉为什么没有打稳了(也有说法是这枚岩钉是以前留下的,这个无从考证了)。

2014年山难

自由的风的这次山难的资料分析比较详细,当事人每人都写了事故报告(这对失去挚友的他们绝非易事),并且在论坛里面严肃的讨论了事故原因,在此表示感谢!

一同攀登的成员之一赵四的帖子对风滑坠的原因描述如下:

后记:我一直想知道风在最后时候出现了什么状况导致了事故,在多方的帮助下,我基本知道了答案:脑水肿。症状表现有:头疼呕吐,萎靡,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行动困难。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回顾事故缘由几乎就是大意和天意。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拿下这条线路,我们之间的友爱和付出超过兄弟间的情感,我们的勇气即使是死亡也不能让我们后退,但是一个一个最低级的错误出现在我们的身上,愚蠢的令人难以置信这是四个平均年纪40岁的老男人干的事情,写出来是让更多人引以为戒,而不是换来一句“SB”或者眼泪。 这篇帖子,详细内容可以参见盗版岩与酒论坛。

一同攀登的箩筐的总结如下:

整个队伍低估了攀爬线路所需要的时间;对天气影响攀登进程需要格外准备的干粮不足;对“任何时候不可以离开主绳和锚点的保护”没有相互监督检查和互相帮助。如果把伍鹏用扁带链接在固定滑轮组的机械塞上,或许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我坚持不让他攀登最后一段,不给他做保护,或许也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已经没有如果。详细内容可以参见盗版岩与酒论坛相关讨论。

攀登照片,大雾弥漫,可想象攀登之艰苦,图片来自赵四攀登报告

另外,在攀登报告的帖子里,还对该次事故罗列了如下原因,详细内容可以参见盗版岩与酒论坛相关讨论:

总结:四个小伙伴的十年Party,他们都有着不短的攀登经历,在各自的攀登领域都曾面对过艰难的困境,都曾体验过好友因攀登事故离去的痛苦。集经验,能力于一身的他们本该享受一次完美的怀念之旅,但最终却以失去一位挚友生命的惨重代价结束了这次旅程。到底什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通过比对赵四,箩筐,王大的攀登报告,也许可以找出一些令我们受益终身的宝贵经验。

一、伍鹏滑坠的原因

1、海拔适应不足:从这次婆缪攀登团队的攀登日程可以看出,他们似乎并没有高海拔的适应计划,除了因雨在日隆休整一天,其他时间每天都在上升海拔高程。而高海拔适应的通行方式是上升一定海拔高程,下降,休整,再次上升海拔高程,这个过程中既让身体充分适应高海拔环境,也可以作为即将进行的攀登的热身。

2、脱水:经与王大核实和箩筐的攀登报告显示,BC出发,只有王大和箩筐带了水袋,伍鹏和赵四没有带水。平均水量每人不到2升饮用水,在4800m一号营地因雨耽搁一天后,每个人的水量已经告急。而接下来的两天,登顶三人从4900分队点出发只携带了一个水袋,1.5L饮用水,登顶前一天就已用光,随后一直吃雪或者饮用把雪放进水袋的融雪水,不能有效补充水分。在登顶后下撤到bivy点后近12小时没有饮水。在漫长的高海拔岩石山脊路线上想寻找补给水源几乎没有可能,而正常状况下攀登者最少每天需要2L饮用水。

3、缺乏能量供给:根据三份报告显示,BC出发的食品清单少的可怜。四人共10份速食米饭,20个能量胶(棒),少量土豆泥和巧克力威化,一些果珍。同样因雨在4800m一号营地耽搁一天后,食品数量告急。4900m分队后,登顶三人只携带了每人数个能量胶(棒),随后的两天里没有其他食物。而能量胶棒在耐力运动(如耐力跑)中是按小时补充的。高海拔攀岩有很多时候身体处于厌氧状态,极其耗费体力,两天几个能量胶棒完全不能有效供给身体所需能量。

4、失温:事发后我们一直在讨论伍鹏在18号上午滑坠前的表现,经各方经验汇总,集中在失温和脑水肿上。回来后经过详细查阅资料和比对赵四箩筐口述的临床症状,我偏向于还是失温造成的身体机能退化。因为哪怕是最轻微的脑水肿也会造成严重的头痛,呕吐,及可能的大小便失禁。而引发失温症的条件(Conditions Leading to Hypothermia),低温,不适当的着装与装备,潮湿疲劳,虚脱,脱水,食物摄取不足,对失温症没有了解,饮酒(酒精会引发血管扩张,增加人体的热量散失)伍鹏符合八成。滑坠前的表现符合几乎完全符合中度失温症的症状。(具体请参阅百度文库-给所有喜欢户外的亲--户外失温症一文)伍鹏在17日登顶前跨越崩塌沟槽时做出了极其糟糕的决定,把风衣和羽绒服留在了下降点,体能消耗已经到极限的他只穿着软壳开始最后的攀登,也许那时他的计划是登顶后可以撤回下降点,不幸的是开始不久天气开始转变,不能防水的软壳在雨雪中很快湿透,加上风寒效应,再加上连日的脱水和能量补充不足,悲剧的大门就这样打开了。反之,有风衣和羽绒保护的赵四与箩筐虽然也轻度失温,但干爽的身体空间还是让他们逃过一劫。

5、Bivy点没有建立保护站:这个问题我曾经私下问过王大,而王大的回答是令我感到惊讶的,他说:“实际上整个攀登团队在宿营点都没有设置保护站,因为有的空间够大,有的石头环绕,想掉都掉不下去。”这是基于攀登者都处于正常状态对所处地形的合理判断,而建立保护站应该是种习惯而不是判断。攀登团队在风雪中艰难下撤到bivy点,赵四甚至割伤自己手指以保持清醒,三人体力完全透支,加上不同程度的失温,绳子也被冻住,能刨坑三人搂抱在一起已经是最大努力了。但伍鹏17日晚上和18日早晨的种种表现,并没有引起同伴的警惕,如箩筐报告的结尾所说:“对任何时候不可以离开主绳和锚点的保护,没有相互监督检查和互相帮助。”18号凌晨如果说在严酷的主客观状况下没有能力设置保护站,那么18号早晨没有设置就是令人遗憾的疏漏,当然就如赵四所言:“如果还有如果。”

攀登照片,大雾弥漫,可想象攀登之艰苦,图片来自赵四攀登报告

对于事故原因,还有如下一些观点,同样出自盗版岩与酒论坛中的事故报告汇总贴:

1、没有目标明确的攀登计划:记得王大进山之前,在太原停留,数年未见的我们共进午餐相谈甚欢。期间我曾善意的提醒王大:“鉴于你现在的体能和攀爬感,你们这次要爬婆缪得做好三天上升一天半下降的计划。”王大当时给我的答复是:“这次完全没计划,难说大本营吃喝一下,溜溜弯就扯呼,哈哈哈。”当时我并不知道除了赵四和伍鹏,还有箩筐的加入。在我的概念里边,两人团队和三人团队其实在阿尔卑斯方式上其实效率是相当的,而四人团队离轻装快速攀登实在很远,就算是组合成两个两人团队在同一条路线上攀爬也是效率低下的,也不安全。没有目标便不会有计划,没有计划便不会有攀登策略,没有策略必定没有准备,而没有准备(心理和生理,装备和食品)在高海拔攀登是极其危险的。他们选择的东壁转东南山脊,路线漫长,高程上升和攀爬段落往往不能形成正比,欺骗性极强且地形复杂,下撤比上升还要耗费体力,没有攀登计划的团队对此毫无准备,必然失误接踵而至。

2、没有设立团队Leader:攀登团队的Leader是个非常tough的角色,既要技艺精湛,经验丰富,还要审时度势,知进知退,同时还要协调成员间的关系。但Leader最重要的职责或者作用是防火墙,是底线,是原则。执行攀登计划的过程中,对攀登节奏的把控,安全度的控制都依赖Leader。没有Leader的团队变的没有决策,有着长达超过十年友谊的团队成员间万事商量着来慢慢演变为只要有人提出建议,其余成员不是赞成就是不反对,即使想反对也变得不好意思反对,对即将面临的风险也因此失去了警觉和预见性。

3、团队中是否存在Summit Fever(登顶狂热):这里摘抄一段网上叙述登顶狂热的英文原文:“Summit fever had developed in that group," he said. "There was a chemistry in there that meant they were going for the summit no matter what ... They were all driving each other on. These people came together and because of the place and the atmosphere and their personalities, they became blinkered and simply focused on the top. There was no careful awareness in the group and the most dangerous thing about groups is that everyone hands over responsibility for themselves to someone else ... It means that no one is taking responsibility. There can be a false sense of strength in numbers, but it doesn't matter how big your group is - you can have 1,000 people and the mountain could still kill them all.”我请我的朋友@janeclimber 翻译成了中文:“登顶狂热感染了那个队伍,他说。“他们不管不顾地一心就想着要冲顶......他们互相鼓劲。是这个地方这个氛围和他们的个性促使这帮家伙凑到一块儿去了,他们变得短视,眼里只有顶峰。整个队伍失去了警惕。最危险的是队伍里人人都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他人 ......这意味着整个队伍没有人负责。也许心里有人多势众的错觉,但是不管你的队伍有多少人——就是有一千人,大山也能把他们全部消灭。”每个攀登者的登顶狂热都因性格不同而表现方式不同,但共同点是越接近顶峰越是执着盲目,越是把登顶看做是人生唯一的意义,忽略所有风险,忘却了所有的责任。

关于山难原因,还有很多有益的讨论:对于可能遭遇下雨的阿式登山来说,是应该用羽绒还是棉服?最后导致风滑坠的主因到底是失温还是脑水肿?GPS偏离问题。这些每个都是非常好的话题,值得深入研究,留待后续的帖子刊出。

天气,脱水,食物短缺,Bivy点没设立保护站,缺乏攀登计划,没有领队,乐观估计攀登时间这一系列原因最后诱发了失温或脑水肿又或者是两者皆有,最后触发了悲剧的发生,这一系列因素中,如果有1-2个没有发生,也许这次攀登将是一个很好的怀念之旅。

(全文完)

专业、有故事的山友公众号,欢迎关注

原创文章,禁止抄袭和转载,保留一切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