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脍炙人口的脍炙(文字是烤来的:燺熇燔炙炮,烤肉有门道)

导读 脍炙人口的脍炙文章列表:1、文字是烤来的:燺熇燔炙炮,烤肉有门道2、你读的书是什么味道?3、炙鸭·鳜鱼·酸肉4、古人的抄袭与洗稿 王勃杜甫欧阳修都这样做,您怎么看?5、2019高考

脍炙人口的脍炙文章列表:

脍炙人口的脍炙(文字是烤来的:燺熇燔炙炮,烤肉有门道)

文字是烤来的:燺熇燔炙炮,烤肉有门道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五柳七

立秋说贴秋膘,得说吃羊肉。

金受申先生在《北京通》里说:“从春节往后,直到立秋,北京人都是不动火锅的,所以一到这一天,涮羊肉的馆子必然门庭若市,而烤肉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也算是老北京人‘吃尽想绝’的一种讲究。”

清代袁枚一辈子不谈《说文》,却为羊肉破了回例。一次请客,客人有不食羊肉的,袁枚劝道:“此物是味中最美,诸公何以不食耶?试看古人造字之由,美字从羊,鲜字从羊,善字从羊,羹字从羊,即吉祥字亦从羊,羊即祥也。”满座大笑。羊是吉利字,还有供养的养字、御膳的膳字、珍羞的羞字。只是“痒”“恙”也从羊,不知怎么说?

烤肉宛是老字号,齐白石先生曾题“清真烤肉宛”,并注说“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董桥在《文字是肉做的》一书中说起这事。书名真好,可以就此讨论一番,文字是“烤”出来的。

四十年前的夏天,邓拓先生在《北京晚报》上发表过《烤”字考》一文,说一位朋友写信,请他写文谈谈,诸书到底有没有“烤”字。这位朋友是汪曾祺,汪曾祺还专门就此事求教了语言学家朱德熙。三位先生均认为,烤字或从“燺”字而来,又作“熇”。燺是多音字,做动词时读kǎo,《康熙字典》释“煏(bì)也,或作焅(kù)”。

此后不少学者考证过“烤”字。烤字至迟在明时就已出现,《金瓶梅》《红楼梦》中均有“烤”字。最有趣的一例,见于明代张云龙《广社·上声》,是一个字谜,谜面是“火烘燥炙燔焚烧”,谜底为“烤燺”。说到燺或熇,还要提一个烤靠字。

张大千先生晚年在家中建“烤亭”,同样是烤肉爱好者。他曾请张学良过府,亲自掌勺做了一席家宴,并手书一份菜单,其中有道菜叫“绍酒烤靠笋”。

《辞海》说,烤靠通焅,词义读音同样接近燺、熇二字。这个字如今多见于东北的那道“铁锅烤靠大鹅”,也是诸书无此字。不知要不要算大千居士的自我作古?

“烤肉煮肉图”壁画砖,甘肃博物馆

熊掌、鸳鸯怎么吃?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

上古时的“烤肉三式”,见于《诗经》,就是燔、炙、炮。

燔、炙、炮有什么区别?诸书解释不一,可谓一笔乱账。如《颜氏家训》释:“凡傅于火曰燔,母之而加于火曰炙,裹而烧者曰炮。柔者炙之,乾者燔之”。何谓傅,何又谓母,说个烤肉连“傅母”都扯出来的?傅于火的意思是陈于火上,“母之而加于火”是要先煮一下再上火烤。

所谓脍炙人口,脍是生吃,炙是烤熟。《诗经》说“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就是大碗喝美酒、大块吃烤肉。孟子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熊掌怎么吃?先秦时普遍烤着吃,名为“炙熊蹯”。鱼一般做脍,孟子的意思是脍炙二选一,那就吃烤的。

《吕氏春秋》称“肉之美者,獾獾之炙”。獾獾是什么?解释不一,有说是狼,有说是鸟,还有说是烤熊掌。

《山海经》中有鸟名“灌灌”,獾獾可能是《山海经》的灌灌。古人以灌灌谐音“欢欢”,以喻夫妻恩爱。棒打鸳鸯之前,是更狠的烧烤獾獾。

鸳鸯同样可烤。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提到过:“向游吴之卢区,留钱春塘。爱选家持螯把酒,适有弋人携双鸳至。得之燖(xùn)以油爁(làn)下酒,酱香料燠(yù),熟饮馀吟。倦得此甚适诗云:盘中一箸休嫌瘦,如骨相思定不肥。”

林洪说的燖指煮熟,燠指加热。重点是爁字,意思也是烤。《西厢记》中有句唱词“这些时吃菜馒头委实口淡,五千人也不索炙煿(bó,指爆炒)煎爁。”

林洪所谓“得之燖以油爁”应该和“母之而加于火”一个意思。

羊里有鹅 鹅里有啥

除了意大利炮的炮之外,“炮”字别有讲头。

炮是多音字。一读bāo,又作炰,指急火炒熟。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说,炰或作爆。“用一面平底的铛(梁注读如铮,今音读如撑)放在炉子上,微火将铛烧热,用焦煤、木炭、柴均可。肉蘸了酱油香油,拌了葱姜之后,在铛上滚来滚去就熟了。”

又读páo,“裹物而烧谓之炮(《礼记集解》)”。据《汉语大字典》:“把带毛的肉用泥包好放在火上烧烤。”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叫花鸡。《礼记》中有“古八珍”,即周代的八种美味,其中有“炮豚”“炮牂(zāng)”。豚是乳猪,牂是母羊。

炮的流程极为复杂:取乳猪挖空腹腔,腹中填上枣子等作料,用芦苇包裹住猪,再在其外面涂泥,放在火上烤。等泥烧干之后剥开,把稻米粉调成糊敷在乳猪表面,放入油锅,炸好之后还要切块炖,大锅里放小鼎,小鼎里放紫苏之类的香草和切成条的乳猪块,三天三夜火不能灭。炖好之后蘸着醋和酱吃。

《齐民要术》中记有“胡炮法”,将羊肉细切成丝,调以豉、盐、葱白、姜、椒、荜拨等香料调味品,装入羊肚然后缝合,放进灰坑中煨烧。《齐民要术》里还有个方法叫“爊”(āo):“草裹泥封,煻灰中爊之”,和“胡炮法”近似。

唐代御厨有道名菜“浑羊没忽(又作军羊殁忽)”:“取鹅,去毛及五脏,酿以肉及糯米饭,调五味,先取羊一口,亦燖剥,去肠胃,置鹅其中,缝合炙之,谓之浑羊没忽。”(见《卢氏杂说》)。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说到此菜:“后世庖厨每师其法,特不必用羊。如《负曝闲谈》第一回陆鹏夸府里饭菜云,有一只鹅,鹅里面包着一只鸡,鸡里面包着一只鸽子,鸽子里面包着一只黄雀,味道鲜得很!言虽夸饰,实即俗书《家庭新食谱》之‘套鸡一称三套头’,鸭中裹雉,雉中复裹鸽也。”炮的特色,正在于里三层外三层的“包”上。

唐肃宗过了道面试题

食羊肉的风气,在唐宋时达到鼎盛。

《清异录》中说武则天爱吃“冷修羊”,将羊肉加香料煮熟,趁热时去骨,将肉块压平,吃时再切薄片。在赐张昌宗的冷修羊手札中,武则天把羊称为“珍郎”,“珍郎杀身以奉国”,矫情。

《唐餘録》载,唐玄宗时名臣倪若水教书时让子弟用羊肉充当学费。“藏书甚多,列架不足,疊牕安置,不见天日。子弟直日看书,借书者先投束修羊”。

白居易有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唐人吃羊肉,就着胡饼吃。《唐语林》中记有“古楼子”的羊肉胡饼,“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

唐肃宗李亨当太子时,曾经为唐玄宗侍膳,“尚食置熟俎,有羊臂臑(nào,羊腿)”。唐玄宗让李亨为他割肉。“肃宗既割,余污漫在忍,以饼洁之,上熟视不怿。肃宗举饼啖之,上甚悦。谓太子曰:福当如是爱惜”。

唐人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中说,杜甫死于吃多了“烤肉”:“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令尝馈牛炙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此说争议较大。杜甫诗中多写吃糠咽菜,“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不见写过吃牛炙,倒是写过“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

唐代尚书令韦巨源曾设“烧尾宴”,其中第39道菜名叫“红羊枝杖”。不少文章认为“红羊枝杖”指的是烤全羊,清代《调鼎集》一书载有“红羊枝杖”做法,说是烤羊蹄:“蹄上截一半,得四块,去骨切片煨,亦可糟”。此说更合理。

幸好御厨不加班

“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这是宋代的祖宗家法。宰相吕大防曾为宋哲宗讲家法:“至于虚己纳谏,不好田猎,不尚玩好,不用玉器,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

据《宋史·仁宗本纪》,宋仁宗一日早朝,气色不佳。大臣进言:“今日天颜色若有不豫然,何也?”仁宗说:“偶不快。”大臣立即谏言,皇上工作忙,一定要注意身体。仁宗相告:“(夜里)偶思食烧羊,既无之,乃不复食,由此失饥。”大臣问为什么不让下面准备,仁宗回答说:“朕思之,于祖宗法中无夜供烧羊例,朕一启其端,后世子孙或踵之为故事,不知夜当杀几羊矣,故不欲也。”话虽这么说,宋仁宗时,御厨“日宰二百八十羊”,一年竟宰杀十余万只御膳羊,食用量惊人。幸亏御厨不加夜班。

宋仁宗大晚上想吃的“烧羊肉”,是炖还是烤?今天说烧烤,古时烧也常作烤讲。唐代孔颖达就说,燔和炮,都可称作烧。

《随园食单》中的“烧羊肉”,是烤的:“羊肉切大块,重五七斤者,铁叉火上烧之。味果甘脆,宜惹宋仁宗夜半之思也。”汉代画像石上,就有这样举叉烤肉的画面,就像《大话西游》里孙悟空拿牛魔王的叉子烤鸡翅。

老北京伏天时兴吃“烧羊肉”,这个烧羊肉和烤羊肉不是一回事了。清代道光年间,杨静亭作《都门杂咏》,其中烧是烧,烤是烤。

一首说“烤牛肉”。“严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围一遭。火炙最宜生嗜嫩,雪天争的醉烧刀。”

一首说“烧羊肉”。“喂羊肥嫩数京中,酱用清汤色煮红。日午烧来焦且烂,喜无腥味腻喉咙。”梁实秋说,吃烧羊肉,记着要碗汤下个面吃,那才叫香。

苏文熟 肉管够?

宋代官员食羊成风,但不是人人吃得起羊肉。宋高宗时宰臣翟汝文“自奉甚薄”,却嗜好羊肉。为克制食欲,他常自言:“德大于天子,可以食牛。德大于诸侯,可以食羊。”吃羊要积德。

《梦溪笔谈》载:“旧制,三班奉职月俸钱七百,驿羊肉半斤。有人为诗题所在驿舍间曰:三班奉职实堪悲,卑贱孤寒即可知。七百料钱何日富,半斤羊肉几时肥?”这首匿名诗起了作用,朝廷还真给加了俸禄。

陆游曾言“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陆游的诗和杜甫一样,多是“菜根谭”,难道因为苏文背得不够熟?据《侯鲭录》,寒士韩宗儒生活拮据,但“性饕餮”,于是通过书信往来换取苏轼笔迹,“每得公一帖,于殿帅姚麟许,换羊肉十数斤”,东坡书因此被戏称为“换羊书”。

苏文能换羊,此事有疑点。苏东坡本坡都经常吃不起羊肉,只好去做“东坡肉”。苏轼会做羊肉,有去膻法:“先将羊肉放在锅内,用胡桃二三个带壳煮,三四滚,去胡桃。再放三四个,竟煮熟,然后开锅,毫无膻气”。羊肉价高,苏轼就买些“骨间亦有微肉”的羊脊骨,加酒、盐等,烧烤至微焦。

苏轼有诗以丝竹喻名利:“君家本冠盖,丝竹闹邻保。脱身声利中,道德自濯澡”。明代有个屠夫曾有个灵魂“烤”问:要丝竹,还是要烤肉。《龙山宴》载,“有宰夫杨某工宰肉,得炙肉之法,谓之熏烧。肆有额云:丝竹何如?人皆不得其解。”

东晋名士孟嘉是陶渊明的外祖父,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语,丝指弦乐,竹指管乐,肉指歌喉,意思是贵在天然之声,因此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歌唱。

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屠夫则是在逼着人“对丝竹说不”。

好炙人 恶炙人

烤,关生死。“吴王僚嗜炙鱼,子胥荐专诸于公子光,专诸去从太湖学炙鱼,三月得其炙法,因刺王僚。”(见《吴越春秋》)

古时负责升火的叫“炀者”,隋炀帝的炀也有炙烤的意思。古时负责烧烤的厨子叫“炙人”。《世说新语》载,西晋名士顾荣在洛阳,应邀赴宴。宴席上,他发觉炙人脸有馋色,于是把烤肉分给此人。同坐的人问:“其仆也,焉施之?”顾荣回答说:“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此后顾荣随司马氏一族南渡,“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顾荣异之,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有好炙人,就有恶炙人。《朝野佥》载:“张易之为控鹤监,弟昌宗为秘书监,昌仪为洛阳令,竞为豪奢。易之为大铁笼,置鹅鸭于其内,当中取起炭火,铜盆贮五味汁。鹅鸭绕火走,渴即饮汁,火炙痛即回,表里皆熟,毛落尽,肉赤烘烘乃死。昌宗活拦驴于小室内,起炭火,置五味汁如前法。”武则天在给张昌宗信中,说羊被烤了吃是“奉国”,鹅鸭驴就活该被虐?

《道德经》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但治国可不能论“烤”。恶炙人真“炙人”,此谓民生涂炭。

纣王设“炮烙”之刑,“膏铜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辄堕炭中。妲己乃笑。”“炮烙”又作“炮格”,作为烤肉器具,今日烤肉店里用的箅子、炙子或铛,要算作纣王为哄妲己一笑的发明吗?美食作家沈宏非在《娱乐串串烧》一文中就此感慨道:“其实要论正宗,我一直怀疑,纣王首创的炮烙之法到底能不能算是美式BBQ的始祖。”

翻看诸书“烤事”,不免感叹,习文学字应文火慢“烤”,可以谓之“煨”,而此文可否算“熥”?(作者:五柳七;责编:沈沣)

你读的书是什么味道?

小时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师似乎不曾告诉我书屋何谓“三味”。后来知道了“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的对联。那么什么是太羹呢?又叫大羹,就是不加任何调料的肉(好吃吗?),所谓“大羹不和”。《淮南子》说:“无味而五味形焉”,没有味道但却包含所有的味道。

只是现在,原汁原味的东西不太招人待见了,原来是“有味使之出”,后来是“无味使之入”,现在呢?食品加工者说——我只负责添加剂!人们的口味越来越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越雕饰,越繁琐,越远离本真,生活正如此,我们又被老子言中了。

中国人习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和食物扯上干系,比方“脍炙人口”的好文章(脍炙——切细的烤肉);比方隽永的好诗词(隽永——肥嫩的鸟肉让人回味无穷);比方“秀色可餐”的美女生气了——“桃儿两眼双垂泪。樱桃口骂一声你是薄幸贼”。 做宰相叫“和羹调鼎”;治国家叫“如烹小鲜”;美梦呢,叫“黄粱”;有钱呢,叫“膏粱”;智慧呢,叫“醍醐”;思乡呢,叫“莼鲈”;祭祀呢,叫“俎豆”;就连不大好的觊觎,也叫“垂涎”……如此看来,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被吃货把持的世界里。

诗书是好东西,自然也要被吃货拉下水了。所谓“书中至味人不知,隽永无穷胜粱肉”;所谓“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所谓“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所谓“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所谓“世间唯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所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总之“太羹有味是诗书”了。

那么书中究竟有什么味道?“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是谓“三味”。“经”是根本,碳水化合物班的主食;“史”是补充,犹如美味的酒席;“诸子”呢,是醋和酱,调味品罢了。三味里没有说到“集”,“集”算什么呢?顺着古人的意思,大概只能算是味精或者添加剂了,不宜多吃,否则会失了正味,乱了心性吗?我却觉得,“集”如汤水,助人消化所食。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春风有信,此心悠然,不妨趁此把玩开卷,聊以佐餐吧。原来读书,不过是一顿饭的“功夫”。

炙鸭·鳜鱼·酸肉

大浪麻石水电站桥头,大浪乡临江边恒昌野生河鱼馆。第一次去是在十多年前,从融安出发,到了才知道这已经是融水地界。融安融水以前都是融县,一衣带水,百年前本是同乡。我一直以为这是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山海经·南次三经》:“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从地图上看,祷过山即今融水九万大山位置,据说徐霞客便是沿泿水顺流而下,从桂林南下柳州。《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招摇山,融水出焉。”此融水就是融江也说不定。

远山青黛,更远处笼罩雾气,微风湿漉,呼吸清新,天气日佳,让人感觉时刻沐浴在一个洁净空间,身心俱静。饭馆乃民居小楼,凭栏远眺,江水碧绿澄明,烟雨微澜,江中驳船静默沉寂,过于安然而生出寂寞孤独。

路途些许空隙,到大浪重温烘鸭。我一直不知道此鸭做法之名,融安俱称,以烘鸭名之。我以为炙鸭更贴切。

烧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烹饪之法。炙不简单等同于烤、烘或焅,至少不是北京烤鸭的方法。炙是接触到器具的,器具如春秋战国时的青铜方炉、箅子。《礼记·曲礼》中有“毋嘬炙”,注疏说:“火灼曰炙。”灼是要碰到烧热的东西,烫着了。炙和灼同义。

《颜氏家训》:“火傍作庶为炙字,凡傅于火曰燔,母之而加于火曰炙,裹而烧者曰炮。柔者炙之,乾者燔之。”燔、炮、炙是烧烤的不同方式,燔相当于现在的烤鸡在火上翻转烤,炮相当于叫花鸡、窑鸡包起来烤,炙相当于放架子上烤,或者像北京和韩式烧烤。

《说文解字》云:“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这里炮与“裹而烧者”不同,就是当作灼,炮肉即烧肉。据说纣王发明炮烙之刑,《史记·殷本纪》曰:“于是纣王重刑辟,有炮格之法,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炙就是把肉放在炮格架子上烤,跟我们现在的烧烤一样,至于是什么肉,就别管了。

《孟子·尽心下》载: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赞美事物和传诵诗文便用“脍炙人口”来形容。脍是生的,如切得薄薄的生鱼片,炙是熟的,如烧炙烤熟的肉。古人吃食有生有熟,脍炙连用,枚乘《七发》有“薄耆之炙,鲜鲤之鱠”一句,意即天下美味,有兽脊上的肉切细做烤肉,有鲜活鲤鱼切薄做生鱼片。

所以大浪麻石电厂这家小菜馆的烘鸭,严格来说是炙鸭,它是整个鸭子摁在烧热铁锅上,皮贴着锅,一点点烤熟的,不同于平常明炉烤鸭烧鸭的做法。

民居天井院子不小,劏、洗、切都在这里完成,桂花绿萝,盆碗随意,另一侧水池,养江里捞上来的鱼。凭栏两侧厢房,宽牖临江,俱通透,木桌竹凳,敞豁有容,是个好的吃饭所在。

之前来时,记得鸭子雪白,抹盐,腔里塞姜葱蒜,然后人工压在柴火烧热铁锅上,靠鸭子自身出的一点油,慢慢烧炙而熟。鸭身不规整,须得用手压紧并不断翻转,整只鸭全熟,耗时费力,所以没有现点,都得提前一天预约,且一天最多只能提供两只。

当时对微黄、浅棕、深褐颜色不均的皮肉,自然而然的本质肉香,惊为天鸭。极简手法,复杂工序,无比美味。

然而这次来见,上了色的金黄鸭皮,仍旧雪白鸭肉,形象不恶,但已不是当初模样。好比几十年后遇着初恋,本满怀深情,却中年色衰,看不得了。

小菜馆无烤炉,鸭子表皮干燥,无油炸痕迹,仍是烧炙方法烤熟的。烹饪方法未变,我猜是鸭身抹了酱油老抽之类,为了颜色更好看。三四块肉加一条鸭腿,要吃带皮的,香脆,基本上是老味道,抹了酱油,区别也有。初恋还是要比再遇更美好。这个鸭子的烹饪方法仅此一家,他处所未见,无论从融安还是融水县城过来,都需四十分钟车程,若想再来,实属困难。如今早已习惯把每一次,都当作是最后一次看待。

煞费工夫的做法,唯有乡村可行,时间在这里缓慢,乃至停驻,可以慢慢来。城市霓虹迅飞,不肯慢下半拍。大浪炙鸭的滋味便只能留存记忆了。

它家除了烘鸭,还有河里的鱼,即便不是河鱼,青绿山水养出来的,也是乡野风味,天存自然。言为鳜鱼,一掌长,半掌宽,一半酸汤,一半香煎。

酸辣汤做法各异,滇黔桂俱不相同,以酸水、腌酸料、番茄开者皆有。融水大浪属苗族,多用糯米水或米羹米汤来起酸汤,调入野生西红柿,煮时再加姜葱蒜、桂皮胡椒等料。小店的酸汤平淡冲和,微酸带甜,兼有鲜香,吃鱼喝汤,可解宿酒。

酸汤鱼的做法既保留河鱼鲜嫩,又能增添别样风情滋味。一半香煎的,焦香后再辅以辣椒姜葱略焖,这是桂中菜式惯常做法。这样的鱼味美可口,不用吃饭了,鱼即主食。日前于柳州珍知港餐厅,菜品有一指长小河鱼,一点盐和胡椒,炸得干脆,味道甜美,香酥脆爽,嚼之咔咔作响,下酒最佳。

南方多水乡,鱼虾多而做法亦多,各地食材因地制宜,特别的风味也只能涉足方可一尝。旅食就成了现代生活的必然选择,凡到一地,不择当地美食几无可能。

大浪小菜馆中还有炒笋,独有的泡发后的味道,乡土气息浓郁。言一年四季都有笋,多数新鲜,也有腌起来长期保存的,却并不酸。时间未到,再有两个月近年关,那时冬笋上市,汆汤、凉拌、炒熏肉,才是神品。河鲜山珍,还有比之更美菜肴吗。苏轼言:“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在大浪小菜馆,虽然主题是炙鸭,但鱼美笋香,子瞻所求不过如此,已该满足。

融安县城三江人开的小菜馆,除了三江特色羊瘪汤外,小炒也有几个。三江人似乎天生会做菜,怎么炒怎么好吃,多年前我曾在咸亨油茶馆门口观摩老板娘炒猪肝粉肠和牛筋,知道了炒的顺序不同,滋味不同。程序决定的不止正义,也决定美味。

三江小菜馆也有素炒竹笋,加了青红辣椒西芹,颜色亮丽,口感更为丰富。焖鸡,我看着像炸或炒过的,清香爽口,味亦美。时间短,肉紧,细嚼得费点工夫。还有一道菜是我平常也很钟意的,蒸酸鱼炒酸肉,或者直接油煎。我可能生下来五行缺酸。董仲舒《春秋繁露》及《黄帝内经》俱载,酸味五行属木,木生火,饿木及饿火命者,宜木旺,多食酸。绿色食品和酸味食品入肝经为木性,可增益肝脏功能。

《黄帝内经·灵枢》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又说:五穀,麻酸;五果,李酸;五畜:犬酸;五菜:韭酸;五色:青色宜酸。不自觉地,都是喜食之物,比如东泉黄焖狗,在柳城时说每天都吃有点过,说隔三差五又有点长。

融水是苗族,三江是侗族,这两个少数民族饮食多酸,亦善制酸食,几乎逢食必酸。碰到三江酸鱼酸肉,挪不开筷子。鱼肉鸡鸭皆可制,盐腌,辣椒粉甜酒糟等入坛,如同陈年普洱,越久越好。如今改良了,出坛均蒸或炒熟方食,以前可是直接就切片吃了的。

柳州人吃到好吃的酸味,称“酸爽”。三江的酸鱼酸肉就是酸爽的感觉,下饭尤其好,或者生菜叶包酸肉和糯米饭。

陈酸甚或陈酸腐的肉,比酸笋过之无不及。这是侗族苗族人山间日常生活,水雾弥漫的山居,食品有生存的记忆,把它看成一本书,烘鸭也好,酸鱼也罢,都是民族生活的历史。

古人的抄袭与洗稿 王勃杜甫欧阳修都这样做,您怎么看?

前言

自媒体时代,内容为王。每一个初级创作者最先的愿望就是尽早获得“原创”资格,各家自媒体也对真正原创的内容进行大力推广和奖励。

不过很多账号抄袭或者洗稿的现象却屡禁不绝。

老街今天说的不是自媒体的洗稿,而是说古诗文里的一种创作现象,常常被今天的某些读者认为是抄袭、剽窃或者洗稿。其实这种现象在古人创作中很常见,类似用典,是一种传统的创作手法。

一、全句的抄袭

晏殊父子是宋朝著名的词人,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二晏、大小晏,其中被称为小晏的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子。晏几道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是婉约派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清末词家谭献在《谭评词辨》中称赞:“落花”两句,名句千古,不能有二“。落花两句指的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不过喜欢宋词的朋友都知道,这两句却不是晏几道的原创。

晏几道虽然在父亲去世后已然落魄,但还是一个比较狂傲的人,苏轼曾请弟子黄庭坚转致期望结识之意,但他回答说。“今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 竟然拒之于门外。

这么傲慢的人竟然使用别人的句子放入自己的词中,可见对于这两句确实是喜爱的不得了。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两句来自于五代翁宏的五律《春残》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常常见到有自媒体的作者愤愤不平,我自己的文章才几千阅读,抄袭我的文章却有十万加的阅读量,”落花“二句即是如此。这种现象不仅仅是翁宏与晏几道的粉丝多少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放入用来言志的五言律诗中让人觉得过于纤弱,放入以要眇宜修为特点的词里就身价倍增。

同样的例如李贺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更是被无数人引用,例如欧阳修就直接拿来放入了自己的《减字木兰花》: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蝶恋花》

春到桃源人不到。白发刘郎,误入红云岛。金铜仙人辞汉歌》本来就是唐诗的顶级作品,其他人是来蹭李贺流量的。

二、合并拆分偷梁换柱

1、寇准的一拆为二

宋朝那个喜欢砸缸的宰相司马光写过一本《温公续诗话》,其中一段话说:

寇莱公诗,才思融远。年十九进士及第,初知巴东县,有诗云:「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由尝为〈江南春〉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韦应物有一首诗《滁州西涧》,这是一首入选了《唐诗三百首》的折腰体七绝。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寇准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明显就是把”野渡无人舟自横“拆分成了两句。

2、秦观偷梁换柱

号称”山抹微云“秦学士的秦观就在《满庭芳·山抹微云》这首诗里也有类似现象: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

其中”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两句也是使用了别人的句子,这个人是大名鼎鼎的隋炀帝杨广,说杨广是隋朝第一诗人并不为过,这可不是和乾隆皇帝那种贬义,而是褒义,原因以后再说。杨广的诗是这样写的: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3、王勃的《滕王阁序》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实也不是自己的原创,这是化用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于时玄鸟司历,苍龙驭行,羔献冰开,桐华萍合。皇帝幸於华林之园,千乘雷动,万骑云屯,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与春旗一色。乃命群臣.......

庾信写的是皇帝出游时的御道车队的情形,王勃写的是登楼远望的自然景色。

4、林和靖咏梅诗

梅妻鹤子的林逋后人称之为和靖先生,他是北宋著名的隐逸诗人。林和靖最有名的两句诗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南宋的姜夔还因此创作了两个曲调填词,就是《暗香》、《疏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既然被老街放入了这篇文章,读者自然就明白,这里也有前人的影子。据说五代时的大诗人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林和靖换了两个字,把“桂、竹“两个物象去掉,成了咏梅的佳作。

三、点铁成金 杨万里与黄庭坚评价杜甫

1、杜甫 作者不及述者

宋朝杨万里的《诚斋诗话》中,关于化用前人作品的现象有这种评价: ”

句有偶似古人者,亦有述之者。杜子美《武侯庙》诗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何逊《行孙氏陵》云「山莺空树响,垄月自秋晖」也。杜云:「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此庾信「白云岩际出,清月波中上」也。」作者不及述者。“

杨万里把杜甫这种人称之为”述之者“,并且评价原作者不如”述者“。杜甫的《武侯庙》(又叫做蜀相)是其经典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云: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二联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杨万里把第二联的出处挖了出来,原作者为梁陈时代与阴铿并称为”阴何“的何逊,其原诗句为:

山莺空树响,垄月自秋晖。

杜甫的《宿江边阁 / 后西阁》是一首五律: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第二联是”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杨万里认为出处是庾信的《入西塞示南府同僚》:

露清晓风冷,天曙江晃爽。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略

2、黄庭坚 点铁成金

杜甫的这两首诗虽然也和前人作品似曾相识,但是不像晏几道的100%照搬,也不像秦观就改了两个字。特别是”映阶、隔叶“二句更像黄庭坚说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

黄庭坚曾将说过:“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

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中,一祖就是杜甫,黄庭坚是其中一宗。黄庭坚认为韩愈和杜甫的诗文里,每一个字都有来历,只是后人读书少不知道而已。如此说来,韩愈和杜甫都是抄袭和洗稿的自媒体始祖么?

四、皎然的三偷

唐朝的诗僧皎然在其诗歌理论著作《诗式》中提过”三偷“:

不同可知矣。此则有三同,三同之中,偷语最为钝贼。如汉定律令,厥罪必书,不应为。.........此辈无处逃刑。

其次偷意,事虽可罔,情不可原。若欲一例平反,诗教何设?

其次偷势,才巧意精,若无朕迹,盖诗人偷狐白裘于阃域中之手。吾示赏俊,从其漏网。

皎然还专门举例说明:

1、偷语诗例

如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日月光天德」,取傅长虞〈赠何劭王济诗〉:「日月光太清」。上三字同,下二字义同。

按照这个标准,一字不改的晏几道都算不上偷语,简直十恶不赦;秦观的流水孤村、王勃的落霞秋水、林和靖的暗香疏影都是偷语,属于”无处逃刑“一类。

2、偷意诗例

如沈佺期〈酬苏味道诗〉:「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取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

杜甫的”薄云岩际宿“、”映阶碧草自春色“类似于偷意。相比较原作者的句子变化比较大,但是句意是一样的。

3、偷势诗例

如王昌龄〈独游诗〉:「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取嵇康〈送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

偷势不太好理解,两首诗中人物形象的神态、动作、内心活动有相似之处,这种现象就和抄袭与洗稿没有什么关系了。

结束语 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语

南宋文学家周紫芝说自古以来文人“ 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语。“他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并举例说:

梅圣俞诗云:“南陇鸟过北陇叫,高田水入低田流。”欧阳文忠公诵之不去口。鲁直诗有“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来”之句,恐其用此格律,而其语意高妙如此,可谓善学前人者矣。

从黄庭坚的点铁成金之说,可见古人对于借句、化用这一类手法其实很认可。例如晏几道的借句化平淡而出奇,落花二句放在原诗中并没有引起读者的重视,这两句晏几道词的上下语境中比原作更加适合,如同怀才不遇之人遇到伯乐有了展示自己的平台。

李嘉祐有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王维上下联各填了2个字,成了: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个人孰早孰晚颇有争议,但是王维的这两句却受到后人推崇。这里不在于上下语境,而在于加的两组叠字”漠漠、阴阴“更有画面感,意境开阔而深邃,渲染了积雨天气的色调与气氛,使读者更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一般说来,古人的借用、化用前人的成句都不是简单的抄袭和洗稿,而是有创新的拿来主义,这和今天自媒体的抄袭与洗稿不是一回事。

@老街味道

对于很多写诗写得非常烂但却喜欢在网上发表的人 你怎么看?

2019高考语文最全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三

六、饮食器用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

【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彝、卣(you)、累(lei)、缶(fo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

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

觥(go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

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卮,也是一种盛酒器。

【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

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

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七、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

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

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

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

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

【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春江花月夜】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玄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

【十面埋伏】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之情景,运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干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生动。

【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汉字经历了篆、隶、楷等发展阶段,技法日精,在文字书写的点画篇章之间,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养、气质等精神因素,遂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用笔、结构、章法为书法之大要。书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自叙帖》等作品。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为用字法。

【永字八法】“永”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

【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岁寒三友】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见上条。

八、天文历法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1

天文名词解释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壁宿】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神话说太阳神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天罡gā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2

历法名词解释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3

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

(1)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个皇帝可以有几个年号。

【干支纪年法】参照【干支】。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2)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数纪月法】一年十二月,依次分别叫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冬腊。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时节纪月法】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3)纪日法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每月29天或者30天,依次叫初一初二……初十,十一、十二……

【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kū)、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4)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yì)、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天色: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现代(当地时间):23-1点1-3点3-5点5-7点7-9点9-11点11-13点13-15点15-17点17-19点19-21点21-23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

4

古代计时单位

【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当地时间):

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

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

【鼓】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九、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城市村镇名、山川关隘名等。

1.地区名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朔气指北方的风,也叫朔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2.政区名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神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州】参见“郡”条。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