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大师万恶之源(曾追着看的柯南,如今网友气骂:用床单当降落伞,把观众当傻子?)
犯罪大师万恶之源文章列表:
- 1、曾追着看的柯南,如今网友气骂:用床单当降落伞,把观众当傻子?
- 2、阅读的末日:古腾堡的时代走到尽头了吗?
- 3、如何在明尼苏达州偷情而不被发现
- 4、白夜行书评1: 不幸的童年,其实一样可以有多彩的人生
- 5、课堂低头族 如何抬起头
曾追着看的柯南,如今网友气骂:用床单当降落伞,把观众当傻子?
最新一集的柯南,有人看了吗?差点就大结局啦~
为什么说“差点”?
因为柯南从肉眼估算好几十层的医院天台摔下来,按道理,人马上要完。
但他却拿床单当降落伞,而且半空中没抓稳,床单还飞了。
然而,他还是安全降落毫发无损......
成龙看了要退圈,牛顿看了,直接掀起棺材板来给他鼓掌。
这反人类的操作,让看了跟没看的都沉默了。
瞬间10W 点赞, 2W 的热转,让柯南又久违的火了一把。
已经从小到大追到1114集的居里望天:都几年了,屎还被喂得不够多吗?不信邪罢了。
是啊,现在的柯南,再也不是我们印象里的了。
这些年,柯南里面的骚操作还少吗?
随手打开一集,第一秒,满屏弹幕喊着“快跑!是做噩梦的程度!”。
一点没夸张。
以前呢,柯南是走到哪人死到哪;现在呢,柯南是走到哪被坑到哪。
谁能想到,装了1000集逼,我们的大侦探柯南沦落到当街挨老奶奶的巴掌?
以前,用委托人来铺垫迷雾重重的剧情,现在呢?
直接给你来个网骗见光死......
吃颗卷心菜噎住了,你猜怎么着?
柯南居然开始一本正经开始推理......
(氰化物:我不要面子吗?)
看到这一幕,我都惊了,这不是小时候高潮揭秘才有的桥段吗?
以前,揭秘完,嫌疑人下跪忏悔,背后的故事让人心酸。
现在呢?一帮老太太为了红,假装找侦探,报假警......
最离谱的是,最后,她们还真的得逞了,爆火了......
怎么说呢,只想重金求一双没看过的眼睛。
没有最离谱,只有更离谱。
某集,全村发疯一样cosplay各种昆虫。
懵逼了半集之后,真相令人泪目(个鬼啊!)
村长为了让村民们帮助他完成昆虫人牧场的建设,自己编了一个传说,全村还都信了......
看到的时候,想吐槽编剧的心情如下图
更别说,柯南啊,甚至还紧跟潮流,涉猎了饭圈文化。
现在,少年侦探团成了老奶奶们的爱豆。
甚至,还被骗去养老院讨富婆奶奶们的欢心......
点开就能看到柯南强行“被睡”——
好吧,我承认,这5秒,老粉笑不出来,新粉无言以对。
现在呢,柯南的足球,即使不在剧场版里,也能变成核武器。
牛顿:勿cue,都说了柯南不归我管!
这些离谱的操作,皆来自同一个编剧,万恶之源——浦泽义雄。
导致老粉有一句“防空警报”:
“快跑!这集的编剧是浦泽义雄!!!”
可以说,近几年柯迷们的脑溢血多亏了这位。
他以稳定输出的骚操作,带给大家一个又一个来惊喜,让一部又一部“力作”封神。
以他为首的各位编剧们,让柯南告别了以往缜密的剧情, 一路降智开脑洞。
花式水剧情不说,越来越扯的犯罪动机和作案手法,震碎我们的三观。
比如,把螃蟹腿塞进死者嘴里,还给化上妆,就只是为了掩饰低级杀人手法......
甚至还出现过受害人被煮熟的豆沙闷死......
这种离了大谱的失智剧情。
更有沉睡了20来年的小五郎,首次起身与凶手浪漫共舞。
以前期待满满地看每一集,现在靠着情怀勉强支撑。
每周依旧等更新,却一次次失望。
全程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真是柯南变了吗?
倒不如说是原创动画的编剧们,一个比一个放飞。
比起破案,他们更喜欢写写小五郎带着柯南帮人寻找犰狳。
动画版柯南,一直是原著漫画+动画组原创剧情来每周更新。
最近几年,作者青山刚昌动不动就休刊,原创剧情分量骤然加剧。
以前呢,青山老贼还会为原创剧情亲自把关。
现在呢?
全网每周祈祷来一个死得痛快,赶紧大结局。
是啊,现在画风制作越来越精良,却伴随着越来越拉跨的剧情。
不讽刺吗?一部烧脑的推理动漫如今需要摘掉脑子来看了。
所以,我们只会越来越怀念曾经的柯南啊。
小时候,被剧情和黑衣人吓到不敢去厕所, 但还是忍不住看。
就算已经知道了结局,也会想再看一遍。
以前,哪怕是动画组的原创剧情,都曾以粗糙的画风惊艳过我们的童年。
敷面膜杀人事件,舞台女演员杀人事件,堀田三兄妹杀人事件,黑色伊卡洛斯之翼......
这些经典的动画原创,光是看着名字,里面的剧情,甚至对应哪首OP,都能一秒想起。
《诅咒假面的冷笑》,有多少人后来才知道是动画组原创,而非原漫画?
虽然柯南里不乏阴森古堡加诡异传说,以及暴风雪山庄模式。
但这集能让人记忆深刻,是因为绝妙又惊世骇俗的密室作案手法,加上以假面传说铺垫到极致的恐怖气氛。
(把“童年阴影”打在公屏上)
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相揭晓时简直头皮发麻。
《第十位乘客》,发生在小山村里的两起凶杀案,却映射出社会和人性的黑暗面。
长大之后再看,案件背后所隐藏的故事讽刺又唏嘘。
公车上见死不救的乘客们,活了下来;挺身而出的正义人士,葬身于车祸。
多年后,正义人士的女儿在同一辆车上,同一个地点实施复仇。
《通往迷宫入口巨大神像的愤怒 》里,从无人可逃的高空缆车上消失的被害者。
当年,这个案件场景看呆了年幼的我,想破头皮,夜不能寐。
错过了电视播的下一集,让我一直耿耿于怀。
长大后看到真相揭晓时,看到信仰与仇恨交织时,柯南给了我们关于神明的最好解答:
“人做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甚至天理不容的罪行,最后不得善终,用意或许在此吧。”
这些案件,凶手大多是为了复仇,本性善良温柔的可怜人;
而背后所隐藏的故事,逃不开亲情,爱情......
皆让人唏嘘不已。
虽然结果都大多是恶有恶报,但每个案件也并不会美化犯罪。
每个人都会记得柯南说的那句固定台词: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也会记得新一说:
“犯罪动机无论听多少次,我还是不能理解,就算是理解也无法认同。”
“杀人是个罪恶的行径,查出真相是我的责任。”
每每想起,都觉得自己还能爱这位平成年代的福尔摩斯100年(虽然现在已是令和)。
除了剧情,我们还会怀念以前每个带着故事而来的配角,他们不似现在走过场的NPC,而是有血有肉的。
改变柯南一生的《月光奏鸣曲杀人事件》重置后,即使画风变高清变精致了;
葬身火海,柯南唯一救不回来的麻生,也能再次让大家感受了一遍如十多年前一样的心碎遗憾。
以及,居里的私心——永远活在记忆里的松田阵平。
在炸弹中葬身天际,来不及将与佐藤警官的未满缘分续写的他。
出场时间短暂,但此后柯南里路过的角色,再难有像松田警官这样让人意难平很多年。
还有那些曾经无数次打动我们的真挚情感。
当看到小兰跟园子的从小互相守护,长大后把背后留给对方时。
当柯南让小哀不要逃避自己的命运时。
当柯南一边对小兰诉说情感,一边选择隐忍坚守时。
以及,比什么都牢不可破的“新兰永恒”。
因为有每一个他们,当“转动的命运之轮”响起时,我们才会放心地跟着一起冒险。
会害怕恐惧,但也会感同身受他们的喜悦与悲伤。
或许我们还会坚持看到大结局。
因为从小到大的情怀;
因为主线还在继续,黑暗组织还未了结;
因为想看到新一永远回到小兰身边......
看着25周年片尾,柯南剧组送给大家的致谢。
或许,与柯南相伴至今,我们已经拥有过足够美好的记忆了。
部分图片丨网络
责任编辑丨快乐小神仙
编辑丨安联球场的球童
阅读的末日:古腾堡的时代走到尽头了吗?
“为什么现在还要盖图书馆去摆书呢?”最近在一场图书馆大会,有一年轻的未来学家含笑问了这问题。(得向不读科幻小说的人说明一下, 未来学是电子科学的分支,预测未来的科技发展及可能之运用。)“为什么还要浪费宝贵的空间去收藏无以计数的纸本印刷品呢?这些简简单单就可以贮存在一片小之又小、历久弥坚的芯片里了。硬是要读者出门走远路 到图书馆,先是要等,看看要的书在不在,要是在就还要自己扛回家,借阅期限还不长,何必呢?有成千上万本书,离家最近的图书馆未必找得到, 何必就此害得读者看不到呢?既然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都可以尽数收纳在指尖之下,任你随地随时选取,那又何必非要面对酸雨腐蚀、装帧破损、 墨水褪色、虫蛀、盗窃、水火等威胁呢?其实,我们所知的阅读如今已经不再是普遍的需求了,图书馆应该扔掉那些娇贵但过时的文本载体,也就是大家叫作'书'的东西,一口气全部改用电子文本,就像先前扔掉了泥版、羊皮纸卷而改用册子本。大势所趋,就应该坦然接受;古腾堡的时代已经走到尽头了。”
该说不幸,还是该说大幸,我转述的这一段发言,是建立在误解之上。无论读者身在何处,零落星散的天下图书无不可以重现在读者面前,无所遗漏一这看法可是不乏圣灵降临节的美好,每位读者都像几位使徒遇到 天降火雨,获得说无数种语言的才能。可是文本换了语言,说的绝对不会一模一样。书籍相较于电子记忆库,就像电子记忆库相较于人脑记忆库, 即使负载的是一字不差的文本,却是不同的东西,各有不同的特性。我在《圣奥古斯丁的计算机》提过,这些工具不属于同一种类,各自的特性在供我们认识世界时发挥不同的效用。所以,任何逼我们消灭其中一种的反对声音,都比错误还糟糕:这么做没用。如今,拜电子科技之赐,弹指便找得 到只记得半句的斯塔提乌斯的名句,转眼也找得到柏拉图深奥的信笺一读, 这些事几乎没有谁做不到,还完全不需要像圣哲罗姆一样满腹经纶。只是,拿起有折角做记号的书上床,重拾已经读得滚瓜烂熟的旧书,在页缘的旧 批旁添加新解一这些兴味,便有赖书册至今阴魂不散,几乎所有人尚得以寻觅。每一类技术皆有利弊,所以,放下以电子文本消灭印刷纸页的变革大旗,深入探讨各类技术各自的利弊得失,恐怕更为有益。
传统的图书馆依其本性,恐怕就不同于人脑,载体比不上内容的野心。科学研究说人脑的神经元能够贮存的知识,不管怎么塞,空处始终多到数之不尽。人类脑叶的迷宫里,一列又一列无法丈量的长串书架沿着秘密的走廊延伸,其中许多书架在我们一生中都是空的一害得图书管理员失去了他们众所周知的沉着,燃起了一肚子理所当然的嫉妒。我们从生到死不断累积字句与影像、情绪与感觉、直觉知识与理念,不断汇集我们对世界的记忆。然而,不论我们自认在脑中强塞了多少经验,人脑始终还有余地再作填塞,恍若那一种叫重写本的羊皮纸卷,新的文本可以复写在旧的上面,如此重复不断。波德莱尔于1869年便问过:“人脑若非漫无边际的天然重写本,又是什么?”人脑图书馆便像波德莱尔几乎看不到尽头的重写本,找不到边界。然而,砖石、玻璃盖成的图书馆内,社会记忆的贮藏室始终 不够大,纵使官僚钳制,精心挑选,经费又短缺,还有意或无意毁损,众人希望流传后世的图书却始终不够地方放。为了解除这一层束缚,我们拜科技所赐,创立虚拟图书馆,贮存空间因之扩展至近乎无限。可是,连这样的电子方舟为后世抢救的文本,也不过区区几类形式。在这般幽灵似的图书馆内,文本的具体化身被扔下不管,文字的血肉因之荡然无存。
虚拟图书馆有其优势,但这不表示实体图书馆再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不管电子产业如何致力于说服我们相信相反的观点,不管谷歌一帮兄弟如何费尽力气表示他们在做慈善而非剥削智慧遗产,都无法抹杀这一点。 世界数字图书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及其他国家图书馆多方合力支持的国际机构,进行的工程极其庞大、艰巨,虽然部分资金出自谷歌,(目前)尚未沾染商业利益的纠葛。只是, 即使如此卓越的虚拟图书馆当真建成,传统图书馆依然不可或缺。电子文本是一回事,内容完全相同的纸质印刷书又是另一回事,二者无法相互 替换,一如一句诗行的录音无法取代深植个人脑海的同一句诗行。一份文本的背景脉络、物质支持具体历史和经历,一如文本的语汇、音乐性,都属于文本的一部分。紧扣字面意义而言,物质(matter)并非无关紧要 (immaterial)。
在任何以有文化自居的社会,传统图书馆的问题——存偏见的选书、 带主观色彩的分类、层层分级的编目及隐含的审查工作,还有存档和流通的责任——都依然是重要问题。我们的心灵图书馆的困扰,是知道所有没有读过的书,我们都没有权利说是我们的书;而集体记忆的图书馆的困扰, 则来自图书管理员们未曾青眼有加的所有图书:被排斥、被丢弃、被限制、被轻视、被查禁、没人爱、没人理的书。
我们的知识活动便由这样的钟摆运动在主宰,而且,还有问题好像在随钟摆滴答不断回响,既问感叹时间太少的读者,也问感叹空间太小的读者所属的社会:世人读书,所为何来?为何总想知道更多,知识的探索不断朝永在后移的天际线推进?探索得来的战利品,又为什么要收藏在砖石盖的图书馆库房和电子记忆库中?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前述未来学家急切提出来的问题,可以再往下深挖,而且,不是再问阅读何以走到穷途末日(这是自证的假设),而是要改问何谓阅读的末日穷途。
于此,以我个人为例,说不定有助于我们检视这个问题。
2008年圣诞节前两周,我忽然被告知说我要动紧急手术,而且,紧急到没有时间让我收拾住院所需的东西。我就这样躺在陈设简单的急诊室,又别扭,又紧张,手边除了那天早上正在读的书,没有别的。那是塞斯·诺特博姆写的怡人小说《荷兰群山》,在接下来的几小时内,就被我读完了。 之后,一连十四天都要待在医院养病;没有东西可读,对我可是天大的折磨, 受不了。所以,当我那另一半提议从家里的书房挑几本书带给我,我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也很感激。只是,该挑哪几本好呢?
《传道书》的作者,还有皮特·西格都告诉过我们:万事万物各有其时。同理,我不妨再加一句,天下之书一样各有其时。不过,但凡爱书之人,应该都知道不是随便哪一本书都适合在随便哪里读的。哀哉!是有不少倒霉鬼落得跑错地方读错书,像可怜的阿蒙森,这位发现南极的探险家,所带的书包掉进冰层底下,害他在冰天雪地只能夜复一夜地读他仅存的一 本书一约翰·高登博士诘屈警牙的《神圣陛下孤单受苦之画像》。爱书人都知道有的书要在云雨之后读,有的要在机场的候机楼读,有的要在早餐时读,有的要在浴室里读,有的要在待家里睡不着的黑夜读,有的要在住院睡不着的白昼读。没有谁——连爱书人中的佼佼者也是——说得清楚 为什么有的时候就是该读哪一本书才好,其他就不太行。不知为何,就像人一样,时机和书的关系就是有的投契,有的犯冲。
人生走到某一当口,我们挑来作伴的书为什么是这一本,而不是那一本呢?王尔德在雷丁监狱开出的书单,有斯蒂文森的《金银岛》和一本法语- 意大利语会话入门书。亚历山大大帝四处远征,行囊里有荷马的《伊利亚特》。杀害约翰·列侬的凶手预谋行凶的时候,认为随身带着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相当适合。而航天员进行太空探险,会带雷•布拉德伯里的《火星编年史》呢,还是觉得纪德写的《地粮》反而更好?伯纳德·麦道夫先生入监服刑,会向狱方索阅狄更斯写的《小杜丽》吗?《小杜丽》 中的莫多尔先生侵吞公款东窗事发之后,无地自容,可是拿借来的刀片刎颈自杀的呢。教皇本笃十三世可会带着夏尔-路易·菲利普写的《蒙帕纳 斯的蒲蒲》回到他在圣天使堡的书房,去研究何以少了保险套会害得巴黎在19世纪惨遭梅毒肆虐?讲究实际的切斯特顿也想过万一流落荒岛他要带什么书:简单一本造船手册便好。同样的状况,要是教儒勒·列那尔碰上了,他可就没那么讲究实际,他选的是伏尔泰的《憨第德》和席勒的《强盗》。
那我呢?在我流落医院斗室期间,我认为哪几本书最适合与我为伴?我虽然认为虚拟图书馆有其明显可见的大用,但我自己不用亚述泥版在现代的化身一电子书,也不用小人国的iPods,更不用怀古风的掌上型游戏机。我的看法和雷·布拉德伯里的说法一样:“因特网是玩物丧志的玩意。”我习惯的是书页的空间、纸、墨的“血肉之躯”。所以,我在心里盘点了一下家里堆在床头的书。新出版的小说,不要(风险太大,因为尚未通过考验);传记,不要(在我这状况下会太挤:已经吊了一堆点滴,再让闲杂人等进我的病房,会很讨厌);科学随笔、侦探小说,不要(太花脑筋了,虽然那一阵子我对达尔文主义复兴的热潮兴趣颇大,也在重读犯罪小说经典,但觉得看别人详细描述自私基因和犯罪心理,可不是治病 的良方)。我倒是盘算过要拿克尔凯郭尔的《致死的疾病》来吓一吓护士小姐一还是不要吧!我需要的不过是相当于“安慰餐”的书:以前就很爱读,可以轻松地多次重读,可以只为得到乐趣而读,同时又能点亮心中的明灯,维持大脑灵活运转。所以,我便要我那另一半为我带上下两册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雕像
拉尔斯·古斯塔夫森在他动人的长篇小说《养蜂人之死》当中,安排主述的拉尔斯·伦纳特·魏斯丁于罹癌弃世之前,依艺术形式的难易程度, 列了一张单子出来。排第一的是色情艺术,接下来依次是音乐、诗歌、戏 剧、烟火,殿后的是喷泉建造、击剑、射击术。但有一类艺术形式放不进去: 忍受痛苦的艺术。魏斯丁说:“所以,我们面对的就是这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难度之高,在世的人没一个做得到。”魏斯丁说不定没读过《堂吉诃德》。我就发觉《堂吉诃德》正是忍受痛苦的完美典范——我心头的大石也瞬间落下。枯等别人来在我身上又戳、又扎、又下药的时候,随手翻 开《堂吉诃德》,不管哪一页,都找得到那位博学的西班牙老兵,以亲切 的嗓音安慰我,要我放心,不管什么事,最后都会转危为安。由于从少年时我便不断回头重读《堂吉诃德》,所以,我知道《堂吉诃德》曲折离奇的情节不会绊倒我。也由于《堂吉诃德》单单是看情节想象之妙,单单是看故事如何推进,便趣味无穷,不用去钻研、分析其中的谜团和离题的枝节, 因而可以安心随叙事的流动漂移,追随高贵的骑士和他忠心的仆从桑丘而去。
我高中第一次读《堂吉诃德》,是由以赛亚·勒纳教授指导的。多年来,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在不同心境里,我又多次重读。年轻时浪游欧洲,读起《堂吉诃德》,1968年“五月风暴”的回音便看似在宣告巨变即将孕生新局,虽尚未得以名状,但像是正直骑士所寻求的理想的侠义世界。后来蛰居南 太平洋,靠微薄的收入撑起一家子的生计,身在陌生的波利尼西亚文化环境, 读起《堂吉诃德》,不禁略有一点怒由心生,像是一贫如洗的骑士厕身贵族群中。等再到了加拿大,读起《堂吉诃德》,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繁茂 国度,在我眼中便有堂吉诃德狂想的风情和气韵。读《堂吉诃德》的种种况味,不止于此中数端,在这节骨眼上,我又可以再加上另一部透着药味的《堂吉诃德》,既疗伤止痛,也慰藉心灵。
这一部又一部的《堂吉诃德》,当然没有一部在一般的图书馆内找得到。仅此唯一的馆藏,只在我记忆日衰的脑中图书馆里。卡雷尔·恰佩克在他谈花园的精彩著作当中,说园艺这一件事的奥妙,可以归结为一条规则:耕耘要大于收获。藏书的规则,亦复如是。不过,实体世界的图书馆搜罗再饥渴,也只能囤积既存的书册。我们都知道,每一本书在其自身之中, 都包含着其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每一可能的阅读;然而,书册所作的毕达哥拉斯式转世,那些有赖读者才得以发生的精彩现形,在书架却无处寻觅。 保罗·梅森是科莱特的好友,在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做事。他发现图书馆的浩瀚书海中,15世纪的拉丁文、意大利文书籍竟然相当缺乏,便自己动手为馆藏的编目捏造书名,说这样可以挽救“馆藏目录的威望”。科莱特也很天真,反问他查无此书又能有什么用,梅森听了愤愤不平,说哪能“什么事都要他去想!”认真经营的机构,是应该多给图书管理员一点发挥的空间,只可惜痴心妄想不包括在内。
然而,心灵图书馆的藏书虽然没有实体,却不断塞得架位满溢:有的书是由以前读过、后来记得不太完全的书交融而成;有的书是对别的书作的注解、释义和评注,这些书太丰富,非一本书能承载;有的书是在美梦或噩梦中写下,保留着梦中国度缥缈朦胧的气韵;有的书是我们认为应该要写,却从来没人去写的书;有的书是以难以言喻的人生经历而写下的自传;有的书流露着难以启齿的欲望;有的书记录着一度明了后来却被淡忘的真谛;有的书是精彩绝伦、难以形容的虚构创作。《堂吉诃德》至今出版过的每一语言的每一版本,都可以网罗收藏——像马德里塞万提斯学院内的图书馆便有这样的收藏。不过,我自己的《堂吉诃德》,不同时期读出不同况味的《堂吉诃德》,由我的记忆所创造并由我的淡忘所改编的《堂吉诃德》,一概只能在我心头的图书馆找到位置。
而心中的图书馆和身外的图书馆,也有不谋而合的时候。《堂吉诃德》 第一部第六章,骑士的实体书房,和对其进行大清洗的神父、理发师记忆中的书房,就有交集。查禁大队的这两位从架上每拿起一本书,就唤起以前读过的记忆,由他们先前的心得来评判该书的优劣。何者被判以火刑, 何者侥幸逃过一劫,不取决于在书页白纸上印出来的黑字,而取决于神父和理发师第一次展读后留存在记忆里的文句。他们的判决有时以道听途说为准,例如神父说他听说《瓜拉的阿马狄斯》是西班牙最早出版的骑士小说,因此它作为万恶之源,一定要烧。理发师听了马上反驳,说他听说这 也是最出色的一本,基于这一点,就应该获赦。有时先入为主的印象太强了,以致不仅被判有罪的书倒霉,还会殃及同宗;有时译本有罪,原书获赦; 有时一些书虽然没送进火堆,但一样要扔掉,以免危害未来的读者。
要对堂吉诃德的书房进行大清洗的神父和理发师,实则是在将堂吉诃德的书房改造成他们两人心中的书房形象,他们占据了堂吉诃德的藏书, 依他们的个人经验来编排它们。所以,堂吉诃德藏书所在的房间后来被砌 墙封死,就不必大惊小怪了,因为这样看起来,才像根本就没有过这样一 间书房。等老骑士醒了,找不到书房,被告知书房凭空消失了。是凭空消失没错,不过不是(像堂吉诃德说的)由邪恶的巫师施法变不见的,而是因为别的读者攫取了权力,将自己的版本强行套在别人收藏的书上。实体世界的每一座图书馆内的藏书,都取决于前人的阅读。
追根究底,这种“创造性诠释”——随读者个人的经验、好恶、直觉、 知识去了解一本书——是读者无上权柄的所在。这当然不是说百无禁忌, 不是说天马行空的胡言乱语也一样来者不拒,虽然心理分析学家和超现实主义者都觉得,即使胡言乱语也有其效力和逻辑。这里是指以智慧、灵感 对文本再作组织,充分发挥个人的思考力、想象力,将所读转化到另一幅画布,拓展浅表意义的天际线,拉到可见的疆界之外,拉到作者自述的创作意图之外。这样的读者权柄,界线还模糊得不得了:如前所述,埃科认 为这条界线应该便是常识的界线。而有这样的裁量方式,说不定就够了。
不管有限无限,读者的权柄却无法遗传,只能学习。虽然人生在世就是要在万事万物当中找寻意义,在姿态、声音、色彩、形状当中解读意义, 不过,破解社会通行的沟通密码,依然是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技巧。用字、语法、 意义的层次、文本的摘要和比较,诸如此类,都是要别人教才学得会的本领;这样,进入社会大家庭的人,才能拥有完整的阅读力。不过,练就阅读力的最后一步,也就是在书册里发现对自己人生经验的记录,却只能靠自己单独来练。
只是,一般人却不太重视这样的本事。从远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士精英学校到西方中世纪的修道院、大学,深入极致的阅读始终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后来到古腾堡活字印刷的年代乃至网络时代,文本不断流传扩散,但阅读的情形亦无甚改观。没错,在我们这时代,世人绝大多数都说不上 是文盲,都还看得懂广告,订契约时也会签自己的名字。只是,单单如此未足以成为读者。阅读这样的能力,指的是钻进文本当中,以个人才具的 极致,在字里行间深入探索,再于重建的过程当中,重新将文本纳为己有。 不过,练就这本事,路上的障碍可是形形色色多得很(像我在《匹诺曹学认字》文中提的)。正因为阅读赋予读者权柄,诸多主宰我们的政治、经济、 宗教体制,最怕我们拥有这类想象的自由。最佳的阅读,会导向反省和质疑, 反省和质疑又会再导向反对和改变。不管哪一社会,这可还真是危险。
如今,图书管理员愈来愈多地遇到一个棘手问题:现在进图书馆的人, 阅读能力都嫌不足,尤以年轻一辈为然。他们找得到电子文本,看得懂电子文本,也有办法拿几份网络文本剪贴重组成另一份文本。但是,对于一张印刷纸页上表达的意思,他们好像没办法作品评、批判、注解,也记不下来。电子文本唾手可得,太过容易,导致使用者产生错觉,以为不需要渡过学习的难关便可以据为己有。阅读的宗旨,他们浑然不知,所剩者,搜集信息而已,有需要时再加以运用。
可是,阅读,绝非取得文本便告了事。阅读要求读者进入文字的迷宫,披荆斩棘,开辟一条又一条小径,自行勾画路线图,一路超出页面之外。 读电子文本当然不是做不到这一点,只是,电子文本吹嘘的包容力,反而 害得电子文本难以让人充分理解特定的意思,难以透彻探索特定的页面。 面对电子屏幕上的文本,读者的工作不像实体书的文本那般明确;毕竟,实体书的文本有页缘和装帧划出的界线。
“无不唾手可得。”这是一款手机打出的广告词。这款手机可以照相、 录音、上网、传送文本文件和图片文件、收发短信,当然,还有打电话。不过, 所谓的“无不”在此却岌岌可危,因为“无不”和“无一”只有一步之隔。 所谓“习得” 一样东西(而非任何东西),向来需要挑选,不能单靠无限量供应。观察、判断、选择,需要练习才做得好;责任感,甚至道德立场也是如此。但是,如今年轻一辈的读者好像只会开自动档汽车的旅人,没办法自己换档,只能依赖座驾,任由座驾带他们进行无际的漫游。
人类于其历史的某个点,在发明出一套符号供共同读写之后,有一天发现,由一位或许隔着遥远时空的作者写在泥版或是莎草纸上的文字,传达的不仅仅是通用符号中所表明的事——比如说,卖掉几头山羊或是对谁宣战。人们发现,当初这一段文字所指的那几头山羊,读到这一段文字的后人已经看不见了,所见者,反而换成读者经验中熟悉的山羊,或许是自家农场见过的山羊,或许是噩梦当中一闪而过的魔鬼羊。至于宣战,后人读起来也未必是拿起武器上战场,而可能像是警告,或是要求谈和,再或只是虚声恫吓而已。写下的文字,出于某人的意志和智慧;但是,读出来的文字,未必要敬谨依循原始的意志和智慧,不得有违,甚至毋需多去揣测。
在那一刻,读者发觉社会选择用来沟通的工具,也就是语言所用的文字, 并不确定,也不清楚,而且模棱;不过,文字的威力,就在于不确定、不清楚、 很模棱,就在于文字有魔法赋予名状,却又不以名状作囿限。远古有人写下“山羊”或是“作战”,心里要的意思必然十分明确。然而,如今的读者会在文字明确的意涵之上,添加千百万头山羊的映像,添加可能出现的和平回响。每一份文本既然是由文字构成,除了说出作者原本要说的意思, 也说出了作者从没想过的意思,连篇累牍。日后还会再有读者继续连篇累牍地汇编、搜罗。有的具体形诸明文而再衍生其他文本,有的则写于半梦半醒之间,流变不定,替换不休,汇聚于心灵的图书馆。
《堂吉诃德》第一部第三十二章,客栈老板为筋疲力尽的英勇侠客安排铺位过夜休息,还和神父争辩骑士小说的好处,说他不懂这样的书怎么会害人失心疯。
店主道:“我不懂怎么会有这种事。老实说,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比这种书更有趣的了。收获的季节,逢到节日,收割的人都聚在我这里;我们中间总有个把识字的,就拿一本来读,我们三十多人都围着他,听得津津有味,简直都返老还童了。”
客栈老板爱听打仗的情节,镇上的一名妓女爱听浪漫的求爱故事,客栈老板的女儿最爱听骑士因为心上人不在身边而相思叹气。每个听者(也就是每一位读者),都将文句套进自己的经验或是向往之中,等于是将故事据为己有。这故事在厉行思想检查的神父心中,是害得堂吉诃德这样的读者鬼迷心窍的祸首,但在堂吉诃德本人心中,却是提供了在真实世界行侠仗义的光荣典型。一份文本,多重解读;说一则故事,听出一架子的书; 每翻过一页,我们饥火中烧的图书馆便多吞下一本书。即使未必一本本都是白纸黑字,有的仅仅存乎一心,也一样是我的快乐体验。
我对我的《堂吉诃德》感激不尽。住院两周,上下两册始终在我床边守候。我需要解闷时,它们便对我讲话,逗我开心;不然就静静地等在我的床边, 凝神伺候。它们从来不会不耐烦,也不会唠叨说教,或是颐指气使。两册《堂吉诃德》的对话起自好几世代之前(那时还没有我),它们对时间仿佛无动于衷,仿佛笃定眼下这一刻也会过去,它们这位读者的不适、焦躁会过去, 而且笃定这位读者的书架只会保留他记得的书页以之自况,以之描述切身幽暗的心灵角落、无法自剖的角落。
本文节选自《理想的读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宋伟航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
如何在明尼苏达州偷情而不被发现
最近乘务员的微信群被一条消息刷了屏
大家看后无一不啧啧称奇:
涛涛军军的美国爱情故事还没过去多久
我国著名企业家在美帝明尼苏达州
也爆出了桃色新闻
朋友圈的各路神仙使出浑身解数
全方位为大家深度剖析解读此事件
更有涛涛见义勇为,
精准总结万恶之源皆因“枪”
但是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群众
欲等瓜熟蒂落而食之
还不如贡献一份偷情教程来得实在
那么如果想背着伴侣去大洋彼岸偷个情
怎么做才能不被其发现呢?
首先,我们要从了解这个州开始。
众所周知,美帝国土面积位列世界第四,
北临加拿大,南接墨西哥,
横跨纬度非常之广。
这明州,刚好在美国与加拿大的交界
地处五大湖之一苏必利尔湖北岸,
还是密西西比河的源头
人称“万湖之州”。
作为纬度偏高的北部地区,
明尼苏达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冷
传说这里只有两个季节,
除了冬季就是非冬季,
所以在来这里之前,你要么做好攻略
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貂儿的神圣地位可不仅仅是在我国东北地区,任何一个贼鸡儿冷地域的人民都会是它的忠实信徒
偷情装备:
tb假护照1本|卫星电话1部
冲锋衣裤|登山鞋|情趣用品
反跟踪战术指南
足量的避孕套
所谓偷情,先要讲究个偷字,
固不能去人多眼杂的地方,
搞不好就有私家侦探狗仔队贴身跟踪,
像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这种中心城市一定要避开,
城市周边才是婚外恋的天堂。
例如这不怎么出名的大马雷
就是一个不错的去处:
美国国家地理列出的
最值得探险的100个小镇里,
大马雷位列第一。
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文化氛围,
运动、人文、艺术、饮食
它都当之无愧成为全美第一。
这里属于湖泊的边界水域,人烟稀少
很多旅行家称其为人间净土,
要我说,它应该是一块奇异宝石
每时每刻都在变换着颜色,非常炫酷。
冬天悄悄离去,搂着你的他/她
裹着棉袄在阳光中慢悠悠的走着
用当地人那样慵懒的步调。
四处飘荡着植物初生的气味
时不时还会在路上碰见各种
刚刚从冬眠中醒来的野生动物。
明尼苏达州出现一只爬墙技术堪比蜘蛛人的浣熊,这只浣熊不知道为什么爬上了当地一栋大楼外墙,被民众发现后通知消防队前往救援,浣熊却因为受到惊吓越爬越高,还跳到隔壁楼高25层的“瑞银集团”大楼继绩爬。过程全被当地居民给目击,有不少人开直播随时更新这只浣熊的动态。多伦多约克大学浣熊行为专家麦当诺教授(Suzanne McDonald)表示,浣熊行动前不会想太多,它们不太会控制冲动;这只浣熊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干嘛要爬墙。
和偶遇的小麋鹿亲切的打个招呼,
手牵手逃脱大黑熊的致命追击,
一不小心就变成了过命的生死之交
你说刺不刺激,浪不浪漫。
夏天玩儿法可多了。
在当地,即使对水上运动不怎么感冒的朋友
也无法抗拒种类繁多的娱乐项目
如果你不喜欢太过激烈的,
只想安安静静的偷个情,
那么泛个舟会是不错的选择。
大马雷的夏天不太热,
带着你的他/她和野炊的食物,
伴着岸上的鸟鸣声,坐在晃晃悠悠的小船上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或者默默不说话
就这样静静地消磨着时间
在这荒郊野岭你什么都不用担心
唯一值得思考的是眼前情人下一秒的情绪
如果对方突然变心,
回去的船上很可能没有你的位置。
这个季节也不仅仅是好看而已。
如此风景和生活状态下,滋养了一大批艺术家
鲍勃迪伦就是其中之一。
与你擦身而过的某个路人甲也许就身怀绝技。
当然,出门旅行就是为了学着不要轻易装逼,
偷情的话尽可能低调一点。
如果你是纹身金链大哥另当别论。
运气好的话会赶上年度渔夫野餐
和那些面庞红润的白人老大爷一起碰啤酒杯
大快朵颐那些水中的美味,
即使这一刻情不自禁吻去情人嘴角的辣椒酱
也不会有人怪罪你劈腿的行为
此时此刻,在他们眼中
你只是个痴情的少男少女而已。
冬天更能感受到美洲北部苍茫的魅力,
湖面的冰结实得足够你带几百个情人一起蹦迪
滑雪需要一定技术,摔倒会抖落你的偶像包袱
选择冬钓或许会让你收获爱人的赞许。
试想一下:被大雪覆盖的小镇
如童话里的圣诞节一样可爱
没有人打扰,没有世俗眼光的压力
你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森林里成群的野狼
可这与邻居八卦的热情相比不值一提。
两个人并排坐在一起,静静等待鱼钩的一颤,
你也许这辈子没碰过鱼竿,
但这并不影响你树立一个热爱生活的形象
欲火焚身的时候往爱人脸上扔个雪球
让你的性感增添了一丝危险
即使没钓上鱼,
最终还会收获一段被禁忌的爱情
明尼苏达不仅仅有大马雷,
许多热爱骑行的旅客热衷于在这里度过一个假期。
从威扎塔(Wayzata)到芒得(Mound),
长达8英里的骑行路线大多沿海行。
和你爱的她踏着自行车,
紧身骑行服让你的中年肚腩更加俏皮。
经过水晶湖的时候一定不要打卡拍照
记住,你使用的是不能被追踪的卫星手机
如果爱人问你为何不留下纪念
此时一定要深沉的说上一句
“我只想让这一切留在我心里”
这一路上还有画廊、开放农场、
葡萄酒庄园等不同的好去处,
一定会给你的偷情经历更添色彩。
带着你的他/她,穿上你所有的秋衣秋裤,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美国之旅吧~
白夜行书评1: 不幸的童年,其实一样可以有多彩的人生
最近老是想找一本好书看,翻看微信读书和豆瓣的高分推荐,最终选定了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是小说圆柱,不是电影哦)
东野圭吾,日本最知名的推理小说作家,自1985年第一次获得日本推理小说最高奖项--江户川乱步奖之后,他几乎拿便了日本文学界的各类奖项。
而白夜行更是被称为他的巅峰之作,号称无冕之王。
他的作品多被翻拍成影视剧,白夜行更是被中日韩三国分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
可见东野圭吾以及他的作品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
整部小说围绕男女主人公桐原和雪穗展开,而小说的章节则以非常少见的交替形式出现。这是因为他们虽然为男女主人公,但是文中除了结尾,两个人从来没有在同一场景中出现过。
表面似乎是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实则以他人的描述、猜测和遭遇等方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展现给读者两个人的互利共生关系。小说中的老刑警笹垣更贴切的用枪虾和虾虎鱼来形象的比喻二者互为依靠,难以割舍的特殊关系。
东野圭吾就是用这样一种奇特的方式,用似乎毫无交集的两条线,叙述着两个主人公难以评说的感情。
有人说桐原和雪穗是彼此的真爱,也有人说桐原对雪穗毫无保留的付出,是为了替自己的父亲赎罪。
然而,不管是哪一种,他们无疑都是深受原生家庭摧残的孩子,东野圭吾在他侦探小说风格之外,更多的描述着人世间的各种肮脏、龌龊和罪恶。
这也是他能够一直位列国外作家富豪榜单的真正原因,他的作品,从情节上来讲是逻辑推理小说,但是,内容和意义来讲,又远远不止于此。
一 不知道怎样爱孩子的父母,误了儿女一生
小说的男主是桐原,开篇以一起密室凶杀案拉开序幕,而死者就是桐原的父亲。当时,桐原只有11岁。
女主雪穗,与桐原同龄,几年前就已经丧父,而随着密室凶杀案调查的跟进,她的母亲竟然也意外死亡了。
一个没有了父亲,另一个成了孤儿,让人不由得心生可怜。
可是,随着故事的向前推进,情节也逐渐明朗,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两个只有11岁的孩子,竟然是杀父害母的真凶。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金钱,对欲望的渴求也愈发的强烈,甚至不惜伤害和杀死那些挡了他们路的无辜人,让人觉得不禁一身冷汗。
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他们那没有爱可言的原生家庭,和毫无责任感的父母。没有温度的家庭,让两个孩子幼小的心灵备受摧残,最终将自己和孩子都推向了万劫不复的绝境。
桐原的父亲是个有着恋童癖的变态,和妻子的关系更是名存实亡,而两人并没有将这种爱的缺失弥补在年幼的桐原身上。而是各自都找寻自己的快乐,将桐原置之不理。
桐原目睹了自己的母亲屡次和自家的店员鬼混,内心是何等的苦涩和难以言表。当他的母亲又一次和店员在家中做着那种事的时候,桐原悄然离开。
可就在他选择逃离的时候,他目睹了自己的父亲竟然对自己的唯一好友,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忍无可忍的桐原,终于用剪刀捅向了父亲的心脏。
而另一边的雪穗,就是那个被桐原父亲无数次骚扰侮辱的女孩,最可恨的是,这一切,竟然都是自己亲生母亲安排的,雪穗的母亲竟然苦于生计,出卖自己女儿的身体。
所以,在桐原父亲死亡调查案件一年无果后,雪穗的母亲也死于一次煤气中毒的“意外”。
两个不配为人父母的人,生生的死在了自己儿女的手中,从此也让两个既可怜又可悲的孩子,永远的活在没有太阳的白夜之中。
如果说桐原和雪穗后来做下的恶性是不可饶恕的,那么,作为他们父母的两人,可以说是万恶之源。
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爱,不带有任何功利心,只因为那是自己的孩子而毫无保留的爱他们。
然而,就是有一些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改变生活现状的阶梯,把孩子培养成他们爱慕虚荣,人前炫耀的资本。自以为生养了孩子,为孩子付出了辛苦,付出了金钱,就是为孩子做了一切,就应该得到孩子源源不断的回馈。
这样的爱,还是无私的父母之爱吗?这样的父母还值得孩子的回馈和敬爱吗?我想,肯定不是!
二 人生有很多种选择,要么成魔要么成佛
能被自己的父母爱着,对于桐原和雪穗而言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
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德勒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桐原和雪穗的人生轨迹正是印证了这句话,虽然从暗无天日的家庭中走了出来,但是,对于他们而言,外面的一切依旧是没有阳光的。
正如雪穗自己所言: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可是,治愈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人选择爱,有的人却选择剥夺。
很显然,雪穗选择的是后者,连带着他的共生体--桐原。
如果说原生家庭的冷漠是她没有办法选择的,那么,重生之后的雪穗,其实是有选择权的!
只是,执念太深,雪穗忽视养母无微不至的爱,无视江利子毫无保留的友情,容忍不了任何针对自己的不同声音,所有这些人,都成了她的伤害对象,或死或被施暴伤害。
她要用最光鲜夺目的身份,弥补自己悲惨童年的缺失。所有的人要么成为她的垫脚石,要么挡了路的,就要被铲除掉。
此时,她的童年经历不再让人怜悯,她的麻木不仁和残酷冷血,已经远远超过了童年的那些痛!
以至于最后连自己的守护者--桐原,都要用死亡的方式来解脱~
相反,如果她阳光一些,善待养母,真诚对待朋友,真心温暖继女,最终她将得到的是众人的相拥和幸福美满的人生。而不是现在这样,孤零零一个人继续在黑夜中战斗下去。
结语
人的一生,会有不同的经历,坎坷和挫折。
没有人希望自己多灾多难,但是假如真的当灾难来临时,还是要守住自己内心的的那条底线,为自己终能站在阳光下持续努力!
就像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哪怕上天待他不公,智商低一些,被人嘲笑排挤,身体也不健康,走路要考矫正器,一直喜欢的女孩不喜欢他,亲密的战友去世.....他都能一如既往的向阳而生!最后,等待他的,也是一片幸福艳阳天!
还有娘娘蔡少芬,众所周知,她为了替母亲偿还赌债,曾经做了香港富商刘銮雄6年的小三。但是,回归正常生活的她,依然能将生活过得精彩,有爱自己的丈夫,儿女双全,事业再攀高峰。愣是将一手烂牌打成了王炸!
而不是像雪穗一样,永远独自前行在无边的黑夜,更不能像桐原一样,用自己的生命来终结一切。毕竟,人生除了死亡和生不如死之外,还有很多精彩的活法!
如果说,这本书带给大家的是直击内心深处的痛感,那么,痛定思痛之后,也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警示和生活方向。
课堂低头族 如何抬起头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动,开创了多么大的可能性。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也深切地冲击着大学的学习生态——如今,学生听课有三宝:手机、平板、充电宝。有同学说:“衡量一个老师讲课好不好,要看自己手中充电宝的借出次数。”
如何“讲赢”手机、平板,如何让学生抬头听讲,成为困扰大学教师的新难题。一场上演在大学教室的“阵地争夺战”硝烟乍起。
无奈现状
哪个教室没人玩手机?
4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南昌一高校的主教学楼,数学、英语、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正在开讲。踱步依次走过三十多个阶梯教室,自上而下望去,学生大致形成了两大阵势:坐在前排的,时而翻书,时而点头若有所思,与老师互动频繁;更多的是坐在后排的,他们各有法宝在手,一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奇异图景:有的插着耳机玩笔记本电脑;有的带着平板疯狂点击;最多的则是手机置于书页,假装看书,实则摆弄手机。
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一堂为大三学生开设的“学术英语”课堂旁听。一堂课下来,坐在记者前面的男生完成了上课玩手机的“标准动作”:用手机看小说、聊QQ及微信、玩游戏、刷朋友圈,唯一一次抬头,是老师说“这个作业计入平时分”的时候。
对此,一位大学教师告诉记者,对于学生上课玩手机,颇感无奈。有时他甚至会突然停下来,静静地等待“手机一族”抬头,“学生这样游离于课堂之外,说起来难以置信,现实情况却令人心酸。”
老师们希望课堂纪律好,希望自己在台上讲,台下学生求知若渴。但失望的是,放眼望去,不少学生目不转睛盯着发亮的屏幕。记者曾有一次晚间上课的经历。突如其来的停电,顿时让老师和同学都尴尬不已。因为断电之后的黑暗中,唯有桌面上一个个小屏幕闪闪烁烁。微光下,一个个呆坐的人,犹如“人形墓碑”。
学校对策
制造“无手机课堂”
有观点认为,手机,为大学教育带来深深的挫败感,也为大学生成才,画上了一个小小的问号。因此,一些高校及部分教师对“低头族”采取了一些强制性措施,希望让大学生回归课堂。
收纳袋屏蔽法。上个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就有学院下发《关于实行“无手机课堂”》的通知,要求大一大二学生课前将手机放入收纳袋,不上交视作违纪。
没收SIM卡屏蔽法。去年,武汉纺织大学一位教授,与学生们约定,课上不得查看手机,一旦发现当场没收SIM卡,直到下周上课时,交一份“反省书”再归还。
干扰器屏蔽法。同样是去年,天津一高校在教室里安放了屏蔽干扰器,任它是何通讯设备都没信号。但不过两天,学校又主动撤走这些设备。
断网屏蔽法。2014年江苏大学出台《关于加强教室和学生宿舍网络管理的通知》,对部分教学楼和学生宿舍试行限时断网。该校此前免费为教学楼和宿舍楼提供的无线网络,则实行分时断开。
学生烦恼
上课有意思谁愿玩手机?
在一些社交网站上,经常有苦闷的老师向网友讨教:“如何使大学生上课不玩手机?”
江西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小张认为:“提升教师自身授课水准很关键。我在上‘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时,常常要花一个礼拜备课。对于最新的东西,老师必须要了解,否则台下学生都比你知道得多!”
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小游告诉记者:“老师讲得好,我才不愿意玩手机。”小游认为,身边的同学不是不爱听课,遇到名师讲课,同学也经常去“蹭课”。她说,上课玩手机也是对课程质量的一种评判,“对不愿听的课,有的同学直接‘用脚投票’——选择不去;而有的无聊的课程还要点名,同学只好带手机去‘无声抗议’了。”
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有的课程明明水平很高,但实用性弱一些,也容易遭到学生白眼。著名文学学者温儒敏曾说:“现在社会以实用技能为标准收罗人才,舆论更被市场的泡沫所左右。人们为谋生而学习,没有内在的事业冲动,上大学无非是毕业后好在人才市场上找到买主,卖个好价钱。这种短视的观念严重挖空大学文化的基石,腐蚀现代精英的人格品质。”
当下思考
谁造就了“低头族”?
当下,社会生活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来源多种多样,并非仅有课堂。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连接到的外部世界,可能远比照本宣科的课程精彩。何况大学教育久遭诟病,有的课程内容空洞、知识老化、脱离实际,导致学用不能结合,业界与学界未形成职业共同体,难以相互认可。因此,就业迫在眉睫的大学生对无法直接运用的知识理论自然缺乏兴趣。
课堂上的“低头族”,也许下了课就出现在各种校外学习班上,考证的、学外语的、学编程的,不亦乐乎。只为学这些东西有用,市场机制在起作用而已。手机并非万恶之源,等你没收手机了,他还可以看杂志、听音乐,哪怕所有“作案工具”统统没收,怎么就不能睡觉呢?难怪有人说,“无手机课堂”倡议只是初级治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划,比外部要求更管用。
“低头刷屏”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高校课堂教学实行灌输教育,不引导学生参与,以及老师对课堂教学投入不够等现状。解铃还需系铃人,高校老师们倘若积极对大学的课程进行升级改造,让课堂上学的东西是新的、实的,也许就能让“低头族”把头抬起来。
目前已经有学校行动起来,用别具一格的课程设计让学生“舍不得刷手机”。比如,中南大学的徐海教授就开设了《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的选修课,把柯南剧情融入化学教学,课程一上线就遭到了全校学生的“哄抢”,八时才上的课,学生往往需要提前一两个小时来占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