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是先有红绿灯还是汽车(红绿灯引发热议后的思考:未来交通到底是什么样?)
世界上是先有红绿灯还是汽车文章列表:
- 1、红绿灯引发热议后的思考:未来交通到底是什么样?
- 2、各国交规的奇闻趣事 不禁感叹世界真大
- 3、网传新版红绿灯系5年前已实施规范,针对极复杂路口信号设计
- 4、看看新版红绿灯,正解如下
- 5、新版红绿灯上热搜,江宁婆婆在线辟谣:不是新规、无需担心
红绿灯引发热议后的思考:未来交通到底是什么样?
(本文首发于“刘润”公号,订阅“刘润”公号,和我一起洞察商业本质)
今天,小编想跟你分享的消息是关于“新版红绿灯”,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关于智能交通的思考。
(你的朋友圈是否也出现了这样的九宫格图片)
“新版红绿灯”冲上热搜的8月22日当晚,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发布公告称,现行国家标准《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实施至今已五年,未作修订,且目前各地在用道路交通信号灯符合现行标准,不需要进行更换。
“新版红绿灯”事件,最终是虚惊一场,但这也说明了红绿灯这一我们习以为常的小小事物,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虽然这次公告称,信号灯不会做调整。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红绿灯一定会更智能化。
为什么?交通的问题,不仅仅是车,还有路。
自从我们有了红绿灯之后,就有了“交通规则”,车路就协同了。
车,就开在路上。人,就走在人行横道线上、天桥上,或者地下通道里。大家一起遵守红绿灯的安排,分享路权。人车混合的场景,越来越高效。
所以,你看,交通问题,从来都不只是车的问题。路,是交通里的另一个核心元素。车路协同,才是交通。车路协同得越好,交通越智能。
所以,到底什么是智能交通?未来的世界,我们将怎样出行?
今天,我就把刘润老师在2月份读完李彦宏的《智能交通》这本书的读后感,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正文。
这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叫《智能交通》。
一开始,我只打算花30分钟快速翻一下。但越读越有意思,越读越有意思。最后,我居然逐页读完了这本400多页的大部头。忍不住往前翻,看看是谁写的。
李彦宏。
我惊讶地问百度的同学,这本书,真是李彦宏写的吗?
他们说,真是。这本书,真是李彦宏自己大段大段地写,然后发给团队编辑的。而团队的主要工作,是前期收集素材,和后期编辑校对。书稿都要交稿给出版社了,他还在不断发来增补的章节。不但出了书,他甚至还亲自在得到上为这本书录了课。真是倾注了心血。
真不错。
这些年,我和很多汽车大厂有合作,也分享过很多我对汽车业未来的看法。李彦宏在这本书里的判断,和我出奇一致。但是,李彦宏的判断,更加让人脑洞大开。
比如,今天的车,跑在过去的路上,是不行的。除了“更聪明的车”,我们还需要“更聪明的路”。它们加在一起,才是“智能交通”。因为,人们真正需要,其实不是“汽车”,而是“交通”。
什么是“交通”?
交通,就是把人从A这个地方,送到B这个地方。车是手段,人才是目的。我想要的,其实只是从家里去到办公室上班。走路,骑车,开车,坐地铁,都可以。哪个“更”快速、“更”安全、“更”便宜、“更”舒适,我就选哪个。
而这些“更”字背后,需要大量的“智能”。这就是“智能交通”。
把眼光,从“智能汽车”,上升到“智能交通”后,对未来的理解一下子就打开了。这些对未来的理解,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会影响你的个人出行,还会给汽车、交通、物流、旅行、基建等等大量行业带来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里,蕴藏着无数创业机会。
今天,我想与你分享我从这本书里获得的10点收获,带你看看李彦宏眼中的“智能交通”,李彦宏眼中的未来。希望,对你能有所启发。
开始。
每24秒,就有1人死于交通事故
你知道,每年有多少人死于交通事故吗?
根据国际公路安全协会(Association for Safe International Road Travel ,ASIRT)发布的数据,每年约有13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135万。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每24秒就有1个人丧生于车轮。
触目惊心。但是,交通事故不仅带来巨量的人员伤亡,还带来了惊人的经济损失。
交通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大概占到各国GDP的2%-8%。这是什么概念?中国每年在教育上投入钱,大约占GDP的4%左右。这就是说,交通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2倍于教育。
叹为观止。可是,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交通事故呢?
人类危险驾驶。
94%的交通事故,都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比如,酒驾、醉驾,这些人类危险驾驶行为。
2019年,中国“危险驾驶罪”案件(酒驾、醉驾等),达31.9万件,居刑事案件第一位(占24.6%),远高于排名第二的盗窃罪。也就是说,大约每4件刑事案件中,就有1件是危险驾驶罪。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
所以,我记得那谁谁谁说过,在发明自动驾驶之前发明了汽车,就是一个Bug。
为什么?因为也许,人类天生就不适合开车。太危险。
1865年的伦敦,每天要清理3000吨马粪
那么,我们应该回到马车时代吗?
马车时代?那是回不去了。我们回顾一下,人类是如何从马车时代,进化到汽车时代的。
19世纪中期,伦敦正处于马车时代。200万人口的伦敦,有30万匹马,还有10万人靠当车夫、马夫、马车生产商、马厩管理员、马粪清理工生活。
突然,汽车要来了。
大家的第一直觉是,这个钢铁怪兽开那么快,应该很危险吧?于是,报纸开始刊登汽车爆炸的漫画,漫画里坐车的人血肉横飞。
1865年,英国议会甚至通过了《机动车法案》。法案规定,汽车在郊外行驶,限速4英里/小时,在市内行驶,限速2英里/小时。而且,而且,而且,必须配一个手持红旗的人,走在汽车前面,提醒人们注意安全。这就是后来备受嘲笑的“红旗法案”。
但是,汽车相对于马车,优势太明显了。
刚才说,伦敦有30万匹马。30万匹马,每天要产生3000吨马粪,和30万升马尿。所以,伦敦的路上经常臭气熏天。另外,拉车的马,寿命大概三年左右。这就是说,伦敦每年要死10万匹马。这其中的2/3(也就是6万多匹马),是直接累死在道路中央的。他们常常要等到散发出尸臭,才会被清理。
而汽车呢?虽然可能有安全问题,但毕竟没有马粪啊。而且,是真的快啊。
1896年,英国政府废除了“红旗法案”。然后,马车铺、马车公司和马车夫,进行了上千次罢工。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停止。汽车,势不可挡地取代了马车。
这张照片,是纽约的第五大道,1900年和1913年的对比。1900年,汽车跑在第五大道的辅路上。而仅仅13年之后,汽车,就占领了主路。跑在那根“自行车道”上的,变成马车了。
可是,安全的问题还是问题啊,怎么解决呢?
中国最早的红绿灯,在南京路
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封闭公路。
如果道路能够对行人封闭,而只允许汽车行驶,那不就不存在安全问题了吗?
世界上第一条封闭道路,出现在1908年的美国纽约州,叫作Long Island Motor Parkway。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出现在1923年的意大利,现在被称作A8高速,东起米兰,西至瓦雷泽,全长约 40 公里。
(世界上第一条封闭道路)
可是,封闭道路建好后,人们怎么穿越到对面去呢?立交桥。或者地下通道。这样,车的通行和人的通行,就相互不影响了。封闭道路和高速公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006 年,欧洲人在高速公路上的行驶里程数,超过总行驶里程的25%,而死亡人数仅占总死亡人数的8%。封闭道路和高速公路,大大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封闭道路是好,高速公路是好,可在城市里,大多数交通场景,还是人车混合吧?那怎么办呢?
那就用红绿灯,和人行横道线,来解决问题。
最早的红绿灯,其实是红蓝灯。1858年,伦敦出现了机械扳手式的、红蓝色的信号灯。1868年,英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煤气红绿灯。1914年,美国出现了最早的电气信号灯,有红黄绿三色。1923年,上海南京路的两个重要十字路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红绿灯。
有了红绿灯之后,就有了“交通规则”,车路就协同了。车,就开在路上。人,就走在人行横道线上、天桥上,或者地下通道里。大家一起遵守红绿灯的安排,分享路权。人车混合的场景,越来越高效。
你看,交通问题,从来都不只是车的问题。路,是交通里的另一个核心元素。车路协同,才是交通。车路协同得越好,交通越智能。
所以,到底什么是智能交通?未来的世界,我们将怎样出行?
交通延误降低20%,通行效率提升25%
李彦宏认为,未来的智能交通,一定建立在智能的“车路协同”基础上,而不仅仅是“单车智能”。
你发现你家门口,一个红绿灯的设计特别不合理。南北向基本没车,但红绿灯的时间,居然和繁忙的东西向一样长。这造成了不必要的拥堵。你打电话给交管部门。他们派人到现场,发现确实不合理,于是调整一下红绿灯时间分配。问题解决了。
但是,中国有多少个红绿灯?这样调整,调得过来吗?而且,今天刚调完,明天南北向的车突然多起来了,怎么办?红绿灯,管理的是“路权”。而对路权的分配,只有根据车流的动态变化,实时地、自动地海量调整,才能最大可能地减少城市拥堵。
实时地、自动地海量调整,需要智能。
2012年,美国新泽西出现了最早的“智能信号灯控制系统”(MASSTR)。这个系统,控制了40平方英里范围内128个红绿灯,为40万辆车提供服务。怎么服务?如果17号公路的车流量大,那么MASSTR会自动把整条路,调成“一路绿灯”。如果3号公路发生交通事故,那么MASSTR会自动调整17号公路、120号公路的红绿灯,用15分钟疏解掉长达5英里的拥堵。
2020年11月,百度和长沙合作,做了类似的尝试。他们联合打造了87个智能路口,实现了以车路协同,结果交通延误降低了20%,通行效率提升了25%。
(湖南长沙智能路口优化效果对比)
如果理解了车路协同才是关键,那么我们对自动驾驶,就会有不一样的视角了。
未来的交通路口,东西南北,唰唰唰唰
我们说自动驾驶的时候,基本都是在说“单车智能”。可是,一辆汽车上装再多的摄像头,再多的激光雷达,再多的传感器,都无法突破单车的局限。
比如,你开车在路上,前面是一辆大卡车。那么,无论你的车如何智能,都无法知道大卡车的前面,会不会突然有个小朋友跑步过街。你更无法知道,你视野之外的逆行、闯红灯,甚至别的车里的司机是不是在打电话。而这些,都在影响着你的行车安全。
这时,“聪明的车”就不够了。你需要“聪明的路”。
聪明的路,就是在路上装各种传感器(摄像头,红外,激光,声呐,等等),然后和这条路上的所有汽车联动。这些来自“上帝之眼”的超距离感知,即便在极端天气、不利照明、物体遮挡等等情况下,依然帮助单车实现准确预判,确保安全。甚至,可以帮助所有单车联动,做出全局最优的驾驶决策。
所以,自动驾驶的未来,不是单车能不能到L4,甚至L5的“单车智能”。自动驾驶的未来,是所有车和所有路联动下的“全局智能”。
作为一个理工男,我对新科技充满了好奇。所以,2020年5月我到长沙出差时,特地叫了一辆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受法律法规限制,自动驾驶出租车上,还是有安全员的。虽然他不开车,但必须坐在驾驶位上,手握方向盘。
我上车,去到我的目的地(限定范围)。全程中,我注意到很多路上的电子设备(各种智能红绿灯,智能摄像头、智能传感器),来保证车辆拥有“上帝之眼”。一路很安全,也很有意思。最后,在安全员允许下,我拍了几张照。
安全员告诉我,如果能实现真正的“全局智能”,那么在未来,红绿灯可能都是多余的。
人类为什么要红绿灯?因为要把路口的“路权”,轮流地分配给双向车道。为什么要“轮流地”分?还是因为,开车的是“算力”很低的人类。不简单地轮流分配,人类就算不过来。
那如果开车的不是人类呢?如果实现了车路协同下的“全局智能”呢?
那么未来的路口,可能是这样的:
南北方向,前后两辆车,正在以120公里的时速飞驰着经过路口,相距200米。此时,另一辆车,在东西向,也以120公里的时速,驶向路口。
谁让谁?谁也不让谁。
“全局智能”经过高速计算,在南北向的第一辆车驶过路口的瞬间,安排东西向的车进入路口,5米的车身,从南北向两辆车200米车距里,用0.15秒的时间,“唰”地通过了路口。而南北向的第二辆车,丝毫不减速,在6秒钟之后,也通过了路口。
于是,未来的交通路口,东西南北,唰唰唰唰,谁也不让谁,却完全没有交通事故。这一切,靠“全局智能”指挥,而不是“红绿灯”。
听上去,难以想象。但是,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了,这背后一定有个角色:智能交通运营商。
让更聪明的车,接入更聪明的路
什么是运营商?
你今天之所以能打电话,是因为有电信运营商。他们在小区附近,写字楼顶上,公路旁边,甚至珠峰顶上,都架设了电信基站。因此,你的手机才能通过连接最近的基站,接入到电信网络,然后打电话或者上网。
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主要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
未来的汽车,和手机一样。你必须接入到“智能交通网”,然后实现车路协同,实现真正“全局智能”的自动驾驶。而搭建智能交通网的,就是“智能交通运营商”。他们负责把路变为“更聪明的路”,并且在路网上搭建“交通基站”,允许车辆接入。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总体比印度好。很多原因,但不管怎么归因,中国的电信运营商都功不可没。稳定、高速、大通量地接入,是一切上层应用爆发的基础设施。同样道理,中国的“车联网”想要发展好,中国的“智能交通运营商”,必须不能缺位。
2020年,百度调查过“网民最关心的智能交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下。
(智能交通领域网民关注度前十的民生内容)
而一旦有了“智能交通运营商”这个角色后,这里面的很多问题,就有解了。很多可能,在我们面前展开。
比如,智慧停车。
人们1/3的开车时间,都用在了找车位上
研究表明,人们1/3的开车时间,都用在了找车位上。而30%的城市拥堵问题,其实是由停车难造成的。
公安部统计,全国停车位的缺口,达3.84亿个。在有如此大缺口的情况下,全国仅有9%的城市车位,使用效率在50%以上。一边车位不够,一边车位浪费。为什么?
因为现有停车位的管理,不够“智慧”。
一旦有了“智能交通运营商”,一个城市的停车场,就会变成“一张网”。抵达目的地前,车辆已经知道附近有哪些停车场,以及它们的空位情况,并推荐最佳停车场。你一旦选定停车场,甚至停车位,那个车位就会被锁定。进入停车场后,你的导航系统会从室外导航,切换为室内导航,自动找到车位。停好车后,车辆自动开始充电、计费。办完事,反向寻车功能,又会帮你快速找到车辆。
如果你的车还有“自动泊车”功能,你甚至可以直接下车。你的车会自己去找车位。办完事,车会自动开出来找你。
2018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播放了一个完全实拍的视频,百度的一名员工开车来到公司路边,下车后,车辆就开始进入自动巡航状态,开到地下停车场,找到车位,并且停了进去。
除了这些功能,接入“智能交通运营商”的“路网”,交通管理部门,也能提高很大的效率。
2020年1月,云南普洱市政府实施了智慧停车项目“畅行普洱”后,路侧长期停放车辆的比例由3.8%下降到0.29%,泊位周转率由62%上升至435.09%。部分区域停车位利用率不高、另一部分区域车位饱和所造成的交通堵塞现象,不复存在。
(畅行普洱)
很有意思。
但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不仅仅是“把车停下来”。我们更想要的,是“让车跑起来”。这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智慧地图了。
地图,是智能交通的末梢神经
我1999年来到上海。2004年拿到驾照。2005年买了车,和一张《上海市区交通地图》。然后,我每次开车,都要有个人坐在副驾上,紧张地看着地图:往左,往左,往右,往右;不是,是下个路口往右,这个路口直行。
有一次,我从上海开到浙江某地。很发憷。因为没有一张《全国交通地图》。也算有,但不是一张,那是一本。我要像查元素周期表一样,查省际路线。好几次停在高速公路的出口打电话,到底是不是从这里下?
那个时候开车,没有地图,寸步难行。那个时候开车,副驾的权力,比主驾大。那个时候开车,出租车司机是高科技含量的职业。因为他认路。所以,那时候一个导航仪,能卖到好几千块。
但是现在,手机里有了各种导航软件,而且免费。它还会建议你各种路线:你是选没有收费站的路线,还是最短的路线,还是最快的路线?你再也不用认路了。这样都开错了,它还会帮你自动重新计算新的路线。这种巨大的便利带来的满足感,是2010年之后拿到驾照的小朋友们,无法体会的。
但是,但是,但是,即便是今天的导航,依然有太多可以进步的地方。未来的“智能交通运营商”的地图,一定不会止于今天这样。
重庆黄桷湾立交桥,被称为“史上最复杂立交”,5层互联互通,有20条匝道,走错路之后让人非常抓狂,也容易产生交通事故。
(重庆黄桷湾立交桥)
想要在这样的立交桥上不走错路,需要极其精准的定位技术,需要对车辆转向、停车、加减速的瞬间感知能力,和最好“沉浸式”的3D互动模型。
(百度地图黄桷湾立交桥“沉浸式导航”实际效果)
但,这还不是我说的未来的地图。未来的地图,不但要对“空间”有更精确的刻画,还要对“时间”有更准确的刻画。
比如,我现在开车去办公室,大概要多长行驶时间呢?
这叫“预估时间”(ETA,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要1小时。嗯。那我先忙点事,晚20分钟出门呢?哦,那就要2小时了。啊?为什么啊?
因为“智慧地图”,对正在路上和即将上路的车,做了大量计算,知道20分钟后的堵车情况将大大加剧。1小时的路,要开2小时。
那怎么办?那我赶紧出门呗,事情可以到办公室再做。
未来的地图,还不止如此。如果要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地图定位,不仅要显示自己在哪条路上,还要显示自己在哪根车道上。这就是高精地图。
高精地图是自动驾驶的“千里眼”。摄像头看到的距离60~150米,激光雷达看到的范围40~80米。而高精地图,能看到全局。这双千里眼,可以帮助单车提前知晓全局信息,并精确规划行驶路线。
高精地图是自动驾驶的“透视镜”。因为雨雪天气,车道线会变得模糊,即便是车上安装了最好的传感器、摄像头,都很难把每一条车道线看清楚。
高精地图是自动驾驶的“安全员”。它能精确自动识别交通标识、地面标志、车道线、信号灯等上百种目标,还有道路坡度、曲率等准确的数据信息。确保行车安全。
有了车的智能,有了路的智能,有了车路协同的智能。那么未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将呼之欲出。
那就是:出行即服务(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
汽车市场,将可能从2C,变为2B
你真的想要一辆汽车吗?
不。你其实只是想从A这个地方,安全地、快速地、舒适地、便宜地,到达B这个地方。
你要的不是车。你要的是“交通”。你要的是“移动”。
只不过,在最远的过去,帮助你移动的方式,是走路。后来是马车。后来是汽车。远距离,还有飞机、高铁等等。但它们的本质都一样,都是帮助你从A,抵达B。帮助你移动。
但同样是移动,为了从家去办公室,你可能会买辆车。但为什么为了从上海去北京,你不会买辆高铁呢?
因为不值得。
我一年才去几次北京?高铁那么贵,为了去北京而买辆私人高铁,不值得。我还是买票吧。买票的本质,就是把买高铁这个产品,变为了买“用高铁出行”这项服务。买服务,比买产品划算。
去北京,当然是买“出行服务”更划算。但是上下班,还是买“汽车产品”更划算吧?
真的吗?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这个城市,路上有那么多公交车呢?公交车的本质,就是“出行服务”。公交车可比你的私家车贵多了。但是坐公交车之所以“划算”,是因为很多人选择坐公交后,共享了道路资源,因此效率高,价格便宜。
但是,公交车最大的问题,是它没有解决“最后两公里”的问题:出门去公交站的一公里,和下车后去办公室的一公里。如果这两公里,也能解决,那确实就不用买车了。
Bingo。这不就是“全局智能”的自动驾驶可以做的吗?
当你要出门时,召唤了一辆共享汽车。2分钟后,一辆无人驾驶的共享汽车,停在了你家门前。你上车后,这辆车根据智慧地图的指引,在全局最优的大前提下,找到最短路线。车开到了你办公室楼下,你下车后,它自动找到最优地点停车、充电。然后,等待下一个人的召唤。
因为全局的优化,而且没有人(司机)参与,整个行程可能会非常便宜。比如5元人民币。而且,同样因为全局优化,你任何时候叫车,都有一辆车能5分钟内出现在你面前。
这时,你还会买车吗?也许你就是喜欢开车。反正,我是不会买车了。
当越来越多我这样的人选择不再买车,当路上跑着越来越多自动驾驶、出行即服务的共享车后,人类在路上开车,将可能被逐渐视为危险行为。最终,可能所有国家都会逐渐停止给人类颁发驾照。直到最后一个有驾照的人过世,地球上最后的几百盏红绿灯,正式停止工作。因为,这些红绿灯,只是给这最后一个人类驾驶员看的。
从此,地球上,就只有少数几家运营公司会拥有汽车,向人类提供“出行服务”。这时,汽车将从一个2C的产品,变成2B。
这家运营公司,给汽车生产厂商打电话:
运营公司:我要买200万辆汽车,你们做不做?
汽车厂商:可以啊,20万一辆。
运营公司:20万太贵,7万卖不卖?
汽车厂商:那不可能!
运营公司:哦,没事。那我找另一家。
未来,所有的车企,可能都不会在电视、飞机、杂志上打广告了。他们派了大量的销售,紧紧盯住这几家“智能交通运营商”。
不知道这样的未来,会不会真的到来。但是如果真的到来了,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呢?
很多好处。
比如,降低碳排放。
南极的冰全部融化,海平面上升60-70米
你一定知道,碳排放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大量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将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地球温度上升。地球温度上升,将导致生态环境发生难以想象的变化。
比如,南极冰层融化。
经过测算,如果南极的冰全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会上升60-70米。如果这样,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以及整个武汉以东,将全部被海水淹没。在珠峰买房子,可能才是最保值的。
原来,碳排放这么可怕。那么,到底谁是碳排放的“罪魁祸首”呢?
碳排放的“罪魁祸首”是:城市。
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居住地,贡献了全球7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城市生活中,交通运输是第二大排放源。交通运输中,道路交通又占到84.1%。道路交通中,乘用车占44%,重型货车约占40%。
所以,减少乘用车、重型货车的碳排放,至关重要。
(2008—2018 年交通部门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
可是,怎么减少?
电动化(以及氢能源),当然至关重要。先把燃油车,替换成纯电车。然后再把电网里用煤发的电,逐渐转化为清洁电(风电,光电,水电)。这是大势所趋。但是除此之外呢?
还是“智能交通”。
城市内驾车出行,“不怕慢,就怕站”。用智能红绿灯优化路网,会导致因绿灯空放而导致的浪费下降21%,车辆行驶时间平均缩短20%。减少了20%的在途时间,就是减少了20%的排放。
另外,出行即服务(MaaS)逐渐变成现实,将会大大减少私家车的数量,以及汽车的总保有量。过去,一家需要一辆车。可能在未来,3家才需要一辆车。车少了,排放也就少了。
所以,你要不然从现在开始,就去西藏高原买房子,要不然就开始选择低碳出行吧。
最后的话
李彦宏的这本书脑洞很大。
我们经常说自动驾驶,自动驾驶。但是确实,自动驾驶并不等于单车智能。自动驾驶,需要更聪明的车,也需要更聪明的路。自动驾驶,来自于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
人们需要的,从来都不是一辆汽车。人们需要的,是从A这个地方,安全地、快速地、舒适地、便宜地,到达B这个地方。一切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的技术,都是“智能交通”的必然方向。
我突然想起来,《变形金刚》里的汽车人。
原来,汽车人在19世纪就已经来到地球。汽车人,是人类的朋友。人们为这个朋友,建造了公路,发明了红绿灯,制定了交通规则,并不断配备最先进的技术,和路网联动。而汽车人,用越来越先进的方法,把人类从他所在的A,送到他想去的B。
好的。这就是我读李彦宏《智能交通》这本书得到的启发。希望对你有价值。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读书笔记,也请给我留言告诉我。我看看,以后是否可以与大家分享更多好书,以及我从这些好书中获得的感悟。
祝,虎年大吉。
各国交规的奇闻趣事 不禁感叹世界真大
日本
自行车的尴尬处境——上便道还是下车道?
我在日本有20多年驾龄了,开车跑遍了日本所有都道府县,所幸没有遭遇过严重的交通事故,但也曾因自己的过失,多次收到过日本警察的罚单,如今唯有更加小心谨慎,继续钻研交规。这篇我想着重聊聊日本自行车的话题。
2007年之前日本人大多
在人行便道上骑自行车
我在日本生活了近30年,虽然现在日常生活中骑自行车的机会很少,但回想起上世纪90年代初到日本留学时,为了节省昂贵的电车票费用,买一辆自行车是最划算的省钱方式。不可思议的是,骑车大都在人行便道上骑,几乎看不到下马路骑行的,机动车道上也根本没有自行车专用道标志——这对我来说算是颠覆认知了。
时过境迁,2007年7月日本将《道路交通法》进行了改定,最令大家难以适应的就是自行车的规则了,五大规则内容如下:
1.自行车原则上必须在机动车道骑行,但例外情况可以上便道。
2.在机动车道上必须靠左侧通行。
3.在便道上必须礼让行人,并在靠近车道一侧慢速骑行。
4.安全三规则。禁止酒后骑车及并行骑车;夜晚必须打开车灯;在路口须暂停并确认安全。
5.未满13岁儿童可在便道骑车但必须戴头盔。
这个规定算是把自行车的骑行规则进行了一个180度掉头式大转变。
上便道好还是下车道好?
各有各的安全隐患和现实原因
其实,可以在便道上骑车的国家,全世界似乎只有日本一家,这要从回顾历史的角度分析其原因。首先,日本普及自行车是从上世纪60年代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开始的,虽说是普及,但普及率也不是很高。但是由于日本相对狭窄的自然条件,造成道路难以拓宽,且地势高低不平、蜿蜒崎岖。这种条件下,自行车与机动车混在一起必然导致交通事故频发,骑车的人觉得“与其在马路上被汽车撞到,不如在便道上被警察逮到”,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在70年代先后两次改定了交通规则,允许了自行车上便道,而且确实立竿见影的将交通事故率降了下来;另一原因是,自行车对日本人来说,不是作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而大多是家庭主妇去附近商店买日常生活用品的工具而已。那就势必常在店铺鳞次栉比的便道上来来往往。两种原因相辅相成,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行车走便道的习惯。
其实,在当初允许自行车上便道之后,偶尔也发生过自行车将便道上的老人或儿童撞伤致死的事故。如今,年轻人和学生们使用运动型自行车的人数日渐增多,加上电动自行车也越来越普及,便道上骑车的速度越来越快。日本老龄化又比较严重,独自出行的视障或听障者也多于从前,这两个原因也是相辅相成,使得自行车上便道骑行变得更危险,自行车伤害便道行人的事故出现上升趋势,据说已经超过了自行车与汽车的事故概率。
在较宽的机动车道规划自行车道
狭窄的路上却仍无计可施
虽然这个所谓交通规则改定已经过了十多年,但似乎并没有彻底渗透到全体公民的意识中,便道上的骑车者和机动车道上的骑车者反而都不少。
为了顺应这个大趋势,日本逐渐对机动车道进行了一些重新规划,尽可能在较宽的机动车道的便道一侧,或在较为宽敞的便道上,划分出自行车专用道。还有行人与自行车可以同时占用的交通指示牌,但都明显标写“步行者优先”的文字。
但许多古老街区的道路实在太窄,根本无法实现自行车与机动车或行人明确区分的空间。如今如果在没有任何标识的路上骑自行车,上便道骑会被行人讨厌、下马路骑也会明显感到被机动车司机讨厌,有一种“里外不是人”的感觉。
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时代大趋势下,如何趋利避害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无法雷厉风行地拆迁并拓宽道路的国情下,期待彻底解决自行车的尴尬境遇,看来需要更大的耐心才行吧。
文/李振溪(现居日本)
英国
在无序中实现“英式有序”
英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右舵开车的国家,但在英国开车,左右舵交换容易熟悉,最让人头疼的其实是遍地的交通环岛。
交通环岛数量庞大
还不设交通灯
按照英国交管局的总结,英国是全世界使用环岛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从单车道环岛、迷你环岛,到魔法环岛和立交环岛,多达九种。最令司机迷惑的是,很多环岛没有交通灯,特别是从高速路下来,进入小镇或者村庄的时候。比如从每小时70英里的高速下来,要突然减速到20或者10英里,再汇车通过环岛。一慢、二看、三通过,司机的经验和判断很重要。
如果有交通灯还简单一些,但不设交通灯就需要多点思考了。练车的教练曾把进环岛分解成五个步骤:打算进入时各种环顾和判断、进入时打灯和继续环顾判断、在环岛中判断和环顾、出环岛打灯并继续环顾判断以及注意事项。有趣的是,在说到注意事项时还告诉我,也许会有马、鹿、行人或者自行车同在环岛中的情况。也因此,他说马、鹿、狐狸等看不懂红绿灯,也许是为了尊重自然吧。
后来跟一位喜欢哲学思考的朋友聊到这点,他倒很赞赏这种没有交通灯的环岛,他说这是英国人在秩序里追求无序,非必要不加以干涉,靠专业性和社会性来达到动态平衡,非常英式。确实,动态平衡在英国的交通管理里比比皆是。
车速超过90英里
属于严重犯罪
从伦敦北上的英国第一条高速路——M1在2019年成为了英国的第一条智能高速路,出伦敦后每20米一个测速摄像头,7×24运作形式,造成一年内多达8329名超速行驶的司机,大多数被扣3分、罚款100英镑,而在时速70英里的高速上,车速超过90英里的司机则被要求到法庭上庭,视为严重的犯罪。
轻微超速违规的上限为1000英镑,严重超速违规的上限为2500英镑,重大违规会与司机的周收入挂钩,最多的罚款可以达到周收入的125%-175%。
还有一件事很“英国”,英国政府网站2019-2021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六成的交通事故死亡发生在乡村,主要原因是车速过快。偶尔在路上看到交通隔离带有几束鲜花,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之前这里发生过交通事故,多半有死亡。所以亲友们把鲜花放在这里,既是对逝者的悼念,也是提醒来往的司机。
设置“车祸地图”和
政府道路安全活动
英国政府网站实时提供过去3年所有的交通事故数字和分析,包括每个路段的摄像头、最危险的路段的地图和高速公路的死亡和伤亡统计数据等,司机们可以得到最精准的数据参考。英国政府设立了1亿英镑的道路安全基金,将干预目前最危险的50个路段,预计将在未来20年内预防1450起重伤和死亡事故。
即便如此,在伦敦地区开车,拿到罚单的可能性还是越来越大,因为很多地方都是20英里时速的限制,而在学校、医院和社区,时速直接降到了5英里。不论司机接受与否,拿数据说话也是政府部门的一种底气。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则用2020年的数据,把英国评为欧洲道路第二安全的国家,因为每百万居民的道路死亡人数是28人。
这一年来,一些大的保险公司又推出一个新举措:提供一个信息搜集器给自愿的司机,实时搜集驾驶的数据,这样做的司机每年保险费能优惠二到三成,数据会自动上传到保险公司,提供给司机协会及有关部门——为道路更安全作出努力。
文/李爽(现居英国)
瑞士
反光背心就是学生制服
跟国内差不多,每天早上7点开始是瑞士街上行人人数的一个小高潮,路上到处可以看到蹦蹦跳跳的小朋友和酷酷的中学生。从4岁开始,瑞士的小朋友就要走路上学了,独立走路上学是瑞士学校的传统,也是瑞士基础教育的一种政策。
不欢迎家长用汽车接送孩子
鼓励孩子独立步行上下学
瑞士的小朋友绝大多数都是入读离家很近的公立学校,也不需要驾车接送孩子,大家也不欢迎用汽车接送孩子的行为,不仅会增加学校附近的车流量,也让走路的孩子更不安全。开车去学校接送孩子的父母会收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警告。
不过对于很小的孩子,父母如果有安全上的顾虑,也可以步行送孩子上学,但一般来说校方建议幼儿园大班以后都让孩子们自己上下学,希望孩子在走路上学的过程中学会交通安全、时间管理、环境互动、肢体协调和跟同龄人社交的能力。因此学校周围的路都是慢速行驶区,限速在每小时20公里;学校附近也会到处挂满安全驾驶的警示。
自行车“路考”是当地
四年级学生的必考项目
在幼儿园的两年时间和小学一、二年级,每年两次都会有交通警察专门到学校带着孩子们学习如何过马路的规矩和养成安全的好习惯。每个孩子先要在学校学习安全口诀,回家和家长先一起练习,到了学校和警察一起练习,最后还会被交通警察带着“路考”。瑞士伯尔尼州安全过马路的口诀是Wa-lu-lo-lo——这是伯尔尼德语方言的一个四步口诀:等待、看看左右、听声音、开步走。
六岁以下的小孩子可以在人行道上骑车,但是六岁以上就必须在马路上骑。瑞士的小孩子在单独上路骑车之前需要通过自行车路考。
在伯尔尼,自行车路考是小学4年级学生的必考项目,就算你不喜欢骑车也必须通过。考试的步骤也和过马路类似:首先学习交规和如何检查车的各项安全指标,学习如何穿戴头盔、如何在转弯时抬手示意等。老师们会带孩子们到交通部门的自行车模拟实景场地练习。接着是上路练习,最后再由交警带着孩子们路考。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就是自行车路考的时间,隔三差五可以看到交通警察骑车带着一群小学生在路上穿行。
另外,在瑞士骑电动自行车需要驾驶执照,所以未成年人不能骑电动自行车。
交通安全反光胸带是
瑞士孩子的标配
瑞士的学校没有制服,入园前孩子们会收到来自当地教育部门的大礼包,里面是从幼儿园开始所有小孩子都会穿戴的一个特殊配饰——交通安全反光胸带。这个胸带就是瑞士小娃娃的象征,他们在上学放学的路上都必须穿戴。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前会收到胸带的升级版——反光背心,等到三四年级孩子们不愿意再穿戴时,教育局还会发有反光功能的帽子,或可以套在衣服外面的袖标,还有骑车时用的反光裤口夹。从小大家习惯了这种认知:反光功能的服装是瑞士人交通安全的标志,成年人也经常穿。
文/贾淑芬(现居瑞士)
美国
车内换衣服算违法?各州奇葩交规超乎你想象
美国各州共享一些通用的交通法规,大多也比较常规,跟国内差别不大。当然,不同州的交通法规略有不同,也有不少看起来比较新奇的规定:
加利福尼亚州规定,如果你的车速低于时速的最低限制而阻碍了交通,你可能会收到238美元的罚款并且被扣掉一分;如果你开车穿行在繁华的纽约市街头,红灯时你不能右转,除非有明确的路标指示你可以;如果你去佛罗里达州度假,那里的十字路口禁止停车;在亚利桑那州,行人不能为了阻止汽车通过就去按人行横道的按钮;德拉瓦州规定,如果你的车在公共场所,你在车内换衣服就算违法;明尼苏达州规定,如果驾驶的卡车轮胎太脏,那是对公众的滋扰,属于违法;弗吉尼亚州禁止车内有性行为。
而有些州的交通法规更为离奇古怪,比如在缅因州,如果你把车停在甜甜圈店前面,对不起,你违规啦;如果你去俄克拉荷马州,那开车时不能阅读漫画书;在伊利诺伊州开车,后视镜上不能悬挂空气清新剂或挂饰;在新墨西哥州开车,女性给自己的车加油或者换车胎属于非法行为;南卡罗来纳州禁止车上储放垃圾;在新罕布什尔州,如果你在路中间停车等小鸭走过,那是违法的;而在犹他州的交规里,鸟儿却有权在高速路上行走;最拉风的事,恐怕是在内华达州的高速路上骑骆驼看风景,因为受法律保护。
亲身故事:
雨夜惊喜,乡村交警替我开道
除了学习各州的交通规则,还得学会跟交警打交道。这里我想记录的,是跟伊利诺伊州一个小镇的乡间交警打交道的经历,让我对美国交警有了完全不同的认知。
那是2015年夏末,我回国休完长假回来,应聘去伊利诺伊州跟密苏里州比邻的一个小镇社区医院急诊室。记得第一天上班回家路上,当时暮色四起,我从医院出来,需要开一段乡间小路才能拐到高速路上去。来的时候因为高速路在维修,我绕了好久才找到这家小小的社区医院。又赶上GPS失灵,恐怕得很晚才能回家,正琢磨着,突然被刺眼的警灯和刺耳的警笛打醒。我赶紧把车停在路边,意识到我应该是超速了。
“警察先生,我可能超速啦,对不起。”我摇下车窗,面带微笑,不卑不亢。
“是的,女士!这是我拦截下你的第二个原因。”车外站着一个高大的白人警察。
“啊,那第一个原因是什么?”我好奇。
“你忘了开灯啦。开夜车、不开灯,这样很危险。”交警面色温和,俯下身帮我打开近光灯。他看见我穿着蓝色的护士服,长着亚洲面孔,胸前还别着注册护士工作证,惊喜地问:“你就是今天上午救了老人性命的亚裔护士吗?在急诊室?”
“您怎么知道的?”我好奇地问,“是的,我是急诊室的亚裔护士,今天是我第一天上班。我来自中国著名的熊猫之乡——四川。”我一直以我的家乡为荣。
“幸会,女士!这么说你是来自中国的护士?了不起!这是个小镇,但凡风吹草动,乡里乡邻都知道的。老人是跟我住一个街区的邻居。是一个朋友送他去你们急诊室的,朋友告诉我急诊室来了一个了不起的亚裔护士,是她救了老人的性命。原来就是你!这么巧,你是我们的英雄啊!”交警对我竖起大拇指。
我想起来了,上午急诊室来了一个老人,消化道出血,被救护车送来时脸色惨白、上吐下泻,收缩压已经降至60多,诊室里所有的护士都尝试了给老人扎静脉点滴针,可是没有一个人成功。护士们都急得团团转。这时我自告奋勇,跟当班护士长说:“要不,让我来试一试?”说来也巧,我这双手似乎有奇妙的功力,一针见血、畅通。我麻利地给老人挂上盐水,打开输血的导管。在护士和家人的惊叹和感激声中,转身回到我的病人房间。
护士长告诉我,我是社区医院唯一的亚裔护士。成功扎个点滴针,就被当作英雄对待,心里温暖而自豪。
思绪回到车里,我主动管交警大哥要罚单,没想到大哥说:“你今天第一天上班,对我们这不熟悉,我免除你的超速罚款,给你一个口头警告。年轻的女士,记住以后小心一点,不能超速。还有天黑了一定要记得开灯。”诚恳又耐心。
“还有,前面高速路口因为修路被封了,你回去需要绕道。你跟上我的车,我带你上高速,怎样?”得知我的大概住址之后,他提出用警车给我开道,然后朝我行了个礼,挥手让我跟上他的警车。
夜色四起,乡间小道很静谧,尽管我怕黑,但此刻内心却觉得很明亮。
文/余丽华(现居美国)
网传新版红绿灯系5年前已实施规范,针对极复杂路口信号设计
近期,关于“新版红绿灯”的话题引起了网络热议,不少人质疑其缺乏合理性、看不懂,还有消息称,这样的“新版红绿灯”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对于网友关心的一些话题,记者进行了梳理,并采访了相关权威人士。
据介绍,所谓的“新版红绿灯”说法本身就有误,它只是针对复杂路口的特殊情况,目的是避免产生车流、人流交织,引导车辆更好通行。而对于网络上一些传播较广图片显示的“同一方向上同时出现红、黄、绿灯亮起”的情况,记者了解到,这其实是设备出现了故障,绝非信号灯的正常状态。
01
“新版红绿灯”是否会在全国推广?
释疑:“新版”说法本身就有误,它只是针对复杂路口的特殊情况
记者注意到,网络上热议的“新版红绿灯”其实指的是《GB14886-2016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中的几种信号灯特殊组合。
2016年12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GB14886-2016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并于2017年7月1日实施。替代了此前执行的GB14886-2006国标,其中关注度最高的就是修改了信号灯组合形式,将原有的7种信号灯修改为2种常规组合和3种特殊组合。
一位交管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网上热炒的所谓“新版红绿灯”说法本身就有误,《GB14886-2016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早已于2017年开始实施,此后,各地开始试点推广,而具体的全国推广方案更是不存在,对于各地何时调整、在哪些区域调整、如何调整,各地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序开展升级工作。
“从GB14886-2016国标开始实施到现在,其实很多公众都没有看到过那些比较复杂的信号灯组合,各地进行的更多是细节上的调整。”这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因为,所谓的“新版红绿灯”并非针对所有路口都要使用的一种信号灯组合方式,它只是这份国标中针对路口交通流线比较复杂,避免产生车流、人流交织的特殊措施,目的是引导车辆更好通行。
记者查阅《GB14886-2016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后发现,网传的所谓“新版红绿灯”其实只是这份规范性文件中提出的几种“特殊组合”,使用的范围也是“较少使用”“极少使用”等,并明确地提出了安装方式以及在哪些场景下可以进行应用。
其中,“极少使用”的特殊组合3明确提出,它仅适用于独立设有左转专用车道和右转专用车道、需全天24小时对左转、直行和右转进行多相位控制的路口,同时应设置非机动车信号灯和人行横道信号灯,确保方向指示信号灯所指挥的交通流与其他交通流的通行权不冲突。
特殊组合3部分截图。截图来自《GB14886-2016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
应用特殊组合3的路口情况示意图。截图来自《GB14886-2016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
02
为何信号灯中既有圆灯、又有箭头灯?
释疑:两者的路权优先级不同
还有人质疑,“新版红绿灯”为何要“将直行箭头改为圆形”,其实,也并非所谓“新版红绿灯”的独创,各地的红绿灯设置本身就有所区别。对于直行方向而言,圆形信号灯与箭头信号灯早已共存多年,《GB14886-2016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中也存在着圆灯、箭头灯兼有的情况。例如,其中的特殊组合2即为“直行圆灯、左右转箭头灯”,特殊组合3则是“直行、左右转均为箭头灯”。
记者了解到,圆灯、箭头灯的区别在于其代表的路权优先级不同。
圆形信号灯(圆形信号灯是机动车信号灯,也叫圆盘灯、满屏灯),它在路口的通行原则中代表着“许可”,比如一个路口没有单独设置左转、右转灯,只有一个圆灯。当圆灯是绿灯时(没有其他禁行规则时),车辆可以左转、直行、右转,但车辆要遵循右转让左转、转弯让直行等规则。当圆灯是红灯时,车辆不可以直行和左转,但可以在不妨碍放行方向的车辆、行人通行的情况下进行右转。
而箭头灯则在通行逻辑中代表路权优先级最高,在系统的逻辑中,只要一个方向上有绿色箭头灯亮起,其他与之会出现车流交织的相位(方向)的信号灯就肯定会出现红灯,为的是保障通行的完全安全。以网友讨论最多的“左转”为例,按照《GB14886-2016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的要求,当路口左转箭头信号灯为绿色时,左转车辆就拥有了最高级别的通行路权。
而对于一些人质疑“为何右转没有绿灯”的问题,其实这也并非一项不合理的设计。根据该版国标要求,绿色满屏灯(即绿色圆灯)不得与绿色方向指示信号灯同亮。因此,右转车允许通行时箭头灯熄灭,仅保持满屏灯显示,右转机动车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右转进入路口。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优先保障行人、非机动车的路权,所以一些试点地区也取消了右转绿灯,在常规状态下只有黄灯闪烁和红灯亮起两种方式,用以提醒右转机动车转向时注意安全。
03
信号灯取消读秒不合理?
释疑:国标中从未要求信号灯需有读秒设置
针对这一版本的信号灯中取消了读秒的设计,也有很多人认为不合理:“开到路口时如果没有读秒很容易闯红灯”。
但实际上,历版国标中从来就没有要求过信号灯需要设置倒计时读秒的规定,各地此前实行信号灯读秒的依据主要是《道路交通信号倒计时显示器(GA/T 508-2004)》与《道路交通信号倒计时显示器(GA/T 508-2014)》,它们均为行业标准,与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有较大区别。
而且,从安全角度而言,驾驶机动车通过路口时也应减速观察,待确认安全后再通过。在信号灯读秒时,驾驶员极易加速抢绿灯从而发生事故,一些此前实行过信号灯读秒的地区也已纷纷取消。
04
同一方向上会同时出现红、黄、绿灯吗?
释疑:不可能,那是用故障图混淆视听
近期,还有一些在网络上被传播热度很高的照片是同一个方向上的信号灯,同时出现“红、黄、绿”灯亮起的情况,有不少网友表示,这种情况下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走了。
对于这一情况,业内人士称,这些都是信号灯在调试期间出现的故障画面,绝非正常通行状态。“对于任何一组信号灯而言,安全都是其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在设备正常运转下,绝不可能在一个方向上出现红、绿、黄同亮的情况。”他表示,近期网络上确实存在一些用故障图冒充“新版红绿灯”的情况,混淆视听。
记者注意到,此类消息从2017年“GB14886-2016”版信号灯启用时就开始出现在网络上,至今仍十分活跃,使公众产生了误解。
05
这些特殊情况下该如何看信号灯?
释疑:先看方向,再看红绿
尽管“新版红绿灯”的一些情况乍一看不好理解,其实,其内在逻辑还是比较清晰的。
简单来说就是要“先看方向,再看红绿”,如果自己所要行驶的方向为红灯,那肯定就是要停车,为绿灯则可以通行。
如果所要行驶的方向信号灯没有亮起,那就参照直行方向的信号灯,直行为红,则停车,直行为绿,则通行。
唯一例外的情况是,只要右转灯不显示为红灯,右转车辆就可以行驶。
记者|裴剑飞
编辑|刘茜贤
校对|赵 琳
看看新版红绿灯,正解如下
看见这两天网上很多朋友都在抱怨新版红绿灯不好懂,最吸引眼球的是:
1.有网友驾车因不熟悉新版红绿灯,2天被扣12分。
2.新版红绿灯发明人网上直播被骂,导致退出直播。
我仔细看了一下官方的新版红绿灯详解,哈哈,真没有想到,在看到详解之前,竟然是先要各位车友,背一段红绿灯口诀,以防走错红绿灯,真是用心良苦,一心为民啊。
我就纳闷了,红绿灯不是在道路上给人用眼看的吗?难道新版红绿灯现在添加了帮助大家提高记忆力的功能了?我怎么忽然间想起小学时必背的圆周率了呀3.1415926……[捂脸]
新版红绿灯什么8种基本情况啥的,我就不想给大家分析了,我就想知道,这个发明人有没有做过调研,我可以给一个调研的建议:实地分别找10位幼儿园的孩子,10位80岁以上的老人,给他们演示红绿灯的每一种变化,如果他们能准确无误的答对,那就说明这红绿灯设计的比较合理[赞]。
以上几种新版红绿灯的图例,是我从网上下载的,不知道各位网友已经学习,背诵,记住这些红绿灯的示例了吗?
那么下面10位幼儿园孩子,10位80岁以上老人,告诉大家新版红绿灯的正解,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
三列红绿灯,不管怎么变化,这三列红绿灯的每一列里,都应该有灯亮起来显示,而不是只亮其中一个,或者只亮2个。
如下三个图,就是正解,我相信任何人都能看明白。
都像上面这三种,其他所有情况都按照这三种图例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孙教授请你来看看,这个法子行不行吧?
天气热,在家休息,给大家分享一下对新版红绿灯的认识和看法,如有不对,不妥之处,请指出,方便我改正,谢谢。
新版红绿灯上热搜,江宁婆婆在线辟谣:不是新规、无需担心
近日,各个城市开始逐步实施新版红绿灯,不少车主表示新版红绿灯太繁琐,很难看懂,特别容易造成误闯红灯的行为,有车主吐槽说:“5天扣完了12分,连看到绿灯都不敢走了。”
8月21日,新版红绿灯的设计者开直播,本想通过和网友互动的方式来解释一下新版的设计,教大家怎么正确及时地辨认信号,却遭遇网友的猛烈批评,开播10分钟就被迫下播,可见有很多驾驶人真的对新版红绿灯极不适应,非常不满。
到底该怎么通行才是正确的呢?有网友总结了口诀:红灯停,绿灯行,左转不亮看直行,右转不亮不用停。
红绿灯是交通信号灯,其主要功能是协调和疏导交通,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所以简明易懂,让车主能够快速反应,尤为重要。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公安部组织开展了公安交通指挥系统标准的制定工作,其间,红绿灯的国标经历了2003年和2011年两次修订,都有较大的修改,但是却没有引发此次这样的吐槽狂潮。一来大概是当时的社交网络还未发达至此,二来是改动也没有这次这么大刀阔斧。
新国标红绿灯逐步开始试点使用(图源:网络)
这一版的红绿灯早在2017年7月1号就已经落地,但是直到最近才逐渐开始试点使用,引发最大争议的有两点:其一,新国标红绿灯有三行三列,共有8种通行规则,相比较之前,每个车道都有单独一组信号灯,直行、左转、右转都有箭头灯,新国标的直行灯只有圆灯,让很多看惯了从前的车主,会有些迷惑,反应不过来;其二、为防止车主抢秒,新国标红绿灯取消了读秒,等待红灯的时间不再那么直观可见,也让一些赶时间的人觉得很焦虑。
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网友觉得,原来的红绿灯就已经挺好,为什么在设计上要化简为繁,给车主制造麻烦,这样真的对维护交通秩序有帮助吗?而且,换红绿灯是要花钱的,全国这么大规模地换,不是一件小事,难道不应该先跟公众告知一下,商量一下吗?
其实,理性看待新版红绿灯,其改变并非全无依据,任性而为。据公安部消息,截至目前,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08亿辆,其中汽车3.1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4.94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56亿人,路上的车流量会有多么庞大,可想而知。很多城市的道路越修越宽,车道越来越多,而旧版信号灯的左转箭头指示,与对向的右转箭头指示、直行的行人和非机动车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所以新版红绿灯就出现了各自分开,独立控制的九宫格。
新版红绿灯设计者呼吁网友理性交流( 图源:短视频平台截图)
至于取消读秒,是因为据交警部门统计,很多司机把握不准绿灯倒计时剩余的时间,以及自己车辆与红绿灯之间剩余的距离,出现闯红灯或追尾的现象。在日常通行中,我们也的确看到很多外卖小哥,几乎是倒数还剩下3到2个数的时候,就开始加速通行,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
总体而言,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路上车辆的不断增多,交通信号灯的更新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司机也好,行人也好,都已经对旧版红绿灯习惯成自然,一下子要适应如此大的改变,的确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试错空间,扣罚太多,必然会引发大家的不满,让更多人对新版红绿灯感到畏惧,反而不利于其推广,不但给百姓出行添了堵,也给政府公信力抹了黑。
网友总结的新版红绿灯怎么看的方法 (图源:网络)
新事物的出现必然有一个磨合和适应的过程,其实,2021年9月,洛阳就已经开始采用新国标信号灯显示方式,而近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试点。试点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听取民众的反馈,尽可能把问题穷尽,让矛盾凸显,从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并且将最终的原则、标准广泛向社会宣传。所以,现在这些吐槽,都是给试点提出的非常真实的意见,相关部门应该广开渠道、积极听取,仔细论证,认真把关,并在试点过程中逐步调整,不能让车主们一到了路口就开始紧张,连车都不会开了。
车主们也不能一味“喜旧厌新”,有建设性的意见当然可以提,但是该学习的方法还是要学习,该遵守的规则还是要遵守,唯有民众和相关部门一起按照《道路交通法》的要求,遵循方便群众的原则,让新版红绿灯发挥其智能调节的先进功能,避免各类安全隐患,有效提高行车安全性,才能体现红绿灯改版的良好初衷,提升交通服务的质量,让更多人在路上走得顺畅、安全。
597万粉博主“江宁婆婆”在线辟谣:不是新规、无需担心
其实这并非是网络上就新版红绿灯首次展开争论,在2018年前后就曾在有过一波,情况与如今如出一辙,也是备受吐槽。
那么这事到底是怎么突然间又火了起来呢?8月22日,拥有597万粉丝的大V“江宁婆婆”(他本人的另一个身份是南京江宁区一名民警)在线进行了辟谣,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所谓“2022新版红绿灯”根本不是新规!
编排这个的是纯粹的,毫无脑子的,标题党。这个所谓“2022新版红绿灯”是依据GB14886-2016实行的。想必有脑子的你看到2016就能猜个大概。没错,这个所谓“新国标”是2016年的,2017年开始实施。已经五年了,五年了!
2、既然都五年了,为什么好像那个“复杂的堪比九宫格”的“新版红绿灯”没怎么见过呢?
因为这个“复杂的堪比九宫格”的“新版红绿灯”只是“新国标”中补充的红绿灯的一种,并不是把大家常用的红绿灯给废止了 !而且国标中也写的非常清楚,大家常见的红绿灯就是图二的“常规组合”之一,官方定义使用性质为“常用组合”!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新国标”都实行五年了你到今天突然看了热搜“恍然大悟”!
那种“九宫格式”是“特殊组合”的一类,“特殊组合”一共三类,前两类使用性质为“较少使用”,已经很少见了。
而最复杂的那种“九宫格式”为“极少使用”!
而且这三类特殊组合对使用场景的路面条件要求比较苛刻,使用途径限定的非常死,比如极少使用的那种:
【极少使用。仅适用于独立设有左转专用车道和右转专用车道、需全天24小时对左转、直行和右转进行多相位控制的路口,同时应设置非机动车信号灯和人行横道信号灯,确保方向指示信号灯所指挥的交通流与其他交通流的通行权不冲突。】
看到没。另外两种也是“较少使用”的限制条件非常苛刻。
这几类红绿灯南京已经用了好几年了,我不信有开车人没见过。你作为开车人非要说自己没见过,要么是你车开的少,要么只能说明这种红绿灯对你的开车没有什么影响,你都感觉不到。而且作为开车人,我个人觉得这种红绿灯是指示清晰非常好用的,对于大路口的通行效率提升有序是很有用的。
你们不要被什么乱七八糟的解读给搞蒙了,这种红绿灯非常好理解,就一个原则:见到红灯就停!搞那么复杂的解读做题呢。
3、“新版红绿灯”为什么取消读秒?
因为本来国标里就没有读秒!GB14886-2016里面没有,历届版本的红绿灯国标里就从来都没有提过读秒!读秒依据的标准是一个公安行业标准:GA/T 508-2014《道路交通信号倒计时显示器》!
它不是国标也不是强制实行!各个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选装!说白了就是你可以不用,你要用的话按这个标准来就行!这个标准也没有废除!用的继续用,不需要用的就不用!本来就没有强行要求,何来取消?
这条博文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微博CEO王高飞“来去之间”在转发时特意加上了“微博辟谣”的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