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危机5mod(上古卷轴5:天际重制版新版联机MOD正式发布)
生化危机5mod文章列表:
- 1、上古卷轴5:天际重制版新版联机MOD正式发布
- 2、上古卷轴5模仿暗影魔多风格MOD 更具随机挑战性
- 3、血源MOD作者:移植PC和重制PS5版并不难
- 4、ThinkStation P360 Ultra 迷你专业工作站评测:小巧、高效、极致
- 5、Micro-LED如何解锁高清无码?
上古卷轴5:天际重制版新版联机MOD正式发布
之前我们曾经报道过《上古卷轴5:天际重制版》新版联机MOD“共游天际:重生”的消息。如今,这款联机MOD终于正式发布。
之前旧版本的“共游天际”存在bug和不稳定性等问题,因此制作组重新制作了一个版本,并于本周正式推出。新版本增加了稳定性,目前仅支持《上古卷轴5:天际重制版》Steam 1.6版(至少,包括年度版)联机游戏,而主机版、游戏通行证版和VR版均不受支持。
这款MOD的目标是2-8名玩家联机游戏,但也曾经在30多名玩家共同游戏的环境下测试成功。
优酷视频云
感兴趣的玩家可以体验。
上古卷轴5模仿暗影魔多风格MOD 更具随机挑战性
B社经典RPG《上古卷轴5》至今依然还有老玩家再沉迷其中,日前一款全新MOD《hadow of Skyrim - Nemesis and Alternative Death System》推出,模仿《中土世界:暗影魔多》游戏风格,带来了更具随机挑战性的战斗设定,极大提升了原作略显孱弱的战斗系统。
新MOD《hadow of Skyrim - Nemesis and Alternative Death System》将带给玩家《中土世界:暗影魔多》中备受赞誉的Nexus系统,即“随机附能”系统,比如玩家在战斗中失败后会被附加随机称号以及DEBUFF,能力各不相同,使得再次挑战难度提升,另外,如果玩家装备比敌人好时有被夺走的风险,打倒获得Nexus加成的敌人后会获得BUFF奖励等等,从而极大提升游戏战斗乐趣。
•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前往下载:官方页。
血源MOD作者:移植PC和重制PS5版并不难
此前我们曾报道过知名记者Jeff Grubb称FromSoftware正忙于《艾尔登法环》的新内容,并没有开发《血源》相关的项目,并且游戏代码繁杂很不好整。
针对此事,知名MOD制作者Lance McDonald直接驳斥了这样的说法:“我不知道FS社引擎混乱、代码杂乱像意面的这种说法是从哪来的,实际并非如此,《血源》在PC移植版、PS5重制版之间的技术壁垒几乎为零。没有FS社的支持,索尼也随时都可以展开移植工作。”
Lance McDonald继续解释:“《血源》的PS4版60帧补丁只需要更改两行代码,而且在日本工作室关闭时还有一个能够在Win7上运行的游戏版本,而索尼很可能在自己的档案库中还有这版本,以及所有的源代码,我甚至看过这个。”
同时他个人认为,《血源》(PC移植版,PS5复刻版或重制版/续作)很可能已经在开发当中了。
ThinkStation P360 Ultra 迷你专业工作站评测:小巧、高效、极致
用来做 3D 渲染、工业建模、视频剪辑的电脑会有多大?在笔者过去的印象里,创意工作者们往往必须配上一台 ATX 主机般大小的机箱。但随着如今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来难以企及的配置被浓缩进了 ThinkStation P360 Ultra 这样小小的一台主机。
这样一台仅仅 3.9L 的小家伙,真的能成为专业企业和创意工作者们的“吃饭工具”吗?IT之家已经收到了 ThinkStation P360 Ultra 的 RTX A5000 系列,并为大家带来了全面的测试。基本配置如下:
外观接口
ThinkStation P360 Ultra 的设计风格依旧延续了 ThinkStation 家族方正严肃的风格,但体积和其他大机型相比甚至只有十分之一。三围仅仅只有 202 毫米 x 87 毫米 x 223 毫米,体积仅 3.9L,重量也控制在 1.8Kg 左右,说它盈盈可握毫不过分。
P360 Ultra 的底部和侧面都提供了防震脚垫,这意味着它既可以竖放也可以横放,轻松适应不同的办公环境。
正面有一个 USB-A 3.2 Gen 2 接口,一个 3.5mm 耳机接口,此外还有两个雷电 4 接口,大部分情况下只使用正面的接口就足以满足办公拓展的需求。
正面的 Think 家族 Logo 在通电后会亮出招牌的小红点,为这台小钢炮注入灵魂。
而后面的接口更是令人震撼,P360 Ultra 在巴掌大的空间内,塞下了 4 个 USB-A 3.2 Gen 2 接口,3 个大 DP 核显接口,4 个 MiniDP 独显接口和两个有线网口。其中一个网口还是 2.5G 的高速网口,如此扩展性足以满足几乎所有的办公需求。在这些接口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 3 个大 DP 核显接口,4 个 MiniDP 独显接口组成的豪华视频输出接口。这意味着我们最多可以外接 7 台显示器,在专业绘画、建模、金融交易等场合都能大大提高生产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包装内并没有准备独显输出所必须的 MiniDP 线缆,最好事先准备一条。
包装内除了机器本体以外,还有一套附赠的键鼠套装,以及一个 300W 的方口电源适配器。这个适配器与联想一些高性能笔记本提供的规格是一致的,可以通用。为了与这样一台主打生产力的迷你工作站搭配。我们选择了 ThinkVision P27q-20 显示器。这台 27 寸的 2K 显示器支持升降旋转,能有效适应多种不同的办公姿态。TUV 护眼认证的加持也让创意工作者们长时间使用也不易疲劳。
拆机烤机
大家是否会好奇,是什么样的设计让它能在这样小的体积内,塞下 RTX A5000 系列这枚强大核心呢?我们这就拆机来看看。
P360 Ultra 拆机非常简单,全程免工具就可以搞定。在背部有一个折叠的小提手,顺着一拉就可以拉出机身,即便是没有装机经验的普通员工也可以操作。
打开后可以看到,它的 CPU 和 GPU 部分用两个独立的散热模组完全隔开,避免散热发生冲突。
只要按下卡扣,就可以提起 CPU 散热模组。下方有两根 16G 的 DDR5-4800MHz 内存。这两个模块通过一枚涡轮风扇形成密闭的风道,散热相当高效。
另一侧的显卡是 RTX A5000 系列显卡。完整的 RTX A5000 体积非常大,想要塞进小机箱肯定不太可能。所以这枚显卡也是经过特别定制的 RTX A5000 系列,体积非常小,但却保持了高端 Ampere 核心完整的特性。
NVIDIA RTX A5000 系列体积不只小巧,还采用了全新的 Ampere 架构设计。它支持实时 RTX 光线追踪、AI 人工智能以及高阶图形计算能力,并且最大功耗仅为 115W,很适合这种迷你工作站使用。核心规格方面,它具备 6144 个 CUDA、192 个第三代 Tensor、48 个第二代实时光影追踪核心,搭配 16G 超大 GDDR6 显存(支持 ECC 纠错),很适合游戏开发、三维设计、影视特效等专业工作。在建模渲染、视频制作类软件中,RTX A5000 系列可以利用 CUDA 为工作提供硬件加速,目前几乎所有的建模软件都会对 NVIDIA 的 GPU 有所优化,所以能做到效率、稳定和兼容性的共存。
翻到背面,P360 Ultra 独特的硬件构造同样给了笔者惊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额外的 DDR5 内存插槽。对于需要大内存的 3D 建模来说相当实用,自行增加内存也是毫无难度。
旁边的小风扇下压着的,是两个支持 PCIE4.0*4 的高速硬盘位。主动散热的引入能让高速硬盘们始终保持凉爽,让长时间大文件工作也能保持高速度。自带的硬盘为 512G 的三星 PM9A1,是当今硬盘中的旗舰。除了两个 PCIE4.0*4 的高速硬盘位外,下方还有一个 2.5 寸硬盘位,可以扩展一块机械硬盘,内部拓展性之强令人惊艳。
以上便是 P360 Ultra 别出心裁的内部设计了。整机采用了一个三风扇 三独立风道的设计,那么这样的散热模组性能释放如何呢?我们接下来就烤机试试。使用甜甜圈 FurMark 单烤 15 分钟后,显卡功耗稳定在了 115W 的标准 TDP,温度则是 79℃,全程可以保持在预设功耗。
性能跑分
P360 Ultra 的性能释放还是很不错的。那么理论性能怎么样呢?我们接下来就运行几款跑分软件。RTX A5000 系列在 3DMark Time Spy 中的 GPU 跑分达到了 11111 分,这个成绩大概跟桌面端的 RTX 3060Ti 差不多。但它的最大优势在于翻倍于 RTX 3060Ti 的 16G 大显存。
此外,RTX A5000 系列还支持 RTX 光线追踪,对于一些游戏开发者或者 3D 建模渲染会有一定帮助。
散热模组下方是两条 DDR5 内存,每条 16GB 4800MHz,共 32GB,内存性能极佳,足以满足绝大多数严苛的创意生产需求。
自带的硬盘为 512G 的三星 PM9A1,是一块性能上乘的 Pcie 4.0*4 高速硬盘。此外机身内还有一个额外的 M.2 接口,方便自行扩容。
创意生产
买这样一台迷你工作站,主要作用肯定是创意生产和建模渲染。因此我们先测试几款常用的建模渲染软件。首先是近年来大火的开源建模软件 Blender,Blender Cycles 中由 RTX 加速的 OptiX 光线追踪可提供超快的最终帧渲染。
在视图中使用基于 RTX 加速的 Blender Cycles OptiX 光线追踪技术,为建模和动画提供交互式、照片级写实的渲染能力。支持加速动态模糊渲染和 nanoVBD,以更轻松地进行大量渲染。简而言之,启用 GPU 加速的后,建模效率成倍提升。
我们选了一个超大的 Blender 工程,开启它需要占用 24G 以上的内存,渲染时还需要 10G 以上的显存。而 P360 Ultra 的 32G 大内存和 16G 大显存用来运行它可真是刚刚好。实测使用 Cycles 渲染器渲染时,如果不使用 GPU 加速,纯用 CPU 计算渲染的话,需要 19 分 43 秒完成渲染。
但如果开启 RTX A5000 系列的 GPU 加速的话,速度直接翻了三倍不止,只需要 5 分 52 秒完成。
在另一款常用的渲染工具 V-Ray 中,可以借助 RTX 加速的光线追踪,实现高性能最终帧渲染。借助搭载 AI 的降噪功能,GPU 可进一步加速交互式渲染。
V-Ray 使用 CPU 渲染的分数为 13677 分。GPU CUDA 分数则达到了 1300 分,已经能满足绝大部分建模的需求。
反映到实际的使用场景中,我们选择常用的建模软件 Maya2023 加载一个跑车的模型,并使用 V-Ray 渲染器进行渲染。如果只用 CPU 渲染的话,渲染一张图总共需要 5 分 46 秒。
如果开启 GPU 渲染加速的话,只需要 3 分 17 秒,速度同样快了近一倍。
在另外一款渲染软件 KeyShot 中,它可以藉由 RTX 加速的光线追踪和搭载 AI 的 OptiX 降噪可实现快速的交互式渲染。我们同时跑 CPU 和 GPU 两颗核心,CPU 得分为 2.86,GPU 得分为 52.22,GPU 加速的效果显而易见。
在实际的渲染预览过程中,即便是超大的三维模型也可以实时拖动预览,拖动完成后几秒内就能完成粗模的快速渲染,整个工作流程是很高效的。
↑ Keyshot GIF 预览
最后我们测试一款为 RTX GPU 专门优化的渲染软件:octane。在 octanebench 中,它的分数如下。以 GTX980 的算力为基准,RTX A5000 系列的渲染能力达到了 GTX980 的 3-6 倍。拿来三维渲染自然游刃有余。
接下来我们看看一些平面设计软件,在 AutoCAD 这样的工程绘图软件中,P360 Ultra 也可以调用 GPU 进行加速,即便是很复杂的大型工程,也可以无延迟地拖动编辑。
↑ CAD 大图缩放 GIF 预览
在常用的修图软件 PS 中,可以达到 1364 分,可以流畅运行绝大多数大型 PSD。
笔者尝试打开一个 1G 大的 PSD 文件,仅用时 11 秒 39 就成功打开。
然后笔者给这样一个超大的 PSD 上高斯模糊效果,众所周知高斯模糊是非常吃性能的,但 P360 Ultra 可以实时预览,毫不卡顿。
↑ PS 高斯模糊 GIF 预览
在视频后期这一块,IT之家为大家测试了 PugetBench For Adobe Pr、Adobe Ae 和 Davinci。Pr 是最常见的视频剪辑软件,使用 RTX GPU 自带的 NVENC 编码器可以加速视频的导出,也让剪辑更加顺滑。基于 NVIDIA CUDA 技术的 GPU 加速特效可实现更快速度的实时视频编辑和帧渲染,使用 NVIDIA 编码的输出速度提升最高可达 5 倍。在 Pr 中,CUDA 加速下分数可以达到 850 分,剪辑 8K 视频也不会卡顿,实时回放 4K 视频也不用开代理了。
而在更看配置的视频特效软件 Adobe Ae 中,P360 Ultra 的表现格外出色。基于 NVIDIA CUDA 技术的 GPU 加速特效可以加速 Ae 的效果合成进程,在 Pugetbenhc for Ae 中,CUDA 加速下分数可以达到 1322 分,可以流畅制作绝大多数视频后期特效。
常用的视频调色软件 Davinci 在 NVIDIA CUDA 技术的助力下,由 GPU 加速的关键特效能够更快完成渲染。
实测 PugetBench For Davinci 得分达到了 1620 分,可以做一些比较复杂的视频多级调色,32G 的大内存也能给创作者们带来更大的空间。
笔者这里播放的是一段 8K 的视频素材,在加了多层节点调色后,依旧可以顺畅的进行实时 60 帧预览,剪辑 4K 高帧率视频也不会卡顿,实时回放 8K 视频也不用开代理。
↑ Davinci 8K 素材调色 GIF 预览
以上这些高难度项目都拿下了,日常的综合办公更是不在话下。实测 PCMARK10 中,可以达到 8697 的超高分数,完全可以运行所有的日常办公软件。
总结
在IT之家整个体验的过程中,ThinkStation P360 Ultra 都展现出了一台专业工作站应有的素养。它工作稳定、硬件性能强劲、软件适配也很到位。而在此基础之上,P360 Ultra 还利用独一无二的主板设计,实现了便携与性能的兼顾。在笔者看来,P360 Ultra 非常独立适合创意生产者作为工作机,小巧不占地,也适合企业用户拿来作为办公渲染的工作站,管理更省心。
目前 ThinkStation P360 Ultra 在国内已经上市,具体配置提供了丰富的定制选项,感兴趣的话可以前往联想商城进行定制。
Micro-LED如何解锁高清无码?
五年前,苹果iPhone X开始搭载OLED(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显示)屏幕;2021年,苹果在新款MacBook Pro上搭载了新的显示技术:Mini-LED(次毫米发光二极管)。但Mini-LED不是终点站,苹果涉足的另一项储备技术,新秀Micro-LED(微米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或有望一统江湖。
之所以升级显示技术,都是为了看得更清晰、更还原真实世界。但目前,搭载Micro-LED技术的产品过于昂贵,如三星110英寸的Micro-LED电视,价格已超过百万元,普通人根本无福消受。Micro-LED产品价格何时才能亲民,手机平板何时才能上Micro-LED屏幕?
本文是“果壳硬科技”策划的“国产替代”系列第十七篇文章,关注Micro-LED国产替代。在本文中,你将了解到:Micro-LED为什么被称作终极显示技术,Micro-LED的产业化难点,Micro-LED市场情况。
付斌丨作者
李拓丨编辑
果壳硬科技丨策划
改变人类生活的显示技术
简单来讲,你可以把Micro-LED理解成将LED缩放到极小尺寸的一种新型显示技术。其未来应用有望涉及显示器、电视、手机平板显示、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AR/VR/MR)、空间显示、柔性透明显示、可穿戴/可植入光电器件、光通讯/光互联、医疗探测、智能车灯等领域。
业界使用两种方法界定Micro-LED的技术规格。
一是通过芯片尺寸界定,将LED芯片缩放至小于100μm,便可称为Micro-LED芯片(也有学者认为应以50μm为界)。根据观看距离和人眼的极限分辨率,对芯片尺寸的要求也不同:
VR/AR应用观看距离约5cm,像素密度要达到1800PPI左右,此时Micro-LED芯片尺寸为3~5 μm;
10英寸~12英寸的平板至少要达到300PPI的像素密度,对应芯片尺寸为20~30μm;
75英寸的电视则只需43PPI,芯片尺寸往往为200μm左右。[1]
不同应用对Micro-LED芯片尺寸的要求,制表丨果壳硬科技
参考资料丨《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
另一种是通过工艺界定,由于Micro-LED芯片尺寸非常小,其长宽甚至比芯片的高度还小,导致芯片高度大于固晶面尺寸,不利于芯片在基板上固定,因此会比传统LED增加一步激光剥离芯片基板的操作。
纵观整个显示行业,技术持续涌现,目前市场主流技术包括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AMOLED(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QD-OLED(混合OLED和QLED的技术)、QNED(以蓝光LED作为光源的QD-OLED显示)、Mini-LED、Micro-LED、Micro-OLED。
可以简单将现阶段显示技术分为LCD、OLED、QLED、Micro-LED四个大类,其他技术是在此基础上的改良版或过渡版,而Micro-LED被认为是理想的显示技术,是新型显示时代的终极目标,有望替代现阶段大面积使用的LCD和OLED。
从黑白到高清彩色,CRT技术满足了一代人对影响世界的梦想。从又厚又重到平板显示,LCD和OLED满足了人们对轻薄、便携、对视力友好的要求。而现阶段,唯一能达到更接近现实,甚至是能够骗过人眼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是Micro-LED。[3]
行业人士认为,当多种显示技术集中爆发后,最终可能只会有一两种技术能主导市场,而最有希望的无疑是Micro-LED。[1]
主流显示技术的分类,制图丨果壳硬科技
参考资料丨《Micro LED显示研究报告(2019)》[4],《电子工业专业设备》[2]
Micro-LED凭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因为它不仅拥有LED的大部分优点,还具有高亮度、高分辨率、高响应速度、低功耗、体积小、易拆解、灵活度高、无拼缝等特征,能够覆盖绝大多数显示应用场景[5]。与此同时,它的响应速度能够达到几十纳秒,没有残像且不存在寿命问题。[3]
除此之外,对比LCD、OLED、QLED等前辈,Micro-LED的主要性能参数均较为优异。
现代显示技术比较[1]
过渡技术已大规模商业化
Micro-LED还有一个近亲:Mini-LED,可以将后者理解为LED与Micro-LED间的过渡技术。由于技术原理极为类似,业界普遍将二者归结于一个路线中,有些情况也会被合称为MLED。
作为前序技术,Mini-LED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芯片尺寸断层问题,相关技术发展对Micro-LED具备一定的借鉴作用,其芯片尺寸一般为75μm~300μm。
LED全景图[6]
Mini-LED要比Micro-LED实现起来简单地多,不仅在芯片尺寸上更容易被实现,而且在材料上也没有科学性的难题,已被量产投入到市场中,苹果、三星、TCL等品牌已实现规模化量产。
但Mini-LED与Micro-LED有不同应用场景,市面上Mini-LED一般作为LCD背光源出现,再结合量子点技术,实现高动态范围显示,而Micro-LED则直接用于制作显示像素[7]。简单来说,市售的Mini-LED显示器本质上还是LCD,Mini-LED只是LCD的一个陪衬,而Micro-LED显示器则直接发光成像。[8]
自2018年开始,面板厂商陆续发布使用Mini-LED作为背光的样机,产品尺寸达到152.4mm~685.8mm(6~27英寸),至今为止,Mini-LED背光的显示器已拥有1398mm(55英寸)、1651mm(65英寸)、1905 mm(75英寸)和2159 mm(85英寸)等型号,可达8K分辨率、120Hz刷新率的高指标,可将现有显示器对比度由10000∶1拉升至1000000∶1。[9]
Mini-LED产业化行径明晰,已具备一定出货量。2021年,全球中尺寸Mini-LED背光面板出货量达740万片。到2023年,智能汽车将成为Mini-LED的新阵地。[10]
基于Mini-LED背光产品的发展路线[9]
作为中间过渡的Mini-LED产业一派欣欣向荣之势,而Micro-LED依然小众,那想让么Micro-LED出圈,究竟难在哪里?
想造,没那么容易
Micro-LED什么都好,就是贵。究其原因,在于制造环节的难题较多,导致难以大量生产、良率较低,引发价格攀升。
从表面看,Micro-LED芯片只是将LED芯片微缩化,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要难。从毫米级到微米级转换的过程,本质是LED微小化、薄膜化和矩阵化,在该过程中材料生长、器件制备、驱动技术、生产工艺等步骤都发生了变化,最终产生质变。[11]
Micro-LED采用的是RGB(红绿蓝)颜色标准,由于是自发光元件,想让Micro-LED显现图像,就要分别做出三基色的发光芯片,以此构成一个个像素。
用不同材料,可以制备不同颜色的Micro-LED芯片,如InGaN/GaN基材料用于制备绿光/蓝光Micro-LED阵列,AlInGaP/GaAs基材料用于制备红光Micro-LED阵列,蓝宝石、砷化镓和硅等衬底上生长外延层,制备Micro-LED阵列。[12]
从衬底到产品,Micro-LED显示器会经过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巨量转移、性能检测四大工艺。
Micro-LED器件制造工艺流程[2]
Micro-LED器件制造简述和难点,制表丨果壳硬科技
参考资料《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3],《电子工业专业设备》[2]
从技术上来看,芯片制备相关的材料和设备上相对成熟,问题症候在于制造环节,具体来说,Micro-LED的壁垒包括以下几点:
都是小惹的祸
对芯片来说,尺寸做得越小,制造难度就越大,Micro-LED亦如此。Micro-LED芯片的尺寸实在太小了,将其制作成各种显示器件时,都要考虑小尺寸带来的影响。
要取得小尺寸的Micro-LED,就要使用微缩制程技术,将LED芯片微缩后到满足应用要求的尺寸。微缩制程技术包括芯片焊接、晶圆焊接、薄膜转移三种路径,技术实施得越好,像素密度就会越高。
微缩制程技术实现的三种路径,制表丨果壳硬科技
参考资料丨《Micro-LED技术路线图(2020版)》[6],有删改
Micro-LED还有个不得不面对的致命问题:在微缩过程中,时常会产生侧壁缺陷。比如,同样是2μm的误差缺陷,在250μm×250μm尺寸的LED上,剩余可使用率为97%,但在5μm×5μm的Micro-LED上,剩余可使用率仅为4%。[14]
误差缺陷导致芯片使用率大幅度降低[14]
不仅如此,Micro-LED芯片尺寸越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刻蚀区域(侧壁)与有源区体积的比率就会越大,刻蚀损伤所形成的缺陷占比越高[15]。导致非辐射复合比例逐渐上升,发光效率和使用寿命下降。如尺寸从400μm减小至20μm,电流密度光效下降比例可达50%[7]。这还会导致有源区内肖克利·雷德·霍尔(SRH)非辐射复合几率增加、辐射复合几率和发光效率降低、引入新的漏电通道加重器件反向漏电。这些问题,在尺寸小于10μm的Micro-LED上尤为显著。[16]
芯片尺寸问题还会让提高驱动器与Micro-LED阵列集成的效率和稳定性成为难题。简言之,量产LED或是Mini-LED的工艺流程,对Micro-LED来说可能不再适用。
巨量转移的困境
LED显示器的每个像素点都由点阵组合而成,一个个小LED芯片组成的阵列的间距基本一致。Micro-LED也是同理。制造出芯片后,也要将大批量的Micro-LED芯片定点巨量地转移到电路基板上,这个过程就是“巨量转移”。
与传统的LED不同,Micro-LED的巨量转移不仅对转移精度、转移速率、色彩均匀度的控制有更高要求,转移数量也更大,4K的Micro-LED显示器需完成两千多万颗的Micro-LED芯片倒装,而8K则达到了上亿颗。[17]
目前巨量转移技术有多种技术方案,包括精准拾取技术、激光释放技术、流体自组装技术及滚轮转印技术等,不同技术拥有不同特性,但都存在一定弊端。
Micro-LED芯片巨量转移方式[2]
具体来说,精准拾取技术对转移设备精准度及稳定度要求极高;激光释放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对芯片表面造成损伤,降低良率,此外激光设备价格昂贵;流体组装技术需经历3次才能完成转移,效率较低;滚轮转印技术可在柔性基底上实现转移,但同样需要3次转移才能完成巨量转移。[17]
部分方法在实验室可达99.99%的良率,但比起至少要达到99.9999%良率的产业化要求,相差距离较大。业界正在探寻一种易实现、良率高又较为便宜的技术方案。[18]
缤纷色彩背后的挑战
为什么显示器能够呈现得如此丰富多彩?因为显示界普遍采用了RGB(红绿蓝)颜色系统,通过RGB三原色叠加合成,能够实现肉眼可见的大部分色彩。想要Micro-LED能够正确描绘出画面,就要做好色彩方案,即全彩化。
Micro-LED彩色化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蓝色源转色方案,但色转换材料存在涂布均匀性和信赖性等问题,应用较少;另一种是直接使用LED的RGB三色方案,但对Micro-LED来说,这种方案并不是拿来就能用,需要对LED大小进行相应调整,此外由于各色波长均一性差异,还会面临光效率和良率不足的问题。[14]
不同彩色化技术[17]
产业链上的难题
造出Micro-LED芯片并不代表着结束,要让它真正显现在人们眼前,在多个技术领域上都要有所突破。
与其它芯片技术相同,Micro-LED也将牵扯庞大的产业链与原材料问题,从原料到点亮屏幕,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每个环节都与最终成品息息相关,其中较为关键的技术包括驱动IC、驱动背板和封装。[19]
Mirco-LED显示产业链[19]
产业正蓄势待发
作为终极目标,Micro-LED无疑是显示领域的明星。
2000年以来,得州理工大学教授提出Micro-LED的概念,堪萨斯州立大学制备基于Ⅲ族氮化物Micro-LED[20],学术界自此掀起研究浪潮。尤其在2006年后,开始呈指数型增长。谷歌学术数据显示,截止目前,Micro-LED领域已有近6000篇文献。
世界各地研究机构与厂商也相继投入Micro-LED的研究,在消费电子巨头牵动下,Micro-LED初步产业化。
2012年,索尼发布55英寸高清Micro-LED电视面板Crystal LED,它是首个作为商业产品出现的产品;
2014年,苹果公司收购Lux Vue,入场Micro-LED的技术研究,这项技术真正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迄今为止,苹果不仅持续推动Micro-LED技术发展,还发布了多款Mini-LED相关产品;
2018年,三星于CES展推出全球首款模组化拼接的146英寸Micro-LED TV“The Wall”;
2020年12月,三星发售110英寸Micro-LED电视;
2021年1月,Vuzix发布首款商业化的Micro-LED AR智能眼镜。[17]
从专利上来看,2002年~2014年,Micro-LED专利申请总量较小。而自2017年开始,申请量开始大幅提升。[21]
Micro-LED发展历程[12]
由于技术难题较多,现阶段Micro-LED整体市场规模有限,业内预计,Micro-LED在2024年将实现大规模商用化。[22]
据Research And Markets统计,2020年,Micro-LED的全球市场规模为10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以77.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3]。另据高工产研LED研究所(GGII)预测,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35亿美元,2027年有望突破100亿美元[24]。反观国内方面,有望在大规模商用化之后冲击800亿元市场规模。[22]
Micro-LED技术路线图[6]
目前市场侧Micro-LED应用分为两大方向,一是以苹果为代表的可穿戴市场,另一个是以三星、索尼为代表的超大尺寸电视市场。短期来看,市场将集中在超小型显示器上,中长期来看,Micro-LED将会横跨可穿戴设备、超大室内外显示屏幕、抬头显示器(Head-Up Display,HUD)、车尾灯、AR/VR/MR、投影机等多领域。[25]
推进产业化的企业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为传统LED芯片和封装企业,如日亚、晶电Lumens等企业;第二类为TFT-LCD和OLED等新型显示企业,如京东方;第三类为终端企业,如索尼、三星、LG。
产业化形式上则以合作为主,Micro-LED以定制化设计为主,加之技术要求较高,行业呈现高度整合态势,面板、芯片、巨量转移及驱动IC等厂商抱团式发展。[26]
国际上,相关融资也此起彼伏,目标均指向大规模产业化。
2022年1月~11月中旬Micro-LED国际相关融资不完全统计,制表丨果壳硬科技
Micro-LED在国内也受到热捧,在政策上不断倾斜,且投融资动作频繁。《2022 Mini/Micro LED显示产业白皮书》显示,仅2022年1月~8月,国内就有30多家企业有投资动作,涉及资金总计达415亿元。[10]
我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纷纷在LED、巨量转移、彩色化、检测、修复等关键技术开展技术合作,形成“京东方 华灿光电”“三安 华星光电”“富采 錼创 友达 群创”三大阵营[27]。与此同时,国内已展开可穿戴显示、高清移动显示、车载显示、高清大尺寸显示、超大尺寸拼接商用显示样机的研发及试产工作。[18]
2022年1月~11月中旬Micro-LED国内相关融资不完全统计,制表丨果壳硬科技
对产业来说,Micro-LED未来之路非黑即白,从好的方面来看,市场前景一片光明,从坏的方面来看,短时是销量的博弈。
一方面,市场下行,面板行业则是砍单风暴的第一批“受害者”,消费电子需求不济,不知道这种情况是否会在大规模商业化时有所缓解。
另一方面,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性能、功能及价格,对于采用是哪种技术,并不会过多关心。对于显示厂商来说,最为重要的,可能便是思考如何让更多普通消费者感受到Micro-LED对生活的改变。
References:
[1] 季洪雷, 张萍萍, 陈乃军, 等. Micro-LED显示的发展现状与技术挑战[J]. 液晶与显示, 2021, 36(8):1101-1112. DOI:10.37188/CJLCD.2021-0063.
[2] 蔡克新. Micro-LED 显示器量化生产关键技术[J].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2021.
[3] 杨小慧.二维到三维的突破——未来选择Micro-LED——专访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全球财务长、福州大学特聘教授严群博士[J].光电子技术,2022,42(03):167-168.
[4] 赛迪智库:Micro LED显示研究报告(2019).2019.4.8.http://www.cena.com.cn/industrynews/20190408/99708.html
[5] 常鹏, 翟玥, 吴娜, 等. 钾离子掺杂CsPbCl3:Mn钙钛矿量子点的荧光性能[J]. 液晶与显示, 2021, 36(10):1352-1361. DOI:10.37188/CJLCD.2021-0161.
[6] CSIA:Micro-LED技术路线图(2020版).http://www.casa-china.cn/uploads/soft/211202/12_1605156421.pdf
[7] 周律, 郑华, 张声浩, 等. Micro-LED显示及其驱动技术的研究进展[J]. 液晶与显示, 2022, 37(11):1395-1410. DOI:10.37188/CJLCD.2022-0157.
[8] 《化合物半导体》:从 Mini-LED 到 Micro-LED 显示器.2021.7.21.https://mp.weixin.qq.com/s/emHt3d8M4PCAYo49NZbUjg
[9] 季洪雷, 陈乃军, 王代青, 等. Mini-LED背光技术在电视产品应用中的进展和挑战[J]. 液晶与显示, 2021, 36(7):983-992. DOI:10.37188/CJLCD.2021-0042.
[10] 《上海证券报》:《2022 Mini/Micro LED显示产业白皮书》发布.2022.10.14.https://company.cnstock.com/company/scp_gsxw/202210/4967706.htm
[11] TIAN P F, MCKENDRY J J D, GU E D, et al. 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flexible vertical InGaN micro-light emitting diode arrays [J]. Optics Express,2016,24(1):699-707. doi: 10.1364/oe.24.000699
[12] 周律, 郑华, 张声浩, 等. Micro-LED显示及其驱动技术的研究进展[J]. 液晶与显示, 2022, 37(11):1395-1410. DOI:10.37188/CJLCD.2022-0157.
[13] 季渊, 许怡晴, 陈宝良, 等. 硅基微显示器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22, 59(20): 2011007-2011007-12.https://www.researching.cn/ArticlePdf/m00002/2022/59/20/2011007.pdf
[14] 陈跃,徐文博,邹军,石明明,张子博,庞尔跃,李超,邵鹏睿,徐慧.Micro LED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照明电器,2020(02):10-17 21.
[15] HUANG Y G, HSIANG E L, DENG M Y, et al. Mini-LED, Micro-LED and OLED displays: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J]. 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 2020, 9:105. doi: 10.1038/s41377-020-0341-9
[16] WIERER JR J J, TANSU N. III-nitride micro-LEDs for efficient emissive displays [J].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2019, 13(9):1900141. doi: 10.1002/lpor.201900141
[17] 张丽,黄志正,毕乾,张哲,樊磊.Micro-LED显示及驱动IC技术[J].微纳电子与智能制造,2021,3(04):24-31.
[18] 耿怡.Micro-LED技术和产业化研究进展[J].微纳电子与智能制造,2021,3(03):4-7.DOI:10.19816/j.cnki.10-1594/TN.2021.03.004.
[19] 利亚德:Micro-LED显示技术及应用白皮书.2020.10.https://video.ceultimate.com/100009_1909175005/MicroLED显示技术及应用白皮书(电子版).pdf
[20] Jin S X, Li J, Li J Z, et al. GaN microdisk light emitting diodes[J].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0, 76(5): 631-633.
[21] 史敏娜,郭学军,梁明明,王小峰.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显示技术的专利分析[J].科技视界,2021(34):162-163.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1.34.63.
[22] 卢梦琪. Micro LED谁主沉浮?[N]. 中国电子报,2022-06-14(001).
[23] Research And Markets:Micro-LED: Global Strategic Business Report.2022.10.https://www.researchandmarkets.com/reports/4845811/micro-led-global-strategic-business-report
[24] 高工LED:MIP封装,什么来头?.2022.9.15.https://mp.weixin.qq.com/s/dPNur8eWBAufKViEKpoDoQ
[25] 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
招股说明书.2019.12.http://static.sse.com.cn/stock/information/c/201912/e2d8fe781e2446fdbe22d584c51ed07d.pdf
[26] TrendForce集邦:研报丨富采、錼创合资攻Micro LED,估至2024年Micro LED显示应用芯片产值约5.42亿美元.2022.11.11.https://mp.weixin.qq.com/s/xpA0U3KQPIzXTTBtj9F7KQ
[27] OLEDindustry:3大MicroLED 阵营形成:富采、錼创将联手.2022.11.10.https://mp.weixin.qq.com/s/Q7Nun7N195ujXOV6qWcIEg
未来光锥加速器是果壳硬科技发起的早期科技创业加速器,为科学家创业提供从公司注册、知识产权,到融资需求、团队组建等不同阶段的方案建议。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加速一部分科学家迭代成为CEO。
果壳团队有着长达12年为科学家服务的经验,我们始终站在科学家的视角出谋划策,做科创者的好朋友。如果您正打算创办一家科技企业,无论是找钱、找人、找资源,还是找订单,都欢迎与未来光锥团队聊聊。您可发送bp或其他项目资料到wlgz@guokr.com,并留下联系方式,或添加果壳硬科技企业微信,私信沟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