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飞机大战辅助(新品刚发布就降价?这些双十一优惠的数码产品有点香啊)
全民飞机大战辅助文章列表:
- 1、新品刚发布就降价?这些双十一优惠的数码产品有点香啊
- 2、冰雪之名塑造运动员群像,展现两代冰雪人追梦丨揭秘
- 3、数字记者亮相冬奥会!数字人未来走向何方?
- 4、拿着奥卡姆剃刀祛魅打假的科技达人
- 5、星星之火燎原神州后,三明医改再出发
新品刚发布就降价?这些双十一优惠的数码产品有点香啊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每次到这个时候,我们的硬件群就开始热闹了起来。
因为后台有很多差友都会留言求推荐产品,有时候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就会把问题扔到群里,让大伙建言献策。
但毕竟大家平常还有工作缠身,没法回答所有的问题,这要是把问题全答一遍,那我们一整天就啥都不用干,光搁这回答问题了。。。
所以,这次托尼预判了大家的预判,干脆趁着双十一预售期间写了这篇数码产品推荐合集。
这里面的产品通常根据托尼自己的经验再结合大家不同的需求,搜罗了一些值得购买的数码产品,从手机到电脑再到各种智能设备,均有不同涉猎。
话不多说,那咱们就直接步入正题吧!!
前段时间其实托尼有专门测评过 PICO 4 ,简单来讲,它真的有可能是你的第一款 VR 设备。。。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PICO 4 到处都做了本地化处理,你不用担心 VR 设备的使用会过于复杂,上手其实没啥难度。
而且在软硬件方面,PICO 4 也没有落下风,比如更加轻薄便于佩戴的 Pancake 光学方案、更灵敏的手势追踪和彩色摄像头等等。
这其中的一些配置,隔壁 Meta 只有一万多块的 Quest Pro 用上了,而消费级的 Quest 2 目前还没有更新的计划。
虽说是刚发布的设备,不过 PICO 4 在京东双十一也有预售减 50 块的优惠,2449 就能拿下。
综合来看,PICO 4 依然是国内最适合初次接触 VR 人士的设备。
前段时间全民健身的风潮确实火了一阵子,于是有一种叫做健身镜的产品开始高频率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但托尼来回看了一圈,最终给大家推荐的是小度添添智能健身镜。
因为和传统的健身不一样,它可以让你一边玩一边锻炼,这也是小度健身镜的最大特点和不同之处。
比如你可以选择清版射击游戏或者经典的 Flappy Bird 等等,只不过它们都变成了体感模式,一边玩游戏一边达成了锻炼身体的目标,这不比传统健身有意思多了?!
而且健身镜不需要器材辅助就可以完成各式各样的锻炼,整面镜子都可以查看自己的姿态正不正确,用起来特别直观。
即使像托尼这种无法坚持运动的肥宅,也能通过它来每天锻炼一小会儿,办公室里的卷王甚至每天下班前都要用它运动。。。
如果你是那种竞技型选手,还可以选择组队多人在线连麦,一起锻炼,估计有些人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一下就上来了。
除了游戏,小度健身镜还有种类繁多的私教课程和各种趣味真人直播课程,内容可能比你想象得还要多。
目前小度添添智能健身镜 M30 先锋版在京东价格已经来到了 2899 元,非常适合想要在家中健身的小伙伴。
小米 12S 和 12S Ultra 可以说是托尼和同事们最近最喜欢的两款手机,原因很简单,一个小巧精致,一个影像性能强大。
但托尼觉得,作为大杯的小米 12S Pro ,才是真正适合大多数消费者的全能旗舰选择。
中杯尽管小巧精致,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屏幕够大才是正义,而又不是所有人都用得上 12S Ultra 那顶级的影像配置。
相比之下,配置十分强劲均衡全面的 12S Pro 其实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后置三摄全部 5000W 像素,主摄 IMX 707 大底,2K 120Hz 屏幕,高通骁龙 8 处理器,4600mAh 电池搭配 120W 闪充,以及哈曼卡顿立体声双扬声器等等。
当然,还有和超大杯 12S Ultra 同款的小米影像大脑和徕卡影像加持,让 12S Pro 成为了下半年配置和体验都不俗的旗舰手机之一。
同样,在京东高达 98% 的评价也能够看出它的口碑之高。
而这次双十一,小米也没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12S Pro 降价 300 元让利消费者,大促价 4399 元起。
作为我们的老朋友绿厂,这次也加入了优惠大军中,如果差友看过我们之前的相关评测的话,应该都对 OPPO 自研的马里亚纳芯片有所了解。
这颗专精于影像性能的芯片拥有巨大的潜力,而在经历过数次 OTA 后,它也给了我们不少的惊喜。
马里亚纳首发搭载于 OPPO Find X5 系列中,而随后更加亲民的 Reno 8 Pro 也搭载了这颗芯片。
无论是前置 3200 万像素和 IMX 709 传感器的镜头,还是后置 IMX 766 传感器的经典配置,马里亚纳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多种环境和光线下都能拍出好照片,夜景也能拍出原生肌理,营造氛围感毫无压力。
尤其是在人像方面,Reno 8 Pro 能够在保留大量皮肤细节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不会给人过度美颜的感觉。
而且托尼非常喜欢这个鸢尾紫配色,可以说是猛男必备了。
Reno 8 Pro 也很适合轻薄党,就算配备了金属边框,重量也就 188 克,更入门的 Reno 8 甚至只有 179 克,和现在动辄 200 克以上的手机相比属于是一股清流了。
在双十一期间,Reno 8 系列迎来了一波优惠,其中 Reno 8 的最低价格已经来到了 1999 元,感兴趣的可以考虑入手了。
拯救者就不用托尼多啰嗦了,作为最近最受欢迎的游戏本之一,托尼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入了它的坑。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面对型号繁多的拯救者家族,托尼个人更推荐亲民的 Y7000P 系列。
Y7000P 标配 12 代英特尔® 酷睿™ i5 以及 i7 处理器,这代处理器足矣应对市面上的主流网游以及大型游戏了,可以说是异构一战封神。。。
显卡方面则配备了甜品级 RTX 3050 ,如果你经常玩一些大型游戏,那么托尼更推荐 3050Ti 版本。
而像是 2K 165Hz 高刷屏、95W 满功耗显卡、16GB DDR5 内存、 512GB PCIe 4.0 SSD 和霜刃散热 4.0 系统等等,可以说是该有的都有了。
拯救者的 DDG2.5 模式还支持独显直连,能把性能再往上提一提。
拯救者 Y7000P 目前联想官方商城的售价为 6999 元起,你要是觉得内存和固态不够用的话,联想还贴心地提供了官方升级内存或者 SSD 服务,到手就是一台扩容过的船新电脑。
相对于这一大串英文, “ 狗屁王 ” 才是那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
只要问问周围打游戏的朋友推荐什么鼠标,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回答狗屁王,尤其是 FPS 玩家。
托尼的一个守望先锋开黑群里面,10 个人有一半用的都是 GPW 鼠标,还有 3 个人用的是 GPW 二代。。。
GPW 受欢迎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特别轻,简单的设计也适合绝大多数人使用。
相比较 GPW 二代稍高的价格,托尼其实更推荐大家购买 GPW 一代,因为两代鼠标在使用感受上相差不大。
而且二代的减重有点过于极限了,轻到有些人用起来会觉得不适应。。。
而目前 GPW 在京东自营的价格已经降到了 449 元,是一个入手的不错时机。
但是据同事的线索,你没准能在别的电商平台找到更低的价格。。。
最后再给大家推荐一款编辑部好评如潮的 TWS 耳机 OPPO Enco X2 。
我们喜欢它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 TWS 耳机的基础上实现了十分优秀的音质。
这一点在第一代 Enco X 的时候就很让我们惊艳,虽然到了第二代,它的调音风格没能征服所有人,但还是获得了很多编辑的好评。
再加上丰富的功能和主流水平的降噪,让 Enco X2 在除了音质的其他方面也没有什么短板。
唯一的不足是它的配色不如 Enco X 多,托尼更喜欢第一代的蓝色和绿色。
目前 Enco X2 在京东的双十一预售价格为 699 元,当然你也可以购买价格更低的 Enco X 来尝个鲜。
以上就是托尼这次的双十一好物推荐,当然受限于篇幅,托尼没法把所有产品都讲一遍。
如果你有什么想要推荐给大家的好产品,也可以留言告诉托尼,包括但不限于高性价比、大减价、强烈安利等各种好物。
冰雪之名塑造运动员群像,展现两代冰雪人追梦丨揭秘
从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至闭幕,历时近20天,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项目、冬奥题材重点剧目《冰雪之名》的首轮播出也正式收官。结局中,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金莹在六国邀请赛上代表中国队第一个冲过决赛终点线,获得了2022北京冬奥会的参赛资格,两代人的冰雪之梦终于得以实现。
在冬奥会与冰雪运动的热潮之下,《冰雪之名》的播出在社会各界引发广泛热议。日前,该剧导演白涛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在他看来,冰雪运动相较其他运动,条件较严格,成本投入较高,因此,其在中国的发展也不能单纯从体育竞技层面思考,反而,它反映的是中国的时代进步和国力强盛。这也是为何,《冰雪之名》作为一部冬奥题材,却将更多视角聚焦于冰雪运动与中国四十年变迁间的关联,并采用群像方式,展现两代冰雪人截然不同的追梦步伐。“不管是我们还是当下的运动员们,真的应该感谢这个时代,给了大家圆梦的机会。”
《冰雪之名》展现了运动员的拼搏精神。
导演曾与短道速滑运动员杨阳是同桌
白涛与《冰雪之名》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
白涛是吉林长春人,土生土长于东北雪乡,从学生时代开始便在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学习自由式摔跤。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杨阳、王春露、冯凯等,都曾是白涛的师兄妹,其中杨阳还曾是他的“同桌”。
在冰雪运动的氛围下长大,白涛比非专业人士更能体会此类项目的专业性之高,拍摄难度之大,以及普及性之局限。“夏季奥运会有很多对抗性竞技,比如摔跤、柔道、拳击,群体覆盖面也更广一点。但冰雪运动很多都是技巧性的,比如高台滑雪、U型池。而且受地域局限性也比较大,北方(观众)相对会比南方(观众)接受程度更高一点。”
因此在拍摄过程中,白涛首先注重冰雪运动的专业性展现。《冰雪之名》上篇“冰雪情缘”聚焦花样滑冰双人滑,下篇“冬奥梦想”讲述短道速滑,白涛第一时间便把剧本发给从事这些项目的老同学,请他们担任技术顾问,在人物关系、训练过程、器材设施等诸多专业方面提建议,纠错误。同时,白涛也根据对方提供的训练视频、训练计划、技术编排图解等资料,与演员、摄影、美术、造型等主创团队及时探讨、调整剧本,让《冰雪之名》尽可能和专业运动员靠近。
《冰雪之名》上篇“冰雪情缘”聚焦花样滑冰。
此外,白涛也力争规避专业局限,从细枝末节展现冰雪运动员的真实质感。冰雪运动并不像跑步、游泳等全民运动,普通人经过短期训练就可模仿大概。尤其是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项目,其专业运动员都是从几岁开始不断训练、沉淀十几年,才能实现对冰雪的驾驭,“绝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冰上跑步。”但事实上,剧中大部分演员只有屈指可数的滑冰经验,甚至有的人在拍摄前都没有上过冰。
因此,在主演们经过十余天突击训练的基础上,白涛也并未要求他们在冰上驾轻就熟地跑起来,而是更多从“人物塑造”角度“破题”——在生活细节上做足功课。比如,演员们必须熟练掌握冰刀怎么穿,护目镜怎么戴,头盔怎么戴;充分了解花滑和短道速滑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形态、表现、情绪、表情。而挑战花样滑冰的演员们,还要利用自身舞蹈动作和表演上的细节,与专业运动员的气质实现完美贴合。
剧中大量花滑、短道速滑的高难度全景镜头,大多是邀请专业替身拍摄。但剧组也应用了辅助器材,例如在冰上、雪上架设的特殊轨道,帮助演员也能在冰上实现快速滑动效果。“我们希望通过强化赛场上、训练中的运动员的质感,让人物状态更加自如、真实,提高冰雪运动展现的完成度。”白涛说。
梁洁饰演短道速滑选手金莹。
以冰雪展现时代变迁,从冬奥讲述追梦故事
过往冬奥题材大多聚焦冰雪项目、运动员成长,但《冰雪之名》却另辟蹊径,将故事分为上、下两篇,以上世纪80年代到2022北京冬奥会之前,一家人为了冰雪梦想不懈奋斗的故事,串联起中国与冬奥结缘的40余年发展历程。
其中,上篇故事“冰雪情缘”围绕花样滑冰双人滑运动员严振华与李冰河展开,以上世纪80年代的东北雪乡发展困境为大背景,构建了早期冰雪运动员想要走向大城市,追求冬奥梦想的坎坷与艰苦。相较剧中大量花滑技巧的展现,白涛印象更深刻的是伴随冰雪梦想,严振华与李冰河,以及与各自的家庭之间,由亲密关系、时代发展带来的成长阵痛。尤其在最后的结局中,严振华为了照顾家乡的父亲,放弃了花样滑冰梦想和朦胧的爱情;李冰河也背负着对梦想的渴望和分离的感伤。两人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严振华与李冰河。
“我们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那个年代的价值体系和认知,让我们除了梦想,还背负了太多东西。自己的选择总是需要考虑别人。冰雪运动是美好的,但人的成长往往伴随着撕裂与伤感。”白涛说。
如果说“冰雪情缘”兼具美感与力量,下篇“冬奥梦想”则更强调速度与激情。下篇延续上篇的故事,讲述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运动员的圆梦条件也变得越来越优渥。严振华的儿子严阳带着父辈对冰雪运动的热爱,不顾父亲反对,入选短道速滑青训营,却因种种原因成为女队陪练。但经过刻苦训练,最终一路打拼为正式队员,他通过冰雪运动实现了自我价值,也完成父辈未完成的冬奥梦想。
“当下这个年代,年轻的孩子们已经不需要为别人活着。这与上篇的选择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时代的发展。他们要为自己的理想而追逐。”白涛表示,严阳最后通过自己的拼搏,感动了父亲。两代人之间通过冰雪运动,实现了和解与成长,也是下篇想要表达的另一层情感主题。
两个时代的故事循序渐进,暗含中国四十年的时代发展,这些都让《冰雪之名》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在上、下篇的视听语言上,白涛进行了明确的时代划分。例如,上篇整体颜色偏油画质感,从初升的太阳到渐落的夕阳,都打造了强烈的逆光效果。美术、影像、镜头语言、人物整体造型上,也明显刻画了怀旧基调,以细节堆砌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社会现状。而下篇的整体光线则由复古变成明亮,颜色更加鲜艳,更加接近现代生活审美。
《冰雪之名》下篇剧照。
情感戏只是辅助,花滑给“爱情”自由空间
《冰雪之名》编剧梁振华曾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一个竞技题材都在谈赛场、谈输赢,那势必变得单薄。真正吸引人的还是运动员们走上赛场前的故事。这也是为何《冰雪之名》塑造了严振华与李冰河因花滑结缘、相恋,最终却因家庭等种种原因分道扬镳的情感线索。
对于《冰雪之名》的感情戏,白涛坦言,开拍前主创曾深入探讨是否要加入爱情线。最后他们还是认为,《冰雪之名》更偏向于写实。相比纯粹的竞技比赛,团队更希望聚焦冰雪运动之外,运动员为梦想拼搏、奋斗的过程,其中也包括情感和生活上的成长。
陈若轩和彭小苒饰演一对花滑搭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信息并不发达,物质生活也不富足,每个人都背负着极大的生活压力。恰恰,爱情是那个年代最弥足珍贵,也是最奢侈的精神食粮之一。那个年代,人们在情感表达上也是含蓄的,所以在两人为花滑梦想共同奋斗的状态下,更显得这种朦胧的、默契的感情难能可贵。
主创团队也为此走访了专业运动员。据悉,与其他运动项目不同,花样滑冰的教练员通常不会反对队内恋爱。因为双人滑大多是从“青梅竹马”便开始搭档,要一起度过十几年的时光。两人不仅要共同完成高难度动作的挑战,同时也要从表演中寻找情感表达。很多双人滑的比赛曲目,都是以爱情作为主题,这更需要两人之间具备绝佳的羁绊与默契,不需要语言沟通,只需要一个眼神、动作,就能意识到彼此之间高强度的信任,辅助两人完成一套高难度和漂亮的动作。例如,冬奥会花样滑冰冠军申雪、赵宏博便是真实的“冰上情侣”。
“这是花滑区别于其他运动的真实情况。”白涛坦言。
而下篇的故事则完全聚焦于运动员的训练和拼搏,极大减弱了情感的展现。“在长时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状态下,下篇的男、女主角也只是滋生了一点点(感情的)苗头。下篇我们想留空间让观众去品味和解读。”
新京报资深记者 张赫
资深编辑 佟娜 校对 翟永军
数字记者亮相冬奥会!数字人未来走向何方?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运动员的竞技场,也是机器人、数字人的秀场。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为了防止疫情传播,北京冬奥组委大量使用机器人提供服务,此举避免了人员接触,提高了防疫效率。
在这场大考中,有一位特殊的新闻工作者——“小诤”。她对新闻事件能快速反应,并进行智能化数据分析报道。
2021年6月,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腾讯互娱旗下NExT Studios工作室联合打造身兼数字记者与数字航天员的“小诤”。通过实时高保真数字人技术,“小诤”在载人航天工程、深空探测工程等场景,从太空到地面的多个虚实结合的数字环境中,开展多样化报道。
图为利用实时渲染技术制作的新华社数字记者、数字航天员“小诤”,她是纤毫毕现的超写实数字人,其生成时间是传统图形技术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
数字人为何最先出现在体育报道中?
从最初的计算机辅助新闻,到数字新闻,再到机器人新闻,往往选择体育报道来“开笔”,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体育具有艺术性。
体育积蓄了体能、技能、情感、直觉的能量,能在冬奥会这样的世界竞技场舞台上爆发出强大的身体潜能和审美冲击力,或在灵巧的变化中展示出优雅的身体之美和精神之美。
这恰恰是生产方(新闻制作者)与需求方(观众)都期待进入的主客共享的场景。
从新闻制作者来说,一方面,体育比赛的资料数据相对丰富、集中;另一方面,成功的机器新闻,特别是由数字人参与的新闻,能够胜出的关键还在于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在根本上就是艺术思维与审美思维,是人胜过机器的地方。
从观众来说,观看这样的比赛,也最能调动自己的“内模仿”,产生综合的审美感受。因此,在机器人、数字人新闻涌来的时候,不仅要看谁更快、更准,也要看谁更美。
在新闻业务中,数字记者在数据采集、挖掘、呈现的技术上,在自动化、高效率、工作条件无限制方面,有突出优势。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将其应用在体育新闻领域,随后数字记者在各个领域的新闻报道中得到应用。
目前,中国的机器人新闻在世界人工智能发展中已占有重要一席。以色列学者诺姆·莱梅尔史萃克·拉塔尔主编的《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人会被取代吗?》(胡珏、王一凡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一书,在第三章“机器人新闻”中专门列了“中国梦幻写手”一节。 书中写道:“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于2015年进入机器人叙事写作领域,当时腾讯推出了具有高速计算和信息搜索能力的梦幻写手算法,能够在一分钟内写出一篇新的1000字文章。腾讯的目的不是让机器人来取代人类记者,而是让人类记者能自由专注于更具挑战性和更为智能的任务。2016年里约奥运会,在为期15天的体育赛事中,梦幻写手制作了450条奥运新闻,内容大部分与赛事相关。报道迅速简洁,在赛事结束后几分钟内即可出现。现在电子游戏领域中也开始应用机器人作者,可根据用户在游戏期间的表现发布实时报道。 ”
数字人在其他领域有何发展?
如果把视线从体育领域移开,又会发现,艺术、旅游、卫生等也是机器人、数字人施展次数最多也最出彩的领域,原因就在于它们共有的“艺术性”。在这样的基础上,数字人还在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进军,与文化创意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同步。
从全球来看,人类进入了文化时代。近年来,我国围绕文化艺术形成了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三个圈层的融合,即文旅融合、文体康旅融合、文化创意与相关行业融合,分别侧重于艺术美学、生命美学、生活美学。在融合过程中,各个门类相互赋能,虽然仍是某个单独门类,但综合呈现了多方面的内涵与魅力。
而成功的数字人,总能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审美感受。
图为“小诤看冬奥”报道产品。它利用计算机视觉对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竞赛中运动员的姿态进行分析,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赢得金牌”这一问题。
从源头讲,数字人源自医学和游戏,现在更主要受益于游戏技术。无论是体育、文化艺术,还是数字技术;无论是最早源头,还是当前发展,都与游戏技术难分难解。人类通过多种方式摹拟生产生活,并培养和提高技能,最突出的方式就是游戏。游戏是人类的本能需求,是体育、艺术、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此次北京冬奥会呈现出极高的科技含量,随处可见的数字人就是证明。而数字人的背后,离不开游戏引擎技术、3D显示与交互技术、高保真虚拟人、游戏AI等技术的创新探索。
从另一个层面讲,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的游戏技术正在被应用到更多行业中,在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数字人能够在不同场景中涌现,并成为北京冬奥会上一道亮丽风景线的重要原因。
图为以数字航天员为主角,融合中国航天与北京冬奥会元素打造的“中国人最自豪形象片”。该形象片于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在纽约时代广场播出。
数字人未来将走向何方?
1.有向上的动力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运口号,反映了人类想要在带有游戏意味的体育活动中实现超越的本能。因此,许多科技发明在刚出现时都会带来质疑和担忧。
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向何方尚未可知,我们能做的是,在事物尚处于萌芽阶段就主动引导、积极作为。比如,让机器人与数字人表现出运动员的精神风貌——勇敢坚定、迎接挑战、超越自我、永不言败。
图为“小诤看冬奥”报道产品。它通过用短道速滑运动员真实数据而构建的滑行轨迹,用于分析“中国为什么赢得金牌”。
2.有生命的活力
活力来自创新,来自边界突破与内部激活。体育、艺术、科技都是以不断创新为禀赋,以充满朝气为标志。活力就是基本特征,失去了活力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数字人形象都是少年,背后潜藏着“少年壮志不言愁”的“少年情结”。 当今中国教育,对学生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实际上也是期待体育、艺术、科技等成为全民素质和国家能力持续提升的活力源泉,机器人与数字人的科技含量不言而喻。
此外,体育、艺术与科技相互激发,会产生更多的创意灵感、体育激情和科技能量。这种朝气蓬勃的机器人、数字人,将带给人类更多的正能量,成为人类工作的好帮手。
3.有艺术的魅力
从本质上说,数字人是工具,但又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工具;数字人是符号,也不同于以往人类创造的所有符号。因为它是“人”,不仅要将其人形化,更需要将其人格化。好的数字人,总是在人格化上见高低。
数字人身上融入了艺术精神、体育精神、科学精神,这些精神构成了它的能力、才情、气质和风范,构成了它独有的内涵和韵味。不仅如此,目前涌现出来的众多数字人,不约而同地向职业化与本土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数字人一定是百花齐放,千人千面。具有中国形象、民族特色、职业特征、个性风格的数字人,将在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穿越中,在新的想象张力中,丰富我们的审美生活。
只要把准定位,主动赋能,数字人未来可期。
如何更好发挥数字人的优越性?
想要更好地发挥数字人的优越性,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好产品
要利用数字人的工具属性,发挥其先进生产力的作用。目前,数字技术尚处在发展阶段,远远跟不上人们的翘首期待。
虽然数字人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新鲜感和好奇感,但要真正实现感官的延展性、体验感,给真实世界的人提供数字沉浸感,还需要一系列技术支撑,比如大数据、云计算、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孪生、AR、VR、脑机接口、区块链等。 现在,绝大多数数字人还停留在形象塑造的阶段,只有不能动的肢体、不能张口的嘴、不能做表情的脸,未来还需要不断勇敢探索其在各种场景的应用。
同时,与任何产品一样,数字人也需要有好的创意和市场营销。
2.好作品
要利用数字人的文化属性,发挥其人类符号的作用。数字人不是简单的物理性、功能性工具,它总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场景中“活动”,在有故事的剧本中“表演”,因此带有精神性、审美性特征。
数字人的出现,不仅是重大科技创新,也同样是重大文化创新。而且,每个数字人都是文创产品,也可以被应用到传统的文化艺术领域。 事实上,数字人就是从这里出发,向相关领域挺进,用艺术与技术为经济社会赋能,为生产生活赋彩。
3.好人品
要利用数字人的社会属性,发挥其感染人的作用。数字人并没有社会属性,它的社会属性来自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创造的“人设”,是人形、人性、人格的让渡。
因此,它应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体现科技向善,遵循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公序良俗,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道德伦理和信仰追求。 从目前来看,许多数字人在片面利用非主流形象取悦年轻用户。数字人需要有正向价值,更需要符合主流价值观。
对于拥有大数据等诸多优势的数字人来说,做到有智慧不难,但是只有把智慧与人类发展结合起来,才算是真正的智者,也才算是“仁者爱人”的仁者。
体育是运动的人文载体,也是数字人的最好模本。《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人类以及人类创造的数字人,都应以此共勉。
作者:孙若风(武汉大学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公众号
拿着奥卡姆剃刀祛魅打假的科技达人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让“高冷”知识“下基层”,与谣言抢公众
拿着“奥卡姆剃刀”祛魅打假的科技达人
2020年9月,张弛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做科普直播。受访者供图
5G基站的辐射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危害?手机能连上星链卫星的Wi-Fi?信号增强贴有没有用……这些科普设问常常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不求甚解”与“难以求解”,给了谣言“生根发芽”的机会。
为了应对社会上的伪科学现象,通信领域专家张弛以“奥卡姆剃刀”为网名,活跃在今日头条、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录制科普视频、讲科学小知识、撰写科普报告……在“打假”的道路上,他执着地走了近15个年头。
科普是塑造社会价值观、公众世界观的重要途径。“一个会科学思考的民族将是一个力量无边的民族。”张弛就这样本着初心、不断探索。
此“剃刀”非彼剃刀
将复杂的事物变简单,剔除掉假设与想象的干扰,尽可能地还原事实,这是张弛做科普的初衷
“我不是卖剃须刀的网红,我是个技术专家。”面对网名引起的误解,张弛解释道。
张弛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通信专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从事通信领域工作已经30余年。
“奥卡姆剃刀”这个网名,起源于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提出的同名原理——“奥卡姆剃刀原理”,意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将复杂的事物变简单,剔除掉假设与想象的干扰,尽可能地还原事实,这是张弛做科普的初衷。
“像我学的通信专业基本全是建立在数学上的,你要还是按照学术那一套科普这些抽象的东西,别人是听不懂的。”张弛认为,通过讲故事和举例子,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是科普成功的关键。
2010年,张弛尝试给大家科普公钥密码学理论,但过于专业的知识再加上字数限制,想要让大众弄明白,对张弛来讲着实是个挑战。
于是,张弛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你要给朋友邮寄一个箱子,里面有秘密需要上锁,钥匙怎样交给他呢?你给箱子上好锁后寄给他,钥匙自己拿着,对方收到后再加上一道锁,钥匙也自己拿着。对方把上了两道锁的箱子寄还给你,你打开自己的锁后再寄给他,他收到后打开自己的锁,保密通信完成。这就是公钥体制对密钥管理的原理。”
当时,这段简短生动的小科普受到了很多今日头条网友的关注,得到了上千次的转发,张弛也在此中找到了科普的满足感。
被大众认可的同时,这段科普受到了同行专家的批评:表述不严谨、这需要用一系列数据作支撑、这得函数关系式表达……
但张弛认为,大众科普是要脱离“学术味”,评判标准不再是同行评议而是大众评审。“不准确也不会有坏的后果。”张弛说,“不能用严谨这个词把我们通俗化的东西给抹杀了。”
一次科普,让张弛建立了“受众思想”的认知。站在受众群体的接受能力上传授知识,用“剃刀”削去复杂难懂的部分,只留下最本质、最简单的核心,这样的科普才会取得成功。
与“电磁危害人体”谣言斗争15年
质疑和误解并没有浇灭张弛的“打假”热情。他收集国内外的资料、发表学术文章、撰写报告、上各大平台科普、与网友们在评论区“吵架”……想尽各种办法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既定认知
有关电磁辐射的谣言,至今仍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国内外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专家建议。
人们坚信磁辐射对健康有益,对磁疗裤、磁疗鞋等磁疗产品“趋之若鹜”,但认为电场对人体有害,害怕手机、电脑的辐射,孕妇甚至还会专门购买防辐射服。
“这是个比较滑稽的认知。”张弛笑称,“我们初中都学过,交变电场产生磁场,交变磁场产生电场,电磁反应是一体的,而且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和身体健康完全没有相关性。”
但是,一些虚假宣传和社会中遍布的谣言,让老百姓对“电磁辐射”产生了极大的排斥感。从2G时代到现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基站不让进社区的问题屡见不鲜。
“老百姓看到基站就跟见到鬼似的。”张弛形容道。越是这样,电磁辐射的科普越是显得至关重要。做好电磁辐射的科普,说小能“挽救”一个小区,说大能产生社会效益和教育意义,服务国计民生。张弛抱着这样的信念,从2005年的2G时代起,就开始与“电磁危害人体”的谣言做斗争,到现在已经不懈地做了15年。
2005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较少权威机构对“电磁辐射对人体无害”这个观点给予支持。身单力薄的张弛遭到了很多误解。“有网友说我是被运营商收买的黑心专家。”他回忆道。
但质疑和误解并没有浇灭张弛的“打假”热情,反而激起了他的胜负欲。“科普本就是要祛魅的。”张弛坦然地说道。
他开始收集国内外的资料、发表学术文章、撰写报告、上各大平台科普、与网友们在评论区“吵架”……想尽各种办法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既定认知。
十几年过去,大众对“电磁辐射对人体无危害”观点的接纳度明显提高了,这是张弛最满意的一件“科普作品”。
5G基站正在铺设,随之而来的电磁辐射谣言又是一个个潜伏的危机。张弛已经做好了斗争准备。“这是一趟不会停止的旅程。”张弛说。
“共鸣、洞察、互动”,科普的三件利器
张弛问:“我写这篇文章花了一下午,怎么没人吭个气儿?”
粉丝回复道:“你写这么好,这么正确,我们不敢说话。”
粉丝的回复瞬间把张弛点醒
作为播放破亿、粉丝超千万的科普界大IP,张弛有着一套自己研磨的科普方法论,他总结为三点,即“共鸣共情”“洞察扭转”和“网友互动”。
“让老百姓动情,这才叫成功。”针对“共鸣共情”这一说法,张弛形象地解释道。
在做科普选题时,张弛一直强调,首先要迎合大众口味,走“群众路线”。部分网上冲浪的百姓不具有学习目的,他们寻找的是共鸣与共情。
讲子女教育、收入买房的话题,总要比讲量子通信叠加原理的话题更受欢迎,张弛举例道,因为日常生活的话题会引起绝大多数人们的共鸣,而学术的讨论只限制在专业人士的一小撮人。
放下专家的“架子”,带着和大众一样的情感,表达出他们想表达却没能力表达的东西,得到认同和关注,这便为科普工作开了一个好头儿。
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之后,科普内容“隆重出场”。洞察到大众抽象且错误的认知所在,用最浅显易懂的科学知识扭转他们的旧思想和旧观念,让他们理解且信服。
最后的收尾工作至关重要,那便是与网友互动。
张弛曾遇到过科普文章阅读量很高但零评论的情况,这让当时的他很不解。于是他问了一个粉丝:“我写这篇文章花了一下午,怎么没人吭个气儿?”
粉丝回复道:“你写这么好,这么正确,我们不敢说话。”
粉丝的回复瞬间把张弛点醒,他开始琢磨出一个名为“下钩子”的写作方法,即每一篇科普文章都用一个问题作为结束。
但是问题也是有讲究的,比起“你怎么看?”这种说错了容易被嘲笑的问题,“你更喜欢哪个?”这种无门槛的问题更容易引起网友的讨论,因为无论选择哪个都不会丢脸。
“现代的互联网媒体和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互动,你看的帖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底下的网友怎么说。”张弛总结道。
三个步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张弛特有的科普“三大利器”。
“我想要发挥自己的价值,教会同行们怎样做科普。”这套方法论,张弛仍在不断地尝试和打磨,希望沉淀出最完美的模样传递给其他的科普人士。
“科普是讲给外行人听的”
在科普过程中,恰恰不能把行业常识当作“众所周知”。张弛说,对于无专业常识的群众来讲,“显而易见”便意味着“不知所云”
“专家教授们的科普做得太高冷了,这是给同行讲的,不是给外行人听的。”
谈及现阶段科普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张弛首先提到。
说到这里,张弛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受邀去“诊断”一部警察宣传片,因为片子的反响不佳令制作人很是费解。
看完片子后,张弛问了一句话,“为什么镜头里警察不打犯人的腿而打的是胸腹呢?”
制片人理所当然地回答道,“腿作为活动目标很难打中,当然是相对固定的目标更容易瞄准。而且打腿没有打胸腹的停止作用大。”
张弛当然都懂,但是对于没有行业常识的普通观影者来说,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些,很多共情点就会被走马观花地忽视掉。
这虽然不是做科普的故事,但也反映了很多“行内人”做科普时的潜意识——这些知识“显而易见”,用不着科普。
然而在科普过程中,恰恰不能把行业常识当作“众所周知”。张弛说,对于无专业常识的群众来讲,“显而易见”便意味着“不知所云”。
科普界的“高冷”还体现在“小众”的受众群体上。
现在科普界的受众,还集中在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小众”群体里,而张弛认为,真正的科普受众群体应该是生活在三线以下城市,没上过大学,甚至没考上高中的年轻人。
“这个群体才具备可科普性,他们迫切地需要被引导着去观察这个世界。”张弛说。
张弛有一些生活在农村的青年粉丝们,在看到一些新的社会现象时,会在头条上问“奥老师,你怎么看?”这样的年轻人被正确的科普认知引导后,会对未来产生极大的社会价值,这才是科普的重要意义所在。
谈到科普的呈现方式,张弛提到,国内的教授博士想给老百姓传递的知识有很多,但他们更多的还是在把大学教课的一套方法移植到老百姓身上去。
讲专业课的时候,老师要用文字解释清楚后引导学生去思考,所以迁移到科普工作中,他们的科普视频和报告界面也会被文字解释塞得满满的。
比起繁冗的过程推导,“结论前置”,是张弛认为最直接最简单的科普呈现方式。
“我们做的是一份具有社会公益性的行业”
一个具有科学思想力的国家,才会成为一个力量无穷的国家
张弛说:“我们做的是一份真正具有社会公益性的行业”
早在2017年,张弛就已经辞去了教职。如今他在今日头条创作已有3年之久,成为了一名“全职”的“科普达人”。
“我要把教育放到一个更大的空间上来,这样比我在三尺讲台上讲课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张弛说。
张弛把科普博主定义为一份“清高”的职业。他表示,“我们做的是一份真正具有社会公益性的行业,无论从个人层面,还是从国家社会层面,科普产生的价值都是重大的。”
科普可以提升全民的思考能力与科学素养。套用巴尔扎克的名言“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我们可以说,一个具有科学思想力的国家,才会成为一个力量无穷的国家。
从社会层面来看,科普是抵挡社会谣言、辅助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5G建设作为“新基建”之首,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张弛也紧跟步伐,在头条做起了“5G脱口秀”节目——《奥侃》,成为了一名“行走的5G教科书”,为5G建设保驾护航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我很快乐。”谈及“科普博主”这份职业,张弛笑着说:“我能感觉到我的工作在影响着整个社会,这让我有非常强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记者 盖博铭)(参与采写:王奕涵)
责任编辑: 赵文涵
星星之火燎原神州后,三明医改再出发
破解“世界性难题”的样板,进入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的新阶段
“星星之火”燎原神州后,三明医改再出发
本报记者顾钱江、郑良、陈弘毅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期间,专程来到三明市沙县总医院,了解当地医改惠民情况。总书记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他强调,“十四五”期间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如果说,“健康中国”是做正确的事,那么,三明医改最可贵的是,在实践中回答了“怎么把事做正确”的问题。
今日被视为全国医改样板的三明医改,乃是始于一场危机。
2012年,在本地医保基金面临“穿底”危局的情况下,福建三明市被迫启动医改,以整治流通领域虚高的药品和耗材价格作为“先手棋”和突破口,整体推进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改革,建立跨地区药品耗材限价联合采购“三明联盟”,同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改革医院和医生收入分配体制,破立并举,系统推进,在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医院、医生、患者、医保基金多方共赢。
由于深刻变革医疗领域固化利益格局,触动了个别利益集团的“奶酪”,质疑、歪曲三明医改的声音一度不绝于耳,折射出医改背后利益博弈尖锐复杂。
在全面调研三明医改做法和成效情况下,中央深改组会议多次肯定三明医改探索,明确指出,“三明医改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明显的,要注意推广”。2019年11月,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通知》,要求各地学习三明医改路径和做法,敢于亮剑,实打实、硬碰硬推进医改。
2018年,借鉴三明医改经验,国家医疗保障局挂牌成立,负责国家医保基层政策制定、统一管理。近年来引发广泛关注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灵魂砍价”,就是医保“国家队”和医药、耗材厂商谈判协商,大幅降低了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老百姓实实在在获益,这一源于三明医改的做法目前已经在国家层面和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推广。
如今,三明医改“星星之火”已经在神州大地形成燎原之势,三明正在推进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治未病”的3.0版本,为破解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明医改做对了什么?
三明医改亲历者、时任三明市副市长的詹积富告诉记者,2012年至今,三明医改经历了三个阶段:整治以赚钱为中心,推进以治病为中心、探索以健康为中心。
“改革之前,三明医疗费用每年呈现两位数增长,2011年,全市医疗总费用为16.9亿元,其中药品耗材费用10.2亿元,医务性收入6.7亿元,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不抵支2亿余元,欠付全市22家公立医院医药费1748万余元,不改革无以为继。”詹积富说。
到三明任职前,詹积富在福建省、市二级药监部门工作10余年,对这一领域的乱象有深入思考:药品耗材流通领域层层加价,从全国、省、市、县区到医院,各级医药代表层层代理分包,以回扣提成开路,出厂价和省级中标价相差数倍、十几倍,到了患者手中上涨数十倍甚至百倍屡见不鲜。
以某药厂生产的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缓释片为例,药厂以6元多的出厂价格给全国总代公司,总代公司以10元价格给各个省代理分销商,在省级招标中标价69.8元。
“抓医改首先要抓‘药改’。”2012年三明医改启动,在市委支持下,詹积富将治乱象、堵浪费作为“第一把火”,烧向流通领域虚高的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
在全市范围内医疗机构用药限价采购、执行“两票制”、实行“一品两规”,对各医院使用的辅助性、营养性药品使用情况实时监控,严控大处方、大检查……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三明的药品价格和医疗费用立刻实现“断崖式”下降。2013年,三明市22家医院药费5.6亿元,比2011年减少2.2亿元。
“这些措施‘刀刀见血’,针对的都是长期在行业盛行的‘潜规则’。”詹积富告诉记者,以“两票制”和“一品两规”为例,三明在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中,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极大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层层加价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一品两规”则是针对这样的现象:类似药品药名多、剂型多、规格多、价格乱,甚至同一药厂生产的同一药品,通过变换名称、剂量、规格,价格会相差数倍乃至数十倍,这完全取决于代理药品的不同医药代表的“公关”能力。三明医改在药品采购中明确,同一品种只采购两个规格,不仅为医保目录“瘦身”,还有效预防医生在同样的药品下选择有回扣的高价品种。
三明医改从省级同一采购药品目录中选取129个品规,主要是辅助性、营养性药品,实施重点监控,对每个月开这些药排名前十的医生公示、约谈,让其说明理由。“这些药品疗效不确切,但价格很明确,严重虚高,主要靠高回扣、贿赂医生来开药。”詹积富说。
“治乱”的同时,三明通过系统推进改革,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一体推进,明确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采购、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由政府负责,医院实行药品耗材零加成销售,建立药品耗材联合限价采购“三明联盟”(成员涵盖16个省、包含三明在内的26个地级市),并在全国率先将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类医保经办机构整合为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承担药品限价采购与结算,增强议价能力,切断了医院与药品耗材供应商之间的联系。
在斩断医疗回扣“灰色收入”的同时,三明大刀阔斧改革医院和医生收入分配机制,提升阳光收入水平,将医院工资总额与药品耗材、检查化验、床位收入等脱钩,实行院长、医生、全员目标年薪制,其中公立医疗机构的书记、院长、总会计师的工资由政府直接发放,并提升诊察、护理、手术、治疗、药事服务费等专业服务在医院收入结构中的比例。至2019年,三明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院长平均年薪在30万元以上,三甲医院院长年薪近40万元;医务人员平均年薪在16万元以上,相较改革前增加了2倍多。
三明市医保局局长徐志銮算了一笔账:改革前的2011年,全市医疗总费用为16.9亿元,按全省增长中位数16%计算,2012年到2020年全市医疗总费用应为343.42亿元,而实际为232.74亿元,相对节约110.68亿元;同期,药品耗材费用按全省增长中位数16%计算,应为206.28亿元,实际发生82.25亿元,相对节约124.03亿元。
“治药控费让百姓受益,也腾出了改革的空间,用于8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并增设药事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全额承担,共增加医疗服务费2.83亿元,支付药事服务费4459.2万元,2013年以来累计有57.39亿元转化为医院收入,为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徐志銮说。
三明市副市长张元明说,三明医改实现了“三个回归”: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让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让药品回归治病功能。
三明医改“星星之火”燎原神州
接受记者采访的医疗卫生领域人士表示,三明医改不是简单地“修修补补”,而是对医改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重塑利益格局,引发广泛社会关注。
“三明医改”启动以来,社会上质疑甚至歪曲这一改革的各类说法一度不绝于耳。有人用“打麻将”质疑三明医改的成效:“一桌麻将四方(医院、医生、患者、国家医保)都赢钱,那谁输钱呢?有这样的好事吗?”;有的药企、经销商公然声称“封杀三明”;有的则散布“医改后,三明的好医生待不下去都出走了,好的药品也进不来,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2013年至2020年,全国各地共有1400多批次、近2万人次来三明学习交流医改经验,但据三明医改团队介绍,有的地方只复制了部分经验,但由于缺乏整体、系统改革推进,成效不明显;更多的地方只是来看了看,回去就没有了下文。
除了地方上重视不够、理解不深、缺乏统筹谋划等原因,利益博弈尖锐复杂是三明医改推广难的重要原因。
张元明告诉记者,三明医改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医药购销领域改革,由医药联盟和药企直接谈判、采购,压缩流通领域层层加价空间,通过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严控大处方、过度检查等行为,医院院长和医生实行年薪制,大幅提升医务人员阳光收入,医生收入和用药、检查等行为脱钩,斩断以药养医等黑灰产业链。这一改革改变了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动了既有利益集团“奶酪”,一些人千方百计阻挠、破坏是必然的。
实行年薪制后,相较于改革前,三明的医务人员收入有数倍提升。张元明说:“尽管明面上的收入提升,但由于灰色收入明显减少,一些医院特别是一二线城市三甲医院的院长、医生收入实际上降低了。”
“个别院长、医生打心眼里把黑灰收入视为理所应当,没有想过这些是腐败收益,是国家医保基金和老百姓血汗钱。”詹积富说。
三明医改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14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相关负责人多次到三明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2016年以来,中央深改组会议几次听取了三明医改汇报,对三明医改成效和探索的一系列做法充分肯定,并明确要求在全国推广。
2017年一份权威调研报告指出:三明医改目标明确,符合医改方向,路径清晰,改革措施可操作性强,蹚出了“三医联动、管控药价、医保控费、管住院长、给医院自主权、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改革路子,思路和措施并不神秘复杂,可操作性极强,其他地方完全可以学习借鉴甚至复制照搬这一套“组合拳”。
2018年3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医保局挂牌成立,将此前分散在多个部委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新农合等职责整合到国家医保局,负责国家医保基金政策制定、统一管理。
国家医保局的设立,也借鉴了三明医改的经验。相关机构2017年对三明和福建医改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明确指出,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具有保障、监管、定价和药采等四大职能,要下决心理顺医保管理体制改革,要借鉴三明和福建的做法,设立国家医保管理机构,统筹全国医保管理工作,把人民群众的“救命钱”管好用好。
2018年11月,以“4+7”集中带量采购药品和医用耗材为突破口,国家医保局多次组织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纳入集采范围的药品和耗材降价明显。
“由‘国家队’出面和生产商直接谈判,减少了层层加价的中间环节,将流通环节虚高的价格切实降了下来。”詹积富说。
2020年3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完善医保支付标准与集中采购价格协同机制。
迈向3.0版,三明医改“再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市沙县总医院考察时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城乡布局,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2016年起,三明医改启动3.0版,旨在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的3.0新阶段,在全市12个县市区组建总医院,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构建紧密型医疗共同体,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将分级诊疗落到实处。”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介绍说。
对于将乐县古镛镇和平村73岁的村民谢三同来说,每两个月和村医黄金华的一次“健康约定”,已经雷打不动地坚持了5年。
黄金华就是第一批和乡镇卫生院签约的乡村医生。由单干的“个体户”转为紧密型医共体成员后,他的职责发生了重大转变:“过去我每天坐在诊所等村民上门看病抓药,现在我是辖区内1000余名村民的健康‘守门人’,每天最多一半时间在诊所,剩下半天走村入户。村民健康情况直接关系到我的绩效。”
通过参与公共卫生和村民健康管理,黄金华的薪酬待遇同过去相比也有了大幅上升。过去他每年收入不超过3万元,如今的收入由诊费、公共卫生服务、药品补贴等多项构成,去年收入5万多元。
三明市卫健委主任肖世宣说,黄金华这样曾经的“赤脚医生”在改革中迎来新生,通过加入公共卫生服务中,不仅提升了收入和业务水平,更造福了千万百姓,让基层医疗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让群众的健康有了更好的保障。村医的“新生”也满足了老百姓就近看病需求。
记者调查了解到,3.0版三明医改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和医院、医生薪酬计算体系,实行医保基金包干到县一级总医院进行统筹,每年医保基金结余大部分用作医院、医生绩效奖励,并将市县两级医院医生的收入和下基层坐诊、健康管理、疾病防控、宣讲等挂钩。一些地方还规定,医生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必须有在乡镇医疗机构挂职锻炼半年以上的经历,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落到实处。
“全县医生绩效收入总额6500万元,其中8%用于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医生必须下基层完成随访、饮食和用药指导等,才能获得相应的工分,才能拿到这块绩效。”三明将乐县总医院健康管理部主任肖少辉告诉记者。
对于参与健康管理的医护人员,三明也设计了一套考核体系,向着“管好病人,让病人少得病,少开药动手术,一样能得到体面收入”的全民健康理念努力。
徐志銮说,目前,三明基层诊疗量已达到57.36%,“小病在村(社区),康复回村(社区)”的诊疗机制正在渐渐形成。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