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任我行攻略(重返深圳二)
重返深圳(二)
——短篇小说《窗口》之十
作者:万晓强
其时正逢深圳酷暑,一家五口挤在那间仅十几平米的出租房,却感觉不到丝毫的拥挤,也许是太久的分别,母亲到来的每一天都让人感到是那样的珍贵,期盼时间的脚步能走的慢一些。刚刚学会走路的儿子很快就适应了同我们在一起的生活,似乎显得格外开心。看着儿子天真无邪的笑脸,母亲渐渐斑白的双鬓,思绪不由得重回一年前春节离家时的情景,是的,一切的变化太大了,儿子在健康的成长,父母却在悄悄的老去…上天无情地带走某些东西的同时,他也没忘记给予我们应有的成长,也许,这就是生活。就此而论,生活又是公平的,在失去的同时它并没有忘记赋予我这如天的幸福以及为这幸福我为之奋斗的巨大动力!
母亲从未出过远门,此次来深,不知道鼓足了多大的勇气。因为她太懂得我内心对儿子的那种深深的挂念,在我电话中一再地劝说下她终于做出这样的决定。然因条件限制,我并不能给予生平第一次远行的母亲一个舒适的环境,一切都是那样的简单,却充满着幸福和快乐。时间在这份难得的相聚中转瞬即逝,临别前,和妻子陪同他们去了一趟海边,那是我们所有人第一次与大海真正的接触。初次看海的兴奋夹杂着分离之际的忧虑,那一天,匆匆而过!
一个星期的团聚很快过去,送母亲三人至广州车站,车厢里安顿好行李,和他们依依道别。“家里你不用操心,我和你爸会照顾好他的,你好好工作”如同每次电话中一样,母亲又一次这样安慰道。在列车员一再的催促下,不得不离开这即将北去的列车,隔着车窗,儿子挥舞着小手使劲地向我作别,对他而言,这趟深圳之行,也许是他对我和妻子最初的记忆!
最初的业务工作开展基本从电话黄页开始,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新手来说,这也许是唯一简单有效的业务途径。同所有的电话销售一样,大多在电话中直接遭拒。一次次的失败后,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譬如通过改变沟通方式,取得对方的信任,继而答应约见。在当时来说,这已足以让人振奋不已。拜访客户采购人员的过程通常紧张而直接,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客户会提供所需的产品让我们打样及报价,尽管如此,成功合作的几率并不高。最初的那些日子里,每天的工作基本就是那些一遍遍不厌其烦的电话和无休止的客户间奔波。闲暇之余,会和本部门的同事相互交流一些业务心得。
一个月后,多日的辛劳终于开花结果,相距不远的观澜一家电子公司答应合作,数量不大,每月仅几千元的采购合同,但当时对我确是莫大的鼓舞!下单那天,我们本部门的六个同事一起去超市购买了啤酒和食品,去庚子的租房共同庆贺,江苏籍的成华厨艺很是不错,通常都是由他操刀。这样的聚会渐渐成为惯例,每当我们中有人成功拿单,都会一起加以庆祝。在这个紧张而忙碌的南方都市,彼此曾经陌生的六个人就这样在平凡的人生轨迹中走到了一起,结下深厚的友谊。多年以后的今天,每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遥远的回忆中总会浮现出那一张张熟悉而鲜活的面容,让我感到温暖。
来自江苏的成华算是一个标准的帅哥型男,皮肤白皙,身材高大健硕,老婆在横岗一家超市做化妆品销售。花艳自有蝶来,不时会有不同的漂亮女孩去公司找他,时间久了,大家送他一个颇有些滑稽的绰号:小蜜蜂。他的业务包里面永远都会有大把的避孕套。贵州籍的阿超却是老成持重,做事很是认真,老家尚有一个上中学的妹妹需他供学,然生活压力之下的阿超倒是性格开朗,积极阳光。同为陕西老乡的庚子虽读书不多,却极其聪明好学,头脑灵活,性格豪爽,家中唯一的姐姐早年来深多年,条件很是不错。公司距华南城不远,离庚子租房很近,他的出租屋自然成为我们聚会的理想之地。六人中来自福建的小李年龄最小,那时刚刚二十,却有着南方人的机敏和温和。稚嫩的脸上总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
进公司不到一个月,成功拿下模房那位人见人爱的送样文员阿娣,竟很快住到了一起。活泼可爱的阿娣来自广东番禺,绝对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开心果,她的样子和《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很有些相似,颇招人喜欢。来自广东韶关的老范总能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快乐,他那粗犷的外形很难让你把他和一个地道的广东人联系在一起,让人叹为观止的酒量和对辣椒的喜好倒更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湖南人。不紧不慢的话语中总会蹦出让你捧腹大笑的话题。必须承认,在我们六人的业务生涯中,威华吸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锻炼之所。他促使我们更快地融入这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陌生城市。
南下之前,对工业品的了解仅止于日常生活有限的接触,那些司空见惯的日用品并未引起我们太多的关注,事实上,哪怕最简单的一件产品,从模具开发,生产制造,印刷包装等都有其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流程。对地域经济而言,工业犹如一部强劲的发动机,它将自身喷薄的能量通过不同的方式源源不断的输送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带动着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深圳从昔日的小渔村至今天的巨大变化,正是工业经济的神奇效应。某些地方政府今天无视这些简单的经济发展规律,在无工业或旅游等产业背景下盲目扩建城市规模,以此加速城市化进程,无异于缘木求鱼,拔苗助长。造成的恶果就是致使公共资源大肆浪费,地方经济则陷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结局。
闻名遐迩的深圳华南城位于平湖镇物流基地园区,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工业采购和批发中心。距离公司很近,是我们几个闲暇之余最喜欢光顾的地方。在这里纺织服装、皮革皮具、电子、五金化工塑料、印刷纸品包装等原料及成品应有尽有,让人叹为观止。现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展示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惊讶。毋庸置疑,这一切对于来自于西北偏远地区的我来说,视野上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随着时光的流逝,业务工作在日复一日的奔波中逐渐有了起色。同为老乡的陕西籍同事庚子慢慢的成为我最要好的朋友。他的老家在与汉中相邻的安康市,一对六十多岁的父母远在安康老家,成为不折不扣的留守老人,外出多年的庚子早年做搬运工的时候认识了一位湖南籍女孩沈超,最终成为他的妻子,那是一个很是勤奋而朴实的女孩,用庚子的话说,那是他在深圳淘到的第一桶金。不懈的努力悄悄的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对于我们这样无数的普通打工者而言,深圳确如一个自由而博大的舞台,个人价值在这里总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许,这就是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妻子入职生管助理的半年之后,公司生管辞职,她顺理成章的接替生管一职,固定的工作模式锻炼下,一切对她来说已是游刃有余。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移职采购,这是一个非常敏感而重要的岗位,在当时,每月仅她手上通过的采购量就达数百万元之巨,对妻子而言这无疑是又一个不小的挑战!两年的生管工作让她从生产流程到材料的计算加工都积聚了丰富的经验,这一切为新岗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岗位上,她勤奋节俭的生活作风得到充分的放大!正如她时常所说:花公司最少的钱去为公司买回最好的东西就是我工作的目标!她的工作最终得到老板及公司上下一致的肯定和信任。直至2011年离职回家。据说在这家台资公司,她是在这个岗位任职时间最长的采购。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在这些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务工人员,对于那些贫寒已久的大多数百姓而言,这座城市绝对拥有让人无法拒绝的财富诱惑。巨大的外来人口涌入同时也给这里带来了治安隐患。在我租住的出租屋楼下是一个较为宽阔的广场,租屋对面有一个规模并不算大的生活超市,满足着附近众多打工者基本的日常需求。每到下午饭后之际,人们纷纷走出租屋在广场纳凉散步,或是挤进超市旁那一间间狭小的电话亭问候遥远的家人。对于那些辛劳一天的务工者来说,这也许是排解工作疲劳的最普通的方式。
超市隔壁有一家刚开张不久的美发店,面积大概有八十平米,装修得很是漂亮。记得一个周末的午后,饭后之余和妻子下楼散步,此时的广场已是热闹不已,突然一辆疾驰而来的面包车在美发店门前嘎然而至,刺耳的刹车声瞬间吸引了附近人群惊愕的目光,车上跳下大概五六个年轻人,手持钢管,在一个中年人的示意下冲进美发店开始肆意的打砸,惊恐不已的美发店员工纷纷抱头跑出店外,让人诧异的是整个打砸过程并不匆忙,那些进行疯狂破坏的年轻人似乎很享受这种肆虐。没有丝毫的慌乱,显得很是从容。持续了大概十分钟之久的打砸期间没有受到任何的阻碍。砸店者随后不慌不忙地上车离去。那间原本精美的美发店瞬间变得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事发很久,始终不见警察到来,是否有人报警不得而知,但就对于那些打砸者而言,在我看来他们似乎并不担心警察的出现。事实上在此之前,深圳的治安之乱早已耳濡目染,眼前的一幕让我不禁想起初到深圳在宝安北路看到的情景,遭到飞车抢夺的女孩站在一间报刊亭边上哭泣不已,身旁路过的求职者们纷纷劝她打电话报警,谁知报刊亭里的那个老人冷笑一声:“报警?我告诉你们,深圳的警察不抢人就算是好警察了!”对于警察如此的评论,平生是第一次听闻,惊愕之余,对那位老人愤激的言语顿生厌恶。担负着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警察,始终是我们人类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守护者,没有他们的存在,殊难想象!作为城市管理上的缺失,在所难免!
过度的非议,终究是过激之举,泄愤的成分多,难以苟同。与内地相比,深圳治安的混乱有其特殊的客观因素,而管理上亦有其不可推卸的缺失之处,也许因警力不足,地方派出所常见有招募的一些协警予以协助,效果如何不得而知,然我不止一次看见那些光着上身的年轻人骑着警用摩托车从身旁呼啸而过,有些甚至向路边行走的漂亮女孩打口哨进行挑逗。很难想象,这些人会是地方治安的维护者?知识浅薄,但作为一名普通的民众,我仍固执地认为:治安管理理当是一个城市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它甚至可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毕竟,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民众来说,还有什么比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更值得他们期待?离深多年,每看到有关深圳一些光怪陆离的案件曝光,总是无奈地摇头叹息,并不觉得奇怪!相信凡是在那个城市生活过的人,多和我应会有同样的感触。
忙碌的工作中时间如电般飞逝,转眼已是来深三年,期间始终未曾回家探望。在一个周日的上午,照例拨通家里的电话,电话的另一端传来大哥的声音,简短的问候后我请他让母亲接电话,最近一星期都没听到母亲的声音了,每次电话拨通,母亲都碰巧不在家中,但这并未引起我的怀疑,母亲身体很好,经常外出买菜奔波,照顾年迈的父亲和年幼的儿子。
迟疑片刻,电话那头的大哥似乎有些为难,从大哥欲言又止的话语中我瞬间有一丝不好的预感,在我又一次焦急的询问下大哥终于开口:本来妈不让我们告诉你,怕你担心。但我想你迟早会知道的,一周前妈带伟伟(儿子)坐车回乡下老家,在车上为照顾好动的小家伙跌了一跤,住进了医院,虽无大碍,可病情有些麻烦,腰椎有骨折脱位。你也不用着急,家里有我们呢。
电话里的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让我全身麻木。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母亲生平第一次住院,一生为工作忙碌的父亲几乎以医院为家,根本就不懂得料理家务,母亲这次意外,虽有大哥照顾,家中状况难以想象。慌乱之下,和妻子奔往银行,将仅有的一点积蓄悉数给家里汇去,希望能解燃眉之急。家中经济状况,我是十分清楚,早已退休多年的父亲虽仍一直坚持工作,但并无任何积蓄可言。他在尽着一个父亲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挽救濒临绝境的儿子。
彼时境况,儿子的托管已成为最大的问题,与妻子简单商议,做出接儿子来深的决定,以便母亲能安心养病。虽有困难,确属无奈之举。其时已步入冬季,恰逢大哥大嫂去武汉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顺请大哥带儿子去武汉,我只身至武汉接儿子来深。一路顺畅,懂事的儿子和我似乎一点也不陌生,一路上告诉我家中发生的一切。儿子的到来,生活上确是增添了很大的困难,精神方面,对我们来说倒是多了不少的慰藉和乐趣。就在租房社区内,有一家幼稚园,收费虽有些高,但生活方面很是方便。入园前有些担心,儿子并未在南方生活过,不知他是否能很好地融入新的环境?很快,儿子的表现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短短两天时间,小家伙就和班上其他的小朋友一片火热,并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喜爱!看得出来,对于和爸妈在一起的生活,真的让他很开心!
作者简介
万晓强,1971年2月出生于陕西省城固县。(原籍城固县万家营村)自幼家境清寒,1989年高中毕业于城固县第二中学,同年考入汉中市粮食干部学校,于1991年毕业,1991年11月被分配至城固县粮食储备库工作。因不堪忍受单位尔虞我诈的人事管理和岗位竞争,于1998年办理停薪留职,自谋生路。2003年正月十二,南下广东,辗转十年。2005年与原工作单位做彻底了断,再无瓜葛。2011年由深圳回归故里,结束漂泊之路!数十年风雨历程,备尝世间艰辛与苦涩。唯愿以文字刻录时代之片段,供世人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