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动物城bt(IP是个宝 会用才更好)
始于两年前,中国影视圈热炒IP的景象仍历历在目,至今未见降温。而作为电影灵魂元素之一的IP,在电影市场竞争压力下似乎更没有降温的理由。内涵丰富的优质知名IP,由于在社会关注度、商业开发潜力、投资预期回报等方面的优势,其身价涨幅足以媲美房价。同时,其稀缺性也导致了虽手握重金,却“一将难求”的局面。因此,业界人士在对其展开疯狂“求爱”攻势之余,也会思考如何对其进行合理开发,谋求IP价值最大化。同为电影人,好莱坞显然较早面对过这一命题。今天,本文从好莱坞IP改编和系列电影切入,结合我国电影产业现状,对此进行简单探讨,希望能为我国IP改编和系列电影的开发运营带来一些助益。
好莱坞高含金量IP的产业力量
电影业的“IP困局”并非中国独有,“世界电影梦工场”对高含金量IP的渴望似乎更甚于我们。好莱坞工业化环境中,借助更为细化的分工和更为专业的人才,电影人搜寻IP的触角延展得更广、更深、更准确。因此,其不单能够将电影业原创内容揽入怀中,更有能力发现来自其他领域IP作品中所蕴含的电影产业价值。
根据The Numbers网站的统计数据,1995年到2015年5月,好莱坞公映影片共计10615 部,其中原创剧本电影 6842 部,占据票房市场份额的49.5% ,改编自其他来源IP的电影共计 5703 部,占50.5%。来自其他领域的IP覆盖了好莱坞的半壁江山。而且仅2016年北美票房超过2亿美元的12部影片中,就有10部改编自其他领域所产生的IP。发现、挖掘其他领域高含金量IP的重要性及商业价值不言自明①。
在改编电影的高占比和丰厚回报背后,是IP来源高度多样化的有力支撑。The Numbers网站曾列出了多达 20 类被改编为电影的作品来源②,其丰富程度令人羡慕。其中,尤其以改编自著名系列小说或者漫画作品的电影最为亮眼,如《哈利波特》《指环王》和“漫威宇宙”等影片。该类IP具备系列化特点和深厚的开发潜质,且IP的忠实粉丝很容易转化为系列电影的观众,同时其较高的知名度也为影片做了很好地前期宣传。
因此,对高含金量IP进行翻拍或制作续集,进而转化为系列电影的做法,便成为改编制作的不二选择,这也促成了好莱坞系列电影包含开发、制作、营销的一整套商业模式的诞生和成熟。1995年至2014 年,好莱坞共翻拍了326 部电影,每部电影的平均票房为3313 万美元,是同一时期原创剧本电影票房的两倍多。而源于同一IP的系列电影更是各方争夺票房的主力军,力量进一步彰显。在 2012 年票房前 100 名的电影中,续集的数量是 1999 年的 5 倍③。2016年全球票房前10的影片中,翻拍、续集等系列电影甚至超过了半数,票房号召力可见一斑,成熟商业模式可谓居功至伟。
2016全球票房(标注颜色的为系列电影,来自Box Office Mojo)④
好莱坞系列电影“套路”的一些精华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好莱坞系列电影从IP挑选开发、制作营销、品牌打造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和成熟的方法,同时根据影片特点、市场需求、时代变化等调整具体方式,保证了系列电影的高水准和强大竞争力,有效实现了IP在全产业链的流转。主要体现在至少以下方面:
确保质量,稳中求变
优质内容是电影业的生命线,质量更是系列电影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敬畏内容、敬畏观众的理念,稳中求变、不断出新的探索和精明务实的制作技巧,为经典系列影片提供了现实基础,也为“良心”片商带来应得回报。
迪士尼在2016年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最大赢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坚信内容为王的管理团队及其董事长Alan Horn。Alan Horn自离开华纳在迪士尼上任以来,带领着团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在他看来,影片的质量不单单在于视觉声觉等特效的把控,更在于对剧本情节等细节处的处理。这位73岁的老人对每一部影片都会层层把关,从剧本到演职人员再到试映,他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对电影细节的把控力,让续集的质量得到了良好保障⑤。
同是2016年,由于在内容上无法做过多的改编和创新,多数制片厂商只能沉迷于改进视觉效果和音效,制作成本也因此飙升。然而,这些“续集大片”的票房却常常不能得到等比例的提升。这导致多部高成本系列电影纷纷败北,如《蜘蛛侠大战超人》《忍者神龟》《星际迷航》《超能敢死队》等。大片续集的惨淡表现似乎说明了一个现实,各式的翻拍和续集,超级英雄抑或是肌肉猛男的打斗让观众已然产生了审美疲劳,大片续集依靠金字招牌、只赚不赔的年代已经结束。而依然是迪士尼,在其确保质量的的同时,不断向影片注入新的元素,增加观影新鲜感,最终凭借着《海底总动员2》《美国队长3》《疯狂动物城》等系列电影的超高票房登顶好莱坞六大之首。
除了经营理念和制作思路上的帮助,好莱坞电影厂商为了保证续集电影相互间的连贯性与统一性,在电影制作技巧上也进行了针对性调整。例如在制作中选择套拍的方式,即在前期将影片一气呵成的拍摄完成,在后期制作中将其剪辑为多部系列影片,为人影迷熟知的《指环王》系列就是此种套拍方式的成功案例。
把握节奏,合理安排
对于系列电影而言,公众选择购票观影的动力之一,便是对其原作或前部作品出色观影体验的认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新作品的期待。因此,系列电影的(制作)发行节奏对其最终的票房表现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虽然对“应该间隔多长时间发行最合适?”,“它的变化能否对票房产生影响?”这些问题目前还无人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进而获得一个准确的答案,更没有业界通行做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合理的发行时间安排将不利于续集获得良好表现。
对比近年来部分成功的系列电影,不难发现其发行时间间隔适中是它们的共同点之一⑥。和其他商品消费一样,每天都使用同一样产品难免会让人感觉了无乐趣,同理源于同一IP的电影如果发行时间间隔过短或过于频繁,也不可避免的会引起观影者的抵触,无法吊足影迷的胃口。蜘蛛侠系列的前3部间隔多为2年到3年,而这3部无一例外的都取得了票房的成功。但如果系列发行间隔太长,也容易被观众遗忘,难以借助原作热度、激发观影意愿,取得理想的成绩。如《独立日2卷土重来》遭遇的票房惨败,很难排除这样的怀疑:由于两部电影间隔20年,这样的时间间隔甚至已经比部分观众的年龄还要大,原作的知名度和热度都显著下降,如何吸引观众怀着出于对原作的喜爱,掏腰包进影院观看。
善用资源,联合推广
在市场营销领域中,有一种称为“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的理论,可简单理解为一种“1 1>2”的效应。好莱坞成熟的营销体系,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有力支撑,将协同效应理论很好地应用于电影与赞助商品牌的联合推广中。好莱坞系列电影通过品牌植入,不仅为电影的拍摄筹得资金,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相应品牌的配套营销资源。因为在好莱坞电影中露面的品牌,往往会配合电影上映的进程,推出包含电影元素的产品,并展开合作营销(co-marketing)攻势。
据估计,一部好莱坞主流电影在发行过程中从其品牌合作伙伴那得到的配套广告宣传通常价值3000—5000 万美元,还有数以百万美元计的其他配套营销活动支持。如电影《变形金刚》上映前后,其合作品牌汉堡王就顺势推出了一套电影主题的儿童餐,在电视广告宣传的配合下销售了 2500 万套,其电影也获得了大量的免费曝光,可谓双赢。而好莱坞大制片厂与很多品牌商间的合作也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战略性的合作。通过稳定而长时间的合作,保持电影的整体调性及与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将系列电影真正品牌化运营。
当然,这种营销策略并未系列电影独有,但是这类电影的持续竞争力和时间跨度,足以吸引更多的商业资源,促成强强联手的战略合作。
中国系列电影的当前遗憾及一些思考
中国电影行业尽管工业化程度不及好莱坞,但也不乏一些系列电影的优秀作品。其中影响较大的,首先要算港产电影中的黑帮和警察题材影片。如《古惑仔》《赌神》《无间道》与《警察故事》系列,至今仍然堪称经典,略有遗憾的是,它们大多时间跨度较大⑦,热度已渐渐散去,且上没有推出续集的消息。同时,国产电影中也不乏一些获得市场认可的系列电影。有《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寒战2》等延续票房成功的作品,也有《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借势《致青春》大卖而谋求高票房的影片。但总整体上看,续集电影仍然没有成为市场中比较稳定的影片类型。
从续集电影的单部票房来看,2015年内地破亿电影数量共计81部,国产电影48部,其中续集电影8部;2014年,内地共有66部电影票房破亿,国产电影36部,其中续集电影4部;2013年,内地共有60部电影票房破亿,国产电影32部,其中续集电影5部。而这三年时间里,共有46部进口片续集票房超过1亿,这一数字是国产电影的2.7倍,但每年进口片的总量仅为国产片数量的10分之1⑧。同时,从中美系列电影的总体票房表现来看,北美票房历史排名前10中,除了《阿凡达》《泰坦尼克号》和首部《星球大战》外,其余7部影片均为续集电影。与好莱坞系列影片相比,国产片历史票房排名前10的电影中,只有《港囧》和《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2部系列电影⑨。从这一系列的数字比对中不难看出,国产系列电影的票房号召力在好莱坞续集影片面前,明显没有底气。
国产系列电影尚未形成“气候”的原因,主要在于:
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的快速“超前消费”了一些创作力量,产业积累的来源不足、时间不够,对IP进行系列开发的准备不充分。尽管近5年来上映的影片中,屡有佳片刷新票房纪录,但系列电影开发多数是在首部电影的大获成功之后才临时启动,或是至今没有系列开发的计划。众所周知,一部电影从剧本创作到选定演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需要周密安排,如果不是从开始就有所规划,仓促开拍的续集很容易被搁置或者内容令人失望⑩。
当前电影业在谋求IP价值最大化的路径选择上,更倾向于将电影转化为电视剧,把IP做“宽”,而不是开发系列电影将其做“深”。强调的是通过流转产生价值。由此,一些掌握高含金量IP的制作公司忙于借助其他大娱乐产品促成IP变现,无暇对其再创作,制作出高水准的系列电影。但随着大IP、大制作、高票房商业大片的出现,公众观影口味也呈现出分化,一些类型片形成了规模观众群,因此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系列电影的上升势头已渐渐展露,成功的商业大片拍摄续集必将成为趋势⑪。
和电影业面临的困局一样,IP来源不够丰富、广泛同样制约了国产系列电影的发展。根据有关人士的归纳,当前我国电影业IP主要来源,集中在网络小说、音乐、动漫、游戏、热门综艺5大类⑫。相比好莱坞的IP来源,仍略显单一。国产系列电影更需要来自其他领域的高含金量IP,为其提供一个具有开发空间的好故事。
结语
毫无疑问,好莱坞IP开发及系列电影商业模式为市场提供了优秀作品,令片商赚得盘满钵满,促进了产业发展。但正如有些人批评的,系列电影犹如一把双刃剑,业界对其的重视不免导致系列影片有泛滥之嫌,更让创造力有了“偷懒”的借口,形成产业创新方面的惰性,显然是有害的。面临票房增速放缓、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国电影人,依托高含金量IP进行系列电影开发不失为一种选择。但切不可偏离“内容为王”的产业正道,也不可一拥而上造成“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到时这个锅“系列电影”不背。
(图片和有关数据来源于网络,归其权利人所有,禁止用于商业目的)
参考资料
②彭侃:《好莱坞电影的IP开发与运营机制》,《当代电影》http://wenku.baidu.com/link?url=Fye2pRvMs0CpHsiAfnLJjCE-XLVMuzBtbPY6FnFAwHzhJuHpjUiH7tgAFym9-FqJJI8tks3JQk1EZY8QYmTRuKwKX0asuWcEh-GPasEaYFW
③同1
⑤壹娱观察:《IP大片命数将尽?为什么哀鸿一片的北美暑期档却只一家片厂风景独好》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M2NTY4Mw==&mid=100000661&idx=5&sn=6a8a792763dde8453963354e35737e78&chksm=697c26095e0baf1fad0a62d920225842a2f6419c769250728df779920acc6cd3b273c4d381b1&mpshare=1&scene=1&srcid=1220ciGlWqWWpRC2IVgBIDQy&pass_ticket=wyuJeJKlzybyTrETXoP9JtjBtI+jyn9zpO1Vfqg23wE=#rd
⑥Fernandez, B. (2014, Mar 16). FILM FRANCHISE FEVER. Philadelphia Inquirer
⑦知乎:中国最好的系列电影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950458
⑩同9
⑪同8
⑫人民网:“IP热”告诉我们什么
转载须知本文系华谊兄弟研究院出品。转载须在文首署名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公众号:HBresearch)。如有侵权,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采取相应行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