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奇异游戏 >

泰坦尼克号国语版(大英百科- 泰坦尼克号的真实历史 The sinking of the Titantic)

导读 泰坦尼克号国语版文章列表:1、大英百科- 泰坦尼克号的真实历史 The sinking of the Titantic2、520重温经典之作泰坦尼克号真爱永存3、中国版泰坦尼克号:一艘百年沉船,牵涉赴

泰坦尼克号国语版文章列表:

泰坦尼克号国语版(大英百科- 泰坦尼克号的真实历史 The sinking of the Titantic)

大英百科- 泰坦尼克号的真实历史 The sinking of the Titantic

The Titanic was a British luxury passenger liner that struck an iceberg and sank during its maiden voyage on April 15th, 1912, killing over 1500 people.

泰坦尼克号是一艘英国豪华客轮,在 1912 年 4 月 15 日的首航中撞上冰山沉没,造成 1500 多人死亡。

On the eve of World War One, this tragedy shocked the world and challenged many old ideas about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modern life.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这场悲剧震惊了世界,并动摇了许多关于技术、进步和现代生活的旧观念。

The first ocean liners emerged in the 1840s,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major industrial technologies like steel and steam power.

第一艘远洋客轮出现在 19 世纪 40 年代,当时钢铁和蒸汽动力等主要工业技术已经发展起来。

At sea, these new ships' speed, capacity, and large sizes created a market for inexpensive international travel and shipping.

在海上,这些新船的速度、容量和大尺寸为廉价的国际旅行和航运创造了市场。

By the early 1900s, the transatlantic passenger trade was highly profitable and fiercely competitive.

到 20 世纪初,跨大西洋客运贸易利润丰厚,竞争激烈。

Two lines: Cunard and the White Star Line, were locked in an all-out war for control of this lucrative business.

两家航运公司:冠达邮轮和白星航运公司,为了争夺这一利润丰厚的行业,陷入了一场全面战争。

In 1907, Cunard launched the Mauritania and Lusitania, the fastest ships in the world.

1907 年,冠达邮轮推出了世界上最快的船只“毛里塔尼亚号”和“卢西塔尼亚号”。

The White Star Line needed something new to compete.

白星航运公司需要一些新的筹码来竞争。

The chair of the White Star Line, J. Bruce Ismay, had arranged the sale of the company to J. P. Morgan in 1902. This brought Ismay, Morgan, and a man named William James Pirrie, chairman of the Belfast shipbuilding firm Harland and Wolff, together under one company.

白星航运公司的董事长 J.布鲁斯·伊斯梅在 1902 年安排将公司出售给 J. P.摩根。这使得伊斯梅、摩根和贝尔法斯特造船公司“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的董事长威廉·詹姆斯·皮里一起隶属于一家公司。

Ismay and Pirrie then met for dinner in 1907 and devised a plan to beat Cunard's speed with luxury — the new Olympic-class liners — Olympic, Brittanic, and Titanic.

伊斯梅和皮里随后在 1907 年共进晚餐,并制定了一项计划,以豪华击败冠达公司的速度——新的奥林匹克级邮轮——奥林匹克号、布列塔尼克号和泰坦尼克号。

Construction of the Olympic began December 16th, 1908, and of Titanic soon after.

1908 年 12 月 16 日,奥林匹克号开始建造,不久泰坦尼克号也开始建造。

The ships were designed by Thomas Andrews of Harlan and Wolff, who also happened to be the nephew of William James Pirrie.

这些船是由“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的托马斯·安德鲁斯设计的,他也恰好是威廉·詹姆斯·皮里的侄子。

Andrews had started as an apprentice and worked his way to head designer, gaining a reputation for innovative designs.

安德鲁斯从学徒开始做起,一路努力成为首席设计师,以创新设计而闻名。

Titanic and Olympic were marvels of engineering.

泰坦尼克号和奥林匹克是工程学的奇迹。

Titanic displaced 52,000 tons and was 882 feet long.

泰坦尼克号排水量为 52000 吨,长 882 英尺(约 268.8米)。

The ships were so powerful that they were both nearly destroyed in port when the vortex created by their engines pulled in nearby ships.

这两艘船的动力十分强大,因此当它们的发动机产生的漩涡将附近的船只拖入港口时,这两艘船都差点在港口被摧毁。

Much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16 watertight compartments that would theoretically protect the ship from flooding.

人们非常关注船上的 16 个水密隔舱,从理论上讲,它们可以保护船只不受水流的侵袭。

This led many at the time to claim Titanic was unsinkable.

这导致当时许多人声称泰坦尼克号永不沉没。

Titanic was launched from the Harland and Wolff shipyards in Belfast, Northern Ireland, on May 31,1911. For the next year, Titanic was 'fitted out' — the interior work was started and the engine machinery was loaded onto the ship.

泰坦尼克号于 1911 年 5 月 31 日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哈兰与沃尔夫造船厂”下水。第二年,泰坦尼克号开始“舾装”——内部工作开始了,引擎机械也被装上船了。

For Titanic's high-stakes maiden voyage, Ismay chose captain Edward J. Smith, the former captain of the Olympic known as "the millionaires' captain" for his reputation among wealthy passengers.

对于泰坦尼克号的高风险首航,伊斯梅选择了爱德华·J.史密斯船长,史密斯曾是奥林匹克号的船长,因在富有乘客中享有盛名而被称为“百万富翁的船长”。

Under Smith's watch, Titanic set out for its maiden voyage from Southampton on April 10th, 1912. That night, the ship stopped in Cherbourg, France, where supplies and passengers, including John Jacob Astor and Molly Brown, were ferried aboard, because Titanic was too large for the city's port.

1912 年 4 月 10 日,在史密斯的监督下,泰坦尼克号从南安普顿出发开始了它的首次航行。那天晚上,泰坦尼克号停靠在法国瑟堡,在那里,包括约翰·雅各布·阿斯特(社交名流)和莫莉·布朗(社交名媛)在内的物资和乘客都被摆渡上船,因为泰坦尼克号对该市的港口来说太大了。

After a final stop in Queenstown, Ireland, Titanic set sail for New York City, carrying some 2,200 people.

在爱尔兰皇后镇停靠了最后一站后,泰坦尼克号载着大约 2200 人启航前往纽约市。

At sea, Titanic delivered on the power, speed, and luxury promised by its designers.

在海上,泰坦尼克号兑现了其设计者承诺的动力、速度和奢华。

The turbine engine drove the ship's main propeller while two reciprocating engines powered the side propellers.

涡轮发动机驱动船的主螺旋桨,而两个往复式发动机驱动侧螺旋桨。

Each engine was capable of producing 15,000 horsepower.

每台发动机都能够产生 15000 马力。

These engines were powered by 29 boilers, which contained three or more furnaces each.

这些发动机由 29 个锅炉提供动力,每个锅炉包含三个或更多的熔炉。

Some 600 tons of coal were fed into the furnaces every day by a team of workers in the boiler room known as trimmers.

每天大约有 600 吨煤被锅炉室里的一队被称为铲煤工的工人送入熔炉。

The boiler room vented through Titanic's immense funnels, one of which was non-functional and included purely for aesthetic reasons.

锅炉房通过泰坦尼克号巨大的烟囱通风,其中一个烟囱不起作用,纯粹是为了美观。

Many companies paid ocean liners to ship their goods, and Titanic's cargo manifest included 63 cases of champagne, 15 cases of rabbit hair, 2 cases of grandfather clocks, and a Renault automobile.

许多公司付钱给远洋客轮来运输他们的货物,泰坦尼克号的货物清单包括 63 箱香槟、15 箱兔毛、2 箱落地式钟和一辆雷诺汽车。

The Royal Mail Ship, or RMS Titanic, also transported mail for the UK Government.

英国皇家邮轮,或称泰坦尼克号,也为英国政府运送邮件。

5 postal workers in the mail room sorted 3,400 sacks and 7 million individual pieces of mail.

5 名邮政工人在收发室分拣 3400 个麻袋和 700 万封邮件。

The squash court, swimming pool, and Turkish baths were for first-class passengers only.

壁球场、游泳池和土耳其浴室仅供头等舱乘客使用。

Titanic's heated pool was the first in the world, measuring 32 feet by 13. The hospital was more advanced than most on land, with two full-time doctors and a surgery room.

泰坦尼克号的温水游泳池是世界上第一个,长 32 英尺宽 13 英尺。这家医院比陆地上的大多数医院都更先进,有两名全职医生和一间手术室。

First-class passengers could also enjoy a-la-carte dining from cafes and restaurants above deck.

头等舱乘客还可以在甲板上的咖啡馆和餐厅享受按菜单点菜的服务。

Classes were kept separate on board.

船舱是分等级的。

Third-class rooms accommodated up to six people and were located on the lower levels.

三等舱的房间最多可容纳六人,位于较低的楼层。

Second-class passengers had single or double rooms in the center of the ship.

二等舱乘客住在船的中心有单人间或双人间。

First-class rooms were luxuriously appointed, with telephones and heaters.

头等舱的房间布置得很豪华,有电话和暖气。

Titanic's four parlor suites included sitting rooms, bedrooms, and private promenade decks.

泰坦尼克号的四间客厅套房包括客厅、卧室和私人露台。

The first-class dining room was decorated in the Jacobin style, while the lounge was modeled on the palace of Versailles.

头等舱的餐厅采用雅各宾风格装饰,而休息室则仿照凡尔赛宫。

The grand staircase was titanic's most iconic feature and had a steel-and-glass domed ceiling depicting the figures of Honor and Glory crowning Time.

大楼梯是泰坦尼克号最具标志性的特征,顶部是由钢架支撑的玻璃穹顶,雕刻着象征高贵和荣誉的寓言人物。

Titanic's wireless wa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t sea, with a range of up to 2,500 miles.

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波是海上最强大的无线电波之一,覆盖范围可达 2500 英里。

Throughout the voyage, the operators, Jack Phillips and Harold Bride have been receiving regular iceberg warnings, many of which are passed to the bridge.

在整个航行过程中,操作员杰克·菲利普斯和哈罗德·布莱德一直定期收到冰山警报,其中许多警报都传递给了驾驶台。

However, the wireless operators work for the Marconi Company, and their primary purpose is to relay passengers' messages.

然而,无线运营商为马可尼公司工作,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乘客的信息。

On the night of April 14th, Titanic enters waters known to have icebergs.

4 月 14 日晚,泰坦尼克号进入了已知有冰山的水域。

Smith alters course slightly, turning south, but maintains a high speed of 22 knots.

史密斯稍微改变了航向,转向南方,但保持 22 节的高速。

At 9:40 PM the nearby Mesaba sends warning of an ice field, but this message is never relayed to the bridge.

晚上 9 点 40 分,附近的美莎巴号发出冰原警告,但这条信息从未传递到驾驶台。

At 10:55 PM the Californian sends word that it had stopped after becoming surrounded by ice.

晚上 10 点 55 分,加利福尼亚号发消息说,它在被冰包围后停止了航行。

Wireless operator Phillips is busy handling passenger messages, and scolds the Californian for interrupting him.

无线运营商菲利普斯正忙着处理乘客的信息,并责骂加利福尼亚号打断了他。

By 11 PM, Smith has not slowed Titanic.

到晚上 11 点,史密斯还没有减慢泰坦尼克号的速度。

Some survivors reported this was at Ismay's urging — he wanted to arrive a day early and make headlines.

一些幸存者报告说,这是因为伊斯梅的催促——他想提前一天到达并登上头条新闻。

However, new research has offered up another theory: The lone coal fireman to survive the sinking testified in 1912 that a fire had been raging in Titanic's boiler room for days — since before the ship had first departed.

然而,新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种理论:唯一在沉船中幸存下来的司炉工在 1912 年作证说,泰坦尼克号的锅炉房已经着火好几天了——从船第一次出发之前就开始了。

Rather than delay the maiden voyage a third time, Smith decided to set sail and the firemen fought the fire at sea, which was not uncommon at the time.

史密斯没有第三次推迟首次航行,而是决定起航,司炉工在海上灭火,这在当时并不罕见。

It is believed that this onboard fire is what forced Smith to sail so fast, and could have even weakened Titanic's hull.

据信,正是船上的大火迫使史密斯快速航行,甚至可能削弱了泰坦尼克号的船体强度。

At 11:40 PM, 400 nautical miles south of Newfoundland, an iceberg is spotted.

晚上 11 点 40 分,在纽芬兰岛以南 400 海里处,发现了一座冰山。

The first officer orders the ship hard-a-starboard and reverses the engines, which actually slows Titanic's turning speed.

大副命令船右转,并倒转引擎,这实际上减缓了泰坦尼克号的转向速度。

Titanic's starboard side scrapes the iceberg, rupturing 5 watertight compartments below the waterline.

泰坦尼克号的右舷刮擦冰山,水线以下的 5 个水密舱破裂。

It is believed that a higher-speed collision would have caused more damage to fewer compartments, and Titanic would have survived.

据信,更高速度的碰撞会对更少的舱室造成更大的损坏,泰坦尼克号会幸存下来。

But ship designer Andrews knows immediately that with more than 4 watertight compartments filled, Titanic will founder.

但船舶设计师安德鲁斯立刻意识到,如果超过 4 个水密舱被水填满,泰坦尼克号将会沉没。

The watertight compartments extend only to E deck, and the water will eventually spill over.

水密舱只延伸到 E 甲板,水最终会溢出。

Smith orders the wireless operators to send distress signals, but does not order a general alarm.

史密斯命令无线操作员发送遇险信号,但没有发出紧急警报。

Titanic's sister Olympic responds, but at over 500 miles away won't make it to Titanic in time.

泰坦尼克号的姐妹号“奥林匹克号”做出了回应,但它在 500 多英里之外,无法及时赶到泰坦尼克号的水域。

At 12:15 AM, The Mount Temple responds.

凌晨 12 点 15 分,圣殿山号回应。

It's 50 miles away and speeds to Titanic, but is stopped by an ice field.

它离泰坦尼克号有 50 英里远,但被一片冰原挡住了。

At 12:20 AM, the Carpathia hears the call.

凌晨 12 点 20 分,卡帕西亚号听到了呼叫。

However, the slower ship is 58 miles away, and it will take over 3 hours to reach Titanic.

然而,较慢的船在 58 英里之外,需要 3 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泰坦尼克号。

The Russian steamer Birma is 70 miles away when it hears Titanic's SOS, also too far.

俄罗斯轮船毕亚马号在 70 英里外听到了泰坦尼克号的求救信号,也太远了。

As Titanic sinks, the crew spots a ship on the horizon.

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船员们发现地平线上有一艘船。

However, this mystery ship does not respond to messages or approach the sinking liner.

然而,这艘神秘的船没有回应信息,也没有接近沉没的客轮。

It is believed this was the Sampson, a Norwegian boat that was in the area illegally hunting seals.

据信这是桑普森号,一艘在该地区非法捕猎海豹的挪威船。

The nearby Californian is Titanic's last hope, but the wireless is turned off.

附近的加利福尼亚号是泰坦尼克号最后的希望,但无线信号已被关闭。

The crew wakes Captain Stanley Lord when they see Titanic's emergency flares, but he orders them to respond using the morse lamp instead of the wireless.

当船员们看到泰坦尼克号的紧急照明弹时,他们叫醒了斯坦利·洛德船长,但他命令他们使用莫尔斯信号灯而不是无线设备进行回应。

They will not hear a response from Titanic.

他们不会听到泰坦尼克号的回应。

Meanwhile, Titanic begins to launch lifeboats, with women and children first.

与此同时,泰坦尼克号开始启动救生艇,妇女和儿童优先。

But without a general alarm, many below-deck passengers are not even aware something is wrong.

但如果不拉响紧急警报,许多甲板下的乘客甚至都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劲。

Titanic has 20 lifeboats, enough for 1,178 people, a little over half of those on board.

泰坦尼克号有 20 艘救生艇,足够容纳 1178 人,比船上的一半人数多一点。

However a lifeboat drill earlier in the day was cancelled, and the crew has the wrong impression that the ship's davits have not been weight-tested, though they were in Belfast.

然而,当天早些时候的救生艇演习被取消了,船员们误以为船的吊艇柱没有经过重量测试,尽管那时他们是在贝尔法斯特。

So the already-too-few lifeboats are launched under capacity, at an average of only 60% full.

因此,本来就太少的救生艇又在载客量不足的情况下下水,平均载客量只有 60%。

As Titanic's bow fills with water, the hull begins to rise out of the ocean.

当泰坦尼克号的船头充满水时,船体开始从海洋中升起。

At 2:18 AM, Titanic splits in half.

凌晨 2 点 18 分,泰坦尼克号分裂成两半。

At 2:20 the stern sinks below the ocean, plunging over 1,500 people into the freezing water.

2 点 20 分,船尾沉入海底,1500 多人坠入冰冷的海水。

Those in the lifeboats are fearful of getting swamped and they wait to return.

救生艇上的人害怕被淹没,他们等待返回。

By the time they do, 68% of the people onboard Titanic have died.

当他们返回时,泰坦尼克号上 68% 的人已经死亡。

45% of first and second-class passengers, 75% of third class passengers, and 78% of the crew perished at sea.

45% 的头等舱和二等舱乘客,75% 的三等舱乘客,以及 78% 的船员在海上遇难。

The Carpathia arrived at 3:30 AM, about an hour after Titanic sank, rescuing 705 survivors from the lifeboats.

卡帕西亚号于凌晨 3 点 30 分抵达,大约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一小时后,从救生艇上救出了 705 名幸存者。

On April 18th, Titanic's survivors arrived in New York City, greeted by massive crowds.

4 月 18 日,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抵达纽约市,受到大批人群的问候。

News of Titanic's sinking had spread around the globe, the tragedy magnified by the glamour associated with the ship and its maiden voyage, and the deaths of many of era's wealthiest and most prominent people, including John Jacob Astor, Isidor Strauss, president of Macy's, and his wife Ida.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已经传遍全球,这艘船及其首航的魅力,以及许多时代最富有和最杰出人物的死亡放大了这场悲剧,包括约翰·雅各布·阿斯特(社交名流)、梅西百货公司总裁伊西多·施特劳斯和他的妻子艾达。

Ida Strauss refused to leave her husband's side, and while Isidor was offered a seat next to her in a lifeboat, he refused to take it while women and children remained onboard.

艾达·施特劳斯拒绝离开她丈夫的身边,当伊西多在救生艇上得到一个她旁边的座位时,他拒绝接受,因为妇女和儿童仍留在船上。

Titanic's captain Smith and designer Andrews also died on board.

泰坦尼克号的船长史密斯和设计师安德鲁斯也在船上遇难。

However, others, like J. Bruce Ismay, survived in lifeboats and were consequently vilified by the press.

然而,其他人,如 J.布鲁斯·伊斯梅,在救生艇中幸存下来,并因此受到媒体的抨击。

Both the American and British governments investigated the sinking.

美国和英国政府都对沉船事件进行了调查。

The U. S. Senate Inquiry was led by Michigan Senator William Alden Smith and interviewed 80 survivors.

美国参议院调查由密歇根州参议员威廉·奥尔登·史密斯领导,采访了 80 名幸存者。

It faulted the British Board of Trade for not regulating the number of lifeboats aboard and doubted the distance claimed by the crew of the Californian.

它指责英国贸易委员会没有管理救生艇的数量,并对加州号船员声称的距离表示怀疑。

As a result of the sinking, ships were required to hold enough lifeboats for all passengers and keep 24-hour radio watch, and a new international iceberg monitoring service was created.

由于沉船事故,所有船只被要求为所有乘客配备足够的救生艇,并保持 24 小时无线电监视,并创建了新的国际冰山监测服务体系。

The sinking of the Titanic had little averse impact on Harland and Wolff.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对“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没有什么负面影响。

The Olympic's watertight doors were extended up to B deck, and the ship served as a troop transport in WWI.

“奥林匹克”号的水密门一直延伸到 B 甲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艘船被用作部队运输。

A third ship, Brittanic, replaced Titanic, but it was sunk after striking a mine in 1916. J. Bruce Ismay retired in shame a year after the sinking.

第三艘船“布列塔尼克号”取代了泰坦尼克号,但它在 1916 年触雷后沉没。沉船一年后,J.布鲁斯·伊斯梅羞愧地退休了。

finally, in 1935, the White Star Line was acquired by longtime competitor Cunard.

最后,在 1935 年,白星航运公司被长期竞争对手冠达邮轮收购。

Titanic remained firmly entrenched in the popular imagination, though interest would wane over time.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泰坦尼克号的兴趣逐渐减弱,但它在大众的想象中仍然根深蒂固。

Then, in 1985, famed oceanographer Robert Ballard announced the discovery of the wreck of the Titanic.

然后,在 1985 年,著名海洋学家罗伯特·巴拉德宣布发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

Titanic became a testing ground for Argo, a cutting-edge submersible equipped with a remote control camera.

泰坦尼克号成了阿尔戈号的试验场,阿尔戈号是一艘配备了遥控摄像机的尖端潜水器。

On September 1st, 1985 the first underwater images of Titanic were recorded.

1985 年 9 月 1 日,泰坦尼克号的第一张水下照片被记录下来。

The wreckage has been populated by rusticles, which, over time, will slowly dissolve the ship.

残骸上布满了锈迹,随着时间的流逝,锈迹会慢慢溶解这艘船。

Titanic rests on the ocean floor 13 miles away from its last reported coordinates.

泰坦尼克号的残骸躺在距其最后报告坐标 13 英里的海底。

520重温经典之作泰坦尼克号真爱永存

今天是5月20日,感觉空气中都弥漫着甜腻腻的味道。对于很多年轻情侣来说,“520”这个网络情人节会是一个充满浪漫与温情的节日。是人生值得纪念的一天。那今天,你表白了吗?会有怎样的惊喜盒子等着你去打开呢?把握光阴,让爱温暖如春。

今天重温了一遍电影《泰坦尼克号》,时间掺和进去,电影不只是电影,生死离别,何止爱情。生死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之所以不情愿活着,是因为没有那个如此相爱想要厮守终生的人,不情愿死去,是因为没有一个如此爱我,值得我为他去牺牲生命的人。

电影的唯美之处在于,贫富不对等的爱情,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对于爱的考验也来得突然,容不得你去做任何准备与思考,那一刻你必须用生命来完成。真爱跨过阶级,跨越生死。电影中除了男女主人的精彩表演,还有紧握双手拥抱一起迎接死亡到来的老夫妇,三等舱躺在床上安详拥抱的两位老人,母亲在海水即将淹没时,拍打两个孩子入眠的场景,船上一直奏响的音乐,都让人感动的稀里哗啦。人心本善,什么是善?善就是爱,就是美。

感动过后,我会在想,如果泰坦尼克号没有沉没;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或者杰克最后没有牺牲,那两个人的爱情故事还会不会有这样所谓的可歌可泣?爱情之所以会成为永恒,是因为只在瞬间。

相比较法国片《爱》,可以看得出深爱的本质是悲悯,只有白头偕老的爱才是永恒。从年轻相伴到老,除了对彼此的欣赏与照顾,,始终保持一种独立,矜持,文明及各自的责任。或许,克制而有节制的情感才能长远,并且具有深意。需要对彼此的生命质地产生真正的理解和爱慕,知道如何去相信,没有多余的眷恋和粘黏。有些话不说,有些事不做。爱究其深刻,难以用语言表达,不过如斯作为。

我们中国人讲究恩爱,首先是恩,其次才是爱。照顾,悯惜,责任,担当,牺牲,给予…这种种一切的行动强悍过单纯的欲望和爱慕,没有积极行动的爱不是真爱。

茫茫人海中,遇到一个和我们情投意合,惺惺相惜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其说是在寻找一个人,不如说是在寻找能够让自己完整的部分,以整合或是平衡自己的特质,来达到内在的饱满与能量统一。

不管520还是214,爱永远是我们人生前进的永动机,爱的力量可以冲破一切恐惧。如果人间值得,也是因为有你,因为爱所以爱。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去爱,哪怕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能如此爱一回也不枉此生。愿你有所爱,爱有所值。

中国版泰坦尼克号:一艘百年沉船,牵涉赴美华工最大海难,我们急寻幸存者后人

145年前的今天(1874年12月17日),美国太平洋邮轮航运公司的“日本号”邮轮在途经广东汕头之南130里的地方失火沉没,船上搭载有567名船员与乘客,其中有425名旅美华工,最后仅有151名中国船员及乘客生还。

这不是电影,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在沉寂了一个多世纪之后,美国历史学家、作家罗伯特·威里斯(Robert Walls)将其挖掘出来并撰写成非虚构作品《发自南海底部的声音——从未披露的赴美中国移民最大灾难故事》(以下简称《发自南海底部的声音》)一书。

美国历史学家、作家罗伯特·威里斯的非虚构作品《发自南海底部的声音——从未披露的赴美中国移民最大灾难故事》。

该书对这场海难进行了较为翔实的发掘,包括遇难的欧洲乘客姓名,但遗憾的是,没有留下任何一名华工乘客的具体姓名与记载。

“这就是我急切想寻找到幸存者后代的原因。”美国旧金山台山籍华侨陈李眷慈自2015年关注到这起海难后,有感于华工在异国他乡的遭遇,她自愿加入搜寻团队,并多次往返于美国与广东江门、广州、中山等城市寻找线索,希望能找寻到幸存者后代,唤醒那些早已尘封的记忆。

陈李眷慈。

寻找知情人的同时,陈李眷慈及团队成员也曾面临质疑:这段历史内容是否属实?是否有中文记载佐证?带着被质疑的压力,年逾古稀的陈李眷慈没有放弃,在看不懂中文且只会讲简单粤语的情况下,近几年,她陆续找到关于这起海难的中文报道。正是那份浓厚的乡愁情怀,长期支撑着她探索这起海难背后的故事。

就在上个月,陈李眷慈与友人来到汕头,在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的协助下,这场持续多年的“跨国接力”,又有了新线索、新进展。

陈李眷慈女士呼吁大家关注这段历史。

《申报》记载当年事故发生

“Do you have anyone that can meet with us to discuss this topic? We plan to hire a driver to come to Swatow from Zhongshan.(有没有人可以跟我们讨论这个话题?我们计划11月23日从中山来汕头。)”

11月中旬,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收到了陈李眷慈的求助信息,希望协助她在汕头寻找相关线索。在其提供的资料中,刊载于1874年12月21日《申报》的报道这样写道:

“礼拜六,香港递来电音,谓曰美国大公司船名日本者,自横滨赴香港乃于本月十九日在汕头之南一百三十里地方失火,全船尽坏,其底细尚未悉知……”此后,在1875年1月27日和2月24日,《申报》又再次报道了这起沉船事故。

陈李眷慈将找寻到的《申报》资料打印出来保存。

“这是我2016年在华盛顿的图书馆找到的资料。”陈李眷慈告诉记者,2016年她来到江门寻找线索,虽然帮助者很多,但也有人质疑《发自南海底部的声音》一书的真实性。彼时关于这起海难事故的中文记载几乎为零,这让她颇为受挫,但同时也激发她一定要找到中文资料的决心。

可喜的是,不久之后,陈李眷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到了当年上海《申报》的报道。《申报》创办于1872年,虽然是外国人所创办,但由中国人执笔,报纸内容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80年间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各方面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这证明了当时国内有注意到此次沉船事故。”首次找到中文报道,让陈李眷慈倍感兴奋,但《申报》从头到尾依然没有提到任何一名华工姓名,“受当时航海技术所限,人们对各类沉船事故已屡见不鲜,更何况船上没有知名人物,只有一群无名的返乡华工。”

于是,陈李眷慈尝试把目光投向船失事附近的汕头,期盼有当年获救者的后人生活在那里。她相信一定还有人听说过这个故事,希望唤醒那些早已尘封的记忆。

沉船事故发生在距离汕头130多海里的地方。

历史爱好者提供关键线索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尝试帮其联系对海难历史有所研究的学者。遗憾的是,不少学者都表示爱莫能助:汕头档案馆最早只有1921年开始的档案,并且那个年代海难事故频发,当地更是极少有海难事故的记载……

一直到陈李眷慈抵达汕头当日,记者依然未能找到合适的对接人。“没事,既然海难在汕头发生,那我们就来看看这片海。”陈李眷慈调侃道。

陈李眷慈与友人来到汕头。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南方 记者在本地一个历史文化爱好者聚集的微信群上发布了陈李眷慈的求助信息,很快就有了回复——本土历史建筑研究爱好者、共青团系统的基层公务员张耀辉建议记者,或者可以从汕头海关着手寻找线索。

据介绍,汕头是我国沿海最早设关的口岸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其中规定增开潮州(汕头)等10处为通商口岸,并于1860年在汕头礐石湾出海口妈屿岛上成立了由洋税务司把持的潮海关。

“《申报》所记载的海域,在当年就是由潮海关所管辖,也就是如今的汕头海关,”根据陈李眷慈提供的一张关于沉船位置附近的手绘地图,张耀辉判断出这就是潮海关职权所在地,“只有潮海关有线索可能。”

本土历史建筑研究爱好者张耀辉带领陈李眷慈参观汕头市博物馆。余丹 摄

根据张耀辉的判断,记者随即联系上了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馆长周修东,听完记者的介绍,周修东又立即联系了该馆科长杨伟,“恰巧这段时间,我们正在对汕头口岸每年海关贸易报告进行翻译和整理,我似乎记得史料有提到某起海难事故。”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晚,杨伟在《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1860-1949)》(以下简称史料)一书中找到了相关信息。

汕头海关人员在《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1860-1949)》一书中找到了相关信息。余丹 摄

“明天上午在关史陈列馆见面聊吧!”周日是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的闭馆日,但周修东和杨伟都欣然应允与陈李眷慈见面。

尘封的历史逐渐清晰

11月24日,陈李眷慈与友人如约来到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周修东和杨伟向其展示了在海关史料中针对该起事故的记载。

汕头海关人员向陈李眷慈介绍海关关史中的内容。余丹 摄

根据1876年潮海关贸易报告,当年一艘名为“RAJAH”的英国船,年初开展本地与香港之间的贸易运输,但随后被包租去附近海域打捞“日本”号残骸;1877年潮海关贸易报告还提到5月7日,一艘悬挂美国国旗、名为“海鸥”的小型蒸汽轮船抵达香港,它为打捞一艘名为“日本”的沉船的财物而来,最后于9月18日离开汕头前往香港。

“日本号”正是那艘失事邮轮。“这些史料虽无明确提到1874年的沉船事故,但根据1876年和1877年的这些文字记载,是可以确定当年的确发生了一起海难。”周修东说。

张耀辉也连夜搜索到许多资料。《发自南海底部的声音》一书中多次提到一艘“永通号船”在出事时候载着汕头渔民到海域营救,张耀辉通过“永通号”“潮海关”“日本号”三个词语的英文名称,在全球全网进行筛选,又意外地在英国伦敦找到香港轮船公司属下英国籍永通号航海草图日记记录,该日志就记录了“永通号”拯救“日本号”的内容。

张耀辉介绍他找到的新线索。余丹 摄

随后张耀辉再增加太平洋轮船公司的名字作为关键词检索,又发现在新西兰报纸和加州报纸,都有关于日本号事故的详细报道。“依旧缺乏中国人的信息。”张耀辉注意到,加州报纸的报道详细引用1875年香港海事法院通报,关于轮船事故的调查报告,事故原因,轮船自救过程,事故责任审判结果,均有详细介绍。

此外,通过更进一步梳理《发自南海底部的声音》一书,大家发现该书实际上出现了大量与“Swatow(汕头)”有关的字眼。如书中提到雇佣汕头渔民出海营救记录,渔民乘坐舢板从Cup Chi出发,张耀辉根据音译判断Cup Chi是汕头的“礐石岛”,而舢板也与潮海关当年登记有舢板记录对应;书中提到“好望角”,恰好濠江表角灯塔在以前被称为“好望角”……

书中出现“Cup Chi”,张耀辉根据音译判断是汕头的“礐石岛”。

书中出现的“永通号”以及“好望角”。

“太感谢了!”看到这么多人为了这起沉船事故而付出精力寻找线索,陈李眷慈感动不已。

幸存者来自何处?会去哪里?

作为一名台山籍美国出生的华人,20世纪40年代初,陈李眷慈的父母亲分别从中国和缅甸前往美国发展,全家一直居住在旧金山。2004年,陈李眷慈从美国太平洋天然气和电气公司退休后,更专心地挖掘和研究近代美国华侨史。

2015年,陈李眷慈听到了罗伯特·威里斯的讲座,她一下子被这个近代中国版“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深深吸引。并且,她坦言,在与罗伯特·威里斯交流过程中,她鲜见地从美国人口中听到了对中国非同一般的评价,这让她更加想要“用华工的口吻,讲述145年前的海难故事”。

陈李眷慈与本书作者合影。

一己之力极为薄弱,陈李眷慈在此之后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知名旅美作家刘荒田、旧金山资深媒体人刘艺霖等台山籍华裔也先后加入到这个搜寻团队。但时隔140多年,要想找到幸存者近乎不可能,大家都有共识:找寻获救的幸存者后人,是揭开这段故事最后面纱的唯一办法。

显而易见的是,弄清楚这些华工幸存者来自哪里,会去往何处非常关键。据现有的可靠史料记载,当时生还者中就包括4名可能来自江门的华人船员,分别是Ngsing(姓吴)、Chawsing(姓赵或曹)、Leongsing(姓梁)和Wongloi(姓王或黄或汪)这四个幸存者的姓氏,最大可能为当时的台山人或开平人;此外,还有34名华人乘客生还。

五邑大学广东华侨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梅伟强曾指出,江门人曾有几次出国热潮,且目的地正是在美国。第一次是始于1862年的“淘金潮”,美国金矿发现后吸引了许多贫苦地区人民加入淘金队伍;第二次出国潮则是“筑路潮”,大量华工被雇佣与修建美国太平洋铁路。

但“金山致富”终究只是大多数华工的梦,随着1873年美国经济发生衰退,致使就业形势严峻,加州等华人聚集地陆续出现排华运动,迫使不少华工踏上返乡之路。“这些人怀揣着多年用血汗打拼的积蓄,准备衣锦还乡,但最终却命丧大海。”

对此,张耀辉提出他的看法:“常理而言,获救的华工应该绝大多数会选择回到家乡,极少数会留在获救地方重新生活,”他建议,若有据可考,这些华工绝大多数是江门籍,那应该直接从侨乡找起,通过族谱或者询问村民,了解那个时期是否有大量同村人不约而同地失去联络,“一般华人背井离乡都不会孤身一身,很可能是同村人约好一起去。”

陈李眷慈“汕头行”得到许多人帮助。此外,张耀辉还建议,若要继续挖掘线索,还可以查找书中提及的美国驻汕头领事馆的救援日记,以及前往有存放香港海事法院档案的机构,“从目前资料看,香港海事法院是详细记录海难事故唯一的资料室,也可从这里着手,看是否能找寻海难事故人员名单。”

【后记】

2017年,南方日报、南方 就曾报道过陈李眷慈的故事《寻4名幸存者后人|143年前的今天“日本号”沉没,391名华工丧生》。此次“汕头行”,陈李眷慈遇到不少有心人,正是这些有心人的帮助,让她找到更多关于这起海难的中文信息。

陈李眷慈这些年对沉船事故的寻访时间表。陈圆圆 制图

从了解到这起海难事故,再到今天时隔5年串起了整个事件,古稀老人陈李眷慈用她的坚持,打破了别人对她的质疑。正是那份深植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激励着她,让她在汕头找到更多中文信息,完整地将整个海难事故串联起来,有力地佐证了事件的真实性。

正是那份深植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一直激励着陈李眷慈。

采访第二天,正好是陈李眷慈的生日,她笑言,寻访所得是今年收获到最棒的生日礼物。近期,回到美国的陈李眷慈,向《发自南海底部的声音》一书作者罗伯特·威里斯讲述了自己在汕头此行的新发现。罗伯特·威里斯告诉陈李眷慈,目前他们已找到关于这起事故幸存者的后人(外国人),正计划筹备拍摄电影,如果能通过中国媒体找到中国籍幸存者的后人,那将更加完整。

《发自南海底部的声音》一书作者罗伯特·威里斯(左)与陈李眷慈。

陈李眷慈希望这起被美国称为中国版的“泰坦尼克号”事件能够广为人知,有更多幸存者的后代能够联系她。

如有寻人信息进展或历史线索可联系南方 记者余丹,邮箱:364445458@qq.com。

【记者】余丹

【视频】余丹

【图片】部分照片由陈李眷慈及友人提供

泰坦尼克号火爆全球,可几人知道,露丝后半生是怎么过的呢?

1997年,美国上映了惊世爱情神作《泰坦尼克号》,此片一经上映迅速火遍国内国外,到了1998年传至中国内地进行上映更是在那个网络和媒体尚不发达的时代牵动了一众八零后年轻人的心。

时至今日,《泰坦尼克号》在世界影史都是现象级般的存在,后来的爱情片时有模仿与类似但从未超越,仿佛《泰坦尼克号》中的穷画家与富家小姐跨越阶层、历经生死的轰轰烈烈成为了炙热爱情的标志性的存在。

了解《泰坦尼克号》的影迷多数都知晓电影的创作背景取自真实发生的英国沉船事件,虽然感人肺腑的华丽爱恋是影片所虚创,但鲜为人知的是“露丝”这一角色设定其实在当年沉船事件中也有迹可循,幸存后得以安度余生。

感人肺腑的世纪爱情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除了本就扣人心弦的剧情设定与角色形象之外,两位领衔主演的人选也堪称神仙搭配。

由“地球球草”之称的世纪神颜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穷画家杰克通身萦绕着满满的少年活力;而由有着“全球最美肉体”之称的美艳丰腴的凯特·温斯莱特所饰演的露丝完全就是不谙世事的纯真富家女的模样。

俊男美女的阵容加上跌宕起伏的情节,男女小情经得起生死的考验,饱含着感人肺腑世纪爱情的电影《泰坦尼克号》迅速爆火全球是必然的。

在影片中,不甘自己的命运套上家族联姻枷锁的富家少女露丝是个外表看似温婉高贵、内心实则反叛刚毅的典型代表。

在船发动前夕仍然与人开赌局,最终幸运赢得世界巨轮船票的穷画家杰克更是不甘现状、追求刺激与人生机遇的性格。

很大程度上,露丝与杰克能够走到一起,除了彼此相互之间的容貌吸引之外,富家女与穷小子二人内心富有反叛和追求刺激的精神是一致的;价值观相近的人才能够互相吸引,并且短时间内坠入爱河,直至最终在危难之际为爱人着想。

影片中邮轮撞击冰山后逐渐沉没,没入冰冷海水中的杰克将最后一块求生甲板让给露丝,宁愿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也要让心爱之人得到存活的机会。

人性本就自私,何况是在决定生死存亡之际,杰克此般并非普天之下所有爱人都做得到的;真正的爱并非只有得到,而是甘愿为对方付出与奉献,这正是影片最感人肺腑之处,更成为了电影《泰坦尼克号》经典永垂不朽的根本原因。

电影源自真实事件改编

任何的文学艺术作品都绝不会是空穴来风,俗话说:灵感来源于生活,电影《泰坦尼克号》也是一样,它的创作原型其实是源自1912年真实的英国巨型游轮沉没事件。

与电影中的设定一样,真实的泰坦尼克号是英国白星航运公司在当时号称最大豪华且永不沉没的巨型游轮,但讽刺的是泰坦尼克号在处女航时便因与冰山相撞而导致船体破损,船舱进水,直至断裂成两截后沉入大西洋。

电影中富家少女露丝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际幸得邂逅并相爱的少年杰克一路守护,最终浮在冰冷海面残存的夹板碎片上的露丝凭借顽强的意志力等来了救援船只。然而,在一旁水中守护着露丝的杰克却早已在极低的海温下被冻僵。

万念俱灰的绿丝悲痛交加,但又不愿辜负誓死捍卫自己的少年杰克的一番心意,所以便遵从杰克生前的嘱咐好好地活了下去。

在影片开头已经成为白发苍苍的耄耋老者的露丝家中挂满了获救之后经历丰富多彩的人生纪念照片,可见她真的有在遵循爱人杰克的叮嘱好好地生活,因为她不单单是为自己而活更是背负着杰克的深爱以及为自己与爱人而活。

而电影中少女露丝的人物设定,其实根据是真实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的幸存者人物原型改编而来,这位女性名叫海伦·丘吉尔·坎迪,是当年可怕的沉船噩梦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幸存者之一。

现实中“露丝”余生精彩异常

身为电影《泰坦尼克号》女主角原型的海伦·丘吉尔·坎迪与女主角露丝同样都是出身富裕的女性,但与电影中风华正茂的少女露丝不同,乘船时已经53岁的坎迪夫人并不是青春少女,而是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

在当时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未达到今日这般与男性相对平等,所以当时勇于挑战男性权威主动离婚并且自力更生的坎迪夫人除了外在容貌之外整个人还散发着一种自信独立的气质。

尽管青春不再,但保养得宜的坎迪夫人看起来仍然是一位光彩照人的迷人女性;自古以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人类的本性,周身散发着成熟知性魅力的坎迪夫人登船后便迅速俘获了头等舱内至少六名男士的殷切示好。

据坎迪的回忆录描述,当泰坦尼克撞击到冰山的瞬间几个追求者中的休伍伦是第一个赶到自己身边用拥抱给足了安全感的;

后来在人们纷纷逃窜的混乱中另一位爱慕者肯特替坎迪保管了逃亡过程中不方便携带的镀金画像和白兰地。最终肯特不幸遇难,但他的口袋里答应替坎迪夫人保管的画像和白兰地却俨然被保护得很好,这份真挚令坎迪动容。

后来,幸存的坎迪对自己的特殊经历深有所感,便将泰坦尼克号上的故事写下来,发表在了美国的一家杂志中,为后来电影的拍摄提供了灵感。

坎迪自己也感恩上天赐予的二次生命,毕生都投身于旅行、写作与慈善的事业当中,她的足迹遍布全球多个国家,还曾经来中国北京旅居两年,将自己后半生的所见所闻都整理记录下来,电影中露丝的精彩人生正与之所对应。

《泰坦尼克号》火爆全球,剧情的伟大爱情可歌可泣,不禁使人泪目可,主角团的绝世神颜惊为天人,完美的搭配更是一统东西方审美。

其实《泰坦尼克号》女主角露丝的人设有迹可循,现实中的“露丝”幸存之后的后半生过得十分丰富多彩,直到九十高龄才寿终正寝。

泰坦尼克号删减片段,曝光比沉船更恐怖的事,一个编造的世纪谎言

关于《泰坦尼克号》的删减片段,或许很多人只知道,电影还存在着另一个结局。

但事实上,在真实的泰坦尼克号上,有着一个隐藏了109年的惊天大秘密。

而这个秘密,跟六位中国人有关。

1912年4月14日深夜,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自己的处女航时撞上了冰山。

灾难发生前,船上共有2224人,最终只有707人幸免于难。

在这群存活下来的人中,共有6名中国人。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西方媒体却将这6个人丑化到极点。

外媒宣称,他们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才得以逃生。

“贪生怕死的人”、“伪装成女人坐上救生艇”、“无耻抢夺了妇女和儿童的生存机会”......

于是“卑鄙”的中国人,在全世界传开.......

原本,真相会随着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一起沉入海底。

但是这些充满“歧视,不公正”的谣言,却被这位导演给戳破了。

历时4年,跑遍世界各地,西方媒体编造的世纪谎言,被这部良心好片揭穿: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丨The Six

这部纪录片与《泰坦尼克号》电影,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电影呈现的是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纪录片还原的是这段被抹去的历史。

一个唯美,一个残酷。

片名《六人》,指的就是泰坦尼克号上的6名中国幸存者。

泰坦尼克号上有700多名幸存者,基本上都有记录,知道他们是谁、来自哪个国家。

唯独只有这6位中国人,却没有关于他们的具体信息。

一、这8位中国人是什么人?

在我们的印象中,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甚至都没出现过中国面孔。

事实上,影片原本有,但是被删掉了。

根据导演的调查,他发现登船名单上的确有8位中国人。

接下来,让时间来到1912年的4月10日。

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开启了跨越大西洋的世纪首航。

豪华的房间,精美的食物,美丽的风景,尽管船票售价不菲,但是那群富人依旧趋之若鹜。

而这8位中国人,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8位中国人并不是乘客,而是英国轮船公司雇来的锅炉工。

其实,为了节省成本,当时船务公司非常喜欢招募华人船员,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却只有同工种白人船员的五分之一。

就这样,这八个人登上了泰坦尼克号。

二、为什么西方媒体要诬陷这8位中国人?

在登船名单里,其实有这8个人的名字。

FangLang 、LeeBing 、ChengChip、Alioam 、ChoongFoo 、LenLam 、LeeLing 、LingHee。

在上船前,英国轮船公司为他们购买了一张三等舱的集体票。

他们共用一张56英镑9先令11便士的船票,蜗居在三等舱,无非是想要跨过大洋改变命运。

然而,当年美国正在推行《排华法案》。

所以在西方媒体的眼中,这8位中国人是非法偷渡客,认为他们是通过非无正常途径上船。

但事实上,他们是有船票的正常乘客,是殖民者非法掠夺的劳动力,是被清政府抛弃的人民。

灾难发生后,只有6个人活了下来。

救援船将他们送达到美国,当地派人热情接待了幸存者,把他们送去医院救治。

唯独,这六名中国幸存者,却连船都下不了。

于是隔天他们被迫登上了一艘水果船,去往陌生的国度,继续做着烧锅炉、铲煤的工作。

最后,辗转了几个国家,都被拒之门外,只好搭乘开往亚洲的船“回家”。

在此期间,为了保全颜面,西方媒体开始大做文章,企图转移公众的视线。

一边大肆宣扬船上的“骑士精神”,“绅士风度”、“女士优先”,另一边丑化、诬陷这6个人。

于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没想到是更可怕故事的开始。

三、事实到底是怎样的?

首先,在《泰坦尼克号》的结尾处,人们争先恐后逃生的场景,其实在现实中也确实发生过。

毕竟,人在面临危险时,第一反应就是自保,这是人的本能。

而在真实的泰坦尼克号上,头等舱的高雅客人,在混乱中一点绅士风度都没有,反而是一窝蜂地涌向救生艇。

接下来的一组数据,将西方当时的等级制度暴露无遗。

泰坦尼克号一共准备了20艘救生艇,可以容纳1000多人,但最后活下来的只有700多人。

也就是说,救生艇不仅未配齐,而且还在未载满人情况下就离开了。

生还者中那些上流权贵们为了保命,贿赂船员导致有很多艘都没坐满便提前离开。

其次,那6位幸存者,并非依靠卑劣手段才得以逃脱危险。

原来,这六位中国人曾经做过水手,懂得在海上自救。

在灾难发生后,其中的5个人反其道而行,沿着船的右弦往船头方向跑,在甲板上发现了一条残破的小船。

另外一名则是在海上找到了一块浮木,和电影中的露丝一样趴在木板上等待救援。

然而事实真相摆在面前,如果船上逃难的丑事被传出去,肯定会被大做文章。

为了转移公众的视线,西方媒体决定将矛头指向了这6个人,故意抹黑他们。

面临这样的处境,这6位幸存者自始至终都没有站出来为自己辩护,反而是像早已商量好一样,一致选择了沉默。

但是,他们却在日记中记录下自己逃生的经过。

在他们看来,自己的祖国面临着战乱,自己出来谋生,也遭遇了冷眼和嘲笑。

这次能够大难不死,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怎敢奢求更多?

然而,历史或许会沉默,但从不会说谎。

那群故意抹黑的人,都欠这6位中国人一句道歉。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