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ip1180打印机驱动(2021年黄金供需数据与运行逻辑分析:供需基本面影响有限 货币政策依然主导黄金走势)
佳能ip1180打印机驱动文章列表:
- 1、2021年黄金供需数据与运行逻辑分析:供需基本面影响有限 货币政策依然主导黄金走势
- 2、中国核电产业结束3年暂停谨慎重启:政策开闸资本入局
- 3、取代J6L,解放J6N新车曝光,工信部第357-8批N类重卡新品概述
- 4、新车|全新动力+无尾翼设计,标志9X8发布!能否夺回勒芒冠军?
- 5、多氟多研究报告:乘风破浪,氟化工龙头蜕变前行
2021年黄金供需数据与运行逻辑分析:供需基本面影响有限 货币政策依然主导黄金走势
摘要:2021 年,全球黄金总需求4021.29吨,总供给为4666.12吨,供需缺口为 644.83吨;供过于求的状态仍在持续。从商品属性出发,供需基本面是商品价格走势的核心影响因素,而黄金市场供过于求的格局持续,但是黄金价格并没有持续的大幅回落,主因在与黄金的商品属性对价格的影响仍在弱化,黄金的债券属性和货币属性是黄金价格走势的核心影响因素;而两大属性与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势密切相关。
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加强之际,黄金维持弱势;当货币政策调整落地,黄金往往走出利空出尽行情。这一规律走势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仍适用,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预期升温之际对贵金属形成较大的压力,当货币政策调整落地时,贵金属则会开启利空出尽反弹的行情;把握贵金属利空出尽逢低做多机会。
正文
一、全球黄金供给持续减少 继续关注央行购金变动
从世界黄金协会公布的2021年完整数据来看,2021年黄金供应量为4666.12吨,相较于2020-2018年黄金供应量持续回落。当然,尽管受到新冠病毒大流行的不利影响,但全球黄金产量在2021年仍维持在4600吨以上,并且随着经济继续复苏和矿商增产而有望在2022年出现小幅反弹。
黄金供应量具体分项来看,黄金矿产供应依然为核心,2021年供应量为3560.66吨,占黄金总供应量的比值为76.31%,矿产金供应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较2020年均有所增加;其次是再生金供应,2021年再生金供应量为1149.92吨,占黄金总供应量的比值为24.64%,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较2020年均有所减少,这与黄金价格的回落有所下降;而央行购金/售金方面,作为连续十二年的黄金净买家,2021年各国央行总计增持黄金463吨,较2020年增长82%;来自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的多国央行均增加了黄金储备,使全球央行黄金储备总量达到近30年来的最高水平,对黄金总供给形成9.9%的拖累;另外生产商对冲对于黄金的供应亦是处于负面拖累状态,购入黄金44.45吨,占黄金总供应量的比值为-0.95%。
从历史数据来看,黄金矿产供应和再生金供应都相对稳定,而央行的购金/售金项和生产商对冲项变化相对较大,特别是央行购金/售金的变化对黄金市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近期,央行一直处于购金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黄金的价格。
二、珠宝首饰需求再度超过投资需求 继续关注投资需求变化
从世界黄金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2021年全球黄金需求总量(不含场外交易)达到4021.29吨,已从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中逐步恢复,其中珠宝首饰需求的增量为核心,投资需求则出现大幅回落,降低了黄金总需求的涨幅;而2020年黄金需求总量为3803.02吨,黄金需求量受到疫情和价格高企的冲击较为明显;当然近十年的黄金需求量仍维持整体下降趋势。
黄金需求具体分项来看,珠宝首饰项再度再度黄金需求中占比最大的分项,2021年黄金珠宝首饰需求上涨为2220.95吨,占2021年黄金总需求的比例为55.23%,环比上涨67.31%;投资需求项短暂超越投资需求项后再度回落,2021年黄金投资需求下降为1007.11吨,占2021年黄金总需求的比例下降为25.04%,环比下降43.22%。投资需求中,金条、硬币投资、官方硬币以及奖牌/仿币项相对稳定,ETF及类似产品项大幅下降,成为投资需求项环比大幅回落的核心拖累(ETF及类似产品项从2020年的增加874吨到2021年的减少173.26吨)。另外,工业用金需求回升至330.17吨,占2021年黄金总需求的比例上升为8.2%,其在近年相对稳定,变化不大,故对黄金价格的影响有限。从2021年黄金消费分项来看,珠宝首饰需求依然是最大的需求项,黄金价格的回落助力珠宝首饰消费再度增加;而投资需求占比大幅降至25.04%,是2021年黄金需求的最大拖累项,部分抵消了珠宝首饰项大幅增加的拉动作用。
从以上分析和黄金需求历史走势来看,工业用金需求相对稳定,对黄金价格的影响依然有限;重点关注珠宝首饰需求和投资需求,而珠宝首饰需求会随着黄金价格的变动而出现对应的变动,黄金价格和珠宝首饰需求呈现显著的反向关系,故从需求变动来判断黄金价格,更多的应该关注黄金投资需求的变动。黄金投资需求中,金条及硬币的需求亦相对稳定,ETF及类似产品项变化较大,并且对黄金价格的影响较大。故从黄金需求来预测黄金价格,应该重点关注ETF及类似产品项黄金需求。
三、全球黄金市场供需及黄金价格走势影响分析
2021 年,全球黄金总需求4021.29吨,总供给为4666.12吨,供需缺口为 644.83吨;供过于求的状态仍在持续,这一格局自2015年以来一直维持着(除个别月份因特殊情况出现变化)。从商品属性出发,供需基本面是商品价格走势的核心影响因素,而黄金市场供过于求的格局持续,但是黄金价格并没有持续的大幅回落,主因在与黄金的商品属性对价格的影响仍在弱化,黄金的债券属性和货币属性是黄金价格走势的核心影响因素。
从黄金供需数据来看,全球黄金需求因投资需求走弱而下降,而全球黄金供给因矿产金供应增加而小幅增加,供过于求的格局再度扩大,对于黄金价格而言形成一定的利空影响。对于黄金供需面的分析,市场应该转变供需传统分析思路,需求端重点关注ETF及类似产品项黄金需求变动,供给端重点关注央行购金/售金的变化。
从黄金三大属性出发,债券属性和金融属性依然是当前黄金价格的核心影响因素,工业属性对黄金价格的影响相对较弱,这也决定了全球黄金的供需小幅变动对金价影响的有限性。故2022年,美债收益率走势是金银行情的核心驱动因素,美元走势亦影响金银;故当前分析黄金价格需要更多的是关注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的变动,全球黄金供需变动仅作为价格走势预测的参考。
四、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主导贵金属走势
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与黄金价格走势密切相关,2021年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预期不断加强,黄金价格则是震荡走弱。从美联储政策转向与黄金价格走势以及逻辑分析,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增加或者降息往往伴随着黄金价格的上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趋于稳定或者小幅回落之际或者加息缩表等政策调整,黄金价格亦会出现回落;故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与黄金价格走势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
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的走势的影响因素,除了美国经济以及欧洲经济影响外,最核心的影响因素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放松利空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货币政策收紧则利好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故美联储货币政策,通过流动性松紧的直接调节和通过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指数的走势间接影响,成为黄金走势的核心影响因素。
五、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影响黄金价格逻辑分析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收紧调整包括缩减购债规模、加息和缩表等,当然更包括货币政策调整的预期与落地,这些政策的调整与黄金价格的走势密切相关。那么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的阶段与黄金价格的走势的关联性需要重点关注,下面从2012年-2015年美联储货币政策退出路径与黄金走势来探讨货币政策调整与黄金的走势关联性。
2012 年底到2013年,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预期逐步加强,伦敦金现亦从1796美元/盎司的高位回落,跌至1370美元/盎司附近,跌幅接近24%。2013年6月20日,伯南克表示2013年开始放缓QE,2014年结束QE,货币政策转向信号释放,贵金属出现急跌行情,从1370美元/盎司快速跌至最低的1180美元/盎司,短期跌幅接近14%;随后则进入高位偏弱震荡行情。2013年12月19日,美联储利率决议宣布缩减购债规模100亿,逐步退出QE,黄金小幅下跌后开始反弹,利空出尽行情成为核心,黄金一度涨至1390美元/盎司。随后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升温,贵金属维持震偏弱行情直到2015年12月16日,黄金价格亦跌至最低的1046美元/盎司。2015年12月16号,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黄金触及1046美元/盎司的低位后开始走强,利空出尽行情再度成为核心,黄金价格持续走强至1380美元/盎司附近。
从2012-2015年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和黄金走势分析来看,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加强之际,如缩减购债和加息预期升温之际,黄金维持弱势,当货币政策调整落地,黄金往往走出利空出尽的行情。这与2021年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与黄金走势相一致,2021年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预期不断升温,从缩减购债政策调整预期加强到加息预期加强再到出现缩表预期,黄金维持弱势;当政策调整落地后,黄金则开始利空出尽低位反弹行情。这一规律走势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仍适用,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预期升温之际对贵金属形成较大的压力,当货币政策调整落地时,贵金属则会开启利空出尽反弹的行情。
对于美联储货币政策,基于美国通胀高企和就业向好以及美联储官员的表态来看,美联储3月结束QE并开启加息周期,年内加息4次可能性大,不排除加息5次的可能,加息的次数需要关注美国通胀和疫情的进展;而美联储缩表政策转向会在加息1-2次后提上日程,预计在6月份展开讨论并释放明确的信号,在2022年下半年实施缩表政策。
2022 年加息与缩表的政策调整,主要是针对高通胀的冲击,而中长期的经济衰退风险仍要依赖宽松的货币环境,故美国的货币政策收紧程度相对有限;并且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经达到9万亿,即便是2022年中开始缩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亦难以发生大幅的回落,故美国流动性充裕或者说泛滥将会持续影响黄金价格,金价将长期受益于货币超发的影响。2022年,大宗商品或高位偏弱运行,而比特币市场的资金亦有流出的趋势,流动性泛滥难改大背景下,对黄金形成利多影响。
六、贵金属逢低做多策略依然合适
美联储1月议息会议和非农数据对贵金属形成利空影响,贵金属一度持续走弱。然货币政策调整预期被市场消化,利空出尽影响叠加通胀担忧和地缘政策影响,贵金属震荡走强趋势仍将会持续,白银虽受到工业需求偏弱预期拖累走弱,但是后市亦有上涨空间。后市,随着政策利空出尽,流动性依然泛滥,高通胀尚未出现实质性转变,并且变异毒株蔓延和地缘政治等增加避险需求,贵金属短期消化美联储最新进展后维持震荡走强行情。当前不建议趋势做空贵金属,仍以利空出尽逢低做多为操作核心。
短期,贵金属震荡走强,企稳逢低买入依然合适。黄金短期支撑位为1800和1780美元/盎司,上方阻力位依然为1850和1868美元/盎司;沪金春节前持续回落,370元/克形成强支撑,把握逢低买入机会;上方阻力位依然为383-387元/克压力区间。白银受拖累连续下跌,企稳将震荡上涨,下方强支撑位依然是22美元/盎司(4600元/千克),上方阻力位为24.67美元的年线(沪银上方阻力5215元/千克的年线);企稳后迎来逢低做多机会。
2022 年一季度,若美联储再度释放更加鹰派信号,贵金属仍有再度走弱的短期可能,1758美元/盎司(365元/克)是重要支撑位,1720-1740美元/盎司(360元/克)区间为核心支撑位,跌破此区间可能性小。白银短期再度走弱可能存在,21.4前低位置(4600元/千克)为强支撑位,跌至22美元/盎司(4600)下方建议企稳做多。贵金属因政策调整预期和恐慌回落则是买入时机,建议继续逢低做多为主。
2022 年,因政策调整引发的短期走弱不改变整体的走势,亦不建议趋势做空,仍建议利空出尽企稳逢低做多。货币超发、经济增速减缓以及通胀持续高位背景下,黄金配置价值依然会比较高,做中长期资产配置者,可借黄金回调之际持续做多。2022年,黄金运行区间为1675-2075美元/盎司;如出现有效突破后,运行区间将会调整为1450-2200美元/盎司。
本文源自方正中期期货
中国核电产业结束3年暂停谨慎重启:政策开闸资本入局
蛰伏三年,中国核电再出发。7月25日,国家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在分析上半年能源形势的同时,明确山东荣成、福建漳州和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核准开工。
记者了解到,山东荣成、福建漳州及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分别归属为国家电投、中国核电(601985.SH)及中广核(1816.HK)三家核电巨头旗下。其中,山东荣成项目在各方面已全面具备开工建设条件;福建漳州项目的工作已经准备就绪,只需要等待国家核安全局颁发建造许可证;广东太平岭项目的多项工程也已经开始陆续招标。
“我们这边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一发许可证就可以开工。虽然具体时间很难预计,但应该不会很久。”8月1日,中国核电董事会办公室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最近,中国广核(003816.SZ)IPO过会后闪电核准发行。7月31日凌晨,公司发布招股意向书等多份公告,拟募投总额150亿元。如果顺利成行的话,公司将创下今年A股企业IPO募资额的最高纪录。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本次上市募集的资金中,30亿元将用于投资阳江5号、6号机组,80亿元用于投资防城港3号、4号机组,其余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实际上,早在今年5月份,中国核电的78亿元可转债也已正式上市发行,募集资金将用于流动资金的补充,以及田湾5、6号机组和福清5、6号机组的建设。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在运核电装机44645兆瓦。其中,中广核占比54%,中国核电占比43%,两家公司合计占比高达97%。
业界专家认为,发展核电是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不可缺少的一环。随着政策和资本的“双箭”齐发,国内核电产业重启后,无疑将迎来新时代下的高速发展。
核电重启加速
“外界可以认为,政府核准重开就是中国核电行业重启的标志。因为项目核准意味着国务院常务会已经允许了这个项目的开工。”当天,上述中国核电董事会办公室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但是整个过程中还有各个部门的管辖,建造许可证就是最后一步,只要有证,我们就可以开始最后的核岛浇灌混凝土。按照正常流程,距离完工预计需要60个月左右。”
此前,受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影响,国内的核电项目审批曾一度放缓脚步,自2015年核准8台新建机组后,行业更是经历了三年“零审批”状态。如今,政策的推力成为了核电行业的第一个加速器。在这样的大前提下,2019年政府及各大龙头企业的多个动向,似乎表示着这一充满潜力的新能源行业即将迎来复苏。
记者了解到,上述项目共计6台机组均为核电第三代技术。根据中国核电发布的公告,其漳州项目工程现场“四通一平”等准备工作已完成,施工前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正在等待国家核安全局颁发建造许可证。当天被问及福建漳州资金渠道时,前述中国核电董事会办公室相关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说明,“项目资金来源一般都是公司资本金和银行贷款二八分”。
同日,记者从中国电力招标网上发现,中广核旗下的广东太平岭核电厂在7月31日发布了一期工程路网二期工程的招标公告,项目内容主要包括施工道路、排水沟、给排水管网、电缆沟和路灯、交通标识标牌、道路划线等项目,工程计划今年9月30日开工,总工期12个月。
资本市场助推
乘着政策的东风,核电资本市场也迎来了新一轮发力。中国广核在7月25日顺利过会后,仅历时一天便拿到证监会IPO核批,可谓闪电发行。根据招股说明书,公司拟发行50.5亿股,募投总额150亿元,其中30亿元将用于投资阳江5号、6号机组,80亿元用于投资防城港3号、4号机组,其余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阳江5号、6号机组装机容量均为1086兆瓦,采用 ACPR1000技术。ACPR1000技术为百万千瓦级二代改进型技术,具备第三代核电主要安全技术特征,并满足了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中国设定的最新核安全法规要求。其中,防城港3号、4号机组装机容量为1180兆瓦,采用的则是”华龙一号”三代技术路线。
而阳江5号、6号机组分别已于2018年7月及2019年7月建成投产;防城港3号、4号机组项目已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布的民用核设施建造许可证,计划于2022年建成投产。中国广核公告表示,此次发行将为公司建立境内直接融资平台,借力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为各项业务扩展获取资金支持。
为获取进一步消息,记者将采访提纲发至中广核官方邮箱,并多次致电公司指定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时止均未得到正面回复。
实际上,早在今年5月份,中国核电也上市发行了价值78亿元的可转债。根据公司公告,募集资金中23亿将用于流动资金的补充,24亿用于田湾5、6号机组建设,31亿用于福清5、6号机组建设。田湾核电站是中国与俄罗斯迄今为止最大的技术经济合作项目,其中5、6号机组装机容量1118兆瓦,采用中核M310二代加堆型,预计将在2021年年度进入商用。
福清核电5、6号机组装机容量为1150兆瓦,作为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6号机组打破了“首堆必拖”的惯例,自2015年5月开工以来主要里程碑节点均提前完成。按计划,福清核电5号机组热试将在10月16日前开始,明年1月将实施首次装料,明年7月投入商运。6号机组将于8月中旬完成主控室可用,明年4月计划冷试,11月首次装料,2021年投入商运。
资本和政策相辅相成之下,核电行业正在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中。一位不愿具名的上海知名投资机构人士表示,“政府积极支持核电产业的发展,使得资本市场更有信心,同时核电具备较好的ROE和现金流,也为A股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核电市场潜力巨大
华泰证券分析师王玮嘉认为,目前,中国已成为煤炭资源净进口国,同时原油对外依存度也处于高位,且由于石油供应国地区战乱等不稳定因素,中国石油输入在量和价两个方面面临的风险增大,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将日趋严峻。核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可完全规避油气能源的进口安全问题,是推进能源安全战略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关研报显示,从发电量数据来看,根据BP、世界核协会等权威机构披露信息,2018年核电发电量占全球全口径发电量的比重为10%,其中法国的核电占比最高,达到69%,美国、英国、俄罗斯核电发电量在本国总发电量中占比约在17%-18%。而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参与编制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中国核电发电量为2865.11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22%。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3862小时。其中,风电、水电、火电、核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分别2095小时、3613小时、4361小时和7184小时,核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远高于其他电源利用小时数。
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862。其中,风电、水电、火电、核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分别2095小时、3613小时、4361小时和7184小时,核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远高于其他电源利用小时数。
不难看出,我国核电发电量绝对值虽然大,但核电发电量占比在国内全口径发电中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核电产业的国产化程度逐步提升,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经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海内外都拥有巨大发展前景。”上述投资机构人士向记者解释道。
在“一带一路”沿线中,有28个国家计划发展核电,规划机组126台总规模约1.5亿千瓦,凭借“华龙一号”和CAP1400双轮驱动,目前中国核电与中广核的“走出去”项目进展顺利,未来还将拓展更多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尽管核电行业复苏势头初显,部分问题依然存在。“2015年后,我国核电审批进入断档期,核电产业链相关企业面临经营困难、人才流失等问题,对我国核电产业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前述投资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从条件来看,我国核电三代机组仍处于发展初期。现阶段,三代核电技术造价仍较高,盈利能力不高,需要规模化后才能提高盈利能力。此外,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备选的沿海核电厂址的资源减少,后续需要向内陆核电发展等。”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曾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规模3000万千瓦以上。根据目前在建项目情况,2020年我国在运核电装机量或将低于5800万千瓦,而且由于近三年未核准新核电,2020年要实现3000万千瓦的在建目标,也存在难度。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国家核准重新开闸,资本逐渐入局,未来核电项目设备招标及开工进度将进一步提速,中国核电市场将展现巨大潜力。
(责任编辑:李春晖)
取代J6L,解放J6N新车曝光,工信部第357-8批N类重卡新品概述
前言:5月市场环比小幅增长,6月期两批新品顺势上行,解放J6N、东风专底X5现身,新长征自卸新品、陕汽德龙发力载货车,行业四轴8×4强势归来,东风凯普特星云进军重卡,换电式BEV全线稳中有进,解放18吨载货、宇通低入口环卫FCV……
5月市场反弹已见亮?新品上涨“春江水暖鸭先知”
根据中汽协汽车工业月度数据统计,今年5月份重卡市场共销售2.6万辆、环比增速8.3%,成功实现触底反弹,同比增速-70.8%虽仍超七成、整体势头却在向好发展,二者分别呈现“W”型和“S”型走势,本月双双处于上扬阶段。今年1-5月,重卡行业累计销售18.0万辆、累计增速-59.7%,销量自去年6月以来已连续下行整一年光景,全行业、车主和经销商们都真切感受到了压力。从销售结构来看,前5月重型货车(牵引 重卡/载货 自卸)累计25.4%占比,相比去年同期的39.7%再次大幅下滑,从四成份额缩水至1/4。
市场端的细微变化往往被“早起的鸟”率先察觉,近期部分车企纷纷加码新品研发,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工信部第357-8批公示合计60款重卡类新品、环比增长50%,而且高于近半年均值的55.3款,具体包括第357批55款、第358批五款。行业在各种政策激励下迅速走高,大伏后的大起也暗示了车企仍然相信重卡基本面具有稳健发展能力(与M类客车业形成鲜明对比)。
1字头载货类涨幅最大,合计35款、净增长13款,环比增长近六成。
3字头自卸类小幅爬升至18款,虽与历史均值27款尚有差距,却也走上正向之路。
由以上可以看出,载货物流行业目前正处于良好的上升之势,而与工程基建、地产项目直接关联的自卸渣土行业仍在低位徘徊,下一步也理应加大刺激力度。
2字头越野类和5字头专用类包括四款和三款,前者细分为载货类三款和自卸类一款,后者则细分为载货物流类的厢运、搅拌和特种作业类各一款。
解放J6N、东风专底X5亮相,新长征新自卸、陕汽德龙发力载货
第358批公示,一汽解放对CA1250P62K1L5T3A1E6平头柴油载货汽车底盘和CA5160XXYP62K1L5E6厢式运输车底盘两款车型选装是否有门下装饰板。经观察灯板细节可知,这并非车型公告主视图的前款或新款J6L造型;进一步对比可知,这是解放利用J6V产品资源、改型而来的新款前围,并已在少部分车型中予以扩展。新造型借用了J6V前中网、保险杠和前大灯,但在灯具“收尾”处和灯板相应位置进行了简化处理,本次产品扩展也揭示了第三款造型或将会被一汽命名为“解放J6N”。6月24日,一汽解放召开本部中重型车产品线成立大会,除了此前的J7外,预计“J6V J6N”将是对原“J6P J6L”的新家族换代产品,另外基于JH6打造的鹰途系列也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东风新疆作为东风商用车的控股子公司,拥有乌鲁木齐、十堰和老河口三个生产基地,拥有畅行、创普等自有子品牌,以及集团共享的天龙、天锦等产品系列。第358批公示,东风新疆对DFV1327GW6DJ载货汽车底盘进行造型扩展,申报了东风专用底盘X5系列新款造型,此前已在少部分牵引产品上进行扩展,本月开始向载货产品延伸。X5造型增大了前围散热面积,采用了新款前大灯,尾部有两个橙色小翅膀造型,配合镂空保险杠,整体构成H型风格,相比此前的畅行D3V、D7V有较大调整,目前已率先在危险品运输产品上应用,预计也将扩展到其他常规车型。
纳入长城旗下的河北长征近日举行了品牌复兴暨新能源1号重卡发布会,第357批公示则申报了不同造型的CZ3310SU60PBEV/1换电式/纯电动自卸汽车底盘,按思维惯性或将命名为“2号重卡”?新车采用另款驾驶室,保留了新长征黑色V字型前中外板的家族风格,其他部位与笔者在第355批重卡篇介绍的某款车型较为相似。
两款新品均为前8后12片板簧悬挂,采用苏州朗高TZ388XSLGD03驱动系统,功率250/360kW,峰值2800Nm@3000rpm,最高车速89km/h。根据慢充和换电的特点,二者整备质量略有差异:前者采用宁德时代LFP动力电池、整备质量13.85吨,后者还可选湖北亿纬电池方案、整备质量12.55吨,根据能量密度140Wh/kg估算,电量相差大约180度左右。形成整车后,货箱有5.4/5.6/5.8米三种规格,载质量为13.32/14.12或12.02/12.82吨。
陕汽德龙近来在载货重卡领域动作频繁,第357批公示也有代表车型入选:
德龙X5000S系列作为两代产品承上启下的重要纽带,本月也开始涉足载货重卡,申报了SX1329/1319XD6F1-S载货汽车底盘,除了因GVW引起后悬挂略有差异外,其他主参数基本一致。两车整备质量均为9.6吨,均采用潍柴12.54L、550/530/510/480马力或西安康明斯11.8L、490马力五组柴油机方案,最高车速89km/h。前者与SX5329XLCXD6F1-S冷藏车、后者与SX1319XD456F1-S载货汽车同期申报,形成整车后全长均为12米,货箱和栏板分别长9.4和9.5米,额定载质量18.87或19.07吨、载质量系数1.46或1.62,油耗均为37.0L/100km。
德龙M6000系列自从推出后已申报了8×4自卸、6×4和6×2载货等多款产品,本月继续下沿至两轴4×2载货领域,申报了SX1189VB1WQ1载货汽车底盘。该车全长8.075/8.875米,轴距4.8/5.1米,驾驶室准乘2人,整备质量5.35吨,前2片板簧、后复合/空气悬挂,搭载潍柴6.8L、245马力柴油机,最高车速80km/h。从型号代际可知M6000也是陕汽德龙的最新一代产品,将与其他的6000系列共同成为主打产品。
柴油动力收复半壁江山,替代燃料再遇新政支持
自本月起,笔者将“细分GVW 燃料类型”和“轴型结构 驱动形式”四个数据维度进行重新组合,尝试提供更清晰的数据可视效果。
分GVW吨位和燃料类型看:
本月细分吨位维持在八个级别,数量环比不变、覆盖16-32吨,只有一款重汽五岳申报的两轴17吨TAZ5176TA特种作业车底盘,32吨以上的超限类新品继续缺席。
柴油动力方面,本月以合计30款占比半数,夺回在燃料榜上的排名。其中18吨和31吨都有增长势头,前者更以11款夺得细分GVW中的首位,31吨也有九款;其他细分GVW合计十款,大致构成“两强 其他”的三足鼎立格局。
替代燃料方面:燃气动力本月CNG和LNG各一款。新能源动力本月继续攀升、合计28款,NEV渗透率虽降至46.6%,依然处于良好发展轨迹。其中:BEV以22款占据36%份额,主要集中在31吨;FCV和HEV分别为五款和一款,前者主要集中在18吨。
6月24日,四部委联合发布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包括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加强交通电气化替代和提高燃油车船能效标准。以上从政策层面对发展替代燃料运输工具予以了肯定,不论是NG、甲醇以及新能源动力,都必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月两款NG新品均采用气瓶轴间底置方案。
重汽济南商用车申报了ZZ1316V466HF1C载货汽车底盘,CNG动力、采用轴间车架两侧各布置四组气瓶的方案,更适合载货车的“平车架、长货箱”布置形式,汕德卡驾驶室、准乘2/3人,五组板簧悬挂可选,搭载重汽12.42L、520/480/460/440马力气体机,最高车速89/110km/h。该底盘与同型号载货汽车同期申报,形成整车后全长11.1/12米、货箱长8.6/9.52/9.6米,额定载质量18.27/18.2吨、载质量利用系数1.46。
陕汽集团申报了SX1269MC4TLWQ1载货汽车底盘,用于危险品运输,LNG动力、轴间车架左侧布置单气瓶 右侧储气筒的方案,德龙M3000驾驶室、准乘2人,GVW=26吨、整备质量9.55吨,6×4驱动形式,前3/10片板簧后空气悬挂,搭载潍柴10.52L、390/350马力气体机,最高车速80km/h。
湖北程力利用行业中极其成熟的东风140产品资源,申报了长头结构的CL2180EDJ6越野自卸汽车底盘,后双轮、4×4驱动形式,车宽2.28米、驾驶室准乘2/3人,轴距4.8米,前9后10 8片板簧悬挂,搭载玉柴6.23L、245马力柴油机,最高车速88km/h。该底盘与CL2180ZDS6ZK越野自卸汽车同期申报,形成整车后全长7.81米、货箱长4.56米,额定载质量8985/9050kg、载质量利用系数1.04,油耗25.86L/100km。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以福田戴姆勒欧曼行星为基型车,申报了WS1180BEVJ纯电动载货汽车底盘,驾驶室准乘2/3人,轴距5.05/5.3米,六组板簧悬挂可选,搭载宁德时代LFP动力电池,苏州绿控185kW驱动系统,最高车速89km/h。该底盘与万山WS5180TXSBEV纯电动洗扫车同期申报公告,形成整车后全长8.96米,仅选用5.3米轴距,装有箱体和清扫装置,主要对路面进行清扫作业。
四轴8×4强势归来,东风凯普特星云进军重卡
分轴型结构和驱动形式看:
四轴新品仅有8×4一种驱动形式,以33款新品、55%份额独占头名,遥遥领先于其他形式。本月没有8×2小四轴新品,而且载货类以19款新品逆转自卸类的14款则属意外,工程基建领域尚未充分发力可见一斑。
三轴新品本月仅有六款新品,一成占比已极度弱势,其中6×4和6×2小三轴各三款,载货类和自卸类比例2:1。
两轴新品合计21款、占有35%份额,其中:四款全驱越野4×4新品,包括载货类三款和自卸类一款;4×2合计16款、份额超1/4,包括载货类14款,并有两款自卸类新品,即江淮麒麟J3系列HFC3161P3K3A34S自卸汽车底盘和北汽福田瑞沃大金刚ES1系列BJ3184DLPFD-03自卸汽车底盘。
(注:驱动形式统计中不含5字头超限类底盘,如特种作业、泵车、起重机、消防、油田、修井机等,故略少于轴型结构数量总和,但不影响总体格局)
载货类动力Max=560马力/412kW,即潍柴12.9L的WP13H560E68A柴油机,由陕汽集团SX1329GD6载货汽车底盘采用,德龙X6000驾驶室、准乘2人。这是德龙X6000首次介入载货车领域,与上文的X5000S、M6000系列新品遥相呼应,也证实了陕汽德龙发力载货车的构想。该底盘GVW=32吨、整备质量9.5吨,前2片板簧后空气/复合悬挂可选,最高车速89/120km/h。
载货类动力Min=195马力/143kW,即东风康明斯4.0L的D4.0NS6B195柴油机,由东风股份EQ1181L8TDD载货汽车底盘采用,凯普特星云驾驶室、并有保险杠和前大灯变型方案,车宽2.41米、准乘3人, 4.1/4.4/4.7/5.2米四组轴距可选,三组板簧悬挂可选,亦可选择玉柴4.156L、200马力柴油机动力方案,最高车速89km/h。这也是东风股份中重卡的多元化举措之一,除了多利卡D9/K和T32系列外,还可提供多种中卡升级方案,如此前的福瑞卡千钧王系列、本次的凯普特星云系列。
自卸类动力Max=460马力/341kW,即一汽11.05L的CA6DM2-46E68柴油机,由一汽CA3311P66K24L2BT4E6平头柴油自卸汽车底盘采用,解放J6P驾驶室、准乘2/3人,四轴8×4驱动形式,16组板簧悬挂可选,最高车速89km/h。
自卸类动力Min=185马力/135kW,即玉柴4.156L的YCDV4263-185柴油机,由江淮汽车HFC3161P3K3A34S自卸汽车底盘采用,江淮麒麟J3系列驾驶室、准乘3人,车宽2325-2550mm共五组方案可选,与东风天锦KS神似,GVW=16.2吨,整备质量4.75/5.05/5.2吨,轴距3.4/3.6米,16组板簧悬挂可选,亦可选择玉柴同系列200马力/147kW柴油机方案,最高车速89km/h。
换电式BEV全线稳中有进,解放18吨载货、宇通低入口环卫FCV
本月BEV新品以换电式稳中有进为主要特征,前文提及的四部委实施意见指出,要“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网络建设,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这从政策层面对换电式和快充式予以了正面肯定,对高度敏于政策风向的商用车行业而言,产品闻风而动也是下一步的必然趋势。
本期历史格局对应的第344-356批变化不大:载货类18.8%-19.8%,自卸类59.2%-61.6%,牵引类63.3%-64.4%。其中数量变化明显的仍为自卸与牵引类,而慢充式已退居二线,此消彼长的势头更为迅猛。
本期HDT的换电式载货类新品首次超过四成占比,这也给慢充式载货类发出了信号——切不可因长期居安而忘记思危,在利好政策加持的影响下,换电式的凌厉攻势可能比想象中来的要快。换电式自卸类和牵引类齐头并进,本月双双逼近八成关口。
一汽集团第357批公示申报了4×2的两轴18吨FCV新品,首度涉足该领域,同时三电选择与行业靠拢、也更接近全国市场。具体看,CA1181P62L5FCEV燃料电池载货汽车底盘采用新款解放J6L驾驶室、准乘2/3人,轴距7.3米,前7后7 3片板簧悬挂,搭载上海重塑燃料电池 宁德时代LFP动力电池,一汽集团自用171kW驱动系统,最高车速89km/h。该底盘与CA5181XXYP62L5FCEV燃料电池厢式运输车同期申报公告,形成整车后全长12米、货箱长9.6米,额定载质量8.77/8.7/7.87/7.8吨。
宇通集团在推出BEV低入口环卫车W18后,第357批公示再度介入FCV环卫领域,申报了ZKH1182P1FCEVJ燃料电池载货汽车底盘,类似前置公交的驾驶室准乘2/3人,轴距5.4米,前3/8后10片板簧悬挂,搭载上海重塑燃料电池 宁德时代单体/郑州深澜成组LFP动力电池,宇通客车500kW驱动系统,最高车速90km/h。该底盘与YTZ5180TXSD0FCEV燃料电池洗扫车同期申报公告,形成整车后全长9.72米、额定载质量4.47/4.4/4.12/4.055吨,装有箱体和洗扫装置,用于道路、厂(场)区的洗扫作业。目前业内FCV环卫车辆尚不多见,相对的“蓝海”也可能是氢能考虑的又一个发力点。
图文:C3
新车|全新动力+无尾翼设计,标志9X8发布!能否夺回勒芒冠军?
文:懂车帝原创 周桐
[懂车帝原创 产品] 勒芒24小时耐力赛对于喜欢汽车的用户来说一定不会陌生,它不仅要求赛车的速度,同时对于稳定性与节油能力也有着很高要求。而在近日,标志在海外发布了一款全新的Hypercar超跑——标致9X8。它将参加 2022 赛季的 FIA WEC 国际汽联世界耐力锦标赛 LMH 组别的比赛。
新车特点:
根据官方信息显示,标致9X8的"9" 延续了标致最新一代顶级耐力赛车系列的名字,即标致905和标致908,两者都成为了标致品牌的冠军标志。而“X”则代表了标致超级跑车的四驱技术和混合动力总成,“8”是标致当前所有车型名称的后缀,从2008到4008和5008,再到408和508L,都是以8为后缀。
标致9X8的外形和气动特性遵守了国际汽联(FIA)和法国西部汽车俱乐部(ACO)为新勒芒超级跑车 (LMH) 级别制定的规则,该级别的前身为LMP1组别。标致官方介绍道:“根据新规,我们有机会尝试在不需要尾翼的情况下让车辆达到所需的性能水平。我们也认为这一点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优势,我们不止于能够有所突破,更想引领一个发展方向。”
标致9X8经标致运动部门的工程团队和标致设计部门密切配合打造,流畅的线条及无尾翼设计使新车看上去极具攻击性,而其前后灯的三条爪状轮廓也是标致的经典造型。此外,车身和驾驶舱的浅灰色配色和对比鲜明的绿色 / 黄色也成为了新车的一大亮点。
高耸的轮拱设计增强了车侧线条的平衡感,翼形通风口为轮胎留出了顶部空间。此外,车尾在细节上可谓精雕细琢,扩散器上方还留有一段 " 告别尾翼 " 的俏皮话。根据官方描述,新车长宽高分别为5000/2080/1180毫米,轴距3045毫米。
新车搭载的混合动力总成是在最新的 FIA WEC 规则下打造而来的,其中2.6升双涡轮增压 90 度V6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680马力,重量为165公斤放置于驾驶员身后。传动系统方面,与发动机匹配的是七速序列式变速箱,它将由安装在方向盘上的换挡拨片控制。此外,新车还将配有全时四驱系统。
电机系统方面,新车搭载了一台前置的200 千瓦电动机,这台电动机将负责驱动前轮。此外,新车还配备轻便、高效的单速变速器和最新一代的逆变器,以将电池电力传输到电机。新车搭载的900 伏高密度高压电池由标致运动和道达尔子公司 SAFT 共同开发,完全集成在汽车内部(位于驾驶员身后和油箱下方)。
虽然新车的内燃机输出功率为500千瓦,电动机的功率为200千瓦,但WEC规定比赛期间的最大输出功率仅为500千瓦,且禁止在低于120公里/小时的时速下使用电能,所以新车只有在达到一定速度之后才会让电动机介入驱动。
编辑点评:
从造型设计来看新车大胆设计确实十分新颖,无尾翼设计如果真的能替代传统尾翼带来的效果倒也不失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全新的混合动力系统无论是从电池电控还是油电配合上都十分复杂精密,而作为其征战勒芒的重要利器之一,想必也经过了很多考验和检查,我们也期待新车在赛场上的表现,懂车帝也将持续为大家带来报道。
多氟多研究报告:乘风破浪,氟化工龙头蜕变前行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证券,王喆)
公司概况:以技术驱动为内核,领军无机氟化工
深耕新能源半导体,无机氟化工龙头
公司深耕无机氟化工行业多年,目前是行业的龙头。公司氟化物业务主要生产氟化铝、 冰晶石和氢氟酸。新材料业务主要包括六氟磷酸锂、新型锂盐、电子级氢氟酸和电子级硅 烷,此外公司还生产软包电池,目前公司是世界第一大无机氟化工企业。
突破性技术引领进军新能源。公司自主研发的晶体六氟磷酸锂产品打破了国外企业对 六氟磷酸锂市场的垄断,成功实现了进口替代,大幅降低了六氟磷酸锂的市场价。2022 年上半年,公司已形成年产 30,000 吨的六氟磷酸锂产能,市场份额位居行业前列。产品 供给国内主流电解液生产厂商,并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销量位居世界前列。此外,公 司还是国内较早开始研究开发锂离子电池材料的企业,公司于 2015 年正式开始锂离子电 池材料生产业务,随着焦作市工业产业集聚区西部园区新工厂产能的建设和释放,我们预 计未来该业务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公司已经成功进入半导体重要供应链环节。公司现已具备年产 50,000 吨的电 子级氢氟酸产能,其中半导体级氢氟酸产能 10,000 吨,产品销量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已 进入台积电南京工厂等多家半导体供公司的供应商体系,并已成功实现批量出口。
逐步聚焦主业,核心产品技术先进
公司前身焦作市国营冰晶石厂,于1999年正式成立有限公司,并经过四次增资于2004 年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 2010 年 5 月上市,是我国无机氟化工行业最早的上市公司 之一。2015 年公司收购红星汽车 69%的股份,布局新能源汽车制造,但在 2020 年公司 剥离了汽车业务,同时收购了焦作伴侣纳米材料工程有限公司,并于 2021 年出售了小贷 业务,重新聚焦氟化工,坚定深耕主业。
公司在主要产品六氟磷酸锂、无水氟化铝、电子级氢氟酸和锂电池上技术先进,现均 已处于技术成熟期。尤其是六氟磷酸锂,公司具有 14 项相关发明专利,该技术采用双反 应釜中循环反应,经过过滤干燥制得高纯六氟磷酸锂,属于国内首创,公司对其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公司通过对该产品的生产研发,实现了原材料国产化。在无水氟化铝方面,公 司已取得发明专利 8 项,随着供给侧改革成果凸显,落后产能逐渐淘汰,公司作为国内铝 用氟化盐行业龙头,市占率和成本优势进一步提升。
公司生产的电子级氢氟酸品质达到 UP-SSS 级(G5 级别),产品纯度达到 PPT 级(目前半导体用电子级氢氟酸的最高级别), 能够满足目前最先进工艺制程对材料的要求,是全球为数不多能规模化生产高品质半导体 级氢氟酸的企业之一,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公司锂离子电池已申报专利 72 项,公司与中 科院、厦门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展开新型高 电压、高安全性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开发,模块化电池成组技术,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 研发),开展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系统研究。
管理团队稳定,实控人掌握核心技术
管理团队稳定,实际控制人李世江先生多年深耕氟化工领域,对行业认识深刻。截至 2022H1,李世江先生直接持有公司 11.42%股权,并通过焦作多氟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间 接持有公司 1.87%股权,合计持有公司 13.29%的股份。李世江先生拥有发明专利 106 项、 科技成果 13 项,主持制修订多项国家、行业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国际 ISO 标 准氟化盐组召集人。
核心管理人员背景丰富,学历较高,具有优秀的管理经验。公司核心管理层均持有硕 士学位,其中董事长、高级工程师李世江先生掌握核心技术,且履历丰富,拥有丰富的管 理经验。副董事长李凌云女士毕业于悉尼大学物流管理硕士,自 2007 年加入公司,已经 任职公司多年。总经理李云峰先生为高级经济师,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公司另 一位董事陈岩为高级工程师,也具有深厚的技术背景,曾任河南林县化肥厂技术员,河南 省石化厅设备处工程师,河南省化工装备联营公司副经理、董事长兼总经理,河南省复合 肥推广中心主任,河南省政协第七、八、九届科技界委员,第八、九届常委。
受益锂电行情,净利负转高增
公司的营业收入结构主要由氟化物、新材料和锂离子电池构成。其中新材料占营收比 重逐年提高,主要是由于六氟磷酸锂产能的快速扩张。新材料业务自 2019 年起飞速扩张,2021 年收入占比已高达 52%。新材料为公司贡献的毛利逐步提升,2021 年达到了 82% 以上。公司的盈利主力由氟化盐逐渐转为了新材料。
公司营收增速转正并保持高增长。2019 年公司营收负增长,净利润为负,主要是由 于应收的坏账计提和资产减值的计提。同时公司也在积极通过法律手段减少坏账并取得成 效。自 2020 年开始,公司营收增速、净利润及增速双双转正,并在 2021 年取得爆发式增 长。随着和比亚迪的战略合作长期协议的签订、和 Enchem Co.Ltd.的十亿订单签约,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78.09 亿元,同比增长 83.9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 润 12.60 亿元,同比增长 2490.82%;2022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0.27 亿元,同比增长 107.5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4.02 亿元,同比增长 355.54%。
2020 年开启电解液产品收获之年。公司不仅成功开拓了国际知名客户并实现批量供 应,与 AESC、Northvolt、Dyson、SDI、BMW、Panasonic 等均已进入密切合作阶段。 公司提前布局电解液储能应用市场,目前,公司创新产品领先抢占了 80%以上的 5G、铁 塔等储能市场。并且目前自产自用多种电解质及添加剂,包括六氟磷酸锂(LiPF6)、双氟 磺酰亚胺锂(LiFSI)、二氟磷酸锂(LiPO2F2)、硫酸乙烯酯(DTD)等,无论是生产规模 还是工艺水平均处于市场领先水平。
2019 年以来,公司各项费用率持续走低,成本控制优秀。除了研发费用率,自 2019 年起,公司的销售费用率、财务费用率、管理费用率一直表现出明显下降的态势。公司总 体的费用率也持续下降,控本能力优越。公司国内拥有 9 座自有氟矿山,拥有年产 30 万 吨氢氟酸的生产线,使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着成本优势。公司研发费用率保持稳 定,略微上升,在 2021 年达到 1.66%,反映了公司对技术的重视和持续投入,使公司始 终保持丰富的产品品种,拥有多种多样的新型锂盐和集流体保护材料。
业绩有望持续向好,产能扩张快速布局
公司的客户遍布国内外,较为分散,长协保证业绩确定向好。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能 向日韩出口六氟磷酸锂的国内企业,2021 年出口占总营收比例达 30%,其中韩国销量占 比 20.18%,日本占比 10.43%。公司重大客户较为分散,2020 年公司前 5 大客户仅占公 司营收的 19.73%。自 2021 年公司与比亚迪签署 2022 年-2025 年 4 年长期供货协议之后, 比亚迪成为公司第一大客户。此外,公司还和 Enchem Co.,Ltd.以及孚能科技签订有长期 大额的六氟磷酸锂采购协议,使得未来业绩持续向好具备较高确定性。
公司围绕主营业务及行业不断快速扩产,建设能力一流。公司定增募投项目的基建完 成任务只用到 43 天。2022 年 4 月公司六氟磷酸锂产能达到 3 万吨,公司预计 2022 年、 2023 年底将分别达到 5.5 万吨、10 万吨,2022 全年出货量将达 3.5-4 万吨。公司在新型 锂盐方面也持续加大布局,拥有成熟的 LiFSI 线,随时可以量产,同时还具备商业化生产 六氟磷酸钠的能力。电子化学品方面,公司还有继续扩产计划,有望未来成为行业龙头。 锂电池方面,公司扩产迅速且规模较大,积极备战新能源储能板块。
公司通过内生式扩产和收购重组扩张版图,双管齐下。公司自产主要产品的核心关键 原材料,包括目前的主流锂盐、新型锂盐、锂电池、电子级氢氟酸等,此外还陆续收购了 焦作伴侣材料、洛阳蓝宝氟业有限公司等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同时,公司持续创新完善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构建循环产业链体系,获取持续的成本竞争优势,巩固和扩大公司 在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
锂盐行业:已达供需转折点,强者恒强
新能源产业高景气持续,带动锂离子电池需求激增
《巴黎协定》后各国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2015 年《巴黎协定》提出,要实现 2℃温 升控制目标,全球要在 2065~2070 年左右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推动世界各国制定相应 减排降碳国家战略。《博鳌亚洲论坛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 2022 年度报告》显示,截至 2021 年 12 月底,全球已有 136 个国家、115 个地区、235 个主要城市和 2000 家顶尖企 业中的 682 家制定了碳中和目标。碳中和目标已覆盖了全球 88%的温室气体排放、90% 的世界经济体量和 85%的世界人口。2020 年 9 月我国提出“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双碳”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
新能源汽车是实现交通行业碳中和的关键支点,得到有力政策支撑。近年来,全球碳 中和政策导向加速全球汽车电动化,世界各国出台了多项政策规划,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 产业发展。我国的《“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要“聚焦新一代新能源 汽车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欧盟作为全球范围内碳减排、能源转型的引领者和主要推动者,在 2021 年 7 月发布《Fit for 55》草案,要求交通领域在 2035 年起新车注册全部零排放。2021 年 8 月,美国白宫发布 声明,目标在 2030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达 50%。政策推动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2021 年新 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增长,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近 650 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 108%。中 欧美三大主要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有望继续保持高景气。
电动汽车将长期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流地位。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 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按动力系统对我国的 新能源汽车进行划分,纯电动汽车是我国产销最多的新能源汽车种类。随着电池性能、续 航里程的提高,消费者对于纯电车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2021 年纯电动汽车产量占我国 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 82.99%,销量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 82.82%。国务院于 2020 年 10 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明确了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 展目标,即到 2035 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将全面电动化。 从目前市场现状和未来政策方向来看,纯电动车将长期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流地位。
电动汽车成本中枢下移利好电动化进程。电动汽车整车成本中电池占比最高,约为 42%,对整车成本影响较大。2018Q4 到 2021Q4 电池市场价格分别已经从 1.35 元/Wh(三 元)和 1.25 元/Wh(铁锂)下降至 0.83 元/Wh(三元)和 0.65 元/Wh(铁锂),下降幅度 超 35%。随着动力电池技术发展,三元以及铁锂电池成本有望继续下行,新能源电动车整 车成本进一步下降,产品力也将继续增强。
政策支撑与成本利好共同驱动全球动力电池需求持续爆发。政策导向和成本利好双重 因素驱动下,全球电动汽车产量、渗透率于近年来迅速提升,进而拉升动力电池产量。考 虑到电池技术进步、汽车智能化拉动用电需求,电动汽车单车带电量有望逐步提升。中信 证券研究部于 2022 年 7 月 6 日外发的《中信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 2022 年下半年投资策 略:产业深化发展,创新驱动进步》中,预计 2025 年全球动力电池总需求将达到 1380GWh, 对应 2020-2025 年 CAGR 为 58.7%。
储能电池是实现能源领域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世界需要在未来 8 年内将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才能将本世纪末全球升 温幅度控制在《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之内。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自能源方面。全球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 2040 年 要比 2019 年的水平下降 75%,才能在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因此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是实 现碳中和的重要环节。由于新能源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将 对电力系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以锂离子为代表的储能电池是解决风电、光伏发电间 歇波动性,实现“削峰平谷”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全球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目标奠定储能电池需求爆发。我国国家层面,《“十四五”规划 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 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在多地部署风、光电等清洁能源基地, 目标是“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 20%左右”。在储能方面《规 划》指出要“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新型储能技术规 模化应用”。2021 年 7 月,《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 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 30GW,到 2030 年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 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2022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 实施方案》提出到 2025 年电化学储能技术系统成本降低 30%以上,到 2030 年新型储能 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
储能电池需求在通讯及数据中心也具备增长空间。在通讯储能中锂离子电池主要是用 作后备电源,随着 5G 通讯发展,我国通讯储能领域仍将处于高速发展中,储能电池需求 有望持续增加。数据中心属于高能耗产业,2018 年能耗约占我国总发电量的 2%,未来随 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能耗将进一步扩大。2021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贯彻落实碳达 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 5G 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 求结合储能技术提升可再生能源在数据中心能源供应中的比重。虽然目前数据中心储能电 池主要为铅酸电池,但锂离子电池作为数据中心储能电池已在逐步取代铅酸电池,未来随 着锂离子电池成本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控制,具有极大发展潜力。
储能锂离子电池需求有望迎来快速增长。配套储能政策激励储能产业发展,“东数西 算”背景下数据中心产业发展将刺激本地储能需求,同时在 5G、分时电价的共同作用下, 储能需求刚性增长,储能电池行业有望迎来稳步、快速的增长阶段。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 于 2022 年 7 月 6 日外发的《中信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 2022 年下半年投资策略:产业深 化发展,创新驱动进步》,预计 2022-2025 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将分别达到 130、260、400、 500GWh,对应 2020-2025 年储能电池需求 CAGR 为 242.6%。
锂离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提振锂电产业上游六氟磷酸锂需求
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核心组分之一。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四 大部分组成,目前主流的商用电解质是液体电解质,也被称为电解液,一般由锂盐(溶质)、 溶剂、添加剂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按质量占比,溶剂占 80%-85%、锂盐 占 10%-12%、添加剂占 3%-5%)。电解液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迁移的媒介,是锂电池 达到高电压、高比能等优点的保证,其指标直接决定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 循环寿命、安全性能、宽温应用等。
六氟磷酸锂是目前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电解液溶质(锂盐)。锂盐溶解于溶剂体系中 并电离,部分形成溶剂化的锂离子和对应阴离子团,提供离子导通能力。锂盐的选择需要 考虑相应的离子迁移率、离子对解离能力、溶解性、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固体电解质 膜形成能力、集流体钝化能力、环境影响等。另一方面,锂盐是电解液体系的主要成本来 源,这使得综合性能较好、成本相对较低的六氟磷酸锂 LiPF6 成为现有锂电池电解液中的 主盐。近年来,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以下简称双氟)等新型锂盐取得突破性进展, 且双氟在导电性、热稳定性、抗水解性等方面较六氟更具优势,但考虑到成本及产业化时 间等问题,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下游电池厂商仍将主要使用六氟电解液,而新型锂盐目 前基本以少量添加的方式与六氟磷酸锂组合,作为对电解液性能的补充。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激增以及储能规模化发展驱动锂离子电池需求激增,进而提振对电 解液及其上游锂盐(六氟磷酸锂)的强劲需求。在电解液单耗将随着电池技术发展小幅下 降的前提下,预计 2025 年全球电解液需求将达到 252.9 万吨。按 12%的添加比例计算, 预计2025年全球六氟磷酸锂需求将达到30.3万吨,为2020年需求的7倍;对应2020-2025 年 CAGR 为 52.5%,六氟磷酸锂需求将持续维持高景气。
供给远大于需求,未来六氟磷酸锂价格或将继续承压
六氟磷酸锂价格理性下滑,年内跌幅已近六成。供需格局决定价格走势,2020Q4 以 来,随着全球疫情得以控制,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带来动力电池需求增长,与此同 时,全球能源转型带来储能电池需求增长,二者共同推动锂离子电池需求爆发,导致上游 六氟磷酸锂供需格局趋紧,其价格自 2020Q4 进入高景气周期,连涨 19 个月至今年 3 月 创下历史高点 59 万元/吨,2022 年 3 月均价同比上涨 518%。2022 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 区受疫情影响,锂电池需求增速环比放缓,六氟磷酸锂需求受阻,导致六氟磷酸锂价格开 始出现调头向下,目前维持在 26 万元/吨。
六氟磷酸锂“过山车”式价格走势并非首次出现。2015 年受首批新能源汽车浪潮驱 动,六氟磷酸锂价格持续走高,迅速拉升至 2016Q1 的历史高点。彼时,受新能源汽车需 求拉动,六氟磷酸锂原有龙头企业大幅扩产,行业的高利润同样引来众多新竞争者入局。 然而由于化工行业产能调配存在一定滞后性,新增产能于 2017 年开始集中释放,叠加新 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行业景气度回落,动力电池价格向下,国内外六氟磷酸锂供过于求,价 格一路暴跌,至 2020 年第三季度下探至 7.5 万元/吨,紧贴生产成本线。
供需失衡导致现阶段六氟磷酸锂价格下跌。自 2020Q4 以来一路暴涨的六氟磷酸锂价 格吸引行业龙头及新入局者(跨界资本)同时大幅扩产。2022 年以来,部分下游厂商复 工缓慢,叠加各地疫情出现反弹,进一步影响下游行业开工,进而影响了六氟磷酸锂的采 购节奏;且近期六氟磷酸锂计划新增产能正陆续释放,供给端的压力得到缓解,市场供应 量及库存量持续上升,供需结构转变下产品价格开始理性回落。 由此可见,六氟磷酸锂市场是一个周期性波动较为剧烈的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技 术难度高、扩产速度慢、扩建周期长(约需 2 年),再加上所处新能源行业受政策影响波 动较大,很容易造成扩产周期与价格上升周期的错配,导致需求高点产能不足、价格暴涨、 扩产加快,而产能高点市场需求不足、价格回落较快、亏损停产的局面。
六氟磷酸锂产能规划远超需求,价格短期或仍将承压。现阶段,国内具备六氟磷酸锂 产能的上市公司不少,包括多氟多、天赐材料、永太科技、天际股份、延安必康、杉杉股 份、石大胜华等。按照各企业扩产计划,随着天赐材料、多氟多等企业的六氟产能于 2022 年中开始释放,至年底全球六氟产能预计将达 14.7 万吨;如各企业规划产能均能如期顺利 释放,预计 2024 年全球将有高达 57.3 万吨的有效六氟磷酸锂产能,远超我们预测的同期 需求量。随着六氟磷酸锂新增产能的进一步释放,预计未来中长期内,六氟磷酸锂价格将 呈下行走势。
六氟磷酸锂行业头部效应愈发凸显,多氟多占据规模优势和先发优势
预计未来六氟磷酸锂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公司产能规模优势显著。伴随产能集中释 放,预计未来三年天赐材料、多氟多、天际股份、永太科技四大头部公司的合计产能集中 度将始终高于 60%,市场格局更加有序,其他小企业、新进入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目前 看来多氟多、天赐材料的双龙头格局暂时难以撼动,二者 2021 年产量均在万吨以上的量 级,产能规模优势显著;此外,天际股份、延安必康、永太科技等公司产量也在 2000 吨 以上;而石大胜华从溶质拓展至溶剂,发展为一站式电解液材料供应商,金石资源、深圳 新星等新进入者原有业务多与氟化工相关。
扩建产能快速落地,公司占据先发优势。多氟多现已具备 3 万吨六氟磷酸锂产能,其 中包括2万吨/年晶体六氟磷酸锂产能。公司新建的5000吨产能原计划在今年1月份达产, 实际在去年 12 月份已经实现,有效避开了后期产能集中释放的拥挤阶段,这得益于多氟 多快速且成熟的项目建设能力,并且对各个环节的成本及质量有稳定的把控,是新进入六 氟行业的其他公司无法做到的。
覆盖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首创双釜法生产工艺,筑牢多氟多成本优势
目前六氟磷酸锂大规模工业生产主要采用氢氟酸溶剂法和有机溶剂法。六氟磷酸 锂(LiPF6)合成工艺主要有气-固反应法、氢氟酸溶剂法、有机溶剂法、离子交换法 等,其中氢氟酸溶剂法和有机溶剂法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中。 氢氟酸溶剂法利用五氟化磷(PF5)和氟化锂(LiF)易溶于氟化氢(HF),并通 过均相反应合成六氟磷酸锂;使用该方法的厂商主要包括多氟多、天际股份、延安必 康等,按照工艺流程的不同,分为以森田化工、天际股份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流程和 多氟多自主研发的双釜法两种。氢氟酸溶剂法生产的六氟磷酸锂是结晶状的固体,相 对液体而言纯度更高、品质更稳定、适用范围更广,在封装时充入惰性气体保持良好 密封,方便远距离安全运输。
多氟多双釜法合成工艺领跑固态六氟生产商,有效减少原材料消耗量。多氟多自主创 新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双釜法合成工艺制备超高纯度晶体六氟磷酸锂产品,将五氯化磷与无水氢氟酸在-20 至-30℃反应制取五氟化磷,加入氟化锂在特制的双反应釜中循环反应, 经过过滤干燥制得高纯六氟磷酸锂。该工艺采用双釜循环反应,相比于传统的单釜工艺, 有效降低了产品转移环节中产品金属离子的污染,保证产品稳定性,提高了产品质量;且 该工艺五氟化磷、氟化锂反应充分,叠加材料的循环使用,能使原料整体利用率得到有效 提高,从公开获取的六氟项目环评报告中对比可知,多氟多固态六氟生产所需的无水氟化 氢、氟化锂、五氟化磷三大主要原料(按化学反应方程式换算)均低于同行消耗量均值, 平均每生产一吨六氟,公司较同行少消耗 0.56 吨无水氟化氢;
同时,公司采用真空过滤干 燥一体化方法,和国内外其它同类技术将过滤和烘干分为两个工段相比,缩短了工艺流程, 能够提高约 10%的生产效率;此外,在原材料方面,多氟多研发了工业氟化氢、工业碳酸 锂纯化工艺,首创了反应和结晶新工艺,各项指标优于国内同行业水平。双釜法合成工艺 已成功过申报多项专利技术,其中发明专利 22 项,实用新型专利 10 项,授权专利 20 项, 授权发明专利 16 项;公司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保持战略前瞻,加码布局双氟磺酰亚胺锂等新锂盐
下一代锂盐双氟磺酰亚胺锂契合未来电池发展。电池的未来发展方向依然是更高的能 量密度以及更宽的工作温度,而当前一代的电池技术锂离子电池也依然还存在提升空间。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主要由正、负极以及电解液共同决定,因此电池性能突破可通过提升电 解液性能来实现。目前基于六氟磷酸锂的有机电解液存在离子迁移率有限、高温稳定性较 差的问题,若采用双氟磺酰亚胺锂的有机电解液则可大幅提升电池在上述方面的短板,因 此双氟磺酰亚胺锂被视作下一代电解液的核心锂盐。
电解液溶质锂盐分为无机锂盐和有机锂盐,无机锂盐相比有机锂盐制造环节少、提纯 难度低,具有成本低、工艺壁垒低的优势,因此目前市场主要采用六氟磷酸锂(LiPF6)(以 下简称六氟)作为锂盐,受益下游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六氟价格持续走高。但六氟化学性 质不稳定,构成的电解液对湿度、温度变化高度敏感,0℃下六氟磷酸锂导电率仅为常温 下的 50%,且六氟磷酸锂分解时可能产生强挥发性的 HF,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而在新型 有机锂盐中,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以下简称双氟)性能优异,符合未来电池电解液 发展趋势。
相比六氟,双氟在导电性、热稳定性、康水解性等方面更具优势,可在高温环 境下保持良好的电池性能。此外双氟在电池中可形成更薄更均匀的 SEI,进而提升稳定性。 随着六氟价格的提升与双氟制造工艺的进步,预计双氟经济性将逐步显现,渗透率有望在 未来几年逐步提升。公司在六氟、双氟领域均有产能布局,早在 2016 年公司就已计划建 设六氟和新型锂盐的项目,公司有望在高速增长的电解液市场中持续受益。
双氟磺酸亚胺锂技术发展趋于稳定,成本下行。双氟磺酸亚胺锂自 2012 年全球首次 商业化以来,经过 10 年发展,技术已经趋于明确,主要分为三步法(氯磺酸法)和两步 法(硫酰氟法),其中基于氯化亚砜的氯磺酸法单吨成本已可控制在 12 万元左右。随着规 模化和技术突破,自 2017 年起双氟磺酰亚胺锂市场价格以每年 15%速度迅速下降,2021 市场价格为 34.1 万元/吨,相较目前的六氟磷酸锂价格已具有一定可比性。
企业加码布局双氟磺酸亚胺锂,电解液行业或进入技术变革期。目前大量公司开始布 局或加码双氟磺酸亚胺锂产能,我们预计 2023 年以及 2024 年,产能将分别同比扩大约 3.4 万吨和 5.91 万吨;2025 年 LiFSI 规划产能将达到 14.4 万吨,较 2021 年增长 1180%, 对应 2021 年-2025 年表观产能 CAGR 为 89.1%。基于 2021 年 12 月 6 日发布的《中信证 券能源化工行业新能源材料专题系列之三:新型锂盐LiFSI,锂电中游材料的下一个风口》、 2022 年 7 月 6 日外发的《中信证券新能源汽车行业 2022 年下半年投资策略:产业深化发 展,创新驱动进步》,双氟磺酸亚胺锂凭借性能优势将进入导入、爆发期,电解液行业固 有的锂盐格局或发生变革。
多角度布局双氟合成技术,确立工艺储备优势。公司规划年产 10 万吨锂离子电池电 解液关键材料项目,其中包括 8 万吨六氟磷酸锂、1 万吨双氟磺酸亚胺锂和 1 万吨二氟磷 酸锂,今年 5 月已开工建设 1 万吨双氟磺酸亚胺锂和 1 万吨二氟磷酸锂的产线,为锂电池 技术迭代更新做好充分准备。目前公司已围绕下一代锂盐双氟磺酸亚胺锂的各生产环节和 必要工艺原料储备多项专利,以回避后续工艺竞争中掉队风险。
双氟磺酰亚胺锂技术、成本加先发优势抢占竞争制高点。我们根据各企业环评披露的 原材料使用情况测算了部分企业 LiFSI 制造中各环节的转化效率,结果显示多氟多、天赐 材料、以及氟特电池等新 LiFSI 技术(2019 年后规划设计)下各环节的合成效率高于老工 艺技术(2017-2021 年规划设计)。公司前瞻布局双氟磺酸亚胺锂,目前公司产能在全球 占比为 13%,且公司计划下半年开工新建 LiFSI 产能 10000 吨,先发优势有望为公司带来 持久的竞争力保障。
氟化工行业:龙头地位稳定,半导体业务蓄势待发
氟化铝行业发展趋于平缓,公司龙头地位稳固
氟化铝下游应用结构较为单一。氟化铝作为重要的一种无极氟化盐,近 90%用于 电解铝。氟化铝、冰晶石作为助熔剂能够有效降低电解铝过程中电解质的熔化温度和 提高导电率,无水氟化铝主含量高,杂质含量极低,能有效调整电解质分子比,减少 铝电解生产中的水解损失,有利于提高铝锭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碳中和背景下,氟化铝行业发展趋于平稳。2017 年发改委等四部委开展清理整顿 电解铝行业违法违规项目专项行动,遏制电解铝行业产能增长势头。2020 年碳达峰碳 中和目标提出后,电解铝作为高碳排放行业产能增长更加受限,发改委已发布政策严 禁对电解铝行业实施优惠电价政策。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2021 年氟化铝下 游电解铝消费量为 4010 万吨,2015-2021 年电解铝消费量 CAGR 为 4.3%。在 2017 年以来下游发展受限背景下,氟化铝市场价格在 6000-12000 元/吨区间往复摆动,现 阶段处于历史中位价格。
公司具有规模及成本优势。根据中经智盛发布的《中国氟化铝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战 略规划报告》,2020年我国氟化铝建成产能为 111.2万吨,而公司具有 33万吨氟化铝产能, 市占率约为 29.7%。此外,公司的创新工艺“低品位氟硅资源高效利用”,颠覆了传统的 萤石法制氢氟酸和氟化铝,节约战略资源萤石,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拓宽低品位氟硅资 源综合利用。未来随着国家对行业低端污染落后产能出清速度加快,预计公司规模及成本 优势将能得到进一步凸显,行业地位更加稳固。
加码布局,向电子级氟化氢市场进阶
公司是国内首个掌握 UPSSS 级氢氟酸生产技术并具有相关生产线的企业。依据金属 杂质含量和液体中颗粒数目,电子级氢氟酸分为 5 个级别,其中可用于半导体集成电路的 为 UPSS 级以上,12 寸晶圆要求 UPSSS 级以上。现阶段国内多数企业电子级氢氟酸只 能达到 UPSS 或 UPS 级别,而公司于 2018 年成功量产 UPSSS 级别氢氟酸并成为全球为 数不多能生产高品质半导体级氢氟酸的企业之一,因此公司在电子级氢氟酸技术上有绝对 优势 。
公司成功实现国产替代,并逐步向海外市场进发。电子级氢氟酸市场中日本企业处于 绝对主导地位,而中国企业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公司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突出的产品优 势,获得了国内外客户的认可,构建了优质的业务平台。目前公司产品已成功进入美国、 韩国等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的供应链,与台积电、德州仪器、重庆超硅半导体有限公司、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 8 寸和 12 寸半导体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公司正在建设的 包括年产 3 万吨超净高纯电子级氢氟酸等项目计划将于 2022 年内依市场情况逐步释放产 能,更好地满足半导体产业对电子化学品持续增长的需求。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