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奇异游戏 >

太阁5丰臣秀吉(揭秘明朝攻打日本本土的计划)

导读 太阁5丰臣秀吉文章列表:1、揭秘明朝攻打日本本土的计划2、天下人-丰臣秀吉3、日本战国最著名的三大女将4、逆袭后的丰臣秀吉要建立亚洲大帝国,自己想住在宁波?5、刘元海:日韩都

太阁5丰臣秀吉文章列表:

太阁5丰臣秀吉(揭秘明朝攻打日本本土的计划)

揭秘明朝攻打日本本土的计划

根据《明实录·神宗实录》记载,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时抗倭援朝的作战双方、明军和日本丰臣家陷入了僵持阶段,为了永绝倭乱、福建巡抚徐兆魁上书大明朝廷、提出主动出击绕过朝鲜战场攻打日本本土,以生擒丰臣家大名、日本太阁丰臣秀吉,从而达到结束援朝战争的特别军事行动

徐兆魁在上书中将征日行动分为三步进行,先是利用日本内部矛盾寻找对丰臣家不服的日本大名,作为进攻日本本土的盟友

“秀吉背道逆天,虐用其众,闻各岛愤怨已非一日”—徐兆魁上书中对丰臣秀吉的描述

徐兆魁

其次“以日本多闽广两省之人,可以响应”,意思就是说日本国内有众多的福建、广东华侨,可以把他们发展为内应配合明军在日本国内的作战行动。最后就是明军主力由浙江出发直捣日本本土、里应外合、一举拿下丰臣秀吉并日本列岛,从而结束已经长达五年的万历朝鲜战争

万历皇帝看到徐兆魁的上书后认为方案可行,随即令兵部负责执行。兵部在得到万历皇帝的旨意后提出由广西总兵童元镇接任浙江总兵,同时担任远征日本的总指挥。原因是童元镇之前参与过平定倭寇的诸多战役,与日军作战有着丰富的经验,万历皇帝觉得可行便批准了兵部的建议

万历皇帝朱翊钧

日本太阁丰臣秀吉

就在浩浩荡荡的明军准备就绪,即将千里奔袭日本本土时,意外出现了。首先是浙江巡抚刘元霖上书大明朝廷、想要将原任浙江总兵的李应诏留任,至于是什么原因至今不明;兵部对此也做出了妥协,回复道在童元镇抵达浙江之前仍由李应诏行使总兵之权,而不是像以往一样、命令下达后就立刻离职

另一个意外是正当童元镇准备离开广西赴浙江上任时,广西的荔浦、平乐、恭城等地先后爆发了瑶民暴乱,广西巡抚戴耀极力挽留童元镇帮助广西镇压暴乱,童元镇自身也有这个想法,遂上报兵部。兵部批复允许,于是童元镇就开始了将近一年的广西平叛战斗

由于童元镇在广西的平叛久久不能结束,浙江巡抚刘元霖趁机上奏朝廷,要求直接由浙江巡抚李应诏带兵出征、以免错失良机,万历皇帝在和内阁磋商后、用兵部的名义下发诏书“准将李应诏照旧留任”,同时令他率军出征,于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8月,明军从浙江拔锚起航、开始对日本本土发起了进攻

朝鲜战争中明军进攻日方控制城池

明军和日军的露梁海战

可是天不随人愿,李应诏还没有抵达日本本土便听闻丰臣秀吉已经于8月18日在桃山城(今日本京都市伏见区桃山町大藏)去世,兵部闻言令李应诏班师回朝;同年农历11月19日,明军与朝鲜联军在露梁海战中全歼了日本水师,赢得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的胜利,明军从朝鲜撤军、意味着远征日本的计划随之落空

话说回来明军绕袭日本本土、并最终占领、成功性是非常大的,当时丰臣秀吉将绝大部分大名都派往了朝鲜,本土只有德川家康等少数势力驻守,可以说是空虚。而李应诏率领的是大明沿海二十万精锐抗倭之师,和倭寇、日军的作战经验颇丰,但远征计划随着丰臣秀吉的去世而告终,不得不说是错失良机啊

天下人-丰臣秀吉

刚看到“战国第一快”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难道那个时代已经有运动会了?后来才知道是用来形容地位蹿升的速度的。

之前写到了织田信长,而“猴子”丰臣秀吉能够实现如此快速的升级也是靠了织田信长的提拔,才能从一个低级足轻(农民,当时日本最底层的平民)转变成武士,而后成为独当一面的军团长,最后继承信长的政治遗产并最终平定日本成为“天下人”。要不然就只能当一辈子“猴子”了。当然这也与秀吉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密不可分。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是尾张国贫苦农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本能寺之变后,在织田氏诸家臣内部斗争中胜出,成为织田信长实质的接班人。1585年担任关白,后担任太政大臣,获赐氏姓丰臣氏,后将关白职务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而自称“太阁”。

下文介绍一下秀吉的成长历程:

一、出仕信长

丰臣秀吉出身无法冠姓的下层阶级,和宁宁结婚后才自称“木下”。幼年时期取名为日吉丸,仕于织田信长成为武士之后改名木下藤吉郎,绰号猴子(见于《太阁素生记》,据说因其自幼生活艰辛、营养不良而身材矮小且形容猥琐,酷似猿猴,因此被称为猴子)、秃鼠。

木下秀吉

1554年,丰臣秀吉投奔到尾张的领主织田信长麾下。以足轻的身份成为了织田氏的家臣。最初也只是打杂的仆役,但他的聪明才智得到织田信长的赏识,逐步由仆役升格成为下级武士。这一年,丰臣秀吉17岁。

1560年,丰臣秀吉成为织田家的小头目,并参加了著名的桶狭间合战。1566年,在多次进攻斋藤义龙失利后,织田信长决定修筑墨俣城,秀吉临危授命,一夜完成墨俣筑城,进一步得到织田信长赏识,为后世所称道。为织田家攻下稻叶山城,统一美浓立下汗马功劳。

二、崭露头角

1568年,前征夷大将军之弟足利义昭来到美浓国寻求援助,于是织田信长便以援助将军家为名出兵上洛(意指进京)。同年,丰臣秀吉改藤吉郎为木下秀吉。1570年,在信长包围网中,中途在金崎得到盟友浅井长政的背叛,丰臣秀吉负责殿后,保护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安全撤离。历史上称之为“金崎殿后”。1573年,织田信长击破包围网。丰臣秀吉因军功受封近江国长滨城城主,领浅井故领北近江二十二万石,将城改名为长滨城,开始跻身于战国群雄之列。同时他为了避免被针对,取织田家名将柴田胜家与丹羽长秀名字中各一字创造出一个新苗字——羽柴,称羽柴秀吉。这一年,秀吉37岁。

羽柴秀吉

1577年,丰臣秀吉受命攻略中国地方(日本本州岛西部)。1579年,丰臣秀吉使宇喜多氏完全臣服于织田氏,1580年,丰臣秀吉开始与毛利氏及山名氏交战,攻下了鸟取城、三木城、高松城等,不仅遏止了毛利的东进而且迫降宇喜多直家,甚至毛利也难以招架。

三、接掌大权

1582年,发生了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被杀。丰臣秀吉获知织田信长死讯,实行“中国大撤退”并在山崎之战大败明智光秀。同年的清洲会议上,取得织田多数旧臣支持,实际成为织田家的掌权人。

1584年,降服德川家康。1585年,降服长宗我部氏,并就任关白,称丰臣秀吉。这一年,丰臣秀吉49岁。

德川家康

四、统一日本

1587年,进行九州征伐,降服岛津氏。战后岛津氏被分配到萨摩和大隅两国。1589年,发动小田原之战,灭后北条氏,基本上统一日本。这一年,丰臣秀吉53岁。

丰臣秀吉

五、朝鲜征伐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治国有方,多年战乱的日本一时间国泰民安。他决心首先要征服朝鲜,以此为跳板,再征服中国和印度。

1592年,丰臣秀吉出兵14万征伐朝鲜。这一年,丰臣秀吉56岁。同年,万历皇帝遣辽东总兵李如松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率兵四万余人于当年12月26日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抗击日军。最终,日本撤兵,没有实现征服亚洲的想法。

六、晚年逝世

1598年,丰臣秀吉因病逝世。丰臣秀吉死前,想以合议制度来抑制德川家康的抬头,以确保丰臣政权可以代代相传。可是朝鲜战役日军损失巨大,但是德川家康因为没有参战,实力平稳增长,为德川家康日后成为征夷大将军留下隐患。。

1600年关原合战,德川方面赢得战争,支持丰臣家的大名越来越少。1603年,德川家康即征夷大将军之位,丰臣家从此日渐没落。1614年至1615年,德川家康发动大坂冬之阵和大坂夏之阵,丰臣家彻底灭亡。

丰臣秀吉从一个最底层的平民一跃成为天下人,除了他杰出的军事政治能力之外,还有其突出的为人处世的能力。在当时的日本能够做到跨阶层成为武士已属不易,成为天下人已经成为一段传奇。但是无奈其身后无人,也只能落得被德川家康取代。

日本战国最著名的三大女将

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就是1467年—1615年,是日本历史上常讲的战国时代。在那一段岁月里,天皇实际控制国家的权力日薄西山,各地大名豪强纷纷崛起,为了各自的地盘和利益相互征伐,导致整个日本战事连绵,动荡不休。长期的战争中无数优秀杰出的大将如同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甲雯之虎”武田信玄,“越后之龙”上杉谦,“东国无双”本多忠胜,“雷神”立花道雪等这些光芒耀眼的战国名将成为日本民众世代歌颂的英雄。日本战国这个彰显个人勇武的时代,任何有才能有本领的人,可能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些特殊的女性或凭借过人的胆识,或凭借缜密的心机,活跃在风云变幻的战国舞台。

战国足轻

乱战的武士

井伊直虎,别名次郎法师,出家时法号祐圆,为井伊家第二十二代当主远江井伊谷城主井伊直盛的女儿,母为新野亲矩之妹佑椿尼。出生年份不明,大约在天文5年即1536年前后诞生。是日本战国第一个女性领主。

影视作品里的井伊直虎

井伊家是武家望族,为谱代大名之首,而在战国乱世之时,这一日后“去天尺五”的荣华世家却只是一个几乎衰败的家族,带领者这一家族度过危难并一路走向辉煌的正是次郎法师女地头井伊直虎。

作为今川氏附庸的井伊氏拥有井伊谷城6万石,曳马城6万石,共计12万石的领地,实力几乎可与一方大名相提并论,作为宗主的今川氏对于井伊氏一直暗中堤防。

战国骑兵

天文11年也就是1542年,井伊氏二十一代当主直宗奉主公今川义元之命参与三河国田原城的攻城战不慎战死。继任的井伊直盛因只有一女,即井伊直虎,为使井伊家后继有人,本欲找叔叔井伊直满的儿子,也就是井伊直盛自己的堂弟,井伊直亲作为女婿来继承本家(也就是说井伊直虎的丈夫是她的叔叔,唉,日本人混乱的纲常伦啊!)

德川家康

但因为今川氏家臣小野道高的谗言,井伊直亲之父直满和其弟直义等人被今川氏冠以谋反罪名,被下令自杀。井伊直亲只身匹马逃亡信浓。在井伊直亲逃亡期间,井伊直虎就是在这段时间出家为尼,取名为次郎法师。

女武士

1560年5月井伊直盛在桶狭间之战中战死,因为小野道高已经去逝,就从信浓跑回来的井伊直亲请求今川氏让自己继承家督,但又因为小野道高的儿子小野道好的进言而被今川氏真赐死。(好执着的小野家,一代不行两代人,有不搞垮井伊家不罢休的劲头,不知道两家有什么深仇大恨)直虎一族原本也受到连累,但在新野亲矩等人的帮助下幸免于难。为了防止今川氏染指井伊家,直虎赶忙还俗立刻继承井伊家督之位。

1568年由于处处针对并压制井伊家的小野道好在井伊谷城暴行逆施,井伊谷近藤康,铃木重时,棺沼忠久上求德川家康以谋助力。在德川家康协助下井伊直虎夺回家族权力。小野道好被迫逃亡,1570年被德川家康处死。

1572年秋,武田信玄部将山县昌景攻略井伊谷城,井伊直虎组织防卫战失败逃亡浜松城。

1573年4月,武田信玄病倒,武田军撤退,井伊直虎趁势率军夺回井伊谷城。

担任城主的期间,直虎收其名义上的丈夫井伊直亲的遗孤为养子,也就是日后德川家康麾下四天王之一的井伊直政。

1582年9月12日井伊直虎病逝,葬于井伊氏家庙龙潭寺,与直亲合墓。号“妙云院殿月船佑圆大姉”。井伊家家督由21岁的井伊直政继承。

甲雯姬作战图

战国无双甲雯姬

大蛇无双甲雯姬

骑马的女武士

甲斐姬1572年出生于武藏国忍城(出身忍国但不是忍者),是城主成田氏长的嫡长女。母亲为外祖母是上州金山城城主由良成繁之女。其卒年不详,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著名女性,太阁大臣丰臣秀吉侧室。被称为“东国第一美女”,传说其精通武艺兵法娴熟,故又称为“东国之战华”。

1590年丰臣秀吉进攻小田原城,甲斐姬的父亲率领主力军队进入小田原城,忍城中只余300名的兵士留守。

6月丰臣秀吉麾下石田三成率二万多大军来攻忍城。敌强我弱城防空虚,忍城危在旦夕。石田三成想使用高松城时运用过的水攻之法,并筑起被称作「石田堤」的大堤伫水。但是堤防突然崩溃,滚滚洪流冲向三成自己的军阵,造成多人死伤和失踪。

甲斐姬眼见机会难得,身披铠甲亲自领兵杀入混乱不堪的石田军,大砍特杀一顿猛片,又在石田军反应过来前,安然退回城中。

丰臣秀吉又派真田昌幸、信繁父子以及浅野长政军驰援石田所部。真田昌幸所部士气正盛,攻势凌厉,有次几乎攻破城门之时,甲斐姬突然又领兵杀出,斩下敌将三宅量繁等多人的首级,击退了即将攻进城门的敌军。甲雯姬如此悍勇守城士兵士气高昂上下一心,此后石田军多次进攻击均被击退,始终无法攻入城内。,7月5日,主城小田原城终於向秀吉开城投降。

1590年七月15日已随小田原城一起投降丰臣秀吉的甲斐姬之父氏长下达了”小田原城已经开城投降,战忍城也开城投降”的指示,甲斐姬和士兵才放下了武器,开城门向丰臣秀吉投降。

丰臣秀吉非常中意甲斐姬的相貌和英武,便将其纳为侧室。据说其父称田氏长甲雯姬的缘故,也在1591年成为下野国乌山城二万石的大名,就是之后的乌山藩。(老丈人当然要照顾的嘛)

大坂夏之阵丰臣家灭亡之际因千姬的说情,甲雯姬幸免于难,和丰臣秀赖长女一同从大坂城逃出,到了镰仓的东庆寺出家为尼。

游戏里的立花訚千代

影视作品中的立花訚千代

立花訚千代,生于1569年9月23日。又曾有银千代、胜千代以及宫永祥等称呼。天生丽质,幼年时便因为其肌肤雪白粉嫩,双目明亮有神,被夸赞为“筑前白梅”。其性格深受父亲影响,性格刚烈却举止端庄,又称为“白慈的观音”。是日本战国时代特立独行的杰出女性。

立花訚千代是大友氏重臣战国名将立花道雪之女,受到道雪让位而成为立花家家督,当时的她只有六七岁而已,这在战国时代极为少见。完全出于立花道雪本人的坚持。

历史人物画像立花訚千代

1578年耳川之战大友家大败之后,原本表面臣服于大友家的各种势力开始反对大友家,立花道雪为大友家四处争战,当时留守在城中的訚千代虽然才12岁便招集城中妇女少女等,组织女子火枪队守卫城池。

1581年8月18日訚千代正式嫁于高桥统虎。天正13年9月11日道雪于筑后远征中病死,此时统虎改名立花统虎,与訚千代两人继承立花家。

游戏里的立花訚千代夫妇

关原合战之际,锅岛直茂,加藤清正,黑田如水(孝高三方联军先后攻打柳河城,立花宗茂率领军队在柳河北方国界布阵,并于江上八院一地大破锅岛直茂的大军,后因兵力不足撤退回柳河,此时訚千代身着紫系威铠甲,手持大薙刀,腰系胁差率领穿著唐红具足的女子铁炮队200余人,由宫永村北上,在柳河领地北郊以铁炮集体速射抵挡了锅岛军的军势,使得锅岛一军止步于柳河,无法再进一步。此一战,訚千代的女子铁炮队名杨九州,被称为“立花早击女”。訚千代更被人称“花中的立花”。

铁炮射击

1602年10月17日,立花訚千代因病去世,时年仅34岁,被赐法名“光照院殿泉誉良清大姊”。后世的人们称立花訚千代为“西国的女丈夫”。

逆袭后的丰臣秀吉要建立亚洲大帝国,自己想住在宁波?

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二月,一县城报事人飞奔入城,说“我来了”。守城人误听成“倭来了”。于是,民众顿时惊慌失措,“举城鼎沸,守城兵皆弃戈而走”。将“我来了”听成“倭来了”,导致全城惶恐,可见嘉靖期间国人对于倭寇的恐惧心理已经到了怎样的地步。

虽在往后的几年中,戚继光将军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海盗们。但到了明万历年间,从一介平民逆袭成为太阁并一统了日本诸岛的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了一场中世纪东亚史上最重大的国际战争。

公元1585年,时年五十岁的丰臣秀吉就任代表朝廷最高权势的“关白”一职,从此,拟依律令制度的官位重建天下秩序。在经济上丰臣核准全国土地,分制等级,用石高制收税,控制港口城市,鼓励对“南蛮”(欧洲国家)的贸易。这让多年战乱的日本一时间国泰民安。

随着日本逐渐安定,野心逐渐膨胀的丰臣秀吉便制定了建立“亚洲大帝国”的黄粱美梦。其实早在他成为“关白”之前,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自己不满足于统一日本的目标,他曾向家臣一柳未安透露了自己的胸臆:不仅仅是日本,不久唐国(明)也限期归顺。

有了此想法,秀吉便将关白之位让给外甥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开始决心渡海研究如何入侵大明。丰臣秀吉试图建立一个属于日本领导的华夷秩序,一个小型的“天下”,这个秩序以日本为中心,将新罗、渤海等视为附属国。

这可从丰臣秀吉写给“列国”国王的信中见出。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九州南部岛领主津义久向琉球施加压力,令其朝贡:“方今天下一统,海内向风,而独琉球不供职。关白方命水军,将屠汝国。及今之时,宜其遣使谢罪,输贡修职,则国永宁矣。”

琉球乃是大明的藩属国,曾经是太祖成祖最喜爱的藩属,时任琉球国王的尚宁并未受到其恐吓:“当国之土宜,轻薄之进物,录于别楮,为遂一礼也。恐惧不宣。”

三年后,丰臣秀吉亲自修书琉球国王,表明次年将要出兵朝鲜与大明,令琉球派兵加入。琉球一边拒绝日本的无理要求,一边将此事分别通过明朝海商陈申、下属郑迪把日本将要入寇的消息率先通报给了明朝福建巡抚赵参鲁。

除了琉球,丰臣秀吉又委托商人原田孙七郎送信给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敦促其进贡,丰臣秀吉在这封用汉字写的信函中写道:“遥之三韩、琉球、远邦异域,款塞来享。今也欲征大明国,盖非吾所为,天所授也。“若徐行而来,愆期而至,必立伐尔国。”

这封文书,即是用汉文化的天下观对日本人眼中的四夷发出的朝贡命令。信中,丰臣秀吉威胁说道如果不听令,则将大军讨伐。可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甚至都没有理会过秀吉。

对朝鲜,自1587年开始,丰臣秀吉先后三次发出命令,要求其向日本进贡,参加对明战争,并充当先锋,朝鲜自然一一拒绝。但还是派遣了信使黄允吉、副使金诚一去日本探听消息。

丰臣秀吉则写了了一封信给朝鲜王:“不屑国家之隔,山海之远;长驱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州,施帝都之政化亿万斯年者,在方寸之间。贵国先驱而入朝,依有远虑,无近忧者乎”。

万历二十年、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初,丰臣秀吉以肥前名护屋为据点,编制了征服明国的军队,共计十五万八千七百人;三月二十六日,丰臣秀吉前往京都,向后阳成天皇启奏此事完毕,他身穿锦缎的阵羽织,骑着金甲马,带领三万将兵西行。

四月,日本要求朝鲜让其军队通过,却遭到拒绝,于是以对方无礼为由而点起战火。十三日凌晨,侵朝日军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壬辰倭乱爆发。

当时的朝鲜统治阶层李氏王朝党争不断、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日本出动15万大军势如破竹,仅仅二十多天里,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

丰臣秀吉看着眼前的胜利果实,同年五月份又幻想出了征服大明后的二十五套方针。其中有三条分别为后阳成天皇移驻北京,作为皇室领地;明国的关白由秀次出任,给予北京周围的百国;朝鲜给予羽柴秀胜或宇喜多秀家。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丰臣秀吉自己决定移驻日明贸易要港宁波,因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里,只有宁波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地位非同一般。外国人和明朝做生意,首站就是宁波,丰臣秀吉想把宁波作为控制日本、朝鲜、中国和南蛮的“大东亚”的中枢。

然而战争的进程并不像他预计得那么顺利,以上这些都成了一纸空文。眼看朝鲜全境即将失守,震恐不已的朝鲜君臣急忙向大明求救,期望看在“君臣藩属”的颜面上挽狂澜于既倒。

早在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七月时,明朝收到过朝鲜琉球的线报,内阁辅臣许国也就综合沿海情报奏报中枢,神宗皇帝下诏沿海督抚“预讲调度兵食之计,申严备御海汛之方”,开始募集和训练精兵,打造战舰,筹措军粮军费,并向战略要地调配兵力,加强军事设施等。

当收到朝鲜的八百里加急后,明神宗毫不犹豫地作出东征御倭援朝、接纳朝鲜国王避难的决定。1592年12月26日,明军在李如松的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兵至陷落的平壤城。

次年正月,明军在平壤痛击由小西行长带领的日军,迫使日军渡过大同江,退保龙山。明军乘胜追击,一气收复开城、黄海、京畿、江源等地,日军再次退守王京汉城。但李如松获胜后显然轻敌,在碧蹄馆之战兵败,明朝军队锐气受挫,经略宋应昌倾向于议和。

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八月,经过了长期的谈判后,丰臣秀吉答应从朝鲜撤军,册封而不朝贡,承诺不再进犯朝鲜。九月一日在大阪城,丰臣秀吉接受明朝使节代表皇帝颁赐的册封诰命书、日本国王金印及明朝冠服。

然而,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当然不会从朝鲜撤军,他依然念念不忘“假道入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正月十五日,丰臣秀吉带领了达十二万之众兵力,发动了第二次朝鲜战争。

日军凭借优势兵力很快攻破朝鲜的闲山、南原等处。在这种艰难形势下,大明总督邢玠督师抵达平壤,进军王京汉城,取得了稷山大捷——“天兵左协出柳浦,右协发灵通,大军直从坦途,锣响三成,喊声四合,连放大炮,万旗齐颤,铁马云腾,枪剑奋飞,驰突乱砍,贼尸遍野”。

这一仗,日将清正损失惨重,明朝军队以绝对优势予其以毁灭性打击,丰臣秀吉的“亚洲大帝国”的美梦也就此被明军铁骑火炮击打的粉碎。而且天有不测风云,丰臣秀吉也在1598年因病逝世,死于伏见城,此消息一出日军各部无心恋战,纷纷渡海东归,战火终于熄灭。

丰臣秀吉发动这场战争,前后动员军队达50万人,战舰超过700艘,为维护自己统治和野心的侵略战争被明军摧毁了,他自己的统治也因自己的死而崩溃。

丰臣秀吉死后,他生前安排的政治均势很快被打破,丰臣家族内部也出现各个派系,待其他势力老去的老去,战死的战死后,日本后落入了以“忍”赢天下,所谓“杜鹃若不鸣,就等它鸣”的德川家康手中,历时二百多年。

刘元海:日韩都别争了,樱花其实起源于这里

“春天到、樱花开”,四月的日本正是满山樱花盛开的时节,在这象征盎然春意的樱花的花季之中,赏樱花会、以樱花为主题的创意产品以及与樱花有关的各种事物构成了四月日本人日常生活的重点。

其实要说起来,在日本有广泛分布的“报春花”还有辛夷(俗称“紫玉兰”)和金缕梅等,可是其他花朵都没能象樱花这样长久地,抓住大多数日本人感官与心灵。邀朋呼友,在盛开的樱花树下席地而坐,一边享受美味佳肴,一边欣赏着美丽花景的赏花活动亦成为了最具日本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

在日本人的认识当中,樱花当然毫无疑问的是土生土长的日本花卉,而赏樱则是自古以来在列岛绵延不绝的文化习俗。不过,近来有韩国媒体主张,最受日本人钟爱的染井吉野的发源地其实是在韩国的济州岛,这引发了日韩两国媒体之间又一轮激烈的隔空笔战。

樱桃树是一种在北半球的各个地方广泛分布的植物,其诞生远早于人类的祖先走出东非大裂谷之前。从这个角度来看,韩日之间围绕樱花起源的唇枪舌战真的是不知该从何谈起。

樱木在植物学上的拉丁学名“Prunus serrulata”,是李属樱桃种之下的一百多种木本植物的总称。俗称为山樱(Hill Cherry)或日本樱(Japanese Cherry)的樱木,其本身是一种小型的落叶木,长成之后能够达到到8至11米的高度。樱木和我们最常见的食用果树李树和桃树属于同一个属。原产于中国和欧洲樱桃果实甘甜可口,因此被作为果树栽种。日本山樱得到果实却因为过于苦涩而无法食用。尽管如此,或许是花分五瓣、的樱花特别的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情趣,亦或因为山樱恰巧是一种在日本山坡和河边随处可见的普通植被,总而言之,樱木在日本是作为观赏植物受到人们的喜爱的。

不过,单纯的自然因素并不足以让樱花享有其今日在日本文化中占有的地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樱花”,它的源流必须要从日本古代的宫廷文化说起。毫无疑问,日本古代宫廷文化的多数资源源自于我国,尤其是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列岛的盛唐的文化和制度。在日本古人从盛唐汲取到的诸多文化元素当中,上巳节对于赏樱习俗的产生可谓功不可没。上巳节即农历三月初三,乃是先秦时开春祓禊的日子。“祓”意指祓除疾病,清洁身心。“禊”乃修整、净身之意。上巳春浴的习俗,发源于周代水滨祓禊。《周礼》郑玄注有云:“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说的通俗一些,就是人们在三月三日这一天要到河边沐浴净身以洗去满身的“晦气”。两晋时,举行“曲水流觞”这样的饮宴活动成为了世家大族欢度上巳节的新风尚。奈良时代的日本学习到的正是这种高雅的“曲水之宴”。日本最早的史籍《日本书纪》就有在平城宫中举行曲水宴的记载。当然这个在饮酒作歌的风雅场所,赏花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目。只不过,在奈良时代樱花还不是崇尚“唐风”的日本皇族和贵族们瞩目的对象。从上巳节的日文名称“桃之节句”可知,当时的日本人推崇是富有中国气氛的桃花之美。

到了平安时代,日本“国风文化”的兴起使得更具本土色彩的樱花成为了日本宫廷和贵族社会的新宠。嵯峨天皇的赏樱宴会可算得上是今日所有赏樱花会的鼻祖了。而他儿子仁明天皇在紫宸殿前替代梅花种植的“左近之樱”至今仍然是日本樱花文化最重要的象征之一(现在的这颗樱树是在1992年栽种的)。尽管如此,当时的赏樱花会仅限于皇族和少数贵族的封闭庭院之中,还远没有扩散到平民百姓中去。直到15世纪之后,伴随着室町时代日本庶民文化的发展,在开放空间进行的大规模的赏樱活动应运而生。1598年,太阁丰臣秀吉在京都醍醐寺的后山举行的赏樱大会,与会者有数千之众,这已经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赏樱游园活动了。

歌川国芳绘 隅田川赏樱屏风(江户时期)

进入到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在供奉历代将军神主的上野宽永寺移植原产吉野的山樱,由此形成了江户地面上的第一个赏樱名所。此后,在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的努力推广之下,御殿山、飞鸟山和隅田川上成为了江户最负盛名的三大赏樱名所。庶民群集赏樱和在樱树之下宴饮的习俗也渐渐风行了起来。当时,在赏樱名所种植的以吉野的野生山樱为主,不仅生长的时间较长,而且花朵也不是很大。从观赏的角度来说,这并非是一种理想的品种。因此,人们也曾尝试使用原产于伊豆半岛的大岛樱,也曾经用山樱和大岛樱嫁接培养出了专门用于赏鉴的品种八重樱,但这两各品种在江户时代都没能得到推广。

在幕末和明治之交的1860年代,江户的染井村以吉野山樱为母本进行嫁接改良,终于培养出了具有生长迅速、花形美观和花朵同时盛开这三大特点的樱花名品“染井吉野”。 “染井吉野”在五年之内便可以长到10米左右,相比之下,普通的山樱需要10年才能达到这个高度。不仅如此,“染井吉野”的花朵也明显比山樱大不少。因此,“染井吉野”这种能够营造出满园花开美景的品种,从1882年首先在青森县弘前市的弘前公园内移植成功之后,经过一代人的功夫取代了原有的野生山樱,扩散到了日本全国。当然,“染井吉野”也得益于东京作为首都得天独厚的示范作用,在日本唯有不敢居于东京之下的京都和大阪迟迟没有引种。

明治时代初期的赏樱花会

直到明治初年,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仍然是基于自然的审美和文化积垫。然而,随着明治维新的深入,在日本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寻求能够体现“日本民族”和“日本文化”主体性的象征物的时候,樱花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色彩。自1890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实施以后,“吉野樱”成为了明治国家正统性和统合民心的象征物。甚至成了尽忠效死的军人精神的象征。今天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樱花乃万花之王,花是樱花、人是武士”的话,便出自于在1905年海军教育本部编写的思想教育手册《海军读本》之中。

根据《靖国神社志》的记载,从1891年开始,位于东京九段坂的靖国神社开始正式种植“染井吉野”。今天的人们大概不会想到,日俄战争之后靖国神社种植的胜利纪念树并非樱木而是更具西方军事传统的月桂树。彼时,“染井吉野”被大量种植,主要还是因为成长速度快的优点。但是,随着日本在1920年之后迅速迈向军国主义的方向,诸多生搬硬造的所谓传统,将樱花和战争、牺牲等宏大的主题搅在了一起,以至于原本轻松的游园赏花变成了军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殿堂,甚至成为了自杀飞机的名字。只有战争的失败,才使得樱花再度成为普通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内容。

清森县弘前天满宫前盛开的染井吉野樱花

最后,笔者想再来谈一谈有关“染井吉野”的发源地争端的问题。济州岛上类似“染井吉野”品种樱花的存在是在1912年为德国植物学家肯内所确定的。1923年,东京帝国大学的植物学家小泉源一首次提出了“染井吉野”发源于济州岛的学说。近些年来,韩国方面开始在国内大量种植“染井吉野”(韩国人称为“王樱”),以营造韩国国内的樱花文化。不过在1945年光复之时,种植在韩国各地的“染井吉野”作为“日帝殖民”的罪恶象征在短时间内被砍伐殆尽。历史有时真是沉重而复杂的。

在眼下这个赏樱的佳季,还是让我们怀着一颗纯粹的爱美的心,来欣赏大自然赋予我们全人类的樱花的美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