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再爱我一次(母亲阳了,儿子安慰,看儿媳朋友圈潸然泪下。母亲和妻子谁更重要)
妈妈再爱我一次文章列表:
- 1、母亲阳了,儿子安慰,看儿媳朋友圈潸然泪下。母亲和妻子谁更重要
- 2、纪念|谢晋导演曾说,倪震这个人,就是不甘寂寞
- 3、当父母阳了之后,熊孩子的反应逗乐网友,男孩被妈妈吓出表情包
- 4、36岁单亲妈妈肺癌晚期痛哭:我不抽烟不喝酒,为什么我会得肺癌?
- 5、把改进成长权交给孩子,亲子关系更融洽
母亲阳了,儿子安慰,看儿媳朋友圈潸然泪下。母亲和妻子谁更重要
这段时间放开以后,很多人都阳了。就拿我们家来说,刚开始是我,发烧39.5,喉咙疼,干咳,失去味觉,前所未有的难受。接着又是老公发烧,和我差不多的症状。没等我们好利索,两个孩子又相继发烧,咳嗽,食欲不振,失去味觉。
8天过去了,除了我还有少许干咳以外,家中的其余3人都好了。
可是,住在我隔壁的陈婶,却和难得回来的儿子大吵一架,让整个楼层的邻居都不得安宁。
因为我和陈婶是老乡,两家很熟悉,听见她的哭声,我不得不敲门进去劝和。
陈婶见我来了,拉着我的手说:“妹子你来评评理,我真是命苦啊。”她的儿子很是尴尬,拿个包头也不回出门了。
和陈婶坐下来聊天,总算知道她和儿子吵架的来龙去脉。说实话,听完她的哭诉,我反倒不知如何安慰。
陈婶今年56岁,丈夫已经去世20多年,是她一个人把儿子抚养长大,让儿子接受教育,完成学业。
陈婶现在住的房子是两房一厅,刚开始是她和儿子一起住。1年前儿子结婚后,儿媳妇生了孩子,不愿意和老人同住,加上房子也确实不够宽敞。
于是陈婶拿出多年的全部积蓄18万交给儿子凑了首 付,在本小区的另一单元买了三房一厅,两家来回也不过10多分钟。
陈婶的儿媳妇自从生孩子后也常常往娘家跑,一住就是三两个月,娘家人在梅州。儿子忙于工作,常常要出差,就算休假,大多时间也是往丈母娘家跑,要和妻儿团聚嘛。
陈婶手脚麻利,性格开朗,这些年一直在家政公司上班,每个月三四千块钱。
这段时间,身边好多人都阳了,陈婶也10多天没去上班,就在家休息。儿子公司比较忙,说是为了年前赶货,不允许员工离厂,近1个月都得吃住在公司。如果请假出去了,就要3天3检,确保万无一失才能再去上班。
5天前,陈婶有了发烧的症状,自己量了一下体温,38度5。她没告诉儿子,只是自己扛着,拖着疲惫的身子煮了一碗面吃了睡下。第二天,身体硬朗的陈婶退烧了,只是全身无力,开始咳嗽,她吃了止咳药继续休息。
就在那天中午,儿子的慰问电话打过来了,知道母亲发烧咳嗽,言语之间都是关心,嘱咐母亲休息好,多喝水……只不过儿子说公司管理很严格,不让外出,不然就回来看母亲了。
陈婶听完儿子的话很暖心,她又反过来安慰儿子说:“我会照顾好自己,儿子你别担心,自己也要做好防护。”
下午,陈婶却在朋友圈看到儿媳妇的动态。只见儿媳妇在朋友圈发表:“谢谢老公的牵挂,早上告诉他我发烧了,下午他就驱车400多公里到了我娘家,站在我的面前,感恩……”
这本是儿媳妇对儿子煽情的话,但是陈婶看了却是很不是滋味,躺在床上的她不由自主潸然泪下。
早上的时候,儿子知道她不舒服,却表示在公司不能离开,不能回来看她。而转眼却请假,开车去了400公里外的丈母娘家看老婆孩子。
陈婶越想越伤心。
她想起她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长大的点点滴滴。
记得有一次儿子发高烧,晚上叫不到车,自己火急火燎背着儿子去了医院,直到护士提醒她才发觉自己没有穿鞋。
记得儿子高考落榜郁郁寡欢,是她宽慰儿子,还不惜到处借钱让儿子复读,儿子终于不负众望考上好大学有了好工作。
在陈婶的心里,儿子是她的一切。儿子也曾经不止一次表示要好好孝敬母亲。
只是她怎么也想不到,自从有了儿媳妇以后,儿子就变了。
陈婶越想越气愤。儿子的公司距离家里就30分钟车程,知道母亲不舒服,满口安慰,却用公司的条条框框来搪塞敷衍不来看望,而一听到自己的老婆不舒服,可以马上请假不干,开车前往400多公里的地方。
那不是明摆着老婆比老妈重要吗?她瞬间感觉自己的感动真是讽刺啊!
也不知道陈婶是因为生病情绪低落了还是看到儿媳妇的朋友圈心里不爽了。到了第二天,陈婶就主动打电话给儿子说自己身体很不舒服,希望儿子一定要回来。
只是当儿子风尘仆仆赶回来,看到母亲悠闲地坐在餐桌前喝着小米粥,不像特别难受的样子。
儿子嘀咕了一句:“妈妈呀,我可忙着哪。我看你也能吃能睡,只要没有发烧都能克服,还让我赶紧请假回来,让我虚惊一场。”
“儿子,我叫你回来就想看看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这个老母亲。你回来看我只需要半个钟时间就不耐烦了?那你去了400多公里外的丈母娘家怎么不嫌麻烦?像是安了风火轮一样的,真是娶了媳妇忘了娘,你真令我寒心。”
陈婶的儿子听完,知道母亲吃醋了,突然很烦躁开始发飙,明着就跟她大吵起来。
母 子俩谁也不让着谁,你一言我一语吵开了。
所以就有了开头的一幕,我进去劝架了。
说实话,我一时半会儿都不知道怎么安慰陈婶。
我想了想对陈婶说:“婶婶,是你多虑了。你儿子还是很关心你的,这不听说你很不舒服,还不是请假回来看你了吗?”
“妹子,你是不知道,我是求他回来的呀。”
“你儿子工作忙,有妻儿要养,咱们理解他吧。你们的母 子情分是永远割不断的。但是你想想,现在的年轻人,夫妻关系多难维系呀?如果你儿子儿媳关系不好了,你心里会好受吗?”
陈婶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我儿子娶媳妇,彩礼加请酒席花了将近12万呢。”
“是呀,这12万肯定你这个做母亲的出了不少力吧?你现在不就是希望他们小两口能够和和美美过日子吗?”
说话间,陈婶的儿子回来了,原来他出去买回来几盒感 冒药,说是给母亲备用。还买了3斤排骨,一只鸡,3斤雪梨,交待母亲放在冰箱,想吃就吃点。
陈婶的语气也马上缓和了下来,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满脸笑意说:“儿子不用,我吃不了这么多,等下你回公司时带些回去,你自己也要爱惜自己。”
我知道此时我再待下去就尴尬了,所以跟陈婶的儿子闲聊几句就回来自己家了。
我相信陈婶和儿子已经和好如初了。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作为父母,也要记得保重好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的,这样才算不给子女添麻烦。
作为子女,要多关心家中老人,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多陪伴多问候。
其实陈婶是个很明事理的女人,想不到她看到儿媳妇的朋友圈后对儿子甩脸色。她也不是无理取闹,她介意的是儿子不说真话。
说实话我觉得陈婶的儿子也是很爱母亲的,和母亲吵架后还出去买药、肉类、水果带回来给母亲备用就可以看出。只是他夹在母亲和妻子中间,有点为难。
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做儿子的娶了媳妇以后,和母亲的关系就变得不那么融洽。
提一个问题:母亲和媳妇谁更重要呢?相信这是令很多男人头疼的问题。
而我认为,母亲和媳妇都同等重要,没有高低之分。
母亲,十月怀胎,把儿子抚养长大,陪伴儿子一路成长,陪了他前半生。
儿子成家以后,身边的妻子成了他至关重要的女人,陪他同甘共苦,为他生儿育女,陪他后半生。
所以,一个好男人,既要记得母亲的养育之恩,对母亲有孝心。也要好好爱自己的妻子,共同担起幸福之家。
所谓幸福之家就是,一家人和睦相处,一起孝敬双方的老人,一起呵护孩子,同心协力把家庭经 营好。
#婆婆看到儿媳妇的朋友圈潸然泪下,你能理解吗,欢迎说出你的观点#
纪念|谢晋导演曾说,倪震这个人,就是不甘寂寞
2018年,本文作者石川在南京艺术学院为倪震录制口述历史。本文图片均由石川提供。
12月22日晚八点,我正走在清冷凛冽的街头。突然手机传来一条让人寒彻心扉的短信:“倪震老师刚刚走了……”!我打了一个冷颤,恍惚间,我问自己,这是他吗?是那个我熟悉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吗?是那个我们与之携手同行了二十余年的学界前辈吗?
我脑子里一阵翻滚,禁不住想起最后一次与倪震老师相见的情形。那是去年夏天,他健康状况欠佳,打算迁回北京休养。我和同事为他饯行。此时他已不良于行,是靠护工用轮椅把他推到餐厅来的。临别时,他紧紧抓着我的手,蠕动嘴唇,似有千言万语,却又始终未发一声。我知道,此刻他心里正有万般不舍,便安慰他道,明年等您好点,我们就去北京看您。可是,说这话时,谁又能想到,此一言竟成永诀!
1980年代,倪震与电影学院同事周传基、应雄、戴锦华。
初识倪震,是在1997年春季。他刚刚写完《鸦片战争》剧本不久。影片还在后期制作。有两位美国学者来访问谢晋导演,他就拽上倪震一起去与他们见面。那次我是翻译,中间尽顾着想词儿,也没机会和两位前辈单独聊上几句。记得谢晋导演重复次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倪震,这个你告诉他们……”!
1998年,倪震担任编剧之一的《鸦片战争》,在第六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录音、最佳道具6项大奖。前排中间是谢晋导演,右一是倪震。
几年之后,我和倪震老师,与谢导又偶遇过一次。那时我和倪震老师一起去韩国参加光州电影节。一天,我们正在餐厅吃早餐,突然我后脑勺被人猛拍了一巴掌,差点把我拍到盘子里去。我有点恼火,回头一看,原来是谢导。他插着腰对我大声断喝:“就吃这点东西,你会营养不良的!”那次,谢导和倪震也不知怎么就聊起了光州事件,而且越聊越兴奋,谢导甚至还风风火火地提出,要去光州事件纪念馆看看。我和倪震老师只好苦笑一下,放下手中的活儿,陪着老爷子一同前往。
也就是那阵子,倪震从电影学院退休,受聘担任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他在辛耕路上买了一套小公寓,开始了他心心念念几十年的“沪漂”生活。上海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辛耕路的日子,照他的话说来,那真是“侠气开心”(非常开心)、“交关适宜”(特别舒服)。
虽然背井离乡四十余载,他却依然保持着一副纯正的海派腔调。他喜欢本帮菜,因为牙口不好,尤其喜欢糟熘鱼片一类软糯的本帮河鲜,也特别享受吮吸鲥鱼鱼鳞的口感;他喜欢本地糕点,吃绿豆糕总是爱把落在手掌里的碎屑都嗦嗦干净;他还喜欢糖炒栗子、青津果一类的沪上干果,喜欢用牙签挑着杨梅干往嘴里送。记得那个时候,他最爱去淮海中路的“一代音乐餐厅”听上海老歌,看俄罗斯舞蹈,品法国咖啡。爱用一口地道老派的上海方言,跟一帮老朋友们“嘎嘎珊瑚”(闲聊)。这样的日子,不用问都知道,让他感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那时还没有微信,我们虽同处一城,也免不了书信往来。不同的是,我给他写信,多是发电子邮件。而倪震老师显然更钟情于传统的笔墨信签。一上来总是那种老克腊式的遣词造句,“亲爱的某某,见字如晤……”他的字写得漂亮,在圈里颇负盛名。那一笔工整、纤细、娟秀的小行书,密密麻麻铺满信纸,每每让人爱不释手。
他说过,这一笔字,全是拜他母亲所赐。上小学时,每天都要在母亲监督下研墨习字,两页大楷,一页小楷。母亲说,将来不论是学艺、学文、学理,还是学工,字都是敲门砖,写不好就有辱斯文。倪震母亲1930年代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兼修东西绘画,书法也是一把好手。倪震初中毕业,能顺利考进中央美院附中,三年后又能升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深造,大抵都离不开他母亲的遗惠余泽。
倪震手稿
其实,倪震在青少年时期的人生理想,是当一位像他老师靳尚谊那样的肖像画家。只是后来阴差阳错进了电影学院,才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电影的视觉造型上面。不过,要说到绘画,倪震也的确有过令人侧目的不俗表现。他参与创作的一幅《毛主席是世界革命人民心中的红太阳》的宣传画,一度风靡全国,不仅登上过1967年2月14日的《人民日报》,还在1967年10月1日由国家邮电部制成“国庆十八周年纪念邮票”在全国发行。三十年之后的1996年,这张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特殊历史记忆的邮票,在中国嘉德秋拍会上以33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倪震画作1967年10月1日被制成“国庆十八周年纪念邮票”在全国发行。
不过这件事,倪震倒是绝少向人提起。记得几年前,我应南京艺术学院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之邀,为倪震录制口述史时,还特地问过他,“这算不算是您人生中的一段高光时刻?”倪震摇摇头予以否认,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念叨,“我对不起靳尚谊老师,我辜负了他,我心里一直觉得愧对靳先生的教诲!”这或许是倪震老师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块垒。绘画本是他的家传之学,又是他人生起航的港湾,偏偏人到中年,却被他抛在了身后,搁谁身上,大概都会生出些许懊悔。
但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倪震没能成为画家,却在电影的圣殿中登堂入室,挺立潮头。1980年代初,他积极回应陈荒煤、李少白、罗艺军等学界前辈的一再呼吁,成为最早重新评价30年代中国电影的中青年学者。他因此受到电影届老前辈夏衍的赏识。我至今还记得,他模仿着夏公带有浙江口音的普通话,绘声绘色地对我炫耀说:“倪震同志如何如何”。每忆及此,我才恍然大悟,那一刻或许才是倪震一生真正的高光时刻。
1980年代,夏衍与倪震
谢晋导演曾说,倪震这个人,就是不甘寂寞!这才是真正的知人论世,一语中的。倪震一生,由绘画而美工,由美工而学术,再由学术而创作,持续不断地转换着自己的职业阵地,大概正是出于他那“不甘寂寞”的个性。可惜的是,他晚年健康欠佳,数次中风,虽然还有许许多多未竟之志,却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譬如有一部描写一位西方在华战地摄影师的电影文学剧本《永恒的瞬间》,原本是打算与意大利有关方面合作合拍片,中间也与香港银都机构等各家出品方商谈多次,甚至连意方的导演也数次去过云贵高原勘查外景。可惜的是,最后终因意方资金未能落实而功亏一篑。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天的情景,我把意方制片人用电子邮件发来的英文信件,逐字逐句译成中文念给他听。他满脸沮丧,沉默良久,忽然从嘴里蹦出了一句,“这个片子拍不出来,我倪震死不瞑目!”
倪震与张艺谋
倪震与陈凯歌
当父母阳了之后,熊孩子的反应逗乐网友,男孩被妈妈吓出表情包
为人父母,孩子的健康一定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当疫情政策放开之后,最为担心的莫过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了。
联系身边中招的老父亲老母亲,大家的感言都挺一致:我生病发烧不要紧,只要孩子好好的就行了,我愿意替孩子来受这份罪。
而当一个家庭里真的只剩下孩子是健康者的时候,他们对于生病的父母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网上,不少家长都晒出了自己“阳过”之后孩子们的表现,而很多熊孩子的一举一动也着让广大网友哭笑不得!
重庆,一位爸爸在测出自己中招之后,就赶紧将自己隔离在了卧室里。
此时,这位爸爸的一日三餐都由女儿来照顾,女儿倒也非常孝顺,每天按时给爸爸送饭,但令人捧腹的是,女儿每次给爸爸送饭的过程都表现的小心翼翼。
先是蹑手蹑脚地推开房门之后,再是垫着脚尖靠墙走,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与老爸近距离接触,为了降低送饭的风险,女儿还在脸上罩了两层口罩。
最后,饭菜终于顺利送达老爸的床头柜,此时的女儿还未来得及和爸爸打声招呼就转头飞跑出去,速度快到身影模糊,关门声也大到吓了老爸一跳。
随着被感染的人群越来越多,有人这样调侃病毒:这种病毒还是比较慈悲的,因为它会给每个家庭都留下一个健康的人,负责给大家做饭,而这个人也被大家戏称为天选做饭人。
网上,一位妈妈分享了自己中招之后,儿子作为“天选做饭人”的表现。
妈妈在察觉到自己身体不适之后就卧床休息了,面对生病的妈妈,儿子的表现还是非常让人欣慰的,不仅负责端茶送水,还会趴在妈妈床前和妈妈聊聊天,十足一个小暖男。
看到孩子还能每天为自己做饭送饭,妈妈开玩笑表示孩子是天选的做饭人。
没想到这句话让儿子顿时不乐意了,他撒娇的对妈妈表示:什么天选做饭人啊,我这明明是天选大冤种!
男孩这句话逗乐了一众网友,大家纷纷表示熊孩子的“抗议”也太可爱了。
同样搞笑的一幕还发生在下面这个家庭。
当妈妈测出自己阳性之后就很淡定地告诉了儿子,原以为小孩子对这件事情不会有什么反应,可没想到妈妈刚说完儿子就立刻紧张起来,再一次向妈妈确认答案。
当得知妈妈真的阳了之后,男孩的表情立刻变成了表情包,既紧张又惊恐,这一幕着实逗乐了妈妈。
虽然孩子的表情看起来很搞笑,但妈妈认为这也反映出了他的防范意识比较强,自己对于这一点还是比较欣慰的。
除了搞笑,当父母测出阳性之后,一些孩子也会在这样的非常时期里做出贴心温暖的举动。
一位妈妈分享了自己在生病发烧之后孩子的贴心表现。
懂事的孩子见妈妈躺在床上休息,就拿出了自己平常舍不得吃的零食和饮料堆放在妈妈卧室的门前,这一幕让妈妈心里十分温暖。
更令人感动的是,孩子知道妈妈此时处于特殊时期,自己不能进卧室陪伴,于是就在卧室的门外打起了地铺,自己躺在地上睡觉,试图用这种方式陪着妈妈一起度过难关。
父母阳了之后,孩子的反应可谓是五花八门,那么当孩子得知自己也中招时,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湖北武汉,一名8岁男孩的举动逗乐了无数网友。
当知道自己阳了之后,男孩的第一反应就是通过电话手表给同学发信息,在信息里告诉同学自己可能撑不下去了,邀请同学们来家里吃席。
发现儿子的举动后,妈妈哭笑不得地告诉儿子“吃席”这两个字不能乱用,当得知同学们无法来家吃自己的席,孩子还觉得挺失望的。
事后,妈妈表示儿子平常说话就很搞笑,是个性格非常开朗的男孩。
都说童言无忌,童心有趣,虽然是气氛严肃的特殊时期,但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也为父母带来了无穷的力量,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照顾好自己,早日战胜疫情!
36岁单亲妈妈肺癌晚期痛哭:我不抽烟不喝酒,为什么我会得肺癌?
丽丽家里条件不好,18岁就跟着村里的同伴一起进城务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被餐馆的师傅收为徒弟学了炒菜的手艺,多年时间里一直在餐馆后厨工作。
24岁那年,她与丈夫结婚后就一直在家安心当家庭主妇。然而在孩子6岁那年,丈夫不幸因意外离世,她只好“重出江湖”继续去餐馆打工,扛起这个家。
本以为日子会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好,结果意外又发生了。
大约在3个月前,如今36岁丽丽,发现自己莫名的出现了胸口发闷的症状,有时候在后厨炒菜炒到一半会觉得喘不过气来,只能出去休息会再回去炒菜。
本以为是太过劳累引起的,然而在休息几天后症状并没有得到缓解,甚至还出现了剧烈的咳嗽症状。但她依旧没有去医院检查,只是自行购买了些止咳药物服用。
直到上周,餐馆组织了全体员工去医院进行体检,丽丽才终于有机会去检查身体。在检查中,发现丽丽罹患了肺癌晚期,由于发现得过晚已经出现了骨转移。
这个结果令丽丽难以接受,自己不抽烟也不喝酒,为什么会罹患肺癌?对此,医生解释道,丽丽长期需要与厨房油烟接触,这很可能是导致其患上肺癌的“元凶”。
一、厨房油烟是如何诱发肺癌的?研究发现真相
提起肺癌,大家想到的第一个诱因就是吸烟。事实上,除了吸烟以外,厨房油烟、室内装修污染以及汽车尾气等,都可能会引起肺癌发生。
日常在做饭的时候,会产生一定量的油烟,做饭的人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这些油烟。
而这些油烟内含有非常多的有害物质,包括甲醛/乙醛等醛类物质,油脂在高温环境下会发生降解,继而产生大量的醛类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也是油脂内的主要成分。
此外,还有多环芳香类化合物,包括有芳香烃、杂环烃、苯并芘等有害物质,以及苯、酯类以及酮类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在进入体内后,会诱发DNA发生突变。身体修复突变的能力往往难以抵御这些累积的损害,当DNA突变几率增加时,容易引起细胞出现异常增殖,最终诱发癌症发生。
除此之外,油烟内含有的有害物质在进入体内后,还会破坏细胞完整性,继而让细胞衰老、死亡。
近日,有最新研究发现了厨房油烟诱发肺癌的原理,相关研究发表在《科学》子刊上。
厨房中的油烟内含有大量的超细颗粒,这些颗粒会沉积在呼吸道内的任何部位,尤其是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一旦发生沉积会影响到肺部的功能。
但肺癌与超细颗粒吸入之间的关系,还尚未明确。
而美国贝勒医学院炎性疾病转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长期吸入15~75纳米的颗粒,会导致肺巨噬细胞损伤、代谢重编程的发生,继而会引起乳酸分泌增加、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形成,容易促进肺癌发生以及转移。
二、3种做菜习惯要留心,或诱发癌症
对于一些经常做饭的人来说,在日常一定要避开一些有隐患的做菜方式,具体的一起往下看。
1、重复用油
不建议日常将油重复使用,高温油炸过的油脂内会产生苯并芘、杂环胺等致癌物,长期摄入这些物质对健康不利,会增加身体的患癌风险。
2、为了省钱不开油烟机
生活中不乏有些人觉得油烟机太吵或者是开起来浪费电,在做菜的时候没有开抽油烟机的习惯。
这个习惯非常不好,抽油烟机可帮助吸走多余的油烟,让身体可吸入的油烟数量减少,对于预防肺癌发生有帮助。
3、油锅冒烟再下菜
这是很多老一辈人存在的陋习,觉得这样做菜比较香。
但这个做法并不推荐,现在的油多数都经过精炼,达到冒烟的程度往往温度已经超过了270摄氏度,此时油脂内会产生苯并芘、丙烯酰胺等致癌物。
日常烹饪时,要注意选对油,如爆炒、煎炸、红烧的时候可以选择花生油、橄榄油等。不论烹饪什么,都建议提前打开抽油烟机,在烹饪结束后5~10分钟再关掉抽油烟机。
另外,炒菜的时候建议先把锅烧热,之后再放入油和菜,这样做可以避免油脂内产生一些有害物质。
三、一顿饭,或能吃到3种致癌物质
你知道吗?我们日常的饮食中可能会存在有不少的致癌物,但很多人还不自知,依旧在摄入这些食物。
不同温度下烹饪的食物,食物会发生的变化也不同:
当食物加热到120℃时,内里会产生丙烯酰胺物质,该物质是一种2A类致癌物;
而当温度达到200℃以上时,食物内会产生杂环胺,该物质是一类致癌物,与肝癌、肠癌以及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食物加热到300℃以上时,其内里会产生苯并芘,该物质也属于一类致癌物,且致癌作用很强,长期接触会增加消化道癌症、膀胱癌的发生风险。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降低食物中的致癌物质呢?
1、善用调料
日常可以多使用洋葱、大蒜、芥末以及柠檬汁等调料对食物进行腌制,这样做可降低食物内含有的多环芳烃以及杂环胺等成分。
2、多用瘦肉
肥肉内的油脂会在高温下裂解、氧化出有害物质,还会参与蛋白质和糖的反应,让其他有害物质的产生速度加快。日常煎炸、烧烤的时候,最好使用瘦肉。
3、使用微波炉
将食物用微波炉进行前处理,可以让其内里的水分含量降低,这样一来可以让形成致癌物的“原料”无法随着水分渗出到食物表面参与反应,可减少杂环胺等致癌物的生成。
厨房油烟是很多人忽略的诱发肺癌的“元凶”之一,对此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切不可因为自己的大意而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参考资料:
[1]《家里这个地方容易导致"肺癌"!原因和很多人的一个习惯有关》.科普中国.2020-11-30
[2]《《科学》子刊:油烟是如何诱发肺癌的?科学家发现,长期吸入纳米级别炭黑颗粒会导致肺巨噬细胞功能损伤,从而促进肺癌发生和转移》.生物谷.2022-12-19
[3]《当心!你可能一顿饭做出3种“致癌物”,该如何避免?》.营养师顾中一.2021-07-13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把改进成长权交给孩子,亲子关系更融洽
“我早就跟你讲过了”“你总是这样”“跟你说了多少遍”“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这些话是不少家长的口头禅。
“她说什么我就听着,一般不会当面反驳。”刚上大学的蒋雅告诉记者,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小到着装打扮,大到出国留学,母亲都是绝对的主导者。这种管束让蒋雅只能隐藏起自己的真实诉求,尽量避免与母亲发生冲突。
“亲子关系有时候是一团乱麻,有时候又是一杯蜜水。”采访中,不少家长和孩子都表达了这样的感受。捍卫威严的父母与保持自我的孩子之间,亲密与距离,权威与平等,似乎很容易失去平衡。那么,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孩子做错事要如何管教?温馨的家庭环境如何营造?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些亲子问题皆可通过有效沟通来解决。
江苏省宿迁市幸福警营“亲子采摘”活动,民警和子女一起体验农耕的辛劳和丰收的喜悦。王力摄/光明图片
包容和鼓励用“选择题”代替“判断题”,将改进权交给孩子
“当时在上网课,我发现她1个月没认真上课,天天偷着跟同学线上聊天、看小说,我就跟她发了特别大的火。感觉那么信任她,结果她却没有那么自律、没有想象得那么好,就觉得自己一下子掉入万丈深渊,心很凉,特别失望。”与女儿爆发一次剧烈冲突后,李娅(化名)反思,“处理方法可能不是很得当,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李娅已经意识到,“学习只是产生冲突的一个导火索,核心其实是沟通的问题。我认为很小的事,但她认为很重要;当她告诉我一些事的时候,我的处理方法不当,导致后面有些问题她不主动跟我说了。有时我就是问问同学她在学校的一些表现,她觉得我是在侵犯她的隐私。”
“现在我们家庭教育中,往往是父母单方面对孩子说教,缺乏心与心的交流,也就是同理心,因为很多父母不懂得孩子的真实需要。”教育心理学家张梅玲认为,许多父母不知如何做到有效沟通,说得多听得少是众多家长的通病,以为说教是表达关心和爱护的一种方式。但在孩子眼中,父母的唠叨让他们倍感压力。
“说教一定会带来逆反。因为它本身是一种权威式的压制,反映出不平等的亲子关系。在这种家庭中,孩子没有空间和机会表达自我,只有父母单方面地给孩子下判断。”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韦庆旺同样反对说教式的亲子教育。
什么是有效的沟通?韦庆旺强调,沟通是双向的,要给足孩子安全感,引导孩子交流,最终达成共同探讨的平等沟通效果。“例如,孩子放学回家后闹脾气,父母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问一问他今天为什么不开心,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了解情况后,其实问题已经解决一半了,因为孩子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他从父母这里得到了安全感。接下来,父母可以给孩子提出一些假设,比如提供几种解决办法,问孩子觉得哪一种更好,或者问问孩子觉得其他同学会怎么做。用‘选择题’代替‘判断题’,更容易开发孩子的自主性,将改进权交给孩子自己。”
另一方面,有效沟通需要父母言传身教,除了语言表达,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影响重大。“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韦庆旺说,“如果父母平时只将家庭当成休闲场所,孩子看不到父母工作时候的样子,那么孩子在学习时就可能懈怠。反过来,如果父母在工作的时候向孩子表达清楚,‘爸爸妈妈在工作,这很重要,所以我不能陪你玩’。孩子能够潜移默化地意识到,父母和自己都是独立的个体,他自己学习也会更认真。这样的表达方式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同时清晰地划定底线。”
天津和平区教育局、区妇联、鞍山道小学联合开展“校家社协同育人,共铸教育担当”家庭教育促进活动。沈岳摄/光明图片
温和而坚定生动地表扬,严肃地批评,谨慎地惩罚
“因为觉得可可很聪明,所以从小我对她的要求就比较高。上幼儿园的时候我要求她每天背一首诗,放暑假就背三字经、千字文。当她能够轻松达到我设定的目标时,我对她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作为两个女孩的母亲,教育孩子是刘晓辉的大事。进入青春期后,大女儿可可的自我意识萌芽,开始尝试表达对母亲严格管束的不满,甚至反抗母亲的权威。“前段时间,可可将化学实验的玩具药水洒得到处都是,并且不承认错误,我一气之下把她的玩具扔掉了。结果,当天晚上,她为了报复我,偷偷将我的口红全部折断。”刘晓辉告诉记者。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如何表达态度、引导孩子,是一项难题。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父母长辈的权威意识往往指向棍棒教育,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权利与个体感受得到重视,一味惩罚容易伤害孩子脆弱的心灵。
韦庆旺认为,惩罚可以,但一定要配合积极正面的手段,通过包容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建立起对家长的信任。“虽然在东方文化中,惩罚也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但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虽然我被惩罚,但父母还是爱我的。惩罚需要把握好度,‘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起到威慑作用就好。”
张梅玲则认为,惩罚能不用就不用。她对家长提出三点建议:生动地表扬,严肃地批评,谨慎地惩罚。“生动地表扬”就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受表扬,并且父母要有情感共鸣,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再从孩子的行为中提炼出好的品质。例如,孩子帮助了同学,说明孩子有爱心。父母还要提出具体的希望,告诉孩子今后应当怎样做,以便强化鼓励效果。“严肃地批评”是指,首先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其次要表达父母的感受,告诉孩子为什么做错了,最后要引导孩子如何做。“谨慎地惩罚”并非打骂,而是通过适度剥夺孩子喜欢的东西,让孩子体会到犯错应当付出的代价。
重庆市沙坪坝的亲子阅读会。孙凯芳摄/光明图片
陪伴和关注亲子之间需要牵手,也需要放手
“口红事件”后,刘晓辉与女儿之间的冷战最终通过爱人的调解结束,“我那几天不接可可的电话,也不跟她说话,觉得不能轻易放低姿态,所以可可就去找爸爸哭诉。后来孩子爸爸批评了我,说这种苛刻的方式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关心与爱”。刘晓辉认真进行了反思,“我发现当我把刺收回来之后,她也变得柔软了”。她慢慢改变了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
亲子沟通没有捷径,背后要有高质量的陪伴和关注作为支撑。采访中,不少专家指出,只有在陪伴中家长才能感知孩子的内心需要。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有的孩子更加敏感,有的孩子自主性更强,对于一些具体的教育问题而言,最佳答案都藏在亲子的相处之中。
“亲子陪伴能够增强亲子关系的韧性,增加亲子之间的情感密度。”韦庆旺解释:“相处让孩子和父母之间有情感依托,如果相处亲密,即使当父母批评、惩罚孩子的时候,依然存在回还的余地。如果情感密度不够,批评和惩罚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会更恶劣。”
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张梅玲解释说:“0~3岁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呵护,需要建立安全感;3~6岁的孩子需要父母在陪伴中提供启蒙教育;6~12岁的孩子需要父母转变角色,以更平等的方式和他们沟通,这个时期是孩子迫切寻求话语权的时间段。”
在家庭之中,父母是长者也是朋友,前者暗含权威,后者意味平等,看似矛盾的两者需要父母用爱和陪伴来调和。张梅玲说:“亲子之间需要牵手也需要放手,牵手是父母给予的引导和帮助,放手是因为,人生路还需要孩子自己去走。”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7日13版)
光明日报记者 柴如瑾 光明日报通讯员 赵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