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五虎将后传304神xs升级第六版攻略(南炳文:张廷玉明史重要拟稿徐氏明史试探——撰写简练得体张廷玉明史开路先锋之发现)

导读 摘要:徐乾学在清修《明史》时担任总裁官,其将很大部分列传初稿由繁改简,成98卷本《明史》一部,此部《明史》亦称《明史列传》。其书以简练为特点,并为王鸿绪、张廷玉等所继承、发

摘要:徐乾学在清修《明史》时担任总裁官,其将很大部分列传初稿由繁改简,成98卷本《明史》一部,此部《明史》亦称《明史列传》。其书以简练为特点,并为王鸿绪、张廷玉等所继承、发扬光大,形成横云山人《明史列传稿》208卷、抄本《明史列传稿》162卷、《明史稿》310卷及《明史》332卷等简练本系统《明史》拟稿及《明史》定本。此系统与现存定本《明史》撰写初期形成的《明史列传》313卷、《明史》416卷、《明史列传稿》267卷等繁富本系统《明史》拟稿,鼎足而立,且以其符合一般正史之写法,其系列中之定本《明史》332卷名列史书经典系列“二十四史”之中,并声誉满天下。徐氏《明史》为撰写简练的定本《明史》的开路先锋,徐乾学在史学史上的贡献不可忽视。徐氏《明史》长期隐身埋名,不为世人称说。近年被纳入《明代史籍汇刊》影印出版,始为史界所注意,但其流传、价值等不见谈及,有待加强研究。

一、徐乾学其人

徐乾学,字原一,号健菴。江苏昆山人。生于明崇祯四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三年七月。他一生虽仕途间有不顺,但总体而言为位居高官。康熙九年,以进士第三人及第,授内弘文院编修。寻改内三院为翰林院,仍为编修。十五年升右赞善,二十三年进詹事,二十四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二十六年任左都御史。最后又任至刑部尚书。[1]

徐乾学更是一个大学问家。后人对其更多关心者,也是其学问所达到的程度。毫不夸张地讲,其人堪称学问博而精。“其于经学,凡唐宋以来先儒经解,世所不常见者,靡不搜览参考,雕板行世,有所独得,著为论辩”。[2]其所著《读礼通考》120卷,“缕析条分,颇为详备”,“古今言丧礼者盖莫备于是焉”。[3]“其于诗学,谓论古今之诗,三百篇为源,汉魏为盛,而唐以下为委。论唐则贞观、永徽为源,开元、大历称盛,而元和、开成以下为委,其与寄深厚、辞义古质、从容讽谕、微婉含蓄者正也,刻露、峭厉、奡兀豪荡者变也。识者以为知言”。[4]其于史学,“以元明人续《通鉴》者,陈桱、王宗沐诸本,大都年月参差,事迹脱落;薛应旂所辑,虽稍见详备,而如……以胡瑗为朱子门人,疏谬殊甚,皆不足继司马光之后,乃与鄞县万斯同、太原阎若璩、德清胡渭等,排比正史,参考诸书,作为是编”。[5]

由于他官位高,学问好,因而长期受命统领朝廷组织的许多文化典籍编纂工程。如被“命总裁《大清一统志》、《大清会典》及《明史》,凡领三馆。又被命纂辑历代安危治乱之迹有关政事者,名曰《鉴古辑览》。还(被)命选自周、秦以来至元、明之文,分内、外、别三集,名曰《古文渊鉴》”。[6]其所参与统领的文化典籍编纂工程,也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如其中“《大清一统志》,古今沿革、山川形势、都邑人物、田赋户田,考之详而辩之明,意在于为经世之书,以佐史家,尤有笔也”。[7]其在《明史》编纂方面之成就,尤其为世人所关注。或云:“《明史稿》中议大礼、三案、东林、理学诸源流,皆公之特笔,足为实录。”[8]其本人在康熙二十八年所上《备陈修书事宜疏》中,也曾谈及本人在纂修明史方面的成绩:“臣所辑《明史》正德、嘉靖两朝列传,及《地理志》、《职官志》、《艺文志》,今已脱稿,其《河渠志》、《儒林》《文苑》等传,容臣一并带回编辑,缴送史馆。”[9]他与其弟徐元文等合作写出的《修史条议》六十一条,对于明史馆诸同事在《明史》编纂初期统一认识、提高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样受到世人的交口称赞。

谈论徐乾学的所作所为,特别是谈论徐乾学关于《明史》修纂方面的贡献,有一个名为徐氏《明史》之拟稿,应该予以关注。徐乾学直到康熙三十三年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坚持在编纂《明史》的岗位上,离开人间时留下了一部题名《明史》、没能最后完成但已具有相当规模的《明史》拟稿。此拟稿仅包括列传,但原书所用的名字为“明史”,因而除可称之为徐氏《明史》外,也可称之为《明史列传》。此拟稿是徐乾学在参加统领明史馆编纂工作中,亲自修改有关同事所提供的拟稿后而形成的成果中,内容最为丰富者之一。可是其为学术界较多人所得知,是晚至近年之事,所以对其方方面面之了解,尚非常肤浅。本文之撰写,便是为了向学术界介绍笔者近几年关于这本拟稿的研究心得,以求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二、徐氏《明史》之流传及内容

此书卷首有沈朝初以韩方卓之号于康熙庚辰三十九年春为此书所写的序言。[10]此序言乃为应徐乾学之弟徐秉义之请而撰:“受果亭(徐秉义之号——引者注)先生之简而引其端。”序言中还称:“是书出于公(指徐乾学——引者注)弟果亭先生。”[11]可见在此之前,自康熙三十三年徐乾学去世至三十九年春,约五年有余,此书当一直存于徐氏兄弟家内。而自康熙三十九年春天科举殿试后不久,徐秉义即出任明史馆总裁,[12]由此推断,沈朝初为此书写序后,当即被徐秉义进献《明史》馆,因为徐氏《明史》是徐乾学受命为《明史》馆撰写,已受命担任《明史》总裁之徐秉义不便继续将之私藏家中。康熙四十八年至五十三年王鸿绪归里撰写208卷《明史列传稿》时,徐氏《明史》一书似被王带至其家乡华亭,因为该书之卷篇安排及行文,几乎绝大部分为王稿所继承(详见下文)。此后该书流传,长期无迹可寻,直至清末光绪年间,方再现其身。

今见该书之卷首收有清末民初人邹福保之记文一篇,称:“光绪丁酉(二十三年)九秋,坊友侯念椿以《明史列传》示予,共六十五册,曰:此徐健菴(即徐乾学——引者注)手辑未刻稿也。予留阅数日,取对刻本,大有增损。其首页有乡先贤韩太史方卓手跋(韩方卓为沈朝初之号,本书此处之记将“韩”视为姓,误——引者注),详载是书源流。按,公于康熙壬子(十一年)充《明史》馆总裁(查徐乾学充《明史》馆总裁实为康熙壬戌二十一年,此处记时误——引者注),后因伐异党同,彼此倾轧,未竟而卒。上命张廷玉辈入京辑刻。两书相较,远胜张本,至其佳处,不可枚举,诚明代之良史,亦公不朽之业也。是书纸墨精良,古香古色,令人爱不忍释。奈索值奇昂,非吾亻齐寒士所得问津。然秘笈难遇,余亦断不肯舍。商之至三,竟以银饼千枚易之,谨藏箧笥。今日坐而无聊,爰题数语,告我子孙,世世宝之。丙申(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又三日,元和邹福保书。时身衣薄(当作棉——引者注),几忘为夏至节,故能烧烛挥毫,不致蚊蚋交集。并记。”[13]

按,这篇邹福保所作记文,有不少误载,除上面抄录其原文时所纠正者外,另有一个大差错十分明显,即其一面载这篇记文写于光绪丙申二十二年,另一方面却载其始见并买下此书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二十三日,这显然是不可能之事,当是记文所载互相颠倒了始见、购买与作记的年份。但是,这篇记文尽管漏洞频出,却不能因此而否定徐氏《明史》于光绪时期再现其身的事实。其故有三。其一,署名韩方卓的序言具有不可否认的真实性,[14]此为这篇序言所指的徐氏《明史》一书的真实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其二,邹福保的经历,为其所写的前引记文之所以出现众多漏洞,做出了可以理解的说明。1922年出版的吴县曹允源《复盦续稿》卷三载有邹福保的传记一篇,名《翰林院侍讲邹君家传》,内称:“君名福保,字咏春,一字芸集,元和人……光绪丙戌(十二年)成一甲二名进士……丁酉(二十三年)擢翰林院侍讲,充顺天乡试同考官。撤闱,闻母病亟,投牒请归养,躬侍汤药,衣不解带者数月。病良已,遂将母家居。戊戌(二十四年)遭母丧,哀毁几灭性,严寒风雪负土营葬,日庐墓侧……所辑有《矩心丛说》、《褒孝文编》、《绅范》、《残明文賸》诸书。所著《嬾云草堂文存》有《劝吴中各宗行宗法说》……皆足饬厉薄俗,有功世道人心甚巨。”[15]由此传文可知,邹福保是一个对传统道德、特别是孝道非常注重之人,而在光绪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三日他写下关于徐氏《明史》一书的记文之时,距乡试结束后听闻他母亲病危只有两个半月。[16]而一个人之病危,通常会有病危前一段时间身体不适、病情逐渐加重的现象。可见,邹福保在光绪二十三年五月撰写那篇记文时,当是面临老母有病、情绪不好、神思恍惚之处境。在这种境遇中,发生一些误写现象,实不偶然。

其三,邹福保辑有《残明文賸》一书,表明其对明史颇为关心和喜爱,这使邹福保在光绪二十三年五月所撰那篇记文,可令人深信不疑,从而为光绪年间现身的徐氏《明史》之可信度,进一步加分。

关于徐氏《明史》的内容,沈朝初所写之序言称:“(徐氏)《明史》九十三卷”;又称:“盖上自洪武,下迄启、祯,井井鳞鳞,靡不毕备,诚一代之良史哉。”[17]这一说法,大体反映了徐氏《明史》内容之概况。但稍有不详细或不确切之处。关于其卷数,查徐氏《明史》原书,最后一卷确实注明为九十三卷。但细查全书各卷,可知其中各卷之排序,并非清一色地按先后编码,其中有五卷为先后重码,即卷四五、卷五七、卷八四、卷八五、卷八六各为两卷共用一个卷码。因此,全书实为九十八卷。关于其所收人物所在时间范围,实际上大体收到天启时期,并且天启时期之人物不收者甚多,至于能在崇祯时期尚有活动者,只是个别人物,且其主要活动也在崇祯以前,所谓“下迄启、祯”云云,应大打折扣。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提出,即本书对《后妃》《诸王》《公主》《儒林》《文苑》等所有类传,一概未载。总之,徐氏《明史》当是一部尚未完成的《明史》列传之书。不过,其卷数达到九十八,所收人物仅计正传人物凡九百五十一人,总字数约十万,此书已是部头甚大的关于明代人物的一部史书。就部头之大言,现存各种张廷玉《明史》之众多拟稿中,能与之相比者,只有国家图书馆藏313卷本《明史纪传》、416卷本《明史》、王鸿绪编成于康熙五十三年敬慎堂自刊本208卷《明史列传稿》、王鸿绪敬慎堂抄本162卷《明史列传稿》、310卷王鸿绪雍正元年进呈写本《敕修明史稿》,[18]以及复旦大学图书馆藏267卷本《明史列稿传》。为行文方便,下文将上述各种拟稿,分别简称为《徐稿》、《三一三本》、《四一六本》、《二○八本》、《一六二本》、《雍正本》、《复旦本》。

三、力求简练是徐氏《明史》之主要特点

徐氏《明史》力求简练,这首先表现在行文上。以下以吴百朋之传记为例,将《三一三本》、《四一六本》、《复旦本》与《徐稿》中的相关部分,全文抄出进行比较,以为证据。吴百朋的传记在以上各书之卷序,分别为卷一八一、卷三一五、卷一六七、卷七六。所抄传记文字皆于第一行《三一三本》处一一写出,其他行文字相同者及相异者写出其所用文字,无文字者以“×”号表示。本文以下除特殊说明者外,凡类似文字,将皆如此处理,不再说明。

《三一三本》:吴百朋字惟锡义乌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永丰知县征拜

《四一六本》:吴百朋字惟锡义乌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永丰知县征拜

《复旦本》:吴百朋字惟锡义乌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永丰知县征拜

《徐 稿》:吴百朋字惟锡义乌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永丰知县征拜

《三一三本》:御史历按淮扬湖广满九载擢大理寺丞进右少卿四十二

《四一六本》:御史历按淮扬湖广满九载擢大理寺丞进右少卿四十二

《复旦本》:御史历按淮扬湖广满九载擢大理寺丞进右少卿四十二

《徐 稿》:御史历按淮扬湖广×××擢大理寺丞进右少卿四十二

《三一三本》:年夏进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改提督军务巡抚南赣汀漳

《四一六本》:年夏进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改提督军务巡抚南赣汀漳

《复旦本》:年夏进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改提督军务巡抚南赣汀漳

《徐 稿》:年夏进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改提督军务巡抚南赣汀漳

《三一三本》:而吴桂芳亦以侍郎提督两广明年二月会调土汉兵令

《四一六本》:而吴桂芳亦以侍郎提督两广明年二月会调土汉兵令

《复旦本》:而吴桂芳亦以侍郎提督两广明年二月会调土汉兵令

《徐 稿》:×××××与两广提督吴桂芳×××××××××

《三一三本》:总兵俞大猷将之讨河源贼李亚元大破平之四月守备蔡汝兰败程乡贼

《四一六本》:总兵俞大猷将之讨河源贼李亚元大破平之四月守备蔡汝兰败程乡贼

《复旦本》:总兵俞大猷将之讨河源贼李亚元大破平之四月守备蔡汝兰败程乡贼

《徐 稿》:××××××讨平河源贼李亚元××××××××××××程乡贼

《三一三本》:叶丹楼于大田丹楼奔归善复寇始兴百朋遣守备李宁帅师趋之桂

《四一六本》:叶丹楼于大田丹楼奔归善复寇始兴百朋遣守备李宁率师趋之桂

《复旦本》:叶丹楼于大田丹楼奔归善复寇始兴百朋遣守备李宁率师趋之桂

《徐 稿》:叶丹楼××××××××××××××××××××××××

《三一三本》:芳兵亦至俘斩二百余人又会师破倭海丰初广东大埔民蓝松山余

《四一六本》:芳兵亦至俘斩二百余人又会师破倭海丰初广东大埔民蓝松山余

《复旦本》:芳兵亦至俘斩二百余人又会师破倭海丰初广东大埔民蓝松山余

《徐 稿》:××××××××××又会师破倭海丰初广东大埔民蓝松山余

《三一三本》:大春聚众倡乱流劫漳延兴泉四府官军急击之奔永春与香寮盗苏阿普

《四一六本》:大春聚众倡乱流劫漳延兴泉四府官军急击之奔永春与香寮盗苏阿普

《复旦本》:大春聚众倡乱流劫漳延兴泉四府官军急击之奔永春与香寮盗苏阿普

《徐 稿》:大春×××乱诸郡×××××××××兵败奔永春与香寮盗苏阿普

《三一三本》:范继祖连兵犯德安为都指挥耿宗元所败还趋漳平龙岩诡言听抚以

《四一六本》:范继祖连兵犯德安为都指挥耿宗元所败还趋漳平龙岩诡言听抚以

《复旦本》:范继祖连兵犯德安为都指挥耿宗元所败还趋漳平龙岩诡言听抚以

《徐 稿》:范继祖连兵犯德安为都指挥耿宗元所败×××××××伪请抚×

《三一三本》:缓我师而潜归程乡百朋知其诈阳罢兵受降而阴诱贼党为内应率官军四

《四一六本》:缓我师而潜归程乡百朋知其诈阳罢兵受降而阴诱贼党为内应率官军四

《复旦本》:缓我师而潜归程乡百朋知其诈阳罢兵受降而阴诱贼党为内应率官军四

《徐 稿》:××××××××百朋亦××阳罢兵×××而诱贼党为内应××××

《三一三本》:面击之贼大溃松山大春继祖皆就擒阿普逸去寻亦就擒唯三巢未下

《四一六本》:面击之贼大溃松山大春继祖皆就擒阿普逸去寻亦就擒唯三巢未下

《复旦本》:面击之贼大溃松山大春继祖皆就擒阿普逸去寻亦就擒唯三巢未下

《徐 稿》:××××××××××××××××××先后悉擒之唯三巢未下

《三一三本》:三巢者和平李文彪据岑岗龙南谢允樟据南沙赖清规据下历相煽结

《四一六本》:三巢者和平李文彪据岑岗龙南谢允樟据南沙赖清规据下历相煽结

《复旦本》:三巢者和平李文彪据岑岗龙南谢允樟据南沙赖清规据下历相煽结

《徐 稿》:三巢者和平李文彪据岑岗龙南谢允樟据南沙赖清规据下历×××

《三一三本》:搆乱劫掠府县朝廷初以倭患方棘不暇征讨至是且十年文彪死子珍

《四一六本》:搆乱劫掠府县朝廷初以倭患方棘不暇征讨至是且十年文彪死子珍

《复旦本》:搆乱劫掠府县朝廷初以倭患方棘不暇征讨至是且十年文彪死子珍

《徐 稿》:××××××朝廷×以倭患×棘××不讨××且十年文彪死子珍

《三一三本》:及江月照继之势益猖獗四十四年秋进百朋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四一六本》:及江月照继之势益猖獗四十四年秋进百朋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复旦本》:及江月照继之势益猖獗四十四年秋进百朋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徐 稿》:及江月照继之×益猖獗四十四年秋进百朋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三一三本》:百朋决计进讨明年春上疏曰三巢依险作乱根盘深固僭号称王

《四一六本》:百朋决计进讨明年春上疏曰三巢依险作乱根盘深固僭号称王

《复旦本》:百朋决计进讨明年春上疏曰三巢依险作乱根盘深固僭号称王

《徐 稿》:×××××××××上疏曰三巢××××××××僭号称王

《三一三本》:旋抚旋叛臣每宣扬朝廷威德曲加慰谕冀其自新而贼怙终不悛即今

《四一六本》:旋抚旋叛臣每宣扬朝廷威德曲加慰谕冀其自新而贼怙终不悛即今

《复旦本》:旋抚旋叛臣每宣扬朝廷威德曲加慰谕冀其自新而贼怙终不悛即今

《徐 稿》:旋抚旋叛××××××××××××××××××××××××

《三一三本》:广东之和平龙川兴宁江西之龙南信丰安远蚕食过半今不亟行征讨将来

《四一六本》:广东之和平龙川兴宁江西之龙南信丰安远蚕食过半今不亟行征讨将来

《复旦本》:广东之和平龙川兴宁江西之龙南信丰安远蚕食过半今不亟行征讨将来

《徐 稿》:广东×和平龙川兴宁江西×龙南信丰安远蚕食过半×不亟×征讨××

《三一三本》:之祸有不可胜言者诸道将吏为群盗积威所劫辗转推避即讯之

《四一六本》:之祸有不可胜言者诸道将吏为群盗积威所劫辗转推避即讯之

《复旦本》:之祸有不可胜言者诸道将吏为群盗积威所劫辗转推避即讯之

《徐 稿》:×祸×不可胜言×××××××××××××××××××

《三一三本》:老将知兵者亦议须三十万众夹攻非是不可臣窃谓运用之妙在将不在兵

《四一六本》:老将知兵者亦议须三十万众夹攻非是不可臣窃谓运用之妙在将不在兵

《复旦本》:老将知兵者亦议须三十万众夹攻非是不可臣窃谓运用之妙在将不在兵

《徐 稿》:××××××××××××××××××××××××××××××

《三一三本》:驭兵之要贵精不贵多臣任事三年朝夕筹画其于地形险夷人情向背察识已

《四一六本》:驭兵之要贵精不贵多臣任事三年朝夕筹画其于地形险夷人情向背察识已

《复旦本》:驭兵之要贵精不贵多臣任事三年朝夕筹画其于地形险夷人情向背察识已

《徐 稿》:×××××××××××××××××××××××××××××××

《三一三本》:真将士训习历试可用加近者民心内属贼党渐离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四一六本》:真将士训习历试可用加近者民心内属贼党渐离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复旦本》:真将士训习历试可用加近者民心内属贼党渐离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徐 稿》:××××××××××××××××××××××××××××

《三一三本》:第寇垒有坚瑕用兵有先后三巢之中允樟已质妻子珍月照等畏威駾喙不敢

《四一六本》:第寇垒有坚瑕用兵有先后三巢之中允樟已质妻子珍月照等畏威駾喙不敢

《复旦本》:第寇垒有坚瑕用兵有先后三巢之中允樟已质妻子珍月照等畏威駾喙不敢

《徐 稿》:××××××××××按三巢×中××××××××××××××××

《三一三本》:妄动唯清规结连他贼跨据江广六县恃众负险逆命如昔欲议用兵必自

《四一六本》:妄动唯清规结连他贼跨据江广六县恃众负险逆命如昔欲议用兵必自

《复旦本》:妄动唯清规结连他贼跨据江广六县恃众负险逆命如昔欲议用兵必自

《徐 稿》:××唯清规××××跨×江广六县×××最逆命××××用兵必自

《三一三本》:下历始臣已遗镇信丰部署将士专委岺北守巡蔡文李佑监督刻期捣巢强者

《四一六本》:下历始臣已移镇信丰部署将士专委岺北守巡蔡文李佑监督刻期捣巢强者

《复旦本》:下历始臣已移镇信丰部署将士专委岺北守巡蔡文李佑监督刻期捣巢强者

《徐 稿》:下历始××××××××××××××××××××××××××××

《三一三本》:既举则弱者自服岑岗高沙可渐次平矣世宗采部议从之(下略)

《四一六本》:既举则弱者自服岑岗高沙可渐次平矣世宗采部议从之(下略)

《复旦本》:既举则弱者自服岑岗高沙可渐次平矣世宗采部议从之(下略)

《徐 稿》:×××××××××××××××××帝采都议从之(下略)

统计以上所列四本《明史》拟稿中吴百朋之传记文字的字数,结果是《三一三本》《四一六本》《复旦本》皆为686字,《徐稿》仅304字,减少共382字,换言之,《徐稿》比其他三本用字各少一半以上。这种《徐稿》单篇传记字数少于其他三本相应传记的现象,并非少数,而是相当普遍,只是不一定所少之比例皆在一半以上。限于文章之篇幅,这里不再列举实例。

《徐稿》中每卷中所收传记的篇数,即每卷中的传主数,往往比《三一三本》《四一六本》《复旦本》为多。如元末群雄韩林儿等,《三一三本》(卷二七、卷二八、卷二九)、《四一六本》(卷一五六、卷一五七、卷一五八)、《复旦本》(卷八、卷九、卷一○)皆连用三卷立传记之。前一卷收韩林儿、郭子兴之传,中间一卷收徐寿辉、陈友谅(附子理、熊天瑞)、张士诚之传,后面一卷收明玉珍(附子昇)、方国珍、李思齐之传。而《徐稿》则将其中间一卷一分为二,张士诚传移至下面一卷之开首,其余各传上移至前面一卷之末尾,从而形成二卷之格局,减少了一卷(见该书卷一、卷二)。又如在《三一三本》(卷三四、卷三五)、《四一六本》(卷一六三、卷一六四)、《复旦本》(卷一五、卷一六)中,前后两卷分别收有冯胜(附兄国用)、傅友德、廖永忠之传及蓝玉(附曹震、张翼、张温、陈桓、朱寿、曹兴)之传,而《徐稿》则将上述两卷原封不动地合在一卷之中(见该书卷二)。《徐稿》这种扩大每卷所含传记篇数即传主数之作法,其原因不一,而每一传主传文因行文简练导致字数缩减,当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条,传文之变短有利于每卷增加立传之数字。

《徐稿》之力求简练,还表现在其精减立传人数上。笔者对《徐稿》、《三一三本》、《四一六本》和《复旦本》所立正传的人数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为了使以上四书有可比性,在统计时,根据《徐稿》中立传的第一个人物为韩林儿、最后一个人物为黄克缵,确定以各自书中自韩林儿传所在之卷起至黄克缵传所在之卷止为统计立有正传人数的范围。统计的结果如下表:

书名

统计范围

被统计卷数

立正传数

《三一三本》

卷二七至卷二二一

194

1667

《四一六本》

卷七至卷一九九

193

1608

《复旦本》

卷八至卷二○七

195

1633

《徐 稿》

卷一至卷九三(实为98卷)

98

951

对比四书所立正传人数,《徐稿》比其他三书分别少716人、657人和682人,其减少者超过三分之一。

《徐稿》之力求简练,是非常正确的做法,一个朝代之存在,多者数百年,人多事繁,倘不求简练,势必造成篇幅过于冗长,不便于一般读者使用。“二十四史”之一的《宋史》就因此而受到批评。《明史》撰修的前期所成拟稿皆文字、传数偏多,著名史家万斯同参加了这一时期的撰修工作,且是最重要的实际担当者,鉴于这些拟稿的写作目的,在于为将来撰写定稿提供修改之草稿,所以万斯同当时关注的重点在于史事之准确与否以及其传应否入书,并未在简练与否上下功夫,其时他也没时间和精力就此作出努力。但是他在内心里,乃是主张在加工成定稿时要力求简练的。康熙丙子三十五年秋,万斯同曾对其“独降齿德”而与交的年轻朋友方苞说:“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可损,而所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益也。子诚欲以古文为事,则愿一意于斯,就吾所述,约以义法,而经纬其文,他日书成,记其后曰:‘此四明万氏所草创也。’则吾死不恨矣。”[19]可见,《徐稿》表现出的力求简练之特点,不仅与万斯同所见完全一致,说明徐、万乃英雄所见略同,而且徐已在万氏明确提出此见之前起码有两三年以前(徐卒年康熙三十三年)已将之付之行动,此诚为难得之举。康熙三十五年万氏提出此见时,没能谈及徐稿之简练特点,当是因为康熙三十九年春徐秉义才将徐稿由徐家交给《明史》馆,是时他未见此稿而不知其具体情形。

四、《徐稿》立传之影响

王鸿绪于康熙五十三年正式完成并呈送朝廷的208卷《明史列传稿》,不久又以《横云山人明史列传稿》之名正式刊行(以下此书以《横云稿》称之)。此书的相应部分与《徐稿》相比,只有些微差别。其中最大之差别为,《横云稿》自韩林儿传记所在的卷八至黄克缵传记所在的卷一二三,共116卷,其中有18卷为《徐稿》中所不载,包括其卷一六胡大海等传、卷八一姚镆等传、卷八三翟鹏等传、卷八五马录等传、卷八七张芹等传、卷八八冯恩等传、卷八九周怡等传、卷九○马永等传、卷九三杨博等传、卷九四王治等传、卷九五王家屏等传、卷九六张四维等传、卷九七沈一贯等传、卷一○○谭纶等传、卷一○四张瀚等传、卷一一八杨镐等传、卷一一九刘一爆等传、卷一二○黄立极等传。但除此18卷外,其其余98卷从传目到内文,几乎完全与《徐稿》相同,只是相应的各卷,在排列顺序上微有调整。如《徐稿》卷七七的传目为“袁洪愈、王廷瞻、郭应聘(附吴文华)、耿定向、王樵、魏时亮(附陈瓒)、郝杰(附扶克俭)、赵参鲁、张孟男、李祯、谢杰、卫承芳、丁宾、薛三才(附弟三省)”,正附传共十八。查《横云稿》相应之卷即卷一○二,其传目只比《徐稿》多出一个附于王樵传后的附传“子肯堂”,再查《徐稿》该传之内文,实有王肯堂之附传,其传目未写仅属漏记。类似情形不胜枚举,这显示出两书此98卷在传目上差别之少。关于两者相应卷篇之排列顺次,实际情况如下:

《徐 稿》卷次:01、02、03、04、05、06、07、08、×、09、10、11、12

《横云稿》卷次: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徐 稿》卷次: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横云稿》卷次: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

《徐 稿》卷次: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

《横云稿》卷次: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

《徐 稿》卷次:39、40、41、42、43、44、45、45下、46、47、48、49、50

《横云稿》卷次: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

《徐 稿》卷次:51、52、53、54、55、56、57、57下、58、59、60、61、62

《横云稿》卷次: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

《徐 稿》卷次:63、64、65、66、67、68、69、70、×、71、×、72、×

《横云稿》卷次: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

《徐 稿》卷次:73、×、×、×、×、74、×、×、×、×、×、75

《横云稿》卷次:86、87、88、89、90、92、93、94、95、96、97、98

《徐 稿》卷次:76、×、77、 78、×、79、 80、 81、 82、83、 84、84下、85

《横云稿》卷次:99、100、102、101、104.105、103、106、108、109、112、110、111

《徐 稿》卷次:85下、86、86下、87、88、89、90、×、×、×、 91、92、93

《横云稿》卷次:107、113、91、115.117、116、114、118、119、120、121、122、123

以上18个“×”符号所表示的是《横云稿》中相应卷次有传记而《徐稿》中对此传记未加收载者。从上可知,在两书所收传记基本相同的98卷中,排在前面的73卷(《徐稿》之卷1至卷73、《横云稿》之卷8至卷86)两者排列顺序完全相同,仅其余的25卷两者排列顺序大体相异。这显示了两者在各卷排序上确实相当接近。

如果将《横云稿》与《徐稿》的比较进一步扩大范围,即同时引进《三一三本》、《四一六本》、《复旦本》,将五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会进一步体会到两者的相似性。

首先,《徐稿》与《横云稿》都重视文字之简练。兹以《冯琦传》的一段文字为例。该段文字《三一三本》在卷一九八,《四一六本》在卷三一七,《复旦本》在卷一六九,《徐稿》在卷七五,《横云稿》在卷九八。

《三一三本》:三十年帝以疾谕停矿税既而悔之琦与同列合奏请省思虑

《四一六本》:三十年帝以疾谕停矿税既而悔之琦与同列合奏请省思虑

《复旦本》:三十年帝以疾谕停矿税既而悔之琦与同列合奏请省思虑

《徐 稿》:三十年帝有疾谕停矿税既而悔之琦与同列合疏争×××

《横 云 稿》:三十年帝有疾谕停矿税既而悔之琦与同列合疏争×××

《三一三本》:以养神平喜怒以养性尽罢矿税布恩惠于天下以养福又言陛

《四一六本》:以养神平喜怒以养性尽罢矿税布恩惠于天下以养福又言陛

《复旦本》:以养神平喜怒以养性尽罢矿税布恩惠于天下以养福又言陛

《徐 稿》:×××××××××××××××××××××××××

《横 云 稿》:×××××××××××××××××××××××××

《三一三本》:下御极三十年邀福天祖甚厚请躬郊庙祭享以答灵贶遇庆

《四一六本》:下御极三十年邀福天祖甚厚请躬郊庙祭享以答灵贶遇庆

《复旦本》:下御极三十年邀福天祖甚厚请躬郊庙祭享以答灵贶遇庆

《徐 稿》:×××××××××××且请躬郊庙祭享××××××

《横 云 稿》:×××××××××××且请躬郊庙祭享××××××

《三一三本》:节令辰悉御殿受朝慰臣子瞻仰之愿

《四一六本》:节令辰悉御殿受朝慰臣子瞻仰之愿

《复旦本》:节令辰悉御殿受朝慰臣子瞻仰之愿

《徐 稿》:××××御殿受朝不纳×××××

《横 云 稿》:××××御殿受朝不纳×××××

从上可知,这段文字《三一三本》、《四一六本》、《复旦本》皆共用字88个,而《徐稿》用34字,比前三者少54字,《横云稿》所用与《徐稿》同为34字,这说明两者同样显示出追求文字简练之特点。值得特别关注的还有,这段文字在《横云稿》中的用字,亦完全同于《徐稿》,凡《徐稿》不同于《三一三本》等者,其用字全同《徐稿》而异于《三一三本》等。类似情形比比皆是。这反映出两者相关部分之用字至少是相近的。

查《横云稿》极个别传文,不从《徐稿》之追求文字简练,其黄克缵之传文即是如此,与《三一三本》用字之甚多极为相似。但这是出于特殊原因,如其黄克缵传文之用字甚多,乃是由王鸿绪不太赞成过分批评某些与东林对立或不一致之人(此事进一步阐述有待专文,此处暂不展开)。此类极个别现象之存在,对肯定《横云稿》之追求文字简练构不成妨碍。

其次,《徐稿》与《横云稿》都重视减少立传人数。上文提及,《三一三本》《四一六本》《复旦本》自《韩林儿传》所在之卷起到《黄克缵传》所在之卷止,分别立正传1667个、1608个、1633个,《徐稿》相应部分只有951个,比《三一三本》等少657~716人。《横云稿》相应部分经统计为立传1089个,与《徐稿》比多138个,而与《三一三本》等比则少519-578人(篇)。可见,从立传上讲,《横云稿》同样与《徐稿》属于追求简练之列。

上面的论述,已可得出如下结论:《横云稿》的有关部分与《徐稿》极为相近,两者具有追求简练的共同特点。由于《横云稿》晚出于《徐稿》,当是《横云稿》的相关部分受到《徐稿》之影响,甚至是基本继承自《徐稿》而小有变动。至于王鸿绪是通过什么途径得以接触到《徐稿》的,似当是康熙三十九年徐秉义被任为《明史》馆总裁、并请沈朝初为兄长徐乾学所成《徐稿》作序后,将《徐稿》交给《明史》馆,从而使王鸿绪得以在撰写《横云稿》时读到它。

刘承干所纂《明史例案》[20]卷二载有王横云《史例议》上,其中有一条称:“史馆原稿立传过多,今删其十之四,然犹未免于瓜分豆剖也。传多则事必重见,重见则文不警策,而观者自倦矣。今若合纪志参订,将列传可削者削之,可并者并之,庶不致苦《宋史》之烦而难阅、复益之以《明史》也。”此文当成于康熙末年至雍正元年。[21]由此看来,王鸿绪亦有明确的力求简练之主张,其如此主张当是总结本人的经验,并受徐乾学的影响而产生的,也可能其产生与徐乾学无关;但无论怎样,其与徐乾学在这一方面有相同看法,则是肯定无疑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形,这种看法的一致都使王鸿绪具有接受《徐稿》写法的思想基础。言及此点,可对上文提出的“《横云稿》的相关部分受到《徐稿》之影响,甚至是基本继承自《徐稿》而小有变动”之结论,更加坚信而无疑。

众所周知,王鸿绪撰成的现存雍正元年本《明史稿》(即上文所说《雍正本》),及《横云稿》与其之间的现存过渡本敬慎堂抄本162卷《明史列传稿》(以下简称《一六二本》),皆与《横云稿》同出自王鸿绪之手,并且在本文所论之相关部分范围内,三者基本不存在差别,其相异点极其微小。因此,《一六二本》《雍正本》两书中在本文所论之相关部分范围内,皆与《横云稿》一样受到《徐稿》之影响,甚至是基本继承自《徐稿》而小有变动。换言之,此二书在《明史》的各种拟稿中,全属于力求简练之列。这是极易理解之事。但为求得确信,兹不避烦琐,论证如下。

关于相关部分立正传的人(篇)数,《一六二本》为1083人(篇)(在该书卷八至卷一二三,凡116卷),《雍正本》为1094人(篇)(在该书卷一一三至卷二二八,凡116卷),与《徐稿》相比分别多132人(篇)、143人(篇),与《三一三本》《四一六本》《复旦本》相比,则分别少525~584人(篇)、514~573人(篇)。这说明,在立正传的人(篇)数上,《一六二本》与《雍正本》确实属于与《徐稿》相同的力求简练之列。

关于相关部分文字之繁简,可以举出各书中王遴传记之一段文字为例以作比较。其中《三一三本》在卷二○七,《四一六本》在卷三○七,《复旦本》在卷一五九,《徐稿》在卷七六,《一六二本》在卷九九,《雍正本》在卷二○四。

《三一三本》:时部内数中寇戍卒寡弱遴至蒐军实练武勇得精兵万人以其闲筑外郛治边墙缮

《四一六本》:时部内数中寇戍卒寡弱遴至蒐军实练武勇得精兵万人以其闲筑外郛治边墙缮

《复旦本》:时部内数中寇戍卒寡弱遴至蒐军实练武勇得精兵万人以其闲筑外郛治边墙缮

《徐 稿》:×××××××××××××××××××××××××××××××××

《一六二本》:××××××××××××××××××××××××××××××

《雍正本》:××××××××××××××××××××××××××××××

《三一三本》:小芹河平胡诸墩堡军声渐壮

《四一六本》:小芹河平胡诸墩堡军声渐壮

《复旦本》:小芹河平胡诸墩堡军声渐壮

《徐 稿》:××××××××××××

《一六二本》:××××××××××××

《雍正本》:××××××××××××

《三一三本》:其冬贼大举犯定边固原总兵官郭江战没贼遂残城堡十余总督陈其学陕西巡抚

《四一六本》:其冬贼大举犯定边固原总兵官郭江战没贼遂残城堡十余总督陈其学陕西巡抚

《复旦本》:其冬贼大举犯定边固原总兵官郭江战没贼遂残城堡十余总督陈其学陕西巡抚

《徐 稿》:×××寇大入定边固原总兵官郭江战没×××××××总督陈其学陕西巡抚

《一六二本》:×××寇大入定边固原总兵官郭江战殁×××××××总督陈其学陕西巡抚

《雍正本》:×××寇大入定边固原总兵官郭江战殁×××××××总督陈其学陕西巡抚

《三一三本》:戴才坐免遴亦停俸已巡按御史温如玉列上失事状复议及遴兵部言遴以

《四一六本》:戴才坐免遴亦停俸已巡按御史温如玉列上失事状复议及遴兵部言遴以

《复旦本》:戴才坐免遴亦停俸已巡按御史温如玉列上失事状复议及遴兵部言遴以

《徐 稿》:戴才坐免××××××××××××××××××××××××××

《一六二本》:戴才坐免××××××××××××××××××××××××××

《雍正本》:戴才坐免××××××××××××××××××××××××××

《三一三本》:创残之余膺大举之寇不当深罪乃贬俸一秩视事

《四一六本》:残创之余膺大举之寇不当深罪乃贬俸一秩视事

《复旦本》:残创之余膺大举之寇不当深罪乃贬俸一秩视事

《徐 稿》:×××××××××××××遴贬俸一秩××

《一六二本》:×××××××××××××遴贬俸一秩××

《雍正本》:×××××××××××××遴贬俸一秩××

统计上述文字,《三一三本》《四一六本》《复旦本》三书皆是128字,且文字全同;《徐稿》《一六二本》《雍正本》三书皆为32字,且除《徐稿》之“没”字,另二书作“殁”外,文字也全同。此表明在文字方面,《一六二本》及《雍正本》二书也确实同样继承了《徐稿》之简练特色。

《张廷玉上明史表》称:“惟旧臣王鸿绪之《史稿》,经名人三十载之用心。进在彤闱,颁来秘阁。首尾略具,事实颇详。在昔《汉书》取裁于马迁,《唐书》起本于刘昫。苟是非之不谬,讵因袭之为嫌。爰即成编,用为初稿。”[22]可见张廷玉等撰《明史》定本,乃为以《雍正本》为基础修订而成。于是张廷玉《明史》是否继承了《徐稿》之力求简练特点,也成为应予论证之事。

根据调查,张廷玉《明史》如同《一六二本》《雍正本》那样,在力求简练上也继承了《徐稿》的特点。

先观其立正传数目。查张廷玉《明史》中,《韩林儿传》记在该书卷一二二,《黄克缵传》记在卷二五六。统计其自卷一二二至卷二五六共135卷中所立正传人(篇)数,乃为1083人(篇),比《徐稿》多132人(篇),比《三一三本》《四一六本》《复旦本》则少525人(篇)至584人(篇)。可见其数量近于《徐稿》之类,而远于《三一三本》之类,换言之,张廷玉《明史》相应部分在立正传人(篇)数上,实属于追求简练之列。

再观其文字繁减。兹从各书之刘应节传记中选出相应一段文字为例,互作比较,列于下。其中《三一三本》在卷一八○,《四一六本》在卷三一四,《复旦本》在卷一六六,《徐稿》在卷七八,《明史》在卷二二○。

《三一三本》:又因御史傅孟春言议诸镇积贮当计岁之丰歉常时以折色便军可以积粟凶岁以

《四一六本》:又因御史傅孟春言议诸镇积贮当计岁之丰歉常时以折色便军可以积粟凶岁以

《复旦本》:又因御史傅孟春言议诸镇积贮当计岁之丰歉常时以折色便军可以积粟凶岁以

《徐 稿》:又因御史傅孟春言议诸镇积贮当计岁×丰歉常时以折色便军可以积粟凶岁以

《明 史》:又因御史傅孟春言议诸镇积贮当计岁×丰歉常时以折色便军可以积粟凶岁以

《三一三本》:本色济荒可以积银又顺永二府刍粮数十万旧征折色致民亏价转售易银解京

《四一六本》:本色济荒可以积银又顺永二府刍粮数十万旧征折色致民亏价转售易银解京

《复旦本》:本色济荒可以积银又顺永二府刍粮数十万旧征折色致民亏价转售易银解京

《徐 稿》:本色济荒可以积银××××××××××××××××××××××××

《明 史》:本色济荒可以积银××××××××××××××××××××××××

《三一三本》:及本色既缺则又增价召商籴买请一切改正

《四一六本》:及本色既缺则又增价召商籴买请一切改正

《复旦本》:及本色既缺则又增价召商籴买请一切改正

《徐 稿》:××××××××××××××××××

《明 史》:××××××××××××××××××

从上可知,《三一三本》《四一六本》《复旦本》皆共用83字,且用字完全相同,而张廷玉《明史》只用40字,与《徐稿》在用字数量上和所用文字上皆相同。可见,张廷玉《明史》之在用字数量上,也与《徐稿》同在追求精炼之列。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明史》及现存七个主要拟稿《三一三本》《四一六本》《复旦本》《徐稿》《横云稿》《一六二本》和《雍正本》,从内容文字繁简角度划分,实分两类;一为繁富本,包括《三一三本》《四一六本》和《复旦本》等三种;一为简练本,包括《徐稿》《横云稿》《一六二本》《雍正本》和《明史》等五种。在简练本中,开先河者为《徐稿》,其他皆为其继承、发扬者。《明史》问世后,一直以简练而受称赞。赵翼云:“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23]《明史》之受称赞,《徐稿》之捉笔者徐乾学实与有功。《徐稿》是声誉满天下的张廷玉《明史》简练文风之开路先锋,徐乾学在史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作者简介:南炳文,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特聘教授、南开大学资深教授,研究方向为明史。

[1](清)韩菼:《有怀堂文集》卷一八《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徐公行状》,康熙四十二年刻本。

[2](清)韩菼:《有怀堂文集》卷一八《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徐公行状》。

[3](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经部》,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8页。

[4](清)韩菼:《有怀堂文集》卷一八《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徐公行状》。

[5](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七《资治通鉴后编》,第431页。

[6](清)韩菼:《有怀堂文集》卷一八《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徐公行状》。

[7](清)韩菼:《有怀堂文集》卷一八《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徐公行状》。

[8](清)韩菼:《有怀堂文集》卷一八《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徐公行状》。

[9]徐乾学:《儋园文集》卷一○《备陈修书事宜疏》,康熙冠山堂印本。

[10]参见南炳文:《张廷玉〈明史〉重要拟稿徐氏〈明史〉试探之一》,《史学集刊》,2016年第3期。“庚辰”原误书为康熙甲辰即康熙三年。

[11]韩方卓:《序言》,徐乾学:《明史》卷首,屈万里主编:《明代史籍汇刊》,台北学生书局1969年版。

[12]道光《昆新两县志》卷二一载:“(徐秉义)充庚辰(康熙三十九年)殿试读卷官,寻命总裁《明史》。”

[13]徐乾学:《明史》卷首,屈万里主编:《明代史籍汇刊》。

[14]参见南炳文:《张廷玉〈明史〉重要拟稿徐氏〈明史〉试探之一》,《史学集刊》,2016年第3期。

[15]邹福保:《翰林院侍讲邹君家传》,曹允源:《复盦续稿》卷三,1922年版。

[16]《清史稿》卷一○八《选举志三》记清朝乡试以八月初九日至十五日进行,据之计算。

[17]韩方卓:《序言》,徐乾学:《明史》卷首,屈万里主编:《明代史籍汇刊》。

[18]其别本称《明史稿》。

[19](清)方苞:《方望溪先生文集》卷一二《万季野墓表》,咸丰二年戴钧衡刻本。

[20]徐蜀编:《明史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21]因文中有“康熙五十九年,岁在庚子,亡友朱竹垞仲孙稼翁携《竹垞文稿》见遗”之语,而据张伯行《正谊堂续集》卷七王鸿绪墓志铭(同治五年福州正谊书院刻《正谊堂全书》本),其中记王鸿绪卒于雍正元年八月十五日。

[22]《明史》附录《张延玉上明史表》,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630页。

[23](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一《明史》,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659页。

原载《史学集刊》2018年第2期。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