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师4韩国高清中字(永不瞑目过去24年,女主成单亲妈妈,配角拿影帝,有人已三婚)
亲爱的老师4韩国高清中字文章列表:
- 1、永不瞑目过去24年,女主成单亲妈妈,配角拿影帝,有人已三婚
- 2、纪念|谢晋导演曾说,倪震这个人,就是不甘寂寞
- 3、奚美娟:在角色的未知性中寻找人性之根——电影妈妈!创作札记
- 4、从英语老师到顶流主播:董宇辉的爆火,给所有网红提了个醒
- 5、董宇辉一周上百个热搜,直播电商需要高知红人吗?
永不瞑目过去24年,女主成单亲妈妈,配角拿影帝,有人已三婚
1998年,电视剧《永不瞑目》捧红了一大批新人演员,男女主和女配齐齐获奖。如今24年过去了,《永不瞑目》的演员发展得怎么样了呢?
1、苏瑾
苏瑾在《永不瞑目》中出演了女主欧庆春,一个漂亮能干的警花。在出演这部剧之前,她还只是个小有名气的模特,赵宝刚导演慧眼识珠,没有因为她是非科班出身就瞧不起她,而是坚定地选择她做女主,最终苏瑾与这部剧互相成就,荣获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
这部剧的成功,让苏瑾一举成名,她也因此正式从模特转行成为一名演员,风光无限。模特出身的她本就身材高挑,再加上容貌出众,演技也不差,导演们纷纷邀请她出演自己的作品。
按理说,苏瑾拿下过这种成就,应该越来越红,怎么到现在反而没有听说她的名字了呢?原来,在她事业飞速发展的时期,她谈了一个新西兰的男朋友,后来更是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在2001年执意放弃国内的事业和生活,嫁到新西兰去了,又是一个“恋爱脑”的真实写照啊。
放弃了一切的她,却并没有得到白头偕老的美满结局。2006年,苏瑾与丈夫离婚,带着孩子低调地回到了国内生活,可惜5年过去,早已物是人非,她再也回不到曾经的位置了,估计苏瑾的肠子都要悔青了。
2、袁立
网络热梗“羊胎素”的主人公之一袁立,也出演了这部剧,扮演了毒枭之女——欧阳兰兰。与苏瑾不同,袁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是一位正儿八经的演员。
在出演这部剧之前,她也有过一些表演经历,只是都没有激起水花,谁料一个反派角色让她出圈了,还拿下了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角奖,演艺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现在的她也很少演戏了,除了“羊胎素”梗中惊现她的身影,也就只能在娱乐新闻中看到她的消息了。她与苏瑾都在婚姻上跌了跟头,苏瑾如今是一名单亲妈妈,而她已经三婚了。
袁立的第一段婚姻对象是赵岭,两人在2007年闪婚闪离,大红的喜字还没有揭下,两人就各自开始新生活了。大概是受了情伤,袁立不敢再轻易结婚,直到2011年才与林博文喜结连理,可惜,这段婚姻持续了4年也无疾而终。
两段失败的婚姻并没有让袁立丧失追求幸福的勇气,2019年,她与梁太平组成了一个家庭。这段姐弟恋婚姻引起了网友的热议,男方比她小11岁,还没有多少资产,可以说,全靠袁立养着,大多数人都不看好这段感情。
不过生活是自己的,幸不幸福只有袁立自己知道。在和梁太平结婚以后,袁立整个人胖了一大圈,一点都没有往日女明星的样子,大概这就是“幸福肥”吧,希望袁立老师的这段婚姻可以有一个幸福结局。
3、陆毅
《永不瞑目》的男主肖童由陆毅出演,当时他还没有大学毕业,青涩的样子与男主人设十分契合,不过赵宝刚导演在他和陈坤之间犹豫不决,最终还是他为了角色减重20斤,这才让导演下定决心选他,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这部剧他获得了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
新人最害怕的就是“出道即巅峰”的魔咒,很不幸,陆毅也没有逃过。在《永不瞑目》这部剧之后,陆毅也出演了不少作品,《少年包青天2》《壮志雄心》《男才女貌》等等,演技说不上差,可就是让人缺少了惊喜感,总觉得泛泛无奇。
直到2017年《人民的名义》这部剧播出,陆毅才算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他获得了第22届华鼎奖中国近现代题材电视剧最佳男演员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可惜的是,陆毅总是后劲不足,《人民的名义》大爆让他获得了更多机会,他本可以趁此让事业上一个台阶,可是他选剧本的眼光似乎不太行,之后播出的《风再起时》《亲爱的味道》《只为那一刻与你相见》剧情都一般,浇灭了观众对他的热情。
虽然陆毅目前在事业方面发展的一般,但他的婚姻生活可以说过得非常幸福,他与老婆鲍蕾结婚十几年依然恩爱如初,还生了一对可爱的女儿,在这方面来说也算是人生赢家了。
4、孙红雷
去年一部《扫黑风暴》再度将孙红雷推上了事业巅峰,不得不说,孙红雷那张看着就让人觉得不好惹的脸,与黑恶势力的适配度简直太高了。
其实,孙红雷早在出道之际就抓准了自己的角色定位。他在《永不瞑目》中出演“建军”一角,虽然戏份不多,但他却将黑恶形象很好地展现了出来,让人眼前一亮。
别看孙红雷只是跑了个龙套,其实这部剧对他意义重大。因为这部剧,他知道了一个优秀的演员是什么样的,这对刚进入影视圈的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后孙红雷朝着标杆不断努力,2007年因《半路夫妻》获第1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剧最佳男演员奖,2009年因《潜伏》获第1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剧最佳男演员奖。
在2013年,他在电影《全民目击》中表现优异,获得第1届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当初的无名小卒,终于成长为影帝,这其中淌过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孙红雷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影视开花的他还在综艺节目中插了一脚。2015年他参加了东方卫视的综艺《极限挑战》,搞笑有梗的他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欢乐。
近几年,孙红雷的作品不多,他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家庭上,他与妻子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在这个阶段他更想作为一个父亲陪伴女儿长大。不过在看了他演的李成阳之后,观众还是希望看到他有新作品,他的演技让观众看得实在是太上瘾了。
5、尤勇
老演员尤勇和孙红雷恰恰相反,孙红雷的长相让他看起来不像好人,而尤勇则是看着就让人觉得正气凛然,特别适合警察这种角色,《永不瞑目》中也不例外,饰演了一位追求正义的刑警队长。
不过,人不可貌相,看起来十分正义的尤勇,在感情生活上却惹出了很多争议。他与第一任妻子结婚时还没有多大的成就,两人携手走过了许多风风雨雨,然而在他功成名就时,却与妻子离婚了,转头爱上了许晴。
当然,他与许晴也没有走到最后,因怀疑许晴与王志文感情越线,所以他选择了分手,后来就与现在的妻子沈蓉相识相爱,一直陪伴至今。不过,他一直没能有孩子,也算是他人生的一大憾事了吧。
6、张龄心
《永不瞑目》中还有一个跑龙套演员,当时没有多少名气,现在却很火,她就是张龄心,扮演的是痴恋男主角肖童的一个女生,只在剧情刚开始有几个镜头。
别看她演的角色小,其实她的来头也不小,是名副其实的“星三代”呢。她的爷爷曾在话剧《骆驼祥子》中出演“祥子”,受到爷爷的影响,她长大后也走上了演员这条路。
她是《父母爱情》中的孝顺女儿,是《我的前半生》中悲催的罗子群,目前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庭外》中也有她的身影,从容冷静,干练十足,她的身份似乎并不是表面上的刑警那样简单,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24年过去,《永不瞑目》中的演员各有各的发展和去处,曾经大火的演员现在却不见身影,跑龙套也能登顶影帝,小8觉得人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努力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纪念|谢晋导演曾说,倪震这个人,就是不甘寂寞
2018年,本文作者石川在南京艺术学院为倪震录制口述历史。本文图片均由石川提供。
12月22日晚八点,我正走在清冷凛冽的街头。突然手机传来一条让人寒彻心扉的短信:“倪震老师刚刚走了……”!我打了一个冷颤,恍惚间,我问自己,这是他吗?是那个我熟悉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吗?是那个我们与之携手同行了二十余年的学界前辈吗?
我脑子里一阵翻滚,禁不住想起最后一次与倪震老师相见的情形。那是去年夏天,他健康状况欠佳,打算迁回北京休养。我和同事为他饯行。此时他已不良于行,是靠护工用轮椅把他推到餐厅来的。临别时,他紧紧抓着我的手,蠕动嘴唇,似有千言万语,却又始终未发一声。我知道,此刻他心里正有万般不舍,便安慰他道,明年等您好点,我们就去北京看您。可是,说这话时,谁又能想到,此一言竟成永诀!
1980年代,倪震与电影学院同事周传基、应雄、戴锦华。
初识倪震,是在1997年春季。他刚刚写完《鸦片战争》剧本不久。影片还在后期制作。有两位美国学者来访问谢晋导演,他就拽上倪震一起去与他们见面。那次我是翻译,中间尽顾着想词儿,也没机会和两位前辈单独聊上几句。记得谢晋导演重复次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倪震,这个你告诉他们……”!
1998年,倪震担任编剧之一的《鸦片战争》,在第六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录音、最佳道具6项大奖。前排中间是谢晋导演,右一是倪震。
几年之后,我和倪震老师,与谢导又偶遇过一次。那时我和倪震老师一起去韩国参加光州电影节。一天,我们正在餐厅吃早餐,突然我后脑勺被人猛拍了一巴掌,差点把我拍到盘子里去。我有点恼火,回头一看,原来是谢导。他插着腰对我大声断喝:“就吃这点东西,你会营养不良的!”那次,谢导和倪震也不知怎么就聊起了光州事件,而且越聊越兴奋,谢导甚至还风风火火地提出,要去光州事件纪念馆看看。我和倪震老师只好苦笑一下,放下手中的活儿,陪着老爷子一同前往。
也就是那阵子,倪震从电影学院退休,受聘担任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他在辛耕路上买了一套小公寓,开始了他心心念念几十年的“沪漂”生活。上海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辛耕路的日子,照他的话说来,那真是“侠气开心”(非常开心)、“交关适宜”(特别舒服)。
虽然背井离乡四十余载,他却依然保持着一副纯正的海派腔调。他喜欢本帮菜,因为牙口不好,尤其喜欢糟熘鱼片一类软糯的本帮河鲜,也特别享受吮吸鲥鱼鱼鳞的口感;他喜欢本地糕点,吃绿豆糕总是爱把落在手掌里的碎屑都嗦嗦干净;他还喜欢糖炒栗子、青津果一类的沪上干果,喜欢用牙签挑着杨梅干往嘴里送。记得那个时候,他最爱去淮海中路的“一代音乐餐厅”听上海老歌,看俄罗斯舞蹈,品法国咖啡。爱用一口地道老派的上海方言,跟一帮老朋友们“嘎嘎珊瑚”(闲聊)。这样的日子,不用问都知道,让他感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那时还没有微信,我们虽同处一城,也免不了书信往来。不同的是,我给他写信,多是发电子邮件。而倪震老师显然更钟情于传统的笔墨信签。一上来总是那种老克腊式的遣词造句,“亲爱的某某,见字如晤……”他的字写得漂亮,在圈里颇负盛名。那一笔工整、纤细、娟秀的小行书,密密麻麻铺满信纸,每每让人爱不释手。
他说过,这一笔字,全是拜他母亲所赐。上小学时,每天都要在母亲监督下研墨习字,两页大楷,一页小楷。母亲说,将来不论是学艺、学文、学理,还是学工,字都是敲门砖,写不好就有辱斯文。倪震母亲1930年代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兼修东西绘画,书法也是一把好手。倪震初中毕业,能顺利考进中央美院附中,三年后又能升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深造,大抵都离不开他母亲的遗惠余泽。
倪震手稿
其实,倪震在青少年时期的人生理想,是当一位像他老师靳尚谊那样的肖像画家。只是后来阴差阳错进了电影学院,才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电影的视觉造型上面。不过,要说到绘画,倪震也的确有过令人侧目的不俗表现。他参与创作的一幅《毛主席是世界革命人民心中的红太阳》的宣传画,一度风靡全国,不仅登上过1967年2月14日的《人民日报》,还在1967年10月1日由国家邮电部制成“国庆十八周年纪念邮票”在全国发行。三十年之后的1996年,这张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特殊历史记忆的邮票,在中国嘉德秋拍会上以33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倪震画作1967年10月1日被制成“国庆十八周年纪念邮票”在全国发行。
不过这件事,倪震倒是绝少向人提起。记得几年前,我应南京艺术学院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之邀,为倪震录制口述史时,还特地问过他,“这算不算是您人生中的一段高光时刻?”倪震摇摇头予以否认,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念叨,“我对不起靳尚谊老师,我辜负了他,我心里一直觉得愧对靳先生的教诲!”这或许是倪震老师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块垒。绘画本是他的家传之学,又是他人生起航的港湾,偏偏人到中年,却被他抛在了身后,搁谁身上,大概都会生出些许懊悔。
但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倪震没能成为画家,却在电影的圣殿中登堂入室,挺立潮头。1980年代初,他积极回应陈荒煤、李少白、罗艺军等学界前辈的一再呼吁,成为最早重新评价30年代中国电影的中青年学者。他因此受到电影届老前辈夏衍的赏识。我至今还记得,他模仿着夏公带有浙江口音的普通话,绘声绘色地对我炫耀说:“倪震同志如何如何”。每忆及此,我才恍然大悟,那一刻或许才是倪震一生真正的高光时刻。
1980年代,夏衍与倪震
谢晋导演曾说,倪震这个人,就是不甘寂寞!这才是真正的知人论世,一语中的。倪震一生,由绘画而美工,由美工而学术,再由学术而创作,持续不断地转换着自己的职业阵地,大概正是出于他那“不甘寂寞”的个性。可惜的是,他晚年健康欠佳,数次中风,虽然还有许许多多未竟之志,却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譬如有一部描写一位西方在华战地摄影师的电影文学剧本《永恒的瞬间》,原本是打算与意大利有关方面合作合拍片,中间也与香港银都机构等各家出品方商谈多次,甚至连意方的导演也数次去过云贵高原勘查外景。可惜的是,最后终因意方资金未能落实而功亏一篑。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天的情景,我把意方制片人用电子邮件发来的英文信件,逐字逐句译成中文念给他听。他满脸沮丧,沉默良久,忽然从嘴里蹦出了一句,“这个片子拍不出来,我倪震死不瞑目!”
倪震与张艺谋
倪震与陈凯歌
奚美娟:在角色的未知性中寻找人性之根——电影妈妈!创作札记
在自然灾难面前,在未知疾病面前,人有时候显得特别渺小和无奈,但是,当我们能够自信面对一切已知或未知的事物时,人类又是伟大的。因为人类的生命基因里,有一种最根本的涌动力量,支撑我们去抗衡各种各样可怕的打击。这种力量,是人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在这股汹涌浩荡的人性爱的洪流中,母爱又是最靠前的那一部分。
《妈妈!》剧照1做一个日常生活的有心人
在这个疫情与高温交替肆虐的夏秋之际,仍然挡不住我们向观众奉上一部电影新作:《妈妈!》(原名《春歌》)。这是导演杨荔纳“春之系列”电影的最新一部作品,入选了今年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并在电影节期间举行了全球首映。
我在影片中饰演一位六十多岁、患了阿尔茨海默症的“女儿”。
近年来,我们对阿尔茨海默症有了越来越多的知晓度,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对它的掌控还是很浅表的。它的病因与表现,我们还能从林林总总的专业书籍里略知一二,但对于患病个体来说,无论男女,病人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后的心态,精神上受到的刺激,尤其是刚刚获知确诊消息的一瞬间,到底是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外人是无法真正体验的。但作为表演艺术工作者,又是担当了具体角色的扮演者,我就无法绕开,必须去靠近,并有强烈愿望想去探索这个神秘的领域,哪怕只是解开一点点的心理线索,也是好的。
我接受这样一个角色的塑造,既有挑战性,也有乐于接受这种挑战的兴奋感。影片中贯穿始终的一对母女主角:母亲八十多岁,女儿六十出头,母女俩都在高校从教,属于职业知识女性类型的角色。从艺术形象的类型出发塑造人物,历来是表演艺术的切入点,然后再进入“这一个”具体的人物个性。这样既能抓住某些人物的共性特征,也能突出人物的特殊个性。近二十年来,我们为拍摄一部艺术作品有意去安排体验生活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剧组也不可能特意拿出时间成本让剧组人员去深入体验生活。作为一名演员,我就必须做一个日常生活的有心人,而不是等有了一个具体拍摄项目才去寻找生活中的例子。这是我经常告诫和提醒自己的。
电影海报
我以往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件揪心的事情,它隐隐约约伴随着我这次拍摄《妈妈!》的创作过程。
记得多年前,一个公众场合,我遇到一位我非常敬重也非常熟悉的前辈友人。那次在一起说话时,我发现她的状态与以前不一样,总是接不住话头,我心里暗暗有些疑惑。一次我们走路时经过几级台阶,旁边有个年轻人出于关心,想扶她一把,那位前辈友人马上甩开别人伸过来的手,然后主动跳下两级台阶,还笑着说:我很好,我没事……大家也一笑而过。但没过多久,我听说那位前辈被查出了阿尔茨海默症,再也无法工作了。我心里时常牵挂着她,偶尔也会想,她当时说话的表现,应该是病的早期症状,她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健康出了问题,但还不算严重,还想坚持工作,然而她的记忆就像走进了怪圈,怎么也不能如愿。这就是职业知识女性的心理特征,她有着很强的自尊自爱之心,包括在大家面前显示自己身体还健朗,故意跳下台阶。想起这个细节,每每都会让我难过。
这是我近距离感觉到的一个真实的早期患者的表现,在拍摄《妈妈!》的过程中,经常会像一个案例般在脑海中浮现,有时让我陷入沉思,似乎也能有所触动。
电影预告片
还有就是及时借鉴世界同行们的精湛表演经验。关注阿尔茨海默症的题材,是近十几年来世界电影的热点,在各大电影节中,都有表现不俗的作品受到赞扬。其中我看过的就有《爱》《非常爱丽丝》《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等等。去年,为拍摄《妈妈!》这部影片,我又重新观看了好几部此类题材的电影作品,试图从这些优秀的艺术形象中受到启发,并认真地阅读了一些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医学书籍。目的就是想去靠近并试图触碰到这个角色有形或无形的轮廓,努力进入到角色的心理状态中去。
2与角色相伴相随
《妈妈!》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剧中人物关系的反转。
一般来说,社会常态是进入中老年后的母女关系中,女儿尽责尽孝地对老母亲的关心照顾。在这部影片中,开头设定的剧情似乎也是这样的走向:剧中老母亲八十多岁,身体状况不错,但她有点返老还童心理,为了引起女儿的注意,经常咿咿呀呀地装点小病。女儿虽然明了老母亲的心思,但也不会像普通妇人那样直接点穿,而是平心静气地配合着母亲的作天作地。观众看到的是一个风平浪静的知识分子家庭和尽心照顾老母亲的女儿。但在剧情进入到三分之一左右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逆转。女儿在一次例行体检中,突然被告知自己患了阿尔茨海默症。这个打击无疑是五雷轰顶、难以承受的。影片中女儿在得知确诊消息后,自尊使然,她在外面一人独处了许久,等平复了心情后,才似平常一样默默回家,决定先独自承受不告诉母亲。
《妈妈!》剧照
这就回到我上面提到的问题:生活中的病人在被确诊后的反应,究竟会是怎样的感受?在我有限的理解中,我想一定也是因人而异。在影片中,我基于对此病的理性了解,有心让自己某个瞬间沉浸在一种假想世界里,试图去获得假如自己真的得了这种病后的感受。记得在拍摄被确诊后的那场戏中,我感觉我的思维像是被某个坚固的模具黏糊住了似的,那种不能思考、无法具象的痛苦慢慢渗透了全身,完全茫然于未来要怎么办?接着她强制性地让自己冷静下来,慢慢恢复了理性,在她踯躅走回家时,其实心中还是处在无数个盲点中的。这场戏是女儿病情初期表演的一个关键点,虽然在拍摄时的表演中,外部肢体语言没有太多宣泄,但角色内心经受的冲击是天崩地裂似的。我让自己与角色完全你我不分地沉浸在那片刻的天昏地暗之中。那天拍完这场戏,我虚汗淋漓全身无力,体验到自己全身心碰撞了一种未知人物的神秘生命体后的兴奋状态。这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兴奋!
3挑战是创作的兴奋点
然而,女儿患病终究是隐瞒不久的,之后的人物关系急转直下,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一反常态,本能地显现出护犊之情。但是女儿的病情似江河日下,我在做拍摄前的剧本案头工作时,曾经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演员先要有对此病的认知(理性的)——再进入人物(感性与理性交错)——可能会出现忽而进入忽而又游走出来的时候……”这样的状态是我以往的人物塑造中没有尝试过的,有挑战,每天都有创作的兴奋点。
有一场戏,母亲带着女儿去海洋世界博物馆玩,试图让她忆起曾经拥有过的生活感受。那时的女儿进入病情的中期,在海洋世界参观的过程中,我竭力要表现的,是女儿始终在清醒和失忆之间被动游走的状态:偶尔出现记忆清醒,说出一句完整的话能让母亲热泪盈眶,忽而又记忆消失,她想拉住记忆却无能为力,精神时而恍恍惚惚,时而心烦意乱,从博物馆回家的路上,女儿急于如厕,但到了家门口,母亲发现忘带钥匙,手忙脚乱地在包里翻找。这时候的女儿似又回到阶段清醒的片刻,她一边催着“妈妈你快点呀”,一边因生理上的急便反应,她扭动着肢体竭力憋住便意,也可能更是一个知识女性自尊的潜意识,她的内心和生理都在挣扎。但当老母从窗口爬进屋里打开门后,女儿一脚踏入家门的瞬间,她失禁了。终于……终于,她的心理防线被病魔击垮了,她的精神也随之垮塌了,她潜意识里竭尽全力想扯住的一根稻草无情断了,当女儿从门厅急急往卫生间方向走了几步后,又绝望无助地走回靠在门口的母亲身边,抱着妈妈像个孩童时期的小女孩茫然哭泣……在拍摄现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此情此景的惨烈。
本周日将刊发的星期天夜光杯
作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发展到后期完全出现认知障碍,连对最亲近的人都不会有清晰记忆。但无论如何,她还是会有一些深层次记忆的东西模糊存在。比如我也经常听人说起,某些病人到了后期已经完全失忆了,但还能叫出其子女中某个人的小名。我想这样对某一符号(名字)的深层记忆,大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潜意识”的羁绊吧。在《妈妈!》这部电影中,女儿到了病症后期,如此这般的亲情羁绊与深层记忆也时有发生。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家里吃饭的一场戏。
八十多岁的老母亲给女儿做了她平时喜欢的食物,还拿了小勺子一口一口喂着女儿,出现了一个很温馨的家庭气氛场面。突然,已经消失记忆的女儿眼睛看着母亲,深情地叫了一声:“妈妈”。老母亲以为女儿有所好转,惊喜无比,激动地回答说:“哎,我是妈妈。”然而女儿却对着母亲微笑着说:“你真像我妈妈……”这是最让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家属揪心的事实,明明感觉到患者有着亲情的深层记忆,可就是认不出眼前这个人。“你真像我妈妈……”这句台词的背后,其实是母女关系的双向关心。女儿也许在下意识里还有对母亲的牵挂,毕竟在患病前,照料母亲是女儿此生最后的人生功课,她心甘情愿。也许就是因为心甘情愿,是仅留存在她脑萎缩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关于记忆的结晶体。
拍摄《妈妈!》的过程中,我整个意识都沉浸在各种知识点和感性的生命体验中,时有虚无缥缈之感,有时又像是有一样真实的东西呈现在我眼前,似乎我努力跳一跳,紧紧抓住它不放,就能救我跃出这茫茫的“苦海”。可以说,这部电影,这个角色,是我许多年里最丰富最复杂的一次表演艺术实践。
4 东方文化下解读人类共同难题
从接下《妈妈!》这部影片邀约到完成拍摄,大约小半年的时间里,这个人物与我如影随形。拍摄前期理清了人物的基本脉络后,“如何呈现”又成为我的一道难题。
此次解题和我从艺以来最不一样的体会,就是我认为自己扮演的角色具有双重叠影的特征,在显在的人物背后似乎还站着另一个人的魅影,这也是角色的一部分。在人物思维正常清醒的时候,女儿就是一位退休的理科教师,一个热爱做公益的知识女性,一个老母亲的孝顺女儿。但是在病情不断加重的过程中,那个魅影就像是一个越来越贴近、最后深深寄植在她身体里的另一个“她”,甩不掉也踢不开,直到人物完全被魅影所占有,融合为一体。双重叠影,就是这个角色的秘密所在。像这样的人物状态,很难用常规的人物塑造经验,因为那个状态是从虚无到实有最后被完全占有、融合的一个完整过程,不像一般的角色塑造那么具体、实在。我在表演过程中,有些时候只是凭着艺术直觉,让自己无意识地慢慢进入到另一个“自我”的世界。女儿在病情后期,她自己也隐隐约约地感觉到那个影子的存在,她会以为是另一个年轻时候的自我,在呼唤现在的自己。
比较典型的一场戏,天上下着瓢泼大雨,剧中六十多岁女儿突然像听到了某种召唤,幻觉中的重影让她觉得经过时光倒流变成了十八岁的自己,她在雨中的院子里摆放着父亲喜欢的各种礼物,准备等待爸爸的归来。其实她父亲在那场动乱中已经遭难。她潜意识里一直渴望再次见到父亲,大雨倾盆而下,她在雨中载歌载舞,她要把礼物送给亲爱的爸爸。这场雨戏拍得淋漓酣畅,那时那刻的女儿一点也没有与那个魅影搏斗挣扎,她甘愿被拉进另一个幻想世界,与爸爸同乐同行,后来她跳得累了,躺在雨中的长椅上沉沉歇着了。我想,这个时候的她其实一点也不苦恼,痛苦的是在一旁的屋檐下,看着她犯病的老母亲。
《妈妈!》剧照
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创作经历。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也不少,尤其对女儿这个角色的解读与呈现,我们几个主创人员都是第一次面对。有关阿尔茨海默症的主题电影中,东西方电影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东方文化人文传统下的家庭关系,以及母亲在子女遭遇不测时的无私无畏,都在我们的影片中彰显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部呈现东方文化下解读人类面对共同难题的作品。
我们《妈妈!》剧组还有一个特别之处,专业主创人员几乎都是女性。人们通常会把这样的主题与搭配视为女性电影视角,而我更想把这部电影归为含有人性共通特质的作品。虽然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但它的内涵与人文主题并不单薄。我与导演杨荔纳、扮演母亲的吴彦姝老师,三个人首次亲密合作。我一直以为,工作中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是一部影片生产的良性循环过程,就像一个母亲把新的生命奉献到世间,无论顺产还是难产,都要付出大量精血、大声呐喊着,把新生命托付给孕育万物生长的大地之母。而我们电影的大地之母,就是今天时代的观众。
写于2022年5月初
修订于2022年8月初
新民晚报·夜光杯
作者:奚美娟
来源: 新民晚报
从英语老师到顶流主播:董宇辉的爆火,给所有网红提了个醒
2021年8月21日,董宇辉满脸焦虑,手里拿着辞呈,正要去人事部,半路却被新东方ECO孙东旭叫住了。
在和孙东旭一番交流后,董宇辉撕掉了辞呈,并于2021年底开始了东方甄选的直播工作。
令人惊叹的是,仅仅过了半年,东方甄选粉丝就冲破近2000万,股价翻涨十几倍,而这一切,都源于董宇辉。
有人说,董宇辉凭一己之力拯救了新东方。
也有人说,哪有什么突然爆火,不过是厚积薄发,时势造英雄。
董宇辉却说:“运气而已!”
一时间,各路人士都在破解新东方成功的密码,也在分析董宇辉的方法论。
不可否认,29岁的董宇辉缔造了互联网的奇迹,董宇辉语录更是火爆全网。
当我们去探索董宇辉的走红史时发现:所谓的草根爆火,并非偶然,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
6月9日,东方甄选直播间观看人数达224万,点进去一看,是董宇辉在卖大米。
相比其他主播声嘶力竭:“买买买,上链接!”
董宇辉不疾不徐:“你后来吃过很多菜,但是那些菜都没有味道。因为你每次吃菜的时候都得回答问题,都得迎来送往,都得小心翼翼,你不放松。
你还是怀念,回到家里头炒一盘土豆丝、炒一盘麻婆豆腐、炒一个西红柿鸡蛋,那个饭吃得真让人舒服。”
网友们纷纷哭着下单买了第一袋大米。
第二天直播,还是卖大米,董宇辉像个老朋友。
他叹了一口气:“我没有带你看过长白山皑皑的白雪,没有带你去感受过十月田间吹过的微风……但是亲爱的,我想让你品尝这样的大米。”
紧接着,网友们又买了第二袋,第三袋,第四袋…...
董宇辉就这样出圈了,他的卖货视频被疯狂转载,连罗宇浩都忍不住抱大腿。
他娓娓道来生活故事,他信手拈来生活段子,他用哲理洗净人们的灵魂。
也许我们都会好奇,这样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英文无缝切换的董宇辉,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成长?
董宇辉出生于一个陕西的农村,父母,爷爷奶奶都是农民,说他是草根也不为过。
当时,董宇辉就读的村小师资短缺,根本没有老师教英语。
初中时,第一次英语测验,董宇辉考了个全班第一名,是倒数的第一。面对同学的冷言,老师的炮轰,董宇辉发誓:要拿下英语这门科目。
他把整本英语书反复读,反复背,走路背,吃饭背,背不下来就把单词写在手上、胳膊上。
晚上时,董宇辉就跑到楼道里背单词。寒冷的冬天,寒风从破烂的窗户里吹进来,冷的人直打哆嗦。由于楼道的灯是声控灯,董宇辉只能背几个单词就拍掌,以点亮灯光,就这样持续了三年。
支撑他走过这段岁月的,是家人教于他的智慧。
那时候家乡了冰雹,所有苹果都被打落在地上。奶奶跪在满是泥浆的地里,一颗一颗地把苹果擦干净,再放在袋子里,她没有抱怨,脸上很平静,那种笃定和平和董宇辉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而自己这点困难算什么呢?
皇天不负有心人,中考时,董宇辉的成绩全校第二。
不幸的是,高二时,董宇辉因为意外跌落,踝骨骨折,在家休养了几个月。
高三开学时,董宇辉的成绩来了个大跌落,首次测验只有320分。对一名尖子生来说,这犹如晴天霹雳,但很快,董宇辉就收拾好了心情。
“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这是董宇辉在直播时分享的一句话,也是照亮了董宇辉的高中生活。
在努力追赶下,董宇辉顺利地考入了西安外国语大学。
大学第一节英语课时,老师让同学们做自我介绍,董宇辉自信满满地走上台,洋洋洒洒了介绍了一番。
“你是陕西的吧,听你的发言有陕西口音”,同学无意的一句话,让董宇辉的骄傲荡然无存。
为了练就更纯正的口语,董宇辉一遍遍听着枯燥的英语广播。直到老师在全班夸奖他:“没想到在你丑陋的外表下,竟然有着准确的发音。”
直播时,董宇辉还喜欢分享名人名言,他说:“普通人也可以变得落落大方,你只要勤奋一些就行了。”
说这句话时,想必他的心中满是在无人问津的岁月里奋斗的画面。
董宇辉并非故作深沉,而是在那些至暗的时刻,是勤奋获得的正反馈,支撑着他一步步站起来,他对人生的领悟早已超越了同龄人。
因为英语成绩的突出,董宇辉得到了许多兼职的机会。
有一次,董宇辉接了个接待外宾的活儿,两天工资500元。打车去接人时,跟司机说好150元。可等走到高速,司机突然加价要250元,等接到人时,司机又加到400元,如果不同意就下车,没办法,董宇辉妥协了。
安排好外宾入住后,董宇辉要返回自己的学校。因为钱不够,他半路打车,半路步行。
由于回去得太晚,宿舍进不去了。寒冷的北方,董宇辉拿出被挤扁的面包和酸奶,一路吃一边想:有什么可玻璃心的,熬过去,我就是牛人。
那一晚后,董宇辉蜕变了,有了一颗强大的心脏,虽然那一夜满是孤独和漫长,可他记住的,是漫天星光和一路歌唱。
刚开始直播时,观众说他长的太难看了,眼睛小,方脸,哪里像主播的样子?
晚上,董宇辉对着镜子看了看自己的脸,心想:我发现他们说的是对的,没有撒谎,我怎么能生一个诚实的人的气呢?”
真诚地接纳一切,成就董宇辉超强的共情能力。
他一会儿是你的老师,跟你聊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一会儿是你的朋友,跟你絮絮叨叨记忆中的妈妈,以及那些深陷泥潭的崛起岁月。
他甚至是和你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玩伴。在繁星点缀,树叶沙沙作响的夏夜,躺在草地上啃玉米。
这个时代,太缺少能走进灵魂深处的人了,董宇辉恰恰做到了与观众共鸣。2022年6月10日晚,东方甄选直播间销售额1500万,直播广场推荐流量占比达64%,得到了平台的大力支持。
努力的人很多,可为什么幸运就眷顾了董宇辉呢?
大学毕业后,董宇辉面临着保研和20万年薪的工作。他有点拿不定主意,就给父亲打了个电话,正在田间劳作的父亲说:“人要去创造真正的价值!”
什么是真正的价值?这句话一直在董宇辉心中缠绕着。
父亲的一番话再次点醒了他:如果你造了一个很好的汽车、或是很贵的手表,然后把它们卖给很富有的人,这对社会有什么贡献?
是啊,价值要给到有真正需要的人,要做就做直击根部的事。
很快,董宇辉有了答案: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人,改变人。
最终,董宇辉选择去西安的新东方学校,做了一名高中英语老师。
在教学中,除了能力卓越,董宇辉做到了自己的发心。
有一次,有一个初中的女孩来董宇辉课堂试听。第二天,女孩就拿着一沓零钱来报名,可钱凑不够学费。
董宇辉先是给她申请了5折优惠,又自掏腰包补齐了剩下了学费。知道女孩与奶奶相依为命后,董宇辉承包了女孩后来所有的补课费。
在这个利欲熏心的时代,董宇辉始终坚守初心。
他说:“得天独厚者,须替天行道。如果你是聪明的人,那你就把你的聪明多多地发挥出来。如果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你就用你的爱去爱身边的人。如果你是个细腻的人,请你关注身边每一个人的冷暖。”
怀着利他之心,是董宇辉最高级的处事哲学。
稻盛和夫说:“当我们拥有帮助一切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前进的愿望,拥有帮助他人获得幸福的美好心灵时,就与‘’宇宙之心’产生了协调和共鸣,就能自然而然的将事物导向更好的方向。”
毫无疑问,董宇辉成了新东方的金牌名师,教过50多万的学生,因为他,无数学生找回了努力读书的动力。
然而,人生无常是常态。
2021年,双减到来,新东方陷入窘境,董宇辉也面临着选择的交叉路口。
正当董宇辉想递交辞职信时,恩师孙东旭对他说:“既然离开新东方也不知道要干什么,那就等找到目标再离开也不迟。”
也许是天意,等到董宇辉拿着辞职信到人事部门时,那里已经下班,就这样,董宇辉继续留了下来。
2021年底,俞敏洪老师宣布:新东方转型直播带货农产品,引来社会一片冷嘲热讽。
其实不止新东方,其它商业巨头也早就入局农业计划,毕竟,国家政策一直不遗余力的支持农业发展。
此次转型,除了俞敏洪本身的农业情怀,也算是踩在了行业的风口上,短视频平台也会给农业更多的流量扶持。
董宇辉作为新东方骨干人员,果断加入了扶农助农的行列,成为了一名新晋主播。
有人说,老师做主播,有着天然的优势—能说会道,知识储备丰富,可以秒杀大部分网红。
事实真的如此吗?
6月9号以前,董宇辉的直播也常有人诟病,生活也一度陷入困难。
“不好好说话,讲什么英语?”
“这种长相,做什么直播?”
“我是来买东西的,不是来学英语的。”
2021年初,董宇辉的直播间满是差评,他陷入了迷茫和自我否定中。
“那段时间,我每个月交完房贷和房租后,卡里就剩2000块,点外卖不敢点超过30元的,29岁了,一事无成,这就是我的生活。”董宇辉说。
“但即使是这样,我也没有停止过学习,我该看书还是看书,我也睡不着,我也焦虑,但我还是好好生活,在运气到来之前,请你好好积累知识,认真生活。”董宇辉坦言。
果然,运气终于来了,董宇辉身上的朴实和诚恳,浪漫和风趣,纯粹和博学给网友带来前所未有的亲切感。
他的爆火,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作用下,董宇辉不火,谁火?
当别人问他:“你觉得你的爆火,是个人努力还是运气?”
董宇辉直言不讳:“运气因素多一点,不然为什么半年前我没火,那会儿我一直都是这么直播的。”
这当然是董宇辉的自谦,实则我们都明白:董宇辉无时无刻不在努力着,他脱口而出的金句和故事,都是他29年来活生生的经历和感悟,也是每一个观众心底潜藏的信仰。
观众信真诚和善意,也向往诗和远方,在走进董宇辉直播间的那一刻,他和网友的灵魂交融了。
没有买买买的吆喝,观众却都排着队的想要买,董宇辉给所有带货主播狠狠地上了一课。在带货遍地开花的时代,真正能出彩的,还得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走红之后,也有顶流团队找到董宇辉,不过都被他谢绝了。理由是:如果通过卖农产品让青年人愿意返乡,让孩子有人陪伴,让老人也有人照顾,那也是一件好事。
如今,董宇辉依然每天在东方甄选直播间,走红对他来说除了休息时间少一点,自由少一点,并无太大影响。
结语:
回首董宇辉的走红史你会发现,董宇辉的成功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虽有迹可循,却无法复制。
客观上,农业一直是国之根本,东方甄选的火爆,也是指日可待的事。
另外,直播带货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更多优质的主播和直播内容,董宇辉作为一股清流,正是为平台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也为国家树立起了正气之风,至于能流淌多久,要看时代的需要。
任何成功,都不是轻易的。一个草根的逆袭,努力,心态,韧性,运气缺一不可。
是金子总会发光,前提是你先成为金子,就像董宇辉说的,天亮之前那段夜是最黑的,但你只要熬过去,天就亮了。
-END-
【文 | 零子 】
【责编 | 语非年 】
关注@柴叔带你看电影,更多精彩不迷路!
董宇辉一周上百个热搜,直播电商需要高知红人吗?
继刘耕宏爆红、罗永浩“出走”之后,新东方旗下的直播间“东方甄选”走入了网友们的视野。连日来的霸屏热榜,东方甄选无疑是成为了大众热聊的话题。本文基于东方甄选直播的走红,探讨知识型博主从短视频走向电商直播的分流变迁,聚焦以新东方为代表的知识 电商模式能否开启一场新纪元。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阅读分享~
有人在刘畊宏直播间挥汗如雨,有人在新东方直播间为情怀买米。
抖音从来不缺顶流:罗永浩“出走”交个朋友直播间,俞敏洪带着“东方甄选”迅速补位。自6月9日“双语”直播打开流量缺口后,原本处于艰难转型时期的东方甄选“与好运撞个满怀”,账号粉丝量从不到100万突飞猛涨至1711万。近15天内,东方甄选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次3.64亿,销售额突破4亿。
声量与销量的双重猛涨意味着新东方“破壁”成功,同样出圈的还有身负“讲师”与“主播”双重角色的新东方教师。其中,率先出圈的董宇辉无疑是各类话题的中心。
“在知识付费直播间,我付费了N袋大米。”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一则关于在董宇辉直播间连续购买4次大米的笔记广为流传。“我没有带你去看过沉甸甸弯下腰、犹如智者一般的谷穗,但是亲爱的,我可以带你去品尝这样的大米。”被董宇辉直播击中心坎的用户纷纷为情怀下单,并将其称之为“知识分子的同频共振”。
图源:@东方甄选抖音视频截图
“知识”“才华”成为人们谈论董宇辉的关键词,有用户评论他“颜值在才华面前不堪一击”,董宇辉本人也被援引为“读书有用论”的实例,成为“高知红人”的代表。在过去,拥有这一层身份的达人包括papi酱、毕导、李雪琴、老爸评测等,但与“前辈”或深耕短视频、或进击娱乐行业略有不同,董宇辉踏入的是直播电商赛道。
直播电商,需要“高知红人”吗?
一、高知红人“分流”记
早期,高知红人曾被业内视为潜力股,寄予短视频新趋势的厚望。
2015年,papi酱诞生了她第一个小爆款《超实用的男性生存法则》,在微博获得了数万次点赞与转发,从而为更广泛的人群所知。这支用秒拍制作的短视频,主要内容是模仿不同情境下对男友挑刺的女朋友,通过镜头的切换达成“一人分饰多角”的特色,虽然在表现力上尚且青涩,但奠定了她此后的作品基调与玩法设计。
观众无疑对这种搞笑形式十分买账:后来推出的《上海话×英语》等系列视频直接带动papi酱个人公众号4个月涨粉千万;2016年,papi酱首场直播全网在线人数突破2000万;同年4月,她的一支贴片广告卖出2200万的天价,“宇宙第一网红”名号逐渐坐实。
2016是一个颇具年代感的年份,网红经济占据主流,草根博主正在崛起,而彼时直播电商尚未起步,后来的顶流之一罗永浩还在艰难维系着锤子科技。而Papi酱站上流量风口,也使人们或多或少关注到她中戏导演系毕业的专业背景。
图源:@papi酱 抖音视频截图
毕竟,当时的网红正从“审丑”“博出位”时代慢慢走出,“红人”一词难免带有强烈的负面意味,而科班出身、有着专业素养打底papi酱则展示了红人的另一种可能,高知人群产出的优质内容,在更广的圈层内获得了大众认可。
同样拥有高学历背景的网络红人还有毕导。不过,与papi酱略微不同的是,出身于清华大学理工科的毕导起家在自媒体,在以公众号为主导的图文时代完成了流量蓄水,继而在后期转型后,将流量引渡至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拉动了账号影响力与关注力的提升。
毕导的开山之作为《一个清华博士在供暖前给广大学子最中肯的建议》,他以惯常的诙谐式写法,叙述自己关于冬季如何保暖的思考,并通过缜密的逻辑、详尽的计算,一本正经地推出“秋衣应当外穿”的结论。类似的无厘头选题,如“薯片掉在地上还能不能吃”“如何抢到大红包”等此后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天马行空的想法与专业支撑的“科学”推导也成为他最为关键的内容特色。
图源:@毕导THU抖音视频截图
毕导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大量以高学历或高专业度为背景的达人活跃于短视频平台上,如老爸评测、李雪琴、理科太太、仙女酵母等,这些创作者组成了平台早期的高知红人矩阵。到2019年,红人群体的学历水平进一步更新,又涌现出如戴建业等教授型红人。
但探究高知红人的后续发展路线,则出现明显的“分流”:一部分红人继续在短视频领域深耕,如papi酱创立公司“春雨听雷”,之后并入泰洋川禾旗下;一部分则跨入知识付费的河流,如戴建业在B站开启的付费知识课堂;老爸评测则选择一边延续内容更新,一边在淘宝、抖音开启直播带货模式,支撑起直播间运作的,是创始人魏文锋的个人魅力以及其十年入境检验检疫局从业经历的行业背书。
一般而言,高知红人在娱乐表演、垂类背书等方面有着更好的基础,强内容输出能力始终是高知人群为短视频平台所喜爱的关键。而直播电商赛道,在当时并不被看好。
二、短视频需要高知红人,直播电商呢
步入2022年,红人的学历内卷也进入了更为激烈的新阶段。以B站为例,在知乎,有用户曾列出一份高学历UP主清单,堪称国内外一流学校大赏。这或许与B站整体偏向年轻的平台氛围有关,但依旧令人乍舌。
即便是近几年开拓下沉市场的抖音,活跃的高知红人数量也只多不少,例如无穷小亮、马未都等。这些“明星”红人外,平台对于更普适意义上的高知红人的需求,或许可以在抖音近期崛起的KOL中窥到端倪。
例如,今年年初达成单月涨粉460万成绩的@邱奇遇,账号主打Vlog形式记录身边小事,但结合精心雕琢、颇具诗意的文案,原本平凡的画面瞬间具备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另一位以优秀文案取胜的是旅行赛道的大V@房琪kiki,相较前者镜头更加聚焦于大河山川、四方美景,两人的相似之处在于对修饰性语句的喜爱,被用户称赞为“抖音文案天花板”。
尽管过于注重韵律使部分文案有刻意矫作之嫌,但两人热度的暴涨也侧面佐证了:才华,或者说知识在短视频平台也越来越重要了。短视频的下沉写就了一部草根网红崛起史,但高知人群的生存空间反而在扩张。
再来看直播电商领域,董宇辉的出圈让大众看到高知人士在直播间带动的情怀价值。但细究起来,直播间需要高知红人吗?卡思的看法是,需要,但目前也许并不会成为主流。
以东方甄选为例。其一,直播电商经过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已建立起成熟的“人货场”体系,以及系列话术、排品等策略,在效率方面具备优势。而东方甄选快速出圈的原因之一,即拥有知识附加价值的直播带货与传统直播间形成的强烈反差感。任何踏入东方甄选直播间的用户,最直观的感受都是“难以复制”。
教培行业的背景色,以及“专业对口”的讲师让新东方开创双语直播间显得水到渠成,但对后来者而言,则很难再造一个“东方甄选”。即便是确立了内容特色,磨合主播、打造红人IP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二,通常垂类高知的优势在于道,而不在于术,他们离理论很近,离产品较远,这也是高知人群的局限所在。
不过,透过东方甄选,我们也看到直播电商在传统模式之外发展出的更多可能性。
一方面,从本质上来说,直播电商需要更多可能,满足用户更多需求,典型的如情绪价值。知识文化层面的发掘或许是未来趋势之一,在新东方无意打造的“知识付费型”直播间,用户从直播中得到的是情怀、知识等附加价值,这对拉高用户停留时长、促进下单具有推动意义。
另一方面,直播电商引入高知主播,是以直播间需要内容为基底的。过去一年,直播电商渴求内容,因此诞生了如延禧宫、美少女嗨购、楠一青瓷等内容型直播,希望以内容驱动带货GMV。不过与此前“花期”短暂的直播间相比,东方甄选的体量以及原有声量都具备优势,在流量进入平稳阶段后,也相对更容易成为人们常态化购物的直播间。
除此之外,高知红人走入直播间,也是对“人货场”模式中主播潜力的发掘。
主播的个人魅力对于促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有着强专业技能支撑的主播,在获取用户信任感方面将事半功倍。例如,有着“国际礼仪导师”“明星礼仪顾问”等诸多标签的@刘芳形体礼仪,将个人直播描述为“气质打造”,也因此具备了更多说服力与竞争力;东方甄选出圈的主播,除董宇辉外还有顿顿、蓓蓓、YoYo等,鲜明的个性与不同领域的专长让他们在直播中经常受到来自弹幕的“打call”。
图源:东方甄选直播间截图
需要提及的是,以高知红人为中心打造的内容型直播间,其风险也在于内容。
一是才华的消耗导致内容质量的滑坡,长期依赖于创意是行不通的;
二是高频率语言输出不仅考验着个人才华,也考验着东方甄选对内容的审核与把关,表达的风险如影随形;
三是用户也许可以为情怀买单,但最终关注的焦点最终还会转移到货品本身。货品才是立足之本。新东方之前遭遇的销售困境,一部分原因就来自售价较高,性价比不够,以及选品过度集中于农产品,相当于放弃了全品类的广阔市场,也令更多人持观望状态。
而在爆火以后,货品“翻车”的风险也只增不减,前段时间,“新东方直播间售卖桃子发霉”便一度登上热搜,虽然评论区不乏为新东方开解的消费者,但也的确应为新东方敲响警钟。
未来,东方甄选的高知红人能撑得起长效直播吗?从直播间GMV、转化率来看,相比于先前同样靠内容创意出圈的延禧宫、美少女嗨购,主打知识与情怀的东方甄选显然生命力更旺盛。再回看时间长河中出现过的高知红人:无论是papi酱,还是毕导,相比各领风骚、又很快黯淡的红人们,其内容还保有一定竞争力,生命周期较长。
当直播电商与知识“联姻”,东方甄选或许能摸索出传统电商之外的新模式。
来源公众号:卡思数据(ID:caasdata6),数据赋能短视频内容创作、运营、营销和电商带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卡思数据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