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武林外传名震京师(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一门父子三词客)

导读 武林外传名震京师文章列表:1、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一门父子三词客2、艺术成就最高的电影,非霸王别姬莫属,哥哥贡献最大3、一代名妓小凤仙隐姓埋名,离世前为何写信给梅兰

武林外传名震京师文章列表:

武林外传名震京师(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一门父子三词客)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一门父子三词客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了解当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情况。让我们跟着总书记的足迹,穿过历史长河,走进“三苏”的传奇人生。

“一门三进士”

“一门三进士”,唐宋八大家独揽三席,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的佳话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三苏祠正是三苏父子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上模拟重建,是蜀中最负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园林。

苏洵少时喜游名山大川,“游荡不学”,27岁时,发誓读透经史并教子成龙。“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三字经》的这几句说的就是他的故事。

在苏洵勉励下,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勤学上进,同榜考中进士,名震京师。三苏父子的人生经历和他们的文学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所景仰。

三苏父子中最为有名的苏轼,不仅享誉古今,而且名闻中外。在外媒评选的12名“世界千年英雄”中,苏东坡是唯一一名入选的中国人。“眉山苏轼”已经成为“世界东坡”。

如今三苏祠成了后人祭拜先贤的人文圣地。作为现今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纪念三苏的祠堂,三苏祠拥有文物藏品上万件,是国家二级博物馆、4A级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氏文章擅天下”

“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是人们对三苏父子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西出阳关万里行,弯弓走马自忘生”……三苏父子流传后世的名句数不胜数。他们虽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

酷爱文学的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苏轼称之为“文艺大师”,在不同场合经常引用苏东坡的诗词名句。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2013年考察海南谈起当地的生态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苏东坡的这3句诗。

2014年在新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投身兵团的故事,也化用了苏东坡的诗。他说:“苏东坡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新疆有烤馕、抓饭、羊肉串、哈密瓜、葡萄等等,咱们有充足的理由说‘不辞长作新疆人’。”

“扬不清,沉不浊”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苏氏一门家风笃厚,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皆留下大量与家风家教相关的文字、诗词。

苏轼曾在他的长子赴任时,赠他一方砚台,亲手刻上砚铭:“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

在醇厚家风的熏陶下,走出家乡的三苏父子以天下为己任。尤其是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哪怕命运多舛,依然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万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后人对三苏父子的仰慕,不仅因为他们的才学,更因为他们的人格魅力和醇厚家风。

优良家风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推崇的,他多次引经据典,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抓好家风、广大家庭弘扬优良家风。苏轼那些蕴含着立身行事哲理的名句,总书记也经常信手拈来。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引用了苏轼在《思治论》中的这句话。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苏轼的这一名句,勉励青年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三苏余韵,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

统筹:崔士鑫

撰文:岳小乔

策划:杜尚泽

编辑:卫然

图片来源:新华社(摄影:李学仁、申宏,视觉:赖向东、毕晓洋)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艺术成就最高的电影,非霸王别姬莫属,哥哥贡献最大

今年春节档电影总票房又要刷新了

不过现在电影只为了票房,

和艺术真的没有关系,

连国师级别的导演都为了迎合观众口味,拍卖座影片了

小编作为80后,虽然也爱看些热闹,搞笑的影片,

但是还是希望国内的影片内涵多点,能走出国门,

20多年前的这部影片,现在看来,水准还的最高的。

霸王别姬海报

《霸王别姬》(Farewell My Concubine),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是由陈凯歌执导,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的电影。叙述伶人程蝶衣对国粹艺术的执著,进而投影出历史与文化在大时代的演变下,对人生造成的激荡影响。影片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气势恢宏,感情强烈,情节细腻深远。1993年5月24日获得第46届法国戛纳影展金棕榈奖,成为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获得此奖项的华语电影,并获得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以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10年英国权威电影杂志《帝国》评选出的“100部最伟大的非英语片之一”。

影片的成就大,但是剧中故事是个悲剧,剧外更是个悲剧

所以每每提起,都让人神伤。

添加义项

?

霸王别姬 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18个义项): 展开

1993年张国荣、巩俐、张丰毅主演电影

2014年滕俊杰执导3D电影

历史典故

京剧经典曲目

李碧华著同名剧本、小说

1981年余家伦、岳华主演2集电视剧

潮剧曲目

菜肴名称

屠洪纲演唱歌曲

张学友演唱同名歌曲

单机RPG游戏

舞剧

同名游戏

张爱玲霸王别姬

烟雨江南所著小说

国产电视剧

京剧电影

2014年冰上雅姿盛典约翰尼·威尔演出节目

霸王别姬 - 1993年张国荣、巩俐、张丰毅主演电影 编辑词条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

电影

《霸王别姬》(Farewell My Concubine),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是由陈凯歌执导,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的电影。叙述伶人程蝶衣对国粹艺术的执著,进而投影出历史与文化在大时代的演变下,对人生造成的激荡影响。影片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气势恢宏,感情强烈,情节细腻深远。1993年5月24日获得第46届法国戛纳影展金棕榈奖,成为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获得此奖项的华语电影,并获得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以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10年英国权威电影杂志《帝国》评选出的“100部最伟大的非英语片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霸王别姬》

外文名

Farewellto My Concubine

类型

历史,剧情,爱情,音乐

导演

陈凯歌

主演

张国荣,巩俐,张丰毅

编剧

李碧华,芦苇

制片人

徐枫,高秀兰

上映时间

1993年01月01日(香港)

片长

171分钟

对白语言

普通话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

出品公司

汤臣(香港)电影有限公司

出品时间

1993年

imdb编码

tt0106332

色彩

彩色,黑白

主要角色

程蝶衣,段小楼,菊仙,袁世卿等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主题曲

林忆莲,李宗盛-当爱已成往事

拍摄单位

西安电影制片厂、汤臣电影公司

混音

Dolby

票房

11.26万

目录1剧情介绍2演职员表3主演介绍4精彩对白5影片花絮6影片制作7获奖记录8电影票房9相关信息10实时票房

折叠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身为窑姐,小豆子的母亲(蒋雯丽饰演)无力抚养孩子,只能狠心将小豆子送到梨园谋生。古时戏班训练手段严苛残忍,身世不干净的小豆子既要忍受师傅好心却暴力的训练,又遭同伴孤立,还好有大师兄小石头帮扶,才一天天挺了过来。在保护与被保护中,二人的关系超越朋友,超越兄弟。天生丽质的小豆子被选作旦角,却分不清假戏与真实生活,不愿在戏中“承认”自己是女儿,几次遭师傅毒打。终于,在另一名戏童的引诱下,小豆子出逃,而一心疼爱他的小石头也不忍见他受罪,所以冒死相助

张国荣

成功逃脱的小豆子偶遇京戏名角,听了一出霸王别姬,意识到只有苦练才能成就艺术的他返回戏班。戏班里,小石头正因放走小豆子二人的事挨打,为保护师哥,小豆子决然担下责任,而师哥不忍看小豆子挨打竟与师傅打斗,混乱中与小豆子一同逃走的戏童小癞子因惧怕刑罚而自尽,最终,经历生死之劫的小豆子明白了师傅的苦心教诲:“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要想人前权贵,必得人后受罪!” 但是,他仍分不清假戏与真实生活,总固执地念错戏文,在连他最爱的师哥都狠狠用武力要他“承认”自己是女儿后,他在潜意识里彻底相信自己就是女儿。那个时候的戏子是下三滥,小豆子在一次演出后被人(太监)凌辱,悲痛中,偶遇弃婴,感到同病相怜的小豆子执意带回戏班,却不知这个孩子终成祸患。

春去秋来,几年后,小豆子与师哥合演的《霸王别姬》名震京师。小豆子艺名程蝶衣,对师哥的感情正如虞姬——从一而终,而艺名段小楼的师哥只把蝶衣当弟弟,不仅不懂他的暧昧,更在冲动下答应要娶同样命运多舛的风尘女子菊仙。蝶衣随即和菊仙争风吃醋。在意识到大大咧咧的师哥对他们俩的过去非常淡漠后,蝶衣欲与段小楼决裂。在一次演出中,段小楼刚要穿戏服却被一伪军士兵抢去穿在了一个日本军官身上,段小楼随之与那伪军士兵发生争执,用茶壶砸伤了士兵,然后就被关押在日军大牢里。程蝶衣为救师哥委身为日本人唱戏,却被不明事理的段小楼误会。段小楼一气之下真的娶了菊仙,而蝶衣则在绝望中投向此时身边唯一欣赏他的官僚袁世卿,任自己沉沦。二人斗气,被师傅教训要他们和好,菊仙阻挠,并且暗示蝶衣在吸食鸦片,问做师傅的管不管,隐晦地表达了师傅偏心,这惹狂了段小楼,要打菊仙,,菊仙气急说出自己已有身孕。后来师傅猝死,蝶衣和段小楼两人又重新收养了蝶衣多年前带回来戏班的弃婴小四,勉强和好。

抗战结束后,两人被迫给一群无纪律无素质的国军士兵唱戏,后来因士兵以汉奸罪为名把蝶衣抓走,段小楼与士兵冲突,混乱中菊仙流产。段小楼倾力营救蝶衣,低声下气去求曾经玩弄蝶衣的官僚袁世卿。菊仙要蝶衣说谎苟且求释,并将小楼不再与蝶衣唱戏的字据给蝶衣看。于是蝶衣在法庭上始终不屈,却因其技艺被国民党高官营救。解放后,两人的绝艺并没有受到重视,误尝鸦片的程蝶衣嗓音日差,在一次表演中破嗓,决心戒毒,历经毒瘾折磨后在段小楼夫妻的共同帮助下终于重新振作。却被当年好心收养的孩子小四陷害,小四逼着要取代他虞姬的位置与段小楼演出,段小楼不顾后果罢演,蝶衣为了大局劝他演,却过不了自己这一关,段小楼最终进行了演出。蝶衣伤心欲绝,从此与段小楼断交。

文革时,段小楼被小四陷害,并逼他诬陷蝶衣,

张国荣扮演的虞姬

段小楼不肯,被拉去游街,此时蝶衣却突然出现,一身虞姬装扮,甘愿同段小楼一起受辱,段小楼见蝶衣已经自投陷阱,希望能保护菊仙而在无奈中诬陷蝶衣,甚至说他与人鸡奸,蝶衣听后痛不欲生,以为段小楼只在乎菊仙,又看到自己所怨恨的菊仙此刻竟在可怜自己、帮助自己,便将所有的愤懑发泄在菊仙身上,抖出菊仙曾为娼妓,段小楼因此被逼与菊仙划清界线,说从来没爱过菊仙,菊仙绝望中上吊自杀。

历尽沧桑的程蝶衣和段小楼在十一年后再演(排练)《霸王别姬》,蝶衣情感依旧,却蓦地被段小楼提醒:自己原来终究是男儿。是的,自己是男儿,对段小楼的爱情都不过是一场美好而痛心的奢梦,终于梦醒,却将身心都已倾献。不愿梦醒的蝶衣宁愿像虞姬一样,永远倒在血染的爱情里——从一而终,他用自己送给段小楼的宝剑自刎了。这时,段小楼才终于意识到,他对蝶衣,蝶衣对他,都不仅仅只是兄弟……

张国荣

①1993年5月24日晚,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举行盛大颁奖仪式。

②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夺得了该届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这是我国在戛纳电影节历史上首次捧得金奖。也是我国唯一一部获此殊荣的影片。

③张国荣扮演的“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成为一代经典。

张国荣和张丰毅

内地文艺片在美国的最高票房纪录,这也标志着中国电影在美国达到了一个高潮。《霸王别姬》除了在美国 、日本 、英国 、法国 、德国 、韩国等国家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外,该片在内地的观影人次也突破一千万人次(按当时平均4元的电影票价计算)。

《霸王别姬》在艺术和商业两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0多年前4元的电影票还是蛮贵的,那会人们不怎么看电影,舍不得花钱,都等着出光盘,看盗版。

如果放在现在,观影人数和票房,不敢想象。

颁奖典礼

1993年,《霸王别姬》出征戛纳电影节,并且最终获得戛纳金棕榈大奖,这部作品也因为金棕榈的威名而在全世界各国公映,是一部享有世界级荣誉的电影。尽管张国荣以一票之差与戛纳影帝失之交臂,但是他在《霸王别姬》中的精彩表演依然得到了评委和公众的高度认可。担任那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的影星盖瑞欧曼一见到张国荣就抢过来握手,盖瑞一直称赞他实在演得太精彩了,“你没有输”盖瑞很诚恳地说,“大家都肯定你的表演,但是大会也建议评审不要把所有的奖都给了同一部电影。”路易·马勒见到张国荣时,也一直用“Wonderful!”来赞美他,认真的张国荣:被港人誉为“天皇巨星”的张国荣把《霸王别姬》中的“虞姬”程蝶衣给演“活”了。

张国荣

现场的张国荣扭着旦角身段,说起话娇滴滴,笑起来酸溜溜,举手投足活脱一个训练有素的旧戏子。剧组人们对他的演技佩服极了,私下开玩笑的说:“你可真是个妖精!”张国荣对自己的表演也十分得意,虽已拍过很多影视剧,但他仍觉得这部将成为他的代表作。张国荣为人也十分随和。拍戏他是最按时到场的演员,从不耽误大家的时间。如果赶上拍脚步声,胳膊,腿等镜头,坚持不请替身,他认为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是通心的,是有感觉的,局部镜头也是某种情绪。

在学戏的那段时间里,他每天上午都会到北影厂练四个小时,回酒店还接着练。就连大家一起吃饭,他都在想着动作。甚至发烧发到三十八度九,还在坚持压腿。他说:“一切一切,都只为演好戏中人,戏中情。”因为素有表演天赋,加之后天受过一定的舞蹈训练,平日又爱好粤剧,与香港粤剧名伶白雪仙女士私交甚笃——故而在经历过数个月的京剧训练后,张国荣出色地完成了电影《霸王别姬》中那几段戏中戏的表演。《贵妃醉酒》一折,因为做工极其繁重,一般都是由具备武功底子的刀马旦应工,学戏多年的普通旦角,都不一定拿得下来,而影片中那一个“舒广袖”的旋舞卧鱼动作,却是由张国荣本人一气呵成演下来的,并没有经过后期剪辑拼接。这出戏中高力士的扮演者,是一位京剧名家,号称“梨园第一名丑”,据说为人非常骄傲。拍戏那天他与张国荣搭戏,拍完之后悄悄问工作人员:“这个人学了几年戏了?”工作人员回答:“没学过戏,香港明星来着。”老先生大吃一惊,立即上前与张国荣结交,赞不绝口,并且约他有机会共演一出折子戏。张国荣高兴地答应了。

跟现在的小鲜肉一对比,还是哥哥敬业啊。

陈凯歌:“没有张国荣,就没有《霸王别姬》,这部戏也是唯一在获得戛纳、金球奖的同时赢得欧洲和好莱坞认同的中国电影。”

葛优:“我在《霸王别姬》里与张国荣合作挺愉快的。他是我认为最优秀的演员之一,而且他演的虞姬是无人能替代的。”

张国荣

2003年4月1号,香港大楼的纵情一跃,伤了多少人的心。

好多人宁愿相信,那只是愚人节的一个玩笑。

一代名妓小凤仙隐姓埋名,离世前为何写信给梅兰芳,要求见一面?

小凤仙原名朱筱凤(后改为张凤云),满族旗人,1900年出生于杭州一户富裕家庭。父亲死后,因为受到正房的欺凌,生母带着女儿和奶妈被逼离家。不久母亲又病逝,年幼的小凤仙由奶妈抚养,姓氏也改成了奶妈的张姓。

小凤仙旗人照

因为生活艰难,奶妈让11岁的小凤仙跟着一位姓胡的艺人学戏,先到南京,并取了一个“小凤仙”的艺名。大概十三四岁的时候,小凤仙已经长得亭亭玉立,在胡老板的一手安排下,最终沦落风尘,在北京八大胡同之一的陕西巷云吉班卖唱接客。

在云吉班,小凤仙遇见了生命中对她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个男人——云南督军蔡锷,并发展成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也正是由于这段感情,小凤仙得以名震京师,成为当时京城红极一时的名妓。

小凤仙与蔡锷

1916年11月,34岁的蔡锷不幸因病离世。面对自己将要托付终身的男人突然消失,小凤仙痛不欲生,万念俱灰,她选择了隐姓埋名,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度过余生。

小凤仙来到了天津,嫁给了一个奉系军官王玉奎,做了他的四姨太,之后跟随丈夫来到沈阳生活。三十年一晃而过,没有人知道她是谁,她来自哪里。

复和班时期的小凤仙

然而命运却偏偏爱作弄她,抗战胜利后王玉奎因为贩卖鸦片,被当成汉奸抓了起来,最后死在了监狱中,无儿无女的小凤仙再次失去依靠。年近五十的她打过短工、做过保姆,靠着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

1949年,50岁的小凤仙再次找到了有缘人,她改名为“张洗非”,嫁给了大自己三岁的一名锅炉工李振海。当时李振海的妻子已过世一年多,小凤仙成了四个孩子的继母。

蔡锷为小凤仙赎身的契约

子女们一直不知道继母的身世,直到50年后的1998年,通过当地媒体的报道,才知道她就是一代名妓小凤仙。

据继女李桂兰回忆,继母来到李家的时候,身边只带了一只柳条包。她很爱干净,总是把头发梳理得油光锃亮,平时不干家务,也从来不做饭,早饭天天在外面吃,而且特别喜欢吃。

小凤仙的继女李桂兰

1951年初,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率团去朝鲜慰问志愿军,途经沈阳并演出,下榻于东北人民政府招待所。当时李振海的儿子李有才在东北人民政府锅炉班当班长,被临时安排到行政处,负责接待梅兰芳一行。

李有才回忆,当继母知道自己负责接待慰问团,显得有些激动。她写了一封信,要自己带过去转交给梅兰芳。当时觉得很奇怪,但总觉得继母不是普通人。

写给梅兰芳的求见信

小凤仙写给梅兰芳的是一封求见信,信中写道:“我现在东北统计局出版部张建中处做保姆工作。如不弃时,赐晤一谈,是为至盼。”落款为“原在北京陕西巷住,张氏(小凤仙),现改名张洗非”云云。

意外收到小凤仙的来信,梅兰芳又惊又喜,他对秘书许姬传说,虽然自己与小凤仙并不是很熟悉,但既然小凤仙来信,很想跟她见个面。

一代名伶梅兰芳

时隔34年,一个是一代名妓,一个是一代名伶,他不想失去这次会面的机会。于是梅兰芳吩咐许姬传,给小凤仙写回信,相约见面。

那一天,小凤仙如约来到辽宁宾馆的321房间,梅兰芳热情地接待了她,秘书许姬传也在场。二人谈得十分投机,小凤仙把自己的身世、经历,包括和蔡锷的交往经过,原原本本说了出来,听得梅兰芳热泪盈眶。

梅兰芳与许姬传

考虑到小凤仙目前的处境,梅兰芳答应向东北人民政府提出建议,给小凤仙提供相应的照顾。在梅兰芳的帮助下,小凤仙很快在东北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谋到了一份差事:负责保管和发放儿童衣物。为此,她十分高兴,特地写信给梅兰芳表示感谢。

按照小凤仙的要求,梅兰芳对其身世与行踪守口如瓶,在此后的十年时间里(梅兰芳于1961年病逝),除了在场的秘书许姬传,他没有把小凤仙的秘密告诉过任何人。

晚年张洗非(小凤仙)

在幼儿园工作了一年多后,小凤仙患上了脑血栓,导致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据说临死前小凤仙一直张着嘴想说话,但就是说不出来,这种状态一直维持了七天,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谁也不知道她最后到底想说些什么。

棋魂是否有原型?中国古代九大棋手你知道几位?谁最强?

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围棋名手,其中最有名的,要说这九大棋手。

一·弈秋(战国)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围棋“鼻祖”。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为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象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象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二·王积薪(唐代)

围棋几经盛衰,至唐朝已臻完善,盛极一时,唐玄宗的时候有一个棋道中高手叫做王积薪,长安人士,世家巨族的后裔,自幼好弈,屡向善弈者请教挑战,不及二十遂成高手,他此时的水平也仅到具体,通幽之境界,然而在京城中已甚少敌手。

当时他被玄宗选去翰林院读书,日侍至尊,到安史之乱之时,玄宗西蜀逃命之时,他也带一老仆跟随,一天去民家借宿,至一溪边荒村,见村中只有一户人家,茅舍三间,柴扉半掩,里面只有婆媳二人,借宿廊下。

不想这婆媳二人夜半各处一室对弈,常人对弈以手为口,必须目视,又称手谈,这婆媳二人却以口代手,对弈共计三十六子,王积薪一一牢记在心,等到天明之后,王积薪整衣叩求奕理,得那婆媳指点攻守杀夺,救应防拒之法,其意甚略,然皆是平日虑所不及之处,王积薪见状,本想更深一步求教,那婆婆笑道:“只此已无敌于人间已,大驾已前行,客官可速往。”

这里那个婆婆说得很奇怪,她用的范围很奇怪,形容某某下棋厉害多是形容称霸某某地方,如京城,江南,最大不过天下而已,她却用了无敌于人间,难道她本身不是尘世人物?王积薪当时却没有留意她的措辞深意,只是抱憾而回!

等到王积薪辞谢而归,行不到十数步再回头观望之时,茅舍柴扉皆已不见,这才知道是碰到了神仙,自此王积薪棋艺突飞猛进,唐朝再无敌手,直达一品入神的境界。

唐后,棋道高手虽然层出不穷,但是自认能与王积薪比肩之人绝无一人,之后历时百年之久

三·顾师言(唐)

初唐时,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859),日本国王子曾和当时的棋待诏顾师言下过一盘颇有影响的棋,以致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

话说日本王子进贡给大唐厚礼之后,提出要和中国高手下围棋。宣宗心想,你小日本国围棋水平能有多高?就让二三流的棋手与日本王子对局,哪知日本王子连连取胜,这下宣宗不得不让棋待诏顾师言出马了。

日本王子一看中国皇帝让棋待诏与自己亲自下棋,这正是等待以久的。于是,拿出了从日本带来的特产“楸木棋局”——用楸木做的棋盘,这是那会最高级的木制棋盘之一。和“冷暖玉棋子”。先说那棋盘象是没怎么加工的但盘面却如镜子般光亮,连人的影子也隐约可见。再一摸棋子,手感极好,初时有点凉,过一会儿就与手的温度差不多,拈着真是舒服。日本王子拿出国宝后,介绍说:棋子和棋盘都不需要特别的加工,棋子产自集真岛上凝霞台的手淡池中,棋子黑白色自然生成,由尤其是此玉棋子冬暖夏凉。那棋盘是用上好的楸木做成,质地可鉴。这么好的棋具,又事关大唐的荣誉,棋待诏顾师言自是不敢怠慢。两人你来我往激战起来。

猜先后,顾师言执白先行。日本王子因为先胜几局,下的颇为凶狠,对顾师言的小飞挂角以飞镇应对,当顾师言外靠时,采取强硬的顶断。此后双方谁也没有退路可走,谁也不能退让一点。一路走到底。当日本王子行至第42手时,顾师言已知是双征!自己的两块棋必丢其一!顾师言急得手心都冒汗了。再看日本王子得意洋洋的样,俨然已经取胜的样子。顾师言不为所动,脑子里想起前代棋待诏王积薪曾经下过一子解双征之局,再看眼前之棋,大喜过望。“啪”地落下第43着——一子解双征!日本王子一看只得推盘认输。

王子输棋,请问顾师言是几品棋士,唐官回说“第三品”。王子想向一品棋手请教,唐官回说“只有胜了三品才能与二品下。”王子长叹说“小国第一不如大国的第三,看来确实如此啊!”

四·刘仲甫(宋)

北宋哲宗、徽宗时独霸棋坛、所向披靡的大国手。

刘仲甫字甫之,籍贯有济阳(今属山东)、江西、江南诸说。活动时期在元佑至政和年间。居开封(今属河南)。翰林院棋待诏,擅名二十余年。人称其技艺较唐代王积薪高“两道”。

据宋代成书的《春渚记闻》记载,一次,刘仲甫旅居钱塘,每日早出晚归,观看钱塘高手对局。几天后,他忽然在旅馆门外树起一面招牌,上写:“江南棋客刘仲甫,奉饶天下棋先”,并出银300两为赌注。一时观者如堵,议论纷纷,钱塘高手更是摩拳擦掌,准备和这位口出狂言的江南棋客一快高低。

第二天,钱塘众富户也凑齐赌注300两,在城北紫霄楼摆开棋局,请刘仲甫与本城棋品最高者对弈。弈至50着,刘仲甫似处处受制,对方则洋洋得意,以为胜券在握。刘仲甫却不为所动,行棋如故。又过20着,刘仲甫突然把棋局搅乱,将盘上棋子尽行捡入棋盒内。观者见了无不大哗,指责他撒泼耍赖。刘仲甫却侃侃而言说:“我自幼学棋,一日忽似有所悟,自此棋艺大进,成为国手。钱塘人杰地灵,高手如云,被学棋人视为一关。我到这里就是要试试自己的棋力,如果能胜,则北上入都。这几天我一直来棋会观棋,钱塘棋手的品次,我已经了然于胸了,才出了这个招牌。现在,就让我为众位剖析这几日看过的棋局。”

说着,他便在棋盘上摆开几天来这里有过的对局,边摆边讲,如某日某人某局,白本大胜,失着在何处;某日某局,黑已有胜势,何着不慎……一连摆下七十余局,无一路差错,而且讲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众人这才心悦诚服。

最后,他又摆出刚刚被搅乱的一局,对众人说:“此局大家都以为黑已胜定,其实不然,白棋自有回春妙手,可胜10余路。”

说罢,他在最不起眼处下了一子。众人都不解此招有何用处。刘仲甫解释说:“这手棋待20着后自有妙用。”果然,棋下20着,恰恰相遇此子,盘面局势顿时大变;至终局,胜了13路。刘仲甫于是棋名大振,成为一代高手。

刘仲甫曾于绍圣元年(1094年)与名手杨中和、王珏、孙先四人会于彭城市楼联棋,成我国现存最早的联棋棋谱成都府四仙子图。著有《忘忧集》、《棋势》、《棋诀》及《造微》、《精理》诸集,今仅《棋诀》存。

刘仲甫的《棋诀》较之前人的棋书,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地总结了围棋的一些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围棋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五·过百龄(明)

过百龄,也写作伯龄,名文年,江苏无锡人,是明末棋坛造诣最深,名声最大的国手。他的同乡秦松龄所撰《过百龄传》,记述了他的生平。

过百龄天资慧颖,爱好读书,也好下围棋。十一岁时就通晓围棋中的虚势与实地,先手和后手,进攻和防守之间的关系及其处理的方法。他与成年棋手对弈,常常取胜,名震无锡。

这时,有位名叫叶向高的学台大官,因公来到无锡。他好下围棋,有国手授二子的水平,要找一们棋力强的对手同他对局。过百龄就被推荐出来。叶向高见是一个儿童,十分奇怪;原以为过百龄不是他的对手,不料一交手连败三局。在比赛过程中,有人悄悄对过百龄说:“同你下棋的是位学台大官,你得暗中让他一些,不能全赢了。”过百龄年纪虽小,却已很懂道理,回答说:“下棋不能这样敷衍人家,因为他是大官就去讨好,是很可耻的。假如他真是好官,会同孩子过不去吗?” 叶向高见过百龄棋艺高超,人品端正,十分器重,提出带他一起到北京去,过百龄因年龄过小,还要读书,才没有去。

从此,过百龄名扬江南,北京的公卿们也都慕名来聘。在北京声望最高的前辈国手林符卿,瞧不起年幼的过百龄。有一天,林符卿当着公卿们的面,向过百龄挑战说:“你来北京后,我还没有同你交过手,今天我愿意跟你对局,让大家高兴一番。” 公卿们非常高兴,并拿出银子来作为优胜者的奖赏。过百龄一现推辞。林符卿以为他怕输,不敢对局,便更加趾高气扬,逼着他非下不可。过百龄只得答应。结果林符卿连输三局,闹了个脸红耳赤。公卿们对过百龄倍加赏识。

于是,过百龄名扬天下。四方名手都来向他挑战,他一一应战,每战必胜。《无锡县志》中写道:“开关延敌,莫敢仰视。因是数十年,天下之弈者以无锡过百龄为宗。”

六·黄龙士(清)

黄龙士,名虬,字月天,江苏泰县姜堰镇人,乃清康熙年间棋坛霸主。明末清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围棋鼎盛时期,一时名家辈出,与黄龙士同时的盛大有、季心雪、周东侯、张吕陈、谢友玉、汪汉年诸人无一不是睥睨一世的棋豪,黄龙士能在这样群雄并起的年代一统棋坛,可见其棋艺之超凡绝尘,当时除了极个别的棋手如前辈周东侯和黄龙士弟子徐星友能与他分先角胜外,其他棋手简直就是望风披靡,根本不敢与他较量。

黄龙士的影响超出了棋界,康熙年间著名学者阎若璩称黄龙士为棋圣,与大学者顾炎武、黄宗曦齐名,并称“十四圣人”。

黄龙士天资过人,幼时棋名已闻达乡里。康熙三年他十三岁时赴门宁拜见当时有国手之称的杜茶村,杜茶村授三子与他对弈,黄龙士落败。但两年后黄龙士第二次与杜茶村交手时,在被让先的情况下大胜杜茶村,杜茶村连称“后生可畏”。

古人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黄龙士认为提高棋艺也需要见识山川风物和四方棋士,局促于乡里不能成大器,于是,他和父亲四处云游,所到之处,就找当地名手对弈,从未落败,一时声名鹊起,北京有位李尚书就派人请他父子二人赴京,与在棋坛驰骋五十余年久负盛名的宿将盛大有对局,黄龙士七战七捷,名震京师,一跃而成国手,而他当时不过二十岁。从此,黄龙士长住京城,迎战四方慕名而来的棋手,就如韩信用兵,战无不胜。

一代英主康熙皇帝歆慕汉人文化,对于琴、棋、书、画这四大艺术都有兴趣,经常召见黄龙士为他讲棋,有时也在受七子的情况下与黄龙士对弈,但与皇帝对弈实在不轻松,皇帝坐着你跪着,一局棋下个一、两个时辰,黄龙士膝盖都磨出了血。虽说康熙帝圣明,宣旨说黄龙士尽管使出手段,赢了皇上无罪,但这些规矩还是要讲究的,所以黄龙士特别准备了一条膝盖加厚内垫棉花的裤子,一听皇上召见,立即换上,暑天也不例外,这事在京师棋手中流传开来就成了“黄龙士有怪癖,夏天穿棉裤”。

黄龙士对围棋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他确定了“座子”时代围棋序盘定式大格局,还转变了围棋的风格,在他之前,棋风局面狭窄凝重,一交手就短兵相接,扭在一起厮杀,黄龙士的棋局面开阔,轻灵多变,思路深远。徐星友这样概括黄龙士的棋“一气清通,生枝生叶,不事别求,其枯滞无聊境界,使敌不得不受。脱然高蹈,不染一尘,臻上乘灵妙之境。”

总的来说,黄龙士对局时考虑全面,判断准确,力争主动,变化多端,不以攻杀为主要取胜手段。

然而这样一位天才棋手,四十岁不到如日中天之时就撒手尘寰了,这其中疑团重重,据《兼山堂弈谱》等书记载,黄龙士去世前三天还与终南山的全真道士张吕陈彻夜手谈,精力充沛,丝豪未显病象,何以三天后就突然去世呢?

黄龙士英年早逝就成了中国古代围棋史九大谜案之一。

七·徐星友(清)

徐星友( 约1644-?),清顺治、康熙间棋手。

徐星友名远,钱塘人,他的书法绘画都很好,尤其擅长围棋,据说徐星友学棋时间较晚,最初是师从黄龙士。星友专心致志,刻苦用功,所以棋艺进步很快。当他达到和黄龙士相差二子的程度时,黄龙士仍以三子相让与徐星友下了十局棋。这十局棋下得异常激烈,当时就被人们称为“血泪篇”。之後徐星友棋艺猛进,终於达到了与先生齐名的水平。

徐星友出名後,和历代名手一样,开始游历京城,一班闲极无聊的达官贵人又如获至宝,徐星友取代前人,成了他们的座上客。对徐星友来说,京城只意味著更多的对手和机会,其棋艺则有了个更广大的发展天地。进京不久,徐星友就听说一位高丽使者,自称棋弈天下第一,徐星友前去会棋,结果一连赢了他好几局,从此声价更高。

徐星友在京要站稳脚,自然也少不了与前辈棋手的一番恶斗。当时老棋手周东侯尚在,著名戏剧家孔尚任就曾在某显贵家观看过周徐两人对弈。这盘棋从吃完早饭时下起,每著一子,双方都沉思良久,琢磨再三,直下到中午方下完。计算结果,周东侯输了两子。孔尚任观此局有感,写了一首诗:“疏帘清簟坐移时,局罢真教变白髭。老手周郎输二子,长安别是一家棋。”

徐星友在棋坛上大约风云了四十馀年,康熙末期,徐星友在京遇到棋坛新星程兰如,这回是徐星友自己落入周东侯当年的境地,成了程兰如手下败将。徐星友自知大势已去,从此隐归故乡,开始他的著作生涯。

八·施襄夏 (清)

施襄夏,1710~1771,清代围棋国手。施襄夏名绍暗,号定庵。浙江海宁人,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1年)。施襄夏从小就读于私塾,是个老实、文静的孩子。他父亲是位雅士,擅长诗文书法,也画些兰竹之类。施襄夏念完功课,便坐在父亲身边,看他抚琴下棋。渐渐地,他对这棋艺发生了兴趣,开始向父询问其中的道理。父亲对他说:"学琴需要'淡雅',而不能'繁枝',学棋需要'灵益',而不能'沾滞'。你瘦弱多病,学琴好些。"于是施襄夏开始学琴了。不过没过多久,父亲发现儿子对围棋的喜爱甚于琴。当时,比施襄夏年长一岁的范西屏从师俞长侯学棋,到十二岁时,已与老师齐名,这使施襄夏十分羡慕。父亲便也把他送到了俞长侯门下。

施襄夏不甘久居人下,他在俞长侯那儿,先生受先三子教了他一年,他便能与范西屏争个高下了,其间,老棋手徐星友也曾受先三子与施襄夏下过棋。老棋手慧眼识真珠,非常看重这位少年棋手,把自己的棋著《兼山堂弈谱》赠给他。施襄夏也果然不负厚望,对这本名著认真钻研数年,受益很大。

施襄夏二十一岁时,在湖州遇见了四大家中的梁魏今和程兰如,两位长者都受先与他下了几局棋,施襄夏从中又悟出不少道理。两年以后,施襄夏又遇梁魏今,他们同游砚山,见山下流水淙淙,都很兴奋。梁魏今对施说:"你的棋已经下得不错了,但你真的领会了其中奥妙了吗?下棋时该走的就得走,该停的就得停,要听其自然而不要强行,这才是下棋的道理。你虽然刻意追求,然而有'过犹不及'的毛病,所以三年来你仍未脱一先的水平。"施襄夏细细体会了这番深刻的议论,意识到自己以前好高骛远,走了弯路。从此,施襄夏一变往日棋风,终于成为一代名师。此后三十年间,施襄夏游历吴楚各地,与众多名手对弈,交流棋艺,五十岁以后,和范西屏一样,也客居扬州,教授学生,为培养下一代花了不少心血,他的学生很多,但他始终很谦逊。晚年在扬州,他还写了不少围棋著作,为后来棋手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施襄夏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出现在棋史上的。在《弈理指归·序》中,施襄夏对前辈和同辈棋手有十分精粹的论述:"圣朝以来,名流辈出,卓越超贤。如周东侯之新颖,周懒予之绵密,汪汉年之超轶,黄龙士之幽远,其以醇正胜者徐星友,清敏胜者娄子恩,细静胜者吴来仪,夺巧胜者梁魏今,至程兰如又以浑厚胜,而范西屏以遭劲胜者也。"正是基于对其他棋手如此深刻的研究分析,施襄夏集各家之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颗闪烁异彩的明星。

九·范西屏(清)

范西屏(又作西坪)是四大家中的佼佼者,在袁枚的《范西屏墓志铭》和毕沉《秋学对弈歌序》等诗文中,对他的生平都有较详细的记载。

范西屏名世勋,浙江海宁人,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范西屏的父亲是个棋迷,直下到家道败落仍未尽兴。可惜棋艺始终不高,只把这一嗜好传给了儿子,范西屏三岁时,看父亲与人对弈,便在一旁呀呀说话,指手画脚了。

父亲见儿子与己同好,甚是欢喜,唯恐儿子和自己一样不成气候,当下带儿子拜乡里名手郭唐镇和张良臣为师,棋艺日见长进。不久两位老师的棋力都不及他了。父亲又送他拜山阴著名棋手俞长侯为师,俞长侯棋居三品。有这位名师指点,范西屏长进更快,十二岁时就与俞长侯齐名了。三年后,西屏竟已受先与先生下了。他与先生下了十局,先生完全不能招架学生的凌厉攻势,均败在学生手下。从此,俞长侯不再和他下棋。他十六岁时,便成为闻名天下的国手。

范西屏学成时,正值雍正、乾隆年间。他和俞长侯同住松江,受到棋艺家钱长泽的盛情招待。十余年后,范西屏再访松江,帮助钱长泽,"晨夕参研"成《残局类选》。

范西屏出名之时,天下太平,大官们多闲聊无事,他们争着拿银子请强手与范西屏较量,以此为乐。当时棋林高手梁魏今、程兰如、韩学之、黄及侣都纷纷败在范西屏手中。棋手胡兆麟,人称"胡铁头",棋力甚凶猛,也常是范西屏手下败将。

在当湖,范西屏和施襄夏除对弈外,主要是教张永年和他的儿子张世仁、张世昌下棋。张氏父子都能文工弈,棋达三品,有"三张"之称、范、施教其间,与三张受子对局,后选出了精彩的二十八局,刻成《三张弈谱》一书。

范西屏棋名闻达四海,他的学生毕沅曾写了一首长诗《秋学对弈歌》,其中有这样一句:"君今海内推棋圣"。那时,范西屏还不到四十岁。

当时能与范西屏抗衡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四大家之一的施襄夏。不过,据各种史料记载来看,施襄夏思路不如范西屏敏捷灵活,两人对弈,施襄夏常锁眉沉思,半天下不了一子,范西屏却轻松得很,似乎全不把棋局放在心上,甚至应子之后便去睡觉。有一回对局,范西屏全局危急,观棋的人,都认为他毫无得胜希望了,必输无疑。范西屏仍不以为然,隔了一会儿,他打一劫,果然柳暗花明,七十二路棋死而复生,观棋者无不惊叹。

范西屏和施襄夏本是同乡,年龄又相仿,未出名前,两人常在一起下棋。后来他们相继成为国手,便分道扬镳,各奔前程,相聚时便不多了。据《国弈初刊·序》引胡敬夫的话,范、施雍正未,乾隆初曾在京师对弈十局,可惜这十局棋的记录现已无处找寻。以后,乾隆四年时,范、施二人受当湖(又名平湖)张永年邀请,前往授弈。张永年请二位名手对局以为示范,范、施二人就此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原本十三局,现存十一局,"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对局中登峰造极之局。同代棋手对其评价很高。钱保塘说:"昔抱朴子言,善围棋者,世谓之棋圣。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虽寥寥十局,妙绝千古。"邓元穗认为这十局是棋中"至当"。

范西屏和施襄夏棋力远在众多棋手之上,能与他们对子者寥若晨星,一般棋手者如张氏父子,受子后方可开局。当时受棋者从二子到十一子不等。凡让子者,均称指导棋,是当时培养后进的一种较为实际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范、施二人都亲自面授了不少门徒,为发展围棋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范西屏为人耿直朴实,他不求下棋之外的生财之道。有了钱财,也将一半分给同乡中的困难人家。袁枚对他的为人盛赞不已,说:"余不嗜弈而嗜西屏"。他认为那些"尊官文儒"都不及范西屏人品高尚。

范西屏的棋风,前人有不少总结。棋手李步青曾对任渭南说:"君等于弈只一面,余尚有两面,若西屏先生则四面受敌者也。"这是说范西屏全局观念特别强。李松石在《受子谱·序》中谈得更为详细,他说:范西屏"能以弃为取,以屈为伸,失西隅补以东隅,屈于此即伸于彼,时时转换,每出意表,盖局中之妙。"范西屏不很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地从全局着眼。具体手法就是"时时转换,每出意表"。这种手法不少棋手都有领教,评价甚高。施襄夏说:"范西屏以遒劲胜者也。"邓元穗说:"西屏奇妙高远,如神龙变化,莫测首尾"。"西屏崇山峻岭,抱负高奇。"毕沉在《秋堂对弈歌》中,也这样描述了范西屏的棋风:"淮阴将兵信指挥,矩鹿破楚操神机。鏖战昆阴雷雨击,虎豹股粟瓦尾飞。乌道偏师方折挫,余子纷纷尽袒左。忽讶奇兵天上下,当食不食全局破。"

清代棋艺家李汝珍谈到四大家时曾说:"此四子者,皆新奇独造,高出往古。而范尤以出神入化,想人非非。"对范西屏如此高的评价并非偶然,他不仅汲取了前人的全部经验,而且有所创见,有所发展。这从他写的《桃花泉弈谱·序》中,可以看出,在这篇《序》里,他先谈到下围棋"实用心之事",他自己"自髫年爱习前贤之谱,罔不究心。"接着,他谈到了明代棋坛的情况:"有明作者,皆浑而不举,言先后,言虚实,言向背而已,"这是棋谱家的缺点,也是棋手的缺点。他又谈到清朝初年的棋手:"国初弈乐园诸公冥心孤诣,直造单微,于先后之中生先后,虚实之中生虚实,向背之中生向背,各就英分所极,自成一家。堂堂正正,怪怪奇奇,突过前人。"然后,他又谈到了他这一代棋手:"至三十年来,国手则不然,较大小于毫厘,决存亡于官冥。交易变易,时时存一片灵机;隔二隔三,处处用通盘打算。数至此,尽心至此,"范西屏认为,围棋之所以这样不断向前发展,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不坐困千古也"。这充分说明范西屏不迷信前人的创新精神。李松石还说过这么句话:"范于弈道,如将中之武穆公,不循古法,战无不胜。"范西屏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并不认为围棋发展到自己这几就停止了。他认为围棋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他说:"以心制数数无穷头,以数写心心无尽日。勋生今之时,为今之弈,后此者又安知其不愈出愈奇?"可见这位围棋大师的胸襟是很宽阔的,对围棋事业的发展也是充满信心的。

范西屏的《桃花泉弈谱》二卷,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价值最大的古谱之一,这本书,"戛戛独造,不袭前贤",内容异常丰富、全面,精辟地记载了范西屏对于围棋的独特见解。此书则一出版,便轰动棋坛,风行一时,以后重刻版本很多,二百年来影响了无数棋手。

范西屏晚年客居扬州,当时,扬州是围棋的中心之一。范西屏居此期间,学生卞文恒携来施襄夏的新著《弈理指归》,向范西屏请教。(卞也是施的学生),范据书中棋局,参以新意,写成棋谱二卷。扬州盐运史高恒,为了附冀名彰,特以官署古井"桃花泉"名之,并用署中公款代印此书。这就是《桃花泉弈谱》。范西屏在扬州还写了其它围棋著作。

范西屏晚年并未完全放弃围棋实践,《墨余录》记载:嘉庆初年,范西屏前往上海。当时上海最优秀的棋手是倪克让,其次是宫加录等人。倪克让不屑与他人对弈,富加录等人则在豫园设棋局与四方棋手下棋赌钱。范西屏一日来到豫园,见有人对弈便站下了。看了一会见客方将输,便给他出主意,旁边人不高兴了,对范说:"这是赌博,旁观者不能多话。你既然会下棋,为什么不自己来决一胜负呢?"范西屏笑了笑,从怀里取出一大锭银子,对欢人说:"这就是我的赌注。"看到这么多银子,所有的人都眼红了,纷纷争着要和范对弈。范接着说:"我下棋于不怕别人说话,你们可以合在一起和我对局。"棋没下到一半,对手们已经手足无措,一筹莫展了。于是有人赶紧去报告富加录。富加录赶到,范西屏坦然自若,先受先三子与他下了一局,富加录输了。范西屏再让,富加录还是输了。大家傻了眼。不得不去搬来最后的援兵倪克让。倪克让闻风而至,一见面,二活没说,伸手弄乱了棋盘,告诉众人;"这是范先生,你们哪是他的对手!"这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上海的富豪们纷纷请他教棋。范西屏在西仓桥潘家受先四子与倪克让下了棋,观棋者把对局情况记录下来,编成《四子谱》一书。

范西屏卒年不详,大文学家袁枚曾写过一篇《范西屏墓志铭》,其中卒年、岁数和葬处均未说明,只写了"以某月日卒,葬"。袁枚亡故于1797年,事实上此后史料上还有范赴沪对弈一事的详细记载。估计袁枚写墓志铭时,范西屏并未去世,是所谓"生吊生祭",当然这是推测而已。

古人如何不花钱获得快乐?

近日,一个有关“年轻人如何不花钱获得快乐”的话题悄悄登上热搜。

不用花钱,还能收获快乐,还有这么好的事?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们纷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有人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穷游,感受大自然的雄奇与壮美;还有人说,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快乐就能加倍;甚至有人说,给自己立个“小目标”,加油打气,也能获得快乐……

只是,这些五花八门的办法,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吗?不用怀疑,千年以前的古人,就是这么寻找快乐的……

《红楼梦》中,刘姥姥“奇葩发言”引得众人欢笑。来源/电视剧《红楼梦》截图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表达出了自己对友人的珍重。人生漫漫,贵在得一知己好友,高山流水之间,闻弦歌而知雅意,这是何等的惬意?否则的话,只好像北宋抗金名将岳飞那般,发出“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寂寥慨叹。那么,古人与朋友相处时,是如何获得快乐的呢?

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的交流总不能提刀互砍,反之,激扬文字才是他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文章应酬、诗词唱合,既是一种良性竞争,也有“商业互吹”的内容。如汉末名士祢衡称孔融“仲尼不死”,孔融亦赞祢衡为“颜回复生”。

更高质量的友情,还在于朋友之间拥有一致的人生追求,可以在人生旅途中相伴而行,互相成就。刘备在荆州时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山。诸葛亮不嫌弃刘备四散飘零,居无定所;刘备也不因为诸葛亮初出茅庐而心生轻视,所以两人之间的情谊愈发深厚。在面对关羽、张飞的不悦时,刘备还郑重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自此,刘备有了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快乐。自此以后,两人一直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夙兴夜寐,数次北伐,以成全季汉“为汉家除残秽”的政治理想,也维护了刘备的身后体面。千百年后,随着小说《三国演义》的家喻户晓,诸葛亮与刘备也成为“仁君忠臣”的典范,被世人广为称颂。

影视剧中,诸葛亮向刘备吐露自身抱负。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若再说起诗文唱和,还要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与刘禹锡。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白居易除苏州刺史,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这两位以书信交流二十余年的笔友,终于在返回京城(洛阳)的途中相逢于扬州。虽说唐诗中的“初逢”有时可解释为“恰逢”,但从二人唱和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来看,正是在此次相遇后,两人才建立起更为深厚、真挚的友谊。

扬州一遇,白居易酒劲上头,便开始为好友刘禹锡二十三年(实则是二十二年,因诗歌要对仗合律,故改“二”为“三”)间的坎坷遭鸣不平,像极了跟好友一起吐槽老板的年轻人。文坛大佬出手,就是不同凡响;推杯换盏之间,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横空出世: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这首诗倒也不难理解:刘禹锡,我的朋友,可称“诗中国手”。可惜你空有王佐之才,却无处施展。后面两句,再按照当时惯例,抨击朝政、针砭时弊:这满朝文武,都是吃干饭的不成……

一曲终罢,刘禹锡回想起往日蹉跎,内心难免感到凄凉。但他转念一想,自己得到了难得的知己,这又如何不令人高兴?况且此宴过后,二人还会结伴而行,一同回归洛阳面对那波云诡谲的朝堂。一念至此,刘禹锡顿生豪迈之感,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曰: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千帆过尽,万木丛生,刘禹锡诗歌中的勃勃生机,给白居易留下了深刻印象。数年后,两人的唱和诗作集结为《刘白唱和集》出版刊行,白居易亲自提笔作序,并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想到这,有诗王、诗魔之称的白居易总结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在这之后,白居易与刘禹锡的关系越来越好。不久后,白居易前半生最好的朋友——元稹去世(831);而早在扬州初逢前(819),刘禹锡的至交柳宗元也病逝。就这样,两个年过半百的诗人,将彼此当成了最好的朋友。

晚年的白居易与刘禹锡,无心朝政,在洛阳过上了半隐居式的退休生活。他们常常结伴而行,模仿少年意气,春日郊游、夏日弄水,好不快乐。亦如白居易在《赠梦得》中得意洋洋地写道:“寻花借马烦川守,弄水偷船恼令公。闻道洛城人尽怪,呼为刘白二狂翁。”两位老爷子的洒脱,令人叹服。

明 周臣《香山九老图》(局部),描绘了白居易等“香山九老”雅集的情景。来源/天津博物馆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之间的交往,也不是非得舞文弄墨。离散多年,今夕相聚,简单喝点小酒,甚至不用说太多话,也能获得快乐。

刘禹锡在家族中排行二十八,故而被称为“刘二十八”或“二十八使君”。他还有一个堂兄,排行十九,姓名不详(一说刘禹铜),也是白居易的好朋友,而《问刘十九》亦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其诗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漫天飞雪的冬夜中,乐天居士架起火炉,拿出自酿的米酒,等待着友人上门……这个友人,可以是刘十九、也可以是刘二十八,甚至是贸然登门的过客。不管等来的是谁,在寒冷的雪夜天中围炉夜话,都别有一番温情和畅快。就像现在,我们会经常在下雨天准备好“肥宅快乐水”,打开投影仪,挑选一部喜欢的电影与朋友分享,是不是也会很快乐呢?

吃酒、划拳,热闹与其乐融融的情景,便令人不由地快乐起来。来源/电视剧《神探狄仁杰2》截图

人们常说,好朋友是可以陪你一起“疯疯癫癫”的人。想必北宋大文豪苏轼看到这句话,也会大为赞同。“元丰六年(1083)十月十二日夜……”这段熟悉的开头,出自初中课本中的《记承天寺夜游》,大家应该都学过。

南宋 马远《月下把杯图》(局部)。来源/天津博物馆

这天夜里,睡不着的苏轼从床上一跃而起,来到承天寺寻找自己的小伙伴——张怀民。后者究竟有没有睡,这是一个未解之谜;反正苏轼来了后,他就得揉着眼睛起来,跟着苏轼去散步。紧接着,两人就去赏月,顺带赞美一下附近松柏:“真是‘孤且直’,像我一样。”临了苏轼还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旁的张怀民听到这句话,神色莫名……你开心就好。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民间有句俗语,叫“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农历三月初三,相传是轩辕黄帝的诞生之日,也是一种起源很久的节日——上巳节。这一天,人们会结伴出行,前往河边沐浴,被称为“祓禊”,意为祛祟辟邪。通过这种方式,人们不仅表达了对未来一年生活顺遂平安的美好期盼;也如愿脱下厚厚的冬衣,迎来了渴望已久的春天。因此,这种快乐是油然而生的。

《论语·先进》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一起交谈,孔子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待子路、冉有、公西华说完后,曾皙(即曾点,曾参之父)也不慌不忙地说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曾点穿着轻薄的春衣,与三两好友前去河边沐浴祈福;待洗浴完毕后,迎着春风,放声高歌而归,这是何等的快乐?难怪孔子听后,都点头赞许道:“吾与点也。”

及至后世,上巳节的活动也愈发丰富,集祭祀、祈福、郊游、宴饮于一体。东晋名士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

永和九年(353),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清 王鸿绪《临米芾书兰亭序卷》(局部)。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流觞曲水,是上巳节中的一项常见活动。人们聚集在河边宴饮,把酒杯放到蜿蜒曲折的河流中;酒杯停在谁的跟前,那人就要取起酒杯饮酒。随着社会的发展,上巳节的祈福、祭祀功能逐渐减弱;但人们仍保留着三四月份郊游、宴饮的习惯。唐宋时期的文人,就经常在这时出行,他们呼朋唤友,踏青访古,流连山水之间,赏玩田园风光。

君不见,朦胧烟雨笼罩长安,韩愈低吟“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杜牧春游江南,遂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慨。陆凯折梅寄友,把代表着希望的春色当成礼物,名曰“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还有专门为女性准备的 “探春宴”与“裙幄宴”。每年立春之后,总能看到很多精致的唐代女子,带齐各种“装备”,前往郊外聚餐……

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人喜欢出去游玩,亲近自然;当然就有人喜欢宅在家中,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这同样能收获快乐。在古代,也有一些名人拥有着“宅男”精神。史载,西汉董仲舒刻苦钻研学问,“三年不窥园”,后成为名传千古的一代大儒。

到了北宋,出现了一位比董仲舒还要刻苦的人——王安石。因为沉迷学习无法自拔,王安石别说出屋了,就连衣服都懒得换。《宋史·王安石传》称:“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王安石不仅没时间换衣服,也没时间洗澡,久而久之,他的脸面愈发黢黑。他的门人以为王安石患病,就去请大夫,谁料后者说道:“此垢污,非疾也。”无奈之下,门人只好找来能澡豆(古人用来去污、洁面的洗涤剂,主要原材料是豆粉)给王安石。结果,王安石却振振有词道:“天生黑于予,澡豆其如予何!”

董仲舒、王安石能通过宅居生活获得快乐,那是因为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董仲舒一心钻研学问,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被汉武帝接纳,一举奠定了儒学的地位。至于王安石,尽管他后来的变法曾引发诸多争议,总归来说出发点是好的。或许,这就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千百年来,如果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读书人的一致目标;那么“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则是武将的毕生所求。对古人而言,尽管这些愿望、理想很不容易实现,但在追寻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收获快乐。

对于快乐,乐天居士白居易有更深刻的理解,其诗《咏所乐》曰(节选):

兽乐在山谷,鱼乐在陂池。

虫乐在深草,鸟乐在高枝。

所乐虽不同,同归适其宜。

不以彼易此,况论是与非。

快乐是殊途同归的,就像古人获得快乐的一些方式,依旧适用于当下。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不同,所获得的快乐也就不同。有人忧国忧民,以天下安危为己任,这是他的快乐;但还有一些人,只是做一些简单的事,同样十分快乐。

《红楼梦》中,姑娘们常有消遣娱乐的方式,收获快乐。/电视剧《红楼梦》截图

庄子只是看到鱼儿在水中游,顺便再与好友惠子辩论一番,就感到很快乐。同样是宅在家中,北宋隐士林逋在日常生活中只是种种梅花,养几只白鹤,得个“梅妻鹤子”的称呼,也一样很快乐。正如他自己所说:“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清 金廷标《濠梁图》(局部),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辩论是否知鱼之乐。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这番论调,不知会戳中哪位读者……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