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一木道在线无码v视频(人的日子都没过好,为什么要管动物?|专访黄宗洁)

导读 一木道在线无码v视频文章列表:1、人的日子都没过好,为什么要管动物?|专访黄宗洁2、马拉松大神、被医学耽误的舞者……原来你们是这样的医生3、如何与孩子谈论时间?4、2023年就要

一木道在线无码v视频文章列表:

一木道在线无码v视频(人的日子都没过好,为什么要管动物?|专访黄宗洁)

人的日子都没过好,为什么要管动物?|专访黄宗洁

在当下,讨论人与动物的关系是一件日益复杂的事。城市化的进程必然愈发猛烈,各式各样的天灾、剥削和伤害都无法避免,近几年还有新冠疫情的侵袭。这些都导致动物的处境危机四伏。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动物的权益是否必然要被牺牲?

知名学者、台湾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黄宗洁已专注动物保护及相关研究三十年,她的代表作《它乡何处》近期刚刚推出了简体中文版。书中,黄宗洁以冷静而富有情感的视角,探讨展演动物、野生动物、同伴动物、经济动物、实验动物等一系列或争辩不休,或鲜少观照的议题。这些故事的主角,从常见的动物园里的大象、受宠爱又被食用的狗、城市里游走的流浪猫,到误入地铁的野猪、一出生就遭碾碎的小鸡、被称为“有翅膀的老鼠”的灰鸽、被人类家庭饲养以至于再也无法与同类交配的黑猩猩等等,无所不包。

更进一步,黄宗洁也抽丝剥茧般地关注当代艺术、人造景观或大众文学中的动物处境,例如米老鼠、熊本熊等吉祥物,电子宠物的流行,儿童绘本中的刻板印象,少年PI与老虎的互动,甚至《哈利·波特》中的海格教授真的热爱动物吗?

这些疑问,都是动物保护、研究领域难解的伦理问题。

近期,我们借由《它乡何处》出版的契机,与黄宗洁进行了一次长谈。她一直想强调的,不是一步到位地扭转事实面,而是观念面的松动。如果大家永远抱着“人的日子都这么不好过,谁有空管动物”的态度去面对现在的动物与环境问题,其实可能回过头来让事情加剧恶化,人的日子更不好过。

认识黄宗洁,其人早过其文。

十年前在中国台湾做交换学生,黄宗洁教一门华文散文选读。弱质纤纤的模样,却是远近闻名的动物女侠。学生看到受伤的猫狗、失温的燕子,总会条件反射地打电话给她。她说过,大学毕业后买第一辆车就是想要接载流浪动物,那时年轻,满腔雄心壮志,冲锋陷阵一晃多年。念书时印象深刻的小事,包括她常年在办公室放几片饼干,给路过的老鼠做口粮,让它们"不要捣乱"。

还有一次,她在课上展示旅美艺术家张力山名为"意外领域之形骸孤岛(Accident Realm: Ashen Atrocities on a Desolate Island,2011)"的行为艺术作品,将流浪动物的骨灰置于场馆内,提供筷子供观众捡拾,然后放入信封,收集寄送予政府部门,以抗议对流浪狗的捕杀政策,“拣骨的过程也是一次人狗关系的反转,永远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俯身下来,以为长辈拾骨的仪式,祭奠生前被当做垃圾处理的流浪狗,让它们拥有最后也是唯一的温柔对待”,她说罢哽咽,教室里的寻常午后,却徒然变得刻骨铭心起来。

十年后,藉黄宗洁《它乡何处:城市、动物与文学》简体版问世的契机约访,她刚结束为家猫妹子血栓留医ICU的奔忙,而此前数月,她又为一只闯入家中的老鼠所苦,生活饱受困扰之余,因想放它一条生路,遂尝试臭氧、超声波驱离诸多办法,又担心它受困天井无路可退,视频连线的那头,她绘声绘色地形容老鼠怎样在哈密瓜上挖出标准的圆洞、又如何与她狭路相逢时惶恐地全身攀附在厕所的夹缝,"我承认很崩溃,但心中还是有很多赞叹和不忍",时过境迁,温柔而生动的语气依旧,对动物的关怀与平视始终如一。

《它乡何处》,作者:黄宗洁,版本: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年4月

《它乡何处》的书名,呼应后殖民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 Said)的"乡关何处"以及女性主义作家夏绿蒂·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的乌托邦小说《她乡》,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拥有权力、定下制度的一方总是倾向于将他者边缘化,动物的命运和弱势族裔及女性,有许多相似之处。自序末尾,黄宗洁引述J. M. 库 切(J. M. Coetzee)小说《伊丽莎白·科斯特洛》中的对话:主人公约翰询问推广动物保护的母亲,“妈,你真的相信,上过几堂诗词欣赏课就会关闭屠宰场吗?”“不会。”“那为何还要上诗词欣赏?”“约翰,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我只是不想静坐着枯等。”多读几篇小说、散文或几首诗,关闭不了屠宰场,但因为看见了,知道了,所以总得做些什么,无法泰然处之——读到这里,记忆中那节课,她落下的眼泪又呼之欲出。

她以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的风景画理论形容人与动物的复杂边界:

一幅美好的风景画最关注的是和谐的整体布局。风景画要显示出不同物体在大小比例上要相互协调,但是对于那些生活在那里却专注于直接需求的人来说,他只会留意整体中的一小部分。风景画显示出距离上的优势,只有处于一定的距离才能观察到整体结构,才能在个体与现实之间,建立起一种冷静而富有情感的特定关系。但是,从远处看,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和谐本身与观赏者所看到的和谐并不是一回事。

书中,她正以这般“冷静而富有情感”的视角,探讨展演动物、野生动物、同伴动物、经济动物、实验动物等一系列或争辩不休,或鲜少关照的议题,这些故事的主角,从常见的动物园里的大象、受宠爱又被食用的狗、城市里游走的流浪猫,到误入地铁的野猪、一出生就遭碾碎的小鸡、被称为"有翅膀的老鼠"的灰鸽、被人类家庭饲养以至于再也无法与同类交配的黑猩猩等等,无所不包,更进一步抽丝剥茧当代艺术、人造景观或大众文学中的动物处境,例如米老鼠、熊本熊等吉祥物,电子宠物的流行,儿童绘本中的刻板印象,少年PI与老虎的互动,甚至《哈利波特》中的海格教授真的热爱动物吗?

其文又恰如其人,不以训导的姿态大声疾呼,而是以大量文学影视作品以及动物现状的事实铺排,呈现看似和谐背后的喧哗与杂音,继而推广改变的力量,润物无声,却源远流长。

黄宗洁,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博士,现任台湾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台湾及香港当代文学、家族书写、动物书写等。长期关心动物伦理相关议题,近年主要研究方向则为城市中动物与人的关系。著有《伦理的脸:当代艺术与华文小说中的动物符号》《生命伦理的建构:以台湾当代文学为例》《当代台湾文学的家族书写──以认同为中心的探讨》,与黄宗慧合著有《就算它没有脸:在人类世思考动物伦理与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难题》。受访者供图,摄影:Wu René。

新福利论:寻找观念松动的起点

新京报:这本书的文体比较特别,比论文易读,又比散文翔实,各章节聚焦一种人类对待动物的形式,又分别列举大量参考读物、影视作品,“苦口婆心感”跃然纸上,是基于怎样的构思?脉络又是如何展开的?

黄宗洁:我起初没有企图心把写作作为动物保护的运动形式。这本书繁体版原本是大学中文系教科书的邀约,想当做类似电影文学、旅行文学的文类读本。但谈论动物文学,其实需要跨学科思维和阅读习惯,所以我建议调整为类似社科书的通识教育读本,能够让对动物议题有兴趣的人,有一些门口可以推进来。

至于简体版,我一直觉得大陆需要一本这样的书,不见得由我来写。目前大陆谈论动物议题的作品大部分还是译作、从动物救助经验展开的方向,或是二分地谈论城市/文明与乡土/自然,真正符合华人语境的城市动物讨论仍旧比较匮乏。加上大陆城乡之间的经济、观念、生活方式念都存在严重的"时差",需要去梳理脉络。我意在找到一些普遍性的东西,关乎人"万物之灵"的绝对优位心态,在此背景下,再代入在地性讨论。

动物保护的个人经验当然是从最"土法炼钢"地把一只猫一只狗捞回家开始。它们最切身、存在感最巨大,在城市社会里如此不被兼容。可能天生自带动物雷达,我真的就是小学就会阻止同学抓蝴蝶、看到捕鼠笼会偷偷把老鼠放走的那种小孩,我从来都觉得猫狗之外的其他动物也并不遥远,还有它们被伤害的处境,这件事本身就以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积累在你的生命中,而并非忽然灵光一闪地发现社会上还有这些议题需要关注。

论震撼教育,要数21世纪初,中国台湾地区动物社会研究会发起反皮草卧底调查,在报纸头版放了一张动物回头看着被剥了皮的自己的照片,我对它竟然必须活着忍受这一切痛苦感到巨大的惊吓和心痛,其触目惊心,是与从小的个人经验完全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更庞大体制的集体结构下动物的命运何去何从?此外就是西方理论的影响,例如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动物伦理经典之作的《动物解放》,详细列举了军事研究、心理学研究、医学与化妆品工业等各种领域中,包含毒气、电击、 用药、加温、切除各种腺体或器官、睡眠剥夺、母爱剥夺、习得无助等加诸动物身心的残酷之举,这些都是彻底被隐蔽在日常视野之外的现实,更令人意识到问题的复杂。

《动物解放》30周年纪念版,作者: [澳] 彼得·辛格 ,译者:祖述宪,版本:湖岸|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8月

新京报:你描写比格犬、小鼠、猩猩、牛蛙等实验动物遭受的折磨,的确是读者平日甚少关注的领域。有意思的是,你还指出,“若将道德量尺再加以延伸,或许有一天,我们也将关注到因其生命力强与繁殖快速的特性,而成为实验动物首选之一的蟑螂”。你也提出一种观点,“猪队友”、“禽兽不如”、等侮辱性字眼的使用,也反映了动物在人类道德量尺上的被贬低、忽视的坐标,如此高的要求,会否担心受到道德洁癖的指责?

黄宗洁:这些批评、讪笑或不以为然是很常见的思维定式,甚至不是“看见黑影就开枪”,还没看见,酸民就已经开枪,我没有奢望要去影响根本就没有要听要看的人,而是把目标设为那些“不关心,因为不知道”的人,设法让他们知道,然后自己判断,这是松动的起点。

例如谈论猪牛羊等经济动物议题,立刻有人鬼打墙回呛“那吃素好了”。卡罗·亚当斯(Carol J. Adams)写过《素食者生存游戏》,其中描述各种素食者与肉食者的“攻防经验”,到最后“花在辩护上的时间,比吃饭多一倍”,这样的论辩循环反而模糊了焦点。如果放下素食与肉食二选一的道德是非题,审视经济动物的处境如何与为何触动我们不安的感受,舍弃防卫心理,许多被视为理所当然或“必要之恶”的对待,就有松动的可能。

至于道德洁癖,首先我承认,我内心有个人道德标准的小小纠察队,当然也有很多事情会超越我的包容底线,例如我不认为任何人可以用任何脉络来合理化虐杀行为,这样的辩解焦点是错误的。但因为动物伦理是个复杂的议题,我们必然是道德不一致的,你可能养猫但是吃肉,食素但是杀蟑螂,我并非以纠察队的心情在写书,我很清楚别人的道德标准跟我不一样。举例来说,我们早已透过日常语言的实践,展现出自己看待动物的眼光。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贬抑动物的词汇,不使用它们,对我并不构成约束,因为我的价值系统原本就不认可“猪队友”一类的字眼,这是自发的,无需拿一张检核表来提醒自己。但一般人不见得那么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距离的量尺,因此大情况下我不太去站 /战某个立场,更重要的是藉书的功能性去厘清这些立场为什么会存在,而不是呼吁大家与我共同阵营。

在讨论有关非人类动物道德地位时,有两种常被混淆的概念,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与动物权利(animal rights)。以动物园为例,动物权的主张会认为动物园不应该存在,但是动物福利会告诉你,它们已经被关在那里,怎样养育才是更好的选择?而不是既然动物园无法消失,那干脆什么都不做了,动物权利是长期目标,动物福利则是近期目标,看似退而求其次的态度,却能将痛苦减量,对于大量动物利用议题,都是相对务实的考量,我们称为“新福利论(new welfarism)”。

黄宗洁与狗狗合影,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关于新福利论,你提到“今天若能争取到较为洁净的笼子,明天才可望争取到空的笼子”,也反复强调争取观念松动的可能,你是由衷相信此种量变可以引发质变吗?

黄宗洁:我觉得不一定。动物权利的一些主张,虽然对很多人来说相对“不切实际”,但不止是动物议题,任何社会权利运动中,那些激进主张,作为价值树立在那里,让人看到极端理想或糟糕的可能,还是有它在光谱位置中的意义。

举例来说,《动物公民:动物权利的政治哲学》这本书,就透过公民权框架,指出驯化动物像公民,而城际动物(与人类互动密切但没有被驯化的老鼠、麻雀、野猪)则像移民,有其自己的生活方式,处于暧昧中间地带,作者继而提出很有趣的观点:传统动物权利论只提到消极面向,例如吃素、不应该制造实验动物的痛苦,但应该有积极的动物权利,像是设立动物廊道让它们“安心过马路”,这岂不是更理想化、要求更高?但每种伦理角度互补不足、彼此修正,也能提供更多选项,你永远都可以觉得有更好、更符合你理想世界的样貌。

但落实起来,有些主张即使个人层面都很艰难,更不用说政策法律面。如果一开始站在所谓道德制高点、光谱最旁边的位置,别人就会觉得说你距离他们太遥远,不想听,根本不会靠近,甚至会往反方向走。推不倒的墙当然会一直存在。那就是人性,我们的自以为是、矛盾与欲望、靠话语包装合理化我们的作为,都会成为改变的阻力。而量变是渐进式的修正,让更多人愿意去参与,有一天累积到某种程度,可能会有跨越式的变化,所谓松动,就是你总要相信会有缝隙。

疫情冲击:喘息之后可以做什么?

新京报:除了现实面向,你还讨论了熊本熊、米老鼠等可爱拟人化的“人兽合一”的混种生物,这些符号化“新图腾”的流行背后,与城市文化本身的相关性反而逐渐下降或扁平化。近年玲娜贝儿、星黛露等迪士尼公仔成为拥有粉丝“女明星”,如何看待这种风靡?

黄宗洁:英国艺术家班克斯(Banksy)的作品《羔羊的警报》(Sirens of the Lambs,2013),曾以一台运载着60只绒毛玩偶的屠宰场运输车,在纽约的大街小巷中行驶,玩偶们一路发出哀嚎和冲撞围篱的声音,虽然很多路人是以有趣的表情看着这个怪异的组合,但是这些玩偶反而凸显了人与动物关系的某种矛盾性:可以一方面“崇拜”这些可爱的商品,但这些动物在真实世界处境的不堪,多数人又理所当然地沉默。

班克斯(Banksy),《羔羊的警报》(Sirens of the Lambs,2013),图片/ic photo.

在我和姐姐黄宗慧合著的另一本书《就算它没有脸》中,也探讨了像Pokemo GO(指宝可梦GO,一款热门游戏)这类虚拟动物。至于星黛露这些公仔,它比较趋近数码时代下人想要去跟其他人建立连接的新模式,既可“人化”地互动,是情感投射的对象,能回应我们匮乏的需求,又要“去人化”,不能看见头套下的扮演者戳破想象。在这种符号化之下,动物真实的属性被稀释到很薄。某种程度上星黛露既是一个被净化过的人,也是一个被净化过的兔子,更是一个被净化过的玩偶,集结所有优势,又回避所有限制。此类公仔的流行恰是结合我们所有渴望的元素,重新进行的混血创造。

还有一个关键,是如今我们对于互动、建立情感链接的需求也在演变。单纯的动物卡通、不会动的玩偶,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年轻世代。当代社会人的自我意识更强,人际关系更加断裂,加上疫情的笼罩,相较于要陌生人互动,靠与娃娃说话或许反而能获得更安全的情感需求。在这样一个更个人主义的时代,“我”被不断放大,对于互动的需求也会更大,它不能是单向的输出,而是要获得情感匮缺的回应。对于玲娜贝儿等“被净化的完美动物”的情感投射,也就包含一种利己性的回馈,取代了与真实动物互动的情感想象。

新京报:有如此断裂与利己的大背景下,加上疫情影响,推广保护理念岂不是更难?

黄宗洁:动物保护是注定要与无力感为伍的。它有时不止是走得很慢而已,甚至是进一步退三十步,反复迂回的途径,随时被打回比原型更糟糕的状态。

很多时候看着世界往某个方向走,涉及的权力关系、利益切割、话语权争夺,不是一两个人说句话就有办法扭转或改变的,身在外围的人,也很难触及运作的内圈。面对这种变化,绝望泄气的过程是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当铺天盖地的扑杀无法抵挡,因为不忍,你只好去当逆风的、说不中听的话的人。你只能发出异议,让大家看到并不是世上所有人都这样想,去看到这些行为的代价,包括人与世界相处模式的改变,有时那些影响,并非当下立见的,而在错误的判断下,动物总是率先被牺牲掉的。

城市化的进程必然愈发猛烈,各式各样的天灾、剥削和伤害都无法避免,但动物的权益是否必然要被牺牲?我一直想强调的,不是一步到位地扭转事实面,而是观念面的松动。如果大家永远抱着“人的日子都这么不好过,谁有空管动物”的态度去面对现在的动物与环境问题,其实可能回过头来让事情加剧恶化,人的日子更不好过。

其实有时候我们不是没有选择,而是我们没有耐性去看看其他选择,给他们时间,而不是要求一个立竿见影的标准答案。写这些文章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要为那些选择撑出一点空间。这些动物可能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不方便不愉快,但我们是不是不要那么理所当然地,因为我心中的对与错,就要把整个世界拉向“我”认为对,但未经验证的方向,万一是错的呢?

黄宗洁受访前夕,刚刚结束为家猫“妹子”血栓留医ICU的奔忙。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疫情期间我们也看到,前有香港奥密克戎初期扑杀宠物店仓鼠,后有上海阳性患者家的宠物被“消杀”,一点点风吹草动,动物就要付出很大代价。

黄宗洁:谢天谢地疫情初期没有将动物卷进来,否则将会是比2013年中国台湾地区狂犬病恐慌更恐怖的灾难。那时因3只鼬獾确诊之后,大量野生动物被乱棒打死,甚至有县市发起“抓狗换白米”活动,这不止事关动物知识和生命教育,更重要的是我们时常想要选择最方便快速的方式,而且不想承认。

动物注定是替罪羔羊吗?其实直到今天,所有走私动物都还是直接销毁。疫症同理,如果患病的是人,我们会不会“但凡有风险,就要扑杀掉”呢?那必然是对人权极大的倒退和侮辱,但如果发生在动物身上,说穿了最后就是成本的考量,我们不愿意花成本在它们身上,终极原因是我们认为它们不值得。朋友带猫看医生,医生得知它的年龄,竟然说“那也够本了”,我养鱼,买药的时候老板还会好心介绍,“这瓶药要二百多块,鱼只要十块”,他们是出于好心,却非常刺耳。

主流价值就是如此,在考量成本与效益的前提下,动物的感受被隐匿了,人的感受能力也就在这样的隐匿中隐匿。

新京报:也有人认为,在人类受大疫所困居家隔离的这三年,正如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中所反映的,水豚走上街道、城市传来鸟鸣,被压抑的动物们前所未有地重夺了生存空间,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黄宗洁:我觉得这些现象是暂时的。人类突然退居家中,世界急速陷入空前停摆,像是个超大规模的实验,让动物的出现或自然的复苏显得格外醒目。但它们并非从天而降,它们本身就在这里,只是平时要躲藏起来。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疫情期间,从美国到斯里兰卡,全球动物园的熊猫、羚羊、孔雀等等都出现“宝宝潮”,各界原本预期这样的“新冠婴儿潮”会发生在人类身上,人反而争吵不休,增加的是离婚率,出生率不增反减,可是当游客消失,动物压力减小,繁衍生息回归正常节奏,说穿了,人类其实是种干扰。

另一方面,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报复性出游”其实都是有趣的字眼,“报复”的对象是谁?除了经济成本的考量,人还要把失去的时间与生活都追回来,如果动物无法适应这种反弹的速度,就会再度堕入人人喊打的魔咒中去。中场休息固然是好,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暂时的“喘息”过后还可以做什么?疫情封控恰恰逼所有人去重新思考“弹性”这件事,很多过去认为不可以的模式与心态,在疫情影响下,其实也有改变的可能,我们要习得弹性的能力,而不是勉为其难地配合。

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剧照。

新京报:书中你甚少提及个人与动物的相处经验。但我们知道其实那是非常浓墨重彩的。例如在序言中特别致谢的豆豆?我记得读书的时候,你也救助过一只失温的燕子,给它命名“林家燕”,虽然只活了短短几天?

黄宗洁:我对于有人会记得那些短暂相遇过的动物,都会觉得感动。林家燕是大雨落巢的小鸟,野鸟是很脆弱的,那时询问了校内专业的老师,但最终还是没有救活。豆豆是我在之前任教的学校捡到的小猫,从小带大,很亲人,直到后来年纪很大,对治疗的配合度还是高到会让你不舍,相较于另一只松松是两个极端,松松是个性非常强烈的猫,很有自主意识,几乎拒绝一切治疗,我也是在和它们的相处中学习,你的意志和动物的意志需要磨合,每只猫都有那么大的性格差异,又怎么放眼整个社会,立下通则式的规矩,说所有的猫应该这样,狗应该那样呢?

人和动物相处永恒的困境,在于你没有办法给它自然环境里拥有的一切,同时又避开自然的风险,取舍间总也要付出代价,城市空间的负荷量也有其限制。就像朱天心在《猎人们》中对于猫的形容,“人与野性猎人在城市相遇,注定既亲密又疏离的宿命”,这样合宜的距离如何把控?当看到受伤的野鸟、绝育后放养的街猫,“无法袖手旁观”的单纯原则背后,人的介入尺度是什么?当自然与文明界限模糊,生命还可否活出“本性”,或者说这种本性,也是人一厢情愿的想象?

这些问题都非常复杂,但现在却常常在快速判断立场和对错的社会氛围中,变成不可谈之事了。也因此,我始终觉得,如果站在知识或道德的制高点严厉批评“无知大众”,很多可能性就在对立下被扼杀掉了。这也是我对动物保护现状的隐忧,表面上关心的人多了,但当大家目光都看着动物的时候,我会想检视这些目光到底是什么,如果背后都是快速、简单的标签,分化出更多的义愤和愤恨,将有更多的议题被淹没在这些情绪中,是更危险的。

动物书写:创造时差交错的火花

新京报:最后回到文学,动物书写各有特色。中国台湾自然书写作家刘克襄就曾指出,大陆作家沈石溪动物小说的写法“和现在的生态观有一段距离”,你是否认可这种批评?同时,若是太先锋的生态观,会否担心读者跟不上?

黄宗洁:沈石溪的拟人化写法有他的叙事传统,我常觉得以现在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脉络未必公平,但至今接受度还是很高,也一定程度反映,大陆的动物书写传统仍是较偏向割裂地谈论农村社会逻辑下人与动物的互动。

除了前面我说地区发展有时差,人的内在也会有时差,假设我在上海北京生活,身边也有猫有狗,但提及动物和自然,我可能还是直觉式地想到沈石溪、《狼图腾》,或是迟子建《候鸟的勇敢》和李娟《冬牧场》等等与荒野、农村结合的样貌。要论现代生态观,例如葛亮《谜鸦》,就不是那么纯粹的在地性,融合了他的香港经验,而在空间紧迫的香港,像是韩丽珠《哑穴》、张婉雯《打死一头野猪》,动物都是和城市生活绑得很紧,呈现人和动物命运的纠结,是独特的在地文学样貌。

我有时也不觉得读者有责任义务非要跟上什么不可,不是所有的阅读都要那么道貌岸然。有些走得太快的想法注定不合时宜,像是今天的“人造肉”争议,西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有漫画揭露,但就算是后见之明也没有关系,走在后面的作为保留,走在前面的创造能见度,各式各样的时差交错间,百花齐放总会碰撞出火花。

新京报:在书中列举的古今中外作品中,有没有哪一本对你影响很大?或是你愿意推荐给读者的作品?

黄宗洁:在阅读中看到那些喜欢动物的人,他们生命实践的样态会打动你。例如博物学者达雷尔(Gerald Durrell)的“希腊三部曲”《追逐阳光之岛》《桃金娘森林宝藏》《众神的花园》,书中记录他在希腊科孚岛的童年岁月,其幽默生动以及总是混乱百出的动物故事,那种美丽与迷人、欢乐、自由,让爱动物的人,神往一辈子与它们相伴的生活。

“希腊三部曲”。

二十岁时,达雷尔写信毛遂自荐去伦敦最大的惠普斯奈动物园当实习生,为梦想踏入现实创造可能,写下《我钟楼上的兽医》,后来又远征亚非美澳考察,虽然这段经历其实也有一些当时视为理所当然、但今日观之则难免令人不安的“政治不正确”行径,但也让我们看到动物园管理模式和价值观这些年的逐渐移转。1959年,34岁的达雷尔投入全部心血创办泽西动物园及野生动物保护基金,《现代方舟25年》就是记录这段艰辛历程。他的心路历程与行动转变,始终以对动物不变的热爱支撑。类似的题材,还有吉米·哈利(James Herriot)的兽医文学系列,以及《动物保护》作者彼得·辛格,为美国动物活动家、动物权倡导者亨利·史匹拉(Henry Spira)所著的传记《捍卫生命史匹拉》等等。

相较“不可不读书单”,我更愿意提供方向。非虚构能打开你的视野,拉开整个世界,然后你会发现很多东西是互相贯穿的,而虚构(文学)则会让你看见人是什么样子,他们的狭隘、限制、矛盾,两者结合,才可打通不同的关节。写这些书做这些事,到头来也不是为了要去影响谁,而是这就是你自己相信的事情,正如达雷尔去世前所说,“我在用我仅知的方法,尽力在做”,我只会这样活,但如果有人,他跟动物相遇的时刻,愿意有些跟过去不一样的想象或选择,也许世界也会慢慢开始有些不一样吧。

采写/新京报特约记者一把青

编辑/走走

校对/赵琳

马拉松大神、被医学耽误的舞者……原来你们是这样的医生

在无影灯下,他们是争分夺秒、迎难而上的白衣战士;在生活当中,他们是执着的跑男、热情的舞者……他们对生活有多热爱,对生命就有多敬畏,在AB面的转换之中淬炼医者仁心。

8月19日,中国医师节,让我们一起走近医生的B面。

01

向迅捷:

是冷静思考的医生,亦是热血攀爬的驴友

溯溪,顾名思义,是由溪流的下游逆水而上,穷水之源而登山之巅,这是自治区江滨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向迅捷最大的业余爱好。平日里他穿着白大褂,在手术台上挽救生命,工作之余,他会换上速干衣,到大自然中放飞自我。

8月16日中午,向迅捷在病房查看病人情况时,握住病人的手确认对方意识状态。

2005年,向迅捷第一次在朋友的鼓励下尝试溯溪。他发现溯溪并非简单悠闲的“水上徒步”,而是集登山、攀岩、游泳、潜水、绳索操作、野外求生等技术为一体的户外运动。他很快爱上了这项挑战。

向迅捷在户外溯溪。

现在,向迅捷成为了“群主”,把科室里不少医生护士发展成了“驴友”。(点击了解更多他的故事)

02

黄永旺:

用医术治愈病人,用美食治愈自己

工作中,他拿起手术刀行云流水;工作之余,他系上围裙,力求做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有一位公认的“厨神”——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黄永旺。在同事们的眼里,他年轻有为、长相帅气、技术过硬,还做得一手好菜。而对于黄永旺而言,做菜和做手术一样,都需要心中有一本“谱”,用心对待才能有条不紊。

黄永旺在认真查看病人的CT片。

采访当天,黄永旺给记者展示了一道蒜蓉大虾。

黄永旺展示刚做好的菜肴。

在黄永旺看来,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肯定,而一台手术的成功,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

他调侃道,对他而言,用手术刀可以治愈更多人,而菜刀,是治愈自己的方式。(点击了解更多他的故事)

03

何洛芸:

助人变美的医者,释放自我的舞者

2006年,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何洛芸来到了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成为一名皮肤科医生。工作中,她是一名耐心细致的皮肤科医生,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帮助患者变美;生活中,她是一名充满热情的舞蹈达人,健康向上,喜欢用舞蹈来诠释美的内涵。

何洛芸在工作中。

“在学生时期,我一直都是学校舞蹈队的队长。”何洛芸告诉记者,读大学时,她曾有一段时间挺遗憾自己没有报考艺术类院校,甚至还有人开玩笑说她是“被医学耽误的舞者”。

工作之余,何洛芸热爱舞蹈。

现在,每当医院开展文艺活动,何洛芸都会积极组织科室里的医生护士筹备舞蹈节目。由何洛芸担任领舞的中国舞节目《左手指月》曾在医院的迎新晚会上获奖,还在广西皮肤科行业的学术交流会进行表演。(点击了解更多她的故事)

04

沈印:

“一人挂三帅”的大白,执着长跑的跑男

穿上“战袍”,他“一人挂三帅”负责三个部门,是急诊与全科方面的医学专家;脱下白大褂,他时常穿上速干衣慢跑于邕江畔、南湖边,是广西医疗界鼎鼎有名的马拉松“大神”。他就是自治区人民医院干部保健科、干部病区、国际医疗部负责人沈印。

8月16日早交会上,沈印向下属交代工作。

由于工作需要,沈印每天都需要接打100多通电话,最忙时一天近300通。因电话过多,他曾三次被通信运营商拉入异常通讯黑名单。

工作很多,但沈印的文件柜里总有留给马拉松奖牌的一方小小天地。

沈印放在文件柜里的南宁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的纪念奖牌,以及他作为医疗官参加2019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的吊牌。

在7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沈印跑下30公里的“战绩”,打破了个人最长距离的跑步记录。

然而,如此热爱马拉松的沈印最初并不喜欢跑步。2018年,沈印回湖北探亲。当时,父亲因血糖、血脂偏高经常跑步。沈印于是想:我也学着跑一次长跑吧。

这一次,十多公里的路程,沈印花了两个多小时连续跑完。其间,看到不同的风景,还锻炼了意志力,他“感觉很不错”。回到南宁后,他就坚持跑了起来,在2019年还邀请父亲、表弟一起来邕跑“南马”。(点击了解更多他的故事)

8月16日清晨,沈印迎着朝阳往医院方向跑去。

脱下白袍的医生

生动有趣,有血有肉

今天是中国医师节

向所有医者致敬!

南国早报记者覃江宜、陈溯、兰敏、刘冬莲/文

来源: 南国早报

如何与孩子谈论时间?

什么是时间?即使最聪明的人也会对时间感到困惑,我们在不同的年龄亦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小的时候我们并不怎么在意时间的流逝,成年后却终日困于上下课、上下班,似乎每一天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时间是很久以前的记忆,又是现在滴滴答答的每一秒,怎么跟孩子解释时间倒真是一件棘手的事。

《时间是一朵花》,[美]朱莉·莫斯塔德 著/绘,笛安 译,洛克博克 |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8月版。适读年龄:3

此前我们在主题书单《孩子眼中的“时间”和父母眼中的“时间”有什么不同?》中提到了多本与时间有关的书。今天我们来看另一本以时间为主题的书《时间是一朵花》(Time Is a Flower),它入选了2021年《纽约时报》/纽约公共图书馆最佳儿童绘本(1952年以来,《纽约时报》每年都会召集由三名专家评审组成的轮流评审小组,评审当年在美国出版的所有儿童绘本,根据艺术价值来选择10本获奖图书。2017年,开始与纽约公共图书馆合作,管理这项现在被称为《纽约时报》/纽约公共图书馆最佳儿童绘本奖的荣誉)。

这本书用图画展现时间流逝的过程,给人一种正在和时间一起玩耍的感觉。书的结尾巧妙地将读者带入一个特定的时刻——孩子的晚餐时间。

有一处特别动人的关于时间的描述是在这一页:一个扎着辫子的红头发姑娘在凳子上闷闷不乐,在纯黑色的背景下她显得很小。这张图的文字是:“时间/就是静静地待在那里/想想你做了什么。”“也许你并不想这么做。”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一定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许多主观感知上的共鸣。

《时间是一朵花》插图。

下文是儿童文学作家、研究者常立为这本书写的书评。

为学龄前儿童描述时间

“我知时间为何物,但想要描述时,便觉得无能为力。”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的这句话,说出了大部分人对时间的整体感受。但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都是一些知难而进的人,他们不断通过自己的作品尝试去定义、描述、探究时间。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不过它们是给成年人看的,米切尔·恩德的《毛毛》和菲莉帕·皮尔斯的《汤姆的午夜花园》是写给少年看的幻想小说,而朱莉·莫斯塔德的《时间是一朵花》,则是为学龄前儿童创作的一本试图描述时间的图画书。

《时间是一朵花》插图。

当我们谈论时间时,先来搞清楚我们谈论的是什么时间。大体而言,时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一是起源自宇宙大爆炸的自然时间,一是被现代文明驯服的标准时间。

人类在远古时期,就对自然时间有丰富的认知,太阳升起落下,月亮变大变小,鸟儿秋去春来……人们很快就学会了计算每年霜降和动物回归之间的时间长度。但就自然时间而言,人们可以观察体会,却无法准确测量。它就像一匹未经驯服的野马,自在神秘,难以捉摸,有时会给人类的交流带来障碍,甚至给人类的生活制造麻烦。

而要想驯服时间,就需要发明钟表和日历,采用人为的计量系统,这就是易于用“几点钟了”来描述的标准时间。随着蒸汽机和火车的发明,需要一个世界各地通用的标准时间系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1876年6月,桑福德·弗莱明因为没赶上一班火车,开始严肃思考标准时间的设定问题,经过漫长的提议、争论、科学探讨和政治博弈,至1884年10月,本初子午线、国际日期变更线、24个时区等世界标准时间系统中的要素一一确立。从此以后,世界各地的人们按时(甚至可以精确到秒)上下班、上下课、休假、约会、打卡,终于控制住了时间。或者,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人们终于被时间控制住了,再也离不开时间的督促了。

《时间是一朵花》中,对标准时间的描述,只有寥寥数语:

时间是钟表的嘀嗒声,

也是

日历上的

字样和数字。

作者的兴趣显然更多集中于描述那桀骜不驯的自然时间。这并不奇怪,如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罗普·弗莱所说,“文学的世界是一个直接经验构成的具体的人的世界”,在文学艺术中,首要的力量不是万有引力,而是激情和喜悦。

这本书的题目“时间是一朵花”透露了作者描述时间的方法——比喻。比喻通过人的心智将一件事物与另一件事物相联结,暗喻甚至直接将两者等同起来,这显然并不合乎现实世界的逻辑——在现实中,时间怎么会是花呢?A怎么会是B呢?但是艺术家的使命并不在于描述现实,而是向读者去呈现一个由人的心智所拥有的世界,就像作家王小波说的那样,“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于是经由比喻,孩子们就能和时间手拉手、心连心了。

《时间是一朵花》插图。

我们身边的三种时间

作者关于时间的比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描述了早已被人类祖先发现的自然时间的线性特质,如孔子站在桥上对着流水喟叹道:“逝者如斯夫。”在这本书中,这一类喻体有种子、树、黄昏落日、网、鹅卵石、蝴蝶、头发、牙齿、脸。

这类描述从逻辑上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从原因讲到结果,符合我们对时间的最直接的感知,比如种子如何开花,树如何长高,落日如何沉入地平线下;二是从结果上溯原因,提示我们去注意时间默默带来的改变,比如网由蜘蛛慢慢织成,鹅卵石由大山慢慢化成,蝴蝶由毛毛虫慢慢长成;三是联系我们自身生活的切近经验,告诉我们时间就蕴藏在我们自己身上,认识时间也就是认识自己,比如头发如何变长又被剪短,乳牙如何脱落,脸如何生长出皱纹。

第二类比喻描述了现代物理学所揭示的时间的奥秘,即时间是一种相关性的概念,与空间一样,它只是表述了事物的不同状态之间的关系。牛顿曾经断言,我们不能测量真正的时间,但如果假设时间存在,就可以建立起一套理论框架来理解和描述大自然。然而,在今天,量子物理学已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量子世界中的一些现象已无法用牛顿的理论来解释。我们需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物理世界,当然包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时间。

《时间是一朵花》插图。

在下列这些描述中,时间不再体现出简单的线性特征:

时间是有些人的夜晚,另一些人的白天。

时间是一束阳光。

时间是一段回忆。

时间可以过得很慢,也可以过得很快。

时间是一首歌。

时间如同大提琴的回响。

时间是一大块面包。

时间就是静静地待在那里,想想你做了什么。

时间是睡前故事。

时间显露出它的多元性和相对性,黑暗与光明,左边与右边,瞬间与永恒,慢与快,动与静,行与思……种种相对的概念在时间中可以并存。

以上两类对不同时间的比喻和描摹,在书中交替错落地出现,色彩、构图、分页设计既有条不紊又灵活多变,充分渲染出了时间的神秘感,把握住了时间的丰富性,最终自然而然地导出一个哲学式的问题:

时间到底是一条直线,还是一个圆?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哲学式的:

我也不知道,不过现在,吃晚饭的时间到啦!

哲学源于人的惊讶与好奇心,并不必寻求标准的解答,得出“我也不知道”的答案再好不过了,这不就是苏格拉底的一连串问题所抵达的地方吗_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而这并不是时间探索之旅的终结,只不过是旅程的开始。当然,再度出发去探索得等到“吃晚饭的时间”之后了,毕竟,有什么时光能比当下吃美食的时光更美妙呢?

《时间是一朵花》实拍图。

撰文/常立

编辑/申婵

导语校对/柳宝庆

2023年就要来了,让我们用一本本日历陪伴时光

每到年底的时候,总是想起来还有太多的事还没做,太多的话还没说。回望或匆忙,或充实,或遗憾,或欣慰,或单薄,或成长的一年,我们或许要感叹——这时间,似乎走得太快了啊!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在这几年发生了不少改变,大家也难免会产生时光易逝的蹉跎感。但在眼前的生活之外,我们还拥有着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精神世界。

如何才能记录时间呢?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2023年,你会选择哪一本日历陪伴时光呢?

还有一个多月,2023年就会如期而至。对于新的一年,我们依然要郑重地许下心愿,用自己的努力和坚守,换来终将盛开的花朵。

如同往年一样,书评君在这里特别为大家选择了不同种类,不同风格,不同颜值的日历,并将它们罗列在此,希望其中有你所钟意的那一本。(一定要看到结尾,文末有重磅福利哦!)

在这些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日历中,哪一本会成为你的选择?

兔年的祝福:温暖、智慧与美好

《故宫日历·2023年·亲子版》

版本:故宫出版社

2022年8月

2023年,是癸卯兔年。

兔子温顺乖巧、敏捷活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寓意着家庭幸福、多子多福、福寿康宁……

已陪伴全国亲子家庭两年美好时光的《故宫日历·亲子版》,汲取萌兔的温暖、智慧与美好,带着对兔年的闪亮祝福登场啦。

这本日历以“成长”为年度主题,在日历实体书之外,加入了好玩的小程序闯关和最新AR科技趣味互动!它创新手绘了全年的暖心插画、每月绘本拉页,细腻的笔触让孩子和大人都爱不释手。此外,日历书中每月趣味音频故事会、72件国宝寻美和线上“勋章挑战”等惊喜,将用一整年的时光,用心陪伴并见证孩子的成长。

当你翻开这本书,会发现,从封面到每天的内页,再到每月艺术创作拉页,都手绘了孩子们最爱的国风插画。插画的主角,正是中国人喜爱的可爱多福的兔子——兔年亲子日历守护神“平安兔”和它的一家。温润细腻的手绘笔触,点亮小读者日常的欢乐时刻,温暖所有亲子家庭的幸福时光。每月初,“平安兔”还会带领小读者们开启当月精选国宝的全方位深度探索之旅。

全新日历精心编排各类文物高清大图,让中华美学与少儿生活“零距离”,更将文物观察与创意思考相结合,打破学科壁垒,用心拆解了72件国宝文物中的色彩、设计、纹饰、诗词、神话等多角度知识,设计了250多个奇妙而日常的解压“小挑战”。这些“小挑战”充分调动“视、听、嗅、味、触”五感,孩子们可以用“画、写、贴、读、说”等多种趣味方式,拓展思维、抒发情绪、打开眼界,尽情体悟万千姿态的中华大美。

每本《故宫日历·2023年·亲子版》还随书附赠100枚原创卡通贴纸和“平安集福”书签一枚,让孩子点亮每一日的成长时光。

《月夜巡礼(2023天文日历)》

编著:上知天文

绘者:韩建南 喻京川

版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年,有哪些瑰丽天象不容错过?

人类在太空探索中留下了怎样的足迹?

当科学家们仰望夜空时,他们又在想些什么?

……

每一个夜晚,当我们抬头仰望,总有月亮陪伴我们左右。自古以来,月亮就是承载了我们最多样感情的天体,无论阴晴圆缺,对我们来说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这本日历以2023年每天的月相变化及天文现象为主体,它将为你提供仰望夜空的契机,也将为你新年的每一天带来美与治愈。

2023年,愿你也有一轮金月,一只月兔相伴,一同巡礼宇宙深远,在阴晴圆缺中体验人间美好。

一日一画,回望千年历史文明

《敦煌日历2023》

编著:敦煌美术研究所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9月

“莫高千窟列鸣沙,崖壁纷披五色霞。胡杨翠荫阁道外,九层楼接日光华。”

千年前,敦煌的工匠创作出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这些作品无名无款,在大漠的狂风与烈日中流传至今,其样貌已不复当年光彩,但其中蕴藏的艺术精神却感召了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画家投身其间。

《敦煌日历2023》精心选取来自敦煌美术研究所的365幅壁画、彩塑修复临摹作品,这是一场一整年不间断的沉浸式大展,也是一座能够近距离在书桌上欣赏的绝美纸上美术馆。日历的主创专家来自敦煌美术研究所。有多年致力于临摹、探索、研究敦煌艺术的专业画家和学者团队。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扎根敦煌,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事业中,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只为重塑敦煌艺术美学,再现千年艺术文化。

日历所选取的作品,题材涵盖43幅尊像、24例纹样、41款乐器、34种建筑、25个民俗生活场景……既有绿水青山气韵生动,也有一花一叶蕴藏禅意;有尊像的安然端庄,也有飞天的飘逸轻盈;有凤鸟纹、莲花纹等藻井图案,也有山间野兔、空中飞廉、衔枝孔雀等珍禽走兽。

义嘴笛、箜篌、弯颈琴让妙音穿越时空,塔院、亭台、配殿、城阙等传统建筑富丽庄重;涵纳风、雨、雷、电的奇妙幻境,重现嬉戏、婚嫁、郊游、耕作的生活百景。每页配以专家解读,历史背景、传统文化、绘画技法与审美意趣一一道来,欣赏精美壁画的同时,也了解敦煌与古代传统文化艺术。

《故宫日历:书画版·2023年》

版本:故宫出版社

2022年8月

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建成。

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在,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历经六百年兴衰荣辱,记录着中华文明的足迹。

故宫的藏品灿若繁星,故宫学浩如烟海……《故宫日历》则是打开故宫宝藏的一把钥匙,让我们了解故宫,走进故宫。

故宫日历书画版延续民国传统日历的小开本,方便携带,翻阅。“故宫日历”四字采用1934年日历封面小篆体,并稍加调整。这种小篆适应书画版日历的修长外形,令人耳目一新。封面及腰封设计突出人物故事主题,封面用红色纤维纸,既保证了封面色彩稳定,又让读者触摸时手感温和、舒适。

整体内容依据故宫珍藏的四类人物故事画——千秋佳人、林下风雅、众生百态、庙堂仪范分别为四季的主题,呈现了闺阁佳丽、逸士高隐、市井生活、明君贤臣的典故或故事。每个月的篇章页上有该月的别称8-10个,意在让读者了解别称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上博周历·2023年》

编著:上海博物馆

版本: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2年11月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近10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4万余件。文物收藏包括青铜、陶瓷、书画、雕塑、甲骨、符印、货币、玉器、家具、织绣、漆器、竹木牙角、少数民族文物等31个门类,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书画著名。上海博物馆收藏体系之完整、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作为首部以上海博物馆馆藏为主题的周历产品,《上博周历·2023年》从上海博物馆馆藏珍品中精选出了58件精美文物,涵盖馆藏各个主要门类,包括西周的大克鼎、战国商鞅方升、唐代怀素的《苦笋帖》、宋代赵佶的《柳鸭芦雁图》、明代唐寅《秋风纨扇图》、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等稀世珍宝,每周一件上博馆藏珍品,打造桌面上的博物馆。

文学与艺术的跨时空相遇

《企鹅日历2023》

编著:企鹅兰登中国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10月

《企鹅日历2023》从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人文经典图书馆”的“企鹅经典”系列1200多本书中精选了300多位作家的经典之作。

365日的日历正面为日期信息、风格各异的原创插画,底部搭配作家金句作为点睛之笔,背面为点阵手账设计搭配经典封面,串联起我们的日常与文学之间的闪光点。文学经典、佳句品读的呈现,让读者每天打开日历,都可以找到与某位作家跨越时空而又心有戚戚焉的情感。

在中国传统节气和国际节假日的70多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各种插画中隐藏的“彩蛋”。本书插画还特别搭配了“藏书票”设计,方便读者剪下搭配手账使用。打开日历,就可以触摸到文学与艺术的远方。

《2023汉译名著日历》

编著: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2年9月

《汉译名著日历》每日撷取“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一书一语,配以作者像或是相关主题的精美插图,油画、版画、水彩、雕塑不拘一格。《2023汉译名著日历》采取横版双环格式,扉页以张元济先生“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手迹对联,配以汉译名著标志性的彩虹墙图片,作为2023年起航的开篇。

1月1日,以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卡贝为信仰献身的激情语句鼓舞新年;

1月22日,以经由斗争考验的德行来寄望农历新春;

3月8日,希望通过回望历史再次颂唱女性的解放和独立;

6月1日,重新回到卢梭如歌的自然教育,反观今日困扰所有家庭的教育压力和焦虑。

除此之外,《2023汉译名著日历》还以致敬这些呈现“人类已经到达过的精神境界”的伟大作者——卡贝、柯林武德、曼德维尔、梅因、莫尔、熊彼特、边沁、伯尔曼、志费尼、曼海姆、杰斐逊、涂尔干、凯尔森、马里旦、西耶斯、罗伯斯比尔、密尔、布克哈特、洛维特、普列汉诺夫、斯密、帕斯卡尔、卢梭、卡多佐、比尔德……

我们的好奇心和梦想可以装下整个宇宙

《知乎好问 2023》

编著:知乎

版本:电子工业出版社

你有没有过这样一种感觉,某个瞬间自己好像过成了 NPC——

遵循着“朝九晚六”日常作息,照着大数据规划的路线上下班,只吃常吃的那几家外卖,周末床上一日游……生活越来越程序化,一成不变如一潭死水。

若是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能够摆脱“无聊”,你愿意做出一点点改变吗?

仔细想想,你已经多久没有轻松地大笑过了?生活也许令人疲惫,但总需要一些闪闪发光的时刻,卸下你心灵的戒备和匆忙。不知不觉中,《知乎日历》已经陪伴大家走到了第四年,世界在不停变化,经历过无数种情绪,但《知乎日历》相信只要好奇心在蔓延,生活就总会是有趣的。

2023 年的《知乎日历》,从 5.51 亿条知乎内容中,精选出 341 个脑洞问答——

荷兰人知道中国把荷兰豆叫荷兰豆吗?

古代人做饭时哪儿来那么多柴火?

酒那么难喝,为什么那么多人还喜欢喝酒?

翻白眼用力过猛有可能把眼球翻 180 度看到自己的大脑吗?

为什么生命在进化中没有删除睡眠这个 bug?

这里有奇奇怪怪的知识,十分硬核的科普,也有动人瞬间的记录。一年 365 天,每天一个天马行空的问题,让你快乐一整年!

——

《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思考:脑洞梦想手绘本 》

作者:琳榔头

版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2年10月

2023年,让我们来聊聊关于“做白日梦”这件事。

《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思考:脑洞梦想手绘本 》是一本极具创意的梦想主题小画手绘日历,其中的简笔画主题涉及衣、食、住、行等诸多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方方面面。画面简洁而又非常生动,能引起读者极大的共鸣。

日历中的作品兼具治愈系和略带无厘头的轻松风格,让每天都忙得团团转的都市上班族们,忙碌之余拾起画笔绘出身边的美好,让温暖和热爱围绕左右。每幅作品都饱含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既适合欣赏,也适合读者临摹和上色。

——

《单向历2023倒计时款》

编著:单向空间

版本:上海文化出版社

5月24日

当你看到月升和日暮的时候,想过要做一个诗人吗?

——今日单向问题由@astro 提出

我认为自己首先是诗人,其次才是音乐家。我像诗人一样生活,我也会像诗人一样死去。

——歌手,鲍勃•迪伦

突破原有单向历形态,记录时间从365到0逐渐变化。用数字的递减,让时间的消逝不仅行为化,更加可视化。

每日的具体日期写于右上角,而页面背景倒计时数字的设计,介于虚实之间,时刻提醒我们,日常便是如此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游走。这本倒计时历,从上千个网友的问题中,选择出有趣和有共性的 50 问题藏于这本单向历中,并精心挑选了诗人、艺术家或作家的观点,与问题产生了巧妙的互文与回应。

《单向历2023黑金历》

编著:单向空间

版本:上海文化出版社

有些句子,能让我们想起人生中的重要改变,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深刻的关联。

它们或是关于当下,或是关于过往,更多的是关于我们的未来。

唐纳德·诺曼曾说,“复杂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它不应令人困惑”。单向历将人类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中的语言文字精华聚拢一处,透过日历每日一撕与每日宜忌的“仪式感”,提示使用者“给时光以生命”,在眼前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更开放、丰富、多元的精神世界。

《了不起的程序员2023》

编著:图灵教育

版本:人民邮电出版社

(即将出版)

48 年前,最前卫的黑客还没玩儿上个人电脑。

43 年前,一首歌还没有遇上它的“随身听”。

39 年前,人们还没有见过大哥大。

30 年前,万维网还没有免费开放。

16 年前,世间还无 iPhone。

12 年前,你我还没有加过微信。

12 年前,人们还没机会沉溺短视频。

11 年前,出门打车主要靠招手。

7 年前,购物还没开启疯狂拼团。

5 年前,卖货还不需要直播。

……

上面列出的不止是几个数字,也不止是几个名词,它们代表的就是伟大的信息技术本身。我们每个人都从信息技术受益无穷。

《了不起的程序员2023》是一本呈现、传承“伟大的信息技术”的日历。它以计算机、互联网、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发展大事件与领域内先驱人物为线索组织而成,内容涵盖软硬件关键性突破、编程语言演进、先驱人物极简小传、具有影响力的软件公司的成立、突破性产品的发布等,并辅以编程语言代码、好书推荐等信息。

成绩斐然的一生

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启功字课日历2023》

作者:启功

编者:卫兵

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10月

作为启功系列日历的第7本,《启功字课日历2023》的内容是启功先生平时练习书法的字课。启功先生是著名书法家、诗人、文物鉴定家,一生成绩斐然,尤其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但就是这样一位大家,平时还坚持临帖、练字。

日历搜集启功先生平时在一些普通纸上练习写字的墨迹,其中有临唐人经书、临古代书法大家字帖以及创作过程中的草稿等。这些字课墨迹真实再现了启功先生学书的勤奋和毅力,让我们从中感悟启功先生书法的率真和浑然天成。其中所选内容大多都是第一次面世,是对启功先生书法成就的补充。

《荣宝斋日历·癸卯2023年·荣宝斋珍藏书画选》

版本:荣宝斋出版社

2022年9月

日历从荣宝斋珍藏的书画作品中精选365幅元代至当代名家名作。

在这本日历里,可以领略元盛懋、“明四家”之一文徵明、青藤画派的鼻祖——徐渭、清初四僧之一——朱耷、清中期不拘一格的“扬州八怪”及海上画派虚谷、任伯年、吴昌硕等名家风采,近现代则可以欣赏到齐白石的《游虾图》《人物册》、黄宾虹的《秋风挟雨图》、张大千的《设色山水卷》、傅抱石的《溪亭观瀑图》等精品力作。

作为正式出版的第五本《荣宝斋日历》,今年恰逢荣宝斋350周年纪念,日历增设了月份启首页,每月展示一个荣宝斋珍藏文房精品的图文介绍,通过扫码可以观看文玩视频,细节欣赏更清晰。其中有明代金漆五彩毫宫笔、清红地描金龙纹斗方绢、和硕怡亲王田黄对章等等,荣宝斋的镇斋之宝——重达4275克的田黄王也可以欣赏到哦。

《知乎听见》

编著:知乎

版本:电子工业出版社

这是一本由知乎出品的2023年周历。精选知乎年度52门优质课程,围绕年轻人普遍关注的话题,每周一课,提供一场累计时长超300小时的全年知识盛宴。刘勃、李松蔚、顾中一、雷思温、崔璀等52堂名家大课,内容涵盖个人成长、心理、文学、科普、艺术等领域。可听可读,真人献声,每周一课,陪伴一整年。

从自然中追寻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美

《四季燕园:2023年北大日历》

作者:李印白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年10月

惊蛰燕南园桃花夭夭,谷雨未名湖浮萍初显,芒种图书馆余晖洒落,小暑荷花池菡萏亭亭,大雪博雅塔琼花翩然……每一天,燕园都有不同的美。每一天,燕园都与一句诗、一段话、一种心情、一段回忆、一个故事绝配。每撕一页日历,都是在找寻北大零落的光阴。

《四季燕园:2023年北大日历》由平面设计师、北京大学校友李印白设计,他将燕园每日之美定格下来,一天一幅画面,配上相得益彰的文字。或细细叙述北京大学历史的角落,或体味北大学子的悲欢,或感叹燕园惊艳的余晖……

好了,就在这里结束这一期的日历旅程吧。站在2022年的末尾,期待2023年。

文案/安也

摘编/李永博

校对/赵琳

封神纪92丨一本书连载7年写下2477万字花都大少高烧42℃仍坚持更新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王卓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获得了“透视眼”的功能,你会怎么做?是惩恶扬善还是助纣为虐?在网络小说《极品全能高手》里,你可以跟着网络作家“花都大少”的文字,去猜测主角的每一次选择。2477.2万字,12396章,连载7年,这是《极品全能高手》这本书的厚度。7年时光,不管怎么看,都不算短暂,最初的那批读者,大多都从校园迈向社会。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花都大少”感叹道:“我的读者不仅是读者,更是我的兄弟姐妹!”

网络作家 花都大少

主线不能乱

“字少也要有大纲”

在某问答社交平台“无聊的时候,推荐看什么小说”的问题下,就有人推荐《极品全能高手》,原因也非常简单粗暴:字多且一直在更新。1万多章,2400多万字,即便是网文,这种体量也相当于是别人的10部作品。为了保持住创作水平的下降,“花都大少”的秘诀就是:“保持大纲和主线不乱。”

“不管什么时候,哪怕字再少都得有主线和大纲。”“花都大少”透露,在写《极品全能高手》时,每隔半个月或一个月,他都会重新校对一次大纲,并且始终沿用7年前就写好的主线。当然,为了满足读者的期待感,他的创作也非常注重“填坑”。“每写一次就要把之前的‘坑’给填了,这样读者就能找一种期待感。如果只知道往后面写,读者可能就会觉得自己看的新的故事,跟前面脱离了。”

同时,“花都大少”也非常注重跟读者之间的互动。在他看来,只有知道读者喜欢什么,他才能为他们制造出惊喜。“刚开始看到一些批评的时候,很不甘心,不想认错。但别人看完了2000多万字,还能给你提意见的,哪怕说得再不好听,我都会去想想。”对于这部分“诤友”,如果他们的建议能让自己灵光乍现,“花都大少”会立刻去修改那部分的大纲。

“要明白每个兄弟姐妹们喜欢看什么,要让他们对即将更新的下一章都充满期待。也可以给人物加一些‘金手指’,比如‘透视眼’之类的。”在《极品全能高手》中,主角原本的人生非常凄惨,但出了一场车祸之后,就突然获得了“透视眼”功能,看主角如何“逆袭”就成了小说的“爽感”来源之一。“前几章要有神秘感,读者就会有期待感,到后面就会慢慢地沉浸进去。”

为爱好写文

“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想写”

全职写作之前,“花都大少”干过许多工作,在房地产行业、保险行业都做过一段时间。“那时候是白天上班,晚上回来吃完饭就开始写。但最初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想写,就是有很强的表达欲望。”当问及边写边工作累不累时,他却笑着回应道:“爱好都是不累的。”

“花都大少”自认为不是天赋型作者,但他坚信勤能补拙。“比我天赋异禀的人太多了,写出来的书也很好,但他们大部分人都写得断断续续的。而我,不管每天有多少麻烦,从来都没断更过。”甚至有一次,他发高烧烧了21天,最高42℃,人也瘦了10多公斤,甚至眼睛都看不清屏幕了,还是坚持更新了两章。“当时我闭上眼睛的时候,都总觉得还有什么事情没有做,老觉得读者还在等我。”

网络小说《极品全能高手》封面

或许是“越努力,越幸运”,《极品全能高手》上架半个月后,他就拿到了4000多元稿费。一年过后,当写作逐渐步入正轨,“花都大少”便辞去了之前的工作,开始专心写作。丰富的工作经验,也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我之前的职业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读者的心理很容易就摸清了。比如被恶意抢单时,就会想着怎么还回去,会幻想如果有了超能力,是不是就不会被欺负了。”

幻想可以没有边界,但当它变成文字、面向读者后,就必须得有束缚。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花都大少”反复强调“导向”的重要性。他认为,作者应该为读者负责,文字内容也该是积极向上的。“所以当我的主角获得了超能力后,他从来没有想着要去杀人夺宝,统治世界。在我的小说里,靠阴谋获得短利的人,后面都会过得很惨,而真正懂得感恩的人,都有好的结局。”

给青春一个交代

“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在“花都大少”心里,所有的读者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在《极品全能高手》连载的7年里,最早的那一批读者,很多都迈向了新的人生阶段,他本人也从青涩到成熟。“很多读者告诉我,他们从初中看到了大学,到现在都结婚生孩子了,每天都还想再看一眼。”作者和读者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有了家人之间互相陪伴的意味。

“我都写了2000多万字了,大部分读者都已经猜到了结尾是什么,大可以再去看新的书。但他们没有,还想追下去,其实就是想给青春一个交代。”对于任何一个作者来说,2000多万字的写作都是体量惊人的,与此同时“花都大少”还在同步更新小说《神级龙帝》。“最开始写的时候是看不到收入的,只看得到读者们的回复,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是绝对写不下去的。”

网络小说《神级龙帝》封面

深耕网文的这些年,“花都大少”感慨:写小说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起来了,他也因此接触到了更美好的世界。“如果不写网文的话,首先生活质量肯定比不了现在。其次,因为写网文,也接触到了更优秀的人,让我转变了思想,对生活和家人也越来越有耐心了。”在未来,他希望网文的导向越来越好,也希望能够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也体会下粉丝遍天下的感觉。”

图据受访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