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iii(读书#银河帝国)
帝国时代iii文章列表:
- 1、读书#银河帝国
- 2、重返帝国S3新赛季千城之战一触即发
- 3、郑和宝船被考古学家否定?中国海军从什么时候开始落后欧洲?
- 4、童年时期的电脑单机热门老游戏-2
- 5、东西问|格拉斯哥文物归还行动:博物馆真能去殖民化吗?
读书#银河帝国
10分钟看完《银河帝国》基地系列
(一)
看《银河帝国》基地7部曲,我大概用了一年的零散时间,伟大的作者和伟大的想象力造就了《银河帝国》系列科幻小说,牛逼到把任何形容词放在这部书名前面都是黯淡和多余的。其实总共是15部,后面还有机器人系列5部和帝国系列3部,我没看,所以只说基地,而基地系列是阿西莫夫最早也是最经典的作品,虽然有很多bug,但毕竟不是硬科幻,可以无视。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
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和超空间航行技术(对距离和光速的限制可以无视),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一个微妙的转折发生在银河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来自赫利肯星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
一时间,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人类银河时代最伟大的传奇就此开启。
心理史学预言的成功,建立在两个基本公设之上:一,预言对象的数量必须足够庞大,也就是只能对人类全体做预言,对个体不起作用,且数量越大越准确。二,被预言的人类必须对预言内容毫不知情,否则预言本身会影响人类的行为。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不但预言了银河帝国即将灭亡,更可怕的是,在此之后银河人类将经历一万年之久的分崩离析和战火纷飞之后,才能建立另一个新帝国,即第二帝国,而彼时,人类文明基本在这一万年间被毁于一旦,不得不从蛮荒时代重新开始。谢顿觉得,虽然无法阻止帝国灭亡的脚步,但至少可以缩短中间这段战乱期,保留人类文明,尽早建立第二帝国。于是他又提出了基于心理史学的“谢顿计划”,挑选一批人类最优秀的自然科学家,携带人类全部的科技知识,迁往银河边缘的端点星,建立基地,作为第二帝国的种子。按照谢顿计划,基地将不断发展壮大,并在约1千年后建立第二帝国。当然在此过程中基地将遭遇种种危机,甚至灭顶之灾,当然这些全在谢顿计划的预料之内,因此他在临死前录制了全息影像,每次谢顿危机来临之际,基地人通过谢顿的全息录像得到他的点播,从而将危机一一化解。此时的哈里·谢顿,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待续)
重返帝国S3新赛季千城之战一触即发
8月27日,由腾讯天美工作室与微软合作出品的的《帝国时代》正版合作手游《重返帝国》,正式迎来了S3赛季“六洲王朝”。
在全新赛季中,《重返帝国》对赛季结算方式进行了更迭——每个城市都将提供问鼎积分。赛季结算时,将以联盟拥有的积分排名为根据,区分问鼎,割据,群雄等不同档位。
因此,玩家联盟的最终目标将不再局限于至高王城,每一座城池的得失都可能影响最终的赛季结算。这让更多战争策略得以实现。若占领王城的联盟重兵把守,则面临君临之外被逐步蚕食的可能;若派兵防守,有可能被调虎离山,失守王城,整个大陆的局势将更加扑朔迷离。
基于此,整个赛季的战争将不会停歇,每个联盟都必须不断占领更多城池,从而也会摩擦出更多火花。不战至终章,都无法决出胜利者的归属,真正实现了全赛季无休止的“千城之战”。这极为考验联盟指挥的部署、以及盟友的执行力,究竟是集中兵力掠夺高级城池?还是积少成多攻略低级城池?全凭你的决策!
一直以来,《重返帝国》都在不断探索策略游戏的边界,希望通过玩法的迭代提升玩家的策略体验。因此在S3赛季,游戏通过势力玩法增添了玩法多样性,让玩家与玩家、玩家与NPC间的互动与乐趣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也让玩家凝结了荣誉感;而全新的结算机制则让玩家与联盟需要从全局的维度去思考战术战略,激活了整个赛季的持续生命力,放大了玩家在攻城略地时的刺激爽快感。
《重返帝国》S3赛季现已正式开启,一系列全新玩法蓄势待发,还有无数福利与惊喜等待新老玩家的挖掘。在这里,全新的历史征程由你书写,全新的策略博弈等你体验!
郑和宝船被考古学家否定?中国海军从什么时候开始落后欧洲?
《军武次位面》作者:大伊万
“坚船利炮”——这四个字本来只是用于描述强大的海军力量的中性词,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四个字却往往会让人联想到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凭借着“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一次次迫使落后的中国签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海岸线,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几乎成了不设防的状态。
在追溯这段黑暗的历史时,我们一般都会把原因归结为“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也都会总结出一个妇孺皆知的词:“落后就要挨打”——中国海军力量的严重落后,是近代中国屡屡遭受屈辱的重要原因。
▲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就是从“坚船利炮”四个字开始的
那么,中国海军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落后欧洲的呢?这就是咱们本篇要探讨的问题了。
说到中国古代海上力量,十个人有九个都会想起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所谓“大明水师世界第一”的说法,其实主要就是从对郑和船队的想象得来的。郑和船队之所以被中国人寄予了壮丽的想象,主要是因为其规模的大,尤其是船队的“大号宝船”——据说长度能达到150米以上,排水量能达到2000吨以上,简直是“古代航母”般的存在。
然而,这个神话在近年来已经被科学考证所否定,郑和宝船不可能达到那样的尺寸,无论是古代工程技术和木料都无法制造出那么大的船。而且,假如真有那么大的木质帆船的话,它的行驶和驾驭将极其困难。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明朝派使臣出使琉球国,使臣所乘的“封舟”长十五丈,宽二丈六尺(长45米,宽10米),大概只相当于郑和船队中的“小号宝船”。然而就是这种尺寸,行驶起来已经是非常困难,最后不得不靠琉球方面派出的数十艘小船拖曳行驶入港。回国后,许多船工纷纷建议朝廷不要再使用这种不便操作、行驶缓慢的船了。
▲郑和大号宝船与圣玛利亚号的尺寸比较,宝船上那一堆的桅杆和风帆其实是这种巨大帆船行驶困难的表现
“小号宝船”尚且如此,“大号宝船”可想而知。
无独有偶,就在郑和下西洋同时期的1420年,英国国王亨利五世耗费巨资建造了一艘“巨无霸”战舰——主之恩赐号(Grace Dieu),根据现代考古学研究,此舰排水量达到2750吨,甚至超过了传说中的大号宝船。然而,此舰太过笨拙,行驶极其缓慢,真正在海上打起来根本没法用。因此只出海了一次就被废弃了。
由此可见,就帆船时代的海军力量而言,并不是船越大越好,更不是船越大就越强,而是需要机动性、火力、防御力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考量。而这些,恰恰正是欧洲海上力量反超中国的关键所在。
欧洲在中世纪前期,由于文明的断层,造船和航海技术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而同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宋元时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巅峰时期,中国海上力量毫无疑问是领先于欧洲的。
但是,欧洲船舶的变化在中世纪的后期悄悄发生了。
公元1300年之前,欧洲的主流船型为柯克船。柯克船的船型来源于北欧维京人的帆船,采用单桅杆和船板层压技术,建造相对简单,但严重限制了船帆对不同风向的风力的使用,也限制了船身的大小。
▲现代复原的柯克帆船
1300年开始,柯克船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通过对阿拉伯帆船的模仿,把单桅变成了双桅,主桅挂横帆,副桅挂阿拉伯式的三角帆,这样一来,帆船就可以利用侧方来风和逆风,实现各种风向下的航行。
其次,是船板层压技术被船板接缝技术取代。所谓船板接缝,就是把一块块船板用油灰或沥青“焊接”起来,再用铁钉加以固定,这样就可以把船身做得更大,从而满足了远洋航行的需要。
第三,就是加高了船尾的艉楼,并加装了高高的艏楼。这种结构不但可以增加储物空间,还能在海战时对敌船居高临下射击,可谓一举两得。
到了15世纪初,这种改进型的柯克船已经基本成熟,并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卡拉克船”。在船型基本成熟之后,船的火力也开始得到了革命性的改进。
▲现代复原的早期型卡拉克帆船
15世纪前期(即郑和下西洋的时代),欧洲各国在火枪和火炮技术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中国。欧洲此时已经发明出了长身管的火炮——蛇炮,这种火炮炮身细长,口径不大但射程较远,精度较高,且方便装填。这种火炮一问世,很快就取代了原有的短管火炮的主流地位,尤其在带轮子的炮架发明之后,这种火炮更是被搬上了船,变成了一种厉害的舰炮。
而此时的中国明朝,其水师主力火器为碗口铳,这是一种短管火炮,炮口大如碗,炮膛则很小,射程短、射速慢,且毫无准头可言,只能在极为靠近敌船的位置发放。更要命的是,由于没有轮式炮架,明军水师的碗口铳只能用类似长凳的固定炮架,两具碗口铳分别镶嵌在“长凳”的两端,一具放完了再把“长凳”掉个头放另一具。
▲《兵录》中所绘制的明代碗口铳及炮架形制
双方在船只火力上的差距已经逐渐被拉开了。
历史发展到15世纪晚期,欧洲的卡拉克帆船已经发展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双桅发展为三桅,并在船头增加了斜桁,以便于控制风帆的方向。大型的卡拉克帆船,排水量已经达到了1000吨以上,完全具备了远涉重洋的能力。1492年,哥伦布正是驾驶着一艘小型卡拉克帆船——“圣玛利亚号”,横渡了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从而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此后的西班牙殖民者都是驾驶着卡拉克帆船,横渡大西洋,前往美洲,征服了一个个古老的印第安国家,建立了在美洲的殖民帝国。
葡萄牙人则驾驶着卡拉克帆船,发现了好望角,又折向东,横渡印度洋,发现了海上的“香料之路”。1509年,葡萄牙人正是依靠卡拉克帆船,在第乌海战中大败印度洋的霸主——阿拉伯人,宣告了印度洋的欧洲霸权时代的来临。
值得一提的是,同基本上是沿着海岸航行的郑和船队比,驾驶着卡拉克帆船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都能够实现远离海岸、横渡大洋的壮举,1519-1522年,葡萄牙人航海家麦哲伦更是靠卡拉克帆船实现了前无古人的环球航行的壮举。由此可见,卡拉克帆船的远航性能远超同时期的中国帆船,郑和宝船与之相比,大概也只剩下了“大”这一个优点。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乘坐的“圣玛利亚号”模型
卡拉克帆船之所以能纵横四海,除了其远航性能出色之外,越来越强大的火力也是重要原因。
从15世纪开始,欧洲各国开始有意识地对原本主要用于航海运输的卡拉克帆船加强火力,以使其海战能力得到加强,专业化的海军战舰出现了萌芽。
为了尽可能地加强火力,欧洲人动起了船舷的脑筋。
原本,卡拉克帆船的火炮主要是安放在艏楼和艉楼中,目的是避免火炮被海浪侵蚀。但是,到了15世纪末,欧洲人发明出了活动的炮门,船只航行是关闭炮门,则海水不会进入船舱,作战时打开炮门,就可以露出炮口射击。这样一来,原本没有火炮的船舷也开始安装上了火炮。
1511年,英国人建造了历史上第一艘装有侧舷火炮的卡拉克战舰——“玛丽罗斯号”,该舰因为利用了侧舷装备火炮,因而火炮装备量暴增。以往的卡拉克帆船,火炮装备量一般在20-30门,“玛丽罗斯号”则达到了60多门。虽然这些火炮大部分都是轻型火炮,但如此之多的火炮,已经足以改变海战的作战方式。
▲玛丽罗斯号模型,可见其侧舷的活动炮门
“玛丽罗斯号”诞生后,欧洲各国纷纷跟进,开始对卡拉克帆船进行各种改进,以使其能装上更多的火炮。
其中最重要的改进,就是改变船型。
卡拉克船的船型是短而宽的船身加上高耸的艏楼和艉楼,这种结构一方面是不利于安置更多的侧舷火炮,另一方面是不利于船身的稳定。为此,瑞典人首先对卡拉克船船型进行了重大改进——降低了艏楼和艉楼的高度,同时加长并收窄了船身,使船只的稳定性和载炮量大大增加。
1563年,瑞典人建造出了第一艘改进型的卡拉克战舰——“战神号”,这艘新式的战舰因为船型的改进,载炮量达到了恐怖的107门!在作战时,这种新型战舰主要以侧舷的双层甲板火炮轰击对手,完全改变了以往海战主要靠舰首重炮轰击然后靠近进行接舷战的方式。
▲“战神号”素描,可见其较之传统的卡拉克帆船船型已有明显变化
这种改进型的卡拉克战舰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盖伦船。
盖伦船一经出现,就引起了新兴的海上强国英国的注意。当时,欧洲第一海军强国西班牙拥有大量的卡拉克战舰,加上战斗力强悍的西班牙步兵,西班牙在传统模式的海战中可谓无敌于天下。实力处于下风的英国要想战胜西班牙,就得想出新的办法。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重用了海盗和奴隶贩子霍金斯和德雷克,让他们为自己打造英国海军。霍金斯和德雷克常年在大洋上和西班牙人较量,深知西班牙卡拉克战舰的优劣长短,因此主张英国海军应转向机动和火力两个方面发展。在他们的主持下,英国开始大量建造盖伦型战舰,战舰上取消了用于接舷战的步兵,空出来的空间大量安放火炮,而且主要装备长身管的轻型火炮,减少短身管的重型火炮,以增强舰队的射程和火力密度。
1588年,西班牙与英国的战争终于爆发。西班牙组建了由130艘战舰(其中大部分为卡拉克战舰)和2.7万士兵(其中一半为步兵)组成的“无敌舰队”,大举进攻英国。而英国也组成了由34艘盖伦战舰为主力、100多艘武装商船为辅助的舰队,全舰队只有9000多人,没有一个步兵。
▲悬挂西班牙旗帜的卡拉克战舰
尽管看上去西班牙舰队气势汹汹,舰队吨位、兵力都占很大优势,但他们的战术思维已经落伍了,130艘战舰总共只装备了1100门火炮,且大部分都是威力大但射程较短、射速很慢的短管重型火炮,平均发射的炮弹重量有17磅重,最重的甚至达到50磅。而英国人的34艘盖伦战舰则装备了多达1400多门火炮,尽管这些火炮平均发射炮弹重量只有7磅,但绝大部分都是射程远、射速快的长身管轻型火炮。
在英西大海战中,盖伦战舰以其优越的性能实现了对称雄一时的卡拉克战舰的吊打——英国舰队射程优势,在西班牙火炮射程之外狠狠打击西班牙战舰,而每当西班牙战舰想靠上来打接舷战时,英国舰队就利用灵活机动的优势迅速拉开距离。西班牙人光挨打却没法还击,最后西班牙“无敌舰队”惨败,而英国34艘盖伦战舰一艘都没有被击沉。
▲悬挂英国旗帜的早期型盖伦战舰模型
英西大海战宣告了卡拉克战舰称雄的时代已经结束,世界海军开始进入了盖伦战舰称雄的时代。此后的二百多年,欧洲人将驾驶着盖伦战舰(及其改进型)纵横四海、征服五洲。
而在此时的东方,中国海上力量却连三角帆都还没有,还在使用古老的中式硬帆。在火力方面更是惨不忍睹,作为明朝水师最大战舰的大号福船,装备的主力火炮仅有大发射一门,发射的炮弹“每个约重四斤”,换算下来大约是5磅重,其余的火炮为大号佛郎机6门(发射1磅炮弹),碗口铳(这种原始的火炮明朝一直用到灭亡)3门——一共10门火炮。另加只有十几斤重的所谓“迅雷炮”20门、属于火枪的“鲁密铳”10支。此外还有大量的诸如喷筒、火箭、火砖之类的极为原始的燃烧类火器。
▲《筹海图编》中的大号福船图,可见船上士兵还在大量使用刀枪弓箭等冷兵器作战
在这样悬殊的火力对比下,明朝水师如果遇到盖伦战舰会是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郑和时代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国海上力量可以说毫无任何进步,而欧洲却在不断发展。到了16世纪末,当大明水师在露梁海战中暴打了连火炮都没有几门的日本水师,宣告了自己在东亚的海上霸主地位的时候,中国的海上力量实际上却已经与欧洲有了至少两代的代差了。
很快,在下一个世纪,明朝人就将领略到让他们胆战心惊的“红毛夷夹板巨舰”了……
童年时期的电脑单机热门老游戏-2
大家好,我是一个平时闲来没啥事爱玩玩单机游戏的老游戏迷,鸭仔。
鸭仔上篇带大家回顾了曾经玩帝国时代Ⅱ的时光,第二天自己也手痒痒去玩了把随机战役,一转眼2-3个小时就不见了,哈哈。[捂脸]
这次给大家分享另一款十分耐玩的游戏,我们马上开始吧!
二、RPG系列之大航海时代4
介绍:游戏是大航海时代系列第4部作品,1999年发行,是一款由日本光荣公司KOEI开发及发行的冒险类单机游戏。游戏中初始可操作人物是4个,在威力加强版中又增加了3个,游戏主角分布在北欧、地中海、中国、美洲、印度、东南亚,而不再像前几代以欧洲为世界观的中心。
鸭仔小时候第一次偷偷去电脑城,从店铺的硬纸盒里装得密密麻麻的游戏光盘中挑出来的第一张游戏光盘,就是大航海时代4(当时还没威力加强版)。可能这就是缘分吧,看着封面有艘帅气的船和几个还算漂亮的女孩子就决定买了,结果玩了游戏才知道,原来那个黄金短发(拉斐尔)是男的!!!当时就原地震惊到年幼的鸭仔了,然后就默默地换了一个主角再玩。[我想静静]
不过有一说一,当时游戏的画风、音乐和美工真的惊艳到我了,音乐好听、CG图片好看、模式新颖,至少是我没有玩过的风格。为了满足我小小的收集欲,什么武器、防具、人物介绍、游戏CG等等统统都要全收集,全部4个主角拉斐尔、丽璐、赫德拉姆、李华梅,他们的故事我都要玩通关,甚至把李华梅和赫德拉姆玩通了3-4次(每次选李华梅的首要任务就是干翻来岛,懂的都懂哈),当时整个暑假基本都交代在这个游戏里了,哈哈哈。[狗头]
下面分享下我最喜欢的3个游戏元素,玩过的铁子们也可以回忆下当时是啥吸引你不舍昼夜的探索和游玩,看看有没和鸭仔喜欢的一样的吧:
1、各种物品收集:
可以说这个游戏开启了鸭仔那该死的收集欲,在后来玩的游戏或者玩具啥的,都会努力去做到全收集,那可真的是又费时又费钱啊!(不过话说回来,当全收集完的那一刻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哈哈)游戏中的武器和防具鸭仔每次玩都会全拿,特别是最强的村正妖刀和卡尔马提铠甲,都是 60的存在,另外地图全开也是必选动作了。
游戏只要第一次通关,就会在开始界面出现新的功能选项,其中包括音乐厅、宝物陈列馆、摄影沙龙、事件长廊,已解锁的内容都可以在这些新选项看到。不过当时信息交流不便,鸭仔家连拨号上网都没有,更不会去找啥攻略了,所有的内容都是自己一点一点地摸索出来的,最后经纬度坐标都会记在小本本里。也不是全部物品都很好去记录,那个番茄苗可真是把鸭仔找惨了,满地图去探索,跑了不知多少遍,全员等级都满200级了还是没弄出来,当时还怀疑自己可能剧情过太快没注意又重新开了个档,最后是在新大陆那边做番茄生意,无意间触发了剧情拿到了,当时真的泪崩了,现在想想没攻略真的太难了。。。[泪奔]
2、各种船只建造:
和收集品一样,每种船我都会至少买一艘。而战列舰YYDS,只要是资金充沛,离北海也不远,鸭仔必定会先弄几艘放家里镇场,不过平时跑场圈钱还是会用改造的大型舰船来,毕竟每艘5个仓位每次可以赚很多,不能和钱过不去嘛。
另外很多板块都有当地的特色船只,如东亚的铁甲船和大型中国帆船,印度的巨型桨帆并用船,地中海的大型西班牙方形帆船,北海的战列舰等,鸭仔每次任命地方舰队都会把当地的特色大型船只改造好5艘进行编组,之后安排在当地海域经商赚钱,每每主角团环游世界经过时还能在海上打个照面,顺便检查他们有没在偷懒,哈哈。
3、各主角结局CG
开始一个角色的故事,除了跟着剧情看故事的整体发展,也会非常好奇主角最终集齐全部7张霸者之证后的结局是什么,而总的来说,4个角色的结局都还是不错的,至少在幼年鸭仔心里都是好的结局。
李华梅最终粉碎了克利福德的阴谋,成为大明水师的提督。丽璐也是打败了克利福德,在海上大赚特赚盆盈钵满后回阿姆斯特丹与艾米尔结婚了。拉斐尔拒绝了海军任命,和夏洛特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而赫德拉姆抛塞拉、拒任命,居然跟着老相好环游四海了(原来这才是他的真爱啊[捂脸])。
大航海时代4发行至今已有23年的历史了,即使放在现在去玩鸭仔仍然会觉得很有趣,而去年光荣重新出了复刻版,音乐还是熟悉的调调,画质也有了提升,不过整体还是相对复古的,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去试试哈,不过鸭仔偷偷上steam看了下价格,嗯.....还是有点贵的.....
好啦,这次鸭仔就分享这么多了,如果勾起了家人们的一丝丝回忆,欢迎来评论区大家一起聊聊哈。
东西问|格拉斯哥文物归还行动:博物馆真能去殖民化吗?
中新社北京8月2日电 题:格拉斯哥文物归还行动:博物馆真能“去殖民化”吗?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李静
今年4月,格拉斯哥市宣布将其目前收藏的全部17件贝宁古国青铜器归还尼日利亚,还将归还7件印度文物和25件北美原住民民族拉科塔人的文物。这是苏格兰有史以来最大的文物归还行动。
管理格拉斯哥所有艺术机构和博物馆的非营利组织“格拉斯哥生活”(Glasgow Life)发表一份公开声明说:“这是返还文物和去殖民化议题获得更广泛讨论的重要时刻”,也将是格拉斯哥“实现文化正义和博物馆非殖民化”的“开始”。
“格拉斯哥生活”博物馆和收藏部负责人邓肯·多南告诉记者,“被掳掠或走私出来的文物,尽管其当前博物馆属于有效持有,但如果它们真正的主人希望返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继续拥有它们。”
西非尼日利亚奥沃王国的文物:背部青铜装饰物。中新社发 格拉斯哥博物馆 供图
“这是一个开始”
格拉斯哥博物馆的17件贝宁古国藏品均是获赠或从拍卖行获得,但无疑是英国军队入侵贝宁皇家宫廷时所获。近年,伴随着非洲政府和各类运动组织要求欧美归还文物的声浪高涨,法国和德国于2021年先后宣布向尼日利亚、贝宁共和国等国归还部分殖民时期掠夺的文物。
从2021年11月开始,管理格拉斯哥博物馆的“格拉斯哥生活”主动与尼日利亚国家博物馆和纪念碑委员会联系和对话。2022年1月,格拉斯哥收到对方的正式官方请求函——将贝宁古国的收藏归还尼日利亚。
今年1月,印度驻伦敦高级专员公署代表印度政府和印度考古服务处也向格拉斯哥提出了归还数件印度寺庙和神殿于19世纪“被盗”文物的要求。
25件北美原住民拉科塔人文物的归还要求来自拉科塔人的后代。在1890年南达科他州的“伤膝河大屠杀”中,将近300名拉科塔人被美军杀害,从死者身上拿走的物品被美军翻译卖给了格拉斯哥。
一共三桩文物归还请求,格拉斯哥市议会“跨党派的掠夺与归还工作组”(cross-party Working Group for Repatriation and Spoliation)在3月1日的会议上提出了归还议案,4月7日,议会投票通过。“格拉斯哥生活”主席大卫·麦克唐纳在推特上写道:“这是一个开始,但我们还有更多事情要做。我希望这能鼓励更多的博物馆采取行动。”
北美原住民拉科塔人的文物:缀珠马甲。中新社发 格拉斯哥博物馆 供图
英国《艺术新闻报》评论说,格拉斯哥此举无疑使英国其他博物馆面临压力,似乎要求他们归还其他藏品。例如被英国著名法学家、人权律师杰弗里·罗伯逊指控为“最大的赃物接收者”的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也是收藏中国被盗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多件。
去年,在法、德等国和英国部分机构积极响应文物回归请求时,大英博物馆在给CNN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它已经“理解并认识到归还文物问题的重要性”,并继续致力于“尽可能广泛地分享藏品”。
“我们并不是中立的”
格拉斯哥大学的一众学者多年来对帝国时代殖民主义的反思以及与众多博物馆的合作,为格拉斯哥返还文物的积极行动提供了学术和伦理上的有力支持。
该校博物馆专业已开设了“归还与遣返伦理”和“博物馆的权力与政治”等必修课。该校博物馆研究学教授莎拉·库克对记者介绍,课程从“去殖民化”的角度审视大学及博物馆的藏品和物品,也研究博物馆和其他文化遗产机构与欧洲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牵连以及后续影响,旨在为博物馆界广泛探讨问题和重建知识体系作出贡献,推动博物馆去殖民化。
在邓肯·多南看来,这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欧洲整个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几十年前就有博物馆馆长提出将文物返还给所属国,但几乎没有得到多少支持,大约在过去的两年,公众舆论发生转变,转向了一种后殖民负罪感。”邓肯对记者说。而整个社会的支持必不可少,因为“这些藏品归格拉斯哥人民所有”,博物馆无权单方面做决定。
位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被盗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多件。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2017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当选后不久即表示将调研归还非洲文物事宜,并于公开演讲中呼吁“为非洲遗产暂时或永久归还非洲创造条件”。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专注于国际私法、比较法学及文化财产法的研究,一直致力于研究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法律问题。他对记者说,马克龙当时的表态有多方面的考量,但无论如何,他的表态在欧美带动起一波显著的文物归还现象。
在西方博物馆界,也曾广泛流传一种所谓的“救援叙事”,认为如果他们没有把这些文物带到欧洲,这些文化遗产将不复存在。例如,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格·费舍尔就曾对BBC说,“对于这些掠夺来的文物来说,英国的博物馆是最好的归宿……”
对于这种看法,格拉斯哥大学博物馆系2021年策划了一个名为“不适”的展览。在策展说明中,学者们如此陈述自己的观点:只要博物馆还收藏着从种族奴役、暴力行为、强迫迁移和有系统地压迫土著人民等做法中受益的捐赠者而来的藏品,白人至上的意识形态就永世存在。大英帝国曾利用这些意识形态为奴役和殖民世界各地人民和土地的行为辩护。博物馆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它们仍然是庆祝和纪念殖民制度的空间。我们现在才认识到,我们并不是中立的,我们仍在与延续过去几个世纪的殖民意识形态串通一谋。
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由法国皮诺家族2013年捐赠给中国政府,国家文物局将其划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中新社发 金硕 摄
“每一件文物的返还都不容易”
这股西方的博物馆去殖民化反思思潮,某种程度上促使一些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得已“回家”。2019年,意大利返还中国796件套文物,它们的历史远抵新石器时代,近至明清民国,是近20年最大规模的中国流失文物回归。2020年10月,流失英国25年的68件中国文物回归。2020年年底,在海外流失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到中国。
但与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量相比,成功追回的比重仍微乎其微。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64万余件中国文物,尚不包括海外私人收藏。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
邓肯·多南承认,时至今日,追索流失文物仍然是一件艰难、复杂、耗费大量资源的事情,不但需要文化意识,还需要高超的外交手腕。
霍政欣告诉记者,作为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不支持通过参加商业拍卖的方式回购流失文物。对非法流失文物进行追索,是最合理的方式,但存在法理上的困难。
2021年2月13日,参观者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用手机拍摄天龙山石窟佛首。此次展出的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佛首,是2020年归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也是近百年来首件从日本回国的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雕。中新社发 陈晓根 摄
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这是目前世界各国文物追索返还领域最重要的国际条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于1995年又制定了《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这两份国际公约对文物非法出口起到了约束作用,并对返还流失文物作出规定。
以著名的章公祖师肉身坐佛追索案为例,现有证据表明该佛像于1995年自香港入境荷兰,而荷兰2009年才批准“1970年公约”,依据国际法“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及《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关于“条约不溯及既往”的规定,该公约不适用于1995年入境荷兰的文物。
“这次格拉斯哥返还非洲、印度等国文物,更多是一种自愿行为。”霍政欣说,“这些国家也很难通过法律途径把文物追索回来。”
法理上的困难也包括各国国内法制度规则中的障碍。例如2014年,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同意将法国吉美博物馆所藏的甘肃大堡子山流失金饰片归还中国,但受限于法国《遗产法典》,最终由吉美博物馆把金饰片退还给两位原捐赠人,让他们与法国政府解除捐赠协议,使文物退出法国国家馆藏,再由二人以个人名义将文物返还给中国政府。
无论现行国际法还是各国国内法的制度规则,都存在诸多障碍,这是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最大困难。2019年、2020年,中国从英国追回68件文物和从意大利追回796件套文物,分别花了25年和12年。2020年12月,已流失整整160年的马首铜像正式归藏圆明园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曾感慨,“每一件文物的返还都很不容易,背后都有不一样的故事。”(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