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小霸王游戏机800合1(小霸王游戏机破产,被时代淘汰的产品,它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童年)

导读 小霸王游戏机800合1文章列表:1、小霸王游戏机破产,被时代淘汰的产品,它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童年2、中国山寨有多牛?靠盗版一款日本游戏机,20年前产值就高达10亿3、谁还记得童年游

小霸王游戏机800合1文章列表:

小霸王游戏机800合1(小霸王游戏机破产,被时代淘汰的产品,它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童年)

小霸王游戏机破产,被时代淘汰的产品,它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童年

小霸王其乐无穷啊!

望子成龙小霸王

这是当年小霸王学习机的广告词,是属于80、90后的美好童年回忆。

如今小霸王被申请破产的消息上了热搜,也唤醒了早已步入三十岁,成家立业的人尘封的记忆。

一、

小霸王游戏机风靡一时

出生在80、90年代的我们,那是一个电脑还未普及、智能手机和IPAD还未出现的时代,孩子们的娱乐虽单调却趣味无穷。

女生们喜欢玩跳橡皮筋、丢沙包、抓石子。

男生们喜欢玩弹珠、转陀螺、折纸飞机等。

相比上面那些娱乐方式,男生们最难以忘怀的就是那小霸王游戏机了,可以说是每个人最想得到的“玩具”,那时还没电商,买它只能到实体店买,所以在商场或者学校的文具店挤满了孩子,不为别的,只为球父母买台小霸王游戏机。

小霸王游戏机其实是山寨日本任天堂的红白机,那些成为千万孩子最喜欢玩的《魂斗罗》、《坦克大战》、《超级马里奥》等游戏最初都是使用红白机搭载使用的,而生产红白机的工厂就是小霸王的前身日华电子工厂。做了一段时间代工后,厂长段永平认为贴牌帮人生产的模式,利润太低了,他向公司反应必须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公司同意了他的想法,小霸王游戏机也就正式面世。

所以说小霸王品牌能够红极一时,与段永平有很大关系。

当时一台正版日本任天堂的红白机需要500元人民币左右,而小霸王游戏机只需要300元人民币,在价格战中占有优势,不过这东西不是一般人能能买的起的,在90年代,小城镇的月工资也就300左右。要人敢买这么个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东西,就需要有信赖的第三方保证,电视台广告就起到这样的作用。

下血本做广告,小霸王营收爆涨

小霸王游戏机生产出来,如何打开知名度呢,那时没有互联网广告、社交平台,在电视上做广告是各个企业常用的推广方式,段永平直接拿出40万在电视台上做广告,在广告的催化下,首年的业绩回报丰厚,得到甜头的段永平第二年拿出上百万的广告预算大力推广起来,效果显著,小霸王游戏机产值很快突破1亿,利润达800万人民币。

业绩这么好,是因为它成为孩子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要拥有这么部小霸王游戏机几乎能玩上一整天。但问题随之而来,在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大部分人因为沉迷游戏,成绩下滑,父母对小霸王产品产生了抗拒心理,认为这是影响孩子学业的原因。

这算是小霸王游戏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段永平深知这么个价格不菲的东西,如果父母不给买的话,小孩子根本没有能力拥有它,而说服家长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诉他们,这是一个能够教孩子学习英语的学习机。在那时,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学习好英文。

小霸王游戏机改名小霸王学习机,成龙是代言人

段永平对原有产品软件进行一些改动,同时外观上加多了一个键盘,这样的产品称之为小霸王学习机,花了重金请来了国际巨星成龙来代言,为改变外界对小霸王是游戏机的印象,重新想出了“同是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小霸王”的广告词。

就这么个小操作,小霸王从游戏机变成了学习机,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成为人才,也就都咬咬牙为孩子买上一部。只是缺乏监督,孩子们还是偷偷地拿来打游戏。1994年,小霸王产值破4亿。

二、

小霸王的没落,从段永平离开开始

营收一年比一年高,到1995年,小霸王为母公司益华百货创造的收入达到了10亿元,段永平认为整个团队为了公司尽心尽力,才有如今这样的成绩,所以提出股份改造,拿一部分股份奖励给一起奋斗的员工,但是遭到管理层拒绝,一气之下他带着一批员工离开了小霸王,这批员工里有后来创立了步步高教育的CEO金志江、OPPO创始人陈明永和vivo创始人沈炜。

这次破产的益华百货总经理陈健仁在一次会议上还嘲讽段永平团队,想来我公司的人从广州排到中山。

段永平团队的离开,小霸王的危机也就开始了,没有及时转型,算是小霸王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虽然后面几年小霸王依靠老本勉强维持收入,可是没有创新无法适合时代的潮流,此时的任天堂已受到索尼的挑战大受打击,没有技术,实力并不强大的小霸王自然更无法生存了。

雪上加霜的是在2000年, 国家出台了为了防止青少年沉迷游戏,停止一切关于游戏机的生产、销售、经营活动的禁令,小霸王一夜之间专柜全被没收。没了主要收入,风雨欲飘摇,小霸王来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被迫开始转型成以教育、数码音响、电器为主的综合性公司。

只是面对竞争残酷的中国市场,小霸王再也无法成为行业的翘楚。

时间来到2010年,小霸王居然还想从手机市场突破,宣布进军手机领域,2012年发布了小霸王双核和四核手机无人问津,可想而知这么个小公司如何和人家竞争呢,不知道陈健仁看到曾经的员工在手机行业大放光彩会有何感想。

在往后的几年,小霸王这个品牌可以说消失在大众视野。再次出现时居然是被迫破产,多少让人唏嘘。

三、

小霸王被破产了

2020年11月9日,小霸王破产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开来!一下子就冲上微博热议榜的前三位,那些曾经为它着迷的80、90后都为它感到可惜,表示它陪我们度过那时期的美好时刻。有些人也认为小霸王只属于那个时代的产品,放在今天肯定被淘汰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小霸王破产的呢?

从整合的信息来看,是小霸王背后的老板陈健仁所拥有的上市公司益华百货被清盘导致的。更有消息称,都是因为投资小霸王产业转型失败惹的祸,时间回到2016年。

小霸王为了搭上VR技术的潮流,写了个宏伟的商业计划,500亿VR产业的龙头,表示不久将会上市,这计划没有引起投资方的青睐,融资失败,自己辛辛苦苦赚的几亿人民币投了进去,还未等到成功就破产了。不过这只算其中原因之一。

从企查查app上可查到,小霸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被申请破产,申请人是殷小云,法定代表人冯宝伦被法院限制高额消费。

早在今年1月7日,公司就有出事的前兆了,因为陈健仁开始为可能发生事情做最坏的打算,他不再担任小霸王文化董事长,由冯宝伦接任。然后小霸王就陆续开始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总共29条,涉案总金额1824.万元,还涉及98起司法案件,以及多起股权纠纷。

益华百货商户反应被拖欠货款

广东益华百货有限公司由港股上市公司益华上市公司100%控股,旗下的百货商场主要分布在中山、江门、韶关等城市此次被拖欠的货款商户,最高的达100万元,大多数都是几十万元。

资料显示,仅中山和江门两市的门店,益华百货所拖欠得货款就上亿元了,所以全广东的门店所欠货款金额应该更惊人。

其实早在2019年8月1日就有人在网上指出益华控股将破产,且拖欠上百家商户的货款,那时益华控股还扬言对发布此消息的作者提告,现在看来这消息千真万确。在一个多月后,益华控股就知主动发布公告公司已经破产清盘了。

商户疑资金被挪用,欠货款还催租金

据多位中山的益华百货商户说法,他们所处的门店都是赚钱的,公司不至于走上破产之路,但是他们近半年的货款都没有给我们,如今还要我们交租金,所以我们都拒绝交租的。

益华百货的积分卡

除了商户的货款,还有客户的积分卡都无法使用。这些积分卡都是10000元的,顾客在益华百货充值10000元可以得到10200,可以在各个门店用。

如今在中山的门店已经开始办理积分卡退钱登记,只不过还没有明确的退款时间。

公司破产清盘后,够归还债主?

从益华控股停牌前的股价0.101港元计算,公司总市值也才1亿左右的港元,如何负担数亿元的债务,这显然是不够的。所有债主的讨债之路还很长。

四、

益华百货年报亏损

陈建仁家族还涉及房地产业务

从公告显示,益华百货除了百货,还涉及电器、家具、游戏、物业开发、教育软件开发等业务,百货是唯一获利业务,物业投资亏的最厉害,2019年全年的亏损达2.02亿元。

除了益华控股,陈建仁拥有广东益华投资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实缴5000万。主要从事房地产、酒店的开发。

另外就是这次上了新闻版面的小霸王文化公司旗下的公司都是处于亏损状态的,因为做AR游戏,公司投资了几亿,换来的结果就是被破产。所以很多债主都认为益华控股挪用他们的资金投资到房地产和游戏开发上亏损掉。

总结

小霸王走到被破产这一步,最大的责任就是公司董事长安于现状,不求创新被淘汰掉。随着互联网兴起的时代,电脑普及大众,《红色警戒》等单机游戏取代小霸王游戏机,如果当时能转型生产电脑,可能结果就会不一样了。

而等到他们发生小霸王需要改变时,发现已经来不及,在这撒钱的时代,投资几亿搞AR游戏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山寨有多牛?靠盗版一款日本游戏机,20年前产值就高达10亿


大家好,这里是正惊游戏,我是正惊小弟。

近日,小弟在玩一款名为《Glitch Strikers》的游戏,这款游戏是同事拷给我的,玩了之后小弟是惊为天人,叹为观止!

这款游戏融合了八款游戏,其中包括了《超级马里奥》、《银河战士》、《洛克人》、《恶魔城》与《魂斗罗》等等经典FC游戏。

人物模型倒是与之前的魂斗罗兄弟有所不同,并且背景色调也作了些改变,但是UI界面完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虽然是盗版,但是小弟玩过之后还真的是沉迷其中,并想起了那句经典台词:“一节更比六节强!”不过它侵犯了知识产权,不能在市面上发售。

除了刚才说的游戏外,其实游戏界还存在着不少盗版机子,功能却恐怖到可以让孩子们做试卷!今天,小弟就来带大家看一下,游戏界有哪些神奇的盗版机!

一、山寨机解决任天堂技术问题,800款游戏全部免费?

任天堂的Nintendo Switch可以说满足了掌机玩家所有的需求,娱乐性十足,方便携带,绝对是掌机中的王者。

截止今年,任天堂Switch已售出超过4500万台,庞大的销量自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盗版商家们也看到了Switch背后的商机,想法设法地从Switch上获利。

这款游戏机名为“Nanica Smitch”的机子,乍一看与Nintendo Switch十分相近,并且从包装上看,这个配色真的不是在打任天堂的脸吗?

山寨Smitch手柄同样可以拆卸,并且最令人震惊的是,这款游戏机自带800款游戏,从《马里奥兄弟》到《冒险岛》,从《魂斗罗》到《侍魂》,你想玩的它都有,功能十分强大。嗯,不过都是盗版的!

除了游戏多之外,盗版商还解决了Switch一直存在的摇杆漂移问题,那就是“取消摇杆!”“摇杆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将从根源着手,取消摇杆!”

就是不知道不小心买错机子的玩家会有什么体验了……

二、靠山寨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游戏机是全中国人童年的梦

上面提到的山寨机虽然披着Smitch的外套,但是小弟依旧从他的设计中察觉到了蛛丝马迹,盗版——谐音——山寨——365合1的卡带,这真的不是当年的“小霸王”?

90年代初期,国人的购买力不高,但是任天堂日本的红白机卡已高达5、6000日元,折合人民币一百来块。这笔钱在如今看来不算什么,但是放在当年,是普通家庭一个月的收入。如此昂贵的游戏在当时的中国自然不可能普及,许多想玩游戏的玩家只能望游兴叹!

不过就在这时,“小霸王”出现了!

成龙代言,duang duang duang 三年,小霸王电子工业公司就依靠盗版游戏,盗版红白机,创造出了10亿产值!由于当时我国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小霸王以及其它的侵权产品甚至登上了报纸与电视。

对游戏格外渴望的中国玩家们一下子找到了宣泄口,一起合力购买将小霸王推向顶峰,小霸王的董事长段永平也跟着水涨船高,赚钱之后立即成立了步步高,当时的身价高达八十亿。

他甚至依靠山寨游戏带来的巨额收入,花费62万美元和巴菲特共进了世界上“最贵的午餐”。

如今的小霸王早已不复当年的荣光,毕竟现在大家都有了版权意识,小霸王却没有创新能力。之前小霸王Z 游戏机的归来也像是一场壮烈的告别,毕竟在任天堂与索尼的面前它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被打的落花流水,尤为凄凉。

不过不管它现在如何,只要有人提到山寨游戏,小弟绝对会想到“小霸王”,因为那句“小霸王其乐无穷啊”代表了90年代玩家的整个青春。

三、“PS4 Pro”推出全新版本,除了游戏免费玩之外,还支持word与Excel

快过年了,孩子吵吵嚷嚷想买游戏主机怎么办,快来看一下这台GS4 Pro吧!从名字上看,这台游戏机仿的自然是索尼旗下的PS4,黑色的机箱,黑色的手柄,除了改了个名字之外,外观上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然而GS4 Pro的售价极为亲民,只要440元人民币,和正版PS4价格上差了好几倍。

这款游戏机功能也是同样的强大,毕竟山寨嘛,总要有些特长,除了像Smitch那样,能玩800款盗版游戏之外,它还可以使用word与Excel!完美实现游戏学习二合一,游戏玩累了,快打开GS4进行有趣的学习吧!

不过话说回来,如今国内生活水平一步步提高,玩家们也有了版权意识,在经历了那段盗版游戏的黑暗时光后,大陆玩家的眼中早已掺不得一粒沙子,所以这款游戏机刚在大陆发售就遭遇了重创。

可是盗版商聪明啊!换个西班牙语包装,去别处坑啊!结果,这台产自“西班牙”的游戏机在台湾极其盛行,小弟也不知道收到这款游戏机的玩家心情,大概是去超市想买“海飞丝”结果拿回家发现是“海肥丝”的感受吧!

好了,今天小弟就分享到这里,最后小弟有话想说:如今国内的版权意识极强,这对正版游戏的开发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小弟相信,仍有不少玩家,认为红白机就是“小霸王”!小弟只能在此呼吁大家,请多多支持正版游戏,因为只有大家都支持正版,他们才有足够的资金开发出更好的游戏。

一个正惊问题:你还知道哪些盗版游戏机?

谁还记得童年游戏机——小霸王?

一声势浩大的游戏机项目,扑朔迷离。

近日,小霸王集团(下称“小霸王”)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表示其游戏主机项目仍处暂停阶段,并表示“强烈呼吁各位行业同仁、投资者在签署合同前及时核实项目信息,避免造成任何损失或产生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事情源于几日前,有自媒体发布消息称,小霸王将负责研发游戏主机项目的团队撤回中山之后,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发,已成功将游戏主机平台及软件调试完毕。产品推向市场后,可能以“健康游戏”概念主打老年人市场。

据了解,小霸王此前一则声明高调宣布回归游戏市场受到了市场关注。但该项目筹备多年仍进展缓慢,后遇投资方撤资,项目似乎又被搁置了。有消息称,曾经承担该项目研发的小霸王上海分公司也已经于2019年遣散。

改革开放初期成立于广东省中山市的小霸王公司,迄今已走过30余年的历史。从最初仿照任天堂FC红白机,到1993年自主创新加上键盘后成为家喻户晓的小霸王学习机,小霸王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游戏机、学习机产业的启蒙者。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同业竞争、电脑普及等因素,小霸王营收受到重创,往昔的辉煌不复存在。

盛极而衰的小霸王还能王者

吃时代红利,“山寨”起家

1983年,第一代家用游戏机——FC红白机在日销量突破三百万台时,它的拥有者任天堂也一举成名。两年后,FC红白机进军北美市场。1990年,三成美国家庭都用了NES主机。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任天堂的游戏机占领了美国90%和日本95%的游戏机市场。

国外游戏机市场一度被炒得火热,但国内游戏机市场还是“一潭死水”。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关税壁垒。有报道称,当时售价14800日元的FC红白机在1985年的中国售价约185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3个月工资。到了1993年,一款正品红白机的价格被炒到800元左右,还得靠关系才能买到。如此高的门槛,使得FC红白机没能“飞”进寻常百姓家。

加之,国内对电子游戏所持得谨慎态度阻碍了进口游戏市场发展,当时版权意识淡薄的时代背景也滋生了山寨盗版市场的发展。国人把目光瞄到了“廉价的游戏机”这门生意上来。于是,红白机的仿造时代开始了,小霸王也借此成长。

据悉,小霸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原“中山市小霸王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孙悦,成立于2015年7月,目前是存续状态。小霸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股东在2018年曾发生过变更。前身中山市小霸王公司始建于1987 年,从事于教育类电子产品的开发、研究、生产与销售,控股股东为广东益华集团投资有限公司。

1993年,小霸王发布了旗下第一款学习机,受当时硬件限制,第一款产品只具备打字练习、词典查询等基础功能。1993年,小霸王销售额超过2亿;1994年超过4亿元,占据国内80%市场份额;1995年,小霸王销售额再度翻升至10亿元,和饮品大佬娃哈哈旗鼓相当。

在当时,它几乎垄断了国内“学习机”的市场。

品牌“降维”,玩成了“四不像”

1991年6月,小霸王投入40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第一则广告,即“拥有一台小霸王,打出一个万元户”的有奖销售活动“小霸王大赛”,为小霸王雄居游戏机市场第一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2015年数据统计,小霸王旗下的32款游戏机在中国网上游戏机销量榜稳居第一,超过索尼和微软的总和。

2016年,小霸王重组旗下品牌和资产,成立了中山市小霸王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获得了来自益华控股的5亿元资金,并宣布在三年内实现A股上市,目标是500亿的市值。也正是这一年,小霸王集团宣布与全球最大芯片厂商之一的AMD签订协议,以4亿元价格委托后者为其开发出一款定制的游戏芯片。

但好景不长,由于缺乏原创能力,加之高管、研发主力不断跳槽,遭到山寨机和VCD围剿的小霸王逐渐失势。

2018年4月,小霸王宣布重返游戏机市场。但随之,在与AMD合作进入到较深入的阶段时,小霸王将游戏主机定位放在了VR产品上,错误的判断导致了相关产品一直没有发布。几年的成果付诸东流。

为求自保,小霸王开始架构改革和多元化转型,拆分为若干子公司,还逐步撤出在子公司中的股权,仅保留对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管理。据《每日经济新闻》不完全统计,获得小霸王官方认可并冠名“小霸王”品牌的公司多达14个,不同公司的股权架构基本失去了关联性,业务范围也有所区别。如今,小霸王俨然已成为品牌“包租公”,但对产品质量却控制有限,这又使得小霸王的品牌形象遭遇恶化,市场竞争力逐步下滑。

笔者查阅中国商标网发现,带有“小霸王”字样的商标名称达342个,这些商品范围跨界颇广,包括电炊具、电热水壶、鞋、雨衣、头戴式虚拟现实装置、智能眼镜、电子学习机等,显示申请次数最多的申请方是小霸王控股股东广东益华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最早的申请记录可以追溯到1991年。


小霸王的主体公司中山市小霸王电子工业公司在“小霸王”主要经营类别上提交了商标注册申请。因为原本主要生产复读机之类的游戏产品,广东益华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在第9类“视盘机、激光唱机、卡拉OK机”等方面也注册了“小霸王”商标。但两家公司都没有将“小霸王”商标进行全类注册。之后发展到厨卫行业,准备生产电饭锅、电磁炉、电压力锅后发现,“小霸王”的第11类商标被他人抢先注册。

但据资料显示,广东益华集团投资有限公司目前有17个商标处于无效状态;中山市小霸王电子工业公司注册的32个商标中,也有28个因期满未续展注销商标中、1个被异议、1个被撤三,另外2个今年到期。也就是说,小霸王主体公司中山市小霸王电子工业公司目前只有两个有效且将到期的商标。

天眼查信息显示,小霸王集团旗下子公司中山市小霸王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际受益人为张景斌,他一人注册了169个“小霸王”相关商标,且大部分都处于已注册状态。他也是最早的“小霸王”商标申请注册人。张景斌旗下有7家公司,其中中山市小霸王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张景斌与广东益华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创立。而广东益华集团投资有限公司的最终受益人是陆汉兴,也就是上文所讲的中山市小霸王电子工业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500亿市值”梦,渐行渐远

2019年5月中旬,中山市小霸王领先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项目被停止、员工被遣散的消息曝出。

2个月后,一张由广东小霸王如意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出具的《致员工函》流出。这份函件承诺,担保小霸王上海结清全体员工2019年2月至4月的工资、社保、个税、公积金及报销款项,以及13薪和离职补偿金等。

作为“Z ”项目的运营主体,小霸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小霸王文化)由益华控股持股49%,陈建仁任公司董事长。

在益华控股2018年年报中,陈建仁写道:“董事会预计,随着电竞的推广及发展,能为我们这台游戏机带来靓丽的市场前景。”年报同时提到,小霸王文化也会在2019年上半年推出自己的线上游戏平台。

显然,谁也没有想到,“Z ”项目会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迅速“流产”。小霸王昔日的抱负成空。

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一条立案日期为2019年7月10日的信息显示,小霸王文化为被执行人,其“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为“被执行人向申请执行人支付人民币173.13万元及利息5.14万元,违约金50万元,暂合计228.27万元”,小霸王文化“全部未履行”且“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另一条同样作为被执行人的信息,立案时间则是2019年7月26日。

当年在入股小霸王文化时,益华控股曾提出要将小霸王文化及“小霸王”品牌主要资产打包上市、打造未来市值超500亿元的游戏产业新霸主的口号显然是落空了。如今的小霸王游戏机似乎已再难重现往日的荣耀光景。

而“500亿市值”的梦想言犹在耳......

走进全球首个机器人餐厅综合体!46人+7人,撑起一个日营收近10万元的餐厅|行走三极 成渝问道71

来源:四川日报-川报观察

3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忆 祖明远

先进制造业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粤港澳大湾区素来是观察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样本。

走进佛山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能看到中国制造业的很多“第一”: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继昌隆缫丝厂、第一家火柴厂“佛山巧明火柴厂”,从小霸王游戏机、万和第一代热水器,到3D打印蛟龙号模型,一次次突破与创新,展示着“粤造粤强”的广东力量。

佛山还有全球首个机器人餐厅综合体,四川日报全媒体特别报道组在探访这家餐厅前,想象中应该就只有两三个机器人切切刀削面而已。身临其境后却被其丰富的应用场景、可感可知的餐厅体验所震撼。

佛山是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机器人餐厅的背后,是先进制造业的布局。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的示范。

8月正值暑假,位于广州塔的机器人餐厅成了小朋友的“网红打卡地”。

循着这家机器人餐厅的开店路径,我们来到佛山顺德,这里已开6家机器人餐厅,还有1个约2000平方米的机器人餐厅综合体。这家全球首个机器人餐厅综合体内,20多种餐饮机器人各显神通,最快20秒就可端出正宗粤菜;菜品装盘后顺着头顶的云轨,“从天而降”至餐桌,让人仿佛置身“未来世界”。

机器人餐厅背后,蕴藏着庞大的产业链:从田间地头的食材,到机器人制造,再到餐厅的终端形态,这其实是一个横跨现代智慧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一二三产业的集成产品。“可以把它看作魔法盒吧,还有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副总经理肖然说。

“机器人大战”背后的转型路径

从零起步,仅几年时间,佛山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预计今年将破1200亿元。发展势头之迅猛,让在佛山采访的我们,感受到“机器人大战”的浓浓硝烟。

目前,佛山机器人研发企业已超100家,机器人应用企业有350家左右,其中约八成是系统集成商,主要替代陶瓷、家电、机械装备及金属材料加工等行业领域的搬运、焊接、码垛、打磨、喷涂等工种。

为培育机器人产业壮大,佛山市出台推动机器人应用及产业发展扶持方案,2018年至2020年,佛山市级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1.3亿元推动机器人应用和产业发展,突破重大技术瓶颈的骨干企业可获800万元补助。2019年6月,进一步修订方案,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佛山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了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

通过走访当地企业,我们总结出三大路径——

一是“联姻”。如佛山本土世界500强企业美的集团,2015年与日本安川电机成立工业机器人合资公司,2017年更是以272亿元的价格收购机器人“四大家族”成员之一德国库卡。

目前,库卡在佛山顺德的智能制造科技园已建成,该园区规划生产机器人7.5万台/年。强强联手后资源(资本) 技术,怎么达到“1 1>2”的效果,是美的和库卡面临的挑战。

二是政府主导引入。如佛山本土成长起来的华数机器人,就是由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与佛山市政府、华中科技大学三方合作成立的,同时三方还联合成立了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佛山登奇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华数机器人落户第一年增长率高达200%,第二年实现翻番,其走出的路径极具代表性,是政府主导引入后本土化的典型。复制这一模式,佛山还引入多家企业。

三是“港澳研发-佛山生产”。如必飞科技(佛山)有限公司,创办人李少麟是香港人,看中了佛山的成本优势和强大配套能力,将生产制造的环节转移到佛山,同时通过佛山辐射全国供应商,将零部件逐渐国产化,以进一步打开内地市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越来越多“香港研发-佛山生产”的企业和人才合作模式出现,成为机器人产业的生力军。

约2000平方米的机器人餐厅综合体

约2000平方米的机器人餐厅综合体没有服务员,只有46个机器人,7个训练师、讲解员和后厨人员

“包间没有了,提前一周都未必能订到。”8月7日,我们来到佛山顺德的机器人餐厅综合体,被告知“包间特别俏”。中午12时,中餐区全部坐满,快餐区排起长队,火锅区还有少量座位;12时30分,中餐区的等候排位已有20多号。

餐厅门口,小朋友们围着汉堡机器人,兴奋得直跳;雪糕机器人一边制作冰淇淋,一边打招呼卖萌;18个炒菜机器人整齐列阵,炒出来的粤菜口味竟能比肩顺德大厨;还有能同时制作24份煲仔饭的机器人、粉面机器人……

在这里,没有传菜工,只有两个机器人训练师;没有服务员,取而代之的是3个讲解员。

机器人训练师的主要工作是调试机器设备,保障其正常运转,讲解员则负责向客人答疑解惑。当天,讲解员沈紫红正戴着“小蜜蜂”扩音器,向一位带孩子来餐厅体验的妈妈讲解扫码点餐流程。

“比起传统餐厅,这里可节约三分之二的员工。”肖然说,“从餐厅人员的设置,可以看出我们对传统餐饮行业的颠覆。”

目前,餐厅共有46个机器人,唯独没有实现机器人替代的,是鲜活鱼虾的制作。

肖然介绍,公司尝试过研发蒸鱼机器人,但有两个难题:一是必须选择同样尺寸的鱼;二是苦胆难处理,每条鱼的苦胆位置不尽相同,机器人一刀下去,很容易戳破苦胆。

“关键是戳破了苦胆,机器人不知道,还送蒸锅里蒸。”肖然笑着说。粤菜不能少了传统名菜深井烧鹅,该公司也研发过切烧鹅机器人,可切烧鹅讲究的是柔性操作,需要用巧力,习惯用“蛮力”的机器人切出来的烧鹅,“有点不堪入目。”所以,餐厅后厨还有3个人,整个餐厅加起来一共只有7个人。

这家机器人餐厅日营业收入近10万元。肖然算了一笔账: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传统酒楼最少需要配置6个厨师,一个厨师年薪15万元,加上管理成本、五险一金等,一年要投入90万元-100万元的成本。

炒菜机器人量产化后,如果成本控制在2万元左右,一个餐厅40口锅,5年分摊下来,炒菜机器人的购置费用一年约16万元。既解决了餐饮行业劳动力不足的难题,也进一步降低了管理成本。

“地产大鳄”的新赛道

机器人餐厅只是应用场景之一,背后是崛起的先进制造业

“你在餐厅看到的机器人基本是第二代、第三代产品。”肖然指着汉堡机器人说,目前可以20秒生产一个,而最初需80秒;双臂配餐机器人的传菜能力,也从第一代的400盘/小时提升至850盘/小时。

肖然介绍,支撑这一变化发生的,是超过300人的核心研发团队,其中,博士和硕士占比达87%。“楼上画图纸,楼下生产,24小时研发。”

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来自“地产大鳄”碧桂园旗下,目前已成立4家子公司:智源科技、碧家顺厨、优碧胜和碧有味。智源科技负责机器人研发生产,碧家顺厨是一家供应链公司,优碧胜主要做语音交互和图像处理技术研发,碧有味负责机器人餐厅门店运营。

“我们不只是开餐厅那么简单,而是打造上下游全产业链闭环。”千玺集团总经理邱咪说。在产业链前端,通过产地直采模式搭建供应链体系,千玺集团已围绕大米、禽肉等建立多个原材料供应基地,并在东莞市麻涌镇建设6万平方米中央厨房,保障机器人餐厅的原材料供应。在后端,机器人餐厅和单机设备能为包括碧桂园社区、酒店、教育等项目提供智慧化餐饮服务,进而实现与主营业务协同提升、联动增效。

肖然透露,机器人餐厅今年会开更多门店,进一步覆盖粤港澳大湾区;3万平方米的中央厨房也已在长沙进入设计阶段,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中央厨房也将在今年内落地,接下来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也会落地一些卫星店。

除开设机器人餐厅外,还有两大业务:一是卖设备,向酒店、景区、医院、社区等售卖餐饮机器人,覆盖汉堡、煲仔饭、冰淇淋等多品类,实现24小时无人接触、不间断供应;二是卖方案,提供传统餐饮空间智慧化改造的整体解决方案,如机关单位、大型企业食堂等,满足“后疫情时代”无人化送餐、机器人烹饪、标准化制作等需求。

机器人餐厅综合体外,方圆16平方公里,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其中,千玺集团旗下智源机器人科技公司主攻餐饮机器人,博智林机器人科技公司则将重点放在建筑机器人领域。

9月11日,碧桂园(02007.HK)发布2020年中期报告“主席报告”。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称,碧桂园博智林机器人项目自2018年7月启动建设以来,重点聚焦建筑机器人、BIM、新型装配式及相关核心技术,已招募3604名国内外优秀研发人才,进行建筑机器人及相关智能施工设备、装配式等的研发、生产与应用,累计递交专利申请2314项,获授权567项;机器人餐厅已申请各类专利611项,已获授权的有205项。

新“赛道”上,碧桂园并非唯一的奔跑者。当地人告诉记者,仅佛山当地,就有100多家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300多家机器人应用企业。早在2018年出台的《佛山市推动机器人应用及产业发展扶持方案(2018—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由市级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1.3亿元推动佛山市机器人应用和产业发展。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隐形巨头|1家店=3家星巴克=1200万美元,Manner凭什么这么值钱?

文 | 杨亚飞 编辑 | 乔芊

“这里(环贸iapm)马上还会开一家Manner,三楼,就在星巴克旁边。”Alex告诉36氪。

Alex曾在上海负责商场招商工作,环贸iapm几乎是他天天出没的地方。这座位于浦西最繁华商圈的商场7年前开业时,就一下子引进来三家星巴克。“这是很传统的「星巴克式布局」——一开就是三家,五楼一家,B2层一家、2楼办公室一家。”Alex说。

这些年,Alex一步步见证Seesaw、Greybox、Peet’s、Arabica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咖啡新品牌挤了进来。但要说哪一家有机会挑战星巴克的位置,似乎还言之过早。

直到Manner咖啡的出现。

三楼将开的新店加上此前开在LG1层的老店,两家Manner已成“犄角之势”,对星巴克展开夹击。

更大的战争已经在资本层面打响。

36氪曾报道,2020年底,这家成立于2015年、以2平米档口店起家的咖啡品牌,完成了一轮10亿美元估值的融资,短短两个月后,Manner再被曝出13亿美金的新估值。股东阵容包括“风投女王”徐新掌舵的今日资本、前老虎基金全球合伙人陈小红发起成立的私募基金H capital、对冲基金Coatue以及新加坡主权投资基金淡马锡。

惊人的是,截至2020年底,Manner全国门店数只有108家。这意味着,投资方给到Manner的平均单店估值,已经高达1200万美金。

这个数字代表什么?全球3万多家店的星巴克,以昨日收盘市值计算,单店价值417万美金,只有Manner的三分之一;而仍在美股粉单市场交易的瑞幸,市值21亿美元,以4800家门店计算,单店价值只有44万美金。

36氪整理

这显然挑动了更多创业者和投资者的神经。一家名为M stand、跟星巴克形态更接近的精品咖啡品牌,A轮融资仅10家店便拿到了7亿元的估值。有FA向36氪直言,“M stand就是对标Manner要的估值。”

今年3月,字节跳动投资部曾被传出投资Manner,但实际情况是,他们甚至都没有接触到。一位曾接触过Manner的上海消费投资人告诉36氪,Manner告诉他们的是“不拿融资”。

来自同行的目光更是炙热。“看懂的没有,羡慕嫉妒恨的一大堆。”一位咖啡领域创始人如此评价Manner。另据36氪了解,瑞幸甚至专门成立了“Manner研究小组”。

神话仍在持续。一些投资人坚信Manner是星巴克在中国最大的潜在对手,理由是“单店盈利能力极强”;而市场更有传言,有一线机构对Manner开出了30亿美金估值的报价。

Manner凭什么这么值钱?跟多位Manner前员工、咖啡创业者、贸易商和投资人访谈之后,36氪找到了一些答案。

上海环贸iapm三楼,Manner的围挡出现在了星巴克旁,36氪摄

“便宜又好喝”的秘密

这是一家"非典型"的精品咖啡品牌。

过往认知里,精品咖啡是要比星巴克略贵的存在,但“价格便宜”是很多人对Manner最直观的认知。

Manner经典咖啡售价多在10元-25元之间,其中意式浓缩、美式咖啡分别为10元、15元,拿铁、澳白、卡布奇诺、摩卡根据规格不等,单价在15-25元之间,手冲咖啡和冷萃咖啡分别为20元、25元,且自带杯减5元。

咖啡性价比算不上什么新鲜事,瑞幸过去把商业咖啡做到了15元左右,在线上爆红的三顿半定价更低,但前者是以折扣券补贴的形式(即并没有真正降低“定价”),后者则是即溶精品咖啡,与线下开店卖现磨咖啡分属两套不同的商业模式。

从2015年诞生至今,Manner始终保持着精品咖啡“快餐价”,有媒体将这解读为“自杀式”定价,并且一直保留最初的产品结构,即清咖(黑咖啡)、奶咖和手冲咖啡三类,同时每季度会在全门店“秘密菜单”推出一些固定新品。

Manner门店里的标准菜单及秘密菜单,36氪摄

为什么价格能这么低?很大一部分秘密在于“单店模型极尽精简”——星巴克做“第三空间”,Manner反其道行之,走连锁小店路线。

2015年由韩玉龙夫妇创立时,首店仅2平米袖珍大小,前身是隔壁服装店的橱窗,窗口式的咖啡店,随取随走。换言之,Manner把一杯精品咖啡里的租金和装修成本压缩到最低。

位于上海静安区南阳路的Manner首家门店,仅2平米大小,图据Manner官方

“(咖啡)大店模式有星巴克,小店模式就是Manner。”一位上海的消费领域投资人向36氪表示,星巴克的咖啡成本占比不高,消费者买的是他们的第三空间,Manner就把这部分刨去,把单店模式做到最小,该投资人认为,“新品牌做小店模型,首先需要考虑能否做得过Manner。”

Manner主打两类人群,分别是咖啡刚需用户和年轻白领。

前者是Manner在上海崛起的一个重要背景,据不完全统计,这座城市遍布8000多个咖啡馆,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咖啡之都”,有着庞大咖啡消费群体。

同时,Manner瞄准上班族,选址偏向商场和CBD,“不是开在办公楼下就是商场楼下,哪怕选择开在商场,也会开在靠近办公楼的地方。”负责门店运营的Manner前员工景华表示。

同样是讲述办公室咖啡的故事,Manner提供了与瑞幸不同的解题思路。

创立至今,Manner一直未做外卖,只提供一个小程序自提选项。“今年内肯定不会开通外卖业务,”景华判断,一方面咖啡外送对品质有影响,另外Manner成本结构已经比较极致,不适合再开展外卖业务。除门店业务外,目前Manner仅在淘系开设旗舰店,销售由其南通烘焙厂烘焙的咖啡豆、挂耳和品牌周边产品。

还有一个细节是,Manner门店通常不设座位,哪怕有座位也不算不上舒适,可见Manner并不是希望消费者点一杯咖啡坐下来,而是想让白领们早上或者中午去买一杯带到办公室。

Manner上海南洋1931店,36氪摄

此外,Manner几乎不做营销刺激销量,自带杯减5元是唯一的例外。这个营销策略还有一个机巧的“变体”:每开一家新店,Manner会在开业前三天推出“自带杯免费喝咖啡”活动,招徕周围潜在人群,并根据第三天的自带杯喝咖啡人数来预估门店潜在日销杯数。

在产品价格、SKU以及门店做减法的同时,Manner在别处做了加法。

市面上制作一杯咖啡,消耗咖啡粉18克-20克左右,过去卖的最好的是奶咖,咖啡味道比较淡。一位与创始人韩玉龙相熟的咖啡创业者告诉36氪,Manner的做法是直接提升到25克。

浓度的明显提升让消费者形成一种对奶咖的新的认知,以至于再喝其他咖啡时,会觉得味道很寡淡。这一说法同样得到了内部员工的确认。此外,36氪了解到的另一个数据是,Manner约有65%的消费者会选择奶咖。

咖啡粉的“加量”并不会显著增加成本。精品咖啡生豆贸易商陆阳告诉36氪,即便一杯拿铁当中,所用的咖啡粉成本占比很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陆阳给36氪算了一笔账,Manner淘宝工厂店在售的1公斤装精品咖啡豆标价约在100元左右,刨去包装、烘焙、运营等成本,按1公斤熟豆成本90元,每公斤豆子出杯50杯的话,那20克粉就只值1.8元。“咖啡豆成本还没牛奶贵。一杯卖20元的拿铁,牛奶成本可能就占5元。”

另外,大部分咖啡馆采用2-3款咖啡豆进行拼配。这里有个门道是,如果拼配得当,可以把不同产地的风味表达出来,提升风味丰富度,反之则会比较糟糕。

Manner也不例外,其咖啡豆多由3-4款不同产地的咖啡豆拼配而成,其中3款整体价格相对偏低,风味、口感也普通,把成本拉低,唯有一款曼特宁整体风味明显,并靠该款豆子拉高整杯咖啡的口感。

但陆阳同时认为,Manner使用的豆子其实算不上“精品”,它只是用精品咖啡的概念,避免给消费者留下“低价=廉价”的印象。

把价格打下去后,随之而来的是出杯量直线上升,这让Manner一炮而红。

据36氪了解,Manner最早开的芮欧百货店和上海商场店,月销售额分别做到了45万元和40万元,如果单杯按17.5元来算,相当于平均每天800杯的出杯量。而一线城市咖啡行业基本现状是,单日在300杯-400杯已经是不错的成绩。

“Manner的可复制性非常强,模型基本已经非常成熟。”深入研究过咖啡行业的PAC创始人廖明告诉36氪,Manner单店面积小,店铺装修简单粗暴,设备非常统一,也愿意接受一些成色较好的二手设备,大大降低了前期投资。此外,由于定价便宜,出杯量会非常高,“足以cover前期投入,模型非常良性。”

攻破连锁化难题

精品咖啡的兴起在中国已有数年,尤其是上海,零零散散的小品牌众多。Manner对于行业的特殊贡献,是解决了精品咖啡的连锁化难题。

从成立至今5年半的时间里,Manner大体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1. 2015年10月-2018年10月,创始人韩玉龙夫妇自主创业,开店速度并不快,一共开出7家左右门店,主要以柜台或窗口店为主;

2. 2018年10月-2020年5月,今日资本进入后,扩张提速,门店升级到20平-30平左右,尤其在2019年下半年开始,扩张全面提速;

3. 2020年6月至今,门店面积扩大至50平,并陆续新增烘焙工坊,以及轻餐店等超200平新店型。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H capital、Coatue、淡马锡等大机构大举押注的最新两轮融资,也恰是发生在第三阶段之后。与其说资本在为Manner买单,不如说是为中国精品咖啡连锁的规模化能力买单。

相较于星巴克、瑞幸等商业咖啡,精品咖啡的标准化难度更高。

精品咖啡指代更高品质的咖啡豆,以及咖啡豆产地风味的多样化呈现,“今天很多人在讲咖啡时更着重于‘氛围’,忽视了咖啡本身的口感和风味。”有“咖啡界祖师爷”之称的精品咖啡品牌Peet's在官网如此写道。

这种高品质、多样风味的呈现,赖于多个维度共同作用。用精品咖啡生豆贸易商陆阳的话来说,“原料占6分,烘焙占3分,冲煮萃取占1分。”

Manner从创立初期便开始有意把控“咖啡产业链”,一个咖啡圈内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初期门店所有豆子都是由韩玉龙亲自烘焙。36氪了解到,今日资本进入之后,Manner还在2019年设立了经营主体为“南通茵赫贸易有限公司”的烘焙工厂,提供原料以及咖啡设备。据36氪了解,该厂目前利用率只有差不多1/3,完全使用的话足以供应1000-1500家门店。

这一做法帮助Manner稳定了产能和品质,不过要做到真正的规模化,还需迈过冲煮萃取标准化的最后一道“坎”。

区别于星巴克、瑞幸等使用的全自动咖啡机,绝大多数精品咖啡使用的是半自动咖啡机,Manner也不例外,门店配置的是La marzocco意式半自动咖啡机。理论上,半自动咖啡机可以做出更好喝的咖啡。

“半自动咖啡机主要用于精品咖啡,门店有限,每天用的豆子也不一样,咖啡师可以很灵活的使用。”专业咖啡机制造商EVOCA大中华区总经理金鑫告诉36氪,极端条件下,半自动咖啡机跟全自动咖啡机出品有较大区别,“我们说是‘人机合一’。”相比之下,全自动咖啡机主要解决了出品稳定性的问题,可以一次性设定好参数,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出品。

金鑫认为,要大量应用半自动咖啡机,有一个必要前提——在咖啡师及后端培训上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

Manner的办法简单粗暴。36氪了解到,在疫情之前,Manner只招有经验的咖啡师,疫情之后才开始招小白咖啡师。这两类员工的培训周期相差巨大。小白咖啡师通常需要培训3-4周甚至2个月不等,而有经验的咖啡师只需要3天就可以快速上岗。

这样做的代价是付出一笔不菲的人力开支。Manner前员工刘宇奇告诉36氪,Manner对标精品咖啡,人员培训上本身花力气,咖啡师开的工资也不低,要比普通的咖啡店开的高1000-2000元。“Manner的小白咖啡师月薪5000元左右,熟手7000元-8000元,店长1万。”这一挖人方式直接推高了上海咖啡连锁市场的薪资水平,让同行倍感压力。

不仅如此,Manner的高工资还有附加条件,有时需要签署竞业协议,要求对方在离开后一年内不能在咖啡行业任职。作为补偿,会在期间按月给到咖啡师一笔补偿金。

“过去咖啡行业没有竞业协议一说,有经验的咖啡师来回流动再正常不过,只有Manner这么搞。”一位咖啡培训工作室的创业者告诉36氪。

Manner的心思再清楚不过——通过控制人来保证产品的差异化,进而制造品牌壁垒。尽管这样做会推高成本。

经过测算,Manner的人力成本就占到单店成本的15%左右,几乎与房租(12%-15%)成本持平,这跟通常认知里的房租是咖啡店成本大头大相径庭。Manner也试过把半自动咖啡机调整为全自动,但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设备。

在资本眼中,咖啡师成本事小,而规模化能力事大。借助资本力量,Manner确实在短时间内解决了规模化难题,并让他们在成功在上海这座中国咖啡竞争最激烈的城市占住了脚。在截至2020年底所有108家门店当中,绝大多数门店都来自这座城市。

“从上海到中国”

眼下Manner已经进入高速扩张期,今年计划新开200家店,将总门店数提升至300家,并聚焦上海、北京、深圳三座城市,进一步在全国铺开。

事实上,Manner从2019年开始,便陆续进入苏州、成都、北京、深圳等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但营业效果参差不齐。36氪了解到,经过一年爬坡期之后,北京、深圳两地门店已基本能够稳定在日销1万元左右,但苏州、成都的门店营业额则未能达到这一业绩。

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德勤在《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提到,已养成咖啡饮用习惯的消费者当中,中国一线城市人均咖啡消费年杯数为326杯,达到美国、日韩等成熟市场的水平,二线城市仍有一定差距,对应杯数则是261杯。

不过,即便只是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座城市铺开,也足以支撑Manner摘掉“上海网红品牌”的帽子,跻身“全国性咖啡连锁品牌”的阵营。

一个比较好的信号是,更多的商场正对精品咖啡品牌抛去橄榄枝。

这种态度的转变有一重背景——星巴克的「排他协议」正在失去效力。“(星巴克的)排他条款有过两种形式,最老的一批差不多签七、八年合同,排他明确了像太平洋咖啡等老品牌,现在的新品牌不在范围之内;另一种是针对同楼层、主营咖啡业态的品牌。”来自某省会城市的商业地产招商总监于俊杰告诉36氪。

但他转而表示,排他条款是霸王条款,本身不受国家法律保护,“只是说一个面子上的相互约束”。商场们的日子不好过,需要新品牌来当客流拉动机,“给面子”的事自然松动,于俊杰的招商团队也在寻找方便带走的精品咖啡品牌。

对于跨城市扩张而言,Manner在上海高端商场的落地变得十分关键。“一个品牌能不能进购物中心,除了自带话题和满足租金要求外,还要在其他城市和商业体有标杆店。”

Manner的低价格起初也让高档商场犯难。由于客单价过低,业主一方面担心能否做到保底租金,同时也担心引入之后影响商场同类型品牌的生意。

Manner的应对之法是改变门店形象,做出一些更大的“旗舰店”。他们在iapm首店和港汇恒隆店推出了红色为基调的大店,在iapm立足之后,又陆续推出了新店型,还加入最高198元的精品手冲咖啡,一改廉价形象。

入驻高档商场,让Manner成功与其他“便宜咖啡”品牌区别开来。

Manner的光环之外,中国的咖啡连锁市场变得热闹非凡。

瑞幸已起死回生,在4月15日宣布完成2.5亿美元融资,用于债务重组以及与SEC和解;此外,加拿大国民咖啡品牌Tim Hortons中国也相继于2020年5月、2021年2月完成两轮融资,目标是将中国培养成为其第二大市场。

乐观的新品牌们仍在找机会突围:M stand年内目标是从当前的10余家店更新至80家到100家左右;Algebraist代数学家则计划到年底,将直营门店数由当前的30家提升至100家。

但悲观的声音认为,窗口期已经在关闭。“现在很多消费品估值非常高,属于A轮,A 轮的阶段,但是已经拿到C轮、D轮的估值。”一位看消费的投资人告诉36氪,这使得很多头部品牌具有很高的资本壁垒,“几乎不太可能再复制了”。

(文中Alex、于俊杰、刘宇奇、景华、陆阳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