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奇异游戏 >

土豆播放器官方(谁更接近中国的YouTube?)

导读 土豆播放器官方文章列表:1、谁更接近中国的YouTube?2、曾暴涨45倍400亿巨头 高管员工竟快跑光了3、谁才是爆款?海美迪小米电视盒性能对比4、腾讯:快播不配做竞争对手,只能称为侵

土豆播放器官方文章列表:

土豆播放器官方(谁更接近中国的YouTube?)

谁更接近中国的YouTube?

谁更接近中国的YouTube?B站?西瓜视频?还是别的?

B站是ACG社区,用户大于产品,视频漫画都是内容承载形式。YouTube是视频搜索+推荐,西瓜是视频推荐,技术商业为重,都在实践“用户内容消费—平台广告变现—创作者内容分成”的商业闭环。

谁更接近中国的YouTube?

曾经中国最接近YouTube的视频网站是土豆,“大伙儿自己做的节目,大伙儿互相分享和欣赏。”当时王微说的是,“打造媒体内容帝国,里面有无数的频道,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找到自己要看的东西,有人自弹自唱,有人教烧菜。我们还可以插播广告。”

但PC时代的网民明显更需要的头部版权作品,且还存在网速、用户习惯等用户端和创作端的多种局限,走UGC路线的土豆最终被优酷收购最后并入阿里。

16年底时杨伟东说“优酷很难兼顾长视频和短视频内容”,17年何小鹏成为土豆总裁表态要20亿砸PUGC短视频,惊人市场预算花完是新土豆转型后惨不忍睹的留存,然后又开始换帅换方向,在这过程中土豆这个品牌基本丧失市场存在感。

如今,短视频火了几年,抖音、快手帮助培养了手机拍摄文化(原来dv文化),Vlog这种纪录式内容的兴起等,也是一种对更长视频的接纳趋势。包括横屏对内容的宽容度更高,成熟的UGC作者也会考虑同时向PGC进化(并存的关系),为中国YouTube提供了土壤。

今天手机端的横屏短视频赛道,两个头部产品B站和西瓜视频都以YouTube为对标,在视频形式、创作者生态、内容品类、用户消费习惯上都不同程度的向YouTube收敛。

复盘YouTube关键发展节点形成的核心能力,有助于我们将问题本身思考得更清晰。

一、YouTube的关键发展节点

纵观YouTube的历史,有三个关键的发展节点。

第一个关键节点:“视频基础设施”,用户上传、分享、观看和搜索视频的第一平台。

2005年YouTube成立,当时面临的市场情况是:海外市场拥有成熟的DV文化,1985年起摄像机年销量破2000万台,2003年后超过5000万台,用户的拍摄习惯已经具备,但视频的存储和分享仍然面临非常多的限制。

2014年红杉资本披露的YouTube的投资备忘录中,创始人这样描述YouTube试图解决的痛点:

视频太大,很难通过Email传递(当时Email附件限制大多小于30MB);

影音文件太大存储困难,浏览20个20MB的视频需要1GB带宽,这超过了大多数网站的限额;

视频文件格式没有标准化,多个播放器并存,用户需要下载很多播放器观看体验差;

视频文件以离线形式存在,用户之间缺乏交流,而且视频和视频之间难以产生连接和导流。

YouTube的解决方案是:用户将视频上传至YouTube,YouTube会将内容分发给用户,并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格式问题和带宽问题。成立当年的目标是:“成为用户生成视频内容的第一互联网上平台,允许任何人上传、分享和浏览视频内容。”

YouTube寻找到了精准的市场切入点:用户已经具备了充足的内容生产能力,通过YouTube降低视频存储和分享的门槛。因此在上线半年后迎来了指数级增长,并在18个月后迎来了谷歌斥资16.5亿美元的收购。

在谷歌的加持下,YouTube占据了“视频基础设施”的用户心智,成为用户上传视频,分享视频,再到后来观看和搜索视频的第一平台。由于长尾视频的丰富,从2008年开始,YouTube超越Yahoo,成为欧美市场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搜索引擎,并保持这一位置至今。

YouTube上线半年内的PV增长数据

第二个关键节点:向内容创作者分成 TrueView广告机制,形成完整商业闭环

06年10月被谷歌收购后,YouTube希望进一步丰富视频来源,鼓励更专业的视频内容涌现。由此在2007年3月启动了YouTube Partner合作伙伴计划,向内容创作者分享平台广告收益,初始为创作者45%,YouTube55%,后续调整为创作者55%,YouTube45%。

YouTube Partner发起人之一的乔治·斯特罗姆波罗斯称:“YouTube 想确保自己可以成为新晋创作者的大本营,他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吸引大众的眼球,还有机会得到一些收入,YouTube甚至可以支持他们全职投入创作。”

内容分成的背后需要有平台强有力的商业变现做支撑,YouTube希望营造健康的平台生态:

    希望平台上有更好的内容,这样内容就可以携带广告;

    希望有更好的广告,这样用户就不会跳过他们。

2010年12月,TrueView广告上线,主打可跳过的广告形式。用户可以在广告播放5秒后选择跳过广告,而“True”的定义是:只有用户观看广告30秒/同广告产生互动后,才向广告主计费。TureView广告为广告主带来了更高的ROI,用户的观看体验更好,同时极大的扩充了平台的Ad Inventory,视频的前中后都可以进行广告插入。

至此,YouTube形成了“用户内容消费——平台广告变现——创作者内容分成”的商业闭环,依托平台强力的商业变现能力,能够为创作者提供其他平台2倍以上的收入。专业内容生产者以及MCN涌现,对内容的占据对普通用户吸引力更强,创作者有动力持续创作,用户能够找到需要的内容,视频基础设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第三个关键节点:引入推荐系统、安卓增长引擎、Studio Platform的全球内容本地化。

随着用户和内容的指数级增长,如何更精准的匹配内容和用户,如何让用户更多的使用需要更好的解法。2011年担任YouTube技术负责人的Jim Mcfadden确立了提升用户时长的优化目标:“当人们知道他们是来找什么的时候,我们知道他们会上YouTube,我们也希望在他们不一定知道想找什么的时候,也为他们提供服务。”

由此平台开始了从“搜索——>频道 关注——>推荐”的探索历程。YouTube在2011年进行了页面改版,强调频道概念将内容划分为18个品类,引导用户订阅,同时进行了诸多其他尝试:如给头部视频主购买专业摄影仪器,引入Leanback系统等。但对用户人均VV和观看时长的指标正向效果不明显。

转变发生在2012年。YouTube引入了Google Brain团队的推荐技术,并将算法优化的主要指标从视频点击量转向视频消费时长。根据相关报道,指标切换的当天YouTube流量暴跌20%,但用户时长出现正向增长,接下来3年YouTube用户时长年均增长50%,总时长增长20倍。

至此,YouTube开始不断朝着推荐优先的方向转变,四次推荐系统迭代的相关论文成为业界标杆。2016年起弱化频道概念,主页面融合为推荐、订阅、热门信息三条流,至今更是将订阅、热门融合进推荐一条流,推荐成为平台内容分发的首要方式。

推荐帮助YouTube从UGC为主转向以PUGC为主的内容供给,目前YouTube平台上0.64%的内容占据了81.6%的播放。对平台创作者而言推荐也是冷启动的更优解法,推荐系统可以在海量用户中为垂类内容精准匹配用户,创作者只需关心内容的创作,结合YouTube提供的强大数据工具和用户反馈不断优化。

在移动浪潮不断蓬勃的同时,YouTube借助安卓系统的增长引擎实现全球化增长,在每个细分市场通过扶持当地Studio实现本土内容供给,复制平台闭环。

在YouTube发展初期,平台通过降低视频的存储和分享门槛,解决了UGC视频的供给问题;第二阶段通过内容分成和广告系统的搭建,促进了PUGC/PGC内容的兴起,形成商业闭环;移动时代通过推荐系统解决海量内容和海量用户的匹配问题,复用安卓系统的全球增长引擎,通过Platform Studio实现内容本土化。

在这些能力的核心都围绕着如何打造创作者和内容生态:降低内容创作者的生产传播门槛、让内容生产者有好的回报,平台生产者能跟着平台一起发展。

综合YouTube在各个阶段形成的核心能力,回头去解“谁更接近中国的YouTube?”这个问题会更加清晰。国内头部的两个玩家西瓜视频和B站中,B站的呼声一直很高,不过今天我们打算来聊下西瓜视频。

二、西瓜视频的发展历程

2016年9月,今日头条召开第二届头条号创作者大会,大会上首次公开了平台的视频数据:头条每天20亿次的内容消费,其中10亿为视频消费,视频消费已经超过头条上图文点击量的总和;而头条从15年5月才开始引入视频内容,16个月的时间中增速非常迅猛,而视频的供给还没有跟上,很多播放量很高的内容质量还仍然很粗糙;平台每天10亿次视频播放中,93%是10分钟以内的视频,74%在5分钟以内。

张一鸣在大会上分享的判断是:视频内容的生产、分发、互动都已经被智能手机颠覆,每个人都有能力生产视频,推荐系统让信息和人的匹配更高效,视频消费已经碎片化,可以随时随地的消费和互动。

据此,张一鸣在大会上呼吁:短视频正处于大爆发的风口,今日头条将Allin短视频,未来12个月中将拿出10亿来补贴平台上的短视频创作者,希望能影响整个行业的走向。

相比起10亿补贴至今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头条在16年中开始拆分/上线短视频独立产品,对标国内的快手和海外的Musical.ly及YouTube先后上线了火山小视频、A.me和头条视频。其中火山和A.me作为独立产品进行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竖屏短视频探索,由女张楠负责。

头条视频从头条主端独立,是男张楠的坚持,他认为美国有YouTube,中国现在也有这样的机会,独立出来可以做的很大,并且拿出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然后才有的西瓜视频。

2017年6月,头条视频正式品牌升级为西瓜视频,2017年11月宣布今日头条APP内,来自西瓜视频的视频消费时长已经占到总消费时长的61.4%,并且比例还在上涨,西瓜视频日均播放量30亿,人均使用时长70分钟,每个用户每天看28个短视频。根据Questmobile数据,西瓜视频2017年日活从517万增长到3270万,增长近5倍。

2018年1月3日,西瓜视频推出直播问答版块《百万英雄》,头条开放了所有的资源,包括原本准备对外出售的广告位留给了百万英雄,一个半月的直播答题风口助推包括西瓜在内的头条系产品低成本快速增长,西瓜视频日活增长超千万。

2018年春节过后,持续一年半高增长的西瓜视频开始进入产品突破期,一方面是直播问答涌入大量用户的低留存需要优化,另一方面需要应对整改风暴。4月,广电总局、网信办对快手与头条系短视频平台进行约谈,头条系产品从4月5日起开启整改,内涵段子因此下架,西瓜视频关闭移动端视频上传、直播、弹幕等功能,下架50万嫌疑视频,处理4万问题账号。

近一年多以来,西瓜视频在创作者生态、垂直内容供给、综艺、直播等方面苦练基本功突破产品,而同期的B站成功完成上市,在内容品类的泛化、直播、综艺上也有诸多探索和成就。从核心能力维度,我们审视一下这两个产品同YouTube的异同。

三、核心能力:创作者生态、商业闭环、增长和推荐

1. 创作者生态 商业闭环

在内容形态上,根据制作者和内容的专业程度可以有UGC、PGU、OGC等划分。YouTube的路径是初始立足于UGC,通过内容分成完善PUGC,成为UGC和PGC的绝对霸主,15年开始通过YouTube Red/Premuim探索长视频OGC,不过做的不太成功。

B站和西瓜视频,B站在UGC上占了非常强的位置,在巨头长视频战争的夹缝中走出一条艰难又踏实的道路,初始依靠游戏、番剧品类确立AGC文化调性,吸引创作者涌入。后续在内容泛化上也做的非常成功,生活、音乐、科技等垂直版区都打开了天花板,在长视频巨头林立的环境下成为一二线城市用户看多元内容的第一选择。

目前B站立足于UGC,努力补足PGC生态,在18年1月上线创作者激励计划,向UP主分成,目前在73万UP主中覆盖16万。

西瓜视频一开始发力的领域是PGC,在头条号体系内就已经开始内容补贴,初始内容偏粗糙,创作者在补贴激励下成为剪刀手或搬运工,后续在平台建设下游戏、娱乐、三农等品类陆续取得突破,通过设立金秒奖提高短视频质量。目前已经在游戏、三农、Vlog、时尚、音乐、体育等垂直类目形成不错的内容生态。

在内容分成激励下,西瓜视频基本上以PGC为主,平台披露的PGC创作者达到30万,目前通过建设Vlog等方式刺激UGC,Vlog作者现在超过7000人。

在内容画风和用户感知层面,B站更多关注文化内核与核心用户,头部内容品类是游戏、生活、娱乐、影视、番剧、科技、音乐;西瓜视频更关注内容多样性与大众用户,头部内容品类包括游戏、三农、Vlog、美食、时尚、音乐、体育;两者在内容品类上相近,但在内容供给量上已经有一定的差距:B站每天视频供给量7万条,西瓜约在30万条左右,YouTube供给量在360万左右。

YouTube随着平台发展,PGC逐渐成为平台主流,而UGC已经更多被Instagram、Snapchat、Facebook等产品占领,目前YouTube平台上0.64%的内容占据了81.6%的播放。

从这个路径来看,能否跑通“用户内容消费——平台广告变现——创作者内容分成”的闭环非常关键,PGC创作者有收益才有持续创作者的动力,用户能在平台上看到需要的内容,商业收入反哺作者。

依托头条的商业变现系统的西瓜视频在商业闭环上明显更胜一筹,创作者收入来自广告分成,目前平台依靠Feed流和后插广告变现;

B站一直以来的问题是商业闭环还没跑通,游戏收入超过60%,广告收入占8.2%甚至略少于直播收入,哪块收入给创作者,怎么给创作者更好的激励一直是个问号。

今年1月份的金秒奖上,西瓜披露了年收入过50万的创作者突破600位,而在几天前的6月29日,B站游戏区的头牌敖厂长上了西瓜的开屏,把最新视频系列《厂长来了》独家放在了西瓜上。

用爱发电很难持续,阿婆主也是要恰饭的呀。

2. 推荐系统和用户增长

YouTube的推荐系统在全世界范围内属于绝对的第一梯队,在用户增长端则相当粗暴:谷歌依靠其安卓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要求手机厂商必须预装包括Google Play、YouTube、Gmail等在内的多款应用;同时谷歌搜索引擎在搜索中强导流,所有视频搜索结果都会导向YouTube。

虽然YouTube的搜索占比一直非常高,但从平台的产品动作来看推荐系统能够帮助海量内容和用户更高效的匹配,让用户不仅仅是带着目的来找内容,更多是无目的的来消费内容。强劲的用户增长使得整个平台的内容消费和商业变现流通速度更快,网络效应更强。

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复用了头条推荐能力的西瓜在中国是第一梯队,而西瓜的负责人张楠曾负责头条的增长团队,对各种增长方式的把握能力为人称道。最典型的战役是18年的直播答题风口,西瓜视频是最早布局的玩家之一,帮助西瓜、抖音等产品在1个月内获取超过千万的DAU增长。

B站目前的分发思路还是以频道 关注 搜索为主,从实际的用户反馈首页的推荐做的还不够精准,用户对新内容的拓展更多依靠热门视频、排行榜,UP主的冷启动的难度相比推荐更高。

在用户增长端,B站长期依靠社区文化氛围和用户自传播驱动增长,往往是QQ群里一个重度用户不断安利就能带来一群的用户,而这些由于文化氛围而来的用户会对平台的“初心”非常敏感,这也是B站在商业化上非常谨慎的部分原因。

在用户自传播增长之外,B站的用户增长工具还比较匮乏,在目前一二线城市用户为主的情况下,如何完成下沉用户的拓展和年龄结构的泛化是将面临的挑战。

综合来看,在核心能力上西瓜同YouTube更趋同,B站受益于社区文化也站到一个不错的位置。然而社区文化能否解决产品在商业闭环、推荐和用户增长上的薄弱吗?这个问题要真切的打一个问号。

3. 其他对比

在核心能力之外,西瓜和B站同YouTube也各有异同。

YouTube为了解决平台上的版权问题,在2007年投入巨资建立了Content ID版权系统,帮助版权所有者识别平台上的侵权行为,帮助版权所有者在平台上变现。头条在2017年上线了灵石系统,使用了同Content ID的版权机制相同的解法。

YouTube在主端产品之外,进行的直播、订阅会员、自制长内容探索都不算成功,逐步收缩后撤,而西瓜和B站在内容形式上都在尝试拓展更多维度。

西瓜直播在18年1月上线,去年10月份的西瓜Play上宣布顶级主播的单场在线最高达到510万,目前直播也成为头条的一个核心战略。据36氪报道今年3月头条成立直播大中台,支撑旗下所有直播业务。B站直播是其新业务拓展上的亮点,收入占比甚至高于广告收入。

三者目前都在做自制长内容的尝试,YouTube在16年推出YoutubeOrigianl原创剧集,是订阅会员Youtube Red的独占服务,内容上找头部YouTuber出演真人秀,低成本采买电影、电视剧等剧集,平台投入不够,内容质量不高,同时Red会员的免广告功能也不够吸引人,用户不买单。

B站以独占的版权动画、纪录片拉动大会员,而以Up主为核心的《故事王》们拉动用户活跃填充平台内容。版权内容驱动下的大会员有着还不错的增长,同时也带来占营收50%的内容成本,自制综艺《故事王》、《穿越吧》等的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西瓜在去年8月宣布进军自制综艺领域,投入40亿打造原生移动综艺,通过短带长,长反哺短的方式拉动平台数据,打法上更为激进,砸重金请明星做专业内容,目前在口碑和效果上还没有明显的体现。

结语

B站是ACG社区,用户大于产品,视频漫画都是内容承载形式;YouTube是视频搜索+推荐;西瓜是视频推荐,技术商业为重,都在实践“用户内容消费—平台广告变现—创作者内容分成”的商业闭环。

B站社区属性重,有鲜明的ACG文化,强调个性,品牌感较强,某个层面上类似网易主打的“有态度的新闻”,做的是一代年轻人的生意。头条一直都是说自己是“没有态度的资讯”,相对要强化工具属性弱化特有的品牌,因为西瓜视频需要把合适的内容给合适的人,不分年龄地域财富。

“西瓜的用户对西瓜忠诚,B站的用户对UP主忠诚。”

作者:潘乱,公众号:乱翻书(ID:luanbooks)

本文由 @潘乱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曾暴涨45倍400亿巨头 高管员工竟快跑光了

太惨了!曾暴涨45倍400亿巨头,高管员工竟快跑光了!仅剩10余人,还被拖欠工资!网友评论亮了……

快要被遗忘的暴风影音,因为一则公告又火了。

12月2日晚,暴风集团发公告称,除已被批准逮捕的总经理冯鑫以外,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已全部辞职,协助信息披露事务的证券事务代表也已经辞职,公司目前仅剩 10 余人。由于资金状况紧张,公司存在拖欠部分员工工资的情形。

网友表示,证代都跑了,那公告谁发的?

管理层“裸奔”

冯鑫兼董事长 总经理 董秘

基金君翻阅公告发现,自2018年,原董秘王婧辞职后,董秘一职由董事长、总经理冯鑫亲自担任至今。

7月28日,实控人冯鑫被批捕后,暴风集团陷入了史无前例的混乱阶段。

10月30晚间,完成三季报披露后,暴风集团公告称,公司副总经理张鹏宇、首席财务官张丽娜、证券事务代表于兆辉辞职。

从暴风集团最新公告来看,公司高管中仅剩下身陷囹圄的冯鑫一人,不仅年报无法完成,信息披露工作也无法保证。

暴风影音迎来“至暗时刻”

没钱、没人,同时债务缠身

暴风集团公告高管全部辞职,公司无法维系的同时,还公告了《股票存在被暂停上市风险的提示性公告》。

公告称,截至目前,公司尚未聘请首席财务官和审计机构,存在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19年年度报告的风险。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在法定披露期限届满之日起两个月内仍未披露年度报告,深圳证券交易所可以决定暂停公司股票上市。

实际上,自今年8月31日,暴风集团已连续发布13次发布股票存在被暂停上市风险的提示性公告。

那么公司目前到底有多惨呢?

1、拖欠服务器托管费,网站、APP全“挂”了

公告称,公司因拖欠合作方机房服务器托管费用,合作方已终止提供服务,导致公司网站和手机客户端不能正常提供服务。公司正在积极与其他合作方洽谈。近期公司的主要业务陷入停顿状态,经营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面临无业务收入来源的风险。

此前,基金君也曾报道过暴风影音的网站、APP已经无法打开的消息。

网站截图

APP截图

2、明年3月将面临无办公场地的风险

公告称,公司的办公场地租金支付到2020年2月底,届时如果无法及时缴纳租金,将面临无办公场地的风险。

根据11月26日,央视记者去暴风集团的办公地点——北京海淀区的首享科技大厦探访时发现,在大厦一楼的公司楼层指引上已经没有了暴风集团的名字。

暴风集团曾经的办公地址,也就是大厦的13层,也已经是空空荡荡,只有零星的装修工人在这里作业。

而就在数月前,冯鑫被抓的第二天,央视记者在同一个地方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3、高管全部辞职,公司仅剩10人

公告称,公司对员工的薪酬支付困难,公司人员持续大量流失,除冯鑫先生外,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已全部辞职,协助信息披露事务的证券事务代表也已经辞职。

公司目前仅剩10余人,同时存在拖欠部分员工工资的情形。

尽管此前北京证监局已于10月21日召开紧急协调会,,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在岗人员坚守岗位、尽职履责,全力维护公司经营稳定,对履职不力的,北京证监局将依据相关规定追责。

但是在批露完三季度报告之后,公司副总经理张鹏宇、首席财务官张丽娜、证券事务代表于兆辉仍然选择了辞职。

4、经营停滞、资金紧张、同时债务缠身。

公告称,近期公司收到北京仲裁委员会送达的《裁决书》,裁决公司向上海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支付转让价款、违约金等合计4.7亿元。公司存在由于无法支付上述费用而产生的法律风险。

两个月上涨46倍的“股王”

如今只剩10亿

暴风集团赴美上市失败后转投A股,于2015年3月登陆创业板。

从7.14元的发行价,一路飙升至327元,最高峰时市值突破408亿元。完成这样4580%的上涨,暴风集团仅用了两个月。

投资者疯狂追捧的的背后正是暴风集团的IPO材料中表现出了优于一般互联网企业的盈利能力。

上市之前的2012年-201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52亿元、3.25亿元、3.8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584.73万元、3853.73万元、4194.15万元。

上市的2015年成为其业绩的“高光时刻”:营业收入6.52亿元,同比增长68.85%,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增长313.23%。

此后几年,虽然公司的营业收入仍在大幅增长,但盈利能力却逐年下滑,直至2018年陷入巨亏。

曾经风光无限的暴风集团,在2015年那场“股灾”中陨落,从此一蹶不振。但是真正压垮暴风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创始人冯鑫被抓。

7月28日晚,暴风集团就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冯鑫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相关事项尚待公安机关进一步调查。

两个月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称,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以涉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职务侵占罪对公司法定代表人冯鑫批准逮捕。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对于冯鑫被捕一事,市场猜测称其与2016年收购案有关。有媒体报道称,2016年暴风集团与光大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光大资本)共同发起收购的英国体育版权公司MP&Silva Holdings S.A。(简称“MPS”),冯鑫在此项目的融资过程中存在行贿行为。随着这场并购项目的爆雷,暴风集团及其与机构合作设立的浸鑫基金都被卷入其中。

截止到发稿,暴风集团股价报3.22元,总市值10.6亿元,距他的高光时刻已经跌去了97%。

网友评论

一直伴随基金君成长的暴风影音也是不少80,90后网友们的装机必备。

那些年,我们的青春记忆里,除了暴风之外,土豆、乐视、PPS等播放器也曾经辉煌过。

随着这些播放器一个一个地倒下,暴风影音也不能幸免地成为记忆,不少网友们唏嘘不已。

(责任编辑:赵金博)

谁才是爆款?海美迪小米电视盒性能对比

目前我国的电子产品市场,已经逐渐趋于平稳化,用户心中已经有了自己钟爱的品牌,购买也逐渐理性化,现在热门竞争产品线,已经从之前的电脑硬件DIY,笔电,等PC产品,逐渐转向了手机,客厅大屏产品市场,其中客厅大屏娱乐市场尤为激烈,现在的用户对PC的“新鲜劲”已经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意识到了客厅大屏娱乐的重要性,家中的客厅也是我们联动家人的地方。

诚然,现在的电视产品市场换代非常迅速,与手机一同步入智能时代的电视产品,同样存在着硬件配置过时、速度慢、时间久了操作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一般的家庭很难承受两三年就花上几千元,去更换一台电视,而为了解决这种尴尬,电视机顶盒这种产品也营运而生,自身体积小,影视资源同样丰富,最重要的还是升级成本低廉,能让我们家中还没有淘汰的电视,焕发第二春。

海美迪H7四代

现在电视盒子的产品线,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各种性能品质高低不等的产品充斥着市场,有外置天线碗的违法电视机顶盒也十分猖獗,节目资源也十分不稳定,还有些就是冒名互联网电视盒,移植了一些网上视频网站的资源,但是由于版权的问题,多数节目资源无法播放,极大的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所以我们还是建议,用户在购买电视机顶盒的时候,选择例如海美迪、天猫、华为、创维、小米,这种销量高,品质值得信赖,且视频节目来源于正版的电视盒子。

海美迪H7四代与小米盒子3增强版

随着电视的使用率回升,电视机顶盒的价值也逐渐的凸显出来,一款好的电视机顶盒,不但是客厅视频节目的播放中心,而且还是一个娱乐性非常强的游戏机,能给我们家中带来非同劣质电视盒的娱乐体验,那么这些大厂大品牌的电视盒子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今天笔者就给大家带来两款比较受欢迎电视盒子的功能对比,意在帮助大家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电视盒产品。

硬件硬实力 海美迪H7四代略胜一筹

一款电视机顶盒的硬件配置非常重要,直观影响着电视盒的使用体验,这是给用户最直观使用感受的东西,一组高性能的硬件配置,直观的影响了系统的流畅性,视频资源的解码速度,应用的运行速度越流畅,操作反馈越顺滑,用户的体验也就越好,在某些情况下,一款智能设备的硬件重要性,是超过了其节目资源和系统的。

先来看看海美迪H7四代:

海美迪H7四代采用64位8核Amlogic S912处理器,基于ARM Cortex A53架构,最高频率可达1.5GHz,多核分工的处理器可获得更低功耗,GPU为ARM Mali-T820MP3 GPU,750MHz,支持4K@60fps 10Bit HEVC,在HDR方面支持Dolby Visiond 和 HDR10,输出则兼容了HDMI2.0a和CVBS。作为新一代的处理器,Amlogic S912定位在高端4K OTT盒子和游戏盒子领域,加之2GB大内存和16GB闪存,这款海美迪H7四代的硬件可谓是非常强大,同时这款盒子还支持TF卡拓展储存,拥有8核心处理器,在电视盒子产品中一般是非常少见的。

小米盒子3增强版:

小米盒子3增强版,算是小米盒子3的“土豪版”更高的售价,和更好的性能,这款盒子的芯片组由双核A72 四核A53,虽然不及海美迪的“Amlogic S912”但是同时也非常强大了,小米盒子3增强版用了两G内存和8G闪存的配置,注意,小米盒子3增强版,不能通过TF卡来拓展储存空间,从处理器和储存拓展方面,小米盒子3增强版确实是逊色了一筹。

节目资源对比 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节目资源是影响用户购买电视盒子的又一个原因,这两款电视盒所搭载的原始视频资源库也各有优劣,现在多数的视频资源供应商,依然基本是这样的情况,例如芒果TV的综艺节目资源比较强大,腾讯的美剧,优酷土豆就比较均衡在体育赛事方面就比较欠缺,PPTV的足球赛事是强项,腾讯的NBA篮球和美剧都见长,对用户来说,节目资源的清晰度大家都差不多,更加应该优先考虑的是,一款电视盒子所搭载的节目资源辐射面是哪个受众群体,爱看什么就买什么,而不是买回家才知道这个自己喜欢的节目看不了。

海美迪H7四代在内容资源上颇为强大,拥有CIBN互联网电视正版授权,集成了腾讯视频的2000000小时免费影视资源,热播剧、自制剧、院线热映、好莱坞大片、热门综艺、体育赛事等全网同步更新;与其他播控平台相比,海美迪H7四代拥有腾讯专属的NBA、欧冠视频资源,对于体育迷,在家即可阅尽球场上的刺激和紧迫感。

海美迪基于CIBN播控平台下的主界面

之前发布的海美迪H6采用的是以综艺节目见长的芒果TV节目资源,在H7上则选择了在影视和电影体育三方面都非常丰富且均衡的腾讯视频的资源,这也不失为另一种升级,并且用用CIBN互联网电视的正版授权,片源的质量自然也不必担心,在腾讯视频和CIBN的强大赋能下,更新速度自然也会非常给力。而且这款盒子的“CIBN沙发市场”我们还能找到其他家视频节目资源的节目,这一点,小米是没有这个产品丰富的。

小米盒子3增强版 资源丰富却不突出

小米同步跟播列表

小米盒子采用的基于爱奇艺旗下的视频资源,爱奇艺的资源长项在其自制剧的方面,小米盒子在资源方面表现比较平均,并没有过于出彩的地方,相反我更觉得海美迪的可选性更加优秀,这一方面,海美迪也是略胜一筹。

外观对比 主观因素影响颇大

在外观对比的方面,海美迪H7四代和小米盒子3增强版各有优劣,小米采用了更干净的白色,小清新的样子,并且是塑料质感,海美迪则是全金属的机身,粗磨砂的材质更显粗犷,小米盒子3增强版从主机到遥控器均是白色的塑料材质,这就表示,在长时间使用后,机身会变黄老化。

而海美迪H7四代的金属黑色质感却不会,在外观的视觉性,上大家则主观因素比较重要,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硬件的全武行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分出谁家的硬件更好,但是外观方面,智能靠我们用户自己去选择啦,就材质和耐用方面 的考虑,笔者个人更加推荐海美迪。

两款电视盒子遥控器对比

遥控器的功能方面,小米盒子3增强版所附带的遥控器是体感加蓝牙双功能的遥控器,而海美迪只有蓝牙功能,电视机顶盒上的体感游戏目前体验还是较差的,但是不得不说,在遥控器的功能方面,小米盒子3增强版还是小小的扳回一城。

系统优化同样重要 布局和体验至上

电视盒子的系统和硬件是遥相呼应的,机顶盒的强大硬件首先是要为系统服务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一款优秀的UI界面,布局一定要合理,学习成本要低,最好10分钟上手熟练操作,这就涉及到了交互逻辑的设计和应用,那么这两款电视盒在系统方面都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米盒子3增强版 稳健好用的MIUI

小米盒子3增强版自然用的就是大名鼎鼎的MIUI TV系统了,这款系统在手机端曾被人指为现在最好的定制安卓系统,出色的交互逻辑,界面布局,一经出现就令人耳目一新,这款系统移植到电视上,也同样发挥了差不多的优势。

海美迪H7四代 HIUI新系统体验同样不差

系统设置界面

海美迪H7四代软件上最大的升级就是搭载新一代的Android 6.0系统,系统对流畅度进行了深度优化,2G的内存,无论是系统操控还是应用运行,运行速度非常流畅,16G的储存空间同样也能满足全家人的需求,而在系统UI上,海美迪H7四代则延续了海美迪家族的HIUI,这是一款非常适合在智能电视上进行人机交互的系统,无论是老人或是小孩均能轻松掌握。

解码能力展示 海美迪H7完胜

市面上销售的低劣电视盒一般是不支持4K、HDR、蓝光等视频资源的解码和播放的,海美迪H7和小米盒子3增强版都拥有不俗的本地视频解码能力,同时支持相当多的格式,素来以解码能力见长的海美迪,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海美迪本地电影资源播放列表

海美迪H7在解码本地视频时,还能根据本地视频资源,来外挂字幕,在这方面小米确是有所不及,外挂字幕麻烦一直是我们电影爱好者的痛点,海美迪H7四代则以便捷性取胜,手动外挂仅需将文件改成与BDMV同名并放在BDMV目录下就行了,BDISO同理。海美迪H7四代不仅支持在线字幕下载,还支持字幕个性化编辑,如果嫌麻烦那么海美迪H7四代也有联网自动下载字幕的功能。

换个角度说小米盒子3增强版,这款盒子在解码能力上也非常出色,但是却少了海美迪积年累月做视频解码播放机的“老辣经验”这一点在本地播放的界面,和字幕外挂处理的方便程度上都能很明显的看出来。

4K视频对比

两款盒子都支持,本地4K视频的播放,作为现在家用电视的标配配置,4K电视的普及风潮,对电视盒子的影响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支持4K和HDR视频节目播放仿佛已经成为了高配置电视盒子的门槛,那么4K和HDR到底有什么用呢?一张图告诉你。

总的来讲两款盒子在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不错,海美迪H7四代拥有更加优秀的硬件配置,和4K@60帧的画质展现,10Bit HEVC、HDR视频和3D蓝光视频资源的解码,同时还支持NFS共享及迅雷下载宝功能,相比之下小米盒子3增强版在解码方面就要逊色很多了。

10Bit和8Bit比较图

好了以上就是两款电视盒的对比,相信我们的朋友们已经知道了电视盒子之间的区别了,这两款盒子售价相近,在硬件方面海美迪H7四代要优于小米盒子3增强版,片源的自由性同样是海美迪H7更胜一筹,外观主观因素太多,不好做总结,而在遥控器方面小米小小的扳回一城,系统方面各位用户更加需要各凭喜好,总之,咱们在选购的时候,喜欢小米的米粉自不必说,对于除了米粉之外的人,海美迪H7四代在各方面都是有不同程度领先的。

腾讯:快播不配做竞争对手,只能称为侵权者

2016年6月22日,来自新浪、深圳晚报等媒体的报道,快播和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簿公堂。其中,快播公司表示:腾讯是上市公司,自己则是小公司,暗指自己在互联网视频业务领域给腾讯带来了巨大威胁。

不过,腾讯公司则表示:快播不配做腾讯公司的竞争对手,只能被称作侵权者。进一步来说,腾讯公司是一家守法的互联网企业,每年在互联网视频领域投入巨额的版权费用,而快播则没有支付版权费用。

对于快播,自2007年诞生以来,已经将近在国内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年之久。十年前,在诞生了腾讯、华为等科技公司的深圳,快播创始人王欣决意开发一款互联网视频播放应用,并定名为快播。

四年后,快播一跃成为国内市场占有量第一的播放器,这对于优酷土豆也好、腾讯视频、乐视网等也罢,都是具有领先的。甚至可以说,快播已经踩在了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上。2012年9月,在国内互联网用户只有5.38亿的背景下,快播的总安装量已经超过了3亿。不太严谨的说,彼时每两个互联网用户中,就有一个安装了快播应用。

2013年12月,国内互联网视频用户规模超过4亿,而彼时的快播用户,已经超过了其他几大视频网站用户之和。倘若快播没有走向滑铁卢,可能其会成为下一个互联网巨头,也即比肩百度、腾讯互联网公司的存在。

不过,正是在2013年,版权意识逐渐在互联网行业兴起。由此,快播也从高峰跌入谷底。因为涉嫌侵权,快播的模式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从快播案延伸出去,此案件或许成为国内互联网发展的标志事件。也即在版权意识成为互联网行业的共识后,我们可以看到百度因为贴吧涉嫌侵权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从而对百度贴吧进行大力整顿。也可以在各大互联网视频网站发现,为了购买视频版权,爱奇艺、乐视网等都愿意豪掷千金。

最后,目前来看,对于快播这一事件,互联网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认为快播被重罚实属咎由自取,另一种则是同情和支持快播,有网友甚至喊出“快播加油,我们欠你一个会员”。但是,无论怎样,互联网都会因为快播而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文/YY胡

差点成为斗鱼的 A 站,为什么落得完败 B 站?

“如果 A 站填坑(更新视频资源)的速度跟得上换董事的速度就好了。”

——A 站用户“ Goki 酱”

近日,弹幕视频网站 Acfun(A站)董事长兼 CEO 莫然因“公司频繁内斗”辞职的消息传出,而这距离莫然今年 1 月就任还不到 8 个月。这也是 A 站近 6 年的第三次更换 CEO。

据新浪游戏、凤凰网等报道,弹幕视频网站 AcFun(A站)董事长兼 CEO 莫然近日向董事会辞去全部职务,A 站董事会也已经同意莫然的辞职申请,并任命奥飞娱乐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李斌为任董事长,原 A 站总编辑刘炎焱接任 CEO。

作为国内弹幕视频网站鼻祖,A 站喝了国内弹幕视频网站的“第一口汤”。但 A 站从九年前成立之初就动荡不断,管理层频繁更换也使运营长期混乱,使市场地位被老对手 bilibili 弹幕网(B 站)超越。

资本即动荡

A 站每次大换血的背后都有资本入局的身影。

2010 年 的 A 站差一点儿就成了斗鱼。当时 A 站创始人 Xilin 以 400 万元将网站卖给了现任的斗鱼 CEO 陈少杰。陈少杰着手把 A 站整改成游戏视频网站,开始培养直播主播。但这一定位与资本方目标不符,陈少杰只能 A 站卖给后来的掌权者杨鑫淼。

2014 年 A 站拿到奥飞动漫投资,奥飞娱乐创始人兼董事长蔡东青、奥飞互动娱乐事业群 CEO 陈德荣成为 A 站大股东。自此,奥飞娱乐基本把握了网站发展方向控制。

优酷土豆也 2015 年 6 月注资 A 站,此时 A 站 CEO 为孙旻。而仅仅 7 个月后,也就是今年 1 月,A 站获得软银中国 6000 万美元投资,CEO 又从孙旻换成莫然。“大规模裁员和内斗”的传闻也从这时开始发酵。

细数一下 A 站背后的资本力量,奥飞动漫、合一集团、优酷土豆、软银中国等都公司业务方向存在巨大差异,对 A 站发展诉求也不同。优酷土豆甚至是在起诉 A 站侵犯版权后,以获得 A 站 18% 股权的方式解决争执。

融资方并没有给 A 站带来太多的资源,带来的只是无休止的管理层人事变动。

难怪有网友调侃,A 站这九年只做了两件事:孵化了斗鱼,创造了 B 站。和频繁融资的动作相比,它自身发展的确实乏善可陈。

撕扯博弈的资本力量,朝令夕改的发展策略,加上人事内斗精力损耗, A 站遗留下的正是它近年最受诟病的问题:定位不清、目标用户不明、内容单一。

老对手的选择

同样面临从社群到商业化的改革,A 站的老对手 bilibili 弹幕网(B 站)则显得从容得多。

作为 ACG(Animation、Comic、Game)文化的主要阵地,A 站和 B 站在国内动漫爱好者的影响力几乎是垄断性的。A 站抢占的发展先机,使其凝聚了最早的一批 ACG 爱好者,在发展初期拥有比 B 站更庞大的用户群。在积累了 3 年早期粉丝后,徐逸(网名⑨bishi)才创立了 B 站。

而现在“战况”是,A 站日均 IP 访问量约为 369 万,而 B 站达到 966 万。

在商业化过程中,二者的商业化策略区别,使 A 站逐渐落后于商业化更彻底的 B 站。而作为粉丝集散地,A 站又没有维持好粉丝的归属感。

在分岔路踌躇,唯一的可能就是撞上路墩。

B 站从传统弹幕视频网站向多元化商业模式转变,直播、电商、旅行、时尚等方向的内容都运营虽然都有着“试水”性质,但都较为成功。

今年 3 月和杜蕾斯合作的“50 对男女试用杜蕾斯安全套”直播虽然被认为是杜蕾斯的营销失败,但对 B 站来说,这类话题推广吸引了跨越 ACG 圈的关注度。

相比之下,A 站坚持更加传统二次元文化社区建设,内容也高度集中在 ACG 圈爱好者的交流上。本来精准的粉丝定位也是一条出路,但 A 站的管理能力低下,使高度依赖用户的社区论坛建设模式难以为继。

忽视用户

首先是内容审核问题。A 站用户想投稿就需要经过审核,但通过审核的有一定难度,而最让用户觉得失望的是,用户在站内的知名度越低,审核通过的难度越高。很多用户都一致反映过这个对新用户不友好的现象,但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A 站用户“殒殁 ”在知乎吐槽到:“有的人先于那些老用户投稿,猴子(指审查员)不给过,可是人家老用户一投就过。这也是在文章区被吐槽很多次了。发个有意思的文章让大家看看,还得是猴子的熟人才行?这什么混账道理?”

而审核时间长度的不确定(1~4 天),也迫使一大批 A 站 UP 主转向 B 站。

对移动端的忽视也是 A 站沉沦的主要原因。除了审核繁琐不公之外,用户在 A 站讨论区吐槽最多的就是的手机客户端打开速度慢、播放器崩溃、频繁黑屏的问题。

网友“ Goki 酱”是“双站党” (同时用 A 站和 B 的站用户),她接受爱范儿(微信号:ifanr)采访时说:“点击量过大的热门内容出现崩溃难免,B 站手机客户端也经常出现崩溃。但如果说 B 站是季节性崩溃,那么 A 站手机客户端就是运气好才不崩溃。”

据 2016 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5 年 12 月,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 90.1%,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 67.6%、38.7%、31.5%。

移动端早就成为用户主要的互联网接入方式,对于方便碎片时间浏览的视频网站更是如此。但用户持续反映的移动端体验差的问题,似乎一直传不到 A 站管理者耳中。

小结

养殖场要得到大量羊毛,有两种办法:一是把大量羊圈进来,别管它是绵羊、山羊还是喜羊羊;二是把产毛量大的一小批羊圈起来,好吃好喝侍候着,然后狠狠剪羊毛。

B 站正在摸索着第一种办法,努力把羊圈修大点;A 站正在使用第二种办法,但还在得罪羊们而不自知。

就算做不到 B 站全情拥抱商业化的多元,改走小而美的路线,维护好圈内粉丝的忠诚,也 A 站的出路。A 站 和 B 站 的鼻祖,日本第一个弹幕视频网站 niconico 也在以这个模式运行着,当然 niconico 还利用日本的 ACG 土壤开展很多的线下粉丝交流活动。

只是,A 站管理层似乎还在为屁股下的座位鏖战不已,没有太多功夫考虑这些。

题图自:Acfun.tv

插图自:Acfun、Bilibili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