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奇异游戏 >

谷歌地球中文版官方(书评谷歌方法:Google Maps的前世今生)

导读 谷歌地球中文版官方文章列表:1、书评谷歌方法:Google Maps的前世今生2、99种堪称神器的电脑软件,不用不知道,一用就上天了3、年度书单︱六位史学博士生:从圣经考古到丝绸之路4、资

谷歌地球中文版官方文章列表:

谷歌地球中文版官方(书评谷歌方法:Google Maps的前世今生)

书评谷歌方法:Google Maps的前世今生

作者:【美】比尔•基尔迪(Bill Kilday),现任Niantic公司的市场营销副总裁。曾任数字地图初创公司Keyhole的市场营销总监,后担任谷歌地理部门的产品营销经理,负责“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的推广。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钛媒体注:本文为自媒体人余晟根据《谷歌方法》一书,将“Google Maps的故事”浓缩成了完整的一篇文章,全文将近28000字,还请耐心阅读。

导读

去年,我读完了Bill Kilday回忆Google Maps前世今生的《Never Lost Again》,觉得这本书相比各种“精益创业”的教材毫不逊色,而且更引人入胜。

说它好看,主要是因为真实。

一方面,我们在Google Maps漫长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如今习以为常的各种特性的萌发、诞生、成型的过程:一键式地点搜索、多图层混合、代表地点的大头针,“我”在地图上是个小蓝点…… 深刻知道这些特性都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创新通常是一个慢慢打磨而且充满意外的过程。

另一方面,这本书对公司内部的政治斗争也毫不掩饰。原先的小创业团队Keyhole被Google收购之后,才推出了Google Maps,并在很长的时间里主导Google Maps的发展。

然而,“自成一体”的Keyhole如何面对Google内部错综复杂的局势?如何与之前做地图的团队相处?如何面对其他人屡次争夺控制权的努力?这些故事,在书里都有直白的描写。

中信出版社出版了《Never Lost Again》的中文版《谷歌方法》,在得到中信出版社的许可之后,我把“Google Maps的故事”浓缩成完整的一篇文章。

一、初起

如今人人都熟悉电子地图,如果你在世界范围内旅游Google Maps更是不可或缺。但是,如果要追溯Google Maps的起源,大概会让很多人意外,它不是来自地图而是来自一种技术--Clipmapping。

Clipmapping大约可以翻译为“片段映射”,是SGI(Specialized Graphical Innnovation)的“副产物”,这项技术能把不同分辨率的图像合并起来,在用户进行缩放操作时提供“无缝”的体验。如今我们在使用电子地图时,缩放操作看起来那么自然,那么符合直觉,背后依靠的就是Clipmapping。

传统上,Clipmapping技术主要用于电子游戏,在游戏里经常需要用它来渲染大型地图。至于真实世界的地图,如果你还记得,“传统”上它们就是现定于几个固定比例尺,地图和无缝缩放似乎天然就是绝缘的。

1999年,SGI的Michael Jones、Chris等人花了一个周末,研发出将Clipmapping应用到地图上的技术(他们称其为CTFLY,City-Fly),让用户能够自如缩放不同比例尺的地图。所有见过这个Demo的人都被震惊了,原来地图还可以做得这么炫!有人甚至莲想到了当时流行的电影《国家的敌人》。

不过,使用Clipmapping来制作地图并不单纯为了炫酷,还有工程上的考虑:使用Clipmapping,用户不必下载所有的数据,就可以看到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真正实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对于地图这样涉及到海量数据的项目而言,这项技术再合适也没有了。要知道,那时候是1999年,采用了Clipmapping技术的CTFLY,也需要价值4000美元的Dell电脑才能跑起来。

大概是CTFLY太好了,所有人都被炫酷界面所吸引,反而忘记了继续沿着“地图”的方向走下去。SGI也认为,这技术如此先进,用来做游戏能赚大笔的钱,为什么要去做地图那种没有回报的事情呢。不过,Michael等人业余仍然在花时间打磨CTFLY,让它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结果最终被董事会下了终止令:“它的确很酷,不过,别再做了”。

不甘心的Michael等人提出,能不能把CTFLY拿出去成立一家新公司,自己拿投资,自己养活自己?董事会同意了。经过猎头的推荐,他们找到了John Hanke,双方对CTFLY都很满意,都希望在地图上做一番事业,于是Keyhole成立了。

如果你是军迷,大概听说过美国军方的“锁眼”(Keyhole)侦查卫星。到上世纪90年代末,型号为KH-11的第五代“锁眼”,已经能够监视全球各热点地区,提供1.3米的分辨率了。

所以,Keyhole的创始人John Hanke决定给自己的公司命名为Keyhole,但这其实这只是个权宜之计,因为John真正想要的是Earth.com。Earth.com这个域名,1992年被IBM的一名员工买下,他对John开价100万美元,对1999年的创业公司来说,这当然无法承受。所以,Keyhole这个名字就被一直用下来,到被Google收购为止。

但是因为买不到Earth.com,John只能给自己的产品取名为EarthViewer。然而取名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它的市场在哪里呢?

当时市面上已经有垄断级别的数字地图厂商了,也就是Esri(读音ez-ree)。Esri创立于上世纪70年代,到2000年,它已经拥有几十万客户端,地图超过一百万张,营收达到3亿美元,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相比之下,Keyhole手里的Clipmapping技术只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却不是与Esri竞争的法宝。那么Keyhole要怎么办?经过仔细分析,Keyhole发现了Esri的几个缺点:

第一个缺点是复杂,Esri是典型的行业软件,必须由取得GIS专业的学位专业人员经过培训才能操作,每遇到新客户,都必须由专家来定制解决方案;

第二个缺点是数据不统一,用户经常要自己导入各种数据,并祈祷这些数据能正确读取,并且能彼此对齐;

第三个缺点是速度很慢,如果没有预先把数据全部装载到本地硬盘,大范围的地图响应非常慢,几乎不堪使用。

针对于此,Keyhole虽然很小,但仍然明确了与“巨无霸”Esri竞争的策略:EarthView必须做到普通人就能使用,必须提供完整统一的数据,必须提供流畅的操作体验。

Clipmapping技术让操作界面更符合普通人的直觉,同时,飞速发展的互联网让当然能够在中心节点保存海量数据,在客户端按需进行读取和计算,这样就同时保证了数据完整性和操作速度。

John的眼光确实让人佩服,他的愿景相当明确,就是提供普通人能用的地图产品,所以他根本不畏惧客观条件的限制。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我们不是为现在的硬件做开发,而是朝着硬件发展的方向去开发。未来的设备计算能力会越来越强,还会有越来越多的设备提供GPS信息(虽然他当时没想到手机也会有GPS)……

当然John也会客观考虑现实情况,早就有人向他建议采用BS架构而不是CS架构,方便用户使用。但是John考虑到当时的硬件处理能力和前端技术,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要知道,当时连Firefox都没有出头,IE仍然占据着浏览器市场的最大份额,更重要的是,Ajax没诞生,流行更是六年之后的事情了。

“船大难调头”的悲剧又一次上演,针对Esri的痛点推出的EarthViewer大获成功之后。之后,Esri也尝试做同样的产品,提供了同样炫酷的效果,一度把Keyhole的人吓了一跳。但他们迅速发现,Esri的产品在演示时竟然没有联网线,也没有接Wifi,瞬间Keyhole的家伙们就放心了:Esri的界面再炫酷,却无非是新瓶装旧酒。

EarthViewer早期版本

就这样,Keyhole打开了销路,来自Sony的第一笔投资一直撑到了2002年左右,John必须去寻找新的投资商,他想到了Nvidia。

当时Nvidia已经打败3dfx(一个古老的名字),成为图形加速卡的霸主,蓬勃发展的游戏行业对图形加速卡提出了旺盛的需求,Nvidia的市值高达100亿美元,有实力投资。更重要的是,John真正想做的是全3D的地图,他需要类似Nvidia这样厂商的支持。

Keyhole给出的条件是:Keyhole为Nvidia独家定制优化版本,换取Nvidia的投资,并把EarthViewer客户端包含在Nvidia的显卡附赠光盘中。但是Nvidia的团队对此置之不理:和家大业大的Nvidia比起来,Keyhole实在太小了,根本不懂什么是规模。

John没有放弃,他设法直接联系到了Nvidia的创始人黄仁勋。最终结果是,黄仁勋同意给Keyhole提供50万美元,定制Nvidia专属版本EarthViewer NV。John答应了,因为有了这50万美元,公司还可以多撑两三个月,而开发专门版本只需要几周的时间。

在双方的会谈中,黄仁勋还提到,EarthViewer有没有考虑过,在展示街道级别的地图时,同时提供“实景”呢?John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相当于收录几十万英里长的实景图片”,他停了好一会儿才说,“做到这一点,大概要20年后”。

被Google收购之前,EarthViewer的NV定制版

EarthViewer NV发售之后广受欢迎,Keyhole的人收到各种用户的留言,典型的是“天呐…天呐…老天呐…”。EarthViewer NV每份要卖79.95美元。按照之前的合同,Airphoto USA的老板Robertson可以分得20美元……

在EarthViewer的早期,重要的客户是房地产经纪人。因为有了EarthView,它们不必再亲自跑来跑去看各种房子了,只要在软件上点几下,就可以看到房屋所在的地方,周围的环境。这种需求是存在的,但是,它还太小众。

从2002年开始,EarthViewer开始挖掘更多行业的用户。它的销售Dave Lorenzini属于创业公司最喜欢的那种人:他们直到自己要干什么,管得越少,结果越好。

Dave Lorenzini开拓了各行各业的用户,并努力达成了不少长期合同。不过,Lorenzini花了很长的时间和CNN谈,却一直没有好的成效,到2003年初仍然没有谈成,合同金额从40万美元大幅下降到7万5千美元,达成可能性也从九成下降到五成。

当时Keyhole一年的收入大概是200万美元,但仍然不能覆盖支出,Nvidia的50万美元也已经用完。Keyhole当时接触的一家投资机构是In-Q-Tel,但这家机构的速度也很慢,迟迟不能决定。Keyhole的人不知道的是,In-Q-Tel是中情局的投资机构……

2003年3月27日早上,CNN终于给Keyhole发来了合同,确认价格是7万5千美元。虽然金额很低,但John达成了一个了不起的成就:CNN同意在用到EarthViewer的时候,在电视画面上显示EarthView.com的URL。

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开始攻打伊拉克,各大电视台也开始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最早,Keyhole的人以为,CNN只会用EarthViewer事先录制一些动画,作为报道的补充。不过这一次,CNN的记者Miles O'Brien突发奇想,他不再想用事先录制的动画,而打算在演播室打开EarthViewer软件,从地球全貌出发,逐步定位到巴格达,“亲临”战场。于是电视观众们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

“现在是格林威治时间早上7:30分。我们通过在地球上空几百英里的卫星来看看巴格达,这些照片比人工报道更能说明情况。我们使用EarthViewer的软件来放大地面,看看轰炸的成果……”

此时此刻,屏幕的右上角还醒目地飘着EarthView.com的文字链接……

当时的电视画面

大概程序员都不太喜欢看电视,所以Keyhole的人还在照常工作。然而那个下午,爆发的流量涌入EarthViewer的网站,瞬间打垮了所有的服务,值得庆幸的是,有一组独立的服务器专门为CNN服务,所以CNN不受影响。大家正在面面相觑,忽然有人收到了朋友的短信:嘿,老兄,我在CNN上看到你们公司了!

更奇妙的是,因为之前购买了Digital Globe的服务,EarthViewer可以不断获得最新的数据,所以在直播时,嘉宾可以方便地比较伊拉克的历史图片,发现最新的进展。在电视直播的历史上,在战争报道的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甚至军方也受到了影响。美军内部从上到下,无数的指挥官都在问:CNN用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竟然还用不上这个该死的玩意儿?甚至有不少美军士兵自费订阅了EarthViewer,以便在执行任务时更有把握。

后面的事情就不难理解了,《新闻周刊》、《时代》、《纽约时报》等媒体纷纷跟进报道EarthView,Keyhole瞬间名声大噪,各大新闻机构纷纷签约,久拖不决的In-Q-Tel的投资也接踵而至……

二、入局

到了2004年,Keyhole正在和硅谷老牌投资机构Menlo Ventures接洽投资事宜。恰恰在这时候,Google内部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那时候,Google的执行层正在一起开产品审核会,当次的主题是刚刚收购来的Picasa。谢尔盖·布林像往常一样,打开他的笔记本加入会议,Picasa的产品经理正在做演示,忽然他发现布林的心思似乎全然不在自己的演示上,所以Eric Shmidt(CEO)暂停了会议问布林: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希望让大家知道吗?

布林把投影仪接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原来他正在看的是EarthViewer。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见EarthViewer,但是他们都被这个软件吸引住了,希望布林输入自己的地址——“给我看看,给我看看”……。

布林停下来,甚至都没考虑商业前景就直接说:“我们得把这公司买下来。”

Google给Keyhole开出的价格是3000万美元。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John最关心的是,Google之前没有地图业务,它买了Keyhole到底能做什么呢?他也担心自己的梦想,为整个地球建立高分辨率的3D模型,到底还有没有机会实现?于是,Google又组织了一次专门的会议。

“你们如何看为整个地球制作3D模型这回事?” John问。

“我们觉得,这将是Google的核心”,拉里·佩奇回答说,“围绕地图和地理信息,有太多种信息可以组织起来了。” Eric Shmidt补充说:“我担保,Google会给你们提供足够的图像数据,比你们之前处理的所有图像还要多。”

有创始人和CEO的保证还不够放心,为了拿出足够的诚意敲定这次收购,当时还没有完成IPO的Google甚至“破例”给John看了过去三年的财务数据。据John回忆说:老天,我从没想过私营公司有这么赚钱!

第二天,John给Menlo Ventures的人打了个艰难的电话:“我们不签这份合同了,我们换了个方向”。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John Hanke的坚持,Google没有办法对Keyhole的团队“挑肥拣瘦”,把29个人全收了进来。不过,每个人都需要参加面试。名曰“面试”,其实只是确定级别。

Never Lost Again的作者Bill Kilday也参与了面试,面试他的是Google的老员工、产品经理Bret Taylor。面试结束的时候,Bret问他:“进Google之后,你是想做PM(Product Manager,产品经理)还是PMM(Product Marketing Manager,产品营销经理)?”

因为完全不了解PM和PMM的区别,Bill只能答:“我之前两个都做”。Bret说:“两个都做?我没法断定能不能身兼两职,但我个人觉得这不太可能。当然,你可以试试看。”

Bill一开始并没有多想,但是John Hanke听说之后立刻警觉起来:“提防着Bret。我知道高层有个人对地图很感兴趣,而Bret是她力捧的家伙。我可不想我们所有人都走Bret这条汇报线”。

John考虑的是,既然还有其他人希望染指地图,Keyhole不能把自己的家底全部暴露出去。最后John建议Bill不要走技术线,而是“挂羊头,卖狗肉”,这样名义上是PMM,不在技术线的汇报体系内,其实仍然身兼PM和PMM两份工作。

除了需要“小心面对”的谈话,Keyhole加入Google也有很多新鲜的经历,让他们印象深刻。

在加入Google的第一天,他们可以去公司的配件站,自由地挑选自己想要的IT设备。如果希望在家也能接入办公网络,可以要求IT支持人员提供专门的路由器,而且Google会为员工支付家庭上网费用。此外,Google提供的园区班车都自带了Wi-Fi——想一想,那可是2004年。

在Keyhole团队加入之后,Google组织了了一次见面会,让大家畅所欲言,布林和佩奇也参加了。不过,这次会议更像是让布林和佩奇连珠炮一样发问:

“你们的数据里有大比例达到了米级别分辨率?”

“数据源从哪里来?”

“卫星是怎么回事?”

“这些卫星是同步地球卫星吗?”

“感光元件有多大?”

“卫星的飞行速度有多快?”

……

布林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要把整个地球表面都用米级别分辨率的照片存下来,大概要多少空间?”

虽然Keyhole的人之前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他们从来也没想过这个问题。于是,负责存储的工程师Michael Jones回答:大概需要1PB。——“我想你错了,应该是5TB”,布林给出了他的答案。接着这两个人就开始纠缠起这个数字,Michael邀请布林到外面的白板上当场演算,于是两人开始朝外走。这时候,Bill赶上去抛出了自己的问题。

“营收1000万美元,还是发展1000万用户,你们更喜欢哪个目标?”

“我听不懂你在讲什么。”

“对Keyhole团队来讲,一年之后,你希望我们把营收做到1000万美元,还是发展出1000万用户?”

“我想,你们这帮家伙应该考虑比这大得多的问题。”

说完,布林和佩奇就离开了。

过了几个月,Google Maps的开发途中,Keyhole的人给布林和佩奇做了次产品展示。两人的反应还是一样的,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大得多的目标:

“怎么才这么点数据?”

“嫌少吗?我们已经花了300万美元买地图了,要知道,Keyhole过去的四年总共才买了100万美元的地图。”

“这是Digital Globe的全部数据吗?”

“整个地图数据库有多大?”

“你的意思是,整个地球的地图数据吗?要知道,撒哈拉沙漠、无人海岛、北冰洋、南极洲都包含在里面,那些数据对我们没有用。”

“你为什么不把整个数据库买下来?”

于是,购买地图的预算从之前的300万美元提高到8000万美元。“看来,我们确实应该考虑大得多的问题了”,John说。

那个时候,Keyhole团队工作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自留地,也就是之前的EarthViewer,原有的销售和服务都应当保留下来;一部分是新的工作,也就是开发Google Maps,基于Web的、全免费的地图产品。

按照Google的要求,被收购之后,Keyhole应当给EarthViewer加上Powered by Google的标识。常见的Google标识包括五个颜色不同的字母o,不过Bill希望把其中蓝色的那个改为地球,突出Keyhole的特性。

在往常,这非常容易,Keyhole自己的网站管理员就可以完成,但是在Google,即便这样小的修改也必须一个人点头,这个人就是Marissa Mayer。

今天大家都很熟悉Marissa Mayer,她就是后来报道里屡次出现的著名的“梅姐”。但是,刚加入Google的Keyhole团队可不知道梅姐是何方神圣。弄了半天才清楚,她是Google的第20号员工,也是第1名女工程师,掌管着所有的搜索。“可以说,她是这个行业里权力最大的女人,Google超过一半的人汇报给她。”

Marrisa Mayer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为了对Google标识做一点小改动,几周里Bill发了数次邮件,打了若干电话,始终得不到梅姐的回应。其它的所有环节都搞定了,但所有人都说“没有梅姐点头,我们不敢确认”。眼看上线日期一天天临近,Bill不得不直接冲过去梅姐的办公室,当面要答案。他也确实要到了答案:任何改动,都必须在梅姐主持的每周UI会议上,等她确认才能放行。

终于轮到上会,Bill在耐心等待了45分钟之后,终于有机会花1分钟介绍他要做的改动。梅姐的评价也只有一句话:“嗯,这个挺有意思,你们可以放心去做。”

梅姐的想法一直很简单:所有的搜索都归我管,地图也离不开搜索,所以同样应当向我汇报。不过,John早就意识到了这点,所以非常警觉。

Keyhole的团队也发现,之前以为的“Google没有地图业务”其实是错的,Google已经在地图上做了尝试,只是外人不知道而已。

Google之前的已经收购了一家叫Where2 Tech的公司,主要开发人员是丹麦的两兄弟:Jens Rasmussen和Lars Rasmussen。两兄弟一直在辛苦创业,但融资总是不太顺利。

2001年以后,.com泡沫破灭,Where2 Tech公司基本要玩完了。本来他们在接洽红杉资本,但是在Yahoo更新了Yahoo地图,并且把Yahoo黄页和地图打通之后,红杉就撤退了。不过,红杉牵线让他们认识了Google的拉里·佩奇。

Lars Rasmussen 来源:Recode

佩奇对这个团队很感兴趣,但也给他们提出了要求。Where2的产品和当时的所有地图产品一样,都是桌面客户端。但是佩奇认为,Web是未来的方向,地图应该运行在浏览器里,通过互联网获取后台的数据。

当时Google内部还有一个团队也在研究这种“不用刷新页面就可以获取数据”的技术,那就是Gmail。不过Gmail团队和Where2团队并不互相认识,但是最终他们的技术方案是一致的,那就是今天随处可见的Ajax。

当时Lars和Jens已经在破产边缘挣扎,因为签证问题,他们已经把办公室从美国搬到了澳大利亚,团队也只剩下四个人。与佩奇聊过之后他们发现,更改技术方案,投入Google的怀抱,是无法拒绝的选择。他们没日没夜地干了三个礼拜,拿出了一版Web地图,获得了加入Google的门票。

与Keyhole相比,Where2的团队在前端技术上有积累,但他们一直没有自己的地图数据。所以合并之后,Keyhole的团队也需要兵分两路,一路维护Keyhole原有的业务,一路与Google已有的地图团队合并,把Keyhole之前的数据导入Google,把Google“自己的”地图做出来。

看起来,无论是对Keyhole来说,还是对于Where2 Tech来说,Google Maps都是全新的产品,又都与他们之前的工作有关联。那么,到底谁上谁的船?谁来领导整个团队?

Where2 Tech之前是汇报给Bret Taylor的,Bret正是梅姐的爱将。无论是Bret,还是梅姐,对地图业务都有很多的想法,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不过无论谁来领导,这支团队的主力都是Keyhole的人,Keyhole的人与Google不同,他们并非个个都是名校计算机专业毕业,也不是人人都聪明绝顶,但Keyhole的团队战斗力不容忽视。

最终,Google给出了方案:John的头衔是“Keyhole总经理”,原来的Keyhole团队仍然汇报给John,John汇报给Google的产品战略副总裁Jonathan Rosenberg。同时,Bret和Google原来的地图团队仍然汇报给梅姐。这或许不是最好的方案,但至少是个清楚的方案,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缠。

汇报的关系清楚了,工作关系却没那么简单。Google给Keyhole的团队在41号楼(Building 41)分配了一个大办公室,Keyhole原来的29人,加上Google之前在做地图的Where2 Tech的4个人,合在一起办公。

之前的4个家伙已经很适应他们的工作了,现在却要起身,腾出位子,给29个新来的家伙,这种感觉可想而知。更要命的是,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说明,大家在一起应该如何分工,怎样配合。最终的局面仍然有些诡异,之前Where2的4个人由Bret Talyor负责,他坐在桌子的这头。Keyhole新来的29个人由John带领,他坐在桌子的另一头。

山景城Google总部的Building 41。来源:Thomas Hawk@Flickr,据Google的朋友说,如今地图团队已经不在这里办公,Building 41也已经多次重新装修了

2004年12月7日的TGIF之后(TGIF是Google固定的周末活动,Thank God it's Friday,员工可以聚在一起放松畅聊),某位Google早期的高层(书里没有透露名字)把Bill叫到阳台上。这位高层人士清楚Bill“身兼两职”的状况,他对Bill说:

“你们得特别小心那女人,别被她蒙蔽了。如果John Hanke不够谨慎,如果他不多留个心眼,你们都会被她拿下。”

自始至终,这位高层没有说“那女人”是谁。在黯淡的光线下,他的妻子在旁边认真点了点头。

当然,不管与谁斗,重要的问题是分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Keyhole也不例外。要想在Google生存下来,他们需要与更多团队合作,结识更多的朋友,这其中就包括Where2。

Where2比Keyhole更早加入Google,但一直没有最终成果产出。与Keyhole相比,Where2但更擅长前端的工作,比如今天地图上都默认采用大头针图标来标注,就是Where2的Jens提出来的,而没有照抄Yahoo地图的红五角星。

Jens认为,大头针既可以精确指示位置,又不会造成遮挡。Jens特别注重细节,如果你仔细看Google地图就会发现,大头针的阴影是可以重叠的,重叠部分颜色更深——不过他也笑着承认“现实中可不是这样,一束光不可能被挡住两次”。

Where2的问题在于,他们一直没有足够多的地图数据。对2004年的Where2来说,他们“守株待兔”等来了好时候。而且,Where2虽然没有数据,后端服务的战斗力却并不弱,即便是Keyhole最优秀的工程师Chikai,也低估了他们。

Keyhole的地图后台一直是他们最优秀的工程师Chikai维护的,Chikai跟Where2的工程师打赌,把Keyhole的数据全部导入,怎么着也得超过一周的时间。但是Where2的人只花了不到24小时就搞定了——要知道,这帮家伙早就在“等米下锅”了。结果Chikai只能认输,自掏腰包请Where2的人吃了顿大餐。

除了Where2和Keyhole,Google还为Google Maps配备了第三股力量,这就是Dan Egnor的团队提供的地理搜索。Dan Egnor是2002年Google编程大赛的冠军,他的作品是一个爬虫程序,四处抓取地址信息,按地理结构进行结构化。

后来Dan Egnor加入了Google,把之前的作品做成了一个项目:Google Search by Location(后来这个项目改名叫Google Local,归属到了梅姐——毕竟,这还是搜索)。

在Google Search by Location诞生之前,地址数据库的维护是相当麻烦的,需要依赖专门的公司去收集、甄别、标注、录入。

即便某家公司在网站上注明自己的地址是“xx州xx市xx街xx号”,计算机也无法识别,无法和地理位置关联起来。依靠Google Search by Location,“xx州xx市xx街xx号”就成了有结构的,可以和地理位置关联的数据,甚至你输入一个邮政编码,也可以直接联系到某个地理位置。

为什么Google会做这个项目?

在2002年左右,Google发现,所有的搜索请求中大概四分之一是与位置有关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花点力气把地理信息的搜索做得更好点?

信息的解析和结构化是第一步,怎样构筑地理数据库,让结构化的信息直接和地理位置关联起来是下一步。

从这个意义上说,Keyhole和Where2 Tech被Google看中,几乎是必然的。

有了Google Search by Location,Google Maps的使用体验就远远超过了Keyhole自己的EarthViewer,也超过同样提供Web地图服务的Yahoo和MapQuest。比如某个地址查询“Target near Sunnyvale, CA”,在MapQuest中,必须在“州”这栏输入CA,在“城市”这栏输入Sunnyvale,然后从下拉框选择查找的类型是Business,最后输入Target,才可以找到结果。

不幸的是,在没有地图配合的年代,Search by Location基本没什么价值。据Taylor回忆,当时一整天也难得有一个访问。但是有了Google Maps,Search by Location的威力就爆发出来了。Google Maps甫一诞生,使用感受就远远超过了Yahoo Maps和MapQuest,尽管它们出现得更早。

上图是EarthViewer和Keyhole 2 Pro(专业版)的操作界面,请注意右下角的搜索栏。

所以,Google Maps总共包含了三支团队:汇报给John的Keyhole,汇报给Bret(Bret再汇报给梅姐)的Where2,汇报给梅姐的Google Local。

梅姐希望John汇报给他,John不愿意这样,所以两人的关系比较紧张。实际上,这种紧张贯穿了Keyhole团队在Google的始终,最终他们选择离开也和梅姐有关。

但是,大家又都保持了足够的职业素养,关系紧张归关系紧张,项目仍然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从2004年10月Keyhole被收购,到2005年2月Google Maps发布,前后不过四个月的时间,没有足够高的合作效率是绝对做不到这点的。

按照计划,Google Maps应当在2005年2月8日早上9点发布。它能不能成功,谁也没有把握。毕竟从来没有人在互联网上做过地图,而且,当时也只能提供美国的地图而已。

为了保险起见,2月7日晚上6点50,工程师们已经把Google Maps发上线了,并且把maps.google.com指向了新发布的服务。当时Google的服务端只能整点发版(火车模型),这样就可以赶上当晚7点的发布。虽然此时还没有发布任何消息,但如果用户输入maps.google.com,是可以正常使用的。这一次,工程师们寄希望于“没有人会发现这个域名”。

2月8日早上7:45,Slashdot上已经有人在讨论新出现的Google Maps了,原来有Google的拥趸偶然发现了这个域名,并发到了Slashdot上。于是流量开始涨起来,这让运维和后端工程师们感到紧张——当时Google总共有40万台服务器,工程师们立刻开始想办法,让负载尽量均匀地分布到各台服务器上。

所幸没有悲剧发生,Google Maps的发布大获成功,用户大呼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炫酷的产品,大家热衷于在地图上做各种新奇的探索。上线第一天,Google Maps就获得了1000万PV,在Google全站的流量中,Google Maps占据了显著的比重。

来源:Google

第一版Google Maps只有美国和毗邻的加拿大、墨西哥,其它地方都是海洋。

不过,抱怨也随之而来。Google Maps最早只提供了美国的地图,其他国家业务的负责人纷纷找到Google Maps的团队,希望能在自己负责的国家提供地图服务。他们甚至积极搜罗了当地国家的地图提供商信息,让Google Maps团队接洽,以便尽快在Google Maps中看到这个国家。

对Google Maps的团队来说,新增国家固然能带来商业上的收益,却没有什么技术上的挑战,他们只需要导入对应国家的数据即可。2005年7月,日本地图上线,2005年8月,英国地图上线,然后是爱尔兰、法国…… Google Maps的人(根据收益情况)给所有国家做了个排序,照着它在全世界招募商务拓展人员。

对于Google Maps的服务端开发人员来说,下面要做的就是为Google Maps提供卫星地图,让用户可以混合查看。之前为了赶发布周期,第一版的Google Maps没有提供卫星地图,现在,工程师们要加上它了。

因为之前老大们要求买下“覆盖整个地球的地图数据库”,几千万美元花出去之后,办公室里堆满了硬盘,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处理卫星地图数据。Google甚至专门从办公室拉了一根光纤直通机房,提高传输速度。

终于, 在2005年4月4日,提供卫星地图查看模式的Google Maps发布了,它的项目名字是Google Maps with Satellite。尽管梅姐和John对这个名字各有想法,但是梅姐选择了让John来决定,而Satellite这个名字也确实符合大多数人的预期。

一周以后,梅姐给Google员工群发了一封邮件,宣布Google Maps是Google既Gmail之后又一个大获成功的产品,并特别表扬了Chikai,邀请他到自己的办公室,给了一份特别的大奖。这份奖励是什么,其他人谁也不知道。

再过一个月,梅姐又给Google员工群发了一封邮件,宣布因为Google Maps大受欢迎,提供地图服务的Google Maps团队将和提供本地搜索的Google Local团队合并,新团队的名字是“Google Local”。

这封邮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毕竟Maps是约定俗成的公认的名字,而Local往往让人不知所云。不过,支持Google Local的人也有理由,Google Maps发布之后,广告生意接踵而来,地图相关的广告叫local ad,与Google大获成功的AdWords一脉相承。

但是大家都知道,真正的问题不是名字,真正的问题是,梅姐始终没有放弃整体操盘Google Maps的念头。之前,Google主管工程的高级副总裁Wayne Rosing是支持Keyhole的,所以梅姐还有所顾忌。但是2005年,Rosing已经套现离开,Keyhole再没有了靠山。

到底是坚守Google Maps,还是易帜Google Local?这场仗,John必须自己来面对。 John告诉他的同伴们:“你们都靠边站,我来处理这件事”。

三、机缘

Jonathan Rosenberg,1961年出生,在芝加哥大学读了MBA,在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美国顶级私立文理学院)获得了艺术学士学位。2002年,他加入了Google,依靠自己不凡的洞察力和前瞻眼光,主导了搜索、广告、Gmail等多个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工作。

2005年的一天,Rosenberg和同事打篮球。在球赛开始之前他说:

“新发布的Google Maps很棒,不过还可以做得更好。我真正想要的是这样的地图:上面可以一眼看到本周末硅谷在售的所有房产,这些数据可以直接发到我的某个设备,然后我开车跟着导航直接去看房就好了。”

那是在2005年,iPhone还有2年才问世,Rosenberg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他看到了几个新玩意儿。

2004年末,梦工厂的动画师Paul Rademacher想在湾区租一套价格合适的房子。他在Craigslist上搜了几个月,在地图上标出地点和价格,等周末再去现场看。他花了许多个周末,用了许多张地图,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子。有一天他忽然想:

“这办法太蠢了。应该有统一的地图,所有待租的房子都标在上面,我可以直接按地图来搜索,一目了然。”

2005年发布的Google Maps让Rademacher眼前一亮:这就是我想要的!于是他破解了Google Maps的前端代码,刨出了地图数据,再把Craigslist上的房产信息抓过来,按对应地理位置标注在地图上。

在Google Maps发布之后三天,housingmaps.com就上线了。显然,Rademacher不过是给Google Maps包了层皮,把房产信息都标上。从技术上说,这只是个小创意,但从用途上说,这是四两拨千斤的——从来没有人想过可以有这样直观的方式来维护和查看房产信息。当天晚上,湾区已经有几千人在使用这个网站查看房产信息。Google也注意到了这个网站,在内部的邮件提及了它。

housingmap.com的界面

第二天,Google Maps的人又收到一封邮件。原来有个叫Adrian Holovaty的家伙,是个程序员兼音乐家,同样破解了Google Maps的代码,配合政府公开的犯罪记录,做出了另一个版本的Google Maps:直接在地图上标出芝加哥地区的犯罪记录分布。这个网站叫Chicagocrim.org。不用说,它也飞速传播开来,并连带出现了大量类似的项目。

Chicagocrim.org网站

“这样下去可不行!” Google Maps团队的Bret和Jim迅速意识到这点。Google Maps的前端代码被破解,会对Google Maps的基础设施和数据造成巨大威胁,而且想要破解的人还在如潮水般涌现。而在Google Maps,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些人是谁,从哪里来,想干什么。

对这种问题,Bret和Jim不是一味封堵,而是想法疏浚,所以他们一边修复系统的漏洞,一边迅速拟定了官方的Google Maps服务,让开发者可以按照预定的方式方便地使用Google Maps,同时有细致的文档可以参考。要使用此服务,开发者必须注册账号,签署协议,才能拿到访问令牌,这样就限制了恶意的滥用。

之前Rosenberg之所以会提那种要求,正是受到了这两个网站的启发。不过Rosenberg显然看得更远,在他的愿景里,地图不仅应该能标注,还应该可以和其它数据源交互,和其它设备交互。于是,2005年6月,Google 正式发布了整套的Maps API。

让Keyhole的人惊奇的是,Google Maps API竟然是免费的。要知道,Keyhole可是靠卖软件授权活下来的。如今Google Maps广受欢迎,基于它二次开发的程序和网站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怎么能免费呢?哪怕在注册协议里要求这些二次开发的网站必须把数据共享给Google也可以。按照当时的服务协议,Google是在无偿地、单向地向大家提供数据,大好的商业机会,就这样被浪费了。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佩奇、布林、梅姐、Bret的意见都保持了一致。在Keyhole的人看来,Google总是保持着一种“自由至上”的风气,故而Bret根本没想过让那些开发者跟Google共享数据。

所以,即便Yelp、Zillow、Trulia、Hotels.com等等大受欢迎的网站,甚至包括后来流行的的Uber、Lyft都重度依赖Google Maps,但Google并没有要求瓜分它们的利润。

“因为,这不符合Google的精神。”

今天看来,符合Google精神的,免费的Google Maps API,其实是Google早期联系开发者、营造社群影响力的有力工具。毕竟,当时Google还只有搜索和Gmail,虽然口碑都不错,但都不太可能通过API玩出花来。但是如今大红大紫的Mashup(服务混搭),理念上其实是和早年Google Maps二次开发的那些网站共通的。

当然对Google Maps来说,意外可以来自Mashup这样的使用方式,也可以来自竞争对手,有一些重要的机会,恰恰是在竞争中出现的。

2004年Google Maps发布之后,地图服务迅速变得热门起来。微软、雅虎都在摩拳擦掌,准备杀入这一领域。

2005年3月28日,《华尔街日报》发了一篇文章:在地图上,微软打算同场竞技。比尔·盖茨隐居了7天,读完了300页的报告,思考微软的未来。

盖茨选出了未来的重点项目:Virtual Earth(虚拟地球)。按照这个项目的说法,未来的地图服务,会提供出行指引、交通路况、实时街景,还有其它很多信息。“我很看好它的前景”,盖茨如是说。

按照报道的说法,微软上下都很重视这个项目,包括研究部门在内的多个团队已经参与其中。

这份报道让John异常紧张。因为之前,Keyhole的团队和微软打过交道。微软管理层的Vic Gundotra在微软内部演示过Keyhole的EarthViewer,甚至在微软开发者活动上做过推销。Keyhole之前还派人去过微软总部,为微软的操作系统专门优化EarthViewer,所以微软的人对EarthViewer也很熟悉。

又过了两周,在华尔街日报的Walt Mossberg组织的All Things Digital的会议上,盖茨演示了Virtual Earth的Demo。可是到了交流环节,前三个问题都是关于Google Maps的,只字不提Virtual Earth。这让盖茨异常恼火,他当场发作了:

“对对对,Google Maps是完美无缺,放心让这泡沫继续膨胀吧。Google的人什么都能干,所以别问Google的股价是多少,你们只管买就好了。”

Virtual Earth的界面 来源:Microsoft

而在Google内部,大家已经可以感受到压力。标着“加快”、“紧急”甚至是“全力配合”的邮件一封又一封地出现,预算已经很充足了,现在又加倍。人员飞速增长,Keyhole刚加入时只有29个人,6个月过去已经扩张到200人,新增人头的要求仍然获得了批准。

Google Earth的界面。来源:Google

之前,John Hanke一直处在比较尴尬的地位。名义上,他是Keyhole的总经理。但是Google Maps包含三个团队:Keyhole、Google Local、Where2 Tech。

其中,Keyhole汇报给John,Google Local汇报给梅姐(Marissa Mayer),Where2 Tech汇报给Bret(Bret汇报给梅姐)。虽然汇报线很清楚,但合作起来总有些别扭,梅姐也一直没有放弃全面掌控地图团队的想法。

现在,John和Keyhole团队看到了一个机会。

于是,他们根据自己在地图行业的经验和思考,写了若干邮件给布林、佩奇、施密特,阐述Google Maps的战略和战术。同时,John根据对微软的报道,推断出微软和航空图片和卫星图片提供商之间的合作方式和价格,并评估了这些服务商的能力。按照John拟定的计划,Google应当加速发布自己版本的EarthViewer软件,Keyhole、Google Local、Where2 Tech三个团队必须合为一体,同时必须花大力气充实自己的数据,他同时也列出了重要的地图服务提供商的名单。

到2005年夏天,所有的Google员工都收到了一封邮件:Google要新成立一条产品线Google Geo,之前的Keyhole, Google Local, Where2 Tech三个团队悉数并入。John成为这条新产品线的老大,之前Keyhole的工程副总裁Brian McClendon,成了所有技术人员的汇报对象。John的汇报对象是Google的产品战略副总裁Jonathan Rosenberg。

之前一直困扰John的他和梅姐的关系问题,现在已经彻底不存在了,梅姐已经出局,纵然心有不甘,也无话可说。

按照John的说法,在这个决策过程中,Google负责商务拓展的副总裁Megan Smith(现任美国政府的CTO)为John出了很多力。要知道,当年Google收购Keyhole就是Megan出面来谈的,在Google IPO之前,破例提前给John看Google财务状况的人也是Megan。

在成立Google Geo的决定过程中,负责人的另一个人选是Bret。按照John的说法:“我觉得Bret当然是有能力的,但是还太嫩,大概就是这样。不管怎么说吧,最后,管理层决定让我来坐这个位子。”

不是所有人都欢迎这个决定。Bret、Jens、Lars,还有很多人,都不赞同这样,他们都认为是自己创建了Google Maps。尤其是Where2 Tech,他们两年前才凑齐四个人,过了不久,其中三个选择回到澳大利亚,虽然仍然在Google,但已经脱离Google Maps。

他们的离开固然可惜,但已经不那么要紧了,因为Keyhole的人已经看到了Google Maps的局限,早就在谋划推出全新的产品了。

相比浏览器里的地图,客户端软件至少有几个方面的优势是无可取代的:迅速的响应,流畅的体验,3D地形展示功能,测距等GIS功能,本地数据的导入导出…… 所以,Google仅有浏览器地图是不够的,还需要推出客户端地图:Google Earth。

Google Earth可不是EarthViewer的简单翻版,最显著的变化是,借助Google强大的搜索功能,搜索面板从之前的多栏简化为一栏,还有强大的测距、标注工具。值得专门提到的是,Google Earth提供的卫星图像数据量是之前EarthViewer的10倍之多,支撑它的服务器也不是之前的几十台,而是几万台。

但是,这些还不够,要发布Google Earth,还有一堆问题要找到答案。

首先,新产品该叫什么名字?

地图团队希望这个产品的名字里有Google,而不是像Picasa, Blogger那样看起来和Google毫无关系。但是到底该叫什么名字呢?不少人支持Google Globe,这个名字看起来有点抽象但又包罗万象,很适合Google那种“少说话,多做事”的风格。但是,John选择了Google Earth,一锤定音。

其次,新产品该卖多少钱?

之前EarthViewer的售价是:专业版每年600美元,普通版每年79美元。Keyhole被Google收购之后,所有的价格都打了五折。但是,数据量是EarthViewer十倍的Google Earth要卖多少钱?布林和佩奇决定,免费开放!所以Keyhole的人做了个折衷,Google Earth也提供了专业版Google Earth Pro,提供了更强大的功能,每年收费399美元。不过到了2015年1月30日,Google宣布,Google Earth Pro也不再收取费用,免费开放使用。

再次,使用Google Earth要不要注册?

按照之前Keyhole的数据,访问网站的人里面,只有8%到9%会选择下载试用,因为需要注册。据估计,Google Earth的情况要好点,转化率大概会提高一倍,在16%到18%之间。但是作为对比,Picasa的转化率达到了35%左右,一个很大的区别是,用户不需要注册。

转化率高当然是好事,但Google Earth的数据量比之前的EarthViewer多10倍,需要遍布全球的数以万计的服务器来支持,而且是免费使用的。如果不需要注册就能使用,会不会导致软件的滥用,流量的爆发?

Keyhole的团队挣扎了很久才决定:Google Earth应当不需要注册就可以下载使用。

看起来,Google Earth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但是Keyhole的人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东风恰恰掌握在他们的“老朋友”——梅姐(Marissa)的手里。

事情是这样的,Google Earth要上线,就必须启用earth.google.com这个域名。启用新域名,必须得到梅姐的书面许可。没有她的许可,谁也不敢擅自作主。但是到了2005年6月27日,那个周一的中午,距离Google Earth的发布只有12小时了,无数的文章、博客、新闻组都已经准备就绪,梅姐还没有点头。不得已,负责产品的Bill Kilday只能直接冲去找梅姐。

梅利莎,我们需要你的书面许可,这样才能启用earth.google.com。

好呀,那么参加周四的UI评审会吧。你和John必须先预定日历,等确认,其他几十个PMM都是这么做的。在Google,我们都是这么做事的。

但是我们等不到周四了,我现在就需要许可。今晚9点有八家媒体要发布信息。John去纽约了,PR的人已经准备好了Google Blog的内容,程序已经部署到六个数据中心,只等发布了。

什么意思?什么叫“只等发布”?开什么玩笑?你还没有发布许可呢,你根本不可能发布!你们为什么不早点来参加UI评审会?你们Keyhole的人又搞这一套!你们这些家伙总是跟我来这一套!

梅姐的声音很大,在场的其它产品经理都偷偷离开了。但是,Bill没有离开。据他说,他完全不知道如何会这样:“梅姐在想什么?因为发布Google Earth没有提前跟她打招呼吗?还是因为John成了热门的Google Geo的老大,而她出局了?……” 无论如何,Bill没有离开,也没有动怒。

还好,梅姐抱怨了几句John和Keyhole团队之后,冷静下来说:“OK,让我看看这玩意儿。” 看完Bill的展示,梅姐给开了绿灯:“好吧,我许可发布,不过,记得周四来参加UI评审会。”

这里需要讲点背景知识。以梅姐为代表的Google“老人”一直对Keyhole的人有微词。Google都是名校毕业、聪明绝顶的年轻人,相比之下,Keyhole属于“草台班子”,人的年纪也偏大(佩奇和布林都出生于1973年,Hanke和Bill出生于1967年,之前Hanke职位的另一个人选Bret Taylor更是1980年出生)。

更重要的是,Keyhole虽然团队被收购了,但仍然在维护和销售EarthViewer。而在Google的“老人”看来,Keyhole的人会开小灶,优先把最好的地图数据留给EarthViewer用,然后才轮到Google Maps和Google Earth使用。

虽然Keyhole的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但他们没法说服Google的“老人”——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团队间的信任是多么重要,缺乏信任会带来多少无中生有的矛盾。

风波归风波,最后Google Earth还是顺利发布了。最初版本的安装包大小为28MB,Google动用了几十万台服务器来支持,其中专门用来提供地图数据的服务器就数以万计。

在发布后24小时,下载次数就超过了45万次,第28小时,下载超过了50万次。要知道,之前Keyhole团队花了两年时间,才让EarthViewer的下载量达到50万。媒体报道也接踵而来,不吝溢美之词。

Google Earth早期版本

不过乐极生悲,汹涌而来的流量终于在周三晚上冲垮了Google的防线,Google Earth“暂时无法使用”了,并且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持续“上线-下线”的命运,即便Google有几万台服务器参与支持也无济于事。到第七天,工程师才终于想到了办法,彻底解决了问题。之后每天,下载量都保持在30万到50万之间。

面对这些数字,Bill又想起了之前他和布林和佩奇的对话。

营收1000万美元,还是发展1000万用户,你们更喜欢哪个目标?

我听不懂你这个问题。

对Keyhole团队来讲,一年之后,你希望我们把营收做到1000万美元,还是发展出1000万用户?

我想,你们这帮家伙应该考虑比这大得多的问题。

即便Keyhole的人暂时还不理解什么是“大得多的问题”,也不要紧。因为他们很快会发现,Google Maps的应用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2005年8月25日,卡特里娜飓风的袭击让新奥尔良受灾严重,政府出动了大批力量救援灾民。Google Geo的团队认为,他们应当为救灾出点力。于是他们加快了新奥尔良地区的图像更新速度,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方便救灾和撤离。

他们继而发现,最快的办法竟然是通过单独的KML文件直接提供某个地点的图像,这样不必等待地图的完整更新。不过他们没有预料到的是,Google Earth以一种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救灾的效率。

事情是这样的:参与救灾的是海岸警卫队,对于地理位置他们有一套自己的体系,采用经纬度、地点坐标之类的描述法。但是民众在打电话求救时往往只能说出自己在哪条街多少号,或者“在查尔斯广场东面两个街区”之类的描述。

如果打电话给911,接线员要求“说出你的经纬度”,这是谁都没法想象的事情。然而没有经纬度,只有街区、街道、门牌的话,海岸警卫队的地面和空中救援队完全找不到方向。

不知是谁想到了Google Earth,但这个主意绝对给救灾帮了大忙。求救者发出信息之后,海岸警卫队的调度人员直接输入地址,就可以查到经纬度,救援人员能迅速定位地点。地点定位了之后,救援人员还能根据最新的卫星照片提前定位障碍物,规划好路线,这些都大大提升了救援的效率。据参加救灾的人说,Google Earth起码帮助解救了几百人的生命,所以他们希望特别感谢。

Google Earth里的新奥尔良(2018年)

这当然是宣传Google Earth的好机会,Keyhole的人也看到了这个机会。但是,Google的人从上到下,都不希望借用这个机会。

“不,这不是我们做事的方式。我们不愿意蹭这样的热点,把自己塑造成幕后英雄,佩奇和布林也不会同意的。”

不愿意宣传,并不代表Google不愿意参与这样的事件。

2005年,一名叫Rebecca Moore的女性环保人士联系到了Google Earth团队,表达自己的谢意。Rebecca Moore为了保护圣克鲁斯山(距离Google总部只有一个半小时车程)的植被,一直在与木材公司斗争。木材公司给当地居民的公开信中承诺,伐木活动只会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并标注了伐木的区域。

之前,环保人士没有办法准确监督木材公司是否履行了承诺,因为实地测量的要求太高了。但是现在,有了Google Earth提供的卫星地图,砍伐范围一览无余,再没有任何遮挡,也不可能存在争议。甚至连木材的运输方式,运输路线都被记录在案,Moore等人制作了3D演示,详细说明了木材公司的所作所为。在小镇的听证会上,后续的伐木计划被当场拒绝了。

Google的人知道这件事之后,并没有选择避嫌,而是大方将Moore招募到公司内。Moore汇报给Brian,带领一支团队发掘Google Earth在环境方面的各种用途。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希望“为地球制作一张鲜活的、实时更新的仪表盘”。

其实,Google Earth的用途不仅限于环境保护,新物种、新海岛、物种的迁徙等等。随着用户的增加,层出不穷的用途被发掘出来,甚至还有段传奇经历被拍成了电影。

Saroo Brierley出生在印度,五岁时误登上一列火车,从此与家人失散。火车带着他穿越了整个印度来到了加尔各答,后来他又被澳大利亚的夫妇收养。成年之后,Saroo依靠Google Earth提供的信息,历经磨难,最终找到了自己出生的家庭。

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A Long Way Home。派拉蒙影业把它拍成了电影,取名《雄狮》。2016年,《雄狮》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有观众打趣说,这“纯粹是Google Earth的宣传片”。

《雄狮》剧照 来源:cinema.mu

2011年,Google Earth团队再接再厉,推出了Google Ocean。这一次,地图不再局限于海平面以上的部分,还包括了水下的信息,你可以看到水下的景象,还可以看到海床。

Google Ocean的水下3D视图

今天Google Ocean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产品,而是合并到了Google Earth。如果你访问Google Earth,选择Ocean View,就可以看到海平面下的信息。

四、输赢

虽然Hanke已经成为Google Geo的总负责人,但是梅姐(Marissa Mayer)始终没有彻底放弃对Maps的想法。2006年,Google Maps的名字问题再一次浮现出来。

Google Maps的名字虽然定了,但Google的广告销售还是Adwords,地图对应的广告叫local ads,也叫Google Local。但是各国的销售团队反馈说,Google Local这个名字不好用,容易引起误解,比如西班牙语里没有直接对应local的单词,在这些地区,Google Local就很难理解,甚至不少人误以为这是Google Loco(Loco在西班牙语的意思是“疯子”)。故而梅姐提出,Google Maps和它的广告密不可分,应当有统一的名字。

这是个大问题,涉及到品牌认知和营销预算,谁也不敢轻易做决定。梅姐给了三个选项:Google Local,Google Maps,Google Maps and Satellite。

Keyhole的人心想:如果二选一当然不必担心改名,但如果要三选一,Google Local的胜算就会大不少。赞成Google Maps的人,一部分更习惯Google Maps的,一部分更习惯Google Maps and Satellite。

如今提供三个选项,这些人有可能会被分化瓦解。所以他们提出,还应当加上一个选项:Google Local and Satellite。梅姐同意了。

最终决定名称的会议是由Google的七位高层参加的:CEO Eric Shmidt,产品副总裁Jonathan Rosenberg,广告副总裁Jeff Huber,Marissa Mayer,John Hanke,还有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不过当时,John正在巴黎开会,所以缺席了。

最终结果确定是Google Maps。

经历了这一次事件,Keyhole的人不希望以后再为命名的事情纠缠了,他们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Bill花了1300美元,专门定制了一块粉色石头,上面刻着:Google Maps。

这块石头至今仍然保留在Google Geo的办公室里,来往的人都可以看到。它不只是一块Logo,更是一个宣誓:Google Maps这个名字,已经被刻在石头上,永远无从更改了。

这块石头的照片不好找,网上全搜不到,我认识的Google朋友都不在Geo部门(似乎华人很少?)。最后我联系了Never Lost Again的作者Bill Kilday,他非常热心地提供了照片。

五、SketchUp

2004年,美国政府和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开始举办关于汽车的挑战赛(DARPA Grand Challenge),参赛的车辆必须是自动驾驶的,而且中途必须在莫哈韦沙漠中行驶140英里。2004年,自动驾驶技术还相当初级,没有一辆汽车能够完成全程。

2005年,斯坦福大学的参赛车辆Stanley跑完了全程,击败了其它195辆车,获得了冠军。Stanley其实是辆大众途锐,车顶上装备了五台激光雷达,用于识别外景,生成3D图像。

在2006年的CES大会上,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与Stanley一同登台,并讲解了Stanley的原理。显然,对自动驾驶来说,光有地图是不够的,还必须配合3D建模。

这时候,一家叫@Last Software的公司进入了Google的视线。Keyhole的人早就知道这家公司,某种程度上他们和Keyhole一样,用软件把复杂专业的工作简化,让普通人也能玩得转。

@Last Software的软件专门用于3D建模,但是他们的用户分布广泛,除了大家都能想到的建筑行业之外,电影摄制组、剧院、木工,都用它来做设计。之前,Keyhole的人就用@Last的软件来生成某些不友好区域的3D地形。

2006年初,因为要搞3D建模,John把@Last的CEO Brad Stein约过来,给Google的老大们做次演示,希望达成合作。

当时谢尔盖·布林正被私事困扰着,他想在情人节那天送自己女朋友一份礼物,是“两颗心联在一起”的3D雕塑,但他怎么也做不好模型。看完Brad的演示,布林提出了他的问题,于是Brad现场动手,5分钟就完成了3D建模。这个叫SketchUp的软件让布林大感神奇。

“或许,我们应当把你们公司买下来?”

当时,Brad、John和在场所有人,都觉得布林在开玩笑:本来只是在谈合作而已嘛。过了几个礼拜,John约了布林、佩奇、施密特一起看看购买@Last的软件的计划。

2006年3月,Google收购了@Last Software(据说收购价为4500万美元)。今天,SketchUp已经是大受欢迎的软件,设计师可以直接用它来表达创意,当场与客户沟通。许多普通人甚至只学了半小时,就能用它做家庭装修的方案。

今天你打开Google Earth,会发现图像不只是死板的卫星或者航空照片,当你改变视角的时候,建筑的视角也会随之变化——也就是说,Google Earth中的众多对象都已经完成了3D建模。你现在知道了,在幕后默默支撑的,正是发源于SketchUp的技术。

补充:2012年的一篇报道显示,Google Earth中的3D建模已经不再使用SketchUp的技术,据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建模数据不统一,有时是卫星图片,有时是航拍图片;

    建模方式不统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模方法;

    不同的人,建模的质量差异很大;

    不是所有建筑都有建模,同一个地区可能有部分建筑完成了建模,部分没有;

    3D建模的建筑地点经常不准确;

所以,Google已经采用了新一代的3D建模方法,即立体摄影测量(Stereo Photogrammetry)。简单说,就是比对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构建3D模型。Google只需要让飞机以不同路线飞过,取得不同角度的高分辨率照片,系统可以自动构建3D模型。

如今Google Earth中的3D模型,地图不再是死板的图像,用户可以自由转换视角。比如这几幅图片就是旋转视角看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感受完全平滑的,这就是3D建模的威力。

六、“我”登场了

2006年,因为看到了Stanley的成绩,看到了佩奇在CES上的演讲,许多公司开始联系Google Maps,希望做点事情。其中有大众、丰田、福特这样的整车制造商,也有其它的公司,比如Garmin(佳明)。

2006年,Garmin找到Google Maps的人,展示了一台神秘兮兮的设备:一台外置的GPS,塑料外壳涂成蓝灰相间的颜色,大小和一盒扑克牌相仿,没有屏幕。要使用它必须先用手机做蓝牙配对,于是手机就可以获得当前的经纬度,然后在手机上(当时流行的还是黑莓)打开Google Maps,你会发现:地图上出现了一个蓝点。这个点,就是使用者当前的位置。

这张图是Garmin的GPS 10外置蓝牙GPS。因为书中没有写明型号,我搜索2006年之前的Garmin产品,只有这款比较符合描述,猜测是它。

对当时在场的所有人而言,这无异于平地惊雷。在之前,哪怕Google Maps做得再好,都和使用者的具体位置无关的。充其量,纽约的使用者一开始能看到纽约全图,华盛顿的使用者一开始能看到华盛顿全图。

要准确知道“我在哪里”,用户还得手动输入自己的地址来搜索,才能定位到自己的位置。但是就在蓝点出现的一瞬间,地图“活”起来了,闪烁的蓝点让使用者清楚意识到:原来这就是我,原来我真的在地图的世界里。

这张图是黑莓手机上的Google Maps,右边屏幕上出现了蓝点。

然而,当时GPS的使用并不让人乐观。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移动电话流行起来,让民众拨打报警电话方便了许多,但911同时发现,许多报警人并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位置,这给救援带来了很大的困扰。1996年,FCC强制规定,未来手机运营商必须能定位报警人的经纬度,2000年开始,必须能向911传输报警人的准确位置。

但是直到2006年,推进情况也不容乐观,虽然手机制造商迫于规定不得不添加“应急”的GPS功能,但没有哪家制造商愿意随时开启自己的GPS功能,也不容许通过第三方软件开启,因为当时的GPS方案太费电了。

正因为这样,Garmin的人才神秘兮兮地搞出这台能持续GPS定位的设备。不过他们不知道,在加州的库比蒂诺,还有一家公司也在动同样的脑筋。

现在所有用过手机地图的人都知道了:“我”就是地图上的蓝点。如今,Apple内部甚至有一支专门的力量,名字就叫“蓝点团队”(the Blue Dot Team),专门研究实时定位功能,Google内部也同样有专门的研究队伍。但是谁会想到,今天大家认为习以为常的小蓝点,当年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费尽周折才诞生呢?技术的进步,有时候就是这样曲折。

Updates:Apple最新(2018年9月)推出的iOS 12中增加了一个特性RapidSOS。有了它,iPhone用户在拨打911时,地址会“安全而且自动地”发送到911。

七、Google I/O 的雏形

如今大家都知道每年一届的Google I/O,这是开发者的盛会,Google会在上面发布新产品,与开发者们密切交流。但是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最早Google I/O的想法也与地图有关。

Google I/O 2017。来源:engadget.com

Google Maps发布之后不久,因为提供了大量的API,而且是免费提供,所以吸引了大量的爱好者,甚至狂热粉丝。负责产品和营销的Bill想,既然不能直接从这上面赚钱,那么举办一场Google活动营(Campus),吸引工程师、开发者、设计师来使用Google Maps API,也是挺不错的。但是Bill自己也没有把握,毕竟在这之前,Google只主办过小型见面会和黑客马拉松。活动营这回事,对Google来说也是头一回。

这次活动获得了批准,吸引工程师、开发者对Google来说是很棒的事情,不过Google没有预算为这次活动造势。但是,纯粹为技术人提供的活动,本身并不需要多少钱。Geo团队的Bret Taylor(还记得吗,是梅姐的爱将)对这次活动特别热心,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

2006年6月11日,Google Geo Developer Day如期举行。从目前网上能搜索到的资料来看,到场的300多名热心粉丝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Google Maps工具集的问题,geocode缺少文档,KML的使用疑惑…… 这场面震惊了到场的“三巨头”: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埃里克·施密特,他们深切体验到了开发者的热情和期待。

更奇妙的安排在当天下午,Bill邀请大家来到Google Geo团队所在的41号楼外面,在草坪上或坐或躺,自由交流。Bill没有说的是,他早就安排了拍摄高分辨率航空图像的飞机当天下午途径Google总部。

这样,Google Maps的开发者们散步在草坪上的画面,就被拍摄到航空地图里,稍晚时候可以在Google Maps中看到。无疑,这引发了新一波的高潮。

鉴于这次活动大获成功,Google在2007年又主办了一次开发者大会,主题不限于Google Geo,还包括了Gmail、Web Tookit等等。再往后一年的2008年,Google把系列活动拓展为Google I/O,全方位讲解Google的各种技术、产品、战略。

如今,每年一度的Google I/O大会成了无数开发者的节日,每年的抽中Google I/O大会门票的开发者,都为自己的好运气高兴不已。

八、4000杯拿铁

2006年10月,John收到一封邮件:Hi John。我在想,我们有没有机会见面?--史蒂夫·乔布斯。

对John来说,史蒂夫·乔布斯是他大学时代就崇拜的技术天才,但是,乔布斯为什么会给他写信?这该不会是什么钓鱼邮件吧?过了一会儿John的电话响了,对,就是乔布斯打来的。坊间流传,苹果在秘密研发一种设备,这到底是什么呢?它和地图有什么关系?没有人知道答案。

2006年10月31日,乔布斯带着苹果的软件负责人Scott Forstall来到Google,他们展示了一台全新的设备,这台设备上已经有移动版本Google Maps的前台。乔布斯想要的是让苹果的研发人员可以接触到Google Maps的后台数据,这样才能把地图、导航、本地搜索、定位等等功能都搬到新设备上。

乔布斯同时警告说:参与这个项目的Google员工必须高度保密,绝不能泄露任何关于新设备的消息。在Google内部,开发移动版Google Maps的主力是Zipdash的团队(这个团队2003年就在做移动设备上的地图,后来被收购,我们之前讲过他们的故事)。

于是双方形成了一种非常诡异的合作:苹果需要Google Maps的后台接口,但不能说这是做什么用的;Google Maps要为苹果做各种优化,但不知道具体用在什么设备上(知道了也不能透露给其他人)。总之,经过乔布斯和John的努力,Google Maps为苹果开辟了一块“特区”,终于合力完成了这个项目。

在Google这边,参与开发还有Jeff Hamilton,他来自Andy Rubin的团队,而Google的Android正是Andy Rubin的团队的作品,乔布斯对此颇为介意。不知道Hamilton到底有没有把iPhone的细节告诉Android开发团队,至少在Google Maps这边,他始终含糊其辞,说自己在开发“手机上的软件”。

要知道,那个年代还是功能机的天下,最“智能”的手机是装有全键盘的黑莓手机。而当时身为Google CEO的埃里克·施密特,尽管是苹果董事会的成员,也不知道这个项目的存在。

2007年9月7日,在足以载入史册的苹果发布会上,乔布斯公布了第一代的iPhone,从此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时代。同时,他也专门演示了移动版本的Google Maps。点击打开,自动通过GPS定位,搜索“Starbucks”自动找到附近的星巴克…… 在掌声和尖叫声中,乔布斯现场为观众订了4000杯咖啡。

乔布斯要展示的还不止于此,他切换到卫星地图模式,一会儿看看埃及金字塔,一会儿看看巴黎埃菲尔铁塔,最后来到发布会的所在地:旧金山的Moscone Center。面对观众的惊呼声,乔布斯微微一笑:很不错吧?

Google Maps for iPhone一推出就大受欢迎,而且热度持续上升。在之前,Google Maps的用户平均每一两周才会用一次Google Maps。但是有了iPhone,Google Maps的打开频率变成了每天1到2次。

换句话说,大家逐渐开始习惯,随时随地使用Google Maps。在一个月内,Google Maps for iPhone的流量就超过了所有移动版Google Maps的流量总和。在18个月内,Google Maps for iPhone的流量已经超过了所有PC版本的Google Maps。

看到智能手机给软件(包括地图)的使用打开了全新的世界,Google也决心下大力气开发移动版软件(如今大家都知道,这东西叫App)。他们招来一个在微软工作了十五年的高级人才Vic Gundotra(之前讲过微软的地图Virtual Earth,提到过这家伙),让他负责各种移动版软件的开发。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Gundotra和John的工作存在重叠:当时大红大紫的Google Maps for iPhone,它到底属于John呢,还是属于Gundotra呢?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影响最终决定的不是John也不是Gundotra,甚至都不是Google的人,而是乔布斯。

如果那个该死的Gundotra敢来苹果总部,我一定要亲手把他给赶出大楼。直接说吧,我根本不想让这家伙靠近苹果总部一英里之内!

九、闭环

如果之前Google Maps所做的一切,大都符合普通用户的直觉经验,能够简单感知的话,Ground Truth项目则真正代表了Google的野心:把物理世界装进去,让物理世界可以搜索。要了解Google Truth,还得从历史说起。

2007年iPhone面世之后,2008年Android也面世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地图业务也在高速增长。通常,互联网公司很擅长解决规模的问题,只需要简单增加机器就可以,成本并不会随业务规模增长而飞速上升。不幸的是,地图业务不是这样。

Google Maps所有关于道路的数据,都来自荷兰的Tele Atlas和美国的Navteq两家公司。所谓道路数据,指的是单行、限速、限高、车道数量等等。以前,每个国家都有几家公司做这种业务,每家公司都有众多数据标注人员,负责标注各种数据,保持数据库的更新。到了2008年,此类公司不断集中,Tele Atlas和Navteq成了统治世界的两大巨头。

既然身为巨头,当然不会放弃攫取利润的每一个机会。掌握了道路数据,就掌握了车载导航仪市场的命脉,车载导航的市场正在爆发式增长。Tele Atlas和Navteq指导,虽然Google Maps是它们的大客户,但不是唯一客户,而且,它们也很恐惧Google的技术能力。

不止如此,市面上的其它导航仪厂商,比如Garmin, Tomtom等等对Google Maps也非常紧张,从这个意义上说,Tele Atlas和Navteq的利益是一致的。

这样,Google Maps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随着用户数的飞速增长,获取道路数据的成本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因为道路数据的计价并不是按数据容量来,而是按数据使用量来。

换句话说,某份数据被浏览了一次,就收一次钱,再浏览一次,再收一次钱。Google Maps追求的是流畅、生动的操作体验,所以需要大量的数据。也许你只是在Google Maps或者Google Earth里简单拖滑了几下,Google要付给Tele Atlas和Navteq的钱却在哗哗增长。

2008年,因为成本高企,John和Daniel去Navteq谈判,要求改成固定费率。但是谈了48小时过去,Navteq仍然坚持高昂的价格,这还不包括导航功能。于是John和Daniel换了策略,打算收购Tele Atlas。等待他们的是Tele Atlas的投资机构给出的数十亿美元的报价,而且还不是“一揽子”方案,数据的使用仍然有诸多限制。

上面提到,2007年,斯坦福大学研究无人车的Sebastian Thrun和他的团队加入了Google,他们把街景业务做起来了。2008年,Thrun有了个新的想法,他找到Google Geo负责技术的Brian说:“没准,我们可以直接从街景数据里直接提取道路信息?”

街景团队每年投入在几千万美元,但是如果能直接从街景数据里提取道路信息,就可以为公司节省下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而且好处不只有省钱,还可以大大提升地图更新的速度。

如果道路数据掌握在Tele Atlas和Navteq手里,Google Maps的用户发现标注错误,比如本来不应该是单行的地方标注了单行,他们只能报给Google,然后Google报给Tele Atals或Navteq,公司再安排对应的标注人员去勘查、核对,如果真的需要修正,修正之后再更新到公司的数据库里,然后同步给Google,这样Google Maps的用户才能看到。

这个流程实在太漫长,按照职场的经验,一旦流程涉及的环节太多,效率和准确性必然下降。普通用户或许还能忍受,但Thrun和Levandowski领导的自动驾驶团队当时自动驾驶团队已经有90人,地图的准确性、及时更新,对他们来说至关紧要,绝不能忍受那么漫长的流程。

2007年末,Google已经开始使用街景数据核对商户的地址。如果商户告诉Google,自己的地址被标错了,那么Maps团队就会直接调用街景的数据,核对并更正。在这个基础上,Thrun打算更进一步:直接从街景数据中提取道路信息。或者说,直接从街景数据中还原所有的地面信息。

在Thrun游说John和Brian之后,2008年,Google正式启动了这个项目,它的名字很直白:Ground Truth。

Ground Truth,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它的愿景远远超过了之前的Google Maps,更符合拉里·佩奇最初的想法:让物理世界可以搜索。这个目标当然需要巨额投入——为了维护准确的道路信息,以前需要成千上万名人来做绘图和标注,现在起码也需要数千人(正式的称呼是“操作员 oprator”)来维护。这个项目一旦开始,就不可能再有回头的机会。

拉里·佩奇承诺,对Ground Truth“支持五年”。2008年夏天,他下达了项目启动的命令。

Ground Truth当然很好,但这是个前无古人的项目,没有人知道到底要怎么做。Ground Truth团队做的第一件事,是开发标注平台,它的名字叫Atlas(巨人)。它有点像Esri的专业软件,但为Google Geo团队的具体情况做了很多的改进。据看过它的人说,其界面有点像三款软件的混合:Google Earth,Street View,Adobo Illustrator。使用者可以直接在地图上画线,添加注释。

Ground Truth所用软件Atlas的界面

Atlas的数据来自Google Maps、Google Earth,还有TIGER(Topologically Integrated Geographic Encoding and Refrencing,拓扑统一地理编码参考文件。199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用于支持人口普查程序和进行调查分析所使用的数据结构。

TIGER文件包含街道地址范围和调查区边界。这种描述性数据被用来把地址信息和普查数据与图层特征联系起来),以及最新的航空、卫星地图。虽然据Ground Truth的人说,TIGER的数据质量比较差,但它们是免费的。

Ground Truth的操作员把各种来源的道路数据对齐

这些数据在Atlas中混合起来,首先用计算机处理,识别出街道和地址的铭牌,以及限速标识、学校标识、车道数目、左转-右转闲置……等等等等,识别出的每一处信息都需要综合多种数据进行核对。

比如识别出某处标有单行标识,而且路上所有车都驶向一个方向,那么这个识别应当是对的,反过来,如果有单行标识,但路上有双向的车流,这个识别多半有问题。

人工标注的道路编号和行驶方向(红色为禁行)

因为机器识别不够智能,不够准确,Atlas项目还需要人工干预,大量的人工干预。

不久,Google总部的45号楼里秘密搭建了Ground Truth的工作室。与一般办公场所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办公座位,桌子上只有一排又一排的电脑,员工甚至都没有座位。

每天三班,每班8小时,一批又一批的操作员进入工作室标注、核对地图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所有的操作都对主管透明,所有的电脑都只能运行Atlas而不能运行其它软件,所有的员工都不能带手机进场。

最初,Ground Truth项目雇佣了200名操作员,很快扩张到500人。然后在过道里增设了更多的桌子,更多的电脑。继而人员扩张到2000人,再扩张到5000人……

左图是机器生成的路径,右图是人工修正之后的路径

到2009年夏天,Ground Truth项目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但数据还不够好,还不足以替代Tele Atals和Navteq的数据。所以,John还得忍受两大巨头的傲慢和挑剔:“今年还按去年的价格来?只要你们动一动念头,今年就免谈。” Tele Atlas不但要求高价,而且提出:要续签就必须续签两年。

但是Tele Atlas和Naveteq不知道,它们的要价开得越高,Google搞Ground Truth的动力就越足。这中间,Tele Atlas大概感知到了一点什么,所以试图在合同中加入条款,禁止Google自己搞道路数据,但是John和Daniel当然不会同意。

合同的拉锯一直延续到2009年秋天,终于要签字了,Google邀请Tele Atlas的人参观Google在瑞士苏黎世的办公室。那里,室内有一根滑杆从5楼直通1楼,平时员工可以玩消防员的游戏,从5楼抱住滑杆,就直接滑到1楼。

Google邀请Tele Atlas的人一起玩这个游戏,CEO同意了,但作为谈判主力的营销负责人De Taeye拒绝了,于是大家继续谈。终于有一天,他让步了:“好吧,我从这里滑下去,然后就签字。”

合同终于签订了,六周以后,De Taeye应邀来到谷歌山景城总部参观。在所有人的职业生涯里,大概没有人有比这更悲惨的经历了:他亲眼看到了功能接近完备的Ground Truth。

更糟糕的是,按照Google和Tele Atlas的合同,收费单位不是地图数据量而是使用次数,不过Google没有“义务”使用这些数据。John同时故作轻松地告诉他:“我们打算在三天内,把Ground Truth的能力应用到Google Maps和Google Earth在全世界的服务里。”

后来每次回忆起这段经历,John都特别得意“就好像跟人在打扑克,而你知道自己手里握着王牌”。

此后,Google Ground Truth再接再厉,朝着“让物理世界可以搜索”的目标不断前进。如今,有赖于Google强大的计算能力,专业的操作团队,用户在Google Maps中反馈的错误标注,几分钟内就可以被核实、修正,然后同步到全世界所有的Google Maps使用者。

耗资9.66亿美元收购Waze之后,Google可以把交通事件(事故、临时管制等)以近乎实时的速度推动给用户。耗资5亿美元收购Skybox Imaging之后,Google具有了自己发射卫星的能力,虽然它从来没有公布过自己的卫星数量……

十、尾声

2010年10月,拉里·佩奇给所有Google员工发了一封邮件,宣布组织架构重组:Google搜索的熟悉工程师Udi Manber升任产品管理和工程的总负责人。而在之前的分工里,梅姐主管搜索的产品,Udi Manber主管搜索的技术,现在,Udi Maner已经统管了一切。那么,梅姐怎么办?

在这之前,梅姐已经给John打过电话了。梅姐告诉John,组织架构将有大的调整,Udi Manber的地位更加巩固,而梅姐相对边缘化。

John,以前我只花了5%的精力在Geo团队,现在,我希望花上100%。我希望你留下来,我希望我们可以和睦相处。

梅丽莎,这是个好主意。

之前,梅姐和John的关系已经缓和,大家建立了日常的交流,梅姐甚至邀请John去参加了她的婚礼。但是放下电话,早已心生退意的John想:是时候离开Google,去寻找新的方向了。

六个礼拜之后,梅姐召集Geo团队,宣布她将成为负责人,同时,她公布了John要离开的消息。

再过不到两年,2012年7月,梅姐宣布离开Google,赴Yahoo任职。

而Google Maps还在继续进化,继续为千百万用户服务。

【本文作者介绍:余晟,多年来一直在互联网行业从事研发和技术管理工作,喜欢探索新鲜事物,追求有意思的生活方式,业余写作和翻译了若干技术书籍。】

《谷歌方法》将会纳入钛媒体Pro版书库,敬请大家关注前沿书库的上新动态~每位Pro专业用户一年可以在书库中任意选择三本书,由钛媒体免费赠送哦~点击链接、登录,进入“前沿书库”选书:http://www.tmtpost.com/pro

人工智能相关好书:http://www.tmtpost.com/3122712.html

创业事项相关好书:http://www.tmtpost.com/2788508.html

培养领导力相关好书:http://www.tmtpost.com/2678549.html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99种堪称神器的电脑软件,不用不知道,一用就上天了

还在抱怨你的电脑不够好使?每次一到关键时刻就找不到合适的软件?那都是因为你还没看过这篇推送。今天,计算机大牛就来给大家推荐他所用过的99个电脑神器,保证分分钟让你的电脑能力提高一倍以上。究竟都有哪些有意思的软件入选?laptop党快来围观吧

文|居里安同学,我觉得还可以再抢救一下

1.Raindrop.io:这个我自己试用了一个多月之后才来跟各位报告——它真的太好用啦!这是一个在线书签(我就是这么喜欢这种东西……)各种浏览器插件一个不少,书签分组和打标签功能一应俱全,手机客户端也很棒,完美支持中文,从各种来源导入也很方便,连接速度还很快,简直了。

【Web / Chrome / Opera / Firefox / Android / iOS】

2.WinZip中文免费版:跟着WinRAR之后老冤家WinZip也对中国免费了。作为老牌资本主义收费软件能卖到现在自然也是有几把刷子,可以试试。

【Windows】

3.QQ轻聊版官方网站:QQ应该是大多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然而PC版广告着实太多,那么就用官方的轻聊版吧,尽管更新可能慢一点,但是没有广告呀。

【Windows】

4.免费下载百度文库文档、免注册、免登录、免财富值:我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很久没用过,现在要注册,不上图了)。

【Web】

5.维棠 - 全新的视频体验:秒杀各类视频网站的下载器(去找第三方做的绿色版吧……官方广告太多了)。新版界面终于摆脱上世纪风格了,蛮方便的。

【Windows】

6.FLVCD - 硕鼠官网|FLV下载:维棠有时还是会下载失败,那么推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硕鼠好了,丑一点就丑一点吧……成功率比较高。

【Windows / Mac / Android】

7.Internet Download Manager: the fastest download accelerator:将下载速度提升到带宽极限,(同时)嗅探、下载一切视频。(收费)(很久没用过了,不上图了)

【Windows】

8.Piriform:梨子公司,出品享誉世界的小工具:

CCleaner:全球下载超过1000万次的磁盘清理工具;

Defraggler:磁盘整理;

Recuva:数据恢复

Speccy:电脑硬件信息。

【Windows】

9.JetClean | Improve PC Performance and Protect Your Privacy, Free Download:另一个简单全面的清理工具,小巧,强大。(很久没更新了,不上图了)

【Windows】

10.Portable Software For USB Flash Drive: Lupo PenSuite:便携软件启动器,可以装在U盘也可以装在电脑里,快捷方式都是相对路径的,想要移动到到哪里都可以(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快捷方式失效了)。

【Windows】

11.PortableApps.com:PortableApps网站专用便携软件启动器,便携软件也能智能更新了。

【Windows】

12.sendtosendto:可以为右键“发送到…”增加自定义程序,小工具带来大便捷。

【Windows】

13.BenVista PhotoZoom Pro 6:神奇的图片放大工具,让你的图片放大后依旧清晰。(收费)

【Windows】

14.Caesium | Free Image Compression Tool:神奇的图片压缩工具,让你的图片压缩后依旧清晰。

【Windows】(另有用于无损压缩的CaesiumPH,可支持Windows / Mac / Linux)。

15.Inpaint photo restoration software:神奇的图片去水印工具,方便快捷,完美无瑕(收费)。

【Windows】

16.ShiftN:矫正照片中的建筑物倾斜,德国出品小工具。

【Windows】

17.Professional Office add-ins and tools for Office 2013, 2010, 2007 and 2003:为Office增加多标签功能。

【Windows】

18.RIME | 中州韻輸入法引擎:神奇的输入法,两岸三地简体繁体拼音注音五笔仓颉……总有适合你的方案。告别广告一堆又卡的不行的某狗吧。

【Windows / Mac / Linux】

19.Preme for Windows:系统增强工具,增加很多人性化的小功能,个人尤其喜欢一键窗口置顶的功能。简单的设置界面也漂亮,无各种打扰,不建立任何快捷方式,非常良心。

【Windows】

20.Time management software:分秒不漏的记录你在用电脑的时候到底在干什么,可以自动分类各种操作,形成统计报表。督促自己干正事的利器。另附善用佳软链接:ManicTime:优秀的个人时间追踪/分析软件(深度使用指南)

【Windows】

21.分区助手,免费易用的磁盘分区工具:国产良心软件的代表,用来调整分区从未出过任何问题。

【Windows】

22.易我数据恢复向导:国产良心软件的代表。数据恢复能力出乎意料的强(易我的分区管理大师就差一些了,不如上面的分区助手)。

【Windows】

23.Q-Dir the Quad Explorer for Windows:一个资源管理器,用它的唯一理由就是有四个窗格,太方便了。

【Windows】

24.Hornil - StylePix:界面类似Photoshop,功能类似Photoshop,虽然比较简易,但启动迅速,是简单作图时的优秀替代品。免费。

【Windows】

25.FastCopy:一个字就是快(换装SSD后许久未用,不上图了)。

【Windows】

26.CintaNotes - Note Taking Software:富格式的纯文本笔记软件(看起来很玄,但确实是纯文本输入,可以自动识别纯文本中的超链接),简单粘贴一段文字作快速记录极其方便。

【Windows】

27.PDF Shaper - Merge, Split, Convert PDF and Extract Data:功能齐全的PDF工具箱,包括合并、分割、转换格式、导出数据、添加水印等,可以批量操作。

【Windows】

28.Ad Muncher: Free ad blocking for all browsers:大奶牛,富有盛名的广告拦截软件。历史悠久,口碑极好。现已成为免费软件。

【Windows】

29.SageThumbs 2.0.0.22 [CherubicSoft]:资源管理器插件,可对图片进行多种右键操作,包括预览,裁剪,转换格式,设为壁纸等。可以大幅度提升操作效率的小工具。

【Windows】

30.Universal Extractor:强大的资源提取工具。除了解压常规的压缩文件,还可以从可执行文件(exe)、微软安装包(msi)、2007版Office文档(docx、xlsx、pptx)等许多其他类型的文件中提取资源。

【Windows】

31.Mp3tag - der universelle Tag Editor (ID3v2, MP4, OGG, FLAC, ...):用于修改MP3文件ID3-Tag信息,即曲名、演唱者、专辑、年月、流派、注释等。ID3-Tag信息完整的歌曲,不仅看起来整齐优美,同时也便于整理、存档。

【Windows】

32.OX163网络图片下载器 软件首页,搜索数据库、外部脚本更新与下载:网络相册批量下载。

【Windows】

33.Download Icaros:让资源管理器能够显示所有视频格式的缩略图。

【Windows】

34.Media Preview:也是为音、视频添加缩略图。BabelSoft / 博语软件

【Windows】

35.Tracker Software Products :: Product:著名的PDF X-Change Viewer,没想到它打开PDF的速度这么快。

【Windows】

36.Stellarium:看星星,看月亮,88宫星座图……性能优异的天象模拟软件,与天文馆一致的体验。开源软件,多平台支持无压力。

【Windows / Mac / Linux】

37.Listary - Fabulous search utility:著名神器,资源管理器插件。在任何目录下均可直接打字展开全局文件搜索,在文件上传/下载时提供方便的全局搜索框,在不想层层跳转到需要上传文件的目录时切换一下资源管理器窗口上传窗口就能自动定位……还有很多功能,请自行体验吧。

【Windows】

38.Namexif: Rename EXIF Photos:将照片根据EXIF信息进行重命名,以便于整理,分类存档。

【Windows】

39.BOINC - 中国分布式计算总站:为科学研究提供电脑的冗余性能,为人类的发展添砖加瓦。

【Windows / Mac / Linux / FreeBSD】

40.SAO Utils – SAO风格启动菜单开发日志:国人开发,有史以来最酷炫的程序启动菜单。

【Windows】

41.Print Conductor:在不打开文档的情况下,批量打印多份文档。

【Windows】

42.Open Freely:可以打开100 种格式的通用文件查看器,要将一部新电脑快速投入使用的好工具。还有:Free Opener - Open Over 80 Different File Formats For Free!:支持超过80种格式的通用查看。

【Windows】

43.按键精灵_按键精灵官方网站:鼠标手的救星,录制键盘与鼠标的操作,将人从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Windows】

44.Resource Hacker:直接就能修改Windows可执行文件和资源文件。

【Windows】

45.排版助手(GIDOT TYPESETTER) 官方网站:很好用的文本整理工具,拿来处理各种文本混乱问题非常好使。作者@Mr.Gidot也来到了知乎,感谢。

【Windows】

46.Windows Firewall Control:Windows自带防火墙其实挺好用,只是可用的操作选项太少,WFC可以提供一个更具可操作性的界面,让防火墙配置起来更顺手。

【Windows】

47.DisplayFusion: Multiple Monitors Made Easy! • Binary Fortress Software:一个显示增强工具,主打多显示器易用化,同时也有很多其他的功能。

【Windows】

48.影子系统PowerShadow官网——影子系统PowerShadow唯一官方网站:影子系统,创造虚拟环境,可自定义的自动还原。现已完全免费。

【Windows】

49.Greenshot - a free and open source screenshot tool for productivity:简单易用又顺手的截图工具,而且还开源免费。

【Windows】

50.Cmd Markdown 编辑阅读器:不错的Markdown编辑器,提供了与一般文本排版软件类似的工具栏,非常适于初学者上手。有在线版和客户端,能够云端存储.md文档。

【Web / Windows / Mac / Linux】

51.GeoGebra:几何画板的最佳替代品,功能全面超越,免费开源,多平台支持,简单易学,应用广泛的数学绘图软件,小学生也能轻松应用解数学题。

【Windows / Mac / Linux / iOS / Android】

52.YoMail 更高效:能够完美支持Gmail的邮箱客户端,使用体验极佳。更有邮件对话等功能。

【Windows / Mac】

53.Honeyview Image Viewer:我见过最棒的图像查看器,外观简洁,运行极快,界面按钮不多不少正好合适,支持格式多,没有广告,不弹窗,简直把我能想到的优点都占全了。

【Windows】

54.软众信息-WinRAR独家总代理商 最新官方免费 非商业 个人 简体中文版下载 支持64位非破解版压缩软件 winrar rar安卓版 RAR for Android rar for 安卓:大名鼎鼎、家家必备的WinRAR已经面向中国大陆个人用户免费了。

【Windows / Android】

55.Google Earth Pro:谷歌地球专业版已宣布免费。Google Earth

【Windows】

56.SUMo:软件更新监视器,类似于XX软件管家的存在,但却那么干净,那么有操守。还支持添加自定义路径,监视绿色软件的版本升级。kcsoftwares.com 的页面

【Windows】

57.Leanote:一款全新的笔记软件,支持普通格式和Markdown格式,功能恰到好处,唯一的问题是目前的开发程度还不够完善,但已足够使用。

【Windows / Mac / Linux】

58.Tickeys | 找对打字的感觉:为打字配上音效的小软件,虽然没什么实际用途但是挺好玩。

【Windows / Mac / Linux】

59.桌面日历:把事情全都码在桌面上。

【Windows】

60.Easy 7-Zip - An Easy-to-use Version of 7-Zip, Free Download:给7-Zip加上了易于使用的可视化选项,让7-Zip像WinRAR一样易于上手。

【Windows】

61.SpaceSniffer:直观查看硬盘占用。

【Windows】

62.GeekUninstaller:单文件卸载小工具,完爆各类软件管家。

【Windows】

63.RightMenuMgr:右键按钮管家,管理你那越来越长的右键菜单。

【Windows】

64.Visual Subst:将普通文件夹映射为分区。

【Windows】

65.FontLoader:临时挂载字体文件,随挂随用,避免无谓的安装占用磁盘。

【Windows】

66.Hard Disk Serial Number Changer:修改硬盘分区盘符。

【Windows】

67.FileTime:修改文件的时间属性。

【Windows】

68.好压批量文件改名工具:从国产软件好压中提取的文件批量重命名工具,高效易用。

【Windows】

69.注册表定位器:直接打开需要定位的注册表位置,无需一层层手动点击。

【Windows】

70.Desktops:微软Sysinternals工具集之一,极其小巧的多桌面小工具。

【Windows】

71.FindDupFile:寻找硬盘中的重复文件。

【Windows】

72.JPEGsnoop:检查图片是否被PS过。ImpulseAdventure

【Windows】

73.Text 2 Folders:将想要批量建立的文件夹名字输入,一次即可建立一批文件夹。Skwire Empire

【Windows】

74.易集 - 最好用的网络收藏夹:已被http://Raindrop.io打败,不上图了。

【Web / iOS / IE / Chrome / Firefox / Safari / Opera】

75.Atavi - bookmark manager:已被Raindrop.io打败,不上图了。

【Web / IE / Chrome / Firefox / Safari / Opera】

76.首页 - HoneyComb:推荐!世界历史地图,数据可下载为SWF文件。

【Web】

77.世界历史地图集“及时间表:推荐!同样是世界历史地图,有iOS/Android/Amazon客户端。

【Web / iOS Android / Amazon】

78.Giveawayof the Day:每日赠送一款收费软件(限免),有的十分重量级。北京时间下午4点(若已执行夏令时则是3点)更新。可以RSS订阅。官网还有限免手机应用、限免游戏。

【Web】

79.Software Coupon Codes, Software Deals, Software Discounts:每天发布多个限时免费软件和折扣软件,不仅数量很多,质量也很高。

【Web】

80.Daily giveaways and discounts:新近发现的正版软件限时免费、限时折扣推荐站。

【Web】

81.GiveawayClub:仍然是一个软件限时免费网站(我是怎么发现这么多个的)。

【Web】

82.赛尔校园先锋官方网站:一个为大学生提供教育优惠价产品的网站。有Apple、Microsoft、Adobe等公司的硬件设备和/或大型软件。优惠幅度可观,正版强迫症患者必备。

【Web】

83.DocsPal - Free online file Converter and Viewer:全部格式通吃的在线格式转换工具。

【Web】

84.File2HD.com:获取任意网页中的图片、视频等任意资源。

【Web】

85.Bucee雜誌館 | 电子杂志、电子书免费下载:更新频率极其高的杂志下载网站。

【Web】

86.APK Downloader [Latest] Download Directly:以APK形式下载Google Play商店中的应用。

【Web】

87.Handpickedfree fonts for graphic designers with commercial-use licenses.:字体松鼠,提供大量可以免费使用的英文字体。设计师福音。美工仔福音。

【Web】

88.MSDN, 我告诉你:可下载包括各代Windows、Office在内的微软的系统、应用程序、商业解决方案、大型开发工具……等等的安装镜像。

【Web】

89.LavaRadio - 最好的环境音乐电台:提供纯粹的环境音乐,号称“国内首家真正的环境音乐电台”。适合工作/学习的时候提供背景音乐。

【Web】

90.Beijing Air Pollution: Real-time PM2.5 Air Quality Index (AQI):实时PM2.5空气质量指数。其实除PM2.5以外还有多项指标,包括风力、湿度、臭氧、二氧化碳等。这个数字是决定今天干啥的重要依据。

【Web / iOS / Android / Chrome / Firefox】

91.File Destructor 2.0:一个在线生成损坏文件的网站,格式、大小均可自定义。有利于加重拖延症晚期患者的病情。

【Web】

92.你注册过哪些网站?一搜便知:这个很厉害。

【Web】

93.快速创建收件夹-xzc.cn:通过一个特定的链接,直接利用百度网盘这个空间收取多人的文件,上交文件的人都不需要注册百度账号,可用于各种团队的文件收集。

【Web】

94.公邮 - 专业的群邮箱:专门拿来做公共邮箱的邮箱,其实不只是师生可以用,无数的社团组织小圈子什么的……都很合适嘛。

【Web / Wechat】

95.九尾妖博(自定义微博尾巴):开启装逼模式。

【Web】

96.Project Gutenberg:古滕堡计划,著名的公版书电子化计划,有无数的英文公版电子书可以完全合法的免费下载阅读。

【Web】

97.FarBox:非常惊艳的Markdown式建立网站的托管,建立与维护一个网站从此变得异常简单。不仅如此,Farbox的空间费用也非常之便宜。

【Web】

98.Docs.com — 与他人分享你的工作:微软的在线文档分享,官方出品自然有完美的格式支持,更有Office Mix、Sway等在线版新功能。

【Web】

99.OfficePLUS,微软Office官方在线模板网站!:微软中国官方的模板下载站,质量相当不错。

【Web】

软件类博客:

异次元软件世界

小众软件

善用佳软

软矿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精品绿色便携软件

独木成林 - 专注软件分享与优化

大眼仔旭 | 爱软件 爱汉化 爱分享

反斗软件

重灌狂人

免費資源網路社群

電腦玩物(GFW认证,原因不明)

本文系授权发布,By 居里安同学,我觉得还可以再抢救一下,From 知乎,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546814/answer/70322446,欢迎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 CHINA 诚意推荐

作为留学党用到最多的还是word,回复[word]主页君偷偷教你那些颠覆你三观的word隐藏技能,以后paper就靠它们了!

ppt也是出国党们在国外不可忽视的技能。演讲,group project 有时候可都靠它,回复[ppt] 主页君告诉你为什么在乔布斯面前,你的ppt都是浮云

欢迎免费订阅

INSIGHT CHINA

出国党们最给力的伙伴

请按如下的一种方法关注我们:

1)搜索并关注微信号:weinsight

2)点击并关注标题下方的蓝色小字

“INSIGHT CHINA",如下图所示

年度书单︱六位史学博士生:从圣经考古到丝绸之路

【编者按】

“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的小编邀请六位博士生对自己2017年读到的历史类好书进行了一个盘点和分享,做成了一份书单,以飨读者。藉此祝各位读者新年如意。

高原(复旦大学文博系)

1.理查德·A·弗罗因德(Richard A. Freund)著,屈伯文、方舟译:《跟着圣经去考古》,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3月

如果说对于西方考古学的各个分支,哪一个最不为国人所知,甚至根本无从谈起,那可能就是“圣经考古学”了。在很多人心中,特别是从事学术科研的人群中,科学和宗教是背道而驰的两种世界观,所以在中国没有发展出任何与宗教文献相结合的考古学分支,也几乎没人关心是否有必要发展这样的分支。

但《圣经》对于西方世界的意义并不是一般历史文献可比的,在西方历史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圣经》等同于科学。于是,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疑问:“关于《圣经》与世界,我们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以及我们怎样看待我们的认识?”当我们跟随作者一步步去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也不知不觉间领略了“圣经考古学”的精彩。

所以,无论你是科学的追随者还是上帝的追随者都可以在这本书里发现新的世界。

2.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著,吴长青、张莉、彭鹏 等译:《宗子维城——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6月

很多中国的学术材料到了外国学者手里,即便其不懂中文,也能凭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这早已不稀奇。那么,请畅想一下一位精通汉语和古汉语以及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外国学者会用中国的学术材料做出怎样的成果?《宗子维城》就是这样一本书。

对于很多专业人士来说,这根本不是一本新书,毕竟,它的英文原版2009年就获得了美国考古学会颁发的最佳图书奖。但这本姗姗来迟的中文版绝对值得这么久的等待。最新的考古学资料、作者本身非凡的中文造诣和学术功力、考古学专业学者担纲翻译和校对工作,这三方面为这本书的质量提供了保证。

无论是谁,只要是对青铜时代那段岁月稍有兴趣,都可以在这本书中获得出乎意料的收获。

3.郑嘉励:《考古的另一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

郑老师这本小书当属2016年公众考古领域的明星读物了。其内容、文笔已有多位知名学者推荐,我就不再狗尾续貂了。我想讲述的是,如果你不是一个考古文博领域内的读者,你可以在这本书里看些什么。

那些文献、墓志、古人笔记云云你完全不用都要读懂,知其大概,保持阅读的流畅性带来的快感更为重要;那些人名、地名、官名、书名等等你也不用非要都记住,只要它对你有那么一点点的启发已经足矣。

最好,你能从这本书里看到一个真正的考古人是如何工作以及看待他自己的工作的。这些文字除了能告诉你考古过程中遇到的故事,也可以让你看到考古人是怎样的一个群体。虽然并不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都有郑老师这般的文笔和才情,但是对待文博事业和考古学,却是每个人都一样的。

如果你能从郑老师给的这面镜子里看到考古人的真面貌,你就真的看到了考古的另一面。

4.孙机:《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文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8月

这并不是一本新书。

2005年,台湾东大图书出版公司曾出版过一本《孙机谈文物》,书中汇集了孙先生发表过的论文四五十篇,涉及文物门类之广,笔触言语之精炼,视角之独特皆非其他泛泛而谈的文物研究著作所能相比。但这本书大陆读者多无缘相见,故有十一年后这部《从历史中醒来》的出版。

这又的确是一本新书。

书中所论之问题,所用之方法,所谈之观点从未过时,常读常新。例如对于茶、酒、剑、灯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符号意义的文物进行的论述,既逻辑清晰又有理有据,是非常值得反复研读的。对于刚刚步入文博行业的从业者、初涉文博专业的学生以及那些对文物、对考古、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应该是必读书目之一。

叶山(宾州州立大学 历史地理)

1.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2 Maps(《12幅地图上的世界历史》)

Jerry Brotton (2013)

地图是一种信息载体,交流工具,也是一种艺术作品,地图的制作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古代两河流域的第一幅“世界地图”到麦卡托的经典世界地图,再到谷歌地球的卫星地图,这本书从空间认知以及制图科技发展的角度,讨论了从古至今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选择了十二幅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里程碑式的地图,并把它们带入到各自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详细讨论,给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政治、宗教、历史背景以及空间认知的局限性,给地图制作带来的不同影响。从地图制图学的发展来看世界历史,无疑是一个新颖的角度。

2.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棉花帝国:一部世界史》)

Sven Beckert (2014)

棉花,这种轻柔无比的作物,却拥有推动历史车轮的巨大力量。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棉花是怎样将世界不同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怎样引发了工业革命,怎样促进了资本主义,又怎样将世界各国领上了全球化的道路。同时在这些看似伟大的事件背后,那些负责种植、加工棉花的奴隶和劳工们,又是怎样被压榨和剥削的。

3.Hidden Figures: The American Dream an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Black Women Mathematicians Who Helped Win the Space Race(《隐藏的人物》)

Margot Lee Shetterly (2016)

美国的太空计划总是吸引眼球,从阿姆斯特朗到费曼,从阿波罗计划到航天飞机,太空总署留下了一个个令万众瞩目的名字。然而除了航天员和一线项目负责人以外,每一艘飞船的升空,其背后都汇集着成千上万默默无闻的人的奋斗,这其中包括了许多少数族裔和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故事少有人知。这本书挖掘了二战以后及美苏争霸期间,为美国太空总署工作的一群“人肉计算机”的人生故事。她们是黑人、是女性,在平权运动之前,她们是社会地位最低下的群体。然而凭借着她们的数学天赋和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她们成为了太空总署的宇航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用铅笔和草稿纸进行着精确计算,确保着宇航员的生命安全。从她们的故事中,我们不仅能读到美苏太空竞赛带给那个年代的疯狂,也能读到这些原本处于社会鄙视链底端的少数族裔,为空间探索、为科技发展、为平权运动做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4.The Witches: Salem, 1692(《女巫:萨勒姆,1692》)

Stacy Schiff (2016)

萨勒姆女巫事件是北美历史上的一件影响深远的血腥暴力事件。这本书从细节入手,还原并分析了这件冤案的始末。因为作者特别注重从史料里挖掘出的各种细节,这本书读起来代入感比较强,同时作者也特意地区分了“历史”和“传说”,让我们能对这件重大历史事件有更准确的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未知的恐惧,是如何摧毁理性和道德的。

5.Echoes of Chongqing(《重庆回声》)

Danke Li (2009)

这是一部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普通市民生活的纪实文学作品,一本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全景式回顾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书。作者访问了二十位当时生活在重庆的从事不同工作的普通妇女,帮她们做了口述历史的记录。这里面有关于她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故事,也有关于当时社会、政府和市场状况的调查,还有关于重庆大轰炸的恐怖记忆。

张睿锜(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

1.The White Road: A Pilgrimage of Sorts

Edmund de Waal. 2015. Chatto & Windus.

中文译本:《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梁卿 译,201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瓷器,从制造伊始就成为人们痴迷的源泉。15世纪初,朱棣曾命人建了一座九层琉璃塔(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白瓷贴面。17世纪,路易十四也为瓷器所着迷,在凡尔赛宫为他的情妇蒙特斯庞侯爵夫人建造了瓷器馆。500年来,西方人对瓷器的制造充满了好奇,直到1708年,数学家切恩豪斯和炼金术士博特格才解开了中国的制瓷奥秘。

De Waal在17岁时第一次得到了一块瓷土,从此便沉迷于瓷器的制作,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陶瓷艺术家之一。他的白色瓷器作品,从大容器到小罐子,有简单的中国古代陶瓷风格,也有具有挑战性的现代艺术风格。他的白瓷之路是一条让人痴迷的旅程,带着手工匠人的虔诚和狂热,他到中国景德镇、德国迈森和英国普利茅斯,完成了瓷器的朝圣之旅。

可以说这是一本传记,也可以说这是一本瓷器史书。他并没有给出任何关于瓷器的新认知,而是一个现代瓷人对他职业的传统阐述,但也并不是枯燥的历史书,是关于技巧和艺术的故事,当然也关于政治。他用现在时态进行写作此书,用这种方法直接生动地描述了那些见证瓷器历史的人,不管是数学家和炼金术士的故事,还是独裁者下的幸存者。但他只要白色,不仅是瓷器的白,更是揭露社会文化背后的操作,他在书中透露出对白色痴迷的危险,对追求某种纯粹东西的警告,是对白的一种讽刺,一种另类的含义。

此书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畅销书。你可以把它当做陶瓷书籍、历史读物,也可以就只把它当做你的床头故事。我几乎爱上了这本书的每一个字,推荐给所有爱思考的读者。

2.Silk Road: A New History

Valerie Hansen. 201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文译本:《丝绸之路新史》,张湛 译,2015,后浪出版公司

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是一种标志,它让人想到在尘土飞扬的沙漠中不断前行的满载丝绸、香料、珠宝的骆驼队,往返在中国和罗马之间。而在这段新历史中,却是不同的。Valerie Hansen探索了从西安到撒马尔罕的7个绿洲,列举了一些非同寻常的考古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这些贸易路线的理解。中国和罗马帝国之间几乎没有直接贸易,中国的主要合作伙伴是现代伊朗的人民;丝绸并不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品;金属、香料、琉璃等商品和丝绸一样重要……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传播是思想、技术和艺术的交流。

它确是历史书籍,是最新的丝路考古总结。但也可以把它当做是考古故事会,去体会中亚和中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迷人故事。推荐给所有读者。

3.Silk Road: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Frankopan Peter. 2015. Bloomsbury Publishing.

此书和《丝绸之路新史》一样,是这几年关于丝路影响最大的畅销书。此书是对世界历史的重新评估,丝绸之路是连接海洋和大陆的网络,是对帝国兴衰的推动力,这条路上传播着货物、思想、宗教、疾病。这是一本令人上瘾的可读性很强的历史书,讲述的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轶事。《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价它的内容和它所描述的地理一样广泛,涵盖了希罗多德和萨达姆·侯赛因、汉谟拉比和希特勒,无不展现他严谨的研究、深厚的学术技巧和揭露现实的能力。它会让你开始质疑你之前所对世界的认知。

这是一本600页厚的书,有100页的脚注,这本书赢在了细节。读史的人得到知识,猎奇的人得到故事,推荐给所有的读者。

4.Lost at Sea: the Strange Route of the Lena Shoal Junk

Franck Goddio. 2002. London: Periplus Publishing.

1997年,Lena Shoal沉船在菲律宾巴拉望岛东北被发现,随着船体残骸出水了大量中国、泰国和越南瓷器等,为明中期中国和东南亚的海上贸易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此书是一部沉船发掘和研究报告,也是一部15世纪海上贸易的简史。全书铜版纸印刷、大量的彩色图片和考古绘图资料,不仅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文物信息,还提供了一种水下考古的方式方法。

虽然此书已出版15年,却是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所有沉船类书目中最赏心悦目的一本,每翻之必赞叹。推荐给考古学、沉船等专业研究者。

5.Sacred Landscapes in Ancient Egypt

Steven Snape. 2017.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对于古埃及人来说,整个自然界都是神圣的,他们不仅把自然界看作是由众神创造的,也将自然界的每个部分看作是神:太阳、天空、尼罗河等,甚至把神作为他们所处城市的缔造者。他们是技艺非凡的建筑师,将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附着在各种神圣的建筑上,包括古墓和寺庙等。

Steven从事古埃及建筑研究多年,成果丰富。此书以拉美西斯二世为焦点,探索了古埃及的神圣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包括自然景观、古墓、寺庙、雕像等。推荐此书的主要原因是,作者翻译并引用了大量古埃及象形文字,使得古埃及人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这是对古埃及人如何对他们信仰的神灵做出反应给出一种启示和新的探索方式。

推荐此书给埃及学研究者、对埃及文化和神秘事务感兴趣的读者。

庄成恒(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1.姜生:《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科学出版社,2016年

该书是近年汉画研究颇具突破性的一部著作,对于理解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丧葬中鬼神信仰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当前汉画研究及艺术史研究方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首先,在方法上他突破了一般考古学分区、分期、分类型的研究思路,将历史文献、考古学材料、思想史与宗教学视野四者紧密结合,交叉运用,从而揭示出汉画类题材背后所蕴含的同一观念——汉鬼,也即本书主题——作为汉代的精神遗产,是以儒家忠孝与道家升仙观念的完美结合。其次,对于汉画传统题材,如“孔子见老子”、“西王母”、“庖厨”等题材,都作出了全新的解释,并且构建出了他们背后的图象逻辑,尤其在像马王堆帛画的图像逻辑与套棺之间的关联上,更是在回应诸家论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说。第三,作者在有限的汉代文献基础上,通过六朝文献,探求之间的传承性,结合作为视觉材料的汉画,相互印证,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早期道教的精神图景。

2.李伟铭:《传统与变革: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事考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

该书通过近现代美术中的若干个案研究,展开对近现代美术的现代转型与变革背景下的核心问题的讨论,尤其是岭南画派及民国现代派艺术等重要史事的考证,揭示了在美术现代进程中美术与政治、社会、新旧文化的复杂关系。作者考证详实,论断严谨,行文浑厚而缜密,堪称近现代美术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

3.黎志添编著:《道教图像、考古与仪式:宋代道教的演变与特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6年

该书为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宋代道教研究国际研讨会”(2011年9月)论文集,收录与会学者关于宋代道教方面论文13篇,内容涉及图像学、物质文化、墓葬、符箓等多个领域,代表着近年宋代道教研究领域的前沿思考和研究旨趣的新动态。

杜佳峰(北京大学历史系)

1.盐野七生著,田建华、田建国译:《神的代理人》,中信出版社,2017年

2.盐野七生著,赵文莞译:《优雅的冷酷:切萨雷·波吉亚的一生》,中信出版社,2017年

盐野七生是当代日本创作意大利史话的女作家,她曾写作了罗马人的故事和十字军的故事系列丛书,精于将枯燥的原始史料化为优雅的历史故事。两本书都属于“文艺复兴的故事”丛书系列。《神的代理人》讲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四位教皇和一位宗教改革家的故事,他们包括:环游欧洲的人文主义学者型教皇庇护二世;精于阴谋诡计的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好战的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美第奇银行家式教皇利奥十世,以及宁折不屈、虔诚狂热的宗教改革者萨沃纳罗拉。通过他们,读者能够看到一个个秉性鲜明的宗教人物,领略文艺复兴多面的教会。《优雅的冷酷》描绘了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次子切萨雷·波吉亚的事迹,这是一位集弑兄淫妹、背信弃义、军事大师、外交天才于一身的奇人。在当时战乱不休的意大利,波吉亚的崛起始于对别人的阴谋和征战,也终于别人对他的阴谋和背叛。盐野七生在“文艺复兴的故事”丛书中为读者呈现出一副色彩斑斓的文艺复兴人物画。

3.克里斯托弗·达根著,邵嘉骏、沈慧慧译:《剑桥意大利史》,新星出版社,2017年

克里斯托弗·达根(Christopher Duggan)是英国雷丁大学教授,专攻意大利现代史,获得意大利政府颁布的最高荣誉勋章。此书是剑桥大学国别史的第三部,是一部简明但不简单的通史。意大利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自古罗马之后长期分裂,只是一个地理单元。作者写作主线是“意大利建国”问题,所以简略地叙述了古罗马和文艺复兴的兴衰历程,详细地叙述意大利是如何产生现代民族国家思想的?如何实现国家的统一?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困境后,又是如何走上法西斯的邪路?以及战后共和国的发展和新问题。它是一把帮助读者打开意大利史的钥匙。

4.大卫·阿布拉菲亚著,宋伟航译:《伟大的海:地中海世界人文史》,台湾:广场出版,2017年

大卫·阿布拉菲亚(David Abulafia)是剑桥大学教授,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海洋史的专家。此书以宏大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地中海从公元前22000年到公元2010年的历史,也是继年鉴学派布罗代尔《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世界》后,最重要的研究地中海史的著作。地中海不仅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还是发生欧亚非人类错综复杂活动的场域,不同国家、民族和信仰的人将整个地中海变成了“商业之海”、“战争之海”和“信仰之海”。这本书以长时段的历史视野描绘了整个地中海区域发生的变迁,是一本从海洋史角度去诠释区域文明的佳作。

王楷(复旦历史系)

1.游博清:《经营管理与商业竞争力:1786-1816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元华文创,2017年5月

在详细爬梳大量英文原始档案手稿的基础上,该著从企业运行的角度书写东印度公司在华活动的历史,全面讨论伦敦、广州、印度在十八至十九世纪中西贸易中的紧密关系。材料扎实,论述充分,是一部值得镜鉴的研究著作。

2.徐坚:《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科学出版社,2016年

著者将中国早期博物馆的产生、运作放置在不同时期特定的政治、学术思想背景下,呈现了中国博物馆、博物学在早期发展中“多元格局”。其内容纵贯古今,且不落窠臼;读来既颇具兴味,又发人深省。

3.克里斯蒂昂·德拉克鲁瓦、弗朗索瓦·多斯、帕特里克·加西亚著,顾航、吕一民、高毅译:《19-20世纪法国史学思潮》,商务印书馆,2016年

该书对年鉴学派的发展历程提纲挈领,有助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研究著作中抽身出来,把握其兴起发展的脉搏。

4.苏精:《林则徐看见的世界》,斯福斋,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著者经过严谨、细密地考证,还原了《澳门新闻纸》的英文原本,并将原文译文对照排印,故该著极具史料价值;同时,根据史料呈现的大量细节,著者力图恢复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实相,对林则徐的翻译团队、译文质量等重要问题上提出颇具启发性的结论,足见功力。

5.马立博著,夏继果译:《现代世界的起源:全球的、环境的述说,15-21世纪(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7年9月

本书为全球史研究中经典的通论之作,从全球的、环境的角度重述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的重大主题,如国家建构、工业化、环境变迁等。叙述简明流畅,具有启发性。

资深工程师推荐9款WiFi优化工具,让网速飞起来

如果你的WiFI延迟,包括你的无线鼠标和键盘,这是因为这些无线设备之间存在通道冲突,还有可能你邻居的路由器与你鼠标共享相同的频道。发现并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找出哪个信道被占用,哪个没有占用。

很多问题可能影响着WiFi:

哪间房间WiFi覆盖比较好,哪间没有?

我是否在最佳信道中?

我的环境中有哪些其他设备在传输,它们是否会干扰?

这些问题并不总是很容易回答。由于WiFi不可见,检查并确定问题并不容易。资深运维工程师推荐下面这些软件可帮助你解决这些问题:

↓ 01 – inSSIDer [ 支持Windows & Mac | 19.99美元 ]

inSSIDer是WiFi优化和故障排除软件,它将WiFi网络发现提升到全新的水平。通过快速浏览,你会发现糟糕的信号布局、低信号强度和RF干扰。

inSSIDer有两个版本:inSSIDer 4 (Windows & Mac OS X),家用WiFi扫描仪,以及inSSIDer Office (Windows & OS X测试版),其中增加了额外的故障排除功能,例如RF频谱分析、专家分析等。

↓ 02 – Vistumbler [ 支持Windows | 免费 ]

Vistumbler是免费和开源应用,可扫描WiFi天线范围内的无线网络,它会跟踪信号强度,处理所有其他应用程序可做的任何事情。Vistumbler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支持GPS以及实时谷歌地球跟踪,可在地图绘制热点。它支持Vista、Windows 7、8和10。

↓ 03 – Acrylic WiFi Home[ 支持Windows | 免费 ]

实时WLAN信息和网络分析。Acrylic WiFi是免费WiFi扫描仪,可显示WiFi接入点和连接设备,显示安全机制的信息,并通过插件系统获得通用WiFi密码。我们的WiFi扫描仪能够从 802.11/a/b/g/n/ac 网络收集信息。

接入点:WiFi网络信息(SSID/BSSID)和连接用户。

信号水平:针对WiFi信道和检测到设备的信号质量图。

库存:命名已知WiFi设备

密码:WiFi密码和默认WPS秘钥(密码测试)

信道:WiFi信道扫描仪和通过2.4Ghz和5Ghz信道的WiFi网络

安全:WEP、WPA、WPA2和企业(802.1X)WiFi网络

↓ 04 – WirelessNetView [ 支持Windows | 免费 ]

WirelessNetView是在后台运行并监控你周围无线网络活动的小型实用程序。对于每个检测到的网络,它会显示以下信息:SSID、最后信号质量、平均信号质量、检测计数器、认证算法、MAC地址、RSSI、信道频率、信道号等。

↓ 05 – NetSpot[ 支持Mac| 免费 ]

点击几下就可以加载办公室计划或路线图,并开始网络站点调查。你只需要指出你在地图的位置,Netspot就会开始测量无线信号、移动和收集WiFi数据。

↓ 06 – Lizard Wi-Fi Scanner [ 支持Windows | T&C 免费]

Lizard Wi-Fi Scanner是扫描和分析802.11a/b/g/n无线网络的简单易用的工具,它让你可简单定位可见无线网络及其相应信息。该工具包含网络名称(SSID)、信号水平(RSSI)、Mac地址(BSSID)、信号质量、信道、最大数据速率、加密等。

WiFi扫描仪可帮助普通接入点用户找出家中无线网络信号强度分布,或者为最佳信号质量选择位置。

通过使用该扫描仪,你可按照信道评估无线网络的分配,并为其接入点选择最不拥塞的带宽,从而大大提高连接速度。

↓ 07 – NetSurveyo[ 支持Windows | 免费 ]

NetsSurveyor是802.11(WiFi)网络发现工具,它可实时收集附近无线接入点的信息,并以有用的方式显示。类似于NetStumbler,它包含很多功能。其数据使用多种诊断视图和图表显示。

↓ 08 – Xirrus Wi-Fi Inspector [ 支持Windows | 免费 ]

Xirrus Wi-Fi Inspector是监控WiFi网络和管理笔记本WiFi操作的实用工具。可支持Windows 7、XP、Vista,该WiFi Inspector可提供可用WiFi网络的信息、笔记本WiFi连接的管理和对WiFi连接问题故障排除的工具。它提供有效的工具可让任何人部署和运行WiFi。

↓ 09 – WiFi Analyzer [ 仅支持Windows 10 | 免费 ]

通过将你的PC/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移动设备变成无线网络的分析器,WiFi Analyzer可帮助你分析WiFI问题、寻找最佳通道或者最佳路由器/接入点位置。

【传奇人生】哆啦A梦里的这些道具已经能被实现了!

小莫说:好想再看一遍《哆啦A梦》啊!!!

---------------------------------

从漫画第一话开始 短篇集[全1-45卷] 。用的版本是吉林美术出版社的中文版。

第1卷 古董大战 81页 擦地板机器人

现在出得全自动吸尘器,比漫画里的还先进

第2卷 室内小农场 141页 人工小太阳

核聚变反应堆能实现等同能量的光照人工小太阳,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第2卷 室内小农场 141页 室内小农场道具

现在有室内无需阳光式的无土栽培,但跟剧情里还有压缩时间的种植设定还有距离。

第3卷 梦想的城镇——大雄之国 127页 偏光式速成制景相机

3D照相和3D打印能实现。甚至乎是等比例真的能住人的房子:

上海郊区工业园内矗立起10栋3D打印机建造的小别墅,南加州大学研究的Contour Crafting 机器人可在24小时内打造一座232平米的房子。

第3卷 百合般的女孩 168页 30分钟生发灵。

现在的织发补发技术,30分钟也可以长出一头逼真的长发。(我查了下好点的大概大约2小时做)

第5卷 制作徽章吧 120页拍立得的徽章

思路同样是3D照相和3D打印能实现。

第8卷 回忆放映机 70页

为了帮大雄找到丢失的压岁钱,哆啦 A 梦给大雄戴上了一部景象重现机。这部头戴式设备可以放映出穿戴对象看到过的景象,例如发现大雄被野狗追赶、在路边小便,也最终发现了被哆啦 A 梦藏起来的压岁钱。

谷歌眼镜应该算吧?能录制视频,之后便能通过视频来回顾一天的事情,画质方面也能达到 720p。它比漫画中的“景象重现机”更加小巧、时尚,功能也更强大——浏览网页、收发信息、检索地图皆可完成。

第9卷 显示行踪的徽章 133页

可佩戴徽章就能知道带徽章的人具体在什么地点。

用GPS之类的能实现。

第18卷 大雄家里放电影 6页 免费收看器 接收器

使用一般显示屏 带上传功能的摄像头可以实现。

第18卷 用间谍卫星侦察 33也 间谍卫星

监控摄像头就能实现。只不过不能跟踪到别人家里去就是了。

现在有很多军用的在动物昆虫身体上安装摄像机就能实现远程控制的“半机械化”,能够精确地远程操控它们,让它们探索复杂的地形。

第19卷 送货电话 118

相当于今天的网上购物 快递公司。任何商品,大到汽车,小到袜子,都可以送货上门。就是速度不那么快。

第20卷 医疗箱 28页

智能家居的健康管理系统 国外已经有开始用了。跟这个道具一样,小病还是可以自诊的。

第22卷 万能制造机 7页

这个也是3D打印机能实现。

第22卷 遥控仿真车 66页

相当于一个大屏幕的电玩车。遥控的车可以在户外走这个可以用摄像头那些实现。

第32卷 大雄的家里没有重力 76页 重力调节机

航天员训练装置能实现模拟失重状态

第35卷 自动电子打字机 14页

手机语音输入软件 打印机实现

感应项圈。

相当于今天的金属探测器

手表式收音机,带电视、录音机、音响、对讲机。

这个用智能手表能实现。

能拍照片的小直升机。大到山川河流小到街道商店,全能拍摄。

用谷歌地球那些能做到。

连续镜。

可用平板视频聊天实现。

能把任意风景画成素描的帽子

这个用手机拍照滤镜或者PS下能实现。(现场就要的话得外加便携式打印机)

瓶中船制造机

3D打印机能实现

模型制造相机

3D照相和3D打印能实现

风景刀片

“风景刀片”是一把将喜欢的风景切割下来变成一张纸,带回家慢慢欣赏的工具刀。

这个的话手机拍就行吧?

总结:

总的来说哆啦A梦道具中很多快速成型的道具都可以用3D打印机概念制造,纯电子科技系别的迟早也会做出来,而目前不能做出来的道具主要是在 情感、空间维度、时间、因果律器、真人工智能 这些方面。

未完待续。

---------------------

欢迎关注小莫说(微信公众号imotalk),持续刷高你的幽默感!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