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公园国语版(国产终于狂飙猛进!肾上腺素被砸到飞升,他搞机十年终华语圈称王)
侏罗纪公园国语版文章列表:
- 1、国产终于狂飙猛进!肾上腺素被砸到飞升,他搞机十年终华语圈称王
- 2、被外星人洗脑!22年过去了,这部国产片的阴影,至今依旧未消
- 3、霸王龙成功复活!侏罗纪公园幕后花絮曝光
- 4、把宅男爽文拍成9.1分神作,果然只有他能做到
- 5、侏罗纪世界3:新瓶装不满旧酒
国产终于狂飙猛进!肾上腺素被砸到飞升,他搞机十年终华语圈称王
《侏罗纪公园》横扫香港的那一年,古天乐刚刚入行。
说来也巧,今日的香港“电影大亨”(刘德华语),一出道就见证了香港电影的由盛转衰。
对于很多香港影人来说,《侏罗纪公园》就是一场噩梦。
它是一个怪物,打不过,更没法打,那样的电脑特效,可望而不可及。
以至于很多人在回忆往事,会说:
好莱坞特效打败了香港电影。
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只是很难说,这样的论调,对于刚刚入行的古天乐来说会有多大的影响。
随后,《泰坦尼克号》,直至《阿凡达》,好莱坞特效一统江湖,无可匹敌,而香港电影,跌入谷底。
此时的古天乐,对特效也就愈发痴迷了。
是的,Sir今天还想再说几句《明日战记》。
不说剧本,不说表演,不说任何常规意义上的技术指标,只说一件事——机甲。
为什么?
因为这才是古天乐的终极目标。
倾尽全力,全在此处。
所以,它的完成度究竟如何?
一个字概括,“细”。
01
《明日战记》的机甲里有不少彩蛋。
比如有人发现,主角的战甲嘴部有一个“天”字。
而“天”,正是《明日战记》的制作公司,古天乐麾下的“天下一电影”。
但有诚意的电影,不能依赖于一两个彩蛋。
《明日战记》的第一重“细”,在于所有机甲的名字,都暗藏玄机。
比如,穷奇——
一个在公路战中被浓墨重彩渲染的轻型机甲。
穷奇的名字取材于《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凶之一。
虎面翅身,称霸陆地,更兼制空能力。
而电影中的穷奇,具有强大有力的机械四臂,在高速追击的同时,还具备极强的稳定性和抗震爆能力。
这使它成为公路战中难以摆脱的可怕对手。
不仅如此,它还在顶部架设机关枪,在两侧配备追踪导弹,能够先发制人,炸毁主角团前方的桥梁。
其远距离打击能力之强,堪比神兽穷奇的双翼。
仅仅呼应到这一步吗?
创作团队显然有更大的野心。
神话中的穷奇,不忠不信,专听恶言。
而电影中的穷奇,也遭到了反派李升(张家辉 饰)的控制,成为主角团的拦路虎。
但是,机甲真的就是万恶之源吗?
再看它的英文名,果然暗藏玄机:Enigma,谜。
借这个名字,主创团队想表达的,也许是对机甲的中立姿态:
机甲本无善恶,难测终是人心。
再说刑天——
电影最后的重型机甲。
相较穷奇,它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家喻户晓的神话形象,刑天是“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的无头复仇者。
这与影片中六足旋转、配备雷达干扰器、追踪导弹、重型机枪和高能大炮的机甲有何关系?
那就要谈到刑天复仇的动机:争夺神权。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才是一切的起源。
而这,象征的正是大反派李升的根本动机——
在严重污染的地球,如果他的天幕计划能够不断推进,那么他就挟制了全人类的命脉。
刑天的英文名,Timoria,更进一步暴露了他的野心。
这个来源于希腊语的名字,只在圣经新约中出现了一次。
而它的意思,是“天罚”。
手握大权的李升,早就把自己当成神。
所以他才怀着贪婪的执念,昭告天下:
天幕就是我,我就是天幕。
并向意图改造潘多拉,从而废用天幕的主角团大动干戈。
除了穷奇和刑天,哪怕只是昙花一现的空中机甲,也在名字上玩出了花样。
比如具备惊人运力的重型运输机——巨鲸。
它能一口气承载穷奇、刑天、3个格斗机器人,以及人类士兵。
4个角度可调节的螺旋桨,又能达到高度的机动性。
巨鲸是哪种鲸?
英文名Orca告诉你:虎鲸。
它是海洋食物链顶端的究极杀手,连鲨鱼都是它的美餐。
而且也有海豚一般展翼出水,乘风破浪的习性。
那么空中霸主巨鲸,取的正是其巨翼出征、鲸波万仞之意。
而主角团所乘坐的执勤机飞鱼,则配备了红外线扫描器和机关枪、侧翼的探射灯,以及可以调节角度的双螺旋桨和引擎。
它的轻盈灵动,同样呼应着英文名所指的动物界原型,Flyfish(飞鱼)。
有趣的是,Sir在官方流出的花絮中看到了另一个英文名:Black Hawk。
大名鼎鼎的黑鹰直升机。
服役四十余年,依然是许多军迷心中的第一。
这主创团队的小小致敬,不禁令人莞尔。
02
讲了这么多,怎么漏了主角的外骨骼战衣?
别急,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英文名Exosuit,直译过来是“外面的套装”。
其中的exo,就是英文中表示“外”的前缀。
全片中,佩戴外骨骼机甲的,只有最精英的郑重生(刘青云 饰)、泰来(古天乐 饰)二人。
也因此,剧组需要把全部的好钢,都用在这两套外骨骼机甲的刀刃上。
同时,为了呈现最扣人心弦、拳拳到肉的精彩搏击。
《明日战记》必须保证这两套外骨骼机甲看起来,与潘多拉、外星小强和反叛机甲,势均力敌。
而不是,降维打击。
因此,它势必不可以浮夸、花哨。
精良、收敛,才应该是这两套外骨骼机甲的定位。
有了理念定位,就需要设计师的概念图与建模,把理念具象化。
《明日战记》的第二重“细”,在于它采用了科学的方式来设计机甲。
它请来了游戏《Horizon Zero Dawn》的首席设计师,Mike Andrew Nash。
没听过没关系。
放两张图,相信你会和Sir一样震撼:
与《明日战记》一致的精细与硬核,以及对机甲艺术的手术刀级理解。
Sir不是在打比方。
而是,他真的在14岁左右,嫌经典著作《格雷氏解剖学Gray's Anatomy》不够好(没错,《实习医生格蕾Grey's Anatomy》就是致敬这本书),请父母买下了专业的当代医用解剖教材。
而在真实的设计阶段,他也会画出肌肉的走向,考虑承力的合理性,从而决定某处机甲的去留或形态。
比如在电影中,Sir就注意到一个细节。
在人形格斗机器击倒泰来时,它一脚踩烂了泰来大臂上的机甲。
被踩烂的并不是一块钢板。
而是,真的能让你一拳超人的肱二头肌械动装置。
与真实世界里的军用外骨骼衣,相似度90%。
只是更轻量、更紧凑。也就,更科幻。
这种极致真实、舒适的人体工程学,在《明日战记》中俯拾即是。
机甲贴合脊柱弹开,冰凉丝滑;
转轴覆盖全身关节,动若脱兔。
用手术刀做出来的机甲,才配叫外“骨骼”衣。
除了精通解剖学,设计师还必须对机甲风格有着深度思考。
而他,是3岁就沉迷电脑绘图的网瘾儿童。
在他的教学视频中,Sir反复听到的两个关键词,是“意义”和“乐趣”。
前者,对应的是解剖学所带来的实用性;
而后者,就是对机甲艺术的揉捏玩味。
说起未来感,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iPhone般的平滑、简约、一体。
这也是《未来警察》的设计思路。
然而,这忽略了军用机甲与日用手机的重要区别:
手机可以圆润温软。
但军用机甲的每一个硬朗棱角,每一条复杂线路,都与货真价实的力量挂钩。
因此,过于圆润、简单的机甲,严重偏离了现实中机甲的逻辑。
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观众下意识感受到的“悬浮”、“虚假”。
还有,“不太能打的样子”。
所以Mike的做法,是打破平滑的弧线,加入符合工程学强度的缺口。
Sir这么说,你可能没有直观的感受。
那就对比一下《未来警察》和《明日战记》,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但其实抛开技术,Sir最感慨的,是一种态度。
古有云:未知生,焉知死。
那么Sir要说:未知科,何谈幻?
Mike之所以能成为科幻艺术的弄潮儿,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解剖学、工业设计、力学理论和军工知识的累积。
真正的好东西,靠的从来不是拍脑瓜、碰运气。
03
有了概念图和建模,那么,就差把这套外骨骼机甲做出来了。
不是有建模了吗,3D打印一个?
哪有这么简单。
如果只是做个手办一样的壳子,那演员穿上它,将动弹不得。
真正的难点,在于还原所有的关节零件,并确保它们的机械结构层层嵌套,毫厘不差。
只有这样,演员穿着后,才能飞檐走壁,大展拳脚。
所以与其称之为道具,不如称它为:物理特效。
《明日战记》的第三重“细”,在于它对物理特效团队的选择——
国内首屈一指的物理特效团队:希娜魔夫。
没听过?
Sir放一张创始人图片,相信你会惊呼:
这不是那个那个……
没错,他就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李若彤版《杨门女将》里的杨安。
△ 连上了,连上了,姑姑和过儿连上了
但今天,他值得被叫出自己的名字:连凯。
1992年毕业于美国名校美术系,出道项目就是《007之择日而亡》《加勒比海盗》《X战警》。
1996年赴港发展,本想把最好的物理特效带回国内。
没想到——长得太帅,被拉去演戏了。
这一演就是十余年。
直到2010年的《维多利亚一号》。
这部戏,堪称港片暴力的天花板。
割喉、爆眼、开膛破肚。
有多夸张离谱,连凯的发挥空间就有多大。
Sir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豆瓣相册。
因为绝无仅有的,它的相册前列没有一张演员或电影截图。
而是只有醉心工作的连凯,和他的特效道具。
这是一直甘当幕后绿叶的物理特效,对观众心智的一次华丽逆袭。
不出意外的,它获得了金马奖和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视效提名。
与他合作《维多利亚一号》特效,并一道提名的,正是吴炫辉——
《明日战记》的导演。
也许,从那时起,香港电影特效就埋下了一颗砰砰跳动的种子。
并再一次在今天,开花结果。
但连凯的梦想,从未局限在香港影坛。
完成《维多利亚一号》之后,他在古天乐等人的投资下,在北京798艺术区附近创立了“希娜魔夫”。
听起来拗口,但你了解它的英文名字之后,就会觉得恰如其分。
Cinemorph:Cine,是电影;而morph,是变形。
物理特效,正是电影变形的魔术。
2013年,希娜魔夫担任《钢铁侠3》的盔甲制作;
2019年,它更是迎来高光时刻,负责了《流浪地球》里吴孟达驾驶的装甲车。
科幻题材之外的各类特效道具,它也遍地开花,大包大揽。
《古董局中局2》《羞羞的铁拳》《鬼吹灯之怒晴湘西》……
这次《明日战记》的机甲,更是保持着连凯一向的精雕细琢。
光是头盔,就有200多个零件。
还原度更是高达90%,令概念图设计师Mike Andrew Nash都惊叹不已。
因为这个数字放到好莱坞,都是一骑绝尘的程度。
中国的特效制作团队,已经在悄无声息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而推动这一切的,始终是人。
04
Sir今天谈了很多人。
在名字中暗藏巧思的主创团队,深耕于机甲艺术的Mike Andrew Nash,以及中国物理特效之光,连凯。
因为Sir觉得,机甲恰恰是最关于人的题材。
机甲,都是没有自主意识的武力工具。
而操控这一工具的,永远是人。
在强大机械力量的加持下,善的人,能行更多的善。
而恶的人,亦会作更多的恶。
因此,我们更想关注的,是机甲背后的人。
比如连凯,比如古天乐,比如谢霆锋,比如许许多多不被重视的中国特效公司。
先说古天乐。
上一篇写《明日战记》的文章里Sir已经聊过,他是一个科幻粉,是坚信外星人存在的。
但其实也不仅仅是“狂热”那么简单。
除了前面提到的希娜魔夫,古天乐自己的公司“天下一”也一直做着特效的业务。
周星驰的《美人鱼》、林超贤的《红海行动》、邱礼涛的《拆弹专家2》,都出自他的公司。
可以说,这些年,他自始至终地在为华语特效添砖加瓦。
而谢霆锋呢?
众所周知,谢霆锋也很早便成立了自己的特效公司,PO朝霆,只是这个名字最近很少出现了。
为什么?
因为它被数字王国收购了,谢霆锋,也摇身一变为数字王国大中华区的主席。
这几年你看的漫威作品大多有这家公司的身影。
今年的奥斯卡,这家公司凭借《失控玩家》和《蜘蛛侠:英雄无归》提名了两项奥斯卡视觉效果奖。
当然,我们都可以将其归结为《侏罗纪公园》的影响。
香港影人在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之力后,那些心理阴影,与不服气。
所以谢霆锋会说出:
希望有一日我可以听到
我们华人可以由头到尾
前期中期后期都在中国制作
这是我的心愿
所以古天乐会喊出:
坚持下去
中国科幻才会有更多可能
但或许,也没那么简单。
老实说,单就机甲而言,《明日战记》还算不得全球顶尖。
但正如古天乐所说,贵在坚持。
热情与坚持,才是成功的基础。
我们无法,也不可能登天。
所以你看,这也并非是一时的不服气。
这更是一种孩童般持久的浪漫。
而机甲。
它写实与造梦的特质,恰好承载了这份浪漫。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明日战记》其实实现了古天乐的目标。
但,这只是第一步。
未来我们还有第二步,第三步,第N步要走。
毕竟,技术不是喊口号。
它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和坚持。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助理:雅努斯
被外星人洗脑!22年过去了,这部国产片的阴影,至今依旧未消
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产片可谓百花齐放,皮哥此前已经推荐了不少,今天皮哥想聊一聊其中比较“另类”的一部——《疯狂的兔子》。
影片上映于1997年,具体日期已经不可考,在豆瓣上评分虽然不高,但网友的评论却都极为有趣。
很多人表示这部电影是“童年阴影”,甚至形容为童年“科幻邪典片”。
那一年好莱坞的《侏罗纪公园2》、《异形4》、《星河战队》接连问世,国内的审查环境也早已收紧,但《疯狂的兔子》却依旧能“杀出重围”,至今令人印象深刻,可见确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疯狂的兔子》丨1997Feng Kuang De Tu Zi导演:崔小芹 / 孟卫兵主演:柳田 / 赵梦洋 / 陈述 / 崔岳 / 黄迎类型: 科幻 / 惊悚 / 儿童
电影讲述两个小孩,一个叫然然,一个叫豆豆,他们是邻居,也是同学、玩伴和好搭档。
俩人一起参加音乐会,一起轧马路,每天形影不离。有些影迷根据身高差误以为他们是姐弟俩,其实他们不是。
在一天回家的路上,下了地铁站,俩人都注意到站里的一块海报牌,画面上是一只诡异的兔子,上面写着“疯狂的兔子游戏光盘”的字样。
豆豆因为好奇多看了两眼,但突然间海报里那只兔子就飞了出来,而豆豆也被它带走了。
然然转眼看不见豆豆,找遍了地铁站也找不到。
然然和豆豆的父母只好到公安局报警,警方也在第一时间发了寻人启事,并通过地铁站的监控录像很快锁定了一名嫌疑人。
但是这名嫌疑人却一看到豆豆的照片就头痛,而且情绪很不稳定,他已经被某人洗脑了,记不起近期经历过的事。
警方又锁定了一个曾在现场出现过的疯疯颠颠的老头,发现他原名叫孟戈,曾是个射电天文学和电子工程学双料博士,但后来得了精神病。
我们都知道凡是电影里出现的疯子,一般都是有着特殊能力的人,这个科学怪人的形象简直就是完全Copy了《回到未来》的布朗博士。
正是别人笑我太疯颠,我笑别人看不穿。
原来科学怪人很早就得知外星人准备侵略地球,他到处跟人说却没人相信他。
而怪人把自己关在家里,每天拿狗做实验,想靠自己找到能够抵抗外星人入侵的方法。
不久之后然然的班里就转学进来一名新同学,他叫李大米,家庭不明,却长得跟豆豆一模一样,只是戴了眼镜和改变了发型。
李大米还随身携带着一张“疯狂的兔子”游戏光盘,只要他把光盘放进电脑中,就能够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捣乱。
同一时间城市的上空出现了UFO,宇航局的安全处派出特工前去调查,却都着了道,莫名其妙就失去了记忆。
于是局长把公安局的侦查员叶云调过去协助调查。
局长给叶云观看了一段在UFO出现现场拍摄到的录像,在录像中出现了一个小孩的身影,但很快就消失不见了。
局长给叶云下的命令就是要他在上海市区找到这个小孩。
这时候由于从UFO上释放出来的电波影响了人的脑神经,在医院中一些身体较弱的病人都发疯了,跑出来手舞足蹈,在医院里乱成一团。
在学校里,新来的李大米给同学们玩那张“疯狂的兔子”游戏光盘,同学们都迷上了这款游戏。
原来李大米就是被外星人洗脑之后的豆豆,外星人派他回到学校里来,目的是想让他把外星病毒传染给别的同学。
而病毒就附着在光盘里,会感染玩游戏的人,被感染上病毒之后就会被洗脑,变成行尸走肉,只会不停跳着鬼畜的舞蹈,喊着“我是西伯尔疯狂的兔子”这样奇怪的话。
这种原理应该类似于《黑客帝国2》中的病毒史密斯,可以不断感染别人同时复制自己,最后就是所有人都长得跟他一模一样了。
最惊悚的情节也就是这里了,这些小孩都跑到外面,在马路上“手舞足蹈”。
吓不吓人?动图更吓人。
商店门前也冷不防地吓人一跳。
讲真就冲那诡异的音乐和画面,不要说是小孩,就是成年人也会觉得非常邪门。
就这样城市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感染了,他们被控制去做一些非法的事,而自己却一点自我意识都没有。
然然把班里发生的事告诉了老师,而老师却并不相信她,安慰她说不要胡思乱想。
然然又去跟校长说,校长也不相信她,觉得这是无稽之谈。
这时孙老师也被感染发疯了,学校里的病毒蔓延已经越来越严重。
外星人似乎也有对然然有了警觉,当然然一回到教室里,就被早已经埋伏在那里的同学们合力抓住,逼她也玩那个游戏,和他们一起被感染。
然然不从,同学们就把她心爱的小提琴摔在地上,并且一人一脚直接踩烂了。
然然伤心欲绝,她拾起地上被摔坏的小提琴,趴在桌子上哭起来。
而她的哭声似乎唤醒了同学们的意识,大家都清醒了过来,并把手中的光盘扔了。
外星人发现任务失败,就收回了对豆豆的控制,但豆豆大脑中的磁晶体已经被外星人破坏了,失去了记忆,并且昏迷不醒,如果恢复不了就会死去。
然然和叶云把豆豆带到怪博士的实验室里,怪博士说为了救豆豆,只有再找一个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将自己大脑和豆豆的大脑相连接,以唤醒豆豆的记忆。
为了救豆豆,然然愿意冒险一试。
于是怪博士把她的大脑和豆豆的大脑连接起来,然然用她和豆豆共同经历过的那些美好回忆,把豆豆的记忆唤醒了过来。
最后外星人的计划失败了,便带着那只疯狂的兔子飞走了。
地球人的友情和爱终于战胜了外星人。
虽然结局是光明的,但是整部电影都笼罩着一种十分阴冷和诡异的氛围,让人感觉非常怪异,比皮哥看过的一些恐怖片还要有代入感。
这也致使,22年后,皮哥一想起这片,心里还会发毛。
不过让皮哥不能容忍的,是电影在制作上的偷工减料。
然然说要上网去找豆豆的踪迹,打开的却是一个Word文档;而怪博士在做他的所谓大脑研究,却是盯着一张用绘画软件打开的图片在看。
以为我们都没用过电脑么亲?要知道1997年电脑也已经很普及了,皮哥当时也是电玩游戏厅的常客。
对比刚刚上映的《惊奇队长》中类似的镜头,故事背景设定在80年代,便特意还原了80年代经常掉线的坑爹拨号网络。
我们和好莱坞的差距,不仅是在技术上,还在于创作态度上。
所以《疯狂的兔子》豆瓣评分仅有6.7,想想也是确有其因。
但是皮哥仍然存有一个疑问,导演崔小芹和孟卫兵把影片拍得这么Cult,是一时玩过火,还是有意而为之呢?
特别是当皮哥看到编剧是写出了经典电影《霹雳贝贝》和灰色短篇小说《羚羊木雕》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就更加相信电影一定是别有深意。
但是归根结底,电影是使用了这样一种诡异的手法来为我们展现一个集体被洗脑的过程。
如果不选择顺从这个集体,势必会成为异类而遭受集体的排斥和迫害,集体的疯狂往往会如洪水猛兽一般摧毁那些美好的事物,欺压那些清醒的人,强迫他们接受同化。
皮哥之前推荐过的《蝇王》与这部电影的主旨很相似。
保持独立和头脑清醒的人是孤独和痛苦的,当电影中同学们把然然的小提琴踩烂时,我们也感受到了那种深深的绝望,而这种绝望才是给当时还是小孩的我们留下童年阴影的真正原因。
皮哥觉得这是电影主创对没有经历过那个疯狂年代的80后和90后青少年们的一种警示吧!
无论身处哪个年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我判断的能力,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
文/皮皮电影特约作者:热血丹心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霸王龙成功复活!侏罗纪公园幕后花絮曝光
《侏罗纪公园》幕后花絮曝光
1905电影网讯6月16日,《侏罗纪公园》幕后花絮曝光,让影迷们一睹这部经典科幻片的创作过程。
《侏罗纪公园》幕后花絮曝光
在1993年上映的《侏罗纪公园》中,已经灭绝的史前巨兽霸王龙在银幕“复活”让观众们记忆犹新。此次曝光的花絮展示了制作团队操控机械霸王龙进行模拟拍摄的过程。
制作团队对霸王龙的身高体貌进行了测算,用机械制造出了仿真模型,一位替身演员还通过绑住腿部的方式测试霸王龙捕食的动态特征。出人意料的是,机械霸王龙的甩头、捕食动作十分灵活,为电影中的呈现效果做出巨大贡献。制作团队也凭借本片拿下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
把宅男爽文拍成9.1分神作,果然只有他能做到
上映四天,票房4.5亿,豆瓣评分飙到9.1。
《头号玩家》彻底火了!
这部影片改编自宅男恩斯特·克莱恩的同名小说,游戏电影梗多达上百个。
能把这样一本书改成大热片,还真想不到比斯皮尔伯格更合适的人选。
《头号玩家》英文、中文原著小说封面
《头号玩家》确实是畅销书,还被翻译成了20种语言没错。但它在迎合了一部分人情怀的同时,也被一些读者认为是“宅男爽文”。
世界各地的读者中,都有人反感这本书,有人称它为“关于80年代的维基百科”——即那些彩蛋对叙事无用,存在唯一价值就是让读者拍大腿:啊我知道这个!
小电君当时就被它不断抛梗的叙事方式搞得想摔书。
原著作者被《今日美国》称为“现今地球上最性感的geek”
但当斯皮尔伯格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却透过这些梗,被作者对于未来的前瞻性所震撼。为了让更多人接受,他给这部“80年代流行文化史”注入了他所擅长的东西:对未来的渴望和战栗;对创造力的热情;甚至还有对一个孤独而又富有才华的男孩的内心体察。
遥想当年《侏罗纪公园》上映之时,排队买票的观众挤满了几条街,还有人看好几遍。
他们都想再次沉浸在那样的一个场景中:
在约翰·威廉姆斯的配乐中,翼龙飞过天空,身形庞大的霸王龙悠然越过草原。人和几亿年前的远古生物第一次仅相隔一个屏幕,心中必然涌动着敬畏。
而二十多年后的我们,则有幸隔着一个屏幕,看着一个一半绚烂一半荒芜的未来,激动之情,不亚于当年的那帮人。
这些梦般体验,都要归功于斯皮尔伯格。一个72岁的老人,一个大孩子。
作为一个已经拍到第七部科幻片的著名导演,其中五部成为影史经典,斯皮尔伯格的才华和想象力已经众人皆知。但可能很少人注意到,他在《第三类接触》后就不再自己原创剧本,而是发掘一流畅销小说家的作品并将其视觉化。
比如《E.T 外星人》找来的是女编剧梅丽莎·马西森全权负责,《人工智能》的灵感则来自于本想自己改编这个短篇小说的库布里克。
《E.T 外星人》剧照
今天小电君想和你们聊聊另外两部经典之作——《侏罗纪公园》和《少数派报告》,它们和《头号玩家》一样改编自著名科幻小说。
作为好莱坞最伟大的商业片导演之一,斯皮尔伯格是这么做的……
《侏罗纪公园》
来,试一试斯皮尔伯格牌糖衣?
《侏罗纪公园》是斯皮尔伯格改编的第一部科幻影片, 来自迈克尔·克莱顿的同名小说。
它创造了一次票房奇迹。
电影上映后一举拿下了9亿美元票房,成为当时史上最卖座电影。还在当时掀起了一阵疯狂的恐龙热,并启发了一大堆以恐龙和怪兽为主角的电影,如日本的《哥斯拉》。
一部电影能够在短时间大卖,也许只是因为IP或者炫目的特效技术。但是能成为经典,扎实的剧本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原著小说作者迈克尔·克莱顿的过人之处,在于专业水平够过硬。这位履历会发光的男人从哈佛文学系转到人类学系,还拿了哈佛的医学博士。正是因为这人类学 医学的硬核知识,让他的科幻惊悚小说惊悚得……特别有文化。
原著小说作者迈克尔·克莱顿
《侏罗纪公园》中最重要的基因工程技术,1970年代开始研究。1984年科学家从140年前的斑驴毛皮中克隆出基因片段,证明了DNA在没有生命的生物组织中是可以复制的。迈克尔一直都在关注这一领域,他花了7年时间在1990年就出版了《侏罗纪公园》。
在电影拍出后,还有人专门去问了英国自然史博物馆的恐龙研究员Paul Barrett这电影是不是都在胡扯,研究员回复说:“片中许多科学理论其实都很合情合理。就连用上青蛙这一点都很有道理,因为它们是这个领域中相当常用的实验室动物,而我们也十分清楚它们的基因序列。所以《侏罗纪公园》在当时显得十分前卫。”
这样一本小说拍成电影,必定要大改特改。巧的是,它遇上了就是斯皮尔伯格——好莱坞最会给各种类型的硬货加上糖衣,让其能满足大部分观众好奇心和安全感的导演。
斯皮尔伯格怎么做?
他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让街边卖茶叶蛋的老奶奶都能理解书中原本专业、晦涩的文字。
比如,电影中有一个经典的“恐龙DNA复原动画”。书里说的特别复杂,但是在电影中用类似flash的方式展现了。
DNA复原术动画讲解版
其次,他要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把自己从小就痴迷的恐龙复活,再安利给哪怕对它们从来都不感兴趣的观众。
斯皮尔伯格曾在采访中说:“小时候,我甚至连做梦都梦见恐龙。所以拍《侏罗纪公园》的时候,我想得更多的不是原著小说,而是自己的儿时回忆和幻想。”
他最喜欢的是三角龙。小时候在博物馆看三角龙时,他很同情它,曾幻想它究竟遭遇了什么才会灭绝。所以他在拍电影的时候就特意设置了一只生病的三角龙。
他找来当时最先进的工业光魔工作室打造电脑特效的恐龙,剩下一小部分就出巨资做模型。其中机械霸王龙道具重达12000磅(约5.4吨),启动起来真的能把人压个粉身碎骨。
设计师还从各种动物身上取材恐龙的运动模式。比如《侏罗纪公园》中首个出场的腕龙是影史上第一只完全由电脑特效制作的生物,它两腿离地、仰天咆哮的动作,就取自大象。
腕龙取自大象
最后一层糖衣,也是最厚的一层,是在小说的主题和叙述方式上。
不少影迷都知道,《侏罗纪公园》全部系列加起来,也只是选了小说十分之一的内容来改编。
原著小说除了太多专业知识之外,也是一个黑暗,悲观又残酷的世界,充斥着种种血腥暗黑程度不亚于《异形》的片段。尤其作者态度冷静,毫不留情,认为自然创造人和自然创造恐龙并无本质区别,倒是人自作主张成为造物主,引来的后果也需自行承受。
就像下面这一段原著里的片段,如果搬上了大银幕,估计会让好多家长阻止自己的小孩走进电影院。
“
伊莲娜打开了房门。婴儿正躺在柳条编的摇篮中,包了一块浅色的毯子,只有小脸露在外面。摇篮的边上蹲着叁条深黑色的蜥蜴,宛如叁个奇形怪状的雕像。当它们看到伊莲娜时,仰起头来好奇地望着她,然而却不逃离。在手电筒的灯光中,伊莲娜看到鲜血从他们的嘴边淌下。有一只蜥蜴一边轻轻叫着,一边低下头去,迅速地甩了一下,从婴儿的脸上撕下一块肉来。伊莲娜尖叫着冲上前去,那些蜥蜴飞进黑暗中。然而早在她走到摇篮前面时,她就已经看到婴儿的脸变成什麽模样了。她知道孩子准是死去了。
”
而斯皮尔伯格则给故事加上了一副柔光镜。省略了不少这部分的探讨,将电影主线拍成人类大逃亡最终胜利的故事,弘扬了人性光辉。让观众体验惊险刺激之后,又在happy ending里大舒了口气。
这样一来,整部电影显得不再尖锐,反而对当时的美国观众起到了心理抚慰的作用。
《少数派报告》
书迷会失望,但我关注的是触手可及的未来
如果说《侏罗纪公园》,斯皮尔伯格是在用糖浆包裹住一个阴暗的内核;那么对于《少数派报告》,他所做的则是拿起一把小刀,把原本神秘莫测的形状雕刻出一个棱角分明的形状。
《少数派报告》上映之后,收入3.5亿美元,是其成本的三倍。在2016年《好莱坞报道者》评选出的汤姆·克鲁斯主演电影最佳榜单,第一名就是《少数派报告》。
实际上,如果不是汤姆·克鲁斯推荐,斯皮尔伯格很可能根本就不会碰这个小说。他在拍这部片的时候就曾说:菲利普·迪克的小说对大多数电影来说都不合适,我很确信铁杆书迷一定会对电影失望。
如果说《侏罗纪公园》的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是精英式的科幻作家,那么菲利普·迪克则是个不折不扣的屌丝怪才。他小学退学,中学又退学,长大后也常处于财务困窘之中。写科幻小说成为了他生活的一大支柱,27岁开始写到53岁去世,一辈子出版了44本小说,121个短篇。
菲利普·迪克
他的小说气质独特,关注范围广得让人吃惊。可惜他在世的时候小说大多发表在一些廉价科幻杂志上,一直穷到老,甚至一度吃狗粮度日;去世后才逐渐被认可,还成了首个被美国文学史认可的科幻小说家。《银翼杀手》,《全面回忆》,还有之前的剧集《电子梦:菲利普·狄克的世界》皆改编自他的小说。
《少数派报告》是他的一个短篇小说,特别短,而且主题十分晦涩。估计斯皮尔伯格拿到手的时候也很头大。
那么,怎么改?
一、 先加个50%篇幅的谋杀案吧!
斯皮尔伯格曾说过:“这电影能成,50%靠人物,50%靠不断涌现的神秘谋杀案。”
《少数派报告》小说中只有两场谋杀,而电影中一共出现了五场。
小说里的主角虽然也是队长,但却是个50多岁,天天担心自己的年轻属下会把自己的位子给抢了的老头。而电影中的队长汤姆.汉克斯英俊健壮,毛发浓密,还有着嗑药等不良嗜好。
为了丰富情节,除了谋杀之外,斯皮尔伯格还加入了不少动作元素。
比如,打斗
绑架(先知)
小说中的主角在情节上只有一个核心矛盾,就是找到出路,并没有前史。但在电影里,导演则给主角加入了一个非常要命的前史创伤——他五岁的儿子在一个游泳池边上被人拐走了,从此失踪。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为了加入关键情节;另一方面也引发观众对曾受过创伤的主角的同情,更好地融入这个本来太过阴冷的剧情。
汤姆汉克斯看着儿子的全息投影
二、 精心打造一个未来世界
菲利普·迪克的科幻小说除了脑洞大之外,也以以各种技术不严谨著称,这也许可归因于他虽然兴趣广泛,但从未系统地研究过科技。
比如《银翼杀手》中,就有人嘲笑他在一个人工智能都跟人一样的科技发达时代,还在用着老旧的电视机……
斯皮尔伯格式科幻片,除了情节上的复杂程度,也一定会有跟当下最尖端技术挂钩的技术。他对于制造“未来”极度狂热,为此不惜花大力气。
从《E.T.外星人》开始,他的方式就是不光凭借想象力,还找来专家抠细节。
在这部电影开拍的三年签,他就找了包括建筑师、小说家、电脑工程师、生物科学家、MIT院长等不同领域的15个专家,在一间旅店里整整头脑风暴了三天。
他想让这些人给他一些建议,如何才能拍出一个既令人信服,又跟一般科幻片不太一样的未来世界?三天中,他们居然搞出了一份80页的规划,从建筑到科技一应俱全。
他们在1999年想出来的一些发明,竟然在当今的世界都一一成真。
比如3D屏幕,比如虹膜识别认证。
虹膜识别认证
斯皮尔伯格这样描述他想象中的未来世界:“网络在看着我们,电视也看着我们。我们失去了隐私。一条广告会突然出现在眼前,冲着我们说起话来。”
相比于菲利普·迪克小说中的悲观,斯皮尔伯格可算是个乐观主义者。他对于那些可能到来的新技术总是充满了热情。他在谈及这部电影时曾说到:“我希望片中所有小技术都成真。我们会有毫无污染的交通工具,会有自动更新的报纸。”
自动更新的报纸
三、 与观众共情,而不是把他们吓跑
《少数派报告》的灵感来自于菲利普·迪克自己对于冷战的焦虑,在书中的两股大势力的抗衡中,一个小人物想找到出路,活下来,简直像是个奇迹。整篇小说,像一个阴沉的玩笑。
而在电影中,这个故事的内核被好莱坞主流价值观取代,变成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丧失希望,应同命运搏斗的求生故事。
小说中一些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也被改成了更好接受的设定。
比如在小说里,那几个先知其实都是一些智障,被政府毫无人权地压榨。但在电影中则被改为正常人,以几个犯罪小说家的名字命名。为首的阿加莎以“神女”的形象指引着汤姆·克鲁斯一次次脱离险境。
把智障改成了女神
这些改动无疑都是减少了迪克小说中挥之不去的悲观底色和对自我的拷问,以斯皮尔伯格所擅长的“人性总会找到出路”价值观所取代。如果说读原著小说如同目睹人类命运被吊在半空,上下不得,那么斯皮尔伯格则最终让每个观看的人都能双脚着地,心满意足。
多年过去,当年被《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斯式大片惊掉下巴的孩子都长成了中年人,没变的好像只是斯皮尔伯格。
在去年的纪录片《斯皮尔伯格》中,小李这样评价年轻时的斯皮尔伯格:
那个亚利桑那沙漠中的小孩,不停地看电视看电影,有一天溜进电影公司,在那里发现了自己的命运。这本身就是个动人的好莱坞故事。
而丹尼尔·戴·刘易斯又这样说老去后的他:
我们都有段保质期,而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它偷偷流失掉了。但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可能不是这样。他会一直热爱他的工作,直到死去。
至少从《头号玩家》看来,他们都说对了。
喜欢就点个赞吧~
侏罗纪世界3:新瓶装不满旧酒
近半年来,内地电影市场一度萎靡不振,由于疫情的原因,国产片频频退档。
这个时候,在淡季杀出的《侏罗纪世界3》反而成了一个难得的救市英雄,上映首日就在内地拿下了1亿票房,同时全球票房首周末斩获3.19亿美元。
不得不说,在疫情影响下,反而是这类在吃着老IP红利的电影往往更能缓解市场危机。
在好莱坞历史上,“侏罗纪公园(+世界)”系列IP已经有了足足30年的历史,资历相当老。
1993年,斯皮尔伯格买下了迈克尔·克莱顿尚未来得及出版的小说《侏罗纪公园》,靠着当时有限的数字特技,将活生生的恐龙搬上了大银幕,让观众又一次感受到了电影工业所能创造的神话。
随后,1997年,《侏罗纪公园2》上映。但在这之后,斯皮尔伯格便失去了执导该系列的兴趣。
在2001年上映的《侏罗纪公园3》中,斯皮尔伯格转战幕后当监制,让好友乔·庄斯顿来当导演。
2015年,新版三部曲的第一部《侏罗纪世界1》上映,时隔十四年,新一波韭菜成熟了,环球影业开始了老IP收割新韭菜的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三部曲虽然仍然由斯皮尔伯格担任监制,但在导演选择上却并没能从一而终。
第一部和第三部的导演是拍科幻喜剧电影出身的科林·得雷沃罗。第二部则由执导过《当怪物来敲门》的西班牙导演胡安·安东尼奥·巴亚纳来导演,该片将恐龙打斗戏搬进豪华别墅中的设计也颇符合怪兽片的气质。
第三部的故事延续了《侏罗纪世界2》中小女孩梅茜放出了恐龙,从此恐龙彻底进入人类社会的结局。
恐龙与人类的共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不断的磕磕碰碰和意外中,两个种族艰难的寻找着共存的有效模式。
在这一部中,故事的主要矛盾,也来源于人类在经历这种生存现状的巨大变革后,对恐龙群体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比如片头就被吐槽的恐龙扰乱交通治安、突然袭击人类,以及某些政府部门倾注过多资源关注恐龙而导致的社会次生灾害问题。
当然,对于一部好莱坞商业大片来说,这类小打小闹的社会矛盾每次都只能作为某种锦上添花的点缀来应景——
真正的反派当然得是那种野心勃勃,一边建立秘密基地在保护区研究利用恐龙的技术,另一边通过基因改造工程制造蝗虫灾害、妄图一手把握全世界粮食命脉的生物合成公司。
(主角欧文)
在经历了第二部中的危机之后,克隆人小女孩梅茜与两位主角欧文和布莱斯开始了在深山老林中隐居,躲避心怀叵测者追捕的生活。
但生物合成公司依然有着手眼通天的能力,为了利用和研究梅茜身上的克隆基因,公司的员工依旧想方设法抓走了梅茜,欧文与布莱斯踏上了寻女之路。
不知道是不是本片的导演过于讨厌苹果的现任CEO库克,反派刘易斯·道奇森不仅仅在长相上和库克几乎如出一辙,连说话时那股音色略尖且永远不慌不忙的腔调都像是对库克的“致敬”。
更不用说这位反派的公司总部和苹果圆环形总部之间的实在太过相像。
(上:刘易斯;下:库克)
其实在整个“侏罗纪”系列故事中,刘易斯·道奇森并非第一次出场。
在《侏罗纪公园1》中怂恿侏罗纪公园的胖程序员丹尼斯·奈德利做内鬼、偷出恐龙胚胎的神秘商业间谍,就是这位刘易斯·道奇森。
(《侏罗纪公园1》中的刘易斯·道奇森)
这种几乎跨越了整个系列电影的首尾两端进行故事衔接方式,也表露出了本片作为第二版终结篇的一大商业卖点:打包回味整整六部《侏罗纪公园》的情怀与彩蛋。
除了刘易斯·道奇森这条从老版中被抽出来的暗线之外,在第一部中惊鸿一瞥出现的遗传基因公司的主要工程师亨利·吴,也在这一部中以刘易斯的合作者、生物基因研究计划的核心成员的身份出现。
(亨利·吴)
而在《侏罗纪世界1》中曾短暂出现的侏罗纪公园的黑人员工巴里·森贝内,也在本片中回归了。
当然,这些小角色的回归并不能满足《侏罗纪世界3》试图借助情怀牌在最终章再度唤起老粉丝情感的野心。为了致敬前作,本片扩充了主角团阵容,干脆将老版中的三人组也放了进来。
其中,老版的男女主角艾伦·格兰特和艾丽·赛特勒在本片中成了调查蝗灾的那两名科学家。
而原本在《侏罗纪公园2》中被约翰·哈蒙德邀请去评估公园安全设施的伊恩·马尔科姆在本片中,则成了潜伏在生物合成公司、暗中帮助二人调查蝗灾的公司高管。
(老版《侏罗纪公园》主角三人组)
不得不说,本片中的老梗和情怀点由于铺得太多,未免有过于排斥路人普通观众的缺点存在。
且不说很多观众是不是真的看过斯皮尔伯格版本的《侏罗纪公园》,哪怕是对稍微资深一点的影迷来说,要想第一时间感受到本片导演特意安排三人重聚的情怀感,都并不容易。
要知道,距离上一版的终结篇《侏罗纪公园3》上映已经过去了20多年。原本相对年轻的三人组也早已经不住岁月这把杀猪刀的打磨,成了五六十岁的老人形象。
哪怕是熟悉该系列电影的老影迷,都未必能在时隔14年后迅速认出三位老角色,就更不用说在剧情多线并进的情况下,即使是新观众也需要通过迅速理清楚多个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才能真正把握本片想要表达的全部信息。
在做足做满了情怀回味之后,导演放心大胆地将本片的重心全部投入进了恐龙横行的大场面动作戏中。
要讨论《侏罗纪世界3》的动作戏水平如何,还得先回到那个最根本的问题上去:
数字特技对于《侏罗纪公园》及《侏罗纪世界》系列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斯皮尔伯格拍摄第一部《侏罗纪公园》开始,数字特效就可以说是成为了维系这一系列IP 生命力的关键支柱之一。
和斯皮尔伯格的另一部作品《大白鲨》类似,《侏罗纪公园》的成功同样也意味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崛起神话。
(《侏罗纪公园1》剧照)
抛开叙事技巧和艺术理念不谈,《侏罗纪公园》中众人第一次看到面前巨大的梁龙时震撼到难以置信的表情,就是这一系列电影最初渴望传递给观众的最直观感受。
它让观众意识到了恐龙在大银幕上被重现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电影工业技术的进步正在孕育着更多充满魅力的幻梦。
而从2000年《侏罗纪公园3》完结到2015年《侏罗纪世界1》上映的这14年时间里,电影的工业技术无疑已经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显然,在这十多年的观影经验中,观众恐怕早已熟悉了在银幕上的视觉奇观:
阿凡达们骑着巨兽飞翔在潘多拉星球上空都早已成了旧日辉煌,单纯的视觉奇观所能够提供的震撼感与吸引力,也就早已不再是电影行业能够赖以维生的支柱了。
为了能够满足观众越来越刁的胃口,以及为了延续老版三部曲以原始的视觉冲击力取胜的口碑,新一版的《侏罗纪世界》选择了把视觉设计的门槛,从追求复现真实的恐龙转变到设计非现实化的、基因缝合后的变异恐龙上来。
从第一部中的暴虐霸王龙、第二部中的暴虐迅猛龙、再到第三部中的南方巨兽龙和风神翼龙,整个《侏罗纪世界》三部曲对于恐龙美学的追求就是越大越好,越残暴越好,越聪明越好,越多越好。
同样是在这种追求简单粗暴快感的创作策略引导下,新版的三部曲却似乎因为频频更换导演而呈现出了质量上参差不齐的弊病。
与新版的前两部相比,《侏罗纪世界3》最大的失误就在于导演光顾着堆砌视觉奇观、有意制造尽量多的恐龙动作戏,但却没有抓住几条清晰的脉络,来扎扎实实地建构起最关键几只恐龙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那种结合了巨物恐惧与jump scare的“侏罗纪式”惊悚感也就因此完全沦为了《生化危机》式的纯粹血浆片。
回头看新版的前两部的话,其实在这方面做得都很不错。
比如《侏罗纪世界1》中,暴虐霸王龙和迅猛龙是两组最关键的掠食者,全片的动作戏脉络,也基本能做到紧扣这两类恐龙来设计。
(《侏罗纪世界1》中欧文安抚迅猛龙)
一开始,新人饲养员因为操作不当意外坠入迅猛龙笼中,主角欧文立马上演了一出有惊无险的驯龙戏。
紧随其后,暴虐霸王龙以声东击西的方式骗过了园区管理者,逃出了笼子,让观众很快意识到,这一次的恐龙不仅是武力值提升了,而且智商也在几何倍速地攀升。
(《侏罗纪世界2》暴虐迅猛龙伏击偷猎者)
《侏罗纪世界2》中,也有诸如暴虐迅猛龙装睡,然后微微一笑,一波带走偷猎老头的场景。而通过玻璃窗叠影小女孩和恐龙的獠牙,制造某种视错觉来营造恐惧氛围,也算是导演的神来之笔了。
但反观《侏罗纪世界3》,显然并没有戏份相对较多,能让观众留下印象的恐龙形象。
无论是野蛮盗龙的追车戏、火盗龙在冰面下的追击绞杀戏、风神翼龙在空中拆毁飞机的戏、抑或是最终三龙大战的戏份,本片中的恐龙总有一种该出手时就出手,该退场时就退场的工具龙嫌疑。
导演费尽心力在本片中一口气塞进这么多恐龙,却并没有想好要怎么将恐龙有效地融入叙事结构中去,以至于恐龙的出现仅仅成了一种游戏关卡性质的考验,而并没有一只恐龙能让观众感受到危机未除,巨龙依旧潜伏在暗处的紧张感。
这其实也引出了本片在叙事上的巨大漏洞。
为了能够顺理成章地展现出如此众多的动作戏场面,本片几乎是在以一种先构思大场面,然后倒推情节,强行让故事自圆其说的编剧方式来写剧本。
比如影片中同恐龙占有差不多戏份的蝗虫们,一上来就以铺天盖地席卷农场的镜头震撼到了观众。但在后续的剧情中,观众却很难明白这些并非恐龙的生物到底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只有看到最后,观众才能如梦初醒地意识到这盘蝗虫大棋的真正用意之简单粗暴与无语:
公司老板刘易斯不知为何脑子发热,打算一把火烧死那些作乱的蝗虫,却没有考虑到蝗虫能够冲出实验室。
带着火星飞进森林的蝗虫不仅一把火烧毁了整个恐龙保护区。更是间接摧毁了生物合成公司的总部大楼。
说白了,本片虚张声势了半天所设计的蝗虫故事线,到最后的实际效果就是点燃一场导演无论如何都想不通还能怎么点燃,但又不得不点燃的大火。
类似的牵强情节还有很多。比如当老三人组潜伏进生物合成公司内部调查蝗灾问题时,似乎总能相当顺利地在最危险、最容易暴露身份的时刻正好遇到潜藏在公司中的“自己人”。
而之后当两个老人和小女孩梅茜被困在山洞中无处逃生时,导演也并没有清楚地解释驱车经过的伊恩·马尔科姆为何能如此巧合地正好路过此地并解救众人的。
最牵强的则是本片的大反派刘易斯,他的温和与犹豫中甚至已经带上了几分善良的底色,总是能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放主角团一马。对于手下众人对他的背叛也总是能奇怪地表现出一种“我是好老板,我可以理解”“恭喜你,你已经毕业了”的姿态。
总之,作为新版三部曲的最终章,可以理解制片方想要尽快收拢故事线,靠塞入尽可能多的情怀点与视觉奇观来提升本片的娱乐性与商业性。
但创作团队显然没有想好摊子铺这么大之后具体该怎么讲故事,导演显然过于急切地想要展现那些可能早在剧本完成之前就已经野心勃勃地准备好了的视觉奇观,以至于他甚至毫不掩饰自己对于讲好一个故事是多么地缺乏耐心与兴趣。
最终,这种过于冒险和直给的商业化运作逻辑卡住了《侏罗纪世界3》的上升空间,让它注定只能成为那类虽然震撼无比,也并无大过错,但却终究难逃平庸的泛泛之作。
放到更大一点的视角去看,本片甚至并没有为环球影业在若干年后再度启动这一经典IP预留一个体面的跳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