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尤娜怎么玩(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看一看女心理师!别重蹈剧中人的覆辙)
羞辱尤娜怎么玩文章列表:
- 1、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看一看女心理师!别重蹈剧中人的覆辙
- 2、希望你被生活温柔以待
- 3、英国新古典主义币章艺术与收藏名品
- 4、讨好型人格、问题少女…女心理师的热播打醒多少无知父母
- 5、云图:这部史诗级电影,蕴含6个庞大主题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看一看女心理师!别重蹈剧中人的覆辙
文|菁妈
最近《女心理师》真的是太火了,朋友圈里面不少朋友说自己都是熬夜追剧的!
更有不少网友说被《女心理师》整破防了,还有网友说想看这部剧,但担心太过感同身受,又怕自己不能感同身受。
这部剧的原作者毕淑敏是心理医生,所以里面的很多案例可能就是她在日常咨询中碰到的案例,通过包装,通过把关键人物描述刻画出来的,也就是这部电视系跟现实生活是非常的接近的!
我觉得这部剧应该让每一个为人父母的,或者准备为人父母的人都来看一看。
催眠心理学在给人做催眠的时候,一般会把人催眠到孩子三岁之前,而孩子成年后很多心理问题,都跟三岁之前所遭受的待遇有关系,三岁之前孩子最主要是由父母教育的,所以孩子的心理问题背后可能就存在着父母教育的误区!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这些教育误区,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心理健康
★在孩子求助时反而批评孩子
在剧中讨好型人格的小莫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感觉似乎说的就是那个在公司里面任劳任怨,功劳却经常被上司或者同事抢去的人!
小莫为什么会出现讨好型人格?主要是因为小的时候他有过校园欺凌的经历,经常被别人打,当时小小的小莫也曾经向自己的父母求助,但是父母没有及时地伸出援手,反而跟孩子说“怎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要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说实话看到这句话时,我也想起小时候自己在外面跟别人打架,哭着委屈回来找妈妈诉说的时候,妈妈经常也是说这句话,“为什么他欺负你不欺负我,肯定是你自己做不好。”
相信这也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要知道当孩子向父母求助的时候,因为他唯一可以信任的人就是父母,而他最信任的父母却给了他当头一棒,没有帮助他,反而觉得问题出在他的身上。
那孩子慢慢地就容易形成讨好型的人格,不敢得罪别人,很自卑,只能通过不断地讨好别人来刷存在感。
★父母离异后还在孩子面前假装
每年高考过后民政局都非常的忙,并不是结婚忙,而是离婚忙。很多父母会在孩子高考结束之后选择离婚。
而《女心理师》中尤娜的父母离婚之后,因为担心会影响孩子的高考,所以一直瞒着女儿!而敏感的女儿,早在父母第1次打算分居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
不知道如何撮合父母的尤娜,想出了偏激的方法,用刀划破自己的手,或者把自己搞生病,甚至去偷东西,只是为了让父母关注自己,让父母同时都很紧张自己,让父母不要分开。
其实孩子已经上高中了,父母如果打算离婚跟孩子说明原因,一定要告诉孩子是父母双方的原因,跟孩子没有关系。让孩子慢慢地通过时间来接受这一事实,等孩子长大了也能够理解父母,瞒着反而会让孩子胡思乱想!
夫妻关系破裂之后,孩子跟爸爸和妈妈之间的血缘关系还是存在的,这个关系如何处理就需要夫妻俩想清楚想明白,隐瞒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生了二胎之后要关注老大的心理
二胎产后抑郁的妈妈詹璐自己生了二胎之后, 深陷产后抑郁的泥潭,生活过得一团糟,而爱自己的大女儿,更能够感受到妈妈的情绪波动,所以希望自己能够保护妈妈。
但是她的内心却非常的忧伤,因为妈妈保护弟弟,爸爸保护弟弟,奶奶保护弟弟,但是没有人保护我!
这也是很多二胎家庭在权衡两个孩子关系的时候忽略的,觉得老大长大了可以自己独立了,却不知道孩子他的内心也是渴求父母的关注的。
二胎家庭一定要分出一定的时间给老大,在心理上,行动上,要给老大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要让老大知道有了弟弟妹妹,你依然是父母手心上的宝!
★用亲情绑架自己的孩子
蒋静的妈妈离婚之后就狠狠地抓住自己的女儿,殚精竭力地给女儿规划未来,不允许女儿有一丝一毫的偏差,结果蒋静却被妈妈给逼疯了,患上了暴饮暴食的症状。
她其实是通过吃东西来寻找安全感,因为她在妈妈的控制之下已经窒息了,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
我们的孩子是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是他们终将会长大,终将会有自己的思想,终将有自己的路要走,而妈妈也终将老去,所以我们扶着孩子走一程,最终孩子怎么去走他的路,最好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每个父母都或多或少地在《女心理师》中发现自己教育的一些误区,希望通过看这部剧来检验自己的教育,不要再让我们的孩子重蹈剧中人的覆辙。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女心理师》触动二胎妈妈奚梦瑶:妈妈特别不容易,家人多理解
傅首尔“撒娇式育儿”获点赞,网友:教育孩子打骂没用!撒娇有用
希望你被生活温柔以待
父母感情不和,作为孩子的我该如何办?
因为孤独,对网络上的虚拟对象产生感情依赖,该怎么办?
梦想不被家里人理解,总是以为对方好的名义安排好一切,我该怎么办?
生孩子之后,生活完全围着孩子转,围着家里转,感觉完全没有了自我,感觉家里人好像都在排挤自己,该怎么办?
讨好型人格,被职场压榨,我要如何说不?
......
这些问题感觉就像魔咒,更像病毒一样充斥在我们的身边。
看《女心理师》如何带你走出困境。
《女心理师》宣传图
刚一开始,一番关于“自杀”的解说,让这个剧的逼格和基调瞬间提升,他不仅仅是一部剧,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的心理问题的纪录片。
自杀的解说刚一结束,就出现了一个女人想不开,要去在马路上自杀的场面,幸亏被我们帅气的男主钱开逸在牺牲了一辆机动车的情况下,救了下来。
真的是千钧一发啊,不然这个世界上又一条鲜活的生命没有了。
呜呼哀哉。
马路自杀者
男主钱开逸救下自杀者
整部剧的剧情一点都不拖拉,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爸爸,妈妈,我该如何做?
一名高中生打来电话,说自己想不开,要自杀。
乖乖,自杀之前,先打个电话。说明当事人,还是有求生的意愿的,只不过她需要人给她一个活下来的理由。
如果没有理由,可能一个鲜活的生命又要没有了。
尤娜坐在楼顶
男主刚表现完,接下来就是我们女主贺顿的隆重登场了。
坐在楼顶,正在打电话的女孩,叫尤娜,跳楼的理由是感觉同学们都不喜欢她,欺负她。
咱也不知道真假,反正现在人已经坐在了楼顶的边边了,可能来场风,这女孩就下去了。
她的电话打到了自杀干预中心,刚好就被我们的女主贺顿接住了。然后一顿的引导和开导,再加上男主一顿的帅气爬楼,打开了女孩喜欢的音乐,孩子决定不自杀了。
女主贺顿正在和尤娜通话
男主钱开逸爬楼去播放音乐
小尤娜放弃自杀
你以为事情到这里就完了吗?
不,这就是个前菜,这个女孩一通猛操作,跳楼,假装不会游泳跳进泳池里,用刀子划伤手,把自己泡在装满冰块的浴缸里,不断的抽自己耳光,偷东西,污蔑同学小哲将她推下舞台等等。
妥妥的自虐嘛。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恍然大悟,女孩这一系列的操作,根源都是因为父母的感情不和,影响了孩子的思想,行为决策等。
在心理师贺顿的参与下,尤娜的父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孩子才释然了。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如果尤娜的父母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或者是忽视了孩子的心理以及一系列怪异的行为,我们真不知道事情会如何发展。
或许尤娜自己接受了最终父母离婚的结果,或者尤娜离家出走,或者最终选择了死亡。
(2)如何走出自我和谐?
尤娜的问题刚解决,在情感上自我和谐的小文就来了。
这又是一个可怜的姑娘,因为孤独,寂寞,依恋上虚拟网络中的人,将其当做救命稻草一样。这次依恋的对象就是我们的男主啦。
所以她就把女主当成了假想敌,差点伤了女主,幸亏女主机智,又懂心理的,三下五除二的,找出了小文的症结所在,鼓励其自信一点,走出来,交一些现实中的朋友。
小文拿着刀子威胁贺顿
(3)“父亲,谢谢你。”“儿子,谢谢你。”
这期间,女主还遇到了有疑病症的一位老父亲,疑病症已经躯体化,总感觉自己身上出了毛病,但是在各大医院,各个科室检查后,并没有任何问题,就差精神科了。
这段剧情虽然不长,但是超级搞笑,将一个慈祥又孤独,又要强的父亲角色刻画的很到位。
贺顿为老者做心理咨询
贺顿在和这位老父亲的沟通中,知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因为车祸,妻子和其中的一个儿子去世了,只剩下了一个儿子,想把儿子牢牢的栓在身边,生怕仅剩的这个儿子出什么意外。
结局是美好的,儿子明白老父亲的心思,也很心疼老父亲,在这次事件后,两人敞开了各自的心扉。
(4)求求你听我说。
在第八到第九集的剧情中,是关于一对新婚夫妇在组成一个新家庭时,如何沟通和处理原生家庭的问题。
在新郎的一通劝导下,新娘做出了妥协,选择了婆婆推荐的婚纱摄影,拍的那叫一个惊险刺激。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小两口玩的就是心跳。
小两口婚纱照
新娘作为一个搞艺术的,更喜欢法式的浪漫婚礼,未来婆婆却更喜欢中式婚礼,新郎为了两方都可以照顾到,婚礼现场设置成一半中式,一半西式,不伦不类,新娘再也忍受不了,在婚礼当天爆发了。
看着这不伦不类的婚礼现场,我也气愤了,真是叔可以忍,婶忍不了。
婚礼现场
幸好,我们女主贺顿在场,凭借自己专业的知识,化解了这场婚姻危机。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贺顿是怎么做的。
她先是让新娘产生同情心,放下戒备,放她进去,然后引导新娘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画画出来。
再将新娘的画拿出来一顿解说,终于闹明白了,是因为新郎嘴太能说,理由太多,新娘自己又反驳不了,使得沟通总是无效的,再就是未来婆婆太过于干涉小两口的事情,旁人都是看笑话的,都没有考虑过新娘的想法,感觉憋屈,委屈啦。
新娘的 画
所以啊,过日子啊,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哪里来那么多大道理啊,凡事两人商量着来,都给彼此多一份理解。作为长辈,孩子长大了,该放手的时候,也得放手,少操点心,难道不香吗?
(5)对不起,你的爱我承受不起。
在第十到第十四集的时候,又一位心灵受伤的女性来了,她叫蒋静。
这个了不得啊,从小生活在无私的母爱之下,这份爱使得她战战兢兢,喘不过气来。
看看我们的小蒋静,多么的痛苦。
这时的母亲,感觉更像是一条蛇一样,死死的缠在她瘦弱的身躯上。
这份情感,使得她每每在做一件事情,在没有达到母亲的期望或者标准的时候,无法遏制的,无意识的开始暴饮暴食。
因为时刻记着母亲说的,要保持优雅,要保持身材,她又不可遏制的在暴饮暴食之后抠吐,直到开始吐血。
这画面暗不楚楚的,看着就压抑,这其实也是蒋静内心的一个反射。
母亲终于觉得事情不对了,开始带着女儿看病,找心理医生,然后就找到了我们美丽又可爱,还非常专业的女主贺顿这里。
贺顿一步步的引导着蒋静,和她站在一起,进入她的思维空间,既像是一个旁观者,又像是一个朋友,呆在蒋静的身边,陪着她看她的内心世界。
有同学给她写纸条,赞美她,她很开心。
可是母亲却在众人面前,对她的日记公开处刑,当时的她无助极了。
就在蒋静的情况有所好转的时候,观众们眼中邪恶的男二出来作妖了,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母亲极度的虚荣心。
有没有想一巴掌扇醒这个母亲。
本来情况好转的蒋静,差点因为她的决定,选择了结束生命。
不过在我们男主和女主的共同干预下,蒋静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和母亲做了开诚布公的交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可是,你我都知道,放在实际生活中,男女主及时的干预是不会存在的。
在这件事情中,好多人谴责这个母亲极度自私的行为,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差点毁了女儿的人生甚至生命。
其实,作为当事人,我们或许不一定会比这个母亲做的更好。
(6)我不想一直说“yes”。
在十五集的时候,讨好型人格,被职场霸凌的莫宇出来了。
莫宇在理发店
你看看,这表情是多么的拧巴。
被理发师套路消费,还得赔笑。我看的都难受,这可能是我看剧看到现在心里最别扭的了。
真想跳过去不看,但是我太想知道在莫宇的身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又要如何走出这个困境。
本质上来说,我也是讨好型人格。我想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讨好型人格吧。
当他高高兴兴的来参加同事聚餐的时候,发现包间空无一人,原来是他们临时换了地方,唯独没有告诉他。
他不但没有生气,第二天还鬼使神差的给同事们带了免费的咖啡。
莫宇在原聚餐场地
他被自己这种行为深深困扰,所以他来找贺顿,寻求解决办法。
贺顿在为莫宇做心理咨询
通过贺顿和他的沟通,我们发现,之所以莫宇会形成现在这种情况,是因为小时候遭受过校园欺凌,当他把这些事情告诉父母的时候,父母只是让他从自身找原因,做好自己。老师也不管,认为他也有问题。
父母的那句话乍听的话,没有问题。
但是在周围的环境已经超出他自己能处理的范围时,那句话无异于一次次在杀死孩子。
看看小莫宇多可怜。
贺顿和小时候的莫宇对话
找心理师解决目前的困境,想法是好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
他被同事拉去灌酒,耍笑他,最后让他买单。
莫宇得知自己为同事埋单
在治疗当中,叶家辉出来作妖,给了这哥们一瓶药药,让他吃,说是可以治疗他的病。
这哥们也是个狠人,竟然毫不犹豫的吃了。
莫宇和叶家辉在一起
在这之后,情绪不受控制,出现幻觉,在海边殴打孙悟空cosplay人员,自己像一条濒临死亡的鱼一样,躺在海水里。
莫宇在海边
顶撞上司被开除。
莫宇为自己发声
攻击贺顿。
莫宇攻击贺顿
最终,吃药把自己吃进了医院。
要说这哥们后来怎么样了,我也不知道,电视还没有演完,我也想知道这哥们怎么样了。
(7)如何走出产后抑郁
在二十集的时候,又一位伟大的女性出现了,生了二胎的一位母亲,得了产后抑郁症,其实也是现在女性面临的很大的一个问题。
她告诉贺顿,在有了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经常泪流满面,失眠,自卑。
甚至产生了想和自己儿子一起去死的想法。
她被自己的想法吓住了,所以她来求助心理咨询师。
詹璐找贺顿咨询
贺顿和她一块走近了她的内心世界,引导她,和她一块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这种内心活动具象化的拍摄手法,不得不说,真的很高级,我是很喜欢,就像看电影一样。
剧情紧凑,一点都不拖沓,事情还一目了然。
通过一幕幕画面,我们知道这位母亲结婚之前,也是被家人疼爱的姑娘,也是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和事业。
有孩子之后,被迫辞职,生活中都是两个孩子和家里的事情,以及婆婆,老公的唠叨,不耐烦等等。
生活一团糟,就感觉天好像要塌了一样,觉得以后的生活会一直这样,这样的生活让她感到害怕。
詹璐的心理世界
作为心理师,贺顿没有办法直接去帮她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只能给她建议,带着她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引导她去做出一些改变和行动,主要还是要靠自己。
她也意识到,很多问题,她过于关注了自己,陷在了情绪里。
她明确了自己的梦想,未来想做的事情。
詹璐的心理世界
她也发现女儿的懂事。
女儿写给詹璐的
和丈夫沟通未来的生活。
詹璐和丈夫沟通
再次重新出发。
詹璐正在面试工作
关于女主,男主,男二以及好些贯穿全剧的人物经历,以及情感经历,我们不在这里做过多的陈述和分析,当剧播完后,也将会对更多的案例做一个陈述和分析。
如果身边的一切,真的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了,及时求助专业人士。
剧方声明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被生活温柔以待。
英国新古典主义币章艺术与收藏名品
猫眼注:
为防止对英国钱币历史了解不多的泉友阅读本文出现从开篇蒙圈到结尾的情况,猫眼先在此介绍一下文中出现的两个主要人物——
威廉·怀恩(William Wyon,1795-1851),著名的“哥特体克朗”及1838年“尤娜与狮子”金五磅的作者,19世纪上半叶英国新古典主义币章艺术家,曾任皇家造币厂首席雕刻师,威廉四世及维多利亚前期英国钱币最重要的设计师和雕刻师。
贝内德托·皮斯特鲁奇(Benedetto Pistrucci,1783-1855),英国近代最重要的钱币设计“圣乔治屠龙”(从乔治三世时代应用至今)的作者,意大利裔宝石雕刻师和币章艺术家,1815年迁居英国,曾担任皇家造币厂”首席章牌艺术家”,威廉·怀恩的前上司、同事及(一定程度上的)竞争对手。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将自己登基纪念章的设计工作交由时任造币厂“首席章牌艺术家”贝内德托·皮斯特鲁奇负责。这种纪念章是预备于次年举行的加冕典礼上依照传统向人群中抛洒用的。
皮斯特鲁奇是女王非常喜欢的艺术家,他是“摄政时期”英国新古典主义币章艺术风格的奠基者之一。当时,皮斯特鲁奇的事业已然跌入谷底,他从1819年就被委任设计的“滑铁卢奖章”经过了十几年仍然没有完成。他乖戾的性格得罪了王室,拖沓的工作习惯受到了社会舆论的指责。
但最重要的是,他是个意大利人。
贝内德托·皮斯特鲁奇
因为这个身份,他不被允许继任造币厂“首席雕刻师”的位置,并时常成为当时那些满怀民族主义情绪的艺术评论人们攻击的靶子。
而在1837年,被认为比皮斯特鲁奇更具备资格来设计女王加冕纪念章的人是时任造币厂“首席雕刻师”的——也就是我们这一期的主角——大名鼎鼎的币章大师威廉·怀恩。
威廉·怀恩
一、威廉·怀恩升职记
为了方便阅读,猫眼在这里先为大家总结一段史上最短威廉·怀恩生平介绍。真的很短,很快就说完,所以不要看着看着不感兴趣了就不看了,答应我好吗?(星星眼)
对于研究英国近代币章的人来说,“怀恩”是一个必须非常谨慎使用的姓氏。在这个家族从德国科隆移居英国之后六代里有名有姓的22名男丁中,只有5人没有从事币章雕刻工作。因此,在币章上见到“怀恩”签名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清楚说的是哪一个怀恩。
在这许多个“怀恩”中,威廉·怀恩(William Wyon,1795-1851,有时钱币上使用签名“W. W.”)无疑是如今钱币圈子中最著名的一个。同时,作为讨论和研究的对象,威廉·怀恩无疑是最方便的一个。他所生活的时代是古典主义审美和造币技术大发展的年代,是最容易从客观角度讨论的流派与时代,而作为1816年货币改革(“Great Recoinage”)的亲历者和与传奇大师皮斯特鲁奇竞争的同僚,威廉·怀恩的故事又往往是最吸引眼球的。
在威廉·怀恩出生的时候,怀恩家族已经有三代人从事币章雕刻事业。威廉的父亲彼得·怀恩是伯明翰造币厂的币章雕刻师,为赫赫有名的实业家马修·博尔顿工作。威廉的伯伯老托马斯·怀恩在1800年搬到了伦敦,进入了英国皇家造币厂。
下图为彼得·怀恩在1809年为纪念约翰·摩尔爵士而创作的纪念章,许多带有彼得·怀恩签名的币章据信都是由他的儿子威廉·怀恩帮助完成的。
借着伯伯的这层关系,威廉在1812年被邀请赴伦敦参加皇家文艺学会举办的比赛。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优秀的才能,威廉赢得了比赛并开始变得小有名气。从1815年开始,威廉开始与自己的堂兄小托马斯·怀恩共事。
小托马斯·怀恩与“乡下穷亲戚”威廉不同,从小接受了最正统的艺术教育,随着父亲承接过重要的项目并积攒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确确实实是个极少见的天才。
小托马斯·怀恩是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的科班出身
早在1810年,18岁的小托马斯·怀恩为威灵顿公爵创作了半岛战争纪念章,其成熟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和精准的雕刻技艺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意识到小托马斯的才能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父亲。
小托马斯·怀恩1810年的半岛战争胜利纪念章
在小托马斯的作品中,1814年《巴黎条约》纪念章是猫眼的最爱之一。纪念章正面战神与和平女神的设计来自小托马斯·怀恩1811年(年仅19岁)的作品,在当年赢得了皇家文艺学会金奖。
小托马斯·怀恩1814年的《巴黎条约》纪念章
每当有人问猫眼什么是新古典主义的时候,如果不算上拿破仑时代法国那些辉煌的帝政风格纪念章的话,猫眼想到的总是这枚小托马斯·怀恩的作品。
1815年,年仅23岁的小托马斯·怀恩被任命为皇家造币厂首席雕刻师。威廉·怀恩此时开始协助伯伯及堂兄,并获得进入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深造的机会。在威廉晋升为副首席雕刻师之后,人们开始质疑威廉依靠裙带关系上位,但事实证明他是在公平的比赛中凭实力获胜而当选的。威廉也许没有小托马斯那样的天才,但他也绝不是平庸的水准。
1816年炮轰阿尔及尔纪念章是一枚非常优秀的后巴洛克作品,正面为小托马斯·怀恩雕刻,背面为老托马斯·怀恩雕刻。
1816年炮轰阿尔及尔纪念章是一枚非常优秀的后巴洛克作品,正面为小托马斯·怀恩雕,背面为老托马斯·怀恩雕。
然而,堂兄的提携在1817年戛然而止。这一年,年仅25岁的小托马斯·怀恩去世,英国人就这样失去了可能是他们整个19世纪最有才华的币章艺术天才。
本杰明·怀恩的1821年乔治四世登基纪念章,正面国王肖像是小托马斯·怀恩1817年的遗作。
不过让威廉最不能接受的是,那个叫皮斯特鲁奇的意大利人——虽然依照法律不能上任——却接替了堂兄的工作,并厚颜无耻地领取相应的高额薪资。
怀恩家族的人对这个意大利人素来不待见。皮斯特鲁奇虽是当世大师,却限于其宝石雕刻师的出身,对金属雕刻及币章冲压所知有限。
1816年,皮斯特鲁奇为乔治三世设计的钱币肖像受到了公众的一致批评(被讽刺为“牛头”),但皮斯特鲁奇却推说是负责金属雕刻的小托马斯·怀恩弄砸了自己的设计,并声称从此要自学金属雕刻。
威廉·怀恩与皮斯特鲁奇间的私怨大概是1817年之后开始的。传说皮斯特鲁奇为人傲慢懒散,对工作相当不负责任又拒绝批评和建议,结果多数时候都是威廉·怀恩辛苦地修正他的那些模具。更气人的是,皮斯特鲁奇每年可以领到500英镑的工资,而威廉只有200英镑。
1817年半索维林金币,正面肖像由皮斯特鲁齐创作,背面纹章由威廉·怀恩完成。
不过很快地,威廉的烦恼就得到了解决。皮斯特鲁奇在1822年固执地拒绝依照弗朗西斯·莱格特·尚特雷的雕像为乔治四世国王雕刻钱币浮雕肖像,他认为改变别人的作品是对他本人艺术的羞辱。而相反,威廉·怀恩却不介意做这样的事情,毕竟他本来就是模具雕刻师出身,将别人的设计复现在模具上是家常便饭。
1825年金5磅,正面为威廉·怀恩依照尚特雷的雕像雕刻的国王肖像。
皮斯特鲁奇的这份执拗让他基本上远离了造币厂的日常经营,但威廉·怀恩直到1828年才终于正式被任命为皇家造币厂的首席雕刻师。他的工资被加到了350英镑每年,而皮斯特鲁奇则被减薪至同样的价位。
1831年威廉四世2磅金币,正面肖像依然由威廉·怀恩按照尚特雷的雕像雕刻。
时隔11年之后,威廉终于重掌了堂兄小托马斯当年的职位。
二、1838年大辩论及后续
1835年的时候,威廉·怀恩已经是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成熟艺术家了。这一年,他受邀前往里斯本为女王玛丽亚二世雕刻钱币模具。据说,女王对威廉雕刻的肖像非常满意,甚至要求将其应用到之后的纪念章上。
1836年葡萄牙1000瑞斯,正面女王肖像为威廉·怀恩作品。
在里斯本呆了6周后,威廉回到了英国。他此时已是英国币章艺术圈的骄傲,他的国际影响力满足了怀抱有民族主义情绪的英国民众的期待,他的一举一动都被记录下来或者登载发表。但也正因为如此,当两年后维多利亚女王决定由皮斯特鲁奇来雕刻登基纪念章时,威廉的粉丝们彻底疯了。他们发表的各类论战直接把威廉和皮斯特鲁奇这两个名字推上了热搜。
1835年的威廉·怀恩
如前文所言,两个人的矛盾早已不是秘密了。记录显示,威廉在与皮斯特鲁奇共事时拒绝与其坐在一起,表示出了相当明确的厌恶之情。不过皮斯特鲁奇对威廉的看法似乎颇为矛盾,他时不时会抱怨威廉的模具雕刻得很糟糕,但在他给友人的信中却又称赞威廉的作品才是“女王最精制完美的肖像”。
1837年威廉·怀恩雕刻的一版女王肖像蜡模习作。
在威廉·怀恩的粉丝群中,钱币学家理查德·圣希尔是最激进的人物之一。他发表了许多攻击皮斯特鲁奇的言论,并赞扬威廉·怀恩是一个“在他本人(威廉·怀恩)的领域内对其他艺术家——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外国人——没有任何嫉妒情绪的人”。
爱尔兰红酒商和钱币学家理查德·圣希尔
圣希尔明确强调威廉在看待非英国币章艺术家(比如皮斯特鲁奇)所秉持的平等态度,然而圣希尔本人强烈的民族主义排外情绪却在另外一篇批判皮斯特鲁奇的——言辞更加激烈的——稿子中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
他讽刺皮斯特鲁奇的作品(可能是指乔治三世的克朗)——
“并非以其出色的设计或雕刻著称,而是以其创作者(指皮斯特鲁奇)前所未有的突出的签名而显得异乎寻常。当我们国王的名字和尊号按传统被缩写和简化时,那个‘P-I-S-T-R-U-C-C-I’(皮斯特鲁奇的签名)的名字却被以其全长展现在钱币的正反两面显眼的位置,以此向世界宣示英格兰不得不寻遍欧洲大陆才找到了有能力为我们雕刻钱币的人,只因不列颠所辖四海内无人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1818年乔治三世克朗及皮斯特鲁齐奇的签名(横线处)。
他还利用皮斯特鲁奇懒散的传闻攻击他,说他任期内——
“既不雕刻钱币也不创作纪念章”,但“我们的造币厂却十分多产,且出产的作品在样式上远超那位意大利艺术家(指皮斯特鲁奇)。怎么会呢?难道欧洲大陆又一次被‘洗劫’了吗(指英国又像为了寻找像皮斯特鲁奇这样的艺术家那样把欧洲翻了个底朝天)?难道又有一位一流的雕刻师被从意大利诱拐到这片充满雾霾之地,仅仅为了来这里消沉地领受那肥厚的薪资并磨洋工?没这回事!原因其实很简单:威廉·怀恩先生当上了首席雕刻师,独自一人承担了所有的职责。在这位本土艺术家的督导下,钱币上唯一可见的差别就是在设计和雕工两个方面显著的提升,以及钱币上作者的签名从那个全长且高耸庄严的意大利名字(指皮斯特鲁奇的签名)变成了那个几不可见的英国名字‘W. W.’。”
威廉·怀恩的签名“W. W.”。
尽管威廉·怀恩的粉丝发表的这些民族主义言论极具煽动性,皮斯特鲁奇负责雕刻女王加冕纪念章的工作并没有受到影响,且这枚纪念章——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完成得非常优秀。
这枚纪念章的风格虽然仍然是新古典主义,但是雕刻却带有明显的早期浪漫主义的风格。浮雕中人物轮廓的线条感被淡化,着力展现光影的效果与印象,兼具饱满的肌理和神秘圣洁的朦胧质感。
然而,在人们普遍将浮雕的写实程度作为标准的19世纪上半叶,皮斯特鲁奇的这枚作品可能是有些前卫了。女王本人虽然对这件作品表示满意,但皮斯特鲁奇还是毫不意外地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在英国下议院的辩论中,皇家造币厂负责人亨利·拉布谢尔为皮斯特鲁奇辩护称他的作品“受到了其健康状况的影响”(相当于承认作品很糟糕),而这枚登基纪念章旋即被公开评价为“还不如街上1便士一枚的纪念章雕工好,而它的作者却因此领受了500英镑的酬劳”。
皮斯特鲁奇赢了作品却输了名声。而另一边,威廉·怀恩已然完成了他那著名的维多利亚女王青年头像(也就是所谓的“小维”头像)。这个优秀的肖像获得了好评(包括来自皮斯特鲁奇的好评),被应用在之后40年的英国铸币上。
1839年的时候,威廉·怀恩曾短暂地访问法国。在面见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时,威廉呈上了一枚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造访伦敦市政厅的纪念章,获得了法国国王的赞赏。当威廉又呈上自己设计的先王威廉四世纪念章时,路易·菲利普笑着打趣说:“这个老小子,他就长这个样子!”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造访伦敦市政厅纪念章。
1849年,皮斯特鲁奇终于完成了他的“滑铁卢奖章”——一项耗费了他30年的巨大工程。通过这枚伟大的纪念章,皮斯特鲁奇终于证明了自己在设计和雕刻方面都是无人可比的。但为时已经太晚,因为他的老对头威廉·怀恩只剩下最后两年的寿命了。
皮斯特鲁齐奇的滑铁卢奖章。
威廉·怀恩在人生最后阶段参与的项目是伦敦万国博览会各类章牌的设计和雕刻工作,包括王室成员私人奖章和展会官方奖章,后者由他与儿子莱昂纳德·查尔斯·怀恩共同完成。1851年博览会举办当年,威廉在伯明翰去世,他首席雕刻师的职位由儿子继承。
四年后,皮斯特鲁奇也去世了。英国自“摄政时期”开始的第一代新古典主义大师及他们的时代落下了帷幕。
三、威廉·怀恩的作品
审视一位艺术家的最佳方式并不是研读历史资料和艺术评论,而是直接看看他的作品。在威廉·怀恩所生活的时代,他是一个备受尊敬的伟大艺术家,他的作品对英国现代机制币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那么,他的水平究竟如何呢?
如前文所说,虽然皮斯特鲁奇赢得了维多利亚女王加冕纪念章的项目,但威廉·怀恩却仍然主导了新君所有钱币的设计和模具雕刻工作。这些新钱币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839年“尤娜与狮子”金五磅。
人们常说,“尤娜与狮子”是新古典主义钱币的代表作,是维多利亚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钱币。就连猫眼本人也曾在创办公众号初期的猫眼文章《【颜值当道】第三期:十九世纪世界十大最美硬币》一文中将其排在第4名的位置。
如今,猫眼觉得有必要检讨一下这个事情。当年将这个品种排得那么靠前,有一部分原因是猫眼被狮子蒙蔽了双眼,而另外一部分原因则是看中它的热度和知名度。对于它的实际艺术价值,猫眼只能说:在“尤娜与狮子”的同时代,欧洲有能力铸造同类币章的国家还有很多,并不是英国一家独大的局面。
而且,猫眼始终觉得“尤娜与狮子”的构图存在问题。威廉·怀恩为了增加画面的戏剧性和凸显场景纵深,设计了女王伸出权杖指引狮子而狮子的头靠向女王的动作。
在整体浮雕和透视都比较扁平化的前提上,狮子头部与女王手中权杖的遮挡关系在视觉上创造了一种“狮子的脑袋像纸片一样薄,女王一伸手就已经到了狮子脑袋的另一边”的感觉。
不过,相比于威廉·怀恩早年作品中的一些古怪的遮挡关系,这枚“尤娜与狮子”也确实不算什么太大的问题。
1817年,威廉·怀恩创作了著名的“三女神”克朗样币。这枚精美的样币近年来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在拍卖场中屡创佳绩。
然而如果你仔细观察左侧女神的站姿,并沿着她臀部左侧的曲线和左腿伸出的方向想象一下她左脚的位置(被盾牌挡住了)就不难发现,她是用两腿夹住了身前的盾牌的……
这个女神,她为什么要把象征不列颠的盾牌夹在两腿之间呢?生殖崇拜吗……
另外,如果你留意一下右侧女神的肩膀和姿势,这个体态真的没问题吗?她伸出的右臂是不是把自己的右侧胸膛扯到了胳肢窝的位置?这种“妹非妹”级作画崩坏的感觉是怎么回事…
如果说威廉·怀恩的作品时常出现的问题可以总结为构图错误和作画崩坏两类的话,那么1817年的“三女神”克朗样币显然同时具备了这两点。
你可能觉得“女神夹盾牌”已经是一个比较尴尬的构图了,那么1820年威廉·怀恩为“光荣的六月一日”海战(1794年6月1日海战)创作的纪念章——以现在的视角来看——简直就可以说是非常邪恶。
这枚纪念章的背面,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威廉·怀恩硬是将尼普顿(罗马神话版的波塞冬)的左脚设计成插入了海马的屁股里……配合两只可怜的海马悲壮的表情,满满的“千年杀”既视感。
造成这种悲剧效果的原因来自于整个场景的诸多不合理之处。
首先,海马前脚有蹼后半身是鱼尾,是一种显而易见的需要游泳的动物,为什么整只凌空飘在水平面以上?其次,只有仔细看你才会发现,尼普顿其实站在一块由海马拉着的贝壳上。他的脚跟踩在贝壳的上面,只是前脚掌与海马不合时宜的遮挡关系让人产生了视觉错觉。
威廉·怀恩可能是自认为无法展现好海马游水及四周波涛涌起的场景,而将海马设计成悬浮在水面以上,但这样做的结果是海马太长,尾巴挤压了左侧属于尼普顿的空间,让他脚下的贝壳只能被草草带过。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下图是1731年(比威廉·怀恩的章早了快90年)约翰·克洛克为维也纳条约设计的纪念章,背面的场景与威廉·怀恩的这枚类似。
虽然铸币技术限制了克洛克纪念章的精度,但克洛克远超威廉的艺术水准还是可以从其纪念章背面更加复杂且宏大的场景体现出来。(当然,巴洛克风格的纪念章在场景方面本身就倾向于比新古典主义作品更加复杂,这是风格本身的区别。但即便如此,对比两人的作品仍然还是能看出优劣之分的。)
缺乏空间想象力和必要的构图技巧也是贯穿威廉·怀恩整个职业生涯的短板,而将他在构图方面的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当属1821年乔治四世加冕纪念章了。
乔治四世的官方加冕纪念章是由皮斯特鲁奇(又是他)设计的,但除了官方纪念章之外皇家造币厂和民间为这一盛事各自设计了许多其他的纪念章。这其中,一款署名为“托马斯和琼斯先生”的加冕纪念章据信是威廉·怀恩的作品。
这枚纪念章从构图到雕工之拙劣几乎无以复加。从构图上来说,站在国王身侧的三位女神个个都很长,把中间虽然坐着但总归是矮了她们一头的国王对比得像个短腿的侏儒。
对于这种正面人物坐像,比较常见的处理手法是将中间人物的位置架高,在腿的下方留出足够的空间来避免出现人矮腿短的效果。威廉的堂兄小托马斯·怀恩(上文提过的英年早逝的真·天才艺术家)为1814年《巴黎条约》设计的纪念章可以说是这种人像的教科书式构图。
1814年巴黎条约签订纪念章,小托马斯怀恩作品。
在这枚小托马斯·怀恩创作的纪念章背面的三个人物中,坐在中间的布列塔尼亚女神面向观众。她小腿长度与身长的比例其实与上面威廉·怀恩作品中乔治四世的比例相近,但她的位置很高,脚下足够的空间避免了视觉上人物显得腿短的问题。
相比之下,威廉的作品不但构图糟糕,而且每一个女神都头重脚轻,身形和面容存在不同程度的作画崩坏,其中尤其以距离观众最远的右二女神最为严重,她那面容的崩坏程度简直已经不比拜占庭金币好多少了……而且,不仔细看的话,还以为是最右的女神长了两个脑袋呢……
据说威廉·怀恩因为对这个作品非常不满意而没有签上自己的名字,猫眼认为他还是很明智的。
1825年,当威廉·怀恩逐渐开始接替皮斯特鲁奇在皇家造币厂的所有事务之后,整个大英帝国的铸币就几乎都落入了他的掌控之中。威廉的人像和纹章雕刻得细节精巧,基本上全部都是当时最优秀的水准。在他的监督之下,这一时期的英国钱币始终质量稳定且做工精良。
然而,只要一涉及较为复杂的场景,威廉·怀恩的作品就会或多或少地变得有些奇怪。
比如,在威廉·怀恩之前,英国铜币上布列塔尼亚女神身边的盾牌一直是靠在女神大腿外侧的地方。
然而当威廉1825年接管了流通币的设计和雕刻之后,这个盾牌就被改成了顶部对着女神的屁股,还被女神的衣摆遮住了……
威廉·怀恩的布列塔尼亚女神
而由于盾牌的遮挡,女神本来坐着的岩石完全看不见了……这个场景怎么说呢,看起来就好像是女神把盾牌坐进屁股里了一样……而女神的右手放哪不好,偏偏拄着盾牌的边缘,更进一步让人相信女神是真的坐在盾牌上,而且还有点硌有点坐不住……
4便士银币上女神坐着的岩石直接省略了,女神坐盾牌实锤!
威廉这一系列魔幻的设计,让我们彻底无法正视布列塔尼亚女神了。
在1841年,威廉·怀恩应邀为伦敦药剂师学会设计了一枚奖章。在奖章的背面是科学的拟人化形象和依偎在她腿上的少年。我们可以看到,威廉的构图能力和雕刻造诣都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如果你仔细看两个人的腿,就会觉得非常的别扭。科学女神坐在石头上,而少年斜着坐在地上,那么少年的左膝盖是怎么挡住了科学女神的左腿小腿中间部分的呢?
猫眼的理解是,只有当科学女神坐在少年的左后方,观众从少年的右前方看向他们时才会有这样的遮挡关系,但这解释不了为什么女神的左脚比少年的右脚更加靠下(靠近观众)。因此,我们只能大胆猜测,少年就是以这个奇怪的姿势悬浮于空中的……
在威廉·怀恩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接到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后的项目与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有关。首先是在1845年,威廉为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设计了一枚私人奖章,用于馈赠给筹备万国博览会时为亲王提供帮助的人。
1845年阿尔伯特亲王私人奖章,威廉怀恩作品。
在这枚奖章的背面,威廉狠狠地挑战了一下皮斯特鲁奇那经典的“圣乔治屠龙”设计。这是一件毫无疑问的非常优秀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威廉·怀恩已经从设计1817年“女神夹盾牌”……我是说“三女神”克朗样币时的那个青涩新手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大师了。
然而,这个奖章还是有一些奇怪的地方……你会发现这条龙身有残疾,它只有两个爪子……
虽然对于龙这种东西中西方文化在认识上有一些差别,但它也至少应该有四个爪子(或者两个爪子加一对翅膀)。按照对威廉·怀恩作品的一贯理解,猫眼认为可能又是因为右侧龙尾和马腿、马尾的地方细节太多,没有空间再雕刻龙的后腿,所以就给省略了……
无论如何,这枚奖章除了龙少了两条腿以及它的脖子和脑袋的方向有些奇怪之外,其雕刻水准确实足够优秀了。
几年后,威廉·怀恩真正迎来了自己创作生涯的高光时刻。对于不善于掌控复杂结构和宏大场景的威廉来说,精雕细刻的平面装饰才是最适合他的风格。一个艺术家,即便有再多的问题,只要能留下哥特体克朗这样的作品就应该已经无憾了。
关于哥特体克朗的艺术风格及其文化内涵,猫眼以前写过专门的文章介绍,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在1851年的伦敦万国博览会上,威廉·怀恩最后的作品面世了。在这批展览奖章中,最有意义的莫过于下面这枚。
它是由威廉·怀恩和儿子莱昂纳德·查尔斯·怀恩共同完成,威廉雕刻了正面的两个人像,莱昂纳德负责背面。虽然威廉的雕工依然华丽精湛,但说实话,这枚奖章确实是猫眼见过的双人像币章中脑袋比例比较奇怪的一枚。
一般情况下,多人像币章极少刻意凸显哪个人的脑袋比较大。毕竟,头像本来就是将人物的样貌抽象出来的创作,并列的人像在尺寸上稍有差别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非要比出大小就真的没有必要甚至破坏平衡影响美感了。
如果说有例外的话,那么大概也就是母子、父子同框的情况。
而在这枚展会奖章上,威廉偏偏将阿尔伯特亲王的头像雕得比女王的大一圈。这还不算,相比于女王饱满逼真的头像,亲王的头像扁平得不像话。且不巧的是,左下方的海豚正好挡住了亲王头像脖子处的边界。综合各项因素,按照近大远小的原理来看,亲王的头像相对比女王的头像,就仿佛是远在天边的一块背景一样(刻意为之?)。
再看莱昂纳德雕刻的奖章背面,坐在画面左侧的布列塔尼亚女神在为跪在她面前的工业的拟人化形象加冕,画面右方依次为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拟人化形象。
这里的浮雕打眼一看还是很唬人的。虽然非洲和美洲的拟人化形象有明显的崩坏(双头女神重现江湖),但与当年威廉·怀恩刚刚上任时的水平相比已经好了太多。
莱昂纳德在威廉死后接替了他的位置,后来成长为一个很优秀的币章艺术家。
四、大师与匠人——后启蒙时代币章艺术家的两种形态
建筑与绘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元的素材(如色彩、材料等)并在更大的空间内展示风格与潮流的变化,但币章艺术却没有这样的便利。无论艺术风潮如何发展,币章艺术家还是只能在狭小的空间内以表现力有限的浅浮雕和相同的金属材料创作作品,且常常受到铸币技术的制约。
1793年处决路易十六纪念章
上图这枚德裔弗兰德斯艺术家康拉德·海因里希·库克勒作品。风格上非但没有倾向于古典主义反而更加复杂化了,但这并不让人觉得这枚作品是”过时的“。
这种限制性迫使后世想要标新立异的艺术家只能在前世艺术家的风格上“做加法”,以展现更博学的品味和更细腻的表现力。比如从17世纪到19世纪,建筑和绘画风格上自巴洛克(及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的转变简直是翻天覆地的,但在币章艺术领域,这个变化是换慢而保守的(比如上图的这枚作品)。币章艺术家不能将前辈们已经建立起来的体系和成就放弃,而直接转向“简洁化”并以模仿古代艺术为手段的新潮流,因为这势必让作品劣化。
1759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宣言章,托马斯·弗朗西斯科·普里埃托作品。
而上图这枚宣言章,在没有成熟的范式及稳定的铸币工艺的加持下,“古典化”的作品在当时也许看着时髦,但如今审视就会觉得很廉价。大师翻车了。
几乎每个新时代的币章艺术家都可以分为三个档次,分别是尝试用使用新风格的人,坚持旧的成熟的风格和技法的人,以及将旧的技法和风格与新风潮逐渐融合并为后世艺术家创造范本的人。这三类人中,前两种都是“匠人”,而最后一种我们则称为“大师”。
1774年莫雷纳山脉开垦纪念章,普雷埃托作品。融合了巴洛克和古典主义风格的复杂场景为前面翻了车的大师扳回一局。
1774年莫雷纳山脉开垦纪念章,普雷埃托。融合了巴洛克和古典主义风格的复杂场景为前面的翻车扳回一局。
皮斯特鲁奇,一个诞生于后巴洛克时期的宝石艺术家,他的币章作品展现了巴洛克风格常有的优雅、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但是,他同时又能在这个基础上加入古典式的构图和风味,可以驾驭小到单一人像大到千军万马的各类题材与场景,且从他最后完成的滑铁卢纪念章来看,他的雕工也是首屈一指的。
他的作品兼具了巴洛克的气质和新古典主义的倾向,他本人则兼具了设计者和雕刻工匠这两类技能的极致,这样的人我们大概就可以称为大师了吧。
1821年乔治四世登基纪念章,皮斯特鲁齐奇作品。
相比之下,威廉·怀恩也许可以算是匠人的极致?
他雕工精湛,做活细致认真,为人执着且对工作中的重复与单调都欣然接受。威廉雕刻的小型作品有最优秀的细节和最细腻的肌理,但他没有前辈艺术家们必备的在头脑中构建庞大场景的天赋,有时就连构思一些小情景都会出现纰漏。他非常不善于表现人物的意图与情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古典主义甚至后来“哥特复兴”的审美潮流都成了他的“庇护所”,让他不至于因为作品缺乏感染力而为人所诟病。
1824年威廉·怀恩为国家海难营救基金会创作的奖章,背面左侧施救的人物是威廉按照自己的样貌雕刻的(他穿裤子了吗……)
1824年威廉·怀恩为国家海难营救基金会创作的奖章,背面左侧的人物是威廉按照自己雕刻的...(他穿裤子了吗
如果说在币章艺术潮流的转变中,继承和融合已有技法是比借鉴新风潮更重要的因素,那么一名真正的后启蒙时代大师究竟能够在简化的场景和人物朴素的姿态中展现多么细腻和丰富的内容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佩德罗·冈萨雷斯·德·塞普尔维达为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四世1789年马德里即位庆典而设计的这枚宣言章吧。
这枚宣言章的用处与上文提到的英国国王登基纪念章一样,是在庆典的时候赠送给现场的民众的赏赐品。虽然纪念章正面的卡洛斯肖像雕刻很优秀,但这种凸显盔甲、披风、头发、领巾、桂冠及皮肤等多种材质质感的对比的炫技之作是巴洛克时代全欧洲都盛行的模式化的东西,并不足以因此称为大师。
让塞普尔维达封神的是纪念章背面的庆典场景。在这里,塞普尔维达没有像英国的艺术家们那样描绘国王的神圣和威严,而是以庆典期间马德里街头的场景来展现治世之下的西班牙。
这最初本是塞普尔维达的老师托马斯·弗朗西斯科·普里埃托(前面提到翻过车的那位大师)在创作卡洛斯三世国王宣言章时的主意,由塞普尔维达将其调整修改后再次应用,成为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让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个场景中的人们,为了方便分辨,猫眼将这些人从右到左进行了编号如下:
首先来看最右面的5个人。
从服饰和位置判断,这五个人中2号和3号是掌管仪式的王室纹章官,1号和4号(大部分被挡住)是随从官。
1号随从官一边与2号纹章官交谈一边指向台下,可能是他们刚刚向台下抛洒完宣言章之后引起了骚动,而原本在向台下挥手的2号纹章官顺着1号随从官手指的方向向台下看去。他们两个人的互动吸引了3号纹章官的注意,他从后面挤过来探出头也向台下看去。
3号纹章官向前挤的动作引起了5号人物的注意,他是一名腰间佩剑的负责在台上护卫和挥舞王室旗帜的士官。作为台上地位最低的人,此时他正看向自己旗杆的底部,生怕撞到挤上来的3号纹章官身上。得罪官员事小,但若旗杆将纹章官披风上王室纹章的精美刺绣刮了,估计是赔不起的。
我们接下来再看台上的6号和7号及台下的众人。
首先,台下的9号人物是一名贵族。他站在最靠近演讲台的位置上,有漂亮的礼服和绑腿连裤袜,姿态从容自若地与台上的6号纹章官交谈着。他站立时微微分开的双脚和伸出的左手都说明他在和这位官员交谈时不需要特别注意礼节,侧面证明了他的地位和血统。
而台上的6号纹章官姿势非常矛盾。他在与9号贵族交谈时高傲地掐着腰,但他的脚却并拢成丁字步。他也许是国王身边的近侍,这给了他在贵族面前依然保持高傲体态的资本,但作为王家的仆人,他有着保持侍从姿态的习惯。
与6号纹章官一样,台下10号人物的动作也很矛盾。
他显然被马撞到了,右手不自然地向后推着。但即便如此,他依然盯着台上与9号贵族交谈的6号纹章官。从他的站姿来看,他应该是身前9号贵族的随从。如果你曾经跟老板出去恰谈过业务的话你一定明白,即便插不上话,你也会一直看着你的老板和与他交谈的人,这时即使有人推了你一下也不会影响你聚精会神地聆听他们两人的对话。
这应该是所有侍从和打工仔都明白的卑微感吧……
我们再来看最左的13号人物和他的马。
他和他的马是台下冲突感最强的地方。首先,他的衣着和9号贵族一样华丽,但牵着马来到会场说明他并不住在城中。他明显不如9号贵族那样气定神闲,也不习惯于穿梭人群的礼貌,自己的马撞到别人也不是很在意。
他可能是一个普通的乡村贵族或者庄园主富商阶层之类的人物。他身后的12号人物与他步调一致,也许是他的随从。这个人披着美洲殖民地式的大披风,似乎在暗示13号人物的财富来源。
最后,我们再来看四个辅助人物,分别是台上的4号随从官和7号纹章官,以及台下的8号人物和11号人物。
这其中,8号人物可能是一个街头卖艺的侏儒或者卖报的穷孩子,他光着双脚毫无顾忌地跑着。他的手伸向台前摆出一个索取的姿势,这是希望从台上直接要到一枚银章,否则就凭他的体能想在人群中抢到一个银章是很难的。
这是在街头摸爬滚打出来的智慧。而从构图上来说,他伸出的手刚巧挡住了7号纹章官的脚,他的脚踩的地方要比10号随从的脚离观众更远。以他为桥梁,7号纹章官显得离观众非常遥远,极大地增加了整个场景的纵深。
剩下的只露出头的台上4号随从官和台下11号人物则完全是为浮雕服务的。台上的浮雕的最高点在5号士官的肩膀处,台下浮雕的高点在马头处,如果不在这些高点附近增加一些过渡区域的话,观众就能从章的侧面看到把浮雕顶起来的没有图案的金属,会让整个浮雕显得廉价。
一个比较好的反例是英国1863年欢迎亚历山德拉公主(之后的太子妃)驾临伦敦的纪念章。这枚纪念章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精制,浮雕很高。
但如果你从侧面看,就会看到公主脑袋和胳膊因为没有合适的过渡区域而出现的金属支撑的问题(模具冲压只能沿着轮廓外延成型),让原本精美的纪念章顿时显得廉价。
塞普尔维达有足够的想象力和技巧,将马德里街头各类形形色色的人物搬上了这枚狭小的宣言章,且通篇没有使用任何多余的街道、建筑物等辅助内容来增加场景的纵深,全凭自己优秀的构图能力和雕刻技巧以18世纪的制币工艺呈现了这样复杂的场景,着实是令人钦佩的。
然而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塞普尔维达居然能够洞察社会中——从上层阶级到街头乞儿——每个阶层人物的内心,并举重若轻地将这些人们的心理活动通过他们的举止和神态准确地传达出来。这当然与艺术家日复一日的观察和勤勉的练习是分不开的,但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天赋。
不描绘国王的伟大,而是将他的国家完整地搬到宣言章上,这是普里埃托的想法,在塞普尔维达手中达到了极致。一件伟大的作品,是能将它所描绘的时代凝固后投射到我们眼前的,而一个真正的大师是可以永远活在他的伟大作品中的。
结语
威廉·怀恩的支持者圣希尔认为英国不需要去欧洲大陆寻找人才,本土的艺术家足以承担起用币章描绘伟大帝国的重任。猫眼却认为,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都始终需要吸收外来文化进行优化和自我修正。更何况,欧洲大陆是真的出了很多大师。
威廉·怀恩的自主创作能力其实并不优秀,而奇妙的是,在他生活的时代,他因民族情绪而被称为一流大师;在他死后,他的作品又因商业因素而被划入顶级名作之列。
一个被错认成大师的优秀匠人就这样赢得了生前身后名,不得不说是极具戏剧性的。由此看来,境遇、时机、运气、伪装、吹捧和炒作,似乎无论哪一项都比真才实学来得有用得多……
讨好型人格、问题少女…女心理师的热播打醒多少无知父母
最近,杨紫和井伯然主演的电视剧《女心理师》爆火。剧中讲诉了一系列典型的心理故事,包括青少年心理问题、讨好型人格、产后抑郁、职场PUA等等,这些剧情充满现实色彩又引人深省,就好像我们都是剧中人。
虽然这部电视剧爆火,还引起了诸多讨论,但是大家对它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有人说,这部剧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对有相似困扰的人很有帮助;
还有一部分人的声音是,觉得剧情有些夸张,对于心理师这个职业的描写与现实相差过大,有点不切实际。
然而不论怎样,这部具有争议的电视剧还是成功地唤起了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对“家庭关系”的思考。
焦虑的母亲、缺失的父亲
失控的乖乖女
电视剧的开始讲述了一个有高考生的家庭。
但与之前热播的《小欢喜》、《小别离》不同,它并没有集中在升学的众生相上,而是借由这个普通又特别的家庭揭示了父母关系对于孩子的影响。
尤娜是一名高三即将艺考的学生,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人。她专业能力出众、外形条件好,是老师和同学心中的“种子选手”,也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但一向乖巧的她最近却总是会突然做出一系列令人不解的举动。
明明不缺钱,却跑到便利店偷薯片;自己从舞台上跌落,却诬陷是同学推倒自己。
她故意用刀划伤自己,深夜狂扇自己耳光,甚至她还跑到天台上坐着,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面对孩子的转变,深爱她的父母不知所措,她们都想知道,是什么让女儿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随着剧情的深入,我们才逐渐知道,原来看似叛逆的尤娜,其实是父母不良亲密关系下的受害者。
尤娜的家庭看上去很完整,父母也对她十分疼爱,但父亲和母亲的相处实则充满了问题。
夫妻二人总是爆发激烈的争吵。妻子指责抱怨,希望用这种方式换来丈夫更多的回应,但丈夫则用沉默和回避来应对争吵产生的矛盾。
这种相处模式,终于在尤娜高二那年忍耐到了极限,夫妻二人瞒着女儿离了婚。为了不影响尤娜学习,打算在高考结束后再告诉她真相,可是双方淡漠的神情、冰冷的互动已经暴露了一切。
为了让父母重新连接在一起,尤娜只能选择用伤害自己、制造麻烦的方式,让自己成为父母共同的矛盾,这样他们就能再次站在统一的战线上。
所以才会出现后面那一系列的极端行为:自残、偷窃、诬陷、自杀.......
她用自己的行动发出无声的请求:求求你们别分开。
尤娜的问题看似是孩子的问题,但根源来源于父母。孩子对于家庭关系是极其敏感的,当他意识到家庭关系不稳定、父母关系紧张时,就会下意识地制造点问题让父母关注的焦点转移,以杀敌1000自损1200的形式来“挽救”父母的婚姻。
每个孩子都向往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 所以当孩子突然开始不听话、叛逆、厌学、抑郁时,他们很有可能不是在故意跟父母作对,而是在无声的求助。
只是有多少父母真正听到了孩子内心的声音呢?
敷衍的父母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时刻?
害怕“拒绝”别人,拒绝别人的时候;感觉自己犯了天大的错;
帮别人忙时,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小心谨慎,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本分;
朋友提了个让你为难的建议,你担心拒绝会影响感情,还是会勉为其难的同意。
……
《女心理师》里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很有代入感的故事。
男生小莫,去找心理咨询师求助,求助的原因,是工作中自己永远也拒绝不了同事。
他不是业务骨干,也不是资源咖,只是个没有太多存在感的职场边缘人,如果说有什么特点,大概就是有求必应。
上班被淋了一身雨,刚走到电梯口,同事们就在群里让他捎咖啡,明明不想去,却还是下去买了。
同事忙着下班约会,把没完成的工作交给他“帮忙”,一句轻飘飘的“小莫哥谢谢啦”就让他成了替人加班的倒霉蛋。
害怕会让别人不高兴,明明不想做的事,做了一件又一件。
不只不懂拒绝,甚至还会刻意讨好大家。
其中最让人破防的是这个片段。新同事请整个办公室的人吃饭,因为想做好人就顺带喊上了小莫。
第一次收到正式的邀约,小莫十分开心。他早早地下了班,特意跑去理发店做头发,因为不懂拒绝,小莫被理发师忽悠着进行了洗、剪、烫,本来只想花50,却不得不办了一张5000的卡。但是小莫依然开心得不得了。
然后他去商场买了新的西装、给自己喷上了香水,拎着送给同事的礼物,满怀期待地来到了聚餐地点。但当打开包间的大门时,迎接他的却是冰冷的空气,原来同事临时更换了地点,只是都“恰巧”忘了告诉他。
小莫心里十分委屈不满,但是第二天他还是给全办公室的人都卖了奶茶,很抱歉地对大家说昨天因为有私事没能赴约。
讨好的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同事们只拿他当免费劳力,当天晚上大家约了唱K,还是没有叫他。
去唱K的同事还让他帮忙做PPT,他已经坐上车要回家,犹豫着还是答应了,于是又返回单位吃着泡面替人干活。
“小莫!小莫!”每一次被叫到,他既恐慌又焦虑。
“帮我买咖啡”“帮我做PPT”,没有一声“小莫”带着善意和关心。
他就像职场里的一个工具人,从来不懂拒绝,仿佛永远不知难过和疲惫。
可他是吗?他工作能力很强,待人充满善意。但是他却在职场中被恶意压的喘不过气。
小莫对谁都好,唯独对自己不好。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小莫心里很清楚这些同事在排挤他,在欺负他,他也曾试着反抗过一次,但是内心的愧疚就迅速将他淹没,即使是别人的过错,他也理所应当地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小莫的故事,让“讨好型人格”的话题上了热搜,因为太有代入感,看得人格外憋屈。很多人留言,说自己在生活中,也曾经遭遇过各种各样的“小莫时刻”,甚至是从童年开始就有了讨好别人的倾向。
心理学家米基·法恩曾说过: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童年创伤,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
长大后习惯对别人讨好的孩子,都是被父母“训练”好的。
《女心理师》中小莫就是如此,小时候他性格比较内向,遭受过校园暴力。回到家告诉父母后,父母给他的回应是“你要多反思自己”“忍一忍就过去了”。
后来,霸凌对象从他换成别人,他作为旁观者,一边庆幸自己不用再被欺负,一边懊恼自己没有勇气站出来帮助被欺凌的同伴。他怕再一次被排挤被欺负,只能旁观着别人欺负其他同学,这让小莫陷入长久的自责愧疚中,让他痛恨自己,认为自己现在遭遇的一切不公平都是活该。
于是小莫就在懦弱和罪恶感中长大,父母的敷衍和错误的教育方式将小莫一步一步地推向了“讨好型人格”的深渊。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根据父母的行为,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片未知的海洋,而家就是那个应该提供安全感的孤岛。
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能够得到满足,那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足够好的,不用察言观色也值得被爱。
可如果他们从小的各种需求都被拒绝,从小就被父母否定,他们只会调整自己,让自己适应父母的行为:大概我就是要反思自己,大概我真的应该忍一忍就过去,大概我真的要学习察言观色。
为了不被抛弃,为了维持现世安稳,除了委屈自己讨好他人,他们别无选择。
没有人天生愿意取悦别人,只不过他们也没有被好好爱过,没有被宽容过。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每个人的性格形成和童年经历、生活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
《女心理师》中的案列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主人公都是直到成年以后还依然在为儿时经历的影响而受到困扰。所以童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心理学博士程跃在提到当今常见的亲子关系现象时说到,亲子关系中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主要是一些行为的度无法掌握。导致过度替代、过度限制、过度保护、过度强迫、过度溺爱、过度陪伴、过度依恋等一系列过度行为。再有就是家长过度情绪的传递,如过度焦虑、过度关注、过度在意等。
要避免这些,家长需要不断地学习如何当一个合格的父母,需要从认知角度进行改变,因此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是父母的教育。什么样的孩子背后一定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我们希望孩子积极勇敢,就要收起自己的过度保护;
我们希望孩子自信阳光,就要收起自己的过度指责;
我们希望孩子独立自主,就要收起自己的过度依恋
……
教育孩子的方法千千万,但是万变不离其中,只有家庭关系和睦稳固,才能给孩子一个治愈一生的童年。
云图:这部史诗级电影,蕴含6个庞大主题
在史诗级电影中,《云图》一直是不温不火的。它的叙事方式独特,6个故事穿插着交替进行,它的表达是晦涩的,甚至很多人看了两遍依然不懂电影要表达什么。但我们不能否认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它的架构庞大,诠释了整个宇宙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主题宏大,构思巧妙,虽然小众,却是一部必看佳作。
这部电影最奇特之处在于,它讲了6个不同时代的故事,看似独立,却递进着连接,比如故事1的律师把经历写成日记,故事2的音乐家受到了日记的启发,故事3的记者看到了故事2中音乐家写的信,故事4的出版商出版了故事3记者写的书,故事5中出版商的书被拍成了电影,故事5中的复制人成了故事6世界的女神。
并且故事中的人是有轮回的,每个故事都是由这几个人演绎,只是不同时代他们变成了不同的人。这几个人在6段往事中相互影响纠缠,他们彼此之间也不断产生微妙的链接。
听起来很像我们中国人说的前世今生,提到这里就有些玄学了,不过深入地看下去,你会发现这玄学中蕴含哲学,细细揣摩会耐人寻味。
整部电影通过6段故事,传递出6个庞大的主题。每段故事的主角身上都有彗星状的胎记,这说明每个人身上都肩负着某种使命。
1. 解放黑奴
故事1发生在19世纪中期,白人律师亚当的整个家族都参与了贩卖黑人的生意。一开始,他对这种运作熟视无睹,在机缘巧合下,他救下黑奴奥图瓦。在船上,黑心医生假借治病之名,不断给亚当下毒,实则觊觎亚当的金币,后来被黑奴发现,救出了亚当。最终亚当与家人团聚,并公然反抗贩卖黑奴的岳父,余生和妻子致力于拯救黑奴的运动中。
亚当的彗星胎记长在左心房处,寓意着"良心"。在整个黑奴业发达的时代,所有白人都把黑奴视为理所应当,只有少数人良心发现。电影的开篇,就用这样的故事点醒主题:强权对自由的剥夺,人类良心的觉醒。
亚当和岳父的对话中,带出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当岳父质疑亚当的解放黑奴运动时,对他痛批道:"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过是无限汪洋里的一滴水!"亚当回答:"没有众多的水滴,又哪来的汪洋呢?"
2. 爱情自由
故事2 发生在20世纪初,青年作曲家罗伯特是个同性恋者,为此失去了继承权,被父亲赶出家,落魄到给知名老作曲家当助理,但老作曲家只想不断压榨他的才能,盗用他的作品。
罗伯特十分欣赏老作曲家,对他的盗用并不在意,直到他创作出"云图六重奏",老作曲家想把这首杰作占为己有,同时羞辱了罗伯特同性恋者的身份,对他威逼利诱。罗伯特惊慌中开枪打死了老作曲家,在逃亡中完成"云图六重奏",在给爱人写完最后一封信时,饮弹自尽。
罗伯特的彗星胎记长在腰间,象征着欲望。
在那个年代,同性恋是不被理解且罪大恶极的,罗伯特敢于为自己抗争,为爱情的自由抗争。有一幕是,他和爱人打翻博物馆里的瓷器,并告诉对方:"聆听这些破碎的声音,人生不应该受到限制。" 在那个时代,罗伯特的爱情理想是大胆的,他的追寻也是勇敢的。
3. 寡头恐吓,新闻自由
故事3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故事2中的女主罗布特的同性爱人史密斯已经垂垂老矣,在机缘巧合下,和记者路易莎被困在电梯里,发现路易莎与当年的爱人有着相同的彗星胎记,她的胎记长在肩膀上。
史密斯是科学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了石油公司的阴谋,他准备把掌握的证据交给路易莎,却被杀手暗杀。另一位对路易莎产生情愫的科学家艾萨克,由于帮助过她,也被一场"飞机事故"杀死,与此同时,路易莎自己也惨遭毒手,不过侥幸逃脱。
后来路易莎在父亲老友乔的帮助下,与石油公司黑恶势力对抗,揭露了石油公司的阴谋,将经历出版成册。
路易莎肩上的彗星胎记,也许暗示了她身为记者,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应当勇敢对抗寡头恐吓,坚决向民众披露肮脏的事实,捍卫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的权益。
4. 反抗暴力,人身自由
2012年,黑帮作家霍金斯把刻薄的评论家扔下楼摔死,其后他的自传爆红,出版商卡文迪什也跟着这股风大赚了一笔。但没多久,却遭到霍金斯黑道兄弟的敲诈。卡文迪什去找哥哥帮忙,但哥哥因为弟弟和妻子的私情报复性地把他送到疯人院。
疯人院的工作人员对老人近乎虐待,用暴力恐吓威胁他们。最终,几个老人经过一系列策划,勇敢地逃出疯人院,最终获得了自由。
所以,卡文迪什的彗星胎记就长在他的小腿上,象征了对人身自由的抗争。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小说,道出了"我绝不会像暴力犯罪低头"的名言。
5. 克隆人的伦理,反对奴役制度
在2144年的新首尔,名为星云-451的克隆人曾是首尔一家餐厅的服务员,此刻正在接受审判。原来,她的好友克隆人尤娜(同是餐厅服务员)无意中看到了由卡文迪什的小说翻拍的电影片段,她深受鼓舞,并且告诉了星美。
在这个时代,克隆人被培育出来专门服务人类,他们被告知服役12年,就能走向"乐园",在这之前没人能走出餐厅。而尤娜白天在餐厅服务,夜晚却成了老板玩弄的对象。在看到这段视频后,尤娜的意识开始觉醒,次日有顾客侮辱她,尤娜动手打了客人,并喊出了那句"我绝不会像暴力犯罪低头"的台词。她触犯了克隆人绝不能伤害纯种人的条例,被老板处死。
星美受到了很大触动。叛军张海柱所在的组织计划推翻克隆人的政策,他将餐厅老板杀死,并且带着星美出逃,两人在逃亡过程中相爱。张海柱告诉星美关于克隆人的真相。原来克隆人服役12年后所去的"乐园",就是走向死亡,他们的尸体被回收,制成名为"速补"的高蛋白营养液,充当活着克隆人的唯一饮食,用他们自己喂养自己,从而生生不息地为纯种人服务。
叛军正式进攻纯种人,星美站在台上演说,道出克隆人的阴谋,欲使所有克隆人觉醒,可纯种人太强大,进攻以失败告终,星美最终被抓。
于是就来到了星美受审这一幕,原来她明白这场运动是注定失败的,但是她愿意支持张海柱,哪怕最终于走向"乐园",但她至少为自由抗争过,哪怕只是汪洋大海的一滴水。
星美的彗星胎记就在脖颈处,那里是克隆人项圈覆盖的地方,象征着生的自由。巧的是,张海柱和星美,正是故事1中亚当和妻子的转世。他们都在为某种人类的解放奋斗着,哪怕自己只是汪洋中的一滴水。
6. 从心魔中解脱
发达的社会在一百多年后退回到原始。山谷人扎克利目睹了妹夫和外甥被食人族杀害,心魔的作用下,他选择懦弱的躲起来,并没有出手相救,这件事让他懊悔不已。
整个山谷人把星美-451当做女神,直到先知人(故事5的时代遗留下来的幸存者)梅丽告诉他关于星美的真相。扎克利难以接受,在心魔的驱使下,差点杀了梅丽。回程的途中,他的亲人被食人族杀害,扎克利与梅丽联手与食人族对抗。
因为地球已经不再适合生存,梅丽的先知族人驾驶飞船把他们接走。在另一个星球上,扎克利和梅丽结合,用一生的时间繁衍生息。扎克利的彗星胎记印在后脑,标志着摆脱心魔,精神上获得了重生。
而扎克利和梅丽就是故事3中前缘未了的女记者和科学家。有意思的是,扎克利是故事1的黑心医生,故事2的贪婪旅店老板,故事4的黑帮老大,故事5的演员,他的罪孽在世世代代的减小,直到最后终于突破了心魔,变成一个具有崭新精神力的人。
纵观整部影片,导演用蔓延了数百年的6个故事,采用交叉剪辑的首发,错综复杂,同频共振地诠释了6个庞大主题。而这6个主题,道出了人性解放,为自由抗争的伟大理想主义。
究竟何为云图?故事2中,作曲家罗伯特创作了"云图六重奏",重奏是声部不同,主题相同的交响乐。罗伯特曾对老作曲家说:"在云图的整个乐章中,我想象我们在不同时代,用不同身份重逢了一遍又一遍。"云图表现的,正是生命轮回的奇妙,像星美在宣言中说的那样,"从子宫到坟墓,我们和其他人紧紧相连。"
轮回只是一个表现手法,影片通过轮回,向我们表达了真正的主题,我们人类,紧密结合,终其一生,甚至世世代代都在追求人性的解放,哪怕我们只是汪洋中的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