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湖南在线网(三连捷!科普湖南获2020年大数据科技传播奖)
科普湖南在线网文章列表:
- 1、三连捷!科普湖南获2020年大数据科技传播奖
- 2、科普湖南再获殊荣,今天在京捧回科技传播最高奖项——科技传播奖
- 3、湖南省水利科普展示中心开馆 公众可凭身份证免费参观
- 4、科普小达人科普实践共享空间在湖南揭牌
- 5、六十年前,湖南人迎来了第一场特殊的大雨
三连捷!科普湖南获2020年大数据科技传播奖
红网时刻12月16日讯(通讯员 罗锴 记者 何青)12月13日,“百年变局 数胜未来”2020年大数据科技传播与应用高峰论坛在衡阳举行。会上,科普湖南融媒体中心喜获团体创新奖。这是继科普湖南融媒体中心及其运营单位湖南科技报社荣获2019年科技传播奖、2020年科技传播奖后,连续第三次获得中国科技传播界最高奖项。
科普湖南融媒体中心是湖南省科协为适应科普信息化需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打造的包括科普湖南微信矩阵、科普湖南微博、科普湖南移动终端、科普湖南在线网、科普湖南e站、科普信息资源库即“‘两微一端’、一网、一屏、一库”科普融媒体矩阵的全媒体中心。
科普湖南融媒体中心依托省科协关联的40多名在湘两院院士、140多个科技学会和省科技传播大师、省科技传播首席专家等这些得天独厚的科普资源,不断在科普内容生产、科技传播手段、科技传播形式上进行创新,赋予科普内容新的活力,充分释放传播方式的创造力,从而打造出一个精准、权威、专注、通俗的科普湖南融媒体品牌。
科普湖南再获殊荣,今天在京捧回科技传播最高奖项——科技传播奖
2019年11月16日,以“全媒体时代的科技传播”为主题的2019年科技传播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举行了2019年科技传播奖颁奖仪式,颁出了优秀个人、优秀团体、优秀作品等诸多奖项。“科普湖南”荣获“2019年科技传播奖优秀团体奖”。
科普湖南全媒体科技传播团队负责人、湖南科技报社社长蔡建文(右三)上台领奖
2019年科技传播奖优秀团体奖
获奖证书及奖牌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在致辞中表示,目前,科技传播在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希望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团结带领广大科技传播工作者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和传播手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自律,提升科技传播能力,推动我国科技传播整体竞争力。
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环节,2019年科技传播奖在论坛正式颁出。本届科技传播奖共产生优秀个人5名,优秀团队2个,优秀作品24件。其中,科普湖南全媒体科技传播团队与和上海科技报社新媒体部获得优秀团队奖;中国科学报通讯《可可西里盐湖告急!青藏公路告急!》等5件作品获得一等奖;新华社《礼赞》等8件作品获得二等奖,新华社《5G时代,谁是下一个“杀手级”应用?》等11件作品获得三等奖;郭爽等5人获得优秀个人奖。
据悉,该奖项自2015年设立,迄今已成功举办5届,旨在鼓励我国科技新闻工作者不断创作出优质的科技新闻作品,不断提高科技新闻作品的传播力,推动我国科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作为此次获得优秀团队奖之一的我们——科普湖南全媒体科技传播团队,是如何在众多科技传播团队中脱颖而出的呢?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顺应时代发展,“科普湖南”融媒体中心应运而生,运用“互联网 ”思维模式,以打造“科普湖南”品牌为核心,立足公益,面向公众,多元传播,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努力为广大公众提供优质的科普产品,助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打造了一个品牌:“科普湖南”
多年来,“科普湖南”融媒体中心专业、专心、专注构建“科普湖南”全媒体阵地,努力打造“科普湖南”品牌,目前着力打造的科普产品包括:“科普湖南”微信公众号、科普湖南移动终端、科普湖南在线网、“科普湖南”微博、“科普湖南”头条号、“科普湖南”一点号、“科普湖南”企鹅号、“科普湖南”网易号及科普中国云平台等,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受众面积大、平台渠道多等特点,发挥了湖湘科普传播主力军作用,得到了中国科协、省委网信办、省科协相关领导的好评。
其中,“科普湖南”融媒体中心打造的王牌产品“科普湖南”微信公众号,2015年7月9日正式上线,目前总用户数已突破100万,荣获“全国最具影响力科技新媒体”“科普中国移动互联科学传播榜最具活力微信公众号”等殊荣,成为全国省级科协官方微信品牌。
组建了一支队伍:湖南省科技传播团队
“科普湖南”融媒体中心拥有一支优秀的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在湖南省科协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下,“科普湖南”依托40多名在湘两院院士、140个学会、180多万科技工作者,成立了由院士领衔,省科学传播首席专家团队、省科技志愿者总队等科技传播团队及学会相关专家组成的传播团队,以这些专家团队为支撑,每年策划、写作、编排传播多种类的科普专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创建了一项品牌赛事:湖南省科学素质网络大赛
为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传播团队已连续三年承办湖南省科学素质大赛,累计总参与人次近400万,成为了一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普盛事,被评为“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2019年,由传播团队承办的第三届全省科学素质大赛网络竞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预计全省将有400万人次参赛。
绘就了一张地图:湖南“科普地图”
为方便市民了解和参观全省各大科普场馆(基地),传播团队收集、整理、发布了全省150多个有特色、科普功能强、具有较强代表性的科普场馆(基地),借助“科普湖南”微信平台,全力打造“湖南科普”地图,刊载了科普场馆(基地)的相关介绍、开放时间、联系电话及到导航地址等相关信息,为广大公众提供更为便捷的科普服务。
搭建了一个平台:加快科普中国落地应用
“科普湖南”融媒体中心不断拓展“科普湖南”微平台,加强科普中国的落地应用,同时强化“科普湖南”品牌效应。团队建立了“科普湖南”微信矩阵的同时,在“科普湖南”微信公众号二级菜单开辟了“科普中国”专栏,链接了科普中国微信、科普中国微博、科普中国网、科普中国V视快递、科普中国科学答人、科普中国乐享健康、科普中国e站,方便公众便捷、快速阅读,了解科普动态信息和科普知识。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科普阵地:“科普湖南智慧乡村加‘邮’站”
2018年,传播团队承接的中国科协、省科协“科普中国智慧乡村加‘邮’站”试点站建设。为推动科普中国乡村e站与农村电商融合发展,与湖南省邮政局开展战略合作,强强联手,将科普中国乡村e站的内容植入到邮政电商平台,共同打造“科普湖南智慧乡村加‘邮’站”,让广大农民既能获得邮政通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提供的优质服务,又能获得科普中国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专家资源与技术资,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来源:科普湖南】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湖南省水利科普展示中心开馆 公众可凭身份证免费参观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6月10日讯(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刘勇 通讯员 刘乐 刘郁蕾)湖南省水利科普展示中心今天开馆。
湖南省水利科普展示中心位于省水利厅(长沙市韶山路)防汛大楼一楼,面积近400平方米,配备多种先进设备,集音、视、屏为一体,公众可凭身份证免费参观,开放时间为每天8时30分至18时。同时,馆内还设立了便民休息区,提供饮用水、手机充电等便民服务。
湖南因水而名,河湖众多,水系密布,水情历来是最大的省情,水患历来是最大的隐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上下坚持大干水利,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该馆首展主题为“盛世治水万象新——湖南水利70年改革发展成就展”,包括水利建设固根基、防灾减灾保安澜、兴水惠民润三湘、人水和谐生态美、水利改革气象新等五大部分。
科普小达人科普实践共享空间在湖南揭牌
7月11日,由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第二课堂杂志社、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街道、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承办,便河边社区和芙蓉路社区协办的“科普小达人”科普实践共享空间揭牌仪式在湖南省科协技术协会一楼正式启动。
“科普小达人”科普实践共享空间的设立,是充分发挥科协系统资源优势,增加青少年学生接触优质科普资源的机会,拓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的新途径,为建立广覆盖、可持续的科普服务“双减”工作机制、开展青少年科普宣传活动等提供了新阵地。同时,它还将成为青少年学习科技知识,培养科技热情和兴趣,增强科技交流,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基地。
图片来源: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揭牌仪式上,省科协党组成员傅爱军表示,要继续坚持立足长沙市,放眼湖南省,加强服务和指导力度,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强化管理,把“科普小达人”科普实践共享空间建设成为全市青少年进行科普实践的重要阵地,为推动全省青少年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揭牌仪式后,科普实践共享空间就迎来了通过线上预约报名的30名小客人,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主题为“交通小卫士”的科普实践活动。据悉近期共享空间将开展3期不同主题的科普公益课堂。课程旨在通过科学实验的操作,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使青少年在实践中获得科学知识、拓展视野,进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近两年来,第二课堂举办了多场“科普小达人”科学实践公益课,得到了广大师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并联合湖南省青少年创客教育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团队对课程设计和实验器材进行了升级优化,从“科普 文化艺术”“科普 自然”“科普 生活”“科普 实践”4大类别精选12个单品课程以满足学校、科普基地、家庭的多方需求。希望通过“科普小达人”科普实践课程能有效支持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助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谢宇波)
来源: 光明网
六十年前,湖南人迎来了第一场特殊的大雨
1958年8月8日,我国在吉林省首次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开启了我国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新纪元。
不甘落后、勇争一流的湖南人迎头赶上,1959年,我省正式开展人工控制布局天气试验研究工作。
60年来,我省人影工作者先后进行了飞机、高射炮、火箭人工增雨、人工造雾、人工消雹、闪电制肥以及云雾物理等多种试验,特别是坚持长达六十载的人工增雨作业,为我省的抗旱减灾,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本期起,我们将会进行湖南省开展人影工作60周年系列报道,用故事、人物、图片等等,去记录和展现湖南人影工作的前世今生。
1958年10月,湖南省气象局向省农业厅党组(当时省气象局归属省农业厅)报送了《关于开展人工控制局部天气试验研究工作的请示报告》。正巧,当年冬季,湖南部分地区出现了少雨旱情。至次年春季,旱情迅速扩展,进而湖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春夏特大连旱。
人工增雨初试牛刀
旱魔凶猛,各级领导非常揪心,广大群众望天兴叹!
正当时!三湘大地掀起了与天争斗的抗旱大潮。一方面,省里积极采取塘库溪涧水量互调,组织群众车水抗旱;另一方面,大力发动群众日夜打井挖坑寻找地下水源。在这种干旱严峻形势下,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下定决心,立即开展飞机人工增雨抗旱试验。
1959年7月27日,省科委、省气象局联合设立“湖南省人工降雨试验办公室”,下设高空、地面两个试验操作组。高空组负责的飞机人工增雨试验主要由省气象局王保余和李玉昆主持,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央气象局、南京大学先后派出了顾震潮、徐家骝、郭恩铭、马培民、孙亦敏、王明康等专家和技术人员来湘进行技术指导。
当年8月3日至21日,湖南省气象局集中全力,配合抗旱,投入人工增雨试验工作,租用改装后的伊尔-14、里-2飞机各一架,以长沙机场为基地,对湘中、湘北39处浓积云实施撒播干冰、盐粉、碘化银、四聚乙醛等催化剂进行飞机人工降雨试验。
抓准时机成功作业
作业时,工作人员将一袋袋干冰、盐粉装入飞机机舱后,仔细观察天空云块变化状况。当日上午11时左右,作业人员接到登机指令,立即登机入舱。
飞机平稳起飞,曾芝松和李玉昆两人聚精会神地观察着天空中白色的朵朵云团变化。忽然,李玉昆提示飞机驾驶员向位于长沙北面靠湘阴、浏阳一带上空出现的正在发展的一片浓积云雏型方向飞去,且只能绕云块边缘飞行。
当飞机接近云团边缘时,李玉昆迅速将放在他身边的盐粉往飞机腹部中央、经特别改装的、约15~20公分大小的孔洞中倒下去,并急呼曾芝松赶快把其他盐粉拖过来供其连续往下播撒。
由于飞机有些颠簸,曾芝松逐渐感到有点不适。当拖到第四袋盐粉时,从孔洞中吹入的风携带少量盐粉扑面而来进入曾芝松的鼻孔,他当即欲呕吐了起来,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曾芝松只能强忍不适,紧闭嘴巴。
不一会儿,眼见投放盐粉那块浓积云迅速翻滚发展,云色由白变黑,李玉昆立即叫飞机驾驶员返航。
正在返航中,飞机左翼突遭雷击,打的“噼噼啪啪”响,并有小火花飞溅,飞机颠簸震荡,大家伙紧张极了!好在几秒钟后,飞机摆脱了危险境地,并迅速返航,直至安全降落。
为三湘大地带来及时雨
在机场的平地上,作业人员围聚在一起,亲眼目睹了原来的那块雏型浓积云已变成连绵一大片的降雨云,内心的兴奋不言而喻。
两小时后,大家接到通知,长沙北面的安沙、金井、江背、黄花和湘阴、浏阳部分地区降了大小不等的雷阵雨。这时,站在机场坪上的人们相互拥抱,个个欣喜若狂。
当年10月份,省气象局又使用了一架米格-17开展增雨作业。
据省气象局统计,1959年全年期间,共有3架飞机、共飞行14架次,进行39次播撒试验,作业影响范围达21个县。据不完全计算评估,总降雨量达到1.34亿立方米,降雨总面积达9.7万多平方公里,为益阳、湘阴、浏阳、长沙等县的6.67万公顷农田解除了旱情。
湖南首次开展飞机人工增雨试验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得到了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在多次全省性大会上的表扬,人民群众拍手叫好,有的地方还敲锣打鼓送喜报。
农民朋友们说,久旱降甘雨,是救命雨啊!
城市居民也纷纷说,高温干旱降喜雨,解暑纳凉,真要感谢人工增雨。
有些降雨区的群众还编了一些顺口溜:人工降雨落大地,田间地头喜若狂,共产党为民办好事,子孙后代永不忘,三湘大地现惊雷,气象天兵显神威,人工降雨解旱象,欢呼跳跃在田间。
特别感谢
故事叙述者:曾芝松,男,湖南邵阳人,1936年12月出生。1957年进入湖南省气象台工作,于1996年退休。曾作为特约顾问与责任编辑参与《湖南省气象志》的编纂工作。
(马林虹 邓璇)